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1 07:17: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應用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鋼纖維混凝土;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TV431+.3文獻標識碼: A
一 引言
伴隨著混凝土在工程方面使用更加廣泛,不能滿足工程要求的缺點就越來越明顯。針對此情況長期以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和學者不斷探索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的各種方法和途徑,提出了一種以傳統素混凝土為基體的復合材料鋼纖維混凝土。
二 鋼纖維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鋼纖維混凝土的特點是抗裂,抗拉,抗彎,抗剪,耐磨性能,疲勞強度和抗凍融性能均較普通混凝土有大幅提高。而發生這些變化的是因混凝土中摻入了鋼纖維,下面我們就其的基本性能和引發的增強機能進行如下分析。
2.1 鋼纖維基本性能
2.1.1鋼纖維的類型及特征參數
鋼纖維按材質分,有普通碳鋼鋼纖維和不銹鋼鋼纖維,其中以普通鋼鋼纖維用量居多。
2.1.2鋼纖維的主要性能
鋼纖維的主要性能包括抗拉強度與黏結強度。試驗表明,由于普通鋼纖維混凝土主要是因鋼纖維拔出而破壞,并不是因鋼纖維拉斷而破壞,因此鋼纖維的抗拉強度一般能滿足使用要求,而其與混凝土基體界面的黏結強度是鋼纖維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
2.2鋼纖維混凝土的增強機能
目前對于混凝土中均勻而任意分布的短纖維對混凝土的增強機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論解釋。其一為美Romualdi提出的“纖維間距機理”;其二為英國的Swamy,mangat等人提出的“復合材料機理”。
三鋼纖維混凝土的技術要求
因為不同的纖維類型對混凝土的增韌效果也有差異,還有其他原材料的采用都會影響混凝土的性能,所以我們對其有要求。同時,在一般情況下,纖維摻量影響著纖維對混凝土的增韌效果,而且纖維摻量的增加,會增大經濟成本,因此這要求我們按照相關規范進行配合比設計、拌和,按照相關規范進行質量控制和施工。
3.1 原材料的質量要求
鋼纖維:表面應潔凈無銹無油,無粘結成團現象,保證鋼纖維與混凝土的粘結強度,尺寸和抗拉強度符合技術要求。
水泥,骨料,水,外加劑和混合材料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的關規定。
3.2鋼纖維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鋼纖維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鋼纖維混凝土中各組成材料之間的比例關系。
鋼纖維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與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在水泥混凝土拌合料中摻入鋼纖維,主要是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彎、抗拉、抗疲勞的能力和韌性。
3.3鋼纖維混凝土的拌和
對于鋼纖維混凝土宜采用機械拌和。當鋼纖維體積率高,拌和物稠度較大時,攪拌機一次拌和量不大于其額定拌和量的80%。
3.4鋼纖維混凝土的質量控制
鋼纖維混凝土的質量檢驗除應對原材料配合比施工主要環節按現行有關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的規定執行外,尚應檢驗下列項目:對鋼纖維進行質量檢驗。取樣制作抗壓,抗折強度標準試件,坍落度不大于50mm的鋼纖維混凝土用震動臺振實;大于50mm的用木槌振實。抗壓試塊采用邊長150mm的立方體為標準試件標準養護28天測定其抗壓強度,抗折試件采用150m×150mm×550mm的標準試件經標準養護,在齡期達90天時進行測試。
3.5鋼纖維混凝土的設計與施工要求
我國于1996年出版了《鋼纖維混凝土試驗》CECS13:89和《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38:92,但本規程只對鋼纖維混凝土結構不同于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的專門要求作出規定。在進行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和施工時,尚應與相應的規范配合使用。
四鋼纖維混凝土的應用技術
鋼纖維混凝土作為一種新型復合材料,以其優良的抗拉、抗彎、阻裂、耐沖擊、耐疲勞、高韌性等物理力學性能,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公路橋梁工程、公路路面和機場道面工程、鐵路公程、管道工程、內河航道工程、防暴工程和維修加固工程等各個專業領域。
4.1鋼纖維混凝土在水利工程應用
水利工程鋼纖維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主要將其用于受高速水流作用以及受力比較復雜的部位,水利工程中相關方面使用鋼纖維混凝土的有:支護工程、儲水、防滲、輸水管道工程、高速水流沖刷磨損部位、處于腐蝕環境中的構件、動力荷載作用部位和抗震結構節點、復雜應力部位等。
4.2鋼纖維混凝土在道路和橋梁工程應用
鋼纖維混凝在道路和橋梁工程方面,主要廣泛應用于路面、橋梁、機場跑道等工程中,包括新建及修補工程。鋼纖維混凝土較普通混凝土有較好的韌性,抗沖擊、抗疲勞性。它可使面層厚度減少,伸縮縫間距加長,使用性能提高,維修費用減低,壽命延長。
4.3鋼纖維混凝土在鐵路工程應用
在鐵路工程方面,鋼纖維混凝土主要用于預應力鋼纖維混凝土鐵路軌枕、雙塊式鐵路軌枕及搶修鐵路橋面防水保護層中。鐵路工程承受較大的荷載、較高的速度和數萬次的振動,所以要求混凝土必須具有較高的強度、較高的抗沖擊性及較大的塑性。這正好利用了鋼纖維混凝土的抗沖擊性及較好的塑性。鋼纖維混凝土的應用,使維修工作量大為減少,并提高了線路的使用壽命,效果良好。
鐵路方面在西康線椅于山隧道工程采用濕噴鋼纖維混凝土取得成功,由于鋼纖維混凝土的抗壓、抗拉和抗剪強度大,具有很強的支護功能。
4.4鋼纖維混凝土在港口及海洋應用
鋼纖維混凝土在海洋工程中的使用主要是鋼纖維混凝土的腐蝕問題,所以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日本和挪威的使用經驗是令人鼓舞的。日本鋼鐵俱樂部采用鋼纖維混凝土作鋼管樁防腐層,在海水中浸泡10年,鋼纖維混凝土防腐完好,鋼管表面無銹蝕,仍有金屬光澤。挪威將鋼纖維混凝土用于北海海底輸氣管道的隧道襯砌、Forsmark核電站海底核廢料庫的支護、海洋平臺后張預應力管道孔的封堵以及碼頭混凝土受海水腐蝕部位的修補等。
五鋼纖維混凝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根據各個工程方面事例,我們從鋼纖維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性能對比上就可以直觀的看出產生的經濟效益。綜合分析,對于舊混凝土路面,若采用鋼纖維混凝土進行罩面修復,則一次性投資的費用比挖掉重建混凝土路面要節省許多。同樣,從一次性投資、使用年限、維修費用、資金的時間價值來全面評價鋼纖維混凝土路面工程的經濟效益,與新鋪瀝青混凝土路面評價綜合效益,鋼纖維混凝土路面雖一次性投資較前者高,但從其維修費用、使用年限的不同考慮,以及和資金的時間效益,用年成本法計算其等值年金,結果表明鋼纖維混凝土路面每年支出的費用比瀝青混凝土路面要低35%。采用鋼纖維混凝土修補法,不但可使鋼纖維混凝土的質量及其增強效果得到保證,而且還可提前開放交通,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以上可以看出鋼纖維混凝的優越性,不僅僅體現在結構性能上,還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
六 結語
【關鍵詞】鋼結構;鋼筋桁架模板;砼組合樓板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
Tang Fei,Yuan Hui
(Schenck Process (Tianj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300385)
【Abstract】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 not only have high construction speed, but also have good earthquake-resistance and high stiffness as newly poured concrete slab.,it will be an important kind of construction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 composite deck slab,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has been applied for long time , and rich experience is accumulated at abroad., But at home , its application time is short, and experience is lack.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 in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Key words】Steel structure;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Sheeting-concrete composite slabs
