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兒童文學故事

兒童文學故事

時間:2023-05-29 18:17: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兒童文學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兒童文學故事

第1篇

兒童文學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有著很強的聯系。兒童文學的主要教育功能就在于能夠熏陶學生的人性之美,能夠對學生進行美德教育和情感教育。這也就是說,兒童文學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意義,不在于識文斷字,而在與能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內容,形成良好的人格,完善自己的三觀。今天我們的教師想要真正實現兒童文學的這些教育功能,就必須要先正確地認識兒童文學。

(一)情節淺顯生動

兒童文學一般是敘事性的小故事,這種故事雖不要求有廣闊的背景做支撐,可是對于故事本身的完整性有著嚴格的要求。兒童文學中的故事一般要滿足兒童認知特征的口頭性、生動性和完整性。學生處于小?W階段,學習兒童文學也有著很強的實用意義。通過了解一個簡單生動的小故事,學生要學會分析、表達和構架等能力。因此,兒童文學的故事一般會以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兒童去關注這個故事的發展脈絡,然后以幾個鮮明的轉折點讓兒童對故事的情節有鮮明的記憶,再由其趣味性讓兒童樂于去與其他人進行分享,這就最終達到了讓兒童練習表達能力的目的。在情節上,兒童文學以其淺顯生動的特征來吸引兒童樂于閱讀和學習,讓兒童在學習中鍛煉了閱讀、分析、表達和構架等多種能力。

(二)思想輕松自由

兒童文學的故事內容一般是十分簡單的,都十分符合兒童對于一個故事的發展期待??墒峭瑫r,兒童文學也是一種關照兒童內心、抒發內心情感的文本形式。在一個兒童文學的小故事中,總會夾雜著敘事、抒情和議論等多種寫作手法。讓兒童在閱讀的同時,可以通過一則小故事來理解一種情感,再由一種情感帶動,來領會一個小道理。因此,也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兒童文學最終所指向的是對于兒童內心的塑造,讓兒童通過閱讀和學習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情的生化,使兒童可以從小樹立健全的三觀。

二、教師在兒童文學教學中進行教育的方法

兒童文學不同于成人常常閱讀的文章,教師作為成年人,想要通過講解兒童文學對學生進行教育,就必須要注意一些方法。

(一)明確兒童文學的基本情感和態度

想要以兒童文學對學生進行教育,就要了解兒童文學,了解每篇兒童文學文章的基本情感與態度。如此,教師才能更好的像學生表達文章所傳述的感情與道理,才能達到育人的效果。以小學五年級課本中《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為例。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的回憶性文章,可是,由于作者所回憶的是兒童時期的事情,所以視角也就隨之變化,變為了兒童視角。這其中,作者很成功地寫出了一個兒童在等待別人評價自己的作品時的表現。

(二)全面認識兒童文學的體裁

教師要能夠從一個兒童的視角去看待這樣的事情,感受其中人物的感情,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學生,在教學中為學生塑造一個感受文章中人物感情的環境。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更容易喚醒學生的感情領悟能力。

兒童文學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門類,在理論基礎上,有其獨立的文學理論和審美標準。因此,教師憑借對于嚴肅文學的文學批評知識來關照兒童文學,很多時候會適得其反。教師想要將兒童文學講解好,就需要補充自己對于兒童文學的認識,系統地去理解兒童文學,了解兒童文學的不同體裁,并且能夠針對兒童文學的不同體裁進行不同種類的有針對性的講解,讓學生也得到更好的教育。由于兒童文學自身的特點,一般來說,兒童文學體裁的分類要比嚴肅文學劃分得更為細致,包括: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戲劇和科學文藝等文體。

三、結語

第2篇

一、兒童音樂的文學性

(一)兒童音樂的審美特征 音樂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音色、旋律、音調、曲式、和聲等要素上。各種音樂要素的綜合形成了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而兒童音樂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旋律、節奏和音色上。首先,兒童音樂的音色需要音樂創作者用心選擇能夠吸引兒童注意力的音色,以便給兒童帶來美好的審美體驗。例如,兒童音樂可以采用童聲演唱或運用沉悶鼓聲模仿打雷來吸引兒童的興趣。其次,兒童音樂的節奏主要包括速度、節拍等要素,而兒童音樂的節奏比較鮮明,多采用中速和快速的節奏,來適應兒童的情感體驗。最后,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體現音樂思想的主要載體。兒童音樂中的旋律豐富多彩,不同的旋律會影響到兒童的情緒。因此,兒童音樂的旋律主要采用符合兒童成長特點以及兒童心理規律的旋律。

(二)兒童音樂的語言特征 兒童音樂的語言特征主要包括直觀模仿、稚拙風格、幻想思維這三個方面。首先,直觀模仿的特點,兒童的思維主要表現為具象思維和直接行動思維,不能夠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主要通過事物的表象來思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主要依靠具體的藝術形象。因此,兒童音樂經常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聲音,進而吸引兒童的興趣。其次,稚拙風格主要指兒童文學語言的稚氣和笨拙,稚拙風格不僅形式樸素,而且能夠表達單純的心理內涵,再現兒童的思維本性。因此,兒童音樂多呈現歡愉和諧的音樂語言。最后,幻想思維,兒童的生活閱歷有限,需要通過想象來滿足自身的求知欲。在這種情況下,兒童不斷幻想并創作新的事物和畫面。因此,兒童音樂的語言特征具有幻想思維,并且,這種幻想思維正是兒童的童心和快樂天性的呈現。

(三)兒童音樂的典型性 首先,很多兒童音樂都取材于兒童文學作品,充分運用兒童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和情感來創作具有感染力的兒童音樂。具體來說,有些兒童音樂取材于童話故事,有些兒童音樂取材于古詩。例如,音樂《小紅帽》就是取材于兒童經常聽的小紅帽的故事,將小紅帽的故事進行音樂加工,采用適合兒童吟唱的方式。管弦樂《龜兔賽跑》取材于龜兔賽跑這一童話故事,兒童已經十分熟悉故事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在欣賞管弦樂《龜兔賽跑》的時候就能夠深刻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感情。而歌曲《詠鵝》取材于古詩《詠鵝》,用音樂形式表達了看到水中鵝嬉戲的驚喜。其次,部分兒童音樂以兒童文學為標題,并從兒童文學中汲取音樂創作素材。例如,德彪西創作的《兒童樂園》鋼琴曲組的標題則采用《雪花飛舞》《小牧童》《洋娃娃小夜曲》等文學標題。

(四)兒童音樂的敘述性 兒童音樂經常采用敘述的方式來表達感情,側重文學要素的描繪,以增強音樂作品的表現效果。而且,兒童音樂中的文學要素描繪集中在景物描繪,將景物和音樂主題相融合,突出音樂作品的內涵。而兒童音樂的敘述性表現手法主要有摹聲、象征和情調描寫這三種。首先,摹聲主要模仿自然界的鳥鳴、風聲、雷鳴等,通過聲音來構建景物。例如,貝多芬《黎明》這一音樂作品中通過模仿流水和鳥鳴來構建清新的早晨景象。其次,象征主要通過音色、音區與和聲的變化來象征事物,以增強事物空間的層次性。例如,德彪西在《大海》這一音樂作品中采用定音弱奏來象征平靜的大海。最后,情調描寫表達意境。兒童音樂的情調描寫主要通過聲音、旋律等構建意境畫面,進而表達音樂情感。

二、兒童文學的音樂性

(一)兒童文學的音色 首先,兒童音樂會運用擬聲詞,進而呈現出音樂美的特征,并且,擬聲詞能夠帶給讀者強烈的聽覺刺激,營造動態描繪、夸張印象等效果。而兒童音樂的擬聲詞主要分為模仿人的聲音、模仿動物的聲音、模仿自然界的聲音這三種。其中模仿人的聲音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語言效果,例如,龍吟虎嘯、牙牙學語等都能夠體現特定的語言環境。模仿動物的聲音,例如,公雞的聲音:咯咯,蟋蟀的聲音:啾唧,青蛙的叫聲:呱呱,這些動物叫聲能夠用聲音來代替動物,增強文學描述的形象性。描寫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呼呼,雨聲:滴瀝,雷聲:轟隆隆等,自然聲音能夠加強兒童對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了解。其次,兒童文學中也會出現摹聲,用某種樂器的聲音來代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進而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例如,文學作品運用樂器來描寫汽笛聲、號角聲等。

