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3 09:5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護理干預在防止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目的探討分析護理干預措施在防止產后出血中的效果。方法448例產婦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2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對照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68%,觀察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0.89%(P
關鍵詞:護理干預;產后出血
產后出血是導致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礙是引起產后出血的重要原因[1]。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對產婦應用護理干預措施防止產后出血的發生,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產婦448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2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8.3±6.5)歲,孕齡38~41周、平均孕齡(38.9±2.1)周,初產婦156例、經產婦6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1±6.2)歲,孕齡37~40周、平均孕齡(38.9±2.3)周,初產婦144例、經產婦8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孕齡和產婦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2.1健康宣教通過對產婦進行健康指導、觀看收聽音視頻材料以及健康指導材料等各種有效方法進行健康宣教,提高產婦的孕期自我保健意識、培養進行自我監護能力、避免和消除各種產生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1.2.2心理護理恐懼、不安和焦慮是孕產婦最常見的不良心理因素。護理人員應當主動熱情的與孕產婦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指導其正確對待分娩過程。創造舒適安靜的待產環境、對產婦不良情緒的消除、降低情緒因素導致產程延長和子宮收縮乏力產生的產后出血[2]。
1.2.3產前護理詳細了解孕產婦的自然條件,掌握患者存在的合并癥,掌握產婦存在的導致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如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高癥等,及時進行評估并進行有效的護理和采取預防出血的應急方案。
1.2.4產時護理引起產后出血的最常見因素是胎兒娩出時間延長、胎盤早剝以及子宮收縮乏力[3]。護理人員應當詳細的了解產婦的子宮收縮情況,繪制詳細的產程圖,了解產程的發展;指導患者正確的用力和放松,減少損傷軟產道;消除引起產程延長和停滯的因素,做好剖宮產的相關準備;加強第二產程中對會陰部的保護措施,掌握會陰側切的時機和適應癥;指導產婦正確利用腹壓協助胎兒順利分娩;正確的使用促進宮縮藥物,研究發現最佳應用宮縮藥物的時機是胎肩娩出時,對預防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最為有效[4]。胎兒娩出后應及時的進行臍帶的結扎和切斷,通過協調牽拉臍帶和反方向壓迫子宮來促進胎盤的早期完整娩出,認真檢查軟產道,發現撕裂傷應及時縫合。
1.2.5產后護理產后出血多于產后2h發生。因此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嚴密觀察各項生命指標,指導患者進行膀胱的排空、按壓宮底排出血凝塊以及及早進行母乳喂養均有利于促進子宮的收縮,從而防止產后出血的發生。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后2h出血量以及產后1d出血量。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對照組6例患者出現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68%,觀察組2例出現產后出血,發生率為0.8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小結
護理干預是一種將主動的護理方式取代被動的護理方式,通過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干預,并有機的結合患者的護理需求來制定護理措施,以達到減少瑕疵和提高護理效果的護理方法[5]。通過加強產婦的健康宣教、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以及對整個產時進行預防產后出血的護理干預,有針對性的消除誘發出血的各個因素,可以有效的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與余銀英等[6]獲得一致的研究結論,本組臨床研究中,應用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在防止產后出血的護理過程中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大大的降低了產后出血的發生率,顯著的降低產后的出血量,對患者的早期康復具有明顯的作用,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護理干預措施在防止產后出血中的效果。方法 448例產婦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2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68%, 觀察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0.89%(P
【關鍵詞】 護理干預;產后出血
