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物流市場論文

物流市場論文

時間:2023-03-24 15:52: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市場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物流市場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港口物流;腹地經濟;協同發展;灰色關聯度

中圖分類號:U69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needs of hinterland econom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hinterland economy will als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port logistics. At present,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Guangxi is facing many good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rt logistics is the basi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nterland of Guangxi beibu gulf port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quo, using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odel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angxi beibu gulf port logistics and the hinterland economy, found that both have higher correlation, but also the existence of some not harmonious facto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rt logist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port logistics; hinterland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0 引 言

隨著中國――東盟貿易區建設的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等,廣西迎來多區域合作發展的大好時機。而推動港口和海運發展將成為促進多區域合作的有效手段。但是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存在著港口規模小,集疏運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偏低等問題,不能滿足腹地經濟區內相關產業發展對物流服務的需求,反過來港口物流發展不足也制約其腹地經濟的發展。然而,腹地經濟為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發展提供主要貨源,為港口物流的發展提供空間保證。同時,腹地經濟向港口物流輸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高素質人才,對港口物流的發展發揮服務支撐作用。港口物流發展需要腹地經濟的大力支持,腹地經濟進一步發展也將帶動港口物流建設。所以,研究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港口經濟腹地,是指港口的經濟服務區域,為港口提供進出港貨物的經濟范圍,其內涵是港口的吸收和輻射能力能夠達到并能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地域空間[1]。廣西北部灣港口腹地面積廣闊,按照吸引作用的大小和范圍的不同,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腹地,包括廣西的欽州、北海、防城港、南寧、玉林和崇左等,也就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所轄行政區;第二層腹地主要包括廣西的其余地市;第三層腹地是作為新戰略支點所輻射的中南西南部分地區[2]。根據數據的可得性、科學性,結合區域經濟整體性原則,將研究范圍限定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

1 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機制

1.1 港口物流發展對腹地經濟的影響。港口物流能夠直接推動腹地經濟的發展。比如港口物流服務于港航、船運等直接產業的發展,繼而帶動當地GDP、地區財政收入和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的增加,直接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

港口物流的發展能促進腹地經濟范圍內增長極的形成。它促使大量生產要素不斷地向港口以及周邊低成本地區轉移,吸引關聯產業的相對聚集,進而形成“產業集群現象”,逐漸在腹地經濟發展中發揮增長極的作用,促進增長極的形成,對區域整體繁榮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港口物流發展對腹地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港口物流的發展會擴大港口的規模,提高作業效率,增加國際航線數量等,吸引周邊港口的許多貨物來此港口中轉,刺激港口物流的進一步發展,促進港口所在城市的基礎設施、港口關聯產業的發展,形成馬太效應[3],促進腹地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1.2 腹地經濟發展對港口物流的影響。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產生大量貨物運輸訴求,增加港口貨物及集裝箱吞吐量。腹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通過港口與海外市場相連接,將腹地的產品銷往國外;另一方面,腹地經濟的發展,需要從海外進口加工原材料和產成品等資源。因此,腹地經濟的發展水平、規模、結構、對外貿易情況等影響著港口的吞吐量。

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物流運作提供空間保證。腹地經濟的發展和港城的建設,促進區域內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港口貨物的運輸和中轉提供了便利條件,擴大了港口的腹地空間范圍。因此,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物流的發展和內陸交通運輸通道的連接提供了發展空間,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物流提供綜合配套服務。腹地經濟的發展吸引人才、企業和資金等的集聚,促進了區域內金融、運輸、信息技術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而港口物流需要一個綜合的配套服務體系,這些行業的發展為港口物流的運作提供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2 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實證分析

2.2 灰色關聯分析的理論及建立?;疑P聯分析是根據各個因素數列曲線幾何形狀的接近程度對發展態勢進行分析,如果兩個因素變化的趨勢相似,即同步變化程度較高,二者關聯度較高;反之,則較低?;疑P聯度分析對于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適合動態歷程分析[4]?;疑P聯分析法對樣本的數據量多少、數據的分布有無規律性等一樣適用,已經在生態、農業、教育、經濟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灰色關聯分析法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在廣西的三大產業及外貿進出口總額中,港口物流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最高,與外貿進出口總額關聯度較大,其次是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弱,這與區域產業的結構有關系。

①廣西第二產業產值與港口物流的關聯度最高為0.8167,說明現階段影響港口物流的關鍵因素是第二產業,從第三章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二產業發展迅猛,占三大產業中的主導地位,第二產業的發展通過港口對外輸出產品及輸入原材料、半成品等各種資源,這也促進了外貿進出口額的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與港口物流的關聯度為0.7886。