(二)兒童文學的節奏 兒童文學的節奏主要包括兩拍、三拍或四拍,其中,兩拍的節奏特點呈現為強弱。例如,《小星星》的每一小節都有兩個節拍,并且節拍呈現出強弱的特點,適合兒童吟唱。三拍的兒童音樂都具有柔和、優美的旋律,能夠抒緒,呈現出強弱弱的特點,兒童能夠跟隨節拍去想象自然界中的律動,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四拍的音樂作品呈現出強弱強弱的特點,能夠讓兒童在音樂中體會到節奏強弱的變化。而兒童音樂中的節拍相當于兒童文學中的音頓,作者通過聲音的停頓來展示故事情節,并突出故事敘述的音樂性。另外,兒童文學通過押韻來增強節奏感,尤其是兒童詩歌或兒童歌謠通常采用押韻的方式突出節奏,增強兒童文學的音樂性。

(三)兒童文學的旋律 兒童文學的旋律大多采用鮮明的故事主題來體現,大部分兒童文學的主題都是對善良、勤勞、誠實等高貴品德的贊頌以及對自私、貪婪等丑惡思想的批判,進而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來說,大多數兒童故事都是講述正義一方與丑惡一方的搏斗,并在敘述的過程中突出正義方的善良和丑惡方的邪惡。最后,大多數兒童文學故事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呈現出鮮明的故事旋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兒童故事都表達了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

三、兒童文學與兒童音樂的融合

(一)兒童劇 兒童劇是戲劇的一種,專門給兒童觀看,而戲劇本身便是一種綜合藝術,將音樂與文學融合在一起,能夠通過聲音、形象和色彩滿足兒童的娛樂需求和欣賞需求。并且,兒童劇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審美特征,采用適合兒童的表演方式,受到兒童的喜愛,而兒童劇的文學和音樂整合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兒童劇采用載歌載舞的形式演出,既有音樂,也有故事情節;其次,兒童劇的語言節奏感十分強烈,強調押韻,是文學與音樂的整合;最后,兒童劇本具有表演性和可讀性,兒童可以通過兒童劇表演過程中的音樂藝術和文學藝術展現來進行欣賞,也可以對兒童劇本進行文學閱讀欣賞。

(二)兒童動漫 兒童動漫的形式活潑新穎,動漫內容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兒童動漫受到兒童的歡迎。并且,兒童動漫具有文學成分和音樂成分,通過文學來講述故事,表達感情。通過音樂來營造逼真的現場氛圍,進而引起兒童的共鳴。具體來說,兒童動漫主要根據兒童文學故事改編,文學性明顯,而兒童動漫中的音樂主要包括聲樂和語氣,音樂能夠補充畫面效果,促進故事情節發展,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進而優化動漫效果。

四、兒童文學與兒童音樂的相互影響

第3篇

一、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從2001年起,我國開始進行語文課程改革。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第一學段(1年級-2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要達到“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意味著兒童文學在小學低年級已成為學生閱讀的主要內容。第二學段(3年級-4年級)“閱讀能力”的要求中,學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年級-6年級)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新課程改革立足于人的發展,在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主旨。關于文學審美能力的培育標準如“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課改的核心目標。它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僅增長了小學生的語文知識、社會知識、科學知識,而且促進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寓教于樂。由此可見,語文新課改需要兒童文學成為小學語文老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

二、語文教材內容的呼喚

2000年4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當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里提到“小學注意兒童化,多讀童話、兒歌、寓言、故事、科普讀物等?!薄吨笇б庖姟分兴岬降耐?、兒歌、寓言、故事、科普讀物等,都屬于兒童文學作品的范疇。也就是說兒童文學作品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內容,是文學教育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無論是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等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收入了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小小的船》、《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顆紐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葉子》、《我和祖父的園子》、《神筆馬良》、《穿山甲問路》、《蝸牛的獎杯》、《誰的本領大》、《會走路的樹》、《狐假虎威》、《雨后》、《快樂的節日》、《問銀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陽》、《烏鴉喝水》、《借生日》、《撈月亮》、《小蚱蜢》、《雨點》、《我最喜歡》、《春筍》、《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馬光》、《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魯班和櫓板》、《詠華山》、《這兒真好》、《螞蟻和蟈蟈》、《小松鼠找花生果》……

據統計,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所有體裁樣式,兒童小說、兒童詩歌、兒童散文、童話、寓言、科學文藝等體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體現。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兒童文學作品已占總篇目的80%以上。其中兒童詩歌(含兒童古詩)68篇,童話寓言66篇,兒童散文有88篇,兒童故事(含神話、傳說)92篇,兒童科普文藝19篇??梢妰和膶W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這說明兒童文學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樣的教材結構,意味著語文教育應該重視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諧發展,意味著兒童文學必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

此外,兒童文學還是小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內容。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小學階段不少于145萬字,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主要童話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古今中外童話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這些作品基本上涵蓋了兒童文學的主要體裁,兒童文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提升

面對新的語文教材,許多小學語文老師感到語文課難教了,傳統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教學方法,幾乎行不通了。對于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的處理,更不應該只停留在字、詞、句、意的理解上,也不應該滿足于教會學生分析課文的段落層次、中心思想等,新編語文教材中這些經過專家從多年來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中層層篩選出來的優秀作品,放到老師面前卻是一臉的陌生。許多老師不知該怎樣引導學生通過兒童文學作品真正享受到閱讀的自由與快樂。

“而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獨特的美質,提高學生對文學藝術的審美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具有較高的閱讀分析能力?!闭Z文老師在繼續教育別渴望能解決這些教學中的實際困難。究其原因,是小學語文老師普遍缺失兒童文學素養。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國兒童文學師資嚴重不足,“現在全國高校,專職的兒童文學教師大概不會超過5個人,……現在全國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學院設有兒童文學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兒童文學師資已急劇流失、萎縮?!蹦壳爸挥袠O少的師范大學配有兒童文學專職教師,如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等,而華東師大、華中師大、西南師大、陜西師大都是空白,有的師范大學竟然從來沒有開過兒童文學課!目前全國只有兩位兒童文學博士導師,即北師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師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國數以萬計的小學語文教師幾乎90%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兒童文學理論教學與修養(不是他們不想學,而是長期以來我國師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視、不開設兒童文學課程)。知識體系的不完整導致了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缺失,使他們不懂得兒童文學的審美特征、創作手法與兒童接受心理、兒童文學文體,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進展和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進程、制約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對文學作品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講課時才能夠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對這樣的情況,小學語文老師的繼續教育當務之急就是提高他們的兒童文學素養,必須把兒童文學作為他們的必修課進行培訓?!霸囅耄鳛閺V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如果不懂得兒童文學,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文學細胞,那將是何等糟糕。”

四、語文教學的開展

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對親密的伙伴,用兒童文學的視野來考察小學語文教學,將會給我們一個嶄新的天地。面對小學語文教學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如何開展教學,應該成為我們探究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探尋新的教學方法。

兒童文學體裁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決定了兒童文學教學的特殊性。如童話,充滿幻想,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生動,運用擬人、夸張、象征的表現手法;其幻想源于兒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兒童詩歌,其內容充滿童真童趣,想象大膽,新穎獨特;小說以兒童形象為主;兒童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充滿懸念,細節真實可信,語言通俗易懂;兒童科學文藝,集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為一體,健康的思想內容、準確的科學知識、活潑的藝術形式,每種體裁都顧及了兒童的年齡特點,都會對兒童產生極大的教益……。兒童文學的每一種文體都有鮮明的特點,語文教師只有具備必要的兒童文學文體知識,才能通過對相關教材的恰當處理,準確把握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的整體脈絡、內在底蘊和精神實質。因此,語文老師應該更新自身觀念,提高自己的兒童文學素養;系統學習和通曉中外兒童文學史和兒童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了解兒童文學欣賞與批評的規律和標準,閱讀一定數量的兒童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兒童文學鑒賞能力;應該具有朗誦的基本功、教師通過泛讀、教讀、背誦、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誦或分組比賽朗誦等形式,幫助學生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應該掌握一定的講述技巧,通過表情、動作、節奏、語速、語調等來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節的特點;學會童眼看世界,要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兒童的心理去思索問題,認真體察兒童的童心和情感。做到把兒童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完美的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發現文學中的真善美,進一步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的整體脈絡、內在底蘊和精神實質,充分發揮其審美愉悅的功能,引導學生主動去感受、發現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有趣之處,從中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達到正確指導學生閱讀欣賞兒童文學的目的,使語文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

