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27 10:09: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
“韓流”對大學生意識、思維和行為產生了各種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在這種嚴峻局勢下,應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各大學廣泛探討的問題。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堅持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尊重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并引導自身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韓流”;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多元文化建設
1“韓流”對大學校園文化的雙重影響
當今社會,多數大學生都屬于“90后”這個群體,不予置否,“90后”這個群體對于新鮮事物有著極強的接受能力,但是由于這個群體自身的特質,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辨別能力并不高,因此,面對“韓流”迅速席卷,大學生不能很好對其進行區分,這導致了“韓流”對大學校園文化將會產生積極和消極的不同影響。
1.1“韓流”對大學校園文化的積極影響“韓流”作為外來文化,在全球化趨勢下,它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及青年的發展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同時一定程度上能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1.1.1“韓流”有利于填補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韓劇《家門的榮光》,在各演員的言行舉止中,無一不滲透著韓國民族對于長、幼、尊、卑的重視,比如見面要相互鞠躬問好,在餐桌上如果長輩沒有開動,小輩是不允許先吃飯的。而這些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也是同樣作為精華需要被繼承和發揚的。因此,在觀看韓國影視劇等相關作品時,大學生可以在感受韓國文化傳統時,回味中華民族的精髓,使自身更好的堅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填補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匱乏的狀況。
1.1.2“韓流”有利于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韓國影視劇中,多數人物設定為“灰姑娘”與“白馬王子”。在女主角的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各種艱難遭遇,但是,她一定不會放棄希望,一定是以最樂觀的狀態生活,繼而遇到生命中正確的那個人。對于廣大樂于觀看韓國影視劇的大學生而言,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支柱作用。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作為獨生子女的“90后”,抗壓能力并不是很強大,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時,往往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迷茫,失去信心。而韓劇中人物展示出來的積極樂觀,堅強努力正是廣大大學生所需要的。
1.2“韓流”對大學校園文化的消極影響“韓流”如同一把雙刃劍,會對大學校園文化以及青年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由于“韓流”背后蘊藏的文化傳統以及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將影響大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甚至是將中國歷史進行歪曲。同時,在豐富的物質包裝下,它將影響大學生信仰的確立,以至對大學生信仰的堅定產生破壞。
1.2.1“韓流”影響大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2013年播出的韓劇《奇皇后》,以中國元朝時期和韓國高麗時期為背景,但整部劇卻在各個細節中不遺余力的描繪中國統治的落后,國力的薄弱等等。類似的還有很多劇集,比如:《該隱與亞伯》、《大長今》等等。這些帶有主觀民族主義色彩的韓劇會極大的誤導“90后”大學生的視聽,使他們無法正確辨別自己國家的歷史,只能一味盲目接納。
1.2.2“韓流”影響大學生樹立人生榜樣一個人能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很大程度上由自身的信仰所決定。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學業負擔相對沉重,心氣浮躁,不能很好剖析自己,不能明確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然而隨著“韓流”的廣泛滲透,許多大學生將那些由韓國娛樂公司斥巨資打造的明星視為自己的男神、女神。顯而易見,這種在樹立榜樣上方向的扭曲,會對大學生未來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危害。
2正確引導“韓流”,強化“主流”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正是因為“韓流”對于大學生會產生積極、消極兩種不同的影響,所以作為大學生學習成長的所在地,大學需承擔責任,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堅持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同時,更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引領學生對“韓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而加強自身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2.1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堅持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隨著時代不斷演進,大學校園更要引導學生繼承并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堅持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
