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8: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畫蛇添足歇后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意思: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無益。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員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個痛快。這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多此一舉,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2.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2012年為農歷癸巳年,生肖排列屬蛇,又稱蛇年.在我國深厚文化中,有不少與“蛇”有關的文化,在蛇年到來之際,品賞一下蛇文化,亦別有一番情趣。
蛇歇后語 在我國無數歇后語中,有的與蛇有關,如“凍僵的蛇——可憐不得”、“花蛇過溪——彎彎曲曲”、“蛇吞象——不自量”、“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心有余悸”、“蛇吞老鼠鷹叼蛇——一物降一物”、“蜈蚣遇到眼鏡蛇——一個更比一個毒”,“毒蛇出洞——伺機傷人”,“打蛇不死打打蚯蚓——怯大欺小”、“地頭蛇請客——福禍莫測”、“彎扁擔打蛇——兩頭不著實”、“蛇吃老鼠——囫輪吞”、“墻縫里的蛇咬人——出嘴不出身”等。這些歇后語詼諧風趣,令人過目難忘。
蛇成語 在我國文化中,有不少成語與龍相關,如“龍蛇飛動”、“蛇欲吞象”、“虎頭蛇尾”、“畫蛇添足”、“一蛇兩頭”、“打草驚蛇”、“龍蛇混雜”、“驚蛇入草”、“龍頭蛇尾”、“佛口蛇心”、“為蛇畫足”、“蛇歇為心”、“龍蛇飛動”等。這些成語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蛇諺語 民間流傳著不少與蛇有關的諺語,如“蛇有蛇路,鼠有鼠路”、“蛇會脫皮,本性不移”、“蛇入竹筒,曲性難改”、“捉蛇蛇咬人,捉鱉鱉咬手”、“蛇爬無聲,奸計無影”、“有棍子打得蛇,有贓證打得賊”、“打蛇打七寸”、“打蛇不死惹蛇毒”、“人心不足蛇吞象”、“打蛇不死終是害”、“拔草去尋蛇”等。這些諺語雖語言樸實,卻寓意較深,讀來頗有韻味。
蛇詩 在浩潮的詩海中,有一些詠蛇的詩句,如《詩經·小雅》中的“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唐代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的“廷評日下握靈蛇,書記眠時吞彩鳳”、唐代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塔》的“仰穿龍蛇窟,始出杜撐幽”、唐代韓愈《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的“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唐代陸龜蒙《別離》的“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宋代黃庭堅《以古銅壺送王觀復》的“未見蛇起陸,已看豹成文”、宋代陸游《小軒》的“麟筆殘功成水品,蛇圖余思入棋枰”等。蛇年來臨,低吟高哦幾首嵌“蛇”詩,別具情趣。
蛇謎 在謎苑中,有的謎面中含有“蛇”字,如謎面為“蛇行”,打成語一(謎底:不脛而走);謎面為“山舞銀蛇”,打字一(謎底:皚);謎面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打體育名詞一(謎底:冰雪運動)。而有的謎底與“蛇”字有關,如謎面為“雷橫先行解珍斷后”,打成語一(謎底:虎頭蛇尾);謎面為“巽”,打《水滸》綽號一(謎底:兩頭蛇);謎面為“弛”,打成語一(謎底:杯弓蛇影);“行也是臥,立也是臥,坐也是臥,臥還是臥”,打野生動物名一(謎底:蛇)。蛇年之時,猜猜蛇謎,也頗為有趣。
蛇聯 在聯海中,有不少嵌有“蛇”字的對聯,輥有一番情趣。如:“舞袖翩躚,影搖千尺龍蛇動;歌喉蛇轉,聲撼半天風雨寒。”想象奇特,幽默風趣。“赤日懸空,煙送遠山飛鶴鷺;黃河奔海,氣吞高峽走龍蛇。”全聯氣勢磅礴,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形。“七鴨游湖,數數數三雙一只;尺蛇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聯語巧用數字,意味深長,妙趣橫生。“吹簫能引鳳;攀桂喜乘龍。”用典嫻熟,意趣橫生。“白蛇渡江,頭頂一輪紅日;烏龍臥壁,身披萬點金星。”聯語構思巧妙,比喻妥當,堪稱奇聯妙對。
蛇的起源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距今大約3.4億年,出現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這就是爬行動物。蛇和蜥蜴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它們是近親,蛇是從蜥蜴變來的。在蜥蜴的原始種類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新的環境,四肢逐漸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變成了蛇。
