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0 05:26: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境生態保護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舟山群島;海島生態;法律保護
1 我國海島生態保護的法律機制現狀分析
(一)我國海島生態保護的法律框架
海島生態保護是海島生態系統保護的簡稱,系海島開發中的首要問題和海島保護的重點。我國海島生態保護基本形成了由單行法、與海島生態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以及地方政府文件共同組成的法律體系。
我國現有的海島保護專門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它是一部以保護海島生態為目的的海洋行政法律。除此專門法之外,《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動物法》等單行法也適用于海島生態環境保護。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文件,以舟山群島為例,浙江省司法廳在2011年就頒布的《關于法律服務海洋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法律服務海洋經濟”的范圍包括推動海島開發、促進濱海旅游業發展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舟山市政府也先后出臺了《舟山生態市建設規劃》、《舟山市海洋功能區劃》、《舟山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舟山市海洋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文件。
(二)海島生態保護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一,立法體系雖已基本形成但尚不完備。建國以來,我國出臺了三十余部與海島生態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海島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數量上雖然龐大,但多停留在規章層面。分散的規章制度之間又缺乏統一協調而未能形成完整的保護體系。
第二,海島管理體制明確性有待加強。海島資源的多方位性決定了海島生態保護必然涉及眾多的部門。以舟山群島為例,從橫向看,舟山群島的海島保護問題涉及漁業資源保護的漁業部門,生態環境保護的環保部門,資源開發方面保護的國土資源部門等。而從縱向看,有舟山地區性部門、浙江省級和國家部門保護的要求。眾多橫向縱向的管理部門權責交叉,導致缺乏明確的管理體制。
第三,海島經濟發展的差異影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目前仍然存在甚至將長期存在,對于“靠海吃海”的當地居民來說海島自然資源是致富原料。我們知道,只有在保障其生存權發展權,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上才能落實海島生態保護相關法律的實施。因此,一味懲治禁止而不疏導的執法模式只是治標不治本。形成完善的立法體系,考慮經濟對海島生態保護的雙刃劍效應,是當前舟山群島生態保護法制完善的重要要求。
2 完善舟山群島生態保護法律機制的構想
(一)健全海島立法體系的若干建議
我國海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基本框架的構建是我國保護海島生態環境和科學發展海島經濟的法律基礎。健全舟山海島生態立法體系需要我們在慣徹《憲法》原則的前提下,綜合考慮《海島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礦產資源法》、《野生動物法》等多個部門法,做好各善部門法之間的銜接工作,對法律上空缺的部分加以彌補,對各部法律間的冗余加以革除。
(二)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若干建議
要保護海島生態環境,首先要從環境影響評價制工作出發。建立并完善環評制度與公眾參與制度,使建設單位、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普通公民都能夠參與到海島開發的環評活動中,拓展參與對象、推動信息公開、健全反饋機制尤為重要。
(三)完善海島開發許可制度的若干建議
浙江省在海域使用權申請審批管理中設立了分級審批的制度,但這也為地方政府化整為零,始終將審批權限制在自己管轄范圍內提供了可能。舟山建立海島開發許可制度在立法上的可行性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第一,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政府掌握海島開發許可權力的法律淵源;第二,許可作為一項行政授權,我國的《行政許可法》為海島開發許可提供了行政法律依據;第三,上文中的環評制度為海島開發許可法律制度解決了技術層面的問題。國內許多海島都曾經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對海島產生巨大危害。因此,保障舟山群島海島生態應嚴格規定開發許可證的申請程序和設置上訴機構,明晰海島物權和管理權限,理順各方責、權、利關系,嚴格限制破壞污染海島環境的行為。一旦出現問題,就應該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做到有法必依,有責必究。
(四)設立生態自然保護區的若干建議
在脆弱的海島上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生態惡化并有效可持續開發海島自然資源的有效舉措。縱觀國際經驗,在海島自然保護區立法上采取開發模式的不在少數,采取保護模式的也如恒河沙數。為更好地對海島獨特而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在兼顧的基礎上,舟山有必要在海島生設立自然保護區工作的方面以保護為主。
首先,可以依據《海洋環境保護法》與《自然保護區條例》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在舟山群島,尤其是無人區島嶼上設立自然保護區。在保護海島生態的同時發展生態旅游,建立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的共生發展模式,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其次,在制定海島自然保護區制度的時候,舟山應當著眼于長遠利益,將生態旅游、循環經濟的理念上升到法律層面,認識到海島自然保護區有別于經濟價值的生態價值,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沖突時偏重于生態保護。
最后,加強自然保護區價值的教育宣傳也是落實設立海島生態自然保護區規章制度的重要內容。
(五)生態補償制度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確立了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如發現海島開發中出現對海島生態的嚴重破壞因素,則有必要提前收回海島使用權。關于提前收回使用權的補償問題,在《海域使用管理法》有相關規定,但對于怎樣確定補償標準的問題還未予明確。因此,舟山群島在任命“島主”的同時,從保護海島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應當完善海島使用押金制度,規范提前收回海島使用權的生態補償規章制度。
另外,最高法院曾出臺《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務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法院依法受理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代表國家提起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同年,浙江省檢察院和環保廳聯合出臺了《關于積極運用民事行政檢察職能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見》,明確指出各地檢察機關和環保部門要積極探索環境公益訴訟,有條件的縣(市、區)可以與當地人民法院協調先行試點。因此,舟山作為浙江省特殊的一個以海島組成的市,有條件也有必要向浙江省申請設立環境公益訴訟試點,建立有舟山特色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參考文獻
[1]郭院.海島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山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振克.當前我國海島開發中存在的關鍵問題與對策[C].2010年海島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
[3]夏淇波等.試論海島開發利用與法制保障――以浙江省依法開發舟山群島為例[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02).
[4]劉曉林.中國立法保護海島生態[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9(08).
[5]周珂,譚柏平.論我國海島的保護與管理――以海島立法完善為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6]徐祥民.生態保護優先:制定海島法應貫徹的基本原則[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6(03).
[7]孫鵬鵬.我國海洋資源與環境立法的完善[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李人達.海島生態保護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9]哈斯:《中日海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比較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內蒙古草原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草場退化、土壤風蝕沙漠化問題嚴重。內蒙古現有草地面積7880萬hm2。是我國草地分布面積最大的區域。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草場退化、土壤風蝕沙漠化嚴重。據統計。草原帶退化、沙化、鹽堿化面積累計已達1544萬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8.7%,其中沙化面積為747萬hm2,占到天然草場面積的16%。現在平均每年仍有70萬hm2草原不同程度地發生退化現象。
內蒙古還是全國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有沙化土地和潛在沙化土地3600萬hm2。其中較嚴重的水土流失面積1867萬hm2。目前,荒漠化土地仍在以每年667多萬hm2的速度擴展。全區有2/3的農田、60%的草牧場仍不同程度地遭受到風沙侵襲。
一、生態建設引入財政政策的必要性
(一)生態資源具有公共性
在現實生活中。大氣、江河湖泊、海洋等都被認為是一種可以無償使用的公共資源;而對于土地、森林、礦山資源。雖然法律規定歸國家所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在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產權關系非常模糊,在實踐中也被當作公共資源來使用。
生態資源的公共所有屬性,使每一個使用者會最大限度地從中獲得資源,對此,美國學者哈丁在其著名論文“公用地的悲劇”中做了論述。哈丁在文中描述了這樣一種情形:有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牧場,每個理性的放牧者都想在公共牧場中放養盡可能多的牲畜.因為每個放牧者從其牲畜那里獲得直接利益,只承擔過度放牧所產生的成本的一部分。當每個人都這樣做時,牧場由于過度放牧造成退化的災難就會發生。哈丁總結道:“這就是悲劇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范圍內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公用地的悲劇”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從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公用資源在使用中會被過度開發利用,最終造成公共資源的破壞。
由于生態保護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的特性。因此生態保護也只能由政府來實施。但政府要進行生態保護。應該向生態環境的所有受益者強制性地收取一個價格,而生態稅收就是這個價格較為理想的體現形式。通過稅收一方面滿足了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的財力需要;另一方面也為治理公共產品的外部性提供了必要的資金。
(二)生態保護具有正外部性
正外部效應是指某項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帶來了利益,當出現正外部效應時,生產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卻得不到應有的利益補償。
正外部效應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正效應的生產者由于不能從中得到補償。從而使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其結果導致過少生態保護出現。生態保護是一種為社會提供集體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勞務,它往往被集體加以消費.基本上屬于社會公益事業.是具有正外部性很強的公共產品。因此.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三)生態破壞具有負外部性
負外部效應說明的是某項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帶來損失的現象。當出現外部負效應時。生產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損者得不到損失補償。因而市場競爭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外部負效應對生態環境影響也是嚴重的。負效應的生產者由于不支付必要的代價,從而使私人邊際成本小于社會邊際成本。其結果導致過多生態破壞活動產生。比如。過度放牧,過伐森林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等等。由于這些負效應都不包括在生產者的成本里,對這些不利活動也不付出任何代價。因而這些對生態保護的有害活動也不會自然降溫。當出現外部負效應時,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關停或限期治理;也可以采取財政稅收手段.征稅或提供補貼。
(四)生態保護具有信息不對稱性
生態保護的信息不對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對生態系統的認識有限或者對生態破壞問題的影響缺乏了解,人們往往做出不利于環境的經濟活動,造成了生態系統惡化;二是由于信息的公共性和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處于相對優勢地位的破壞者往往對處于不利地位的受害者進行信息封鎖,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生態保護中的信息不對稱性也要求政府財政有所作為,加大信息宣傳.溝通力度。
二、內蒙古生態建設中的財政政策局限性
(一)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近幾年來國家對內蒙古生態建設的投入顯著增加,生態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自1998年開始。國家累計投入資金200多億元,先后在內蒙古實施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天然林資源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經過多年的不斷治理,內蒙古的生態建設已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內蒙古幅員遼闊。生態建設任務艱巨,而且生態重建工程是一項長期、長效工程,涉及的地區廣,部門多,要求配套資金也多。所以。內蒙古目前各級財政在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資還是難以滿足內蒙古生態環境根本改善的目標。
(二)資金投入結構單一
長期以來,生態建設主要依靠國家財政資金。并吸引了國債資金。生態建設雖然要求地方財政提供配套資金,但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特別是有些地區財政相對困難,很難按照方案要求全額配套。另外。生態建設的正外部性。使得民間資本很少進入。同時.地處生態環境惡劣區的農牧民自身積累資金的能力又相當有限。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稀少的資金,單一的資金投入主體顯然不能很好促進生態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稅收制度不健全
生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缺乏系統的保護生態和環境的稅收政策。沒有設立專門的生態稅種。生態稅又稱環境稅。是指國家為實現特定的生態環保目標,籌集生態環保資金,并調節納稅人相應行為而開征的有關稅收的總稱。目前,我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稅,只存在與環保有關的稅種.如資源稅、消費稅、耕地占用稅、車船使用稅和土地使用稅等。盡管這些稅種的設置為保護環境提供了一定的激勵和資金。但其本身并不以保護生態和環境為目的,難以形成穩定的專門治理生態和環境的稅收收入來源,從而弱化了稅
收對保護生態和環境的調控作用。
三、內蒙古生態建設的財政政策取向
(一)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財政投入,減少地方配套資金比例
各地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資金短缺問題。由于工程區大多屬于貧困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地方財政可支付的財力有限。地方財政的配套資金難以落實,造成各項建設任務很難完成,影響了工程整體的進度、質量及效益的發揮。為此,建議國家對生態保護工程規劃方案進行調整,充分考慮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加大國家投資比例,適當降低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
(二)進一步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其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于生態環境這種“公共產品”在消費上不具有競爭性,在占有上也沒有明顯的排他性,無法進行市場交換。因此。保護生態資源進行的投資,就不能從市場上得到補償。為了保持生態性森林資源的持續經營。必須增加計劃機制的作用,即建立完善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把生態環境效益推入市場,體現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由受益主體向投資主體進行補償.才能彌補市場機制在生態建設中的失靈。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生態保護工程的客觀要求,是生態保護工程實施的前提和保證。
當前我國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直接撥款方式,由于國家財政能力所限資金數額不大,難以滿足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需要。目前,應以國家財政投入進行補償的國家干預方式為引導,推動市場化建設,逐步建立以市場投入為主、國家財政撥款為輔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從目前內蒙古的實際情況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補償金的提取。首先是各級政府從每年財政安排的林業資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作生態的建設、保護和管理;其次是從各級政府每年安排用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第三是將部分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列入財政預算內的基本建設投資計劃。