第4篇

數字時代的到來,我們在適應時代的同時,還應當做出改變,符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如此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么,我們要做出何種改變呢?就以兒童文學來說,因當代少年兒童依然接受、適應了數字時代,能夠對數字時代的新型成果熟悉且靈活運用,如計算機、網絡等。此種情況下,少年兒童掌握了一些新的技能,如超文本、檢索操作等,同時增強自身接取多樣化、開放化信息的能力。要想滿足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兒童文學應當有所改變,比如運用超文本格式、加強故事情節的編排、巧妙的運用寫作手法等,使作品可以引人入勝,深入思考。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圖書館少兒服務創新,滿足少年兒童多樣化需求,使少年兒童在良好的閱讀環境中開啟故事世界[1]。所以,數字時代背景下適當的改變兒童文學,創新圖書館少兒服務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滿足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更好的閱讀與思考。

一、數字時代兒童文學的變化

1.兒童文學激進變化理論

伊莉莎?朱愛桑早在1999年就認為數字時代兒童文學將會發生激進變化。也就是吸取了滲透在數字化社會的交互性、連接性、易于存取性,用以識別和解釋當代兒童圖書。其中,交互性所說明的是動態的、非線性的、信息行為的互動,而連接性所說明的是各種資源的超文本連接,包括網絡社區、社交網站中相關資源的鏈接,甚至現實世界中有關資源的描述;而易于存取性,則說明的是打破長期以來信息壁壘,擴大對以前難以獲取的廣泛多樣的間接,成熟書籍及其他資源。由此可以確定,數字化社會時代中,兒童文學作品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如作品形式的改變、作品格式的改變、作品題材的改變、作品主題的改變、作品角色的改變等等。另外,數字時代兒童文學作品的可讀性增強,其注重與兒童產生互動關系,讓兒童在作品所營造的空間中徜徉。如英國作家艾琳?亨特的《貓武士》作品情節編排巧妙、懸念迭生,絲絲入扣,細致的描寫了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矛盾、族群內部的矛盾,再讓兒童深入其中,對故事情節的發展予以思考、人物的語言行為予以觀察、人物的命運予以想象等[2]。

2.兒童文學作品形式與格式的變化

數字時代,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兒童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僅熟悉計算機,還會靈活的運用計算機,進行各種檢索操作、游戲操作等,如此增強了兒童較強的開放性和非確切故事的接受能力,并且能夠很自然的接受各種自由組合的信息。這充分說明了,當代的少年兒童已經成為新媒體技術應用的佼佼者,可以靈活的運用超文本、數字設計、超鏈接等。此種情況下,為了與當代少年兒童的能力相符,所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已經不能局限于傳統形式與格式,而是做出正確的改變。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在寫作手法或作品呈現形式上下功夫,來改變作品的形式與格式。如謝斯卡創作的《臭臭的奶酪漢》的新穎之處是巧妙的版面設計和獨具匠心的安排,也就是巧妙的運用色彩來渲染作品人物的表述,將人物所說的話呈現出來,讀者不僅可以閱讀作品,還像是在欣賞一幅圖片。而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畫書獎、美國圖書館學會赫德杰獎等大獎的《真正丑的丑鴨子》兒童文學作品是作者采用冷幽默和反諷的手法,加之非線性和非連續性的情節處理來完成,這極大程度的挑戰了少年兒童的思考能力,不僅吸引少年兒童閱讀,還刺激了少年兒童思考。還有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則是利用超文本格式來完成的,如兒童文學作家薩奇爾的《洞》,闡述了關于罪與罰以及救贖的黑色幽默故事,整個故事在發展的過程中利用超文本格式穿插了過去時代人們的故事,將彼此分離的故事產生聯系,使得整個故事既有思想又有思維,完全符合當代少年兒童整體狀態,并且能夠鍛煉少年兒童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3]。

3.兒童文學作品內容的變化

在電視、電話、互聯網等多種數字化媒體浸潤兒童成長之中的今天,但從兒童能力來說他們是有能力來進行超出年齡范圍的嚴肅話題的理解與思考。基于此,目前所推出的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其內容已經不在局限于兒童范圍內的認知與學習、理解與思考。如《我從來不知你的名字》這本被評論“過于激進”的圖畫書,其描述了一個內向卻擅長籃球的少年自殺,鄰居小男孩感到悲痛、困惑,因為少年是他崇拜的對象,但他卻自殺了,并且在不知道他名字的情況下。圖畫書是以“他們了解的自殺”為主題,這過于嚴肅的話題,讓少年兒童閱讀無疑不是打破少年兒童的美好世界,讓他們去思考自殺及其關聯詞,這對于當代少年兒童思考有深遠影響。再如美國兒童作家和插畫家克里斯創作的《阿琳沙丁魚》,其講述了阿琳是一條沙丁魚,作為千萬條被捕捉的魚群中的一員,經過分揀、腌制、煙熏和灌裝,最終完成一條沙丁魚的旅程。這部作品曾遭多人質疑,如作者過于低估閱讀者的情感卷入、作者高估了少年兒童的認知能力、作者沒有考慮讀者群對圖書主題的領悟等等。而時至今日,這本兒童文學作品,卻備受很多家長的青睞,通過這部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提醒少年兒童正確面對死亡,不要將死亡同恐懼、痛苦、心碎聯系在一起,從而讓少年兒童正確面對生活[4]。

二、數字時代圖書館少兒服務的分析

基于以上兒童文學作品變化的分析,確定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少年兒童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接取能力等方面已經增強。為了滿足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除了改變兒童文學之外,還應當積極創新圖書館少兒服務。

1.宣傳具有數字特點的兒童圖書

出于滿足少年兒童閱讀需求的考慮,在創新圖書館少兒服務之際,應當注意大力宣傳具有數字特點的少兒圖書,諸如《老鼠記者》系列、《洞》、《神奇校車》等。這類的兒童文學作品情節編排復雜、內容曲折、主題深刻,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新穎性、思考性,可以使少年兒童在作品閱讀的過程中觀察、思考、分析、判斷、想象等,利于少兒正確認知世界,更好的成長[5]。

2.促進教師與家長正確認識兒童文學的變化

當然,針對當前數字時代下少年兒童的這種閱讀需求,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大力支持,否則將會阻礙其成長。為此,在圖書館少兒服務中還要努力促進教師與家長正確認識兒童文學的變化[6]。具體的做法是編輯面向教師、家長的關于少年文學變化的宣傳材料,在其中詳細說明數字時代特點的兒童作品閱讀的優點及相關的活動,如數字時代特點的兒童圖書閱讀會、討論主題會等,讓家長及教師參與其中,從而了解變化的兒童文學,并充分認識到兒童文學閱讀的重要性,從而使其支持、鼓勵少年兒童進行兒童文學作品閱讀。

3.通過新媒體介紹兒童文學的變化趨勢

在數字時代的今天,面對兒童文學變化的情況,圖書館少兒服務中?應當積極傳播和介紹兒童文學的變化趨勢,如利用博客、社團、微博等來介紹兒童文學的變化內容、變化形式、變化特點、變化趨勢等,從而大力宣揚兒童文學作品,讓其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認可、支持[7]。

