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語文信息論文

語文信息論文

時間:2022-03-14 11:03: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文信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文信息論文

第1篇

[作者]  諸城市教研室李懌臧志運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初中作文教學“整體設計,循序訓練”改革初探任李懌同志對此從理論上進行了探索,并進行了大面積的整體教改實驗,創出了“有序、高效”的新路子,作為一項作文教改成果,已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文是這一教改經驗的濃縮,其中“三段五環節”為其精髓,讀者從中自會受到諸多啟迪。

    作文教學歷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初中學生要學會寫哪些文章?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怎樣使學生達到這樣的水平?這一直是多年來廣大語文教師都在研究、探索的大課題。

    近年來,我們在現代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原理的啟發和指導下,以貫徹義務教育教學大綱和試用義務教育新教材為契機,對初中作文教學進行了“構建目標序列,優化教學過程”的整體改革試驗,初步開辟了作文教學“有序、高效”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基本做法是“構建目標序列”和“優化教學過程”兩個方面。

            一、構建作文教學目標序列

    初中學生要學會寫哪些文章?國家教委1992年頒發并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關于初中作文目的要求是“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應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實、健康,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文字通順,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格式正確,書寫規范、工整。初步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為了落實《大綱》規定的作文教學目標,有效地克服目前初中作文教學面上普遍存在的缺乏計劃性、費時低效的局面,我們以新的目標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大綱,緊扣教材,將大綱規定的作文教學整體目標和教學方法,分解成若干個分目標、細目標,構建了一個互相聯系、層次清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系統完整的初中作文教學目標序列體系(以下簡稱目標序列),結合教學實際,在全市55所初中學校5萬名學生中進行了歷時3年的試教,收到了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良好效果。

    目標序列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文學體裁、應用文五類,每類又有若干個訓練專題,每個訓練專題又分為若干個訓練點,每個訓練點設計有目標要求,習作指導,例文評析,自析例文,習作選題五部分。其中例文評析附有眉批和總評,自析例文附有思考題3—6個,習作選題3—5個(詳見案例)。整個目標序列一共分5大類,15個訓練專題,89個訓練點。總計安排習作指導104次,例文評析89次,自析例文89篇,自析思考題445個,習作選題356個。訓練點按寫作知識序列和教學規律編排,每次突出一個重點,分層次分階段,可供初中學段各年級選用。記敘文一類,在小學的基礎上提高要求,設計有記事、寫人、寫景、寫場面4個專題,寫好事件的關鍵情節、倒敘記事、語言行動描寫人物、動靜結合寫景、有重點的寫場面等28個訓練點,旨在配合初一記敘文的教學和寫作訓練。同理設計說明文類2個專題9個訓練點,主要配合初二說明文的寫作教學與訓練;議論文類2個專題9個訓練點,配合初三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使用;文學體裁類6個專題35個訓練點,應用文類18個訓練點,分別配合初中各冊語文教材中的相應寫作訓練使用。5類15個專題89個訓練點,全部擬訂了適當的訓練目標和寫作指導,訓練目標成網絡結構,縱橫聯系,主線清晰,構成了整個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系統、完整的目標序列。使用這個序列,可規范作文教學,使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由于篇幅所限,僅以目標序列第二類“議論文”為例,列表說明如下:

第2篇

[內容摘要]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正視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的變革,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環境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力促進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應當盡快認識網絡,熟悉網絡環境,充分調動網絡教學資源為我所用;應當以同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信息素養為己任,以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和寫作指導為突破口,身體力行,教會學生高效學習。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師網絡環境任務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它課程的整合。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和研究,業已拉開帷幕。網絡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動力推動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術以及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因素進行革命。隨著網絡技術在學校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網絡環境中的教學以其特有的科學性和高效性,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顯示出獨特的內在魅力。

語文,是人們從事學習、工作,賴以思維并進行交際的基本工具。當信息化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網)、E-mail(電子郵件)、Archie(信息查詢)、Netnews(網絡新聞)等多種服務正在明顯地改變著人類交往、學習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時候,傳統的語文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在閱讀方式上,將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并在同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進行高效率的檢索式閱讀;在寫作方式上,將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掃描輸入和語音輸入,從傳統純文本寫作到超文本結構的謀劃與寫作,并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走向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以及在遠程交流中閱讀與寫作的協同化和群體化(如上傳、下載、聊天等)。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的這些變革,是不以傳統的經典的語文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

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學語文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還不強,掌握網絡技術和學習新的閱讀及寫作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語文教育者對于現代信息技術與本學科教學整合的爭論多于行動,因此,我們必須正視現實,轉變觀念,認識網絡,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環境的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大力促進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課程的整合。

(二)

所謂網絡環境,是指構成國際互聯網(Internet)以及與國際互聯網相連的局域網絡物理空間的各種硬件設備,以及形成網絡正常運行空間的各類軟件。網絡信息,是指網絡上儲藏著的各種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內容本身、記錄信息的載體、信息的表達形式、信息組織的結構和信息傳播的手段等要素。網絡教育信息資源是指經過人們選取、組織、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網絡信息資源的內容特點,在數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種類上呈現多類型、多媒體、跨地域、跨語種的特點;在分布上是分散、開放但具有獨特的超文本鏈接和模糊檢索關聯的統一體;其形式特點則凸顯出交互性,基于電子平臺、數字編碼基礎上的多媒體超越了傳統的信息組織方式,集中了語言、非語言兩類符號,能從一種媒介流動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說同一事件,能觸動人類的不同感官經驗,在本質上成為人機互動的共享媒體;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時效性、強轉移性、強選擇性和高增值性等特點。網絡信息資源的上述特點,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這就恰恰應合了人本主義和素質教育倡導的主旨。當不少語文教師正在對傳統的CAI課件欲做不能、欲罷不舍的尷尬局面中,基于網絡環境的語文教學,已經展現出更廣闊的天空。一位具有時代感和責任感的語文教師,不能不對此予以強烈的關注和積極的投入。

語文教育信息資源是網絡信息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它在網絡計算機上的存儲位置,可分為泛在資源、導航資源和本地資源。泛在資源即未做過信息的學習網站,包括大型網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廣泛存在的網絡信息資源。導航資源一般作為學習的輔助材料,它通過目錄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資源的信息工作。P2P導航資源,是頁面到頁面的組織方式。它主要以標題的形式組織信息資源,點擊標題即可到達文章的真實IP地址;S2S導航資源,則是站點到站點的組織方式,如網站首頁的友情鏈接等。本地資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務器或計算機上的信息資源,內容經過深度加工,結構良好,如CSC電子備課系統、K12教學資源等也屬于此類資源。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結合學校的網絡硬件環境實際,選擇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資源。

近兩年來,中文網絡教育資源與日俱增,以語文教學為主題的教育網站也有了一定的數量。過去語文教師中只有極少部分的先行者費時費力封閉式地制作課件輔助教學的狀況,將由于網絡環境中教學資源的日益豐富和開放而得到根本的改變。如下列的教學網站(頁)就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

作文快車(/~zuowenpal)

作文教學網()網上免費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學,語文教參,作文論壇,學生bbs。

作文島(/~zowendao)

中學語文網(/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中小學flash課件下載,超大規模教學論文庫,教案庫、教師交友,php維護,強勁數據庫支持。

中小學生作文網(/index.htm)

中山語文()

中基網語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語文網(/~zowendao)

語文之友(/~lzyjm)

語文在線課堂()

語文網園()"語文教學與多媒體網絡"相結合,有各類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

語文網絡教育頻道()

語文大觀園(/~wcunzhi)大語文網站,有邏輯、修辭、詩詞、對聯、開心果園等版塊。

語文E網()

一葦渡航()

新華拼音輸入法()新華拼音輸入法,漢語拼音文字,中文速記,漢字編碼,中國語文現代化,中國語言文字,漢語普通話。

網上語文課堂(/index.htm)華南師大中文系網上教學課題組主辦。

網上語文課堂()提供語文教學輔導及高考信息。

天方網()初中語文學習輔導與練習,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學語文(/zhongyu/index.htm)

全語文五程式學習鑰匙方略()課題組的一些資料和活動的最新信息,語文學習的討論和研究,文學社、課件、教案等。

黃金書屋-成語故事(/book/41/104005.html)

漢拼文與文字碼(/%7Ehpwen)

高中語文輔導站()

高考語文復習教與學()

高考網址(/gaokao/url.htm)會集全國各地高考網址,其中有大量的語文教學資源。

成語查詢系統(/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語文教學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電腦書庫()中華文化通志,漢語大詞典,中華古漢語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來,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基礎教育教學領域的迅速擴展,信息素養(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養在各國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美國對中小學信息素養的要求,簡而言之有以下八條:1、具有信息修養的學生能有效和高效地獲取信息。2、能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3、能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信息。5、能欣賞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內容。6、能力爭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得最好。7、能認識信息對民主社會的重要性。8、能實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根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訓練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信息論看理解能力,它應當包括高效獲取信息,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儲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達能力,則應當包括運用文本和超文本表達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語文的理解和表達體系中,閱讀與寫作是最重要的板塊。如前所述,在信息社會的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因此,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力培育學生的信息素養,指導學生學會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和寫作。