(三)積極采取措施拓寬生態建設資金的融資渠道
目前,我國居民儲蓄數量龐大,為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生態保護融資成為可能,可以通過提高利息率的辦法使這些閑置的資金流向生態領域。國債要繼續加強環保投入。同時可以考慮發行專門用于環境保護的國債,也可以發行專門的綠色彩票。為生態建設籌集資金。
論文摘要:生態功能區補償法律制度是落實我國主體功能區布局戰略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內容雖已比較系統豐富,但在補償主體制度、補償標準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等方面還明顯不足。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生態補償的主體,優化生態補償的標準,健全生態補償監督管理制度。
十一五規劃綱要和黨的十七大都提出在我國建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戰略構想,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其中,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功能主要是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其利用本地自然資源來發展經濟的能力和本地居民生活將受到極大程度的影響。因此為了切實落實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政策,真正達到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的目的,必須進一步加強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建設。
l我國現有生態補償法律考察
從目前涉及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來看,我國生態功能區補償制度的法律制度具有多層次性。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涉及到憲法、各種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及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四個層次,既包括國家立法,又包括地方立法。在憲法層面上,國家在協調私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基礎上,確立了在特殊情況下對私人利益實施補償的基本規則,從而成為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基本。在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4條規定了國家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和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根本原則。第19條規定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此外,《大氣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礦產資源法》和漁業法》等對我國生態補償問題亦作了相應規定。在行政法規與規章層面上,《自然保護區條例》、土地復墾規定》(1988年11月8日國務院令第19號).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資源稅暫行條例》以及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定》等有力地對我國生態補償制度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范。此外,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層面上,地方人大和政府也不斷加強地方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立法,例如1998年10月2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了《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效益補償辦法》,規定:“禁止采伐生態公益林。政府對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的經濟損失給予補償。省財政對省核定的生態公益林按每年每畝2.5元給予補償,不足部分由市.縣政府給予補償。此舉成為我國地方生態補償立法的重要范例,對其他地方立法具有明顯的示范意義。這些地方性的法規和規章,為生態功能區內部實施生態補償提供了具體的法律準則。
總之,我國關于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已經初步形成體系,這些法律制度在不同的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發揮著重要的指引和規范功能。
2.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之不足
雖然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已經存在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并不代表其已經完美無缺。從生態補償基本理念及其實施效果的角度來觀察.這些法律缺陷不僅在宏觀上制約著我國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而且在實踐中無法滿足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的現實要求。綜合看,這些問題與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2.1生態補償的主體單一化
從功能劃分上看.生態功能區主要是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國家和地方共同保護和管理的區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生態服務。根據公共物品理論,生態功能區所提供的這種生態服務應當屬于公共物品。公共產品概念最主要的公共政策含義是.政府應當在提供這類物品上發揮主要作用.否則就會出現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正是根據這一理論,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早期階段,我國政府承擔了生態補償的主要責任。從中央政府層面上看,為了貫徹《自然保護區條例》關于自然保護區資金投入的規定,國務院辦公廳1998年8月專門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各有關部門要在政策和經費上積極支持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重申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國家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同時該規定還要其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資金投入,各地政府要把自然保護區管理經費、科學研究經費及必要的建設金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從實際操作上看,我國目前生態補償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資金,而且主要來自于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2000—2005年,中央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五大生態建設工程累計投資1220多億元;對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三峽庫區.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塔里木河綜合治理和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等工程投資450多億元。這些巨大的生態補償數字,說明我國生態功能區的資金缺口是如此的巨大.不僅明顯地給中央政府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由于在制度設計上缺乏明確的投入規模要求。而且這種較為單一的投資渠道還使得那些從生態服務中受益的地區,游離在付費之外,造成了“東部地區受益,西部地區負擔,多數地區受益,少數地區負擔,下游地區受益,上游地區負擔”權利義務不對等局面。因此,這種生態補償制度主體性缺陷必須予以改變以體現”誰受益,誰補償的環境法制基本原則。
2.2生態補償的標準不明確
補償標準是生態效益補償的核心問題.關系到補償的效果以及補償者的承受能力。一般來說.生態補償的界定來自于損失和增益兩個方面。從損失的角度看,生態功能區因實施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喪失了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機會,其損失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損失既包括直接經濟支出.又包括因環境資源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而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生態功能區因生態保護和修復對于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是通過生態服務來體現。1997年Robot·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和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
通過測算,得到如下基本結論:整個生物圈每年產生的價值平均最少為33萬億美元,為全球GNP的1.8倍。…無論這種計算是否全面合理,但可以肯定,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是巨大的。也正是因為此,在目前的生態補償保準中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生態補償強度應當按照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質量和數量,對補償產權主體環境經濟行為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進行補償二是基于生態產權主體環境經濟行為的機會成本補償模式。這就使得在生態功能區補償的確定在實踐中面臨著兩難選擇。選擇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恐怕因生態服務功能的天價而補償者的承受能力難以達到選擇機會成本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因對于民族地區沒有額外的收益,不能夠達到生態補償追求的效果。吲從目前我國對生態補償的標準看,其標準不僅不明確,而且較為低下。在退耕還林補償中全國分南方和北方兩個補償標準,這樣的補償方式在有些地區出現了過度補償、低補償和踩空現象。在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政策的執行中,~些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林地未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定,因此得不到相應的補償。目前生態公益林補貼標準是5元/畝,遠低于林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有關專家估測經濟林每年平均產出為36元/畝)。據許智宏.陽合熙.李文華等院士測算.自然保護區如果按每公頃150元計算補償費用.全國自然保護區補償費用21715億元。然而,我國自然保護區每年得到各級政府的總投入不足2億元,許多保護區的保護與維持工作面臨嚴峻的資金壓力.極大地制約著我國自然保護區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
2.3生態補償監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這項工程在實現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目標的過程中,牽涉到生態功能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轉換.生存環境變革等重大生產和生活問題。從利益主體的利益目標上來看,生態補償機制涉及到的眾多主體,在目標取向上往往還存在著自我利益與公共利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地方利益和整體利益等的中突和矛盾,生態補償實質上是一項全局性的利益大調整和制度大變革。在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中,如果監管制度真空或監管不力,都將會給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從目前我國生態補償宏觀管理制度上看,我國生態補償資金和物資的日常籌集.資金和物資第使用管理、金融支持管理.補償對象履行補償考評驗收和項目后續管理等等眾多制度還沒有建立;從目前我國生態補償微觀管理制度上看.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度存在多頭管理、無人管理的悖論。目前,自然保護區由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綜合管理,林業、農業、海洋等部門實施專門管理這種多重管理體制致使自然保護區管理權責不明開發和收費爭先;重要的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相互推卸責任。因而,建立自然保護區專門管理機構是必要的。目前,國家和較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都要求設立自然保護區專門管理機構.但是對于如何設置管理機構.卻大多沒有任何規定。這種制度建設情況.嚴重地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專門化和效率化。
3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完善
3.1擴大生態補償的主體范圍
由于資金的極度缺乏,許多自然保護區僅停留在簡單看護上.對于自然保護區發展所必須的環境監測、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等均無法開展。這樣的一個投資狀況告訴我們:我國生態功能區的補償渠道必須拓展。從公共物品理論角度看,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旨在進一步提高生態服務質量,在性質上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公共產品提供的責任盡管主要應當由政府來承擔,但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體。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批主張經濟自由的經濟學家,如戈爾丁、布魯貝克爾和史密茲等人曾或從理論或從經驗方面對公共物品私人供給的可能性作了論證。當今,隨著微觀經濟理論的發展,人們發現在公共物品的很多領域,私人或私人間的合作不僅可能,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從形式上看,公共物品私人提供可以采取三種方式:一是捐助的方式;二是市場方式,即私人投資建設,私人收費管理;三是聯合供給,即私人與政府聯合供給,或私人部門負責生產,政府采購后再提供給公眾.或者政府對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給予補貼和優惠,也可以是私人與社區聯合供給等。因此.在法律制度設計上,應當在進一步改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生態功能區投資上的責任配置,明確中央和地方各自責任和比例;應當進一步規范中央補貼的性質、規模以及方式等。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多元化的私人投資渠道:一是不斷健全環境生態公益事業捐贈法律制度,簡化公益捐贈的方式,擴大公益捐贈減免稅范圍,完善公益捐贈款項使用和管理制度:二是探索生態功能區私人投資模式,在明確生態保護和恢復的基本目標和加強監管的基礎上,在生態功能區的管理和經營中引入私人資本;三是積極、穩妥地開辦生態旅游,不斷增強生態功能區自養的能力四是切實貫徹落實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制度,開展資源使用者個體補償、流域生態補償以及區際生態補償等。
3.2優化生態補償的標準
有些被補償地方的政府認為,他們不僅需要生態建設和保護的資金,更需要提高當地發展能力和社會福利水平的資金和援助,這往往是處于貧困階段的當地群眾更關心的一個問題。川顯然,生態補償的標準如果僅限于直接損失是根本無法實現其目的。生態補償不僅僅是對禁止開發或限制開發區域的自然投入,而且包括對當地社區或居民生存和發展能力提高的投入。忽視這一點,生態保護的成果就會被那些爭取生存權的居民破壞殆盡。因而,我國生態補償補償的標準應當適當提高,至少應當包括當地居民發展機會的成本損失。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協調環境權和生存權發展權之間的矛盾和;中突。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并不是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的任何區域都要實行一個統一的標準。美國的退耕補償制度,主要采用競標機制.在遵循農戶自主意愿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來確定不同的補償標準。這種市場化機制,通過平等協商和利益博弈,有效地實現了對區域的區別補償,解決了生態補償中兩方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從歐盟的生態補償政策來看,其對于不同的生態保護和恢復措施、不同生態保護區域的環境條件等分別采用了不同的補償標準。這種差別補償政策,既在整體上減輕了政府和其他主體的經濟壓力,又切實地達到了補償的目的,對我國生態功能區補償制度的制定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論文摘要:群力外灘濕地是哈爾濱松花江沿線重要濕地之一,對調蓄松花江江洪水、涵養水源、候鳥與濕地多樣性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哈爾濱經濟發展,濕地保護、恢復已刻不容緩。文中在對群力外灘濕地主要生態功能、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濕地生態保護的對策。
1引言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具有抵御洪水、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體、維持生物的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最高。
群力外灘是哈爾濱市區唯一的自然狀態濕地,經過城市不斷的向外擴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為因素干擾,部分已被開墾為農田,濕地機能遭到嚴重破壞。為了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對該濕地的保護、恢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2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
2.1德國莫海姆市濕地保護
他們以“讓河流做自己的事”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來達到防洪、環境改善、生態修復等多重長效作用。通過重建緩沖帶、增設與河道垂直的開口、鼓勵小規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沒范圍等手段,不僅可以培育河濱生境,逐步實現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減低洪水累計風險,減少洪水危害。該項目由堤防后退1.3km獲得2.02km2圩田,作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內開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滯洪空間的景觀和休憩價值。