2.2尊重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尊重并學習多元文化,構建以“多元文化”為載體的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在校園的思想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借鑒國內外多元文化,還要不斷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促使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加強學生對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2.3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構建正確三觀明確中韓文化之間的異同,加強并發揚中韓文化中的相同點,嚴肅并認真對待文化之間的差異處。可以將中韓文化的交界點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致力于創造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力求貼近校園文化生活,符合道德標準,進而,更好的促進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
3結語
總之,“韓流”文化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對學生的成長也如同一把雙刃劍,各有利弊。但是,隨著經濟、文化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嚴重,作為大學生更應該在緊跟時代趨勢的大環境中,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堅守內心的文化價值觀。本文從“韓流”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以及面對“韓流”,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如何應對的方向論述。這更說明,在“韓流”席卷亞洲的當下,辯證對待“韓流”的重要性,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作者:梁珺淇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一)以學校官網為中心與大學校園文化的分享與互動
隨著校園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各高校大力建設綜合性的學校官網。學校官網就是學校的形象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學校,不僅可以窺見學校的校容校貌、辦學實力、師生風采,還可以從中感受學校的辦學理念、文化精神。縱觀省內各高校的官網主頁,各顯風采,各有特色,都借助特定的名稱、標志、圖案、字體、色彩、文案等視覺要素,建立網頁欄目,將學校豐富的信息資源呈現在不同位置的欄目里,這些欄目展示了校園文化的各個層面,用以向社會公眾準確、清晰地表達學校辦學理念和行為特征。校訓和校標是一所學校的文化名片。校訓是一所學校教育理念、治學風格的體現,是大學精神的凝煉和校園文化的靈魂,也是師生立身處世、從教求學的行為準則。校標則是學校性質和特征的外在表征,蘊含著這所學校的辦學歷史,也是校風、校園精神的綜合反映,是學校特色與個性的濃縮,映射了大學的品質。在各高校的官網上,校訓、校標都占據顯要位置。福建師大的主頁,學校新老兩個校區的標志性建筑交相輝映,寓意著師大的文脈在新校區的傳承,校訓“知明行篤,啟誠致廣”呈現在主頁最醒目位置。泉州師范學院前身為創辦于1958年的泉州大學師范學院,在它的主頁,校訓“善學如泉,正心至大”體現了全院師生復辦泉州大學的共同愿景。除此之外,學校簡介、校情片、校史記憶、校史年鑒、歷史沿革、校友風采等欄目都記錄學校的歷史,反映了學校的發展,展望美好的愿景,以史育人,形成以“校風”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傳統熏陶、教育、激勵學生追求廣博知識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對學校的精神內涵進行了詮釋。廈門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還將校歌譜寫在官網上,濃縮了學校悠久的歷史,唱出了學校光榮的使命,激勵了師生昂揚的斗志,是優秀校園文化的彰顯。環境是大學彰顯學校實力的基點,是大學得以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大學環境建設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多的是負載著文化的砝碼,成為大學文化孕育的載體,營造厚重的文化氛圍,體現學校的文化品位。各高校旖旎的校園都展現在校園風光的欄目上。廈門大學校園依山傍水,以紅屋頂為特色的“嘉庚風格”的建筑散映在湖光山色之中,被譽為“中國最美校園”之一,在官網上以二維、三維、衛星定位等多種形式一一展現。福建農林大學綠樹成蔭,郁郁蔥蔥,以它的繁枝綠葉蔭庇莘莘學子,彰顯校園厚重的積淀,它的彩色平面圖將校園的主要樓群、道路、廣場逐一示意,航拍圖更是將校園美景如福建師范大學的圖書館,福州大學的科技樓,福建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集美大學的學生宿舍一覽無遺。這些大樓是校園文化的物質根基,學校的傳統、文化氣質、精神風貌都融合在這些大樓的設計風格之中。在網絡上我們能感受到優越的校園環境,盡顯求知的寧靜。針對高校師生的欄目更是異彩紛呈,校園信息、科學研究、學生在線、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機構設置、學科設置、招生就業等林林總總搭建了高校的制度構架。“院士風采”“名師錄”等系列欄目一一展示了各個專業領域名師們卓爾不群的風采,體現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網上團校”、“青春廈大”、“紅色之旅”、“校園視線”等欄目傳遞著正能量,顯示著朝氣蓬勃、充滿生機的校園景象。更多的校園討論驛站,如廈門大學的“鼓浪聽濤”、福州大學的“庭芳苑”、福建農林大學的“沃土”、福建師范大學的“溪源”、閩江學院的“旗山晨馨”等BBS論壇,為大學生了解和關注社會熱點、發表意見、相互討論提供了平臺,構建了校園新型溝通方式,成為師生的心靈氧吧。2013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的官網主頁一改往日的嚴肅風格,刊登了一張單人美女畢業生圖片,占了大幅頁面,網友將該女生稱作“人大女神”,在網上引發強烈關注,好評如潮。人民大學主頁的美女畢業生圖片,讓很多人自然想到了招生季的宣傳,由此引發了不少調侃。許多同學表示,主頁用這一張圖片非常恰當地反映了當下畢業季的氣氛,女主角也很漂亮,這樣的學校主頁才算得上高端霸氣;也有同學表示,用畢業生的照片作為官方網站的首頁圖片,取代了以往單純的學校景觀和領導老師為主題的圖片,是一種大膽的突破和創新。人大的校園官網曾一度因為點擊率過高而癱瘓。緊隨著人大的步伐,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流傳出的校園照片同樣在網上火了。廈門大學主頁推出了一組小清新的動漫畫,福建師范大學的一組“我在福建師大等你”的照片受到大批網友熱捧,閩南師范大學一名長相甜美的女生更是舉著“一起來閩南師大游泳吧”作為廣告語,吸引人們的眼球。雖然這只是高校為招生所做的宣傳,但是通過新媒體,吸引了人們的強烈關注,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各高校正是通過校園網頁的展示,將校園文化通過網絡走向社會,將靜態的校園構建成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數字化校園。形成“以校園門戶網站為主體,以紅色網站為旗幟,以學術、新聞、服務類網站為補充”的校園文化的分層次格局,用最外顯的形式對外廣為宣傳。借助網絡的魅力,校外網民可以方便地瀏覽校園網,了解學校,獲得各類信息。同時也通過這種舉措鞭策師生修身養德,激勵學生熱愛學校,刻苦學習,報效祖國,服務社會,讓大學精神深入人心,成為凝聚師生的精神力量。
