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4: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古建筑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筆者認為應該將旅游文本和建筑專業書籍中古建筑術語的英譯區別對待。譯文的目標受眾不同,對譯文必然會有著不同期待。古建筑專業書籍的譯文目標受眾主要為國外建筑專業人士,他們期望通過譯本詳盡地了解中國古建筑的特點及營造方法等,譯文應盡量做到專業和詳細。旅游文本則是大眾化通俗讀物,其譯文目標受眾為普通外國游客,旅游翻譯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普通游客看懂并喜聞樂見,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旅游方面的知識”,從而實現其傳遞信息和誘導游客的交際目的。在翻譯旅游文本古建筑術語時,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交際目的原則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翻譯的過程,而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為預期的譯文接受者。旅游文本譯文的目標受眾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外國游客,他們教育背景各異、知識儲備不同,對景點有著不同的期待。但他們來到景點參觀,都是想欣賞中國的古建筑藝術,進而學習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包括園林風貌、建筑樣式、文化象征、社會歷史等等。然而大部分游客并不從事建筑相關行業,在這些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多,同時亦不期待學習過于詳細和專業的建筑知識。筆者認為在翻譯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術語時,其交際目的應該是幫助外國游客了解該術語所表達的建筑特色及樣式,或者該術語所表達的建筑構件的特點、形狀和功能。在譯文的選擇上,譯者應盡量避免生僻和隱晦的專業術語,而選用大部分游客能夠讀懂和接受的詞匯,以更好地實現其交際目的。
(二)簡潔明了原則
對于譯文受眾的外國游客而言,他們的知識結構中必然缺乏對中國文化、語言等方面知識的了解,并且由于文化差異,很多建筑樣式、裝飾和構件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因而要讓目標受眾讀懂譯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他們在相關背景知識上的缺失以及文化的差異,對原文進行必要的補償性操作,補充背景知識,進行解釋說明等等。如果要做專業細致的解釋說明,有時候一個術語可能需要很長的篇幅;然而由于旅游文本的時效性以及篇幅的限制,譯者無法作如此詳細的解釋說明;同時過多、過細的建筑專業知識會對普通游客造成負擔,使游客偏離重要的信息,甚至影響游客的游覽興致。對大部分的普通游客而言,對古建筑的特點、樣式或裝飾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便已經足夠了。因而在涉及到對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術語進行增補性翻譯時,譯者應盡量做到簡潔明了,縮短篇幅。
二、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術語英譯策略
要對中國古建筑術語進行準確、生動、傳神的翻譯,讓游客了解其特點、形狀和功能,需要譯者熟悉古建筑、查閱相關書籍并掌握適當的翻譯策略。通過反復查證、斟酌,盡可能找出易于目標受眾接受的譯文,以期譯文在游客讀懂的前提下實現和原文等效的功能。以下是筆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和研究提出的一些翻譯策略。
(一)移譯
移譯是指借用目的語中相對應或基本對應的詞語,即借用英語語言中已有的詞來轉譯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術語,不失為一種“拿來主義”的翻譯策略。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一些主要的建筑技術和構架在中外建筑中都是存在的。不同的民族對這些共性或者類似的概念會用不同的語言加以描述,在翻譯中如果能將他們一一對應,既能夠很好地解釋清楚原術語的指稱含義,又能夠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如古建筑中的承重結構“梁”和“柱”便可直接譯為“beam”和“column”,雖然中國古建筑中的梁和柱均為木質結構,不同于西方傳統建筑中的石材結構,形狀也有所不同,但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說是一致的,因而這樣的譯法是可以被游客接受的,亦達到了和原文同樣的交際效果。同樣中國古建筑裝飾中的“陰刻”和“陽刻”藝術與西方建筑裝飾中的“intaglio”和“relief”在翻譯中亦可以互為替代。而對于一些形狀特別的古建筑構件,則可以加上適當的修飾成分以對其進行更好的解釋說明,如“梭柱”、“月梁”可譯為“shuttle-likecolumn”和“crescent-moon-shapedbeam”;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構件“馬頭墻”則可譯為“horse-head-shapedwall”。
(二)音譯加注解
所謂音譯,即用相同或相近的語音將原語中的詞語表達出來。凡是有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大多宜采用漢語拼音音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語言的風格。每一民族的語言都在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其中都有一些別的民族所沒有的、獨一無二的詞匯,隨著跨文化交際的發展,這些詞匯多會成為世界性詞匯,以音譯的方法為各民族所借用,如美國的爵士(jazz),中國的餃子(jiaozi)以及日本的榻榻米(tatami)等等。音譯加注解的方法是指在音譯的后面加上必要的注釋以傳達該建筑術語的指稱含義和文化內涵。紐馬克認為對一些尚不為他國讀者熟悉的文化專有項進行注釋是對他國文化的一種尊重。由于漢語詞匯文化內涵的獨特性以及深厚性,再加上中國古建筑的獨特性,很多古建筑術語在英語中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匯,有些看似對應的譯文并不能反映原術語的真實含義,如“間”和“bay”,“進”和“row”。使用音譯的方法可以避免直譯過程中的混亂以及不恰當的對應,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術語中的文化負載,有利于詞匯和文化的傳播及保真。隨著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工作的日益發展,這些音譯詞日漸增多地曝光在外國讀者面前,它們會逐漸成為合法的英文詞匯,而在初始階段,其后的注釋則能夠幫助游客了解原文的真正含義。現階段,中國的古建筑對大部分外國游客而言仍較為陌生,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術語仍不為他們所了解,因而在音譯的后面大多需加上注解以確保譯文的可讀性。需要注意的是,注解部分應解釋該術語表示的建筑構件或樣式的材質、功用和特點等,用詞應盡量做到簡單易懂,盡量避免太過專業的表達,易于目標受眾接受。如“木躓”可譯為“Mu-zhi(awood-enpiecebetweenthecolumnandtheplinthtopre-ventthecolumnsfrommoisture,corrosionandearth-quake)”,“斗拱”可譯為“Dou-gong(interlockingwoodenbracketset)”。
(三)意譯
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固然能夠最大程度地展現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魅力,保留原術語的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文化和語言的影響力,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這種翻譯方法卻會影響語篇的連貫性,降低譯文的可讀性。如在翻譯“宅子有三間兩進”時,如果分別對“間”和“進”加以音譯再對其進行解釋的話,整個句子就會變得支離破碎,國內現有的很多譯作則沿用了“bay”和“row”這兩個詞,如此譯法有失偏頗。那么在翻譯中應該如何處理這兩個詞呢?在我國明代園林建筑著作《園冶》(TheCraftofGardens)的譯著中,AlisonHardie對“間”采用的是漢語拼音的零譯法,后加上注解:“Jianisthemeasurementofthewidthandlengthbetweenbeamsin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在學術著作中這樣的譯法最為嚴謹,它既保留了原語然而在旅游文本中如此譯法過于冗長,并且對于不是建筑專家的普通游客而言,這樣的譯文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難以掌握主要的景點信息。而在另外一些描寫中國古典建筑的英文著作,如在Keswick所著的TheChineseGarden:His-tory,ArtandArchitecture中,一些國外學者用了“beamsofwidths/length”來翻譯“間”一詞。這樣的譯文簡潔明了,通過此譯文和對建筑物本身的參觀,游客能夠清晰地了解中國古建筑中“間”的含義。對于“進”一詞,辭海中的解釋為“房屋分成前后幾個庭院的,每個庭院成為一進”,筆者認為其譯文可借用“courtyard”一詞。因而在旅游文本中筆者建議可將“宅子有三間兩進”譯為“Theresidenceiscomposedofthreebeamsinwidthandtwocourtyardsindepth”。再則,當術語本身已經是以解釋說明的方式呈現在原文讀者面前的時候,對其進行音譯也是沒有意義的。如一些描述建筑屋頂形態的術語“重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等,對他們進行音譯只會降低譯文的可讀性,解釋性的意譯法是譯者的首選。作為譯者,我們不可能像建筑師那樣精通這些建筑結構,但至少可以在動手翻譯前了解清楚這些屋頂的大體形狀,然后用意譯的方法將其呈現在譯文讀者面前。如以上兩種屋頂樣式可分別譯為“adouble-eavehippedroof”和“ahippedgableroofwithsingleeave”。
(四)圖文結合
關鍵詞:古建筑文化;現代建筑文化;融合
中國北方的傳統建筑和江南別致幽靜的園林等古代建筑,都體現出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思想理念,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由此可知,從古至今堅持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目標。所以,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我們應把古代傳統建筑作為現代建筑的基礎與背景。在現代建筑中傳承古建筑的工藝和精粹的同時,注入時代的元素和氣息,讓中古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在時代的進步中完美融合。
1 中國古建筑文化的發展過程
1.1 古建筑中的宮殿、寺廟、橋梁
從我國的建筑歷史可知,古代建筑的定型時期,是從原始社會后期開始至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從剛開始利用黃土、木架、草泥建筑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到商代利用夯土技術建筑宮室、宗廟和陵墓。到了西周以后出現了瓦,建筑技術又有所提高。秦漢至三國,我國的古建筑已步入了成熟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不僅修建了規模空前壯麗雄偉的阿房宮,還修建了西始臨洮,東達遼東的萬里長城。漢魏時期在建筑上開始吸收外來民族的文化,佛教建筑成了這一時期一大建筑特點,如北魏時建立的大同石窟寺,雕刻的樣式和花紋都極具濃重的西域風情和印度情調。隋唐至遼,我國古建筑已發展到時期,隋朝時營建的長安城,開始將宮殿、衙門、寺廟、居民住宅和市場進行布局分置,對我國城市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另一個堪稱世界橋梁史上首創的河北趙州橋,更是構思精巧。[1]唐時期因為大力宣揚佛道思想,因此寺廟、佛堂院落、道觀遍布全國各地,最著名的有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之一的五臺山佛光寺大雄殿。宋金元時期是我國古建筑的轉變時期。例如,北宋時建的萬安橋,采用的“筏形基礎”,很好地解決了湖水沖刷的問題;金代建的盧溝橋,不僅是一座石砌連續圓拱的大橋,柱頭雕刻的獅子更是生動活潑,姿態萬千;元朝時聞名遐邇的白塔寺,在磚造的建筑上添加了彩色的玻璃磚瓦。明清是我國古建筑逐漸改變的一個時期,這時期最重要的建筑就屬當今的北京故宮了。故宮宮殿繁多,每個宮殿又自成一體。
1.2 古建筑中的園林與民居
