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1 09:07: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學術誠信教育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誠信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和處事規范,是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人格的體現。學術誠信教育對于高校來說亦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有助于引導學生規范其自身行為,養成獨立思考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然而現今高校中學生學術誠信觀念日益淡薄,論文抄襲、論文、考試作弊現象時有發生。為了培養學生誠信品質,高校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勢在必行。學術誠信教育注重過程性的引導,不可一蹴而就,其中實施路徑的選擇尤為重要,新媒體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在學術誠信教育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高達96.3%,且增長趨勢穩定,其中學生位列第一,占總人數的24.8%。新媒體作為互聯網的技術的新興產物,衍生出人們吸收信息的全新方式,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網絡載體成為當代大學生了解事物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高校進行學術誠信教育、培養學術誠信環境的必然選擇,為學術誠信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學術誠信教育過程中新媒體的價值體現
(一)開放交流學術態度
高校誠信環境由高校教育主體和客體共同形成,只有主客體二者之間和諧平等才能構建良好的學術誠信環境。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如要達到和諧的目的,溝通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高校將學術誠信觀念輸出時,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與權力。運用傳統媒體進行誠信教育時,往往由教育主體單方面的向學生傳遞學術誠信的內涵,這種單向的教育方式盡管可以達到一定的輻射效果,但是學生的認同度卻無法提升,新媒體的加入,在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架起了平等溝通的橋梁,形成了雙向溝通誠信教育模式。[1]雙向溝通可具體表現在高校學術誠信制度的制定及實施上,由高校管理者制定的誠信制度,將由執行者于新媒體平臺,學生瀏覽了解具體規章制度,并對其自由發表見解,校方針對疑問進行解答,并參考學生意見對制度進行合理調整,進而得出一套兼具完整性與認同度的制度。這種交互性也體現在學生個體、教師個體之間交流的多向性上。點動成線,先動成面,面動成體的原理眾所周知,培養誠信環境亦是如此,誠信氛圍是立體的,將校園包裹在其中,在這個校園里有著許許多多的學生,把他們看作是一個個“點”,新媒體為他們創造了動的條件,共同的教育資源將他們溝通成一條條“線”,基于資源的不同見解又使“線”不斷碰撞,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通過交流、合作來實行的誠信“體”。例如,高??蓜摻▽iT的“學生學術成果”共享平臺,由各院系辦公室統一管理,將本院學生在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的論文、畢業設計等成果到該平臺中,全校師生可共享,并對感興趣的主題進行交流探討,對有抄襲嫌疑的研究成果舉報處理,根據該平臺每學期論文質量,評選出“學術先進個人”頒發獎勵。經舉報查證,核實后取消該生所有獎勵評定資格,并將抄襲歷史錄入檔案。荀子在《勸學篇》中道:“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盵2]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經過不斷的學術碰撞,可激起學生對學術研究的熱情,潛移默化地使學術誠信根植于學生觀念深處。
(二)即時收發學術誠信信息
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展示出它的巨大優勢,其即時性和便捷性與當下社會追求高效的趨勢相得益彰。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誠信教育時可利用這一優勢,打破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隨時隨地借助新媒體實現學術誠信內容的傳播,增強誠信教育的輻射力。在新媒體出現以前,高校宣傳誠信教育的載體限于宣傳欄、校報、廣播、講座等傳統形式,此類活動在開展前對時間和場所提前規劃,對參與者的管理相較于新媒體來說都較為復雜,且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較難做到將誠信知識有效普及于每名同學。新媒體的到來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高校工作者可第一時間將論文寫作要求、考試誠信規定、違規違紀處理等學術誠信內容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于校園bbs、微博、貼吧、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新媒體網絡載體中,不僅節省教育者的精力和時間,其豐富多樣的形式也使誠信教育更加行之有效。與此同時,學生接受學術誠信教育也不再受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的制約,拿出手機便可了解學術誠信,充分利用了碎片時間,使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加便捷高效。這種即時性也使教育工作者能夠在第一時間接收學生關于學術誠信教育內容的反饋,了解學生對于本校學術誠信規定的態度看法,進而及時做出更加合理的調整。
二、新媒體沖擊下誠信教育的實施阻礙
(一)不良風氣散播加劇,高校管理難度加大
