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5: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防御機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表現為:壓抑、否定、退回、潛抑;
第二,自騙性防衛機制。
表現為:反向、合理化、儀式與抵消、隔離、理想化、分裂;
其中合理化包括:酸葡萄、甜檸檬、推諉。
第三,攻擊性防衛機制。
表現為:轉移、投射;
第四,代替性防衛機制。
表現為:幻想、補償;
第五,建設性防衛機制。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為了研究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的關系,筆者通過使用防御方式問卷(DSQ)和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簡化版,對某高校34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城鄉的大學生習慣使用成熟防御機制,但是相比之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機制.而從人格特質來看,城鄉的大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是最多的,農村來源的大學生的順同性更強一些.(2)不成熟機制與神經質呈正相關,與外向性、順同性和嚴謹性呈負相關;成熟防御機制與開放性和嚴謹性呈正相關;中間防御機制與神經質呈正相關,與外向性和順同性呈負相關.(3)大五人格特質對不成熟防御的解釋度更大,而對成熟防御的解釋度則較小,另外,神經質是預測不成熟防御和中間型防御的重要因素,并且3種不同防御機制受到大五人格的影響各不相同,開放性是影響本科生是否運用成熟防御最大的因素.結論是:防御機制確實與人格特質是相關的.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大五人格特質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170-03
1 什么是心理防御機制和大五人格特質
心理防御機制是人們在遇到挫折和焦慮時主要的心理保護手段,心理防御機制是當我們面對焦慮、痛苦還有其他的負面情緒時,為了緩解我們緊張的情緒,調節行為表現從而使自己符合外界的要求,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確的使用防御機制更加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保護好自己的心理健康,而每個人特有的人格特質也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相關.并且人格特質是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下比較穩定的行為模式,和遇到問題是所慣用的應對方式.比如說當人們在外面不小心被陌生人踩了一腳,性格溫和的人會笑一笑,然后說沒事這樣就過去了.而性格暴躁的人則可能會破口大罵,甚至動粗這樣的來解決這個問題.而這樣脾氣暴躁的人使用正確的防御機制時,不僅能增強自己內心的健康,而且還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比如說有暴力傾向的人可以去做拳擊手,或者警察這樣的職業,這樣做不但能釋放自己的內心的沖動,還可以獲得社會的好評,一舉多得.并且之前有研究表明防御機制與許多神經癥的癥狀之間有一些特殊的聯系,會逐漸變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大五人格特質(外向性,神經質,嚴謹性,開放性,順同性)已被廣泛研究、證明以及認同,它具有跨語言和跨文化的穩定性.外向性:溝通良好對溝通障礙,嚴肅對愛娛樂,情感豐富對靦腆;顯示出熱情,社交,果斷,積極,樂觀,不怕風險等特征.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安靜對煩躁,安全感對不安全感,自我憐憫對自我滿足,包括焦慮、抑郁、敵意、自我意識、沖動和脆弱的特性.開放性:富有想象力的務實,尋求符合實踐的變化,獨立對服從,具有想象,審美,情感,創造差異,智慧的特點.順同性:無情對熱誠,信任對懷疑,熱心助人對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謙卑和移情這些品質.嚴謹性:無序對有序,小心對粗心,薄弱的意志對自律.包括能力、公正性、結構化、盡職盡責、成就、自律、謹慎、克制的特點.
2 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以成都文理學院學生防御機制的使用情況為例,旨在探索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到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程度的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對象
選取成都文理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在剔除無效的問卷15份后共計問卷331份.平均年齡為(20.00±1.30歲)大一城鎮58人農村52人共110人,大二城鎮22人農村34人共56人,大三城鎮65人農村71人共136人,大四城鎮10人農村19人共29人,其中城鎮155名,農村176名.
3.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問卷表(DSQ)是由M、Bond(加拿大)于1989年編制的一種自評問卷.DSQ共包括88個項目,包括比較廣泛的防御行為:即從成熟的到不成熟的,能比較清晰的判斷出被試的各種心理防御機制的使用情況.選擇的程度,完全由評定者自己體會來判斷,并沒有硬性的規定.
大五人格量表
該問卷包括大五人格的5個特質,每個特質從很不贊同到很贊同采用5點計分.本研究中總量表信度為0.79,各分量表分別為0.58~0.77[1].
4 研究結果
4.1 城鄉大學生防御機制與人格特質的差異比較
通過spss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差異分析,制成城鄉大學生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的差異比較表.掩飾因子則是學生完成這個問卷時的心理掩飾程度.研究結果可得,城鄉大學生在成熟防御機制、順同性上有顯著差異(P<0.05).從心理防御機制上來看城鄉的大學生都慣于使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但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與來自農村的學生相比來說,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機制.而從人格特質來看,城市的大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是最多的,農村來源的大學生的順同性更強一些.
可以看出,大學生在不成熟機制、掩飾因子、神經質和外向性等方面存在極其顯著地年級差異(p<0.01),在中間防御機制和嚴謹性等方面存在顯著地年級差異.這些方面的事后多重比較(LSD)結果顯示,在不成熟機制得分上來看大一、大二、四學生都顯著低于大三學生,在掩飾因子得分來看大一、大二學生顯著低于大三學生,大二學生顯著低于大四學生,從神經質得分來看大一、大二、大四學生神經質都要低于大三學生,從外向性得分來看大一、大二學生的外向性要高于大三學生.從中間防御機制來看大一、大四學生都顯著低于大二年級學生.另一方面從嚴謹性來看二年級學生和大四年級學生的嚴謹性要高于三年級學生.
2. 大學生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的相關分析
從下表中可以看出,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與神經質顯著正相關,與外向性、順同性和嚴謹性顯著負相關;大學生成熟防型心理御機制與開放性和嚴謹性顯著正相關;中間型心理防御機制與神經質呈顯著正相關,與外向性和順同性呈顯著負相關(p﹤0.05或p<0.01).
5 討論分析
5.1 城鄉大學生防御機制與人格特質的差異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與來自農村的學生相比較來說,城市的大學生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機制,這個差異十分顯著.從人格特質上看到,農村來源的大學生的順同性更強一些.來自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環境與經歷的不同,造成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性顯著,這種差異會影響他們防御方式的不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不同環境和文化適應快,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容易產生適應障礙.我認為造成這樣的差異還有其他的原因,如今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差距在不斷減少,不過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較來說,確實接觸的不同東西和事物,農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跟早的接觸到生活的艱辛,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欠缺是來源于農村的大學生的順同性更強的根本原因.
