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詩詞欣賞

古詩詞欣賞

時間:2023-05-29 17:41: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詩詞欣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春去的傷感,對于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這首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節物相催”,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為。因為新陳代謝,是自然運行的鐵的規律。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夏天古詩詞欣賞精選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夏天古詩詞欣賞精選一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這》

【宋代】司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歸。

歡趣何妨少,閑游勿怪稀。

林鶯欣有吒,叢蝶悵無依。

窗下忘懷客,高眠正掩扉。

春天總是很短暫,稍縱即逝,留春無果只有閑游庭院,黃鶯喜夏,蝴蝶愁春,怎教詩人不感春?

《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唐代】韋應物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恒靜。

長風始飄閣,疊云才吐嶺。

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待春紅落盡,夏木成蔭,靜聽長風飄閣,閑看疊云吐嶺,只是故人啊,沒有你們在身邊,是何等無趣!

《立夏》

【宋代】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又到立夏時日,萬物繁茂,天氣回暖,燕筑新巢,詩人喜沐更新衣,一片暖熱新夏之感沁人心脾。

夏天古詩詞欣賞精選二

《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

《初夏睡起》

【宋代】楊萬里

梅子流酸軟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后,余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后起來,情緒無聊,閑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三月晦日偶題》

【宋代】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春去的傷感,對于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這首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節物相催”,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為。因為新陳代謝,是自然運行的鐵的規律!但那些“癡心兒女”卻想“挽留春”,不欲讓春歸去。這樣寫足了人們對春將逝去時的悵惘之感。

夏天古詩詞欣賞精選三

一、《詩經·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農歷四月。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二、陶淵明《讀山海經》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三、《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作者:韋應物朝代:唐體裁:五律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恒靜。長風始飄閣,疊云才吐嶺。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四、《立夏前二日作》

作者:陸游朝代: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軒窗已自喜微涼。余春只有二三日,爛醉恨無千百場。芳草自隨征路遠,游絲不及客愁長。殘紅一片無尋處,分付年華與蜜房。

五、《四月旦作時立夏已十余日》

作者:陸游朝代:宋

京塵相值各匆忙,誰信閑人日月長?爭葉蠶饑鬧風雨,趁虛茶嬾斗旗槍。林中晚筍供廚美,庭下新桐覆井涼??靶ι郊姨缬?,已陳竹幾與藤床。四月二十八日作又行遍人間病不禁,四月欲盡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余。開口何曾談世事,收身且復愛吾廬。六、《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這》

作者:司馬光朝代:宋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歸。歡趣何妨少,閑游勿怪稀。林鶯欣有吒,叢蝶悵無依。窗下忘懷客,高眠正掩扉。

七、《山中立夏用坐客韻》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歸來泉石國,日月共溪翁。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窮吟到云黑,淡飲勝裙紅。一陣弦聲好,人間解慍風。

八、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宋代詩人王令《暑旱苦熱》: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翹飛上山。人困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宋代詩人秦觀《納涼》: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宋代詩人楊萬里《夏夜追涼》: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

九、唐代詩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宋代詩人蘇舜欽《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南京南宋詩人陸游《幽居初夏》: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X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韋應物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恒靜。十、唐·賈弇《孟夏》

第2篇

南 軒 松

〔唐〕李 白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①。

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

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

注釋:

①綿冪:即綿密,枝葉稠密而又交相覆蓋。

賞析:這首詩作者塑造了松樹郁郁蒼蒼、古樸高潔的形象,借物抒懷,表現自己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全詩先從正面歌詠松樹孤高、茂盛、臨風而立的高大形象,這些描寫暗自透露出以孤松比喻人格美:高潔、耿介、瀟灑。接著詩人從側面烘托松樹的高大蒼翠,最后將樹的“理想”――凌云霄,與人的理想合而為一,表現出勇往直前、自我超越的精神氣概。詩歌用比興抒情,顯得渾然天成,又不失壯逸之氣。

贈 從 弟①

〔漢〕劉 楨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風③。

風聲一何盛④,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⑤,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⑥,松柏有本性。

注釋:

①從弟:堂弟。這首詩是作者寫給堂弟的。

②亭亭:高大聳立的樣子。

③瑟瑟:形容風聲。

④一何:多么。

⑤慘凄:即凄慘,嚴酷凜冽的意思。

⑥罹:遭受。

賞析:作者以松為喻,有贊美和勉勵的雙重意思。經受嚴寒的松樹依然挺立端正,繼承了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思想,勉勵堂弟要學習松柏,堅守情操,在勁風中傲立不倒,其實這也是作者的自比,表示他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不對險惡環境屈服。

小 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①,而今漸覺出蓬蒿②。

時人不識凌云木③,直待凌云始道高④。

注釋:

①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苗。

②蓬蒿:蓬草,蒿草。泛指雜草。

③凌云木:指長高長大了的松樹。

④待:等到。

賞析: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它借小松樹成長過程中的境遇,諷喻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對于小松的未能為時人所識,表示了深深的惋惜。杜荀鶴出身寒微,科考不順,懷才不遇。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嗎?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練傳神。詩句通俗平易,卻很耐人尋味,從平常事物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啟迪。

竹――

于潛僧綠筠軒①

〔宋〕蘇 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②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③!

注釋:

①于潛:舊縣名,在今浙江省,縣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綠筠軒。 筠(yún):竹子。

②此君:指竹子。相傳晉王徽之酷愛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故,徽之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③揚州鶴:出自《殷蕓小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币馑际羌娴蒙?、發財、成仙的一種奢望。“揚州鶴”由此代指人的奢望。本詩最后兩句的意思是:蘇軾認為這是一種奢望,不可能實現,因而拿來解嘲,意思是說又賞竹子又想吃肉,哪有這種美事?