第5篇

一、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現狀分析

當下的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效果不理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過于注重教材中語文知識的教學,以致學生不了解教材中都有哪些課文屬于兒童文學,而且教師自己不了解兒童文學的特點,使學生知識面比較窄,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兒童文學讀物或作品不適合小學生閱讀,甚至文字枯燥無味,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而這樣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降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注意力分散,不認真學習兒童文學作品,給兒童文學教學增加了難度;三是教師在講解兒童文學故事時往往一帶而過,不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死板,使兒童文學教學質量難以提高,而且這樣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課堂氛圍非常沉悶。

二、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策略

(一)推薦適合的兒童文學圖書

兒童文學讀物類型多樣,不同的兒童文學讀物內容和風格都不一樣。教師在明確這一點后,應更加注重分析不同的兒童文學作品,使學生了解和學習更多的兒童文學知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能力,展示適合學生閱讀的兒童文學圖書??紤]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他們熟悉和感興趣的兒童文學圖書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讓學生對兒童文學產生興趣。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先深入講解課本中的兒童文學作品,然后延伸到課外兒童文學書,并帶領學生詳細分析不同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情節、人物性格、運用的修辭手法等,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種兒童文學作品的寓意、風格,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教師推薦適合的兒童文學作品給學生,并深入解讀它們,可以引導學生愛上兒童文學,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他們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

(二)深入講解兒童文學作品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兒童文學作品,為了增強學生對兒童文學的學習興趣,教師應以多種方式講解這些作品,比如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解,讓小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中對兒童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當學生有了興趣后,他們的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會主動分析和思考兒童文學作品的內涵、風格、形式,必然會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時,教師可以先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然后要求學生自己發揮想象,組織語言說出小馬過河之后發生的一些事情。這樣可以促使學生認真學習課文,活躍他們的思維,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學生學會整合兒童文學作品的內容、知識點,最終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總結能力以及自主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積極運用提問教學法

當前的兒童文學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積極運用提問教學法教學,這樣有利于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帶著問題閱讀兒童文學作品。這種帶著問題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能使學生集中精力認真品讀,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閱讀能力。例如,在教學《丑小鴨》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讀這個故事,之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積極投入到兒童文學作品的品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兒童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和知識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認真讀兒童文學作品,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主歸納能力、閱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兒童文學教學時,一定要重視提問,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兒童文學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文學進入小學語文教材中,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教材中有限的兒童文學作品卻僅僅被用來做字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相分離的現象比比皆是,沒有發揮出其應用的價值和作用。為了提升兒童文學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兒童文學的興趣。此外,還應注意推薦適合小學生的兒童文學圖書,引導學生關注兒童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知識和修辭手法,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第6篇

剛進入小學教育的兒童,他們開始對童話、寓言、生活中的故事產生興趣。到了小學高年級的少年兒童,他們對文學愛好更加感興趣,科幻小說、 斗智斗勇的故事成為他們愛不釋手的讀物。

二、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師

語文教育是一項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 在這項活動中,教師作為主導者,首先自身必須有良好的修養,有很強的教育夢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有愛心,能夠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應該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應打破傳統的教育方法,推陳出新;從小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不僅希望自己的教師能夠傳授給他們專業知識,也希望他們的教師能夠富有童趣,可以有講不完的故事,是一個故事大王,教師應善于和學生溝通,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

(一)準確掌握兒童心理

兒童是主動接受知識的,不應該被動地去接受知識,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兒童文學中的樂趣。兒童主動去接受文學,是有感情地去接受的, 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去接受知識。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優秀的文學作品會受到兒童的喜歡,而且會主動去閱讀,因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充分地掌握兒童的心理, 而且所寫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兒童所喜歡的角色。

(二)教育方式

語文是靈活多變的,而且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著多樣性,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即使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對小學生進行教育。例如說,同學之間發生了一點小矛盾,教師應及時進行調解,并告訴學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三)教師的自身魅力

在每一位學生眼中,對教師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一位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樣的,但總的來說,教師的形象分為內在和外在。 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多才多藝,有童心,有幽默感,有熱情,有愛心;而且一位優秀的教師也應該是無所不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曉古往今來,對大自然有很多的認識。 教師應該把這些通過故事的形式告訴學生, 而不是直接把理論知識告訴學生,否則學生無法理解。 小學生的思維是非?;钴S的,而且非常具有想象力,直觀、具體的實物(形狀、顏色、聲音等)易于引起他們的興趣。 兒童文學中的故事、童話、科學小品等很能引起兒童的強烈吸引力,當這些源源不斷地從教師口中說出來時,自然而然在學生的心中形成較強烈的形象魅力。

三、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作用

兒童文學分為幼兒文學、兒童文學和少年文學,其中小學生閱讀的是兒童文學,小學生區別于幼兒和少年,他們可以自己閱讀,有自己的理解,他們不像幼兒,沒有閱讀能力,需要大人的輔助,也不像少年,閱讀范圍那么廣。

(一)認識作用

豐富、生動的兒童文學藝術形象,既順應了兒童的心理需要, 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質。

(二)教育作用

兒童需要兒童文學的陪伴,兒童文學不僅可以豐富兒童的感情世界, 也可以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兒童文學作品中描繪的故事,給他們帶來無盡的想象, 讓他們在想象中發現其中的樂趣,能讓他們得到滿足。 閱讀兒童文學作品,豐富了兒童的知識,開闊了視野,讓他們在作品中發揮自己的想象,讓他們的思維更活躍。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兒童文學在各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具體表現在:

1.兒童詩可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還有豐富的語感,利于寫作。 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 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自然美,誘發他們的想象力, 活躍學生的思維, 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例如:在一年級上冊語文(北師版)中的《成長》,它簡單易懂,而且以詩的形式出現,學生讀的時候簡單明了,明白隨著自己的長大,不應該做的事情就不能去做, 應該做的事情就應該積極去做。

2..童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生愛幻想,想象奇特豐富,他們身上蘊藏著無窮的想象力、創造力,童話、寓言、科幻小說的創造性是其他文學無法比擬的, 它們對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創新思維和探索欲望有很大作用。

3.兒童故事、敘事故事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審美作用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豐富兒童的情感世界,使他們在精神上獲得滿足感,同時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也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 培養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例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北師版)中,《女媧補天》中的女媧集美麗與智慧于一身,用七彩石補天,小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略了古代神話的美麗,也知道運用智慧做事情,救民于水火之中。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丑小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丑而傷心,相貌上的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心靈上的美,告訴學生,要培養自己的內在美。

四、總結

第7篇

關鍵詞:兒童文學;兒童;功能;課程資源

一、兒童文學

按照年齡層次,兒童文學可以分為幼兒文學、童年文學以及少年文學,按照形式可以分為圖畫書系類與文字書系類。英美兒童文學在兒童文學發展史上成果顯著,受人矚目。西方的圖畫書始于17世紀,到了19世紀,隨著彩色印刷術的發明,圖畫書得到了蓬勃發展,英國的倫道夫•凱迪克強調圖文一體,被譽為“現代圖畫書之父”。20世紀初,英國出現了以阿特麗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為代表的圖畫書作家,他們利用圖畫與文字共同講述著同一個故事,圖畫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獨自成體,能夠單獨地講述故事。比較知名的英美圖畫系類如《貝貝熊》、《粉紅豬小妹》等。文字書作為傳統的文學形式,更是有著很多經典作品,如《愛麗絲夢游仙境》、《柳林風聲》等。

二、兒童文學的功能

(一)語言功能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沒有了優美的、鮮明而生動的語言,文學也就不復存在。優秀的兒童文學的語言不僅規范、準確,又幽默夸張,不但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還有著強烈的藝術力與感染力,能夠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種美好事物生動地表達出來,激發他們對生活與大自然的熱愛,沐浴兒童的心靈。對兒童文學的閱讀實踐能夠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運用能力。文字書系類自不必多說,圖畫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兒的喜愛。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認為,兒童文學,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童話、童謠、劇曲),都應“以童為本”,由兒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奧,準依兒童心理的創造性的想象與感情之藝術,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不以“成人為中心”進行功利性、實用性的宣傳。一些廣泛流傳的兒歌比如“好爸爸壞爸爸”、“小燕子”、“讀書郎”等以成人為視角的價值觀值得商榷。兒童文學是知識與文學藝術的雙重啟蒙,目前我國的語言啟蒙教材比較注重知識傳授,重視兒童認知能力的培養,但是缺乏文學特質,缺乏想象與創新,難以激發兒童的共鳴。但是,經典文學作品如《柳林風聲》中的小動物性格迥異,充滿童真童趣,能夠吸引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兒童正確的情感發展。