5.2 大學生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的年級間差異比較
之前有說到過年齡不同,人們所使用的防御機制也會不同,所以進行的大學生年級間的差異比較,從大學生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的年級間差異比較得出,大學生在不成熟機制、掩飾因子、神經質和外向性等方面存在極其顯著地年級差異,在中間防御機制和嚴謹性等方面存在顯著地年級差異.李力紅和張曉磊(1999)通過對196名大學生進行分層隨機抽樣研究,大學生的心理防御總體特點是心理防御上趨于成熟,大多采用升華、壓制的心理防御方式.究其產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點:l、大學生文化層次較高,智力發展達到較高的程度,心理和思維達到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情緒上也已趨于老練和穩健,其心理達到了成熟;大學生雖然社會經驗欠缺,但是較高的文化程度決定了他們具有較高的面對困難和挫折的認知水平,所以在解決問題時顯示出更趨于理性和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大學生較少的接觸社會,所以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社會和自我對他們的角色期望以及期望,導致學業問題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問題,考試的挫敗感、升學和就業壓力以及競爭激烈等.在被訪談的35人中就可幾乎100%提到學業壓力.要緩釋學習給大學帶來的壓力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解決,因此大學生采用升華等成熟的防御方式較多.本次研究在不成熟機制得分上來看大一、大二、大四都顯著低于大三.這與趙虎、周逸如、陳樹喬和陳曲亮(2001)對大學生進行的入學新生與畢業生比較得出的結論相同,他們發現兩組學生均最多使用成熟防御機制,然后才是中間型防御機制和不成熟防御機制.大學生大多是18歲至24歲之間的青年,此時心理普遍都已經發展成熟了,說明此次研究的結果與大學生心理實際情況還是比較符合的.不過,畢業生不成熟防御機制的采用頻度反而明顯增多;部分中間型防御機制的動用也有明顯變化,具體表現為伴無能之全能、隔離、消耗傾向增多,解除、假性利他、否認和期望減少.與李寧等(1996)的研究結果也基本一致[2].
5.3 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的相關分析
人格特征可能是影響心理防御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個人的人格特征也會影響其采用什么樣的防御方式,反過來可以看出,一個人獨特的防御方式也是他人格特征的表現形式之一[3].從此次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不成熟機制與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呈正相關,與外向性、順同性和嚴謹性呈負相關,從中可以看出不成熟的人更沖動,而且相對于成熟的人來說更加容易焦慮、煩躁、憤怒和沖動等等;從研究結果看出成熟防御機制與開放性和嚴謹性呈正相關,所以越成熟的人越是嚴謹,情感和想象力也更加的豐富,興趣更加的廣泛;中間防御機制與神經質呈正相關,與外向性和順同性呈負相關.此次研究與之前國內研究結果相類似.大學生個性與防御機制存在著相對而又復雜的關系.一個平衡而又良好個性的學生,常常采用比較成熟的防御機制來解決面臨的各種應激事件和心理問題.神精質個性傾向的人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機制,神經質個性傾向的人更多采用不成熟和中間型防御機制,而外向個性傾向的人更多同時采用成熟的和一些中間型防御機制.一定類型人格的大學生具有相應的防御機制,二者間存在一種復雜的相互關系[4].
5.4 防御機制與大五人格的回歸分析
此次研究回歸分析結果說明,大五人格特質對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的預測效果更大.從研究結論中看出有4種人格特質可以預測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而對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的預測效果則相對來說較小因為都只有一兩個人格特質能進行預測,另外,神經質是預測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和中間型心理防御機制的重要因素,因為兩個防御機制的回歸中都有它的存在,并且從表5中可以看出3種不同心理防御機制受到大五人格特質的影響均不相同,而開放性則是影響大學生生是否運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最大的要素,所以要是想要培養學生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的使用的話,要著重培養開放性這一方面的內容.此結果與田瑞琪、唐小娟和劉亭亭(2013)等人的研究一致[5].
5.5 此次研究總結
大學生的心理防御機制確實是要受到人格特質的影響,所以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培養的時候要著重關注開放性、順同性和外向性,盡量培養成熟的防御機制.在調查過程中同學與老師十分的配合,研究的十分順利,不過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導致研究的被試并不是特別的多從而對相關和回歸造成了一點誤差,并不能很好地反應結果.
6 結論
基于以上的研究結果得出以下幾點:
(1)城鄉的大學生都慣于使用成熟型機制,但是城市來源的大學生與農村來源的學生相比,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機制.而從人格特質來看,城鄉的大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是最多的,農村來源的大學生的順同性更強一些.
(2)從相關分析上看出不成熟機制與神經質是正相關,與外向性、順同性和嚴謹性是負相關;而成熟防御機制與開放性和嚴謹性呈正相關;中間防御機制則與神經質呈正相關,與外向性和順同性呈負相關.
(3)大五人格特質對不成熟防御的解釋度更大,而對成熟防御的解釋度則較小,另外,神經質是預測不成熟防御和中間型防御的重要因素,并且3種不同防御機制受到大五人格的影響各不相同,開放性是影響本科生是否運用成熟防御最大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姚若松,梁樂瑤.大五人格量表簡化版(NEO-FFI)在大學生人群的應用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4):457-459.
(2)李寧,涂星光,趙虹,等.大學生防御機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6,17(3):227-229.
(3)王學臣,李義安.大學生防御方式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8(2):105-106.