賞析:這首詩以五言為主,但適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抒寫自如,形象生動,情趣橫生。全詩議論精辟,發人深省,將“無肉”與“無竹”作比較,認為“無竹令人俗”“俗士不可醫”。作者借竹頌揚于潛僧的高雅風節,批判物欲俗骨,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高潔情操。

嚴鄭公宅同詠竹①

〔唐〕杜 甫

綠竹半含籜②,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③,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釋:

①嚴鄭公:即嚴武,曾受封鄭國公,是杜甫的好友。

②籜(tuò):筍衣,竹筍的外衣。

③書帙:書冊外包布套,泛指書籍。

賞析: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的同題之作,寫出了新竹的娟秀可愛之態:竹的綠色濃郁,映照到書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來;晃動的竹影帶來的陰涼移過酒器,顯得更加清涼?!熬昃陜簟薄凹毤毾恪?,最見新竹的清新風致。全詩清新雅致,觀察細膩,值得品味。

〔唐〕鄭 谷

宜煙宜雨又宜風,

拂水藏村復間松。

移得蕭騷從遠寺①,

洗來疏凈見前峰。

侵階蘚拆春芽迸,

繞徑莎微夏蔭濃②。

無賴杏花多意緒③,

數枝穿翠好相容。

注釋:

①蕭騷:竹子被風吹拂所發出的聲音。

②莎(suō):草名。

③無賴:無奈。

賞析:這首詠竹詩,作者不去著意刻畫竹子本身的形象,而是別具匠心地將其置于清新秀麗的自然環境之中,以青山、綠水、蒼松、杏花等色彩鮮明的形象來襯托竹的青翠挺拔,通過聲音、環境與色彩對比的描繪,更加突出竹子的清新可愛。全詩文筆清新,意境優美,富有詩情畫意。

梅――

贈嶺上梅

〔宋〕蘇 軾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賞析:詩人以品格高潔的梅花自喻,既不和“百花”一起開,也不和“行人”一起來,冷靜沉著,孤高雅潔。不在梅子未成熟時就匆忙去嘗青梅煮酒,而是等黃梅熟透。全詩比喻貼切,表現出作者孤高而又沉著從容的超脫胸襟。

梅花絕句

〔宋〕陸 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①,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注釋:

①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賞析:賞梅是詩人陸游的酷愛,他一生創作了許多詠梅詩詞,往往借梅花的高風亮節寫出詩人自己的真性情。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笑傲寒風的梅花的愛慕之情。前兩句寫梅花不畏嚴寒,紛繁似雪,遍開山中。后兩句寫梅花盛開,欣賞不盡。詩人設想希望自己化作千萬個陸放翁,好盡情欣賞每一株梅花的美。從詩人別具一格的想象力可見作者的愛梅、惜梅之情,感情真切,自然動人。

梅 花

〔宋〕陳 亮

疏枝橫玉瘦①,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變②,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③,東君正主張④。

注釋:

①疏枝:指梅花的枝條。

②變:指梅花由含苞到綻放。

③三弄:指樂曲名《梅花三弄》,其內容是歌詠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品格,因主調反復三次,故稱“三弄”。

第3篇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1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2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3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書的概念。書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獻之(344-386)父子二人。晉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是晉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們開創的行書流派,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行書源頭。王羲之行書偏于行楷,王獻之行書偏于行草。王羲之行書用筆內擪,以骨力洞達勝出。王獻之行書用筆外拓,以筋力中圓勝出。王羲之行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尺牘書法,如《王羲之傳本墨跡》等,這是王羲之行書作品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學寫行書,使轉之法是一個重要的用筆方法。不會使轉,就無法表達筆筆“分得清、脫得開、合得攏、粘得住”的行書所特有的藝術效果。分得清講的是筆筆交代清楚;粘得住講的是筆筆氣脈貫通。好的使轉之筆,轉折時須暗過而不露痕跡,其關聯處如銀絲盤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鋒的運用。鋒在何處?鋒在筆尖的端處。筆鋒要堅持做到時時銳利而勿使折損,筆身要堅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筆毫要堅持做到時時齊整而勿使扭曲,筆尖要堅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臨帖的早期階段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臨帖的后期階段則最忌做字帖的奴隸。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樣畫葫蘆,搞復印式的臨摹,那是徒勞的。一定要“遺貌取神”,要著重在得其筆意上下功夫。

2、顏真卿行書《祭侄稿》的意義。顏真卿(709-785)是中國書學史上,繼“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藝術豐碑?!都乐陡濉肥穷佌媲涞磕钔鲋都久鞯募牢牟莞?。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顏季明的,尤其是顏季明正當英年,顏真卿懷著對骨肉親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發,一瀉千里、不拘成法,終成千古絕唱。顏真卿書法大膽吸收了篆書線條的特性,在二王行書的基礎上,創立了新派。他一變古法,字成一格,對后世影響極大。王羲之書法纖瘦妍媚,顏真卿書法肥腴雄強。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顏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溫潤,顏真卿墨色蒼澀。王羲之用筆精到細膩,顏真卿用筆信手拈來。王羲之章法完美極致,顏真卿章法震撼強烈。顏真卿的書法擅長于以情感主宰筆墨,他情感激越,神韻高遠,筆力厚重,氣勢磅礴,雄奇飛動,遒麗天成?!都乐陡濉啡Y構寬博平正,開合聚散灑脫不羈,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覽全篇,無論是用筆、結體和章法,都極盡變化而自然和諧、渾然一體。