2.2安姆斯湖濕地恢復計劃
美國圣保羅市的PHALEN購物中心,始建于一個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區上。后來,這個購物中心被廢棄,圣保羅市政府決定恢復原來的安姆斯湖,重建為濕地公園。規劃徹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開辟蓄水盆地和小運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質豐富的淤泥層,以構造接近自然狀態下的土壤結構。接下來,引入活水,在水體內外栽種多種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構筑完整的濕地生態景觀。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結論:世界上城市濕地規劃設計也逐漸從純粹的水景規劃設計過渡到對濕地系統的設計或改造,重視濕地保護和恢復,尤其重視濕地的生態系統設計。在進行濕地的規劃設計時,兼顧美學與生態,把生態學引入到傳統規劃中,并與其有機結合,經過科學的設計,達到重建生態系統,防災并兼顧生態良性循環和為城市生活服務的目的。
3群力外灘生境分析
群力外灘灘地地勢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間,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斷面處,高出20年一遇水面線(116.52m)1.05m。該灘地以耕地為主,大部分漁塘也被改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4.31%;自然狀態下的土地占總面積的25.69%。土地多為當地村民開墾種植,農田基本成片。對其所在區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進行分析,包括溫度、水分狀況、光照、風等因素,認為該地區現狀氣候和土壤條件較為優越,適宜動植物的生長,為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提供了基本保證。
經過分析,可知:由于濕地基本條件缺乏,現狀原生濕地植物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現狀較大面積的田地上主要是農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為主。一些撂荒地已經開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為田間雜草(占植被總面積的50%以上);在比較低濕的地方分布有沼澤植被,面積占5%左右。群力外灘的夏季常見鳥類中,除大量的鷺類及常見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鳥類遇見率均較低。論文關鍵詞:濕地;生態;景觀;生境
論文摘要:群力外灘濕地是哈爾濱松花江沿線重要濕地之一,對調蓄松花江江洪水、涵養水源、候鳥與濕地多樣性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哈爾濱經濟發展,濕地保護、恢復已刻不容緩。文中在對群力外灘濕地主要生態功能、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濕地生態保護的對策。
1引言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具有抵御洪水、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體、維持生物的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最高。
群力外灘是哈爾濱市區唯一的自然狀態濕地,經過城市不斷的向外擴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為因素干擾,部分已被開墾為農田,濕地機能遭到嚴重破壞。為了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對該濕地的保護、恢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2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
2.1德國莫海姆市濕地保護
他們以“讓河流做自己的事”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來達到防洪、環境改善、生態修復等多重長效作用。通過重建緩沖帶、增設與河道垂直的開口、鼓勵小規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沒范圍等手段,不僅可以培育河濱生境,逐步實現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減低洪水累計風險,減少洪水危害。該項目由堤防后退1.3km獲得2.02km2圩田,作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內開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滯洪空間的景觀和休憩價值。
2.2安姆斯湖濕地恢復計劃
美國圣保羅市的PHALEN購物中心,始建于一個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區上。后來,這個購物中心被廢棄,圣保羅市政府決定恢復原來的安姆斯湖,重建為濕地公園。規劃徹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開辟蓄水盆地和小運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質豐富的淤泥層,以構造接近自然狀態下的土壤結構。接下來,引入活水,在水體內外栽種多種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構筑完整的濕地生態景觀。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結論:世界上城市濕地規劃設計也逐漸從純粹的水景規劃設計過渡到對濕地系統的設計或改造,重視濕地保護和恢復,尤其重視濕地的生態系統設計。在進行濕地的規劃設計時,兼顧美學與生態,把生態學引入到傳統規劃中,并與其有機結合,經過科學的設計,達到重建生態系統,防災并兼顧生態良性循環和為城市生活服務的目的。
3群力外灘生境分析
群力外灘灘地地勢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間,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斷面處,高出20年一遇水面線(116.52m)1.05m。該灘地以耕地為主,大部分漁塘也被改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4.31%;自然狀態下的土地占總面積的25.69%。土地多為當地村民開墾種植,農田基本成片。對其所在區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進行分析,包括溫度、水分狀況、光照、風等因素,認為該地區現狀氣候和土壤條件較為優越,適宜動植物的生長,為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提供了基本保證。
經過分析,可知:由于濕地基本條件缺乏,現狀原生濕地植物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現狀較大面積的田地上主要是農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為主。一些撂荒地已經開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為田間雜草(占植被總面積的50%以上);在比較低濕的地方分布有沼澤植被,面積占5%左右。群力外灘的夏季常見鳥類中,除大量的鷺類及常見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鳥類遇見率均較低。4群力外灘濕地生態保護
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凈化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處理塵埃、污染和廢水。考慮減少風沙侵蝕、水土流失和噪音、并減少能量的消耗。規劃中需要在遵循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對植被進行合理的恢復。該濕地保護和利用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則:①生物多樣性與主導性原則;②群落配置層次性原則;③生態系統穩定性原則;④經濟合理性原則;④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其生態修復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進、修補、更新和再植。
4.1基質和土壤恢復
調查研究表明,群力外灘地區土壤類型以草甸土為主,由于水土流失嚴重,該地區的土壤基質需要恢復,運用生態學的改良、改進、更新的手法對該地區的土壤基質進行恢復,根據現狀調研分析,選擇若干區域土壤條件好的,進行改良,無法恢復的板結土壤通過更新的手法進行恢復,主要是從其他地方搬運一些濕地土壤來恢復該地區土壤基質。
4.2水體環境的培育
規劃中重視水體、綠化的有機結合,引入活水,將部分水體加以串聯,形成整體水循環,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證生態的連續性,該地區生態系統融入區域生態系統之中,為水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河道之間、綠脈相連,形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觀環境品質。
4.3生物的修復和培育
野生動物微生物培育:濕地的植被必須體現生物多樣性,不僅需要滿足水生動物和其他野生動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須在美學上具有吸引力。在保護現狀生物和環境基礎的同時,為了引進動物,在原來棄耕水田的基礎上,規劃了貧營養型和富營養型水池數個。在新建的水池中,為了動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樁,留有彎岔、小島等。除利用現有水渠外,還新建和擴建了一些水渠。棧橋和平臺都選用了耐腐材料,為防止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一律不使用防腐劑。混凝土構筑物可能對周圍的土壤、水、生物產生影響,一般都用木結構。
濕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濕地植物種類的植入和人為輔助的自然修復;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異質性(或稱多樣性)。適當構建一些地表較高、水位較低的生境,在這些新的生境中種植喬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樣性;保持植被的連通性;建立樹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種源的本地優先原則:培育大面積的蘆竹群落、低濕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維持的鄉土植物,如野生結縷草、狗牙根等;適當地運用樹木的快速構建原則;豐富僅存的山林季相景觀,增加植物景觀層次;根據生態規律配置濕生群落,盡量演替到穩定階段群落的種類;盡量減少園林植物種類的應用,保持濕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樹木的比例。因為樹木是許多生物(特別是鳥類)的棲息地和隱蔽所。
濕地植被物種選擇:要滿足濕地以上提出的對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種選擇和配置必須根據濕地建設的進程,即不同階段,而有所側重的變化。第一,種植的多樣性可以抵消種植的失敗。第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適應條件的變化和隨機事件的發生(例如暴風、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樣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種的多樣化。根據濕地建設的進程,即不同階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階段性的植物名錄。例如,目前只是濕地修復階段,即復綠階段,除了本地現有的物種,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適合在本地生長的木本植物種類。隨著時間推移,引鳥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動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適生植物種類。隨著時間推移,生態旅游的開展,增加景觀植物物種。為此把各類適合群力外灘生長的工程物種分為四類,即:本土植物、復綠適生植物、對水生與野生動物具有價值的適生植物以及景觀植物。
5結束語
由于濕地系統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故生態思想成為其規劃的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其全過程,生態學的方法成為城市濕地保護不可忽視的手段,縱觀城市濕地保護與開發,都是根據恢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重建,概括起來,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內容:崇尚生態、自然,讓城市濕地恢復到自然狀態;將自然生態系統作為濕地復合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強調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相協調。規劃師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生態方面的內容,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
參考文獻
[1]汪永華.基于生態恢復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念探討.
[2]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學報,1984.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低碳保護機制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逐漸升溫,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斷加強。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的理念和研究實踐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之中,有效利用能源,實施中國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的高效發展,已是城市重點工作內容,這與提倡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經濟不謀而合。可見低碳理念在中國實行是得天時順地利。
現階段,內地的各個省市都在爭相打造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的名片。北京、上海、保定等大城市已經采取行動,建立低碳經濟示范區和低碳城市。其他各級城市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實現低碳城市的目標。然而,研究發現,對于低碳城市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的研究和實踐應用幾無設想,論述甚少。
本文選取煤炭大省―山西省的煤炭重鎮兼世界文化遺產先進市晉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總結其在低碳城市建設中如何應對大量文化遺產的保護,期望得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低碳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隨著氣候問題日益嚴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興起,人類也將因此進入低碳時代,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全新時代。城市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關鍵環節,只有整體城市在這些方面實施到位,才能起到實質性作用。
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龍頭[ 百科全書關于“城市規劃”的定義],必然擔負著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在城市規劃中有效落實低碳城市的建設理念,關系低碳城市的實現程度。現在已經有很多專業人士致力于研究低碳城市規劃,并做出了相應的實踐探索。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從屬于城市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碳理念深入到城市規劃,必然反饋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但對于如何將低碳理念引入到歷史文化保護中,如何確定低碳歷史文化保護的定位、內涵,以及如何具體實施,都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應用低碳策略的必要性
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除了自身對于專業研究人士的固有價值之外,更多的表現在開發旅游的價值上,向游客展示曾經的輝煌,這也是政府能夠接受的、可以增加政府收入的方式。然而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歷史文化遺產所處的歷史環境遭受破壞,亟須應用新觀念、新方法進行全面保護和開發。
歷史文化遺產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就是其所處的環境,環境是承托其形象的重要因素。1999年國家頒布了《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價標準》(GB/T1775―1999),其中確定了評價旅游區等級的三大體系,即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評定體系,景觀質量評價體系,游客意見評價體系。這三大體系的提出為旅游區生態保護提供了可量化的指標:空氣質量,噪聲質量,水環境質量,景觀、文物、古建筑保護,環境氛圍協調性,生態狀況等[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7775-1999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 中提及的相關論述]。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逐漸提高,對環境的要求日益增加,旅游者更傾向于在環境優良的旅游區活動。他們更多青睞于原始古樸、自然宜人的生態、人文環境,而那些環境惡化、充斥劣質人造景觀的地方則日益為游客所厭棄。
在建設“低碳城市”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開發,這樣對于豐富低碳城市內涵,全面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歷史文物的可持續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晉城市簡介
晉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
