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學碩士畢業論文

經濟學碩士畢業論文

時間:2022-12-08 15:47: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學碩士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學碩士畢業論文

第1篇

對于經濟學碩士生而言,寫作經濟學畢業論文是碩士院校培養學生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要想寫好碩士經濟學畢業論文順利畢業,需要對于整個碩士畢業論文管理過程要率先了解清楚,這樣才能知己知彼準備充分。

本文從畢業論文寫作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師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畢業論文寫作和指導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主張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討論了畢業論文寫作如何運用經濟學研究的發現和證實的兩個過程,特別強調了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八個問題或規則。

怎么樣才能實現使學生具有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的能力呢?除了學生從教師的課堂教授過程中領會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和學校、以及學院安排的實踐活動外,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設計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本科各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寫作,作為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要求。這兩年教育部和學校也都提供資助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這也是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措施。

畢業論文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工作,不是寫教科書,不是寫文獻綜述,而是一項科學研究活動,是發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北京高校非工科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方案(試行)》對畢業論文提出三個評價基元。第一評價基元,是評價選題質量,要求選題體現本學科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中對知識能力結構的基本要求,選題要能夠解決本專業的某個理論、方法或應用研究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第二評價基元,是評價綜合運用知識、文獻、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評價基元,是評價論文或設計項目在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理論價值或實際價值。《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評分標準》對畢業論選題提出了科學性、創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對科學方法的運用提出了論證充分、論據確鑿和邏輯性的要求,對論文的寫作和文獻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現行科學論文標準的要求。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后在各種崗位上會面臨接受領導和客戶交給的工作委托,撰寫調研報告、寫計劃書和專題研究報告等。所有這些委托都向我們培養的學生提出發現問題及其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實施的挑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學素養,是高等學校應當給予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訓練或科研創新項目活動就是這種重要的給予之一。因此,畢業論文的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是直接嘗試用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更是直接嘗試鍛煉和展現自己科學素養能力的極好機會。

學生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也是反映學校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師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在檢查教師對畢業論文的評語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選題判斷有誤,把寫教科書的選題、寫文獻綜述的選題、把超出自己專業能力的選題,都作為合格甚至優秀的選題批準開題,甚至成績也評為優秀;一些評語不能判斷畢業論文在立論、分析、寫作和文獻評論等方面的問題,評語抽象籠統,優缺點缺位等等。這種現象不僅在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存在,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也是存在的,有時甚至還很嚴重。這些都反映了教師本身有待于改進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管理層有待改善對論文評閱環節的控制。當我們的學生在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完成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挑戰時,實際上也折射了我們在指導學生培養畢業論文寫作能力和整體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師閱讀和評論學生的畢業論文除了是培養目標所要求的職業責任所必需之外,還有兩個有利于教師的“利己主義”理由:一是,檢查和鍛煉、提高我們自己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閱學生論文中所得到提高的這些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的學術批評與討論,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門委托的各種評閱工作。二是,學生選題的多樣性、資料和證明的方式多樣性也為指導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指導和評閱學生的論文實際也是我們從學生那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和好機會。

經濟學本質上是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問題可以是理論性的,也可以是應用性的。“問題”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諸如目標與現實的矛盾或差距,績效與標準或目標的差距,理論與現實的矛盾與差距,傳統理論與新觀點的矛盾,以及情況的突然變化等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論(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是關于組織、計劃、設計和實施研究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方法論。經濟學畢業論文或研究項目的進行,實際上是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運用。

經濟學研究方法論不同于經濟學方法論(Economic methodology )。經濟學方法論是指對經濟學研究一般途徑的研究,譬如對經濟學使用的主要方法、規則和基本原理的研究,經濟學方法論側重于推理和證實過程;它的主干課程除了經濟學方法論外,包括哲學方法、邏輯方法、系統科學方法,以及經濟思想史等課程。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包括:各種回歸分析、數理分析、運籌研究分析、投入產出分析、文獻綜述、數據收集。研究方法論側重信息和知識的形成過程,側重新知識的產生,即側重知識的創新。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主干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和運籌學等。經濟學方法論與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是相互聯系的,經濟研究過程中需要推理,同時研究方法也是推進經濟學方法得到發展的手段。

第2篇

個人高等教育投資成本收益分析開題報告 工商管理學院 財務管理

指導老師: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確立了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這使得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由以前的政府財政獨立負擔轉變為由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共同負擔,即由政府、個人等共同負擔高等教育經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試行高等教育收費。1995年,我國普通高校生均學雜費為800元左右。其后幾年,高等教育收費漲幅很大,到2004年,全國高校生均學雜費上漲到了5000元左右,進入新校區的學生的學費則在6000元左右;住宿費從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漲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費開支等,平均每個大學生每年費用在萬元以上,4年大學需要4萬多元。這種大幅度上漲的收費是否合理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高校向家長或學生收費的基本理由是高等教育能夠帶來個人收益。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如下幾個問題:高等教育是否能夠給個人帶來收益、帶來多少收益?目前個人承擔了多少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個人收益是否能夠彌補個人成本?

與此同時,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的激增,2005年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2006年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413萬,比2005年增加75萬,增幅達22.2%。隨著本科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其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不少高校本科畢業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社會上出現了不少這樣的聲音:上大學真的有用嗎?。要解決這個疑問,也必須解決上述的幾個問題。

本文將在具體分析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成本和個人收益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二、研究方案擬定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資成本是指培養每一位高校畢業生所耗費的全部費用,也即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直接或間接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總和。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成本就是指個人或家庭為了培養每一位大學生所消耗的全部資源。它主要包含兩類: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所發生的直接費用支出,主要有學費以及學雜費(包括住宿費)、交通通訊費、書籍文具費以及由上學帶來的其他任何額外生活支出。但在個人支出的費用中,獎學金以及任何形式的助學金必須從個人成本中扣除,因為它代表了一種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只是購買資源力量的轉移,并未真正使用某些資源,因此不含有任何機會成本。

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間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個人因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機會成本、隱形成本、風險成本等組成。

接下來將以一個案例來說明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的計算方法。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有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獲得的,這一部分就是高等教育投 1

資的個人收益。而高等教育對個人收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為個人直接收益和個人間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獲得的種種好處。這一部分將首先說明受教育程度與收入的一般關系,再具體介紹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直接收益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大學本科教育的接受者還可以獲得種種貨幣以外的好處。具體表現有:獲得孜孜以求的工作崗位,更好的發展前途和更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受教育者個人由于較強的能力而實現的消費支出的節省;心理收益。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經濟效益分析

在企業當中,對投資項目的財務評價,主要是通過一系列財務評價指標來進行的。在此,本文主要借鑒企業當中的財務評價方法對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簡單介紹四種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經濟效益的測度方法,分別是教育收益成本比值法、凈現值法、內部收益率法、收入函數法。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收益的實證分析(以大學本科生為例)

這里主要引用上海財經大學于2001年暑假進行的兩次調查結果中的數據,對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收益進行實證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法、統計分析、數量分析、實證分析、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大量閱讀有關書籍,收集相關的資料。