(二)以手機媒體為平臺對大學校園文化的交融與滲透
手機,最初只是滿足人們進行便捷語音通訊的工具,現在不僅成為可以承載各種信息的接收終端,而且在日益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支撐下,成為一種可以進行信息傳播、名副其實的媒體。“作為一種可以將移動中的人群聯系起來的新興媒體,手機正以空前的速度發展著。手機媒體以其便攜性、隱私性與貼身性,及高度的個性化讓擁有手機的人都成為電子人,無時無刻不通過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系,完成人際交流、移動信息和無線娛樂等一切功能,手機媒體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2]。利用手機媒體與校園文化互動,許多高校進行了大膽嘗試,構建了“掌上校園”。福州大學開辦了“福州大學手機報”,借助傳統媒介的內容,通過“要聞”、“綜合新聞”、“學生廣場”、“副刊”等版塊,結合手機媒介新形式,整合出新型的信息模式,不僅向師生發送新聞,還通過“讀者調查”、“讀者評報”等多渠道地宣傳校園文化建設。廈門大學引進了易班網絡互動平臺,為開展各種學生活動提供便捷途徑,目前已有42個學院22453多人次注冊使用。手機媒體的信息內容多以簡介的短標題形式出現,容易讓師生快速獲得最新消息,廈門大學推出“i廈大”手機客服端,用于最新的廈大資訊,如今已成為廈大學生愛用愛看,常用常看的綜合性手機門戶,成為熱門講座、各類演出的搶票活動、先進評選以及信息傳達、輿論溝通的重要陣地。手機媒體的信息多帶有針對性、實用性、互動性和服務性,利用這一特點,福建師范大學創新打造校園“微”文化,構建校園“微”體系、落實校園“微”服務、做好校園“微”引領,讓校園文化在潤物細無聲中落地生根,進入手機“微時代”。在2012年福建師范大學的迎新活動中,校學生會的微博引發新、老生互動,通過各級團組織微博線上線下聯動服務,快捷高效地解決了新生問路、咨詢、貧困生資助、宿舍報修等問題,在24小時內轉發、評論數達到了16322條,甚至還登上了當天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除了微博互動外,校學生會還“潛入”各個學院的新生群,在群共享里發放電子雜志《新生指南》。這份指南由該校學生會新聞中心的成員向身邊同學征集素材編寫而成,內容涉及福建師大的歷史和校園介紹等[3]。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閩江學院、福建醫科大學等高校都注冊校園官方微博,各二級學院、班級、社團也建設了數百個組織微博,各微博之間相互關注,共享信息,粉絲群不計其數,基本囊括了使用手機上網的所有手機用戶,開拓了校生溝通的新途徑,提升了高校形象。各高校構建的“掌上校園”推進了學校各項管理,將不同專業的師生緊密聯系起來,搭建工作、學習、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平臺,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對學校的工作要求和有關情況隨時隨地最新、最權威的信息,牢牢把握屬于學校的話語權,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宣傳和先進文化傳播的強勢。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校園文化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轉換,顯現特有的文化意義,促進了社會民眾傳播意識的自覺,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社會的文明和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
(三)以樓宇電視為支點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充實與拓展
除校園官網、手機媒體外,還有一些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傳播中也承擔著重要角色,較為突出的是樓宇電視和LED顯示屏。樓宇電視是采用數字技術,從傳統電視媒體延伸出來并依托傳統電視媒體資源,選擇樓、堂、館、所等公共場所作為播出空間的新媒體。LED電子顯示屏,則是以滾動播放的形式,傳遞校園信息,宣傳先進經驗、典型事跡,打造“電子文化墻”,搭建校園文化宣傳符號系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教育人。福州幾所高校,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公共區域,如學生廣場、學術報告廳、會客廳、學生活動中心、食堂等配備了樓宇電視及LED,即時傳播新聞資訊、學術通知、人文體育、時尚娛樂等公共信息,打造廊室文化,對校內最新信息的傳遞發揮著重要作用。我走訪了幾所高校,并對一些同學(以下A—R均為訪談學生)進行了隨機訪談。福州大學子興樓前,樓宇電視傳播的內容經常成為很多同學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隨機訪談中,A說:“我經常在那聽音樂演唱會,五月天的演唱會曾讓我心潮澎湃,激動了好幾天……”B說:“我喜歡體育,常在這看球賽,又叫又吼的過癮!”C說:“我喜歡樓前的那塊草坪,自由!我可以坐著,躺著,遇到我喜歡的內容就看看,不喜歡拔腿就走。”D說:“這里承載很多我的喜怒哀樂,常常在這看著人來人往,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多事就想開了……”。在福建師大,E說“我每天經過大會堂,都會留意顯示屏,看看今天有什么講座……”F說:“只要時間不沖突,這里的每場講座幾乎都聽了,音樂的、歷史的、文學的,多聽講座,能夠得到專業知識以外的很多見識,對我個人成長很有幫助。”G同學說:“講座最直接體現一所大學的學術氛圍,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活生生的教材。”H同學說:“這個顯示屏傳遞的信息很重要,哪位大師來開講座,我們一目了然。”
圖書館是營造馥郁書香和傳播人文思想的理想場所,每所大學的圖書館建設都有其獨有的特色,彰顯大學的文化底蘊。如今高校的圖書館不僅館藏門類齊全,還大力推進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配備了LED,傳播著最新文化資訊。在福州大學的隨機訪談中,R說“每次到圖書館,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抬頭看看顯示屏,先了解下今天的資訊”,其他一些同學也覺得這個LED傳遞了許多圖書館的信息、學術報告廳的信息……近年來,各高校在公共區域設立了許多電子閱讀屏,以滾動的方式刊登各類最新資訊,既快捷又方便,同時也讓閱讀更環保。在閩江學院學生食堂前矗立著多塊電子閱讀屏,來來往往的學生都會駐足瀏覽,“每天吃飯的時候我和同學們都會在這看看電子報紙,評論一番,再進食堂,它是精神食糧”,閩江學院的同學這么說。在當今,學校官網、手機媒體、樓宇電視等新興媒體重構了既有的文化形態,在廣度、深度上制約和影響每個個體乃至每一種社會活動。我們要不斷探索、創新大學校園文化傳播的路徑,合理利用新媒體,發揮文化教育的功效,承載和傳遞優良的校園文化。
