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08 09:18: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多媒體網絡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數據時代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更加清晰地了解經濟發展動態,從而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升生活質量,同時,經濟的全方位發展也受到了多媒體技術的影響,使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發展的挑戰。多媒體網絡是技術型工具,對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人們社交、學習、工作以及娛樂休閑的新模式,例如電視會議、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電子函件與居家購物等,也為社會治理、經濟運行、災害預警、救助等提供了高效的處理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媒體網絡已經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項重要標志。
1多媒體網絡對宏觀經濟發展的影響
(1)促進新型國際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媒體網絡的發展與普及,使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及貿易往來正在朝著網絡化、信息化、規范化方向不斷拓展,網絡金融已經延展至各個國家,多媒體網絡使世界各國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中國更是以大國姿態促進了以“一帶一路”為牽引的數字經濟的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多媒體網絡促進了國際投資及知識產權的保護。傳統的基金雖然是一種投資模式,但是也逐漸呈現出杠桿化與信息化的特征,需要有強大的網絡信息平臺支撐;在多媒體網絡發展過程中,貿易國紛紛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多媒體網絡為這種保護提供了便利條件和相關信息查詢功能。隨著電子數據交換以及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交易及結算方式也在發生變革。虛擬銀行的出現,使客戶與銀行間使用的ATM、App等方式全面啟動。電子商務也突破了國家界限,實現了全球購買。為了有效獲取國際投資地位,很多發達國家如今已經將發展目標鎖定中國,更促進了中國多媒體網絡的發展。網絡金融也改變著傳統的投資模式,有人說,“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新時代金融發展的不二選擇,它不僅改變了國際間的結算方式,也改變了百姓的投資方式。買基金、買股票等都可以坐在家里實現了。網銀的支付方式促進了國際投資可以更大規模、更快速度的進行,同時網絡借貸及第三方支付迅速崛起,使得資金運轉效率大幅度提高,更進一步促進了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促進國家宏觀經濟的協調及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多媒體產業的飛速發展,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2)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在大數據條件下,云計算平臺的有效應用進一步推動了國民經濟結構朝著高端方向不斷發展延伸。網絡的各項特征與優勢使其極容易融入各行各業的生產中,例如可以與農業控制融合,汽車行業融合,與能源產業融合,與教育教學融合等,所謂的“互聯網+”加快了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推動了“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1]在多媒體網絡的牽動下,進一步推動了行業技術創新與改革,促使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也促使了勞動結構的智力化發展。(3)整合社會資源。黨的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是重點工作之一。多媒體網絡塑造的是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相類似,在多媒體網絡中,各類信息資源匯聚在網絡上,需求者可以通過搜索引擎了解到具體情況。在交易平臺中商家與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接交易,開辟出現實市場交易平臺。在發達的網絡環境中,可以通過整合資源而解決資源的稀缺性問題,例如運用網絡進行眾籌,將各類資源有效匯總,開發出了具有市場前景新型資源。(4)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多媒體網絡能夠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將現實世界中的關系遷移至網絡空間中,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信息或者是市場距離等眾多原因,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網絡空間則大有不同。由于網絡世界是扁平化的,信息可以隨意傳播,可以將相類似的信息匯聚到一起,推動信息收集者搜索進程的快速完成。多媒體網絡還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緩解信息閉塞狀況,也為其他信息載體實現了有效的互動與傳播。
2對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影響