四、計劃安排

2

參考文獻

[1] 楊林.就業還是就學家庭因素對畢業生選擇影響的成本-收益函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5(07):34-36

[2] 申家龍.農村職業教育的個人教育成本及其影響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 2004

(28):50-52

[3] 馮梅,馬寧莉.基于成本收益數學模型的個人教育投資問題的思考[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61-63

[4] 趙海利.從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看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合理性[J].財經論叢, 2003(1):43-47

[5] 張屈征,曾樂元,王慰.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積極性及其成本收益關系[J].西安聯合大學學報, 2002(3):74-77

[6] 安雪慧.教育投資個人收益率計量方法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96-100

[7]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報告,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實證研究[J],2002

[8] 于謹凱 單春紅.博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成本收益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2(2):67-69

[9] 彭顯琪 宋小敏.從個人高教成本收益模型看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問題[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4):54-57

[10] 曾建權.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J].龍巖師專學報,2001(1):14-16

[11] 胡玲琳.關于教育收費與個人教育投資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1):5-7

[12] 何光瑤.洪熒教育投資收益率計量方法研究[J].統計研究, 1998(2):54-58

[13] 賴德勝.中國教育收益率枯算: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資料,1997(9):28-29

[14] 袁連生.教育成本計量探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0-134

[15] 向洪、李向前.教育資本[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33-51

[16] M卡諾依編著,閔維方譯.教育經濟學國際百科全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118

[17] 朱舟.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31-62

[18] 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分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8-102

[19] 西奧多W舒爾茨. 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12-196

[20] 曾滿超,薛伯英,曲恒昌,崔維譯.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33-162

[21] 閻達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9:48-61

[22] 加里S貝克爾.人力資本駕馭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83-169

[23] 林文達.教育經濟學[M].臺灣三民書局印行,1984:71-79

[24] 國家統計局編.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

[25] 毛樟龍.《高等教育階段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15-20

[26] 李宏艷.《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業人力資本投資與管理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4:6-24

3

[27] 龍舟.《中國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23-37

[28] 周群英.《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成本收益分析》[D],武漢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4:13-24

[29] 徐愛萍.《高等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1:31-42

[30] 羅剛強.《中國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一以教育投資為主的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研究生論文,2000:15-23

[31] WalshJR. Capital concept applied to ma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5:255-279.

[32] Byron,R and Manaloto. Return to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04:12-23

[33] Ronald G Ehrenberg. Econometric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9-37

[34] D. Bruce John ston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03-410

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收益法開題報告篇二 學位級別:博士 碩士 ■工程碩士

學 號:

研究生姓名:

指導教師姓名:

專業名稱: 項目管理

所在學院: 經管學院 開題報告時間:

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部制表

注意:本表基本情況及報告正文由研究生本人填寫,碩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5000字。

格式要求:正文文字部分為5號宋體、單倍行間距排版,A4紙雙面打印裝訂。

開題報告評價部分分別由指導教師及專家組書寫。開題報告會結束后一周之內將報告原件交

院(所)研究生教學秘書處。

一、基本情況

報 告 正 文

(一)選題依據與研究內容

1、選題依據(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等)

研究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現代航空運輸服務企業逐漸向多元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其后勤基建領域的投資金額不斷擴大,日益凸現出其對公司發展運營的重要性。就新設立的基地航空公司來講,為滿足龐大的行政人員辦公和空勤人員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需求,究竟是購買、租用、還是投資新建寫字樓、住宿酒店,是擺在經營決策層面前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國際機場即將通過規劃的大背景前提下,這筆基礎設施投資因其數額較大,考慮其在時間價值上與企業發展存在的的函數關系變得非常有意義。如果該項投資測算得準確、宏觀控制得高效,不僅會因辦公和餐飲住宿場所的投入使用直接給企業帶來后勤費用的節省,而且也會因固定資產的升值給公司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中,企業希望能采用科學的項目管理技術,測算出合理的辦公和餐飲住宿使用需求,依之進行投資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投資控制措施來保障項目資金的高效使用。本文正是運用項目投資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結合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通過對項目的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析先后邏輯關系,采取資金時間價值和運籌學決策論測算,構建科學的項目投資模型,并通過項目施工前預控進行動態的管理和控制,保證了項目建設投資目標的完成。

本文研究的內容對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的基建項目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可供其他基地航空公司近年在國內的基礎設施投資管控提供參考、借鑒:

(1)有利于確保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按公司發展需求完成任務,避免投資浪費。通過對影響工程投資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可以找出主要影響因素,在投資控制時采取相應措施,使工程投資按計劃進行,從而確保工程按合同要求完工,為企業利潤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2)有利于降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成本,提高項目經濟效益。時間價值計算和運籌學決策論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投資控制上的應用可以實現公司對自用基建投資的組合與合理優化,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費,從側面降低項目建筑成本,實現成本目標,完成決策階段、乃至整個項目建設期的投資控制。

(3)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對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決策階段的投資測算與控制研究,總結項目管理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積累同類型工程相關管理經驗,并且通過運籌學方法建立基地航空公司普遍碰到的基礎設施投資與時間的線性模型,將企業由服務效益型向綜合管理技術型轉變,合理高效的利用投資,使企業在競爭環境中得到發展和壯大。 國內外研究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建設項目的前期決策工作影響工程建設投資的可能性為35% - 75% , 而在工程實施階段影響工程建設投資的可能性只有5% ~ 25%。由此可見, 建設項目的前期決策既是項目投

[1-2]資的首要環節, 也是影響建設工程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方面。

在國際成熟市場,投資者衡量固定資產投資的價值有很多方法,包括:銷售比較法、總租金乘數法、直接資本化法、收入支出法和貼現現金流法(包括內部收益率法和凈現值法)。其中直接資本

[3-4]化法和貼現現金流法是國際成熟房地產市場(如美國)普遍采用的。而國外工程建設領域進行投資

決策比較權威的方法是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它的原理是以工程項目從擬建開始到項目報廢終結全部生命周期內總的周期成本最小為評判標準,從各個備選方案中進行項目決策。這種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導人們自覺地、全面地從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出發, 綜合考慮項目的建造成本和運營維護

成本(使用成本) 費用, 從而實現更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

[8]國內企業進行工程項目投資決策主要采取財務評價的方法與原理。財務評價方法是應用資金時間

價值原理,采用折現方式,把建設期總造價和未來運營期總成本按預先確定的折現率換算成當期的

[9]投入資金,再按照一定的評判標準, 來進行項目投資決策的方法。財務評價是在國家現行會計制

度、稅收法規和價格體系下, 預測項目的財務效益與費用。編制財務報表和計算評價指標, 進行財

[10-11]務能力分析, 據此判別項目的財務可行性的方法。進行財務評價時涉及的基礎數據很多。 按其

作用分為計算用數據和參數以及判別(基準) 參數。計算用數據和參數又分為初級數據和派生數據

[12-14]。初級數據是通過調查研究、分析、預測定或由相關人員提供的。如產品產量、人員工資、折舊及各種費用、各種匯率、利率等。判別參數是用于判別項目效益是否滿足要求的基準參數,如基準收益率、基準投資回收期、基準投資利潤率等。這類基準參數決定著項目效益的判斷, 是項目取

