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23 03:23: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藥治療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全部50例病人為本院2005年3月到2008年11月期間住院手術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68歲,左膝16例,右膝34例。病程最長22年,最短9月。
1.2癥狀體征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膝腫脹疼痛,部分患者關節僵硬、肌肉萎縮。22例病人X線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或關節周圍骨質疏松。
2、治療方法
2.1關節鏡下治療術
無菌手術常規準備,持續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規入路進關節鏡及器械,按順序依次探查髕上囊、內外側間溝、髕股關節和髁間窩,在多部位取滑膜組織送病檢,同時將一些增生無功能的滑膜組織給予刨刀切除,清理。[1]最后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直到引流液體清亮為止。術后第2天進行膝關節及股四頭肌功能鍛煉。
2.2中藥外用熏蒸
術后切口愈合后開始中藥外用熏蒸治療。采用自擬的通經活絡湯:獨活30g、防風15克、乳沒各20g、木瓜30g、牛膝30g、杜仲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忍冬藤20克、紅花15克。煎煮好后,乘熱熏蒸患部,每日3次,每次15min,7d為1療程。
2.3內服中藥
術后第2d開始內服壯骨去瘀湯:杜仲15g、五加皮20g、狗脊20g、熟地20g、山萸肉20g、木瓜20g、威靈仙15g、川牛膝20g、秦艽20克、雞血藤20克、乳香10g、沒藥10g、紅花10、赤白芍各20克。辨證為濕熱,上方加黃柏10克、蒼術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30克、地龍10克;辨證為寒濕,上方加附子10克、桂枝10克、獨活20克、麻黃10克。
3、結果
本組50例中,無一例感染,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4—30個月,平均20個月。根據病檢和相關檢查,50例中,創傷性滑膜炎25例,骨性關節炎15例,化膿性關節炎4例,痛風性關節炎3例,滑膜結核2例,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1例。療效評定按HSS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2]臨床療效按優>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0分評定。本組優37例(74%),良7例(14%),中6例(12%),差0例,總有效率100%。
4、討論
腎主骨肝主筋。“腎主骨”,腎充養骨骼。《素問。六節臟象論方》說:“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體的作用,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依賴於骨髓的營養。骨髓由腎精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養骨骼,所謂“腎充則髓實”。而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質基礎。腎主骨和髓的生長發育,與骨的功能有關。腎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實,骨骼強壯,運動捷健。腎的精氣盛衰,直接影響骨骼的生長、營養、功能等,故稱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腎主骨髓。”肝主筋,出《靈樞?九針論》。肝主全身筋膜,與肢體運動有關。肝之氣血充盛,筋膜得其所養,則筋力強健,運動靈活。《素問?痿論》:“肝主身之筋膜。”《素問?六節臟象論》:“肝者……其充在筋。”《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于肝。之合為筋。《素問?五臟生成》:“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筋膜有賴肝之精氣濡養,肝之氣血充足則筋力強健,肢體關節屈伸有力而靈活;肝之氣血虧虛則筋力衰憊,肢體關節屈伸困難。故凡骨科疾病多與肝腎有關。本病屬于中醫的“痹癥”。[3]痹癥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于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痛痹、著痹。本病多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標實為寒濕、濕熱痹阻,日久成瘀,阻塞經絡。[4]外用方中獨活、防風、乳沒、木瓜、牛膝、杜仲、伸筋草、透骨草、忍冬藤、紅花,祛風通絡,化瘀止痛;內服方熟地、山萸肉、雞血藤、芍藥、杜仲,養肝腎生精益髓;五加皮、狗脊、秦艽,強筋骨祛風濕;木瓜、威靈仙、乳沒、紅花、赤芍,舒筋活絡化瘀止痛;川牛膝引諸藥直達病所。辨證為濕熱者,加黃柏、蒼術、苡仁、忍冬藤、地龍,清利濕熱;辨證為寒濕者,上方加附子、桂枝、獨活、麻黃,祛濕散寒止痛。滑膜主要分布關節周圍。于關節腔相通,分泌潤滑液潤滑關節。在受各種病因(如骨質增生、關節炎、關節結核、風濕病等和創傷性外傷、骨傷、關節內損傷、周圍軟組織損傷、手術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損傷產生炎癥反應,而滑膜對炎癥的刺激的反應是分泌滲液。產生疼痛,嚴格地講,只要關節內有滲出積液,就證明滑膜炎癥存在,其主要表現關節充血腫脹,疼痛,滲出增多,關節積液,活動下蹲困難,功能受限。滑膜炎是由于微循環不暢造成的無菌性炎癥,主要癥狀是產生積液,關節滑膜是包繞在關節周圍的一層膜性組織,它不僅是一層保護關節的組織,而且還會產生關節液,為關節的活動提供"潤滑液"。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是一個"動態平衡",當出現對關節液的重吸收障礙時,由于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動態平衡被打破,關節液的產生大于重吸收,便會出現"關節積水"。膝關節是全身關節中滑膜最多的關節,故滑膜炎以膝為多見。當膝關節直接受到暴力打擊,長期負重慢性勞損,間接膝關節扭傷、手術過程中的損傷,劇烈體育活動或超強度訓練,不正確的習慣動作,關節本身退變,膝關節反張,甚至穿鞋不當均可引起創傷滑膜遭受損傷、滑膜充血、腫脹,滑膜細胞活躍產生大量積液,其中含有血漿、白細胞、吞噬細胞等。正常關節滑液為堿性液體,由于損傷后滲出增多,關節內酸性產物堆積,滑液變為酸性,促使纖維素沉淀,如不及時清除積液,則關節滑膜長期炎癥刺激反應,促使滑膜逐漸增厚,且有纖維機化,引起粘連,影響關節正常活動。滑膜細胞分泌液體,可以潤滑和滋養關節,機體運動時膝關節所產生的熱能全賴于滑膜液體及其血液循環而得以散發。當關節受外在性和內在性因素影響時,滑膜發生反應,引起充血或水腫,并且滲出液體,表現為關節腫脹,痛疼,功能受障礙。
多數膝關節滑膜炎,是在上述各種膝關節損傷等情況下并發的,但也可以單獨發病或繼發于膝關節骨關節炎,后者多為老年人。在青壯年人多有急性膝關節外傷史,傷后膝關節開始發生輕度水腫、疼痛、活動受限及跛行。通常在傷后6---8小時出現滑膜反應性積液,膝關節明顯腫脹、發熱,不敢活動。檢查發現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下蹲困難并伴有疼痛,關節周圍可有局限性壓疼點,浮髕試驗陽性。慢性損傷性滑膜,可能無明顯外傷史,主要表現膝關節發軟及活動受限,腫脹持續不退,不敢下蹲。活動增多時加重,休息后減輕。久病者,可捫到膝關節囊肥厚感。關節鏡是一種觀察關節內部結構的直徑5mm左右的棒狀光學器械,是用于診治關節疾患的內窺鏡。該器械從1970年開始推廣應用。關節鏡在一根細管的端部裝有一個透鏡,將細管插入關節內部,關節內部的結構便會在監視器上顯示出來。因此,可以直接觀察到關節內部的結構。通過在皮膚上建立約0.8mm~1.0cm微小切口,將關節鏡放入關節內,并在其后方接駁攝像和顯示設備,可直接觀察關節內形態和病變,并通過使用特殊器械,對關節內疾病進行治療,從而避免許多關節切開手術。關節鏡不僅用于疾病的診斷,如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具有特征性,滑膜病變呈黃褐色,增生呈絨毛狀或者絨球狀,彌漫性或者局限性增生[5];創傷性滑膜炎關節鏡下可見,滑膜充血,片狀淤血[6];骨性關節炎關節鏡下可見滑膜增生、粘連,輪廓不清[7];化膿性關節炎關節鏡下可見滑膜肥厚,有灰黃色膿苔、壞死物[8];痛風性關節炎關節鏡下可見滑膜充血增生,絨毛粗細不均,有晶體沉著,關節軟骨苔蘚樣變;滑膜結核關節鏡下可見滑膜充血腫脹,絨毛增生,有干酪樣壞死。而且已經廣泛用于關節疾病的治療,如本組治療中在關節鏡下可以切除病變滑膜,并可進行關節腔沖洗。關節鏡可以看到關節內幾乎所有的部位,比切開關節看的更全面,由于圖像經過放大,因而看的更準確。應用關節鏡的優點:切口小,美觀,可避免晚期因關節表面和運動部位的瘢痕而引起的刺激癥狀;微創手術,痛苦小,術后反應較小,患者易于接受;術后早期即可活動和使用肢體,避免長期臥床并發癥,減少護理人員和費用;并發癥相對較少;基本不影響關節周圍肌肉結構,術后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防止關節長期固定引起的廢用和并發癥;可以在近乎生理環境下對關節內病變進行觀察和檢查,有“把眼睛和手指放入關節內”之稱,可對關節進行動力性檢查,提高了診斷能力,某些疾病如滑膜皺襞綜合征,是通過關節鏡才確立的;關節鏡可施行以往開放性手術難以完成的手術,如半月板部分切除術等。
關節鏡下切除病變滑膜,配合中藥養肝腎生精益髓,強筋骨祛風濕,舒筋活絡化瘀止痛,共同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痛苦小,恢復快,療效確切,所以值得推廣。
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利用中藥排石法進行治療的結石病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齡在16-58歲之間;所有患者結石直徑均不超過6mm,結石種類有泌尿系結石52例,膽結石12例。所有患者根據既往病史、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及B超、X線檢查明確診斷。排除有心腦腎等嚴重基礎疾病患者。
2治療方法
所選患者入院明確病史,完善三大常規、生化全套、B超及X線等檢查,明確結石的部位、具體大小,選擇治療方法。不同部位結石中醫中藥排石法方法為:
2.1膽結石膽結石的中醫辨證施治主要是疏肝利膽,消融結石及行氣止痛,達到內外兼治,一般應用清膽化石湯治療。該清膽化石湯方藥主要包含山梔子、金錢草、白芍、黃芩、炒元胡、茵陳、雞內金、海金沙、青皮以及海浮石等,此類藥物主理氣化瘀,應用在結石病臨床療效較好。此外,針對患者出現的臨床癥狀,進行對癥處理。例如腎絞痛或者膽絞痛,可在服湯藥的同時輔以電針或針灸治療,主要實施穴位包括足三里穴、腰腹痛穴、三陰交穴及委中穴。
2.2泌尿系結石泌尿系結石的中醫辨證施治主要是以排石通淋、清熱利濕為主,一般應用清化濕熱化濕湯。該清化濕熱化濕湯方藥主要包含山藥、滑石、石葦、女貞子、竹葉、海金沙、瞿麥及山萸肉等,此類藥物主清熱通淋,在結石病有較好的化石效果。該藥能促進結石溶解進而排出,阻止已有結石變大,預防結石復發。
2.3評估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判定標準,評估結石治療效果為:顯效,結石排出,患者癥狀消失,B超及X線片陰影消失;有效,多發結石部分排出,患者癥狀有所緩解,B超或X線片影像學表現為陰影減小,或出現結石溶碎裂解現象;無效,B超或X線片上顯示結石無異常變化,患者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3結果
所有64例患者經過中醫中藥治療后,顯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無效3例(4.7%),總有效率為95.3%,結果表明中醫中藥治療結石病效果確切。
4討論
結石病是是臨床上較為普遍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水質污染較為嚴重,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諸多因素導致人們患結石病的幾率逐年上升,加之其易于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臨床上,針對結石病治療的研究較多,長期以來手術、微創及中醫療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有開放性手術、微創治療及中醫內科療法[2]。
在既往的研究及臨床經驗中,學者發現西醫中,對結石病患者進行手術碎石、取石等治療后,體內仍殘留微小結石未能排出,遺留癥狀且極易導致患者結石的再復發,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針對此種情況,相關研究利用中醫內科療法對患者體內微小結石進行治療,結果表明對于體內微小結石,中醫中藥排石法治療效果明確。中醫中藥排石法能消融患者體內結石,促進結石排出體外,方法簡便,對患者創傷較小,費用低廉,頗受廣大醫生患者青睞。
本文64例結石病患者進行中醫中藥排石法治療,顯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無效3例(4.7%),總有效率為95.3%。且治療后患者未出現相關并發癥,病情恢復迅速,結果表明中醫中藥排石法治療結石病效果確切,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中醫內科排石、碎石及溶石等治療結石病的手段,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中藥治療結石病的臨床效果是確切的,且損害較小,費用低廉,藥物無明顯不良反應,在臨床結石病的治療上占據重要地位。但是患者體內還有部分結石,利用中醫內科排石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般機體各部位結石中,肝內膽管結石進行中醫內科治療效果欠佳,而膽囊結石及膀胱結石最適宜用中醫內科療法,療效最佳。膀胱及膽囊因其解剖生理,結石經中醫中醫療法消融后能順暢排出,效果佳;而肝內膽管擴張后直徑仍舊比肝內膽管結石最大橫徑要小。該類結石難以通過較小的通道排出,效果欠佳。此外,結石的化學成分若主要是碳酸鈣則中藥療法效果也較差,因碳酸鈣結石硬度較大,難以消融。臨床上應該明確診斷患者病情,根據具體病情考慮治療方法。
【關鍵詞】中藥:灌腸:潰瘍性結腸炎
摘要: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環境的變化,以及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逐年增高,這種病在歐美國家非常多見,近年來統計的結果幾乎比20世紀末要增加1倍。
成為肛腸科的常見疑難病。大量文獻證明中藥保留灌腸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顯著的療效,有利于防止復發和控制病情的發展,使病情緩解直至康復。現將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8例,年齡在20-50歲,其中女27例,男21例,均有稀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4-8次,伴有消瘦,出現上述癥狀2個月以上前來就診,通過結腸鏡檢查確診。
1.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局限于結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的炎癥過程。病得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理漫長,常反復發作。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于20~40歲,也可見于兒童和老年,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本病發病主要由于免疫機制異常,細胞、體液免疫反應均參與,并與遺傳因素有關。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能參與發病。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瀉、大便有粘液膿血、腹痛及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可有關節、皮膚、眼、口及肝膽等腸外表現.