3、宋人尚意書法的意義。縱觀中國書法史,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而劃分這兩個階段的界限則是在唐代。人們通常以為,唐代以前是書法的探索階段,唐代以后是書法發展的成熟階段。而使書法藝術能得以達到更加貼近人性化的意義,則是在宋人尚意書法出現以后。而宋人尚意書法所以能得以出現的先驅者,則是五代書家楊凝式。楊凝式(873-954)傳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是其行楷書的代表作。《韭花帖》體態整潔秀雅,二王書風畢現,魏晉風神十足。其善移點畫,大膽布白,似斜反正,行氣寬松,疏斂淡遠,肆意灑脫的經典書風,給后人以極大的啟發。《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則一反《韭花帖》內斂神韻而景象極為茂盛。此外,《夏熱帖》、《神仙起居帖》筆勢縱肆,清逸飛動,風格各異,審美跨度之大,令人贊嘆不已。楊凝式是唐宋間的過度書家,更是承唐啟宋,為后人打開尚意書風奠定了基礎。

在宋代,還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書法宿影的”大師級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歷代眾多的書家中,米芾的行書對后代影響最大。關于米芾的學書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書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顏,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從這段自述來看,他走的是一條由淺入深、博采眾長、擇善而從、食古能化、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蘇軾稱贊他的行書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并行。”范成大稱贊他的行書是:“······用大令筆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稱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獻之。”傳為王獻之《中秋帖》,有人疑為是米芾的臨本。米芾的書法,用筆常常成竹在胸而沉著飛動,下筆凝重而隨意痛快,筆墨淋漓而神采飛揚。米芾自稱:“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后人即稱他為“八面出鋒”。他落筆重而中間稍輕,在轉折處常常提筆側鋒直轉而下。在鉤筆的使用上,比別人多了一個蓄勢頓挫的動作。米字的結體常常又是隨意賦形、欹正相濟、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強烈,大凡大小、粗細、方圓、開合、疏密、虛實、欹正、長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現。虛鋒入字,以勢取勝;勁健嫵媚,貫氣流暢;把筆輕靈,使鋒飄逸;八面出鋒,妙用虛筆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學米書者們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書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趙孟頫與董其昌。學習行書,“二王”無疑是正脈,偏離這個主線,憑小聰明走捷徑的,大都易犯輕浮急噪、淺薄無知的毛病。趙孟頫與董其昌,是“二王”正脈系統中的杰出代表,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書家,應該對他們引起足夠的重視。趙孟頫(1254-1322)的意義在于自宋以后,書法界普遍存在著“重意輕法”的問題的時候,趙孟頫向人們提出了反思,他提議要復興魏晉古法,大膽地打出了“貴有古意”的復古旗號。于是,在中國書法的發展史上,又發生了第三次大的變革,為大開元明書法新風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為所囿。正如宋濂所說:“今人臨‘二王’書,不過隨人作計,如賣花擔上看桃李耳。若趙公乃枝頭葉底見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學“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韻,宋人學“二王”則得其韻而失其形,惟有趙公學“二王”能形神俱得,連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時都對他贊嘆不已。

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現,他為明末形成的書法流派,起到了開宗立派的先導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筆,并有獨特的見解。他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何為起,何為結,不可信筆,后代人皆信筆耳。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努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講究,濃淡枯濕,曲盡其妙。學書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頭的表現。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虛和取韻,志在追求明凈爽潔、清潤閑逸的風格。他的書法作品,疏朗暢達,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間氣脈貫通,絕不流露出一丁點的浮躁之氣,是書壇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賦》、《月賦》、《解學龍告身》等。

第4篇

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8―0102―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包括教師對古詩詞內容的細化分析,硬性要求學生背誦古詩詞、背誦翻譯等,致使很多學生害怕學習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無法領略到中國古詩詞文化的魅力所在,影響古詩詞教學效率的提升。在新形勢下,教師要創新詩詞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推動古詩詞教學的發展,為更好地傳播中華燦爛文化作出貢獻。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主要是教師對古詩詞內容的詳細講解,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學生識記的是零零碎碎的知識,無法欣賞到古詩詞的整體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要實現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有效教學,作為教師,必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欣賞,使學生在詩歌的閱讀體驗中獲得靈感,發展認識。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閱讀欣賞,在學生欣賞之后,對詩歌的題材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或者回憶的方式,選出幾首相同題材的詩歌進行對比欣賞。這對于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不斷感悟詩歌、不斷豐富體驗具有積極的作用。比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整體閱讀的方式感悟詩歌的風格,當學生明白這是一首詠物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同一題材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和視野。這種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鼓勵學生廣泛閱讀

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水平較低,在詩歌學習中,很多學生反映自己讀不懂詩詞,不理解詩詞的含義??梢姡瑔慰拷處煹闹v解,是很難提高學生的古詩詞理解水平的。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鼓勵學生讀。引導學生讀古詩詞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教師對學生不加以引導,即使學生讀了大量的古詩詞,理解和感悟能力也不會有明顯的提升。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通過指導提高學生的古詩詞的閱讀能力。比如,在教學《池上》這首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明白這首詩是圍繞童趣展開的,然后引導學生把表現童趣的詩歌搜集起來進行閱讀,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這類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如,在教學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教師可列出詩人不同風格的詩句,包括《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歡快激揚,《春望》對國仇家恨的“感時”“傷別”,《石壕吏》對時局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經挫折、仍不消沉的積極態度等等,讓學生思考:作者的創作為什么有如此大的變化,作者曾經經歷過哪些事情。學生在理解了作者的詩風后,結合安史之亂,便能了解杜甫現實主義的創作經歷:由詩反映出當時人民的勞苦、時局的動蕩、國家的興亡。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又能對學生進行歷史方面的教育,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起愛國主義思想。

三、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第5篇

關鍵詞:教育改革;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革措施;