1.鋼筋桁架模板簡介
1.1 產品概況:鋼筋桁架模板是將樓板中鋼筋在工廠加工成鋼筋桁架,并將鋼筋桁架與底模連接成一體的組合模板。見圖1。鋼筋形成桁架,承受施工期間荷載,底模托住濕混凝土,因此這種技術可免去支模的工作及費用。
1.2 產品形狀:如圖1
圖1 鋼筋桁架立面鋼筋桁架剖面
1.3 構件規格:鋼筋桁架模板是由鋼筋桁架、支座鋼筋、底模等構件構成。鋼筋上下弦采用成盤供應得熱軋鋼筋HPB235、HRB400或冷軋帶肋鋼筋550級;腹桿采用成盤供應得HPB235、冷軋光圓鋼筋550級或650級;桁架支座鋼筋用熱軋鋼筋HPB235或HRB335。底模柴用鍍鋅卷板,基板厚度為0.5mm,鍍鋅層兩面總計不小于120g/m2。
1.4 節點設計:(如圖2部分節點)
圖2
2. 鋼筋桁架混凝土樓板受力特點
2.1 普通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施工階段因下部支模故基本沒有撓度,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拆模,在自重作用下,樓板下撓,板底混凝土產生拉力、甚至出現裂縫。而鋼筋桁架模板根據是否設臨時支撐分為兩種情況:
2.1.1 設臨時支撐時,與普通現澆混凝土樓板基本相同。(前期做好設計,基本不會出現)
2.1.2 不設臨時支撐時,在混凝土結硬前,樓板強度和剛度即鋼筋桁架的強度的剛度,鋼筋桁架模板自重、混凝土重量及施工荷載全由鋼筋桁架承受。混凝土結硬是在鋼筋桁架模板變形下進行的,所以樓板自重不會使板底混凝土產生拉力,在除去樓板自重以外的永久荷載及樓面活荷載作用下,板底混凝土才產生拉力。這樣,樓板開裂延遲,樓板的剛度比普通現澆混凝土樓板大。
2.2 在使用階段,鋼筋桁架上下弦鋼筋與混凝土一起共同工作,此樓板與鋼筋混凝土疊合式樓板具有相同的受力性能,雖然受拉鋼筋應力超前。
3.施工過程中操作要點
3.1 深化設計:
3.1.1 根據設計圖紙中梁的排部,確定最大無支撐間距;結合現澆混凝土樓板荷載情況,通過計算確定上、下弦鋼筋及底模規格。
3.1.2 根據主結構形式確定排板方向。
3.1.3 根據桁架模板的規格,確定與主結構的搭接長度及搭接形式。
3.1.4 確定橫縱向懸挑及收邊形式。
3.1.5 確定單塊模板長度。
3.2 繪制模板詳圖:詳圖必需按《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GB50001-2001)繪制;詳圖中必需對每塊單板進行編號,并與平面圖中位置一一對應。
3.3 分層、分段加工:分層、分段加工是為了節約場地,打包、現場驗收方便,就位方便,確保施工進度。
3.4 分段打包:打包每組不得超過28張,高度不得超過1.3m,長度不得大于12m;鋼筋桁架模板長度小于3m綁扎2道,長度3-6米綁扎3道,長度6m以上不得少于4道;包低用木墊格墊起,墊格間距不大于4m。
3.5 就位:
3.5.1 鋼筋桁架模板,裝卸時應采用吊具。嚴禁直接使用鋼絲繩捆綁起吊。起吊要平衡,不能有傾斜現象。
關鍵詞:大數據;應用技術;挑戰
中圖分類號:TP311.13
關于數據方面的新名詞是層出不窮,云計算、物聯網的概念還沒有完全理解,大數據的概念又頻頻出現在媒體中,特別是今年“兩會”期間,在央視報道中,多次使用大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大數據的概念從計算機業界也迅速傳播到各行各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的聯系在一起。不但中國如此,2012年3月,奧巴馬宣布美國政府五大部門投資兩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與開發計劃”,【1】大力推動大數據相關的收集、儲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數據技術研究,以提高美國的科研、教育與國家安全能力,美國政府以及把“大數據”技術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其他國家也紛紛加大對大數據研究的資金投入,同時,許多大公司企業也將此技術視作創新前沿。
1 大數據概念與特征
但是,到目前為止,業界關于大數據的概念尚未有統一的定義。最早將大數據應用于IT環境的是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它關于大數據的定義是這樣的: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的數據集合。另外,被引用較多得到大家認可的還有維基百科的定義:大數據指數量巨大、類型復雜的數據集合,現有的數據庫管理工具或傳統的數據處理應用難以對其進行處理。這些挑戰包括如捕獲、收集、存儲、搜索、共享、傳遞、分析與可視化等。【2】
當前,較為統一的認識是大數據有四個基本特征:數據規模大(Volume),數據種類多(Variety),數據要求處理速度快(Velocity),數據價值密度低(Value),即所謂的四V特性。這些特性使得大數據區別于傳統的數據概念。【3】
首先,數據量龐大是大數據的最主要的特征,大數據的數據規模是以PB、EB、ZB量級為存儲單位的,數據量非常龐大。同時,此類數據還在不斷的加速產生,因此,傳統的數據庫管理技術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數據的處理。第二,數據種類多。與傳統的數據相比,大數據的數據類型種類繁多,包括了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等多種數據類型。傳統的數據庫技術采取關系型數據庫較多,結構單一,而大數據重點關注的是包含大量細節信息的非結構化數據,因此傳統數據庫技術不能適應新的大數據的要求,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第三,大數據的產生與存儲是動態的,有的處理結果時效性要求很高,這就要求對數據能夠快速處理,數據處理速度快也是大數據區別數據倉庫的主要因素。數據產生的速度以及快速變化形成的數據流,超越了傳統的信息系統的承載能力。最后,數據價值密度低是大數據關注的非結構化數據的重要屬性。大數據分析是采用原始數據的分析,保留了數據的全貌,因此一個事件的全部數據都會被保存,產生的數據量激增,而有用的信息可能非常少,因此價值密度偏低。
2 大數據可用性的面臨的技術與問題
大數據并不僅僅指其數據量之大,更代表著其潛在的數據價值之大。有研究證明,有效地管理、使用大數據能夠給企業提供更多增強企業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機會,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4】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數據目前也面臨很多負面影響。低質量低密度的數據也可能對決策造成致命性的錯誤。如何把大數據從理論研究到企業應用的轉變,還面臨很多問題與挑戰。
(1)可用性理論體系的建立。大數據的可用性需要完整的理論做支撐,才能解決諸如如何形式化的表示數據可用性、如何評估數據可用性、數據錯誤自動發現和修復依據什么理論、如何管理數據和數據融合、數據安全性采取何種策略和理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建立完整可用性理論體系,構建統一的模型,為大數據的進一步應用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高質量數據的獲取的能力。大數據技術最基礎的對象就是數據,是一切應用和分析決策的前提。因此,獲取高質量數據是確保信息可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互聯網的數據不斷增大,物聯網的興起以及復雜物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大數據的來源也多種多樣,數據模型千差萬別,質量也參差不齊,這就為加工整合數據帶來非常大的困難。
大數據是對事物最原始的全貌記錄,數據量規模很大,但是其中有用的信息非常少,因此,對于處理數據來說,數據并不是越多越好。如何提高數據中的有效數據是非常關鍵的。大量的數據中如果僅僅包含了少量的錯誤數據,對分析結果可能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對錯誤數據沒有有效控制的話,大量錯誤數據的涌入很可能會得到完全錯誤的結果。
因此,獲取高質量數據的能力是大數據能否進行實用的關鍵因素,否則只會在浪費人力物力后獲得完全無效甚至錯誤的結果。但是目前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對于出現的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在獲取數據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3)數據分析與顯示。單純的大數據是沒有意義的,只有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提取知識,使之能夠轉化成有用的結果,才是大數據可用性的實質。當前,對非結構化數據散亂無序的特征,仍然缺乏高效的分析處理手段。一方面是大數據以幾何速度增長和更新,另一方面是難以從這么冗雜散亂的數據中進行有效數據分析,大數據能否發展應用完全取決于能否從數據中進行有效分析。
摘要作物秸稈還田對土壤的培肥、理化性質、有機質含量、養分平衡等方面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介紹不同農作物秸稈還田的操作技術,總結秸稈還田需要注意的事項,以期指導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秸稈還田;土壤肥力;應用技術