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大致有五種類型:一是為大體了解讀物內容的瀏覽性閱讀,二是為透徹理解讀物內容的理解性閱讀,三是為獲得審美愉悅的鑒賞性閱讀,四是為提高寫作能力而進行的借鑒性閱讀,五是為研討特定問題的探究性閱讀。從當前的語文教學現狀看,瀏覽性閱讀(博覽)和探究性閱讀(精讀)未能受到重視。因此,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應以博覽精讀為目標,使學習者以現代化的開放性的閱讀心態,適應網絡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資源特征和呈現方式,適應信息社會對新一代公民文本表達并兼具超文本表達能力的要求。

瀏覽性閱讀要求是經常瀏覽書報雜志和網絡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準確篩選所需信息。探究性閱讀則要求圍繞專題搜集、整理相關材料,并能針對專題提出自己的某種見解。閱讀過程中的瀏覽與探究,整體教學過程中的閱讀與寫作,都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在方法上,可以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的有關文本,并進而開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動。在教學過程上,湖北省李克剛老師設計過如下的學習流程:1、明確方向,提出建議。如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時,組織學生在Internet環境下,以"傳記文學"為方向進行閱讀,進而要求學生在網絡上把該文改寫成《劉和珍君傳》。2、主題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確方向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搜集某一主題的相關資料,制作電子讀書卡片,初步篩選、收集信息。如在開展《祝福》閱讀教學時,有的學生就通過搜索引擎在網上尋找相關信息,把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進行分析。3、歸納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導學生對各種資料進行歸類,發展學生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4、展示觀點,深入認識。在占有大量信息并進行初步歸類加工后,引導學生繼續完善、加深對閱讀主題的認識,對重點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從不同角度去認識、理解事物事理。在網絡環境下可以組織學生在聊天室里寫作,發表看法,交流意見,衍生創造出新的信息。

網絡環境下以博覽精讀為目標的閱讀,是以信息論為理論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信息素養的教學模式。學生的閱讀對象除了傳統的書籍報刊外,還有更為豐富的即時的網絡資訊、多媒體信息。通過博覽精讀,學生將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為聯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條件,從而擴大學習時空,激發寫作興趣,有效地強化作文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時下的網絡空間已經為學生發表作品提供了極為自由和廣闊的陣地,學校、學科、班級、個人主頁正層出不窮,E-mail(電子郵件)、ICQ+Netmeeting(網絡尋呼+聊天室)、BBS(電子公告欄)等也都可以成為學生發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載體。學生對作品發表欲的滿足,將直接激發創作欲,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語文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同步提高。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國網絡教育模式必須完成教師灌輸為主向學生自主與協作學習為主的歷史性轉變"。教師有各自不同的專業,但各專業教師共同的使命則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網絡技術當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毫無疑問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包括語文科在內的各專業教師首先必須自己先學會高效地學習。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版權所有

1、陳至立:《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的報告》,

2、桑新民:《基礎教育如何迎接數字化生存的挑戰》,《人民教育》2001年(8);《從印刷時代走向信息時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剛:《網絡環境中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探討》,

4、俞高敏:《信息技術與語文創新教育研究課題報告》,/teacher

第3篇

一、多形式尋找疑點

“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有疑問,才要去學習。去思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迪學習積極思維,教師就要積極引導,引導學生存疑、生疑,學會質疑。我常采用以下這些方法,引導學生存疑、生疑、質疑。

1、設問式引疑。就是教師在知識的關鍵處或需要加深認識的地方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能激發學生觀察思索,尋求新的發現。

2、自學式引疑。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發學生形成渴求新知識的欲望,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3、懸念式引疑。就是教師在知識的重點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存疑、生疑,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4、演示式引疑。就是通過學生動手或老師示范引導學生產生疑惑與疑異,從而來理解概念,掌握知識,訓練思維。

二、積極鼓勵提出問題 本文由收集整理

學生對知識產生疑問,就想要釋難與解疑。若他們不把疑問轉化成問題提出來,別人就不知道他們心中有什么疑問。因此還必須要把“疑”轉化并形成問題提出來。

為了鼓勵學生敢于問、善于問,首先我轉變教育思想,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融洽師生感情。與學生打成一片。如在課外多參加他們的活動,與他們一起打乒乓、跳繩等等,在課中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于是學生們從不想問,到舉手提問的人多了起來,敢于問了。接著我又向他們提出高一層的要求:不能整節課都是問題呀?提問還必須有針對性,要圍繞本節課的內容,抓住重點來提,別人已經提出過的問題一般不要再重復提。學生提問的質量漸漸有了提高。現在他們的提問能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能抓住新課的重點與難點,逐步的善于問了。學生的提問有時也含對教材,對教師提出疑異。提問使他們想得深、想得遠,形成了要問個為什么的學習好習慣,也提高了思維的深刻性。學生敢于問、善于問,為下面環節的繼續學習開辟了道路。

三、廣泛組織參與議論

當學生對新知識疑惑不解,產生問題時,就要抓住時機釋疑,解決問題。因此,在學生學習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與創造性,培養思維的開闊性。討論理解這個環節。就是為了激勵學生積極地投人學習,調動全體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議,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大家知道一節課40分鐘有很多環節,最后還得保證學生練習的時間,而現在學生人數又多,讓每個學生都來說一說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組織各種形式讓學生參加的討論,有同桌兩人互相說一說的,有4人一組共同討論的,有大組討論的,也有師生共同討論的,這樣就使一些平時不大開口的學生都有了說一說的機會。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我還注意培養他們怎樣圍繞中心來討論。如討論的時候,中等以下的學生,利用他們知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逐步展開,而中等以上的學生則在突破難點,運用知識的遷移,在概括新學的知識中盡量發揮作用,啟發組內同學的理解。這樣就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他們的思維開闊起來,發表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

四、科學指導概括論述

分組討論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各組派代表交流,論述本組的思路與觀點,從而使學生能從具體到一般,從具體到本質,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用規范的語言加以論述,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的創造性。

第4篇

【關鍵詞】遠程開放教育 板塊式教學 語文教學 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3-01

一、遠程開放教育在語文課程“板塊式”教學模式運用的可行性

1.遠程開發教育

遠程開放教育是基于多媒體技術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相比過去老師運用粉筆來進行課堂黑板書寫與講述的課堂效果來講,遠程開放教育使得課堂教學活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老師的講授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傳統的課堂活動有著明顯的不同。即: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實施者,能夠實現依據自身的學習實際情況,來制定和實施學習計劃的統籌安排,讓自我學習的過程變得具有可操控性,并且還能夠達到自我學習評估的目的。而老師以往的角色地位相對而言不再是核心主體,逐漸從學生學習的教導者、傳授者轉變成輔助者、咨詢者。

2.“板塊式”教學模式

“板塊式”教學模式就是按照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體系將課程科學性地分割為幾個相互聯系的板塊,每個板塊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整體都具備完整清晰的內容構架與線索。大學教師在準備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和課程的特殊性,將其中有著共同聯系的知識內容劃分成獨立的統一板塊;同時也可以按照基礎知識、理論分析、實際運用等歸納步驟劃分為不同的板塊。在每一個板塊中還可以作進一步劃分,形成子板塊,每個子板塊都以母板塊的重難點知識為主體,深化學生對基本概念和方法形成系統整體的理解,并以老師所制定的每一個板塊作為自己完成學習目標任務的依據。這時學生就不需要老師隨時在課堂上進行學習任務的布置工作,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僅僅靠老師給出的每一個板塊內容的重難點學習脈絡就能夠自行制定學習計劃,搜集解決問題的學習資源,并根據老師安排的學習進展了解自身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

3.“板塊式”教學模式適應了遠程開發教育,證明其是可行的

大學教學在安排上鼓勵每一位老師都采用板塊式的教學模式,即:具體操作方法就是把一固定學期內的教學內容安排在幾個時間段內進行,每個時間段安排一個以上的板塊教學內容,使其貫穿于整個學期時間段。這樣在各個板塊的學習中,有大量的時間被空置出來,學生們便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自學。一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就可以及時利用各種通訊手段,如在BBS論壇上留言、手機電話聯系、QQ聊天、郵件交流等方式咨詢老師,老師在耐心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這時,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像傳統課堂中那樣處于被動地位,而是逐漸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這恰恰適應了遠程開發教育的需要,證明了遠程開放教育在板塊式教學中的應用是可行的。

二、“板塊式”教學模式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應用關系

1.“板塊式”教學反映了大學語文課程的特征

大學語文課程是以文章形式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文章的內容的框架是由各個結構要素組成的,說明文、敘事文、議論文、詩歌、戲劇等不同體裁的文章其構成的結構要素都有所不同。例如,說明文是對具體描述事物特征性質的歸納組合;議論文是提出論點,擺出論據,得出論證的組合結構;戲劇涉及到人物、環境場景、矛盾沖突等多個要素等等。

大學語文的“板塊式”教學就是以體裁結構為基礎,將相同體裁的文章歸納到同一個單元板塊上。老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安排就是采用體裁分類篇章歸納到一個板塊上,如把現代詩歌、現當代散文、現當代小說、戲劇分別作為不同的單元板塊進行教學。這種學習形式便于學生在較短時期內掌握不同文章體裁的各自要素和內在聯系,并通過理解相同體裁文章的表達技巧、特點、方式,來發現文章的整體結構規律,使語文學習效果在短時期內達到一個新高度。

