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

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

時間:2023-05-05 09:50: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

第1篇

精神病患者由于神志不清,經常會因為跌倒而造成一些傷害。醫護人員在護理精神病患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障他們的安全,要能夠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防止病人跌倒,減低病人跌倒的發生率,從而保障病人安全,為病人提供滿意的醫務服務。

一、加強護理干預,防治精神病人跌倒事故發生的必要性

精神病人由于自身精神狀況不理想,在住院期間,最容易出現的安全事故就是跌倒事件。據統計,在精神病人安全事件糾紛中,有70%以上的糾紛問題,是因為病人跌倒引起的。跌倒事件對精神病人的傷害是很大的。對于年輕病人而言,出現了跌倒情況,病人的精神狀況很容易惡化,受到刺激后,他們的情緒緊張甚至是恐怖,他們的行為更為瘋狂,控制起來非常空難。如果跌倒事件沒有被及時發現,病人得不到有效的安撫,他們會做出一系列破壞公共物品,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情。而如果年齡稍大的病人出現了跌倒事件,后果可能更為嚴重,病人甚至會因為跌倒失去生命。因此,加強精神病人護理,利用護理干預,防止病人跌倒事件的發生是非常必要的。

二、護理干預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應用途徑

1、對病人跌到因素進行分析

在患者入院后,就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對容易造成患者跌倒的一些因素進行分析,并對相關因素進行評估,確定哪些患者可能會因為哪些因素出現跌倒問題。并針對問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加強病人病情的控制

精神病患者在醫院治療期間,很容易因為病情嚴重出現一些躁動、興奮異常的不良情緒,這些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控制,病人很容易l生跌倒事件。因此,在精神病病人護理中,要加強對病人病情的控制。相關護理人員,要遵醫囑讓病人按時吃藥,并且要對用藥的禁忌情況和不良反應做全面了解,如果發現病人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就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對病人進行護理,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以有效控制病人病情和不良心理傾向。這樣,才能保障患者治療的安全,防止跌倒事件的發生。

3、加強陪護

對于一些年齡大的精神病人,醫院要做好他們的陪護工作,要鼓勵病人家人,在治療期間都能陪護在病人身邊,使病人能夠感受到家人照顧的溫暖,得到情感的慰藉。另外,醫院也需要能夠安排護理人員能夠做好特殊病人的陪護工作,在病人需要服務的時候,為病人提供幫助,這樣也可以有效防止病人跌倒。

4、確保環境的安全

在病房和病人經?;顒拥膱鏊?,要保持通風,同時保障充足的光照,避免因為光線太暗,導致病人跌倒的事件發生。同時,護理人員要做好地面的清潔工作,保證地面沒有雜物堆積,防止病人被絆倒,同時還需要保持地面干燥,沒有水漬,在一些較光滑的地面上,要設置一些防滑墊,防止病人滑到。醫院要加強環境安全治理工作,消除環境隱患,避免出現意外事件。

5、加強安全教育工作

醫院要組織護理人員多參加一些安全培訓活動,通過安全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以有效防止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發生。另外,在護理中,要加強家屬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夠通過書面形式告知家屬病人跌倒后的嚴重危害性,并明確出跌倒事件防御措施。提升家屬的安全陪護的責任意識。不僅如此,醫院還需要加強對病人進行安全教育,教育他們要能夠按時服藥,積極配合治療,教育他們走路是要小心,不要過量飲水,防止起夜過多對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三、護理干預對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響

精神病人發生跌倒事件的主要原因為護理不到位,環境安全性不夠,病人年齡大,行動不方便,藥物副作用大,造成病人身體上的不適,從而引發病人情緒不穩定,導致病人跌倒的。實踐證明,通過護理干預后,病人跌倒的這一系列危險因素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說,通過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病人的安全,消除病人跌倒事件的發生。為了研究護理干預的對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控制的效果,我們特意做了一項研究。我們挑選二十名精神病患者,他們的精神狀況基本相似,用藥情況基本相同,我們把這些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用常規護理法進行護理,第二組用護理干預方式護理。實踐證明,第二組采用護理干預方式后,病人跌倒的次數明顯降低,護理效果顯著,病人及家屬對護理質量效果都很滿意。而第一組常規護理中,病人跌倒事件發生率很高,護理效果明顯不是很理想。通過對照,可以得出結論,護理干預應用于防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預防患者跌倒的效果,應用護理干預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可以有效降低醫療糾紛問題,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第2篇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方法學習掌握風險管理知識,研究精神病人護理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制訂相關風險管理預防措施,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結果通過實施風險管理預防措施,避免和化解護理風險,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保障護理安全。結論運用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能減少和化解護理缺陷,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研究

精神病人護理工作風險與利益在整個醫療護理過程相互并存[1]。相對滯后的精神科基礎醫學研究,使護理潛在更大的風險。由此可見,研究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加大監測醫療風險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意義。

護理風險也就是患者或醫院工作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因不確定因素導致不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使之存在著更多風險因素。有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是精神病人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護理過程中由于工作疏忽或認識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護理缺陷或事故發生,從而引發護患糾紛。作為精神科護士應認識到護理過程存在的風險,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使風險最低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精神患者78例,均為男性,年齡在31至69歲之間,平均年齡56歲。

1.2精神病人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1.2.1病人自身因素

精神病人受精神癥狀影響,情感、行為等方面異常,易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精神病人無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住院和治療,大部分是被迫入院,因而對住院治療產生抵觸情緒,做出逃跑甚至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2]。慢性精神病人病程長,精神衰弱,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噎食、墜床等意外時有發生。

1.2.2藥源性因素

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也會產生副作用,引起癲癇、性低血壓、心跳加速等癥狀的發生[3];用藥劑量一旦控制不好許多不良反應就會引發;又因精神病需長期治療用藥且藥效慢,就會出現患者拒服或藏藥等現象。

1.2.3管理體制因素

①部分精神科護士經受不住繁重的任務與高風險、壓力大、待遇低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而選擇調離,人員編制進一步減少。②一些規章制度沒有落到實處,有些護士缺乏責任感,法律意識淡薄。③一些護士缺乏經驗,專業知識掌握不夠,不熟悉常見的安全隱患,也不能預見潛在的安全隱患。④沒有端正態度,缺乏職業道德,不尊重患者,言語冷淡或粗暴。

1.3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措施

1.3.1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相關責任制度,確定相關的工作職責,責任到人。病區成立安全管理小組,負責檢查各項護理工作制度是否落實,檢查要有側重點和針對性。嚴查核心制度的實施情況,對重點人員實施重點環節和時段的強化管理。規定巡視護士的職責要明確,加強其主動觀察患者病情和及時做記錄,避免按醫囑機械執行,并制定相關風險預案。對交接班制度進行修訂,重點監護對象的觀察及記錄不能錯漏。嚴格簽字制度,要家屬知曉患者的各項相關情況,必須告知家屬,并要求其簽字同意。

