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8: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華孝道歌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今社會,流行音樂對中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流行音樂中的優秀元素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該如何運用流行音樂中這些優秀元素,讓中學生更加關注身邊的一切,更加珍惜美好事物,從而激發孩子情感的正能量呢?這些年我通過對課題《流行音樂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研究,獲得以下幾點感悟:
一、利用流行歌手艱苦奮斗的成長故事激發孩子正能量
人的成功需要正確的引導。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如此,興趣能推動著人們主動地開拓進取,興趣可促使我們學會觀察身邊的大小事,興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每個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明星也不例外。“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進入牛津教材的韓國歌星寶兒便是最好的例子,我國的李玉剛、韓磊以及周杰倫等的奮斗史,都是激勵孩子正能量的極好教材。比如:在《感受周杰倫》一課中,自小在單親家庭中生活的周杰倫,通過自己的刻苦訓練,賣歌求生最終由打工仔成為當紅天王的奮斗史,激發了學生的正能量。許多學生都紛紛寫課后感:成功不是來自于運氣,更沒有捷徑可尋,所以在學習上要發揚不畏艱難、發憤圖強的精神,爭做有益于社會的人。
二、利用流行音樂中的歌詞激發孩子情感的正能量
流行音樂中的歌詞貼近生活,能激勵學生的斗志,有利于進行親情、友情、感恩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如《蝸牛》《真心英雄》《中國人》等流行歌曲被收入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之列。這些歌曲的歌詞內容,迎合了廣大青少年的喜好,切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蝸牛》這首歌中“任風吹干/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這樣的歌詞,能夠感化青少年的心靈,對于他們良好精神品質的養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劉歡《從頭再來》中“心若在夢就在,天地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這樣的歌詞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愚公移山》的歌詞歌頌了人類不畏艱難、發奮圖強的精神;《真心英雄》的歌詞則表達了“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的深刻哲理;周杰倫《聽媽媽的話》的歌詞更是將中華民族的孝道融入其中,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學生置身優秀流行音樂歌詞的意境中,必然會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汲取其中的精神營養,調整自我,塑造一個更加完美的“我”,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正能量得到激發。
三、利用歌星的感人事跡激發孩子情感的正能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飄進人的心里,凈化人的心靈。用歌星的感人事跡來感動孩子,有感動就有希望,有希望才會綻放華彩。例如世界最偉大的流行歌手,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藝人Michael Jackson 的事跡;作為200多位孩子的媽媽,空政著名流行女高音歌唱家、慈善家、音樂人韓紅事跡;叢飛在奉獻自己、關愛他人、扶助貧困方面的事跡以及在抗擊癌癥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超人意志和達觀態度均可以作為激勵孩子正能量的材料介紹給學生。我的學生學了叢飛一課就寫道:我們也為此慶幸,這個世界能承享他的恩澤。叢飛就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就像一座巍峨聳立的燈塔,就像一顆熠熠閃爍的巨星。他給我們帶來光明,帶來希望,他更毫不吝惜地給世界上所有心中有愛的人們指出了方向。”
四、利用流行音樂的情景激發孩子的情感正能量
利用流行音樂,能把抽象的音樂形象化,使虛幻的音樂形象變得直觀具體,能引導學生情境交融地感受音樂,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并全面投入到畫面的意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正能量。如:汶川地震賑災晚會上的《生死不離》《天堂里的課堂》,配著一幕幕災區的音像畫面,讓千千萬萬的人潸然淚下,從而更加眾志成城支援災區重建;春晚的《常回家看看》情景配著歌曲一夜唱紅,一句“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動人歌詞喚起千萬人的情感共鳴。
