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民族音樂論文

中國民族音樂論文

時間:2023-03-28 15:12: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民族音樂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民族音樂論文

第1篇

楊蔭瀏(1899 年―1984年),江蘇無錫人,字亮卿,號二壯、清如,中國現代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民族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先生從小對音樂情有獨鐘,6歲時便接觸二胡、三弦、琵琶等中國民間器樂,并能基本掌握其演奏技巧和特色,后加入無錫“天韻社”跟隨社長吳婉卿系統學習各類傳統音樂,如昆曲、小曲、徽調、十番鑼鼓等等。1914年,楊蔭瀏先生向美國傳教士郝路易女士學習英文和西洋知識,并對和聲曲式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發揮。1930年掌握宗教音樂知識……這些都為以后的音樂研究奠定了扎實且堅固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1936年起先生先后受邀擔任北平“哈佛燕京學社”音樂研究員、國立音樂學院教授、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教授、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研究員、教授, 音樂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等要職。他的一生著述頗豐,據美籍學者韓國璜教授1980年在美國的《民族音樂學》期刊上撰文, 公布了楊先生一生所發表的音樂論著文目計106項。他幾乎涉及到音樂方面的各個領域:如中國音樂史研究,代表作品《中國音樂史綱》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傳統樂律學《弦律比數表四種》和《音準及量音尺》;古琴研究《七弦琴微分之位置與其音程的比值》、宗教音樂論文《如何對待我國的宗教音樂》、同時還有語言音樂學、音響資料建設等方面,均有成熟的思考和建樹。

一、貫穿于一生的音樂實踐

提到楊蔭瀏先生,不得不說到音樂實踐。先生一直秉承著這樣一個思想:要了解真正的音樂特點,就必須將音樂與人民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真要吃透浩如煙海的中國本土音樂,又將之消化、發揚、創新是要花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泛泛瀏覽,淺嘗輒止,只會捉襟見肘。他對音樂史學作過多年研究,早年浸泡在田野中,學習民族樂器,了解了風俗細節, 熟悉各種儀式和用樂規矩。先生在研究古代樂律以及民族樂器的改革問題時,打破以往律學研究限制,親手制作幾十根長短有序的律管從事管律實驗、又學習器樂的制作方法,解決橫笛制作的音準缺陷,總結出尺寸數據的計算法則。采風方面,從1922年起,先后前往無錫、南京、天津、西安、湖南等地實地考察;1937 年、1950 年、1962 年三次對蘇南民間樂種“十番鼓”、“十番鑼鼓”進行采錄和收集整理;1950年,錄下民間藝人華彥鈞的演奏;1942年,赴四川青城山采錄道教音樂;1953年,赴北京、西安采訪智化寺音樂、西安鼓樂并親自抄錄;1956年,率藝術研究院部分成員與湖南音樂家一起對湖南省傳統民間音樂作普察。智化寺與河北定縣子位村笙管樂、西安鼓樂、江南絲竹、《湖南音樂普查報告》等等成果無一不飽含著先生的心血。

二、深厚的理論積累

先生做學問的另一個重要的基石便是深厚的理論根基。他思維開闊,在晚年總結一生成果時指出音樂史是一門涵蓋面極廣的專業,它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樂律學、社會學、哲學在內的多方面內容。尤其是在中國,所有的人文社科,幾乎都與音樂緊密相連。他此前利用人文科學――文、史、哲與音樂的聯系,通過系統的論證和分析,開創音樂語言學學科,在《談談未被注意的民間音調》中提到吟誦詩詞的聲調、叫賣的聲調以及方言的語調,認為“語調”應是民間音樂材料的組成因素,也是傳統音樂理論學者需要關注并運用的研究方面。他的這些思考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有極大的飛躍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民族音樂學者的難題;當然,先生著有的《中國音樂史綱》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是其平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不論是文獻、史料, 還是田野調查、實踐積累;不論是曲例分析、圖例說明還是文字表述,都受到了公認的贊許和欣賞,因此也有了“20世紀以來的一部最全面、內容最豐富的中國古代音樂史著作”這樣的的高度評價,讓后人望塵莫及。同時,先生難能可貴的一點是能清晰地運用唯物史觀來看待歷史具象,將音樂文化歸為意識形態中,站在經濟基礎決定文化意識的態度上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三、實事求是和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

用“實事求是”來總結楊蔭瀏先生對待學術的態度是再恰當不過了, 他從來都不允許自己的研究中有缺乏充分根據、存在疑點的東西。在先生很多論文中可以感受到,對于一些有爭議或是不肯定的問題,總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探討式的語氣與讀者交流。不藏不躲,把問題的來龍去脈一一展現出來,使讀者有清醒的認識。例如先生在研究“民間流行的工尺譜”時指出,傳統的宮調統系是多樣復雜的,到底是多少,目前沒人敢斷言。當下民間現有的調名統系,可能比古代燕樂宮調體系,更為多端繁雜?!拔覀兾┯袕膹V大的實際的民間音樂中,從各個的徹底了解,達到比較研究的可能。我們不能因調名的復雜,而避免麻煩,更不能在未了解以前,主觀地作簡化的統一,草率的否定存在之為存在?!雹儆纱丝梢?,楊先生散發出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

楊蔭瀏先生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奠基者,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民族音樂事業,他的貢獻使得整個中國音樂史和傳統音樂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我國民族音樂學術思想寶庫中的地位不可動搖。他身上散發的學術成就和實踐精神,都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

第2篇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傳統文化;實踐

中國分類號:J6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5-161-1

一、引言

應用民族音樂學是集開放性與綜合性的學科,它不僅大大地擴展了音樂人的視野,而且可以促進音樂人研究音樂觀念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本文主要論述了民族音樂學的含義,深入分析民族音樂學的理論以及應用民族音樂學的實踐。

二、應用民族音樂學的介紹

應用民族音樂學是從民族音樂的角度出發,管理與各個國家的傳統音樂有關系的一系列活動,它的領域含有音樂節組織、展覽會的展示和音樂技能的培訓等。

民族音樂學汲取了社會學、民族學與民俗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音樂家們不是局限在傳統民族音樂套路里,而是在不斷超越傳統方法,利用民族音樂引進新文化理念與方法認識到文化事項的重要性。在實際中,把音樂學的一些觀念切實應用在實踐中時,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尤其是進行田野考察時,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常常會突現出來。最近幾年,常出現的各個國家民族民間音樂節、各類民族音樂會議組織和電視臺關于世界音樂節目制作等,都是應用民族音樂學主要內容。

三、應用民族音樂學的理論思考與分析

多元文化并不是一種全新現象,并不是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很早就出現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種文化可以孤立存在,各種文化需要相互吸收和不斷消化外來文化,保持自身的生命力。應用民族音樂學是一種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它的學科理念為中國音樂的教育發展做出了很多啟示,許多國家的音樂教育政策都以民族音樂學的思想作為基礎。音樂教育從原來的以西方音樂作主導的狀態已逐漸得到改善,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的比例正在漸漸增大,民族音樂也逐漸走進學生的課堂。受民族音樂影響,國家也啟動過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保護。很多音樂和民俗都被列進遺產的名錄,國家相關部門設立了國家、省、市、縣級等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這種保護是在眾多民族音樂家的呼吁下啟動和進行的。民族音樂具有重要貢獻。我們要學著借鑒國外的經驗,結合中國傳統的音樂民族特色,使應用民族音樂學樹立在世界的音樂之林。.不同的音樂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意義,評價任何音樂文化都應把它放在文化內部進行。民族音樂給中國音樂學子的最大啟示就是任何音樂都能將西方音樂看作是唯一的標準,要使所有音樂學子徹底的樹立起音樂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思想,要客觀地看待不同民族的音樂,審視不同國家的文化,尤其對當今時代的中國音樂來說,這種理念的樹立很不容易。

四、應用民族音樂學的實踐工作

(一)多組織音樂學者對外交流,多參加民族節。民族音樂節之所以能成功開展是因為它可以強化民族精神與民族認同,能夠增強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要保持傳統民歌在民族音樂節占有一定比例,體現民族藝術的自信力,作為多種藝術混在一起的民族藝術,應適當強調當下的流行音樂,符合大眾的音樂品味情趣,要保持民族音樂節的精神內涵。例如可以組織音樂老師出訪或者邀請國外學者來中國講學。

(二)多參加世界音樂周。世界音樂周提供的舞臺非常真實,它在民間音樂里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對音樂學視野來說,舉辦世界音樂周,是地域文化間的平等對話,促進世界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積極發展,學習世界的音樂是不同國家相互建立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參加北京現代音樂節及大學生藝術節等,作為局外人參加音樂周,作為聽眾參與活動,參加音樂周可以提升自身的音樂品位及學習多元的音樂文化,開拓音樂視野。尤其是參加其他國家音樂周,因為中國不僅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音樂風格,還需要與西方文化融合,與世界各國文化相融合,從而讓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走向世界。

(三)創建英文版的音樂學文集。音樂學者要在不斷積累經驗,并取得傲人的音樂成果時,還學習英語,把音樂的成果傳達給他人,英語是國際的通行語言,也是國際學術的交流語言,世界上有更多的人懂英語,中國學者要能用英文發表音樂論文,才能被國際學術界了解。目前,國際很多展示中國音樂成果都由外國學者建立,所以,音樂學家應該盡量地翻譯中國的音樂研究,闡述思想,便于與國外音樂人展開交流。

(四)音樂家應多參加音樂學術會議。影響我國音樂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音樂學術思想的傳播,要加大音樂學院的音樂學系和學科建設工作,多創造學習音樂的機會,尤其是感受應用民族音樂,了解什么是真正應用民族音樂學,它不僅含有詳細具體的操作流程,還包括很多理論問題,例如:思考學術性音樂活動的組織,樂器展覽館內所展現的文化移動等問題。

五、結束語

人們越來越重視應用民族音樂學,應用音樂學需要音樂者將單純理論性研究與社會實踐切實聯系起來,直接服務社會,實現學科的作用和價值。民族音樂學的學者,應該不僅樂于對社會的音樂現象提供自己認知和理解,也應該嘗試向社會做出具體的實際的幫助,所以,應用民族音樂學給音樂學者帶來了實現理想的渠道,這就讓民族音樂學除了具有研究理論的作用外,也要有具體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史玉.民族音樂學在中國[J].民族音樂,2010,(01).

[2]薛藝兵.拆除藩籬―――對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后現代反思[J].中國音樂學,2010,(03).

第3篇

淺談音樂在大學生素質中的實用性 淺談音樂在大學生素質中的實用性 :小學音樂論文:音樂課堂教學過程 我國民族音樂的形成與特點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

淺談音樂在大學生素質中的實用性 文 章 來 自 3 e d u 教育 網

一、民間音樂在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中的途徑

民間音樂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音樂,是傳統中國元素與民間藝術的融合,根據我國目前在大學生音樂素養提升過程中所存在的瓶頸,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用音樂體驗情感音樂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需要學生自身融入其中,去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與深邃的思想。將民間音樂引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解多元文化的有效手段,這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逐步去走進民間音樂的創作思想,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去鼓勵學生進行無邊無際的想象,去摸索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

2.營造融洽學習探究氛圍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探索創新和自主質疑。教師只有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自由,才可能真正讓學生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用自身的樂理知識以及親身實踐,去體會不同音樂本身的美,而非傳統的根據教師自身的理解去限制學生自我意識與探究精神。在傳授本地區民歌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的民間生活,將歌曲與情景劇、表演相結合,利用唱演合一的方式展現民間音樂的魅力。如在教學生演唱與欣賞本地區《畬家謠》、《請到綠谷畬家來》等獨具特色的畬族歌曲時,可將樂理知識以及創作方式共同融入其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接受這些新奇而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使二者有機結合,不僅豐富了民間藝術的多樣性,也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可謂一舉多得。

二、民間音樂在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中的意義

1.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人們常常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在音樂教學中應啟發學生用感情演唱、演奏,并投入豐富的情感活動。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有目的的預習,課堂中參與欣賞、演唱、表演,結合《麗水畬族歌曲選》《麗水地方音樂創作歌曲選編》《浙西南民間音樂視唱教材》等地方特色教材,把地方音樂巧妙地融入課堂的教學當中,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使地方高校的音樂體系更加充實完善。

2.能拓寬學生情感與想象世界亞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眲撛煨曰顒雍驼莆招聸]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必須善于想象。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音樂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3.本土民間音樂正在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在當今社會,重視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已成為當代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伊達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就會像漂蓮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由此可見,民間音樂具有重要的推廣和傳承的必要。結束語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民間音樂作為我國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通俗易懂容易傳唱等特點,同時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又是比較新鮮的音樂形式,因此將其應用于現代大學課程教學中,不但能有效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同時也能夠使我國現有的民間音樂更好的傳承與發揚光大。