[關鍵詞]防御方式;人格特征;焦慮癥患者,護理對策
焦慮癥患者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礎,對疾病的性質認識不清;防御機制是自我應付本我的驅動、超我的壓力和外在現實的要求,以減輕和解除心理緊張、求得內心平衡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由于人格形成和社會化過程的復雜多樣,人們的防御能力和防御機制是不同的,按照自我心理學的模式,防御機制應視為人格的一個方面或部分。為探討焦慮癥患者防御方式和人格的特征,我們從這兩個方面對焦慮癥進行研究,以尋求更為有效的心理護理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之間住院的焦慮癥患者3l例為研究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齡47.71±13.61歲,均符合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焦慮癥的診斷標準,排除其它精神障礙及嚴重軀體疾病。健康的社區居民31人為對照組,男17人,女14人,平均年齡46.71±12.87歲,排除神經癥、精神障礙及嚴重軀體疾病。兩組在年齡、性別、學歷等方面無差異性(P>0.05)。
1.2方法測試工具:防御方式問卷(DSQ);由Bond于1989年修訂的自評問卷,由路敦躍翻譯并修訂,經檢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采用國內廣泛應用的龔氏修訂本,經檢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測試方法;對兩組分別進行測試。
1.3統計方法 測試結果用SPSSll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采用t檢驗和相關分析。
2 結果
2.1DSQ防御機制因子及各防御機制均分比較研究組不成熟型防御機制、中間型防御機制及掩飾因子均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成熟型防御機制因子均分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不成熟型防御機制中投射、被動攻擊、潛意顯現、幻想、退縮、軀體化及中間型防御機制中反作用、制止、理想化、伴無能之全能、隔離、交往傾向、消耗傾向高于對照組(P<0.05);而成熟型防御機制中,升華和幽默均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
2.3研究組防御方式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分析DSQ不成熟型防御機制與EPQ神經質(N)存在正相關(r=0.378);DSQ成熟型防御機制與精神質(P)呈負相關(r=-0.367)。
【關鍵詞】 抑郁癥;社會支持;防御方式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fense Mechanism of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JI Yi-fu,HAN Li-juan,CHENG Ye,et al.Hefei the 4th Hospital,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fense style of the patient with depression.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assessed with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Result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the patients’ scores in social support were found significant lower,which including the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of objective, subjective support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upport (P
【Key words】Depression;Social Support;Defend Style
抑郁癥是近年來十分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給社會和個人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在心理障礙的發生中,可起揮緩沖的作用[1]。防御機制(Defense Mechanism) 是精神動力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解釋了個體在應對挫折情境時,習慣性采取的處理主客觀之間的沖突的方式[2]。許多學者認為,心理因素在抑郁癥發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對于抑郁癥患者的社會支持與防御方式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對抑郁癥患者的社會支持度以及社會支持度與防御機制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2008年間,在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門診或住院的抑郁癥患者。入組標準為:①遵照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②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抑郁。共收集有效病例86例,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38±15)歲。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性別為分組標準,得出男女研究對象在年齡(男(39.07±16.60)歲;女(37.90±14.57)歲)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工具 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和防御方式問卷(DSQ)。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由肖水源等編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共10個條目,分為三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主觀支持分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均為4級評分,最小理論值為1,最大理論值為4;客觀支持因子中除4級評分的項目外,其他項目選“有”記1分,“無”記0分。結果計三個維度分和社會支持總分,分數越高表明受試者社會支持越好。
防御方式問卷由Mbond于1983年最先編制的自評問卷,用于調查被試的防御類型。國內Luc等對該量表進行了翻譯修訂,證明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4]。該量表共88 個條目,按1~9 級評分,分值越高表明該項條目的使用頻率越高,掩飾度越小。DSQ分為四個分量表(不成熟防御機制、成熟防御機制、中間型防御機制和掩飾)。
1.3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經過SPSS13.0軟件包進行整理與統計,包括描述性統計、t檢驗,相關分析等。
2 結果
2.1 抑郁癥患者的社會支持評分 管新麗[5]的研究中,調查無重大急、慢性軀體疾病及精神疾病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年齡大于18歲,與本研究患者組在人口學資料上基本匹配。因此,本研究用他們的調查結果進行對照。
結果評分見表1,顯示抑郁癥患者在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分和對支持利用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社會支持與防御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從表2結果可以看出,不成熟防御機制中的被動攻擊與社會支持的各因子均呈顯著負相關(P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的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分和對支持利用度得分均顯著低于正常組(P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在不成熟防御機制中,抑郁癥患者使用被動攻擊的防御方式與三個社會支持因子都呈顯著負相關(P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社會支持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群體中的社會支持狀況對群體成員的生活質量和發展前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社會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易導致不良行為發生[9-10]。防御機制則是自我逃避不愉快和焦慮的方法,并且能控制沖動行為以及情感和本能的沖動??偨Y本研究的結果分析,抑郁癥患者較正常人得到的客觀支持和對于支持的利用度均偏低。因此,在抑郁癥的預防以及臨床治療和預后中,應注意從改善患者自身對于社會支持的認識和利用方面出發,鼓勵患者多與家人朋友接觸,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勇于說出自身的想法,減少使用被動攻擊等易造成負面效應的防御方式,避免過多使用回避和抑制等中間型防御方式應對內心沖突,逐步提高對于自身的期望值。
參考文獻
[1] Goyne JC,Downey G.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Process.Ann Rev Psychology,1991,42:401.
[2] 肖澤萍,張明島,王振等.強迫癥患者心理防御機制與人格特征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9):619-622.
[3]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29.
[4] Luc M,Bernard M,Jearn-Luc M.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depressive,obsessive-compulsive,and schizophrenic disorders:an explorative correlational analysis of regional cerebralmetabolism.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 Section,1998,82:83-93.
[5] 管新麗.抑郁癥病人的社會支持狀況及護理干預.護理研究,2003,17 (8):902-903.
[6] 梁寶勇,崔光成.心理防御機制與臨床實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7):488-490.
[7] Brown Gw,Harris To,Eales Mj.Social factors and comorbidty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Br J Psychiatry,1996,168:50-57.
[8] Wade T D,Kendler K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major depression:cross-sectional,longitudinal,and genetic perspectives.J Nerv Ment Dis,2000,188 (5):251-258.
