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08 17:25: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信息時代背景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提供更為全面的技術手段。檔案文化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方面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檔案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理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服務廣大人民群眾。檔案文化作為人類的智慧結晶,如何對檔案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和傳播,成為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認真思考的時代課題。新形勢下,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特征,這就需要我們從時代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找到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的最優化路徑,進一步提升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質量和傳播效果。
1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面臨的新境遇
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產生深刻影響,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提供更為全面的技術支撐,對檔案文化資源傳播產生積極影響,特別是人文服務賦予檔案文化資源新的歷史使命。為了更好地推動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有必要了解當前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的內外部環境。
1.1新媒體對檔案文化資源傳播的影響新媒體主要是利用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通過多種傳播渠道向社會大眾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各類媒體,包含手機媒體、數字媒體、網絡媒體等,這些媒體都具有顯著的科技屬性。新媒體技術不斷成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結合得更為緊密,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和載體。檔案文化資源在開發與傳播過程中可以借助新媒體優勢,提升傳播效率,擴大傳播范圍。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對檔案文化資源的傳播產生深刻影響[1]。一是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用戶的需求發生多元變化。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知識獲取渠道發生深刻變化。人們對新媒體越來越依賴,在檔案信息獲取渠道上已經由原來的紙質檔案逐漸向電子檔案轉移,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檔案信息需求呈現出個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特征。人們對于檔案信息服務也越來越傾向于新媒體載體,對傳統被動的檔案服務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無論是檔案產品供給還是檔案信息傳播,人民群眾更傾向于新媒體平臺。二是新媒體技術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帶來新手段和新方式。新媒體背景對檔案工作的影響越來越全面。從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角度看,不僅提供更為全面的技術支撐,還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提供更為系統的人才保障。檔案管理部門借助新媒體能夠與受眾建立更為全面系統的互動聯系,也讓受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甚至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檔案文化開發利用之中,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徑。
1.2人文服務賦予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更高的使命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精神文化追求越來越迫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之上,人們對于人文環境和人文服務也提出更高要求。數字人文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人文,這就對檔案管理部門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提出新要求。一是傳統人文環境正在向現代人文環境轉變。傳統人文環境下文化傳承更依賴于傳統手段文化資源的開發,也依賴于傳統的人文研究方法。檔案管理部門會用相對單一的思維來關注檔案文化本身以及文化服務,開發的文化產品以檔案文獻編研為主,具有相似性和雷同性。顯然,在傳統開發思維影響下的人文服務很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人文服務和人文產品的多元化訴求,檔案資源信息的價值也難以充分體現。現代人文環境下,數字人文研究成為時代主流,將人文問題與數字技術以及媒介緊密地結合起來。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需要按照更高的人文服務標準來推進,對傳統的人文研究方法進行改進,主動將數字人文技術融入其中,進一步提升檔案文化資源的識別標準,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對人文內容進行表述形式創新,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來展現檔案文化的特殊價值和作用[2]。進而實現更大范圍的檔案文化傳播。二是現有的數字人文技術基本能夠實現檔案文化資源立體性呈現。數字語言分析技術能夠為檔案資源開發提供更為專業性工具,通過檔案數據資源的快速篩選,能夠更好地挖掘檔案文化資源蘊含的潛在價值,通過可視化數字技術能夠使文化資源變得更為動態立體。通過VR和AR虛擬再生技術可以重塑文化資源形態,為參與者帶來更直觀的體驗感,使受眾能夠全程參與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表達自身真實感受,實現情感交流,滿足受眾對檔案文化資源的文化訴求。
2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面臨的瓶頸與掣肘因素
當前,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面臨技術瓶頸,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供需不平衡等問題。這些瓶頸或掣肘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能力,影響了檔案文化資源傳播效果。為了更好地制定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路徑與傳播途徑,有必要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
2.1傳統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的瓶頸
首先,傳統檔案文化資源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以實體檔案內容作為對象,在資源開發和傳播方式方面受到軟硬件條件的影響,在慢節奏的社會環境中對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效率較低,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檔案文化的多元化訴求。信息時代背景下,傳統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表現出明顯的乏力,不僅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周期較長,且在傳播過程中的渠道相對單一。其次,傳統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核心內容缺乏。當前部分檔案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以紙質檔案為主,服務對象主要面向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這使得檔案管理者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會將多數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為行政管理部門服務之中,很多檔案信息內容無法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知識訴求。再次,傳統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周期長。檔案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對原始檔案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然后按照開發目標和活動需要再對檔案資料進行篩選編排,最后經過加工審核才能夠面向社會公眾。由于時間跨度較大,檔案文化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難免會被時代所趕超,所輸出的內容與社會公眾的訴求出現偏差。最后,檔案文化資源傳播手段相對單一。檔案管理部門作為公共服務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和傳播過程中使用的手段相對單一,特別是受到服務主體的影響。當前檔案文化傳播以專題展覽、主題宣傳和科研成果編研為主。這種傳統方式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有限的條件下檔案文化傳播手段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檔案文化資源傳播的多元化需求。