產后出血是導致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 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礙是引起產后出血的重要原因[1]。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對產婦應用護理干預措施防止產后出血的發生, 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產婦448例, 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2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8.3±6.5)歲, 孕齡38~41周、平均孕齡(38.9±2.1)周, 初產婦156例、經產婦6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1±6.2)歲, 孕齡37~40周、平均孕齡(38.9±2.3)周, 初產婦144例、經產婦8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孕齡和產婦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 2. 1 健康宣教 通過對產婦進行健康指導、觀看收聽音視頻材料以及健康指導材料等各種有效方法進行健康宣教, 提高產婦的孕期自我保健意識、培養進行自我監護能力、避免和消除各種產生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1. 2. 2 心理護理 恐懼、不安和焦慮是孕產婦最常見的不良心理因素。護理人員應當主動熱情的與孕產婦進行溝通和交流, 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問題, 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指導其正確對待分娩過程。創造舒適安靜的待產環境、對產婦不良情緒的消除、降低情緒因素導致產程延長和子宮收縮乏力產生的產后出血[2]。
1. 2. 3 產前護理 詳細了解孕產婦的自然條件, 掌握患者存在的合并癥, 掌握產婦存在的導致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如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高癥等, 及時進行評估并進行有效的護理和采取預防出血的應急方案。
1. 2. 4 產時護理 引起產后出血的最常見因素是胎兒娩出時間延長、胎盤早剝以及子宮收縮乏力[3]。護理人員應當詳細的了解產婦的子宮收縮情況, 繪制詳細的產程圖, 了解產程的發展;指導患者正確的用力和放松, 減少損傷軟產道;消除引起產程延長和停滯的因素, 做好剖宮產的相關準備;加強第二產程中對會陰部的保護措施, 掌握會陰側切的時機和適應癥;指導產婦正確利用腹壓協助胎兒順利分娩;正確的使用促進宮縮藥物, 研究發現最佳應用宮縮藥物的時機是胎肩娩出時, 對預防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最為有效[4]。胎兒娩出后應及時的進行臍帶的結扎和切斷, 通過協調牽拉臍帶和反方向壓迫子宮來促進胎盤的早期完整娩出, 認真檢查軟產道, 發現撕裂傷應及時縫合。
1. 2. 5 產后護理 產后出血多于產后2 h發生。因此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巡視, 嚴密觀察各項生命指標, 指導患者進行膀胱的排空、按壓宮底排出血凝塊以及及早進行母乳喂養均有利于促進子宮的收縮, 從而防止產后出血的發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后2 h出血量以及產后1 d出血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6例患者出現產后出血, 發生率為2.68%, 觀察組2例出現產后出血, 發生率為0.89%,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護理干預是一種將主動的護理方式取代被動的護理方式, 通過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干預, 并有機的結合患者的護理需求來制定護理措施, 以達到減少瑕疵和提高護理效果的護理方法[5]。通過加強產婦的健康宣教、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以及對整個產時進行預防產后出血的護理干預, 有針對性的消除誘發出血的各個因素, 可以有效的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與余銀英等[6]獲得一致的研究結論, 本組臨床研究中, 應用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在防止產后出血的護理過程中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大大的降低了產后出血的發生率, 顯著的降低產后的出血量, 對患者的早期康復具有明顯的作用, 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摘要】 目的:觀察并對比預見性護理和常規護理在預防產后出血中的應用效果,分析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
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05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試驗組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知識知曉率、服藥依從性以及血壓控制率,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及護理滿意度等,分析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產后出血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結果:試驗組患者的知識知曉率為98.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服藥依從率為96.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0%;血壓控制率為92.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干預; 常規護理; 產后出血; 臨床價值