[關鍵詞]心理活動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自我防御
[中圖分類號]I5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0-0100-01
揚•蓋菲雷克是法國當代作家,以《野蠻的婚禮》這部小說榮獲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桂冠。這是一部寫實的心理小說。私生子呂多是母親妮柯爾在被之后的產物,從小就受到家人的嫌棄和虐待,一直深深愛戀和依賴自己的媽媽,卻終因愛母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而最后弒母,上演了一出人間悲劇。
《野蠻的婚禮》主人公呂多是妮柯爾遭到欺凌之后的產物。長期生活在壓抑和虐待中,使得呂多形成了一種不健全的性格。本文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出發,運用其“焦慮與自我防御機制”的理論,對呂多焦慮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希望能在物質富足的今天,給人們帶來些精神方面的思考。
一、呂多的焦慮
焦慮是一種十分典型的心理不適狀態,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與外在世界沖突所導致的。焦慮對于一個人人格的形成、發展,對于個體的生存都有其特殊的功能。焦慮分為三類:現實或客觀性的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焦慮。呂多的焦慮主要是神經性焦慮。神經性焦慮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游離性”憂慮,常見于比較順利的環境,在神經質人的身上表現尤為突出,無故地擔心什么可怕的事情要發生。呂多從出生下來就被別人虐待和嘲笑歧視,一直生活在孤獨中,對周圍的防御心理也尤其嚴重。生活在閣樓上的時候,呂多的祖父母和母親都非常嫌棄他,除了送飯的時候,幾乎很少去閣樓和他溝通交流。呂多沒有朋友,也沒有玩具,只能擺弄閣樓上一些破舊的玩意兒,甚至是和那里的昆蟲玩耍。所以他對周圍的一切都十分警覺。
神經性焦慮的第二種表現形式是恐怖癥,即一種強烈的非理性的恐懼,其恐懼的程度遠遠超過實際所害怕對象的危險程度,這種人對諸如人群、橫跨街道、當面講話、水等都有可能怕得要命。米肖,呂多的繼父,把呂多接到他們新家的路上,每次變換車速的時候,呂多都非常害怕。這一般來說是不會發生在正常人身上的,而恐怖癥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害怕的程度與所害怕的東西之實際危險程度極不成比例。
神經癥的最后一種表現形式是驚恐反應。它突如其來,且無明顯的刺激因素,只知道自己感到極度不安和緊張。而這類神經癥反應在呂多身上,最明顯的就是他經常在夜里無故地叫喊。
二、呂多的自我防御機制
對付種種焦慮的辦法有兩大類:一類是現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類是否認和歪曲現實。后一類辦法成為自我防御機制。
(一)壓抑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防御手段,防止那些自己不想承認的“討厭的”事物進入自我當中。呂多3歲起就愛慕自己年輕漂亮的母親,這種愛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范圍。呂多不僅經常偷看她睡覺,并且以印第安人式的婚禮和母親結了婚。呂多把對母親強烈的愛深深地壓抑在心底。這種壓抑的愛不僅從精神上折磨著他,同時也在身體上對他進行著摧殘。
(二)否認
否認是一種比較原始而簡單的防御機制,其方法是借著扭曲個體在創傷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覺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呂多從未叫過妮柯爾“媽媽”,妮柯爾對此也十分氣憤。她和呂多說,她不是他的媽媽,罵呂多是臭流氓。這對于呂多來說該是多么大的打擊和傷害。呂多一直自殘到頭破血流才覺得心理好受了些。他否認自己是妮柯爾的兒子,即便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母親對他的冷淡和排斥讓他感到十分受傷,他想逃避這個現實。
(三)反向作用
所謂的“反向作用”這種防御手段,就是為了去抑制某種欲望,而將這種欲望反向,采取與其正好相反的態度和行為。在米肖家的時候,一次妮柯爾說她的金手鐲不見了,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后來呂多找到了。作為回報,妮柯爾答應當晚到呂多房間里給他說一句“晚安”。但是她失言了,呂多等了一個晚上也沒等到這句話。于是,后來呂多用他自己的方式冷淡著母親。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他對母親的愛勝過一切。呂多為了抑制自己這種過度強烈的愿望,反而采取相反的態度和做法,這就是自我防御機制中的反向作用在起作用。
三、結論
所有自我的防御機制都不是對付焦慮的理想手段。它們歪曲、掩蓋或否認現實,阻礙心理發展,耗費了本來可以用于更為有效的自我活動的能量。我們應當采取適當的自我防御機制來幫助自己有效地緩解壓力,前提是必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自己,減少焦慮和痛苦,讓身心得到良好的呵護。
【參考文獻】
[1]柳鳴九著.野蠻的婚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張傳開,章忠民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評述[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動物和其他生命形式大多以基因鏈來傳遞祖先的信息,高級動物也只有簡單的發聲傳遞簡單的情感。而人作為特殊的動物,有語言和強烈而深層的情感體驗。語言是傳承古老信息的一種重要工具。正因為這樣,我們人類才有其歷史。
富士康員工的慘劇的發生,固然有企業對人性關注的不夠全面,人成了工作的機器,在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中,壓力沒有得到適時釋放,心理代償――員工期望的生活質量如加薪、休息娛樂沒有足夠的滿足,導致員工以死喚醒企業領導層、社會的關注。那些十二連跳的亡者,他們通過跳樓告訴這個社會我們太痛苦了,生不如死,死反而快樂。選擇這種自殺的死,表面上是做給社會看的,實際上從潛意識和無意識層面來看是做給父親看的。因為父親是社會的一種象征,他們在告訴自己的父親們,你們不管我,不關心我,我就死給你們看,讓你們去痛苦。另外,這種自殺方式可以“傳染”,如果不對這個企業員工和整個管理層進行心理干預,自殺事件還有可能繼續發生。因為自殺的信息已經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相互傳遞,一旦當事人感覺自己實在太痛苦,很容易觸發其自殺欲望,觸動不健康的防御機制,選擇死亡來逃避意識層面的痛苦感。
因此,如何建立健康心理防御機制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家庭作為基本的社會單元,如何傳承家族健康信息是獲得健康心理防御機制的重要手段。祖輩們是如何頑強地走過辛酸苦辣起伏跌宕的生命歷程、解讀家族曾經有過的磨難、困惑、榮辱歷史?試想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其國民會是怎樣?一個沒有家族史的個人會是怎樣?他們不會有很明確的歸屬感,只會在意別人怎么看待自己,他們的生活一定不輕松,難以踏實與安寧。家庭也是一樣,一個避談家庭和家族的人,實際上是對家庭和家族的否定,家族的信息會出現“基因斷裂”,他們的下一代困惑就多,自信心很難建立,即便建立也容易被摧毀。所以,家族史不管榮耀的還是恥辱的,都需要我們去談,告訴晚輩,父輩以上的人都在勇敢地對面對積極和負面的信息,這樣,在現實生活中,人一旦遇到負面的信息,就會自動啟動其積極的防御機制,克服生活中所謂艱難的事件。
所以,我們要經常追憶成長的過去,傳承家族優良傳統。餐桌上的小談,過節團圓時家族史的講述,會對下一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長輩們講述晚輩們成長過程的故事片段,是激發個體熱愛生命的重要方式。在心理治療中,我們也通過特殊的心理技術手段,激發那些失去自我的人對創傷事件的回憶,包括對家族史的了解,對父母們的認識和理解,幫助當事人整理生活史中的片段,讓他們能看到完整的自己,從而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么。