新媒體的開放性必然引起了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尚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沖擊,造成價值觀混亂的消極影響。人民日報中《反思新媒體三大弱點》一文也指出新媒體具有不專注、不負責的弱點,這些弱點會在社會不法群體及自我控制力較差的學生面前被無限放大,如有害細菌一般,一旦滋生若不及時處理,將危害整個高校學術誠信環境建設。[3]首先,削弱了大學生遵守學術誠信意識的形成基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我國滋生出趨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社會風氣,在這種不良風氣的包圍下,人們道德觀念弱化,誠信意識淡薄,新媒體的到來,更使這種狀況愈演愈烈,令人堪憂。新媒體不光為他們的學習創造了便利條件,也為他們滋生了學術欺騙的溫床。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學術資源數據庫日漸完善,學生足不出戶便可接收全世界的學術成果,手指一動便能將其據為己有,將學術誠信拋諸腦后。其次,阻礙了高校學術誠信環境的形成。社會上不乏唯利是圖的個人及團體,在新媒體工具的幫助下,其行為更是肆意猖獗,在高校甚至社會范圍內都刮起不正之風。一些機構或個人在新媒體平臺上向學生有償提供營私舞弊服務,“考試包過”“論文”等字樣頻頻出現于大學生樂于使用的新媒體平臺之中,進行著對學生學術腐敗行為推波助瀾的惡劣行徑,不利于高校學術誠信環境的形成,加大了高校對于學生學術誠信的管理難度。
(二)教育者操作新媒體能力不足,教育力度較弱
在新媒體盛行的環境下,各行各業都紛紛嘗試將自己領域的工作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高校也不例外。然而高校盡管已經踏足新媒體領域,卻沒有對其高度重視起來,低估了新媒體對于高校學術誠信的影響力,僅僅發揮了新媒體淺層作用,而關鍵性的教育功能并沒有得以發揮。[4]學生作為使用新媒體的重要群體,對新媒體平臺的熱愛程度和操作熟練程度都遠高于身為教育主體的教師隊伍,故高校新媒體平臺多由學生管理,的內容也以宣傳性、娛樂性為主,使新媒體對高校的功用停留于表面。受教育者年齡因素、知識結構的制約,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對于新媒體功能認知尚不全面,操作新媒體能力較弱。在新媒體平臺中如遇學生輿論傾向發生偏差的狀況,不能及時把握學生動向并作出正確引導,不利于學校整體網絡環境的構建,也將無法及時扶正學生錯誤觀點,延誤最佳教育時間。由此可見,新媒體之于高校學術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挖掘新媒體的教育功用尤為關鍵。
三、學術誠信教育直面機遇與挑戰
(一)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合理應對信息
關于“媒介素養”一詞由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首先提出,定義為“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5]對于大學生來說,媒介素養主要包括他們正確判斷媒介信息的價值方向,恰當處理媒介資源的能力和態度。學生與新媒體信息來源兩個終端通過網絡產生關聯,新媒體過度的包容性導致了信息來源的不可控,在此情況下,對另一終端加以把控和引導顯得更為實際。高校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可采用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育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展開,并輔以多渠道的宣傳形式。將學術誠信、媒介素養內容納入傳統課堂教學體系之中,開設專門必修課程,使學生能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明確學術誠信的重要性,正確應用學術資源,樹立誠信觀念并在新媒體平臺中建立誠信專區,高校學術誠信條例、違反誠信的案例及學校對其的處理,以示警戒。此外,各學院可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誠信活動,如誠信板報評比、學術誠信講座、誠信考試等,加強學術誠信的教育工作。
(二)加強教師新媒體運用技能,促進其對學生的正面引導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社會工具,教師也應順應時代潮流,掌握這門技能,并將其運用到教育工作中去。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光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與學生的溝通了解也是不可忽視的,這影響著對教育內容的輸出效果。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主動了解學生使用的新媒體工具,熟悉其使用技巧,及時捕捉學生動態,通過新媒體建立師生間友好關系,達成有效溝通。教師掌握新媒體技能之后,在新媒體平臺中發現散布危害學術誠信言論者,便可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將違反學術誠信的萌芽扼殺在搖籃之中,以免學生認識不清、意志不定,做出錯誤判斷。長此以往,有了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參與,新媒體平臺將逐漸澄澈,將其教育功能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朱衛國,梅貞.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教育環境的構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4(3):110-115.
[2]荀子[M].安小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5.
[3]熊建.反思新媒體三大弱點[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1-18(7).
[4]張艷艷.新媒體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探究[J].新聞站線,2015(2):111-112.
[5]楚明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提升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7(12):45-46.
作者:張馨予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