中國古建筑中的園林主要以崇尚自然山水為主題。西周時期的靈囿算是中國古建筑中最早的園林了。至春秋時期的姑蘇臺和梧桐園是江南園林的先風。漢代園林以塔和樓閣作為園林的遠景,使之與園林的近景形成交相輝映、層次錯落的鮮明對比,增添園林的美感。而到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因為佛教之風的大肆盛行,使得寺廟遍布于大江南北。所以,在寺廟興盛的基礎上帶動了寺廟園林的發展與興盛,如東晉高僧慧遠大師在香爐山瀑布旁建園。唐以后是苑囿和私家園林的大力發展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的私家園林十分興盛。到明清兩代時期,不論是私家園林還是皇家園林都達到了鼎盛時期,有名的皇家園林有明代建立的北京皇宮的西苑,清朝建立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的清漪園及圓明園和暢春園。私家園林的代表有上海的豫園、蘇州的拙政園等。[2]這些園林成了中國建園藝術的杰出代表。
民居,是指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筑,它屬于建筑藝術史上出現最早、數量最多和分布最廣的建筑。但由于我國各地不同的自然地貌和人文習俗,民居在我國古建筑藝術史上也展現出了精彩紛呈多樣化的面貌。
例如,漢族地區的民居主要以中軸對稱的方式布局為主,北京四合院是其典型代表。南方則以多樓房較緊湊的住宅為主,其典型的住宅以天井為中心,外部或圓形或方形,福建的永定土樓是其代表。而少數民族的居住樓也是非常多樣化的,西北部的新疆維吾爾族多以平頂、土墻,建一至三層外帶院落的樓房作為住宅;則以外部為石砌內里木構的碉樓為住宅;蒙古族是可移動的蒙古包;西南少數民族則是一木構的欄桿式樓房為多,其中以云南的竹樓最為特別,還有就土家族和苗族的吊腳樓;北方黃河中上游則是以窯洞為住宅。[3]
從中國建筑的文化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中國古建筑文化作為一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被流傳至今,它所表現的是一種巨大而宏偉的空間文化形態。不論是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恢宏璀璨的北京故宮,還是意境深遠的江南園林,樸實平凡的居民建筑,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給人們以深刻的思考,訴說著屬于我們民族的獨特文化。
2 中國古建筑文化如何立足于現代建筑文化
2.1 現代建筑中對古建筑文化的把握
我國的古建筑文化之所以能夠保存延續下來,不僅經過了歷史長河中時代變遷的考驗,也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考驗。它是現代文化和未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在現代建筑中,對古建筑文化應進行傳承和汲取并發揚,但在這個傳承汲取的過程中應要有所把握,對古建筑文化的理解和運用,絕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不應一味地想著生搬硬套盲目復制,而是應該吸收古建筑文化中豐富的內涵。例如,讓我們從永定土樓的建筑中,學習中國古建筑的包容、仁愛、和諧。從中國古建筑主要選用土、木為材料這一點,學習中國古建筑對土地森林大自然的依戀,理解那份對大地、對自然的一種血肉相連的真正依賴,在古建筑的傳承和汲取中繼續創造出了令人感動的東方文化。而從那些流傳保存下來寺廟院落、道觀,可以看出儒道釋的思想對中國古建筑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2.2 將中國古建筑元素融入現代建筑中去
很多人認為現代是一個新的社會,應該有新的思想,新的表達形式,傳統的東西已經成為過去式。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什么叫做傳統文化?是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歷經歷史風霜,積淀、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才被稱為傳統文化。那么,古建筑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如果現代建筑摒棄這種傳統文化底蘊,完全采用新世界的新潮流來創造,這樣只會淪為這個世界中平淡無奇的一類。因為它將古建筑中的文化底蘊丟失了,沒有了屬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和風采。所以,在現代建筑中應吸收中國古建筑的元素,將兩者完美合理的融合起來,展現出古建筑與現代建筑文化風采和建筑風采。例如,建筑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將蘇州的歷史文化融入現代化的建筑設計中,使之成為一個新的標志性建筑。
3 結束語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自然環境和氣候都遭到破壞,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應尋求自然與人類,自然與建筑和諧發展的道路。我們既可以從傳統的文化中汲取它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可以結合現代的環境、氣候、人文風俗等特點,將古建筑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添上新時代的特征,實現古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的融合統一。
參考文獻:
[1] 劉琦.中國古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融合[A].吉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12:4-6.
關鍵詞:建筑營造法 龍慶忠 學術 思想 特色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8537(2008)09-0170-07
背景
龍慶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他提出了建立在歷史研究和實踐應用基礎上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建筑研究生培養中付諸實踐。龍先生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包括防災、保護和設計營造法三大方面。由于龍先生年事已高,在其最后的學術生涯中,主要培養了防災方面的研究生,同時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建筑防災研究室;在保護方面,龍先生也培養了研究生,并親自指導了廣州南海神廟等嶺南重要歷史建筑的復原設計。長期以來,以龍先生的助手或學生為主的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建筑歷史方向的學者,為華南地區文物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做出了重要貢獻。相對上述兩個方向而言,龍先生在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的學術探索和成就不太為學術界所了解和注意,這筆學術遺產需要進一步發掘整理和深入研究。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散見于其手稿和部分中,也見諸其建筑教育和言論中,影響了其學生和同仁。在本文看來,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不僅是一種設計法則和設計規律的分析,同時也是對歷史建筑營造實踐中設計思想和設計理論的探索。龍先生在這方面的探索更多的與其對建筑防災,建筑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提出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其研究方法體現了鮮明的特色,可為今日研究所學習、借鑒。由于此前這一課題未曾得到系統的總結論述,本文僅僅是一種嘗試性的初步解讀。在解讀過程中,本文將重點對部分與古建筑設計法則(主要表現為數理關系和尺度規律)直接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結合龍先生的其它文獻,探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特色。
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理論,主要采用了工匠世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專論建筑的傳世文獻極少,地方性的、民間的建筑做法更是缺乏文獻資料。現存的古代文獻如宋代的《營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都反映了當時的官式建筑做法。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表現為以上述兩種文獻為主,結合實例的分析研究。例如梁思成先生對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的研究……等。在他們的基礎上,經過眾多學者的努力,對中古以來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不斷有新的進展。
目前對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暫不考慮建筑實例稀少的唐代以前各時期,就唐代至清代這一時期而言,仍存在一些難點,例如下列課題
①宋《營造法式》提及的“材”模數制在唐至元時期實例中的應用程度和表現;
②清《工程做法則例》、《營造算例》、《營造法原》和實例的對比研究,我國古建筑實例少有大量精確測繪,公開發表更少,受限于此,這方面研究進展不多;
③模數營造法則從宋《營造法式》到清《工程做法則例》的演變過程,包括元、明時期的斷代專題研究等。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進展,但受限于上述①和②兩方面的成果,仍有待進一步深入。
④地方性傳統建筑的營造法則。近年來,部分建筑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工匠經驗等領域的研究。這一轉向,是對傳統建筑史學以官式建筑營造法則為主流研究方向的拓展,是對近二十幾年來對民間建筑(主要是傳統民居)研究的深化,也是對近十幾年來在建筑史學理論研究的反思后更為貼近歷史主體、歷史事件和歷史實踐的方法論轉移。
龍慶忠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概況
1 成果文獻
龍先生對中國建筑史學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大量的研究手稿中,目前其手稿僅整理出一部分,以《中國建筑與中華民族》為題于1989年出版為論文集。其中收入的下列5篇論文屬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下文文獻名后括號內為本文編號、文稿完成日期、文集頁碼)
《中國塔之數理設計手法及建筑理論》(文獻Ⅰ:1987年6月;P16)、《營舍之法》(文獻Ⅱ;完成時間不詳:P87)、《論石券橋之設計思想》(文獻III;1982年;P104)、《中國木構(梁枋柱桁椽等)由廳堂中間柱梁依次折減的計算方法》(文獻Ⅳ:1986年3月P110)、《中國古建筑上“材分”的起源》(文獻V;1982年之前;P246)。占論文集收入18篇論文的近三分之一,具有相當份量。在論文集所收的其它各篇中,有部分內容也涉及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此外,龍先生1986年1月完成的論文稿《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及營造工程》(文獻VI)也是一重要文獻,1995年發表于《華中建筑》。
2 研究周期
在《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及營造工程》序言中,可以發現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關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956年、1965年、1978年,
1985年均分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論文中相應的表格實際上也已經在上述各個年代完成。這三十年(實際上應考慮更早時期的探索)的研究過程,同時也正是中國建筑史學界對宋代《營造法式》及其反映的營造法則的進行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時期,其中比較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
(1)梁思成先生主持的《營造法式》注釋研究工作。這一工作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因而中斷,1983年出版了研究成果(僅有上卷)。
(2)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探索研究。這一工作源于其20世紀60年代初期對山西應縣木塔的研究,到1981年出版《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一古建筑“營造法式”的持續研究,正如其同時代的建筑史學者們一樣,是對主流課題的關注。