說她古老,是因為晉城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相傳女媧氏、神農氏、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神農躬耕等眾多的神話傳說就發生在這里。悠久的歷史傳承、豐厚的文化底蘊,給晉城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文物古跡,古石窟、古雕塑、壁畫比比皆是,古代建筑物隨處可見。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是全國擁有國寶單位最多的地級市,另有省保35處、市保55處。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6處、歷史文化名村14處。現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筑約占全國同時同類期遺存的1/3,全省近2/3。說她年輕,是因為她誕生于1985年市管縣體制改革,今年剛剛25歲,正像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處處充滿蓬蓬生機和無限活力。它自然資源豐富。無煙煤、煤層氣、白云巖、石灰巖、鋁土礦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尤其是煤炭資源儲量大,品質優,享譽全國,全市含煤面積占總面積的49%,無煙煤探明儲量為273億噸,占全國的1/4多,山西的1/2多[ 省略/kpw/kjbnews/edit/UploadFile/20081016113332331.doc中晉城市基本情況介紹]。
正是在這樣一個既年輕又古老的城市中,歷史文物與煤炭資源交織糾纏著,而低碳策略的應用正是解決這一困境的出路。
晉城市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所作的低碳探索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需要觀念上的進步,也需要政策上的創新。晉城市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尋找保護文物與發展煤炭資源之間的平衡點。近幾年,采取了“生態興市”戰略,確定了建設生態強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政府集中財力投向市民假日休閑和歷史文物旅游處實施綠化工作。這些實踐探索,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4.1在規劃低碳城市的過程中,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專門規劃
在確定建設低碳城市目標的過程中,晉城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產業多元、低碳發展、生態優美的現代化宜居城市理念”,積極開展城區及周邊環境的綠化美化工作,先后投入10多億元,全力構筑“匯碳銀行”。對有歷史文化遺產的地區進行專門規劃,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現以白馬寺森林公園為例說明。
白馬寺森林公園[太行日報《荒山變“綠心”――白馬寺山森林公園景觀綠化紀實》]位于市區北4公里處,面積1萬多畝,森林覆蓋率80%以上。自然風景旖旎如畫,而且人文景觀底蘊深厚,主要景點有“白馬寺拖韁”、“白馬禪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龍潭”、旅游滑道等。白馬禪寺創建年代不詳,但毀壞的比較徹底,原來的舊址上僅剩下一座"景公塔",聳然矗立,向人們昭示著她往日的輝煌。在整個城區綠化美化工程的基礎上,特聘浙江大學園林專家對白馬寺森林公園進行高規格規劃設計。
4.1.1總體規劃
城市綠心,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形象鮮明的5A級生態休閑和旅游勝地。
4.1.2規劃方案及相應措施
歷史景點的恢復:恢復修建了白馬禪寺、景公塔、長江支隊紀念碑、方山觀景臺、湯王廟、小祈山、黑龍潭、黃龍廟等自然人文景觀,同時又建設了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平安系列工程、標志性建筑白馬雕塑、四季園等,使公園充滿了文化魅力。
白馬寺山造林綠化:市政府鼓勵大型煤礦與景區展開合作,聯手開發白馬寺后山,建設集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園區。借此機會不僅可以逐漸改善環境,而且為煤礦的轉型提供良好機會。晉煤集團2009年一次性投資2000萬元,建成了四季園精品工程和登山步道綠化工程。
4.2開展歷史遺產的生態保護行動
晉城市在歷史遺產的生態保護方面,主要采取了“以煤換綠”和低碳旅游兩種方式。
4.2.1“以煤換綠”行動
開展“以煤換綠”行動,關閉或整治了歷史文化遺產周邊的大型碳排放企業,堅持“節約型、多功能、園林式”的歷史遺產生態保護理念。
2011年1月,皇城相府[山西新聞網《晉 級 之 路皇城相府創建5A級景區記》]正式獲得國家旅游局批準,成為山西省繼云岡石窟、五臺山之后第三家5A級景區。整治污染對這一碩果的取得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皇城相府所處的位置緊鄰山西第二大河流―沁河。沿沁河沿岸開發有很多煤礦資源,一些采礦污水排入沁河,導致周邊的環境遭到污染。為有效保護這一地帶的文物,政府決定大力整治環境,將周邊的煤炭企業整體遷移。同時皇城相府景區進一步整合沁河周邊旅游資源,形成以皇城村為龍頭的特色城鎮化示范區,并構建全國一流風景名勝旅游區。
4.2.2倡導低碳旅游
觀光旅游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有力體現,在近年受到極大的重視。旅游與低碳的結合不僅能促進低碳城市的建設,而且有利于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晉城市蟒河景區被亞太旅游聯合會、國際度假聯盟組織、中華生態旅游促進會聯合授予“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區”。
蟒河景區被譽為“華北小桂林”、“北方小九寨”,是國家級森林公園。近年來,大力倡導低碳旅游,堅持以創建循環型經濟為發展理念,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降低碳消耗,優先發展體現低碳旅游的基礎設施和旅游產品:積極應用電子檢票系統和針孔攝像頭;通過建立景區網站,增加網上購票、網上訂餐等功能,來減少人工成本等[ 來源于2010年10月13號人民網-山西頻道]。
借鑒與應當注意的問題
目前針對低碳與城市規劃結合的相關理論很少,而且大多停留在宏觀的目標層次上,缺乏實際可操作的實施策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城市規劃的分支,低碳理論涉及相對更為貧乏。晉城市突破慣有做法,率先為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案例,盡管目前所做的實踐和嘗試大多停留在歷史文化的環境生態保護方面,但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視野:低碳策略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只有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低碳保護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構建理論基礎,明確具體著手方向,建立可操作指標體系,才能促進其不斷完善和發展。誠如國家《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價標準》(GB/T1775―1999)中旅游區(點)等級的確定依據一樣,歷史文化低碳保護也應確立一套完整、可量化、可推廣的實施指標體系,并融入相關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規范中,才能真正將低碳理念落實到歷史文化保護的規劃建設實際中 。
參考文獻:
[1] 谷永新,李洪欣. “低碳城市”的思考[J].建筑節能,2008,8:24-25
[2] 張泉,葉興平,陳國偉. 低碳城市規劃―一個新的視野[J]. 城市規劃,2010,334(2):13-18
[3]顧朝林.低碳城市規劃發展模式[J].城鄉建設,2009:71-72
[4]楊鴻勛.關于歷史城市與歷史建筑保護的基本觀點[J].建筑文化,2007,1:24-28
[5] 趙中樞,胡敏.歷史城市的生態保護[J].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但是,人類為了自己的發展,不惜代價“征服”地球,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極端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森林破壞與生物多樣性減少、大氣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有毒化學品污染等。嚴重的環境污染,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處于危機之中,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危機日益嚴重。因此,增強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已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對生態環保問題相當重視,《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明確指出:以強化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以實施國家環保工程為重點,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決定》中兼顧到城鄉環保協調、區域環保協調和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三大環保領域的協調,標志著中國環境保護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新階段。作為一名生物學科教學工作者,應該結合學科優勢,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為我國的環保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以生物課堂為渠道,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以生物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對學生進行生態環保知識的理論教育,即寓生態環保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一)提高認識,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首先,學校和學科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必須認真上好課本內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知識,決不能拘于形式或讓學生自學甚至干脆不講。由于有些地區的初中生物成績不計入升學考試總成績,于是,有些學生認為生物科是“雜科”,可學亦可不學,出現厭學情緒;有些教師也認為這是可教可不教的內容,學生也就順水推舟,不愿學了。諸如此類的思想認識,嚴重阻礙了學生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制造“可教時刻”,創設興趣盎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的精力集中在“愿學時刻”。如,在講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5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吸收作用中的無土栽培”時,可提問學生:“大家有沒有看過沒有土壤培植出來的植物呢?”這個問題馬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很快進入“愿學時刻”,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吃過水里種的豌豆苗”、“我吃過無土番茄”、“我吃過沙里種的豆芽”……教師接著講述無土栽培的原理和優點,并講述無土栽培在生態環保中的意義。這樣,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識地灌輸生態環保知識給學生,自然就培養了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二)重視教材中與環保有關的“活動”等欄目,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雖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但有部分老師還是擺脫不了傳統教學的束縛,對教材中的一些“活動”、“建議活動”等欄目不夠重視,欄目內容知識教學有一帶而過或只字不提等現象,違背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作為生物教學工作者,一定要領會好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教材中與生態環保有關的每一個活動,用好這些活動欄目,使新課標真正落到實處。比如,在執教“一次性木筷的利弊”討論活動時,讓學生分別扮演木筷加工廠廠長、餐館經理、餐館消費者、清潔工、環保人士、林場工人、政府官員等角色,讓他們在各自的立場上發表意見。加工廠廠長組代表說:“一次性木筷的好處非常明顯:1. 衛生;2. 方便,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3. 便宜;4. 易被自然分解,不會造成白色污染等”。餐館經理組代表說:“我贊成使用一次性木筷,除了加工廠廠長所說的外,還有兩點好處:1. 成本低,我們不用雇人洗筷子;2. 衛生,不需要耗電去消毒”。餐館消費者甲:“一次性木筷衛生、方便、便宜,很好”。消費者乙:“一次性木筷方便、便宜,但是否衛生,我表示懷疑……”清潔工組代表:“一次性木筷不好,筷子用后亂扔,造成了很大的浪費,而且加重了我們的工作負擔,為我們的清潔、運輸、處理等帶來許多不便,這也是現在垃圾量比以前多的原因之一”。環保人士:“樹木被砍伐,破壞森林,大量資源的浪費與垃圾的堆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帶來了無窮的后患”。經過角色扮演,討論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利弊,使學生認識到雖然一次性木筷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也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然而代價卻是沉重的,讓學生分析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弊端,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從保護生態環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通過舉手表決,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應該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三)在課堂教學中擴充課外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光靠課本中的生態環保知識照本宣科是不夠的。教師應結合實際,搜集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資料進行教學,如,講授保護我國舉世聞名的珍稀植物時,可穿插一些對環境有凈化作用并要加以保護的植物進行教學。如,天然解毒機――木槿,粉塵過濾器――榆樹,抗污降毒樹――夾竹桃,天然吸塵器――泡桐,綠色消聲器――珊瑚樹,污染監察兵――女貞,常綠凈化器――黃楊等等。這些課本外的知識學生非常感興趣,想不到自己身邊的許多植物對人類環境的作用如此巨大,都能意識到要注意保護這些植物,并且要大力宣傳生態環保方面的知識。又如,講到有關益鳥的保護時,除書本介紹的森林醫生――啄木鳥外,還介紹其它益蟲、益獸、益鳥,如地下耕耘者――蚯蚓,大地清道夫――蜣螂,蚜蟲死對頭――瓢蟲,除害飛行家――蜻蜓,田間衛士――青蛙,壁上小老虎――壁虎,捕鼠能手――貓頭鷹,滅鼠益獸――黃鼠狼,滅害功臣――烏鴉等,這些動物也是人類的好幫手,都有其自身價值和生態環保價值。通過課外資料的搜集、講解,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增強了生態環保意識。
二、以課外實踐為途徑,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理論而沒有實踐,就好像紙上談兵。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通過課外實踐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組建“環保志愿者”小組,宣傳生態環保知識
通過校園廣播、校報、黑板報以及在公示欄張貼海報等多種宣傳方式,向廣大同學宣傳生態環保的重要意義及相關知識。動員、組織同學們積極參與“環保志愿者”小組,成為學校第二課堂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濃厚的氛圍中,獲取課堂中無法獲取的知識。“環保志愿者”小組的組建,使學生在有組織的情況下,通過志愿者活動向更多市民廣泛宣傳生態環保知識,同時,在“環保志愿者”小組的帶動下,校園生態環境也大為改觀。
(二)讓學生收集信息,編輯手抄報,參與生態環保活動
先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寂靜的春天》、《沙鄉年鑒》、《環境保護》等科普讀物,并讓學生根據手抄報的編輯需要到學校圖書閱覽室查找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各種環保信息。如,有的同學注意到,2001年7月13日,北京奧申委在莫斯科陳述情況后,國際奧委會委員提出“北京如何解決汽車尾氣排放污染”的環保問題,我們的回答是改用天然氣作燃料并使用自行車,提出申辦“綠色奧運”的理念,國際奧委會對北京的回答很滿意,我國最終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諸如此類的信息編入手抄報,將手抄報辦得圖文并茂,可讀性很強;手抄報的編輯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知識,還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更深刻地領會了生態環保的重要性。
(三)組織“生態環保”研討會,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研討會要在學生掌握一定材料、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后召開。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撰寫“生態環保”小論文,并提供一些主題,比如“怎樣解決白色污染”,“如何提高空氣質量”,“怎樣建設生態旅游區”等。在小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學生會將他們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上升為理論,而且材料頗為真實。在研討會上,讓學生自己宣讀論文,發表自己的新觀點,然后,同學們發表各自的看法,通過研討形成研討會決議,從而激發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組織學生參與生態環保實踐,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學校周邊有很多企業、居民點、河流,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組織學生利用假期調查小城鎮、居民點或河流的生態環境狀況,觀察生活垃圾隨處堆放對水質以及周圍空氣的污染和蚊蠅的孳生等;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深入調查各鄉鎮居民對生態環境污染的感受和希望。調查造紙廠、水泥廠、松香廠等企業的污水排放情況,觀察污水注入河流后造成的河段環境變化。組織學生參加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清理“白色污染”(塑料污染)。要求每一位環保志愿者每年在校園、林場或學校的德育基地種植一定數量的花草樹木,并落實種好、管好的責任制。這樣,學生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熱情,從而培養了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總之,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在生態環境正處于危機時,作為生物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學科優勢,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責無旁貸地保護環境,珍愛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恩山.生物學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下冊[M].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121.