基于上述四種原因,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流行音樂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時尚的先鋒,而中學生作為一個精力流沛的群體,很容易接受它。我們應合理地接受流行音樂,從音樂中尋找積極向上的藝術文化精髓和元素,用以激勵學生的正能量,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調節得更好,使學生在音樂陪伴中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干縣第二中學)
摘 要:古訓《增廣賢文》記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羊羔都是跪著吃母乳的,很有孝道,所以羊又成為“忠孝節義”中孝的代表。
關鍵詞:《喜氣洋洋》茶壺;藝術風格;造型
1 前言
“夢想的日子突然就在眼前了,唱啊,跳啊,熱鬧極了,我們就是飛躍的一代。未來,未來,未來,未來就是現在。我們不會永遠為了明天而等待……走啊,走啊,唱啊,唱過了月亮,唱太陽,唱得天寬地也闊,唱得大家喜洋洋”。這首優美的歌曲,歌詞激昂,生動活潑,唱出了大家心中的喜悅之情。
2 《喜洋洋》茶壺的韻味
我國早在8000年前就開始養羊了,而從獵羊古巖畫中看羊的馴化約在萬年以上,羊同人的關系密切,典故很多。“美”字是由羊、大兩個字組成,“羊大為美”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善字從羊,“鮮”字本是一種魚。古人造字,旁有“羊”成“鮮”字。魚肉、羊肉味道鮮美,羊是古人容易得到的主要衣食來源。“美”字的本意是羊肉味美好吃。“羨”字也是從羊而來,肉味鮮美,引起食欲。盛世中華,繁榮興盛,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時代主旋律感染著紫砂藝人們敏感的思緒,而作者的《喜洋洋》壺無論在藝術成就還是思想內涵上,都承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是不可多得的主題佳作。縱觀之,無論時代飛奔的腳步如何急促,人們祈盼喜氣洋洋、美滿幸福的希望總會成為一條主線,伴隨著生活的步伐。
時代觸感、生活寓意,《喜洋洋》壺不走思想的怪癖路線,帶給大家溫暖幸福的感覺。此作品選用我國民間喜聞樂見的羊為題材,名稱叫做“喜洋洋”,造型上溫和動人,喜氣感人。壺把與壺紐提拿舒適,壺的整體均衡,壺嘴出水爽利,在中國傳統元素中,羊通常是洋的象征,線條挺括流暢,線面有機結合。羊的造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橋鈕、圈把、形態頗具藝術美感,流線造型,動感十足。朱紅色基調,光澤鮮潤,喜慶氣氛更是一覽無余。壺身飽滿圓潤,凸顯一種陽剛之美,蓄滿無限福氣在其中,讓人愛不釋手。紐做一抽象的綿羊,泥料極潤,工藝精湛,別有一番味道。此作勝在意境和內涵,造型上每一個細節的精心筑造,無不營造出別樣的仙樂氛圍,而同時,更表現出了作者一流的審美眼光與藝術創造力。作品造型,層次感強,造型逼真。作者運用這樣的抽象造型,賦予賞壺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情調深深,余韻綿綿。
紫砂陶藝術是作者的感情承載,那一把把或小巧或墩實的紫砂妙作,件件傳神,處處傳情。而作者的創作總是連結著他率真的脾氣和心靈深處樸實的感悟。羊在先民中,是有些民族崇拜的圖騰,羊被選入十(下接第59頁)二生肖,名列第八,當之無愧。作者情意深厚,意蘊深遠,給現代匆匆行人一絲深深的希望。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愛子之心。作品真情意切,等到時光褪去、夕陽西下,母親燦爛的笑容依然還在,合家團圓的景象定能感染所有人,這是作者寓意的喜氣洋洋之景。
3 結語
品鑒《喜洋洋》壺,它是傳統元素融入紫砂創意,并非是單個元素簡單的堆砌陳雜,而是要求妙、求精、求傳神、求達意,力求精煉,化形象為抽象,在紫砂壺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非喧賓奪主。都說壺茶一體,一把精美的《喜洋洋》壺若得好茶滋潤,境界更佳。人幸福的秘訣之一,就是“一日不可無茶”,用此壺斟上清香新茶,慢慢品酌“羊跪乳,雅反哺”,但愿天下所有游子都能早日與母親團聚,便是享盡人間天倫。
藝術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大學生作為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被認為是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擔負著民族發展的偉大使命,決定著國家未來發展的走向。在大學生中弘揚愛國主義,延續傳統愛國主義精神的血脈,是十分必要的。藝術類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類,他們同樣肩負著未來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推動祖國繁榮昌盛的重大使命,在當前藝術類大學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下,探究藝術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和解決方法,對促進藝術類大學生愛國主義積極情感的形成和藝術類高校人文主義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藝術人才是社會的特殊人才,藝術類大學生既有一般高校學生的共同特點,又有自身鮮明的個性特征。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較,藝術類大學生主要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崇尚遠大理想,缺乏理性思考;自我意識強烈,缺乏紀律約束;注重專業學習,文化基礎薄弱。那么當前藝術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一、當前藝術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愛國意識淡薄