1.前言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占有較大一部分的比重。古詩詞作為中國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感受古詩詞的音韻,感受古詩詞的思想境界和寫作手法。但在新課改的教學環境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現狀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目標,探究高中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興趣,運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充分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體味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

2.1教學枯燥,淡化意境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繼續沿用傳統教學方法,采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強化學生的背誦,死記硬背中理解和體味古詩詞,不僅使得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還不能正確的理解和領悟到詩詞中的意蘊。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不注重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而是更加注重從字詞句、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講解,課堂教學氛圍枯燥無味,學生不能真正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影響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欣賞。

2.2忽視想象,缺乏見解

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缺乏學生自主想象力,在學習古詩詞時,常常需要學生通過發散思維,發揮想象力,結合古詩詞的情景,身臨其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詩人真正的思想感情和當時的心境?,F在的教學中,教師的表達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詩詞情景,只能從字詞句及寫作手法中單一、大概的揣測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對古詩詞的分析沒有自己的見解,只能死記硬背古詩詞,不能充分理解詩詞的內涵,失去分析和評價的能力。課堂的知識灌輸式的授課,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不利于學生學習古詩詞。

3.影響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因素

對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影響因素,使得學生對古詩詞的把握不正確和不理解,逐漸失去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一是外部因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國內外的流行文化沖擊了中國文化教育,學生接觸網絡、廣播、電視更多一些,更愿意看一些課外書、雜志和小說等,不愿意學習和研究古詩詞,加上教師授課方式單一、生硬,致使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語言水平大幅度下降。二是內部因素,現在的學生在學習上越來越懶惰,懶得去思考和學習,沒有上進心,只是簡單的應對考試才死記硬背一些詩詞,不去進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對于詩句的真正含義和意境沒有理解。

4.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對策

4.1朗誦詩詞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是五千年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學習古詩詞時進行富有感情的朗誦,從朗誦中體味詩人的內心感情。古人在懷才不遇、生活不順等情況下,會通過書寫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大部分詩歌中蘊含著愛國情感、政治抱負及生活遭遇等抑郁之情。只有通過深情的朗誦,不斷推敲和琢磨,才能真正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欣賞詩詞的真正內涵。

4.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學習古詩詞時,需要想象詩詞的情景,置身其中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意蘊,發揮豐富想象力,模擬當時詩詞環境,從而近距離的去體味詩人的心情。教師要學會運用新方法引導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力,腦海中出現一幅幅詩詞的景象,才能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詩詞所蘊含的經典,才能體味藝術之美,欣賞古詩詞的韻美。在實際教學中,創新教學內容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樂意探索研究古詩詞。

4.3優化古詩詞的意境

現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應對高考,大部分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詩詞字詞句的翻譯和講解,以及寫作手法的分析,忽視了對古詩詞真正的內涵及意境的講解。意境是古詩詞的主要內容和要點,通過優化古詩詞的意境,可以進一步感受詩人的心境。聯想詩人作詩詞的情景,與詩人產生共鳴,體味當時詩人悲傷、迷惘之情。優化古詩詞意境,促進學生學習古詩詞。

5.總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古詩詞作為高中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感悟古詩詞真正的蘊含,體會詩人的切身感受。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中國經典文化藝術的傳播。

參考文獻

第6篇

【摘 要】古詩詞承載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不斷地汲取古詩詞文化的精華,涵養學生的心靈。但是,在古詩詞的教學當中,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推敲,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遵循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樣既能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學習古詩詞的一些語言技巧,又能提高他們鑒賞詩詞的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教學中,要充分地體現出古詩詞的情境

在短短的古詩詞中,所蘊含著的情境則是非常壯觀的,詩詞中的情境,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還能夠通過情境的重現,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含義,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對詩詞進行誦讀,以此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詩詞的熱情,將自己的情緒更好地融入到詩詞中情境當中,此外,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進行教學,這種多元素相融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結合詩詞的情境進行欣賞,在這種這種直觀的方式下還能夠產生更為震撼的感覺。例如,我們在學習《蜀相》這首詩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播放一段成都武侯祠的相關視頻,這種以視頻教學的方式更直觀地把學生的思緒帶入到此詩的意境當中,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武侯祠中春意盎然的景象。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向學生展示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績以及主要事件,使學生在學習這篇內容的時候,還能夠對主人公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拓闊學生的視野范圍。而通過這兩段視頻的對比,既能使學生在對諸葛亮產生敬仰之情的基礎上去主動地學習文章的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促使課堂教學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想象,在創新思維中明白意象想象

想象也是學習古詩詞中比較常見的方法,例如,我們在欣賞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可以讓學生圍繞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句子的生動描述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加深他們的感悟:這些田園風味不僅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在一剎那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心窩和山峰中同時發出,組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在夕陽的陪襯下,美的無語言表,而天空中各種飛鳥正結伴向山中飛回,如此的自然之美,也是超凡脫俗的了,詩人此時也已完全陶醉在其中。因此,我們在古典詩詞的審美教學中,一定要激勵學生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將詩詞中描繪的意境通過自己合理的想象,生動地再現詩詞的藝術形象,讓學生在美妙的意境中其樂融融地去學習詩詞。進而把詩詞中所描繪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現在學生的腦海當中——進而在有效地幫助學生順利地踏入到詩詞描述的意境當中去欣賞、進而再與詩人在心靈上打成某種共識。