2.“板塊式”教學優化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

所謂優化課堂教學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老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質的轉換,“板塊式”教學模式極大地優化了大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充分發揮了老師教學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與缺少師生間交流互動的傳統課堂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單元板塊式教學中,老師運用遠程開放教育平臺,將“板塊式”的教學備課方案以電子教案的形式傳輸到個人教學系統中,同時教學的輔導工作就可以利用先進的計算機電腦配合投影儀設備將教學內容展現出來,避免了黑板書寫的低效率化。同樣,在師生都能共同使用的遠程開放教育平臺中,學生也可以根據實際學習情況查閱老師的電子教案,便于課后自主學習。

3.“板塊式”教學體現了大學語文開放式教學目標

“板塊式”教學作為一種模式必然具備提出目標、實施目標、目標反饋的循環過程,而大學語文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培養學生語言理解思維能力為具體目標。因此,“板塊式”教學在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和老師的輔教學的過程中,已經潛意識化地將語文的開放式教學目標貫通進去了。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去審視內容教學,發揮課堂輕松的交流氛圍,也將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改為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反饋問題的信息論模式,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意識。

4.“板塊式”教學改變了大學語文教師的角色地位

眾所周知,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性質非常強烈的綜合型學科,它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少文章的思想內涵理解需要學生們站在作者實際生活角度的立場才能夠體會得到。這就要求大學語文教師們在傳授語文學科知識的同時,能夠幫助引導學生體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決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學科之間的交融和滲透也在不斷豐富和擴張,語文老師不僅要了解歷史學、文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種知識素養,而且在遠程開放教育“板塊式”教學模式的背景下,還要學會熟練使用各種多媒體手段,不斷接受新興事物。這樣一來,大學語文教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教研行為的多面手角色,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給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培養他們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板塊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思維給大學的語文教學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適應了遠程開放教育環境,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提高了主動性,在教學中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余曉冬.遠程開放教育中“單元板塊式”教學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1)

[2]史利玢,張英鵬.對開放教育“板塊式”教學互動性特征的幾點思考[J].職大學報,2008(01)

[3]白金生.淺析遠程開放教育與“板塊式”教學模式的運用[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08(05)

第5篇

關鍵詞:作文寫作 課外閱讀 寫作技巧 生活

我在貴州省的一所民族中學任教,這里的學生多是農村學生。高一上學期結束后,我在任教班級作了一次調查,請同學們寫出自己自從進入高一以來,在寫作文時遇到了哪些問題。對同學們提出的寫作問題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其中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寫作自信,寫作情感,寫作技巧,文體知識,語言表達能力,素材積累,閱讀范圍以及閱讀方式,思維方式,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

同學們感到寫作困難,其實是一件好事,這說明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提高了,認為自己已經不是初中生,不能再像初中生寫作文那么幼稚,自己應該提高作文水平,寫出好的作文,美的作文來。這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大動力,是學生自己要寫好作文,而不僅僅是老師要求和為了應付考試。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幫助同學們走出寫作困境。

首先,培養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范圍。我的學生來自貴州農村,在閱讀書籍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他們家里沒有書可讀,能讀的只有課本。學校即使有課外書,數量也很有限。這樣的閱讀環境是糟糕的,造成的后果是――沒有書讀,便不喜歡讀書,知識量小,視野狹窄。對寫作造成的直接影響是素材匱乏,即使知道寫作的主題是什么,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讀與寫是密不可分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信息論告訴我們,閱讀過程是一個信息獲取過程,而寫作過程則是一個信息輸出過程。沒有獲取,自然不會有輸出。

為了解決閱讀問題,我想了一些辦法。第一是擴大閱讀量,首先引導學生讀好課本。其次,利用周末去書店閱讀。此外,在班上建立圖書角,我和同學們每人每月買一本雜志。第二是引導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開學的時候我曾做過調查,有的學生說他們不知道讀那些我拿去的雜志有什么用。于是,在閱讀方向上的指導就得再具體一些,如閱讀《海外博覽》可以了解世界,讀傳記文學可以了解偉人的成功之道。第三,每學期召開讀書交流會。

其次,解決素材匱乏問題,就得重視素材積累。根據經驗來看,很多學生在尋找作文素材的時候,往往只是注意名人軼事,如此便限制了素材的范圍和數量。素材的來源其實是很廣泛的,我將它歸納為以下八條:

多關注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名人軼事固然具有典型意義,但是缺乏普遍性。

多搜集名言警句,名句名篇。名言警句中蘊含了人生的這里,或者說是對人生經驗的濃縮。

搜集文學名著中的經典人物以及經典事例。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它反映了社會,反映了生活,反映了時代。它塑造的人物是時代的典型人物,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注意觀察與搜集自然萬物作為材料。

搜集一些有趣而且有哲理的幽默笑話。

搜集有意義的鬼怪故事。

搜集中外寓言故事。

搜集中外神話傳說故事。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素材來源,那就是我們的課本。

除了搜集,還要指導學生整理素材,將搜集到的素材分門別類,做好標記,到時取用很方便。

其三,學生反映,拿到作文題目沒有靈感,不知如何下手,其實根子在于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太少。剛剛進入高一,又是來自農村,生活圈子狹小,對廣闊世界的很多事物缺乏了解和體驗,這就限制了他們的“靈感”。那么,除了通過閱讀以及網絡等方式擴大視野,就要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能力。

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能力,需要教師時時念叨,時時提醒,有意識地對“觀察生活,觀察社會”進行強化。同學們生活的農村就有很多值得看,值得思考的事物,只是平時沒有留意罷了。在校園里,就觀察老師上課以及跟學生交談的表情動作語言,觀察同學們的言行舉止;走在街上,除了過人行橫道,就東張西望,看看商店的廣告有錯沒有,買東西時觀察如何討價還價。如此等等。回來記在本子上,然后多問幾個“為什么”,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把這個工作做好了,做成習慣了,面對作文題目就不會感到陌生,更不會害怕。

其四,針對同學們普遍存在的有了材料“不知道怎么寫”的問題,我逐步進行一個系統的訓練。首先明確文體,找來議論文、散文、小說、記敘文閱讀,結合他們在初中學過的文章,逐漸明確各種文體的特點。然后首先學習不同文體的常用結構,這就好比修房子,先學會把“大架子”搭起來。在這個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對“房子”的“門”“窗”進行設計和修飾。

對于寫作能力相對較差的,悟性較低的同學,可以鼓勵他們模仿,模仿別人的擬題方式、謀篇布局方式等等。當然,得說明“模仿”跟“抄襲”是不同的。

其五,培養學生的寫作自信。首先是多多地贊揚他們,作文本上,周記本上,我經常會批上“好”“很好”等。學生很看重分數,我就把分數打得高一些。當部分同學質疑自己的高分時,我告訴他那是他應得的分數,不必懷疑自己的能力。對于學生的作文,我通常不做大的改動,只是指出小毛病。否則學生也許會跟著老師的否定而否定自己。我利用后面的墻報,把同學們的作文展示在上面,告訴他們都有可取之處。這樣,對作文水平高的同學,是一種鼓勵;對于作文水平較低的同學,是一種肯定和期望。

第6篇

一、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規律

1.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實質

什么是語文課堂管理?它乃是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原理在語文教學中的 具體運用,既是應用科學,又是應用藝術。眾所周知,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既有宏觀的環節, 又有微觀的認識過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輸出、吸收和反饋,也包括了信息的選擇評價和強化。整個過程 ,需要教與學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應有的學習效果。可見,語文課堂教學的管理,實質 上就是協調師生教學關系,促使課堂情境中消極因素向積極因素的轉變,從而保證教與學有機統一的行為方式 和過程。

現代教育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的本質特點是個體性,這種個體性帶有很大的差異。如就語文學習的態度 ,我們可以大致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類:一類是渴望學習,主動求知的積極力量或行為;另一類是對語文反 感并處于被動狀態,有時甚至違紀阻礙教學的消極力量或行為;還有一類是介乎其間的大多數學生,期待教學 活動繼續開展的中性力量或行為。那么懂管理的語文教師就應該總是緊緊依靠班集體中的積極因素,采取種種 創造性手段,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從而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2.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特點

學生學習的個體化還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 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語文課堂管理也是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其間,教師仍起主導作用。作 為課堂教學的發動者和組織者,為了保證教學各個環節的順利實施,并取得預期成效,教師應將課堂管理作為 一種組織手段,具有嚴肅性,并帶有一定強制性。它要求學生課堂上要步調一致,聽從指導,不得自行其是。 這也是使語文課堂教學規范化,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和學習習慣所必須的。另外,學生畢竟是課堂學習的 主體,我們的教是為學服務的。我們管理的目的也是為了學生樂于學習語文,創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和環境,是 為學生自我駕馭開發潛能服務的。因此,它不是傳統教學中那種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所謂“中心”主宰案。語文 課堂教學管理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具有強烈的民主性。如果我們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教學內容的選擇上, 習題有無練習的必要上,都廣泛聽取學生意見,徹底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管理模式和教師在課堂上一統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語文課堂教學管理不科學?還用擔心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嗎?