自從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近代中國的大門之后,大量西方的科技文化物質文明乃至意識形態傳入中國。一些大學生認為近代以后一直是西方在推動人類歷史的發展,而東方文明在近現代史上的缺席讓部分大學生們貶低東方文明,唯西方文化馬首是瞻。尤其是藝術類大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大部分學生從小學至大學,一直注重專業的學習和發展,而忽視了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用的是蘋果手機和蘋果電腦,熟識喬布什,卻不知道紀念日。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正在步入對祖國歷史“集體遺忘”的深淵。筆者曾經在一次《大學軍事教程》的課堂抽查中出了這樣一道簡答題:完整地默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包括詞曲作者。全班120名學生參加測試,完全答對的學生竟然不到10%,這實在不得不讓人擔憂。
(二)學生愛國主義經受著非理性情緒的侵蝕
我們還清晰地記得2010年事件,當時日本的霸權行徑,激起了廣大海內外華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的強烈憤慨。以筆者所在的河北美術學院見得,當時大學生們以極大的愛國熱情,通過各種形式對日本及西方行為表示了強烈抗議和不滿,他們通過互聯網論壇、QQ群、手機短信等方式,呼吁抵制日貨,鼓動大家上街游行示威。這種強烈的愛國熱情是十分可貴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愛國熱情的表達不是盲目的追隨,更需要理智。
藝術類大學生由于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缺失,遇事更容易停留在事情表面,缺乏深度的思考,常常用感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感情不能代替理智,不恰當的感情表達甚至傷害理智,弄不好會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破壞我國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大學的機械教育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總是通過各種途徑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價值觀念,但這種威權性質的愛國主義教育缺乏人文心理關懷,使得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規律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和環境的制約,而受教育者又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雖然課堂或者其它方式的教育可以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更多的情況下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影響到了教學效果的實現。再者,目前在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和活動中,仍然存在惟書至上、照本宣科的機械“傳聲筒”式的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必然會造成學生為了學分而學分,為了任務而任務。
二、藝術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的探究
(一)加強感恩及國史教育,激發藝術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加強感恩教育,可從孝道出發。人生而有父母,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最初也是最恒常的人際關系,因此,教育者可以此為突破口激起大學生的孝道基因。首先,要通過各種形式,激起大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其次,進一步上升到對故鄉和骨肉同胞的感激;最后,升華到對祖國的愛。要積極幫助學生改造已有的國民劣根性,動員學生參加公益道德和愛國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加強國史教育,可擺脫機械的課堂宣講模式,充分應用地方史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地方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眾多,以鄭州為例,它是我國古都之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包括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化場所等。對藝術類大學生來說,經常外出采風,就可以充分利用采風地點的風土人情,結合地方特色,讓大家創作出更具愛國熱情的作品,這樣可以把愛國主義教育充分融入到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學習中。