1.3治療方法及結果
1.3.1中藥臨床上采取清熱解毒,涼血止瀉的中藥湯劑保留灌腸,使藥液直接通過腸壁吸收發揮藥效。方中青黛涼血解毒;秦皮清熱燥濕、澀腸止瀉;黃連清熱止瀉,它含有多種生物堿,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白及可使血白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消腫生肌,利于潰瘍面的修復;白頭翁對腸粘膜有收斂、止血作用;三七能縮短凝血時間,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抗炎抗病毒的應激反應。以上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生肌之功效。灌腸藥用:青黛5g,秦皮、黃連、白及、白頭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藥用文火濃煎成100ml藥汁備用。
1.3.2方法:上述中藥100ml每日1次,連用4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取藥液100ml灌腸前將藥液溫熱約38°~40°,灌腸時囑其左側臥位,潤滑并插入肛管,連接輸液瓶裝有灌腸液的輸液管,緩慢注入藥液,注入后令患者盡量抬高臀部,灌腸體位: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病變取左側臥位30min,橫結腸、右半結腸、全結腸病變,取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各30min。經肛門注入腸腔,保留時間不短于30-90min,每30天復查1次結腸鏡,為1療程。
1.3.2療效判定經過2個療程以上的治療,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潰瘍病灶縮小50%以上或漬瘍愈合,糜爛面消失,粘膜光滑,色澤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大便日行1-2次。
2討論及預防
2.1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特點和病理基礎,我們選用中藥溶液保留灌腸法。給藥途徑包括外周途徑和肝臟途徑,外周途徑可有肌肉注射、舌下給藥或外周靜脈給藥等,藥物首先向各組織器官分布,首次循經全身時,僅有30%通過肝臟。肝臟途徑包括口服,經脾靜脈、門靜脈給藥等。直腸給藥途徑筆者認為其歸于外周途徑。所以中藥保留灌腸,藥物吸收利用率更高,療效更好。灌腸時要采取正確體位并保持一定時間,使藥物同病變部位充分接觸,以維持腸腔藥物濃度及腸粘膜細胞內藥物濃度,以達最大生物利用度,通過滲透擴散達到止血生肌,調節腸道功能,修復病理損傷之目的,收到抗炎、祛腐生肌的療效。保留灌腸除了強調體位與時間外,還應注意中藥的煎制及灌腸時藥液溫度,使藥物在腸腔內保留一定的時間,得以充分吸收,這樣才能提高療效。
2.2由于此病原因不清,長期反復發作,往往使人感到心理負擔重。正確認識此病,從休息、飲食及合理用藥等多方面進行自我護理,有利于防止復發和控制病情的發展,使病情緩解直至康復。輕型病人可從事一般輕工作,生活要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預防腸道感染。飲食上要攝入高熱量、高營養、少纖維、少刺激、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對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蝦、鱉、花生等應避免食用;牛奶可導致腹瀉加重,應避免服用牛奶及奶制品;忌食辣椒,忌冰凍、生冷食物,戒煙酒。要知道堅持治療的重要性及藥物的有關副反應,以利于能正確用藥。若出現腹瀉、腹痛加劇,大便便血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減少過敏食物及損傷腸道藥物的攝入,減少精神負擔和精神創傷,避免感染疾病發生,維持治療,可減少復發。
【摘要】[目的]觀察在針灸配以推拿,口服中藥治療老年便秘的療效。[方法]將70例病人根據病因,在針灸基礎上,配以推拿,口服中藥。[結果]痊愈45.7%,好轉42.9%,無效11.4%,總有效率88.6%。[結論]根針推藥相結合的方法治療老年便秘,療效顯著。
【關鍵詞】便秘;針灸療法;推拿療法;內外兼施;老年
老年便秘是指老年人由于體弱久病,或進食纖維減少,活動減少及脫水麻醉劑使用等原因,造成大便秘結不暢,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臨而努掙乏力,屬中醫“陰結”、“陽結”、“脾約”等范疇。對老年人來說。大便排出不暢時,過度用力屏氣的話,會增加腹壓,血壓也同時升高,可以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出血、中風猝死等[1]。筆者采用針推藥結合治療老年便秘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一、臨床資料
全部70例均為68歲以上住院病人,最大92歲,其中男41例,女29例,病程均在2周內。經中醫辨證主要證型為:氣血不足、陽虛寒凝、陰液不足、氣機郁滯、腸胃積熱所至便秘。
二、治療方法
2.1針灸方法
取穴:天樞、支溝、上巨虛、足三里,均用瀉法。加減:熱秘瀉曲池、合谷;氣秘瀉行間、太沖;寒秘灸天樞、氣海、神闕、關元、上巨虛(每次取3穴);食滯瀉里內庭;虛秘補血海、三陰交、照海、脾俞、胃俞(每次取3穴),灸關元、氣海。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0.32~0.38mm、長35~50mm毫針直刺,得氣后留針20min鐘。體弱者15min。留針期間每5min行針1次。上下午各治療1次/d。7d為1療程。
2.2推拿方法
(1)腹部操作:取穴及部位:中脘、天樞、大橫、關元。操作要求:病人仰臥位,醫生坐于右側。先以輕快的一指禪推法在中脘、天樞、大橫、關元穴治療,每穴1min,然后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腹約10min,再以指按揉中脘、天樞、大橫穴并用掌摩橫結腸、乙狀結腸。(2)背部操作:取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長強。操作要求:患者俯臥位,醫生坐于右側。先以一指禪推法治療背部兩側膀胱經,沿肝俞、脾俞向下推,往返5min,然后用按揉法在腎俞、大腸俞、長強穴治療,往返3次。再以擦法擦熱長強。熱結便秘:加按足三里、支溝、曲池、合谷穴、長強、大腸俞、胃俞。氣滯便秘:加按揉中府、云門、膻中、章門、期門、肺俞、肝俞、膈俞,以酸脹為度。手法刺激不應太重。再加摩氣海,斜擦兩肋。陽虛便秘:加橫擦肩背部及腎俞、命門,再直擦背部督脈,均以透熱為度。氣血虛便秘:加輕揉肝俞、脾俞、內關、心俞、足三里,再將腰骶部擦至溫熱。可酌情配合捏脊三遍。治療期教患者每天晨起自我按摩。具體方法:仰臥屈膝,用手掌順時針方向揉摩腹部5~10min,舒適為度;以中指指腹按揉中脘、氣海、天樞,用力稍重;以拇指點按足三里,有酸脹感為宜;以雙手掌放于腰骶部上下往返直擦3~5min,使有透熱感。治愈后患者長期自我保健按摩,晨起和晚睡前各1次。推拿1次/d,7d為1療程,各療程間相隔2d。
2.3中藥治療
(1)氣虛便秘:特點為雖有便意,但臨而努掙乏力,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氣怯,舌嫩苔薄,脈虛。藥用黃芪、茯苓、山楂、木香、佛手、香椽、麻仁、白蜂蜜等。(2)血虛便秘:特點為大便秘結,面色蒼白,舌淡脈細。藥用當歸、麻仁、玉竹、生地、熟地、元參、佛手、香椽、枳殼、生黃芪、白蜂蜜等。(3)冷秘:特點為大便難澀,腹中或有冷痛,喜熱惡冷,舌淡苔白,脈沉遲。藥用當歸,仙靈脾、肉蓯蓉、木香、枳殼、麻仁、生黃芪等。(4)氣秘:特點為大便秘結,噫氣頻作,腹脹痛,胸脅痞滿,苔薄膩、脈弦。藥用木香、檳榔、佛手、郁金、枳實、麻仁、柴胡、雞內金等。(5)熱秘:特點為大便干結,口渴喜冷飲,苔黃燥,脈數。藥用大黃、炙枳實、白芍、生地黃、元參、生芪等。療程:連服7d,早晚各1次,7d為1療程。
三、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排便通暢,大便1~2d次;好轉:大便基本正常;無效:針灸、推拿、服藥2個療程無明顯變化。
3.2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觀察,其中痊愈32例,占45.7%,好轉30例,占42.9%,無效8例,占11.4%。總有效率達88.6%。
四、典型病例
患者,男,75歲。2年前患心肌梗塞臥床1月,治療期服潘瀉葉湯劑緩解便秘。出院后排便困難,少則3、4d不便,多則7d以上不便。長年需用瀉劑幫助排便,有時出現食欲不振、乏力,甚或腹痛、腹瀉。苦于藥物弊端,患者前來接受針灸推拿。時診:體瘦乏力,面色淡白,口唇微紺,腰痛腹冷,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沉遲,屬虛秘、冷秘。依法服中藥湯劑配以針灸推拿,7次后排便正常。患者長期自我按摩,隨訪半年未見復發。公務員之家:
五、體會
老年人臟腑功能減弱,腸道傳送無力,故成便秘。以虛秘、冷秘、氣秘為主。在治療時,不可妄用瀉火通便之藥,而應以潤腸通便為主,同時加入理氣健脾之品。根據病因,分別施用健脾、益氣、溫陽、養血、潤燥等法,以治其本。摩腹能調和脾胃,刺激消化液分泌,促進腸蠕動;推揉中脘、天樞、關元、大橫能通利氣血,行氣導滯,寬腸通便;按揉足三里、上巨虛、支溝能通三焦氣機,暢行氣血,升清降濁,通腑下氣;推脊柱兩側腧穴能疏通經絡氣血,調五臟六腑。針灸取穴治療與推拿相輔相成、相得益彰[2]。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消化液分泌不足,腸道緊張性降低、運動功能失調,腹肌與盆肌張力降低,或精神神經因素、藥物因素、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等影響,容易導致習慣性便秘。針灸配以推拿,可宣通氣機、暢行氣血、升清降濁、通腑導滯、疏肝理脾和胃、補肺健脾益腎、養陰潤腸,共奏標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
摘要:目前認為哮喘是兒童時期多發性、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據2000年流行病學調查我國0~14歲城市兒童哮喘患病率為0.5%~3.4%,平均為1.97%;死亡率超過30/10萬,均呈上升趨勢。哮喘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癥狀,而哮喘長期反復發作不僅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也給患兒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本病屬中醫學“哮證”“喘證”范疇,中醫對哮喘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兒科名醫王烈教授提出“哮咳”病名的新認識,并對其病因、病機和治療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關鍵詞:中醫藥防治兒童哮喘
中醫認為兒童哮喘致病因素有誘發因素、遺傳因素和體質因素三方面。其中誘發因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飲食不當、接觸異物、情志勞倦等;遺傳因素主要是指家族過敏史;體質因素主要是指“痰濕內蘊”之體。其病機關鍵為痰飲內伏,遇觸而發,反復不已。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但又有發作期和緩解期不同,發作期以實證為多,表現為痰、氣、瘀、寒、熱等相互夾雜;緩解期以虛證多見,以肺、脾、腎三臟虛弱為主。在八十年初期王烈教授提出“哮喘苗期”理論體系,其病機主要表現為患兒體質異常,在哮喘未發之前即存在其病理基礎。
中醫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提倡“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哮喘治療原則,并實行“分期論治”。發作期攻邪以治其標,緩解期攻邪兼顧扶正,穩定期扶正以治其本。發作期的主要治法是宣肺化痰平喘,結合外邪有寒熱之分、患兒體質虛實之別,又分寒、熱、虛、實等證型,臨床常用治法有溫肺化痰平喘、清肺化痰平喘、扶正平喘等。緩解期(和穩定期)是治療哮喘的關鍵所在,根據患兒肺、脾、腎三臟功能之偏頗,治療亦有益肺、健脾、補腎之偏重。王烈教授自1988年開始增辟穩定期,即將哮喘緩解期后無任何臨床癥狀與體征之時定為穩定期加以治療,此為哮喘之“三期分治”原則。咳期予“哮咳飲”;痰期擬“緩哮方”;穩定期之治在于祛除伏痰,痰無所生則其哮難作,采用“防哮湯”加味治療,體現了中醫“既病防變”“既病防復”的預防原則。
哮喘的病因病機較復雜,單一療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臨床上常采用多途徑多環節的綜合治療方法。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及傳承,將具有中醫特色和優勢的療法積淀和保存下來,這些療法至今仍具有確切的療效和其服務能力。根據地域不同,南方以膏方冬令補調治為主;北方以“伏九貼敷”為中醫特色外治法,這兩種療法目前均普遍應用于我國臨床哮喘的防治中。另外還有很多中醫綜合療法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包括針灸、推拿、砭石、藥線點灸、穴位注射、霧化吸入、灌腸、食療等。除防治外,中醫還十分重視兒童哮喘的護理調攝,通過飲食、運動、起居和精神調攝等康復管理方法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調養正氣,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公務員之家: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重點專科辦公室的指導下,兒科協作組對主攻病種之一的兒童哮喘中醫診療方案進行了梳理,形成了評價分析報告,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臨床診療方案及驗證方案,目前正在各協作組成員單位中積極開展驗證工作,以總結評價中醫防治兒童哮喘的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為進一步優化診療方案奠定基礎,今后將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應用,促進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雖然中醫藥防治兒童哮喘取得了較好療效,但在哮喘急性發作期,特別是哮喘持續狀態,應該采用2008年重新修訂的全國兒童哮喘防治指南進行系統規范的搶救治療,以及時緩解患兒的哮喘發作,保證患兒的生存質量。根據患兒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中西醫結合的防治優勢和特點,形成完善的哮喘病證結合臨床路徑,以便于有效的指導臨床。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急性期指發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內經》指出:“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此期以實證為主,陽熱亢盛,煉液成痰,陽明熱結,腑熱上蒸。患者常見神昏、高熱、肢癱、喉中痰鳴、腹脹、便秘、舌苔黃燥、口氣臭穢等。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選用承氣湯類為主方并隨證加減,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陳皮、竹茹;血瘀明顯者加赤芍、當歸、桃仁;氣血虛弱者加太子參、當歸、甘草;陰虛者加玄參、生地、麥冬;腸燥津虧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黃、芒硝一可借通降陽明胃腑之勢,使實熱邪濁隨大便而去;二可借瀉下陽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氣下行,痰熱消散,氣血謂順,元神之府自然清凈;三則借通導腑氣之力祛痰化瘀,清熱解毒,推陳出新,使痰熱有其出路而達開竅醒腦、神明復用之目的;四則急下存陰,使欲竭之真陰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藥保留灌腸治療中風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認為,為避免誘發顱內壓升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腸,但可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選擇使用[6]。何靜[7]將68例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西藥對照組給予口服果導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服中藥湯劑小承氣湯加減。