另外,因為語文作為基礎工具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知識序列性差,見效慢,所以特別強調調動學生非 智力因素。作為課堂管理的主導者,應該掌握學生學習心理特征,隨時察言觀色,“見風使舵”,進行調控。

3.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原則

根據語文教學目的,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實際,我們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則:

①熱愛學生。對工作高度負責,熱愛每一個學生。隨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不偏愛,不苛 求。尤其對后進生,既要充滿信心,又要悉心指導。不急不躁,親切融洽,形成尊師愛生的良好師生關系。

②嚴格要求。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建立必要的學習制度,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隨時對教學管理活動進 行調控,盡量使課堂教學規范化。

③管理育人。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要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感和紀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④內外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管理應與課外管理相結合,與學校管理相結合,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 ,形成系統管理的網絡。

⑤區別對待。要了解學生學習、身心發展的共同特點,又要弄清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管理中講究因人而 異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對個別學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勢利導,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則。管理中,教師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堅持以理服人,以積極的 正面事實和道理,以及模范行為教育學生。

⑦創造環境。語文課堂教學管理依賴于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要精心優化教育的客觀環境和社會環境 ,發揮環境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

二、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的方法

語文課堂教學管理根據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顯性管理和隱性管理兩大類。

1.顯性管理

①冷處理。語文課堂上遇到突發問題,教師應冷靜分析,泰然處之,予以“冷處理”。比如上課鈴響后, 你夾著書本信心十足地走進教室,卻發現教室里十分混亂。有的學生在做這做那,有的在交頭接耳,有的在打 斗瘋玩。即使他們看到老師來了,有的還沉浸在剛才的嬉戲追逐之中,有的則陶醉在課間休息時的趣談中而未 清醒。具有這種心態的學生,突然集中在課堂上,正如奔騰的激流,一下遇到擋住去路的閘門,會出現一種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現出言談舉止的“出格”。這時教師不宜馬上講課,更不要大聲呵 斥。一般來說,上節課剛結束不久,課程變換后,學生需要一個短暫的放松時間以重新調整身心傾向。上述行 為可姑且看成是學生卸下某種心理負擔、轉換思維、接受新課的準備。你可以采取“以靜制動”的辦法,站上 講臺,一句不說,只用一種平靜的目光掃視學生一周,形成一種吸引力,把他們“散放的心”吸引到語文學習 目標上來。或者,在黑板上板書醒目的課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學生轉瞬就會各歸原位,安靜下來。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著低聲講話(施行低強度刺激),也會很快恢復教學秩序。再如,學生都在緊張地自學語文,你 在巡視中,發現一個學生趴在桌面上睡著了。怎么辦?千萬不可生氣,更不可發作。要冷靜分析:該生是因為 病了服了什么藥需要睡呢?還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經歷了一個可怕的夜晚?或是開夜車耽誤了時間?對此,諷刺 控苦,甚至罰站或者趕出教室,這些辦法都是愚蠢的,會使他心靈受到創傷。我們不妨客觀地面對這種中性行 為(不致影響他人學習),讓他睡覺。一到下節課他就會好轉并恢復活動,然后教師再另外抽時間問清情況, 輔導他補上學習內容,這是一種無形的教育。

②行為矯正。就是采用一套獎優罰劣的措施,樹立正氣,激勵積極力量或行為,抵制消極因素,并長期堅 持,形成制度。這要以獎優為主,罰劣為輔。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如口頭表揚,增加操行分等;罰劣切不可 采用諷刺、威脅、隔離、體罰等手段,應當努力將懲罰變為一種學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書生老師創造的學 生學習“違法”(違反語文學習管理的規定)自我懲罰的五種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誰“違法”,除了補上學 習任務外,還要從五種方式中挑選一種進行自我補償。五種方式是:a.為別人、為集體做件好事,以補償內 疚心理;b.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個節目,增強自制觀念;c.寫一份說明書;d.寫一份心理病歷;e. 寫一份個人法庭審判程序。獎優罰劣可增強學生健康的自我意識,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側擊。語文課堂上學生出現做小動作、接話茬、喧鬧、過分放肆等違紀現象,教師理應當機立斷處 理。不過,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干擾只是瞬間的一種失控表現,并不是有預謀的行為。教師應慎重地考慮學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使對方知道他的行為已被老師注視而應立即糾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點點頭,輕輕敲擊一下他面前的書桌,或站在他身旁略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圍學生答問、板演等。通過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傳遞過去。這樣,師生情感容易溝通,見效快。

④分組約束。語文課堂教學一般都分有學習小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組既有優生 ,又有中等生、后進生。組長可由優生、后進生、中等生輪流擔任。一方面使他們彼此學習,互相幫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們“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還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優、良、中、差四個不固定的、 由教師內部掌握的程度級。通過程度級對學生實行異步管理。發現某個學生進步時,鼓勵其不斷起跳,釋放潛 能;發現某個學生退步時,及時做好轉化工作。而且對不斷變化的學生實行動態管理,不斷調整級別,提出新 的要求。這種管理,既有可靠的組織保證,又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可以收到學習、身心同時進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當語文教學已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風氣基本 養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這時可由學生自我管理。“管”是為了達到不管,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管理 的最高境界。這時教師重在指導學生管理的方法和經驗,使他們學會管理。同時加大語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種 方式,使聽說讀寫都成為一個個開放系統,使語文教學更貼近生活,使學生自我管理的習慣和能力更加適合時 代要求。

2.隱性管理

①以情喚情。語文課堂上學生出現思想不集中,低聲講話或搞小動作,這是難免的,這是中學生年齡階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決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語文教師授課,甚至組織公開課,也難免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產生 的原因很復雜,但最主要的還是缺乏一個“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好辦法。譬如, 當課文基調清新爽朗時,教師必須以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引導學生;當課文的基調哀愁悱惻時,教師必須以沉郁 凄涼的心情感染學生。說明文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清晰的條理性,教師的心情則應平正、舒快;議論文的思維 邏輯嚴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師的心情也必須隨之嚴肅、振奮。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學手段,傳示給 學生,它會像磁石般吸引住學生。另外,對學生處理,更少不了一個“情”字領先,從語意到行為都要使學生 感到教師是在關愛他,絕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動配合教師的管理。

②輕敲響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聲音的音質、音量、聲調、語音和節奏等加以組合變換,把聲音的聲、 色、情融為一體,運用到語氣上,用含蓄的方法對學生出現的違紀行為進行誘導和影響。響鼓不用重錘,學生 聽到教師“弦外之音”,從而領會到教師的意圖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時改正自 己的錯誤行為。這種辦法既巧妙地解決了那個學生自己的問題,又不至于影響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為窗,可以傳情傳神。教師課堂上視野所及,可以眉目傳情,促進學生專心聽講。偶爾 有學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馬”,教師可運用目光注視,將自己的愿望、態度、思想感情和言語迅速傳遞給學 生。淡漠、嚴厲、責備的目光使學生觸目知錯,立即醒悟;熱情、慈祥、贊許的目光使學生觸目會意,精神振 奮。教師不論是提出問題、指導自學、啟發釋疑或小結強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盡可能去平視或環顧大多數 ,切不可老是兩手扶案,貓著腰,視線緊盯著課本或前幾排學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視線顧此失彼。 尤其要不時地環視前后左右,特別是后排的左右兩角,對后進生,更應予以滿腔熱情的關注。

第7篇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翻譯所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從譯者的譯材選取和具體翻譯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譯理論研究建設兩個方面,分別提出了要堅持以民族性特征為指導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主張建立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的翻譯理論。從本國語言文化特征出發并不意味著拒絕外來翻譯策略和理論,而意味著將我國及外來優秀成果結合,使之成為中國翻譯發展的新動力。

全球化是一種超越國界與國家主權的,在全世界范圍內所展現的溝通與聯系,交流與互動的趨勢。雖然全球化進程在經濟和市場領域中尤其明顯,但是它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和社會系統、社會制度,以及價值標準,甚至是個人的日常生活等。信息與文化全球化趨勢以經濟全球化為前提和依托,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而在信息與文化全球化時代,各國各民族通過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狹隘界限而走向開放和多元。