1.3.2加強環境及安全管理

①每天進行病房清掃,避免積水、潮濕,防止病人因地滑而摔倒,保持病房環境的清潔;確保病房的通風情況良好,空氣暢通;應及時修理、更換損壞的設施。②嚴格記錄給患者發藥、量體溫的時間及相關情況,避免出錯;對進餐、娛樂活動的安排要有序,出現秩序混亂的情況要立刻解決。③檢查新患者、外出返回患者的隨身物品,檢查是否攜帶危險物品。每天利用早中晚期間的護理對患者床單元進行檢查,每周至少1次進行系統的大檢查。

1.3.3加強患者管理

①觀察了解患者的風險因素如患者病史、家族史、癥狀、心理和用藥史等。安排專人負責重癥患者,確保其24小時不離開視線;安排人員加強和巡視重點時段,并嚴格做好記錄。②及時對患者進行合理的心理輔導,提高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識。護士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用語親切自然,在患者面前多表現關心,以減少患者對住院的抵觸情緒,同時加強患者對精神疾病知識的了解。③鼓勵和安排患者參加適量的體育活動及對有益于身心的娛樂活動。④合理安排患者床位(如有跌傷風險的患者給其安排靠墻的床位,適當調整床鋪高度并加用床檔),浴室廁所要放置防滑墊和防滑扶手。

1.3.4加強護理監控

護士長要經常進行巡視,檢查護士工作及及有關制度是否落到實處。多與患者溝通了解護士的服務態度,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對調查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及時找出潛在的安全隱患,對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安全管理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公布檢查結果,分析近期的危險因素,并找出改進措施的具體方案,盡可能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

2.結果

78例精神病人有3例發生意外,均為跌傷,意外發生率占比為3.44%,無意外死亡患者。經加強對精神病人的管理,能夠很大程度地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

3.討論

精神科病房的患者常受癥狀制約,行為具有不可預測性,因此進行風險管理的前提是能正確識別這些風險因素。醫療護理工作的主要特點是專業性強、個體差異大及處理的病情復雜。精神病人是特殊群體,護士要具有良好的素質、穩固的專業知識、豐富臨床經驗及強有力的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風險,對之進行有效防范,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精神科病房病人多且病情復雜,需長期住院,無家屬陪護,而護理人員的編制缺乏。讓患者參加多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娛活動,實行分組管理,倡導患者間互相交流,使病人的住院生活不單調,從中找到歸屬感,體會到親情般的溫暖,分散和緩解病人的消極情緒,病人之間建立友誼,住院環境和諧,對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改進的重要部分,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評價護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與隱患,改進與完善各項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熊麗,唐海蘭,蔣明珉.風險管理在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09,21(5):881-882.

第3篇

【關鍵詞】自殺;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種類和表現

(一)精神疾病的種類

精神疾病分為多種類型:對于精神病分類各國的標準不同,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精神病的分類逐漸系統化,目前我國對精神疾病的習慣分為十三種:

1.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由于腦組織直接受到損害而造成的器質性精神病,如:腦外傷、腦出血、顱內腫瘤等因素所致。

2.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這是由于軀體疾病影響了大腦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腎發生疾病,導致腦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賴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由于長期飲酒形成依賴(成癮)后逐漸出現精神障礙,或在突然停飲后急劇發作。

4.鴉片類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質伴發的精神障礙。

5.中毒性精神障礙:某些非依賴物質(如苯中毒、鉛中毒、一氧化碳、醫學藥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長期少量進入人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礙。

6.精神分裂癥:為較常見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壯年,常見癥狀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覺妄想、興奮躁動、打人毀物、抑郁多疑等。

7.偏執型精神?。阂韵到y的妄想為主要癥狀。

8.情感障礙:為較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改變為基本臨床表現。

9.心因性精神障礙:由嚴重精神打擊或強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與文化相關的精神障礙:常見癥狀有:恐縮癥即害怕。

11.人格障礙: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影響其社會和職業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礙:指兩在心理上偏離正常而導致活動行為上的異常。

13.精神發育遲滯:童年起即表現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困難。

(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表現

1.性格改變:性格變得與平時不一樣了。

2.行為異常:行為作派變化明顯或者變得讓人不可理解了。

3.語言異常:說話的方式方法變得不正常了。

總之,如果一個人現在與過去相比,像是變了一個人,與其他人相比,明顯與眾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殺原因

(一)自殺與精神障礙

1.情感障礙:65%以上的自殺患者有情感障礙(主要為抑郁癥),是最常見的自殺病因。

2.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自殺率約為5% ~10%。有研究提示自殺與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關,即認識到疾病性質,擔心今后精神分裂癥復發而自殺。

3.酒精中毒與藥物濫用:酒精中毒自殺最危險的年齡為40-50歲,其他精神活性物質濫用自殺者多在年齡40歲以下,尤以30歲以下最常見。

4.神經癥:抑郁性神經癥的住院病人自殺率增高,主要是因為病人有驚恐發作??赡苡捎谑苓^心理打擊,當記憶重現在腦海時,就會造成心理的巨大壓力,打擊再此重現,于是選擇自殺。

(二)精神病人的自殺與社會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長期疾病的原因,社會功能受損,許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損,不完整,并對社會、家庭均構成一定的危害,很難取得社會的理解與同情,與其他社會成員相比,精神病人所面臨的社會心理壓力就更大,他們面臨著來自家庭矛盾的壓力,親人的拒絕,社會的冷落,面臨著經濟問題,他們期待著與其他人平等的權利,期待著社會的理解與接納,由于這些社會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殺危險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殺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殺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殺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1、服用大劑量抗精神病藥或鎮靜安眠藥或農藥;2、自縊(上吊);3、觸電;4、用尖銳物品自身傷害;5、撞頭;6、溺水;7、跳樓;8、其他自殺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殺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隨時都可能發病,嚴重者隨時可能做出一些預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邊的物品隨時都可能成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殺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錘子、斧頭、電插頭、繩子、電線等等。因此對日常不起眼的用品,嚴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殺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對有自殺企圖的精神病人,家屬要保證在24小時內不離人的照顧,要密切關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與病人談心,詢問要自殺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時候精神病人的自殺主要來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視,因此作為精神病人的家屬一定要加以重視,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療,只有住院治療,才能進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發展,使其盡早康復。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護理措施

1.嚴格監測生命體征

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及時給醫生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產生自殺行為的先兆,及早干預,以便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護理

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主動接觸,態度和藹,加強與患者內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緩解消極的情緒,淡化自殺意念。

3.對有自殺意圖者的護理

應床頭交接班,將病人放在重點病房,專人護理,形影不離,不讓患者單獨活動,可讓家屬陪伴。

4.加強服藥監護

每次發藥時,應要求患者當場服下并仔細檢查口腔,確實咽下方可離開,嚴防藏藥或蓄積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強保護性醫療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對患者的合理要求要盡量給予滿足,家屬探視時不給患者帶任何危險物品,并對物品進行認真檢查,不得疏漏。

6.嚴格執行各項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鋪、室內物品,加強環境的安全檢查。

7.做好恢復期的防范工作

相當一部分患者的自殺行為發生在恢復期,此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加強自知力教育,及時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針對病情給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導和鼓勵,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參加各種康復活動,培養生活的情趣,以減少自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明圓:精神科手冊,[M]第1版,上海;科學技術由版桿1999.311.