3 研究條件、研究資源
如同那個時代的所有其他學者一樣,龍先生是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工作。現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的調查研究,研究者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對建筑營造法則、尤其是尺度設計法則的研究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到目前為止,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很多研究文獻仍集中關注于《營造法式》等歷史文獻的文本闡釋,大量進行實例數據驗證的文獻仍顯不足。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龍先生的文稿中比較多的引用了實例的
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探索,并參證以日本的資料例,如文獻Ⅰ對日本古塔資料的引證、文獻Ⅳ對日本中世紀建筑資料的引證等。這種中、日對比研究,在當代的中國建筑史學研究中仍顯不足。此外,大量引證經史文獻闡釋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同時代的建筑史學研究者的共同特征。
由于時代的限制,當時尚不可能展開對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工匠經驗的深入研究,以及將地方和官式做法進行比較研究。但是龍先生在其學術歷程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地方民間營造的經驗,并進行歷史的分析。如在1930年表的《穴居雜考》一文(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一期),應屬最早關注民居建筑的論文。
4 學術史影響
現發表的龍先生文章由于主要是由后人據其手稿編撰而成,其中有不少編輯上的不足,文字缺漏錯亂也有;在表達上,文章具有明顯的手稿特點,包括大量的參考文獻內容的摘抄引用和計算,大量符號的使用等,同時由于時代的限制,龍先生的文稿在表達上很多時候無法滿足今天所謂學術規范的要求,另外,文稿也有強烈的研究者個人特色,包括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微言大義式的一些表述。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今日將這些文章作為純粹的建筑設計法則研究文章進行研讀,對這些文章在學術史上發揮影響帶來了消極的作用。
龍先生在1980年代進行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培養了建筑(包括城市)防災方面的研究生。龍先生教育特點是在其自身多年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指導研究生繼續探索,其成果往往是在龍先生手稿基礎上的擴展和深化。可以想見,如果天假以年,龍先生是可以在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的。今天我們對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方面的文稿,應加以重視,以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主要文獻評述
前述的6篇主要文獻(文獻Ⅰ~Ⅵ)可以分為四類。
1 文獻Ⅰ
文獻Ⅰ針對古塔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其思路源于《營造法原》中外塔盤外階沿之周圍總數和塔總高相等的制度,由此得到了豎向尺度和水平尺度的基本關系。再通過各種實例數據的驗證和分析,探索古塔各層高度、邊寬的相互關系以及層間遞變規律。由于古塔作為具有強烈儀式象征作用的多層建筑,其尺度一般具有較規律性的取值,這種傾向數理分析的方法是有效的。論文初步提出以下基本觀點
(1)多邊形樓閣式塔的公式是基本關系式,總高H=底邊周長C=n×底邊邊長a(n為邊數);
(2)以(1)式為基礎,對密檐塔提出了參考關系式,總高H:塔底層之邊長a=4~4.8,以4為多;
(3)各層塔身寬w:塔身高H=1/3~2/5。以1/3為古制,并提出以此取值代表古塔的臺殿式傳統;作為對比,部分密檐式塔首層為光平無柱的高塔身,是為闕榭式傳統,其首層塔身寬與塔身高之比可達到1.2。尺度規律的探索聯系形態和制度,并互為促進,這是古建筑營造法則研究中的重要學術傳統,在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4)對于密檐式塔,結合磚皮數分析尺度,這就擺脫了純粹的數字分析而聯系到工程實踐的可行性,是一可貴的研究思想。
2、文獻Ⅲ
文獻Ⅲ是對官式石拱橋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此研究源于王壁文先生的《清官式石橋做法》(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四期62~114頁)。這篇文稿相較于文獻I,更典型地體現了龍先生探索古建筑數理設計手法的分析手段。不同于西方文化對幾何作圖法則的重視,這種以數字比例為主的見解也見于陳明達、莫宗江等學者的理念中。
3、文獻Ⅴ
文獻Ⅴ是對《營造法式》所提到的“以材為祖”制度的歷史考證。龍先生在文中對“材”、“章”等作了辨析,并對八等材的數列規律提出了初步的設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龍先生指出7寸材的特殊性。文中引《說文通訓定聲》“材,木挺也,從木才聲。才方三尺五寸為章。唐人言一檀,章雙聲,故言木之盛曰千章。”又引《類編》“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作者還引用其它古代文獻,指出:“材是條直橫長有一定尺寸的木挺。章是這種材的計量單位。”并據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月梁剖面為7:5,以及《營造法原》對界擱柵用7寸×5寸,提出“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撞。”中“方”為立方之義,方三尺五寸為一根標準方桁的體積,表示為0.7尺×0.5尺×10尺=3.5立方尺。故7寸×5寸可能是唐代的一種標準用材,這一見解后來也出現在其它研究者的文章中。材的概念源于基本構件,因此中國古代建筑“以材為祖”的思想,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數學模數,這一點在評價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思想上也需加以重視。
4 文獻Ⅱ、文獻Ⅳ和文獻Ⅵ
它們是關于古代官式木構建筑營造法則三篇重要文獻。其內容各有側重而互有補充。
(1)文獻Ⅱ借用《夢溪筆談》關于北宋俞皓《木經》的論述中“營舍之法”及其上中下三分的思想,意在對房屋整體設計作一通盤論述。其中“上分”的屋頂部分論述甚簡略,“下分”分析臺基以及欄桿的制度的論述則甚為細致亦少見他人研究。“中分”部分包括中分與上分的木構件在設計上的聯系是全文的重點。其主要思路是綜合比較《營造法式》、清式做法和《營造法原》中基本木構件的尺度關系,辨異求同。文獻Ⅱ似乎成文較早,并未系統提出尺度設計的法則性結論,不過,文獻Ⅳ和文獻Ⅵ的基本思路和部分前導性觀點此文中已經形成(文獻Ⅱ中有關柱徑與桁檁徑關系討論的小段文字再現于文獻Ⅵ中)。
(2)文獻Ⅳ則是綜合比較清式做法、《營造法原》和日本中世紀(引自關口欣也的著作)三種對于房屋主要木構件尺度的計算方法,并概括為一個一致的傳統法則;在一座建筑中設定一個主屋(即明間、正間等),決定其主要構件尺度后,向上和四周遞減尺寸。這里最先決定的主要構件在《營造法原》中是大梁圍;清式和日本中世紀則是用柱徑。文獻Ⅳ未涉及宋式的討論,其主要用意不在于法則的推演,而是張揚此種技術傳統的實用和經濟價值,以之為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
(3)文獻Ⅵ似可作為龍先生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代表。前文已提到,該文稿歷經三十年始成,1986年成稿后始終未發表,10年后才發表時龍先生已經離世一年。恐怕不能作為定稿看待。文稿分為三部分,大體對應于3個時期的探索,并對應于文章中的3個附表。
①表一成于1956年,顯示出對于數列規律的重視,類同于文獻Ⅰ、文獻Ⅲ:同時也關注各間遞變規律,即文獻Ⅳ的研究內容。總的來看,表一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數列體系。
②表二成于1965年。按文中序言,這部分工作是從《營造法原》、《清式
營造算例》、《營造法式》三書制度比較中取得它們在建筑種類、用材、椽平、闌額高、桁徑、柱徑等關系,分為八項。這里的八項是按照《營造法式》八等材劃分的,實際上這部分研究的主要貢獻也在于為《營造法式》原文未明確的部分制度性內容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徑和觀點。其探索途徑的關鍵是利用《營造法原》的制度來推算《營造法式》的開間取值,本文嘗試將原文中推演過程簡化改述如下:
按《營造法原》,有下列關系式(圍徑比按3計算):
a 桁圍=正間面闊×(1.5/10~2/10),有:開間=(15~20)×桁徑(圍徑比按3計算)
b 柱圍=正間面闊×2/10,有:開間=15×柱徑(圍徑比按3計算)
c 大梁圍=內四界深×2/10,有:椽架平長-4×梁高(梁圍比梁高按10/3計算)
d 正間面闊×0.8=次間面闊
e 闌額高=柱高×0.1
根據《營造法式》,桁徑取1材~2材(這里取桁徑而不是取柱徑進行推算,是由于宋式柱徑相對較大)、四椽袱取2材~3材、次間面闊按2倍橡架平長、闌額高取2材,各項代入上面關系式,并相互復核,可以得到
f 正間面闊=20~30材
g 次間面闊=16~24材
h 椽架平長=8~12材
i 柱高=20材
上面是本文根據按原文思路推算的結果,可作為參考。如按原文表二,則較多直接采用了尺寸值,并以等差數列方式給出。
③表三成于1978年,增補了磚、瓦等項目,并把建筑類型調整為7大類,以當心間方的取值劃分。
在本文作者看來,文獻Ⅵ的最重要成果是在表2的部分。根據表2的內容完全可以在當時(1965年)就提出一個《營造法式》材分制度下各項建筑指標取值的解釋系統;如果龍先生在1980年代前后更多傾心于此,那么我們今天將會讀到兩種關于《營造法式》制度研究的經典:龍先生的和陳明達先生的。這將對《營造法式》的研究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具有鮮明的特色,體現了其學術思想。本文嘗試概括為:
1 基于道德感與實踐感的規范性研究取向
相對于純粹的實證性研究,以歷史文獻為主的營造法式研究,不可避免的都具有規范性研究取向的特點。身處現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的開創期和建立系統中國建筑理論的動力,無疑會加強研究者的這一傾向;而在當時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的背景下這一研究取向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在梁思成先生的《清式營造則例》和陳明達先生的《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這兩份經典文獻中均可發現這種規范性研究的特點。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規范性研究取向,并非出于一種對建立宏觀統一理論的純粹學術偏好,而是在其強烈的歷史感和道德感支持下的實踐方向。生于農村、長于動亂的舊中國,長期關注底層民眾的營造實踐,都促成了龍先生獨特的學術關懷。在《序言》中,龍先生指出,“學習、研究、編寫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實際上是在‘知生’。因為人死了的東西不僅包含著它生的時候那種活潑生氣,而且會影響和推動人們去再生產。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這反映了龍先生歷史研究的學術思想。
2 面向民間的經驗性研究取向
龍先生的文稿中多處綜合比較《營造法式》、《營造法原》和《清式營造算例》的制度,用共時性的方法嘗試建立一個系統的尺度規律。這種研究方法固然也是屬于規范性的研究,但卻另有值得考辯之處,而且也是不見于同時代其他學者的獨特視角。這種從設計角度出發的研究方法論,其背后的根據是中國民間傳統營造經驗的穩定性,對木構件材料力學性能認識的穩定性。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忽略宋代和清代的系統差異、甚至官式和民間的系統差異,根據常用尺度的比例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構件的高跨比、細長比之類),探索歷史文獻未能明確的某些營造法則。在文獻Ⅵ中,這一方法的運用最為突出。
3 面向社會的系統研究取向
一、諸葛八卦村的概況
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西部,原來叫高隆村,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落為諸葛亮第二十八世孫諸葛大獅于元朝末期(1350年前后)選址、設計營建的,村落布局奇巧罕見,整體建筑格局按“八陣圖”樣式布列,全村以“九宮八卦”的格局精心設計構建,村落以一口名為“鐘池”的池塘與岸地構成的陰陽太極圖為中心,8條巷道呈放射狀向外延伸,村中民居自然歸入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方位,形成內八卦;而村周環抱的經堂后山、祖宅山、老鼠山、寺下山、大園山、果合山、太公山、擂鼓山8座小山,構成村落的外八卦。整個村落古建筑以“青磚小瓦馬頭墻,肥梁胖柱小閨房”為主體風格,極富文化內涵,是我國較為典型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現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筑。