作者:姜琪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網絡輿論影響下的大學校園文化
從上文對網絡輿論的內涵和特點分析中可以看出,網絡輿論是一個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輿論形態,而網絡信息作為網絡輿論的重要因素,其對校園文化的建構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響。從網絡輿論的視野觀察,校園文化更傾向于一種現代化、信息化校園文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在高校的廣泛應用,我國高校校園逐漸呈現出了信息化校園的特點,這為高校校園文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物質技術環境。互聯網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這種網絡環境促使高校校園文化向著信息化校園文化轉變[5]。在信息化校園文化逐漸發展并成為當今大學校園文化重要環境特征的時候,網絡輿論作為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因素,也隨著信息化在校園文化中的不斷深入而對校園文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層面:首先,網絡輿論與校園文化產生越來越多的關聯;其次,隨著校園文化參與者對網絡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賴,網絡文化逐漸成為校園文化重要的來源,或者說網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校園文化的締造者之一。
1.1網絡輿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關聯網絡輿論作為一個社會輿論現象,有其自身獨特的主體,也就是輿論的參與者。在社會輿論的一般研究中,輿論的主體被認為是對輿論話題進行討論,發表自己言論、觀點、態度的人。對于網絡輿論而言,輿論的主體則是參與輿論形成過程,并通過互聯網平臺、表達自己意見和態度的網民,以及受到網絡輿論中優勢聲音影響的互聯網使用者。對于校園文化而言,校園文化的實質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特定范圍內的文化環境。這個特定的范圍就是校園文化產生和存在的環境,同時也是校園文化的載體。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這個載體,通過高校這一載體反映和傳播的文化。從廣義理解,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創造過程,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從狹義上理解,校園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學、管理以外的一種群體文化,其主要內容是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校風學風建設、文化藝術活動。從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可以看出,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在校園這一特定環境中,參與校園的教育、教學、管理以及其他校園活動的人。而校園文化的主體,則由校園中的教師、職工、學生等共同構成。校園文化的主體與網絡輿論的主體,雖然是分屬兩個范疇的概念,但網絡與校園的緊密聯系,網絡信息在校園中的廣泛傳播,則在這兩個不同范疇的主體之間建立了關聯。從網絡信息傳播的參與者來看,在校的大學生是我國網民數量最為集中的群體,同時也是活躍在網絡上最為引人注目的群體。大學生在網絡使用習慣、網絡技術應用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網絡信息或者說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更為明顯。大學教師作為在知識掌握方面處于優勢地位的社會群體,其發出的聲音往往成為社會中的優勢聲音,這也就決定了大學教師群體在互聯網上聲音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說,網絡輿論的主體更多地集中在大學這一特定環境中,而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則受到網絡輿論的較大影響。
1.2網絡輿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信息關聯網絡輿論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網絡產生或擴散的信息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傳播,而這一信息被關注和傳播的過程,在大學校園中則具有更為顯著的影響。一方面,在大學校園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校園網絡平臺正逐漸成為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漸成為網絡輿論生成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廣泛關注也使得網絡信息越來越多地被轉化為網民和非網民共同關注的社會信息,從而促成網絡輿論向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輿論的發展。網絡輿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信息關聯,就是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大學校園對網絡信息的接納和再傳播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今天,在我國大學校園中,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大眾媒介就是互聯網。在廣播影響日益下降、電視在大學校園中無法被大多數學生經常接觸使用,而計算機在成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以及學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況下,網絡也就成為了大學校園中最具普遍意義的大眾媒介和信息傳播工具。互聯網搭建起的既是一個社會信息向大學校園傳播的渠道,同時也是一個校園中信息、共享的平臺。網絡輿論的信息傳播過程,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渠道和平臺,才得以在校園文化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信息,同時,校園文化中的原發信息也得以通過這樣的渠道,成為網絡輿論和社會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1.3網絡輿論對大學校園文化的締造作用網絡輿論對校園文化的締造作用主要表現在其對校園文化內容的豐富以及對校園文化發展的導向作用兩個方面。