三、注重課外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是自古以來人們的普遍認識,在古詩詞的鑒賞教學中,誦讀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積極地指導學生背誦教材上要求的篇目,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地利用早讀的時間適當地增加一些課外的篇目,讓學生進行背誦。比如,我們在學完李清照的《醉花陰》之后,可以讓學生結合李清照的其他階段的古詩詞進行對比、欣賞,比如《聲聲慢》等,讓學生通過對比,將這些課外古詩詞的誦讀對其悲戚傷感的感情進行深入的感受。背誦完畢后,還可以讓他們展開合理的討論和交流,交流下他們對本詞的想法。再如,在對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詩詞進行鑒賞時,也可以將這些名家的其他的主要作品引入到學習中來,讓學生加深對該詩文或該詩人的理解和記憶。通過這種有效的引入,既能開拓學生的知識范圍,又能促進學生學習古詩詞能力的不斷提高。

四、聯系實際,學習古詩詞

很多學生認為,古詩詞距離自己真實的生活太過遙遠,和實際的生活并沒有多少交集,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提不起興趣來,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語文教師在鑒賞詩詞的過程中個,要把古詩詞的學習充分地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意識到其實古詩詞離我們并不遠,有效地拉近了學生與詩詞之間的情感距離。例如,我們在欣賞王維的《終南山》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把詩中描繪的終南山與今天的終南山有效地聯系起來,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先自行閱讀本詩,并且初步勾勒出詩人所描繪的終南山,之后再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關于終南山的宣傳視頻,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去領略終南山的真正面貌,然后再結合詩人描繪的意境去學習本詩,這種對比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激發學習學習詩詞的興趣,還可以讓他們覺得古詩詞的學習也不是十分遙遠的東西,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深刻地去體會到詩人的寫作心境,進而有效地領會到詩詞的真正意義,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好基礎。

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是具有靈魂的。如果我們只是從表象去看待古詩詞的話,而不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這樣的古詩詞教學也將會索然無味,進而也喪失了學習古詩詞的具體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古詩詞的精華,需要教師在教學詩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聯想、分析和感受去體會詩中的意境之美,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發揮出古詩詞獨有的靈魂魅力,讓學生在吸收養分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黃麗軍.誦讀涵泳讓高中古詩詞教學別有洞天[J].文教資料,2010,(25):66-67.

[2]黎宗斌.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13(12):18-18.

[3]安權虎.如何提高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06).

第7篇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對于古詩詞教學而言,教師首先要對我國的古詩詞有濃厚的興趣,必須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教師必須熟讀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詩宋詞,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詩人的生平及文學風格,了解常見詩人所處的朝代風貌,掌握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歷史背景及心境。教師甚至可以研讀現當代名家對詩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林語堂的《坡傳》、辛更儒的《辛棄疾研究叢稿》等等,在學習與反思、聯系與比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學素養。

二、整合學科資源

古詩詞的學習不能孤立進行,它不僅僅局限于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注重與其他學科和活動的有機整合,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我們可以在音樂、美術等課堂上積極引導:在音樂課上讓學生欣賞和吟唱已經配樂的古典詩詞,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的《沁園春?雪》、 李商隱的《無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或者嘗試給經典古詩配上音樂吟誦;在美術課上讓學生畫出古詩的意境,或涂鴉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賞,雖然顯得稚嫩,但是從興趣入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三、創新評價機制

在檢測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方法上,要改變當前單一的書面閉卷考試形式,增大誦讀、改寫等開卷探究題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詩詞后布置搜集同類型的詩詞,要求誦讀乃至背誦,最終檢查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量,并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首感情朗讀。如在教完送別詩《贈汪倫》之后,要求學生整理出10首送別詩誦讀。在開卷探究題的設計上,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討論題,讓學生花上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后,可布置這樣的探究題:“詩人王維的家鄉在九月九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我們家鄉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嗎?這些風俗習慣的寓意是什么?你參加過哪些活動?”這一題隱含的信息量比較大。學生在完成上述題目時必須進行針對性閱讀,可以借助網絡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帶動父母一起加入詩詞的學習。在完成上述題型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獲已遠遠超越完成習題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古詩詞具有自身的特點,其最大特點是“文言”,對于學生而言晦澀難懂。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直接影響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立足教學實踐與學生實際,筆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詩詞教學模式。

一是做好預習。引導學生借助資料理解古詩詞字、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正確詩詞,了解詩人生平事跡。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詩意。在檢查詩文意思預習情況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答案,告知學生并要求記熟。采用“告知式”教學,這是基于古詩文字詞解釋的統一性,是學生積累詩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時間不超過10分鐘。

三是品詩悟境。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背后就有一個故事,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設身處地感知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象和意境,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時間約為20分鐘。如在學習《游園不值》時,讓學生與葉紹翁角色互換,學生自然就能體味詩人由“滿懷希望――倍感失落――欣喜”的感情變化了?!凹t杏出墻,那園內又是怎樣的春色呢?”這一提問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懊鎸M園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又讓學生腦中的畫面動起來了。在古詩詞教學中,“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這一提問具有普適性,它能夠點燃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古詩詞充滿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動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體,通過動畫、圖片和聲音等輔助手段再現古詩詞的意境,情境創設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讀成誦。古詩詞具有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形象美的特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如聽讀、范讀、領讀、齊讀、個人表演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

第8篇

關鍵詞:古詩詞 鑒賞 挖掘 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072-01

學習欣賞古詩詞對于生積累優秀語言素材、提高作文能力,積累傳統文化營養、陶冶文學情操都有很大益處。古詩詞區別于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學形式的最大特點在于詩詞語言的概括性、凝煉性,其最大的藝術魅力也在于能以最概括凝煉的語言蘊涵非常豐富的景色描寫、事件敘述、情感抒發,在誦讀欣賞古詩詞時,如何才能發掘出古詩詞中的豐富內涵?如何才能品讀出詩詞中的真正韻味?我們不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翱游詩海,去暢觀詞壇,去享受古詩詞的藝術之美。