二、諸葛八卦村的旅游開發現狀
諸葛八卦村的旅游開發主要依托于村落的古建筑群,其建筑宏偉,而且都是保存完好、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筑。因此,整個村落猶如一個巨大的活文物,極具研究和觀賞價值,所以當之無愧成為了中國古村莊與古民居完整保留的典范,也是我國古村落旅游開發的排頭兵,其中,村落中的大公堂、民居、大經堂、古商業街、丞相祠堂、鐘池、天一堂、農坊館、百草生態園、壽春堂、雍睦堂、孔明生平展、隆豐禪院均以被開發為頗具吸引力的村落景點,每年前來瞻仰游覽的游客絡繹不絕。整個村落的旅游資源開發過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而在1996年11月20日,諸葛村的地位因為被國務院評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得到了一個提升,中國乃至世界的眼睛開始凝視這個世上罕見的古村落。
在諸葛八卦村的旅游開發過程中,一直秉承村落作為全國奇村的特點,奇村的表現主要是全村絕大多數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國宰相諸葛亮的后代;它的布局精巧玄妙,從高空俯視,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與歷史上寫的諸葛亮九宮八卦陣暗合;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與文物(最久遠的距今700余年)。因為這三奇而使得八卦村的旅游開發更具文化價值,而村民風俗、元宵節“迎龍燈”、諸葛亮之精神這些都是諸葛八卦村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元素。但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諸葛八卦村在旅游開發依然出現了些許問題需要去完善,主要表現在:
(一)八卦村的景色較為單一,古建筑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寶,但是單調而缺乏神秘色彩的建筑群會使得村落難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難以可持續發展。
(二)由于八卦村主要以古建筑為領域開發點,而古建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本就有所損壞,在經過與游客的頻繁“接觸”以后,這些古建筑的破壞程度更是有所加大,嚴重影響到了古村落建筑文化價值的傳承。
(三)八卦村難以與其它景區產生聯系,在位置上略顯孤獨,難以吸引游客長時間的游覽。
(四)八卦村由于建筑布局的特色,使得交通相對不夠發達,影響了游客的出行游覽。
(五)由于諸葛八卦村在全國的知名度加大,游覽人數的上升使得村落的旅游配套設施出現了不完善的地方,在住宿、餐飲與娛樂等方面都需要得以改善。
三、諸葛八卦村的文化保護
在游客人數日益增加,八卦村的古村落文化受到嚴重挑戰的形式下,諸葛八卦村所在政府也及時發現了在旅游開發與村落文化保護之間的發展矛盾,也根據保護文化的需要制定了一些保護措施,主要體現在:
(一)以法為據,嚴密保護
政府應積極進行以《文物保護法》為重點的法制教育,宣傳文物保護觀念,帶動當地村民開展宣傳講演,以提高當地村民和導游的文物保護觀念為依托來感染游客;執法部門嚴格執法,嚴厲打擊損毀文物的違法行為,并對對八卦村文物保護和傳統文化宣傳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進行嘉獎和宣傳鼓勵。
(二)實施專業保護與群眾保護相結合的措施
村落所在政府積極組織資金人力,成立八卦村文物保護委員會,從不同側面全方位予以保護。其次,村落所在政府積極組織城建、國土、林業等部門對古建筑群土地使用,集鎮建設,村莊建設,旅游綠化,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和維修等進行規劃,嚴格要求村民遵守執行,形成監督制度嚴厲懲罰破壞祖先遺產的行為,從而進一步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游覽素質。通過制度和宣傳教育的形式加強村落居民和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對文化保護的意識。
四、結語
上個世紀60年代,我有幸師從莫宗江先生學習研究中國古典園林。中國有句俗話:“師父領導進門,修行在個人”。莫先生就是把我領進中國古典園林大門的恩師。我在此后數十年的建筑創作中無不受到深刻的影響。他那敏銳的藝術鑒賞力、生動的傳授感染力、不斷探索的治學精神,感人至深,令我終生不忘。
莫先生是清華大學建筑系的知名教授,被公認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老師。我們都知道他是梁思成先生的得力助手。梁先生帶著他去尋找并發現了一座座國之瑰寶的古建筑,并教他繪制出一幅幅精美的、文獻性的建筑實測圖。他是全清華大學唯一不具大學學歷的教授!每當莫先生給我們上中國古代建筑史課的時候,大家都搶第一排的座位,以便看清他在黑板上飄逸的鉤畫和用投影儀反射出一幅幅精選的實例圖片。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他曾放出一張黑白照片,高高的疊石陡山上矗立著一片雪白的粉墻。他說:“中國古典園林中有各種不同的美。你們看這一景,是不是簡潔明快、對比強烈、充滿了現代美?”至今這個畫面還印在我的腦際,不可磨滅。
我大學畢業時被分在清華的建筑歷史及理論教研組當研究生。1961年我這個研究生有幸參與教研組進行的兩次大規模的學術考察活動。第一次是在北方考察歷史遺址、古建、園林,第二次在南方,則主要是園林。兩次都由莫宗江先生帶隊。每到一處都是莫公(當時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莫公”)為我們“導讀”。他邊走、邊看、邊講,揭示了許多我們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別是點評規劃設計的成敗,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他既要對我們這些晚輩進行教學輔導,還要圍繞自己的課題抓緊深入研究、實地拍照,所以總是忙得不亦樂乎。那時正值的困難時期,連香煙也要限量供應,這對勞累不堪而曾是煙不離口的莫公真是相當夠嗆,可他卻每到一處總是神采奕奕。
這兩次學術考察使我為中國古典園林傾倒,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古為今用的廣闊領域。1962年在我的研究生課題定向時,我竟然沒有按照梁思成先生和系里原來希望的那樣選宋《營造法式》,而表示想研究中國園林。事后又為此好幾天心里忐忑不安。於是我去向梁先生匯報一下我的心思。可喜的是梁先生毫無責怪之意,并尊重我的志愿。他說:“你有志于研究中國園林,這很好。這方面請老莫(即莫宗江先生)指導最合適。他對古典園林研究很深。不但造型、尺度十分精到,而且對這種東方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閣、一情一景都能講出許多道理。”從此,我就正式追隨莫先生學習中國皇家園林了,一學就是三年。
這時正值、自然災害之后,全國正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這是風平浪靜的三年,清華園洋溢著濃濃的學術氛圍。清華建筑系歷史教研組在中國古代建筑史方面有兩個重大課題,一個是梁思成先生宋《營造法式》研究。一個是莫宗江先生的頤和園研究。莫先生在關于清代北方十大皇家園林,特別是頤和園的來龍去脈、規劃布局、景點設計、藝術特色等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曾在教研組小范圍內講過幾次《頤和園研究》。他到頤和園進行現場研究有時叫我隨同前往。他不時會提出問題要我回答,促我思考。一次,他讓我分析一下“意遲云在”、“重翠亭”和“千峰彩翠”這三個處在一條路上的建筑的景觀特色。為此,我在這三處轉了好幾次,畫了速寫及平面圖,后來發現在造景方面除建筑的形式、位置外,道路與建筑的關系起著重要作用。我把這些圖和體會向莫公匯報時,他笑著表示滿意。然后,他讓我接著做一個課題,把昆明湖中的龍王廟這個島嶼作為景點進行研究。對當時的我這就是個大題目了。我學著莫公的工作方法,查閱歷史文獻資料、弄清沿革,從全園總體布局上進行分析,對島上建筑群進行測繪并研究,攝影、畫圖、成文。在此過程中不斷受到莫公指點。在他鼓勵下,我將這篇文章送交《建筑學報》發表。
這時莫先生給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研究生論文題目定為《頤和園后山西區若干風景點的園林原狀、造景經驗與修復改造》。莫公就是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一步步引領我進行學術的攀登。他對我們年輕人的教誨總是嚴格而又慈祥,高深而又淺出。他曾經說要在一場大雨之后帶我們年輕人去看香山的瀑布,這是他獨到的發現。可惜,時光流逝卻始終未能成行。
莫先生在從事課題研究、帶研究生、給同學講授中國建筑史外,還在教研組內部給教師作專題講座。如:他在教研組內曾系統地講《中國古代建筑法式制度》,內容豐富,分四次才講完。有一次我和年輕教師一起帶學生測繪古建筑實習之前,莫公專門給我們講了《清官式的基本作法》。從莫先生那里得來的關于古建筑的系統知識,可以說是我受用終生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還回到母校專程拜訪莫先生,就唐代建筑問題向他請教。他仍像當年我在校時一樣,不厭其煩地向我講解傳授唐代建筑之要領,對于我在西安設計新唐風建筑是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莫先生健康每況愈下。1991年7月27日上午我回清華看望莫先生,他七十五歲生日剛過,正值作完第一次癌癥手術。羅森教授陪同我前往清華大學校醫院探望。手術后的莫公精神很好,很想出去走走。在莫濤陪伴下我們一起在“荒島”散步并攝影留念。最后一次見到莫先生是在1999年11月。他又一次手術后病危住在北大醫院,周圍的人都知道他的時間不多了。莫先生則還是很精神地叫師母取出他寫的書稿詳細提綱,很興奮地對我說他還要寫什么、補充什么。我只好忍著淚水勸他休息、待身體康復后再工作。這是最后的道別。半個月后我在西安獲悉莫先生已辭世而去。莫宗江先生在中國建筑界是大師級的人物,是梁思成先生的得力助手,是清華建筑系棟梁之才,作為莫先生的弟子是我一生的幸運和光榮。莫宗江恩師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作者:張錦秋,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設計大師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收稿日期:2006年11月
以仿古中式三層閣為研究對象,建立了力學抗震分析模型.對結構整體分別施加人工波和天然波2種地震波,并進行時程分析,得到X和Y方向的層間位移.研究表明:模型X向層間位移比Y向小,說明X向側移剛度與Y向相比較大;模型的1~3層的層間位移角遠小于彈性限值1/550,結構剛度偏大;減少墻、柱豎向構件的截面面積,或減少梁柱數量,對結構力學的性能影響不大.為提高結構整體剛度,需加大Y向側移剛度,這可以通過加大Y向截面尺寸來實現.
關鍵詞:
仿古閣樓;地震波;層間位移
我國木結構古建筑的構造不僅在靜力作用下結構的整體穩定性能良好,而且抗震性能優越.傳統風格的現代建筑是這些年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構造形式,其將古建筑中原本起承重作用的部件省去,加入仿古裝飾配件,從而達到仿古的目的.很多的木結構古建閣樓在經歷了各種自然災害甚至包括地震的破壞后,仍然能夠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足以證明其結構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震功能.張明[1]對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萬佛塔進行了小震作用下結構的動力分析,并得到相關參數;趙武運[2]對甘肅涇川仿古塔進行結構計算,建立梁柱節點的有限元模型,并通過節點分析得到最大應力和節點的薄弱部位;王佩云等[3]對天壇祈年殿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分布及其抗震性能進行了研究;王昌興等[4]對洛陽隋唐城天堂遺址保護建筑結構進行了有限元分析;李桂榮[5]根據我國古建筑在歷次地震作用下的結構破壞狀況,總結了古建筑結構的震害特點,并以泰安市古建筑為例進行了抗震性能分析;方東平等[6]建立了木結構的有限元模型,并將動力計算結果與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到了結構的力學特性;薛建陽等[7]對古建木結構的結構構成和古建工藝進行了廣泛調研,并探討了古建木結構抗震機理.一般而言,殿堂結構從豎向分為4個層次,即梁架、鋪作層、柱架和臺基,研究表明,榫頭和卯口可以通過摩擦擠壓產生減震作用.筆者選取典型的仿古中式三層閣為研究對象,考慮內部夾層的存在,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力學分析模型,研究其抗震性能.主要方法為:對三層閣分別施加天然地震波和人工地震波,然后計算3層的層間位移角,并比較各層的變化特點,從而發現最不利的連接點及部位,為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據.