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堊紀初期的地層里,離現在大約有1.3億年。據推測,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于2700萬年前。
蛇非常聰明靈活,故《圣經》上有“溫馴如鴿子,智慧如蛇”之說。蛇的捕食本領相當高強,能吞進比自己大許多倍的食物。我國古代就有“巴蛇吞象”的傳說,說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頭。
蛇的地位
人們常常把蛇雅稱為“小龍”,以示尊崇。蛇脫下的皮叫蛇蛻,也被稱為“龍衣”;民俗農歷三月三是蛇結束冬眠、出洞活動的日子,也被稱為“龍抬頭”。而事實上,龍也是人們在蛇的基礎上添枝加葉想象附會而成的。
隨著這種蛇圖騰崇拜的形成與發展,原始初民給不少神性形象安上了蛇形或蛇與人相結合的外貌。眾多的蛇神就這樣在神話中出現了。甲骨文中的“蟲”字,是一條昂首屈身的蛇,已經透露出初民認為世上一切動物都是蛇種的信息。華夏民族崇拜龍,而龍正是以蛇為原型想象出來的靈物,此乃中華民族的主要圖騰。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為圖騰的也很普遍。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個部落以蛇為圖騰,有的甚至以響尾蛇作為圖騰。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這樣,特別是華倫姆格人,直到現在還在舉行一種蛇圖騰崇拜的儀式。參加這種儀式的人,用各種顏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樣子,模仿蛇的活動姿態扭動身體,載歌載舞,頌揚蛇的歷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賜福保佑。
蛇的故事
民間傳說中,從開天辟地的到人類始祖女媧、伏羲、軒轅黃帝,均人首蛇身;堯母慶都與赤蛇合婚生堯;夏為龍族,夏后氏人首蛇身……至今民間還保留著一些對蛇的信仰與崇拜的風俗,這些都可證明先民把蛇當作神物來崇拜。
最早見諸文字的蛇的故事,恐怕要算《圣經》中關于亞當、夏娃和蛇的故事了,這是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記載。比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農夫和凍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國有關蛇的故事中,流傳最廣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許仙為主人公的《白蛇傳》,它在宋代已經口頭傳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間被用文字記錄下來。此外,比較動人的還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流傳的戰士變蛇的故事,以及蛇創造島嶼的故事。這一系列故事說明,蛇同人類有著極其悠久的緣份,中華民族將蛇作為十二生肖之一也就不足為怪了。
蛇的文化
【成語篇】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作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撥草尋蛇: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
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像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曲。
打草驚蛇: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打蛇打七寸: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封豕長蛇: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
佛口蛇心: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虎頭蛇尾: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驚蛇入草:形容書法活潑有力。
【歇后語篇】
踩著麻繩當蛇—大驚小怪(比喻小題大作,把情況看嚴重了,或形容過分慌張)
打蛇不死—后患無窮(比喻消滅敵人必須干凈徹底,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地頭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地頭蛇請客—福禍莫測
冬天的蟒蛇—有氣無力
洞里的蛇—不知長短
毒蛇吐信—出口傷人
花皮蛇遇見蛤蟆—分外眼紅
花眼蛇打噴嚏—滿嘴是毒(比喻說話傷人)
毒蛇的牙齒馬蜂的針—最毒
青蛙鉆蛇洞—自尋死路
蛇吃大象—看他(它)怎么吞下去
蛇吃黃鱔—比長短
蛇過了才打棍—馬后炮(比喻做事失去時機)