(二)加強理智思維教育,培養藝術類大學生理國主義意識
在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該要站得高望得遠,在宏觀上把握好愛國主義的尺度,做好非理國行為的疏導工作。應加強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理性思維的培養,讓他們凡事追根溯源。情感與理性并不矛盾,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既要注重感情,更要理國。要教育藝術類大學生遵紀守法,合法有序表達愛國意愿;刻苦學習,化愛國之情為愛國之行;身體力行,為身邊人做榜樣。要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由自發的情感提升到理性自覺層次,讓理國貫穿到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
(三)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愛國主義行為
[關鍵詞]木蘭權力話語翻譯裂變
1、引言
Mulan是迪斯尼推出的第36部年度動畫巨片,其一流的工藝、宏大的場面、華麗的音效、奇特的景象、波瀾的情節以及豐滿的人物形象賦予該片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和感染力。之后,國內先后出現了兩個配音翻譯版。它們對Mulan在國內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仔細對比電影Mulan英漢版本就會發現,木蘭形象在兩個版本中并非相同。在譯者對人物語言不斷改寫和操縱之下,洋化的木蘭形象逐漸裂變,趨向“中國化”。因此本文擬以許晴、成龍、陳配斯等配音的大陸版《木蘭》為基礎,從權力話語的角度出發,對裂變之路予以探討。
2、電影Mulan之中的權力話語
法國后結構主義思想家、哲學家米歇爾,福柯認為“權力”并非是禁止或阻止人們做某種事情的力量。而是由一切支配力和控制力構成的關系網。它既包括政治機構、國家法律等有形的權利,也包含意識形態、宗教倫理、文化傳統等隱形的權力。而“話語”并非簡單的“言語”,它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隱匿在人們意識之下的深層邏輯,暗中支配著各個不同群體的言語表達、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它不僅是知識傳播和施展權力的工具,同時也是掌握權力的關鍵。因為在任何一個社會里,“話語”一經產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權力形式的控制、篩選、組織和再分配。電影Mulan的拍攝及木蘭形象的洋化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花木蘭本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傳奇女子形象,其“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壯舉以及她身上所承載的“忠”、“孝”、“勇”、“烈”等品質使其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形象之一。人們贊美木蘭、歌頌木蘭是因為她迎合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倫理觀。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價值判斷取向。可以說,木蘭形象本身就是中國權力話語對世人的“言說”。但是當迪斯尼將木蘭拍攝電影之后,情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迪斯尼塑造的木蘭雖以“木蘭替父從軍”的民間故事為原型,但在經過西方詩學及文化的過濾之后,已不是在國人熟知的木蘭,而成為西方語境下的中國故事。洋化的木蘭“言說”的是西方的權力話語。片中的木蘭不再是“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傳統形象,而是追求自我實現、光耀門庭的美國新女性。她不拘小節,勇敢聰慧,敢做敢為:皇上招兵服役之際,她勸阻父親;全家用餐之時又大聲抗議;之后連夜替父從軍,有勇有謀對抗單于;勝利之后,拒絕宰相之職,她還不避“男女有別”,竟然“觸犯龍體”,與皇上熱情擁抱等等。木蘭形象所承載的不再是“忠”、“孝”之道,而是“美國主流文化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正如花木蘭副導演托尼,班克弗特所說的那樣:“我們當盡可能尊重原著。但我們清楚,我們不會把它拍成一部中國片子,因為我們不是中國人。我們有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敘事風格。”正是在迪斯尼文化工業機器的“敘述”之下,花木蘭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形象逐漸被“洋化”,成為美國文化的代言人。