1工程概況
研究對象為廊院式結構,主要組成部分有閣樓、過殿、配殿、紀念堂、角亭、山門等.從外形看,該建筑屬于唐朝早期建筑形式,用了單層4角攢尖式的角亭、單層9脊殿形式的過殿、單層懸山式的配殿.該閣樓在平面布局上成方形,屬于歇山式風格,建筑總高39.5m,外5層內3層.結構設計方面的基本信息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采用直徑為500~600mm的混凝土圓柱,設計使用年限50年,重要性系數1.0;場地類別為Ⅲ類,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1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g,特征周期值為0.45s;安全等級2級,基本風壓取0.40kN/m2(50年一遇),基本雪壓取0.35kN/m2,結構抗震等級2級;設防類別丙類,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丙級,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
2基本假定與簡化模型
仿古建筑是古建筑的外觀與現代材料的有機結合,在不改變建筑外觀審美的基礎上,利用鋼筋混凝土材料的優勢,使其同時具有觀賞價值與使用價值.引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模型化簡方法,將梁、柱設置為鋼筋混凝土材料[9],并對結構作假設:(1)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2)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中的基本理論適用于本結構的受力變形分析;(3)框架結構的結構特性適用于本結構的特性;(4)砌體結構的抗震特性也適用于本結構;(5)風荷載計算信息符合一般計算方式;(6)地震力信息為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建立模型(圖1).
3地震信息與振型組合
3.1地震信息
已有研究成果:當地震加速度的峰值為0.05g時,建筑結構基本完好;當地震加速度的峰值為0.1g時,建筑結構至多受到輕微破壞;當地震加速度的峰值為0.2g時,多數建筑結構可能會出現中等程度的破壞;當地震加速度的峰值為0.4g時,發生中等破壞與發生嚴重破壞的數量大致相同;當地震加速度的峰值大于0.4g時,根據場地條件選取地震波;閣樓在設防烈度、地震分組、場地類別方面與閣樓所處地理位置有關.首選北京飯店地震記錄波對閣樓進行抗震性能測試,同時考慮人工地震波的情況,并對測試結果進行比對分析.由于地震波峰值一般都集中在某一時間段,因此只需輸入相應時間段內的地震波就能滿足要求.本研究選取12s區段內地震波作為地震數據進行輸入.施加地震波時對信息進行統一規定,使其能準確而詳細地反映閣樓仿古建筑的性能.天然地震波和人工地震波分別如圖2—3所示.對主體結構施加不同特征周期的地震波,比較其最大的層間位移,進而研究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地震參數設計為:地震烈度為8(0.2g);場地類別為Ⅱ,特征周期為0.35s(1.4s);阻尼比確定方法為全閣樓統一,結構阻尼比取0.030;周期折減系數1.00;特征值分析類型為WYD-RITZ;用戶定義振型數為15;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不改變;考慮偶然偏心,不考慮雙向地震扭轉效應;活荷重力荷載代表值組合系數取0.50;多遇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160,罕遇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則為0.900;地震作用放大方法全樓統一,全樓地震力放大系數取1.00;減震、隔震附加阻尼比算法取強制解耦,最大附加阻尼比則為1∶0.25.
3.2CQC振型組合法
采用CQC振型組合法[1-2]建立模型.為提高計算精度,考慮各個振型之間的耦合和基地加速度的作用,當線性結構具有N個自由度的時候,模型的基本動力方程[8]可表示為Mx••(t)+Cx•(t)+Kx(t)=MIu••(t),其中:M為N×N階質量;C為N×N階阻尼;K為N×N階剛度;x和I分別為N×1階質點位移向量和N×1階影響向量;I對應的u••(t)方向位移自由度的元素為1,其余均為0.結構具有比例阻尼特性,若以ωi表示第i振型的自振圓頻率,ξi表示第i振型的阻尼比,Yi(i=1,…,N)表示第i振型的振型向量,且振型向量Yi滿足質量歸一化條件,φTiMφi=1,則質點位移向量可以表示為x(t)=∑Ni=1γiφiSi,(1)其中:γi=ΥTiMIu,為第i振型的參與系數;Si(t)由式Si(t)+2ξωSi(t)+ω2Si(t)=-u••(t)求得.結構的響應向量可以由質點位移向量的線性組合表示R(t)=qTx(t),(2)其中q為響應傳遞矩陣,是結構幾何屬性和彈性屬性的函數.根據(1)式可知,在u••(t)方向結構第i振型的地震作用向量Fi為Fi=αigγiφi=Kδi,(3)其中αi和δi分別為第i振型的規范反應譜影響系數和結構在Fi作用下的位移向量.利用(3)式及關系式(K-ω2iM)φi=0,可得δi=K-1Fi=αigγiω2iφi.(4)其中γi=|ci|/max|ci|(αiγi/ωi2記為ci,稱為第i振型的振型系數).根據(4)式可知,位移向量δi隨ωi的增加迅速減小,但兩者變化幅度不同,從(2)式可知,地震作用效應完全一致.
4實驗分析及結果討論
4.1實驗分析
對3層仿古中式閣樓建筑進行地震影響載荷研究,分別施加天然地震波和人工波時,各層間位移角如表1—4所示.由表1和表2可知:當X,Y向同時輸入加速度峰值為0.035g的天然地震波時,X向在1~3層的層間位移角均未超過彈性位移角限值的1/550;3層的層間位移角在0.1g,0.2g,0.4g,0.8g加速度峰值下均超出彈性限值;2層在0.8g的時候超出塑性位移角限值的1/50.由表3和表4可知:在X,Y向分別施加0.035g,0.1g,0.2g,0.4g,0.8g加速度峰值的人工地震波時,X,Y向層間位移角相差不大,Y向層間位移角略大于X向,各層具有統一的規律.層間位移角呈逐漸增加的勢態.總增率為:X向1層0.3%~0.5%,2層0.5%,3層0.5%~0.502%;Y向1層0.3%~0.499%,2層0.3%~0.5%,3層0.3%~0.5%.這說明結構整體規則,X,Y向剛度相近.
4.2結果討論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假設建筑結構7度設防,對模型進行時程分析.當天然波加速度取0.2g,0.4g,0.8g時,X,Y向位移的峰值超出彈性范圍,模型進入塑性變形階段;而當人工波取0.8g的情況下,層間位移仍小于1/50.這說明此模型符合地震要求的標準.地震波考慮雙向作用,在雙向地震輸入的情況下,研究結構的抗側剛度更加接近實際.對X,Y方向,加速度峰值分別取0.035g,0.1g,0.2g,0.4g,0.8g時,地震記錄及人工模擬加速度時程曲線呈現的層間最大位移角都是在2層.與2層相比,1層的柱子布局數量大于2層,多1圈柱,1層下端固支,抗側抗彎剛度加大.整體考慮下,2層剛度則小于1層剛度.在層高方面,3層的層高小于1層和2層的層高.因平座層與2層樓層間隔較小,故在其中間設了1層圈梁.因平座層與3層樓層間隔較大,故外加2層圈梁.因此,2層層間位移角大于3層的層間位移角.
5結論
動力時程分析表明,所建模型符合地震要求的標準.模型簡化會引起結構局部出現不安全因素,考慮斗拱為裝飾構件.為使節點滿足抗震設計要求,設計時宜采用型鋼混凝土結構.因為國內此類研究的實驗較少,所以采取了較為保守的節點設計方法,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核算.為確保核心區剛度,可以通過適當加大配筋,來保證結構的安全.為有效避免共振,結構不宜選擇主振動頻率在此自振周期的場地建造,同時建議在建筑角點與梁板的邊緣處連接件要牢固,必要時可進一步加固.
參考文獻:
[1]張明.九華山回香閣萬佛塔結構動力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5.
[2]趙武運.甘肅涇川某高層鋼結構仿古塔的結構分析及若干問題探討[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1.
[3]王佩云,王建省.祈年殿式鋼筋混凝土模態分析[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2,24(1):83-86.
[4]王昌興,徐珂,田立強.洛陽隋唐城天堂遺址保護建筑結構設計[J].鋼結構,2011,26(8):32-36.
[5]李桂榮.中國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24(60):68-72.
[6]方東平,等.木結構古建筑結構特性的計算研究[J].工程力學,2001,18(1):137-144.
[7]薛建陽,張鵬程,趙鴻鐵.古建木結構抗震機理的探討[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0,32(3):8-11.