[15-18]舍的依據。就企業項目投資決策來說,綜觀國內外相關文獻,可以將項目評估與投資決策理論、方法的變化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現金流貼現(DCF) 方法及在此基礎上的決策樹和Monte Carlo 模擬方法,我們稱之為傳統的項目評估與投資決策方法;第二階段是隨著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的期權定價理論的出現并由Myers(1977)首次將其用于實物投資決策而形成的實物期

[19-20]權方法; 第三階段為期權博弈理論與方法。它是在采用期權定價理論思想方法基礎上, 對包含

實物期權的項目價值進行評估的同時, 利用博弈論的思想、建模方法對項目投資進行科學管理決策的理論方法, 是項目投資決策方法的最新發展。其基本依據是擴展的凈現值最大化, 考慮競爭性企業的行為后, 投資項目價值將下降, 不確定條件下競爭的投資項目價值可以表示為: 投資項目價值= 傳統凈現值+ 實物期權價值- 競爭的影響。影響投資項目價值的因素主要有3 個: 項目未來收入的現金流( NPV) , 投資機會的價值( 即所說的實物期權的價值) , 競爭者之間的交互博弈作用對項

[21-22]目投資價值的影響。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近年投資決策的分析已經逐步向綜合性、動態化發

展。國網能源研究院的陳武于2011年在企業投資決策方法中就運用了四維決策框架體系。在企業項目投資決策四維框架體系中,四個維度分別為投資項目的特征、市場競爭的特征、外部環境的特征和

[23-24]企業自身的特征。一個科學合理的項目投資決策, 首先項目本身必須達到預期的投資效益和目

標; 其次市場競爭環境必須能夠有效地容納該投資項目并有合理的生存空間, 再次就是外部環境因素允許項目的實施和存在, 最后它還必須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要求, 同時企業自身還必須具備相應

[25-26]的投資實力。只有在這些條件依次滿足的情況下, 企業的投資決策才能滿足科學合理的要求。

對民航機場區域而言,它作為航空運輸的重要基礎和依托,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航空運輸的規模和水平。 同時也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機場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根據國外統計, 投資于民用機場建設, 機場本身的經濟效

[27-29]益和社會效益之比至少為1:10, 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這個比值可能大大高于此數。因此,

[30]在機場區域等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決策上,我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國民經濟分析和社會評價體系。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行政及空勤自用的基礎設施項目,這類項目屬于民航機場區域總圖規劃中的一部分。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是2010年新開航的民用航空公司,目前行政辦公和后勤住宿場所租用在其他航空公司的基地內,每年的租賃綜合成本約1400萬元。在北京市正在規劃首都第二國際機場、部分基地航空公司不久即將遷建的大背景下,新興的航空公司面對著投資額巨大的基礎設施究竟是該繼續租賃、去購買還是新建的決策問題。針對此問題,以上投資決策測算方式要么過于宏觀,要么是僅著重討論客觀的工程經濟和財務指標,未能充分考慮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相對的主觀因素。本文在時間價值計算的基礎上,結合決策論對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相對主觀意見進行了分析,彌補了其中的不足。 [5-7]

2、選題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等

研究內容:

(1)項目可行性研究相關理論基礎:通過對當前公司發展預測、項目需求測算進行闡述,為本論文

的研究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

(2)影響項目投資的原因分析:對北京首都航空基地決策階段可能影響項目投資的原因進行了挖掘和分析,為該工程的投資管理提供參考。

(3)項目投資收益的分析:通過對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項目投資的收益測算,采取資金時間價值計算方法和運籌學決策論,提供了可供比較的收益測算。

(4)項目投資計劃的控制管理:對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項目投資進行了分析控制,并且提出了項目投資控制中有效的實施策略和原則。

研究目標:

(1)根據使用需求測算,探討項目在決策階段的投資控制,對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投資進行決策分析和管控。

(2)通過對項目投資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為現代航空企業自用工程項目投資決策和管控實踐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案例。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運用資金時間價值計算和運籌學決策論測算投資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決策。

(2)運用精細化管控思想對建筑工程項目投資計劃進行控制與管理。

3、擬采取的研究方案(研究思路、技術路線或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思路:

(1)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工程項目投資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2)對該工程項目投資方向進行測算,并運用運籌學相關理論進行優化。

(3)針對該工程投資管理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實現項目投資有效管控。 技術路線圖如下:

第3篇

一、中美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

回顧及特點美國是一個市場經濟發展較成熟的國家,商業誠信環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歷史悠久,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專業辦學特色鮮明,定位準確,課程體系設置科學,教師梯隊合理,有良好的教學基礎,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速度都比較快。以美國富樂敦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為例,該校自1957年建立以來,以其應用型和研究性的傳統而聞名,并不斷地科學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內涵與外延,引領探討工商管理學科包含的知識體系,從理論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從目前美國高等學校商學院管理類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1)從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上與MBA和DMA的教育有著明顯的差別。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更加注重商業經濟管理的應用性,其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主要是圍繞著商業經濟管理的應用性以及市場需求而設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性與領導性。

(2)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在美國高校商學院管理類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日趨成熟并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從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

(3)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從學生入學起就介人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素質教育,并且對學生進行職業傾向測試,進行一對一的職業發展輔導和構建強大的現代技術網絡支撐平臺,為學生提供職業發展平臺各類信息。

而我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從目前經濟管理類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看,特點如下:

(1)計劃經濟時期高等院校經濟學分科的影響仍然十分明顯。許多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的設置都是建立在原工業經濟或商業經濟的基礎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與現實企業類管理問題存在偏差。推薦閱讀: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與評價體系構建論文

(2)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上與MBA的教育沒有明顯的差別。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這樣一種傾向越來越嚴重:把國外MBA課程直接復制到本科教育中。

(3)我國改革開放后在引進西方工商管理教育過程中,我們一開始就強調中國特色,但是中國特色的呼聲好像有越來越弱的趨勢,在課程設置上直接照搬國外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結果,要么是課程設置水土不服而流產,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師資力量而使得許多課程難以開出或降低要求開設。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框架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是圍繞著課程而展開。課程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設置和一系列教學環節是組成教學計劃的主體。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適用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商管理教學質量的高低,從而影響到培養人才的質量。

第4篇

關鍵詞:幸福 伊斯特林悖論 功能活動 可行能力

眾所周知,人類是一定環境下具有特定意識與情感的動物,其本性是私欲的無限性和追求私欲滿足的無盡性,這一點決定了人生存的目的與價值。所謂幸福,是指人在追求無限私欲得以滿足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種內在的、理想的、平衡而愉悅的狀態。而這種幸福狀態受人的本性影響,具有動態性、暫時性、相對性和復雜性,表現為同一個人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環境下,人的幸福狀態不同。長期以來,人們對幸福的衡量與評價機制的研究呈現多維性。本文從經濟學視角,對幸福的衡量與評價機制問題進行探討。