②港口設施的完善、營業收入的增長刺激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乃至廣西全區第三產業的發展[5]。但是從計算結果來看,港口物流與第三產業的關聯度很低,重要原因在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金融業、現代物流業等第三產業與港口的發展不協同,這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之一。

③港口物流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低為0.6228。這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關,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二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此外,港口貨源類型也由低層次的原材料轉變成了加工制品出口。

(2)固定資產投資額與港口貨物吞吐量的關聯度較低。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 907.67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廣西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起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將會加快沿海港口與經濟腹地的通達性。據2013年廣西統計公報顯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投資額1 098.73億元,比上年增長23%。通過計算,兩者之間的的關聯度僅為0.6737。這說明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與港口的發展步伐不一致。

3 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的建議

上文對港口貨物吞吐量與腹地經濟各個主要指標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發現二者之間有著較高的關聯度,但也有一些不協調的因素制約了港口物流的發展,為了促進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的互動、協同發展,并結合本文的分析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建議:

3.1 加大港口城市的對外開放力度。港口在廣西對外經濟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起步晚,發展緩慢,因此,擴大港口腹地區域的對外開放就顯得很重要。從發展的需要看,隨著中國東盟貿易的頻繁往來,大多貨物都需要從港口城市進行進出口,因此,進一步擴大港口開放對于促進廣西北部灣港口的進一步發展,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有積極的作用。

3.2 整合廣西北部灣三大港口資源。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的成立有利于統籌規劃北部灣港口的管理。第一,按照廣西北部灣港口的整體布局,推進各港口規劃,對港口進行統一建設,避免在港口資源及設施等方面的重復投入,導致成本支出過多。第二,對港口進行統一經營,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從全局角度考慮,立足整體利益,統籌和指導各分公司開展各種港口經營活動,使其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優勢,形成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6]。

3.3 建立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加快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是港口物流向更廣大的經濟腹地延伸的關鍵。一是加快鐵路建設,盡量避免因鐵路的疏港能力不足導致貨物到港后被積壓、分流,造成廣西港口、鐵路的貨源流失的狀況。二是加速鋪設廣西高速公路,形成以北部灣港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的公路運輸網絡,提高了港口的集疏運效率,為客戶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3.4 完善和建立港口的相關產業。進一步完善和建立相關產業,加快完善港口外部配套環境,提高綜合服務功能[7]。首先,可以從政府的優惠政策著手,吸引各地企業來投資建設,加快臨港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大通訊、水電、金融、保險等服務型行業資金投入,多管齊下,加強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為港口周邊產業企業的快速良好高效的發展提供有力條件。

3.5 加強物流人才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效率的人才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推力。廣西北部灣港的優越的地理環境,其未來的快速發展需要很多專業的物流人才。廣西地區高校作為培養廣西物流人才的主要陣地,應積極建立貼近實際的教學實踐基地,將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相結合,與企業深入交流,使得人才培養更具備針對性與地區性特色,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企業也可以與高校合作,開展在職物流人才再教育,進一步深化在職人員作業技能,提高在職物流人員的素質等。

參考文獻:

[1] 郭啟松. 青島港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 葉時湘. 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2014年度第三期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R]. 南寧: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2014.

[3]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 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 王景敏. 港口物流與多層次腹地經濟的關聯性研究――以廣西北部灣港為例[J]. 市場論壇,2011(12):74-76.

第2篇

論文關鍵詞:低碳經濟,人才培養,學科建設

 

哥本哈根會議已漸行漸遠,但是它所倡導的低碳生活和綠色經濟的理念卻深入人心。各大企業、各大高校都紛紛把低碳這一宗旨應用到生產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同時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引進、培養低碳人才的重要性。

一、對低碳人才重要性的認識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各國的戰略性選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戰略性措施,從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和推動。拿可再生能源來說,以風電發展為例,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成為世界第二,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向前發展。相比而言,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就顯的相對滯后。面對低碳經濟及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而引發的人才需求,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有所反思,在認識到低碳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的基礎上上,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具有前瞻性。

進入新世紀后,各個省份都已開始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江蘇、廣東等省份等尤為明顯,因此不僅是針對高層人才、研究開發的領軍人才、技術負責人還是針對產業層面的一線技術工人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發展所需的各個層面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一些高校率先覺察到了低碳人才培養的氣息,開設了相關的院系和專業,比如華北電力大學通過對現有電氣、動力、機械、自動化、水電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國首家可再生能源學院,在國家低碳人才培養方面承擔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再生能源不但包括風能,也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水能等,院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要能夠對低碳人才需求量作出充分的估計和具有一定的預見性。此外,低碳經濟概念自身包括很多方面,需要大量不同層次的新能源、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的人才,教育體系內部各層次人才的培養也要均衡發展。