這是我們批判接受的過程,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接納外界的過程,也是我們建立良好心理防御機制、適應環境的過程。
論文關鍵詞:貧困生心理防御干預社會支持
論文摘要:作為高中校園弱勢群體的貧困生,面對社會壓力,往往采取消極的心理防御,從而出現了自卑、焦慮、敏感和偏執等心理問題。通過建立主、客觀兩個維度的社會支持體系,可以對貧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預,幫助他們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
1貧困生的消極心理防御及其后果
1.1自卑心理嚴重貧困生最大最顯著的特點是自卑。大部分的貧困生是來自于偏遠山區的,家庭條件差。由于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不一致,造成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鄉間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差異,使貧困生心里產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顯差距,讓他們產生對自己產生懷疑,他們開始低估自己,甚至開始否定自己。他們害怕別人投來異樣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漸陷入自卑的泥潭。他們對人際交往的開支難以承受,對集體活動消極退縮,他們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他們害怕別人瞧不起他,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著這無形的壓力。
1.2焦慮心理明顯由于無法改變的現實經濟狀況,使他們總是長時間的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他們焦慮著他們的生活費用學習費用,甚至他們每天吃多少飯好得精打細算,還要考慮以后的生活費,因為他們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如此繁重的費用。因為這些他們沒有辦法安安穩穩的去學習;有的為自己的家庭狀況焦慮;有的為自己的未來焦慮。因此他們承受著比其他學生更重的壓力。在農村,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狀況相對落后,在一些像計算機、英語聽力、口語等實踐性較強的科目上,他們根本無法去和城里孩子相比。而這種實踐性強的能力是后天培養的,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形成的,必須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否則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緊張和焦慮感。
1.3人際關系敏感因為長期以來的壓抑,自卑造成他們的人際關系很敏感。他們不愿意和別人談論經濟狀況的話題,他們害怕別人給予他的憐憫。他們還怕別人嘲笑自己,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事情多疑,他們和別的學生之間就像有道無形的枷鎖。有些同學本來是善意的關心,他們總會把那當作對自己人格尊嚴的羞辱,從不接受別人對他們善意的幫助。這種敏感的心理狀態,讓他們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
1.4偏執心理強烈城鄉間經濟水平和生活狀況的巨大差距,讓他們感覺這個社會的不公平。他們不理解為什么自己什么都沒有,而那些城里的孩子什么都有。他們在暗中的羨慕著別人,還常常對自己發問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而現在整個社會的貧富分化還在進一步拉大,不公平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些都容易使他們形成憤世、偏激的心理,他們總是只看到這個社會的黑暗一面,看問題欠全面分析,想問題、辦事情思路不開闊。如果對自我不能形成客觀的評價,總是對外界抱有敵視的目光,對周圍人和事的看法發生偏執,貧困生身上總不同程度的帶有這種心理。偏執心理就有可能導致他們心胸狹窄、遇事不理智易沖動,當他們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甚至會做出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2通過有效的社會支持促進貧困生的心理健康
貧困生經常采用消極的心理防御方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這種狀況反映出學校迫切需要教育和輔導貧困生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為使貧困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幫助其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尋找合理方式,幫助、教育貧困生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是培養貧困生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徑,而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的形成需要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與之相配合。
2.1主觀社會支持的有效性與貧困生對支持的利用度社會支持主要指外界對于貧困生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質支持。這種支持可以幫助貧困生減少壓力,減少他們對這個社會的偏見。貧困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而導致的各種困難比一般同學更多,他們更需要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在他們處在最困難最緊張的時期,他們需要外界給予他們的支持和幫助,而社會資源對他們的支持是其中最重要的。社會、學校、教師、家庭以及朋友等成員提供足夠的信息支持、感情支持及相應的物質支持,有助于高中生對壓力環境做出積極的評價和應對,這種積極的反應反過來也可能更有助于個體從環境中獲取后續的社會支持,使他們可以更好地適應,更好地維護心理健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高中生有意識地體驗并從現存生活中挖掘社會支持資源的能力,是構筑高中生心理健康系統的重要環節。在高中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給予別人支持和怎么樣獲取別人的支持,通過訓練讓高中生學會構建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從而能夠增強自信,進而更好的增進健康。
(1.2.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650000)
摘 要:從理論背景方面,簡要介紹了傳統德國心理學及經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對心理動力學理論形成及發展的重要影響。理論核心方面,著重論述了心理動力學理論關于內在沖突的基礎思想。最后在診斷焦點方面,就過去經驗對當前行為影響作用的診斷重點進行初步總結。
關鍵詞 :心理動力學;心理動力學診斷;心理主動性;心理診斷;心理治療
1理論背景
繼承了Spinoza的哲學基礎發展起來的德國心理學與源自Descartes二元論的英國學派形成了強烈對比。隨著對Kant體系中主動心理學的進一步闡述與修正,整個19世紀的德國對心理學的討論也都設定在心理主動性的假設中。20世紀在整個心理學界乃至文學、哲學及藝術等領域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神分析,鮮少與其他心理學表述有共同之處。但其對心理的主動性、動力性、自我生成的實體的重視及強調,無疑與傳統德國的主動心理學聯系密切。精神分析的理論體系穩固建立在心理過程的主動模式之上,對人格的解釋極其依賴于心理主動性。即使隨后發展而來的新精神分析學派中,心理動力性仍然處于主要地位。