(三)創新功能

J.R.R.托爾金認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創造的世界,對受到“第一世界”束縛而不滿的人用幻想去創造一個“第二世界”。兒童文學維系著兒童的童話夢想,能夠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激起他們對“第二世界”連綿不絕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現代創造意識的兒童文學,方能以創造的露珠,保護孩子的探索創新能力,促使兒童茁壯成長。例如,圖畫書能夠讓兒童通過圖畫的留白主動參與敘事想象,文字書能夠讓他們構建想象的畫面,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與幻想能力。優秀的兒童文學具有現代創造意識,能夠鼓勵兒童進行探索,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比如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這兩部書突出表現了兒童追求新奇、喜歡冒險的經歷。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諦。

(四)教育功能

《貝貝熊系列叢書》是美國兒童行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創作,從兒童生活的點點滴滴出發,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與行為,比如《愛護環境》、《作業的煩惱》、《與父母相處》、《對待陌生人》等,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說教,不是單純地空喊口號,而是通過兒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啟發他們去思考,完美地實現了現實倫理、情感倫理、生態倫理和價值倫理的敘事。小說《柳林風聲》在模仿游戲與語言幽默中讓兒童體會互助互惠,真誠對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養真善美的美好心靈。另外,這些作品中的生態意識能夠讓兒童自發地去保護共同居住的地球,保護動物,愛護植物,對大自然與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為維護人類居住的生存空間進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學經典是一種穩定的人文情懷、道德信仰、價值追求和審美趣味[7],承擔著創造詩意家園的責任。當下城市化進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兒童被關在精神的“圍墻”里,他們受到異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導致了童年詩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質地的兒童文學在現實中為兒童建立了想象中的“烏托邦”,能夠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綠洲,詩性的世界,讓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眾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兒童文學所描繪的世界是兒童心目中的“烏托邦”,讓這個幻想的“烏托邦”走進兒童純凈的心靈,有助于對人類詩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這兩部書表現了兒童在稚氣而具有魅力的探險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是兒童與成人可以同時閱讀的經典?!稖?#8226;索亞歷險記》中的杰克遜島就是孩子們的“烏托邦”,他們在“烏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險中升華著心靈。這些兒童文學經典可以幫助成人抹去塵世的喧囂,撫平心靈的浮躁,重溫童真,純凈心靈,率真心性。

三、英美兒童文學:師院英語專業重要的課程資源

英美兒童文學是師范英語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首先,這門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改編經典情節進行角色扮演,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己創作,讓學生自由發揮,一些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就是在父母講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創作發展,比如《金銀島》、《柳林風聲》、《愛麗絲夢游仙境》。其次,英美兒童文學課程還幫助學生學習經典作品的寫作思路與寫作方法,學習遣詞造句的優美與準確,在吸收地道語言的同時提升自身的語言與鑒賞能力。同時,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英美兒童文學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他們的全球概念,開拓他們的思維。文學學習的過程是了解英語語言與文化,從而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與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吸取外來文化精華,并傳播中國的語言、文化與價值觀。

四、結語

小說是兒童嬉戲的樂園,是人類心靈的棲居地,童心相通,經典的兒童文學沒有國界,溝通著人類共同的理想與訴求。美國著名的幽默大師馬克•吐溫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尋永恒的生命發祥地,他認為,我們大家都有一個杰克遜島,兒童文學是在現實中為兒童建立的想象的“烏托邦”,當我們感到疲倦時,我們便向往這個去處。[6]

參考文獻

[1]王泉根.論人類文學大系統的分類結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62.

[2][6]侯穎.圖畫故事對兒童詩性心靈的守望[J].文藝爭鳴,2010(24):166、168.

[3]李利芳.論中國現當代兒童文學中的兒童觀[J].蘭州大學學報,2000(1):140.

[4]石俠,程諾.構建“第二世界”的兒童幻想文學[J].社會科學戰線,2011(06):117.

第8篇

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密不可分,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更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院院長方衛平教授和黃云生教授在共同編寫的教材《兒童文學教程》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每一個師范生,每一個中小學教師,尤其是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熟悉兒童文學,懂得兒童文學。因為他們負有向少年兒童輸送兒童文學,講授兒童文學,指導少年兒童閱讀和欣賞兒童文學的崇高使命?!边@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兒童文學教育言明了方向,并成為江浙滬兒童文學教育聯盟學校重要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三年來,“聯盟”通過開設研討課、專家講座、專題論壇等形式推進了各項工作的深入。

一、專家指導 方向引領

一項研究要走得久、走得遠,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確。什么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與小學教育(語文教學)的關系是什么?這是“聯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問題,是開展兒童文學教育的邏輯起點。2012年3月,聯盟顧問、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院長方衛平教授,作了“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的專題報告。

他指出,優秀的兒童文學應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適合的精神養分,它構成了人類審美歷史和文化的一個獨特而巨大的文本。誠如方衛平教授所言,兒童文學文本以其獨特的文化積淀、人生內涵、藝術魅力,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從這些作品中,小讀者和大讀者們既可以享受它們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領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學。對于青少年讀者來說,人類所積累下來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既是他們課堂學習的一個樂園,更是他們可以追尋的一片文學天地,可以遙望的一個精神遠方。

2013年,“聯盟”開始醞釀和思考建構兒童文學課程,以期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在不少專家學者的引領下,大家進一步明確到:語文學科本身就應該是開放的、發散的。語文課堂的基本姿態,除了講授,還更應該重視引導,從教材學習向課外書籍拓展,從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從相對狹隘的知識獲取進入更加廣闊的語感培養、審美體驗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間。

三年來,兒童文學理論家方衛平教授、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周一貫先生、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劉堂江等多次到會,親臨指導,就“聯盟”的研究方向和實踐策略,提出了各自的經驗,為“聯盟”的各項工作不斷走向規范和深入提供了堅強的理論后盾。

二、課堂主導 課外延伸

語文課堂教學無疑是兒童文學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陣地。在這幾年中,“聯盟”組織了特色鮮明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有力地推動著兒童文學與小語課程改革。

“聯盟”成立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6次課堂研討活動,形成了系列化的課堂教學課例成果。其中,既有義務教材中的童話課,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課,還進行了數學童話課、繪本閱讀課、兒童文學小說閱讀課、詩歌教學課、寓言教學課、民間故事閱讀課等多主題的教學實踐探索,極大地豐富了兒童文學教學的內涵。

2014年3月,在我國著名童話大師,《神筆馬良》的作者洪汛濤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浦陽一小,“聯盟”和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等聯合舉行了第六次活動,來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學語文教師,聚集一堂。會長何夏壽執教的民間故事閱讀課《鯉魚報恩》,更是開啟了童話教學跟民間故事結合的探索之路。

周一貫老師在評課中說:何老師本著對民間文學的珍愛和推廣民間文學的擔當,選擇了這一類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把民間文學從被語文教學遺忘的角落里“營救”出來。這節“另類”語文課,啟示我們語文教育不應偏守在現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寵愛結集于 “教材一本”,而應該問鼎民間,親近民間,走進民間唱“民歌”,將民間故事(民間文化)作為資源加以充分利用,讓母語教育因為“民間”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

精彩紛呈的兒童文學教學課例的開設,輕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發的課堂,獨到的兒童文學教學思想,睿智的文學教學方法,彰顯了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中的獨特魅力,大大開闊了教師們開展兒童文學教學的視野,展現了“浙派語文”教師的文學情懷,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統推進 文化滲透

“聯盟”除了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兒童文學教學外,還特別注重與學校文化建設有機整合,多途徑、多角度地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校園環境布置、課程設置、德育活動、教學評價等多領域進行全方位地有機滲透。

紹興市上虞區金近小學的童話教育,便是 “活用” 兒童文學的典范。該校18年來,一直用兒童文學廣博資源,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童話樂園,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都能見到兒童文學的“影子”。