[2]林崇德.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自然.環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2:363-368,433-436.
[3]殷海成.生物教學滲透生態環保意識教育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0(1):26-27.
【關鍵詞】基本生態控制線;宜居;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協調機制
在當前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多地的城市規模擴張嚴重,生態環境面臨嚴重考驗。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在尊重城鄉自然生態系統和合理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保護重點生態要素劃定生態控制線是大勢所趨。為學習外省市先進的有益經驗為己所用,開展了專項學習考察活動。此次考察涉及武漢、重慶、成都3座城市,考察方式以現場參觀為主,考察、學習的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武漢基本生態控制線編制建設情況
在國內特大城市中,武漢是繼深圳之后,第二個以政府令形式劃定生態控制線的城市。2011年,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編制《武漢都市發展區“1+6”空間發展戰略實施規劃》;2012年,《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正式頒布,武漢市首次實現生態框架的制度化管理;為推進基本生態控制線的精細化管理,市規劃局制定了《武漢都市發展區1:2000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2013年,《武漢都市發展區1:2000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成果正式,框定了生態保護范圍和集中建設范圍,鎖定城市增長邊界[1]。
根據《規劃》,武漢市域總面積8494平方公里,主城區與新城組群地區共同構成都市發展區,總用地面積為3261平方公里,在都市發展區中單獨劃出1814平方公里,作為生態保護范圍,占比55.6%,超過建設用地規模。在生態保護范圍內,又劃出了1566平方公里的“生態底線區”以及248平方公里的“生態發展區”。作為生態保護范圍,城市生態規模可比肩洛杉磯等超級城市規模。
武漢市確定的基本生態控制線是指生態保護范圍界線,它劃分為“生態底線區”和“生態發展區”,前者是城市生態安全的最后底線,遵循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后者是指自然條件較好的生態重點保護地區或生態較敏感地區,在滿足項目準入條件的前提下可有限制地進行低密度、低強度建設的區域[2]。
(二)宜居重慶建設情況
重慶在2008年濃墨重彩的提出“五個重慶”――“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在“五個重慶”的理念中,宜居重慶是首位。
宜居重慶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以居住條件、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這三方面內容為主線,在主城區、遠郊區縣城區、集鎮村莊三個層面,實施居住品質提升、公共空間優化、服務設施完善三大工程,以城市和農村兩類共計46項指標進行考評。力爭到2012年,把重慶建設成為西部地區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到2017年,把重慶建設成為全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3]。
重慶的城市格局具有歷史形成的多中心、組團布局優勢,這一格局特征形成天然的城市開敞空間。在優化公共空間方面,通過實施“廣場建設、公園綠地建設、“城中村”改造、主城“擴城”、弘揚巴渝建筑文化、環境保護”等多項行動,把重慶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家園。
(三)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建設情況
成都市的發展多年來一直沿襲傳統平原城市“圈層式”的發展模式,城市的生態建設長期處于無序的混亂狀況。針對這種狀況,2002年初,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共同編制了《中心城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規劃以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方法為理論指導,通過對現狀生態環境的分析和生態敏感性評價,結合中心城總體規劃,構建中心城景觀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用地的分類規劃和產業布局[4]。
成都市中心城非建設用地主要是以生態綠化用地為主(占92.29%),其中又以具有較高生態功效的林地為主,同時為保證景觀的多樣性,規劃除保留了部分耕地、果園、苗圃等川地外,還新規劃了人工草地、人工沼澤、灌木林等用地。結合成都的休閑特色,規劃結合生態綠化用地、現狀小城鎮布局休憩用地。規劃非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共分為三級:絕對控制區、重點控制區和一般控制區。
該規劃是全國首個運用“反規劃”思維專門針對非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規劃開創性地對非城市建設用地進行分類研究,運用最新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方法,并根據景觀安全格局的不同重要性對用地進行分級控制,使規劃管理更具有操作性。規劃打破了傳統的非城市建設用地只強調保護的壁壘,提高了非城市建設泳衣的土地利用效率,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非城市建設用地格局及正確的非城市建設用地價值觀[5]。
二、考察體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武漢、重慶、成都三地尤其是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劃定與管理完美融合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的生態控制線劃定與生態保護提供了優質藍本。
(一)方法精細化,管控彈性化,法律約束為基礎,引導規劃合理發展
生態控制線劃定規劃可采用精細化的劃定方法,以GIS技術為平臺,將地基承載力、高程、林地、水資源分布等多種要素因子疊加分析進行建設用地適應性綜合評價,嚴格精確范圍界線。同時,可以把GIS用地適應性評價與城市風道、熱島效應等研究, 結合生態廊道寬度、郊野公園規模效應等量化研究,確定生態綠楔等重要生態要素。
實行分區管制,兼顧彈性管理要求,達到更有效推進政策落實的目的。規劃對生態控制線內的用地分一級管制區和二級管制區兩個層次,實施不同的分區管控。一級管制區作為城市生態安全最后底線,遵循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二級管制區在滿足項目準入條件的前提下,可有限制地進行低密度、低強度建設。
(二)對非城市建設用地進行合理有效地保護與利用
非城市建設用地作為城市的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景觀游憩及基礎設施承載的載體,對城市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規劃采用了基于資源評估的空間布局方法[6]。生態控制線劃定規劃可以對重要的現狀建設、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區域的規劃資源進行系統評估,以“生態優先,集中建設,提高標準,島式布局”為原則,結合明確保留的現狀建設,利用具有特色的資源要素,形成建設用地與生態綠地相互滲透的空間形態,使生態綠地的環境效益最大化,建設用地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控制和引導非城市建設用地的保護中尋求發展,達到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的整合、互動,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
(三)規劃的協調機制
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法律保障,是在各方利益的不斷協調中得以制定并付諸實施的。因此,規劃僅在會審階段邀請有關部門進行一協調銜接是不夠的,應當建立城市規劃與各部門專項規劃的銜接機制。在政策、標準規范、規劃基礎資料和成果等方面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生態控制線規劃在規劃初期就應強調各部門的協調合作,確立規劃的政策和標準規范,充分協調規劃、土地、發展改革、城管綜合執法、環保、林業、園林、水務、農業、文物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各部門各盡其責,共同做好基本生態控制線的相關監督和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梅. 新形勢下開展農業生態區綠線劃定工作的思考和探索―以武漢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271-273.
[2]孫榮欣. 城市綠線管理及其劃定的內容、原則和方法[J].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07(2): 47 - 50.
[3] 汪正彬. “宜居重慶”視角下的重慶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5): 126 - 129.
[4] 涂于華. 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實踐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關 鍵 詞] 大連濱海景觀廊道建設原則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紀60、70年代開始,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拓展,尤其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以及2012年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為標志。自90年代中后期,我國生態環境的現實問題己經對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提出了嚴峻挑戰,國內學者紛紛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生態文明進行具體的闡釋,期刊論文、專著不斷問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執政理念后,學界對生態文明的研究更加深入,其理論視野更加開闊把對生態文明的研究推向了更高層次。特別是十再次重申“生態文明”,并將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提出來,是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可見,生態文明理念已從學術領域深入到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并將在城市生態景觀的建設實踐中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
大連市黃渤兩海岸線總長度約2211公里,是全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擁有眾多的濱海景觀。在形形的濱海景觀中不乏一些好的設計,但就總體來說也存在眾多的缺陷與不足。尤其在其人工廊道效應不斷強化和提高的同時,其周邊自然廊道日益被擠占,其周邊原有人工廊道及城市景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對大連濱海景觀廊道進行合理的建設、發展與保護,特別解決濱海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已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
二、濱海景觀廊道建設主要問題
(1)城市特色缺失
如今城市的發展受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再加上設計師們追求樸實的建
設原則,其中一些設計原則都是放之四海皆為準,老城市在不斷地更新過程中,
特色也隨之流失,而作為濱海城市,濱海景觀的規劃則是一種繼承歷史文脈的一
種重要手段,所以對濱海景觀設計的特色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大連濱海地帶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過多保留了沿岸的風貌,使濱海景觀廊道特色不夠明顯,缺乏地域特點,也沒有合理的組織形式,導致濱海景觀廊道面臨著一定的特色危機。
(2)景觀布局缺乏主次
大連濱海景觀廊道在主景和配景的比例分配上基本相同。某些景觀段的功能分區散亂無章,沒有重心,景觀結構組織散亂。所以在進行濱海景觀建設的時候,應首先把功能分區劃定好,然后確定主體,主要在主景上下功夫,次景起到補充作用,二者是互相補充的關系。
(3)景觀元素單一
景觀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景觀的個性,功能需要以多樣化的形式來表達需求。大連濱海景觀廊道的諸多景觀要素存在單一問題。以地面鋪裝為例,濱海步道的地面,主要以海特產的具體形象進行表現,缺乏創意;海邊雕塑和鋪裝材料基本是花崗巖,只是起到一種單純的功能作用,缺乏趣味性的裝飾作用。
三、濱海景觀廊道建設原則
3.1人性化原則
創造“以人為本”的濱海景觀,就是要充分考慮游覽者在游覽濱海景觀廊道時對情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建設中可以通過設置人性化的親水平臺、林間步道、觀景臺等景觀設施,提供給游覽者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機會。
3.2生態性原則
在大連濱海景觀廊道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保護、改造或新建,都要遵循生態性原則:強調在不破壞的基礎上,積極尋找方法來保護和提升整體生態環境的質量,并結合人工手段充分開發濱海生態資源;充分考慮地理、地貌特征,合理安排景觀要素,努力營造順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濱海景觀。
3.3 歷史文脈原則
歷史文脈的演進和發展所賦予濱海景觀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過程性和過去性,具有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再造性。在濱海景觀廊道的建設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突出歷史風貌特色,留出足夠的開放空間并精心設計,讓濱海景觀空間的游覽者,身臨其境感受到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傳遞一種價值觀。
3.4整體性原則
(1)濱海景觀廊道是大連市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景觀建設必須從全局出發,切忌將濱海廊道和整個城市分割開來孤立地規劃成一個獨立體。
(2)必須將城市設計、市政設計、防潮防汛設計乃至環保,都要與濱海景觀廊道建設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各自為政。
(3)應避免在缺乏整體構思和指導的前提下,將各個濱海景點孤立地由開發機構進行設計,其結果必然導致整體風貌的雜亂無序。
四、 濱海景觀廊道建設的優化實施途徑
基于以上建設原則,擬提出具體優化實施途徑。
4.1 建立生態濱海廊道網絡
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為指引,對沿途區域的生態環境、地域文化、景觀基質作相對系統的調查與研究,并充分保護和利用濱海岸線的生態資源,處理好水、山、土地的生態聯系,探索出切實、可行的生態濱海廊道網絡建設模式。
4.2強化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
一個現代化城市離不開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的相互依托,要加快現代化的濱海廊道景觀建設進程,就必須在保護和利用的同時,積極推進現存濱海景觀與人文新景觀的融合,通過人文景觀的創造反映城市的建設進程和時代特色。
4.3實現廊道建設的整體性布局
在建設過程中,要首先從研究廊道的整體環境出發,確定景觀的形式、形態、布局方式及空間尺度,從而構成主景、輔景、近景、遠景的豐富變化,形成和諧的量、度關系,實現局部與整體的相互協調。
4.4 提高親海設施的建設品質
濱海景觀廊道的建設不能僅從觀光角度考慮,還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在保證其使用功能滿足的前提下進而完善審美要求,實現舒適、安全、優化的景觀建設目的。例如,可結合曲線的海岸線設置曲折多變的親水平臺和濱海步道,一方面符合生態設計及防潮防汛設計要求,同時有助于整體上呈現一種動態,具有多變的濱海景觀視角,可謂一舉兩得。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時代背景下,大連濱海景觀廊道建設以文化生態學、景觀學為基礎,融合相關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很好的做到地域文化的繼承、保護、更新,實現大連濱海景觀廊道建設的地域性特色。分析不同特點濱海區段所適用的景觀特征及其開發過程中可以利用或需要體現的特色;試圖為面向生態文明的大連濱海景觀廊道建設提供相關的策略與手段。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常德市是一個農業大市,長期的農業生產也帶來了嚴重的農業生態問題。本文對常德市武陵區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進行了分析,從生態修復的原理出發,論述了農業生態修復在農業生態建設中的作用。根據目前現狀,提出了農業環境的保護對策與措施。為促進常德市武陵區生態農業建設,開發綠色產業及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往往都經歷了這樣的歷程。既先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然后又在受環境破壞的懲罰后逐漸認識和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歷程。農業生態領域也不例外,土地長期耕作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農業生態問題,工業“三廢”排放量不斷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的大量使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搞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危害
常德市武陵區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其中包括水資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資源,農用塑料薄膜、化肥、農藥、農業廢棄物等方面的污染。綜合而言,武陵區當前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毀林、毀草、開荒、濫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區耕地水土流失面積約9.64平方公里,占耕地總面積的34.4%。水土流失破壞了全區的農業生態系統,導致土壤中氮、磷、鉀等養分大量損失,嚴重影響了本區的農業生產,同時,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導致水患頻繁。