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33%,對照組為5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張福珍[8]將所選的9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4例)以通腑化痰法為主(星蔞承氣湯加減)結合西藥降壓、降糖及降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32例)單服西藥治療。治療后治療組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腑瀉熱可改善中風病急性期諸癥,但需中病即止,應用時需注意掌握時機,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黃厚膩苔漸去或虛證表現明顯者不宜再用。病案舉例:巫某,女,69歲,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口舌歪斜,左側肢體乏力,隨后出現神昏。于晚7點入院經西藥處理后,查體見口眼歪斜,左側肢體肌力:上肢Ⅰ級,下肢0~Ⅰ級;反應稍遲鈍,言語不清,意識清楚,定向力、記憶力可。第2天查頭顱CT示:右側大腦基底節放射冠區腦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覺腹脹,口氣臭穢,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腑氣通,精神好轉。后繼予中藥口服維持,未再出現便秘。住院治療1個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復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的恢復期指發病后2周至6個月。度過急性期,大多數患者病情穩定,風陽漸平,急性期所見舌紅苔黃、口氣臭穢、大便秘結等陽明腑實證逐漸消退,而以肝腎虧虛為本,痰瘀阻于經絡為標,或由于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多靜少動,思慮過度,情志不舒而致氣機郁滯,痰瘀內阻;或腑實腸燥,腸道津虧,加之各種通便藥應用不當,耗傷津液;或中風后久臥傷氣,脾胃虛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瘀血停滯,腸道傳導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無力使足動……,如何有氣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腸,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緩下通便,可選用麻子仁丸加減。麻子仁丸以潤腸藥配伍小承氣湯組成,潤下之中兼能瀉熱,專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腸胃燥熱之便秘。《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曰:“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中大黃、芒硝急下燥熱以存陰氣;人參、當歸補益氣血;麥冬、生地、玄參、海參滋陰養液;姜汁、大棗、甘草固護胃氣,調和諸藥;桔梗開宣肺氣,通調胃腸。全方瀉熱通便與滋陰益氣并行為治,使正氣得運,陰血得復,則藥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熱自平。隨癥加減: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丹參等;氣行則血行,加用黃芪、黨參等補益肺脾之氣,木香、烏藥、沉香等順氣理氣。郭二霞[9]將83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對照組41例給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42例口服自擬新加黃龍麻仁湯,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總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6190%、9524%,對照組分別為1707%、5610%,2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病案舉例:張某,女,78歲,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廁所時自覺頭暈頭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時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頭顱CT示:(1)左側基底節區腦出血,量約25mL;(2)腦萎縮。經住院治療后患者遺留左側肢體乏力,不能行走。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于2008年5月來我院住院,訴中風后一直大便秘結,自覺腹脹、納差。查體:右上肢肌力Ⅰ級,右下肢肌力Ⅱ級。察其舌質淡紅,苔稍黃膩,脈細數。因患者久病臥床,憂愁思慮,脾傷氣結,導致腑氣郁滯,腸道失潤,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瀉熱導滯,潤腸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藥15g,厚樸15g,黃芪30g,陳皮20g,白術12g,杏仁12g,大黃6g,蜂蜜15g,甘草9g。3劑,水煎早晚分2次溫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狀大便數枚。
3卒中后遺癥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遺癥期指發病6個月以后。該期以虛為主,兼有實證,其病理機制多為肝腎陰虛,津液不足以潤腸通便;或久臥耗傷氣血,氣虛不能推動糟粕下行;或素體陽虛,陰寒內生,陰氣固結,留于腸胃。治療以益氣養陰、溫陽行氣、潤腸通便為主。氣血不足者選用益氣養血通便方,方中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當歸、雞血藤補血潤燥;火麻仁、瓜蔞仁潤腸瀉熱,佐以枳實、萊菔子、厚樸行氣除滿,消積導滯。陰液不足者可選用增液湯,可加用當歸、桃仁、芍藥、黃芪等,取津血同源之意;陽氣虛衰,大便堅澀,排便困難者,給予濟川煎;郁病者(精神異常),多屬肝脾郁結、情志失和,宜理氣安神、化痰逐瘀,予半夏厚樸湯、甘麥大棗湯、桃紅四物湯。若患者幾日未解大便,證見舌苔厚膩,口氣臭穢,屬因虛致實,或氣郁日久化火,證見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均宜攻補兼施并配合使用清熱通便或理氣通便類藥物。王洪真等[10]將86例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6例,自擬養血潤腸l號方為基本方,隨證化裁,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每次l00mL;對照組20例,口服果導片2片,每天3次。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5%,對照組為75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有2例出現輕微腹痛、腹瀉,停藥后1d緩解,考慮為大黃量過大,未見因便秘而致腦血管病再復發者。
病案舉例:陳某,男,79歲,因左側肢體活動不利1年于2008年6月30號入院。患者曾于2007年6月因左側大腦枕葉梗死入我院住院治療,經治療后癥狀改善,可自行走路后出院。近1年來患者逐漸出現情緒低落,伴有大便干結,3~4d1次,失眠,胸脅脹悶。察其舌質紅,苔薄少,脈弦細,考慮患者陰血不足,肝氣郁結。入院診斷:中醫:(1)中風后遺癥期,肝腎陰虛,脈絡瘀阻;(2)郁病,肝氣郁結。西醫:(1)腦梗塞后遺癥期;(2)抑郁癥。治以疏肝解郁、養血通便為法,予增液湯合四逆散加減。患者服1劑后大便即通。住院2周,情緒穩定,二便通暢,給予出院。卒中和便秘為中醫學兩個不同的病癥。二者有其內在聯系,互相影響。卒中后氣血更虛,陰虧于下,促使便秘發生;便秘則大腸傳導失司,氣機不暢,血行不利,氣血不能濡養肢體經脈,加重中風病情。總之,急性期多以實證為主,恢復期虛實夾雜,后遺癥期以虛為主,或夾有實證,應隨癥治之。
1臨床資料
1.1一般情況治療28例均為門診病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齡最小36歲,最大72歲;病程最短10天,最長3年。發病在左肩者15例,右肩者11例,雙肩者2例。中醫辨證分型屬風寒濕型16例,淤滯型9例,氣血虛型3例。
1.2診斷依據[1](1)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所致;(2)好發年齡在50歲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3)肩胛疼痛及活動痛,夜間加重放射到手但無感覺異常,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4)肩關節活動尤以上舉,外展,內外旋受限,出現典型的“外展扛肩”現象;(5)病程較長者,可見有肩胛帶肌萎縮,尤以三角肌萎縮明顯;(6)X線檢查多為陰性,對直診斷無幫助,但可以排除骨與關節疾病,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1.3鑒別診斷本病應與頸椎病、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相鑒別。頸椎病雖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部往往無明顯壓痛點,有頸部疼痛和活動障礙,但肩部活動尚可,X線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贅的形成、小關節及鉤椎關節退行性變等。岡上肌腱炎與肩周炎的不同點在于當自動外展60度左右時,因疼痛不能繼續外展及上舉,但可被動外展及上舉。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檢查時見肩前相當于肱骨結節間溝內的肱二頭肌腱長頭部位局限性深壓痛,肩部肌肉痙攣,外展和外旋運動明顯受限,肱二頭肌抗阻力實驗陽性[2]。肩-臂綜合癥,是以肩與上肢、手掌慢性疼痛萎縮變性為特點的臨床征候群,其疼痛范圍較肩周炎廣泛,同側手指腫脹疼痛呈現半屈曲位[3]。
2治療方法
2.1手法治療首先行放松手法,即在肩前,肩后及肩外側用揉、拿、推、滾等手法放松肩關節及其周圍肌肉。治療手法分三步。第一步術者立于患肩對側,一手點撥痛點,另一手拖患肘向術者懷中做節律提拉,做7至9次。第二步術者到患者背側做患肢后伸,做數次旋前,旋后動作后屈肘向上摸棘突,另一手撥肩前痛筋,重復數次后即可上摸一個棘突。第三步術者立于患者背側,虎口拖患肢手腕,做從下內經經胸前上舉,再外旋、外展、后伸的動作。同時患者肘關節也隨術者肘關節屈曲而屈伸,重復7至9次,另外還可酌加被動梳頭、擦汗等動作,以恢復其功能,最后用揉拿叩抖等方法放松肌肉[4]。
2.2針灸治療治療時讓患者坐正,針刺患者手三里、足三里行針3分鐘后,再取局部穴位,肩外俞、肩中俞、肩貞、天宗等穴針刺,留針15分鐘。
2.3中藥治療起針后以痛點為中心,外敷中藥膏劑。方法如下:活螃蟹三只,把螃蟹放在清水中,泡半天,等它腹中的泥排完從水中取出搗成肉泥后攤在粗布上,直徑不超過8厘米,貼敷在肩胛最痛區。每天晚上貼,第二天早上再取掉,兩三次后疼痛即可消逝。肩周炎初期中成藥可選用木瓜丸,小活絡丹,國公酒治療。湯藥可選用經驗方:柴胡10g、白芍10g、陳皮10g、清半夏10g、羌活10g、桔梗10g、白芥子10g、黑附片10g、秦艽10g、茯苓10g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兩次,飯后服;肩周炎后期,中成藥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筋活絡丸、五加皮酒治療。湯藥可選用經驗方:當歸30g、丹參30g、桂枝15g、透骨草30g、羌活18g、生地黃30g、香附10g、草烏9g、忍冬藤40g、桑枝20g,水煎服,每日兩次。2.4封閉療法本人在帶教的指導下,采用壓痛點封閉的方法,注射醋酸氫化可的松龍12.5mg,2%鹽酸普魯卡因2ml,每周兩次,三次為一療程。無效者棄用,另選它法。可達到抑制炎性滲出、改善局部營養狀況、消腫止痛等作用。
2.5功能鍛煉治療期間,囑患者積極進行功能鍛煉,方法如下。(1)掄拳,左右肩關節劃圈掄動15圈。(2)聳肩,雙手叉腰,上下前后縮頭聳肩,每次15下。(3)揪耳廓,兩手交叉揪住耳廓,連揪15下。(4)舉手,十指相挾,手心向上,舉過頭頂,上下前后搖動30下。(5)展翅,雙臂平抬成飛翔勢,上下扇動30下,早晚各一次。
3治療評定
3.1療效標準[1](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2)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3)未愈: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本組28例中,最少治療1個療程,最多4個療程,隨訪五個月。其中治愈18例,顯效10例,治愈率為64.3%,有效率為100%。
4典型病例
王XX,男,56歲,左側肩痛1周,自述由夜眠而發病,初時肩周微有疼痛,未注意,后疼痛漸增,并向頸部和整個上肢放散,夜重晝輕,患肢畏寒喜溫伴手指輕度麻木感,左肩關節上舉,后伸功能開始受限。查:局部無紅腫,肩周均有壓痛,以后側壓痛明顯,外展70度,被動繼續外展時,肩部隨之高聳,肩臂肌肉無萎縮,按之稍有僵硬感。舌質淡、苔白、脈弦。診斷:肩周炎(左側)。癥屬風寒阻滯筋脈。治則: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經上述方法治療,1個療程后,左肩關節癥狀消失,活動自如。囑患者停治后,避免患部感受風寒和防止過度勞累,繼續適當功能鍛煉。
5討論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一種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變和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好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本病的發生多因中老年人正氣漸衰、肝腎虛損、氣血不足、筋失濡養,復因局部感受風寒濕邪及外傷勞損,勞損閃挫,致使患肩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或筋脈受損,脈絡不通,不通則痛。《素問痹論篇》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肩病日久,由于局部氣血凝滯,蘊郁而生濕熱,以致患處發生輕度腫脹,甚則關節僵直,肘臂不能活動。病情遷延日久,常可因風寒凝滯,氣滯血瘀,筋脈痹阻,導致患肢發生肌肉萎縮。
手三里、足三里手足陽經之穴位,也使部分患者的陽性反應點,針刺手三里、足三里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根據經絡循行分布,肩部的經脈所過是手三陽經分布走向。在《靈樞經脈》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腸手陽明之脈“上臑外前廉,上肩”;小腸手太陽之脈“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三焦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根據經脈所過之主治及特點,治療肩周炎的局部取穴可選用手陽明經的臂臑,手太陽經的肩貞、秉風、肩外俞、肩中俞,手少陽經的臑會、消濼、肩髎等,其疼痛放射部位的選穴也以經絡作向為主配穴用。一般針刺病側穴位病程久者,先刺健側,后刺患側[5]。肩周炎早期患者肩部尚未形成粘連,予以針刺,疏通氣血,舒筋活絡,取得較好療效;晚期肩部粘連形成,運動受限,須以手法松解,“摩其壅聚,以散瘀之腫”,從而達到疏通經絡,宣暢氣血之目的。通過手法推拿,可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粘連,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止痛,以輔助針刺縮短療程。根據肩周炎的病理機制,即肩部的肌肉、肌腱、關節囊等組織充血、水腫、滲出、循環和代謝障礙,我們在針刺并用的基礎上加中藥外敷療效更強。外敷中藥直達病所,祛邪而不傷正,祛風逐寒、理氣勝濕、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使僵硬之筋脈得疏,關節滑利。在肩周炎的治療上,早期以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為主,中后期則以剝離粘連,恢復功能為主。患者必須避風寒,配合肩關節的熱敷及自我功能鍛煉,有利提高療效及療效的鞏固,可防止以松解的粘連部分重新粘連。肩周炎多為慢性過程,能逐漸好轉及痊愈,適當治療可使病程大大縮短,功能恢復更完善。在疼痛較顯著時,可用水楊酸制劑或其他藥物消炎止痛。局部壓痛明顯時可用醋酸氫化可的松加適當局部麻醉劑作局封。采用針刺、推拿、中藥外敷相結合的方法治療肩周炎,適宜于任何時期,療效明顯,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愈更快。總之,諸法綜合運用具有取長補短,互不不足,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的作用,且療效優于單一療法等優點,值得推廣。但限于本人水平,仍有不足之處,望老師及時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不斷修改完善。