第4篇

音樂研討會評析 精 品 源自中 考備 戰 一、多元化的中國風格探索 二、作曲家在多元創作中的個性追求

本次研討會從音樂標題、美學追求、結構形式、素材組織與敘述方式等方面探討了作曲家如何保持個性創作,從觀念、技術和理論多層面深化了個性創作的美學境界。

其一、關于個性創作。唐建平認為,每個藝術家都是有個性的,都是突破前人,作曲家忠實自己的個性,但不能不尊重藝術的普遍規律,藝術是個性跟共性共存的。賈國平覺得人類文化已經沒有地域限制,恐怕沒有一個標準證明這些文化的屬性,創作要有個性,但個性不是口音重,而是每個作曲家有自己寫作方式。筆者贊同他們的看法。

其二、關于音樂標題。有的作曲家講究標題與內容的統一。在他們看來,標題是音樂內容的抽象概括,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暗示性。但賈國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有時候作曲家只是找借口依托,只是希望寫音樂。音樂常常大于他所賦予的標題,比如陸培《虎虎生風》(2008)的題目使用了“虎滬申風”諧音,滬———上海從來都是臥虎藏龍之地,申也是上海,風就是“海派風格”。張建國《離?騷》(2007)抒寫一種糾結的心理,與屈原沒關系。他的標題也引起了爭議,宋瑾指出,無論誰寫離騷,都只有被吃掉的份。筆者以為,中國人是講究標題的,很多音樂的曲牌名就起著標題的作用,但也有很多標題實際上跟音樂本身沒關系,有的甚至大于音樂本身。

其三、關于美學追求。韓鍾恩說,美學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我的美學是感性。以往感性跟內容有關系,我的感覺是感性跟形式有關系。不同作品的形式立意與美學追求均有所不同。陸培追求雅俗共賞,王西麟賦予作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郭祖榮作品面對的對象是“文人中的音樂愛好者”。溫德青之所以用頻譜技術寫作是因為他堅信電子音樂一樣能表達情感。宋瑾提示,二十世紀音樂特點,是理性的設計與感性的分離。不能用后現代美學去評價和衡量傳統的作品。唐建平在介紹自己作品之前說:“中國有自己的文化、美學和歷史,為什么作曲家不從自己的民族習慣出發,而去接受韋伯恩、里蓋蒂的觀念———‘音樂是不給別人聽,不管別人愿不愿意接受,我就是不喜歡別人聽’,我覺得我的音樂就要給別人聽?!比欢?葉國輝認為,創作上無論基于什么樣的經歷,我們可能對某種美學的誤選也是可能的。美學追求代表著音樂作品的最高境界,與作品的題材內容密切相關,宏大敘事的重大歷史題材與風花雪月代表著兩種美學方向,但都能產生偉大的作品。

其四、關于素材組織與敘述方式。素材組織和敘述方式既考驗作曲家的技術掌握程度,也考驗作曲家的天賦和才能。同樣的素材在不同的作曲家手里能夠發揮不同的效果,同樣的素材由同一個作曲家用不同的敘述方式也能產生不同的音響。在素材組織上,唐建平認為,素材的組織關鍵在于怎么過渡和運用,以及他們一些技巧片段的組接。卞祖善也認為,素材在有機展開和鏈接部分要更為細膩。在敘述方式上,韓鍾恩用“口音很重”來形容作曲家的敘述方式,王西麟用具體的重奏寫法來說明他的口音重的原因,他說,不是用一個東西,一個人獨奏,也不是三個人奏一個東西,而是每種樂器在獨奏,由高度的獨奏性組成重奏,現在的交響樂隊應該是大量重奏化發展。筆者認為,作曲家的敘述方式是形成其風格的主要特質。

其五、關于結構形式。結構形式既是展現作曲家作品的完美度,也是演員和聽眾心理過程的期待感。陸培說:“結構其實是后人總結出來的,結構像容器,你喝水要有東西把它盛起來;結構是心理的過程,作品應該有緊張和松弛的對比,讓聽眾充滿期待感,要制做期待,然后解決那個期待。但一部結構感好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一部好作品絕對是結構感好的作品。”賈達群說,美學跨越是一種追求,音樂不要寫太滿,讓作品有很大的可塑性空間。音樂創作本身就是開放的,作曲、演奏、聽眾的聽賞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開放的心態。從上述作曲家、理論家的討論來看,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個性化創作中向多元的中國風格方向邁進。

三、作曲家選擇多元化創作中國風格的原因

作曲家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創作道路呢?我想,這應該是國內外近年來的時代潮流與中國作曲家群體的文化覺醒所致。

一方面,是國外時代潮流的影響。雖然歐美作曲家尚在積極地追求現代音樂的技術創新,主張走小眾藝術,而另一些作曲家已經開始走向回歸,極力迎合大眾的藝術品味。如陸培坦言:在國外的很多作曲家,如譚盾、陳怡等,都大量使用中國的民歌作為素材,因為西方人對我們的期待是想聽到黃臉孔背后的民間音樂文化。這種回歸,而非意義的回歸,而是屬于螺旋式的上升。從某種意義上講,國際現代音樂創作實際上已經處于多元的局面,如王寧所言:“世界是多元的,多元并存的現狀是正常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永遠會是這樣,試圖去改變則是徒勞的?!绷硪环矫?是中國作曲家的文化覺醒。2003年,金湘等人在《“新世紀中華樂派”四人談》提出建立新世紀中華樂派的設想。① 四、郭祖榮與福建音樂現象在多元中國風格創作中的啟示

郭祖榮不僅創作了20部交響曲,而且幾乎涉及了全部的音樂創作領域。不僅如此,他還為福建省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作曲家和理論家,在多元中國風格創作中形成了“福建音樂現象”。王寧認為,我聽福建一些老一輩作曲家的作品,也聽一些年輕一代的作品,聽完這兩個年輕人的作品,我很振奮,他們吸收了老一輩的一些優點。葉國輝由衷地表示:“80年代聽劉湲講,郭老師作品中對樂隊的運用和控制非常好,對他的影響很大。從您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您對于他的影響,可以看到一個作曲家內心的純凈,可以看到您對于古典音樂的功力。”于慶新認為:“‘郭祖榮現象’很值得研究。福建省的音樂創作水準與擁有郭祖榮老師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老藝術家密不可分。雖然郭祖榮的創作在五十年代已經是全國一流水平,但由于福建省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幾十年來他在福建這塊土地上默默無聞地耕耘著,他在全國的影響和知名度沒有顯現出來。但是,相對的封閉也形成了相對的穩定性,郭祖榮的才能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不僅是一位富有才華的作曲家,也是品德高尚、誨人不倦的教育家,王耀華、章紹同、吳少雄、宋瑾、溫德青、劉湲等一批如今已享譽全國的作曲家 音樂研討會評析 音樂研討會評析 :小學音樂論文:音樂課堂教學過程 我國民族音樂的形成與特點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

音樂研討會評析 精 品 源自中 考備 戰

、理論家,均出自郭祖榮老師的門下。這種現象在全國來說也比較獨特。這個群體不僅繼承了郭老師的音樂創作才能,而且逐步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在不同領域各有發揮。這一現象值得深入研究?!蔽濉Α熬?、閩”現代音樂創作研討會的評價本次研討會必將推進福建乃至全國現代音樂的創作。卞祖善指出:“京滬閩是中國作曲家的縮影,對這個群體提出要求是可以。這次研討會是水平最高、最富成果的一屆。上次研討會有人提出:中國作曲家是前進了還是退步了?我們這次可以大聲地說,我們是大踏步地前進了,不論是老中青三代都是前進了,我特別贊賞王寧教授對于福建年輕一代作曲家的評價,我覺得我對于福建年輕一代作曲家的評價有點過于冷漠了。本屆研討會展示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一個事實。用現代技法手段,創作中國的音樂,作品所呈現的是別具一格的新穎風格。賈達群的《夢蝶》(2007)的成功不僅為戲曲音樂的發展,并且必將引起一些對于戲曲音樂的改革,甚至于民族樂器的改良,改變了本人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一些看法,舉這些例子說明解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問題應該靠中國作曲家?!庇趹c新認為:“由郭祖榮策劃籌辦的京滬閩現代音樂創作研討會,在舉辦的過程中逐漸體現了自己的特色。它集中了北京、上海和福建這些具有全國一流的部分作曲家、理論家,基本上是全國作曲家的一個縮影?!度嗣褚魳贰芬恢焙苤匾晞撟鲉栴}。我一向認為,創作是音樂事業發展的主導和龍頭,一部國家的音樂史首先是音樂創作史,所以我覺得創作評論應該是音樂評論的主體。這次研討會對于音樂評論最大的啟示有兩點:一是創作評論首先要從音樂本體入手,從音樂本體的因素評論作品的優劣,并上升到創作觀念和美學的層面,而不是那種脫離音樂本體而空談美學或創作觀念的所謂樂評;二是倡導了實事求是的音樂評論風氣,很多與會者能敢于面對作曲家,對作品的優劣給予實事求是的評論,盡管有時候還不能完完全全地暢所欲言,但畢竟當著作曲家的面坦率提出自己的批評意見和建議,坦率真誠,與人為善,在我參加過的眾多創作研討會中,像這樣的學術風氣是不多見的,這恰恰是我們當前音樂評論中極為缺乏的風氣,這樣的學術交流風氣應該成為我們同類研討會的榜樣。”于先生的話非常有見地,他以自身的經歷和敏銳改變的見識批判了當前音樂批評的不良風氣,希望會議能對改變這種不良風氣有所裨益。

第5篇

【關鍵詞】 趙元任 藝術歌曲 聲樂教學

在中國近代史群英璀璨的星空之中,趙元任先生(1892-1982年)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他博學廣聞、觸類旁通,學術足跡遍及中國語言學、翻譯學、物理學、哲學、音樂學等諸多領域。他生前就為20世紀上半葉“五四”新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其身后留下的無數珍貴文化遺產,至今仍為中國許多專業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帶來裨益。廖輔叔先生在“趙元任誕辰100周年紀念會”的報告中講到:“趙元任先生一生給我們留下一筆豐富的遺產, 一筆夠我們長期受用的遺產。要全面認識他學術成就的深遠意義, 或者他學術成就的某一方面, 都是科學研究的專門課題?!盵1] (p25)

誠如先生所言,在中國藝術歌曲方面,趙元任先生亦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的珍貴遺產。有學者曾精辟總結道:“他的歌曲創作鮮明地反映了‘五四’時期的科學、民主的精神,在音樂寫作方面有重要創新。在曲調寫作與和聲配置方面作出了‘中國派’的實驗;其歌曲旋律與歌詞聲韻、語調的結合,尤為出色?!盵2] (p88)趙元任的藝術歌曲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理應得到我們的重視。然而從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來看,盡管我國高等藝術院校聲樂教學體系中,一直將趙元任的藝術歌曲教學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對趙元任藝術歌曲的教學還遠遠談不上系統和深入。筆者認為,若要在教學中體現趙元任藝術歌曲的真正價值,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其作品演唱的具體技巧、藝術風格和歷史意義,就必須要在剖析其藝術歌曲內涵的基礎上,對趙元任藝術歌曲的教學進行全面的再認識。

彌補系統性學習的缺失:作品選擇方面的再認識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目前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對趙元任作品的系統性學習要求付之闕如。因為在目前的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我們對趙元任的藝術歌曲作品的選擇,大都來源于現有的聲樂教材,如上海音樂出版社的《中國藝術歌曲選》(2007)、《高等藝術院校聲樂教材》(2008)等等。而由于教學條件、教學大綱和教師專業旨趣的不同,其選擇教材也就千差萬別,因此也就更談不上什么系統性和科學性。事實上,趙元任的藝術歌曲創作有著不同的類型和風格,只有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夠全面掌握其藝術歌曲演唱的全貌。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學習趙元任的藝術歌曲作品,就要從其《新詩歌集》入手。這部出版于1928年的歌曲集,包含了趙元任1922年至1927年創作的14首聲樂作品,其中有12首獨唱作品,合唱作品和齊唱作品各1首。他在該作品集的“譜頭語”中明確闡述了其作品的性質:“這個集子里的歌的路素是Schubert,Schumann的藝術歌(Art Song)那一派的東西?!盵3](p27)的確,如果以德奧藝術歌曲的標準來看,這部歌集充分表現了歌唱、新詩詞和鋼琴之間的聯系。他選用的都是、徐志摩、劉大白和劉半農等人的新體詩,而鋼琴伴奏的寫作,趙元任本人所言:“伴奏的音樂也都是當音樂作品來作的,有的鋼琴伴奏譜,甚至可以當一個琴曲來單獨演奏?!币虼耍屋o叔先生說《新詩歌集》是中國“劃時代的代表作”、“中國第一部藝術歌曲集”,確實毫不為過。

在經過文獻檢索與綜合研究之后,筆者根據自身的理解和基于教學的設計,將其代表作總結如下:

七絕古詩吟誦調

這些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各異,是中國早期藝術歌曲風格的集大成之作。比如《聽雨》、《瓶花》、《也是微云》是按照常州古詩的吟律調加以擴充而來;《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有京劇西皮過門的元素;《賣布謠》、《織布》、《勞動歌》、《上山》、《海韻》等歌曲中既有中國五聲調式的因子,也有西洋大小調的影子。這些作品,是趙元任先生結合語言學、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洋作曲技法而創作的,是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創作風格多樣性的體現。在筆者看來,由于趙元任先生在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創作方面有意識地運用了很多“中西”結合的方法,因而其作品對演唱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指導性意義不言而喻,如能引導學生系統地對其代表作進行學習與實踐,將不僅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趙元任藝術歌曲作品所蘊含的多樣性風格特征,還更有助于學生積累演唱此類作品的經驗,以使其在進一步深入學習同時期中國藝術歌曲時,能夠事半功倍。

掌握作品的詞調關系與風格元素:演唱技巧方面的再認識

正如筆者上文所述,由于在目前的聲樂教學中,我們所教授的趙元任藝術歌曲作品數量有限且不成系統,因此學生對如何演繹趙元任不同藝術歌曲的風格與特征沒有形成全面的認識。猶如“盲人摸象、只見一端”,始終難窺全貌、不得要領。甚至很多教學壓根就沒有對此類歌曲進行專門的技藝訓練,而是用當代的演唱風格去“替換”,這即是今日聲樂界所謂“千人一腔”的問題。

趙元任的藝術歌曲作品,帶有明顯的民族音樂與詩詞吟誦的風格元素,這是他積極實踐“西樂中用”理論的成果體現。他曾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音樂有著自己的各種特性, 應該加以保存和發展?!蓖瑫r主張“把西洋音樂技術吸收為自己的第二個天性, 再用來發揮從中國背景、中國生活、中國環境里的種種情趣”。[4](p138)這種思想,生動地體現在他的代表作品中。如《瓶花》是按照七絕古詩的吟誦調改編而成;《聽雨》將常州吟誦調的風格特色引入其中;《賣布謠》中對無錫方言說唱的運用;《也是微云》則是在五聲宮調式的基礎上采用“句(字)間加腔”的旋律旋法寫就。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趙元任作品風格及內部音樂元素的不同,決定了演唱者必須要掌握相應的演唱技巧才能夠真實地反映作品的內容,而絕非是用某一種固定的演唱風格去“搞定”其所有的藝術歌曲。筆者認為,要全面掌握趙元任藝術歌曲的演唱技巧,至少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對其作品中歌詞與曲調的關系有所認識。趙元任是語言學大家,他的藝術歌曲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之一,即是他將中國語言與音樂曲調搭配得如此相得益彰。對于這個問題,他曾在《新詩歌集》的序言中講道:“中國填曲子有一定的規律,非但要講平上去入,并且還要講聲紐的清濁。”為此,他歸納了五點精要:1.平聲字用平音,平音又以do、mi、sol為合宜,但也不一定要用它們。如遇變度音,當以先高后低為宜,但花音不在此例。2.仄聲字用變度音(一字先后幾音),或用re、fa、la、si平音,但也不一定要用它們。3.平仄相連,平低仄高。4.以上三條只用在一句的重要字上,尤其是韻字,其余的字可以全無規則。5.以上四條在尋常歌調合用,在帶點寫真派或是滑稽派的歌,不妨兼用或全用第一派的方法。[5](p51)

其次,要對其作品中突出的詩詞吟誦和方言說唱風格有所認識。趙元任33歲時被聘為清華哲學教授,位列“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位是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他對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詩詞有著十分深刻的研究。尤其是在詩詞吟誦方面,做出了很多成果。吟誦是介于“唱”和“讀”之間的吟唱中國古文與詩詞的一種聲音藝術,趙元任認為“常州話的聲調系統跟古代聲調系統很相似”[6](P6),因此常用它來演繹古文和詩詞,1925年在美國還出過唱片,并撰寫過《常州吟詩的樂調十七例》一文。出于對常州吟誦調的偏愛,他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也有意識地將這一元素帶入其中,如《瓶花》、《也是微云》、《上山》、《小詩》等等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吟誦的風格。以《瓶花》為例,該曲分為兩部分,前段為南宋詩人范成大的同名七言絕句,后段則是根據前者的七絕而創作的新體詩,常州吟誦調就用在前段旋律之中。如樂曲開篇(譜例1),曲調以自由的快板(allegro rubato)節奏引出旋律,花音與滑音的運用、平聲與仄聲的搭配,使常州吟誦調的風格躍然而出。

(譜例1)

而在說唱音樂元素的使用上,《老天爺》、《賣布謠》、《西洋鏡歌》等歌曲中運用了無錫方言、說唱音樂等元素,使得歌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更能與樂曲所表達的內涵相融合。囿于篇幅,在此就不再舉例贅述。

筆者想要強調的是,鑒于趙元任作品中有如此多元的風格和特色鮮明的音樂元素,如果我們對這些內容不了解或是認識不夠深入,就不可能完全表達作曲家的意圖。很難想象,如果不了解趙元任作品中歌詞與曲調平仄關系的內涵,那么在咬字吐詞方面會演繹成何種“當代樣式”;不掌握常州吟誦調的風格,《瓶花》中的“新詩舊詞對比”會唱成什么樣子;不模仿無錫方言的特點,《賣布謠》又會唱成哪種風格。因此,只有系統總結、歸納趙元任藝術歌曲演唱的同異之處,同時認真學習和實踐相關必要的演唱技巧,才能夠實事求是地展現其作品的真諦,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其作品中蘊含的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風格。

在教學中應體現出對作品精神的傳承:對其作品歷史價值與意義的再認識

筆者認為,我們目前的聲樂教學對“演唱技藝”的要求遠大于對“作品精神”的傳承,即所謂:“重形式而輕內涵,重表現而輕表演?!边@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有民族音樂教育者曾這樣寫道:“當前的民族音樂教育存在著重技輕道的不良傾向,如果不加以扭轉,音樂教育必將異化為追逐某種功利的工具,從而喪失其應有的育人功能。民族音樂教學中充滿著培育人文精神的契機,錯失這些契機,會使民族音樂教育空心化,既不利于民族音樂的發展,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既阻礙了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也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盵7](p105)誠哉斯言,民族聲樂教學領域所面臨的問題,不也正是如此嗎?

我們回到趙元任藝術歌曲上來說。作為一位學貫中西、修養深厚的學者,他將個人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感情,對“五四”的普及和傳播,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改良運用的探索,以及對中西方音樂交融并匯的創新思路,都凝結在了他的藝術歌曲創作當中。比如他的《勞動歌》,借工人的口吻提出了“生活”、“教育”、“休息”等基本要求,反映出中國新興工人階級的思想和訴求。在那個中國無產主義運動剛剛興起的年代,趙元任作為一名民族主義作曲家能有如此的思想高度和敏銳的時代感,是難能可貴的。再如他的《嗚呼!三月一十八》、《抵抗》、《自衛》、《我們不買日本貨》等作品,所體現的不僅僅是用藝術的筆觸來反映歷史的印記,這里面也反映出他對社會、對民眾、對國難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有他的《韻母表歌》、《聲母表歌》、《注音符號歌》等歌曲,此類歌曲的價值在于對新文化知識傳播的實用性,而非藝術感染力,這實質體現了他對于音樂藝術教化功能的運用與理想。當然,作為藝術院校的聲樂專業教學者而言,其藝術性很強的歌曲作品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比如《海韻》、《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等作品,無論是旋律、伴奏還是音樂形象、作品意境均是上佳之選。但我們的教育者們在教授此類歌曲的時候,真正關注到作品更為深層次的含義與價值并將其傳授給學生嗎?從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觀察來看,并沒有多少教學者會為學生講解《海韻》隱含的“五四”新文化含義,也沒有多少人會在教唱《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同時,為學生闡述曲中那個“他”的真正身份。試問,當作為聲樂教學者的我們,都不曾真正了解和理解趙元任藝術歌曲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我們的學生們又怎能將這些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變分毫地代代傳承下去?

張靜蔚先生在《趙元任音樂遺產的民主精神》一文中,有這樣的感慨:“時間的流逝,并沒有使趙元任的音樂創作失去魅力,也沒有使他獨到的音樂思想和精神失去光彩。也許正好相反,當我們今天面對趙元任的音樂遺產時,卻更加崇敬和感佩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趙元任的音樂遺產中,深刻地體現了五四的民主精神,用他自己豐富的音樂實踐,開一代新的樂風,勇敢地探求中國民族新音樂的民主道路。”[8](p26)這即是趙元任先生音樂作品的真正價值與歷史意義。先人已逝,精神長存。正如張靜蔚先生之論,趙元任的作品中有太多值得發掘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再認識,也有太多的理由將其代代延續。

總之,筆者認為不管是美聲也好、民族也罷,藝術院校的聲樂教學決不能忽視對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歷史價值的教育。以趙元任藝術歌曲而言,我們應以時代為主線,分類選取其藝術歌曲中的精華作品,不僅將演唱的技藝傳授給學生,更要將這里面所蘊含的人文關懷、愛國主義和探索創新精神,在我們的聲樂課堂上都體現出來。筆者希望,我們聲樂教育者們要對目前的教學進行再認識,真正將演唱技藝與文化內涵的教學聯系起來齊抓并舉,讓學生們在詩意歌唱的同時,將先輩留下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這才是作為中國聲樂教育者,對中國聲樂藝術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中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所應有的態度與責任。

參考文獻:

[1]廖輔叔.語言學家趙元任和他的音樂創作:在趙元任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上的報告[J].音樂研究, 1993,1.

[2]王晨輝.蕭友梅和趙元任的藝術歌曲教學[J].藝術教育,2008,12.

[3]李業道. “五四精神”和趙元任的音樂[J].音樂研究,1992,3.

[4]王獻彩.談趙元任聲樂作品的藝術特色[J].中國音樂學,1996,S1.

[5]羅小平.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關系的見解及其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3.

[6]趙元任.趙元任音樂論文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

[7]李偉.論民族聲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音樂探索,2010,3.

第6篇

關鍵詞:屈家營古音樂,保護現狀,創新開發

廊坊自古為元、明、清三朝的京畿門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積累。宋遼時期,兩國疆界分廊坊于南北,楊家將守三關的英雄悲歌就發生于此,至今永清縣仍保存著的宋遼古棧道,就是宋遼對峙時宋太祖趙匡胤所建的戰爭防御體系,被譽為“地下長城”。正是因為廊坊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才鑄就了其璀璨的文化。

任何音樂文化都離不開歷史文化的熏染,在廊坊固安就流傳著一個很獨特的音樂文化現象,那就是被譽為中國“音樂活化石”、“中國文化之瑰寶”的“屈家營古音樂”,與西安仿唐樂舞、湖北編鐘樂、北京智化寺古樂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樂。固安的“屈家營古音樂”,樂風古樸,音樂以其嚴格的教習制度,保持了古樂的純凈,直至今天仍彰顯其特有的古韻。從永清縣保存的“地下長城”到固安縣的“屈家營古音樂”,就印證了廊坊悠久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

近些年來各級文化部門對“屈家營古音樂”進行了多方面的保護工作。筆者在對“屈家營古音樂”現狀進行了多方了解和調研后,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屈家營古音樂”的現狀

1.1“屈家營古樂”的歷史淵源

“屈家營古音樂”創始于元明時期,源自佛寺,后流傳于民間,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其演奏多以音樂會的形式出現。它的這種演奏形式也是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古代音樂形式。音樂以吹奏和打擊為主要的演奏樂器。論文大全。其演奏的樂器包括管、笛、笙、鼓、镲、鈸、鐺和云鑼,也有用于集合會員和初會開道的大號銅鑼。“屈家營古音樂”的音樂內容極其豐富,包括宗教佛事、民間哀樂、故事傳說、封建宗法、軍政事務、自然生態、節令、動物、景致與儒家學說、人物、事跡等諸多方面。其現存的作品有《玉芙蓉》、《紂君堂》等13支套曲;《金字經》、《討軍令》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賀三寶》等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擊樂曲。由普通流行的傳統曲牌和本身獨有的曲目兩大類組成。在演奏時,每一個演員都有其固定的角色,有總管、攢管、香首、師者和一般會員、會友等。

“屈家營古音樂”的演奏有其特定的時間。一般會在,農歷正月初一與七月十五這種傳統活動日中演奏。正月初一的演出是拜會和游廟。七月十五的演出是紀念祖師師曠和超度亡靈。除此之外,平時在趕廟會和給喪事送樂以及參加求雨等活動中演奏。

從“屈家營古音樂”的古樂文化,到演奏的曲目可以窺見,其音樂內容和演奏風格之豐富,樂譜之完整,技藝之精湛,顯示了它的獨特,更顯示了它600年來聲聲不息的旺盛的生命力。