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比喻一個比一個毒辣)
蛇進竹筒—走上絕路了
蛇入曲洞—退路難
蛇入筒中—曲性在(比喻本性難改)
蛇吞大象—好大的胃口
蛇吞老鼠鷹叼蛇—一物降一物
最近,高三年級的老師普遍反映學生不聽課,覺得語文復習課非常難上。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否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復習課中,這與高三的教師是否有幽默感是分不開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上課要有趣,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趣從事學習和思考。”有人把幽默比喻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劑。在高三復習課中更需要幽默。一個有幽默感的老師的講課,對學生來講是一種享受。下面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取的經驗來談淡如何運用幽默。
一、課堂教學中需要幽默
在幽默感方面,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也許一個小故事、小笑話,一句歇后語,一首打油詩,或者比喻、夸張等修辭的運用。幽默語言是“劑”,應當用到需要“”的時候。從教學實踐看,一般地說,在這樣幾種情況下,是最需要運用幽默語言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時候。
1.開始上課的時候。在一個下午的語文課上,由于前一節課剛上體育課,學生還處在興奮之中,上課鈴響過,我走上講臺,有些學生還在低頭忙著別的什么。我煞有介事地說:“警報已經響過,還不趕快‘隱蔽’呀!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干自己事!”學生都樂了,立即坐得端端正正。一句幽默,創造了課堂氣氛和老師講課的良好開端。
2.在學生聽講出現疲倦樣子的時候,用幽默喚起學生的情緒。高三的復習課大都是以前學過的知識,沒有什么新意,每天就是專題復習之類的。特別是在春天的課堂里,和煦的春風吹得學生睡意朦朧,我見狀,也佯裝打瞌睡,并絮絮囈語:“暖風吹得師生醉,直把教室當臥室……春眠不覺曉,還是睡覺好。”語調抑揚頓挫,充滿幽默風趣的情味,學生被逗樂了,教室里一片笑聲,驅散了學生的朦朧睡意。
3.在學生對老師講授抽象原理感到枯燥,不集中精力聽課的時候,運用一點幽默語言,往往會比訓斥學生的效果更好。教師故意在教學時將一些學生易于辨析的東西錯位,然后反戈一擊,同樣有益于產生幽默的效果。
二、課下輔導及批改試著需要幽默
在高三的備考復習中,肯定會對學生進行課外的輔導,這個時候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接觸,使學生在談話中覺得你非常好接近,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課下輔導是面對面的,并且來輔導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在語文上成績不好或者因為某些原因耽誤課的,所以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歉疚感或對老師有一種畏懼感,這時候就需要用幽默來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針對學生寫作只注重名言佳句的引用和詞語的華麗,而忽略文章整體和諧美的傾向,教師在點評時用比喻幽默一下:“關于人的眼睛,中國傳統的審美觀是杏仁眼、丹風眼均為美女的特征,但若有人左眼是丹鳳眼、右眼是杏仁眼,這會不會是一個美女呢?”在笑聲中,學生對于寫作技巧有了新的認識。
相對于課下輔導來說,批改試卷更需要幽默,高三復習時試卷量是非常大的,有些教師認為,如此大的試卷量,只要在批改試卷時,指出錯誤,給出對錯就行了,最多在批改作文時,提出本篇作文有何優點,有何不足,怎么改才更好。的確,這是應該做的,但是,如果我們運用下幽默這個非同尋常的工具,會使學生對你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欣然接受,收到更好的效果。我在對一個作用“了”的學生下的評語:該用“了”你不用“了”,不該用“了”你盡用“了”,你“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今后不要濫用“了”了。這個學生看了這段諧趣橫生的評語必然會欣然接受批評并改之。所以,幽默不是萬能的,但是,有時一句幽默的話可以完全改變學生對老師甚至對文學課的看法。
三、教學中運用幽默應注意的問題
當然,課堂幽默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幽默、戲劇幽默,它是以育人為目的的,故而幽默的語言、方式、內容應符合教學文際。把握好幽默的時機,要注意有機地結合教學內容,做到適時、適地、適人,讓學生在愉悅中啟智益性。教師如果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景,挖掘趣味性元素,就能創造和諧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態度真誠。在運用幽默時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幽默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不能借助玩笑來挖苦學生,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效果會適得其反的。