(1)網絡輿論有很強的流行性特征,這一特征將網絡輿論的觀點和議題與流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過去的10年中,我國網絡輿論逐漸成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逐漸成為了引導流行文化進程的重要因素。網絡輿論與流行文化的這種緊密聯系,也使得網絡輿論能夠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豐富校園文化。一方面,網絡輿論直接吸引校園文化的主體積極參與,并直接為校園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網絡輿論通過對流行文化的重大影響,促使流行文化對校園文化的不斷滲透,從而間接影響和豐富校園文化。如今我國大學校園中隨處可見的網絡流行語、大學生日益依賴互聯網的生活方式、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臺,都說明了網絡輿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校園文化的構成這一事實和發展趨勢。(2)校園文化究其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氣氛建立在校園文化主體共同傾向和倡導的行為范式以及價值傾向之上。網絡信息的廣泛傳播和人們對網絡工具的過度依賴,改變了作為大學校園文化主體的大學師生的生活習慣和價值傾向。網絡輿論日漸深入的影響,也使得輿論的觀點、傾向和態度越來越多地轉化為校園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甚至主導地位的態度和傾向。校園文化的走向,也在這種網絡輿論觀點的滲透過程中,逐漸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并越來越多地趨同于網絡輿論的觀點和走向。
2網絡輿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方式
2.1從議題角度形成關聯網絡輿論作為一種特殊的輿論形態,在其日漸擴大的影響力推動下,逐漸占據了中國社會輿論形態最重要的位置。從網絡輿論的生發過程來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輿論的主要形態也從簡單的網絡流行語,逐漸轉化為網絡熱點事件,進而發展為網絡意見和態度。從互聯網技術平臺來看,網絡輿論的生發空間,也從過去的論壇、QQ群、貼吧,逐漸豐富為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對于大學校園文化而言,構成校園文化主體的優秀成員是大學生,大學生群體的特點決定了其在接觸大眾媒介信息的過程中,網絡信息占據了主導性的優勢地位。大學生的信息主要來自于互聯網,這就決定了網絡信息在大學生的信息環境中承擔了主要構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體時代逐漸到來,大學生也就成為了自媒體時代的“原住民”,在自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巨大變革中,來自互聯網的信息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了社會信息的主要議題,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聲音和觀點的渠道。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和移動互聯網終端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大學校園的議題與網絡輿論的熱點呈現出了高度關聯的態勢,同時,由于學生缺乏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大眾媒介的接觸渠道,網絡輿論對校園議題的設置作用凸顯。這種對校園議題的設置直接影響,是網絡輿論對校園文化影響的最突出表現。
2.2從價值觀角度形成關聯網絡輿論通過直接影響校園議題的方式,將網絡輿論的對象直接延伸到校園文化議程當中,這一過程一方面是網絡輿論將輿論熱點過渡到校園話題的過程,另一方面還是網絡輿論引導和影響校園文化的價值觀念的過程。由于在生發過程中,網絡輿論處于互聯網的相對封閉的范圍內,而網絡輿論產生的環境又是基于互聯網某一平臺的小眾傳播,因此,群體意見和群體價值觀念就會在輿論事件和觀點的傳播過程中占據優勢地位。這是傳統大眾媒體信息經過媒介機構把關后的傳播過程中所不會出現的問題。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輿論產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群體被直接拉入了網絡輿論相對群體化的價值規范中。
3結語
網絡輿論作為近十年來中國社會輿論發展中一支不斷壯大的力量,同時也是對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和校園輿論影響最為直接和重大的輿論形態。它其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大學生思想觀念、大學價值觀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網絡輿論與校園文化的相互影響中,校園文化對網絡輿論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校園文化主體的優秀是師生,而且在諸多網民中校園師生又是最熟悉網絡技術、最頻繁使用網絡的“網絡族”,所以,以這個“網絡族”為主體產生的校園文化,必將對網絡輿論產生顯著的反作用。大學生們熱衷的議題、討論中反映出的價值觀念,又往往形成新的網絡輿論。
作者:牛鈺單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一、在大學,圖書館、教學大樓、科研大樓、體育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很重要,是衡量辦學條件和規模的基本指標。