作為國際問理解的鑰匙,翻譯是和全球化時代緊緊相連的,兩者相互作用相互推進。一方面,全球化進程無疑大大的推動和促進著翻譯的發展,為翻譯理論的提升和翻譯實踐的加強提供了有利環境和動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譯,只有借助于翻譯這個促進社會進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國的先進技術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進和介紹到國外,全球化進程才得以展開和進行。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通過積極翻譯介紹本國文化于世界從而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時,也通過積極翻譯介紹外來文化于本國而豐富和推動了本土文化的發展,從而間接為全球化作出了貢獻。在中國,全球化又給翻譯帶來了理論上擴充深化,實踐上熟習進步的契機,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國歷史上j次翻譯并舉的“新的翻譯”,“它無論是在規模上、范圍上,還是在質量水平和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是前三次無法比擬的”(李占喜2001)。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翻譯,不譯則亡,在信息與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譯所處的形勢值得關注。作為一種介紹媒體,它面臨著西方理論和思潮的涌人,該如何翻譯外來文化和理論成果,該采用何種翻譯理論來豐富翻譯理論及指導翻譯實踐,這都是應該思考的問題;而翻譯其本身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又面臨著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面臨著翻譯理論的全球化,面臨著普遍性和差異性的選擇處理問題。在這個全球化的特殊時代背景下。作為翻譯工作者應該有強烈的使命感,不僅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翻譯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橋梁溝通作用,而且面對翻譯形勢的變化,在翻譯取材和具體的翻譯策略實施上,都要立足于中國語言文化的民族性,重視民族性特征;在翻譯理論研究方面,要在積極參與理論交流,力爭為世界翻譯理論學研究做出貢獻的基礎上,極力豐富和發展中國翻澤理論,推進譯論民族性的發展。

l從翻譯策略的采取上看

翻譯策略一直是翻譯研究領域內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少經驗豐富的譯家和譯學研究者對譯者的作用、地位、職能以及譯者應該采取的策略等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奈達認為,一個理想的譯者不僅必須熟悉原語和精通譯語.具備語言表達的才華和豐富的文學想象力,必須充分了解所譯題材.還必須具備“移情”本領,能體會原作者的意圖,盡力模仿原作者而不要試圖超越原作者(譚載喜。1999:237)。程永生(2001)翻譯過程視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的交際,交際的參與者是交際的主體,交際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譯者作為翻譯交際的中心人物,不僅涉及到與讀者或是作者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譯法,還涉及到是否與作者共專業,以及為什么樣的讀者服務的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文化的滲透性和干擾性表現得尤其明顯,反映在譯者的翻譯策略上,是音譯還是意譯,是歸化還是異化,是保留外語說法還是譯成漢語說法等等,就都是譯者面臨的難題。而外國文化也可能形成對本國文化的干擾而對譯者造成雙語轉換的障礙。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混雜語”(pidgin),“洋涇浜”英語就是混雜語的一種。另外,在意識流影響下的“朦朧詩”也往往很難翻譯。而在今天,隨著全球化的逐步發展,它對語言和語言使用及演化的影響越米越受到關注。會不會有一種語言成為全球語?如果有,又會是哪一種語言?如果有這樣一個全球的語言發展趨勢,那翻譯的前景如何?在MarySnel1.Hornby的著作《翻澤研究:綜合方法》f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中,她提出了將翻澤活動置于多語和多文化交際的語境下研究的方法,還分析了近期的潮流,特別是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帶給國際交流和翻譯的影響,也討論了對翻澤者作的影響及結果。她說明到,所有全球化帶來的國際交流及文化與語言角色發展都深刻的影響到翻譯及職業譯者的工作。MarySnell—Hornby還闡述了在四種雖各不相同但現時真實存在的翻澤任務基礎上,譯者所面臨及所受到困擾的多項任務。這些任務包括翻澤南“閩際英語”(InternationalEnglish)’~成的原文.翻譯“文化混雜性文本”(1iteraryhybridtext),以及說明和對待不同類別的特別文化材料(說明手冊,廣告傳單)。就象Snell—Hornby所指的那樣,由“同際英語”寫作成的原文文本首先會給翻譯者帶來理解的問題,還可能會需要譯者對其進行編輯加:。而另一·方面,文化混雜性文本帶給譯者的又是不同的問題。GunillaAnderman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在翻澤此類文本時,翻譯者必須清楚明確的認識到,英語的多樣性實際上傳達了與各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或文化身份有關的信息。最近,《光明日報》從構建中西方文明通道的高度對翻澤問題進行討論,在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提出了許多重要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如何對待外閉文化,如何吸收與借鑒外國文化的先進成分,應該成為目前翻譯研究界關注的問題。翻譯研究者應該對選擇怎樣的文本進行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應采取怎樣的文化、場等重要問題進行探索.塒目前中國翻譯界出現的“盲目引進文本”,“誤譯錯誤嚴重”等問題出現的深層原進行探究、分析,為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指出正確的方向。

面對這樣的全球發展趨勢,我們更要認清翻譯者的核心作用,在翻譯取材和具體的翻譯策略采用上盡可能的傳達民族文化特色。在具體的兩種語言的對譯中,強勢和弱勢文化在選材上的不平衡表現得非常明。對現在處于相對劣勢的中國文化來說,當然不利。文化交流中澤入的數量多于澤出的數量,勢造成圍外強勢文化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我們的文化在世界則總是無法擴大影響。由此導致我們文化的民族特性鮮為世界所知,或被模糊及誤解。要克服這種危險,在英漢翻譯選材上,對強勢文化不能盲目崇拜,什么流行就譯什么,而要有選擇的加以翻澤,不僅要考慮到讀者的要求,更要積極照顧到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我們還必須充分重視并加強譯者個人對翻譯策略的主觀操縱作用,在翻譯、引進優秀的西方文化的同時,應選優秀譯者,選取典型作品而譯,以高水平的作品展示中圖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西方讀者的興趣,增強巾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在漢英翻譯策略上,在保證史對于外圍凄者具有可讀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少用歸化的譯法,使譯文能多保留一點中國民族風味,多傳達一些漢的語文化特色。在英漢翻譯策略上,我們既不能避自己的義化現狀,瞧不起其他文化,一味的為了使自己的洋文容易被讀者接受而完全采取歸化的澤法,更不能忽視甚至蔑視中國文化的特色而全盤采用異化的譯法,不顧讀者接受能力,不加區別地都原樣照搬進來。這樣不僅會給凄者造成理解困難,也會破壞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純潔忡和特性。適度的歸化結合遁度的異化就等于翻譯的優化。畢竟,翻譯策略的選擇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在翻澤上,這種翻譯策略的主觀操控作用并不鮮見梁實秋力主澤文語言的歸化性和純潔性,極力維護傳統的語言價值觀,提倡用漢語四字格之類的現成。還有不少澤者為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與純潔性,也同樣在翻詳中充分發揮j-自己對翻澤過程和翻譯策略的主觀操控作用。

2從翻譯理論研究和建設方面看

翻譯是永無止境的藝術、歷發腿或歷史變革,價值標準也會發牛變更,所以翻洋也直遁歷時性,具有可變性。十九世紀末嚴復譯《天演論》時提出的所謂“雅”,指的是桐城派的先秦筆韻,而經歷了五四又時至今日,“雅”的內涵已經發展成為“最佳可讀性”。隨著歷史的發展,對譯作的品評標準也因各個歷史階段價值觀不同而演變進化。因此,我們既不能將翻譯理論看成變化不定的權宜之計,又不能將翻譯原則、翻譯標準及方法論等看成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翻譯理論的研究中具有發展觀,要求我們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發展,用科學的語言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和信息論等學科的嶄新知識和觀點去加以審視、整理及闡發翻譯的理論問題。

2.1翻譚理論研究

全球化在文化理論領域里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各國、各民族文化通過世界性的交流,逐步走向開放,走向多元化,形成一種“世界文化”的新格局。它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結合而成,需要按照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和處理。面對全球化進程與趨勢,越來越多的翻譯學者提出了各自的中國翻譯理論建設構想和主張。

面對全球化對譯學與義化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挑戰,一些學者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必須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建立起具有巾國現代特色的譯學理論和翻澤批評,翻譯評價體系,使中國翻澤學在國際對話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為世界澤學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其中,張柏然(2002)中國譯學理論思維相對于西方洋學理論思維而言,感悟性強于思辨性,生命體驗力強于邏輯分析力。因而要對一批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澤學經典進行現代性的“還原釋凄”,發掘其文化精神的內核。他由此提要把握學理論自身的身份標志,利用自身的智慧優勢,建立一種具有東方神采的“感悟翻洋哲學”,一種包含著豐富的中智慧的“文化一生命翻澤詩學”。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堅持翻譯理論研究的色會使其放棄對普遍翻澤理論的追求.從對純理論的研究上偏離,從而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泥坑。還有學者認為,在具體的刪譯理論建設療法上,應該“把外國理論請進來,然后走去,與際接軌,參與國際交流,共同構建世界翻譯學”(張南峰2000)。在中同翻譯理論和純翻譯理論的分歧問題上,也有主張認為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只是一個問題的I琦個方面,即是全球化背景下澤論研究對差異性和普遍性的求。具有中同特色的刪澤理淪與具自‘普遍適用性的純翻譯理論這阿者是即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不能偏向哪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重視澤論的特色,并:意味蕾放棄對普遍性的追求;同樣,對純理論的偏重也不應該以對特殊性的犧牲為代價”(孫會軍、張柏然2002).