2.內容健康。在教學過程中,絕對不能為了幽默,而說一些低級庸俗的內容,說一些讓學生反感的笑話。這樣會讓學生覺得這個老師輕浮,學生對老師產生了這樣的印象,就更不會聽這個老師的課了。
3.因時而宜。把握適度原則,不能不顧教學內容以及課堂時間,為了賣弄而幽默,這樣會使學生反感,會使學生感到這個老師有些俗。幽默的目的是緩解氣氛,或把難點容易化,在高考語文復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否則會畫蛇添足。
當然,善于制造幽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語文老師應該從以上各個方面來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
四、結束語
幽默是教師睿智的表現,是才華的流露,也是內心情緒的表達。通過幽默,把良性的信息既快又準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喜歡他們的語文老師,喜歡語文,高考考出好的成績。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愉快地走進教室,讓我們的高三語文復習課笑起來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蛇 習語 文化意義 翻譯策略
一、引言
長期以來,人類與自然界中的各種動物關系密切,對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特征也十分了解,因此對它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蛇雖說不象豬那樣能保障人類的肉食,但它的習性、特征完全為人類所熟悉,且人類對它產生了特定的情感并賦予其豐富的聯想意義,進而用蛇的某些特征或聯想意義來表達或解釋周圍客觀世界及其相關事物。這些表達法因其為人廣泛使用而被固定了下來,形成了生動的習語和諺語,成為一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英漢語言中,蛇的形象和喻義既有相似也有差異。英美人和大多數中國人都深知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提及蛇的時候,但要是真的見到了蛇總會有各種感情的表露,各種聯想涌上心頭。但是,英漢語言中蛇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發展軌跡。蛇在英漢語言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涵義,有時即便在同一種語言文化中,有關蛇的文化內涵與聯想意義也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多樣性。這些富含文化意義的習語在展現英漢兩種語言獨特韻味的同時,也給譯者在選擇翻譯方法上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一、蛇在漢語中的文化意義:
蛇在漢語中的文化意義非常豐富,既有積極意義,又有消極意義,還有中性意義。蛇積極的文化意義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如在很多時候,蛇都被比作龍,蛇通常稱作“小龍”,蛇蛻下的皮叫蛇蛻,也叫“龍衣”。民俗農歷二月二是蛇冬眠結束,開始出洞活動的日子,而這一天也被稱作“龍抬頭”。龍的形象也是人們照著蛇的樣子,加了點龍須、龍鱗、龍角等增加而成的。蛇是龍的前身,《山海經?大荒經》中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在西北的海外,赤水北岸,有一座章尾山。山上有尊神,人面蛇身,全身通紅,身子長達一千里,豎立生長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條縫,它閉上眼睛就是黑夜,睜開眼睛就是白晝。它不吃飯不睡覺不呼吸,只以風雨為食物。它能照耀陰暗的地方,因此稱作燭龍)可見,古時候,蛇的地位在中國可算是比較高的,雖然與龍的地位仍然千差萬別,但已享有相當高的的地位。那時很多人崇拜的神人,如補天的女媧、伏羲、開天辟地的等,都與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女媧是人面蛇身,是龍首蛇身,伏羲是人身蛇尾。因此,在古代,蛇的地位相當高。在那時,蛇本身并無貶義。從東漢許慎對甲骨文的解釋中可看出,古人對蛇并無半點惡意。蛇身曲線有致,有如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
蛇還象征著知恩圖報的高尚人格。如蛇雀之報,“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報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以藥封之,蛇乃能行,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明月珠。”(見《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此處的蛇便是知恩圖報高尚人格的象征。
