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0 09:04: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醫學倫理學教育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醫學生的醫德理論認知,塑造醫學職業人格,提高醫學人文素質,對醫療決策和道德行為選擇具有重要影響。基礎醫學是每一位醫學生入學的基礎學科,包括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以及藥理學等,是臨床醫學的基石。如何在醫學生的醫學起步階段有效滲透現代倫理學教育,使他們樹立醫學職業道德和職業理念,是基礎醫學教育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
1基礎醫學教師醫學倫理意識的建立
一名合格的教師除需要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人文與倫理學本質上一脈相承。傳統基礎醫學教育旨在夯實學生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沒有充分認識到醫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集合體,也沒有把兩者提到同等高度去對待。新醫學模式的出現使醫學教育者逐步認識到: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了醫學必然帶有豐富的人文色彩;醫學教育內容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在醫學教育中,只有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醫學人才。而人文素質的培養需要倫理學理論作為支撐,單純依靠開設幾節人文課、倫理課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能在掌握基礎醫學知識的同時對倫理學理論有基本的認識,在醫學基礎課教學中恰當滲透醫學倫理理論,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醫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形成。因此,基礎醫學教師除掌握基礎醫學知識之外,還應加強哲學、心理學、倫理學、法學、文學、藝術、人際溝通等知識的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養。在教學中應首先根據崗位培養目標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然后認真選擇和研究教材,充分挖掘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醫學倫理素材,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和職業崗位要求進行周密設計,將醫學基礎課教學內容與人文、倫理教育融為一體。
2基礎醫學課程中的相關倫理學認識
2.1人體解剖學中的倫理學認識
人體解剖學是每一位醫學生的必修課程,是臨床和醫學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弄清楚醫學復雜、疑難和意外死亡疾病的原因、發病機理,提高診斷、治療和科研水平,從而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解剖學教學中用到的標本主要來自社會遺體捐獻者,是死者對醫學最無私和高尚的奉獻。在教學中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解釋死亡,滲透生命倫理學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即體會到遺體捐獻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做到尊重死者,認真對待每一個組織和器官,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不浪費珍貴的教學資源,不允許任何不尊重尸體的行為,引導學生在獲得解剖學知識的同時認識到生命的寶貴。當他們學會對生命的尊重,這份尊重會傳遞給他們今后面對的每一位患者[1]。生殖系統是解剖學中的重要章節,近些年與生殖相關的倫理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工授精、配子移植、克隆技術等輔助生殖技術的實施給廣大不孕不育夫妻帶來了福音,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問題。受利益驅使,一些非法代孕機構、美女卵子庫、名人精子庫應運而生,產生了與之相關的倫理問題,如性別選擇與倫理道德相悖等[2]。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應該成為設計的對象,我們也沒有資格成為設計者。通過此項技術誕生的兒童雖然目前沒有顯示出健康問題,但據此認為該技術萬無一失還為時過早。試管嬰兒只是在特定背景下的一種應急措施,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嚴格審批,它不宜推廣并要嚴防濫用。教師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倫理觀。
2.2細胞生物學中的倫理學認識