寧波市北侖區實驗小學結合兒童詩教學,將學生創作的兒童詩與音樂教學相結合,學生的童詩譜成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在校園里廣為傳唱;上海市閔行區航華二小將繪本閱讀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將枯燥的數學教學融合在一個個充滿趣味的繪本故事中,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浦江縣馬良小學,金華市艾青小學,溫州瑞安紅旗實驗小學等,也都利用兒童文學教育資源,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為整合和共享資源,“聯盟”還在紹興市上虞區崧廈鎮中心小學設立了活動總部,建立了自己的QQ群,同時,在“何夏壽特級教師網上工作室”中開辟專欄,及時上傳有關兒童文學教育教學案例等;各成員單位在日常教學中,互相傳遞教案,發送課件。凡此種種,可以發現以聯盟為依托、以草根研究為主導的教學研訓新氣象為“浙派語文”乃至兒童文學教育和語文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

第9篇

(一)兒童文學的基本要求

一是,教育性。兒童文學和有著很大的區別,其尤為重視教育性。兒童可塑性非常強,古人經常用素絲作為比喻,說它:“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2]。因為兒童的年齡特征,使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為此,兒童文學尤為重視教育性。二是,形象性。兒童不樂于接受抽象說教。在兒童教育中,需要采取各種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這樣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兒童文學一定要和戲劇一樣,必須具有動作性,能夠充分展現人物心理活動與性格,讓兒童能夠看進去。三是,趣味性。兒童的生活經驗、知識均不豐富,理解能力也比較差,不容易理解一些復雜事物,很難體會成人的思想感情與生活經驗。所以,兒童文學必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可以讓兒童輕松、愉快的學習,并且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一個道理或者有益的啟示。四是,知識性。兒童文學作品中應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識性的東西,以增加作品的藝術魅力,滿足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是,故事性。兒童文學的故事情節,要求結構單純,情節緊湊、生動。強調故事性,并不是單純追求情節離奇,不從生活出發,不寫人,只寫事。

(二)兒童文學的言說方式轉變

一是,成人對兒童的訓誡性言說。兒童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和兒童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越來越強調兒童文學在兒童教育的作用,并且將其當做是最有價值的一種,逐漸表現出“訓誡主義”傾向,形成了訓誡性言說。訓誡性言說主要就是通過“灌輸”讓兒童接受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與道德主旨,作者要向兒童傳遞很多訓誡,甚至是政治說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兒童文學教育的功利性。在此種言說形勢下,主要就是以成人的需求,讓兒童進行兒童文學的閱讀,不僅沒有對兒童的審美心理發展、接受能力予以考慮,還忽視了兒童童年應有的興趣與歡樂,極大弱化了兒童的自身需求。二是,成人對兒童的想象性言說。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兒童文學屬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認為兒童文學具有以下功能:教育、認知、審美、平衡心理、娛樂等。為此,認為兒童文學應該引導兒童不斷探究人生真諦與奧秘,也就是啟發作用,其可以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凈化兒童心靈,帶給了兒童無限的歡樂。所以,兒童文學應以幽默、幻想啟發兒童,使其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善待他人,拓展兒童生活空間,解放兒童思想,充分發揮兒童的想象力,從而形成了想象性言說。三是,游戲精神下的兒童自我言說。在20世紀末期,理論家們開始從開放、發展的角度看待兒童文學與兒童。有些學者認為:“真正有意義的兒童文學,不僅要服務于兒童,還要理解與尊重兒童,并且充分挖掘兒童的人性價值,從兒童自身原始生命欲求著手,發展與解放兒童?!币簿褪钦f,兒童文學應該真實的反映兒童生活。此種世界不是成人以兒童的角度對兒童生活予以想象或者特意模仿,而是成人以平等的態度承認兒童世界,充分體現兒童的娛樂天性與游戲精神,給予兒童一定的自我言說自由,這就是游戲精神下的兒童自我言說。

二、兒童文學言說方式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一)認知與尊重童年狀態

童年價值主要體現為:兒童具有獨立的人格主體,與成人是平等關系;童年生活并沒有因為年齡、生活差異而缺乏價值;童年并不只是成人的預備期,也不一定要成為成人所規定的某種人。兒童作為相對于成人的一種“他人”,具有自我發展力量,異于成人的問題看待角度與規則、行為。為此,在教育過程中,成人需要對兒童的童年狀態予以認知,并且尊重兒童的童年狀態,給予兒童一定的言說自由,讓兒童自己認知世界萬物,并且充分表達自己的世界,獲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在兒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兒童文學營造一種生態化的人文環境與成長氛圍,讓兒童獲得生活經驗,實現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成人的恰當引導

認知與尊重童年狀態,并不是否認成人引導。與成人相較來說,兒童社會化程度較低,認知水平與身體機能情況決定了兒童需要接受成人引導。在兒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兒童天性,同時正確引導兒童,讓兒童主體性、天性得到正確的發展,并且充分發揮其作用。所以,在兒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兒童文學讓兒童懂得一些淺顯的道理,促使兒童自身的不斷發展與成熟。

第10篇

關鍵詞:兒童文學;語文教學;作用;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3.2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只有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基礎,才能更好的進行語文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事業不斷改變和進步,但兒童教學對于語文教學的作用并沒有減少,反而在逐漸增加。關于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分析對今后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將有有重要意義。

一、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

小學語文課本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而在小學語文課本所收錄的文章中,有絕大多數來自于兒童文學。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發展規劃中,實現學生的基本識字能力,閱讀能力,簡單寫作能力是主要的教學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借助大量的適合兒童學習的,簡單易懂又生動有趣的文章作為輔助,在這樣的情況下,兒童文學作為文學的一種,其創作目標就是滿足小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追求,所以兒童文學的內容是在充分分析小學生的需求之上創作出的,因此,兒童文學就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在我國的語文教學歷史中,兒童文學作為教科書中課文的主要來源,也即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已經有幾十年了,可以說從小學語文教學開始的時候,兒童文學就已經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成為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也是兒童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一。

二、兒童文學為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

我們知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的開展課外活動也是教學方式之一,由于小學生剛剛進入校園,他們對于傳統的課堂教課方式的接受能力還不是很高,這樣,通過在語文課上開展大量的課外活動就可以讓他們獲得放松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而兒童教學就可以知道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活動的開展。兒童文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活動的開展的知道作用是體現在很多內容上的,比如,兒童文學中有大量的童話故事,在語文教學的課外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童話故事進行表演,這樣,既豐富了課外活動的內容,也增加了學生所學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對于兒童文學中作品的理解,可以說這對小學語文教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因此,兒童文學為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知道也是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三、對兒童文學的閱讀有利于教師理解小學生的內心世界

兒童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存在著很多的不同,正因為如此,教師往往很難掌握學生的心理想法,這樣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就變得很困難,可以說,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內心世界,知道學生們想要什么,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才能順利進行,這就需要兒童文學的作用發揮了。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一些兒童文學,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就可以更好的保持一顆童心,這樣與學生的距離就會拉近,就可以更好的與學生交流,進而獲得學生所想;另一方面,在兒童文學中,對于兒童世界的描寫一般也是非常正確和到位的,只是描寫方式可能采用了擬人之類的手法,但這并不影響小學語文教師的理解,所以,在閱讀兒童文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只有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視覺看待學習內容,語文教師的教學開展才能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對兒童文學的閱讀有利于教師理解校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是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之一。

四、兒童文學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幫助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不管是識字還是閱讀,對于小學生來講,其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能夠寫好作文。小學生剛剛接觸語文,對于語文中寫作的技巧掌握的并不是很好,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擬人、比喻、排比之類的寫作方法,因此很多時候,小學生的作文更像是流水賬,沒有太多修飾和手法的運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兒童文學就可以很好的發揮作用了。兒童文學中多是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這些內容看似簡單的故事講述,但實際上包含了所有小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方法,小學生在讀這些文學座屏的過程中,會很自然的記住這些手法,這樣在寫作中的運用也就變得很靈活了。所以說,兒童文學對于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幫助的,這也是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作用的方式之一。