產后出血是臨床分娩中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是指胎兒娩出后出血量超過500 ml,剖宮產大于1000 ml。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宮收縮乏力,但如果產婦在分娩過程中軟產道損傷也可能導致產后出血,包括在分娩過程中胎盤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礙也是造成產后出血的原因[1-2]。最近幾年根據臨床產后出血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3-4]。由于產后出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為了有效改善母嬰的身心健康,筆者所在醫院根據產后出血的病理特點及護理需求制定了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選取近1年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部分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05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55例,年齡24~34歲,平均(28.3±2.1)歲,孕周35~42周,平均(37.5±1.3)周,其中初產婦35例,經產婦20例;對照組50例,年齡25~36歲,平均(28.1±2.4)歲,孕周35~43周,平均(38.4±1.1)周,其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22例。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及分娩產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取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嚴格遵醫囑等。試驗組產婦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1)分娩前對產婦進行高危因素評估。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心理因素、凝血功能異常、胎盤因素、產程、產力、產次、胎次和分娩方式均能夠對產后出血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為了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的機率,確保母嬰身心健康,醫護人員需要從產婦的心理狀態、胎盤、產程、產力、產次、胎次及分娩方式等方面制定護理干預措施[5-6]。護理人員嚴密觀察產后產婦陰道是否流血及流血量,子宮收縮是否正常,膀胱是否充盈,產婦的血壓、脈搏、體溫及心跳是否正常,可以根據醫囑給予預防性用藥,避免以上指標出現常。如果產婦產后有生命指標出現異常,護理人員需立即向臨床醫生報告,配合醫生采取緊急處理措施。(2)產前護理。護理人員產前需要了解產婦的孕產史和病史,如果產婦合并有慢性疾病需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并積極進行各種并發癥和合并癥的治療,確保生產過程順利進行。產前測量產婦的宮高腹圍,評估胎兒的大小,如果產婦屬于多胎妊娠,護理人員需要進行凝血四項、血型及血常規等檢查,如果發現產婦身體狀況較差,分娩過程中危險系數較高,應建議產婦立即終止妊娠,如果產婦堅持生產,醫護人員需要提前為分娩做好搶救工作,以便產婦分娩過程中出現突發異常狀況可以做最及時和最佳的搶救工作。(3)產時護理。護理人員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需密切觀察產程進展,如果產程延長,需要給予產婦積極的鼓勵與支持,防止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出現體力衰竭等現象。產婦進入產程后護理人員需要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這樣產婦分娩后方便應用卡孕栓、縮宮素等藥物。進入第三產程需要在胎盤剝離娩出后檢查胎盤的完整度,如果胎盤有缺損,需要進行宮腔探查,如果胎盤完整應進行子宮按摩,確保取得理想的宮縮效果后再進行其他操作。(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在分娩前向產婦詳細講解分娩相關知識,鼓勵產婦樹立信心,緩解其緊張恐懼等情緒。護理人員可以與產婦家屬溝通,告知家屬陪產能夠增強產婦的勇氣,促進分娩的順利完成,盡量安排家屬陪產。(5)產后護理。如果產婦產后有出血,需要查明原因,然后對癥治療。產婦分娩2 h后發生出血的概率較高,因此產婦分娩后需要在產房觀察其各項指標[7-8]。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產婦護理后知識知曉率、服藥依從率及血壓控制率,同時對比兩組產婦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及護理滿意度等,分析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產后出血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護理后各項指標比較
試驗組產婦知識知曉率為98.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服藥依從率為96.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0%;血壓控制率為92.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產婦產后2 h、產后24 h出血量比較
試驗組產后2、24 h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產婦非常滿意42例,占76.4%,滿意13例,占23.6%,無不滿意產婦,總滿意率為100%;對照組產婦非常滿意29例,占58.0%,滿意12例,占24.0%,不滿意9例,占18.0%,總滿意率為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產后出血嚴重危害產婦健康,甚至威脅產婦的生命。隨著近幾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常規的護理措施已經不能滿足臨床需求。