1 在誦讀欣賞古詩詞時,先要通過想象去理解詩詞中單個字詞蘊涵的豐富信息

一個字或詞,除了它的詞典意義外,放在詩詞中,更有它具體的詩詞語境意義,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理解的重點內容。

對于描寫人物的字詞,我們要能想象到它里面所包含的立體可感的動作、行為、情態、神貌等內容。

如,李白的《靜夜思》,每個學生都耳熟能詳,但要真正達到理解誦讀的境界,必須意識到“舉頭”、“低頭”、“思”、“望”四個詞不能做簡單的動詞理解,要想象詩人客居異鄉之夜,因思念故鄉親人難以人眠,忽而抬頭遙望明月,忽而低頭哀聲長嘆的神情和心理活動。

對于描寫景物的字或詞,我們要想象到它所蘊涵的色彩、聲音、動靜、力度等信息。

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睋吧睢弊謶撓胂蟮较ぶ猩徶γ?、藕耗爛漫的情狀,否則就不能理解,為何詞人駕舟會誤人花中;據“驚起”一詞應該想象到鷗鷺被驚動飛起時的啼叫聲和翼翅拍打溪水的聲音及詞人反被鳥叫驚嚇的呼叫聲和奮力揮槳劃動溪水的聲音,能想象到這些聲音、情狀,才能體會到詞里傳達出來的活潑熱鬧的青春氣息。

2 誦讀欣賞古詩詞時,應該把詩詞中所寫之景組合想象成一幅立體可感的畫面,才能對詩詞有一個整體印象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p>

這首詩是純粹通過寫景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誦讀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詩句所寫之景在頭腦中繪成立體的畫面:秋天傍晚,西天夕陽映紅半江水,逐漸地,涼露下降,一彎如弓新月掛天邊,“可憐”一詞將作者的喜愛、欣喜之情直率自然地表露出來。運用想象方法背誦古詩詞時,要使學生想象出的畫面真正吻合于詩詞內容,必須學會借助詩詞以外的東西。一是借助生活中的經驗,如對色彩、聲音、動感、力度等景物特點的想象;二是借助影視劇中的古代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場景、動作儀態等,如古代女性的衣著打扮、神情行動等。只有在生活做有心人,善于觀察并積累這些知識,才能使想象的畫面豐富生動起來。

3 在古詩詞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品德素質教育

過去,我們曾片面的認為品德素質教育應是政治課的任務,語文教學只要立足于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即可,殊不知語文教學中品德素質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指的品德素質教育是指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文字傳統和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文中學做人。

古詩詞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古文化積淀,在古詩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素質教育無疑是一個最佳途徑。例如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教學中,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給學生講述了文天祥誓死不投降的感人事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體現了文天祥人生觀、價值觀的詩句深深的感動了學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一堂語文課中也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又如在《碩鼠》教學中,學生們通過作品不僅了解了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們殘暴無比的統治、奴隸們暗無天日的生活,還在對比中油然而生出對他們今天擁有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在古詩詞中這樣的品德素質教育題材是數不勝數的,同時這樣的教育又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自然的滲透,往往會讓學生刻骨銘心、終生難忘。故而,教師如果抓住古詩詞教學這個契機,一定能讓學生受到良好的品德素質教育,讓學生在學語文中學會做人。

4 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感受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第9篇

一、誦讀經典,欣賞古詩詞的韻律美 

中國古典詩詞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韻律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能誦能歌。但是怎樣讓一個小學生體驗到古詩詞中的那種韻律之美呢?筆者認為誦讀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對讀、群讀、默讀、朗讀、唱讀,無論哪一種讀法,目的都在于讓學生在“讀”當中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和韻律。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小兒垂釣》這首古詩的時候,筆者首先讓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詩的節奏: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為了引起學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興趣,筆者做了一次聲情并茂的范讀。在讀到“蓬頭/稚子”時,筆者有意弄亂了自己的頭發;而在“學垂綸”時,又學釣魚的情形;“路人借問遙招手”,就做出擺擺手的樣子;用聲調的高低來表現“怕得魚驚不應人”,孩子們一聽一看,都樂了。然后是領讀,引導學生在準確把握讀音的情況下,體會其中的節奏。筆者還著重強調了一、二、四句中“綸”“身”“人”的韻腳,以及句內的平仄交錯和句與句之間平仄的相對,來充分表現這首詩的韻律美。再就是講讀,筆者將《小兒垂釣》這首詩逐句講解節奏、停頓和輕重緩急的變化,讓學生做好標記,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讀、群讀、朗讀、背誦,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地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 

用“讀”的方法讓學生欣賞古詩詞的韻律美,不但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并且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瑯瑯童聲,音韻和諧,古典之美,油然而生。 

二、情景再現,探尋古詩詞的意境美 

中國古詩詞的迷人之處還表現在意境美。古詩詞的意境很抽象,孩子們的閱歷不足以體會古詩詞中抽象的意境。在教學中,我們只有想辦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引導他們去探尋和感受古詩詞美妙的意境。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的時候,筆者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首先播放一段關于西湖的風光片,讓孩子們對詩人描述的情景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讓曾經到過西湖的學生為大家講述自己眼中的西湖,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西湖的認識;接下來才是深入地講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心境,再來領會和感受詩中的意境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詩人像一個高明的攝影師,將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變化情景,巧妙地捕捉下來,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來,湖水、墨云、雨珠、風吹……從望湖樓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樣廣闊無邊。”好一幅美麗的西湖夏雨圖,讓人身臨其境,陶醉其中。孩子們也伴隨著講解,被西湖的美,被詩中的意境所吸引,如醉如癡,心向往之。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體味到詩中的意境,才能更好地貼近詩人,與詩人產生共鳴,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三、研讀詩文,感受古詩詞的情感美 