(二)農村淡水生態問題突出。全區農村淡水生態問題突出,呈迅速惡化趨勢。例如: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地下水質逐漸惡化等。據統計,全區有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國農村50%的飲用水受到有機污染,而且由于農藥等化學物質的廣泛使用,致使許多地方的地下水不適于飲用,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加速。改革開放以來,常德市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耗能高、污染重的行業或企業有城市向農村轉移,未經處理的工業與生活用水經污灌或任意排放進入土壤后,大量的重金屬元素可在土壤中富集,從而進入食物鏈,直接影響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二、生態修復及理論基礎
(一)生態修復的涵義
生態修復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是應用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調節能力對生態本身進行修復。為了加速已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還可以輔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態系統恢復的步伐。生態修復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切實遵循自然生態經濟規律,充分利用當地的水、土、光、熱、生物等自然資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環再生能力和人為干涉快速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農業生態環境演變的規律是生態修復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
生態修復的理論基礎是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的自然規律。自然生態環境是包括生物體與環境(氣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組成的一個互相依存與制約、相對穩定的有自組織功能的大系統,該系統具有恢復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態狀況的自我修復功能。建設性的農業生態環境,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否則,往往事與愿違,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由于人們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局限性與偏差,在我國農業生態建設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教訓。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搞好農業生態修復的保障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深刻反思后產生的新認識。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違背生態規律的自然改造,不僅損害了自然生態系統還會造成自然災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要從人口、資源、資源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點出發,開展生態修復,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系統。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內涵,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豐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理論。
(四)農業生態修復的實踐方法
農業生態修復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術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綜合治理”、“結構調整、生態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飼養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復”,還需要因地制宜、因時施策。“退”即是“退耕還林還草、以糧代賑”。大量事實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產沙區,坡度在!)*以上的坡地必須退耕。如果措施得當,退耕后農民還可增加經濟收入。“造”即是“造林”。坡度大于+)*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營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為主,強加管護撫育,形成喬、灌、草多層次防護體系,有選擇的發展經果林。通過推廣節柴灶,沼氣池等措施,徹底解決群眾的燃料問題,可有效的保護植被。“建”即是“建設一畝高標準農田”。農民在退耕二畝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溝谷地建設一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搞好農業生態修復,必須注重水土保持的綜合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生態修復的根本措施,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系統的基礎。調整結構、生態移民是生態修復的保障措施。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深刻變革。要想使生態修復持續發展,就必須將生態修復與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和生態移民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廣大農牧民增產增收,植被得到恢復和保護,地區經濟得到發展30%。生態修復作為一項水土保持新舉措,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總結新經驗、新方法,豐富和發展其理論與實踐。
三、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
(一)增加農民的生態意識,提高人們對生態修復的認識水平。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上不斷提高認識,積極探索生態修復的技術與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傳和積極引導下,大多數農牧民逐漸接受了這一新的理念,認為生態自我修復是一項讓土地休養生息的好辦法,是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大量生產生態綠色環保產品,做好“環保”品牌,讓農民從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實惠,使他們主動參與到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行動中來.
(二)加強立法,建立和完善農村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的籌資機制。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國家法制化管理體系中,加大財政資金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明確保護農村生態、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財政資金的轉移支付方式,確保專款專用。
(三)加強農藥、化肥和農用地膜控制和替代,不斷改善和提高農藥使用技術,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確保農產品質量,確保施藥人員安全,減輕環境的農藥污染。
(四)加強畜禽糞便的綜合治理,把糞便治理與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相結合,與發展綠色食品、安全食品相結合,與美化環境相結合,與發展環保產業相結合
(五)推動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視農村能源合理開發,加強對沼氣資源、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做好秸稈氣化、沼氣發電等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引導農戶從單一用沼氣能源轉向沼氣綜合利用的生態農業建設,積極推廣多種能源生態模式,從而緩解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
(六)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環境,對地表水實行流域性綜合治理,;重點治理污染嚴重的區域,進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七)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對策和措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調整了農村經濟結構,發展了鄉村工業和旅游業,顯著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生態修復使本區農業由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集約經營轉變。
(八)增加生態保護投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要遵循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同步發展的方針,切實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投入,開發、建設項目必須制定生態保護和建設、恢復計劃。
參考文獻:
[1]雷鳴.中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9):132-134
[2]劉曉丹.岫巖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及綜合防治對策[J].遼寧城鄉環境科技,2005,(3):37-38
[3]左長清.實施生態修復幾個問題的探討[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4]蒲朝勇.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有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03.9
[5]焦居仁.生態修復的要點與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03.2
摘要:生態經濟研究近年來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對作為我國五大牧區之首的內蒙古牧區來說,這更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政府和學者對此予以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對內蒙古草原牧區生態經濟展開深入研究,并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議。通過對近十年來內蒙古草原牧區生態經濟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以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凸顯其中的研究熱點和問題指向,以資當今借鑒。
關鍵詞:草原牧區;生態經濟;研究述評
隨著草原牧區生態問題的不斷出現,草原生態經濟問題成為專家學者關注的話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此前,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規劃》將內蒙古35個旗縣市區規劃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其中26個處于草原牧區。可見,內蒙古草原牧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直接影響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為了對內蒙古牧區生態經濟的研究現狀與方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給以后的生態經濟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尋找新的突破口,本文對近10年來內蒙古牧區生態經濟研究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與歸納,縱觀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內蒙古牧區草原生態退化與治理及政策實施效果
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億公頃,近80%發生在草原牧區,占草原面積的70.7%;由于各種項目工程的建設、公路建設、礦產資源的圓傘⒉菰非法鑰閻至訃奧裔濫挖等行為的存在,使得廣大草原牧區的草原正在年均20萬公頃以上的速度消失。
1.1草原生態退化與治理
目前草原退化嚴重,近1.8億公頃的草原發生嚴重退化,并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在繼續擴張,西部和北方是我國草原退化最為嚴重區,它們的草原退化面積約占草原總面積的75%以上。草原退化的原因是復雜的,關于草原退化的真正原因,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草原退化由于氣候變暖,干旱少雨等自然因素;但多數學者認為草原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為因素。有學者指出,過度放牧是造成我國北方草地退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恩和則認為草原的荒漠化主要歸于農業開墾,而與“過牧”無關。敖仁其(2011)認為草場產權制度改革、產權制度設計以及法律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導致了草場的嚴重退化沙化;王關區(2007)指出人口膨脹是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的關鍵因素;達林太認為內蒙古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農墾、開礦、放牧制度變革(如游牧變為定居、不合理的圍欄、開發飼料基地、不合理的引種改良)以及引入農業生產模式。
對于退化草原的治理,國際上已有相應的科學理論支撐體系,對生態系統退化機理及其恢復途徑有過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退化的生態系統,主流的理論是強調自然恢復,即生態系統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通過自身調節能力逐步恢復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由惡性循環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國內關于草原生態治理的思路和措施上雖然存在差異,但基本思路都是通過減畜、圍封轉移、舍飼圈養、革新產權制度、發展后續產業、發展牧民合作社等實現緩解草場壓力的核心目標。麻國慶等(2012)提出自主性的發展是對地方文化合理性的尊重,面對多元的觀念和利益訴求,現代牧區社會要形成協商和對話的機制。
1.2牧區草原生態保護政策實施效果
2000年以來,牧區開始實施“草畜平衡、退牧還林,退牧還草、圍封轉移、禁牧休牧”等環境政策,此后學者們對生態環境政策實施效果逐漸關注起來。李新(2006)認為退牧還草項目實施使牧民的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因此在短期內會使牧民收入降低,但長期會使牧民收入增加。包智明發現生態移民起不到保護草場的作用,并造成新的生態破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明顯。達林太認為,圍封轉移目前沒有取得預期目標的主要問題是該政策越來越導致生態保護的外部主導,即生態保護的資金外部提供者主導了生態政策的制定。鞏(2011)認為草原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草原生態補償的范圍過窄、草原生態補償標準制定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定價、補償標準過于單一。李艷波、李文軍(2012)認為草畜平衡政策實施10多年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現行的草畜平衡制度是建立在平衡生態系統理論和政府可以有效調節牧民行為這兩個基本假設之上的。而現行的草畜平衡制度在這兩個基本環節的處理采取了簡單化、標準化的思路,導致該制度不能有效執行。
總體來說,內蒙古牧區先后實施了禁牧、休牧和輪牧、草場圍欄化、草畜平衡制等草原保護建設措施,草原生態惡化狀況有所緩解,但總體惡化趨勢尚未根本遏制。特別是近幾年頻繁、無序開發草原牧區礦產資源的活動,給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創傷。草原生態環境破壞因子正從濫墾和過牧轉變為粗放的牧區工業化。
2.生態移民與生態補償
2.1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作為應對草原生態危機的一項政策,緣于2000年肆虐京津地區的沙塵暴。作為風沙源的內蒙古,其生態問題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應對危機的各項政策紛紛出臺,最早開始實施的環境政策是“退耕還林”,而后在牧區實施了“退牧還草”,在這之后又出臺了“禁牧”和“生態移民”。2001年內蒙古開始了大規模的生態移民。
關于生態移民存在的問題學者們表達了各自的觀點。葛根高娃(2003)認為由于對生態移民的理解過于簡單,認識不足,生態移民政策的實施反而造成了草原生態平衡的破壞、牧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游牧傳統文化“破碎化”以及牧民們的草場權益受到侵害。于存海[9](2004)認為,在生態移民過程中,社區運動存在社區沖突,它影響到生態移民的穩定性。蓋志毅(2006)認為生態移民過程中存在政策的短視性。荀麗麗等(2007)發現地方政府的“雙重角色”,使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充滿了不確定性,政府行為偏離了生態保護的初衷,更側重扶貧;包智明等認為以政府為遷移力量的非自愿性移民,容易產生“依賴綜合癥”的可能,不能主動積極地適應新的環境。
關于應對之策,學者們提出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還應該將移民的文化考慮在內;要關注少數民族的“地方話語”;要避免在政府強制作用下的生態移民和文化改變,要讓移民參與政策和計劃的制定,遷移后的主導產業也應選擇變化小的類型,注重移民遷入地的社區構建;政府要用宏觀、開放的視野指導牧區生態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時一地解決這一問題;要建立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
2.2生態補償
關于生態補償,學者們認為草原生態建設投資不足、結構不合理、投資效益不高、牧民增收效果不明顯;應通過籌集生態移民經費,對為保護生態和重建生態的移民給與資金支持;要建立健全退牧還草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組織管理體系;遵循分類補償原則,完善退牧還草生態補償措施;鞏芳(2011)認為草原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草原生態補償的范圍過窄、草原生態補償標準制定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定價、補償標準過于單一。通過采用SPSS軟件中的皮爾遜相關分析法分析了蒙古地區居民對草原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是及影響支付意愿的因素,作者在后繼的研究中得出目前草原補償標準的參考值是47.55元/畝。