農作物秸稈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農業生產副產品。由于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利用涉及到整個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環境安全以及農村能源的有效利用等問題,也涉及到農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據報道,在經濟發達國家,秸稈還田的數量很大[1]。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秸稈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主要的秸稈種類有近20種,而且數量巨大,每年都有6~7億t的秸稈產生。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作物秸稈出現大量剩余。尤其是夏秋兩季,農作物秸稈無組織地焚燒,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嚴重污染環境。據測定,秸稈中有機質含量為150 g/kg,氮、磷、鉀、鈣、硫等多種營養元素含量也相當豐富。秸稈還田可以以草養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秸稈還田技術,在現代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及有機農業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
1農作物秸稈還田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1.1改善土壤性狀,增強土壤通透性
秸稈還田后經腐爛分解形成的腐殖質[3],是土壤結構的膠結劑,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提高土壤團聚體和微團聚體的含量,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施用作物秸稈能夠提高耕層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氣狀況,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4];有利于提高土壤溫度,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和養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促進根系的吸收活動。
1.2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熱量狀況
土壤含水率提高,有利于作物抗旱。土壤礦物顆粒的最高吸水量為50%~60%,腐殖質的吸水量為400%~600%。因此,施用作物秸稈可使土壤持水量提高,且隨秸稈還田量的增加,土壤保水性增強[5]。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比熱增大,傳導熱能力增強,顏色加深促進了吸熱,改善了調溫性,進而改善了土壤熱量狀況。
秸稈還田有優化農田生態環境的效果,其中以覆蓋還田效果最為顯著。覆蓋秸稈,在冬天可使5 cm地溫提高0.2~0.5 ℃;夏天使土溫降低25~35 ℃,土壤水分提高32%~45%,雜草減少24.9%~40.6%。連續多年秸稈還田的耕地,不僅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補充土壤鉀素的不足,地力亦可提高0.5~1.0個等級。秸稈還田后,可大幅度提高平均增產率。
1.3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作物秸稈還田可提供植物生長必須的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及各種微量元素,使土壤養分顯著增加。一方面,秸稈本身含有的元素必然增加土壤養分;另一方面,作物秸稈在轉化中可釋放一些小分子有機酸,可分解土壤中的礦物質,使土壤中養分有效性增加。對于耕種土壤來說,培肥的中心環節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實踐證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最有效的措施是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6]。秸稈還田和單獨使用有機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秸稈還田更有助于土壤有機質的增加,且試驗表明,長期秸稈直接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效果優于單施化肥的效果[7]。
1.4對土壤氮、磷、鉀等元素的影響
長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土壤中養分的含量,但施入的無機肥很少能在土壤有機質中積累,只有同時增加有機肥(施用有機肥或秸稈還田等)時,才能提高土壤中養分的含量,并提高其礦化作用,促進作物對氮、磷、鉀等的吸收利用[8]。
在中性和堿性土壤中,作物秸稈在分解過種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特別是在漬水條件下產生的有機酸,可提高土壤營養元素的有效性。試驗表明,每增施1 500 kg/hm2小麥秸稈,可使土壤每年增加全氮0.002 0%~0.009 6%,堿解氮0.80~4.08 mg/kg,速效磷0.58~1.02 mg/kg,速效鉀2.04~6.10 mg/kg。作物秸稈的施用可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使營養陽離子吸附在腐殖質和土壤膠體表面,防止營養成分隨水淋失或與土壤中的一些陰離子生成難溶性鹽,進一步促進作物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利用。
2秸稈還田的操作技術
2.1水稻高留茬還田
水稻割茬高度最好不超過20 cm,在土壤含水量30%左右時結合秋翻進行還田,封凍前結束。耕翻深度一般以15 cm左右為宜。翻平蓋嚴,深度基本一致。應注意水稻高茬收割還田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結合翻地深施。
2.2稻草直接還田
將稻草打碎,長度為20 cm左右,均勻地撒于田面,一般還田秸稈量為6 000 kg/hm2左右;當土壤含水量30%左右時,將稻草翻入15 cm土層中,稻草混拌于耕層中的覆蓋率大于90%。翻前要施肥,一般施氮、磷肥。
2.3小麥高留茬還田
小麥收割時一般留茬30 cm左右,一般要做到邊割邊翻,以免養分散失,同時也利于秸稈腐爛;必須順行耕翻,以便秸稈覆蓋和整地質量提高;耕深要求在25 cm以上,做到不重、不漏、覆蓋嚴密;耕翻后,要進行平整土地;及時追施氮、磷肥,同時滅茬除草。
3秸稈還田應注意的問題
若秸稈還田操作不當,就會出現出苗率低、苗黃、苗弱,甚至出現死苗現象造成減產,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秸稈還田技術。
3.1注意提高粉碎質量
秸稈粉碎的長度應小于6 cm,并且要均勻撒施。對還田地塊一定要用旋耕機作業一遍,使秸稈和土壤充分混合拌勻。此外,還要用鏵式犁將秸稈連同化肥、農家肥翻入10 cm以下的土壤內以利播種。
3.2注意配合補施氮、磷、鉀肥料
小麥秸稈還田后,秸稈腐爛過程會出現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速效氮素,阻礙農作物對速效氮素的吸收,使幼苗發黃,生長緩慢,不利于培育壯苗。因此,在秸稈還田的同時,要配合施入氮肥,保持秸稈合理的碳氮比。研究表明,每100 kg秸稈應配施碳氨4.0~5.0 kg,過磷酸鈣7.0~8.0 kg,硫酸鉀2.0~3.5 kg。同時結合澆水,有利于秸稈吸水腐解。
3.3注意連年秸稈還田的影響
有大量秸稈殘株連年進入土壤時,為加速秸稈有機物腐解與土壤肥水相融,以及防止秸稈殘株在土壤中出現隔墑等不利影響,要求秸稈粉碎程度高,一般切割長度在10 cm以下。在秸稈還田土壤中,使用化學除草劑。特別是播前進行土壤處理的化學除草劑,其有效使用劑量應適當提高[9]。
3.4消滅病原體
帶病的秸稈不能直接還田,否則易發生病害,對帶有水稻葉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麥、玉米黑粉病等的秸稈最好經高溫發酵腐熟后還田,以防止病害的蔓延。
作物秸稈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及多種微量元索。實施秸稈還田還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理化性狀,促進作物增產,提高糧食產量,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有效措施。
4參考文獻
[1] 孫克剛,李丙奇,金輝,等.河南省小麥、玉米及蔬菜優質高產高效平衡施肥[J].磷肥與復肥,2007,22(1):73-75.
[2] 勞秀榮,孫偉紅,王真,等.秸稈還田與化肥配合施用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3,40(4):618-623.
[3] 胡慶文,張珍麗.秸稈還田技術探索[J].河南農業,2006(5):32.
[4] 趙義濤,姜伯文,梁運江,等.土壤肥料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5] 付艷忠.淺析玉米秸稈還田數量與產量之間的差異[J].現代農業,2009(11):40-41.
[6] 韓秉進,陳淵,喬云發,等.連年施用有機肥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4,20(4):294-296.
[7] 周波,劉登民,勞榮秀,等.長期秸稈還田及休閑處理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6):16015-16019.