精神分析的偉大貢獻之一則在推動并發展了心理治療。雖然經典精神分析在如今臨床已很少使用,但在精神分析運動中發展出的心理治療理論層出不窮。心理動力學治療的概念就是來自Sullivan學派[1]。Sullivan將人格或自我看作是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開放系統,認為各種“動力”和驅動性的社會關系是個體成長為適應性的社會化成人并發展自尊的基礎[2]。這個社會關系開放系統也是Sullivan精神病學人際關系理論的核心基礎。隨著更多學者的研究及擴展,對心理動力學有不同命名,“以精神分析為導向的心理治療”、“動力性心理治療”、“內省取向的心理治療”等,其共同特點是以心理主動性為假設前提。
2 心理動力學理論核心
心理動力學理論在不同學者那里有不同解釋,這緣于側重點和角度的差異。然而核心內容上則是一致的,即內在精神沖突是導致個體焦慮、緊張的根本原因。事實上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沖突是個體生活固有的一部分[3]。縱觀其他心理動力學理論,如移情理論、防御機制理論、依附理論以及潛意識心理學、沖突與客體關系心理學等[4],內在精神沖突只是被以不同角度加以闡釋罷了。
沖突的產生導致了焦慮,而避免焦慮的辦法,不是試圖使人格中的某一方面強過其它方面,而是彼此平衡。這種平衡的驅動力(本能)具有主動性。正是由于這種心理的主動性,個體在面對沖突所產生的焦慮時便會啟動防御機制。換言之,源自潛意識深層、個體與生俱來的驅動力,自發主動地為自我不斷嘗試識別恰當的方式來釋放本能提供所的能量及動力,以達到人格的動態平衡。正如Jung所說,人格的核心目的是尋求達到人格內部意識與潛意識力量的平衡[2]。這種主動朝向平衡的欲望,既是人格發展的動力也是內在精神沖突的原因。
因此我們說,心理動力學理論的共同核心是精神決定論,心理內部力量的性質和強度起決定作用[5]。人格的發展取決于個體對本能驅力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具有兩種表現形式:基于內,即個體內部人格平衡過程,表現為個體對內心不同部分之間沖突解決的主動尋求,自我往往自發趨向能夠使各部分要求得到調節的方向,從而形成特定的防御(認知)模式;基于外,即個體自我—客體關系平衡過程,表現為個體與環境、他人互動的關系模式,且個體總是主動尋求能夠讓自我體驗到安全、滿足的行為模式。
3 心理動力學診斷焦點
就心理治療而言,心理動力學關注的是個體當前行為表征和期待模式如何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從而改變那些不適應的人際感知方式(移情)、認知模式(防御)以及人際交往模式[6]。其診斷焦點是過去經驗對當前行為的影響。
在心理主動性的驅使作用下,個體總是試圖維持人格的動態平衡。人格平衡必須通過可接受的方式釋放能量來維持,因而焦慮起著重要作用[2]。不是所有焦慮都會引起個體痛苦,適當的焦慮與適應有關,具有生存價值。人與人的不同在于,大多數正常人的焦慮體驗能夠對個體朝向安全、滿意的平衡狀態起促進作用,并發展出具有適應性的防御機制;而少數被焦慮情緒所困的人,其防御機制往往是不成熟、不適應的,然而心理主動性的本質并不會因此而發生改變,這樣的結果則是個體會繼續投入更不適合的防御機制企圖遏止沖突。
個體生活經歷中某個精神動力沖突的出現都可能會使心理發展受到障礙[7]。因此,心理動力學治療十分看重個體心理發展的連續性。潛意識沖突在起病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治療者需要通過解決求助者生活中某個或多個關鍵沖突來使其有所改變。于是治療中,對疾病過程中動力的理解、明確內在沖突以及對防御機制的分析都顯得尤為重要。涉及到的內容通常是潛意識層面的,但仍然可以運用不同技術來得以明確。此外,對個體當前行為模式的分析同樣重要。
在明確個體內在精神沖突的同時,也需意識到,這些沖突的形式受到個體早期經歷的影響是深刻的。這些經歷涉及:情緒和愿望;人際關系;自尊調節;情緒表達(防御機制及認知模式)。而這四個方面反映了四種心理動力學視角:自體心理學、客體關系、自我功能、內驅力[8]。其共同基本思想均認為,不論障礙多么嚴重,人際關系應始終在治療范圍之內;并且憑借對人際關系模式的分析,使內在沖突能夠顯現并獲得治療[1]。
源于客體關系理論的依附理論認為,嬰兒跟母親(或照料者)之間早期的互動經驗會逐漸演變為一種工作模型[9]。這種無意識的工作模型包含著幼兒對自己和他人關系的知覺方式和反應傾向,并參與主客體相關的感受、期待、情景和習慣性人際互動,最終形成持久內化的客體關系模式[10]。許多實證研究指出,個體早期經歷(如早期創傷、不安全依戀、不良教養行為)及個體特征性認知是導致個體人格障礙的病因學因素[11]。早期創傷體驗到的情感,往往在人際關系中通過無意識的認同過程被傳遞,最終導致自體和客體分化失敗[12]。
臨床對于心理動力學治療的運用及方法各有不同,大體上可以呈現出兩種劃分:支持性心理動力治療;沖突為基礎的心理動力性治療。但其基本觀點相同:其一,每種治療形式都以生活沖突為基礎;其二,所有治療核心都圍繞內心沖突的現實檢驗及相互關系的模式。因此,心理動力性治療的目的在于了解人格的沖突并藉此改善癥狀,而非改變人格[1]。
4 小結
心理動力學理論的重要前提建立在心理主動性假設之上。這使得個體自我對人格動態平衡的趨向力量顯得尤為重要?;谶@個核心思想,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來看待個體心理的發展:內在各部分之間保持平衡是個體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前提,失衡的原因是內在精神沖突的失控,失衡的主要表現則是不成熟、不適應的防御機制;外部自我與客體間關系的良性穩定同樣是個體身心健康的關鍵,關系失衡緣于人際互動以及環境互動的沖突,表現在不適應的人際關系及行為模式。個體早期經歷對這兩方面具有重要影響。
綜上,就動力學心理診斷而言,明確過去經驗對當前行為(行為、情感、認知及幻想)的影響是診斷焦點。同時強調個體生活事件的回顧應與現實相結合。增強理解個體防御機制和移情反應(尤其當他們發生在心理治療關系中),從而闡明個體生活的特征性問題,基于此帶來行為上的改變。
參考文獻
[1] S.O.Hoffmann, G.Sehtissler. 什么是心理動力學/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心理治療(施琪嘉,譯)[J]. 德國醫學,2000,17(4):195-198.
[2]詹姆斯.F.布倫南. 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第六版)(郭本禹,魏洪波等,譯)[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85-193.
[3]Charles S.Carver, Michael F.Scheier. 人格心理學(第五版)(梁寧建等,譯)[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1-193.
[4]蔣文暉,肖澤萍. 心理動力性心理治療在焦慮癥中的應用[J]. 上海精神醫學,2008(2): 110-111,120.
[5]陸曉星,勞恩榮. 精神分裂癥的心理社會治療:國內研究10年回顧[J]. 醫學綜述,2013,4(8): 1441-1443.
[6]李玉煥等. 心理矯正對社區非監禁性服刑人員心理健康的影響[J]. 精神醫學雜志,2013(5): 344-347.
[7]陳曉英. 短程動力學治療抑郁癥1例[J]. 上海精神醫學,2005,17(4): 228-229.
[8]Robert J.Ursano, Stephen M.Sonnenberg & Susan G.Lazar. 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簡明指南(林濤,王麗穎,譯)[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9]Bowlby J.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s and health human developmen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
[10]江光榮. 心理治療關系之作用機制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 555-561.
[11]凌輝等. 人格障礙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1): 135-139.
[12]趙冬梅.心理創傷的治療模型與理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3):125-129.