[2]周曉航等:淺談精神分裂癥病人自殺相關因素中國醫藥衛生雜志,2004,7(5).

第4篇

【關鍵詞】 精神病人;臨床分期;康復期;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94-01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心理護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是醫學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醫學學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國廣泛開展,把心理護理運用到實際的臨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協調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臨床上診斷、治療、護理的依據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癥狀即心理活動異常為特點,護理人員對病人的心理活動進行觀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為治療、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采取恰當的護理措施,盡快使病人潛在的危險消除,使之早日達到心理平衡的狀態。

1臨床分期的心理護理

(1)急性期的心理護理:這類病人大多數無自知力,在強制下或誘騙入院,癥狀豐富。病人離開他們熟悉的家庭環境,住進陌生的新環境(病房),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常表現為恐懼、焦慮、猜疑、執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狀態。針對上述心理活動,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首先要為病人提供一個安靜、舒適、安全的治療環境,主動、熱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紹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使病人盡快熟悉環境,消除緊張情緒,盡可能達到順利接受治療。(2)治療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療方法,無論是藥物、電休克等對病人來說都比較痛苦。所以在各項治療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向病人說明各療法之間利害關系,爭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證各項治療的順利進行,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工娛療活動,提高病人的興趣,增強意志和體質及適應社會的能力。(3)緩解期:此期病人通過各種治療和護理,精神癥狀緩解,自知力部分恢復。此時病人倍思親人,不安心住院,急于與親人團聚和重返工作崗位,個別病人對住院前有傷害親人和危害社會行為有后顧之憂,產生復雜矛盾的心理反應,此時護士應策略地向病人疏導和解釋,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療,鞏固療效。

2康復期的心理護理

(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復,即將出院,絕大多數病人心情愉快,能積極配合治療。但是,護理上還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動:如擔心疾病的復發和病程遷延,擔心社會歧視,家庭問題,婚姻問題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難適應原職工作等等而產生的焦慮、退縮和悲觀厭世的情緒反應。(2)對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導,同時做好社會宣教工作。如街道、單位、家屬,說明病人的病情、恢復情況,應如何做到體貼病人,出院后堅持服藥,自體觀察。周圍的人應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惡語和一些不良刺激,應根據病情在工作上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共同給予心理支持,為病人回歸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胡捍衛編.心理與精神護理[M].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

[2] 白桂春主編.精神科護理:精神科護理[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3] 王志英.精神障礙病人護理260問:中華大眾護理叢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01.

[4] 王斌全,趙曉云.精神病護理的發展.《護理研究》,2007年12期.

[5] 崔紅梅,朱平,姜蘇華.對精神科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干預的體會.《齊魯醫學雜志》,2008年1期.

第5篇

【關鍵詞】 精神病人;飲水;護理

1 精神病人飲水不足的危害及護理對策

1.1 癥狀支配不能保證飲水供應,使病人產生脫水等不良后果 精神病人是一類特殊的人群,有些病人因受癥狀支配,表現思維紊亂、行為各異。有的病人受被害妄想支配,怕水里有毒,拒絕飲水;有的病人表現抑郁、癡呆以及受幻覺支配的病人往往不愿不能主動進水。對這類病人護理人員要加強責任心與同情心,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示范、誘導、勸說、解釋等方法,耐心細致地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督促并協助病人飲水,保證水分的攝入。木僵和緊張狀態的病人因反應遲鈍,動作緩慢,工作人員需協助喂水,同時要細心觀察,飲水速度不要過快,避免引起嗆咳,必要時給予流質食物或鼻飼,保證營養和水分的攝入。興奮狀態的病人因整日情緒高漲,言語動作增多,機體消耗大,又不能主動進水。特別是一些因興奮躁動處于約束中的病人,護理上要增強責任心,加強巡視,及時給水,以避免病人因脫水而產生一些嚴重后果。

1.2 服用精神科藥物后飲水不足導致肝腎代謝障礙,影響藥效,甚至使副反應加重。精神科藥物多為口服,而口服藥以水送服,應適當多飲水以減輕藥物的副反應,這應當成為護理病人的常識。精神科病人自知力差,服藥時必須在護理人員監護下飲用足量水將藥物咽下,避免遺留在口腔中及粘于咽及食管壁,刺激黏膜和影響藥效。另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對肝、腎的毒性都很大,有些藥物易引起便秘。所以,護理人員更應督促、協助病人多飲水,促進代謝廢物排泄和減少藥物副反應。

1.3 合并軀體疾病及高溫天氣下須飲用大量水補充機體消耗,促進毒素排泄及降低藥物毒性和副反應。有些精神病人合并其它軀體疾病,如發熱、感染時,更需補充大量水分。必要時靜脈輸液以利降溫,補充機體的消耗及促進毒素排出。除此之外,在夏季,由于天氣炎熱,機體代謝增快,消耗增多,尤其病人服用精神科藥物,如不及時補充大量水分極易引起虛脫,加重藥物毒性和副反應,這必須引起護理人員的足夠重視。

2 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的責任

2.1 保證飲水及時、適量,做好觀察和監護 對有些衰退的病人,合并感染、高熱及服用某些特殊藥物的病人,如不能主動飲水或飲水量不夠對疾病的康復極其不利,護理人員要督促、協助病人飲水,記錄出入水量,做好觀察和監護,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對一些由于疾病或癥狀影響表現為暴飲或反復飲水的病人,護士應認真觀察,耐心細致地勸說指導,糾正患者不正確的行為,保證病人飲水及時、適量。對有尿失禁及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協助大小便,及時更換尿濕的床單和被褥,切不可因病人尿頻而限制病人的入水量。