關鍵詞:GPS技術;土地勘界測量;應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 P22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土地勘界測量中GPS定位方法及技術分析
GPS定位技術和方法的不同,最終定位的精度也會有所不同,所能夠適應的測量領域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土地勘界測量工作中,所選擇的方法和技術也應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樣的話,土地測量對精度要求的不同也能夠最大程度的適應。
1.單點定位方法
當前,手持GPS接收機、導航型GPS接收機所采用的定位方法,大部分都是單點定位方法。在將SA取消的前提下,可以達到10米的定位精度。通過國內外最新型的精密單點定位技術可以得出:雙頻GPS接收機的應用,載波相位測量是最佳選擇,而后處理單大解的精度可以達到1厘米,如果GPS單歷元已經通過初始化,10~20厘米就是其定位可以達到的精度。當這個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以后,在測地技術中,單點定位方法可以得到越來越廣泛地應用,這種方法基本上針對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土地測量。當GPS逐漸現代化之后,GPS接收機偽距測量精度也會達到1~2米。當前,手持GPS接收機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單點定位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滿足土地利用變化中確定變化的靶區及低精度勘測的需要。
2.靜態相對定位方法
靜態相對定位法在定位精度上是比較高的,通常情況下,1~2厘米是其平均能夠達到的精度,而且有的時候還會精度到毫米。這種定位方法在地籍測量、土地利用變化測量、土地權屬測量的各等級控制網及勘界測量中都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盡管這種方法的定位精度比較高,但是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觀測,在每一個點的觀測時間會長達三十分鐘到兩小時。
3.快速靜態相對定位方法
快速靜態相對定位方法也能夠達到較高的精度,通常情況的測地型的雙頻GPS接收機就是主要采用這種定位方法。這種定位方法在地籍測量、土地利用變化測量、土地權屬測量中的低等級控制網及勘界測量中都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這種定位方法所達到的精度比較高,但是需要觀測的時間卻很短,觀測每一個點所需要的時間也僅有幾分鐘就可以完成,與靜態相對定位方法相比較,這種方法所能夠達到的效率是比較高的。
4.載波相位差分RTK定位
載波相位差分技術其實也可以稱之為RTK技術,這種技術主要針對于兩個測站載波的實時處理而存在的。它能夠將觀測點的三維坐標進行實時提供,并且精度可以達到1~2厘米,通常情況下,10公里是它能夠發揮作用的最佳距離,在地籍測量中的低等級控制網加密、界址測量、勘界測量、土地利用變更測量、土地權屬界測量、土地權屬界址放樣測量和建設用地放樣測量等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5.局域差分 GPS定位
局域差分GPS定位,其實就是在局部區域內將一個GPS查分網進行設置了,在局域內存在的用戶能夠將多個基準站所提供的改正信息作為基本依據,通過相應的平差,最終將自己的改正數求出來。通常2000~300km就是其能夠發揮作用的最大范圍,而最終能獲得的精度可以達到1~3米。
二、GPS技術在土地勘界測量中的應用技術方案的選擇
1.測量土地權屬界址 GPS技術方案
在土地勘界測量工作中,土地權屬界址測量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GPS技術對土地權屬界址進行測量的方式,會逐漸成為今后的發展方向。土地權屬界址測量應該與測量精度要求的不同程度相結合,然后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技術。在農村土地權屬界址測量的過程中,要求精度不是很高,而在這種情況下,后處理的普通差分技術是最佳選擇。在沿海地區本身具有局域網,那么LARPS技術就是最佳選擇。當建成國家廣域差分系統之后,WADGPS技術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有較好經濟條件的土地管理單位就可以對RTDGPS技術和RTKGPS技術進行采用。精密單點定位技術和GDGPS定位技術成熟以后,可以對其它技術的利弊進行權衡,然后進行相應的選擇。城鎮土地權屬界址測量對精度的要求相對農村而言是比較高的,而且在進行觀測的過程中,很多不利條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雙系統的RTK技術就是最好的選擇。盡管設備需要很大的投資,但是利用這個技術的接收機在城區的很多區域內都能夠進行觀測,工作效率比較高。在選擇GPSRTK技術的時候,當比較發達城市的網絡RTK系統建成以后,這種技術就是最佳選擇。
2.放樣土地權屬界線的 GPS技術方案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權屬界線的放樣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工作項目,特別是在通訊比較困難地區的GPS技術所呈現出來的作用就會更為重要。GPS實時定位技術是放樣土地權屬界線采用的唯一方式。在很多地區中,網絡RTK技術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運用,這種方式不管是在什么形式的放樣土地權屬界線,都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實時精密單點定位技術、GDGPS技術等也能夠在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
3.更新土地利用數據庫的 GPS技術方案
土地變更調查是保持土地勘界利用數據現實性的重要手段,常規方法獲取的土地利用變更數據無法直接進入土地利用數據庫,數據獲取成本較高,數據處理效率低。另外,在土地利用數據庫的建庫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錄入的一些錯誤數據也需要更正。因此,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更正土地利用數據庫中的錯誤數據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而GPS 技術應是最佳選擇。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更正土地利用數據庫中的錯誤數據一般要求的測量精度不是很高,從經濟效益和技術要求兩方面綜合考慮,現階段最佳選擇是采用后處理差分GPS技術。在能接收信標差分信號的沿海地區,采用局域差分GPS 技術也是理想的選擇。有條件的單位可采用RTDGPS 技術、RTKGPS 技術和網絡RTK技術。LADGPS 技術、GDGPS 技術、精密實時和非實時單點定位技術可權衡考慮采用。精密實時單點定位技術最被看好。
參考資料:
1.劉玉芳.GPS、RTK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J].黃金科學技術. 2009(02)
2.申佳.GPS手持機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10)
【關鍵詞】 任務驅動 單片機 I/O口
1 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法是基于探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整合重組教學內容,把總的教學目標拆分,融合到一個個的教學任務中,教學過程就是完成一個個的任務。因其每一個任務都僅僅完成一個教學內容,所以學習難度降低。而且以任務來驅動,圍繞任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獨立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更容易參與并取得成功。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照學科體系,從枯燥的理論到抽象的原理,不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特點的不足,是目前中職專業課教學的有效手段。
2 任務驅動法應用于單片機教學
任務驅動法應用于單片機教學,可以分為4個階段:提出任務、分析任務、任務實施、總結評價四個階段來進行:(1)提出任務。這是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根據學科知識點和教學目標,兼顧學生認知能力和特點,分解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相互獨立又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2)分析任務。在開始任務前,教師要對任務進行解讀,并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和幫助學生明確任務,分析出完成任務的思路、方法和具體操作步驟,同時也明確已掌握內容和待掌握內容。(3)任務實施。在任務分析完成后,學生已經有了完成任務的實施方案,教師應指導學生去實施,幫助學生查閱資料,解決未掌握知識點和技能,必要時對任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分解,甚至重新制訂實施方案。(4)總結評價。在任務完成后,既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鼓勵性評價,也應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討論,探討任務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得與失。最后,教師還應該進行總結拔高,概括本任務的知識點、核心技能,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3 教學案例
下面以IO口的應用為例,介紹任務驅動法在單片機教學中的應用。
分析任務階段:首先,我們要求學生分析已知因素,如給出的程序的功能是什么?和電路圖有什么聯系?和我們的目標又有什么聯系?