1、從“伊斯特林悖論”說起

由于“幸福”是一個抽象的集合概念,無法直接衡量與評價。因此對幸福衡量與評價的研究首先要確定幸福的變量。

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財富增長與分配”的學科,把滿足人私欲的各種物質介質統一定義為“財富”,用財富的多少來刻畫“生活水準”,進而用生活水準作為幸福衡量與評價的變量。由于經濟學隱含假設是“財富的增加會帶來生活水準的提高”,故幸福是生活水準的函數。由此,古典經濟學長期以來都認為幸福與財富具有正相關性。

然而,財富水平與幸福的關系必然如此嗎?現實社會中“乞丐和皇帝”的故事四處上演;“富豪自殺”、“富二代鬧事”不絕于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地位和財富水平不論多高,壓力和煩惱依然無法避免。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

基于對現實的反思,伊斯特林以收入作為變量,系統研究了收入與幸福的關系,發現幸福與收入之間并非必然相關。這就是“伊斯特林悖論”(伊斯特林,1974年)。這一悖論引出三個基本問題:首先,幸福作為人的主觀心理評價,其研究不能離開心理活動,以及由此決定的個人偏好,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個人偏好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故古典經濟學完全用函數關系推演幸福,難免得出偏頗的結論。其次,物質財富不是決定幸福的唯一要素,非物質條件也會對幸福產生重大影響,家庭、事業和健康等狀況惡化會對幸福產生長久而負面的影響。再次,幸福感還與期望、環境適應度有關,目標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也會影響幸福感。期望和目標的形成,與個人生活的環境和過去的習慣相適應。人的比較對象是過去的自己和同階層的人。由于人的消費水平是不可逆的,過去的消費水平會對人當前的期望值產生影響。與過去相比稱為“習慣形成”,與他人比稱為“相互依賴的偏好”。比如,一個富豪的壓力一般來自他圈子里同樣身價的人,而一個普通白領不會跟富豪們放到同一水平面上比較。

以上從古典經濟學的財富決定論到伊斯特林悖論,揭示了幸福的動態性、相對性和復雜性,即便是經濟學的研究,也應考慮引入心理與行為等多維變量(影響因素),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基本效度和客觀性。

2、再探“幸福”的度量問題

經濟學中常用“幸福指數”來衡量人們的幸福(感),而幸福指數是用“效用”直接表達的,即效用就是幸福指數。為了量化幸福,經濟學家先后以基數效用理論與序數效用理論為基礎,分別采用邊際效用和無差異曲線,試圖精確計量幸福或幸福指數。盡管這些技術的使用提高了衡量幸福的精確量化程度,但由于效用本身是一個主觀性變量,所以,在解決效用本身的計量過程中,經濟學最終還是回歸到收入(預算約束)這一真正可計量的變量上。因此,無論是邊際效用最大化的決定,還是在無差異曲線平面上生產與消費可能性邊界的最優決定,依然取決于收入(預算約束)水平,因而幸福也最終取決于收入水平。

從宏觀經濟學層面看,經濟學的基本邏輯是個人福利總合構成社會整體福利,由此推演出個體幸福程度的提高必然導致社會整體幸福程度的提高。但問題是,到底該使用什么變量來刻畫和解釋社會整體幸福?在這方面,宏觀經濟學并沒有提出新的邏輯,而是襲用微觀經濟分析邏輯,將社會整體幸福程度歸結為社會財富,進而社會整體收入亦即GDP水平。

從我國社會經濟現實來看,國家治理及其政策都是以提升社會整體福利(幸福)為宗旨。但是,當用GDP大小來代表社會福利或幸福水平的時候,只求GDP的政績觀導致“高耗能、低效率”、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違背科學發展的政策傾向,由此造成社會幸福嚴重損失。因此,筆者認為,當個人幸福被效用簡單替換,社會幸福被GDP簡單替代時,社會經濟發展路徑也就逐漸偏離初衷目標方向。為使經濟學更客觀地體現幸福的內涵,回歸經濟學的人類關懷的初衷,對幸福的衡量不能簡單地歸于“效用”,至少應該像貝克爾等經濟學家那樣,將效用的決定因素由單一物質因素,拓展到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并對這兩大類要素的結構對幸福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3、如何認識幸福評價機制

幸福評價機制是對幸福衡量標準的使用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判的方法與程序的總稱。異于古典經濟學對幸福的直接評價法,發展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則從更高的視角,提出了幸福生活的度量和評價機制。他在評價生活水準時,提出兩個概念:功能活動和可行能力。“功能活動”是指我們能夠或不能夠實現的各種各樣的生活狀況;而“可行能力”是指實現“功能活動”的能力。可行的功能活動的集合就是一個人的可行能力。

按照森的評價機制,圍繞經濟行為的目的和效果進行評價,主要涉及彼此關聯的三方面。第一,功能活動和可行能力取代效用,作為經濟行為的最終目的。第二,是運用社會選擇的功利化理論,探討在民主的基礎上如何將個人的選擇整合為社會的選擇。第一方面的內容只是指出了個人生活水準評價的標準,第二方面是在社會選擇的基礎上,把個人價值整合為社會價值的過程。第三,是將前兩方面的成果運用于具體經濟領域,制定政策評價機制,比如福利與貧困度指數的定義,聯合國發展評估指標等。

然而筆者認為,森對幸福與生活水準的辯證關系的解釋存在一定欠缺。一方面,狹義的幸福,是對自身生活水準的一種心理評價,這種評價是通過心理調整完成的,具有不穩定性。另一方面,生活的終極目標是幸福,人的幸福感受是通過生活水準的提高來實現。因此,筆者認為研究生活水準可以等同于幸福本身,而不是森所說的,幸福作為生活水準的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幸福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終級目標。對幸福衡量與評價機制研究需要回歸人本身,對幸福問題的研究如何回歸經濟學亦值得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李洪胤.《快樂經濟學理論綜述》.載《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年12月.

[2]唐東波.《收入滿足度與生活幸福度:基于上海等10省市的調查與分析》.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年3月.

第5篇

關鍵詞:城際鐵路;城市帶;區域經濟效應

一、背景

寧安城際鐵路,東起江蘇省南京市,西至安徽省安慶市,全長257公里,其中江蘇省境內33公里,安徽省境內225公里,目前工程正抓緊建設,預計于2015年下半年正式建成通車。寧安城際鐵路橫貫安徽省沿江地帶,由南京南站引出,經江寧南站、馬鞍山東站、當涂東站、新蕪湖站、繁昌西站、銅陵站、池州站等,最終跨越長江引入安慶站。寧安城際鐵路項目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由鐵道部(現為中國鐵路總公司)與安徽省、江蘇省共同建設,線路設計行車速度為250公里/小時。寧安城際鐵路的建設,將極大地方便安徽沿江地區人民的出行,也必將對皖江城市帶帶來良好的區域經濟效應。

二、文獻回顧

國外關于高速鐵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相關論文不勝枚舉,國內也有大量關于高速鐵路對于特定區域經濟效應分析的研究。楊維鳳(2011)認為,京滬高速鐵路的建設和開通將會促進沿線區域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相關行業發展以及區域空間結構的重塑[1];夏露林(2012)認為,成綿樂城際鐵路的修建,將對四川成都都市圈經濟一體化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促進產業升級與優化布局,實現城市功能的分工和互補[2] ;駱玲(2013)