論文關鍵詞:針灸推拿中藥治療封閉肩周炎
論文摘要:目的觀察綜合治療肩周炎的療效。方法采用針刺手三里、足三里,行針3分鐘后推拿治療,再取局部常用穴和經驗穴留針,起針后以痛點為中心中藥外敷,以針灸、推拿、中藥外敷等相結合的綜合方法治療肩周炎28例。結果參照療效評定標準本組28例中,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8例,顯效10例,治愈率為64.3%,有效率為100%。
【摘要】通過查閱近年來大量文獻,文章針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嚴重性和中藥治療藥物監測(TDM)發展滯后的現狀,對如何借鑒西藥TDM開展中藥TDM進行了探討,以需要進行治療藥物監測的各類中藥為突破口,總結歸納了中藥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無創傷性樣品(如尿液、唾液等)的應用。
【關鍵詞】中藥治療;藥物監測;不良反應
中藥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中藥TDM)是以中醫藥理論及藥物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理論為指導,其通過各種現代化測試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樣品(血液、尿液、唾液等)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謝物濃度,探索血藥濃度安全范圍,并應用各種藥物動力學方法計算最佳劑量及給藥間隔時間等,實現給藥方案個體化,從而提高藥物療效,避免或減少毒副反應,同時也為藥物過量中毒的診斷和處理提供有價值的實驗依據的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由于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日趨增多,且隨著中草藥藥動學研究的廣泛深入,使人們認識到要做到合理的使用中藥,就必須對其在體內的作用規律進行深刻剖析,因而中藥TDM應運而生并成為實現中藥用藥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1中藥TDM現狀
與西藥TDM相比,中藥TDM發展還比較滯后,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尚未完全清楚,這些都制約了中藥TDM的開展。雖然沒有西藥TDM中諸如卡馬西平[1]、氨茶堿[1]等成熟的監測理論和方法,但近年來大量的中藥藥動學[2,3]及臨床藥動學的研究[4]為中藥TDM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藥TDM,降低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頻數,從而將實現中藥用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根據血漿中游離藥物濃度可間接的作為作用部位藥物濃度的指標[5]這一原理,有人提出,在血藥濃度-效應關系已經確立的前提下,對中藥及中成藥進行TDM的研究思路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1)以活血化淤中藥作為突破口,開展中藥TDM,且已積累了一些資料,如川芎嗪、阿魏酸、丹參酮、水蛭素等[6]。(2)對毒性大的中藥開展TDM,需在對這類中藥進行充分的藥動學研究基礎上,通過設計合理給藥方案,揚長避短,開發為高效安全新藥,故這類中藥的藥動學及TDM亟待研究[7]。(3)確立TDM的監測指標,從而進行有效成分的治療藥物監測,在這方面,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針對中醫90%以上處方應用甘草這一傳統習慣,對“中藥甘草制劑的TDM”進行了探索[8],提出了以血鉀作為其TDM的監測指標,為臨床合理使用甘草制劑,避免可能造成的醛固酮增多癥(尤其與利尿藥合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在血藥濃度-效應關系未確立的情況下,目前許多臨床藥學工作者在努力尋找中藥活性成分血藥濃度的測定方法,有人提出以中藥的劑量-效應關系來代替血藥濃度測定,以便求得有關藥動學參數,制定合理給藥方案[9]。但是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以及藥理活性部位不明確,沒有可靠的監測指標,因此,中藥的TDM應符合中醫特點,緊密結合中醫臨床和中醫藥理論,以中醫的“證”為基礎,如易使人失陰亡陽的虛證、急癥、重癥,在辨證擬定給藥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監護。藥物方面主要是霉、劇、峻方藥的作用,如大承氣湯[10]等。
2中藥TDM的展望
中藥TDM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輔助診斷和處理藥物過量中毒,在實現個體化用藥、制定合理給藥方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并且對中藥藥動學和藥效學研究具有指導意義。與西藥相比,中藥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即增效減毒。傳統的中醫以八綱、六經、氣血津液及臟腑辨證為理論,對臨床望、聞、問、切資料進行歸納,得出診斷結果是何證,再利用中藥對癥治療。這在某種意義上進行了個體化給藥,但是要將經驗用藥推進到科學用藥,必需借鑒西醫臨床藥學理論開展中醫臨床藥學,利用客觀、合理、可靠的指標(如血藥濃度)來進行中藥TDM,從而制定中藥科學的個體化給藥方案。通過中藥TDM,獲得大量治療學的定量化數據,指導臨床科學地辨證施治,解決長期困擾中醫學的特、速、長和顯效及其療效重復性的難題,以帶來中醫藥新的革命。
中藥TDM在某種意義上與不良反應事件息息相關,應針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現狀及其產生原因[11]如藥物因素、機體因素、用藥因素來開展中藥TDM。對于那些治療窗口窄的藥物,如細辛[12]日用量超過20g出現不良反應,馬錢子生藥服用量達到7g可致死亡[13];中毒癥狀容易與疾病本身相混淆的藥物,如洋地黃毒性反應癥狀出現時,較難診斷的是因洋地黃用量不足,還是洋地黃中毒引起的[14];個體差異大的藥物,如白芍、熟地本為無毒之品,常人服用一般不會發生過敏反應,但個別病人服后可引起過敏[15];需長期服用的中藥及其制劑,如朱砂安神丸服用過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積中毒[16];在治療范圍內,具有非線性動力學特性的藥物,如雙香豆素[17]等都需進行TDM,這些中藥已有相應的藥動學研究結果,但尚未進行中藥TDM,對上述這些中藥進行TDM將為藥物過量中毒的診斷和處理,提供有價值的判斷依據。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藥物的代謝、排泄能力降低,若采用常規方法給藥易引起不良反應或導致中毒,對這部分患者進行中藥TDM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另外,當有些中藥血藥濃度與效應有較好的相關性,但臨床用藥已達最大劑量尚不見療效時,應對這些中藥開展中藥TDM研究,將成為臨床輔助診斷的手段。開展中藥TDM,目前樣本的選擇與西藥TDM一樣主要采用血液進行藥物濃度監測,即給藥后不同時間抽血測定活性成分的血藥濃度,分析實驗數據并計算藥動學參數,從而闡明活性成分在體內的動態變化規律。但測定的血藥濃度是藥物總濃度,不能代表具有藥理活性的游離藥物濃度,且存在采樣時對患者造成反復多次的針刺創傷等弊端。而非創傷性采集的樣品,如尿液、唾液、毛發等各有其不同的優點,其中唾液樣品幾乎不含蛋白,唾液中的藥物濃度可直接反映血中具有藥理活性的游離型藥物濃度,對采樣者(患者)可避免采血帶來的弊端,在西藥TDM領域中,唾液藥動學是研究的前沿,也可以應用在中藥TDM研究中。另外先進的現代分析儀器、技術和方便、快捷的計算機應用軟件為中藥臨床藥學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條件,進而將更加促進中藥TDM的發展,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的給藥方案。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中藥TDM剛剛起步,隨著進入個體化用藥的時代,運用中醫學理論,使中藥密切結合臨床,在人體內發揮最大、最合理的防治疾病效能,并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探討其有關的作用機理,開展我國獨特的中藥治療藥物監測,對闡明和揭示中藥作用機制及其科學內涵,設計及優選中藥給藥方案,促進中藥新藥開發和劑型改進及質控,推動中醫中藥走向世界,并最終實現中藥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治療急性非特異性外陰炎的療效。方法:對2005-2006年,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門診急性非特異性外陰炎病例31人,按證候類型分兩組,分別用藥。結果:兩組的有效率分別為86.6%、93.8%,總有效率為90.3%。結論: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急性非特異性外陰炎患者用中藥治療有一定的療效。
【關鍵詞】急性非特異性外陰炎;脾濕下注;肝經濕熱
外陰炎就是外陰的皮膚或黏膜所發生的炎癥病變,如紅、腫、痛、癢、糜爛等。外陰炎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感染兩種。特異性如霉菌、滴蟲感染為主;非特異性如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感染等。后者比較多見,非特異性外陰炎(non-specificvulvitis)是婦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疾病。臨床表現大體有急性慢性兩種。
西醫對于急性非特異性外陰炎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以消除,使用藥物控制或手術修補,服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在我院門診中,有一定數量的患者,西醫藥的治療效果不很理想。對此類患者,我院婦產科與中醫科合作,在實踐中,采用中藥治療收到較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2005-2006年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門診接診病例中選擇確診為急性非特異性外陰炎者31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9歲,無其它疾病。臨床表現:患者先感到外陰不適,繼而出現瘙癢及疼痛,或有灼熱感,同時可出現外陰部位(包括大、小陰唇,陰蒂)皮膚及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充血,有部分較重病者有糜爛、潰瘍,或出現大片濕疹等,并伴有排尿痛、性交痛。另外,有4例患者外陰部位出現毛囊炎,5例因外陰高度腫脹及疼痛,進而形成癤腫。以上患者分為兩種證候類型即脾濕下注型與肝經濕熱型,均為抗生素治療無效者。
將31例患者按中醫學實證的兩種證候類型分為兩組,第1組脾濕下注型15例,第2組肝經濕熱型16例。兩種證候類型癥狀的區別:兩者均有陰部瘙癢、腫痛,重者甚至坐臥不安的癥狀,而肝經濕熱型還另有外陰充血、灼熱或糜爛潰瘍,以及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穢,煩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黃,舌苔黃膩,脈弦數等癥狀。
1.2方法第1組:用中藥1號方,內服外洗,每日各1次。1號方的成分與用量:萆薢15g,薏苡仁20g,黃柏25g,赤芍20g,丹皮20g,澤瀉15g,通草10g,滑石10g,鶴虱15g,蛇床子15g,蒼術、牛膝、車前子各15g。
第2組:用中藥2號方,內服外洗,每日各1次。2號方的成分與用量:萆薢15g,薏苡仁20g,黃柏25g,赤芍20g,丹皮20g,澤瀉15g,通草10g,滑石10g,鶴虱15g,蛇床子15g,龍膽草、梔子、黃芩各15g。
2結果
以上兩組均以1周為1個療程,作隨訪觀察,兩組的有效率分別為為86.6%(13/15)、93.8%,總有效率為90.3%(15/16)。
3討論
非特異性外陰炎的主要癥狀是外陰瘙癢、腫痛,屬于中醫學的“陰癢”、“陰腫”等病范疇。中醫學認為其急性炎癥基本屬于實證,具體為濕熱下注,如七情過極,郁怒傷肝等,多發于青壯年,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清,如1、2號方中的澤瀉、通草等有清熱利濕作用。
實證中,雖同為濕熱,但在生成的過程中又有脾濕下注和肝經濕熱的區別。脾濕下注:脾有主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脾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謝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水濕的積聚,日久則能化熱,而形成濕熱。1號方中的蒼術、牛膝、車前子有利濕的作用;肝經濕熱:肝有主疏泄的功能,對水液的運行具有調節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形成肝氣郁滯,不僅能影響水液的運行而生濕,同時肝郁日久也能化熱,從而形成濕熱。2號方中的龍膽草、梔子、黃芩具有瀉肝火的作用[1]。
另外,非特異性外陰炎一般都會伴有程度不同的蟲菌感染,所以,兩方中均有殺蟲止癢作用的鶴虱、蛇床子。
陰道生態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是酸性環境,陰道菌群中,乳桿菌為優勢菌,有抑制和殺滅其他病菌維持陰道生態平衡的作用[2],乳桿菌若減少不能抑制其他病菌,平衡即被破壞表現為炎癥。
西醫對于本病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的外部因素加以消除,即使用抗生素抑制病原體。但經常使用抗生素的病者因產生抗藥性,再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好,本文中病例大多在病史中有經常使用抗生素的記錄。中醫學治療原則為調節病者自身的陰道生態系統,使之能產生足夠的乳桿菌使陰道生態系統恢復平衡。所以對不易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病者,用中藥治療有非常好的效果,
摘要:引起不孕的輸卵管疾病有先天性輸卵管發育不良,功能性的輸卵管痙攣,炎癥性輸卵管阻塞。其中最多見的是慢性輸卵管炎所致的輸卵管阻塞。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占不孕癥的30%~50%,因輸卵管阻塞病因諸多,其治療方法也各異,具陳亦繁。本文所討論的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均以炎癥所致,以輸卵管粘連阻塞而致不孕的病例為討論對象。
關鍵詞:不孕癥;輸卵管阻塞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40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39歲,以28~35歲發病最高,有31例,病程最短者2年,最長者5年。
1.2診斷依據該組病例均做過盆腔碘油造影或腹腔鏡及盆腔鏡檢查,有些做輸卵管通液術檢查,檢查結果均示一側或雙側輸卵管阻塞不通。
1.3治療方法主方組成:丹參15g,柴胡15g,當歸12g,赤芍12g,川芎15g,生地15g,桃仁15g,紅花12g,山棱10g,莪術10g,公英15g,敗醬草15g,甘草10g,兼肝郁者加香附15g,川楝子15g,兼痰濕者加蒼術15g,云嶺15g,兼腎虛者加菟絲子15g,巴戟天15g等。服用方法:上方煎取400ml分2次服用,每日1劑,20日為1個療程,經期停用。
1.4治療結果
1.4.1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盆腔碘油造影等檢查示雙側輸卵管通暢,1年內再孕;有效:檢查示雙側或一側輸卵管通暢;無效:經治療6個月后,檢查示輸卵管阻塞不通。
1.4.2結果治愈18例,有效1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5%。
2典型病例
患者,女,32歲,于2005年10月11日初診,患者自述3年前曾行“刮宮流產術”。現時有小腹隱痛,經期退后,行經腹痛,有血塊,有2年時長,未避孕而一直未孕。其愛人精液常規檢查均正常。B超檢查示:右側輸卵管增粗變寬。碘油造影示:雙側輸卵管均不通。診刮示:卵巢排卵正常。治療用主方加路路通15g,皂刺15g,香附15g,元胡15g,服藥7天后腹痛癥狀明顯減輕,原方加減服用3個月后輸卵管通液術示:雙側輸卵管通暢。后改用調沖任、補肝腎之品服用1個療程后停藥,停藥2個月后妊娠,足月產一子,母子均健。
3體會