五、兒童文學為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提供更多材料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單是依靠課本中的語文知識,很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同時也很難滿足小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課外閱讀的內容選擇不是隨意的,只有那些健康的,并且有利于小學生學習和理解的內容才能成為課外閱讀的材料,而兒童文學正是這樣的一種兒童讀物,所以兒童文學的存在就為教師課外閱讀的任務布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可以為小學生選取合適的兒童文學,保證這些兒童文學的內容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同時能夠幫助小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因此,兒童文學為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提供更多材料也是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

六、結束語

除此之外,兒童文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還有很多,比如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等等??傊?,兒童文學作為與一門專為兒童量身訂造的文學藝術,與專門培養小學生文學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自然是分不開的,只有理解了兒童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才能實現這些作用的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兒童文學翻譯 翻譯方法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83-01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Li X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Liaoning,China 110034)

Abstract:Chinese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as a history of 100 years imperceptibly.Because the child has its unique cognitive abi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the translator.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eriod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o explore suitable for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Key Words: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Methods;Teaching Exploration

兒童文學是專為兒童創作并適合他們閱讀的、具有獨特藝術性和豐富價值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總稱。中國兒童文學翻譯從晚清時期的第一本童話集《新庵諧譯》到今天不知不覺已走過百年。[1]中國兒童文學翻譯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時期、發展時期和新時期。

1 萌芽時期

中國兒童文學的啟蒙時期應該追溯到晚清時期。隨著開展,一品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被引進中國。許多作品都是由著名的文學家所翻譯:如魯迅、周桂笙、包天笑、周作人等。這一時期兒童文學翻譯題材包括寓言、童話、小說等,主要以啟發童智、鞭策兒童愛國自強為內容。晚清時期譯者在選擇翻譯材料方面更加注重文章內容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功能,主題大多為啟蒙、教化、激勵兒童發奮圖強,卻忽視了對兒童理解能力的考慮。尤其是翻譯作品使用的是古代韻文體,這樣的譯文對于沒有學習過文言文閱讀的普通成年人來說也是難于理解的,更不用說兒童了。同時古代文體缺少標點符號,使得譯文更加難以理解??傮w來看,晚清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沒有充分考慮兒童語言的獨特性,使兒童失去了閱讀的興趣,不適合兒童閱讀。

2 發展時期

五四時期,中國的兒童文學翻譯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對兒童認知能力的理解,兒童文學翻譯越來越貼近兒童的內心世界。譯者開始選擇以兒童接受為本位的作品。晚清時期的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翻譯。除此之外,一些體現兒童情趣、表現游戲心理的寓言、童話、小說、故事也被翻譯進來。另一方面,譯者還翻譯了一些新的文體,如滑稽畫、音樂故事等。不僅在內容上有所側重,譯者還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1926年開明書店曾出版《世界少年文學叢刊》,明確地把叢書文類分為9種,其主要對象是10歲到15歲的少年期,也兼顧到6歲至10歲的幼兒后期。[2]

五四時期,白話語體已經全面取代了文言語體,更利于普通兒童的閱讀。兒童文學翻譯中開始大量使用擬聲詞、修辭等符合兒童語言特點的技巧,增加了文章的韻律和節奏感,提高了兒童閱讀的興趣。同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了標點符號,使得譯文更加容易理解。這一時期的作品譯者多采用直譯的方法,盡可能的忠實原文以傳達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的神韻。由于圖畫和插圖能夠幫助兒童加深對譯文的理解,五四時期的譯作總是盡可能多地配發插圖,來滿足兒童的審美情趣同時加深了讀者對譯文的理解。五四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伊索寓言》《列那狐故事》《格林童話》《王爾德童話》《阿麗思漫游奇境記》等。

3 新時期

新時期指的是從1976年至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和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中國兒童文學翻譯也在不斷發展,人們改變了對兒童文學作用的看法,譯者不再以成年人的意愿和文學的教育目的為選材的角度。譯者也逐漸認識到兒童文學翻譯應該遵循以兒童為中心,要“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盵3]在翻譯方法上,譯者開始考慮兒童語言的獨特性,大量使用了疊音詞;在運用修辭的同時,譯者也開始重視中西文化差異,將直譯和意譯相結合;同時強調語言的節奏感和美感,充分體現了以兒童為主體的翻譯思想。

新時期大量的外國兒童文學被翻譯成漢語,并深得兒童的喜愛。如《哈里波特》系列叢書就在中國兒童文學翻譯史上獲得的巨大成功。譯者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兒童語言的特殊性,在人名的翻譯、長句子的處理和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體現出了兒童文學的文體特點,因此,受到兒童讀者的喜愛。

4 結語

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部分,兒童文學翻譯處于翻譯學的邊緣地帶,因此,常常被人們忽視。實際上,兒童文學翻譯比翻譯難上加難。一個生僻的詞或是一個含糊不清的表達都會影響兒童閱讀的興趣。兒童文學翻譯者應該摒棄成人化的語言,選擇更適合兒童讀者接受的詞匯和表達,這樣才能提高譯作的可讀性。因此,研究兒童文學翻譯理論十分必要。兒童文學的翻譯原則不應該以的翻譯原則為準,而是要考慮兒童在心理生理發育水平、知識經驗、文化差異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兒童喜愛接受為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 趙國春.兒童文學翻譯研究―― 從晚清到五四[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10(6):127.

第12篇

二、改善兒童人際交往現狀

自Ipad、觸屏手機等電子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后,它們日益成為了普通家庭的必需品,這些觸屏電子設備畫面清晰、易操作,且光怪陸離聲色并茂的影像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因而容易引發兒童的興趣。近年來,Ipad、觸屏手機甚至成為了一種新型玩具被一些孩子所追捧,成為了兒童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工具。此外,在巨大的商業利潤誘惑下,針對兒童開發的應用軟件急劇增長,以至于不少家長將IPad、IPhone等充當為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電子媒介的泛濫不僅對兒童的身體造成傷害,也易導致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電視、電腦、IPad、IPhone對于信息的傳遞是一個單向的過程,由于過分關注人機對話,弱化了兒童對于現實環境的關注和積極參與意識,淡化了與社會和他人的交往,因為長期接觸電子媒介,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也不喜歡戶外活動,極易導致孤僻、冷漠的性格的滋生。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以“00后”為主體的城市少兒被稱為“IPad一代”,他們中不少孩子習慣用電子產品進行“拇指交流”,導致現實人際交往的時間在縮短,交往的技巧被嚴重弱化。電子媒介淡化了兒童與同伴及成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削弱了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有研究者甚至認為對電子媒介的過度依賴是造成兒童孤獨癥的原因之一。更為嚴峻的是,缺乏自控力的兒童極易沉浸于網絡虛擬的世界或手機觸屏的里,有的一旦離開虛擬世界便產生嚴重的抵觸和焦慮情緒。

兒童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對他人和自我的正確認識和評價,并學習如何處理人際交往的關系。美國作家李奧尼的經典圖畫書《小藍和小黃》運用藍和黃兩個色塊的故事,巧妙地傳達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性,讓孩子懂得朋友伙伴之間相互接納和彼此包容的意義;臺灣作家方素珍的《我有友情要出租》通過大猩猩尋求友情的過程來暗示孩子應該如何獲得真正的友愛;張秋生的童話《給狗熊奶奶讀信》借助于狗熊奶奶請河馬和夜鶯為她讀孫子的來信的故事,告訴了孩子們和善的語氣和真誠的態度是打開心門的鑰匙的道理。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培養和激發兒童最為純真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善良品格和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行為模式將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顯然,兒童文學是一座溝通兒童與兒童、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精神橋梁,是兩代人進行精神對話和文化傳遞的良好形式,兒童文學閱讀能為兒童創設溫馨美好的人際環境,增進他們人際互動的熱情和信心。在兒童文學作為兒童與成人的溝通橋梁的論述方面,巴西作家愛娜•瑪麗亞•馬查多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她認為兒童文學作家們在進行創作時有一個較為明確的目標,即借助于兒童文學這種簡單質樸的方式,融合了情感和文化要素,在兩代人之間構建起一座有效的溝通橋梁。正是由于兒童文學具有這一獨特優勢,成年人可以借助于兒童文學這一橋梁真正走進兒童的世界,了解兒童并實現與他們的真正平等的精神對話。而親子閱讀便是實現兒童與成人之間溫馨的人際互動的有效方式,親子閱讀是近年來國內外所提倡的閱讀方式,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不僅能受到美的熏陶、語言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親子感情能夠進一步得到升華。日本圖畫文學理論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及過這樣一個實例,年輕的德國母親準備打開電視讓女兒瑪麗聽故事,瑪麗關掉電視與媽媽進行了如下的對話:“媽咪,講故事給我聽?!薄半娨暲锏氖迨逯v的故事,不是比媽咪講的故事還好聽嗎?而且還有美麗的畫面?!薄翱墒请娨暲锏氖迨宀粫摇!眱和膶W為親子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它所建立的是一種人與人的機制,這就意味著這是一個溫馨的情感交流過程,孩子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體驗到來自成人世界的溫暖和安全,而電子媒介所建立的是一種人與機的機制,它缺乏感情的溫度,難以滿足兒童的情感和成長需求。