2.2 保證飲水衛生,避免腸道疾病及某些傳染性疾病發生 精神病人自知力缺乏或喪失,自理能力差。有的病人受癥狀支配表現為胡亂飲水、直接飲用自來水及其它不潔水。對這類病人,護理人員要做好看護,主動、周到地為病人打水、送水,保證病人飲水衛生,避免引起腸道疾病極其它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2.3 保證飲水安全 在保證病人足量飲水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病室內應避免放置暖瓶及熱水壺。病區熱水房由工作人員打水后及時上鎖,鑰匙要妥善保管,護士打水后最好將水壺放置在護士辦公室。飲水溫度要適宜,以開水待至溫涼后讓病人飲用為宜,避免過熱燙傷。在夏季也可備些防暑降溫的飲料,如糖醋水或淡鹽水。護士要勤觀察,多詢問,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做好病人護理。

3 小 結

綜上所述,加強精神病人的飲水護理是精神科臨床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護理人員應在保證精神病人及時、科學、合理飲水的同時做好觀察和監護,從而為各項治療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及促進病人的疾病康復提供前提和保障。

第6篇

1.1 對象。選取我院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發生的意外事件的住院精神病人165例。全部病人均符合CCMD—3疾病診斷標準。其中男性135例,女性30例,精神分裂癥65例,抑郁癥43例,躁狂癥3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8例,人格障礙5例。年齡從18—76歲,文化程度從文盲到大學。

1.2 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查閱護理及各科室意外事件發生的記錄本,根據記錄本病人的資料再從病案室抽取曾發生意外事件的165份病歷進行詳細查閱,研究意外行為的原因,進行分類總結,并討論針對具體情況應采取的護理防范措施。

2 結果

2.1 自殺24例。方式有自縊15例,工具有床單、衣褲、毛巾、約束帶等。墜樓4例,服藥5例。

2.2 自傷15例,方式有利器割傷、煙頭燙傷、咬傷、碰頭等。

2.3 沖動傷人65例。方式有拳擊腳踢、抓撓、口咬、用熱水或熱粥潑病人。

2.4 毀物21例,包括撕毀床單、衣被、枕頭、破壞門窗、床頭柜等。

2.5 外走20例,方式有借外出之機溜走、趁開門之機外闖、毀壞門窗外走。

2.6 噎食3例,包括藥物副作用明顯、年老體弱或癡呆的病人。

2.7 墜床/跌倒15例。

2.8 骨折3例,病友之間發生爭執、做MECT治療及護理人員管理不當均能造成骨折。

2.9 燙傷4例。開水、燙粥等。

2.10 吞食異物5例。異物包括垃圾、排泄物、筷子、玻璃片等。

3 討論

3.1 原因分析。

3.1.1 精神癥狀因素。如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幻聽的影響下,去完成支配他人的命令,出現自殺、自傷、沖動傷人及外走行為。在羅汝琴的報道中,精神分裂癥由于精神狀況導致的沖動、攻擊行為占78.4%。抑郁癥患者表現悲觀絕望、生不如死,可出現自殺、自傷行為。急性期躁狂病人表現興奮,躁動,易激惹可出現傷人、毀物行為。

3.1.2 護理存在缺陷。

3.1.2.1 病房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執行安全管理制度不到位。病房內遺留危險物品,門窗設施不安全等,均可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

3.1.2.2 醫護人員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會給病人以負面刺激,使病人現沖動、傷人等行為。

3.1.3 環境因素。

3.1.3.1 病房內病人多,空間狹小,可導致病人焦慮、心理壓力大,而出現沖動行為。

3.1.3.2 病室、廁所地面濕滑、走廊沒有扶手,易導致病人跌到,嚴重者導致骨折。

3.1.4 藥物副作用作用及治療手段方面的原因。

3.1.4.1 藥源性錐體外系反應、心血管副作用等,導致噎食、跌倒的發生。

3.1.4.2 有些治療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危險因素,如電休克治療。

3.1.5 病人心理因素。

3.1.5.1 疾病緩解期的病人,自知力恢復,因社會歧視,缺乏家庭支持,出現自殺。

3.1.5.2 病人想家觀念強,不安心住院,從而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均可導致外走。

3.1.5.3 酒精依賴患者常有人格改變,一個微不足道的打擊,便可引起沖動行為。

3.2 防范措施。

3.2.1 加強對病人的護理。

3.2.1.1 對重癥精神病人,尤其是新入院,有三防的病人。首先要先了解病史,掌握病情,嚴密加強對病房的巡視。

3.2.1.2 對有暴力行為、幻覺、妄想豐富的病人。①首先要正確認識及接納病人的精神癥狀。②一旦出現暴力行為或先兆,則立即干預。③適當組織病人參加集體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以分散其病態注意力,減少和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

3.2.1.3 對有自殺企圖的病人。①對有自殺企圖的病人應時刻掌握病人行蹤,嚴禁單獨活動并重點交班,巡視時應特別注意僻靜的地方(如廁所、洗漱間、垃圾間等)。②掌握病人自殺規律。住院精神病人自殺發生在春夏季節最多,時間以中午,午夜至凌晨,節假日,工作人員交接班時為多。因此,在此段時間里對重點監護或有危險的患者必須做到使病人的活動不能脫離護士的視線范圍。③嚴格執行安全制度。尤其是對新入院或外出活動的病人嚴禁帶刀,剪,繩,火種等進入病房。④保證病人將藥服下,做好口腔、頰部、舌下、水杯等的檢查。以防病人積蓄藥物集中吞服自殺。⑤及早開展健康教育,使他們了解精神疾病的有關知識,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3.2.1.4 興奮躁動病人的護理方法;①護士應采取引導表揚轉移病人的注意力,不能用強行壓制手段,以免加重其興奮。②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帶暫時約束。③待病人情緒穩定后可向病人說明約束的必要性,減緩病人激動情緒。④保證病人將藥服下。⑤注意病人夜間的睡眠情況,必要時延長睡眠時間,這將對躁狂病人有利于控制癥狀,安定其情緒,促使病情早日康復。

3.2.2 加強護理管理。

3.2.2.1 加強護理工作人員責任心。嚴格堅守工作崗位,不擅自離守。護理人員要有良好的服務態度,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對病人提出合理要求盡量給于解決,避免用簡單生硬的語言刺激病人。自覺遵守各項操作程序和規章制度,能及時發現病情及早妥善處理,減少應工作做失誤而發生的意外事件。

3.2.2.2 嚴格執行護理常規制度。病人外出活動返回病房時要認真清點人數?;顒咏Y束后應檢查門窗是否關閉。

3.2.2.3 改善住院環境。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舒適、安全、溫馨的住院環境,病房的地板和病人穿的鞋要有防滑功能,浴室、廁所、病房、走廊應裝有扶手,以防病人跌倒。加強病房的娛樂項目,鼓勵病人積極參加各項工娛療活動,豐富病人住院生活。

3.2.2.4 加強安全管理。要經常檢查門窗、鎖等設備,有損壞時要及時修補。病房內的危險物品,如藥品、約束帶等,應放在固定位置并加鎖嚴格管理。每班認真交接清點實物,如丟失要及時查找。新老護士組合進行安全護理傳,幫,帶工作,平時要按勤動手、搜危險物品;勤動嘴、進行心理疏導;勤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勤用眼,把患者放在視線之內的四勤去認真工作。