1.2 屈家營古音樂的保護現狀

自1984年起,當地文化部門就開始了對“屈家營古音樂”進行緊急的搶救及整理保護工作。經國務院批準,“屈家營古音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張振濤等百余位中外學者及專家,曾慕名前往固安縣考察“屈家營古音樂”。他們一致認為:“屈家營古音樂”的樂風相當于西方巴赫時代的音樂風格,音樂平和、古雅,是我們現在能聽到的唯一的古代宮廷音樂。1987年6月19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北京召開了亞太地區音樂學術討論會,“屈家營古音樂”以其特有的音樂會形式參加表演。與會的二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位專家觀看其演奏,之后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們認為“屈家營古音樂”是世界古老的音樂藝術之一,堪稱“世界音樂之根”。其“屈家營古音樂會”被世人所矚目。

“屈家營古音樂”在受到國內外音樂界鐘愛和褒揚的同時,河北省及廊坊市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也已經行動起來,對它進行保護和整理。2009年6月由河北省文化廳監制,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錄制,由河北百靈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河北民間音樂傳統曲目集成(CD)》中收錄了全省31個代表性音樂會的傳統經典曲目,共計432首,其中包括廊坊的屈家營、南響口等在內的十一個音樂會的錄音和錄像。收錄廊坊的“屈家營音樂會”、“南響口音樂會”等音樂會樂曲160首,時長約14個小時。在錄音、錄像期間,演奏“屈家營古音樂”的民間藝人,盡情展示了自己的演奏技藝。其中最具特色的有雙管演奏樂手,他能同時吹奏兩個管子;雙云鑼手同時能敲擊兩個云鑼,其技術之精湛、花樣之繁多,讓在場錄音、錄像及文字記錄的專家們嘆為觀止。

1.3“屈家營古音樂”的延續與繼承

從古至今,我國的音樂教習多以口傳心受為主。“屈家營古音樂”就是仍保留著以身口相傳為文化鏈接而得以延續的,可以說它是活的文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再了解,那曾經古老滄桑的宮廷雅樂了,更多的是搖滾、爵士音的沖擊。那么,要想使“屈家營古音樂”這一文化瑰寶得以繼承,培養傳承人,創造古樂更多的傳承人資源,已成為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河北省文化廳已于2008年正式將演奏“屈家營古音樂”83歲的老樂師馮月池和32歲的年輕樂手屈炳慶,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屈家營村還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學員,按音樂會會規有條不紊地向老樂師學藝,為古音樂的傳承增添了新的活力。因為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其特殊性,河北省文化廳做出的這一決定,為傳承人的保護和開發新的傳承人資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論文大全。

1.4“屈家營古音樂”的建設

為了搶救、挖掘、保護“屈家營古音樂”及“屈家營古音樂會”之形式;為了發揚光大這一民族文化,從廊坊市到固安縣都采取了很多有效地保護措施。其中,固安縣出臺并實施了搶救保護“屈家營古音樂”的“五個一工程”,出版了一本古樂圖書(即趙復興編著的《古樂奇葩》,已由中國文聯出版社于2008年11月正式出版發行)、并錄制了一套古樂光盤、還培養了一支年輕隊伍、建設了一處陣地、形成了一個很具規模的產業。政府部門通過縣、鄉、村三級融資的方式,解決了音樂會堂土地使用的問題,先后完成了會堂通柏油路、通電、打井等基礎性建設工程。2000年春,屈家營音樂會堂建設工程開始正式啟動,會堂位于屈家營村東,占地9.8畝。2005年8月,會堂主體落成,建筑面積達966.5平方米。從各級政府大力加強對“屈家營古音樂會”的建設,為喜愛和研究“屈家營古音樂”的愛樂者們提供了一個平臺。

2. 對屈家營古音樂的創新開發

2.1在現代文明下古樂保護的新矛盾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與它至今仍存在的環境即“生境”有著直接的密切關系,保護古音樂不僅是要留住它的聲和形,更要注重保護使之生存的這種“境”。正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它“不僅存處在一種歷時性的‘傳統’中,而且處在一種共時性的‘生境’中,……其共時性的‘生境’,也不會是一個封閉性的單一的‘點’,而是一個能和相關文化、相關生態、相互影響或互相作用的動態系統”(1)。也就是說,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離開了其所存在的文化生態,其性質就可能發生無法估量的改變。

在現代文明的經濟大情境下,要想使具有古樂特色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并發展,一般地做法是把其推向市場。一些音樂制作者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在原有音樂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現代原素。那么,這種古樂進入經濟市場就會脫離自身的生長環境,將失去原來固有的古韻之味。在市場化的今天,如果為了保留其原味而沒有融入現代的理念,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屈家營古音樂”要進入經濟市場,人們是否能接受這種“新”的古樂表演,也成為了一個新的矛盾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當今,若想永遠的繼承和保留“屈家營古音樂”,那么,進行科學的,全面的保護,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開發,形成產業化才是它的必經之路。產業化對文化的傳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只有在這種發展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古韻之味如長青之藤永遠不衰。

2.2 借高校教育優勢,尋找專業人才

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的高低,首先要看其國人對其文化的知曉。那么,對國粹之精華的知曉首先要靠教育的傳播。

2.2.1教育的傳承與創新,給古老音樂注入了春天的魅力

高校是傳承教育,施教學生的沃土,如能讓古樂在課堂上響起,讓年輕學子們感受古老的“屈家營古音樂”的魅力。聆聽和觀賞這種以笙、管為吹奏,云鑼為打擊的音樂合奏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研究和創作欲望,從而使他們成為這支研究隊伍的生力軍,讓古老音樂永葆春天的魅力。

如果將“屈家營古樂”以音樂鑒賞課的形式引入課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合理的改編創作,并與原來的古樂進行對比欣賞,這樣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和創作熱情。學生們還可將它做為畢業論文的一個研究方向,創建研究小組,對其進行專業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研究。

2.2.2通過高校教育培養的專業精英,建設多元產業化團隊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產業化開發,既要保持原生態、又要有利于傳承,還要進行表演上的創新、提高音樂的觀賞性和傳播性,是一系列矛盾的探索性的事業。那么,多學科的參與,與多元化、系統化的研究已勢在必行。

屈家營村位于固安縣中南部,隸屬于禮讓店鄉,地處京、津、保三大城市的中間地帶。可借助周邊高校的人才優勢和高校的學術環境,研究一套合理的開發戰略,即通過高校教育培養專業精英,建設多元產業化團隊,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戰略手段。論文大全。在京、津及廊坊市各高校具有音樂、經濟、市場營銷、管理學、史學、傳播學、旅游管理等眾多專家,在他們的把脈和引導下,能從更高層次探索古樂的產業化之路,提升古樂的鑒賞價值,為產業化開發做科學的技術指引。

通過對“屈家營古音樂”現今的保護和開發,要想使這支古樂不像夜空滑落的流星,只有一閃即逝的光芒。那么,只有堅持走教育傳播古樂文化,教育培養精英,政府為其制定專門之政策,大力做好傳承人的培養,走產業化之路,才能使“屈家營古音樂”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永遠不會流失的并閃光的鉆石。

注釋:

①楊曉.音樂學院與音樂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創作,2007年第二期.

②周文中,鄧啟耀.總序――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保護與發展.周楷模,云南民族音樂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5.

【參考文獻】

[1]固安縣文化體育局.屈家營音樂搶救保護工作的情況.2009,3.

[2]中國藝術報莫讓古樂再“斷弦”——老音樂家與河北屈家營音樂會的保護.

wenhuacn.com/news_article.asp?classid=11&newsid=4576.2006-12-22.

第7篇

    一、水族民歌的音調特點

    筆者據以分析的水族民歌樂譜包括《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水族分卷》(共計30首)、《貴州水族仡佬族民間音樂》(水族民歌37首)。其中有13首重復出現,所以共計54首水族民歌作為筆者定量分析的基礎。筆者借鑒蔡際洲提出的曲牌體音樂程式性與非程式性特征的研究方法②運用于水族民歌音調特征的分析之中。以水族民歌曲調的終結音、調式音階、音域、節奏型、旋律音程作為分析民歌音調特征的要素。我們認為民歌旋律的調式一般都帶有一定的游離性,分析中取終結音作為調式主音得出水族民歌的調式運用情況;節奏型是奠定歌曲性格特點、情緒特征的構成因素,主要節奏型的運用是構成民歌音調特征的有機組成部分;旋律音程(跳進音程與總音程數量)的運用對于旋律的起伏以及旋律的風格有決定性的作用;音域反映了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在上述定性分析模式的基礎上,顯示出水族民歌音調的一般特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水族民歌旋律的終結音絕大多數為宮音,調式以宮調式為主,其次為商調式;五首角調式民歌中有四首是兒歌,徵調式、羽調式歌曲各一首。其中羽調式的歌曲為巫師所3唱,旋律與語言音調調值結合精密,終結音羽音出現時值短,羽音前面有個長時值的宮音,筆者認為羽調式終結音疑為語氣習慣音調所致,這首歌曲的調式具有宮調式的特點。第二,水族民歌的旋律音階以級進為主,輔以re-sol、do-升fa、so(l升fa)-do的音程跳進,且這類跳進音程的出現頻率極低。調式音階do-re-mi-sol類型的歌曲占57%。由于缺少測音設備對水族民歌的音高進行測量,在筆者的聽力認知內認為do-re-mi-升fa調式音階類型的歌曲中,升fa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升fa音要高。筆者在實地調查中沒有發現do-re-mi-fa類型音階的歌曲,筆者將這類型的歌曲請水族歌手演唱,得到的音階仍是do-re-mi-sol或do-re-mi-升fa,可能是由于個人聽力的差異導致調式音階的不一致,這涉及民歌的譯譜問題。由于缺少精密儀器的輔助,使得所采錄的民歌在音高上的確定成為了難點,影響了水族民歌的分析研究工作。第三,水族民歌的音域多為五度和四度,六度、七度音域的歌曲各占兩首。可見水族民歌的音域不寬,其演唱的難度不大。另外,水族民歌的節奏型以二分、四分、八分節奏為主,大多數民歌的節拍不固定,其中只有兒歌具備規整的節拍和節奏。水族音樂研究專家李繼昌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水族民歌音調有“調隨腔走”的特點。后有貴州水家研究協會的蒙錫彭提出水語字聲調與樂調對應:一調(13)對應do,二調(31)對應re,三調(33)對應mi,四調(52)傾向升fa、sol,六調(55)對應sol。認為掌握水語字調與樂調的對應關系后,記錄水族民歌曲調就容易了。我們在水族民歌的實地調查中發現水族民歌與水語聲調之間存在一些規律性的聯系,具備李繼昌提出的“調隨腔走”的特點。

    水族民歌旋律音調與水語聲調之間自有一套內在的規律。筆者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民族音樂論集》中讀到楊錦和的論文《論談傣族語言詩詞與民歌曲調的關系》,文中第一部分傣族語言六聲與民歌旋律關系的論述促使筆者對于水族民歌音調的形成產生了思考,欲借鑒楊錦和的方法對水族民歌音調特征進行分析,以便在上述兩位水族民歌研究學者的研究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補充。據語言學家的研究,水語的聲調分為6個舒聲調,4個促聲調。筆者根據水族聲調調值特征將水語舒聲第6調與促聲第7調分為55(高平調),舒聲第3調分為33(中平調),舒聲1調分為11(低平調),舒聲4調分為53(高降調),舒聲2調與促聲8調分為31(中降調),舒聲5調分為35(中升調)。同時按照聲調調值類別的近似關系,將高平、高降、中升劃歸為聲調調值中的高范疇聲調;將中平、中降、低平劃歸為聲調調值中低范疇的聲調。我們通過一首水族民歌①來看一下各聲調在歌曲中音域的安排和處理情況。1.高平、高降、中升為高范疇的聲調,體現在民歌旋律音階中的對應音高為sol、升fa、mi三音,中平、中降、低平為低范疇的聲調,體現在民歌旋律音階中的對應音高為re、do二音。2.兩個不同范疇聲調相連接,如高范疇連接低范疇聲調,旋律音高線條呈下行的走向,低范疇連接高范疇聲調,旋律音高線條呈上行的走向。為了旋律的平穩進行,在高范疇與低范疇聲調的連接之間偶有使低范疇聲調對應的音高偏高二度或是高范疇聲調對應的音高偏低二度的現象。在個別情況下幾個低范疇聲調之間間插的高范疇聲調對應的音高可偏低一個二度音程。3.同范疇的兩聲調相連,音調旋律多以同度進行或是加以二度、三度的級進進行裝飾。4.水族民歌句首、句尾的旋律音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原因為句首是前喊性的固定引言、句尾是固定的襯詞,兩者都具備一個穩定的語言聲調框架,使得水族民歌形成了一個僅句首、句尾音調較為固定的歌曲形態。即便是由于水族不同地區方言的影響,仍然呈現出旋律形態較為一致的句首與句尾的旋律音調,即李繼昌等研究者所說的水族民歌有一個固定的歌頭和歌尾。5.由于水族民歌歌詞聲調不同,受歌詞聲調的限制,水族民歌沒有形成固定的旋律音調唱多段歌詞的歌曲形式,同時也造成了水族民歌調性的游離性特征。由此看來,水族民歌的音調特征可概述如下:水族民歌音調的節奏較為簡單,節拍自由;調式以宮調是為主;調式音階有do-re-mi-sol和do-re-mi-升fa兩種;旋律音程以級進為主,較少跳進;旋律音調的形成與水語語音的調值之間有著程式性的聯系。這種程式性的聯系可以看做是水族民歌在代際傳承的歷史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規則,是水族民歌的“民族密碼”。水族民歌的音調特點展示了水族民歌古樸的風格色彩。水族民歌簡潔精練的音調特征是水族人民保存民族文化自然選擇的結果。水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民歌承載著民族文化知識傳播的重任,水族民歌的實用性功能遠遠超過了其藝術審美功能。水族民歌音調的簡潔性特點使水族民歌便于傳承,有利于長時間的演唱。同時由于水族民歌歌詞的獨特結構和壓腰腳韻的詩性思維特點,民歌音調的選擇就更應為歌詞的構思創造條件,使歌手不用為旋律音調的選擇而分心,集中精力進行歌詞的編創。