三、培養兒童的想象力

現代社會的人們讀屏多于讀書、讀圖勝于讀文,想象相對貧乏,思維往往流于淺表化。不可否認,視覺符號是現代文化的一種直觀形象的形式,它豐富了兒童的認知環境,但過多地接收圖像可能會抑制兒童的想象力。首先,電子媒介以其高密度的強大視聽形象沖擊人的感官,使受眾主體性逐漸弱化,導致人們社會反應的直接簡單,思維極易處于停滯狀態,兒童常常在電子媒介世界里耽于耳目之娛而疏于潛心思考,這對他們想象力和思維力的開發無疑是一種桎梏。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里斯在《媒介心理學》中所言,“快節奏的兒童節目使兒童沒有時間來思考和發揮想象力。”其次,電子媒介呈現信息的方式主要以圖像為主,圖是直觀形象的符號,給兒童留下的想象空間極其有限。相較而言,閱讀是一個以語言為中介的思維和想象的過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認為,閱讀在人的成長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一個人的心智成長、想象和情感培養,都離不開以語言為中介的閱讀活動,這是網絡和電視等其它電子媒介所難以取代的。的確,閱讀能力和方法并非短時間內能掌握,它需要多年的積累和練習,包括許多不連續的階段。這些階段的次序是根據語言、語法和風格的難易程度遞增的。在閱讀時,兒童可以自由地控制閱讀的進度、時間和地點,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想象,兒童文學構造的是一個寧靜的文字世界,文字的抽象性給兒童留下了足夠的思考時間,兒童在接觸書籍時,需要相對安靜的環境和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可得到良好發展。文學形象因其多義性和朦朧性的特點,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而影視圖畫形象通常是直觀的、與感性的世界相聯系,對于想象力發揮有較大的限制,這正是文學無法為視聽文化所取代的魅力所在。兒童正處于想象力最為豐富的時期,兒童文學可以滿足兒童泛靈性的或自我中心的思維邏輯和游戲精神,兒童可以忘我地沉浸于充滿想象色彩的文學世界里,在文學的世界里張揚奔放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們頭腦中原有的表象經過加工改造和重新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兒童閱讀接受兒童文學的過程是一個再造想象的過程,從抽象的文本語言文字出發,兒童需調動起記憶儲存的表象對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進行聯想和想象,重新加工和改造,將文字轉換為抽象的道理或形象的畫面,這是一個雙向的、主動的過程。而電子媒介對兒童而言無需歷經如此復雜的轉換過程,其傳遞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圖像輸出,兒童不需要具備閱讀、思考能力便可被動全盤地接受。此外,優秀的兒童作品中蘊含著大量天馬行空的奇異想象,不僅迎合了兒童的富于幻想的心理特點,也把兒童的想象引向了更為廣闊奇異的天地。例如卡達耶的《七色花》中的七色花充滿了魔力可變幻出如愿的事物;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知恩圖報的小金魚一次次滿足了漁翁的要求,并懲戒了貪得無厭的老太婆;凱瑟琳•羅琳的《哈利•波特》在現實與魔幻世界雙線交織的時空環境里展開善與惡的矛盾對立的故事,給兒童亦真亦幻的審美享受。諸如此類的兒童文學文本蘊含了豐富奇異的想象力,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閱讀樂趣和想象的空間。四、提升兒童的母語意識和讀寫能力隨著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良莠不齊的西方文化信息借由各種電子媒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民族語言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語言文字曾經所扮演的文化啟蒙角色受到了威脅,視覺文化可能將取代語言文字成為了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現象。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電子媒介降低了對兒童讀寫能力的要求,長期采取視聽圖像的接收方式,會造成兒童在成長的起點便缺乏讀寫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系統訓練。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網絡過早進入兒童的生活,使他們的口語和書面語言也烙上了網絡特有的一些印記,如網絡語言“偶”“囧”、“醬紫”等的使用,而這些詞匯的運用較為不規范,容易引起歧義,降低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質量;另一方面,當兒童習慣于以圖像直觀的方式去認知世界,極易產生對文字的陌生感和書寫惰性,讀寫文化的危機勢必產生。因此,培養兒童的母語意識、提升兒童讀寫能力、弘揚本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兒童文學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觸的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對于發展兒童的語言、培養兒童的母語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與文學作品借助于語言工具表情達意不同,電子媒介以圖畫、動漫等象形媒介構成的符號世界,因其形象直觀而對語言文字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力??梢灶A見的是,在電子媒介泛娛樂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極有可能因長期接觸電子媒介而淡化對母語的感情,在運用漢字書寫或表達的能力方面也會逐漸退化。而兒童文學是以語言媒介及其構筑的形象而存在的,這種存在為兒童提供了學習經典語言的機會,此外,兒童文學作品運用的是優美淺顯、豐富生動的書面語言,十分貼近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表達更趨規范準確,因而有利于兒童語言的習得,而且兒童文學作品提供的是情境化的語言,貼近兒童的生活,可以直接成為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范本。因此,兒童若自小親近文學,感受語言的魅力,對于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對于增強兒童的母語意識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將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可以借鑒的案例是,時至今日,丹麥人對于安徒生童話的閱讀仍然非常重視,德國人對于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備加推崇,個中緣由除了因為這些作品適合兒童閱讀之外,還在于他們認為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代表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閱讀這些作品將有助于培養兒童的母語意識和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文學話語是一種與電子媒介相對抗的話語符號,它所承載的主題意蘊和豐富內涵對于兒童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挪威兒童文學家喬斯頓•伽德爾所說,“電子毒販子”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和游戲的需要,剝奪了他們的思維活躍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這些人正設法從兒童文學作家那兒“竊取”生動的詞匯和故事,但不太可能得償所愿,因為故事太堅韌太強大了。的確,故事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引導兒童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實現童年再現的重要方式,王富仁也認為,人類是在不斷追尋童年的夢想中實現自己的精神凈化的。在當今社會,兒童文學變得尤為重要了,它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文化領域。它具有獨立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是包括學校和家庭教育等在內的其它任何東西所無法替代的。很顯然,電子媒介語境中兒童文學在呵護童心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探尋兒童文學對于當下兒童的成長價值,并不意味著將兒童隔絕于現實世界之外,問題的解決在于如何在復雜的社會文化大環境下形成互利共生的文化空間,在克服電子媒介負性影響的同時,有利地推動兒童文化詩學的發展,而將電子媒介作為兒童文學傳播的有效載體將會是一條現實可行的途徑。

作者:郭群 黃紫綠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北区| 天峨县| 普兰县| 图木舒克市| 黔西县| 德州市| 金乡县| 屏南县| 合作市| 攀枝花市| 莲花县| 榆林市| 承德市| 贵南县| 茂名市| 台山市| 高邮市| 石泉县| 宁波市| 青河县| 北海市| 石首市| 东台市| 陇川县| 普宁市| 灵台县| 济宁市| 晴隆县| 宜黄县| 平果县| 博湖县| 阿瓦提县| 上蔡县| 西充县| 行唐县| 吉首市| 轮台县| 宜兰市| 申扎县| 屯门区| 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