古詩詞是一種情感的載體,友情、鄉情、親情、愛情,山水之情、民族之情、愛國之情,在許多名篇佳句中都有體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需要認真揣摩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以詩傳情,讀詩悟情,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古詩詞中的情感之美。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首先要認識詩人,了解創作背景。筆者先對杜甫和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進行了介紹,讓學生理解詩人和妻兒在兵荒馬亂之時,顛沛流離輾轉來到四川,忽然聽到勝利的喜訊,想象著馬上就能過上安定日子的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然后引導學生感受字里行間的情感流露,這首詩的語言輕快活潑、爽朗奔放,明白如話,卻又蘊含著深厚和強烈的感情:“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生動的典故,但是自然流露的愛國情感更加深厚和強烈。除了讓學生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論 文網進行和服務,歡迎光DYlw.NeT 聯系方式QQ 712086966]讀懂、背誦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古詩之外,還要讓學生去感受詩人因為多年戰亂平息后祖國重新統一的欣喜心情,體味詩人赤誠的愛國主義情懷。 

古詩詞當中蘊含的情感是古詩詞的生命,通過對古詩詞的深入研讀,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找到作者的歡笑和淚水,感受到古詩詞的情感之美。 

第10篇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審美情操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3-0026-01

古詩詞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中盛開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精練優美的語言、深刻豐富的含義、凝練傳神的意象、深邃高遠的意境,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高尚品格、美好情操和修養。古詩詞又以其精悍短小、生動形象、音韻優美、節奏鮮明的人文資源透視出人性美、意境美、自然美等情操,這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獲得美的熏陶,培養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進行培養審美情操的好題材?!罢b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來的。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在的古詩詞教學一直徘徊在詞語解釋和單一背誦記憶的程序化教學過程中,不能激發起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濃厚興趣,泯滅了古詩詞中的審美功能,語文教師應探討和研究古詩詞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提升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促進審美心理的成熟。那么在實際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呢?

一、以激情導入,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美

《淮南子?齊俗訓》中說:“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哀可樂者,笑可哀者,載使然也。”在鑒賞古詩詞時,引導學生以恰當的情緒狀態進入,學生的主動性必強,效果必然不錯。例如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導入:“《琵琶行》這首詩早在白居易去世前就已經風靡全國了。他去世后唐憲宗在吊唁中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清代學者張維屏也稱贊說:‘楓葉荻花何處尋,江州城外柳陰陰。開元法曲無人記,一曲琵琶說到今。’這說明《琵琶行》流傳之久,影響之大,讓更多人真正體驗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復雜情緒,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緒去品讀這首詩?!苯處焺撛O導入情境,帶領學生感受《琵琶行》的語言、情感。

二、在反復吟誦中,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惫旁娫~教學的關鍵是通過誦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古詩詞的語言美,也只有通過吟唱、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律節奏、平仄、句讀、抑揚、意境、詩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古詩詞“讀通――讀懂――讀好”,讓學生在朗朗上口、節奏鮮明的朗讀中,自然而然地品味其語言的精妙和音韻的和諧,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去感悟詩詞中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美。

三、啟發學生聯想想象,感受詩意中的畫面美

蘇軾評論王維(字摩詰)的詩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痹诠旁娫~教學中,教師通過自己優美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繪出古詩詞中的意境,學生從教師的描述中感受到詩詞中的畫面美,教師再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閱歷進行聯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的詩情畫意,產生情感的共鳴。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意象組合法把九個意象巧妙連綴,用簡略的白描為我們勾勒出了“深秋的夕陽黃昏下,身心憔悴的游子,牽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迎著陣陣的凄冷西風,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看著纏滿枯藤的老樹,盤旋即將歸巢的烏鴉,游子饑腸轆轆,疲憊不堪,看到幾戶流水人家,自己不知身處何處,此時感受到的是漂泊無助,飽含著凄涼、辛酸、孤寂”。 這幅思鄉之畫浮現在學生的頭腦中,因而從中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畫面美。

四、以探求豐富的意蘊,理解其哲理美

第11篇

一、品誦

一方面,品誦要采用新穎靈活的方式,初中所學古詩一般都為絕句,具有固定聲調音律,而詞在古代本來就是唱出來的,兩者都具有豐富的音韻內涵,教師可從其本身特點著手,引導學生誦讀。另一方面,誦讀時要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在誦讀過程中了解詩詞大意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蘇軾所著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詞時,我為學生設計了如下品誦教學步驟:

師:同學們先聽一聽詞朗誦,然后自己有感情地自由誦讀兩遍。

師:大家已經讀了兩遍課文了,對這首詞有了一個大致印象,那么同學們知道詞在宋元以后是用什么樣的形式表達的嗎?

生:是唱出來的。

師:很好,詞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于歌唱的……

教師普及詩詞曲三者差別與聯系,重點講解詞的發展歷史及特點,并介紹《水調歌頭》詞調及本詞作者等創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詩詞情感及內涵。

師:說了這么多,我們來欣賞傳統《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的詞調與著名歌手王菲所演繹的歌曲《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比較哪一曲調更契合原詞情感。

生:王菲的。

師:同學們從多角度品誦了蘇軾所寫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現在請同學發言,結合教材中對原詞部分詞語的注解,用白話文對原詞進行翻譯,并解讀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內涵。

中國有句古諺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讀得通,也就自然而然能通曉文章大意。品誦是古詩詞學習的第一步,通過有技巧的反復品味誦讀學生能夠初步理解詩詞大意及情感,發掘詩詞中蘊含的文學美,從而幫助學生開啟詩詞學習的大門。

二、欣賞

教材中的古詩詞都是我國數千年古詩詞文化的代表之作,作為經典,往往都是寥寥幾字便將意境、情感營造得生動鮮明,文學內涵及其豐富,要學好古詩詞,必須對其進行深入欣賞、鉆研。

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詞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經過品誦,對這首詞的大意及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同學們覺得詞中那一句最好呢?

