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29 09:33: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校園文化建設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和輻射源,應該充分發揮高校校園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功能,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我校通過實施校園文化建設整體化工程、主題化工程、精品化工程、特色化工程、信息化工程,全方位覆蓋與浸染全體師生,提升全校師生的精神面貌、凝聚力、向心力和幸福感,指導學校健康、良性、有序地發展。
一、校園文化建設整體化工程
學校按照“科學布局、功能完備、節能減排、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整體設計與布局校園,提高資源利用率,做到校園建筑的使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合理配置植物種類,根據植物的不同生長習性,因地制宜地栽植樹、竹、綠籬、藤蔓、花草等,校園“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綠”,呈現出清新雅致的現代化氣息和樸素豐厚的文化底蘊。校園規劃將象征學校特有價值觀的校訓、學風、教風的文化內涵融入建筑的命名之中,如“明理樓”“知行樓”“至善樓”等。為了凸顯我校的新能源特色,建設以“太陽能”為優秀標志的文化廣場,以“光伏蓮花燈”、太陽能博物館為主要文化景點,在色調、造型和組合的交融中,讓人油然感悟到一種理念、一種特質和一種精神。
二、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化工程
做好大型節日或儀式主題活動,進行具有深遠意義的專題教育。在國家大型節日或紀念日如國慶節、建黨日、“五四”青年節、抗日戰爭勝利日舉辦主題活動,唱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在中國傳統節日如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舉行“祭奠先烈”“和睦團圓”“尊老愛幼”的專題活動,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組織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紀念日,激勵廣大師生“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學校”的深厚情誼。組織校園文化主題活動,濃郁文化氛圍。如組織一年一度的社團文化藝術節、技能節、體育節,開展“文化名人進校園”“廉潔文化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提供學生自我展示與提升的平臺,讓學生浸染在“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提高文化品位與素養。開展教風與學風建設活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讀書節”活動、“教師成長工程”“教師卓越貢獻獎”評選、“示范班級建設與評選”“書香班級”與“讀書之星”評選等活動,激勵廣大師生“愛教樂學”,形成“博愛博學,求實求新”的教風與“勤學勤思,篤信篤行”的學風。
三、校園文化建設精品化工程
打造文化活動品牌——君子蓮大講堂、愛心傳承基金會、“課前一分鐘”演講。君子蓮大講堂的做法是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學校講學,聆聽大師風采,提升文化品位;愛心傳承基金會的宗旨是凝聚“理工人”的善與愛,讓貧困生感受陽光與溫暖,并一屆一屆傳承。“課前一分鐘”演講則覆蓋全院學生,將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結合,成為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的平臺。通過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展現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在省內外有較強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示范班級建設。每學年建設與評選3~5個示范班級,以良好的班風、學風促進班級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同時以示范班級建設為平臺,對接相應企業,引進企業文化進校園、進班級、進學生頭腦,培養“準職業人”。推選師生榜樣。尋找“最美教職工”、推選“校園好青年”、評選“感動理工”人物,傳遞和弘揚身邊正能量。
四、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化工程
將“蓮誠愛綠”文化推向深入。繼續推進“君子蓮大講堂”活動的開展。每年度開講4期,每年參與講座(包括現場參與和網絡參與)達到10000人次。修建具有光伏特色的“蓮”文化廣場。按照“寓廉于景、觀景思蓮(廉)”的總體思路,修建賞蓮亭、“愛蓮說”石刻碑、蓮花池、蓮魚戲水水墨墻繪等。組織“愛我蓮城”主題活動。組織學生積極融入到學校所在地湘潭(亦稱蓮城)的志愿服務活動當中。通過“溫暖你、快樂我、為蓮城寒士送寒衣”活動、蓮城文明交通規勸、蓮城定點社區共建等提升學生服務蓮城、服務社會的意識與能力。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對學生的學校誠信、貸款誠信、考試誠信、網絡誠信等記錄在冊,并納入到學生的個人檔案。開展“不說假話、不做假事”主題活動、開辟“不說假話、不做假事”校園論壇,開展“不說假話、不做假事”典型故事征集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求真”的意識。組織誠信踐行活動(如誠信考試、誠信貸款、誠信就業等),一旦有考試違規者,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做出處罰,養成學生誠信行為習慣。開展“愛國孝親、尊師敬友”活動,利用重大節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愛心教育基地等教導學生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朋友。擴大校內已搭建的愛心實踐平臺“教師一對一幫扶貧困生”“愛心傳承基金會”“壹援基金會”的影響力,利用主辦單位、校友會和行業協會的影響力宣傳“愛心傳承”等校內慈善項目,獲得社會各界和校友的支持,以幫助更多的貧苦學子。在省內外拓展“愛心教育基地”,通過法律宣講、專業服務、文藝匯演、基層調研、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行動等,培育學生情系湖南、情系中國的濃厚感情和服務家鄉發展的社會責任感。構建綠色課程體系,傳授學生“環境保護,心理健康”知識。實施校園環境美化、凈化工程,優化校園物質環境。制作人性化宣傳標語和標識,完備、規范校內配套設施,實施校園花草的“四季飄香”工程和建成理工新能源特色的建筑物。樹立新能源理念,積極踐行“節能降耗,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通過開展節能宣傳周、環保主題班會、創建無煙校園、“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的主題活動、廢物利用環保小制作比賽、保護湘江母親河志愿者活動等,發動全院師生積極參與到各類主題活動中來,讓“節能降耗,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
五、校園文化建設信息化工程
在學校信息化建設中,開發具有理工特色的移動APP,將學校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各二級單位的微博、微信、CRP系統,世界大學城空間、移動圖書館等整合到理工校園APP,成為學校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信息平臺。該信息平臺統一歸口宣傳部網絡中心管理,避免各微信、微博“散兵游勇”,凌亂發展,做到“抱團集成發展”,實現內容與欄目的集成共享。做到信息化平臺覆蓋全院師生,師生共享信息化成果。同時,通過系列互動活動,抓住師生用戶心理,保持用戶黏度。開辟“理工”網絡文化專欄,傳承特色文化。例如,“理工推薦”“理工快訊”“理工講堂”“理工達人”“理工掠影”“理工基金會”“理工課前一分鐘”等欄目,分享即時資訊、校園趣聞、宣傳校園優秀人物,展現校情校史、校園風光;通過專題策劃,追蹤社會熱點,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糾偏錯誤動向,將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通過網絡文化潛移默化給學生。
參考文獻:
[1]馬平均,胡新保.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
[2]鄭柔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研究[D].山東大學,2017.
作者:鄒連方 單位: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