二、在低碳人才培養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各高校學科配置對低碳人才培養的限制。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的院系及學科設置由教育部統一管理,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專業一直未納入到學科體系當中,一直處于缺失狀態。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國內低碳經濟及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較慢、規模較小,對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對有限。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表示,為了加大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支持與鼓勵有關高校從本科教育入手,積極申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關的新專業。這表明,碳技術將成為下一個科技的制高點,低碳科技人才也將是下一個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的重點,誰培養更多優秀實用的低碳人才,誰就掌握了新科技的話語權和定位權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為此,有必要從現在起就要有意識地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所有這一系列舉措對于推動我國高等院校進一步放開手腳培養低碳行業的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另外,要將新能源人才培養納入到國家的教育規劃中,不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要緊跟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站在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下思考。

二是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凸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跟不上低碳產業的發展步伐。盡管我們的產業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前不久,在四川內舉行了兩場與低碳產業有關的論壇,兩場論壇除了研討低碳產業如何推進當地經濟發展外,一個重要的呼聲是,加強低碳人才培養,推進產業發展滲透。由用工市場反饋的信息顯示,去年底以來低碳經濟,與低碳相關的行業如太陽能光伏電站、太陽能電池生產廠家等企業,招工數量大量增加,但實際供應量卻很少。其中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為數不多的專門開設有低碳專業課程的高校,2008年被樂山市授予“樂山硅材料產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每年畢業100余名學生,早早就被企業搶購一空,學校打算在師資、教學儀器和實習實訓設備上加大投入,擴大該專業的在校生規模。

三是國家、企業、學校在低碳的“產學研”合作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就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關于低碳的“產學研”合作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沒有成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低碳人才的開發與培養。“產學研”合作的摘要求,提高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從而促進學科發展。另一方面企業能夠將科研成果迅速市場化從而帶來效益,促進產業的發展。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種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彌補企業人才不足,同時也能彌補院校教師技術方面的不足。

三、在低碳人才培養中必須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第一,大學與企業聯合開展低碳學科教育是培養實用型低碳人才的一條重要出路。企業應該加強對員工的培訓,使員工能夠適應低碳時代的需要。因為低碳人才的培養應該是面向市場的,要了解企業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技能的教授,這其間企業的參與不可或缺。企業要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培訓來進行企業自身員工的培養,也可以請高校代為培養,這是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目前,高校和企業都在重視研究開發,怎樣讓兩者相互銜接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銜接、如何更好地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整合是一個長期處于研究和探索中的現實問題。我們要積極尋找大學與行業結合的更多動力因素,加強雙方合作的需求強度與彈性,樹立“戰略聯盟”意識,突破以往產學結合的固式,從戰略層面出發,以協議的形式締結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產學研聯盟,取得高校、企業共贏的結果。

第二,在人才戰略方面,高等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之間的科研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技高一籌的跨國公司早已起步進行這樣的嘗試,跨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早在1997年5月便成立了中德研究發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巴斯夫與中國的高等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之間的科研合作,其發展基金迄今為止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人民幣低碳經濟,培養了大批具備低碳理念和技能的專業人才。在國內,力諾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清華力諾能源光電子研究所”,共同研究太陽能中的高溫利用技術,現在首批技術成果“鈦金管”已經面世;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太陽能采暖、制冷技術已經成熟,即將實行產業化推廣;與山東建筑大學合作建立了太陽能檢測實驗室,并合作辦學,培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人才。

第三,隨著低碳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低碳人才的培訓機構在市場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能源管理培訓網便是其中的一家。隨著低碳經濟的興盛,培訓網的學員也在成倍地增加。實際上許多人才只要在理念與知識結構上稍加補充就能成為低碳人才,而這其間繼續教育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些院校開設的環境教育課程僅局限于城市、資源、生態及相關專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其他專業很少或沒有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各高校及培訓機構應該在這方面有所完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第四,教育在低碳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未雨綢繆。針對教育部提出的積極申報與國家低碳領域相關的學科專業,各高校應依據自身的基礎條件,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充分整合資源,在發揮原有各專業的學科基礎上而調整?,F在國家提出來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是原有產業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相關低碳產業的培育,專業的設置要根據低碳產業的發展需要,培養適應低碳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例如各高校可以結合實際開展“低碳校園科技創新教育”等活動,如學校水處理與循環系統改造,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學校照明系統改造等。通過專題講座、論壇、參觀、討論等形式的教育,讓師生了解當前嚴峻的生態形勢與發展趨勢,理解構建低碳校園的意義,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第五,在人才培養上,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養,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要創造新的培養模式。首先在教學模式上,要培養學生開放式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常規能源的技術發展相對已發展的較為成熟,而節能減排技術、清潔技術等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在該領域不斷的探索,勇于創新,著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然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同時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在職業技術教育上要加強學生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走近企業,更多的接觸實踐,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走進企業中進行學習。營造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在理論基礎上,不拘泥于傳統的技術,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未來產業的發展。