3、電影Mulan的配音翻譯—沖國權力話語的言說
當洋化的木蘭形象經迪斯尼的商業運作回歸中國之后,譯者所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應付暗含在木蘭形象話語之下的中西權力話語的挑戰。因為在現代語境下的翻譯已經不是簡單的文字轉化,而是權力之間的斗爭,是征服與被征服之間的較量。長期以來,東方一直是作為西方的“他者”而存在的。在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過程中,西方總以征服者的姿態對東方的文化肆意涂抹,將東方的文本納入西方詩學體系。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以其“歸化”的策略起到了共謀的作用。為抵制西方新的文化霸權主義,譯者們總是以雜和的文本形式、“異化”的翻譯策略對其解構。但是在處理洋化的木蘭形象時,譯者所面臨的情況和常規似乎大相迥異。因為他們所要處理的文本原型并非是純正的西方素材,而是被西方“掠奪”改變之后的花木蘭形象。而且譯者所面對的是中國文化系統以及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的中國觀眾。若以“異化”的方式處理,則是加劇了美國文化對中國木蘭形象的改寫,自己將成為暴力的“幫兇”。仔細觀看國語配音的《木蘭》就會發現,譯者已經超越了配音翻譯常用的技巧,以中國文化為基點,不斷對劇中人物語言進行改寫,使之符合中國詩學和文化的要求。
3.1增加儒家思想,適應中國傳統價值觀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度,木蘭形象之所以被世人喜愛是同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傳統文化價值觀息息相關的。孟子曾曰:“孝之至,莫大于尊親。”出于保家的尊父孝道和衛國的忠君之心,花木蘭才能夠不顧女兒身投身軍戎。可以說,無儒家思想的烘托也就無經典的木蘭形象。因此任何作者或譯者想在中國語境下敘述木蘭故事,其言說必然帶有儒家色彩,否則那就不是中國的木蘭。這也驅使譯者在面對洋化木蘭形象和其他角色時添加大量反映儒家思想的字眼。例如:
(1)Matchmaker:….Recitethefinaladmonition
三從四德的四德你會背嗎?
Mulan:Fulfillyourdutiescalmlyandrespectfully
婦德指的是卑順
Reflectbeforeyousnackact.
婦言是少說話:婦容要端莊,還有
Thisshallbringyouhonorandglory
婦功,會干活,一定為家里爭光
(2)Chifu:Hightreason!大逆不道!
Mulan:Ididn’tmeanforittOgothisfar.
我并非故意欺君妄上。
這類例子還可以在片中找到很多。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重塑儒家長幼尊卑的人倫秩序,譯者在翻譯對白時使用了一套帶有強烈中國文化色彩的對白詞匯和短語:列祖列宗(Honorableancestors),蒼天保佑(goodluck),啟稟皇上(yourmajesty),臣在(Chifu/Yes,yourhighness),諭旨(proclamation),百姓(people,cilizen),男丁(man)等等。正是在譯者的努力之下,洋化的木蘭才重新具有了儒家思想的韻味。
3.2淡化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
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一直是影評者們批評洋化木蘭形象的要點。例如劉慧敏認為“木蘭是女性主義的代言人,迪斯尼演繹的是一個女人經過奮斗最終成功,并得到社會認可的勵志故事”。周琳玉也認為木蘭顛覆了被動等待的灰姑娘原型,挑戰了傳統的性別秩序。女性主義也好,個人主義也罷,它們都是對個人身份的一種求證。但在中國的語境之下人們推崇的是集體主義、團隊協作精神。而中國的女性主義也比西方要柔和的多。因此,以歸化為主要翻譯方法的譯者此時必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權力關系。但對于隱含在故事情節中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受字幕翻譯時間和空間特點的限制,譯者
無力加以改變。可在語言的處理上,卻有較大的余地。縱貫整個對白,最能體現女性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的語言是木蘭與媒婆相親失敗之后的真情獨白。木蘭在失敗后深情唱道:
Lookatme/1wllJneverpassforaperfectbride/oraperfectdaughter/canitbeI’mnotmeanttOplaythispart?/NowIseethatiflweretotrulytobemyself/lWOUldbreakmyfamily’sheart/whoisthatgirllsee/staringstraightbackatme?/WhyismyreflectionsomehowIdon’tknow?/SomehowIcannothide/whoIam/thoughI’vetried/whenwillmyreflectionshowwhoIaminside?/whenwillmyreflectionshowwhoIaminside?