Brief of psychodynamics and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s
—— based on psychological initiative
TANG Yi- ting1YOU Xiao2
(1.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精神層次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而精神層面交流則是指一方帶著自己的精神活動本身去考慮對方的精神活動,說直白點就是所謂的代入感和換位感。
心理防御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本我之間,本我與自我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
(來源:文章屋網 )
夢見母親去世夢見母親去世是什么意思?做夢夢見母親去世好不好?夢見母親去世有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者的主觀想象,請看下面由扒拉小編幫你整理的夢見母親去世的詳細解說吧。
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角色,是自己的至親,母親的形象代表著生命、照料、依戀、回歸等情感色彩。
許多人夢見母親去世都會很擔心,怕失去這個至親。不過還好夢中許多都是反的,在中對夢見母親去世就有詳細的解說。
夢見母親去世,很可能預示著你的母親會長命百歲,或者表示你很關心母親。
夢中聽見母親叫你,表示你吊兒郎當,不負責任,而且你追求事業的路線也不是正道。
老年人夢見已經過世的母親,是身體衰退的體現,表示做夢人日常生活中的幼稚心理防御機制正在退化,我們常說的老小孩,就是老年幼稚心里防御機制退化的表現。
(來源:文章屋網 )
《太平廣記》記載,唐代有一位外出途中誤食一只小蟲,從此每天感到惡心、腹痛,懷疑小蟲在腹中吞食其臟腑,反復就醫無效。請來名醫診治,名醫問清病因之后,悄悄對病人的奶媽說,當我用藥使她嘔吐時,你立即用盆子接去倒掉,并聲稱親眼看見一條小死蟲。依計而行,這位的病果然痊愈。
有一位中年女性,自述腹部有包塊半年余,尤其是清晨顯著,有時還有跳動感。多次就醫未查出病因,因此憂心忡忡,日漸消瘦。家人帶她去專家門診診治,醫生查體除觸及前突的腰椎體及腹主動脈之外,并無任何包塊。于是,醫生讓她觸其家人的腹部,也有類似的“包塊”。醫生向她說明“包塊”的原由,從此,她疑慮消除,精神好轉,身體也逐漸健壯起來。
還有一位自稱有重病的人,請了許多醫生診斷,均說其無大病。他哀嘆道:若大的城市竟無一醫生能治我的病。家人被他弄的不厭其煩,便請了一位心理醫生為他治療。心理醫生首先請病人講明發病過程,然后對他說,他不但有病,而且十分嚴重,應及時診治。并給他開了形形的“藥物”。病人用藥后病情大有好轉,其實藥品不過是一般的葡萄糖、維生素之類,并無特殊的治療作用。
可見,治療心病要對癥,即找準病因下“藥”,這樣才能有效。以下是常見的病態心理,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生。
否認心理。這是一種幼稚的心理防御表現。如有的人看見可怕的事物時,會用手把眼睛捂起來,自以為看不見的事物就不存在,以求得暫時的安全心理。
合理化心理。用自我安慰的方式以求得心理穩定,避免或減輕心身疾病的產生。如當客人不小心打碎了用具時,主人常常說,沒有關系,破財消災嗎!還有人把坎坷的經歷稱之為“命運的安排”、“天意”等,從而在心理上使無情的事實合理化。
轉移心理。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御。當自身心理不平衡時,常對周圍的無辜者發泄,“遷怒”之后雖然心里得到稍微穩定,但是還會誘發更多、更復雜的心理矛盾。
直視心理。這種心理可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出現不可否認的痛苦之后,雖然能正視它,但是又無可奈何地任其發展,從而造成心理防御機制的崩潰。二是對痛苦能夠正視,同時積極設法彌補挽救,使之不再繼續惡化。后者是可取的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
對心理疾病的治療,應該找準病因。不同的病因,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心病的癥狀雖然大多表現在軀體,但是治療必須與“治心”相結合,因為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效果。
關鍵詞: 大學生自主創業 心理狀況 教育對策
隨著近幾年高等教育在我國的普及,大學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由此帶來的便是畢業生就業市場長期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就業形勢也愈發嚴峻。1999年清華大學大學生成立了北京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一舉措為眾多大學生的擇業就業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式,許多人紛紛離開傳統就業市場轉而投向自主創業大軍,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創業浪潮。
自主創業是對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的一個全方位的考驗。①調查統計發現,近70%的大學生擁有創業意向但缺乏勇氣。創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急于求成的大學生創業者由于缺乏經驗、實力等,往往遭受創業中的各種打擊與失敗,最終可能放棄創業。綜合主客觀因素,造成大學生創業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自主創業心理不成熟。自主創業心理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在自主創業前、創業中、創業失敗、創業穩定這四個不同階段,其心理特點和表現是不同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各個創業階段的心理特點,不僅有助于大學生自主創業階段性培育與指導工作的開展,而且能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定的心理建設意見,幫助他們自我調節,從而成為決定大學生是否創業、能否創業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一、自主創業全過程的心理狀況分析
(一)自主創業前期心理特點
1.猶豫不決,甘當看客。
據調研,在大學生中有70%以上考慮過自主創業。但正如馬云所說:“晚上想想千條路,早晨醒來走原路?!笨沼袆摌I想法的大學生占到了絕大多數,將創業付諸行動的不足5%。究其原因,一是“80后”、“90后”“眼高手低”,二是多數大學生仍對創業持觀望態度。觀望心理的產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對失敗的恐懼。很多大學生面對創業敢想而不敢做,最終錯失創業良機。
2.空有激情,缺少方向。
當下,創業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時髦的話題,各種媒體對創業的宣傳也使年輕人的創業激情愈發高漲,許多創業型節目如《贏在中國》等推出的優秀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成為大學生的偶像。對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心理,致使部分大學生對就業形勢進行了重新思考,自主創業也由此進入他們的視線。但在決心踏上創業道路之后,些許學生并沒有認真地對創業英雄一路走來的創業過程進行研究,沒有認識到創業的艱辛,沒有思考創業所要付出的努力,僅僅空喊創業口號,沒有具體的創業目標,不能夠腳踏實地進行市場調研,尋找創業契機。因而,空有一腔創業熱情的他們最終只能無奈面對現實的巨大壓力,放棄創業放棄最初的夢想。
(二)自主創業過程中的心理表現
從決定自主創業起,大學生便要面對各種問題,這其中既有客觀環境的壓力,又有自身心理調適。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外部環境,如何進行合理的行業選擇,如何更好地建立公司的經營方式及人員組織等都是大學生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創業過程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年甚至幾年的過程中,大學生如何順利地進行角色心理轉變,其心理會有什么特點,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這些都應該引起思考。
1.浮躁焦慮的心理。
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創業與學業的沖突,永遠是無法避免的話題。學業是大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的主要任務,而創業是對大學生大學階段學習結果的驗收,多數大學生抱有急迫見到創業成果的創業心態,認為創業成果能夠給予自己信心,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產生強大的時間緊迫感,使得創業活動中的大學生容易產生焦慮心理,進而出現失眠、脾氣暴躁、難以集中精力等情況,如此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必然受到影響。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調適與干預,就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學業與事業二者皆輸。
2.急于求成的心理。
創業的起步階段看似簡單,但是要將其做大做強卻是項時間工程。部分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從一開始便未端正創業心態,急于求大、求成,不能擺正自己的公司在整個市場中的位置。通常,他們對于公司起步階段承接的小項目及較少的經濟收入不屑一顧,認為如此簡單的項目和少之又少的收入與兼職相比并無區別。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公司的服務質量必然下滑,造成整個公司形象的損失,沒有良好的口碑也就沒有客戶,大學生創業者面對門庭冷落的公司很容易失去創業的激情與信心,一個個的小公司也曇花一現般很快解散。