炎性輸卵管阻塞在中醫中屬“癥瘕”范疇,多因邪毒瘀血阻于胞絡,故久而不孕。《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云:“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或因宿血積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皆當細審其因,按證論治,自能有子也。”故治當活血化瘀,溫經通絡。始而清熱疏化,理氣養血,疏通絡脈,以期輸卵管復通。以當歸、丹參、赤芍、生地,涼血活血;桃仁、紅花、三棱、莪術、路路通、皂刺活血化瘀通絡;香附、元胡、川芎理氣以通絡;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繼而以調沖任滋養肝腎為主,以期輸卵管通而受孕,故以四物合逍遙加枸杞子、菟絲子、巴戟天補腎助孕,四物養血活血而收功。我們通過臨床觀察認為,雖然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治療頗為棘手,并且炎性輸卵管阻塞多具虛實夾雜的特點,但只要辨證準確,用藥精當,治療上宜采用攻補兼施之法。本方對此病具有較為滿意的療效
【摘要】結合文獻分析和臨床實踐,從卒中的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分析卒中后便秘的中藥治療。認為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多以實證為主,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恢復期以肝腎虧虛為本,痰瘀阻于經絡為標,以虛實夾雜為特點,治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緩下通便;后遺癥期以虛為主,或兼有實證,治療以益氣養陰,溫陽行氣,潤腸通便為主要療法。
【關鍵詞】中風/中藥療法;便秘/中藥療法;辨證論治
便秘是卒中(中風)的常見伴隨癥狀之一,尤見于中風急性期。對于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度過急性期但仍需臥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見。RobainG等[1]對152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便秘的發生率為60%,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腦部損害,降低患者的活動能力。國內有醫學統計,腦卒中患者的死亡誘因10%為便秘[2]。黃小波等[3]的觀察發現,大便秘結時,排便用力過度可以增高顱內壓,導致卒中病情加重;莊禮興等[4]認為,便秘對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個不良信號,會使血壓上升,誘發再次出血。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藥常選用硫酸鎂、酚酞或液體石蠟等,操作簡單但易導致腹瀉、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報道通過長期應用刺激性瀉劑酚酞和大黃可建立“瀉劑結腸”大鼠模型,在用藥過程中發現大鼠對酚酞和大黃逐漸產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黃的瀉下作用越來越差,致使用藥劑量不斷加大,這與臨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長期服用瀉劑,效果減低,用藥劑量逐漸加大的過程非常相似。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將卒中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根據卒中后便秘發生機制的不同,運用中藥治療,取得較好療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急性期指發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內經》指出:“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此期以實證為主,陽熱亢盛,煉液成痰,陽明熱結,腑熱上蒸。患者常見神昏、高熱、肢癱、喉中痰鳴、腹脹、便秘、舌苔黃燥、口氣臭穢等。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選用承氣湯類為主方并隨證加減,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陳皮、竹茹;血瘀明顯者加赤芍、當歸、桃仁;氣血虛弱者加太子參、當歸、甘草;陰虛者加玄參、生地、麥冬;腸燥津虧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黃、芒硝一可借通降陽明胃腑之勢,使實熱邪濁隨大便而去;二可借瀉下陽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氣下行,痰熱消散,氣血謂順,元神之府自然清凈;三則借通導腑氣之力祛痰化瘀,清熱解毒,推陳出新,使痰熱有其出路而達開竅醒腦、神明復用之目的;四則急下存陰,使欲竭之真陰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藥保留灌腸治療中風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認為,為避免誘發顱內壓升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腸,但可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選擇使用[6]。何靜[7]將68例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西藥對照組給予口服果導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服中藥湯劑小承氣湯加減。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33%,對照組為5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張福珍[8]將所選的9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4例)以通腑化痰法為主(星蔞承氣湯加減)結合西藥降壓、降糖及降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32例)單服西藥治療。治療后治療組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腑瀉熱可改善中風病急性期諸癥,但需中病即止,應用時需注意掌握時機,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黃厚膩苔漸去或虛證表現明顯者不宜再用。病案舉例:巫某,女,69歲,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口舌歪斜,左側肢體乏力,隨后出現神昏。于晚7點入院經西藥處理后,查體見口眼歪斜,左側肢體肌力:上肢Ⅰ級,下肢0~Ⅰ級;反應稍遲鈍,言語不清,意識清楚,定向力、記憶力可。第2天查頭顱CT示:右側大腦基底節放射冠區腦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覺腹脹,口氣臭穢,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腑氣通,精神好轉。后繼予中藥口服維持,未再出現便秘。住院治療1個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復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的恢復期指發病后2周至6個月。度過急性期,大多數患者病情穩定,風陽漸平,急性期所見舌紅苔黃、口氣臭穢、大便秘結等陽明腑實證逐漸消退,而以肝腎虧虛為本,痰瘀阻于經絡為標,或由于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多靜少動,思慮過度,情志不舒而致氣機郁滯,痰瘀內阻;或腑實腸燥,腸道津虧,加之各種通便藥應用不當,耗傷津液;或中風后久臥傷氣,脾胃虛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瘀血停滯,腸道傳導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無力使足動……,如何有氣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腸,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緩下通便,可選用麻子仁丸加減。麻子仁丸以潤腸藥配伍小承氣湯組成,潤下之中兼能瀉熱,專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腸胃燥熱之便秘。《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曰:“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中大黃、芒硝急下燥熱以存陰氣;人參、當歸補益氣血;麥冬、生地、玄參、海參滋陰養液;姜汁、大棗、甘草固護胃氣,調和諸藥;桔梗開宣肺氣,通調胃腸。全方瀉熱通便與滋陰益氣并行為治,使正氣得運,陰血得復,則藥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熱自平。隨癥加減: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丹參等;氣行則血行,加用黃芪、黨參等補益肺脾之氣,木香、烏藥、沉香等順氣理氣。郭二霞[9]將83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對照組41例給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42例口服自擬新加黃龍麻仁湯,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總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6190%、9524%,對照組分別為1707%、5610%,2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病案舉例:張某,女,78歲,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廁所時自覺頭暈頭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時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頭顱CT示:(1)左側基底節區腦出血,量約25mL;(2)腦萎縮。經住院治療后患者遺留左側肢體乏力,不能行走。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于2008年5月來我院住院,訴中風后一直大便秘結,自覺腹脹、納差。查體:右上肢肌力Ⅰ級,右下肢肌力Ⅱ級。察其舌質淡紅,苔稍黃膩,脈細數。因患者久病臥床,憂愁思慮,脾傷氣結,導致腑氣郁滯,腸道失潤,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瀉熱導滯,潤腸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藥15g,厚樸15g,黃芪30g,陳皮20g,白術12g,杏仁12g,大黃6g,蜂蜜15g,甘草9g。3劑,水煎早晚分2次溫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狀大便數枚。
中國論文聯盟-3卒中后遺癥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遺癥期指發病6個月以后。該期以虛為主,兼有實證,其病理機制多為肝腎陰虛,津液不足以潤腸通便;或久臥耗傷氣血,氣虛不能推動糟粕下行;或素體陽虛,陰寒內生,陰氣固結,留于腸胃。治療以益氣養陰、溫陽行氣、潤腸通便為主。氣血不足者選用益氣養血通便方,方中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當歸、雞血藤補血潤燥;火麻仁、瓜蔞仁潤腸瀉熱,佐以枳實、萊菔子、厚樸行氣除滿,消積導滯。陰液不足者可選用增液湯,可加用當歸、桃仁、芍藥、黃芪等,取津血同源之意;陽氣虛衰,大便堅澀,排便困難者,給予濟川煎;郁病者(精神異常),多屬肝脾郁結、情志失和,宜理氣安神、化痰逐瘀,予半夏厚樸湯、甘麥大棗湯、桃紅四物湯。若患者幾日未解大便,證見舌苔厚膩,口氣臭穢,屬因虛致實,或氣郁日久化火,證見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均宜攻補兼施并配合使用清熱通便或理氣通便類藥物。王洪真等[10]將86例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6例,自擬養血潤腸l號方為基本方,隨證化裁,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每次l00mL;對照組20例,口服果導片2片,每天3次。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5%,對照組為75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有2例出現輕微腹痛、腹瀉,停藥后1d緩解,考慮為大黃量過大,未見因便秘而致腦血管病再復發者。
病案舉例:陳某,男,79歲,因左側肢體活動不利1年于2008年6月30號入院。患者曾于2007年6月因左側大腦枕葉梗死入我院住院治療,經治療后癥狀改善,可自行走路后出院。近1年來患者逐漸出現情緒低落,伴有大便干結,3~4d1次,失眠,胸脅脹悶。察其舌質紅,苔薄少,脈弦細,考慮患者陰血不足,肝氣郁結。入院診斷:中醫:(1)中風后遺癥期,肝腎陰虛,脈絡瘀阻;(2)郁病,肝氣郁結。西醫:(1)腦梗塞后遺癥期;(2)抑郁癥。治以疏肝解郁、養血通便為法,予增液湯合四逆散加減。患者服1劑后大便即通。住院2周,情緒穩定,二便通暢,給予出院。卒中和便秘為中醫學兩個不同的病癥。二者有其內在聯系,互相影響。卒中后氣血更虛,陰虧于下,促使便秘發生;便秘則大腸傳導失司,氣機不暢,血行不利,氣血不能濡養肢體經脈,加重中風病情。總之,急性期多以實證為主,恢復期虛實夾雜,后遺癥期以虛為主,或夾有實證,應隨癥治之。
【關鍵詞】前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炎又名前色素膜炎,它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和前睫狀體炎三種類型。它是最常見的葡萄膜炎,約占葡萄膜炎的70%。其發病率高,臨床表現多而復雜且并發癥較嚴重,復發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仍是臨床醫學中一個尚未解決的課題。我院于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應用中草藥治療前葡萄膜炎,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為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來我院住院治療的前葡萄膜炎病例,均按1994年北京醫科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的《現代眼科診療手冊》的診斷標準確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38眼),男25例(28眼),女5例(10眼),年齡18~45歲,平均31.5歲,病程1~8年。對照組30例(31眼),男20例(21眼),女10例(10眼),年齡23~43歲,平均33歲,病程0.5~6年。兩組年齡、性別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入院后均給予一般常規治療,未用免疫抑制劑,局部散瞳、熱敷,病情較重者可同時結膜下注射氟美松+慶大霉素+利多卡因,隔日1次,共注射3~5次。全身抗炎治療,療程14~21天。療效評定指標:臨床癥狀消失,如羞明、流淚、疼痛等。體征:裂隙燈、眼底鏡下查:睫狀肌無充血,房水清亮,無浮游物,部分病例有陳舊性角膜后沉著物,虹膜無充血,紋理清,無粘連,瞳孔圓,晶狀體和玻璃體無混濁,眼底均無異常。對照組經上述治療達到療效評定指標后停止治療出院。治療組在使用上述治療的同時使用中草藥治療。藥方及服藥方法如下:急性期熱癥重者服葡萄膜炎1方:板藍根、生石膏、生苡仁、連翹、銀花、丹參、知母、車前子、甘草,15劑水煎服。好轉期熱癥中度者服葡萄膜炎2方:板藍根、生地、生苡仁、連翹、銀花、云苓、丹皮、車前子,15劑水煎服。恢復者、慢性期輕熱者服葡萄膜炎3方:生地、云苓、澤瀉、女貞子、淮山、菊花、草決明,15劑水煎服。治療組、對照組均隨診2年。
2結果
治療組2年內復發5例(5眼),有效25例(33眼),總有效率86.8%。,對照組2年內復發17例(17眼),有效13例(14眼),總有效率45.2%。經x2檢驗,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1),此外治療組少數復發病例的癥狀及體征較前輕,經再次常規治療和中草藥治療后2年內未復發。