    二、水族民歌的口傳性傳播與傳承

    水族民歌多在婚喪嫁娶、節慶吉日的場合演唱。民俗活動時間是水族人熟悉民歌曲調和豐富自身水族民歌儲備量的最佳時期。水族民歌的傳承不存在正式的師承關系和正規的學習渠道,屬于自然形態的口傳性傳播。后輩水族人多是在各種場合耳濡目染,有意模仿,日久便有所成。水族地區也存在家庭長者對后輩子孫偶爾有意識的教唱行為,但不成為水族民歌傳承的主流方式。水族民歌的傳承方式正如蒲亨強教授提出的“剽學”方式,“即基于興趣動機的,采用偷聽或模仿式的,教學關系、內容、目的、場合、時間極其靈活自由的傳承方式”。①旁聽、揣度是掌握水族民歌的主要途徑。現階段,黔南都勻市水族民族鄉與三都水族自治縣推行水族文化進課堂的教育實踐研究,包括水族民歌在內的水族文化得以傳播與傳承。筆者在水龍民族中學、陽和民族中學的調查中得知,現今水族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實行遭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如水書的內容涉及風水、測日子等知識,在無神論教育思想占主導地位的影響下學生們將水書上的這部分知識當成迷信看待,絲毫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水族民歌傳承的阻力在于水族語言的掌握。城鎮的學校教育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加上學習任務的繁重,部分水族學生失去了學習水語的日常語言環境。很多水族學生只能聽懂本民族語言而不能言說是水族民歌傳承的瓶頸。我們在水龍馬聯村的調查中發現,馬聯村小學對一、二年級的學生用水語教學,從三年級才開始使用普通話教學,馬聯村小學的這種并不是有意為之的教學方式可為民族語言的保護提供幫助。我們認為,保護民族語言環境是保護原生態民歌傳承的根本。筆者在三都縣政府招待宴會和水各村水族卯節旅游接待以及三都縣舉辦的水族民歌比賽等場合欣賞到了原生態的水族民歌表演。各地開發旅游資源以促進經濟發展的浪潮也許是民族文化復興的契機。在發展旅游經濟的背景下,賦予水族民歌一定的商品價值也可以成為水族民歌傳承的輔助手段。正如上文所論述的水族民歌音調特征的簡潔性特征在于水族民歌所承載的實用價值功能,水族民歌的音調在時下追求歌曲的音樂性與審美性的意識形態之下難免顯得不合欣賞者的口味。水族民歌在當下的傳承需要在已有音調的基礎上做適度的改編以實現其審美價值功能,但改編要遵循不喪失掉本民族民歌特色為要。如今,三都水族網上由民歌手石紹霞演唱的歌曲雖有現代化的配器和旋律的加工,但不失水族民歌特有的韻味,可為水族民歌的改編提供借鑒。我們認為,以三都水族自治縣發展旅游經濟為平臺,不失時機的對外展示原生態的水族民歌表演;以政府為主導,主辦水族民歌歌王爭霸賽,促進民間傳承民歌的積極性;以學校教育為平臺,在中13①羅傳開:《音樂與民族》,內部資料,1984年版,第83頁。②這部分觀點與韋祖雄討論所得,在此致謝。小學階段普及水族民間文化及民歌的教學;以文化部門為引導,組織力量對水族民歌進行加工改編,使水族民歌適合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

    三、關于水族民歌音調特征的幾點疑義

    在實地調查中發現,三都水族民歌的歌曲結構存在地域差別。三合、水龍、塘州、中和等地的部分水族民歌沒有前喊性的開頭音調,直接起唱;而周覃、九阡的部分水族民歌有一個前喊性的音調,然后開始起唱。水族民歌內部存在如此大的地域差別,個中原因值得音樂學工作者們深入調查。在李繼昌老師的水族民歌研究資料中記載:水族民歌調式音列為do-re-mi-sol,最高音sol在老年歌手或男性歌手的演唱中間或也唱成升fa,形成調式音列中的色彩變音。筆者在2010年9月開始的實地調查中發現,在水龍、中和、塘州、周覃等地婦女演唱的水歌中也出現了疑似升fa的音高。筆者與李繼昌老師的調查時間相差約30年,是否在這30年間,水族婦女演唱的音調受水族男子的影響?還是水族婦女演唱水歌的音調中也存在這個升fa音現象?水族兒歌的終結音均為mi,與其他類民歌的終結音形成明顯的區別。“以宮音為主音的音階是吉祥的,適合于所有的各種場合。人們出于實用的目的對男孩子演奏以角音為主音的旋律,因為這種旋律產生好戰的情緒而且預示著長壽……”①水族多數民歌的終結音及兒歌終結音的選擇也含有如此古老而深邃的內涵嗎?從筆者的實地調查與三都水族音樂工作者錄制的水族民歌錄音資料分析來看,部分水族民歌結尾有一個下滑的尾音,結束于“la”,且結尾的“la”音在歌曲中樂句的結尾偶有出現?,F在的問題是我們在記譜中怎樣對待這個結尾的下滑音,是完全忽略還是在記譜中注明這個結尾滑音,畢竟這個結尾滑音不是偶然現象,似乎成為了部分水族民歌的習慣性下滑音,有專家認為這個下滑音是

第8篇

東西方音樂的歷史記載,在其形態的表述中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于音樂本 身的性質與敘述音樂史料的性質的不同而形成的,實際上也是構成音樂史特征的重要依 據。樂譜、傳記、手稿等在歐洲的音樂史研究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它們在亞 洲音樂史中卻并非如此,樂譜在音樂演奏和實踐中并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與西方音樂 相比可以說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其數量也十分微少(相對來說中國和日本較多 一些)。但不同的是理論書籍、美術、戲劇卻相當豐富。以中國為中心,日本、朝鮮在 一般的史書中以音樂制度、樂律理論、歷史沿革以及音樂美學等的記錄得到了充分地整 理和敘述。它與音樂家的傳記不同,音樂史敘述的整體與音樂的本身同時得到記錄。在 亞洲,除文獻史籍外,考古資料也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 竽、瑟,三號墓出土的筑等樂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遺 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骨笛、陶塤等。除了出土文物外,美術上的壁畫、浮雕等也 十分豐厚多量,我國新疆地區的庫車、吐魯番,甘肅的敦煌、麥積山,以及柬埔寨的吳 哥(Angkor)、印尼爪哇島中部的婆羅浮屠(Borobudur)遺址等都記錄了豐富的音樂歷史 資料。這里值得注意的還有,現藏于日本奈良正倉院的大量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絲綢之 路樂器實物,從公元752年收藏至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它們都是現在世界上 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

(一)中國古代的音樂文獻史料

在亞洲的歷史文獻中,中國的史料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中國在殷商時期就出現 了甲骨文,春秋戰國便有了大量記載音樂的文獻著作。另外,從漢朝開始,在中國的史 料中,皇帝的敕撰史書可以視為正統的、高學術價值的史料。在這一類史書中以西漢司 馬遷首創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為開端,形成了后來的“二十五史”, 被稱作正史。它以紀傳體編輯,體例上分為三大類:①以天子、國家大事的編年記錄為 中心的“本紀”;②記錄文物典章制度的“志”;③重要人物的傳記,其身份從皇后到 奴隸兼有的“列傳”。各項的分類之中有數卷“樂志”(“音樂志”或“禮樂志”)。書 中對各王朝的音樂(主要是宮廷、國家、貴族、官僚等上層階級所享用的音樂)從歷史沿 革、音樂制度,到律學、歌詞等進行詳細分述,但沒有樂譜。除此之外,敕撰書中還有 專門記載文物制度的“九通”,即《通典》(卷141-147樂典)、《通志》(卷49、50、64 為樂志)、《文獻通考》(卷128-148樂考)的“三通”與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 清通典》、《續通志》、《清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六書,再加 上1921年成書的劉錦藻編的《清朝續文獻通考》,共為“十通”。此外,唐朝以后出現 了集歷代政治、經濟、藝術等之大成并進行分門別類敘述的會要體樣式——北宋王溥的 《唐會要》(樂類共16個條目,32—34卷)、清徐松及其后多人的《宋會要輯稿》(樂類4 2—44卷)等是其代表性的作品。會要體屬典志斷代史的體裁,在分類上比正史更為細致 ,史料也甚豐厚,使用上十分便利。在上述的史籍中《通典》(唐)、《文獻通考》(元) 、《唐會要》(五代)等與“二十五史”樂志構成了古代音樂史料的主體。其次,除上述 的正史外,春秋戰國以來還出現了各種關于音樂的論著。以內容來劃分,思想、美學方 面的有公孫尼子的《樂記》、荀子的《樂論》、呂不韋所輯的《呂氏春秋》(戰國)、阮 籍的《樂論》(三國);樂律學方面有《管子·地員》、元萬頃等奉武則天之命所作的《 樂書要錄》(唐)、蔡元定的《律呂新書》(宋)、朱載@①的《樂律全書》(明)、康熙、 乾隆敕撰的《律呂正義》(清)等;在古琴方面有蔡邕的《琴操》(東漢)、朱長文的《琴 史》、朱熹的《琴律說》(南宋)、朱權的《神奇秘譜》(明)等;另外從斷代史來看,除 正史外,隨筆、筆記、詩詞以及小說等都是記載當時歷史現狀中不可缺少的資料,如有 關唐代音樂有崔令欽《教坊記》、段安節《樂府雜錄》、南卓《羯鼓錄》、(清彭定求 等)《全唐詩》,有關宋代音樂有沈括《夢溪筆談》、陳@②《樂書》、郭茂倩《樂府詩 集》等。有關宋代音樂的除上述文獻外,還有王灼的《碧雞漫志》、陳元靚的《事林廣 記》、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張源的《詞源》等,也 是研究唐宋時期音樂不能缺少的文獻。另有元朝的戲曲曲藝專著、明代以后的大量樂譜 等都是構成中國音樂史的重要資料。像這樣全面系統的文獻史料在印度、西亞伊斯蘭教 地區以及在歐洲都很少,尤其是像“二十五史”、“十通”這樣詳盡、系統的史料書籍 ,為中國惟有的史料資源。

唐代以后,中國的學術、歷史書籍得到了系統化的整合梳理,形式上出現了稱之為“ 類書”的體例樣式,相當于今之百科全書。這類書籍大致有《初學記》(唐)、《玉?!?《太平御覽》(宋)、《荊州稗編》《三才圖會》(明)、《古今圖書集成》(清)等。上述 書籍不管是敕撰的還是非敕撰的,它們都是從大量的古籍中被梳理、羅列出來,分門別 類地進行排列說明的書籍。因此,作為史料非常便于使用。但由于在各代的編輯過程中 有訛傳、誤抄的可能,使用中應以批判的眼光去對待這些史料。

在中國的音樂理論書籍中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音律、音階論占據了大量的篇幅, 這同中國儒教的學風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對古事件的解釋存在著反復論述的傾向。這 一現象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初見端倪,像從《管子》、《淮南子》、《呂氏春秋》、《漢 書·律歷志》的五聲、十二律、三分損益法開始,后由西漢京房的六十律、南朝宋錢樂 之的三百六十律、唐天寶年間的俗樂二十八調、南宋蔡元定的燕樂調與十八律,到明朱 載@①的新法密律,他們對三分損益法所存在的旋相不能還宮的理論進行了近兩千年的 求索、換算。到了16世紀下半葉,當這個千年不解的轉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時,卻又被 束之高閣、沉睡于書齋樓閣之中。這些理論幾乎都沒有真正得到實踐。