3.2.2.5 協助病人料理好個人衛生,尤其是防止摔倒、墜床等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囑病人在改變時或起立時,動作減慢或稍作片刻再直立,以防發生直立性低血壓。

3.2.3 其它護理措施。

3.2.3.1 精神病人是個特殊群體,所以除藥物治療應加強病人的心理護理。注意他們的思想動態及言行,關心他們是否有人際關系,是否有尚未解決的負性生活事件針對病人面臨的問題及時給予心理疏導。

3.2.3.2 對于恢復期的病人,每周進行一次健康教育,向他們介紹怎樣面對社會、怎樣處理人際關系、怎樣面對挫折,使他們戰勝疾病,重返社會。

參考文獻

[1] 陳淑清,王敘彭,劉靜芬.精神病科護理學.吉林;吉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2

[2] 沈漁村,主編.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65

[3] 植秋蟬.精神意外行為發生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中國民康醫學,2006.18(12):1070

[4] 羅汝琴,陳仁云,仁玉生.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臨床分析.中國民康,2006,18(6):442

[5] 宋燕華.精神障礙護理學.長沙:湖南科學出版社,2001,10,7

[6] 植秋蟬,潘金娥,關素芳.精神科外走行為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2):127

[7] 邢海燕,劉翠萍,劉光琴.對住院精神病人跌到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青海醫藥雜志,2005,35(12)36

[8] 吳延海,翟長平.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殺致死分析.中國民康醫學,2006.18(9):770

第7篇

 

關鍵詞:護士 精神病護理學 職業道德

1護士職業道德的特殊性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切正當職業的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規范,以及相應的道德觀念、情感和品質的總和。護士職業道德除具有一般職業道德的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主動性、進取性川。護理人員服務對象是人從胎兒到衰老的全過程,與其相應的職業道德實質就在于珍視生命、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力,為個人、家庭、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

2精神科護士道德要求

    精神病人大腦功能發生紊亂,一般無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甚至拒絕治療,因此,護理難度較大,不但需要護士有較高的護理技術、技巧,而且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尊重患者人格,維護患者權利,正確對待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合理的要求應盡量滿足,不合理的要婉言解釋,而不能認為是“病態”而不予理睬。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人道主義精神保護患者,使其免受傷害。對那些木僵、抑郁、躁狂等重癥患者更要做到人性化護理,使其得到更好的服務。

3精神科護士職業道德培養方法和內容

3. 1方法個人學習、科室培訓和全院大課相結合,對新分到我院及來我院實習的護理人員,熟悉精神病護理是必不可少的一課。首先,由精神科模范護士講述自己如何愛崗敬業,一心為病人服務,以良好職業道德影響大家。其次,由??谱o士長講述精神科護士職業道德的要求。第三,每名護士都要到精神科輪轉,通過和病人接觸、開展心理護理、參與娛樂活動等形式了解病人,關愛病人。第四,請相關精神疾病專業人士講授護理倫理道德規范,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另外,為激勵精神科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醫院設定了專項基金,對于病區管理好、服務好、差錯糾紛少、護理質量高的科室和護士給予獎勵,對精神科護士的分房、晉級、晉職給予優先,從而大大調動了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使他們工作更安心。

3. 2內容

3. 2. 1樹立正確人生觀:加強對護士愛崗敬業的教育與訓練,使其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熱愛自己的神圣職業。不斷使大家認識到,在護理服務中,不但要有精湛的護理技術,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職業道德信譽。加強護理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正確處理理想與事業的關系。精神科護士每天都要和精神病人打交道,只有樹立了高尚的道德理想與良好的情感態度,才能牢固樹立病人利益第一的思想,把白衣天使的愛心無私奉獻給病人。

3.2.2制定護理文明服務用語:根據護理工作特點,制定了護理相關服務用語100句,購買了護理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光盤。通過學習,護士具備了良好的語言修養,普遍使用禮貌性語言、安慰性語言、治療性語言、保護性語言。

3. 2. 3烙守慎獨:由于精神病人的精神活動失常,病人不可能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對飲食無主動要求,給吃則吃,不知饑飽,故需要護理人員主動關心,要求護士烙守慎獨的信念,自覺、主動、定時、準確做好各項治療護理工作,護士良好的慎獨精神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3.2.4保證病人安全:安全對于精神病科病房的管理極為重要。病區要保持清潔、整齊、舒適,時刻注意病人的安全。對那些有自傷、自殺企圖以及傷人毀物行為的患者,特別是發病期病人,由于其對未來的前途產生悲觀失望的想法,對出院后的工作、學習、家庭生活缺乏信心,而可能出現自殺念頭,因此護理人員要嚴格病房安全管理,按要求定期巡視病房,及時清理不利物品,保證病人安全。

4效果

第8篇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298-01

在醫學不斷進步的年代,許多精神病人在經過系統的治療后,精神癥狀得到控制,但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突出表現為情感淡漠,主動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影響他們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恢復。這與病人的知識水平、年齡、性別、職業、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性格及治療程度,病人對疾病的態度等有密切關系。因此,護士必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做好病人康復期的護理工作。

1 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

精神病人在病重時,因缺乏自知力,不能考慮今后的問題??祻?期病人已清醒認識到自己的疾病,擔心被別人瞧不起,特別是社會上對精神病的偏見,認為得過精神病是不光彩的。病人往往怕社會對自己的歧視而難以見人,感到低人一等,有極強的自卑感,對重返社會顧慮重重。因此做好精神病人的心理護理,打消其不必要的顧慮非常重要。護理原則就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必須運用妥貼的語言,和藹的態度,熱忱為病人服務,穩定病人的心境,提高病人對精神病的認識能力,并有針對性地采取安慰、疏導、解釋、暗示、鼓勵、勸告等心理護理措施,引導和幫助病人消除煩惱,教育病人正確對待及處理生活中的事件,保持合理而有節律的生活制度,恢復自主生活,將剩余的力量發揮出來,以調整身心平衡。

2 開展工娛療活動

進入康復期的精神病人,由于長期住院生活,限止了他們與社會的接觸,生活依賴性強,又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造成病人生活懶散,興趣下降,行為退縮,脫離現實,對外界感到生疏,給重新生活、重返社會帶來心理、生理上的障礙。工娛療活動是通過做一些較輕而又安全的勞動和文體活動,對病人進行行為矯正與功能訓練,促進病情恢復的一種治療方法。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體力、興趣及病情,有組織、有計劃地帶動病人開展工娛療活動,如:打掃環境衛生、做手工制品、做操、看電視、聽音樂、唱歌、讀報,組織病人開展下象棋、打籃球、打乒乓球等比賽,逐步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病人看到了自身價值,找到了生活樂趣,愛生活,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護士要尊重病人,耐心誘導,善于啟發,采用說服教育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工娛療的目的。