3討論
因前葡萄膜炎的病因尚未明確,僅能根據患者眼部的臨床表現、結膜病史來明確診斷。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的發展發現許多疾病與免疫機制有關。細菌、病毒、霉菌、原蟲、寄生蟲感染可產生免疫性炎癥,因此本病的治療原則是對癥治療,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同時預防本病的復發是治療的關鍵。治療中使用的中草藥有涼血、清熱、利水、滋陰、活血、增強抵抗力的作用,且副作用少。可有效預防本病的復發。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
診斷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關于RA分類標準,具備以下各項中4項者即可診斷:①每日晨僵持續1h以上,時間超過6周;②3個或以上關節腫脹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脹超過6周;④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⑤有皮下結節;⑥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的狹窄);⑦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3]。
1.2一般資料
42例門診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齡32~67歲,平均49歲;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醫辨證原則分為:風濕性6例,虛寒型22例,痰瘀互結型8例,寒熱夾雜型6例。
1.3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生黃芪30g、當歸15g、熟地15g、白芍15g、雞血藤30g、制川烏10g(先煎)、桂枝15g、細辛6g、羌活15g、獨活15g、威靈仙15g、透骨草30g、羊藿葉24g、乳香10g、沒藥10g、烏蛇15g、蜈蚣3條、土元10g、炙馬錢子0.3g、白芥子15g、生甘草6g,每日1劑。煎藥方法:將上方藥物用冷水浸泡30min,每劑煎2次,每煎煮沸后30min,每次煎留藥液200ml,將兩次煎留藥液混勻備用。服用方法:早、晚各服藥液200ml,3個月為1個療程。加減:陽虛甚者加制附片、鹿角膠;寒盛痛劇者加制草烏;關節腫脹者加防己和生薏仁;瘀血明顯者加血竭和地龍;關節僵硬變形者加炮山甲和蜂房;低熱陰虛者加丹皮、秦艽和石斛;局部灼熱,寒熱夾雜者加生石膏、知母和黃柏;氣虛者加黨參和白術。
2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痊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關節功能活動正常,實驗室檢查均正常;顯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減輕,關節功能活動基本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癥狀、體征有減輕,關節功能活動有改善,實驗指標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關節功能活動均無明顯改善,實驗檢查無變化[4]。
2.2治療結果
本組42例中臨床治愈26例(61.9%),顯效11例(26.2%),好轉2例(4.8%),無效3例(7.1%),總有效率為92.9%。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1歲,農民,2006年9月3日初診。由于患者長期居住濕熱潮濕之地,導致雙膝、踝及腳關節腫痛,繼則手腕及手指關節腫痛,已經確診為RA。現雙膝、腳踝、腕、手指關節腫大變形,疼痛僵硬已3年,舌淡苔白潤,脈弦細,血化驗:血沉60mm/h,類風濕因子陽性。西醫診斷為RA,中醫診斷屬“頑痹”、“厲節風”范疇,證屬腎虛寒濕、痰瘀凝滯、痹阻經絡關節而致,治宜補腎散寒祛濕、疏風活絡止痛。處方:桂枝30g、制川烏10g(先)、細辛6g、羌活15g、獨活15g、熟地15g、鹿角10g(化)、淫羊藿24g、威靈仙15g、透骨草30g、當歸15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雞血藤30g、烏蛇15g、川芎18g、白芍15g、蜈蚣3條、、生黃芪30g、生甘草6g、炙馬錢子0.3g、蜂房10g、炒白芥子15g,水煎早晚服。二診,12月8日,已服上方90余劑,現四肢關節疼痛消失,腫脹消失,四肢屈伸自如。
4討論
RA是一種以關節的慢性炎癥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據統計,在國外其發病率為1%~2%,個別地區高達5%。在我國平均為0.4%,總數360萬~440萬[5]。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風、寒、濕、熱等邪外襲人體肌腠、經絡,滯留筋骨、關節、肌肉,痹阻氣血,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由于腎主骨、肝主筋,所以筋骨、關節病變當責之于肝腎,應以肝腎虧虛為本。正氣不足、肝腎虧虛是其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或關鍵因素(即內因),而風、濕等邪外襲僅屬該病發生的重要誘因(外因),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靈樞·百病始生篇》)。明代醫家王肯堂明確指出痹證的發生:“有風、有濕、有寒、有熱,皆標也;腎虛,其本也。”《金匱要略淺注》則進一步明確指出“此證若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又因諸邪痹阻經絡,使營血澀滯,則血凝成瘀,故瘀血也貫穿于本病始終[6]。基于上述病機特點,方用生黃芪、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淫羊藿益氣養血,柔肝補腎,強壯筋骨;制川烏、炙馬錢子、細辛和桂枝溫經散寒、開通經絡。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諸藥能夠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炎癥發展,減輕水腫、改善微循環和肢體關節功能;羌活、獨活、威靈仙和透骨草祛風除濕散寒;土元、制乳香和制沒藥活血化瘀、通絡定通;蜈蚣、烏蛇搜風透骨,疏通經絡;白芥子擅祛經絡之痰以消腫;甘草解毒調和藥性[7]。諸藥配伍,使機體正氣恢復,寒濕痰瘀得除,絡通血行,筋骨強健而獲佳效。
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arrhythmias,RA)是指缺血心肌在部分或全部恢復血流灌注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梗塞血管再通,心肌重新獲得灌流和氧供,可使透壁性AMI的病死率下降。但是心肌再灌注時活躍的氧自由基(O-、HO-和H202)暴發性產生,重新獲得氧供的心肌受到氧自由基的額外損傷,可使心肌微血管損傷或細胞死亡、心肌頓抑、心電不穩定,產生RA,致病情復雜化[1,2]。RA是AMI再灌注療法的主要并發癥之一,也是缺血再灌注期患者猝死的原因之一。為了有效防范RA的發生,近年來國內外對RA的發生機制和藥物防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中藥治療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現綜述如下。
1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機制的研究現狀
防治RA首先要搞清其作用機制,其發生機理復雜,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
有學者認為:胞漿內鈣超負荷與再灌注心律失常存在密切的關系。YukihikoYoshida[3]等用腺苷酸環化酶抑制劑潘生丁(Dipyridamole)做實驗,得出潘生丁能保護和終止再灌注心律失常,所以cAMP誘導的觸發活動可能導致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發生。
一些學者在研究缺血預處理的抗心律失常機制時,發現了缺血預處理的這種保護機制與其影響細胞連接蛋白43(Cx43)的去磷酸化作用、細胞裂隙間未磷酸化Cx43的積聚以及Cx43從細胞裂隙到細胞內的轉移有關。它可延遲心肌細胞縫隙連接關閉和使鄰接細胞分開,這有利于心肌細胞之間的傳導,減少傳導阻滯,因而可保護心肌,為防治RA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4]。
其他一些原因,例如:Na+-H+交換活性加強、心肌細胞內游離脂肪酸增加、血小板激活因子釋放增加、冠脈內皮的受損以及腎上腺素濃度升高等,對RA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重視[5]。
2中藥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實驗研究
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采取不同方法,從不同側面和層次對中藥復方和單味藥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揭示了中藥對抗RA的部分作用機制,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
吳英等[6]用強心膠囊(丹參冰片、三七、地龍、水蛭)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進行實驗,表明缺血40min,再灌注30min后強心膠囊(0.6g/kg·d)可明顯減少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動過速發生率,降低心室顫動發生率,增加竇性恢復率,指出這與大鼠心肌組織SOD活性顯著提高并減少MDA的生成有關。孫蓉等[7]用參葛膠囊(人參、葛根、黃連、麥冬等)對大鼠心臟缺血再灌注進行試驗,發現參葛膠囊可明顯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誘發的心律失常,其作用機制可能為:(1)減少膜磷脂降解,保護細胞膜系統完整性;(2)抑制Ca2+內流,降低細胞內Ca2+超負荷;(3)抗脂質過氧化等。孫學剛等[8]用定心方觀察NO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結果NO升高時心律失常的發生減少,且定心方能增加心臟血中NO含量。認為NO與心律失常的發生呈負相關。定心方能通過增加血中NO含量而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睢大員等[9]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觀察到刺五加葉皂苷(系從五加科植物刺五加葉中提取分離的總皂苷,ASS)能防止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縮短心律失常的維持時間,降低ST段抬高的程度。以上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與增強心肌組織的抗氧化酶活性,減少自由基及Ca2+超負荷對心肌的氧化損傷有關。魏品康等[10]益心飲(川桂枝、當歸、黨參、麥冬、炙甘草)對大鼠心臟缺血再灌注模型進行研究,對照組在冠脈結扎前10min靜脈注入0.2ml左右生理鹽水,復方丹參組與益心飲組冠脈結扎前10min均按18g生藥/kg體重經靜脈給藥,在結扎冠脈造成心肌缺血6min后再灌注,對照組全部動物均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復方丹參組和益心飲組與對照組在室性早搏、心室顫動的發生率,動物死亡率及竇性節律恢復時間的比較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室性早搏的發生率上復方丹參組、益心飲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認為益心飲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能與抑制鈣超載的作用有關。蔣建剛等[11]在大鼠心肌缺血10min再灌注30min損傷模型上,發現甘草酸二銨(系甘草主要成分甘草次酸的衍生物,DG)能顯著降低RA發生率及評分(P<0.01)。陳惠等[12]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觀察益母草注射液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響,結果益母草(0.8mg/100g體重)組心律失常發生率(20%)明顯低于對照組(90%)(P<0.01);心律失常持續時間(1.10±0.89)min明顯短于對照組(12.10±2.26)min(P<0.01),認為益母草注射液能明顯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這與益母草抑制脂質過氧化物,保護抗氧化酶系統,從而減輕氧自由基損傷有關。王朝陽等[13]用金香丹(延胡索、青木香、郁金、降香、丹參)對在體大鼠結扎冠狀動脈及再松扎再灌注的動物模型進行研究,通過測定心肌組織中MDA的含量,血清中CK活性,記錄30min內各組心律失常發生率,再灌注后15min及60min時ST段變化。結果顯示金香丹能明顯減少缺血再灌注引起心肌細胞酶、CK的釋放,減輕心肌細胞損傷程度,減少MDA的產生,表明金香丹的作用機理可能與它抑制氧自由基的產生、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有關,減輕對心肌細胞膜的損害,維持細胞膜的正常通透性和完整性,減輕心肌的缺血狀態,抑制了再灌注性的心律失常,而發揮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護作用。安薇等[14]用平律復方(苦參、豆根、黃芩、麥冬、甘草、五味子、黨參、射干)對冠脈結扎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時高能磷酸物質生成嚴重不足,心肌組織ATP水平較正常時降低了6O%,腺苷酸池(TAN)水平僅達到正常組的48%,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活力均不同程度下降,而平律復方各劑量組心肌組織ATP、TAN水平和能量負荷值(EC)均顯著高于模型組,此結果提示平律復方可能通過減慢能量物質的分解,改善心肌有氧代謝而發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3中藥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
為了探索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所致心律失常有效而安全的藥物,許多學者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繼續探討中藥制劑對RA的臨床療效。徐洪國等[15]觀察了穩心顆粒(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響,對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對照組39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入院時溶栓前即給予穩心顆粒2袋,溫水沖服,后每次1袋(9g),3次/d,4周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組中的35例患者,再灌注時和灌注后心律失常的發生,包括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LownⅡ級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縮、室速及室顫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穩心顆粒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發生,尤其是能防止惡性心律失常的發作,從而進一步降低由惡性心律失常所致的病死率。秦林等[16]觀察大劑量三七片治療再灌注心律失常療效,結果顯示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經大劑量三七片治療2個療程(14天),總有效率為98.3%,其中臨床痊愈率為76.3%,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結果,與常規治療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三七治療再灌注心律失常既能改善周圍循環、增加心肌收縮、改善心功能、降低外周阻力、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又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提高缺血心肌電的穩定性及抗心律失常,延長缺血心肌存活時間等功效。黃瑞群等[17]利用中醫藥內外同治,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復脈湯(白參、炮附片、川連、苦參、絞股藍等),同時每天在左胸心前區外敷胸痹膏,結果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多數類型心律失常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復脈湯益氣振陽、氣陰雙補;胸痹膏外敷于心前區,直接作用于心臟,可擴張冠脈,改善血供,加速側支循環的建立。兩方相合,內外同治,從而提高療效。席孟杰[18]觀察了生脈注射液對AMI溶栓后再灌注損傷所致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對住院患者54例(符合冠狀動脈再通判斷指標),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溶栓同時給予生脈注射液靜點,結果表明,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臨床觀察生脈注射液無不良反應,制劑具有安全性和穩定性,病人用后可改善住院期生存率和遠期預后,提高生活質量,所以是防治急性心梗溶栓后再通致心律失常的理想藥物