(配音)看看我,不是爹娘身旁的乖女兒。難成溫順新娘。我不愿,為出嫁裝模作樣。可若是違背家族禮教,三從四德,定會使全家心傷。那是誰家姑娘,在凝眸將我望?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無論怎么裝扮,無法將真心藏,何時才能見到我用真心歌唱?何時才能見到我用真心歌唱?
對比之后可以發現,英文版的木蘭的確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色彩,因為她在內心不斷追問自我,尋找自我“whoIam”“trulytobemyself。木蘭之所以憂郁是因為自我的迷失、身份的模糊。但聆聽配音就會發現木蘭苦惱的卻是不愿“為出嫁裝模作樣”,尋找的是“真心”和“真心歌唱”!對自我身份的追問竟然被譯者淡化處理成了“真心歌唱”。而且在漢語歌詞中還出現了反映儒家思想的“家族禮教,三從四德”。譯者的巧妙處理加上葉蓓清新婉轉的歌唱使得木蘭身上的女性主義和個人主義色彩大大削減。正是在譯者的努力之下,洋化的木蘭形象開始慢慢裂變。
3.3低調處理英語文化詞匯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實際上是文化的載體。關于文化詞語的翻譯,就意義而言一般有五種常見模式:直入式、阻斷式、詮釋式、融合式和歸化式。而且在“字幕翻譯中對文化詞的處理應該提倡直入式,盡量少用或不用歸化模式、融合模式和詮釋模式”。但是從《木蘭》國語版的配音翻譯來看,情形卻非如此。例如:
1)ForIhavebeensentbyyourancestorstoguideyouthroughyourmasquerade.
你的祖先派我來保護你完成替父從軍的愿望。
2)Sincewe’realloutofpotpourri,maybeyouwouldn’tmindbringupsome.
我們這里胭脂用完了,你捎點來。
3)ThisiswhatyougivemetOworkwith?Well,honey,I’veseenworse.We’regonnaturnthisSOW’searintoasiIkpurse.
這是我要打扮的姑娘?噢,你可真夠臟。把你這只灰色麻雀變成金鳳凰。
在例中masquerade變成了“替父從軍”;具有濃烈清香兼驅蟲作用的混雜物potpourri竟然變成了中國人熟悉的“胭脂”;由諺語onecannotmakeasilkpurseoutofaSOW’sear演變而來的turnthisSOW’searintoasllkpurse也被歸化成了把“這只灰色麻雀變成金鳳凰”。對英語文化負載詞的處理也可以清晰看到譯者的意圖:消解英語文化詞的影響,進而消解其話語霸權。
3.4發揮譯語優勢,靈活使用口語、成語和四字結構
這不僅僅是譯文的美化問題,而是話語權力的爭奪。話語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控制、選擇和組織過程受到權利的制約。而譯者用優美的漢語表達源語意義就是對西方話語霸權的消解。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活潑的漢語口語本身帶有中國文化味道,而成語和四字結構是人們長期習用、簡潔精煉定型詞組或短句,是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帶有強烈的中國文化色彩。在電影Mulan的翻譯中,它也成為譯者改寫和操縱的有效手段之一。
1)Theflowerthatbloomsinadversityisthemostrareandbeautitulofall.
梅花香自苦寒來,歷盡磨難方顯秀麗本色。
2)Hey,letmesaySOmethingAnybodywhoisfoolishenoughtOthreatenourfamily,vengeancewillbemineHrrrrr…
聽我說吧。要是哪個傻瓜活膩了,敢找我們家的麻煩,讓我來收拾他。哇呀呀……
3)Justonechanceisthattoomuchtoask?Imean,it’snotlikeit’IIkillya.
連個贖罪的機會都不給。一幫老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