2.2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供需不平衡
2.2.1對于檔案文化資源本質認識還存在偏差。
當前部分受眾對檔案文化資源的文化屬性認識還不夠全面。在檔案文化開發之前需要對檔案文化資源進行認真梳理。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檔案資源開發,才能夠確保檔案資源開發的系統性、全面性、針對性。當前部分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忽視社會公眾需求和市場需求,更多服務于行政需求和學術研究,而忽略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由于對檔案文化資源的性質理解得不深不透,導致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很容易偏離主線,沒有平衡好服務政府部門與服務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3]。
2.2.2檔案文化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
在檔案文化開發過程中需要完善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一旦失去體制機制限制,檔案管理人員和開發人員在檔案文化開發過程中就會隨意性較大,很多有價值的檔案文化并沒有成為開發對象,部分檔案文化資源出現浪費,久而久之,會使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價值大大降低。
2.2.3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社會公眾需求存在差異。
隨著社會公眾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對檔案文化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但當前部分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并沒有契合社會公眾的現實訴求,部分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具體需求存在著明顯差異。長此以往,不僅會降低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效率,也會影響檔案文化資源的輸出和傳播。
3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的創新路徑
新時期,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檔案管理部門應從社會公眾需求角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對文化資源進行系統開發,進一步明確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路徑、方向,形成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合力。同時在傳播過程中要搭建多元的傳播渠道,主動引進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傳統傳播與新媒體傳播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檔案文化資源傳播效果。
3.1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新路徑
3.1.1明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方向。
首先,要將可讀性檔案文化短文章或資訊作為開發重點。當前,隨著人民群眾閱讀習慣的不斷變化,碎片化閱讀成為社會公眾閱讀的主要訴求。因此,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也應該結合廣大人民群眾閱讀習慣的變化,開發具有可讀性、短小精悍的檔案文化文章,將現有的檔案文化資源成果快速地轉化成為符合廣大人民群眾需求與愛好的檔案文化資源。其次,開發直觀形象的檔案文化內容。當前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了解,不僅局限在照片和文字層面,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應配以視頻和影像等,才能更好地激發受眾群體的獵奇心理。讓受眾通過視頻或微電影的形式深入了解檔案文化,將檔案文化傳播與受眾牢牢地捆綁在一起,進一步擴大檔案文化輸出范圍和影響范圍。通過動態化的影像資料,既能夠使檔案文化資源變得淺顯易懂,又符合當前快餐文化需求,適合互聯網時代檔案文化信息傳播。
3.1.2形成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合力。
首先,開展一系列以檔案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檔案管理部門應加強與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互動,策劃以檔案為主題的各類交流活動,邀請社會公眾以及各界人士參與到檔案文化交流活動之中,讓社會公眾對檔案文化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對當前檔案工作開展給予肯定和支持,進一步擴大檔案文化影響力,通過廣泛宣傳,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創造有利條件[4]。其次,要加強理論研究。要重視檔案文化資源研究,明確研究方向,在研究過程中要沿著科學、規范的軌道加以推進。檔案管理部門要將檔案文化研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將檔案文化研究作為區域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檔案文化建設與檔案文化資源開發上升到戰略層面,通過前期統籌規劃為后續檔案文化研究和傳播創造有利條件,使檔案文化資源更好地為區域文化發展服務。
3.2檔案文化資源傳播的新路徑
3.2.1探索檔案文化資源傳播新形式。
首先,要借助新媒體實現檔案文化資源傳播。新形勢下,人們閱讀更青睞于新媒體渠道,特別是電子書、有聲讀物成為人們接收信息主流。未來檔案文化傳播也應該立足于移動新媒體,通過系統開發將檔案文化資源以電子書和有聲讀物的形式傳播出去,更好地適應社會公眾獲取知識的習慣,在轉化過程中也能夠實現傳統檔案文化資源向數字檔案文化資源轉變[5]。其次,構建文化自媒體平臺。當前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在文化傳播方面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未來在檔案文化資源傳播過程中也應該重視自媒體平臺的開發和利用,通過搭建共享式的平臺實現檔案文化資源的快速傳播,也能夠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建設之中,進而形成合力開發與多點齊發的傳播新格局。最后,要打造網絡微視頻傳播模式。當前互聯網微視頻直播已經成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互動的重要方式,未來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傳播過程中可以借助互聯網直播便捷性,采取視頻直播的方式,加強與受眾的溝通和互動,進一步擴大檔案文化資源服務范圍。
3.2.2強化檔案文化資源傳播的服務功能。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為檔案文化資源傳播提供更為全面的技術支持。檔案文化資源是按照一定主題進行整合之后,符合社會受眾需求,進而進行傳播的重要資源,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檔案文化的多元化訴求[6]。因此,在檔案文化資源傳播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服務功能和導向,要打造知識服務模式、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模式和跨媒介服務模式。通過多種服務模式的構建,進一步實現檔案文化資源的高度共享,更好地滿足受眾對于不同檔案文化資源內容的訴求。同時通過構建不同服務模式,加強與廣大受眾之間的溝通互動。一方面,讓受眾獲得檔案文化資源成果,理解檔案文化精髓,增長人民群眾的人文知識。另一方面,讓受眾真正參與到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建設,為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總之,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一方面,推動檔案信息化建設;另一方面,要求檔案管理部門要打造符合廣大文化受眾群體需求的檔案文化資源產品和服務,這也在客觀上推動檔案現代化進程,要求檔案部門將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作為重點工作加以推進。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開發理念,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碎片化時間管理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創新檔案文化內容豐富,檔案文化開發與傳播手段,積極引進新媒體技術,搭建更有針對性、利用性的檔案資源管理和利用平臺,滿足受眾對于檔案文化資源的多元化訴求。
參考文獻:
[1]倪代川,蔡麗華.數字檔案資源文化軟實力建設探析[J].山西檔案,2021(06):31-37+14.
[2]董心紅.信息化建設背景下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J].蘭臺內外,2020(24):32—33.
[3]喬美娟.新媒體視角下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途徑探究[J].城建檔案,2020(08):102—103.
[4]趙妍,依佳寧.基于碎片時間管理的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途徑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0,42(03):59—62.
[5]鄭勇,張敏.數字人文視域下檔案文化資源開發整合研究[J].山西檔案,2020(02):109-112+32.
[6]劉志森.大數據時代檔案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檔案,2019(06):5—7.
作者:黃艷春 單位:白山市電視轉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