認為,高速鐵路對沿線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經濟規模的擴張、城鎮發展和城鎮格局的重構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寧安城際鐵路的城市群效應分析

城市群是特定區域內具有某種相互關聯性的大中小型城市的集合體。交通設施特別是高速鐵路,在城市帶的形成與發展中 ,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寧安城際鐵路縮短了皖江城市帶各地的時空距離,產生了"同城效應",必將促進皖江經濟帶的區域經濟發展。

3.1寧安城際鐵路的中心極化效應

寧安城際鐵路途經的最大城市是南京,廣義的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市,但文章研究的側重點在安徽長江沿岸地區(因此不含南京市、合肥市),所以文章認為寧安城際鐵路的修建對蕪湖市產生了顯著的中心城市極化效應。寧安城際鐵路的建設,推進了蕪湖市的經濟發展,促進了蕪湖市的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鞏固了蕪湖在皖江地區的"龍頭"地位。借助城際鐵路帶來的客流,加上長江港口和既有公鐵樞紐的優勢,必將使大量物質財富和人力資本匯聚于此,從而使蕪湖市成為連接安徽省與長三角發達地區的橋頭堡,成為重要的客流物流交匯中心和商貿中心,進一步強化了蕪湖市的中心極化效應。

3.2合蚌高速鐵路的城市提升效應

馬鞍山市、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是皖江城市帶中的重要城市,相對于蕪湖可以稱之為副中心城市,寧安城際鐵路將極大地提升了這些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長久以來,安徽沿江各市在經濟增長中一直位列全省前茅,但鐵路交通設施薄弱卻成為削弱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以上各市的鐵路通達性遠遠落后于皖北的蚌埠、阜陽等傳統鐵路樞紐,甚至難以與處在鐵路干線上的皖南小城宣城市相抗衡。而借助寧安城際鐵路的東風,這些城市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應充分發揮工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吸引大量熟練產業工人駐地就業,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改善城市環境,成為皖江城市帶中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3.3合蚌高速鐵路的小城鎮帶動效應

寧安城際鐵路有利于帶動沿線小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使之成為皖江城市帶的有機組成部分。以當涂縣為例,寧安城際鐵路縱貫當涂縣全境,并設置當涂東站作為全縣唯一的鐵路客運站(既有寧銅鐵路當涂站已停辦客運多年),從而為當涂縣的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寧安城際鐵路的修建,將使部分產業從大城市轉移至當涂縣;同時,部分人口受累于城市的環境污染、居住價格高昂以及交通擁堵,將從南京、蕪湖、馬鞍山等大城市移居到當涂縣,并借助高鐵通勤。這表明,寧安城際鐵路能夠帶動皖江城市帶內小城鎮的健康發展。

四、寧安城際鐵路的產業集聚和擴散效應

寧安城際鐵路的修建,將有利于皖江經濟帶內相關產業的集聚與擴散,從而在動態變化中促進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4.1寧安城際鐵路的產業集聚效應

產業集聚是指相關產業在時間空間上的集中,從而可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節約運輸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費用,取得良好的動態外部經濟性。企業在進行產業布局的時候,必須考慮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和產品運輸費用等多種因素[4]。

以寧安城際鐵路沿線的蕪湖市為例,眾多汽車裝備配套企業即可考慮在此布局,并具有多項比較優勢:產業集聚優勢,蕪湖是全國著名的整車裝配生產基地,奇瑞集團汽車生產能力巨大;土地價格低廉,開發區配套設施完善,利于減少土地成本;勞動力密集,安徽是人口大省,青年勞動力可以在接受技能教育后就近在蕪湖就業;燃料原料優勢,蕪湖緊鄰華東能源基地淮南以及南京、合肥、馬鞍山等重要制造業基地;人員通勤便利,寧安城際鐵路拉近了蕪湖與皖江城市帶乃至全國各地的距離,企業員工可以通過城際鐵路快速通勤;貨運能力提升,寧安城際鐵路修建的一個重要的積極影響就是釋放了既有寧銅鐵路、銅九鐵路的貨物運輸能力,極大地提高了皖江城市帶各地的貨物吞吐能力;鄰近市場,蕪湖距長三角發達地區等主要消費市場相去不遠,利于產品銷售;人才、信息和技術優勢,蕪湖位于南京、合肥兩大科教基地之間,更有利于吸引人才流、信息流、技術流。

4.2合蚌高速鐵路的產業擴散效應

產業擴散意味著相關產業向其他地區進行產業輻射和擴散。考慮到經營成本,一些產業會離開既定地域,向經濟"洼地"轉移,而這些經濟"洼地"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吸引產業布局,推動經濟發展。

寧安城際鐵路帶來了產業擴散效應。例如,銅陵市某制造企業由于生產不能滿足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但在銅陵追加投資生產線,就會面臨著土地資源緊張、人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局面。因此,該制造企業會考慮在臨近的繁昌縣設立新的生產基地;而繁昌縣可以借助城際鐵路帶來的通達便利,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經濟增長。這種產業擴散效應,對于銅陵市和繁昌縣,都是一種"雙贏"的過程。

五、高質量完成高速鐵路建設,助力安徽崛起

雖然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給中國高速鐵路的建設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文章認為,從我國當前的國情來看,修建高速鐵路依然非常必要,但必須保證項目建設的高質量與安全性。

目前,我國鐵路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協調性比較突出,人民群眾對快速便捷出行的需求與高速鐵路建設的滯后性依然存在著矛盾。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高速鐵路較之汽車等交通方式,更加節能環保,適合我國國情;此外,修建高速鐵路有助于消化我國鋼鐵、建材、水泥等相關產業的過剩產能,助力我國產業轉型進程。

寧安城際鐵路的修建,必將極大地改善安徽人民的出行條件,縮短省內省際城市間的時空距離,促進皖江城市帶的發展壯大,助力安徽經濟崛起。

參考文獻:

[1] 楊維風.京滬高速鐵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 生態經濟, 2011(7): 61-64.

[2] 夏露林.高速鐵路對成綿樂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

[3] 駱玲. 高速鐵路對沿線城鎮發展的影響[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5): 109-113.