3、采取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康復期病人如果病情出現波動,精神癥狀明顯,且有沖動傷人、外逃等行為,護士要加強防范意識,對病人要采取封閉式管理。對于病情穩定,精神癥狀基本緩解,自知力恢復,生活自理,這類病人在護士的陪同下,可在院內散步,參加工娛活動,或經醫生同意后,家屬可辦理假出院,并要做好隨訪工作,如條件成熟可以出院者給予辦理出院手續,從而真正回歸到社會??祻推诓∪说淖o理,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督促病人堅持服藥,鞏固治療,控制吸煙,不喝濃茶。細心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睡眠、情感、行為、藥物反應等方面的變化,防止病情發生波動。

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來自各方面,包括醫院系統的治療、護理,家庭的支持,社會的理解和全民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尊重患者,愛護患者,積極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這樣才能使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回歸社會。

第9篇

論文關鍵詞:住院病人,骨折的原因,護理對策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均為我醫院1990年---2005年間住院的精神病人,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為診斷標準,共26例。其中,精神分裂癥15例,躁狂癥3例,腦器質性精神障礙2例,癲癇性精神障礙4例,情感性精神障礙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齡17-75歲,平均(43.5 ±3.2)歲,26例骨折病人經過X線攝片確診。

1.2 方法 對26例精神病人骨折的資料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骨折部位 以股骨頸與粗隆間、前臂多見,并且前者多發生于年齡偏大者(50-75歲)。其中股骨頸與粗隆間骨折13例(占50%),前臂骨折3例(占11.53%),肱骨骨折6例(占23.1%),脛腓骨4例(占15.3%)

2.2 易發時間及地點見下表

表1 26例患者骨折發生時間分布情況

時 間 例數 百分比(%)

0:00--3:30 3 11.54

4:00--7:30 5 19.23

8:00--11:30 3 11.54

12:00--15:30 9 34.61

16:00—19:30 4 15.38

20:00—23:30 2 7.69

表2 骨折發生的地點

發生地點 例 百分比(%)

衛生間 9 34.62

飯廳 5 19.23

走廊 3 11.54

病房 4 15.38

娛療活動室 3 11.54

不詳 2 7.69

3 討論

3.1 骨折的原因 在活動室,澡堂或是衛生間等場所地面濕滑而跌到受傷19例(73.1%),病人之間發生斗歐受傷5例(占19.23%),癲癇發作受傷2例(占7.69%)。老年人的飲食結構不合理,單一,對鈣的吸收減少,容易產生骨質疏松,易骨折。

3.2 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 抗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如行動呆板、震顫、視力模糊、反應遲鈍或是行走不穩等是精神病患者發生骨折的一個重要因素。

3.3 護理干預對策

3.3.1 加強病情觀察,及早控制精神癥狀 患者入院初期對自己病情多無判斷能力,病情較重,癥狀復雜多變,常常出現沖動、自傷等暴力行為。我們一定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患于未然。對興奮、躁動、易激怒的患者要及時隔離,分開管理,必要時采取保護性約束。妥善處理患者之間的矛盾。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宣傳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做好預防工作。

3.3.2 加強巡視,及時清除地面上的積水、污垢、垃圾,保證地面清潔。病房地面使用防滑地板,衛生間有扶手,衛生間無障礙設施,設有做便器,確保住院患者的安全。

3.3.3 加強對一些特殊患者的護理 對老年病人活動、上衛生間時要攙扶,幫助料理生活。加強營養,飲食結構要多元化,常常曬曬太陽等。一些藥物不良反映的患者,嚴格觀察,積極治療,多給以照顧,加強看護,防止意外的發生。

3.3.4 改善病區環境,轉變管理模式 良好的修養環境是精神疾病康復的重要條件,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安全的環境是必要的。首先病房經常保持清潔干燥,拖地盡量選擇患者上床休息或是集中管理時進行。衛生間鋪防滑膠墊。設立活動室、探視室,組織患者進行娛樂活動等等,更好管理,降低患者的傷害程度。

3.3.5 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護士修養 精神醫學是一個特殊的專業,精神科護士不僅要有精制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技術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愛之心。對每位患者要做到細心、耐心,同時,還有一雙洞察秋毫的眼睛,善于觀察,有預見性,讓一切隱患消失在未發生之前。另外,有與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4 小結

從本文26例精神疾病患者跌到致骨折的病歷調查資料中發現,預防患者跌到致骨折是精神科護理工作中需要重視的一個環節,是臨床護理質量控制的一項重要指標。不論是何種原因跌到致骨折的都直接影響精神病人的生活質量。另外,精神病人跌到跌到致骨折后需要花費的人力、財力、時間較多。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善于總結,不斷提高預見性,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對患者和職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善于發現不安全因素,做到勤巡視、勤觀察、勤動手、勤督促,有效地防止跌到致骨折的不安全意外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俞東山,高政忠。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J].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5-100.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J]第三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 M eaneyAM, Sm ith S, H owe s OD, et al Effects of long tenm prolactin raing antipsychotic m ed ication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patient s w ith sch izophren ia[J]. BrPsych iatry, 2004,184(6):503-508.

第10篇

【關鍵詞】 精神病病區;分類;管理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646-01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變化,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競爭壓力的日趨增加,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精神疾病對我國人民健康危害也越來越嚴重。我院主要是收治有別于社會普通人的各類精神病人,同時為社會精神衛生事業服務。若按照原來醫院管理模式,各病區均有新入院病人、康復病人和長期收容、年老體弱病人,同時社會病人和監管強制病人混合在一個病區,也不便于執法、管理。各病區均要配備相應的醫務人員,專業人員明顯不夠;新入院病人和衰退、年老體弱伴有各種軀體疾病的病人、病情緩解的病人混在一起,管理上難度較大;為了突出專科重點,克服管理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開展和加強對精神疾病的康復工作,迫使我們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尋找一條既符合服務治安,又為社會服務的管理方法。經過充分調查論證,近來來我院開展了精神科病房分類管理的嘗試,并不斷的探索、總結、調整。