高校博物館涉及相關專業研究、文化拓展等內涵,建設高質量的博物館是大學內涵發展到新階段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內容。國內各種類型的高校約有2789所,僅有近200所大專院校有博物館,并主要集中在國內211重點大學。2013年,全國高校博物館聯盟第二次大會在四川大學召開,旨在進一步推動高校博物館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會議首次提出了加強高校博物館在建設運營、文化育人方面的交流合作,形成高校博物館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使高校博物館成為重要的培育人才的第二課堂等等。博物館是歷史與文化的集合,校園文化建設是文化提煉的組合,博物館與校園文化建設均涉及城市或大學的軟實力。博物館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大學文化建設是多元化的平臺,如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研究優勢、館藏優勢、專業優勢、教育資源優勢,夯實文化育人之基,鋪就文化育人之路,是很多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問題。博物館是大學的文明之窗,作為教育領域中的獨特平臺,其經歷了多年歷史與文化積淀,傳遞著大學的文脈,植根于大學的土壤,在塑造大學精神、繁榮校園文化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博物館與國內著名大學相聯系,基于本身專業教育和研究優勢,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彰顯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其先從本校獨特和優勢專業教育入手,又逐漸步入校內文化建設的軌道,再融入城市與社會文化建設,發揮專業、文化、社會教育中的融合功能,這正是國內著名大學的優勢所在。粗略概覽北京、上海、廣州部分著名大學的博物館,可以窺見其知識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累累碩果。北京大學的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位于校園中的鳴鶴園,是國內高校中一流的考古類博物館。目前,館藏品有出土、捐贈、籌集或其他途徑獲得的文物上萬件,包括石器、甲骨、陶器、銅器、瓷器、碑帖、書畫等。清華大學的美術博物館與藝術博物館正在建設中。
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博物館,地質礦石標本等藏品豐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在業內赫赫有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空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航空博物館,藏有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北京一號”飛機。中央民族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都結合本校的專業教育和研究優勢,與校園文化建設同步發展。在上海,復旦大學的博物館,展現中國教育發展的史脈,陳列歷代教學書籍的標本和藏品,展出不同朝代的石、玉、竹簡、銅、陶、瓷器等教育文具,其有關臺灣高山族民俗文物藏量居內地之最。上海交通大學的航運博物館與錢學森圖書館,展出國內近現代航運與交通發展等文物。上海海洋大學的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以海洋文化為特色的博物館,有世界上稀有的抹香鯨標本等海洋動物標本。華東師范大學的古錢幣博物館,是陳列和收藏著戰國、秦、漢以來各個朝代貨幣的博物館。同時,還擁有中國最早的貝幣和刀形幣,其中漢朝的“五銖錢”最具亮點。上海音樂學院的東方樂器博物館,共設中國古代和現代樂器、少數民族樂器和外國民族樂器四個展區,有樂器約500多件(套)。館藏珍品中“歷史最悠久的是距今已8000年的賈湖骨笛”和“明清時期留傳下來的瑟與古琴等”。上海中醫藥大學的醫史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展現中醫變遷與發展歷史的博物館,擁有一些醫藥典籍孤本。上海體育學院的中國武術博物館,展示與傳承拳術、刀法、棍術等十八般武藝的發展歷史,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陳列與展示中國悠久武術文化的博物館。在廣州,中山大學的人類學博物館是廣東最早的博物館,其中明清的人骨標本是全國最齊全的。同時,該校博物館群已顯雛形,近期將有醫學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生物博物館等建成。
廣州中醫藥大學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中醫藥類博物館。廣東海洋大學的水生物博物館,擁有水生物標本近3000種,有來自我國西沙、南沙群島等海域,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域,還有一塊水生物化石標本來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北京、上海、廣州是國內的經濟中心城市,大專院校多,科研實力強,校園文化積淀厚,高校博物館也多。從規律上看,通過高校博物館的建設,將經濟、教育、文化特性等融合得更好。高校博物館的建立,與大學的教學科研水平、館藏實物等存有內在聯系,也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互補關系,即博物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支撐,校園文化推進博物館建設。
二、在國內,無論是百年老校或只有短短十幾年歷史的地方大學,都注重設立博物館。
四川大學博物館始建于1914年,是我國西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目前擁有30多個門類的館藏珍貴文物5萬余套、8萬余件,因其館藏“綜合性強、精品薈萃、地方特色濃郁”而享譽海內外。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以“水成論和火成論、固定論和活動論、進化論和突變論”的三大成因之爭為地球科學史研究的基石,展出由“地球的物質組成、關于地球的運動、地球上的生命史”等珍貴的藏品和標本,力求實現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內涵融合。廈門大學的人類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將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融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著名博物館。藏館文物陳列分“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中外民族文物”三大部分。其中,“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展示了從猿到人發展的路線全景,以及原始社會生活全景等,為博物館最精彩的展區。建校僅30年的南京審計學院,建設完成了一家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性博物館———審計文化與教育博物館。此館以審計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審計科學與技術優勢學科為依托,以研究和推廣審計文化,傳承和引領審計教育為己任,是重要的審計文化和教育研究基地。蘭州大學博物館館藏各類藏品逾23萬件,建筑面積和展廳面積居西北之首,內設六大基本陳列,包括蘭州大學校史展、歷史文物展、古生物化石展、動植物標本展、黃河古象廳及民俗廳。全館建筑形似展翅高飛之蒼鷹,視野高遠,雄踞長空,寓意“自強不息,獨樹一幟”。蘭州大學博物館的館銘為“巍巍金城,悠悠萃英。喜逢百年之慶,乃建博物館以志之:一為傳承蘭大百年學脈,彰顯名師巨擘之風采;二為展示吾校百年收藏,雖敝帚而自珍;三為典藏研究西北文物,保存自然與人文之DNA”。同時,將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傳承文脈,彰顯風采;典藏文物,展示文化”等育人經典鎸刻于館前的巨石上。高校博物館作為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主要展示場所,以有形的物品向大學生直接展示歷史與現實的變遷,這是一種形象與鮮明的教育展示方式,是校園文化的深度延伸。據推測,就藏品數量而言,近200家高校博物館擁有各具特色的藏品,從數量上甚至超過故宮、國家博物館等幾大著名博物館的總和,高校博物館已經成為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高校步入發展新階段的見證。