筆者所在醫院根據產婦產后出血的病理特點及臨床需求制定了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醫護人員應該提高預防意識,根據產婦的基本情況為分娩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好準備,確保一旦發生異常能夠做最好的搶救,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對產婦進行風險評估后給予針對性護理,按照流程進行積極救治,使得護理工作更加主動,保證護理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能夠減少產婦的產后出血量,能夠提高產婦的存活率[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知識知曉率、服藥依從率、血壓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試驗組產婦產后2、24 h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產婦,且試驗組產婦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表明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預防產婦產后出血方面療效顯著,可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知識知曉率、血壓控制率及護理滿意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預防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應用效果。 方法 將112例產婦隨機分為研究組(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產婦術后2 h、24 h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發生率,對比并分析兩組的護理干預應用效果。 結果 研究組產婦2 h、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綜合護理干預;宮縮乏力;產后出血;護理;預防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產科臨床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產婦失血量大于500 mL,其中宮縮乏力引起的產后出血在臨床中尤為多見,產后出血病情較為嚴重,短期內大量出血可發生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產婦死亡[1,2]。有資料顯示[3,4],在我國約有2%~3%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而死亡率卻占孕產婦總數的50%以上,這足以說明產后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及時識別、排除引起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采取恰當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對降低產后出血引起的孕產婦危重病情至關重要。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對56例產婦進行了綜合護理干預,收效良好,并與常規護理的另56例產婦進行了護理療效對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產科收治的產婦112例,其中初產婦86例,經產婦26例;年齡24~37歲,平均(27.1±3.2)歲;孕周37~42周,平均(39.4±2.1)周;剖宮產分娩產婦48例,順產分娩產婦64例。將以上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組)各56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產次、生產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
1.2 護理方法
兩組產婦均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常規宣傳,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產程進展及陰道出血情況,做好用藥指導及營養支持等,研究組產婦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式如下。
1.2.1 健康教育 醫護人員于產前向產婦介紹分娩的基本過程與注意事項,介紹對易發生宮縮乏力產后出血危險的產婦的臨床預防和治療措施,指導產婦掌握正確呼吸及軀體放松方法;介紹少食多餐以及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對產婦的益處,同時介紹產婦攝入充分的水分、保證充足的睡眠對其保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的必要性。此外,尚需對產婦介紹產后的相關知識,宣教母乳喂養的益處,對多孕、多產、雙胎、巨大兒、合并糖尿病等孕婦,我們護理工作者一定要對產婦及其家屬做好該方面的健康知識宣講,在進行宣講時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使聽者能夠完全理解所講內容。在飲食上也要對產婦進行適當的指導。
1.2.2 心理護理 分娩前,醫護人員應主動與產婦進行溝通,介紹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及應對措施,并對產婦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幫助患者樹立順產的信心,消除其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分娩時,醫護人員應用親切的語言給予孕婦充分的支持,暗示、安慰、穩定產婦情緒,以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并使產婦以良好的心態主動配合急救。
1.2.3 產程護理 ①第一產程護理:要注意產婦的休息、補充水分、營養,密切觀察產婦情況,密切觀察產程、胎心與宮縮情況,觀察宮口擴張及胎先露下降情況;對產程進展緩慢的產婦,應合理使用縮宮素,并做好手術與術后出血準備;對于產程進展過快、宮縮過強的產婦,應注意指導,避免因提早用力引起軟產道損傷而導致產后出血。②第二產程護理:注意保護產婦會陰,掌握會陰切開的指征與時機,產婦送入產房后,常規為其建立靜脈通道以便于輸血和急救;對宮縮乏力產婦,在胎兒前肩娩出后,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縮宮素20 U[5]。③第三產程護理:收集陰道出血量并嚴密觀察宮縮情況,正確協助胎盤娩出,常規按摩子宮,在按摩過程中盡量將子宮內積血壓出,同時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縮宮素20 U,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200 μg;對于高危孕婦同時予子宮下段或直接肌內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250 μg,同時檢查產婦娩出胎盤胎膜是否完整,對軟產道存在損傷、血腫者,及時予以縫合[6]。