1病區分類方法

根據精神病人的治療的需要將病區分為三大類:(即治療、康復、收容病區)。一為治療病區,以新病人、重病人為收治對象,根據新病人多,軀體疾病多的特點,實行封閉式管理,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他病區可將病情復發或有軀體疾病的患者轉入治療病區;治療病區配備具有臨床豐富經驗和技術精湛的醫生、護士和相應的急救設備,集中優勢力量做好診治工作。第二類為康復病區,醫護工作重點是在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的基礎上以各種康復治療為主。實行半開放管理,以娛療、心理治療、行為矯正治療、工療為主。根據病情實行三級開放管理制度:一級為癥狀部分緩解,限制在病區或病區活動區內活動,平時可使用鞋帶,配帶手表,小型收音機、錄音機等。二級為癥狀基本緩解,限制在醫院范圍內活動,可參加院內開展的各種活動。除上述方便外,還允許病人可擁有打火機等;三級為病情完全緩解,可在院內自由活動,在規定時間內返回病區。除參加文娛活動外,主要是參加多鐘簡單作業訓練、工藝制作技能訓練等。第三類為收容病區,多為慢性、衰退、長期住院和年老體弱、嚴重智力缺陷精神病人,以管理、加強日常生活技能訓練為主,著重培訓個人衛生、飲食、大小便等生活訓練活動。

2精神病房分類管理的體會

2.1護理人員轉變思想觀念,明確工作重點方向;過去我院對危害社會治安精神病人管理一直延用以管理為主。我們以科學管理、精心治療、管治結合、服務治安為宗旨辦院以來,在理論上強調和貫徹了“管治結合”的方針。在醫院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如何管治結合,仍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中,尚未能認真落實并形成有特定的管理模式。隨著社會主義醫療市場的建立,醫院的衛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我院如何在社會主義醫療市場中確立醫院的位置,如何體現維護治安的要求,如何適應人民群眾對精神衛生的需求,以及我院目前的現狀和特色,在認真調查、分析、論證基礎上,確定了我院的重點???。通過對病區的分類管理使全院護理人員在觀念上實現了轉變;增強了參與意識,明確了醫院的特色和重點“慢性精神病康復”??辞辶宋以号c衛生系統??漆t院的差距和我院的特點,積極為醫院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推動了分類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了質量意識,不求數量,求質量,認真落實護理操作常規的具體措施,深入開展了護理質量管理,開展了各種康復內容,豐富了病員的休養生活。

2.2減員增效,優化結構,實現護理人員的合理配置;實行分類管理以前我院有五個病區,每個病區均有新病人,年老體弱軀體疾病病人和康復期病員,均需要考慮有治療、康復、管理的職能,配有相應的醫護人員,形成不了優勢,突出不了重點。自分類管理實施以來,對病區內各種護理崗位進行了合并,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崗位,對一些重要崗位明確了職責。實行一專多能,一人多職。根據分類管理目標和每個人工作均達到滿負荷的要求。實行按需設崗,通過人員的合理使用,使各病區的工作正常運轉。

2.3分類管理,規范操作,形成治療與康復、監管與社會的特色;護理人員根據病區的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崗位練兵,如治療病區以新病人的急性期治療、病危、重癥病人的搶救治療為重點,是醫院新到崗護理人員的訓練基地,新上崗的護理人員必須在治療病區工作半年至一年,克服了醫院病種單一,護士臨床經驗與衛生系統精神病院比較相對不足等缺點;突出了醫院專業優勢,培養了護士的??评碚撝R和技能。康復病區以開展各種康復活動內容為重點,安排護理骨干到病區主持康復工作等。監管病區突出安全管理要求,社會病區突出以人為本,彰顯人性化服務的理念。

2.4分類管理,利于安全,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病區管理,安全第一。我院收治的危害社會治安的各種精神病人,具有沖動、逃跑、傷人、毀物傾向的病人較多,年老體弱、軀體疾病的病人也占有一部分。以前的管理模式容易導致病人之間的沖突、傷害,社會病人的滿意度低,管理難度大。通過分類管理,治療、康復病區在護理人員的分配上,分清側重;監管、社會在病區管理上有不同要求。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保證了安全質量,滿足了不同性質病人的管理要求。

第11篇

關鍵詞:精神科病人 暴力行為 護理

南通市紫瑯醫院(又名南通市精神病院),始建于1959年,是南通地區建院最早的精神病??漆t療機構,現為南通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南通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南通市民政局優撫對象定點醫院。主要職能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承擔南通市內“三無”、“五保”、“優撫”、“110聯動”精神病人的收容治療任務,是政府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醫院最主要的職能;二是承擔社會貧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務,并實行慈善醫療和低償收費;三是承擔部分精神病學的教學科研任務和社區精神病防治工作;四是承擔老年性癡呆的康復治療及癌癥病人的臨終關懷任務。

由于精神病病人行為與正常人差異較大,因此,必須要掌握好護理病人的方法,才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現將護理精神病人的技巧報告如下:

一、對精神科暴力行、攻擊行為的護理對策

1、全面準確評估患者情況是防止暴力行為的基礎。根據不同級別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對攻擊行為Ⅰ級患者,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有可能出現攻擊行為患者重點觀察。對攻擊行為Ⅱ級患者,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有可能發生的攻擊行為,必要時給予隔離。對攻擊行為Ⅲ級患者,嚴防沖動者,給予隔離或掊護,接觸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單獨與其接觸。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1h以下。對攻擊行為Ⅳ級患者,應重點防護,嚴防沖動者,時刻不離護士視線安排24h陪護。必要時給予保保護勝約束1h以上,保持安全的距離,不單獨與其接觸,密切觀察不同時期的心理動態,做到心中有數。

2、新人院患者護理對策。紫瑯醫院承擔社會貧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務,本院病例中幾十例是由于被哄騙或是強制人院,由于急性其強制性住院患者的攻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激發因素。患者進入病房后與家屬分離,由于內心恐懼害怕和憤怒,拒絕入院治療,踢門、外出、極度沖動、攻擊護上。護士接待患者時要注意技巧,要態度和藹、語氣溫和。耐心解釋勸說,根據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相應的心理蔬導,嚴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安全護理工作,防止傷人、傷已。

3、加強對暴力防控能力培訓。教會護士識別暴力行為的相關因素和信號,學會自身防護方法,做好分級管理,對有暴力傾向和暴力行為的患者應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并備有防范預案。加強病房人力配備護士長應根據工作需要合理配備人力,維護病房秩序,對人院初期精神癥狀豐富及幻覺妄想明顯的患者進行重點看護。與存在被害妄想、關系妄想及鐘情妄想等患者接觸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表情及行為舉止,與患者保持治療性人際關系。對患者的過激言行采取不辯論、不注意的方式,但不輕易遷就;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時給予處理,以緩解其不適。

二、對情緒低落、妄想病人的護理對策

1、對情緒低落、有消極念頭和自殺行為病人的護理。對此類病人,護士應持穩定、溫和與接納的態度,甚至在護理不語或言語反應很少的病人時,有時只能靜靜地陪伴病人,或以簡單、中肯、緩慢的語句表達對病人的關心和支持。不恰當的言語和態度會導致病人的情緒及行為轉入極端,增加自殺行為。