第6篇

[關鍵詞] 污染產業 投資 談判模型

一、問題的提出

按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當該產業在整個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時,是形成期的表現。當該產業在整個產業系統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在促使產業結構變動中的作用日益擴大時,產業進入了成長期。該產業經過一段快速發展之后,其產出量趨于平穩,增速放緩,市場容量相對穩定,同時該產業在產業結構變動中所起的作用也基本得到了發揮。此時,表明該產業己由成長期進入到成熟期。衰退期則表現為該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下降,產業轉移和技術創新成為主旋律。產業轉移通常是技術水平高的發達國家將在本國處于衰退期或達不到本國環境標準的產業轉移到技術水平相對低或環境標準相對低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的行為。

產業轉移對創新國和東道國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創新國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和資源最優配置;另一方面東道國吸收了資金和引進技術,提高就業率,帶來貿易創造效果,加速經濟增長。但是,轉移的產業一般是在創新國已處于衰退期,污染標準達不到本國標準的產業,轉移到東道國,將會給東道國帶來污染治理成本。因此,東道國是否接受污染產業轉移,怎樣接收,將是發展中國家值得關注的問題。

就中國而言,中國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水平落后,要發展經濟,可以通過接收在發達國家落后,但存在比發展中國家高的技術的產業來發展本國經濟,且中國目前正在大力吸收外資,引進技術。本文就中國在引進外資過程中,通過分析跨國公司的投資傾向變動,來相應的引進合適的外資更好的發展本國經濟。

二、博弈分析

一般來說,跨國公司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將產業轉移到中國:獨資、技術轉讓、合資,其差別在于跨國公司的占股程度,即獨資形式的占股比例是 100%,技術轉讓的形式的占股比例是0,而合資的占股比例處于前兩種之間。因此我們只要確定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費和占股比例就能知道跨國公司的投資傾向。

在完全信息假設條件下,設α為跨國公司所占的股份(0≤α≤1),則中國參與合作的公司所占股份為(1-α);β表示產品生產過程中技術訣竅轉讓的單位技術轉讓費,如果合作企業不創新或跨國公司也不帶來新的技術,則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但是如果跨國公司不斷帶來新的技術,則β的值就會不變或增加;設定技術訣竅轉移系數為σ,則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所獲得的利益為(σ β);ψ表示污染治理成本,這依據跨國公司所帶來的產業的污染程度來決定;θ表示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成本;而ω為企業的總利潤。

假設中國政府對跨國公司的市場進入方式不設限制,而且永遠獲得專利保護,從而獲得對所轉讓的技術訣竅的控制權,則跨國公司的利潤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投資企業占股所獲得的利潤,設為 ;另一部分是跨國公司獲得的技術轉讓費,為,所以,跨國公司所獲得利潤的凈現值為;那么中國合作伙伴的利潤函數為:,其中為合作企業的凈收入,。

作為理性個體的經濟行為,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因而收益分配實則為各理性主體利益爭奪的博弈過程,其間需要各成員相互協商或談判來解決。而且企業對合作收益的預期不同,導致各利益主體產生效用差異,而滿意度差異會極大地影響合作成功與否。基于效用最大的Nash談判模型分析了理性人的博弈過程,設為伙伴i 的效用函數,談判起點,表示各利益主體愿意接受的分配下限值( 即企業運用同樣資源單干時所獲取的收益)。談判模型的惟一理性解是下列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這里是談判者i談判達成所獲得的效用,是可能實現的效用集合, 是談判破裂時談判雙方的效用,Nash稱點為威脅點(threat point) 。

進一步 ,通過線性變換把威脅點作為原點,那么問題就簡化為:

,其中,

這種做法意味著,我們只要關注談判結果的凈收益就可以得到Nash談判解. Nash談判模型使各利益主體達到最大的滿意度,但是,只考慮了影響收益分配的單一因素,未能注意到合作伙伴關系的復雜性和具體差異。實際上,不同規模、實力的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是不同的,完全按照當時的投入資源進行收益分配,會逆向刺激跨國公司盡量規避風險,產生各種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合作中各種創新活動受阻,合作效益逐漸低下。具有生命周期的產業轉移,隨著時間的推進,產業的投入要素是變化的。本文引入Jan Svejnar的推廣定理,即在談判定理的基礎上引入談判力概念,,且,,由談判雙方的專有性資產決定,即。比如跨國公司擁有技術,專利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中國合作企業具備政策優勢,熟悉中國環境和游戲規則,中國企業擁有的“關系”、“政策”成了跨國公司在華經營不可或缺的資源(李維安,2003)。參與者行為在的約束條件下,選擇以最大化。對該規劃問題構造Langrange函數:

取極值一階條件為,從而有。通過構建新的Langrange函數并求一階導數,我們可以得到

(1)

將和式分別代入(1)式,我們可以得到本文的基本模型:

(2)

令,則模型(2)變形得到α的函數:。 (3)

將(3)式對求偏導,得:

當時,即跨國公司相對于東道國企業的投入資產的專有性越強,則跨國公司在合資企業中越傾向于擁有更多的股權。

將(2)式對求偏導,得:

即跨國公司對中國合資伙伴收取的技術轉讓費越多,則其占股比例越少。

考慮中國政府的因素。中國在引進外資的時候,通常希望在彌補本國資本缺口的同時,獲得其他引資方式無法得到的外部效應,包括技術外溢效應、促進出口效應、競爭效應以及改善產業結構效應等。傳統的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僅僅考慮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活動的成本。但是,對中國而言,引資同樣需要成本,而且相對于引資效果,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成本有時“過于高昂”,甚至“超過了外資帶來的收益”,從而導致本國福利的損失,這主要體現在一些污染產業中。因此在產業轉移中,政府的優惠政策或限制措施勢必影響跨國公司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收益,促使其做出新的調整。如上式,如果跨國公司利益中,政府征收外商高額的稅收,則產業轉移成本高于其收益,跨國公司將會選擇技術轉讓或到別的國家投資;如果政府采用優惠政策,則跨國公司選擇獨資形式其收益最大。

三、小結

吸收外商投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連續16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3.5萬家,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7700億美元,對華投資的企業來自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企業有480多家在華投資,設立地區總部近40家。 一些跨國公司對我國的環境保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們的環境保護水平和意識高于國內企業,特別是通過利用FDI對一些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的老企業的改造,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減少了污染排放。但很大一部分外資企業對我國環境保護帶來負面影響,許多跨國公司將在母國己經被禁止或嚴格限制生產的高污染產品轉移到中國生產,從而轉嫁環境污染。我國近年吸收的FDI中,從事高污染的生產企業(如化工、造紙、石油煤炭、冶金等)占吸引外資企業總數的20%,成了一個巨大的污染源。因此,隨著跨國公司的增多,其對東道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從文中分析可看到,外商對污染產業的投資傾向主要由跨國公司、本國企業及政府的談判力決定。跨國企業與本國企業的專有性優勢強弱決定跨國公司的投資方向,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影響著跨國公司的投資決策。

因此,在中國需要引進技術,增加就業的大環境下,在承接國外污染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政府可以根據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國內經濟條件的改變,制定靈活的引進措施。當外商投資的產業確實含有較高的技術,能給本國國民經濟帶來福利的產業,我們可以通過合資或技術轉讓的方式,引進資金和技術,同時減少環境治理成本,切實提高外資的有效性;如果跨國公司的產業污染成本太高,可以限制其污染產業的投資。

參考文獻:

[1]周 鵬 張宏志:利益相關者間的談判與企業治理結構.經濟研究,2002(6)

[2]戴育琴:污染產業跨國轉移分析及對策.湖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6

[3]盧 鴻: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投資方式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4

第7篇

關鍵字:B-S模型 Merton模型 環境責任保險

作者簡介:游桂云(1971― ),女,漢族,中國海洋大學金融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在讀博士。

鞠錚 (1982.9― ),男,漢族,中國海洋大學勞動經濟學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07CJGJ07)“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經營模式與經營技術研究”的部分研究內容。