另外,蛇通常被用來比作書法筆畫流暢,筆式雄健,或指文筆流暢,文思洶涌,下筆如有神助。現列舉幾個成語加以說明:
(1)筆走龍蛇:形容文筆極好,揮灑自如。
(2)走蚓驚蛇:像逃竄的蚯蚓,想受了驚嚇的蛇。比喻書法運筆迅速,筆式雄健。出自“錦繡額贈新題走蚓驚蛇,丹青幀摸巧樣回鶯舞鶴。”――明?湯式《一枝花?贈明時秀》套曲。
(3)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嚇得立刻竄入草叢一樣。用于形容草書自然流暢。出自《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盡管蛇有如此多的積極意義,但它也有不少的消極意義。這是因為人們一想到蛇,仍然會害怕。它長相丑,會咬人,人人厭惡,且蛇通常神出鬼沒,咬人時迅速而無聲無息,非常致命,因此通常以蛇代指邪惡的人或事。這可從很多成語、歇后語、諺語中見其一斑。例如:
(4)蛇蝎心腸:以劇毒之蛇和蝎比喻人心之惡毒。形容人心歹毒,惡毒之至。
(5)陰溝石縫里的蛇蝎――暗傷人:指暗中傷人。
(6)牛鬼蛇神:比喻各色邪惡或各種惡人。
另外,蛇也指陰險的人。如:
(7)虛與委蛇: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8)撥草尋蛇:比喻執意尋找某物或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此處“蛇”可指“麻煩,壞事”
然而,蛇在有些詞中又是中性的,有時也可能既含褒義又含貶義,只是要看在什么情況下怎么解釋。例如:
(9)打草驚蛇:本來想捉蛇,可是卻驚動了它,給捕捉帶來麻煩;不想被蛇所傷,或是想找出蛇在哪,故意打草。
(10)畫蛇添足:蛇本來沒有腳,畫蛇卻畫上腳。喻指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在這一成語中,蛇本身并無褒義或貶義。
(11)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要抓關鍵,這樣才容易取勝。
二、蛇在英語中的文化意義
英語文化受外來文化影響很深,從其中的蛇文化就見其一斑。圣經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響使得英語文化中蛇的文化意義非常豐富。
英語文化中的蛇,其地位比在漢語文化中的蛇要低得多,蛇的意義也通常都與邪惡相關。《圣經》中的那條大蛇,引誘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從而遭到懲罰,被逐出伊甸園,終生爬行。“農夫與蛇”故事中的那條蛇,忘恩負義,農夫出于善心救他,卻因為無知打擾了它冬眠反而遭它所害。
蛇也常指陰險狡詐的人或事物。如“snake in the grass”是指潛伏的危險或敵人,指人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兩面三刀,非常陰險狡詐。“snake oil”指的是毫無用處的建議或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含有貶義的。“A bad conscience is a snake in one’s heart.”相當于漢語中的“做賊心虛”。在這句諺語中,“snake”指的是某人心中的一些隱秘,而這種隱秘通常與壞事有關。“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其漢譯為“養虎為患”,可見,句中想“snake”指的是那些忘恩負義之人,帶貶義色彩。“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漢譯為“草里防蛇”,也指陰險的人或事。
蛇在英語中也有意義為中性的時候,如“go at something like a boy killing snakes”,小男孩殺許多蛇是需要很大力氣的,因此指的是精力充沛地去做某事。
另外,蛇也代表智慧,伊甸園中,在蛇的影響下,亞當夏娃縱然受到上帝的懲罰,可是換個角度想想,在此之前,他們毫無羞恥之心,而在此之后,他們才開始有了羞恥之心,用無花果葉子編成裙子來穿,如果沒有蛇的影響,亞當和夏娃今天將仍在伊甸園當中,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做,過著象在牙塔里生活的日子。
蛇在英語文化中也代表治愈的力量,這可從《圣經》中一段話而知:“Jesus uses the symbol of the snake on a pole to illustrate to Nicodemus God's healing power over sin for anyone who can look upon Jesus and live.”因此,很多西方國家醫院或診所的標志都是蛇和針,這種力量不只針對肉體疾病,也針對精神上的罪惡。
三、與蛇有關的習語的翻譯
在英漢文化中,由于蛇的象征意義差別甚大,所以其文化意義各有不同,這自然就成了影響譯者順利翻譯的障礙,為此本文特列舉一些習語及其譯文加以佐證。證明有關蛇的習語在英漢互譯中必須相互轉換意義,同時譯者也需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讀者的理解障礙。
(一)直譯
直譯指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它更傾向于原文,以原文為主導。直譯能更好地傳達原文的精神,有助于讀者了解原文原貌,了解源語的形式以及文化等。