然后可以把任務拆解成如下幾個小任務:(1)修改程序,實現控制圖中LED燈的同時閃爍。該任務只需要修改程序中的P0為P1即可,學生經過分析很快就能解決。(2)如何實現LED的逐個點亮?當學生發現亮和滅的區別后,我們只需要在編程上給予一點幫助,學生就能舉一反三完成任務。(3)完成任務,實現流水燈。
當前2個任務完成后,學生自己就能掌握完成流水燈的方法。從而掌握單片機IO口的一般操作。
顯然,單純的講授IO口的結構原理,學生很難接受他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通過任務驅動法,提出一個任務,分解成幾個小的任務,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就能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自己發現方法掌握知識。
4 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預應力混凝土管樁 優缺點 設計 施工
0、引言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以其工業化生產程度高,樁身質量好,自身強度大,穿透能力強,耐打性好,施工周期短,對環境影響少,噸位承載力造價低等優點,應用于深厚軟土,深埋持力層的二元結構地基顯示了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優越性,近兩年來應用愈來愈廣。
1、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優缺點
1.1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有如下優點
1.1.1 單樁承載力高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樁身混凝土強度高,尤其是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樁身混凝土強度可高達80Mpa,并可打入密實的沙層及強風化巖層,由于擠壓作用,管樁承載力要比同樣直徑的沉管灌注樁或鉆孔灌注樁高。
1.1.2 抗彎抗裂性好
采用高強度鋼棒和預應力工藝,與普通混凝土預制樁相比具有較強的抗裂性和較強的抗彎性剛度,在運輸吊裝過程中及施打過程中均能保持樁身完好。
1.1.3 符合環保要求
運輸吊裝方便,接樁快捷,施工現場整潔文明。
1.1.4 成樁質量可靠,施工速度快,工效高,工期短。
縮短工期是預應混凝土管樁的最大優勢,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不需要等待28天齡期,成樁后即可作樁基檢測。
1.1.5 適應性廣
可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基礎,大型設備基礎,橋梁和碼頭的基礎及擋土墻等,尤其是其樁身混凝土強度高,對各種地質地層有較強的穿透能力。
1.1.6 單位承載力造價便宜,經濟效益好。
因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單樁承載力比同直徑的沉管灌注樁和鉆孔灌注樁高,并可拼接,管樁長度與沉管灌注樁和人工挖孔樁相比受施工機械和地質條件的限制較少。衡量樁基的經濟效益,以每米造價或以單方混凝土造價對比都是不科學的,應以單位承載力的造價作對比。雖然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每米造價比沉管灌注樁高,但其單樁承載力高,結果每噸承載力造價比沉管灌注樁經濟,雖然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單方混凝土造價比人工挖孔樁和鉆孔灌注樁高,但每噸承載力的造價在正常情況下還是比人工挖孔樁和鉆孔灌注樁便宜。
1.2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也有它的缺點和局限性
1.2.1 采用錘擊法施工,包括簡式柴油錘、液壓錘、高頻錘等,都伴有震動劇烈或噪音大,擠土量大,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和影響。采用靜壓法施工,無震動、無噪音,但擠土作用依然存在。
1.2.2 有些工程地質條件不適合使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如含孤石或障礙物較多且不易清除的土層;樁端以上存在難以穿透的堅硬隔層的地區;石灰巖地區;硬質巖殘積土及強風化層很薄且其上為松軟土層的地區。
2、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發展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雖然有許多優點和長處,但在八十年代末以前推廣步伐較慢,一方面是工藝技術條件收到限制,同時也有社會經濟體質等諸多因素,造成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發展較慢。八十年代末直到九十年代,才在我國華東、華南特別是廣東地區由于受到港澳地區應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影響,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得到迅速發展。九十年代末到現階段,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在國內各省均得到迅速推廣。
隨著人們近二十年來的工程實踐,不斷總結、積累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使用中的豐富經驗,解決了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許多工藝技術等問題,如接樁和截樁等問題,便得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使用技術越來越成熟。
今天,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突出猛進的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觀念的更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特別是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廣泛應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鐵路、公路、碼頭、港口等工程建設中。從國內各省的應用情況來看,以工業與民用建筑用量最大。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既適用于多層建筑,也適用于高層建筑。特別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高樓大廈的建設如雨后春筍,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更是在10層到30層高層建筑中得到大量應用,倍受業主方的青瞇。目前,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已經成為10層到30層高層建筑的常用樁基礎之一。
3、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施工
3.1 施工機具
根據設計文件、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施工場地周邊環境情況,選擇適宜的沉樁機械。對采用錘擊法施工,打樁錘宜選用簡式柴油錘、液壓錘、高頻錘,不宜采用自由落錘打樁機,根據單樁豎向承載力,樁的規格,入土深度等因素,并遵循重錘低擊的原則綜合考慮后選用。采用靜壓法沉樁時,靜壓樁機宜選用液壓式樁機。可選用頂壓式或抱壓式,樁機的型號,最大壓樁力必須滿足樁身力學參數和設計要求。樁機總量不小于最大壓樁力的1.2倍(不含靜壓樁機大履和小履的重量)。PTC樁不宜采用抱壓式沉樁。
3.2 沉樁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沉樁過程中,沉樁順序綜合考慮下列原則:宜從中間向四周進行;按樁的入土深度,宜先深后淺;按管樁的規格,宜先大后小;按高層建筑塔樓與裙房的關系,宜先高后低。樁間距較密時宜采用跳打。沉樁時,管樁的傾斜率應嚴格控制,第一節管樁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時的傾斜率不得大于0.5%。靜壓法施工沉樁速度不宜大于2m/min。沉樁時宜將每根樁一次性連續施工到底,盡量減少中間停歇時間,避免在接近設計深度時進行接樁。對采用閉口樁尖的管樁,當第一節樁插入土層后應及時在管樁內孔灌注符合規范有關要求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漿。
3.3 接樁
工程中應根據試樁的沉樁試驗及地層結構合理配置樁段,盡量減少接樁。接樁工藝及質量是預應力混凝土管樁質量的控制因素之一。一根樁的接頭數應符合規范的有關規定。接樁可采用端板焊接連接、法蘭連接或機械頭連接。接頭連接強度應大于管樁樁身強度。當管樁需要接樁時,其入土部分樁段的樁頭宜高出地0.5-1.0m。
焊接接樁應符合現行標準《建筑鋼結構焊接技術規程》JGJ81,《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中二級焊縫有關規定。焊縫層數不得小于兩層,內層焊渣必須清理干凈后方能施焊外層;焊縫應飽滿連續,焊好的樁接頭應自然冷卻后才可繼續施工,自然冷卻時間不應少于1min;不得用水冷卻或焊完即施工。樁身接頭焊接外露部分宜作防銹處理。
3.4 送樁
當樁頂沉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樁時,應測出樁的垂直度并檢查樁頂質量,合格后立即送樁。錘擊沉樁的最后貫入度應參考同一條件下的樁不送樁時的最后貫入度予以修正;靜壓沉樁到達預定油壓值后的穩壓時間不少于3min,穩壓時如油壓值上升,可以停止沉樁。送樁深度應符合規范有關規定,送樁超深時,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5 截樁
管樁頂高于樁頂設計標高,需要截樁時。截樁宜采用鋸樁器,嚴禁采用大錘橫向敲擊截樁或強行扳拉截樁。應確保截樁后管樁的質量。截樁時應保留樁身全部預應力鋼筋,預應力鋼筋可以斜線形或斜折線形埋入承臺內,錨入承臺內的錨固長度應符合規范的有關規定,樁頭的錨固構造應符合規范的有關要求。