[8]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陳明達先生是我國杰出的建筑歷史學家,是繼梁思成先生、劉敦楨先生二位學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國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學者之一。陳先生的去世,是中國建筑史研究隊伍的一個損失,我們后學一直在深深地懷念他。
陳先生是長輩學者,一生在腳踏實地勤奮工作,成果斐然,卻又淡泊名利,對我們后學則平易近人,誨人不倦,令人欽敬。1978年我從干校到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0年后,回到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工作,那時陳先生已從文物出版社調到研究所里我很慶幸能與德高望重的先生一塊工作,可隨時求教。當時我們尊稱他陳公,每天都戴著老花鏡,站在高大的繪圖桌前用鴨咀筆在認真繪制1/2開的圖紙(今天早已不用這種老式的繪圖桌和每次要添上墨水才能畫的鴨咀筆繪制圖紙因為用它繪圖太費勁了),先生告訴我,這是繪制《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的圖版,共49幅。先生繪的圖很規矩、漂亮。我想,每張圖紙從起草圖、描正到圖面注字,這么弓腰站著繪制即使我們年紀輕的人用一個星期也完成不了,何況是60多歲的老人啊,陳公這種艱苦勤奮的工作精神,令我們后輩肅然起敬。
1980年我做布達拉宮專題時去向陳公請教,先生先給我講他做《應縣木塔》專題的經驗:開始覺得資料準備得很充分了,一動筆才發現不夠再去補充調查和測繪,來回幾次才做好。然后說“那邊是另一種做法,另一種風格,在面上要廣,多看一些,點上工作要細,深入一些。”確是如此若調查疏忽,等以后發現問題再去補測,談何容易,我以前也有此教訓。于是我們在第一次認真測繪了布達拉宮并出全部圖紙,還調查了各地的古建筑作比較,當做完《布達拉宮》專題后,我還能繼續做《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和《中國藏族建筑》等課題,這正是得益于陳公的教誨。
當我把以前的調查資料整理成《閩南民間住宅做法》及《廣東民居木尺》,并用它們的做法原則去解讀民間流傳的《魯班經匠家鏡》一書,覺得它們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結果寫成《(魯班經匠家鏡>研究》一文,我帶著題綱和一些原稿去向陳公請教,先生看后說,研究民間建筑設計與做法的方向對,像這樣充分掌握資料,在事實的基礎上去分析很好現在寫的深度如何并不重要,可以再研究,要能讓別人在你的資料基礎上去分析、提高,把問題搞清楚,這才是目的。令我至今不忘的是先生在閩南原稿中指出“檐出”是多少沒有記錄,這問題雖不大,但說明先生看問題深入細致,關鍵處不容忽略,學風嚴謹。一天在陳公家中遇見王世襄先生來訪,時王先生剛發表《家具條款初釋》,陳公即對我說王先生已做了《魯班經》的家具研究你是做建筑和其他部分,應有王先生的家具部分才算完整。還有一次,陳公與我們在院門口遇見建工出版社的編審喬勻先生,陳先生即向喬先生介紹了我正在寫《研究》,盡管當時有一些客觀原因,此文稿不能出版,但從以上可看出陳公對后學的熱心教誨扶掖。
陳公原來住在人大會堂后面石碑胡同一座小四合院的兩間東廂房里,房屋已很有些年代了,面積也不大里屋住人,外屋是客廳兼工作室、餐室室內有桌、椅、書架、柜,布置有點緊,但簡潔。東墻外地勢高,東墻下半部經常是潮濕的,所以室中央秋、冬、春三季都在生著蜂窩煤爐子,以避潮氣。爐子上坐著開水壺,先生笑說這好啊,隨時可以沏茶。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院在辦公樓后面蓋了三棟宿舍樓,陳公分到一套兩室半的住宅,總面積不過70m2。先生搬過來后說:這比石碑胡同那邊寬,家里有了餐室,廚房和廁所,好,夠用就行,都是安居之地。在生活上先生要求不高,且從不計較,心情平靜、坦然。
我們研究所與外面的一些科研單位和有建筑系的大學一直在學術上有著廣泛的交流與聯系,每年所里都有不少同事應邀忙于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議,這些陳公都不參與。除做自己的研究工作外,卻對培養新生力量及為出版社出好書把關而傾注心力,如為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建筑系研究生授課、評閱研究生畢業論文;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籌備編寫《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承擔戰國至北宋木結構建筑技術的撰寫工作,為文物出版社主編《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叢書參與文物出版社的一些重要著作的編審工作等,先生一直腳踏實地勤勞工作,不尚虛聲。
陳公離開我們已有十載,先生音容笑貌時時縈懷在我心中,撫著他送給我有他簽名的《應縣木塔》,《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及《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技術》,先生逝后,其夫人李淑其女士又送我有她簽名的《陳明達古典建筑與雕塑史論》等這些著作而深深追思,經常學習,不斷提高學識。想到先生的為人、學風極為欽敬,后學者正是會沿著先生的精神前進。
作者:陳耀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 研究員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游觀光,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為中心的五臺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余里。五臺山的壯美風景在于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臺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所以叫五臺山。五臺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里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游避暑的勝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揚天下的。那么五臺山是如何成為佛教圣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后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明帝準奏頒旨,在五臺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臺山也就成為佛教圣地。從此五臺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臺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臺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臺山現有寺廟50余座,盡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臺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筑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筑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余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行的第一個游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首先游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筑,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筑有106處,占全國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而五臺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墻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筑,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里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筑,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墻身并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據大殿橫梁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筑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余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杰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筑,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筑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里高而背風,較為干燥,有利于木構建筑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于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后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后還要歸功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筑和許多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游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后,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來被毀。現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阿彌陀佛是直發。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后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養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著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著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著佛殿兩山墻砌臺上還排列著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云,確系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胡須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胡須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梁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于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里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閣之圣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論文關鍵詞: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歷史
現代建筑中“以人為本”已逝去,過多地去討論功能空間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為這些東西在浪滔之后已經深深賦予建筑本身。中國加入世貿后,給建筑創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內涵
爾今,在當代建筑理論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莫過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實簡單地說這兩者本身就是統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將它割裂開來分析又分析。一句話,地域差異只談文化差異。在特定的地域氣候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當時當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長期以來,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這樣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上是不盡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這個規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會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見摸不著,又實實在在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們只能去理解它,體會它。
從更深層來談,“文化”是為人們所接受且深深影響著人們行為的,單就廣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審美也會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認”優秀的,這不僅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評判定位,最主要的還靠群眾,尤其是那些每天抬頭可看見或者與之密切聯系的人們。
有人不禁會問:那他們對其有何標準呢?其實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種審美觀念,一種不是與生俱來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的精神,會“指引”著他們,“影響”著他們。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務于群眾的,因此,優秀的建筑必然需要與“人群”產生共鳴,能夠在精神上引起他們的感悟,激發他們一tL,靈深處的情感。因此,優秀的建筑同樣應該具備一種地域文化精神。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們心底,又表達在建筑中的一種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談論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說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樣的性格,或靦腆或大方,或開朗或沉悶。建筑也同樣具有人的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與建筑個性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建筑個性是講求另類,構思新穎大膽,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說它內在的本質,有內涵、有品質,能夠給人親切感和深厚韻味的。然而這些正是當代身邊建筑最缺乏的東西。
對于每個建筑作品,當他能夠完整地實現矗立在你眼前的時候,它就可以擁有語言了,與周圍的人群產生交流,是否能為人們所認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與人們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與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國的木構架的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在世人堪稱是神化,而延續到今天,它卻成了在眾多建筑師看來是“落后產物”的敷生物種而妄自菲薄起來。更有些建筑師以為拼湊幾個天井蓋幾個大屋頂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這些簡單、庸俗的東西,就這樣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發展多是借鑒于中國,作為代表其建筑特點的“神化”建筑,以木構架和兩坡懸山為特征,具有洗練簡約的優雅的灑脫;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將中國禪宗和中國造園藝術精神揉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上海金茂大廈是美國人設計的,汲取了中國古塔的神韻,不是簡單的模仿,沒有玻璃瓦,沒有風鈴但整個建筑卻十分具有中國文化的神韻。
所有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標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復古建筑相形見拙。
3.2呼喚
經濟全球化帶來巨大經濟財富,同時也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西方文化的滲透和WTO的加入,外來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著整個建筑市場,“國家歌劇院”、“國家電視臺”、“鳥巢體育中心”,以北京為首的,本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和歷史名城,現在竟成了國外“知名”建筑師們的試驗基地與練兵場。不禁會問,我國的本土建筑師哪去了?
其實就在身邊,在低頭,在沉默,殊不知還是這塊土地,還是這些文化,就是無限智慧與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這些外來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發揚光大中華優秀文化的最佳時機。然而還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只因為他們身上缺少了一樣東西、一種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論文摘要:建筑被譽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歷史”,是包羅萬象的空間藝術。透過那斑斑駁駁的一磚一石,人們能夠從中解讀出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國傳統建筑是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中的禮制,宗族家庭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響著建筑的布局,建筑環境設計和裝飾風格等,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意蘊。
建筑,是指供人們進行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的房屋或場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外,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具備很獨特的審美價值。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從縱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時代性的差異;從橫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歷史淵源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了建筑風格的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與西方古建筑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筑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土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構架,先從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橫向的梁枋,再在這些梁枋上鋪設屋頂,所有房屋頂部的重量都由梁枋傳到柱子,經過柱子傳到地面。而用土、磚、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墻,只起到隔斷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國的古代建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表現帝王活動、生活的宮廷建筑;二是表現人民生活、活動的民居建筑。這兩大類建筑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著一種直接的、密切的聯系,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本文中,筆者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中國傳統建筑中體現的傳統文化。
一、“禮制”與中國傳統建筑
君主專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政體形式。“禮制”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很重要的。所謂“禮”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等級制度。孔子是“禮制”的忠實維護者,他的“克己復禮”等主張,都反映了禮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同樣存在壁壘森嚴的等級,從建筑的布局、形體、結構到裝飾設計,處處皆凝結著強烈的政治倫理規范,以顯示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禮制。這就是建筑中的“禮”。宮殿建筑中,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為“殿”,與家人生活起居之處為“宮”。故“殿”的面積與構件都以大為美,以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來顯示皇權至尊。“宮”的建筑規模則據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的起居宮最大,其次為皇后及其妃嬪所居之宮。明清故宮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整個建筑群中最雄偉宏大的部分,居中而立,統攝全局,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后宮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宮規模最大,其后為皇后起居的坤寧宮,再次為妃嬪所居的東西六宮,皇室家族內部的貴賤尊卑,由此都可見一斑。
民居建筑的等級限制也是極為嚴密的,各朝統治者甚至以律法的形式來加以規范。各級官員的府邸建筑,都是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的。建筑裝飾的倫序等級十分明顯。例如:基座是中國傳統建筑常用的裝飾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臺基,官品較高的府邸可用較高級臺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廟宇,才可以用“須彌座”。這種座式原為佛像底座,寓意以須彌山之高顯示來佛的崇高和偉大。皇家建筑借用“須彌座”寓意皇權的至高無上。屋頂式樣的不同也代表民居的不同等級,四面坡頂多為皇室和廟宇專用,歇山頂多是達官貴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為硬山頂。此外室內裝飾中常用的天花、彩畫等也分不同等級,嚴禁違禮僭用。
二、“宗族觀念”與中國傳統建筑
宗法家族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儒家所倡導的宗法倫理在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后,這種觀念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中國傳統建筑也時時處處都體現了宗族觀念和思想。
中國傳統的居室建筑,是對宗族家庭倫理最形象、最生動的闡述。就平面布局而言,民居的分布多由若干單體建筑來組合構成庭院,再由一個個庭院組成村寨。庭院為同祖同宗家庭生活起居之處,村落為同姓同族之人交往活動之處。這種布局,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強調族群而淡化個體,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充分體現了傳統家族的宗法特質。民居庭院內部的布局也內涵豐富。為了體現父尊子卑,長幼有序,一般皆將家長所居的正室安排在正上方,同時也安排有祭祀祖宗或家庭集會之地。在“堂”的兩邊,對稱排列東西兩房,歸子輩居住。相對于“堂”,房為從屬地位,這與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同時,由于堂為家庭居室中最尊貴的地方,代表同宗集會之地,故人們習慣上以“堂”稱父系親屬;母系的親屬不是同祖同宗,故而不能算是同“堂”之后,遂以“表”稱之。出于室正房偏的觀念,人們稱結發妻子為“正室”稱妾為“偏房”。同時,為了限制和規范婦女的行動自由,婦女的居室一般被安裝在幽深、封閉的院落后部,故傳統社會習慣稱妻為“內室”。一般情況下,婦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輕易入內院。古人將婦女之居稱為“閨房。
三、“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建筑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中最重要的思想觀念之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強調人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投入。中國傳統建筑紿終講究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建筑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和映襯,追求虛實相生,情境相映,曲折盡致,意有回境以達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境界。
分布在祖國各地的民居,其選址、布局、結構、色彩風格皆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與各地區自然環境相生相融。西南地區陰熱潮濕,蛇蟲出沒,居室虛空而筑,幢幢竹樓掩隱在片片竹林叢中,拙樸雅致;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干燥少雨,黃土漫漫,其居室掘穴為窯,蒼茫而古樸;江南水鄉地區,湖泊縱橫,星羅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橋流水,恬靜柔美;東北平原地區,原野遼闊,寒冷干燥,故居室雕梁畫棟,端莊厚重。在色彩的應用上,北方自然色彩單調,故建筑的裝飾色彩濃重熱烈,紅墻朱門,黃瓦綠窗,色彩熱烈鮮明。南方植被豐富,自然色調豐富多彩,故建筑物多采用天然原色,粉墻黛瓦,褐柱青磚,幽雅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園林建筑,是對自然山水的再現。所謂“雖為人作,宛自天成”,指的就是園林中的建筑設計盡可能排除人工雕琢的痕跡,遵循自然山水風景的規律,效法自然,渲染野趣。為了與周圍環境協調,建筑往往不得不改變某些固有的特質。如對線條的處理,建筑作為人工創造物,直線是其人力之美的象征,而自然山水風景卻多為柔和、流暢的曲線。
中國傳統建筑作為華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那些獨具匠心的建筑布局,雅致唯美的建筑裝飾,繽紛絢爛的建筑色彩……無不讓人感慨中國傳統建筑的極致之美。同時,中國傳統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引發人們對歷史、自然,人生的無限感悟。讓人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林皎皎.中國古代建筑與傳統文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7(1).