3.牧區產業生態化研究
產業及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基礎和核心,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并且有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優劣。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下,將產業結構向生態化方向調整,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意義重大,對草原牧區尤為如此。目前,學者們的研究重點開始轉向產業生態化。
3.1(游)畜牧業
畜牧業是內蒙古牧區優勢明顯的支柱產業。長青運用灰色綜合評價法分析得出農畜產品加工業是內蒙古的第一優勢產業。馬軍(2010)通過對內蒙古33個牧區旗縣市進行定量聚類分析,將33個牧業旗縣分為3大類,并提出3類牧區各自的優勢產業。早期對畜牧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牧業發展模式上,隨著草原牧區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生態畜牧業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學者們提出改變草原畜牧業原始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對天然草場實行分級定畜、合理輪牧、季節性禁牧等制度;開辟人工草場、建設飼草、飼料基地,通過引進改良品種、改進飼牧方式等措施,提高單位草場的生產能力,從整體上提高牧區畜牧業綜合生產力水平,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其中針對舍飼圈養及引種入牧的爭論還很激烈。鋼花(2010)認為生態農牧業,是內蒙古生態產業體系的基礎,必須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加以引導。
3.2第三產業與工礦業
牧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草原旅游業、草原文化產業等優勢產業特別是內蒙古特色生態旅游尚未形成規模,發展生態旅游,發展沙草產業,構建現代生態服務體系還任重而道遠。但可喜的是學者們對這些問題已經展開了積極的探索,成績斐然。
呂君《草原旅游發展的生態安全研究――以為例》(華東師范大學2006博士論文)對草原生態旅游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其他學者從保護草原生態角度出發對草原生態旅游發展策略、產品設計、和發展模式展開研究。
有關草產業,內蒙古農業大學及社科院的學者從草業發展的市場潛力出發,分析草業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劉志永對內蒙古草業發展的問題作了系統的分析,為內蒙古草業發展明確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張海明從宏觀層面上,對草業發展做出科學的規劃,明確發展思路,與地區整體發展相結合,進一步重申草業重要作用和地位。
對草原牧區工礦業,專家、學者分歧很大,尚無定論:一些專家、學者強烈反對在草原上辦工廠,開礦山,認為這樣得不償失,勢必會破壞草原生態。更多專家、學者干部群眾支持贊同在草原牧區發展工業,并對如何進行工業化提出了許多細致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
3.3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
目前,關于內蒙古牧區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的研究還沒系統展開。只有少數學者將產業結構作為影響生態保護的一個影響要素加以論述的。蓋志毅在其著作《制度視域下的草原保護》(遼寧出版社,2008)中認為牧區的第一產業的比重大,二、三產業的比重小。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帶第一產業比重較高,另外靠近城市或有較大工礦企業的旗市二產比重更高一些。作者認為,長期以來對牧區采取了取多予少和摧毀草原生態環境的產業政策,并認為對牧區地方官員的考核機制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提出應擯棄濫墾的產業政策,擯棄不恰當的草原工業,慎重地在牧區發展第二產業,發展牧區綠色環保畜牧業,如游牧業,發展循環草業,重視牧區食品加工業的發展,發展草原娛樂業和生態旅游業。
王關區指出新世紀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主要是: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及環保產業(生態農業、生態牧業、生態林草業、生態工業、綠色食品產業、環保產業、生態旅游業等);同時不斷推進產業升級,實現傳統產業及新興產業的集約化、生態化及信息化,由粗放型、掠奪式的生產方式向集約型、持續式的生產方式轉變。(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加文.重視“三牧”問題加快牧區發展[J].中國牧業通訊.2011(21):9-12
論文摘要:我國西部的生態建設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目前生態環境仍呈不斷惡化趨勢。因此,必須盡快完善立法,建立起有效的生態補償法律機制,才能確保西部生態補償工作得以長期、穩定地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是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原則的具體體現,針對我國生態補償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我國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對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建立提出幾點建議。
生態補償起源于德國1976年開始實施的Engriffsregelung政策和美國1986年開始實施的濕地保護No-net-loss政策。我國是世界上開展生態補償工作較早的國家之一,1992年底,原林業部提出必須盡快建立我國森林生態補償機制,1998年修改后的《森林法》第8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2000年,國家《森林法實施條例》規定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的經營者有獲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權利。除此之外,《水法》、《礦產資源法》、《漁業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生態補償制度也作了相應的規定。從2001年起,國家財政拿出10億元在11個省區開展生態補償試點,還拿出300億元用于公益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補償、防沙治沙工程等等。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政府規章,同時,各地方也積極開展了生態補償的試點工作。
但是,除國家財政少量的轉移支付外,我國迄今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生態補償法律制度。而且,西部的生態補償處于無法可依的困境,特別是相關的環境經濟、法律手段嚴重短缺,無法解決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因此,應盡快完善立法,建立起有效的西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確保西部生態補償工作得以長期、穩定地實施。
一、西部生態補償法律機制存在的問題
當前中國和中國西部的生態補償機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處于探索階段,關于生態補償的經濟、技術手段、管理模式等都很不成熟,亟待完善。僅就生態補償的相關法律而言,存在很多問題。筆者以為,最為嚴重的當屬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綜合性制度安排。我國目前生態環境管理涉及林業、農業、水利、國土、環保等部門,環境管理體制存在嚴重缺陷,橫向管理體制不健全,部門分頭管理現象嚴重,沒有統一的法律框架和實施規劃,生態補償基本上是部門性、地方性的,缺乏部門間的、中央與地方的統一和協調,尤其是缺少跨省市的協調體制,無法解決跨省市的生態環境補償問題,也無法整合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生態系統作為特殊資源,其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內部各構成要素間相互聯系與制約所形成的動態平衡發揮作用,僅對其中某個要素或部分要素進行補償并不能真正達到生態補償的最終目的。而我國現有的規定恰恰陷入了這個“整體等于部分之和”的誤區,未能采用整體系統的認識和做法,導致僅有的生態補償制度局部公平,整體不公平。如果這些狀況得不到改變,西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就將無所依托、難以建立。
2.對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義務、責任界定及對補償內容、方式和標準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生態補償是多個利益主體(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種權利、義務、責任的重新平衡過程,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調整,而目前涉及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都沒有對利益主體做出明確的界定和規定,對其在生態保護方面具體擁有的權利和必須承擔的責任僅限于原則性的規定,導致西部生態補償各利益相關者無法根據法律界定自己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責、權、利關系。此外,因學界對生態補償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式和標準還存在爭議,故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可遵循。
3.立法遠遠落后于生態問題的出現和生態破壞的發展速度,許多新的管理和補償模式沒有法律法規給予肯定和支持,對利益主體沒做出明確的界定和規定。中央立法中僅《森林法》中有生態效益補償的不成熟的原則性規定,《水法》、《礦產資源法》、《漁業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只有一些零星的規定,西部地方立法也欠缺可操作性。由于中央立法整體性缺少關于生態補償的法律規定,西部地方立法探索緩慢,所以對于相關利益主體的法律規定仍然是一片空白。生態稅、發行國債、生態彩票、BOT融資方式、東部發達省份對西部的援助資金等方式籌集資金等還未被法律所肯定。這些都不足以應對西部日益惡化的生態需求。
二、建立西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法理依據
(一)建立西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必要性1.日趨嚴峻的西部生態環境形勢急需生態補償立法隨著經濟的發展,西部將面臨比中東部更為嚴峻的環境資源形勢,西部生態總體仍在繼續惡化,生態環境所呈現出的脆弱性、不確定性、反復性和艱巨性,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關注。西部生態功能的價值長期沒有被認同和接受,這一巨大生態價值在經濟建設和市場交換中不能體現出來,同時,生態效益目前還難以成為商品進入流通市場,以致西部許多地區陷入貧困、人口增長、環境退化惡性循環中,據了解,全國有一半的生態脆弱縣和60%左右的貧困縣集中在西部。
喀斯特地區過度開墾導致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問題,西部生態屏障的建設與投入的矛盾,草原過度放牧或過度耕種帶來的草原“三化”(退化、沙化、堿化)以及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急劇減少,作為“地球之腎”的濕地面積大幅退化和減少(直接影響陸地生態系統多種獨特生態功能)等問題,以及每年席卷幾乎大半個中國的沙塵暴在向人們證明,西部的生態危機不再是局部問題,已經發展成為全局性的大問題,事關全民族未來發展的自然與社會的大問題。它不是一時之因造成的,而是歷史的長久積淀形成的,它固然是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與生態補償制度的缺位是有直接關系的,西部嚴峻的生態危機昭示了生態補償立法的緊迫性。
2.生態補償地方立法卓有成效,為西部生態補償立法奠定了實踐基礎
隨著人們對環境和生態保護認識的深入,人們對生態效益也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某些省市地方政府亦先行一步,出臺了具有地方特色并符合地方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區域生態補償規定,并取得較好的實施效果,為進行西部生態補償立法奠定了實踐基礎。其中,浙江省是我國較早注重并開展生態補償建設的幾個省份之一。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確立了浙江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原則,即“受益補償、損害賠償;統籌兼顧、共同發展;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多方并舉、合理推進原則”,同時提出了開展生態補償的主要途徑和措施。在此之前,浙江省杭州市也曾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內涵和基本原則,將結合政府調控與市場化運作,逐步建立公平、公正、權責統一的生態補償機制。同時,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態補償的公正財政制度,明確生態補償標準、制定生態補償產業扶持政策,建立生態補償、環境管理制度及生態補償的市場化機制,逐步建立責權
統一的生態補償行政責任的要求。還在全國率先出臺《浙江省市、縣和黨政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實施辦法》、《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等,加大生態投入,“十五”期間累計投入占同期GDP的2.06%。截至目前,“百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已累計完成總投資401億元,使浙江省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地方省市經過長期的摸索與環境管理實踐,探索到的許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盡管其中不乏局限性,但對其他省市、西部以至全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建立都具有借鑒價值。
(二)建立西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基本法理依據關于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我國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并形成了稱為“三大理論基石說”的外部效應理論、公共產品理論、生態資本理論,這為我國的生態補償立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從法律層面看,建立西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有其深刻的法理依據。
環境經濟學家安德雷·維斯特認為,一些人多占了環境資源,另一些人占得遠遠不夠,國家應在他們之間進行平衡和調整,這種平衡和調整指的就是生態補償。西部生態補償就是西部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重整與平衡,其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權利沖突,它集中表現為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環境權”、發展權與西部尤其是西部各個體的生存權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確切說來,是現代性引發的危機,對經濟利益的最大限度的追求,使人們忽視了生態環境資源的優先承載,如果說,在現代社會發展初期,這種沖突還不成其為沖突,那么,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現代性所造就的人類強大的開發、攫取能力,最終使潛在的危機變成顯性的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權,這項基礎性、前提性的、不言而喻的權利遭受侵害。環境權是每一個個體的“天賦人權”,如果連這一起碼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其他權利就如同空中樓閣,是無法真正實現的。地域性、區域性環境權問題,只是現代性危機的延伸。
如何在國家和社會范圍內保證環境權的公正享有,首先,應把以前不認為是權利的環境權視為一種不可追問的人人享有的前提性權利加以肯定,而任何相關的法律制度僅僅是實現這項權利公正的手段。同樣,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也是該手段中的一種,把生態環境受益者、破壞者與受害者、保護者兩方面的法律責任、法律權利作合理設定,使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和破壞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分配不再發生扭曲,這是從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環境權”層面上作的界定,這樣生態補償就有法理上的支持。其次,要對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本身的公正性謹慎安排,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對于法律關系主體實體性的權利、義務進行對等設定、確保享有,在訴訟程序上,充分地保證訴訟主體通暢行使相關訴訟權利,從而保證法律關系主體的相關權利、義務得以在結果上真正公正實現。當然,這不是僅靠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環境法就能夠解決的,還要靠其他法律制度和其他部門法的支持。
“在法律上,每一個主體都有在法律的限度內追求和獲取自己最大利益的正當權利,也有在法律的限度內維護和保護自己利益的正當權利,而每一個主體的利益追求是不同的,因此,利益追求呈現多樣化。”[1]在以上意義上,環境權是一項生存性的權利,同生存權存在交叉關系,也是生態補償的首要原因。對于西部來說,同樣,生存權應該擺在首要的位置,沒有起碼的生態環境,西部難以生存,更不要說發展,西部的生存權又是由各具體的個體的生存權所構成,不能因為某些階層、團體的經濟發展而置西部個體生存權于不顧;也不能忽視個體生存權而談“整體環境權”,這是有悖法律公平正義精神的,其實質結果是淪為強勢群體的環境法西斯主義。所以,嚴格明確的生態補償制度,既補償過去、現在和將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對西部生態環境的損耗,又充分補償西部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所承受的額外負擔以及進行西部生態建設的社會性勞動,保障西部整體的和各個體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實現。