(二)樂譜

從中國的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所遺存的古老樂譜大部分被收藏于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樂 譜是中國南朝梁琴人丘明所傳(6世紀)的琴譜——《碣石調幽蘭》,該譜的抄卷原藏于 日本京都市上京區西賀茂神光院,現歸東京國立博物館,為唐人的抄本。這是一種用文 字來表述古琴演奏的樂譜。唐代以后出現了減字譜的指法譜、奏法譜(tableture),很 多琴譜都被記錄下來并用于實踐。由文字所記錄的奏法譜,約從唐代開始用于各種管、 弦樂器的樂譜。從中國傳入日本最古老的樂譜,現藏于正倉院的中倉,是一份共有三十 七帖的古文書(寫經紙納受帳),這份經卷上標明的時間為天平十九年(747年)7月26日, 在其背面寫有斷簡六行,即為《番假崇琵琶譜》亦稱為《天平琵琶譜》。在琵琶譜中還 有773年(寶龜四年)以前傳入日本的《五弦琴譜》(五弦琵琶譜,通稱為五弦譜),現藏 于日本京都陽明文庫。另外,20世紀初在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發現,現藏于法國巴黎國立 圖書館的《敦煌樂譜》,又名《敦煌琵琶譜》,今存三卷。該譜的抄寫年代為五代長興 四年(933年),是唐、五代時期的重要文獻。中國的樂譜,特別是琵琶譜于平安時期在 日本得到了傳承?!赌蠈m琵琶譜》或稱《貞保親王琵琶譜》、《伏見宮本琵琶譜》由宇 多法皇的敕令南宮貞保親王所撰,完成于延喜二十一年(921年)。在樂譜的最后附載著 藤原貞敏于承和五年(838年)從中國傳來的《琵琶諸調子品》(二十八個調,實際二十七 個調)以及貞敏的跋文。到了12世紀中葉的長寬元年(1163年)又出現了源經信所作的《 琵琶譜》;由藤原師長所作的12卷琵琶譜《三五要錄》(1138—1192完成);與《三五要 錄》同作者的藤原師長還完成了雅樂箏樂譜的集成《仁智要錄》(1138—1192完成)。日 本平安朝以后的雅樂琵琶譜、箏樂譜等都得到了模仿和創作,并較自然地傳承了下來。 但是這些樂譜由于對節奏記錄過于簡略,因此至今仍是學者們攻克的難題。

(三)朝鮮

朝鮮與中國地理相鄰,文化交流一直很頻繁,朝鮮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在史料 的記載方式上與我國有著相似之處。《三國史記》、《三國遺志》、《高麗史》、《李 朝實錄》、《樂學軌范》、《增補文獻備考》等史料以紀傳體、編年體的形式構成主要 的官撰書?!度龂酚洝窞橛涊d朝鮮7世紀前的三國時期的史料,是了解新羅、百濟和 高句麗歷史的一部重要文獻,其中記述了這一時期受中國音樂影響而形成的早期朝鮮樂 器,如伽yē@③琴、玄琴及三竹等。但由于該史料成書于12世紀,離記事的時期過于久遠,史料的真實性受到懷疑,應慎重使用。而15世紀成書的《高麗史》為紀傳體,其中專門論述音樂的《樂志》部分是了解12世紀初期宋徽宗將大晟雅樂贈給高麗王朝后的歷史現狀,以及當時朝鮮宮廷中的唐的俗樂、宋的雅樂以及朝鮮固有的鄉樂所構成的三樂在宮廷歷史演變的重要音樂史料。《李朝實錄》是一部由一千七百余卷構成的編年體巨著,記載了從李氏朝鮮太祖(1392—1398)至哲宗朝(1849—1863)近五百年的歷史。其 中15世紀中葉成書的《世宗莊憲大王實錄》是了解15世紀上半葉世宗朝宮廷雅樂的重要 文獻,其中還有大量的禮儀樂與雅樂譜。

在朝鮮的史籍中,除上述的樂器、樂種及宮廷的音樂歷史沿革以外,古典歌曲的歌詞 也占有相當的比例。如歌詞集《青立永言》、《歌曲源流》等都是李朝(1392—1897)宮 廷的音樂史料。朝鮮的樂譜大致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傳承下來的,其獨自的文字音標譜 以及能明示其節奏的井間譜是朝鮮音樂邁出了重大的一步,由此一部分藝術歌曲得到了 復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部分古典的樂譜得到了五線譜化?!妒雷趯嶄洝?、《世祖 實錄》中的樂譜雖然沒有完全被翻譯出來,但基于原來古譜的基礎,通過各種手段被大 量地譯成現代譜并付諸演奏,實現了音響化。其中,國立國樂院的“朝鮮傳統音樂出版 委員會”于1969年出版了五卷以英文版附加解說的古樂集——Anthology of KoreanTraditional Music(《朝鮮傳統音樂選集》),對了解和研究朝鮮傳統音樂具有重大意 義。玄琴及其奏法譜與現存的口授傳承樂譜所作的比較研究,以及古譜的復原研究也比 較深入。李惠求、張師勛等學者的著作對于平調、界面調等的音樂理論中經常使用的調 子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從整個考古資料來看,朝鮮與中國和日本相比,文獻與文物量雖 不多,但對于中國的雅樂以及雅樂樂器的研究十分有益,特別是現在韓國留下的十分珍 貴的資料,更不容忽視。

(四)日本

在日本的官撰史籍中,于奈良、平安朝時編撰的《六國史》(成書于720—901)為編年 體,包括《日本書紀》30卷、《續日本紀》40卷、《日本后紀》40卷、《續日本后紀》 20卷、《文德實錄》10卷、《三代實錄》50卷,是了解古代日本及奈良、平安時期宮廷 文化的重要史籍。由于以編年體例撰寫,沒有分類的“樂志”部分,關于音樂的記事一 般都散見于各個不同的章節。10世紀以后至11、12世紀出現一些實錄、日記、隨筆等, 像《御堂關白記》、《中佑記》、《小佑記》、《九歷》等都是這一時期十分重要的古 籍。日本非常完好地保存了由中國及朝鮮等亞洲大陸傳入的雅樂(實際上是中國的宮廷 燕樂為主體),并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延歷十四年(795)出現了模仿中國的踏歌,9世紀 初又出現日本創作的器樂合奏曲《鳥向樂》等作品,至9世紀中葉不僅誕生了許多雅樂 的演奏名手,而且還創作了日本人自己的雅樂曲《西王樂》、《長生樂》、《夏引樂》 和《夏草韋》等(注:見吉川英史《日本音樂的歷史》,創元社,1965年,72頁。)。13 世紀以后出現了關于雅樂的一系列史料,主要有《教訓抄》(@④近真,10卷10冊,1233 )、《續教訓抄》(@④朝葛,1270—1322)、《體源抄》(1511年,豐原統秋,13卷20冊) 、《樂家錄》(安倍季尚,1690,50卷)等。關于能樂的文獻有《世阿彌十六部集》,還 有聲明理論書,箏曲、三味線等相關的理論書籍,它們構成了研究日本音樂的主要史料 。上世紀80年代前后由日本的國文學界對能文獻的解釋,由聲明學僧侶對聲明的研究, 聲明、能樂等的許多文獻史籍作為音樂史料也越發引起重視,并很快地得到深入的研究 。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樂譜中有雅樂的樂器譜、聲樂譜,能的謠本與吟唱的手付本,平曲 的節付本,聲明的博士譜,箏組歌與三味線組歌的文字譜,尺八的文字譜等。這些寫本 與少數的原版本都得到了整理并流傳了下來。作為考古資料,以正倉院的樂器為首(共1 8種75件),其中有很多古樂器得到了傳承。其次有關音樂的資料還能從日本大量的繪畫 、雕刻等美術作品中尋找其淵源。因此就古代的音樂史料而言,現存日本的古代資料無 論是質還是量都能與中國的史料相媲美。

(五)東南亞

在東南亞由于缺乏一般史書記載,現在傳承的音樂大致只能推定到15世紀前后。要了 解古代的音樂狀況大部分還必須依靠中國方面的史料(正史中的東夷傳、南蠻傳等)。這 一地區受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越南。關于越南的史料有:《安南志略》,1340年成書 ;《大越史記全書》上中下,1479—18世紀末(編年體);《大南會典事例》(1855年)禮 部69—135卷有音樂的內容;《大南實錄》20卷,1844—1909年成書;《歷朝類志 》,1821年著;《雨中隨筆》19世紀前半葉。樂譜受中國影響很大,主要使用中國傳入 的俗字譜、工尺譜以及哼唱的打擊樂譜??脊刨Y料方面有柬埔寨的吳哥遺址(9—15世紀 的佛教建筑群),印尼爪哇島中部的婆羅浮屠遺址(建于公元800年夏連特王朝時期),以 及爪哇教時代的雕刻普蘭巴南(Prambanan)遺址(建于9—10世紀的建筑群遺址)等都是東 南亞地區的重要文化遺跡。

(六)印度

與中國等東亞國家相比,印度對音樂史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15世紀以后出現了較多 的作曲家、演奏家、理論家的傳記、逸話等,還有一些口頭傳說的記載。在伊斯蘭文化 圈以及亞洲的音樂史中,最為注目的是眾多的理論書籍。其中現存最古老的是2—5世紀 成書的《戲劇論》(婆羅達著,共36章,其中第28—36章論述音列、音階、調式、斯魯 提<shruti>、音律),該書以舞蹈、戲劇為主,音樂也占據了相當的篇幅,其中對二十 二音律、七聲音階以及音組織等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還涉及了樂器維納琴(Vina,弦樂 器)等的演奏法。

繼婆羅達之后的音樂理論家娑楞伽提婆(Sarngadeva,1210—1247),是一位曾供職于 宮廷的重要人物,他完成的《樂藝淵海》是這一時期最具影響的著作。該書共七卷,分 別對樂律、調式、曲體、作曲、歌唱法、節拍與節奏、樂器與演奏、舞蹈與表演等展開 論述,是繼《戲劇論》后印度一部重要的音樂論著。

其后還有一些斷斷續續的理論研究著作,但真正的理論著述則是在13世紀以后再度出 現的,這是由于伊斯蘭教進入北印度之后,印度逐漸走向伊斯蘭化。毫無疑問,伊斯蘭音樂的科學性對印度產生了極大的刺激。從這一時期開始,稱之為印度音樂的靈魂——拉格(Raga)理論才漸漸地發展起來。

由于宗教的關系,在印度的音樂考古資料中,古代的美術(主要是雕刻和壁畫等)與伊 斯蘭時代以后的細密畫占據了較大的比例。

(七)西亞

西亞的音樂文獻大致是從7世紀進入伊斯蘭時代后才有記錄的。關于這以前的阿拉伯音 樂以及3世紀到7世紀的薩桑(Sassanidae)王朝的波斯音樂,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從伊斯蘭 文獻中得到推測。波斯的音樂資料不太多,作為考古資料有塔克博斯塔恩遺址留下的一 些未完成的浮雕作品,其中有豎琴、小號、琵琶類四弦樂器(Barbat)、鼓等樂器形象。 7世紀以后西亞逐漸進入伊斯蘭時代,史籍中關于音樂生活的記錄、數量甚多的理論書 、細密畫為這一地區的重要史料。

二、歷史研究狀況

從20世紀初葉開始,歐美一些音樂史學觀念發生了變化,以作品樣式為主要對象的研 究逐漸轉向以“音樂活動”整體為研究對象。而音樂史學的研究則是以音樂學與歷史學 交叉融合的一個學科,因此,如果音樂史限于“歷史”這一個層面來理解的話,那么音 樂史的敘述是建立在史料(文獻與考古資料)的基礎上構成的。而史實是建立在對史料的 收集、批判、分析與綜合等的梳理基礎之上。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各個不同時代、不同 地域音樂的題材、樣式等的歷史流動,從宏觀與微觀的不同層面來洞察和分析音樂在各 個歷史時期的流動狀態,把握這種歷史流動的方式無疑是多樣的。這種認識可以是以音 樂的題材、樣式為主體,也可以從美學意識、社會現象等方面來窺察音樂的實質,揭示 歷史的文化現象。

關于音樂史的著述,除通史外還包括斷代史、音樂體裁史、樂種史等。史學著作有本 國人寫的,也有他國人寫的。對于歷史時代的劃分也有各自的見解。體例也不一,種類 、樣式上非常多樣。以下從音樂的世界史與國別史兩個方面來舉一些例子。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世界音樂通史上的話,C.薩克斯(Curt Sachs,1881—1959)撰寫 的《樂器的歷史》(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New York,1940)是值得一提 的,他把世界樂器的歷史分為史前、古代、中世和近代,按東、西方歷史發展的線索進 行平行敘述。這可以說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以樂器為主體線索撰寫的世界音樂通史。其 后是德國學者W.維奧拉(Walter Wiora,1907—)1961年完成的《世界音樂史的四個時代 》(Die vier Weltalter der Musik,Stuttgart)也是一部將東西方音樂現象融為一體進 行橫跨面平行敘述的世界音樂史專著。