1.2.4 產后護理 產后2 h是產后出血的高峰期,故需對產婦實施重點的密切監護,密切觀察產婦各項生命體征、宮縮情況,測量陰道出血量。盡早讓產婦為新生兒開奶,刺激產婦腦垂體分泌釋放內源性催產素,從而加強宮縮,減少產后出血;回房后叮囑產婦及時排尿,對可能發生尿潴留及不宜下床的產婦保留導尿,避免影響子宮收縮[3,7]。此外,尚需注意產婦的保暖,及時補充食物,增強其體能。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產婦在產后2 h和24 h內出血量及出血發生率。產后出血量采用容積法和稱重法進行計量。方法如下:①以容器直接收集產婦會陰流出的血液;②以滅菌紙墊置于產婦臀部吸血,并以吸血前后紙墊重量差值折算出血量(1 g=0.95 mL血液)。如產婦產后24 h內出血量高于500 mL,或剖宮產后超過1000 mL,即可診斷為產后出血[8]。
1.4 療效評定
根據徐增祥主編《婦產科急癥學》[2]中產后出血診斷標準,采用顯效、有效、無效三級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顯效:實施護理干預2 h內,產婦子宮收縮性明顯提高,且出血量明顯減少;有效:實施護理干預3 h內,產婦子宮收縮性明顯提高,且出血量明顯減少;無效:實施護理干預后,產婦子宮收縮性無明顯改善,且未能有效止血。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56例產婦中有5例發生產后出血,產后出血發生率為8.93%,對照組56例產婦中11例發生產后出血,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9.64%,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7,P
2.2 兩組產婦產后2 h、24 h出血量比較
經過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產婦產后2 h、24 h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產婦產后2 h、24 h出血量比較(x±s,mL)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3 兩組產婦護理療效比較
經過護理干預后,研究組56例產婦中,18例顯效,33例有效,僅5例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為91.07%,對照組56例產婦中11例顯效,27例有效,18例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為67.86%,兩組護理療效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兩組產婦護理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期出現的嚴重并發癥,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產婦失血量超過500 mL,剖宮產超過1000 mL,多由于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胎盤因素等而導致,嚴重者可致孕產婦死亡[1],有研究報道,產后出血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以胎兒娩出后陰道大量流血及失血性休克為主要臨床表現,是我國產婦死亡的首位原因,宮縮乏力為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約占產后出血產婦的70%[9,10]。引起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的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11-15]:①全身因素:產婦精神過度緊張,對分娩恐懼;體質虛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②產科因素:產程延長使體力消耗過多;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和宮腔感染等可引起子宮肌水腫或滲血,影響收縮功能。③子宮因素:多胎妊娠、羊水過多、巨大胎兒等情況造成子宮肌纖維過分伸展;剖宮產史、肌瘤剔除術后、產次過多、急產等情況可造成子宮肌壁損傷;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子宮肌纖維變性等情況造成子宮病變。④藥物因素:臨產后過多使用鎮靜劑、麻醉劑或子宮收縮抑制劑。產后出血因短時間內大量失血,易引起產婦失血性休克,危及產婦的生命。因此,對產婦產前、產中及產后各個階段進行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出血的高危因素進行針對性處理,可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
分娩后的產婦身體和精神均處于疲憊狀態,如因宮縮無力而發生產后出血,必然容易出現緊張、恐懼等情緒,導致失血加劇,因此,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介紹有關分娩的基本過程與注意事項以及對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的臨床預防和治療措施,并指導產婦掌握正確呼吸及軀體放松方法,適時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緊張、焦慮及恐懼心理,進而增加產婦治療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主動配合急救。
在臨床護理中,應當做好產程及產后的監測,及時識別并排除引起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臨床護理人員需要對產婦生命體征、產程進展及陰道出血情況進行全程無間隙觀察和記錄,發現異常時應當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及時處理。一旦產婦被確診為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后,立即施行子宮按摩、給予宮縮劑等應急救治措施,一旦產婦發生失血性休克,需要在持續促進宮縮的同時,及時補充血容量。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產婦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產婦產后2 h、24 h出血量,減少宮縮無力產后出血情況的發生,并可有效提升產婦的護理療效。