麗全球化,中翻澤理論研究首_寬要確的足一·個盤JJ何看待的態度問題。樹立證確的態度是關鍵。全球化怕,翻澤歡迎全球化,而日.應該抓住傘球化帶米的大好發展機會促進身實踐和理淪建設與發展。全球化是必然趨勢,抵抗全球化:所謂民旌特征鼠會阻礙了翻澤理論建設的發展。在“把外圍理論請進來”的同時,還應該積極主動的走l去學習、研究和探討外理論;存學習外國先進的理淪經驗成果的同時,還愛“走去”發表自己的理論觀點,參與同際交流,積極力『J入世界翻譯理論研究。枉中閉,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和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中閏翻譯理論建設的情況和過去相比,已經有所改觀。就像王寧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走出國門,自覺介入到際翻譯研究的討論葉I去.他們用英文或法文在國際權威刊物上,闡述中國學者的觀點,已經開始影響到兩方的學者了,從而使得際翻譯理論界對中國學者的脫點越來越予以重視”(杭菊2002)。

在翻洋理論研究方面,學術發展水平的商低造成的差距,虛心向西先進理論學習,義不能過分依賴西方的翻譯理論,而要注意足干,-t傳統義化,認真的整理干¨總結學習傳統理論.吸取適合門的理論成分,確立“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羅新璋,1984:588.604),以推動和發展我們的翻譯理滄,最終形成自己理論上的民族特色和優勢,以立足界翻譯理淪研究,而不能被強勢翻潭理論同化。

在全球化大背景F,東西方文化之問的相互交流、滲透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吸收融合外來新文化、新理論來促進本國文化包括翻譯事業的發展。但是,東西方兩種文化迥然不同、各具特色,所以我國的翻澤理論既要走向世界,又不能以犧牲自己的特點為代價。我們既不能輕易的反對和打擊主張學習西方的學者,不能動用某個國外學者的“論斷”來試圖完全拋棄和定譯淪民族性,更不能塒堅持民族文化,試圖建立巾自己特色翻譯學的學者和在英翻譯時采用歸化翻湃的澤者打上逆世界歷史潮流或觀念陳舊等的印記。只有這樣,我們在國際上才能維護民族丈化特征,在國內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推進巾國翻洋理論與實踐的健康發展。

2.2翻譯理論研究和建設方面

在譯論建設方嘶,我們要克服兩譯論的卡H臣排斥傾向及翮澤研究的片面傾向,我們必須以我的翻譯實踐為基點,以東西各國的翻譯理論為借鑒進行譯論研究。我們應該學習國外譯學界善于借鑒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找準切人點深入進行翻譯理論研究的創新精神。我們應積極引進世界先進翻譯理論,下功夫加強漢語修養,研究漢語語言規律。在翻譯實踐中把前者化人后者,拿出我們自己足以與外國翻譯理論相抗衡的著作來。我們還應該加強對中國傳統譯論重視及研究,對國外翻譯理論分流派或分不同時期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分析學習工作。最后力爭能讓一部部優秀譯學著作形成卓越文化代表,從而展示中國翻譯界的理論建樹。

第8篇

關鍵詞:軟件工程;網絡安全;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8-1934-02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the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YU Ying, DENG Song, WANG Ying-long

(Department of Softwar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enhanc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al ability, This paper talk about the reform of network security course from such aspects a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step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al reform

近年來,我院圍繞軟件工程專業面向軟件產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這個定位,不斷探索新的培養理念、培養模式,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本文結合我院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探討“網絡安全”課程教學改革。

“網絡安全”是我院軟件工程專業網絡工程方向的一門方向專業課,在專業課程中占據很重的分量。“網絡安全”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的知識包括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數論、信息論等多門學科。根據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個目標,我們將授課目標定位在培養掌握網絡安全的基礎概念合理論,了解計算機網絡潛在安全問題,掌握常用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以及對安全問題的分析和處理能力,能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解決某些具體安全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軟件工程專業“網絡安全”課程不能與計算機專業開設的網絡安全課程一樣,著重基礎理論教學。如何進行軟件工程專業下的“網絡安全”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使之符合軟件工程專業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特點是本文要探討的內容。

1 合理組織教學內容,適應教學要求

“網絡安全”課程覆蓋知識面廣泛,學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所有的安全技術,根據確定的課程目標,針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確定本課程教學內容包括計算機網絡安全基礎理論(網絡安全體系結構、網絡安全評估標準、網絡安全協議基礎)、網絡安全攻擊技術(網絡掃描、網絡監聽、攻擊類型)、網絡安全防御技術(數據加密認證技術、防火墻、入侵檢測、操作系統安全配置方案)、網絡安全綜合解決方案四個部分。在課程選擇上從傳統的偏重網絡安全理論的介紹,轉變為比較實用的新型技術的學習,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

由于目前沒有專門針對軟件工程專業的網絡安全教材,通用的網絡安全教材一般著重就介紹網絡安全理論與常用網絡攻防技術。知識點孤立、分散,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很少有教材綜合多個知識點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分析,而且教材中關于網絡安全綜合解決方案的內容很簡單,篇幅也很少,不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整合多本教材作為授課教材。在授課內容的組織上,重新調整次序,將前三部分內容穿插在綜合解決方案里,保證授課內容包含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識點。

在教學大綱編寫上,我們改變以往“網絡安全”課程單獨制定大綱的方式,將本課程和其它網絡相關課程一起按課程模塊統一制定大綱,使得教學內容的總體布局更加科學合理。例如,網絡安全協議――TCP/IP協議簇安排在“TCP/IP協議原理及應用”課程中重點講解,防火墻及IDS的配置安排在“網絡設備”課程中講解,避免出現知識盲點和教學內容重復現象。

2 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采用以案例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方法。圍繞解決企業安全問題這條主線,把課程內容分為發現安全問題、分析安全問題、解決安全問題3大部分,通過一個實際的案例(某大學校園網)貫穿始終,圍繞著課程主線,逐步將知識點滲透。目前常見的攻擊技術(口令攻擊、木馬、IP欺騙、拒絕服務攻擊、會話劫持等)和防御技術(防火墻、入侵監測等)都可以在校園網中找到案例,因此將校園網安全問題作為案例講解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案例中設計了各種常見的網絡攻擊的情景,通過實際情景引申出原理的講解,原理依然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課堂講授,對于常見攻擊要進行當堂演示,回放攻擊過程,然后再講解具體的防御措施和手段,并演示防御過程。采用這種授課方式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各種安全問題的存在,加深對各種攻擊技術和防御方法的理解,靈活掌握各種防御技術的應用。通過一個完整案例的分析講解,使各個知識點不再孤立,而是形成一個整體,與現實中各種網絡安全綜合解決過程相符。每個部分中各知識點均配有其它案例作補充,例如常見網絡攻擊技術均設計有相關案例講解分析,而且根據網絡安全最新技術,每年調整案例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以企業安全顧問的角色對企業的運行過程及網絡架構進行診斷,找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和整改措施,最后要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二次案例設計。實際的案例討論和應用將理論與實際完全結合起來,既有邏輯性,也有趣味性。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 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動手能力

網絡安全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光說不練不行。本課程實驗教學最初分為基礎驗證型和綜合設計型兩個層次。實驗內容涵蓋了網絡攻擊技術、訪問控制技術、防火墻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為了加強學生專業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原有兩個層次之上增加一個研究創新型實驗,調整為3個層次,并加大后面層次的比重。

基礎驗證實驗內容與理論課內容相銜接,且相對固定。包括網絡掃描、網絡監聽、DES算法實現、程序實現簡單IDS、口令攻擊、木馬攻擊、拒絕服務攻擊等。通過基礎實驗幫助學生掌握密碼學算法實現,網絡安全設備配置,并讓學生體驗網絡攻擊防御的全過程。本類型實驗安排在每個理論知識點講解后進行。

綜合設計實驗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網絡安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網絡環境中,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發現網絡存在的安全漏洞并進行攻擊,另一組對發現的攻擊行為進行分析,確定攻擊類型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一遍攻防實驗結束后再輪換。該類型實驗主要通過課程實訓、實習基地實戰訓練等方式實現,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網絡安全知識,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培養整體安全意識。該類型實驗安排在理論課完成后,集中一周或兩周進行;

研究創新實驗要求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針對創新課題提出有創意的設計并加以實現。該層次實驗主要通過創新課題研究、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競賽項目、興趣小組等方式實現。內容來源于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生的自主科研選題、社會實踐活動和企事業應用需求,實驗內容每年都在更新。

4 注重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近年來,我院從應用型人才標準出發認真研究了國內外各高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辦學經驗,認識到軟件工程教育不僅要使我們的學生掌握專業相關知識、系統分析和設計能力、科學分析方法、工程思維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因此,在我們進行教學改革時,要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課程的學習融合起來。在“網絡安全”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以項目為載體,將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和綜合能力訓練、扎實的課程學習和廣泛的探索興趣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培養工程思維方式以及系統分析設計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意識的培養。

將合作性實驗模式引入實驗教學,通過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同學、老師的交流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開設《大學語文》、《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增強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的培養,提高人文素質。

5 結束語

隨著網絡安全形勢的日益嚴峻,《網絡安全》課程成為熱點課程,且隨著攻防對抗不斷升級,新技術不斷產生,課程內容也不斷變化,這些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難度。如何設計深淺適宜,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授課內容、如何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學生易懂的知識,要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的總結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駱斌,趙志宏,邵棟.軟件工程專業工程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計算機教育,2005(4):25-28.