(1)促進了網絡虛擬商品的產生。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與計算機工具的廣泛使用,出現了較為新穎的商品形式,擺脫了人們對傳統商品概念的認知,如應用計算機技術制作出的音像以及各類電子書籍等數字化產品,比特幣等新式的貨幣經濟。人們運用多媒體網絡便可以獲取物品,甚至是看不到任何產品就可以完成交易,而此種情況在傳統市場中是難以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現實空間也受到壓縮,多媒體網絡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商家在網絡平臺上運用特定的方式向消費者推廣產品,與客戶建立關系,通過網絡挖掘客戶信息,做數據統計分析,提供各種在線交易及娛樂等手段學習的視頻等,這些產品難以使人感知到空間上的距離,所以經常有人會游走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2)使商品供需均衡狀態發生變化。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及當前人民需求的不平衡性,使商品的供求經常處于失衡狀態,傳統的市場調查方式難以準確掌控市場發展情況,商品銷售無法考量市場距離,難以證實市場的需求量大小。無論是哪種現象,都會加劇商品市場的不穩定,從而波企業的生產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但是在多媒體網絡發展的環境下,商家借助信息手段,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能夠有針對性地了解市場需求情況,了解產品的市場特征,精準計劃提供的商品數量與種類,能夠與消費市場吻合,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成本。如戴爾的產品定制策略就是很好地運用了市場信息分析方式,使庫存降至最低,成本降至最低,從而更好地贏得了消費者,贏得了市場。(3)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多媒體網絡的發展不僅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也促進各個企業不斷改進自身的技術條件。新時代,“虛擬經濟”“共享經濟”“全球經濟”等熱詞已經不是傳統企業所陌生的詞匯了,在這些外界競爭環境發展的挑戰下,企業必須不斷改進技術,使自己融入互聯網經濟,才能不被時代的列車拋下;也只有不斷地提升多媒體網絡的應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甚至是必須不斷地與其他企業進行信息貢獻、抱團取暖,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4)降低成本提高盈利。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企業可以將采購、設計、生產、檢驗、銷售等環節通過建立好的管理信息系統來完成,包括客戶開發、市場銷售、賬款處理、納稅申報等環節,當前已經全部實現了全信息化管理,通過這一平臺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更好地規劃管理各環節,實現高水平盈利。
3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
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這些優勢應用到當前的市場發展中,應用到百姓的生活中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除了提供便利性、快捷性外,還會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更多、更快地獲取信息。目前,中國市場上的智能機已經取代功能機成為市場的主流,幾乎平均人手一部手機。自21世紀以來,“近年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顯著的提升,居民對手機的購買力攀升一倍有余。2010年至2015年間,中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900元上升至1.1萬元,城鎮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萬元上升至3.2萬元;而手機的平均價格從2010年約2150元降至2015年約1800元。城鎮和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手機平均價格從2010年的8.8和2.7上升至了2015年的17.8和6.1,換而言之,居民手機的購買力提升了1倍有余。”[1]“中國網民規模增長了近30倍,目前網絡的滲透率約為52%?!保?]手機擁有量的提升及網絡覆蓋率的增加會促進百姓更加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不管是工作時間的必要工作內容,還是工作之余的休閑娛樂,都可以與多媒體網絡技術掛鉤。早晨起床的鬧鈴、新聞早班車、滴滴出行、外賣、網絡購物、OA辦公、網絡轉賬、理財、保險,甚至孩子的學費、保險、水電費都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來完成。應該說,在多媒體網絡時代,每個沐浴其中的人,都無形中提高了信息搜索的速度,提升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生活的質量。(2)促進了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過去,孩子在國外讀書,父母經常牽腸掛肚,不知道遠在他鄉的孩子情況,也沒有啥直接的辦法保持聯系,但是現在好了,只要父母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或者是電腦的互聯信號,就可以實時與外地的任何人取得聯系。通過微信、QQ等平臺,成就了很多單身者;通過網絡平臺,人們省掉了過去寫信甚至打字的時間,直接就可以語音和視頻了;通過網絡平臺還可以隨時了解到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一些動態。這種生動性、實時性、便利性是空前的,不僅促進了彼此間的方便聯系,而且增進了感情。因此可以說,是多媒體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出現,有效緩解了信息閉塞”。[3](3)支付方式的改變也改變了人民的生存方式。隨著移動互聯支付方式的出現使過去的錢包成為小眾持有的東西,很多現代人出門的時候只帶手機、鑰匙和身份證,連銀行卡都成為可選可不選的東西了,正如一則笑話說的:新型的支付手段“使小偷都要失業了”,“使造假幣者沒有市場了”,這就是新型支付方式帶來的優勢。通過網絡結算,還保持了支付的安全性、減少了流通中的現金量,也保持了市場的平穩發展。應當看到,盡管多媒體網絡發展有眾多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多種的問題,如網絡支付的安全性問題、網絡平臺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現代人對于網絡的依賴問題、因為網絡而產生的身體健康問題、視力問題、人與人的交往方式方法問題等。管理者需要認識到多媒體網絡的優勢并盡量充分挖掘其潛力,發揮優勢,同時也要正確看待其不足,加強網絡風險管理,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黨的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3,30.
[2]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保有量、普及率及行業發展趨勢[EB/OL].
[3]葛婭敬,趙禮峰.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對經濟的影響研究[J].中國市場,2017(33).
[作者簡介]李芷涵(2002—)男,滿族,大連市24中學;指導教師:田東娜(1975—)女,滿族,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