2、對夸大妄想病人的護理。對此類病人,護士不要與其辯論;對罪惡妄想、嫉妒妄想者要加強心理疏導;對鐘情妄想者,護士必須對其保持一定的嚴肅性,言談舉止要穩重,防止被視為妄想對象;對有沖動行為者,護士要沉著冷靜,可采取保護性的約束措施等。

三、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護理對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約占我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慢性精神病患者的60%。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其癥狀表現以患者的性格改變、思維怪異、行為奇特及思維、情感和行為不協調,或與現實環境完全脫離為主要特征。本病程進展緩慢,愈后差,常導致精神衰退,需要較長時間的鞏固治療。

一是做好預防復發的健康教育。降低復發的基礎是長期堅持藥物治療。據研究統計,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停藥一年內的患者復發率20%,停藥2年復發率達63.1%,停藥5年復發率達81.9%。且復發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危害:每一次復發都會延緩病情的康復,使康復不完全;增加患者病人人院的次數,加重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使患者對抗精神病藥治療變得不敏感;因此,必須嚴格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不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藥,仔細觀察患者各方面的異常變化,及早發現復發先兆,及時復診。

第12篇

關鍵詞 住院精神病患者 攻擊行為 防范措施

國內文獻報道,住院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的發生率是38%[1],李氏[2]報道20.14%,而陳氏[3]報道5.34%,可能是暴力行為是攻擊行為的極端形式所致。它不僅威脅精神病患者本人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也給病房管理帶來困難。

資料與方法

本文統計了住院精神病患者發生攻擊行為的45例,男24例,女21例,無明顯性別差異,但男性攻擊行為的危害性較大。20歲以下9例,21~30歲18例,31~40歲9例,41~50歲6例,51~67歲3例。以青壯年發生攻擊行為居多。文化程度:大學7例,高中8例,初中19例,小學11例,以低學歷發生攻擊行為的較多。

疾病分類:均符合CCMD-3診斷標準。精神分裂癥18例,情感障礙12例,癲癇性精神障礙6例,酒中毒性精神障礙5例,顱腦損傷所致精神障礙4例。以精神分裂癥病人發生攻擊行為居多。

病程:13天~21年不等,以急性期及首發病人發生攻擊行為比例較高。

心理檢測:本組有37例患者經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發現為4、9,4、9、6,4、6、8,8、4,8、9測圖。符合4、6、8,8、4,8、9測圖。符合4、6,8、9量表高分者,常缺乏自有我控制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沖動行為。

攻擊行為分析

攻擊原因:①受精神癥狀支配:如命令性幻聽的患者,因幻聽影響患者的思維、情感或支配行為,易發生攻擊行為。被害妄想的患者,堅信自己正受到攻擊和陷害,為逃避而發生攻擊行為。②病人缺乏自知力,甚至對護理人員抱有敵意,易激惹與反抗,嚴重者發生攻擊行為。③護理人員服務態度不端正,極易激發患者的攻擊行為。④病人意識模糊或錯亂,常突然發生攻擊行為。

攻擊方法:①物品攻擊。②言語攻擊。③身體攻擊。④自我攻擊。

攻擊對象:大多數是與患者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也有患者的病友。

防范措施

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心理素質:新型醫學模式指導下的系統化整體護理,要求精神科護士不僅要有一般醫學和精神病學專業知識和經驗,還要具備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掌握各類病人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采取護理措施。正確對待工作中的意外傷害,學會自我保護,培養臨危不亂的應變能力,減輕緊張心理,以端莊的儀表、樂觀的情緒、飽滿的精神狀態、高度的專業敏感性、精湛的護理技術,全心全意地為精神病患者服務。

創造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患者入院后,如病情允許,要及時向病人介紹住院環境、作息時間、醫生和護士的姓名,使病人有安全感,并為其創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減少外界環境對病人的負性刺激。要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妥善保管和祛除可用于攻擊的物品,做到防患于未然。

密切觀察病情,掌握病人心理變化:在護理工作中,預防攻擊行為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要認真閱讀病歷,了解病人的發病原因、發病經過、病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情況及社會背景等。如病人既往曾發生過攻擊行為,護理人員應做到心中有數,嚴格掌握病人的“九知道”,即:床號、姓名、癥狀、體征、診斷、治療、飲食、護理要點及心理狀態。將病人安置在安靜的重癥病室,專人看護,24小時不離視線,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執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自身防護,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特別注意病人的行為表現,如病人反應異常,要及時報告醫生。同時,護理人員應以簡單、清楚、平靜的言語,耐心地解釋和勸說,在條件允許下,盡量滿足其基本要求,避免激惹患者,轉移其注意力,目的是制止病人攻擊行為的發生。一旦發生攻擊行為,護理人員要沉著冷靜,有組織地從側、背面制止其攻擊行為,并設法取走病人持有的危險用具,轉移病人的攻擊對象,使他人和自身的危險性減少到最低限度,并保護病人安全,盡快終止攻擊行為并預防再次發生,可暫性給予保護性約束。但要注意執行保護性護理常規,并報告醫生,進一步治療。

加強服藥質量,盡快控制病情:預防和治療攻擊行為的根本措施就是正確的診斷,有效的治療,及時敏銳的觀察,對攻擊行為先兆給予有效的干預。加強服藥質量,防止患者吐藥、藏藥,盡快控制病情,是避免攻擊行為發生的根本途徑。尤其是新入院具有沖動行為的患者,更應該盡早給藥。

建立和諧護患關系,做好心理護理:精神科心理護理的重點是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啟發和幫助病人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疾病,使其認識到住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消心中的疑慮,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謴推诰癫∪?,隨著自知力的恢復,對疾病有一定認識,情緒也較穩定。首先,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對病人的攻擊行為,護理人員要給予諒解,情緒穩定后,向其解釋攻擊行為的危害、給予保護性約束的意義;同時,向其宣傳住院的規章制度,使其潛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高自控力。病情緩解后,根據其性格及愛好組織病人參加有興趣的康復活動,使其過剩的精力得以發泄;并向病人指導有關疾病的知識,如堅持長期服藥對預防疾病復發的重要性,幫助病人正確認識自我,增強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及護理,促進疾病早

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鄭成疇,黃航,蘇琴,等.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相關因素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5,21(5):2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峨山| 油尖旺区| 石景山区| 襄城县| 同仁县| 宁远县| 辉南县| 卫辉市| 龙川县| 平顺县| 南靖县| 石嘴山市| 南京市| 延津县| 靖安县| 淮安市| 台山市| 罗甸县| 达孜县| 西宁市| 乃东县| 华池县| 庄浪县| 云阳县| 临桂县| 海口市| 化州市| 北票市| 肃宁县| 读书| 山西省| 太仆寺旗| 宝坻区| 台北市| 治县。| 洪江市| 佛教| 崇信县| 崇左市|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