這一時期作為一般史的世界音樂史的體系與研究方法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如何撰 寫世界音樂史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筆者認為,在將視線投入世界音樂史的撰寫以前, 首先必須科學地完善東方音樂史的學科體系。田邊尚雄1930年的《東洋音樂史》,岸邊 成雄1948年的《東洋的樂器及其歷史》是其嘗試。但是,兩者在世界史和東方(亞洲)史 的體系上觀照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其實歐洲音樂史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這里民族文化 的一體化現象,東方要比歐洲復雜得多,作為一個文化圈要形成體系是很困難的。無論 是東方音樂史還是西方其他地區音樂史都難以完整地敘述各民族與國家從古代到現代的 完整的音樂歷史。在對世界音樂史的嘗試中,有奧地利音樂學家安布魯斯(AugustWilhelm Ambros)的《音樂史》(Geschichte der Music,全五卷,其中前三卷是他個人 約在19世紀下半葉完成的),菲迪斯(F.J.Fetis)的《音樂家傳記及一般的音樂書志學》 (1835—1844)的音樂史那樣,將東方音樂與古代歐洲音樂以橫向的歷史線索進行平行論 述的專著。C.薩克斯《樂器的歷史》和他的《音樂的起源》(The Rise of Music inthe Ancient World:East and West,New York,1943)其時代觀顯得比較暖昧。田邊尚雄 的《東洋音樂史》是以“中亞音樂的擴散”、“西亞音樂的東流”、“回教及蒙古勃興 的影響”、“國民音樂的確立”、“歐洲音樂的侵入與東洋音樂的世界化”五個章節分 別進行論述的。岸邊成雄的《東洋的樂器及其歷史》也同樣把東方音樂史以“古代前期 固有的音樂時代”、“古代后期國際音樂時代”、“中世紀民族音樂時代”、“近現代 世界音樂時代”的四個時期來論述。上述的田邊與岸邊的著作都以亞洲為地域整體來敘 說,但時代的劃分以及某些歷史觀上有些分歧,不過像這樣的通史在日本以外幾乎很少 。W.維奧拉《世界音樂史的四個時代》設定為“史前與古代”、“古代高度文明中的東 方音樂”、“西洋音樂的特殊地位”、“技術世界產業文化的時代”四個時期,其中在 東方這一部分,如何去把握古代、中世紀與近代的斷代劃分上很不明確,這里存在著較 明顯的史料不足因素。

在敘述世界音樂史中,較重要的是對歷史發展的評價。比方說中國的京劇、日本的能 、印度的拉格、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等,這些音樂體裁、樣式在世界音樂史中應該置于 什么樣的地位?像這樣的比較與評價如何避免主觀意識來建立起音樂史觀是十分艱難的 。僅僅展示一張詳細的年表是不能成為史學的研究成果。以客觀史實、全面橫向類比的 評價來建立起音樂史各時期的發展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對音樂的歷史評價,體裁樣式史 與社會史不能分離敘述,因為音樂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及環境文化中產生的。

地域、國別的音樂通史是分別以民族、地域及歷史斷代、體裁分類來敘述的。除西方 音樂史以外,中國、日本和朝鮮在國別史的通史中成果不菲。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 —1867)末期就已經出現了對江戶時期的音樂進行總體記述,尤其是特定種類的歌曲和 凈琉璃(一種說唱音樂)的專門論述著作——《聲曲類篡》(注:《聲曲類篡補遺》、《 聲曲類篡增補》都被收入《巖波文庫》,1941年。)(齋藤月岑,1847)。該著作以凈琉 璃為中心,收集了江戶時代的律調、詞章,演奏者的傳記、曲目、年表等。在這一領域 內,它的資料詳細,分析透徹,很具權威性。到了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日本音樂史中最 初的通史專著——《歌舞音樂略史》(注:《歌舞音樂略史》1888年小中村清矩著,兼 常清佐校訂《巖波文庫》1928年版。)(上下兩冊)是一部編年體著作,但其整體以詳實 的資料為基礎,其歷史的真實性受到高度評價,是一本對雅樂制度進行論述的最早專著 。1932年田邊尚雄的《日本音樂史》、1965年吉川英史的《日本音樂的歷史》等可稱為 日本代表性的通史著作。田邊尚雄的《日本音樂史》是一部從文化史的角度,攝取民族 學的方法論進行撰述的著作,但是作為歷史學的方法論略顯陳舊。而吉川英史的《日本 音樂的歷史》則是總結、歸納了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提煉出歷史事實并以時代的順序 所完成的一部簡練明了、忠實于史實的通史,但是整部著作中沒有用樂譜來闡述音樂現 象和理論問題,留下了一些遺憾。

中國現代出版的音樂通史大多出現在民國之后,均采用編年體的敘述方式。整體上來 看大致有1929年鄭覲文的《中國音樂史》、1934年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1935年朱 謙之的《音樂的文學小史》、1953年楊蔭瀏的《中國音樂史綱》等主要的通史。上世紀 的80年代以后出現了大批的中國音樂史著作,尤其是古代音樂史方面,雖然其中不乏有 獨到見解之作,但是在一個國家中出現了如此之多大同小異的音樂史學專著,這種現象 在其他國家中是少見的。關于中國音樂史還必須提到的是法國的東方音樂學者MauriceCourant,他在1921年撰寫的《中國音樂史論》(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des Chinois)被收入由A.J.A.Lavignac編撰的《音樂百科辭典》(第一部、第一卷),該 書比較詳細客觀地論述了中國音樂的發展狀況,同時也是一部最早的中國音樂通史。

關于朝鮮音樂史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了飛速的發展。1964年由李惠求、張 師勛、成慶麟共著的《國樂史》,1967年李惠求的《韓國音樂序說》,從體例到形式都 非常完整,歷史考證也深入細致。上述的通史,是以史料的考證、文獻的解釋及李朝以 來的樂譜分析等,在各領域多層面進行研究所形成的著作。有關韓國音樂史學的研究, 近年來除了本國外,歐美學者對其進行的研究,尤其是對唐宋以來中國流入朝鮮的宮廷 音樂的研究也形成了一股較強的勢力(注:參見宮宏宇《韓國及歐美學者對流傳在韓國 的古代中國音樂的研究》,《中國音樂學》2002年第3期。)。

東南亞和印度的通史還沒有完全形成系統。有關越南的傳統音樂,陳文溪于1962年在 巴黎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越南傳統音樂》(注:La Musique VietnamienneTradionnelle,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08,BoulevardSaint-Germain-Paris,1962.)是了解越南音樂的歷史、傳統器樂、樂律樂調、宮廷樂種 、儀式音樂等的理論專著。關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巴厘的音樂可參閱麥克非(McPhee) 的著作。但是這些都是概論性的著作,作為通史還缺乏一定的文獻史料上的梳理和積累 。印度本國人寫的通史有Prajnanananda的巨著《印度音樂史》(HistoricalDevelopment of Indian Music,1960),以及《印度音樂的歷史研究》(A HistoricalStudy of Indian Music,1965)。此外,同時代的還有P.Sambamoorthy的《印度音樂史 》(History of Indian Music,1960)。這些著作在史料的批判、考實性以及音樂史現象 的解析、演繹上都還沒有真正達到深入、詳盡的研究地步,作為通史來說還只是一個初 級階段。古代印度音樂以史學的角度來考證的有邦達喀爾勞(Rao Bhandarkar)、考馬拉 斯瓦米(Ananda Coomaraswamy)等以各種不同體裁、樣式等進行的出色研究,因此產生 一些優秀的綜合性通史是可以想像的。但是由于印度人比較關心和注重音樂的演奏,而 對歷史的研究重視不夠。在研究印度音樂史中歐美人對印度關心的人很多,但作為歷史 性考察的著作卻不多見,1941年法國學者C.Marcel—Dubois的《古代印度的樂器》(LesInstruments de Musique de I’gnde Ancienne,Paris,1941)是一本比較突出的著作。

關于西亞的音樂史學,很少見到由本國人撰寫的,幾乎成了歐美人獨占的天地。很多 理論書的原始史料被運往歐洲,成為歐洲人研究的重要基礎。1842年凱薩魏特(R.G.Kiesewetter)的《阿拉伯的音樂》(Die Musik der Araber,Leipzig)為起端,很多學者 對伊斯蘭教音樂開始進行歷史性的考察。關于阿拉伯音樂史的研究必須提到的人物是英 國學者H.G.伐瑪(Henry Geory Farmer),他在1929年完成的阿拉伯音樂通史——《13世 紀前阿拉伯音樂的歷史》(A History of Arabian Music to the 13 Century)是一本以 阿拉伯語、波斯語和土耳其語等的文獻為原始史料而完成的專著,時間上一直寫到阿拉 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8—13世紀)滅亡為止的一段音樂歷史,該著作出版后幾 乎半個世紀一直成為阿拉伯文化圈以外惟一的一本權威性阿拉伯音樂史的專著。翌年, 他的一本題為《受阿拉伯音樂影響的歷史事實》(Historical Facts for the ArabianMusical Influence,1930年第1版,1970年第2版),以翔實的事例證實了西方音樂中受 阿拉伯音樂影響的因素,并以大量的史料證實阿拉伯音樂通過伊比利亞半島進入歐洲的 歷史事實。接著,他的一本《阿拉伯音樂的史料》(The Sources of Arabian Music,1 940年,1965年修訂版)是對8—17世紀阿拉伯音樂的理論、演奏以及歷史相關的原始史 料進行論述的解說集,對理解早期阿拉伯音樂是極其重要的研究手冊。關于阿拉伯音樂 ,這里還要提及的是黛嵐捷R.D’Erlanger編撰的巨著《阿拉伯音樂》(La MusiqueArabe,Paris,1930—1959年編撰,全六冊),這是一套歷時近三十年的力作。第一卷和 第二卷上半部分為阿爾·法拉比的《音樂的大著》法譯本,第三卷是薩菲·阿迪恩的《 旋律的寫法》全譯,第四卷為奧斯曼帝國時期獻給穆罕穆德二世的《音樂通論》,第五 卷是近代阿拉伯古典音樂的理論與實踐相關的研究,其中涉及到音階、旋法和一些文獻 ,第六卷為阿拉伯音樂的節奏組織與曲式分析。全書還包含著許多五線譜的譜例。該書 是一部十分系統又全面論述阿拉伯音樂史的重要著作。

關于阿拉伯音樂的研究,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在德國、法國都有過一些深入的研究 ,如1970年出版蘇普勒(Spuler)編撰的《東方學手冊》(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c) 的第一部別卷4《東方音樂》(Orientalische Musik)所輯錄的論著《阿拉伯—伊斯蘭文 化圈的音樂》(Die Musik des Arabisch—islamischen Bereichs),是對20世紀70年代 以前有關阿拉伯音樂研究的歷史總括。對阿拉伯音樂技術理論的研究還有賴特(O.Wright)的《阿拉伯—波斯音樂的調式與體系》(The Modal System of Arab andPersian Music,1978年)等(注:參見《音樂大事典》,平凡社,1982年,第四卷,170 5頁。)。伊斯蘭音樂在東方的研究較早的有日本的學者飯田忠純1936年的《中世紀阿拉 伯人的音樂觀》(注:日本《東洋音樂研究》第一集,1936年。)。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 岸邊成雄于1952年完成的《音樂的西流》(東京《音樂之友社》),1983年被譯成中文, 改名為《伊斯蘭音樂》(上海文藝出版社,郎櫻譯),這是一本八萬字左右的小冊子,但 它卻對我們了解伊斯蘭音樂幾乎是惟一的一本中文專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論著簡 明扼要地闡述了伊斯蘭音樂的形成、發展的過程,以比較音樂學的研究方法論述了阿拉 伯音樂與希臘、波斯及印度音樂間的關系,并進一步以實例闡述了伊斯蘭音樂對歐洲和 東方的影響,對前人的研究總結也十分客觀翔實,是一部非常明了易懂的伊斯蘭音樂專 著。

另外,亞洲地區尚有許多沒有得到充分研究的地區,原因是文獻資料的缺乏,研究者 一般只能從民族學、民俗學的角度入手。因此,要完全精確地把握亞洲古代音樂歷史狀 況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以上主要對亞洲地區的音樂史料及音樂研究狀況,按地域及文化圈做了一個歸納和綜 述,限于自己的外語水平及有限的資料只能做一個浮光掠影的描述。我國的音樂文化與 亞洲各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互動關系,相互間的交叉、滲透都交織著千絲萬縷的文化流 動關系,因此筆者在執筆此文時的一個主導思考是:我們在研究中國音樂史的時候不能 忽視關注周邊地區相互間的文化滲透和交叉現象,對周邊地區文化的研究和了解也是對 本民族文化了解的重要步驟。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坊去方換育