3.遇難退縮的心理。
在創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與坎坷。多數自主創業團隊在創業后不久就遇到來自社會現實及自身的各方面挑戰。成員的意見不合、家庭突發變故、就業、考研的抉擇等問題,往往會令其陷入創業是否繼續的困境中,“80后”、“90后”對困難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小小的變故就會讓其對未來的道路產生遇難退縮的心理,創業團隊的中途解散也就不可避免。
4.盲目從眾的心理。
在創業大軍中不乏盲目從眾的大學生,他們“緊跟”潮流,盲目創業,沒有長遠的規劃。在最初的從眾激情消散之后,創業大學生往往對創業公司不管不問,消極對待。如此不僅浪費了時間,更為嚴重的是損害了整個大學生創業集體的信譽。
(三)自主創業失敗后的心理表現
據調查,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僅有4%,多數大學生都要面對自主創業的失敗。但失敗也是大學生創業實踐和成長壯大的必然過程,樂觀、自信、團結、合作、堅持、無畏和堅定的信念等是大學生理當具有的重要品質。②
但“80后”、“90后”的大學生抗挫折能力較弱,自主創業的失敗對其影響較大。年輕的大學生在自我創業失敗之后,會產生強烈的沮喪心理,自信心嚴重受挫,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這就導致在問題出現后,大學生不能客觀分析創業失敗的原因,沉浸在失敗的陰影中不能自拔。
(四)自主創業穩定后的心理表現
調查發現,50%的大學生在創業穩定后選擇離開創業團隊到大公司就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步入婚嫁年齡的大學生渴望穩定。相對于大公司穩定的環境而言,創業公司朝不保夕,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無法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保障;二是大學生的比較心理。畢業后對比發現,創業公司壓力較大,但收入卻并不如想象中可觀。這樣的就業環境使得部分創業公司在運營1~3年后便面臨骨干成員離開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公司的正常運作。
二、大學生創業階段性教育對策
(一)創業初期
1.創業意識的喚醒。
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首要任務便是啟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挖掘其創業潛力。在大學生對創業持猶豫態度的情況下,高校應當起到思想導師的作用,以開展各項與創業相關的活動為契機,對大學生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創業意識喚醒。例如,開辦創業講座、樹立創業典型、舉辦優秀創業校友報告會等宣傳活動,撰寫創業計劃書大賽等實踐性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創業活動引導來堅定大學生的創業信心,喚起他們潛在的創業激情。
2.創業力量的整合。
大學生創業,僅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作為學生教育的第二課堂——家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高校的創業活動要擴寬輻射面,與家長多進行溝通交流,幫助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樹立信心,多方面多角度共同支持大學生創業。同時,國家、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也是大學生企業發展的必要因素。各級政府應在政策上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相應的支持、鼓勵和優惠。主流媒體在宣傳報道的過程中也應該給予創業大學生相對寬松的輿論平臺。如此對各項資源的整合,才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個壓力較小而資源豐富的舞臺,才能讓大學生真正感受到創業的魅力。
(二)創業中期
1.創業課程體系的健全。
創業課程的合理設置,對于大學生創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合理的課程設置可以有效消除大學生創業的退縮、恐懼心理,幫助大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創業,增強大學生的創業信心。同時在創業課程中合理地開設創業心理方面的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完善的創業心理意識、心理能力及人格品質,從而從容應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創業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良好的引導是決定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創業指導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在創業過程中,應建立由“專業教師+創業導師+心理專家+創業專家”組成的“兩師兩?!钡慕處熽犖?,在大學生創業的全過程中進行創業方面的專業指導與心理調適,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擴寬創業思路,進行樂觀、敢為、合作、堅持的心理品質培育,幫助大學生形成全面健康的創業心理品質。
3.創業信息平臺的建立。
創業信息平臺的建立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社會資源,使創業如虎添翼,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信息保障,在客觀方面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的焦慮情緒。同時信息平臺能夠及時地傳達國家、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對大學生創業的相應支持、鼓勵和優惠政策,保證信息的暢通,在為大學生企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大學生企業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從而有效搭建起大學生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
(三)創業后期
1.專業理論的運用。
弗洛伊德指出,人在受到挫折之后會很自然地啟用心理防御機制,以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自我防御機制可以分為積極的防御機制和消極的防御機制。自主創業失敗后,兩種防御機制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積極的防御機制能夠通過升華、幽默等方式促進大學生正視挫折,總結經驗,而消極的防御機制卻是用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夸大挫折等方式,加重自身的畏難情緒和自卑心理,進而出現幻想、逃避現實等現象。在創業后期應加強專業的心理教育活動,通過戶外拓展、心理小活動等方式將積極的防御機制傳達至大學生,讓大學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正確控制心理狀況。
2.校方積極的配合。
自主創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創業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難。對于創業的大學生來說,要把挫折當作自己積累經驗的一個過程,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除了大學生自身要啟用積極的防御機制外,高校也要積極參與其中,擔當大學生創業失敗后的支持系統。學校的心理輔導部門也要適時干預,給予大學生釋放情緒的機會,并對其失敗后的沮喪低落心理進行適當干預及合理排解。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從一開始便要認識到創業的風險性,在心理上做好失敗的心理預警。這樣的心理建設下,大學生便要主動承認自主創業的失敗,并從中認識到失敗所帶來的寶貴經驗,以經驗促成長,超越失敗,方能迎來巨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在創業的整個過程中,不能忽視社會各方面特別是高校的力量。要不斷地培養大學生敢想敢為、腳踏實地的創業精神,鍛煉良好的協調能力及堅毅的意志力,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縱觀所有創業成功的人士,他們靈活的適應能力、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以變應變,在客觀環境中尋找有利方面,調整自身,適應環境,進而逐漸地改變環境以得到自身的發展。如此的創業心理也適用于整個國家及社會的發展。擁有良好心理品質的大學生、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在時代的發展中挑起重任,更好地為國家、社會、家庭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③
注釋:
①廖紅娟等.淺談大學生自主創業[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8).
②郭韶敏.論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1(6).
③劉祥城.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J].企業導報,2011(3).
參考文獻:
[1]盧旭東主編.創業學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2]郁義鴻等編著.創業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