第六,發展低碳經濟是個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模式,需要加強低碳領域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特別要提高企業決策者的低碳意識和理念。另外要吸引相關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隊伍。搶占未來低碳產業的制高點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創新能力,即不斷提高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鼓勵新能源發展的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財力投入、CDM人才培養、稅收政策等各個方面。

目前國內大學在低碳人才培養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北京大學今年新增能源與資源工程專業,強調能源-資源的一體化進行人才培養;繼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大首家“低碳研究與教育中心”于2010年4月成立,該中心旗下有低碳教育、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資源、節能環保等在研項目近30項,它將促進我國高校在低碳技術及經濟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并開發有關低碳的課本教材、培養新低碳科技人才。

低碳人才培養的意義在于當這些具有良好環境意識和知識的青年學生走向社會并成為未來的領導者時,他們對環境的關心、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追求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麗蓉.低碳人才需求漸熱[N].人才市場報. 2010-5-22

[2]吳建新.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 2009,(11)

[3]石定寰.培養低碳人才助力綠色經濟[J].中國電力教育,2010, (6)

[4]鄭艷.低碳人才何處覓[N].國際商報.2010-7-13

第3篇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服務貿易推動商品貿易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服務貿易在經濟結構中占據的比重也日益提高。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服務貿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競爭力逐漸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相對偏低,服務貿易發展落后,情況不容樂觀。本文從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入手,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存在問題的進行分析,最終提出相應解決對策,以期促進我國對外經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服務貿易;發展滯后;對策

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服務貿易得到快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近年來,服務貿易結構也逐漸趨于優化,服務貿易在我國經濟結構成分中所占得比重越來越大?!笆晃濉睍r期,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624.2億美元,其中出口1702.5億美元,進口1921.7億美元,進出口年均增長18.2%,為全球年均增速8.2%的兩倍多??偭吭谠鲩L的同時,國際排名也不斷上升。2012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上升至第四位和第三位。顯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服務貿易的重要國家之一。同時,我國的服務業開放水平已經超過了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而接近發達國家,開放領域包括《貿易總協定》12個服務大類中的10個,涉及共計160個小類中的100個,最近三年,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更是勢如破竹,迅猛而上,逐漸躋身世界服務貿易大國的行列,為中國的經濟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服務業在國際市場上已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

1 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的服務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三面:

1.1 服務貿易持續逆差,國際競爭力較弱

“十一五”期間,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從94億美元擴大到221億美元,呈逐年擴大趨勢。主要逆差行業為運輸、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保險服務和旅游,其中旅游服務從五年前的順差變成了逆差。 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為負數,這表明中國服務貿易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于比較劣勢,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較弱。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貨物貿易的比重只有12.6%,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10%,這表明未來中國需要全面提升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1.2 服務貿易各部門各地區發展嚴重失衡

中國人力資源豐富,所以在中國的服務貿易中,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貿易占較大比重,而作為高科技含量的知識、科技等在對外服務貿易中占有量一直較低,促使服務貿易的發展結構不太合理,嚴重失衡。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全國服務貿易總量的80%集中在城鎮,而廣大農村顯得尤為薄弱。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目前沿海發達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服務貿易的主要出口地區,而中、西部地區所占份額極小,發展尤其緩慢。三是發展速度不平衡。東部明顯快于中西部,中部與西部相比,西部發展較快。

1.3 與服務貿易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完善、服務貿易管理體系不健全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批涉及服務貿易領域的重要法律法規,如《保險法》、《商業銀行法》、《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等,但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仍然滿足不了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變化的需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貿易相關法律不完善、不健全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大大影響了服務貿易的正常發展。此外,我國服務貿易的管理方式比較落后,管理體系不健全。服務貿易相關職能部門在對外貿易管理上責任分工不明確,全國缺乏一個統一的協調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宏觀管理部門,現代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尚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1.4 行業人才缺乏