第9篇

(鹽城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鹽城224002)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內隱學習與運動技能習得關系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以內隱學習特征、在其他學科應用和與外顯學習的關系作為研究背景。對國內外運動技能、體育項目中運用內隱學習的方面進行詳細分析,以期完善內隱學習與技能習得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內隱學習 運動技能 技能習得 外顯學習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9—0065—04

基金項目:鹽城師范學院教務處項目,編號:14YCTCJY053。

作者簡介:任靜(1987~),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內隱學習”一詞最早由A.S.Reber于1967年在其碩士論文《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中提出的。在這篇文章里Reber 創造性地設計發明了人工語法,后來大家公認這種語法為Reber 語法。一般而言,當環境刺激以某種結構出現時,人們會試圖了解和掌握這種結構, 并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結構對環境刺激作出適當反應[1]。但是,Reber 的研究結果表明當環境刺激以某種結構出現時,人們在沒有意識到環境刺激潛在結構的情況下,也能了解并利用這種結構做出適當反應。在人工語法范式的幫助下,心理學界誕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的發現不僅為心理學研究開拓出一片新領域,而且是學習領域的一次革命。內隱學習不僅對教育具有宏觀的指導意義,其研究成果還直接滲透到教育的第一線,為具體學科的教學提供了參考,指引了方向。

1 內隱學習的理論分析

1.1 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相互關系

外顯認知研究的發展與內隱認知研究存在內在聯系。恰恰因為在對外顯認知的研究過程中出現了常規認知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人們便開始跨入內隱認知領域的研究。大約從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在心理學領域,行為主義思想逐漸失去主導地位,人們對意識研究的興趣被重新掀起,僅僅靠去推測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功能關系已經無法使心理學家滿足, 他們還想竭盡全力找出在理解刺激和反應間起到中間作用的內部心理結構與機制。研究者們很快發現與人類行為有關的一些心理結構和機制存在意識之外, 是無法通過自主控制和內省的方法進行研究。伴隨著研究的深一步開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在人類外顯認知系統之外,內隱認知是另一種廣泛存在的認知機制,它是人們認知體系中最初級和最基本的行為調節器, 而且對外顯認知機制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郭秀艷(2004)表明內隱學習是與常規外顯學習不同的不自覺的學習過程, 它是通過有機體與環境相接觸,沒有目的、自動地獲取事件或者客體之間結構關系的一個過程。張衛(2001)在內隱學習過程中指出,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者表述影響控制他們行為的那些規則是什么, 但是卻逐漸學會了這種規則。在上世紀80 年代中期后,認知心理領域內最受關注的和最熱門的課題就是內隱學習, 此課題也對認知心理學發展形成了深遠影響的極其重要課題中的一個。

現在人們已逐漸意識到, 內隱和外顯學習應該位于學習這條連續坐標軸上,無論是從經驗上還是理論上,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你可以從該坐標軸上找出明確的界線, 以割斷兩者的內部關系。內隱認知系統與外顯認知系統應當視為相互補充、相互合作的功能系統。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外顯的元素多一些,例如,當任務的完成需要努力、制定計劃、驗證假設時;而在其他條件下,內隱的元素多一些,例如,兒童早期的語言形成與社會化等典型的現象。但在任何類型的復雜的認知過程中,都應由內隱與外顯組成, 不應該用簡單的意識與無意識的二分法來鑒外顯和內隱學習。事實上,內隱和外顯學習不僅難以完全分離,而且在功能上二者也不是完全分離的, 它們存在復雜的關系。Mathews(1989)最早用實驗證明了內隱與外顯學習之間的協同關系。后經多位專家實驗也暗示了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混雜一起的,各種學習任務可能都處在內隱、外顯學習連續體的某一點上,如圖1。

連續體圖表示:大部分學習任務既包含外顯學習,也包含內隱學習, 趨近兩端用虛線表示沒有完全的內隱學習和完全的外顯學習[3]。Reber&Lewis 的字謎研究首先證實了這一觀點,研究發現,隨著參與者的外顯報告所用規則能力的改善,他們還內隱式地習得了更豐富的規則性知識。Berry&Dienes(1993)也指出,內隱知識在復雜知識的習得過程中總是領航于外顯知識。國內學者楊治良等(1998)用鋼筋混凝土模型形象地解析了兩者之間的關系。郭秀艷和崔光成(2002)對內隱學習本質特征的研究表明, 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體現在內隱學習的本質性特征理解性上, 他們還推測, 兩者在一段時間練習后,會在加工過程的某一點上交融,從而導致內隱知識的可意識性;并且,在兩者交融之前,內隱與外顯學習是并行上升的,只不過外顯知識始終落后于內隱知識而已。郭秀艷和楊治良近期的進一步研究表明, 在復雜的任務學習中內隱和外顯學習的相互作用真是的存在著,而且,這種作用是比較復雜的,通常表現為四種情況:從貢獻上可分為大、小;從作用上可分為沖突與協同。具體表現為在學習過程中,兩者時而相互協同,時而相互沖突,有時外顯貢獻大,有時內隱貢獻大,它們各自貢獻的大小決定于學習材料。

1.2 內隱學習的特征

1.2.1 自動性

內隱學習的自動性是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方面, 即內隱學習會自動產生,無需有意識的去發現任務操作中的外顯規則。而且正是由于這種自動性, 才揭示了它不同于外顯學習的獨特本質。而內隱學習通常的產物———緘默知識的特點,則可以深化我們對自動性這一特征的理解。緘默知識的首要特征是這種知識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的說明。內隱學習一般會自動發生無需個體有意識的去發現環境中的復雜規則。

1.2.2 抽象性

抽象性這一特點體現在內隱學習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所獲得的知識不依賴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內隱學習的遷移現象很好的證明了其抽象特征。

1.2.3 理解性

內隱學習具有理解性, 即內隱學習的產物———緘默知識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識到。例如Reber 等(1994)對人工語法的詞語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隨著被試外顯報告所用規則能力的提高,他們也內隱地發展了更為豐富和復雜的規則知識。這就證明了內隱學習具有理解性。

1.2.4 抗干擾性

內隱學習具有很強的抗干擾性。具體表現為:強健性(不易受到機能障礙和機能失調的影響)、年齡和IQ 獨立性(不受年齡和IQ 的影響)、平均性(個體差異小、群體差異小)、過程的普遍性(內隱學習的內部機制具有跨物種的普遍性)。

1.2.5 三高特征

高選擇力、高潛力、高效性。內隱學習的高選擇力體現在內隱被試表現出更大且更顯著的底層規則的遷移, 具有較高的遷移異化能力。而高潛力特征的發現這來源于內隱學習僅使用顯著特征分類, 卻達到了外顯學習運用顯著和非顯著特征的學習效果,這說明內隱學習具有很大的潛力,許多具有高選擇力的資源尚待開發。最后有研究者還運用信息論的方法證明了緘默知識傳遞具有高效性[6]。

2 內隱學習理論在其他學科應用的研究現狀

內隱學習理論從提出到現在已經有了四十多年的歷史。起初,Reber、Allen、Mathews 等人連年發表了這一課題的論文和報告,是人們對內隱學習有利初步的了解。此后,國內外研究者緊隨其后從事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對內隱學習的定義、本質、特征、影響因素、應用等方面都進行過詳細深入的研究,使內隱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查閱的文獻中了解,國內外研究者對內隱學習在語文、數學、外語、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應用都做過相關研究。

3 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研究現狀

3.1 國外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研究現狀

內隱學習在運動技能方面的研究最初是在研究健忘癥病人時發現的。Milner和Corkin(1968)的研究指出,病人的記憶力明顯受損,不能夠想起剛發生的事,可是在動作技能上與正常人的學習和保持水平相當。Tranel 等(1994)也證明運動技能是內隱式的學習。在對中央顏葉受損的健忘癥患者的研究中發現:即便是患者在外在表現上不盡人意, 可是他們在學習追蹤旋轉任務的表現上是正常的。尤其是有位顏葉中部、后部都受損的男性患者,在對其進行兩年的追蹤研究證明,他的感覺運動技能和正常人沒有明顯區別。

國外上許多專家學者從教育學和心理學上對內隱學習的理論性依據進行了探討, 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在進行有意識地學習的同時,期間還會無意識地習得有關情感、信念、態度、興趣、理想以及技能等方面的知識, 但這些知識的獲得是無意的、自發的,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和作用要比有意識的學習更廣泛和深遠。

洛扎諾夫通過教育實驗研究創建了無意識的暗示教學模式,進一步促進了內隱學習理論的發展。他認為:人的理性和感性、有意識和無意識是不可分的,一切理智活動的開展都是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影響下,想要提高人的心理行為活動效率,就必須充分利用、開發人的無意識。之前的填鴨式教學,以灌輸為主,強調了教學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而忽略了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和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從而限制了學生技能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他創建了新意的非理性主義教學模式———暗示教學。內隱學習理論的核心就是無意識,或者稱為潛意識,即人的心理不僅僅存在有意識,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開發的潛意識領域,他構成了心理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雖然我們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對人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Nilsson(1992)等人對正常人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進行了研究。他以可能出現與不可能出現的物體圖像為基礎,組織實施了被稱作“動作決定任務”的實驗來評價動態信息的內隱加工。實驗結果表明:人類動作中自然動作的啟動是有可能的,而不自然的、歪曲的動作并沒有顯示出啟動現象。這就說明了被試者的運動判斷中存在有內隱加工[7]。