【摘 要】目的:探索在陰道分娩產后出血預防中,采取預測評分與護理干預聯合模式的臨床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通過隨機對照研究,選取64例自然分娩產婦,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預測評分與護理干預聯合處理,觀測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率及2h出血量、24h出血量。結果:采取預測評分與護理干預聯合處理的觀察組,其產后出血率以及2h出血量、24h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
【關鍵詞】預測評分;護理干預;陰道分娩產后出血
產后出血是臨床中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患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在對陰道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上其報道非常多,但結果均是眾說紛紜,未得到統一定論,為此,加強早期預防評估在控制產后出血上非常關鍵,同時結合護理干預可最大化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為保證母體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根據我院實施預測評分與護理干預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收的自然分娩產婦中選取64例,產婦年齡為22~38歲,平均年齡為(27.5±1.4)歲,孕周為37~42周,平均孕周為(39.38±1.02)周,孕次為1~4次,產次為1~3次,新生兒體重為2500~4500g;通過擲骰子法將64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奇數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偶數為觀察組(采用預測評分與護理干預聯合處理),每組各有患者32例,對比兩組患者,各方面均無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產后出血預測評分 我院在陰道分娩實施中主要采取助產士導樂分娩的方式進行處理,觀察組產婦在進入到分娩產程后,相伴的助產士首先根據全國產后出血防治協作組所擬定的產后出血評分標準對產婦的產后出血情況進行預測評估[ 1 ],并及時將預測評分結果記錄到產時評估單上,評分標準:評分在5分或以上屬于產后出血高危產婦,分數在0~4分則屬于產后出血低危產婦。
1.2.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產婦常規產程護理;觀察組產婦則根據產后出血預測評分結果給予其針對性護理干預,尤其是針對高危產婦,在給予常規護理的同時,根據其實際情況給予其護理干預,主要從以下幾點實施:①控制性助娩胎盤:當產婦完成分娩后,助產士應迅速將左手掌尺側放在產婦恥骨聯合上緣,通過輕輕按壓使子宮固定,右手則配合宮縮將臍帶輕輕牽引出來,若在牽拉30~40s后仍然未將胎盤娩出,則必須停止對臍帶的牽拉,等待下一次宮縮,再次進行上述動作。當胎盤脫離子宮壁進入到陰道后,助產士可鼓勵產婦加大向下的力氣,使胎盤迅速進入到會陰部,此時,助產士可將臍帶抬高,并沿著臍帶將胎盤握住,以同一方向進行旋轉,并將其緩緩牽引出來,直至帶盤旋轉卷曲即可將胎膜與胎盤完整得娩出。對照組則不在宮縮時幫助產婦分娩胎盤,而是等待胎盤從子宮壁剝離,使其自行下降到陰道口,再將其取出。②預防性使用縮宮素:觀察組在進入到第二產程后,對產婦建立起常規靜脈通道,在胎兒娩出后,迅速取宮底下兩橫指處經子宮體肌注給予產婦10U縮宮素。當胎盤娩出后則可將500ml補液與20U縮宮素的混合液經靜脈滴注給予產婦,滴速控制在10ml/ min,滴注數分鐘后觀察產婦子宮收縮情況,若保持良好則可說明出血得到了控制,后即可將滴速調整為1~2ml/min,直至產后2h。對照組則在胎兒娩出后,經母體臀部肌注給予其20U縮宮素。③定時按摩子宮:觀察組在完成分娩后,助產士不再進行胎盤檢查,而是對產婦進行子宮按摩,幫助子宮快速收縮,直至子宮輪廓逐漸清晰為止,對胎盤的完整性進行檢查,產后2h內,每15min對產婦進行一次宮底按壓和1min的子宮按摩,直到產婦的子宮收縮完好即可。對照組則在胎兒娩出后,每30min對陰道出血量和宮底高度進行一次觀察,共進行4次。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兩組產婦通過兩種不同的護理模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其中采取預測評分與護理干預聯合處理的觀察組,其產后出血率以及2h出血量、24h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
3 討論
3.1 產后出血預測評分的應用 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胎盤因素、宮縮乏力、凝血功能以及軟產道損傷這幾方面,而產后出血預測則主要是根據這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從中選出易發生產后出血的高危群體,這就大大提高了臨床護理干預的針對性。產后出血預測評分并不需要特殊的設備,助產士掌握起來也非常容易,而且測試也非常簡單方便,僅需要助產士對產婦的各項檢測數據進行查閱,通過綜合評估即可確定。
并且高危人群的區分也非常容易,只要分數達到5分或以上的產婦即將其作為重點監測對象。
3.2 聯合護理干預措施的意義 根據相關文獻報道了解到[2],通過與護理干預聯合的方式,可使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還可達到降低產后出血量的目的,這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而護理干預結合產后出血預測結果,使得護理工作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而在干預中主要加強三點措施,分別是:控制性助娩胎盤、預防性使用縮宮素和子宮按摩,這些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子宮快速收縮,故能夠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