[2]馬齊飛.中國建筑與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9(9).
內容摘要徽州傳統文化在今天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存和文獻文書遺存,它們許多都得到了開發,融入了現代社會。具體開發的路徑是:徽州傳統物質文化的遺存直接導致了徽州人文旅游事業的發展、徽州傳統非物質文化的遺存直接導致了徽州傳統工藝的產業化開發、徽州古代文獻文書的遺存直接促進了徽學事業的發展。這些開發都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對其已達到的開發狀況,宜作合理的價值評估:徽州人文旅游事業的發展目前尚屬初級階段,由之也顯示出了十足的后勁;徽州傳統技藝的產業化開發目前尚屬起步階段,由之也顯示出了極大的潛力;徽學的研究目前尚處在發展階段,由之也顯示出了多學科的價值有待更全面展開。
關鍵詞 徽州文化遺存 開發路徑 價值評估
作者劉伯山,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 情況報告員、到了極大的發展,徽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結合的目的也就不僅僅是停留在文物保護的需要了,而是要打造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幫助鄉村農戶脫貧致富;至21世紀,以徽州物質文化遺存為主要開發內容的徽州人文旅游事業蓬勃發展,已經成教師心得體會 為了一個重要產業,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僅以黃山市來說,2009年,黃山市旅游業總接待游客2122.52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7.7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8.15億元,旅游創匯2.44億美元。全市納入旅游統計監測的景點有52個,共接待游客近1200萬人次,門票收入6億元。這其中,利用徽州傳統文化的物質文化遺存而開發的人文旅游景點是30多處,有門票收入的景點是23處,門票總人數達410萬多人次,門票收入達1.5億多元,如果再考慮旅游的吃、住、行、購等綜合因素,徽州人文旅游的實際收入還要乘上幾倍。
黃山市的旅游過去一直是以黃山自然風光游為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徽州人文旅游大規模開發以來,徽州人文旅游的總人數,2002年,歷史上第一次持平了黃山風景區;2009年,則達到了黃山風景區的1.75倍。徽州人文旅游目前已經是黃山市的支柱產業之一。
2.徽州傳統非物質文化的遺存直接導致了徽州傳統工藝的產業化開發。在林林總總的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目前得到產業化開發的主要是一些傳統的工藝和技藝,據筆者的調查,至2009年底止,其產業化經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至少有27項,其中,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1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6項,它們還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屬于徽州傳統產業的技藝,其自古至今一直是獲得產業化開發的,如徽墨、歙硯、萬安羅盤、各種茶葉制作技藝、新安醫學等。另一類是原本只是用于滿足徽州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習俗和精神需要的技藝,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黃山市旅游事業的發展而得到新開發,從而走向市場、走向產業化經營發展道路的,如新安畫派、徽派版畫等藝術和徽派傳統民居建筑營造技藝、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藝等。
這些已經開發的徽州傳統技藝所產生的效益是巨大的。經濟效益,筆者無法統計;社會效益,僅以萬安羅盤為例。羅盤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延續和發展,既能用于辨別方向又能用于風水占卜。萬安羅盤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傳統技藝手工制作的羅盤,因誕生、生產地為休寧縣萬安而得名,其制作業至遲興于元末,明代得到發展,清代中葉進入鼎盛時期;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吳魯衡毓記”羅盤、日晷獲得了金獎;2009年12月,休寧縣萬安羅盤廠又成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生產商,生產的萬安羅盤被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認定為2010年該會特許(文史論文)商品禮品。
3.徽州古代文獻文書的遺存直接促進了徽學事業的發展。傳統的徽州社會與文化既是中國傳統社會與文化發展的典型投影,又是典型縮影,具有“標本”的價值和地位。因此,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內外就有人專題研究徽州問題:30年代,黃賓虹先生正式提出了“徽學”的概念:進入80年代,一門以“徽學”命名的新興學科廣為傳播,90年代后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在21世紀,徽學已是被學術界、文化界及社會各界共識為走向世界的顯學。二1j但徽學這門學科之所以能夠成立,大量典籍文獻和文書的遺存是極為重要的支撐。特別是徽州文書,它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美國學者約瑟夫·麥克德謨特在不多的幾位傳承藝人在黟縣的西遞、宏村、南屏等地開設了個人作坊,有了作坊式的經營;2002年以后,這項藝術的開發才真正走向產業化的道路,如在合肥市成立了安徽華韻徽雕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在雕刻上的產值達到400多萬元人民幣。位于黃山市屯溪區的黃山市百鳥亭古建筑構件設計制造有限公司,2004年初成立,原本還是小作坊式的、以從事小工程建筑業為主,之后才重點轉向從事古建筑構件的磚雕、木雕、石雕、彩畫的制作、安裝、銷售;現有員工20人,2009年的產值才150萬元人民幣,但產品銷售到了上海、湖南、浙江、江西及安徽省的合肥、馬鞍山等地。
其二,尚未全面開發,搶救工作仍在進行。目前已開發的產業只占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少一部分,并且主要集中在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術等方面,其他那些極富徽州地方特色、具有開發價值的如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戲曲、民間雜技、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游藝、傳統
體育與競技等基本上都沒有得到有效地開發。并且,無論是目前已經開發的和尚待開發的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下都還存在繼續搶救的任務,內涵有待于進一步挖深,特色有待于進一步強化。
其三,從業人員少,規模量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存在著瀕危的問題,普遍化的程度底,傳承人少,要進行產業化的開發,可從業的人員不多,生產難以上規模。特別是一些傳統技藝的產品,要保證正宗和原汁原味,還必須是手工制作,由之更影響了產品的規模量。拿萬安羅盤來說,“吳魯衡涵記老店”是創辦于清雍正年間的老店,其制作的羅盤,材料是選用徽州稀有的虎骨木,僅盤面制作的工序就有8道,全靠手工完成,尤其是磁針,采用的是祖傳獨有的天然磁石磁化工藝,具有靈敏度高、永不退磁等性能,正是有了這些限制,真正懂行和能做正宗萬安羅盤的人就很少,盡管萬安羅盤是屬于傳統產業開發的技藝,但自古至今,產品的規模一直上不去,產業難以做大。
【關鍵詞】古鎮;保護;開發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旅游產業不再是傳統觀念上的無煙產業,過度開發和保護不當都會使旅游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古鎮作為向現代人展現人類歷史文明的一種媒介,有著其獨特的地域文化性和歷史傳承性,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
自上世紀八十年末,以代表江南古鎮特性的周莊古鎮以景點形式迎來了第一批游客,由此便拉開了我國古鎮旅游的序幕。現如今,古鎮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熱潮。但是伴隨著我國向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很多歷史文化古鎮正面臨著嚴重威脅。古鎮里的很多古民居、古街道、古建筑和文化傳統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它們或因全國上下興起的大規模的城鄉建設熱潮所面臨著強拆、改建;或因環境的惡化而使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面臨自然的風化破壞;亦或是由于在旅游開發時遭到無序、盲目的修建。總之,不管何種原因,要想讓古鎮旅游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就應對古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古鎮的概念研究
由于我國的古鎮旅游起步較晚,對古鎮旅游的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直到進入21世紀,古鎮熱潮的興起,才引起學者們對古鎮旅游的關注。從現有相關研究文獻及論文的資料看,學者們起初對古鎮的關注度從單一的區域旅游資源和古鎮景觀構造這些方面開始研究,到現在的結合資源學,市場學,管理學等對古鎮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對古鎮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界定,甚至對古村落、古城、古鎮、歷史文化名城這幾個概念都沒有明確區分。周虹在《古鎮映像館/徽州》中把那些沿襲了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且居民建筑至今仍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鎮、古城、古鎮都統稱為“古鎮”[1]。而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則從歷史城鎮的特征方面來進行界定,他認為歷史城鎮有別于一般的城鎮,它是人類在一定歷史時期生產生活的見證;它具有深厚的物質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在當時充當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角色[2]。陳志華在《關于楠溪江古村落保護問題的信》中對古鎮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指標,古鎮必須具備悠久的歷史,是通過規劃設計,與自然環境相融的村落,古鎮里面不僅有書院、村塾,還要有公共園林,且具有很高的科名成就[3]。而同濟大學的朱曉明則認為古鎮的歷史應有個時間分界,他認為那些始建于民國前至今仍發揮著社會功能的村落,對民風民俗、歷史建筑風貌、建筑風格、選址等都保留得較為完好的,均可以稱之為古鎮[4]。劉偉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結合國外古城的定義和我國古鎮的由來和古鎮的歷史功能把古鎮定義為:主要指18世紀以前已發展起來并保存當時風貌的,一種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有一定規模的,具有軍事、行政管理、或者商業功能的人類集聚地[5]。
二、國內古鎮保護研究
(一)我國歷史城鎮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對歷史古鎮的保護研究最初是從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從最初的對單個建筑個體的保護,到現在的包括對整個古鎮片區的保護研究,形成了多層面、多視角、系統化的保護體系。
自從1982年2月8日在《關于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首次批準了以北京為代表的2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開始,直到1986年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第一次提到了對村鎮的保護,這一建設性的提議為我國保護歷史村鎮拉開了序幕。時隔六年后的2002年,“歷史文化村鎮”的概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首次提出,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政策,為保護歷史文化村鎮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據。國家建設部和文化局從2003年10月開始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進行評審,并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單。之后相繼分別在2005年9月、2007年5月、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公布了5批次共35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中歷史文化名鎮181個,歷史文化名村169個,這些名鎮名村分布在我國的大江南北。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一條例對保護和規劃古村落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也為我國保護這些歷史文化古跡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體系。
(二)國內古鎮的相關理論研究