三、博物館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與教育有密切關系。
博物館教育受眾面可窄可寬,年齡層次可小可大,教育內容可淺可深;陳列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可植入學前或基礎教育內容;通過專題展覽,系統研究,知識集合,可與大學專業或行業教育對接。從深層次要求,博物館教育是大學間接教育的重要補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二課堂。國外的高校博物館,也是傳承大學血脈和校園文化自信的最好平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有收藏著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等地區考古學瑰寶的人類學博物館;匹茲堡大學有一流的卡內基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耶魯大學有享有世界聲譽的美術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東部的規模不大的佛蒙特大學,也有一個藏有2000多件美國土著人美術作品的佛蘭芒人博物館等等。在人類文明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的城市或大學博物館眾多,一個博物館就是一個教育集聚點、一個文化集合區、一個旅游風景線,就是一個思想交流與知識傳授的空間。從整體上看,高校博物館是作為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發展起來的,隨著大學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前面所述的國內外大學的不同類型博物館,從教育層面看,在人類學、地質學、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地方志學、交通科技等方面,與大學同類學科的教學科研密切相關,既是教學科研的產物,又是教學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化層面看,沒有相關學科理論的支撐,沒有相關學科研究的深入,沒有館藏實物的文化提煉,其博物館功能的發揮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說,博物館教育與文化,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深入而同步發展,已成為校園文化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大學是知識的殿堂,其博物館是殿堂中的最精華部分。
具有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佐證理論教學,及傳播德育知識、美育文化、智育知識等功能,并將館藏實物等“冷文化”變成可親且可敬的校園文化。實踐中,課堂教育與博物館教育在知識結構上是不同的,課堂教育是公認的、權威的“論證后的闡述”,是理性的、規律的總結;而博物館教育則強調“實證”和“物證”,是感性的、具體的展示。在博物館,受眾吸收文化和傳遞知識的興趣很高,自愿和自我導向明顯,大都自然地完成集知識教育和文化傳遞于一體的教育過程。引導學生走進博物館,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重視直接與間接的體驗,有助于讓受眾進行自我學習,有效地接受課堂以外的更多更直接的知識信息,達到實踐教育的基本目的。德國科學技術博物館的陳列以實物為主,輔以圖片和文字,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和生產水平的面貌。如“動力”部分的陳列,展示從原始的人力、畜力、風力、水力機械,發展到蒸汽機、水輪機、發電機、內燃機和汽輪機等的過程;又如“加工機械”部分的陳列,展示從手工工具、人推馬拉工具、天軸皮帶車床,發展到自動機床、新式數控機床,以及現代化的自動聯合生產線;“運輸工具”部分的陳列,展示從原始的雪橇,獨木舟以及各種畜力車開始,經過機動車、機帆船,一直發展到新式輪船和氣墊船等等。走進博物館,可以模擬再現歷史的場景,讓參觀者參與其中。在澳洲巴拉瑞特淘金博物館,參觀者可進入100多年前開掘的淘金坑道,體驗過去的采礦、選礦、鍋爐、冶煉等最原始的生產程序,可見昔日淘金鎮上馬車、店鋪、旅館、郵政所、劇場和警察署等場景。走進博物館,參觀者直面歷史場景,從而加深對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文物的直觀認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博物館與大學文化建設異曲同工,推動了校園文化的階段發展;高校博物館成為傳承大學血脈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場所,積淀了校園文化的歷史厚度;高校博物館正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二課堂,拓寬了校園文化的展示廣度;高校博物館成為集知識教育和文化傳遞于一體的殿堂,延伸了校園文化的育人深度。由此,應將高校博物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將其發展列入國民經濟教育和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中,進而從深層文化的高度來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謝文靜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1當前校園文化的認知現狀:基于滬上某高校的調研
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當前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校園文化的培育,我們專門在滬上某“211”高校學子中進行了有關校園文化專題的走訪問談和問卷調查。在對涉及十個學院二年級以上學生的1500份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后,我們發現,該校有98.6%的學生認為每所大學都應該具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在被問及校園文化對自己的成長成才影響如何時,選擇對自己的影響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占了94%。有95%的同學認為,一所大學有必要按照學校發展的整體定位和時展的要求及時提煉和設計符合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認為沒有必要和無所謂的只占5%。這說明廣大學子經過一段時期的大學生活,對校園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發展方向都有著一定的理性認知。