(12) But beneath that placid surface the IMF sees a snake pit of threats.
但在風平浪靜的表面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看到了種種蛇穴般的威脅。
(13) After a time,we noticed a snake charmer with two large baskets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square,so we went to have a look at him.
過了一會兒,我們注意到廣場那頭有一個背著兩個大筐的耍蛇人,于是就走過去看看。
(14)A powerful dragon cannot crush a snake in its old haunts.(強龍不壓地頭蛇。)
(15)To kill a snake, you must first crush the head.(打蛇先打頭。)
(二)意譯
由于英漢蛇文化的巨大差異,在翻譯與蛇有關的習語時可能需要進行轉換。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意義,譯者有時只能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而不能作字面翻譯,否則會顯得過于生硬,難以理解。有時候意譯更能體現譯文的語言文化特征。由于意譯法更側重譯文,因而源語的一些語言特征可能會在這一過程中喪失。
(16)I always thought John a true friend,but his action later proved him to be a snake in the grass. 我過去一直認為約翰是個真朋友,但他后來的行為證明他是個奸詐的人。
(17)The news wakes a lot of snakes. 這個消息引起了極大的騷動。
(18)As for Yemen,it is an ungovernable snake pit,home to rival tribes,secessionists and a local branch of al-Qaeda. 至于也門,這是一個無法管理的瘋人院,這里是部落競爭對手的基地,也是分裂分子和的地方分會。
(19)For Sarah Palin and her pals,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 nothing but a “bunch of snake oil science.”對莎拉?佩林(Sarah Palin)及其同黨來說,由人類造成的全球變暖不過是些“江湖科學”罷了。
(三)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借用其它喻體將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雖然喻體有所改變,但意思卻完整地表達出來了。這種轉換,部分原因在于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不同,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就不一樣。適當的轉換,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加深對國外文化的了解。
(20)What he did was to warming a snake in his bosom. (他在引狼入室。)
(21)I have had enough of Shi,he made a fortune by selling snake oil.
這件事真是讓我難以置信,他靠賣狗皮膏藥發了大財。
四、結語
英漢語文化中,蛇的意義千差萬別,人們對蛇的理解大有差距。兩種文化的蛇文化同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人們腦海當中根深蒂固,印象深刻。了解蛇在英漢語言中所代表的不同意義和內涵,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英漢語言文化的差別,有助于二語種之間的交流和聯系。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有必要了解原語和譯入語文化之間的差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便譯文更好理解,也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本文系湖南省教改項目: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2005]280(86)。)
參考文獻:
[1]冀安.生肖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2]李延林等.英語文化翻譯學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3.
[3]李延林等.英語文化翻譯學實踐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
社,2003.
[4]施愛紅.蛇年話snake [J].英語知識,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