自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江南水鄉古鎮旅游開始,至今已二十余載,但是這股熱潮并沒有消退。進入21世紀以來,古鎮旅游仍然是旅游者所青睞的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盡管我國開發古鎮旅游的歷史并不長,但就在這短短二十年間,古鎮旅游對古鎮歷史資源的破壞已經引起人們高度關注。雖然學者們對古鎮的研究涉及面比較廣,有從建筑方面,也有從文化方面。但是,學者們對古鎮旅游的保護和開發這方面的研究關注程度最高。
同濟大學阮儀三通過對周莊古鎮旅游對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問題,提出了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針對旅游觀念偏差問題、老齡問題及公共空間頹廢等問題提出思考[6]。徐森在《淺談古鎮保護》一文中也提出了保護古鎮要處理好古鎮的保護與發展、開發的各種關系,同時要保持古鎮建筑群體與生態環境間的協調關系[7]。陳炳鈞等人提出在古鎮保護過程中應注意:古鎮保護不是靜態的、單一的,所以對其進行保護就需要用動態的、多元化的視角進行有序的保護,提高當地居民及各方利益群體對古鎮保護的參與性[8]。許冰鑌在《中國古村落保護方式探索》文中提出了具體的保護方式,如通過開發旅游進行利用模式、博物館模式、集散為整的模式、及對街區、院落的保護[9]。譚宏則是從構建一定的法律法規、監察制度等保障體系方面對古鎮進行保護和開發。他認為對古鎮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相關職能部門為監督檢查機構,專家學者為咨詢機構,通過相關的激勵制度讓居民共同參與對古鎮的保護,成為古鎮保護的主體;同時還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讓保護工作具有法律效應;對保護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引入民間資本、市場投融資的方式解決[10]。韋祖慶、陳才佳通過分析黃姚古鎮旅游可能會造成古鎮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出了要建立一個利益共同體,即旅游開發公司要與當地居民形成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共同體,使雙方實現經濟共贏,并在保護古鎮上承擔相應的義務、職責[11]。姜龍以四川羅城古鎮為例,提出了對川南傳統古鎮實行分級保護,重點保護的原則;對古鎮功能結構要以保護歷史風貌為重點,對老街部分功能進行轉換,恢復傳統喝茶聽說書等生活方式;重視保留古鎮的完整性和整體性,不僅要保護古鎮的建筑,還要對古鎮的地理人文環境進行保護;最后提出加強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度[12]。吳瑕認為學術界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存在幾個問題:一是研究沒有很好地運用系統化理論,研究的方法比較單一的;二是對我國偏遠的民族地區的歷史古城鎮研究較少,且對自身的資源價值認識不到位,沒有對各類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歸類保護;三是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開發方面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在開發中忽略了對各個名城之間的聯系[13]。從吳瑕的這篇文章也折射出目前我國對古鎮研究所出現的相類似的問題,為在今后的古鎮保護工作中提供借鑒作用。
三、國外對古鎮的保護研究
(一)國外對古鎮保護的相關法律簡介
國外很多國家在制定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古城鎮的保護方面有著非常健全的法律體制。特別是歐洲國家,他們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歷史古跡、古建筑、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方面制定了非常系統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這對歷史城鎮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西方國家對古城鎮的保護也是經過漫長的摸索過程,從1933年《雅典》的問世、到1964年《威尼斯》的通過、再到197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及1987年《華盛頓的》出現,這俗稱“三大一個公約”的問世標志著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所做出的貢獻。從只對單個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地區進行保護的《雅典》的問世,到《威尼斯》里對保護的內容擴大到整個文物古跡,再到《華盛頓》將保護的對象再次擴大到歷史城鎮的闡述。這些都顯示了從單一建筑個體到整個片區的保護,再到一個多元化、系統化的城市與環境相融合的過程。
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這些國際性機構的成立,為制定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古城鎮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國家都會出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村鎮的法律,時至今日,這些政策法規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羅列一下20世紀出臺的一些較有影響力的政策:1930年法國出臺了《風景名勝地保護法》、1931年頒布《關于歷史遺跡修繕的雅典》、1962年法國的《馬爾羅法》、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即《威尼斯》)、1966年美國的《國家歷史保護法》、1967年的《關于保護和恢復歷史性或藝術性中心的決議》和英國的《城市宜人環境法》、1971年德國《城市建設促進法》、1972年通過的《把現代建筑融入古建筑軍的決議》、1975年的《關于保護歷史小城鎮的決議》、《布魯日決議》及日本的《文化財產保存法》、1976年的《歷史性城鎮的新生》和《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1978年的《關于保護歷史性城鎮街道尺度的決議》、1982年《關于小聚落再生的Tlaxcala宣言》、198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和地區的國際》(即《華盛頓》)、1993年法國頒布的《建筑、城市和風景遺產保護法》、1994年的《奈良真實性宣言》、1996年的《歷史性城市地段重建決議》、1999年《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等。以上這些國際法規對我們如何針對歷史古鎮的保護和規劃起到了非常好的參照作用。
(二)國外古鎮保護理論研究
1997年,Peter Lovell就古鎮建筑的保護提出了一些方法。他認為:一是不能孤立地只對古建筑進行保護,而要注重對整個古鎮的環境進行保護,保護好各建筑體與街道、廣場的整體結構;二是在保護過程中不能破壞古鎮的原真性,要注意保留古鎮的原有歷史信息;三是在對傳統建筑進行修繕的時候,注重盡量使用與原建筑形同的材料,保持建筑風格一致的方法;四是對于現代建筑不能全盤否定,而是在保持古鎮原有風貌不變的情況下,盡量限制現代建筑的高度,空間布局[14]。Shetawy 等學者為了保護埃及Giza的文化,避免旅游對當地文化的沖擊,把Giza地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旅游區進行分區保護[15]。Laurie Kroshus Medina通過對瑪雅古村的傳統瑪雅文化形式不受現代旅游商業文化的嚴重影響,進而對古鎮原真性文化展開研究[16]。Naciye 則從保護與復興的角度,對歷史城鎮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進行綜合的分析評價[17]。
四、對古鎮開發問題的研究
國外對名村古鎮采取以運動和藝術這兩種主要的主題開發模式。如位于阿爾卑斯山脈的意大利麗暉谷古鎮是以開發戶外運動為主題的旅游模式。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當地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村莊景象,還能體驗高山滑雪,及參與各種越野自行車所帶來的樂趣。歐洲以其獨特的歷史建筑風格和藝術魅力對歷史小鎮進行開發。以法國的楓丹白鷺古鎮為例,其著名的宮廷建筑、古城堡、以及楓丹白露深林和巴比松畫家村透露出濃郁的藝術氣息,讓游客慕名而來[18]。
目前我國古鎮開發的主要有采取政府授權特許經營、政府承包經營、政企合作這三種方式。學術界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古鎮開發提供理論支持。職曉曉從旅游扶貧角度,對那些地處貧困地區的古鎮進行開發,以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他提出了由政府主導、景區帶動、引進民間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協作模式,建立試驗區、異地安置等不同的旅游扶貧模式[19]。田喜洲在《論西部古鎮旅游資源及開發》提出了主題式開發、互補式開發、保留式開發及綜合式開發這四種開發模式[20]。孟明浩、余琪等人則用體驗的角度對古鎮的旅游開發進行研究,他們通過對古鎮旅游產品的體驗設計原則、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措施。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外古鎮保護主要涉及到古鎮的政策法規的保護條列、對古鎮建筑的保護及其針對古鎮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古鎮開發方面,大多數都是從游客體驗方面進行開發。在實際的案例中我們發現,很多古鎮在處理保護和開發這兩者關系中,更多的是從開發角度進行研究。如何正確處理好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我認為首先要明確這兩者間的地位,即以保護為主,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古鎮資源,只有這樣,古鎮旅游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
從對比國內外對古鎮的法律法規方面分析,我國對古鎮保護的法律相對沒有那么成熟,且對于保護古鎮的法律條文比較籠統。對古鎮相關的保護都是放在文物法里面的居多,只從單個歷史遺跡進行保護,而沒有對整個古鎮保護制定系統的法規。我認為在今后,應從文物和旅游方面,制定針對我國各種歷史旅游資源保護的法律。
從目前對古鎮保護和開發的理論研究看,大多都是從個別古鎮案例進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些關于保護或者開發的建議、措施。而這些保護開發的方法都比較籠統,理論研究不夠深入。我認為以后應該先對各種不同的古鎮資源進行細分,然后針對不同的特點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出更為細致,系統的保護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周宏.古鎮印象館/徽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阮儀三,吳承照.歷史城鎮可持續發展機制和對策[J].城市發展研究,2001,8:15—17,57.
[3]陳志華.關于楠溪江古村落保護問題的信[J].建筑學報,2001,11: 52—53.
[4]朱曉明.試論古村落的評價標準[J].古建園林技術,2001,4: 53—55.
[5]劉偉.龍華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研究[D].四川大學,2005.
[6]阮儀三,邵甬.精益求精 返璞歸真—周莊古鎮保護規劃[J].城市規劃,1999,7:54—57.
[7]徐森.淺談古鎮保護[J].江漢考古,2001,(1):94—95.
[8]陳炳鈞,樂琦.古鎮保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江蘇城市規劃,2009,8:38—40.
[9]許冰鑌.中國古村落保護方式探索[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6:367—368.
[10]譚宏.古鎮保護與開發的保障機制[J].城市問題,2010,10:55—60.
[11]韋祖慶,陳才佳.黃姚古鎮旅游開發現狀分析與保護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9,1:10—14.
[12]姜龍.川南傳統古鎮保護與發展研究—以羅城古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5): 2820—2821,2917.
[13]吳瑕.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1:45—49.
[14]Peter Lovell.歷史建筑與歷史地段的保護方法[J].國外城市規劃,1997,3:8—10.
[15]Ahmed A A Shetawy, Samah Mohamed E1 Khateeb. The Pyramids Plateau: A Dream Searching for Survival[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819—827.
[16]Laurie Kroshus 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17]Naciye D. A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n histotic urban quarters-a case study of the Walled city of North Cyprus[J]. Cities,2004,21(4):329—248.
[18]余向恒.陜西名村古鎮保護與開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19]職曉曉.基于旅游扶貧模式的陜西省古鎮旅游開發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9,12:100—104.
[20]田喜洲.論西部古鎮旅游資源及開發[J].旅游論壇,2009,3:348—350.
基金項目:
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1106LX592);廣西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2011105950802M01)。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