4展望
綜上所述,RA的中藥防治已顯示出比較好的前景,而其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辨證施治、毒副作用小等的獨特優勢,使得中藥防治RA顯示出良好的研究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1)中藥僅對降低非致命性RA有效,而且降低幅度還不夠大,對致命性RA(如VF)的防治效果尚不明顯。(2)大規模心梗溶栓治療研究證實,再灌注后嚴重室性心律失常極少見,與動物實驗所見不同。人類再灌注通常是在數小時之后,此時再灌注引起室顫在動物試驗亦少見;且與溶栓有關的再灌注是逐漸發生的,而動物實驗的再灌注是突然的,實驗證實血流逐漸恢復可明顯減輕RA。(3)臨床研究雖已逐步展開,但深層次、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尚待進行,有關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尚未確立,缺乏統一的標準,安全性也有待進一步證實。故應探索新的科學途徑提高中藥治療RA的藥效,從中西醫結合角度闡明相關深層機制,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開發研制高效、安全的抗RA中藥。
【關鍵詞】中藥
很多人的肛腸并沒有明顯的病變,但就是長期便秘,醫學界稱之為功能性便秘。近年來醫學界已將功能性便秘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對待[1],從而大大促進了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治療進展和療效提高。
1功能性便秘的分類[2]
以“老年性便秘”、“女性便秘”、“兒童便秘”等都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都必須在找到明確病因的前提下才對治療有指導意義。從病因上對功能性便秘進行分類。
1.1慢傳輸型便秘(又稱結腸型便秘)糞便在結腸中通過緩慢,水分被腸黏膜大量回收,導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難。原因有:一是結腸無力性便秘,見于老年體弱者,表現為腸鳴音減少,便次減少和糞量少;二是排便動力缺乏性便秘,見于膈肌衰弱如慢性肺氣腫者,腹肌衰弱如多次妊娠、肥胖、急劇消瘦者,提肛肌衰弱如經產婦;三是腸壁刺激匱乏性便秘,多因飲食中食物渣滓、纖維素、活動量太少導致,見于人為抑制便意、環境改變、精神抑郁、精神病、神經性厭食等;四是腸蠕動抑制性便秘,如長期應用瀉劑、鐵劑、肌肉松弛劑、抗抑郁劑等抑制腸蠕動,導致弛緩性便秘。
1.2出口阻塞型便秘(又稱直腸型便秘)由于肛門直腸附近的組織或器官發生病理性改變,導致排便困難。其因:一是直腸無力性便秘(或稱弛緩性便秘),指直腸及盆底非解剖原因、非器質性變化、生理機能退行性改變引起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可見于分娩產傷、不合理飲食結構、久蹲強努排便、營養不良、中氣不足者;二是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或稱失弛緩性便秘),其因盆底肌痙攣性功能亢進導致頑固性便秘,常見于長期忽視便意、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尤其多發于75歲以上、常服瀉劑以協助排便者,其排便動力存在嚴重不足;三是直腸外梗阻性便秘,因直腸毗鄰組織器官壓迫或阻塞直腸所致,常見子宮后傾位壓迫直腸前壁、盆底疝等。
2功能性便秘的中藥施治
根據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1999年5月濰坊會議的規定:便秘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表現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難,或合并一些特殊癥狀,如: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需用手幫助排便,在不使用緩瀉劑的情況下,7天內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意。
功能性便秘的治療應以解除排便困難癥狀、恢復正常排便規律為目的。患者首先應保持精神舒暢,增加運動,加強腸肌和腹肌鍛煉,糾正不當飲食習慣,養成按時排便習慣,積極排遣精神或心理障礙,預防藥源性便秘等,同時配合藥物和簡便的手法治療。當各種保守療法治療無效時,方可考慮使用手術療法。中醫藥治療功能性便秘,主要有以下幾型。
2.1慢傳輸型便秘因正氣不足所致,又稱陰結。表現為便次減少或便意缺乏,腸鳴音減少,飲食量少或口干,小腹脹滿,糞便干燥如球或量少、排出困難,舌質淡紅,苔白欠津液,脈沉細。此為氣陰不足,腑氣不通,治宜平補氣陰,潤腸通便。(1)單味決明子炒或打碎,成人每次15g,小兒6g;陰虛血少,可加入枸杞9g,杭白菊、生地各5g;若氣虛,加生曬參3g;嬰幼兒內熱便秘,加玄參6g[3,4]。(2)牛蒡子加生地、玄參、麥冬以養陰生津[5];血虛者,宜加當歸、熟地、何首烏之屬以滋陰養血;兼氣滯者,須伍用枳實、木香、檳榔、烏藥等順氣行滯;咽喉腫痛,癰腫瘡瘍,風熱癢疹諸癥而大便干結者,可與連翹、浮萍等伍用,其功益彰。(3)菟絲子性甘微溫,能補腎陰陽,補陰而不滋膩[6]。組方:菟絲子25g,生地黃15g,檳榔8g。如宗氣虛弱,排便無力者,則加適量黃芪,療效確切。(4)補骨脂辛苦大溫,補腎助陽,可治證屬腎脾陽虛,腎氣不足的便秘。潘氏等[7]以溫脾湯加味治療陽虛寒積便秘患者,而后以單味補骨脂或配肉豆蔻、肉蓯蓉各15~30g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劑,服用半月~2個月,可獲長期療效。(5)生何首烏成分含蒽醌衍生物,以大黃酸及大黃瀉素為最多,具有潤腸通便作用,適用于虛人便秘[8]。生何首烏20~30g,生山楂10g,丹參20g為基礎方,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2次服,1個月為1個療程。但服藥后出現大便溏稀和大便次數增多應中斷服藥。(6)生白術大量使用有增加腸動力,加快腸蠕動,促進排便的作用。每遇虛秘之癥,亦可用大劑白術,乃取當歸補血湯用大劑黃芪之意,名為補血,實為補氣[9]。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中藥治療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選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間收治的58例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自己選擇的治療方式進行分組,分為西藥組29例和中藥組29例。西藥組患者行西藥治療,中藥組患者行通任種子湯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西藥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9.31%,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治療之后,中藥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下降程度明顯優于西藥組,對比兩組數據,數據間存在較為顯著差距,統計學有意義(P<0.05)。結論: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通任種子湯治療,治療效果突出,有效提升治療療效,臨床推廣價值顯著。
【關鍵詞】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通任種子湯;臨床治療
慢性盆腔炎是涉及多個組織、器官的炎癥[1],慢性盆腔炎病情遷延,病程較長,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很多女性由于受到慢性盆腔炎的長期困擾,對治療不夠積極。基于對患者健康負責的理念,醫者有必要根據實際病情對患者進行治療,以保障女性的健康[2]。本次我院選取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間收治的58例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中藥治療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分析過程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間收治的58例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選擇的治療方式進行分組,分為西藥組29例和中藥組29例。西藥組年齡33~67歲,平均(47.3±4.8)歲,盆腔炎病程6個月~3年,平均(1.2±0.3)年;中藥組年齡32~69歲,平均(46.3±4.5)歲,盆腔炎病程1~3年,平均(1.3±0.4)年。已將妊娠婦女、哺乳婦女、精神障礙患者、語言溝通障礙患者、惡性腫瘤患者、血液疾病患者、傳染病患者等排除在外。本文研究對象均愿意且主動參加本次調查研究,并且了解本次研究情況。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并無太大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
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腹部、乳房脹痛、胸悶、煩躁易怒,患者舌頭暗黃,伴有瘀點,月經不正常,白帶增多。
1.3方法
西藥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主要藥物包括:頭孢哌酮(生產商:上海新先鋒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687),一次2g,一日2次。替硝唑片(生產商:湖南迪諾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0659),一次1g,一天一次,患者連續治療10天。中藥組患者行中藥治療,采用通任種子湯,其主要中藥成分包括:紅花、當歸、連翹、白芍、小茴香、香附、甘草、皂刺、赤芍、絡石藤、川芎等,水煎,每天一劑,一天兩次,早晚各一次。第二次煎藥的時候,取100毫升用于灌腸。
1.4療效評定
患者臨床癥狀為療效評價標準,選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指標,分別統計兩組患者治愈、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及概率。癥狀療效評定:治愈:患者的癥候消失超過95%,下腹脹痛、腰痛等臨床癥狀消失;顯效:癥候積分減少率超過70%,但少于94%;有效:治療之前,癥候積分減少率超過30%,但是小于69%;無效:治療之前,癥候積分減少率小于29%,或者是治療之后患者病情加重。
1.5統計學方法
統計兩組患者研究數據,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分析,進行t值檢驗,利用P值判定數據的差異,P<0.05時,說明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反之,則無。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療效
西藥組中,7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治療顯效,10例患者治療有效,6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9.31%;中藥組中,10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治療顯效,8例患者治療有效,1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對比兩組數據,數據間存在較為顯著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比較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
治療之前,中藥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為(41.35±3.21)分,西藥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為(40.98±3.30)分;治療之后,中藥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為(21.60±2.68)分,西藥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為(31.22±2.19)分;治療之后,中藥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下降程度明顯優于西藥組,對比兩組數據,數據間存在較為顯著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上,盆腔炎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婦科疾病類型,指的是婦女盆腔腹膜、子宮周圍結締組織以及盆腔生殖器官的炎癥[3]。造成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婦科手術史、不良孕育史、宮腔操作史以及近期同房史等[4]。我國中醫將慢性盆腔炎歸為“不孕”“月經不調”“痛經”的范疇,認為造成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盆腔臟器內血氣不暢以及氣血相博,通任種子湯起到了活血消腫、痛經活絡、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5]。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中藥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下降程度明顯優于西藥組,對比兩組數據,數據間存在較為顯著差距,統計學有意義(P<0.05)。總之,氣滯血瘀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通任種子湯治療,治療效果突出,可有效提升治療療效,臨床推廣價值顯著。
作者:張秀麗 單位:山東省德州市慶云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摘要:目的觀察針灸結合中藥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針灸的方式在消炎鎮痛方面具有顯著療效,既能改善腫脹的癥狀又能促進血液循環,以此來控制患處的血液狀況,將致病因子隨血液帶走代謝掉,最終達到改善甚至治愈膝骨關節炎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選取膝骨關節炎病例81例,通過對照組的純中藥口服以及實驗組口服中藥輔以針灸治療的治療方案對患者實施為期四個療程的治療。結果實驗顯示針灸配合中藥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總有效率為97.78%,單純口服中藥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45%。結論針灸結合中藥在治療膝骨關節炎方面收效顯著,并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身心折磨相對較小,此方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針灸;中藥;膝骨關節炎;治療;臨床
引言