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如物流、電子商務、電腦軟件和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和技術測試服務、市場服務和公司管理服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有些行業需要專門的科學技術和專業知識。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在高等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橫向對比來看,我國服務業人才的培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高層次服務人才和服務貿易管理人力短缺的現象比較嚴重,服務人才的培養和市場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矛盾。以上海的會展業為例,據統計資料顯示,5000名會展從業人員中,有經驗的高級項目經理不足40人,而要成功舉辦一次大型國際會展,需要專業人才100至120名。上海這樣一個大都市,幾乎每天都有大型會展,照這樣推算下去,我國服務貿易的人才短缺問題可見一斑。

2 改善我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現狀的對策

2.1 健全我國服務貿易相關法律法規和經濟制度

根據我國目前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政府需加大立法力度,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政策制度,積極保護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的利益。首先要從制定服務貿易基本法入手,而基本法的制定既要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又要借鑒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合理科學制定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其次,要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使得服務貿易交易中的各種經濟行為都有法可依。未來服務貿易要想健康持續發展,我們還必須要構建有效的服務貿易救濟制度,既要參考傳統貨物貿易救濟制度的價值立場和制度機理,又要結合我國服務貿易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結合國際服務貿易反傾銷制度、反補貼制度、服務貿易緊急保障措施制度,構建出有利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經濟制度。

2.2 調整我國服務貿易產業結構

我國旅游資源豐富,未來我們仍要大力挖掘旅游資源的潛在優勢,繼續促進其在服務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對于運輸業、金融業等薄弱行業,政府需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把他們當作發展中的重點,從而在發展中調整產業結構。政府要高瞻遠矚,要統籌全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使得東、中、西、北和諧發展。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可重點率先發展知識、科技、技術等先進新興服務貿易,中西部除了大力發展教育、運輸和旅游業外,則應先從較低級的建筑等生產服務業開始發展,以此保證我國服務貿易的全面快速發展。

2.3 完善我國服務貿易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貿易管理水平

當前,管理水平的落后是制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瓶頸因素,西方國家的現代管理制度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們科學的管理方法、合理的發展制度都是我們需要學習借鑒的對象,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實際基礎上實驗改革,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道路的國際服務貿易管理體制,降低服務貿易中因為管理體制不合理的消極影響,從而促進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按照《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要求,我國急需深化體制改革,建立一套規范科學的服務貿易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對服務貿易的管理范疇,中央和地方加強協作,地方服務貿易的發展規章和政策應與總體的發展戰略和規劃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上下一心,整體發展。

2.4 加快培養專業性的服務人才

要加快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增強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就必須積極培養服務貿易行業的專門人才。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走內部開發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道路。一方面,可加強對企業現有員工的短期培訓,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改善原有的人力資源狀況,并且可以積累充足的人力資本,既解決現在的燃眉之急,又可以提高我國服務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加大對教育培訓的投入,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服務產業的整體素質。建議現有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中增開國際服務貿易相關課程,有條件的院校、科研單位所要積極籌建國際服務貿易專業,專門培養熟悉服務貿易各領域的研究人才、管理人才、金融人才、會計人才等,尤其要培養熟悉服務貿易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2.5 改善服務貿易的發展環境

國內服務業是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基礎,我國的服務業發展滯后、競爭力較弱、結構不盡合理、發展速度緩慢、總量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因而,政府將服務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這對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培育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以及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主要傾向于制造業,這制約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不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今后,政府在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時,應適當偏向服務業方向,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并在服務貿易發展比較滯后的金融、科技、運輸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扶持服務貿易的發展,只有這樣,服務貿易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政府可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投資,作為加快引導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基礎基金,主要用于國家鼓勵的服務貿易項目的補貼,更多地吸引銀行信貸和個人投資,增加對國際服務貿易的資金支持,同時,國家應鼓勵民間資金投入服務貿易之中,讓那些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

【參考文獻】

[1]劉龍,戴炳欽.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研究.市場論壇.200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昭平县| 库车县| 克东县| 南江县| 郁南县| 辽阳市| 如东县| 龙泉市| 泽普县| 凌源市| 行唐县| 连南| 屏东市| 湟中县| 宜兰县| 原平市| 云浮市| 灯塔市| 绵阳市| 郧西县| 东山县| 云梦县| 同江市| 时尚| 岗巴县| 建阳市| 北宁市| 竹北市| 贵定县| 云林县| 东平县| 长岭县| 金湖县| 孝义市| 雅安市| 儋州市| 宁波市| 常德市| 嘉义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