美國棒球運動的學者Baumeister(1985)研究發現:那些事前通知手的移動過程以及步驟的完成需要集中精力的學生與沒有給予任何事前指導的學生相比,前者效果不如后者。通過給予學生獎金等激勵措施的對成績帶了負面的影響, 因為這樣使得學生主要精力放在了執行任務的步驟,自我意識被提高,行為的自動屬性被損害,導致作業不穩定。Master(1992)比較了人們內隱學習或者外顯學習或高爾夫投球的技能。比較結果表明,當高度緊張狀態下,成績沒有降低的是內隱學習組。所以在高度緊張狀態下,在內隱學會的技能上可能發生自動瓦解較少,但有損害的卻是對外顯學會的規則知識。

Mcleod 和Dimes(1993)證實:物理技能里面的跑步抓板球這類活動可以保持一個確定三角法函數。一些兒童學習此規則僅可以通過板球而不是外顯形成的這個規則的假設。Mcleod.Altman 和Goode(1995)研究還表明,“一個展示內隱及外顯加工力量的對比的醒目的例子就是從科學努力來講就要花數十年的心血的兒童輕松發現的規則”。

國外研究者立根與內隱學習研究范式的基礎, 以正常人和健忘癥患者為被試對象進行運動技能內隱學習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確實存在, 并且在特定條件下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表現出更好的學習效果。

3.2 我國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研究現狀隨著內隱學習在運動技能領域的深入研究, 體育心理學研究者開始關注內隱學習在體育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如國內學者任杰(2000)、范文杰(2001)以及丁俊武(2002)等紛紛提出,將內隱學習的思想關注到體育教學和體育能力的培養中。具體來說,內隱學習對體育教育的啟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發揮內隱學習作用,提供多種練習環境。范文杰(2001)提出,為了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 應該在兒童早期進行多項或單項的體育運動項目訓練,因為這對促進學生對以后體育項目的喜愛,和提高單項技能有很大好處。另外,對學生或運動員的訓練應該讓練習者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中進行練習, 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將學生置身于大量的體育情景學習中。任杰和章建成(2000)也提出,如果學習者能夠內隱的獲得環境規則知識, 我們就沒必要在他們練習時去問他們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學習者提供一些簡單明了的語言線索,指明環境中重要信息“在哪里”,而不是“是什么”,讓學習者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下練習。運動技能的掌握離不開豐富的練習環境以及大量的實戰環境。只有突破時間、形式上的障礙,在各方面營造內隱學習的條件、氛圍,才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8]。另一方面,改善傳統教學方法,激發教與學的積極性。體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內隱學習的研究表明,人們完全有能力去把握運動技能中暗含的動作要領及規則,于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學生的啟發、引導、指導、釋疑等方面(范文杰,2001)。丁俊武、周志俊和任杰(2002)也認為廣大體育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采用更為寬松自然的方法。

就如何在教育中運用內隱學習的問題, 眾多專家學者還進行了這樣的討論與分析。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教育指導。學習是獲得知識的過程,如何有效獲得知識,首先要保證相關指導對與學習的有效刺激,激發學生的內隱學習。如在游泳教學時,使用生活化的指導用語———找浮起來的感覺, 比控制身體肌肉更能刺激學生的無意識內隱學習, 進而掌握無意識的控制身體肌肉的規律。其次,外顯訓練階段的恰當結合。再次,要讓活動貫穿在學習的始終。當前教育提倡的“做中學”是以活動貫穿學習始終從而有效利用內隱學習的最好例證。最后, 內隱學習的適度遷移。目前的研究表明,學習成果的遷移是適度且有限的,教師在對于無意識知識的遷移要有耐心、有準備。

4 體育項目中內隱學習應用的研究現狀

從內隱學習被發現至今, 已經有眾多學者對其在運動技能領域進行研究, 也用相關實驗證明了內隱學習對運動技能的形成有影響。乒乓球教學過程中內隱學習的應用:郭宇剛(2007)等學者證明了在《乒乓球項目中內隱學習效果的探討》中內隱學習的存在, 研究表明了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不同的學習方法對掌握規則知識的影響。證實了此不同學習方法都能夠提高被試的成績,內隱學習效率基本上接近外顯學習。研究還證明了在重復概率但規則不同下兩組被測試學習的效果, 結果表明兩組的被測試者都已經會利用規則知識。但是如果是模糊的規則條件下,外隱學習的效果要差于內隱學習[9]。

田徑教學中內隱學習的應用:劉永東等研究者(2007)的《內隱學習機制在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中的實驗研究》表明,把內隱學習機制輔助教學應用在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中, 可以防止錯誤動作的產生,而且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運動成績和技術水平。利用內隱學習方法獲得的運動技能會保持相對更長時間, 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持久力。這種無意識的內隱學習的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并且與外顯學習同步存在,因此我們不能將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割裂開來, 而是應該了解其內在聯系性和技能的連續性[10]。

武術教學過程中內隱學習的應用:陳慶合(2008)等研究者在《內隱學習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中表明,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要想真正練習到“出神入化”、“形神兼備”的境界,必須在教學中盡可能的使用各種可能的教學手段,創設許多不同的練習環境,通過多種暗示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內隱學習機制,充分利用學生練習過程中無意識心理傾向,來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挖掘其閑置的潛力,提高想象力、記憶力和創造力等各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沒有學習負擔和充滿樂趣的良好意識狀態,進而迅速掌握海量的武術知識與技能, 使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結合恰到好處,進而加速學習進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1]。

籃球教學中內隱學習的應用:武松朋(2010)等研究者在《內隱學習在籃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一文中表明,采用內隱學習和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外顯學習為輔的教學方式,都是利用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共同作用來獲取籃球的規則知識。但是通過內隱學習為主要手段, 外顯學習為輔助手段的教學模式, 利用媒體動、靜態圖示引導、暗示教學法和表象練習法等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內隱學習提供更多內隱學習的環境, 從而在學習籃球技術的過程中能進行更多無意識的內隱學習[12]。丁煥香、馬愛國(2010)在《內隱與外顯學習對籃球戰術決策影響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在獲得籃球戰術決策過程中, 無論在高復雜性情境下還是在低復雜性情境下, 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以及混合學習中均表現出顯著的績效;還發現外顯和內隱學習與情景復雜性有相互作用,當處于低復雜性情境下,外顯學習不如內隱學習效果好;在高復雜性的情境下,內隱學習不如外顯學習效果好;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表現為協同效應[13]。

健美操教學中內隱學習的應用:李亮(2010)等研究者在《內隱學習機制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中表明,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利用內隱學習法其教學效果要好于傳統式的教學。圖示教學法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一致, 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其養成主動求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 學生健美操的考核成績和其得到的實際鍛煉大大提高。內隱學習的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內隱學習的機制,其對開發學生個體的心理潛能,特別是無意識潛能具有很好作用,使得學生能夠在放松的身心狀態中發展思維,學習知識,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創造力,學習效率加速提高。內隱學習對于調動學生內驅力,激發內在學習動機和培養學生體育素養、體育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4]。

在排球教學中內隱學習也有相應的應用:李煥斌(2010)在《內隱學習理論在高校排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指出,運用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結合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對排球技能的掌握,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但是如何才能將內隱學習的理論有效地融合到實際課堂教學中, 其中相關論述的較為抽象[15]。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研究的邏輯起點不是探討內隱學習與外顯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 辯證地詮釋基于內隱學習的突出外顯教學效果的機理, 而是要么只注重與強調內隱學習功能而忽視了外顯練習作用;要么把內隱學習與外顯教學的“內外在”聯系割裂開來,將二者等量齊觀來比較,從而歸納出內隱學習施教效果優于外顯教學方法的荒謬結論。很顯然,上述研究尚未能把握運動表象與技能習得的內在微觀深層聯系, 進而揭示形成清晰正確的動作表象對技能習得質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42.

[2]張衛.內隱學習及其特征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56-763.

[3]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52-253.

[4]7D.7C.7Berry,&Z.7Dimes(1993).implicit7Learning:"Theoretical7and7L,mpiri-cal7Issues[J].Hillsdale,NJ:L,rlbaurn.71993:1-36.

[5]楊治良.記憶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290-314.

[6]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7-117.

[7]M.7J.7Nissen,&7P.7Bullemer(1987).Attentional7Requirements7of7Learning:L,videncebfromb1&acute;erfonnancebMeasure [J].CognitivebPsychology,1987(1).

[8]任杰.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與分心練習———對應激的抵御[J].體育科學(運動心理學),2001(3):71-b74.

[9]郭宇剛.乒乓球項目中內隱學習效果的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7(3):59-62.

[10]劉永東.內隱學習機制在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6):108-110.

[11]陳慶合.內隱學習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學刊,2008b(8):72-75.

[12]武松朋.內隱學習在籃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

[13]馬愛國,丁煥香.內隱與外顯學習對籃球戰術決策影響的初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b(2):171-1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河县| 佛冈县| 临安市| 航空| 万载县| 美姑县| 平湖市| 德化县| 安远县| 治县。| 安乡县| 兴宁市| 邛崃市| 黄平县| 城口县| 荔浦县| 仪陇县| 叙永县| 新丰县| 西平县| 全南县| 车致| 吉隆县| 昭觉县| 德州市| 高邮市| 房山区| 乐亭县| 称多县| 南阳市| 延寿县| 当雄县| 肥城市| 都安| 赤城县| 进贤县| 沧州市| 秭归县| 五寨县| 永福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