4、檢驗與檢測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運到工地后,應進行管樁的規格,型號、質量的全面檢查,并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工程樁施工前,應按規范的有關規定進行單樁豎向靜載荷試驗,并實壓至破壞,試樁數量應符合規范有關規定。工程樁應進行樁位的驗收檢測。樁位偏差應符合規范有關規定。工程樁應進行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的驗收檢驗,其檢驗應符合規范的有關規定。工程樁應進行樁身完整性的驗收檢測,其檢測方法及數量應符合規范有關規定。
5、結語
預應力管樁技術在施工應用方面的影響因素還是比較多的,施工過程中對質量控制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質量問題和隱患的出現。通過以上內容對預應力管樁技術在民用建筑中的應用分析,只有通過在預應力管樁的施工全過程中采用正確的施工工藝并嚴格控制施工質量,才能發揮預應力管樁應用的施工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纖維瀝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力學性能;橋面鋪裝;施工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674-3954(2011)03-0169-01
隨著我省交通基礎設施的三年決戰期, 結合哈爾濱市道路交通改造升級,城區大跨徑橋梁驟然增多, 鋪裝層的質量好壞和使用耐久性直接影響到行車的安全性、舒適性、橋梁的耐久性。大跨徑橋梁的橋面鋪裝, 往往因為交通量大, 沒有替代的其他疏散道路而使得維護較為困難, 所以,需要橋面鋪裝有較長的使用壽命。為了適應現代交通對瀝青混凝土橋面鋪裝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纖維瀝青混合料作為橋面鋪裝材料一些應用。
一、纖維瀝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1、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試驗
由于瀝青混凝土路面的強度和剛度(模量) 隨溫度升高而顯著下降, 為了保證瀝青混凝土鋪裝層在高溫季節行車荷載反復作用下, 不至于產生諸如波浪、推移、車轍和擁包等病害, 鋪裝層應具有良好的高溫穩定性, 即在荷載的作用下具有抵抗永久變形的能力。車轍試驗因能較好地反映車轍的形成過程,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與采用, 本研究即采用車轍試驗來評價纖維瀝青混凝土的高溫抗車轍能力,試驗結果。試驗結果表明: 加入纖維后, 瀝青混合料的抗車轍性能得到改善。這是因為車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試驗初期瀝青混合料本身的壓密, 以及隨后瀝青混合料的側向流動變形。加入纖維與未加纖維對混合料的初期壓密變形影響不大, 但是對后期的側向流動變形有較大的影響。加入纖維后, 纖維吸附及穩定瀝青, 使瀝青的粘稠度和粘聚力增大,
2、瀝青混合料低溫性能試驗
瀝青混合料是一種溫度敏感性材料, 環境溫度的變化會使其使用性能發生很大的變化。隨著溫度的降低, 瀝青混合料的強度和勁度都會明顯增大, 但其變形能力卻會顯著下降, 并可能會出現脆性破壞。低溫主要是影響瀝青混合料的抗拉強度和變形能力, 從而造成瀝青混合料的低溫開裂。本研究通過試驗測定瀝青混合料在- 10 ℃時彎曲破壞的力學性質來評價瀝青混合料的低溫抗裂性能。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 纖維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鋪裝層材料低溫時的柔韌性, 這樣使得鋪裝層在低溫季節能更好地適應橋面板的變形, 減少在低溫季節容易出現的橋面溫縮裂縫和疲勞裂縫。這對于改善橋面鋪裝低溫時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3、瀝青混合料水穩定性試驗
瀝青混凝土鋪裝層中若有水分存在, 則在汽車車輪動態荷載的作用下, 進入路面空隙中的水會不斷產生動水壓力及真空負壓抽吸的反復循環作用,使瀝青粘附性降低并逐漸喪失粘結力。繼而, 瀝青膜從集料表面脫落, 瀝青混合料出現掉粒、松散, 形成瀝青混凝土路面的坑槽、松散等損壞現象。因而, 必須重視瀝青混合料自身抗水損壞能力的好壞。本文首先進行了浸水馬歇爾試驗, 結果表明不同級配、不同瀝青混合料的浸水馬歇爾殘留穩定度都遠遠高于規范要求。雖然該試驗方法操作比較簡單, 但不能較好地反映實際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的水損情況。為了更有效地評價瀝青混合料的水穩定性能, 本研究又進行了凍融劈裂試驗。試驗結果表明, 加入纖維對瀝青混合料的水穩性有改善作用, 且纖維對普通瀝青混合料的改善作用相對較大。這主要是因為纖維可以吸附部分瀝青,從而增大瀝青用量, 提高瀝青飽和度; 并且使粘附在礦料上的結構瀝青膜變厚, 降低了水對瀝青膠漿的侵蝕破壞作用, 增強了瀝青膠漿抵抗自然環境破壞的能力, 使混合料抗水損害能力增強。而改性瀝青混合料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水穩定性, 所以, 纖維對其的改善作用并不明顯。
二、纖維瀝青混合料的力學性能研究
橋面鋪裝結構層瀝青混凝土力學性能計算參數, 包括劈裂抗拉強度和抗壓回彈模量。本研究橋面鋪裝上層及下層2 種級配類型條件下, 各鋪裝層材料的力學性能。
1、瀝青混合料劈裂試驗
本試驗測定熱拌瀝青混合料在15 ℃下的劈裂抗拉強度和破壞勁度模量。由試驗結果可以看出, 在A K213A 中摻加增強纖維, 增加了瀝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強度。這主要是由于在劈裂的條件下, 試件內部呈受拉狀態, 試件的破壞主要是由于內部的粘結力不足以抵抗外荷載的作用, 而纖維增加了瀝青與礦料間的粘附性, 提高了集料之間的粘結力, 進而提高了瀝青混合料的抗劈裂能力。
2、瀝青混合料單軸壓縮試驗。本文測定瀝青混合料在15 ℃條件下的抗壓強度和抗壓回彈模量。試驗結果表明;(1)鋪裝上層瀝青混合料的抗壓強度有了明顯提高, 而抗壓回彈模量卻降低了, 說明加入聚合物有機纖維后, 瀝青混合料的柔韌性增加了;(2)瀝青混合料中摻加纖維后, 無論是普通瀝青混合料還是改性瀝青混合料, 抗壓性能都有所改善,但對普通瀝青混合料抗壓性能的改善作用更明顯;(3)纖維對A K213A 型瀝青混合料抗壓性能的改善作用要優于AC220 I 型瀝青混合料。
三、纖維瀝青混合料的應用
1、纖維瀝青混合料的施工。纖維瀝青混合料的施工須注意的是其拌和與碾壓。在本次施工中, 纖維采用專用添加設備投入到瀝青混合料拌和機。為了保證纖維在瀝青混合料中分布均勻, 同時避免干拌時間過長造成集料過多磨損,本研究對混合料進行了試拌: 選擇干拌的時間分別為14 s、17 s及20 s, 觀察纖維在混合料中的拌和效果; 對混合料做抽提試驗, 驗證油石比、級配; 比較不同拌和時間下集料中粒徑小于0.075 mm 的顆粒含量。通過試拌, 得到了以下結論。(1)通過觀測不同干拌時間下瀝青混合料外觀狀況, 發現干拌時間為17 s 及20 s 的瀝青混合料中纖維分散均勻, 未見纖維成團現象。在干拌時間為14 s的瀝青混合料中, 纖維分散比較均勻, 偶見纖維粘連現象。(2)通過抽提試驗, 發現3 種干拌時間下瀝青混合料中粒徑小于01075 mm 的顆粒含量均接近于設計中值, 沒有因為干拌時間的增加而造成集料的過多磨損。3 種干拌時間下的瀝青混合料中2.36 mm顆粒含量與設計中值偏差較大, 但也在要求的范圍內。
2、纖維瀝青混合料質量檢測。纖維瀝青混合料施工質量檢測主要包括配合比檢測與馬歇爾試驗, 以及現場的壓實度與滲水系數試驗。混合料的配合比檢測主要是通過抽提試驗, 測定混合料的級配和瀝青用量。測試結果表明, 混合料級配未出現異常情況, 油石比接近設計的最佳油石比。取樣保溫, 到規定的馬歇爾成型溫度后成型馬歇爾試件, 并檢測其穩定度、流值、空隙率、飽和度等指標, 結果各指標都比較正常。橋面鋪裝施工結束后, 在橋面取芯, 檢測鋪裝層的壓實度, 同時進行滲水試驗, 檢測滲水系數。從試驗結果看, 現場取芯試樣按理論最大密度計算得到的壓實度平均值為94.8% , 最小壓實度為94.1% ,按馬歇爾密度計算得到的壓實度平均值為98.9% ,皆滿足相應技術要求。
【關鍵詞】深井;減磨技術;非金屬防磨接頭;減磨劑
鉆井過程中的套管磨損主要由鉆柱與套管內壁相互摩擦引起。發生磨損后,套管抗內壓強度明顯降低,對油氣井安全生產造成威脅。針對川西地區進行的深井套管磨損研究顯示,造成該地區深井套管磨損的主要因素有:天然氣目的層埋藏深,一般垂直深度達到4000m;深部地層硬,研磨性強;深部井段機械鉆速低、鉆井周期長;實際井眼軌跡局部狗腿度大。該地區已完的X101井、CX565井、DY101井、DY4等井,因為套管磨損,導致后期開發存在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1]。針對深井套管磨損問題,優選出防磨接頭加減磨劑的“雙效防磨技術”方案,在多口井應用效果推廣,實際使用效果顯著,套管磨失鐵屑降低率平均在70%以上。
1.川西深井套管防磨技術難點
(1)根據川西地層三壓力剖面,深井井身結構優化空間較小,目前以須二為目的層的深井普遍采用四開制井身結構,平均井深在5400m左右,四開采用Φ139.7mm尾管射孔完井,鉆井過程中對上部三開Φ193.7mm油層套管本身存在磨損風險。
(2)深井段須二儲層巖石硬度高、石英含量大,可鉆性差,平均厚度約500~700m,平均機械鉆速僅0.6~0.8m/h,而純鉆率僅為40%,頻繁起下鉆和較長的鉆井周期對套管的磨損更加嚴重。
(3)深井段地層自然造斜率大、方位漂移在130~330°變化沒有規律,局部井段井斜角變化率和狗腿度變化大也是造成深井套管磨損的重要原因。
2.防磨減磨技術
根據室內評價結果,優選出“雙效防磨”技術方案:采用防磨接頭配合適當的減磨劑達到套管保護最佳效果的防磨技術,即利用TFF防磨接頭+AFC7101高效減磨劑在套管壁形成強度保護膜對套管進行保護。
2.1高效減磨劑AFC7101簡介
該減磨劑是由多種抗磨材料在高溫下合成的有機產品,其耐溫高達200℃以上,套管磨損降低率最高可達80%,能明顯降低磨阻,可代替普通劑的使用,并有助于降低泥漿泵的修理時間;該產品與鉆井液的配伍性好,高溫穩定性好,不起泡,不增粘,產品中含有的多種活性基團能夠迅速吸附在鉆具和套管表面,形成高強度保護膜,從而降低鉆進和起下鉆過程中鉆具對套管的磨損,起到保護套管的目的。
2.2 TFF系列套管防磨接頭簡介
TFF系列非金屬套管防磨接頭是根據現場存在的技術問題,開發的新型套管防磨工具。由于采用了新型的表面材料和非金屬材料,整體式接頭采用40鉻鎳錳鋼或42鉻鉬鋼,強度符合要求。其防磨套摩擦系數極低,具有較強的自性能,自身具有較高的耐磨性,結構合理,無鑲嵌件,使用安全可靠。
3.套管防磨方案優化設計
3.1側向力載荷預測
X301井套管防磨段在Φ193.7mm油層套管內,根據測斜結果及四開鉆具組合采用landmark-wellplan進行鉆柱側向力計算,軟件輸出側向力單位為千克力kgf(1kgf=9.81N)結果見圖1,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該井在以下井段側向力明顯高于正常趨勢:
井深355~610米,側向載荷105~276kgf;