一、B-S模型介紹及其在保險中的應用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Fischer.Black與斯坦福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權定價上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們創立了B-S期權定價模型。這一模型在金融理論和實踐中被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金融市場尤其是期權市場的發展;為類似于期權的衍生金融工具或含有期權特性的金融資產定價奠定了理論基礎。

但將B-S模型應用于保險還要歸功于Merton,其創造性地將銀行的存款保險看作是銀行資產價值的一項看跌期權,從而可以利用B-S期權定價模型。Merton的研究增強了B-S模型的適用性,因此B-S模型又被稱作B-S-M模型。這一模型在金融理論和實踐中被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金融市場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為類似于期權的衍生金融工具或含有期權特性的金融資產,包括保險產品的定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應用B-S模型比較廣泛和成熟的是銀行存款保險。Merton指出,由于保險人擔保了銀行的債務,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保險人對銀行資產出售了一份看跌期權。對于銀行來說,加入存款保險制度就相當于持有一個看跌期權,該期權的潛含資產為銀行的資產組合,執行價格為該銀行的存款額。該期權價值的上升取決于下述因素:無風險的利率;金融機構承受風險的數量;價內期權的幅度即金融機構持有較少的資本;期權到期的時間。在到期日,如果銀行資產V大于承諾支付的債券價值B,此時權益的價值就是V-B。然而,如果在到期日銀行的資產價格小于承諾的支付,銀行會對債券持有人違約,此時,負債的價值會是V,權益的價值會是O。因此在到期日,債券的價格是Min[V,B];權益的價值是Max[0,V-B]。如果考慮到保險的影響,對于債券持有人將不會有任何不確定性。實際上,保險機構確保了銀行資產在到期日至少等于B。與其他保險一樣,保險機構會對銀行收取保險費。銀行的資產不論是否參加了保險,價值都是Max[0,V-B];債權的價值始終是B;保險機構支付的金額是Max[0,B-V]。

Merton指出,由于保險人擔保了銀行的債務,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人對銀行資產出售了一份看跌期權:承諾支付對應于執行價格,將公產的價值對應于股票的價格,則存款保險的定價公式為:

國外學者用此方法算出的美國銀行保險費率在0.2%左右,同精算方法得出的費率相近,也符合實踐需要。因此,將B-S期權用于保險費率計算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是可行的。

二、數據處理與模型調整

1.數據來源與處理

與精算定價一樣,在期權定價中,損失統計是基礎性工作。選取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為研究對象,假設在該行業推行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為強制保險,即該行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均作為投保人。根據《2007年國家統計年鑒》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數量為20715家。將承保金額設定為200萬元,承保年限為1年。根據李生才、王亞軍、黃平統計的2003-2007年的《安全與環境學報》,通過精算方法,得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每次事故預期損失額為77.95857664萬,發生事故的概率為2.82694。

根據李生才、王亞軍、黃平統計的2004-2007年的《安全與環境學報》,并結合原始事件相關報道,整理出2004-2007年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損失金額及次數。

將免賠額定為10萬元,去掉10萬元以下的事件;且由于200萬為保險金額,將200萬以上的損失金額視為200萬元處理。因此,將數據整理排序得:

由于李生才、王亞軍、黃平統計的2004-2007年的《安全與環境學報》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次數偏少,每年統計的次數相當于同期《中國環境統計公報》統計數據的1/4。經考慮可能是信息不對稱、統計標準不一等原因造成,因此我們將發生事故的次數調至2004-2007年的《國內環境事件數據》統計次數的4倍,即以《中國環境統計公報》統計數量為準。

由此,計算出2004-2007年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損失金額為別為7718.4、3946萬元、4532萬元、4073.6萬元,并以此與《中國環境統計公報》中的數據作對比,發現基本吻合,符合實際情況。

2、模型調整

保險對應B-S模型類型的為歐式看跌期權,因此公式為:

N(d1),N(d2)分別是d1,d2的正態分布的函數值。p為保費,X為承保金額,r為年無風險利率,t為以年為單位的期權到期期限,S0為保單對應資產的當前價值,σ為保單對應資產年復利收益率的標準差。

由于本文目的在于求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因此將(12.5)式兩邊同除以X,原式變為:

由(12.7)式可知,利用B-S期權定價模型推導出來的看跌期權定價公式來確定費率,其高低一般取決于以下五個因素:

(1)標的物的當前市場價格

對于看跌期權而言,市場價格上漲,期權價格下跌。通常可采用對標的物未來期望價值的折現來測算標的物的當前價格。由于環境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沒有明確的標的物,因此當前市場價格可以等同為承保金額。

(2)承保金額

承保金額在期權合約中是固定不變的。對于看跌期權而言,賠償金額越高,買方盈利的可能性越高,期權的價格也就越高。

(3)承保時間

據到期日的時間長短反映了期權合約的時間價值;一般而言,距到期日的時間越長,期權的時間價值越大。

(4)無風險利率

一般指國債的發行利率或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它是購買期權的機會成本。在看跌期權中,無風險利率越高,機會成本越小,要求期權的收益率也就越低,期權價格也相應減少。筆者認為采用銀行的1年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來作為無風險利率,比較適合我國當前國情和市場條件,這也符合無風險最低回報的機會成本概念。而shibor代表了我國未來的無風險利率發展趨勢。因此,本文采用這兩種利率分別計算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責任保險的費率。

(5)保險標的物價格的波動率

投保標的物價格變動越大,期權買方獲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對于賣方而言,賣方損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對于買方固定金額的損失,賣方的損失更大。所以,在標的物價格預期變動程度很大時,相應的期權價格會很高。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一般用投保資產未來年復合收益率的標準差來表示。

由期權定價模型可見, 其中核心變量為無風險利率和保險標的物價格的波動率,無風險利率的選擇在第十一章已經做過分析,這里不再贅述。那么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該如何確定呢?通常通過投保標的物歷史價格的波動情況進行估算。基本計算方法為:先取該投保標的物過往按時間順序排好的t+1個歷史價格,價格之間的時間間隔應保持一致,如一天、一周、一月等;利用這一組數據計算i個連續復合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計算公式為:

μi為第i個時期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P(St)為第t個時期標的物的歷史價格。

上述公式表示對時間間隔內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取自然對數,得到連續復合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

在B-S公式的計算中,我們需要的是年收益波動率,因此,需要將上述波動率轉化為年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轉化的方法是:利用下述等式進行計算:

σy為年波動率,σx為某期限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的平方,n為1年中包含的期數。

三、以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為無風險利率確定環境責任保險費率

首先用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作為無風險利率來進行計算。根據最新的1年期存款利率, r0=3.87%。無風險利率必須是連續復利形式。一個簡單的或不連續的無風險利率(設為r0)一般是一年復利一次,而r要求利率連續復利。r0必

μi為第i個時期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σ為保單對應資產年復合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的標準差