細胞生物學課程是一門與國際以及生物前沿接軌的學科。其研究的層次已經達到了基因水平,在基因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并通過基因工程在改變自然以服務于人的需求方面進展迅速。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人類對基因工程哲學倫理學方面的問題重視不夠。一方面,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哲學觀下,基因工程引發了許多生態問題,特別是極大影響了生物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正是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基因工程引發了許多社會倫理問題,如基因測試會不會產生種族歧視、疾病歧視等。從克隆技術到人類基因組的重大發現,這些問題日益突出。而與細胞生物學的發展進程相比,人類相應的社會倫理體系卻沒有建立起來。基因倫理學和基因技術在為人類服務這一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要求既充分利用基因技術為人類造福,又要盡可能避免因之產生的一切有害于社會的現象。2.3胚胎學中的倫理學認識胚胎學講述了一個生命如何從兩個細胞的相遇奇跡般成長為一個完整胎兒的過程,是闡述人體發生、發育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展示了生命的神奇。胚胎學教學中的倫理學教育可開展基于點的學習方式。如在緒論中講到學習本課程的意義時,介紹我國第一例試管嬰兒正是組胚學專家和婦產科醫師共同完成的事跡,并簡單提及試管嬰兒技術的相關倫理學問題[3],使學生體會到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治療的關系,也體會到良醫、醫術、醫德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學做良醫。基于胚胎干細胞的研究目前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對臨床疾病治療的應用價值不可估量,其帶來的治療前景是從道德上支持這項研究的主要力量。但是同時胚胎被視為與人類生命價值具有同等地位,其研究也被看作是對生命的一種傷害。因此在積極鼓勵開展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同時,應加強管理,制定相應管理法規和制度,促進胚胎干細胞研究向健康和正確的方向發展。除傳統的醫德教育內容,現代醫學模式提倡進行生命教育,胚胎學是實現生命教育的良好載體,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2.4免疫學中的倫理學認識
現代免疫學已成為生命科學和醫學中的前沿科學,免疫學發展水平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科學實力及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移植免疫學是近幾十年新興的分支,器官移植這項高新醫學技術已經成為挽救生命垂危病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至今全球累計超過50萬人接受過各類的人體器官移植,并且隨著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日臻成熟,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有關器官移植倫理是采用技術手段將某個器官移植人身體所產生的倫理層面的問題。無疑器官移植能增進人類健康,但器官移植卻也產生了生理、心理、威脅人權、對窮人剝削、醫療不平等等問題。器官移植中的倫理學問題集中在器官來源與獲取、器官分配和技術應用方面。最主要的倫理學問題包括器官來源(尸體器官與活體器官)以及器官分配的倫理學問題。我國目前97%以上的移植器官來源于尸體器官。尸體器官來源最關鍵的倫理學問題是知情同意問題。只有捐獻者生前知情且出于自愿同意死后捐獻器官才符合倫理學要求。因為尸體器官來源嚴重不足人們才考慮活體捐獻,且目前活體捐獻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器官活體來源最大的倫理學問題是“風險受益比”的評估問題。在倫理學上不允許因為挽救一個人而犧牲另外一個活人。因此,必須依照公認的醫學科學標準進行綜合的利益與風險評估。只有在利益遠大于風險,并且捐獻者完全自愿的情況下進行的活體捐獻器官才是倫理學上可接受的。
2.5藥理學中的倫理學認識
用藥倫理是醫療用藥活動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任何藥物都有其兩重性,既有治療功效,又有其毒副作用。醫生在用藥問題上應持謹慎態度,以科學和倫理為基礎,按最優化原則慎重選擇。用藥倫理原則具體是:(1)不能濫用藥物。臨床上凡違背醫藥學原理的,或不符合病人病情和生理狀況的用藥,屬于不合理用藥或濫用藥物。濫用藥物非常容易導致藥源性疾病。(2)用藥既要看到近期療效,也要注意遠期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引導學生在藥理學課程的學習中認識用藥的基本原則并從大眾健康出發合理用藥、規范用藥。
3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效果評價
如何評價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效果,目前尚無統一的評價指標和方法,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標、思維習慣、課程考試成績、醫德認識等,可采用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教育評價的時間不僅可以在課程結束時,還可后延至其他學期。基礎醫學教學中的醫學倫理教育作為醫學倫理學系統教學的鋪墊和補充,應該少而具體,從小處著手,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總之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培養既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又達到了夯實醫學基礎提高職業修養的目的[4]。
參考文獻:
[1]吳遠.融醫學倫理教育于解剖學實驗的若干建議[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1,11(3):50-53.
[2]陸小溦,郭松,馮云.人卵子冷凍技術的倫理思考[J].生殖醫學雜志,2017,26(3):224-227.
[3]陳仁彪.醫學遺傳服務中的倫理準則[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6,5(4):24-28.
[4]趙馳,荏苒.醫學倫理學的新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1):1-5.
作者:劉麗 李曉芳 李志宏 單位:上海健康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