井深3890~4200米,側向載荷201~989kgf;
井深4310~4996.52米,側向載荷145~254.1kgf;
井深3900米~5003.5米,為定向及穩斜段,井斜由0.67°增至55.39°,此井段側向載荷平均約306kgf,最高達989kgf。另外,井深4751~4775米井眼呈正弦或螺旋屈曲狀態;井深4905~4939米井眼呈螺旋屈曲狀態。根據力學原理,當摩擦系數一定時,摩擦力正比于接觸壓力(即鉆柱側向力),以上鉆柱側向力異常高井段需采取套管防磨措施,以避免套管磨損。
圖1 X301井四開旋轉鉆進套管內鉆柱側向載荷分布圖
3.2防磨接頭安放位置設計
由于該井套管頭中心管內徑偏小,PDC鉆頭無法下入,只能下入牙輪鉆頭,受牙輪鉆頭壽命的限制,均采用牙輪鉆頭轉盤鉆進,該井有四個側向力異常井段,根據側向力的大小以及井口三點一線的偏斜情況,確定防磨接頭安放位置如下:
型 號:TFF156/193-NC38
數 量:共37只,下井32只,備用5只
安放位置:
井口以下0~10m,安放1只,共1只,用于保護井口套管;
井深523~624m,每柱鉆桿1只,共4只;
井深3891.98~4070.32m,每柱鉆桿1只,共7只;
井深4433.37~4996.52m,每柱鉆桿1只,共20只。
經計算,在泥漿排量為12l/s,泥漿密度1.67g/cm3時,每只防磨接頭所增加的環空壓耗為0.05~0.1MPa,32只井下防磨接頭所增加的環空壓耗最高共計為3.2MPa。
4.現場應用及效果分析
4.1減摩劑配伍性能分析
在X301井場取泥漿樣品與AFC7101減磨劑進行配伍性試驗,試驗結果下表:
表1 X301井AFC7101減磨劑配伍性試驗表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應用;前景
1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概述
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是在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兩者的相互交流與結合下產生的。借助電纜、光纖以及通訊衛星等相互連接而形成的集合。應用計算機技術時應遵循簡約性、規范性、效益性原則。遵循簡約性原則,是指提高效率,去繁取簡;遵循規范性原則,是指制定技術規范標準,使計算機設備得以正常運行;遵循效益性原則,是指考慮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時成本與效益的關系。計算機發展范圍十分廣泛,按網絡涉轄范圍、服務對象、數據傳輸等標準,可劃分為廣域網、局域網、城域網。當前,經濟、科技、社會都在高速發展,網絡作為新興媒介在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計算機可用在工業領域,控制生產設備的運行,對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并研究規律;可用在農業領域,指導農業生產,對農業生產進行科學化管理;可用在教育領域,對學生信息、學生發展情況進行記錄分析,全面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網絡應用技術發展勢頭一直呈上升趨勢,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形式越來越多樣。是否掌握網絡技術,也成為對新型社會人才的衡量標準之一。網絡技術的廣發應用也隨之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網絡自身的安全問題值得關注,另一方面,人們在網絡應用技術的應用上也值得思考和探討。
2 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中常見問題的研究
2.1密碼設置過于簡單
伴隨著網絡的大范圍應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網絡大軍中。一方面,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效率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網絡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在使用網絡時,個人的安全意識對賬戶擁有者本人的利益起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有的人為了方便設置極為簡單的密碼,對密碼的保管也十分草率。比如僅設置簡單的數字密碼,將身份證、生日作為密碼、將賬戶登錄方式設置為記住密碼、跟陌生人聊天時泄露自己的密碼信息。這些行為中安全意識的缺失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對賬戶持有者本人的利益造成不良影響。
2.2對不良網站防范心弱
網絡作為一個新興媒介還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這就需要用戶們在使用網絡時提高警戒心,甄別不法網站,減少損失利益的可能性。目前,國家一直加大對不法網站的查處力度,但不法網站仍以各種隱秘的方式存在于網絡的邊角。瀏覽不法網站可能感染病毒,損害廣大用戶的利益,更為嚴重的是,通過此途徑,不法分子可能與用戶取得聯系,進行誘騙,向用戶發送一些帶有病毒的文件。這種情況下,用戶的個人信息可能被有心人竊取,達到他們的犯罪目的。這就需要廣大網絡用戶提高警戒心,對不良網站、不法網址說不,保管好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2.3隨意接受遠程控制
伴隨著網絡的發展,大量問題也隨之出現。這需要廣大用戶擦亮眼睛,提高警戒心,不要存在一夜暴富、占便宜等僥幸心理,減少被不法分子誘騙的可能性。目前,有不法分子在天貓等購物網站上冒充客戶,先在店鋪中購買物品,為了達到目的用各種借口進行投訴,威脅給差評,隨后假扮成網站的客服欺騙店主以取得遠程操作權達到犯罪目的。不法分子取得遠程控制權后可通過遠程控制轉走用戶支付寶中的錢款,對廣大網絡用戶的切身利益造成巨大損害。因此,廣大網絡用戶一定要提高警惕性,不要隨意接受他人的遠程控制。尤其是一些購物網站客服,一定要查清其身份真偽,以免造成巨大損失。
3.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的智能化高速化前景
3.1智能化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即通過研究,使計算機能夠模擬人類的思考方式和一些智能化的行為(如電腦上的象棋游戲中,與玩家對弈的電腦玩家進行的就是智能化行為)的學科。人工智能學科主要包括使計算機能夠對智能的原理進行研究拓展,從而把計算機打造成類似于人腦智能的機器。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給廣大網絡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更高科技、更智能、更人性化的使用感受。這也是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
3.2高速化發展趨勢
當前社會追求高效率,網絡作為新興媒介也面臨著日新月異的發展,網絡的出現和大范圍使用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速化的信息通道建設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尤為重要。比如從2G網絡到4G網絡的飛躍,對網絡線路的改進,都說明了計算機網絡高速化發展的趨勢。無線網絡、移動網絡建構也推動了計算機網絡更大范圍的應用和更便捷。更高速的使用體驗。
4總結
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受到重視,社會不斷進步,人們對高效率的追求,無不推動著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深入到社會的層層面面和各個階層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們既要學會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安全防范意識,也需要不斷提高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的發展,推動計算機向智能化、高速化發展。
【參考文獻】
摘要:介紹快速成型技術的原理,重點討論了與快速成型相關的技術,并試圖將此技術充分應用于產品設計評價,以期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
關鍵詞:快速成型;RP;反求工程
引言隨著科技進步和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形成,現在工業正面臨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的寫作論文問題,作為一種新產品開發的重要手段,快速成型能夠迅速將設計思想轉化為產品的現代先進制造技術。它為零件原型制作、新設計思想的校驗等方面提供了一種高效低成本的實現手段,提高產品研發的效率。
1快速成型技術原理在工業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往往希望能快速由三維CAD模型,得到產品的實物模型,快速成型技術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RP)技術是一種基于離散/堆積成型思想的新型成型技術,它根據零件或物體的三維模型數據,快速、精確地制造出零件或物體的實體模型。