在被問及在大學學習生活的歲月里,你認為哪些是本校校園的特色精神時(雙項選擇),99%的學生選擇了“勤奮求實”(為該校校訓),72%的學生選擇了“合作精神”,68%的學生選擇了“實踐精神”;在被問及哪項校園文化是我校雖然存在但尚需大力培育發展的時,有52%的學生選擇了“敢為人先”,有42%的學生選擇了“創新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經過幾年華理的生活,廣大學生對該校以“勤奮求實”為優秀的校園文化一致認同,對該校中既已存在且較有特色的“合作精神”和“實踐精神”也有深刻的感受。與此同此,對于“敢為人先”和“創新精神”等新時期必須具備的文化和精神要素,則表現出了亟待凝練提升并推而廣之的熱切期盼。對于這種期盼,無疑是校方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重點推進的方向。對于形成校園文化的關鍵性因素(多項選擇),在被問及的學生中有50%的學生選擇了學校的辦學理念,49%的學生選擇了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36%的學生選擇了教師的言傳身教,21%的學生選擇了第二課堂的系列活動,選擇校園布局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占了9%。同時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同樣不可或缺。
2大學校園文化的培育對策
鑒于校園文化在高校建設中的巨大作用,結合上述對滬上某高校學子對校園文化認知狀況的調研,我們認為在校園文化培育的工作中,下述幾大方面必須引起我們的充分關注。
2.1校園文化一定要定位明確,層次清晰
所謂定位明確,就是一個學校必須及時提煉和弘揚富有學校個性和時代特征的文化導向,這是團結凝聚學校師生員工、規范其行為并影響其價值取向的重要精神力量。其雖言簡意賅,但內涵卻非常豐富。因此一經制定,要馬上將其作為學校的重大方針進行落實。所謂層次清晰,就是在校園文化培育的對象上,突出強化優勢和培育劣勢這兩個層次,即對于學校的既有的優勢校園文化,要倍加珍惜,如在上述各名校校訓中所體現的那些要義,由于它們都是是幾代學人不斷努力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對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學校整體實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必須通過學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通過第一第二課堂的系列活動以及校園的制度建設和器物建設落實到教、管、學、娛的工作實際中。一旦通過勵精圖治能夠在良好氛圍的營造中形成良性發展機制,并以此為契機舉一反三并形成系列有效配套機制,那對一個大學的健康發展來講無疑是決定性的。某種程度上來講,近些年國內某些大學聲譽的快速上升和個別大學聲譽的逐年下降,很大程度上與上述兩大培育的成功與否有著很大關聯。
2.2在校園文化的培育中要強調幾大教育平臺的有機結合
具體而言就是:第一,強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結合。通過規范第一課堂建設,確保大量優秀教師能站到教學第一線。本次調研中有30%的學生選擇“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形成校園文化有關鍵作用便是最好的證明。而作為發揮學生特長之重要陣地,同時也是發揮學生首創精神的第二課堂,再加之本次調研中21%的學生得出的“第二課堂的系列活動”對形成校園文化影響最大的結論,則更加讓我們看到了其在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拓展視野和豐富知識方面有著第一課堂力所不及的巨大作用,因此必須要在校園文化的培育過程中加以重視。第二,強調校園內與校園外的有機結合,就是大學校園要以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姿態,吸收人類社會進步中一切文明成果,懂得兼取眾長、以為己善的道理。同世界各國的大學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推動大學文化的進步,也推動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使大學不斷獲取發展的動力。第三,強調校園重大事件刺激(如國慶、校慶)與微觀事件(關心關愛學生的方方面面,在每一個細節上都體現真正的人文關懷)處理上的結合。這些都是被證明了的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2.3培育校園文化一定要聚焦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共同推進
具體而言,就是盡管校園文化的內核比較簡潔凝練,但就其走向健全完善的角度講,則無疑是一個涉及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統性工程。正因為如此,在當前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必須做到中心聚焦,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來共同達至既定目標。為此,我們必須在下述幾大方面進行努力。第一,大力加強校園器物文化的建設,就是要將校園中的器物建設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加大經費投入,以確保校園文化設施的完美性、健全性和象征性,從而使廣大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在其求知、求美、求樂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加強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就是在科學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健全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相關規章制度建設,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一個公平、公正、有序向上的大環境。從而使得廣大學子能夠在一個求真務實、自由民主、容法明德的校園環境中成長,通過機制創新和制度保證讓越來越多的學生享受到校園生活的應有樂趣,從而真正領略大學生活的真諦。本文以為,只有上述二者得到了完全落實,那么,這種真正由內而外的校園文化才會在將整合上述“定位明確,層次清晰,多平臺交流”之舉措并將其優勢真正全面發揮出來的同時,真正在課堂教學、社團活動、課外創新大賽、高雅藝術進校園、典型教育、社會實踐等系列行為活動中有效生成全面有效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堅強堡壘。
作者:張振明單位:華東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