@②原字湯去氵換日

第9篇

黃淮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綜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學校位于駐馬店市經濟開發區,交通極為便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連通東西。占地2460畝,校舍面積55.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區、體育活動區、師生生活區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已經形成了集數字化、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于一體的現代大學園區,是河南省高校數字化校園示范學校。教學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53億元,圖書館藏書256萬冊。設有15個教學院系,5個公共教學部,51個本科專業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萬多人。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285人,博士碩士687余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省管優秀專家、省級骨干教師等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7人,從國內外大學和科研院所聘請68名兼職教授,從行業企業聘請兼職教師180名。依托學科專業,建有26項、省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和18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學校秉承“厚德、博學、篤行、自強”的校訓,牢固樹立“育人為本、質量立校、學科交融、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堅持“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和“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強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專業集群、項目帶動、開放合作”五大發展戰略,以“合作、發展、共贏”為宗旨,組建“黃淮學院合作發展聯盟”,與國內181家大中型行業、企業、高??蒲性核乳_展深度合作,通過“開放式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國際化合作牽手世界知名高?!?,與英國、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3所知名大學和臺灣地區4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和個性發展,近3年,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等各類競賽活動中獲省級以上獎勵475項,其中獎項85項,5個學生社團被命名為優秀團隊,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學校獲得“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行風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高校”、“河南發展(成長)最快的院校”、“河南高等教育質量社會滿意院校”、“河南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值得推薦的20張河南教育名片”等榮譽稱號 。

2015年藝術類本科招生專業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方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學與文化素養,敬業愛崗,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較寬,素質高、能力強,有一定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現代藝術設計觀念,能夠從事專業藝術設計與管理工作,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數碼影像、圖形設計、版式設計(一)、招貼設計、標志設計、版式設計(二)、廣告策劃、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專業設計機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廣告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書籍裝禎設計、印刷品設計、網頁設計等各類高級人才。

環境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藝術與技術創新能力,熟悉設計程序和相關法律,了解中外藝術設計的發展動態,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與透視、技法表現、室內設計原理、人機工程學、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設計與工程管理、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新聞出版、各大建筑設計院、環境規劃局、室內外裝飾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建筑設計、房產策劃、城市環境規劃、展覽會場設計、室內設計及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各類高級人才。

美術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人才培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美術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觀念和較高審美情趣,具備美術教育、研究、應用能力的,能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造型基礎、色彩、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基礎、裝飾雕塑、材料工藝等。

就業方向:在中、小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從事美術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報刊、宣傳媒體等從事美編、美術設計工作。

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熟悉動畫設計、制作與傳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動畫設計、制作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動畫設計、制作與應用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外籍教師和動畫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動畫運動規律、原畫設計、角色造型、場景設計、動畫視聽語言、動畫分鏡頭設計、數字合成、數字特效、二維動畫創作、三維動畫創作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動畫公司、影視公司、廣告公司、游戲公司、電視臺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動畫設計、動畫制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動畫應用、動畫推廣等工作。

動畫(游戲美術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藝術修養、扎實美術基礎、熟悉游戲開發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熟練掌握游戲動畫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系統掌握電腦游戲、手機游戲和次時代游戲風格的動畫設計和制作方法,具有初步的游戲設計、制作和開發管理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外籍教師和游戲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游戲概論、原畫設計、游戲道具與場景設計、角色設計、三維動畫、特效制作、游戲美術創作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各類游戲公司、網絡公司、數字娛樂提供商等企業從事游戲策劃、游戲開發、游戲設計、游戲美工和游戲制作等工作。

動畫(動漫文學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系統地掌握動漫文學、影視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創作技能,具有較好的傳統文化素養、文學藝術修養和較強的視覺思維想象能力,具備一定的動漫創意能力、劇本創作能力、動漫制作能力和動畫導演能力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我校是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人才(動漫文學方向)培養基地。外籍教師和行業專家參與專業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修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動畫劇本創作能力和導演能力,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中外文學史、視聽語言、動漫文學概論、動漫文學鑒賞、動漫文學創作、動畫劇本創作、二維動畫創作、三維動畫創作、影視編導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動漫公司、游戲公司、廣告公司、影視公司、動漫雜志編輯部等從事動畫創意與策劃、劇本創作與導演、動漫設計與制作等工作。

動畫(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面向現代動畫設計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旨在培養了解國際動畫行業的業務流程和發展趨勢,掌握國際主流影視動畫創作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具備較強動畫項目設計與制作能力的應用型動畫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由我校和英國考文垂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考文垂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考文垂大學學習1-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考文垂大學的學士學位。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動畫運動規律、原畫設計、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分鏡頭設計、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動畫創作、開發插畫概念(Developing Illustration Concepts)、插畫實踐(Illustration Practice)、動畫和基于時間基礎的插畫(Animation and Time-Based Illustration)、設計創新計劃 (Creative Planning in Design)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國內外動畫公司、影視制作公司、廣告公司、游戲公司等從事動畫創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游戲美術制作等工作。

美術學(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面向現代美術學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旨在培養具備扎實的美術學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較高審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了解當代美術的創作現狀和市場管理,具備美術研究、美術評論、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核心課程:素描、中國畫基礎、造型設計基礎、油畫基礎、傳統繪畫技巧,美學原理(Aesthetics)、攝影(Photography)、西方藝術史(History of Western Art)、美術學研究(Fine Art Studies I)、藝術欣賞(Art Appreciation)、美術學概(Introduction of Fine Art)、視覺基礎(Basic Visual)、版畫復制(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新聞出版、美術館、畫廊、博物館、網絡媒體等從事美術評論、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工作。

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方向 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和開放的設計思維意識,掌握相關設計軟件和基本的管理知識,熟悉材料和加工工藝,具備較強產品造型能力和設計實現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 現代設計史、工業設計概論、造型基礎、視覺心理學、制圖與規范、產品設計表現技法、產品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設計、材料工藝、專業項目實踐、用戶研究方法、人機工程學、陳設品設計、家具設計、展示設計、設計戰略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能在企事業單位,專門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以產品創新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與藝術修養,掌握廣播電視編導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和新聞采編、影視創作、廣告創作、信息傳播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戲劇藝術概論、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媒體研究(Studying Media)、電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體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電視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體粉絲學(Media Fandom)、短劇形象設計(Imagining The Short)、兒童與媒體(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傳媒公司、文化宣傳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記者、策劃、節目編導、攝像、編輯、撰稿、后期制作、剪輯等工作。

音樂表演(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具備扎實音樂表演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具有較強的舞臺表演能力和較高審美情趣,了解當代藝術市場管理,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編導)、音樂評論、音樂創作、藝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是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項目學生由黃淮學院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核心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學生可以赴英國合作大學對接連讀。

核心課程:聲樂表演,鋼琴表演,舞蹈編導,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基本樂理,和聲與多聲部演唱(Harmany And Counterpoint),表演分析(Analysing Performance),合唱表演(Ensemble Performance),獨唱表演(Solo Performance)戲劇管理,經營與市場研究(Theart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ing),音樂及其理解(Music And Its Contests),音樂作曲(Instrumental Composition),表演寫作(Performance Composition),演唱角色研究(The Singing Actor)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現代園林行業發展及市場需求,掌握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的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在城市建設、園林、林業和花卉等企事業相關領域從事風景區、公園、城鎮各類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藝術設計、園林設計、觀賞植物學、園林設計基礎(包括形態構成與表現技法)、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植物種植設計、計算機輔助園林設計、園林建筑設計。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城建、園林、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城市綠地系統、各類公園、風景區、庭院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園林綠化、景觀了設計企業、房產開發公司、建筑行業類企業、園林監理類、市政工程類、旅游規劃等部門工作。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也為該專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求,掌握環境設計學科的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領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獲得環境設計專業訓練,具備環境設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核心課程:建筑及環境設計基礎、造型基礎、構成、制圖、建筑設計、建筑構造、力學與結構、人機工程學、中外建筑史、環境設計、現代景觀設計學、軟件基礎、中外工藝美術史、建筑裝飾材料、場地設計、現代建筑設計理論與分析。

就業方向:能在設計院所、環境設計機構、房地產公司從事公共建筑空間環境設計、居住空間環境設計、城市景觀環境設計與社區環境設計,在高等院校從事環境設計或教學、研究工作。

音樂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音樂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初步對音樂進行理論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館站、中小學、社會音樂團體、科研單位和出版、廣播影視部門從事教學、研究、編輯、評論等工作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核心課程:基本樂理、視唱練耳、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和聲、音樂教學法、聲樂基礎、鋼琴基礎、中外樂器、歌曲編配與彈唱、音樂論文寫作、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語言基礎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大、中、小學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也適合在政府職能部門、公共事業單位從事文藝宣傳、群眾文化等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音樂表演(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編導)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站、中小學從事音樂表演、文藝晚會編導及教學方面的應用型人才,并為本專業的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核心課程:聲樂基礎、鋼琴基礎、聲樂表演、鋼琴演奏、舞蹈、舞蹈編導、中外樂器、鋼琴即興伴奏、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小樂隊編配、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應用和聲、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表演藝術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專業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的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政治水平和專業素質,良好的文化與藝術修養,系統的廣播電視理論基礎和扎實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技能,具有一定創新創意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采用學校和媒體合作培養的模式。

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等。

就業方向:在地方廣播電視系統、宣傳和文化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及新聞采編、影視創作、廣告創作、信息傳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培養具備新聞播音、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等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為目標。本專業的特色是注重一專多能的培養,不僅重視對學生播音和主持能力的培養,還培養學生采訪、拍攝、編輯、制作等多種能力。

核心課程:播音與主持藝術導論、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播音創作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廣播節目播音主持、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語言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

就業方向: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新聞網等新興媒體行業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傳媒公司從事商業策劃、禮儀主持、拍攝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體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策劃等工作。

招生計劃

我校2015年本科藝術類擬面向全國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960人。其中包括美術類、音樂類、編導類、播音主持類等共17個專業及方向,面向河南及省外的山東、河北、山西、甘肅、江蘇、湖南等省市招生計劃如下表:

專業名稱

學制

招生計劃

招生省份

美術學

4

150

河南、山東、山西、甘肅、江蘇、河北等省份招生1460人

視覺傳達設計

4

150

環境設計

4

150

動畫(游戲美術、動畫設計與制作、動漫文學)

4

240

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

4

100

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

4

150

動畫(合作辦學)

4

120

美術學(合作辦學)

4

100

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 合作辦學)

4

100

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

4

120

音樂表演(合作辦學)

4

80

廣播電視編導

4

200

河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北、湖南招生320人

播音與主持藝術

4

120

音樂表演

4

100

河南、山東、河北、甘肅、湖南招生180人

音樂學

4

80

注:我校將在??己蟾鶕魇?、市自冶區的生源情況做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詳情屆時請參閱本省、市招生辦公布的我校藝術類招生計劃。

考試內容和錄取原則

美術類專業:(滿分200分)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美術學、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動畫(動漫文學)、動畫(合作辦學)、美術學(合作辦學)、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合作辦學)專業。

一、考試科目為:素描(人物默寫)、色彩(靜物默寫),共計2 門。

二、考試時間分別為180 分鐘。 畫具考生自備。

音樂類專業(滿分120分)

一、考試形式:面試,3-5分鐘,滿分120分。

二、考試的內容及分數分配

1、聲樂、舞蹈、器樂(三項任選一項),滿分100分。

2、第二技能(副項)或才藝展示,滿分20分。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滿分200分)

一、考試形式:面試,滿分200分。

二、考試內容與要求

1、自備文學作品朗讀,滿分50分,2分鐘。

2、指定新聞稿件播報,滿分50分,2分鐘。

3、模擬主持,滿分50分,2分鐘。

4、即興評述;滿分50分,現場抽取材料或話題,根據要求,進行完整口語表達,3分鐘以內。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滿分200分)

一、考試形式:筆試,滿分2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二、考試內容與分值

1、文藝常識:50分。

2、命題編寫故事:50分。

3、影片分析(提供視頻作品):100分。

結果公布

我校向合格考生簽發《黃淮學院藝術專業考試成績單》,同時,將應試考生專業成績報送考生所在省高招主管部門,并在黃淮學院網站公布(huanghuai.edu.cn)考試成績及各省合格線。

填報志愿

專業成績合格,獲得我?!端囆g專業考試成績通知單》的考生,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試報名時間內到戶口所在地的招生辦公室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參加美術類校考的考生可根據專業分與高考文化成績參照錄取原則綜合考慮同時兼報美術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游戲美術)專業、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專業、動畫(動漫文學)專業、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專業。由于我校多年來藝術類專業優先錄取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熱忱歡迎藝術類考生填報我校第一志愿。

學費標準

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學、音樂表演、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美術學、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漫文學):5700元/生·年;

動畫(合作辦學)、美術學(合作辦學)、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合作辦學)、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音樂表演(合作辦學):13000元/生·年。

錄取原則

文化分達到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本科最低控制分數線,并獲得我校專業合格證的考生,高考后根據文化分和專業分參照以下錄取原則報考專業志愿:

(1)、環境設計、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表演(合作辦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按專業分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擇優錄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沙洋县| 丽水市| 建湖县| 北川| 宣汉县| 彰化县| 深泽县| 盘山县| 万州区| 池州市| 神农架林区| 木兰县| 左权县| 浮山县| 法库县| 崇礼县| 玉树县| 珠海市| 昌图县| 恩平市| 阜康市| 稻城县| 三穗县| 平罗县| 三原县| 湘潭县| 平武县| 保定市| 平果县| 通山县| 饶河县| 加查县| 宜兰市| 历史| 平昌县| 双峰县| 滁州市| 达尔| 肥东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