膝骨關節炎,簡稱OA,也被叫做增生性關節炎或者退行性關節炎等。膝骨關節炎的病狀特征是患者關節活動受到限制,膝骨關節僵硬嚴重者伴有疼痛癥狀,它是由滑膜關節老化退變引起的一種疾病。膝骨關節炎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原發性的另一種為繼發性。原發性膝骨關節炎大多與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患者本身的身體素質等有關系;而繼發性膝骨關節炎,大多是膝骨關節及其周邊組織曾經受損導致誘發OA。膝骨關節炎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特別高,已成為多發疾病,并且女性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患有膝骨關節炎的患者,輕則在日常活動中偶發性關節僵硬以及間斷性疼痛,重則關節疼痛為持續性且關節活動受限,更為嚴重者則行動不便、關節處疼痛劇烈。當前國情,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膝骨關節炎患者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1-2],已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患者身心皆疲。在臨床中,現有治療膝骨關節炎有很多手段,按照是否需要手術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3]。非手術治療又分為非手術治療有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手段。非藥物治療是不通過用藥來改善膝骨關節疼痛的癥狀,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抵抗心理和恐懼心理也會減少很多,從而起到減輕患者壓力的作用,患者也會因此而對治療信心倍增。所謂因材施教,治愈患者的過程中根據患者不同的狀況,可以通過功能鍛煉或者冷、熱療等方法使患處血液循環增加以及松弛肌肉的目的。由于受損關節有適應傾向,因此功能鍛煉尤為重要。相關文獻顯示,結合多中康復手段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提升膝骨關節炎的治愈率[4]。藥物治療是通過藥物減輕患者疼痛感,非激素類的消炎藥可以起此作用。手術治療也分為兩類,一種以保留關節面為主要目的,旨在減輕疼痛感延緩膝骨關節炎的發展,這類手術包括截骨術、關節清理術;另一種是去掉關節面,這類手術主要服務于膝骨關節炎非常嚴重的患者,即關節置換術。在臨床治療中,真正采用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僅為少數,絕大部分的膝骨關節炎患者可以采用非手術治療的方式使病情得到緩解,最終達到治愈的效果[5]。由于西醫治療副作用比較大,為減少患者身體受損程度,尋求對于膝骨關節炎新的治療手段,本研究采用針灸配合中醫中藥的方式治療膝骨關節炎。
1資料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膝骨關節炎病人81例,51女30男,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45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49歲;對照組患者36例,年齡最大69歲,最小52歲。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通過嚴格審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類風濕因子、抗“O”、尿常規、MRI、EKG項目檢查均正常,且X線檢查患者皆為膝骨關節炎(OA)。1.2治療方案1.2.1對照組單純予以中藥口服治療。藥方:光桃仁12g,紅花12g,當歸15g,妙五靈脂6g,川穹18g,制沒藥10g,香附6g,羌活10g,秦艽10g,牛膝18g,甘草6g。治療過程中視患者情況予以增加藥量,七天為一個療程,四個療程后觀察療效。1.2.2實驗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輔以針灸治療,選擇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及膝部阿是穴。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身體活動情況的基礎上,治愈后均對患者進行肝功能、腎功能、尿常規、EKG項目檢查。1.3.1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正常行走無任何阻礙感,且基本無明顯疼痛感,膝骨關節功能以及生活恢復正常。1.3.2有效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正常走路活動無礙,但不能劇烈運動,膝骨關節比治療前具有極大改善并且膝骨關節功能趨于正常。1.3.3無效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基本無好轉,膝骨關節功能并未得到改善。2.3.4總有效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和有效率的總和。
2結果
所有患者在四個療程后肝功能、腎功能、尿常規、EKG項目檢查均正常,說明本試驗在肝腎等基本功能方面并無影響。本實驗通過統計學計算,實驗組和對照組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經過四個療程的治療,均取得良好療效,總體治愈效果都頗好。就兩組對比來說,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7.7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4.45%,實驗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的45例病人,8例完全治愈,顯效率為17.78%;36例治療效果明顯,有效率為80%;其中有一例治療后無明顯效果,無效率為2.22%。對照組的36例病患,6例完全治愈,顯效率為16.67%;28例治療效果明顯,有效率為77.78%;無效率5.55%。上述指標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針灸配合中藥治療膝骨關節炎具有臨床意義。
3討論
在中醫領域,膝骨關節炎隸屬“骨痹”、“痹證”,西醫治標不治本,中醫治標治本,從根本上治療此病,是中醫在疾病治療方面不可替代的優勢[6]。近些年,中醫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研究逐漸深入,治療手段也逐漸豐富。中醫學理論顯示,膝骨關節炎的成因乃肝腎虧虛、氣滯血瘀記憶風寒濕阻。膝骨關節炎乃是本虛標實的病癥,其根本是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所致[7]。筋骨失養是本,血瘀痹阻是標。肝臟生血,主筋;腎臟藏精,主骨。中老年人在肝腎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年紀越來越大,肝腎勞損氣血虛,同時風寒導致氣滯血瘀,筋骨失養,這是膝骨關節炎的根本致病因。所以在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方案中,應當主要補腎養肝,其次活血化瘀,通經絡[8]。膝骨關節炎的病程漫長,癥狀復雜,治愈過程也比較長。西醫療法[8]可保守可進行手術置換,保守治療適合早期病癥,患者病情可以通過藥物以及其他手段得到改善和控制;但是中期和晚期比較嚴重的病患,多為中老年患者,采用關節置換術療效較好,但是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有限,且只能置換一次,而且手術又存在風險,花銷上相對多一些,綜合考慮,手術置換并不是最佳方案。而中醫結合針灸治療的方式,可以在治療患者病情的同時又能降低患者心理壓力以及心里的恐懼感[9-10]。中醫在我國歷史悠久,經驗也相當豐富,這些寶貴的經驗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明顯提高臨床療效,由于中醫講究治本治標,中醫治療也可以縮短整個治療療程,充分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在現有文獻中[11-12],中醫手段治療膝骨關節炎無毒副作用,在臨床中值得推廣。
作者:馬迎輝 厲志 翟偉韜 孫卿 肖漣波 單位:上海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關節矯形外科
1中藥治療處方
麻黃3~6g、桂枝3~6g、芍藥6g、五味子3~6g、半夏6g、杏仁6g、生石膏(先煎)15g、炙甘草6g。兼大便不通者,加用玄參6g、麥冬6g;兼鼻塞、清涕多者,加用辛夷3g、蒼耳子3g;兼喉中痰鳴,加用杏仁3g、射干3g;兼食積內停,加用焦山楂15g、萊菔子15g。水煎服,每日1劑,煎取100mL,分2次或多次服用。1.6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療效、治療時間及不良反應。
2療效標準
痊愈:3d內患者無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體溫達到正常;顯效:5d內患者咳嗽咳痰明顯減輕、體溫達到正常,身體狀況有明顯好轉;有效:患者在用藥時間內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減輕,體征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7~14d后,患者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無變化,體溫高于正常、體征無改善者。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20例(64.5%),顯效7例(22.6%),有效3例(9.7%),無效1例(3.2%),總有效率為96.8%;對照組痊愈14例(45.2%),顯效3例(9.7%),有效8例(25.8%),無效6例(19.4%),總有效率為80.6%。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治療時間比較治療組患者治療時間多集中在7d內,僅1例患者7d后痊愈。兩組患者治療所需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不良反應治療組無不良反應,對照組僅1例出現皮膚反應,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兒童肺炎多在冬春季節發生,小兒肺炎中,細菌、病毒引起最為多見。如未及時治療,易轉為其他嚴重疾病,且該病易反復,給患兒及家屬造成心理精神負擔。阿奇霉素屬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多用于治療支原體肺炎。有學者[1]比較阿奇霉素與紅霉素治療支氣管肺炎的療效,結果發現阿奇霉素臨床有效率為90%,高于紅霉素有效率70%。兒童肺炎患者多外感風寒,素有內飲、痰濕體質,兒童肺炎,中醫稱之為“喘嗽”。
在本研究中,患者風寒束表,衛陽被遏,營陰郁滯,飲寒相引,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出現一系列咳嗽、咳痰、質稀等病癥,正邪相爭,故有發熱[2]。本研究中應用小青龍湯治療,麻黃、桂枝辛溫解表祛寒,麻黃又可宣肺平喘咳;五味子味酸性斂,斂肺氣止咳;芍藥酸收,和營養血;半夏味辛性溫而燥,為燥濕化痰之要藥;杏仁主入肺經,味苦降泄,肅降兼宣發肺氣而止咳平喘;生石膏辛寒入肺經,善清肺經實熱;炙甘草祛痰止咳,還可調和諸藥[3]。本研究中,加用中藥治療兒童肺炎,可提高臨床療效,還可以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吳蕙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中醫院
將正負極電極板直接貼于紗布上,然后用沙袋壓住兩電極板,打開電源及治療開關,調節電頻脈沖電流強度,由小到大,直到患者能耐受為準,30min/次,1次/d,14次為1個療程。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分別對所有患者進行視覺模擬評分(VAS);觀察臨床癥狀體征主要包括頸肩部酸痛、頸部活動受限、頭暈頭痛、上肢麻木疼痛、頸部彈響征等變化,參照VAS評分,自擬評分標準:①頭痛頭暈。程度:沒有,0分;很輕(出現1次),1~3分;較重(偶爾出現),4~6分;很重(經常出現),7~10分。②頸肩部酸痛。程度:沒有,0分;很輕(輕微酸痛,休息后緩解),1~3分;較重(非常酸痛,可忍受,休息2~4d緩解),4~6分;很重(酸痛難忍,經治療方可緩解),7~10分。③頸部活動受限。程度:沒有,0分;很輕(輕微受限,休息后緩解),1~3分;較重(明顯受限,休息后緩解),4~6分;很重(非常受限,經治療方可緩解),7~10分。④上肢麻木、疼痛。程度:沒有,0分;很輕(偶爾感覺有,活動及休息后消失),1~3分;較重(經常有,持續時間長,治療后緩解),4~6分;很重(持續性出現,影響生活及學習),7~10分。⑤頸部彈響征。程度:沒有,0分;很輕(偶爾感覺有),1~3分;較重(經常有),4~6分;很重(每次轉頭時都有,持續1個月以上),7~10分。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學習和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有時稍有不適,不影響正常學習工作。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好轉,但對日常學習工作有輕度影響。無效:癥狀與體征均無變化。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計數資料用例(%)表示;2組治療后VAS評分采用t檢驗,總有效率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因此建議對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應盡早進行合理的積極干預。頸椎亞健康多為功能性病變,若得到及時、科學的治療后大多可痊愈,而不遺留任何后遺癥,頸椎亞健康非骨骼改變,而是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骨結構的紊亂[5]。針對其發病原理和特點,治療中恢復頸椎正常生理曲度,矯正頸椎內外動靜力平衡狀態為關鍵。通過推拿手法,既可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緊張及痙攣,又能糾正頸椎的生物力學異常,調節及恢復頸椎動力平衡,恢復頸椎力學上的穩定,具有松解粘連、疏通經絡的作用。以往的資料和經驗都證實推拿治療的有效性,因此在本研究中作為對照組觀察,具有臨床可比性。中藥離子導入是中醫學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具有直流電和藥物的雙重功效。第一,通過電刺激消除神經、肌肉水腫,使神經的傳導作用受到抑制和中斷,達到鎮痛作用,放松肌肉,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增加,組織代謝加快,減輕和消除各種臨床癥狀。第二,中藥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在病變附近形成濃度較高的離子堆,持續長時間發揮作用,使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得以最大效用的發揮,達到治療目的。此外,中藥離子導入的效果與中藥的使用有著重要的關系。一是中藥選用要符合離子導入極性的需要;二是中藥的選用要符合本病的治療需要,即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要求。
故在臨床上選用了已經明確有效成分或盡量選用與導入極性基本一致的中藥組成復方,以符合上述要求,因此,能在臨床治療上取得較好的療效。中藥學研究證實,川草烏的有效成分烏頭堿及附子磷酸鈣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作用,可減少組織滲出,使局部血管擴張,有利于致痛物質的疏散和排泄,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產生明顯的鎮痛效應。細辛主要成分含揮發油,具有鎮靜、鎮痛、解熱及抗炎、抗變態反應及免疫抑制作用[6]。諸多活血化瘀、祛風化濕、祛風散寒中藥配伍,通過離子導入在病變部位,使藥物直達病所,使風寒濕邪無所依附,病痛遂解。本研究表明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推拿對改善患者頸肩部疼痛、活動受限效果明顯,對改善肢體的麻木疼痛效果次之。顯然是中藥離子導入和推拿能很快消除頸肩部的炎性物質,緩解疼痛,而對神經功能的恢復需要時間要長一些。預防頸椎病要有科學的方法:伏案30min后應休息一下;枕頭的高低要適宜,一個人拳頭高度為宜;不要趴在桌子和趴著睡覺;調整桌子和椅子的比例;加強體育鍛煉及頸椎操。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推拿手法治療青少年頸椎病具有費用少、見效快、無創傷、無痛苦、療程短等優勢,值得推廣,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作者:趙保禮 張立莊 王建兵 張喜芬 單位: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