西部是維護我國生態環境安全的生態屏障區,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直接決定了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人們的生活質量。西部搞好生態保護,中部、東部同樣能獲得生態效益,西部犧牲眼前經濟發展可資利用的資源來搞生態保護,是為了全局的長遠發展,因此造成的發展機會的損失和經濟損失如果全部由西部來承擔,顯然不符合公平正義精神的,所以,“國家和社會受益者應對西部地區進行生態補償,讓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產生的正外部經濟性———生態服務價值、或生態環境的破壞活動所產生的負外部經濟性內化到行為主體的私人成本中去”[2]。最大程度地減少西部地區因貧困和生存壓力而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西部與中部東部的關系,從而有效維持甚至增值西部生態功能。
三、建立西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思路
我國雖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體系,許多法規和政策性文件中都規定了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扶持、補償的要求及操作辦法,但這些規定缺乏綜合性的制度安排,而且多是不成熟的原則性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在實踐中生態補償更多的是依靠政策和行政的手段而不是法律來推動的,如何使生態補償成為一項持續而又穩定的法律制度,獲得全社會一體遵行的法律效力,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體系生態補償在我國作為一項新生制度,迫切需要立法來確立它在法律中的地位,各社會主體也需要有法可依,由相關法律來指導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勢在必行。
1.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并在其中確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和受益者補償原則。作為環境保護綜合性基本法,制定已近20年,這20年中,我國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感受和認識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看來,“這部法律確立和體現的基本原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對生態環境保護明顯忽視,偏重于污染防治。只規定了對環境污染所產生的外部不經濟進行收費,而沒有考慮對生態環境保護行為所產生的正外部性進行補償”。所以應對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作必要的修改,增加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比重,增設生態補償制度,使其與征收排污費制度一樣成為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以確立其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的地位。同時建議將受益者補償原則明確定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受益者(包括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者)、污染物的排放者、資源產品的消費者和其他生態利益的享受者,均應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對生態環境的自身價值予以補償,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所確立的環境責任原則能夠體現消費者最終承擔和受益者負擔兩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規則的基本準則。其對應面環境權利,在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各專門的環境法律法規均只體現了控告、檢舉和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權利,應加強對環境權利的確認和保障。
2.修改單行資源法增加生態保護的立法目的,對一些資源法中已確立的生態補償費制度要進一步具體化、完善化,使之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在其他資源法中,也應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同時強化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義務,加強對破壞生態環境,違反生態補償制度的行為的處罰力度。此外,環境保護的綜合性、整體性、全過程性、合作性以及風險預防等也要得到基本法和除《大氣污染防治法》以外的專門環境法律法規的確認或體現。
3.制定生態補償的自然資源單行法,同時對西部地區生態補償作出明確規定。在各資源保護法中明確規定生態補償費制度之后,為了使這一制度以國家行政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國務院應進行立法,專門就生態補償的目的、方針、原則、主體和對象、方式和標準、重要措施、生態效益的評估、補償額的確定以及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作出詳細而明確的規定。同時,針對西部地區這一特殊的地域情況和補償的重要性,可以分出一章對西部生態補償作出特別規定,或者授權國家環保總局針對西部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辦法對西部生態補償作更具可操作性的規定,對西部的生態環境建設做出長期性、全局性的戰略部署,尤其要對在生態補償制度中如何協調西部地區與其他區域的關系、如何使生態補償制度確保全國公正的前提下實現局部公正等方面作詳細的規定。
4.開征新的環境稅,建立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專門稅種,完善現行保護環境的稅收支出政策,調整和完善現行資源稅。“有關專家認為,將目前資源稅的征收對象擴大到礦藏資源和非礦藏資源,可增加水資源稅,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問題。開征森林資源稅和草場資源稅,以避免和防止生態破壞行為,對非再生性、稀缺性資源課以重稅。”[4]將現行資源稅按應稅資源產品銷售量計稅改為按實際產量計稅,對一切開發、利用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按其生產產品的實際數量從量課征。通過稅收手段,加大稅檔差距,把資源開采使用同企業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以提高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將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并入資源稅中,共同調控我國西部資源的合理開發。
(二)確定西部生態補償重點,明確補償次序年,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為進一步探索做好生態補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西部生態補償點多面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亟須在一些領域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提出各類生態補償問題的優先次序及其實施步驟,推動生態補償發展。以西部貧困和生態脆弱區為重點,合理選擇試點地區,通過試點工作,研究建立三江源地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保護等重點區域生態補償標準體系,落實補償各利益相關方責任,探索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法、模式,建立試點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長效機制,推動西部相關生態補償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
(三)加強西部地區生態補償執法工作據調查顯示,“環境行政執法困難以及政府主管部門不作為的內在原因依舊是環保執法權受制于上級地方政府主要領導者的行政權力,即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的行政權力的影響力遠遠大于法律賦予政府部門的執法權力”[5]。“在法律方面,目前中國環境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昂格爾意義上的習慣法和官僚法。然而,現代市場經濟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環境保護慣例(習慣法),新自由主義話語霸權和西方法治國模式又從外部強烈地質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制定的大量環境管制法律(官僚法)。”
因此,在嚴格執法方面,應特別強調在西部地區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效率。同時還要加強監督管理,強化司法的保障功能。中央有關生態補償法律的規定,只是抽象的規定,這就要求西部地區在執行生態補償法律時要進一步明確補償目標、補償時間、補償標準、補償方式和補償對象。生態補償法律是否有實效,關鍵是設計出能使貢獻者得到補償金的方案。為了保證把補償真正地落實到做貢獻者,必須解決如下問題:一是如何將補償金直接發放給參與生態建設的農戶和企業的手中,而不能對地區補償;二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與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對做貢獻地區補償時,如何確保落實轉移支付部分歸政府支配,而稅收減免歸農戶和企業享有。通過立法和有效監督機構確保國家的生態補償到農民手中,而不被中間的一些機構或個人截流他用,在實踐中不斷規范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塘沽區
Abstract: to creat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must want to have the perfect green space system, because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ecological index need reasonabl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can be achieved, therefor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o creat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ecurity.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rea green system,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green land system of the layout of the content such as princip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ecological garden city"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p the specific operation method.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area of urban green system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自然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生態環境、景觀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目標的確定是綠地系統建設完備完善的標志體現,也為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注入更高的標準要求。生態園林城市及其綠地系統的建設已是城市發展的必然。
1、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及其綠地系統的必要性
1.1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必要性
當前世界的環境日趨惡化、經濟發展迅猛,環境與發展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城市生態環境危機的日益嚴重、人們對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回歸自然意識的增強,促進了城市建設中生態科學與園林文化藝術的自覺融合,生態園林城市的核心問題就是城市與自然、文化的關系。因此,生態園林城市的誕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
1.2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必要性
所謂城市綠地系統,《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劃分冊)中規定是“城市中由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園林綠地組成的生態系統,用以改善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生態園林城市是園林城市的更高階段,城市綠地系統自然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必要基礎依托,生態園林城市的多項生態指標需要合理的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才能得以實現。
2、生態園林城市概念
“生態園林城市”其定義為:生態園林城市就是城市區域均衡發展,具有良好的市域生態環境及節約型園林綠化;基礎設施完善,資源利用高效,城市生活環境安全、優美、舒適;社會、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突現城市魅力的城市模式。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城市模式,它是為進一步推動園林城市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引導城市向生態城市穩步發展而提出的建設模式。
3、塘沽區概況
3.1地理概況
塘沽區坐落在渤海之濱,地處京津城市和環渤海城市帶的交匯點,素有“京津門戶”之稱,東臨渤海灣,西連東麗區和津南區,南接大港區,北與漢沽區、寧河縣為鄰,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和天津港保稅區所在地。
3.2塘沽區綠地系統結構布局的調整規劃
為更好地發揮園林綠化的綜合功能,必須根據塘沽區具體情況要求,在突出生態效益的前提下,規劃安排各類型的園林綠地,使之科學配置,功能有機結合,形成系統,收到保護環境、發展生產、美化城市、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實效。
(1)加強公共綠地建設,根據天津市建設綠色家園的要求,增設公園、小游園、街頭廣場、風景區等等。結合中心生態城、北塘漁村、響螺灣以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及時做好相應的綠化配置。
(2)加強防護綠地的建設。
(3)充分利用城郊結合種植大樹。
(4)搞好我區主要道路和鐵路兩側的綠化。
(5)嘗試開展立體綠化。立交橋、高架橋的橋墩、單位、社區院落園墻,陽臺和有條件的屋頂,都可以用來綠化,栽種爬藤等適應的植物。
4、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是指城市綠地的組分構成及其空間分布形式,它是城市綠地系統的內在結構與外在表現的綜合體現。它決定了城市綠地有機體的功能發揮,系統的形態和每塊城市綠地的性質與分布。
4.1生態連續性原則,保護和恢復生態敏感地的完整性
在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中要優先考慮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利益需要,建立與自然系統和生物空間系統相結合的城市綠色生態網絡。首先,要完整的保護和恢復河流湖泊、海岸、山體、濕地等生態敏感性自然形態,形成生物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其次,在生態保護綠地結構中還必須注重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并增強系統的連續性。
4.2協調性原則,建立自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綠地結構布局
城市綠地系統在結構布局上應置于“社會-人口-經濟-環境-資源”這一城市發展的大系統中加以考慮,城市綠地系統作為整個區域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必須明確與其它系統和因素的相關關系,把綠地系統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結起來,保持其連續性,從而更大程度發揮效益。因而,應關注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形式與自然景觀、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并要與工業區布局、居住區詳細規劃、公共建筑分布、道路系統規劃密切配合、協作,從整體上考慮,不能孤立進行。
4.3尊重現狀原則,結合已建綠地規劃建設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
建設可獲得最大效益的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就必須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有機的聯系和利用原有城市綠地使其發揮最大的功能效益。城市綠地建設中,應用景觀道路等綠色廊道或結合自然地形形成綠楔等,將分散的原有綠地聯系起來形成連續的城市綠地系統網絡的一部分。
4.4以人為本原則,構建人性化綠地系統結構布局
人是城市構成的主體,是自然的產物。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應把人類對環境的需求體現出來,既滿足城市人群“與自然和諧”的心理愿望,又滿足人類“回歸自然”的野趣追求,為人的健康幸福服務。
5、結語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子系統,它有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美化景觀等作用。綠地系統也是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途徑與評價的重要標準。本文以天津市塘沽區綠地系統規劃為例,對由園林城市邁向生態園林城市中如何進行綠地系統規劃構建問題進行研究。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構建是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內容之一,塘沽區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應從自然、社會、經濟三方面共同建設。本文對塘沽區的綠地系統研究旨在拋磚引玉,為以后爭創生態園林城市的各項研究拉開序幕。
參考文獻:
[1]李文廣、龐端華.關于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02,(3):70-7.
[2]國家建設部.《關于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實施意見》.2004.
[3]王潔寧.生態園林城市解析:[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