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p>

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師:那你們為什么覺得它寫得好呢?你又從這兩句詞中讀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請同學做出具體賞析。

師:我們再縱觀全詞,詞第一節中有“我欲乘風歸去……何似在人間”、詞第二節第一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將兩者對比欣賞,兩句詞分別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在全文中又有何意x?

師:第二節還有一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教材中對這一句做出了解釋,結合全文,想想作者為什么會問出這樣一個問題。

欣賞是在品誦的基礎上,對詩詞進行進一步賞析,賞詩詞意境、賞詩詞精彩句子、賞詩詞文學內涵,通過深入欣賞、解讀詩詞,提高學生對詩詞內涵的理解,達到基本教學目標。初中生學習經驗有限,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賞析,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三、感悟

在品誦與欣賞中每個學生都是得到一個差不多的答案,雖有思考,但學生是站在語文、站在文學的角度來學習,缺乏帶有自我情感與自我意識色彩的解讀、感悟或體會。教師在教學中要加深學生理解,提高學生主觀感受,必須引導學生去悟、去想象、去思考。

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詞時,教師可以在講解中播放一段與原詞情感匹配、較為輕柔的音樂如《song from Secret Garden》,通過刺激感官喚起學生情感,再讓學生隨音樂節奏輕聲朗讀詩詞,并回憶自己過去十三、四年的生活,是否有重要的人與現在的自己是離別狀態,想象以前在一起的生活,現在他又在哪。最后再深入感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句,并仔細思考,對當下生活、身邊的人應該抱有何種態度。

第12篇

一、營造充滿情趣的詩文氛圍

我們學校一貫重視經典誦讀,開展了“與經典詩詞同行,讓書香浸潤校園”的活動。而古詩的特點就是平仄講究,聲調和諧、對仗工整、語言優美。因此,我們注意為學生創設一種氛圍,如早讀時,教室里的朗朗書聲,是孩子們在誦讀古詩詞;黑板一角,有每周一詩的固定版面,課前的幾分鐘,讓學生大聲背誦;放學路上,整齊的隊伍伴著詩詞的韻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在理解品味中調動情趣

小學生接觸古詩詞如果一味死背,必將影響興趣。只有引導學生理解品味古詩詞的特有韻味,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快樂。

1.引用古詩激發興趣

古詩詞畢竟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而且孩子知識積累較少,學習一首新詩,理解起來有困難,如學習蘇軾的《贈劉景文》,老師可以先講一個相關故事,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他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有一個叫劉景文的,學識淵博,詩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了酒,非常高興,就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寫了什么嗎?通過講故事,不僅很快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而且引起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

2.利用插圖幫助理解

許多古詩詞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而插圖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在教學時適當運用插圖,不僅有利于理解古詩詞的意思,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更深刻地體會詩詞意境。有的字詞解釋也可以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3.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小學古詩詞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聯想,充分發揮想象力,在理解詩句的同時,走進詩人所描寫的意境中去。如《所見》是一首童趣十足的詩歌,文字淺顯,意境優美。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想象牧童騎黃牛、準備捉蟬的情景,還要讓學生聯想到蟬鳴的聲音,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樹林中,感受詩中的情趣。

三、寓情趣于吟誦之中

1.聯系生活實際吟誦

古詩詞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我們根據時令節氣的變化,選擇與之相應的古詩詞和學生一起背誦,使學生感覺古詩詞離實際生活并不遙遠。春天來了,我們吟誦“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雨綿綿時,我們大聲吟誦“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遇到傳統節日時,我們背誦《乞巧》《寒食》《水調歌頭》,了解古時候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既讓學生感覺到古詩詞表現的內容就在我們身邊,又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2.分門別類吟誦

根據古詩描寫的不同內容進行分類吟誦,能達到輕松學習的目的。如按四季順序分類,每個季節,學生踏著詩人的腳步,感受著四季的五彩繽紛。又如送別詩,不同詩人的筆下離別情景各異,但都道出了對友人的一片真情。此外,還有愛國詩,兒童詩、風花雪月等。在反復的吟誦中,不斷地積累中華文化的瑰寶。

四、在活動中激趣

1.情景表演

許多古詩詞有很強的情景性,適合表演,讓學生把古詩詞內容演成情景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學生邊誦讀邊表演,不僅有助于記憶,還有利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加深對古詩詞的感悟。

2.古詩詞擂臺賽,賽出情趣

舉行古詩詞背誦比賽,既可以加強古詩詞的積累,又可以讓學生們體驗到背誦的成就感。詩詞接龍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形式。讓老師或學生出詩的上半句,學生搶答下半句,一時間,學生情緒高漲,詩意濃濃。在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后,我們在班里舉行小組擂臺賽,看那一組背誦的詩詞多。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班級里充滿了緊張而又歡樂的氣氛。最后,評選出若干“誦讀小明星”“背詩小能手”進行獎勵,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背詩熱情,增加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情趣。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山市| 普安县| 中卫市| 靖西县| 方城县| 永顺县| 冷水江市| 泸州市| 丹凤县| 平邑县| 扎兰屯市| 张家界市| 连江县| 民勤县| 英超| 资讯 | 封开县| 昌都县| 陇南市| 普洱| 康乐县| 察哈| 北辰区| 辛集市| 芦山县| 云阳县| 泸溪县| 吉林省| 琼中| 大埔县| 运城市| 明星| 沈丘县| 休宁县| 大厂| 上蔡县| 股票| 英山县| 柳河县| 梧州市|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