2關鍵技術2.1制造工藝目前,世界上已有幾十種不同的快速成型工藝方法,比較成熟的就有十余種。其中光固化成型法(StereoLithographyApparatus,SLA)、疊層實體制造法(LaminatedObjectManufactur-ing,LOM)、熔融沉積法(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選擇性激光燒結法(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和3DP(ThreeDimensionalPrintingandGluing,也稱3DPG)五種方法,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為廣泛。對于RP制造工藝的研究,一方面是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進,另一方面是研究新的成型技術。新的成型方法,如三維微結構制造、生物活性組織的工程化制造、激光三維內割技術、層片曝光方式等。2.2成型材料成型材料是決定快速成型技術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到原型的精度、物理化學性能以及應用等。與RP制造的4個目標(概念型、測試型、模具型、功能零件)相適應,使用的材料不同,概念型對材料成型精度和物理化學特性要求不高,主要要求成型速度快。如對光固化樹脂,要求較低的臨界曝光功率、較大的穿透深度和較低的粘度。測試型對于材料成型后的強度、剛度、耐溫性、抗蝕性等有一定要求,以滿足測試要求。如果用于裝配測試,則對于材料成型的精度還有一定要求。模具型要求材料適應具體模具制造要求,如對于消失模鑄造用原型,要求材料易于去除。快速功能零件要求材料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和化學性能。從解決的方法看,一個是研究專用材料以適應專門需要;另一個是根據用途分類,研究幾類通用材料以適應多種需要。2.3加工精度影響成型件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一是由CAD模型轉換成STL格式文件以及隨后的切片處理所產生的誤差;二是成型過程中制件翹曲變形,成型后制件吸入水分,以及由于溫度和內應力變化等所造成的無法精確預計的變形。為了解決第一類問題,正在研制直接切片軟件和自適應切片軟件。所謂直接切片是不將CAD模型轉換成STL格式文件,而直接對CAD模型進行切片處理,得到模型的各截面層輪廓信息,從而可以減少三角面近似化帶來的誤差,所謂自適應切片是快速成型機能根據成型零件表面的曲率和斜率自動調整切片的厚度,從而得到高品質的光滑表面。為解決第二類問題,正在研究、開發新的成型方法、新的成型材料及成型件表面處理方法,使成型過程中制件的翹曲變形小,成型后能長期穩定不變形。2.4與RP技術相關軟件軟件是RP系統的靈魂,其中作為CAD到RP接口的數據轉換和處理軟件是其關鍵。不同CAD系統所采用的內部數據格式不同,RP系統無法一一適從,這就要求有一種中間數據格式既便RP系統接受又便于不同CAD系統生成,STL(StereoLithography)格式應運而生了,STL文件是用大量空間小三角形面片來近似逼近實體模型。由于STL格式具有易于轉換、表示范圍廣、分層算法簡單等特點,為大多數商用快速成形系統所采用,現己成為快速成形行業的工業標準。但是,STL模型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2.4.1精度不足。由于STL模型用大量小三角形面片來近似逼近CAD模型表面,造成STL模型對產品幾何模型的描述存在精度損失,并且在對多張曲面進行三角化時,在曲面的相交處往往產生裂縫、孔洞、覆蓋及相鄰面片錯位等缺陷。2.4.2數據冗余度大。STL模型不包含拓撲信息,三角形面片的公用點、邊單獨存儲,數據的冗余度大。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STL模型數據冗余大的不足也使其不利于遠程RF的數據傳輸,難以有效支持遠程制造。
3快速成型技術的應用3.1在外觀及人機評價中的應用新產品開發的設計階段,雖然可借助設計圖紙和計算機模擬,但并不能展現原型,往往難以做出正確和迅速的評價,設計師可以通過制作樣機模型達到檢驗的目的。傳統的模型制作中主要采用的是手工制作的方法,制作工序復雜,手工制作的樣機模型不僅工期長,而且很難達到外觀和結構設計要求的精確尺寸,因而其檢查外觀及人機設計合理性的功能大打折扣。快速成型設備制作的高精度、高品質樣機與傳統的手工模型相比較可以更直觀地以實物的形式把設計師的創意反映出來,方便產品的外觀造型和人機特性評價。現在的快速成型加工得到的成型件都是單一顏色,顏色主要由材料決定,為了對產品色彩外觀進行評價,有時需要手工涂色,隨著彩色成型技術的發展,這方面的問題可以解決。人機評價主要包括成型件尺寸及操作宜人性,快速成型可以很好地滿足這方面的要求。3.2在產品結構評價中的應用通過快速成型制成的樣機和實際產品一樣是可裝配的,所以它能直觀地反映出結構設計合理與否,安裝的難易程度,使結構工程師可以及早發現和解決問題。由于模具制造的費用一般很高,比較大的模具往往價值數十萬乃至幾百萬,如果在模具開出后發現結構不合理或其他問題,其損失可想而知。而應用快速成型技術的樣機制作可以把問題解決在開出模具之前,大大提高了產品開發的效率。3.3與反求工程結合反求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也稱逆向工程,就是用一定的測量手段對實物或模型進行測量,然后根據測量數據通過三維幾何建模方法重建實物的CAD數字模型,從而實現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對于大多數產品來說,可以在通用的三維CAD軟件上設計出它們的三維模型,但是由于對某些因素,如對功能、工藝、外觀等的考慮,一些零件的形狀十分復雜,很難在CAD軟件上設計出它們的實體模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對模型測量和數據處理,獲得三維實體模型。作為一種新產品開發以及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重要手段,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型技術可以勝任消化外來技術成果的要求。對于已存在的實體模型,可以先通過反求工程,獲取模型的三維實體,經過對三維模型處理后,使用快速成型技術,實現產品的快速復制,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大大提高產品的開發效率。
結束語快速成型技術可以大大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滿足產品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在工業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但由于該技術的制作精度、強度和耐久性還不能滿足工程實際的需要,加之設備的運行及制作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制約著RP技術的普遍推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制約快速成型發展的因素會逐步解決,應用領域會不斷得到拓展。
參考文獻
[1]孫秀英.面向RP的VRML模型瀏覽與分層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6.
[2]丘宏揚,謝嘉生,劉斌.快速成型技術研究中的若干關鍵問題[J].鍛造機械,2001.
[3]徐江華,張敏.快速成型技術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04.
1.1信息共享性計算機應用技術使得世界縮小化了,因為計算機信息應用技術可以使得世界上的信息在短時間內傳播,信息傳播的速度使得企業辦公更加便捷。另外企業在信息的收集過程中也更加方便,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也更加便捷。
1.2操作安全性計算機應用技術不僅可以快速高效的收集信息,而且還可以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密,這些信息通過加密設施能夠更大限度的保障企業信息的安全。
2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積極影響作用
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于企業信息化的進程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計算機應用技術使得企業的辦公更加高效便捷,下面將詳述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
2.1提高了信息的及時準確性企業的發展不僅包括企業內部信息,而且還包括員工信息以及財務信息等,這些信息在計算機技術尚未使用之前是靠紙質文檔來保存的,但是紙質文檔在保存過程中容易受到損壞,而且在調用的過程中非常麻煩,使得這些信息無法快速的調用出來。但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數據庫來保障這些數據能夠被有效的調用,而且信息非常準確。
2.2優化了企業的管理模式企業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人員資源分配和信息管理。但是傳統的人力資源和信息管理存在著許多不足,傳統的人力資源模式使得一些人力資源的調配工作存在著浪費的情況,使得企業的運營成本不斷增加。另外信息管理對于企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較好的信息管理將會使得企業的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傳統的企業辦公還需要大量的紙質材料,這些紙質材料在使用過一次之后就浪費了,不符合現今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使得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但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可以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2.3提升員工綜合素質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員工在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員工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員工競爭過程中贏取職位就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使得員工的素質不斷提高,并為企業創收較多的經濟收益。
3如何利用計算機應用技術實現企業信息化
3.1實現對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控制生產過程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過程,而且對于生產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企業能夠運用信息化技術來監控生產過程,那么就可以保障企業的產品符合要求,另外還可以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車間現場管理過程中,使得員工的生產過程更加規范化。
3.2實現企業內部管理的信息化企業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較多,這些信息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人力資源信息,人力資源信息對于企業員工的高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