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9: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基本單位,組織教材和教學的一種整體教學。如洪宗禮先生主編的蘇教版教材,每冊六個單元(九年級下冊五個),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讀寫聽說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那么,語文教師該如何實施單元教學呢?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精心設計整體教學計劃,努力做到“四個一”。
語文教師進行單元教學設計,要有整體思路,努力做到“四個一”:依托一個標準(《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了解一套教材,熟悉一冊課本,明確一個單元。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對照其理念和標準,了解整套語文教科書的編寫意圖和體系特點,熟悉當前整本教材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意圖,明確當前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時序、過程設計等。
教師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時,可以參考每單元之前的“單元教材支配表”。此表提要式分條列出本單元讀、寫、口語交際或綜合實踐活動等的主要教學目標,課時安排建議和精、略讀課文安排建議。當然,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適當調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如筆者在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親近文學”單元的教學時,將開篇第一課《為你打開一扇門》,放到了本單元閱讀教學的最后一課時教授,并作了略讀處理。因為,筆者任教的是一所農村中學。大多學生課外閱讀面窄量小,對文學沒有太多直觀認識。而《為你打開一扇門》對文學特征、內涵、功能等的論述又比較抽象。如果按部就班,首先教授此文的話,非但不能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還會打擊學生今后學習語文的信心。為此,我先安排了淺顯易懂的《繁星》,生動曲折的《安恩和奶牛》,優美流暢、富有哲理的《冰心詩四首》,再安排了簡短有趣的《古代寓言二則》,散文、小說、詩歌、寓言,體裁多樣。之后,我再引導學生結合所學文學作品的具體內容來理解趙麗宏對文學的闡述。實踐證明,效果不錯。
二、有效開展比較教學,多角度、多層面“求同求異”。
現行語文教材大多按照主題來合成單元。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既有共同的主題,也有各自鮮明的個性。因此,實施單元教學可以常用比較教學法。有效開展比較教學的方法可概括為“求同求異”,通過對語言材料全面深入地比較和探究,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理解鑒賞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聚合性和發散性思維。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之歌。本單元的五篇文章(《七律 》、《<組歌>兩首》、《老山界》、《草》、《<>節選》),若從求同的角度看,它們有很多共性。首先,題材都與“”有關,記述了途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次,表達方式方面,都采用了敘事和描寫,多少不同而已。最后,五篇課文的主題,都表現了指戰員的崇高精神境界,展現了深遠的歷史意義。因為有共性,某些教學環節的要求、處理可以相同或相似。如:朗讀基調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若從求異的角度看,它們各有個性。首先,五篇文章體裁不同。律詩、歌詞、回憶錄、小說、電視劇本,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文體特點,把握不同樣式的作品表現同一題材的一般方法。其次,從描寫角度來看,前三篇描寫景物較多,后兩篇描寫人物較多。教師可將各篇文章中的描寫性語句找出,然后比較差異,并探尋產生差異的原因。最后,主題的側重點略有不同。《七律?》側重表現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組歌>兩首》側重表現用兵如神和戰士的革命理想;《老山界》側重表現優良革命傳統;《草》側重表現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節選》側重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教師可指點學生通過體會細節,品讀關鍵語句來把握差異。
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單元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更不需要教師的干預。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才是教師唯一的使命。舉例來說,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建筑藝術中的三篇現代文都是建筑類說明文。在介紹相關文體知識之后,教師可結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巍巍中山陵》對知識要點作詳盡講解,使學生掌握說明文的一般方法。然后,教師可以將《凡爾賽宮》作為自讀課文,不作任何提示和引導,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自主分析,自發質疑,自由暢談收獲。教師可在最后,只對學生發言中的錯誤進行指正。
讓我們努力優化單元教學策略,讓語文教學開出更艷麗的花朵。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多元智能 綜合性課堂
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以單方面的成績評價學生的不足,它要求教師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教師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發展成為全方位的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奠定基礎。
1.教師課前做好備課工作
備課是教師上課前的工作,是教師上課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備課的好壞決定教師的上課質量的高低。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結合課文內容制訂教學計劃,將教學重點、難點都標記出來。例如,在七年級語文下冊五單元的教學時,由于這一單元要講述的是有關信息傳播的內容,備課時,教師可以將語言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融入教學內容與傳授,教學《錄音新聞》和《新聞兩篇》兩篇課文時,這兩篇課文都是與新聞相關的,教學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對新聞語言的掌握能力,教師可以把這兩節課安排在一起上,結合兩篇課文的共性備好課,把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性作為這兩節課的主要任務。
2.教師關注學生的接受情況,完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接受情況。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對課文主旨大意進行解讀,體悟作者的中心思想。在學生理解之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指導和點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
課后,教師要對課堂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分析,對教學內容歸納總結,對教學方法不足的地方進行思考,改善教學方式,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放在首位,確保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的構建順利完成。
3.利用多媒體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完善的教學硬件和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是構建初中語文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的重要因素。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將平面的圖畫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視頻動畫,方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的特性,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例如,課上,不同的課文大綱要求對學生的教學要求就不一樣,有的課文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認識和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全面認識。在《人與自然》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圖片和視頻方式向學生展現自然風光,讓學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結合課文內容和圖片內容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提高教師素養,增加師生互動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素養是構建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的關鍵性要素,教師具備專業性知識和較高的專業素養是構建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更新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性。例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學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知識座談會,讓教師在與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生之間能力的差異性,師生之間的交流很少。新課程要求下,教師和學生之間增強互動,才能有效快速地構建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在校和課堂上的表現,對學生的反常表現給予及時關注與詢問。例如,當教師面臨學生的心理問題時,可以組織心理專題班會,讓學生傳播心理方面的知識,也可以找個別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心理狀況,排解學生心中的困惑。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讓學生了解課堂的接受情況和對課文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接受學生的建議,從學生角度出發不斷改進教學方式。
5.多角度方式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傳統語文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都是以最終答卷的方式,以考卷中學生的成績評定學生的能力,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自身水平的差異性,不利于構建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新課程下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建立完善的評定體系,多角度評價學生綜合能力。在期末評定學生成績時,教師可以采用百分制方式,以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百分之六十,平時的課堂表現占百分之二十,班級中其他學生的評價占百分之十,學生的自我評定占百分之十計算學生的最終總成績。不但考查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關注學生的平時表現和綜合能力。利用這種評定方式對學生而言比較公平合理,不只是站在教師角度觀察學生,也從其他學生角度和學生自身角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察,給予學生合理的綜合成績,有利于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的構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結語
每一位學生都有個性和才智,構建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才能和潛力。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將課程內容和多元智能綜合教學課堂結合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評價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