四、以shibor為無風險利率確定環境責任保險費率

12.7實證結果分析

目前,保險費率的精算定價依舊是我國保險業定價的主流方法。當然,在國際上,對于精算定價的否定和質疑之聲在近年來越來越高。

保險費率的期權定價方法將保險合同視作是一個歐式看跌期權,并用期權定價模型來計量保險費率。它考慮了傳統計量方法中所忽略的價值,是傳統費率厘定方法的一種延伸,但它在計算過程中需要預測保險標的資產的未來價值,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保險費率的期權定價方法并不是對傳統費率厘定方法的否定,二者互為補充、對照。總而言之,保險費率的期權定價方法的最大價值在于為保險費率的定價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

論文運用精算定價和期權定價兩種方法定價結果比較接近,大約8‰費率與其它責任保險的費率相比較,屬于合理范圍。但考慮到原始數據的不足和不夠精確,以及缺乏經驗,所確定的費率水平僅供參考;相比較,論文對于分行業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的厘定思路和方法所進行的學術探討,對于未來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更加準確的厘定,以及環境責任保險業務的全面開展,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斌.存款保險定價研究及對我國的借鑒.[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2] August Ralston .Pollution Liability and Insurance:AnAppiication of Economic Theory.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3] Marcel Boyer,Jean-Jacques Laffont. Environmental Riske and Bank Liabilit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1997) 1427-1459

[4] Richard.S.J.Tol. Climate change and Insurance:A Critical Apprisal. Energy Policy,vol.26,NO3,PP252-262,1998

[5] Hung-Gay Fung,Gene C, Lai,Gary A, Patterson,Robert C, Witt 。Underwriting Cycles in 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ustry and By-Line Data.The Joumai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8, Vol, 65, No, 4, 539-562,

[6] Michael G. Faure LL.M and David Grimeaud. Financial Assurance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y,2000(12)

[7] Trent R. Vaughn. Misapplications of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Models in Property/ Liability Insurance Ratemaking

[8] Steven Shavell. On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Geneva Paper on Risk and Insurance,vol.25 NO.2 (April 2000)

第8篇

隨著銀行業改革的深入,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從粗放到精細化的發展是必然趨勢,近期輿論討論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從中長期來看是一種必然,一旦利率市場化,銀行通過單純的存貸利差與乘數效應來實現經目標會變得十分艱難。因此,提前思考商業銀行經營的出路顯得十分必要。考慮到商業銀行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從宏觀來看,這些數據直接或者反映了國家甚至是世界的經濟狀況,根據歷史的數據來指導銀行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從微觀來看,商業銀行掌握了各類經濟實體的儲蓄及信貸數據,對于商業銀行的產品設計、客戶服務具有重大意義。基于這個前提,本文試圖用營銷學的前沿理論的數據庫營銷來討論商業銀行的發展轉型,并重點分析數據挖掘技術對于商業銀行進行數據庫營銷的意義與價值。

一、商業銀行的數據庫營銷

從營銷的視角出發,數據庫營銷是市場主體通過其積累的歷史信息,包括客戶人口統計資料、消費數據、行為模式等,通過統計分析與趨勢外推等方式來預測顧客未來的消費行為,包括可能消費的品類、產品、服務等。同時,市場主體可以據此通過聚類分析等統計學的方法對客戶進行聚類分析,通過STP的模式來劃分細分市場,根據企業的定位于特點來為某細分市場提供相應的市場供應物,以達到企業經營的目的。同時,利用數據庫,企業可以進行客戶關系管理。

從歷史沿革上來看,數據庫營銷是有客戶關系管理發展而來,其實質為以概率論與統計學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與數據庫技術為支撐與實現手段。

其運用的基本原理為: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通過其記錄的大量的消費數據信息,通過適當的算法、程序來對消費者的未來行為進行預測,并利用分析的結果來進行企業產品定位、設計針對性的營銷方案,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數據庫營銷同時為企業對其經營的戰略與策略提供了一個檢核工具,使得企業能夠不斷檢核企業的經營行為,并實現企業的長期價值最大化。

數據庫營銷是企業經營與運營的重要工具,具有普遍適用性。在具體的商業銀行應用中,數據庫營銷可以理解為商業銀行通過其積累和搜集的大量儲蓄、信貸、理財、資信水平等信息,通過一定的分析方法預測包括居民個體、企事業等銀行客戶的行為,并對根據分析結果對客戶進行分類,選擇最適合的的客戶作為重點服務對象,開發針對性的產品,提供特色的產品或者服務,并進行針對性的營銷,實現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即在較低風險水平上的可持續發展。

二、商業銀行數據庫營銷的重要工具―數據挖掘技術

商業銀行要有效的發揮數據庫營銷的威力,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來從商業銀行龐大的數據庫中“挖掘”有效信息用于指導銀行的決策與實踐。其中,數據挖掘技術是最重要的實現數據庫營銷的工具之一。

所謂數據挖掘是指通過設計一定的算法或者程序來從歷史數據中來提取隱含的信息,此種隱含的信息能夠指導實踐與深入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此種信息有幾個特征:(一)隱含性。在其原始的呈現方式中,此種信息淹沒在大量的無用數據之中,必須通過一定的算法或者程序使之顯現出來;(二)價值性。數據挖掘出來的數據對于認識及實踐具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指導性,從而體現出其價值型;(三)科學性。數據挖掘是基于一定的數學與概率統計基礎等基礎科學之上,方法的科學保證了結論的科學。

數據挖掘區別于傳統簡單的統計回歸,其更注重其商業應用。其能夠對大量的隸屬數據進行提取、轉化、分析與建模等處理,并發掘其中的關鍵性的規律。

數據挖掘的基礎是歷史數據,記錄歷史數據的數據庫、檔案等為數據挖掘提供了“原料”,通過對“原料”的“精煉”,提取出對決策有幫助的信息。

在具體的應用中,數據挖掘主要應用于消費者行為預測、趨勢分析、相關性分析、聚類分析等方面。

數據挖掘技術從應用來看,其主要包括分類、聚類分析、關聯分析、以及概念描述、偏差檢驗和預測等。

(一)分類

通過對分析客體的特點,通過建立一定的標準來對總體進行細分,從而化大為小。比如銀行可以通過對儲戶的行業特征進行分析,從而知道客戶等級的劃分或者制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二)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基于大量的數據進行統計特征的分析,將不同的數據記錄所體現的客體進行特征的計算,將大量的對象根據某些標準分成若干類別。對象分類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而在類別之內的對象則具有較小的差異。比如銀行根據其大量客戶的信貸記錄對企業的成長性進行評價,區分相應的類別,便于確定銀行的信貸投放計劃或者投放比例。

(三)關聯分析

關聯分析即相關性分析,其基本原理為一個事件的發生與另外一些事件的發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聯動性,此種聯動性可能包括簡單相關、因果相關、甚至是虛假相關等。如銀行可以根據相關性的原理來開發某些信貸質量監測指標,當某個指標超過靈節點的時候,可以界定為信貸投放需要重點監管等。

(四)概念描述

對特定的對象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界定,并提煉出其共同點。并揭示出一種概念區別于另外一種概念的主要特征等。如商業銀行在私人銀行中對高風險承受能力與低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進行準確的界定,以開發針對性的產品和提供差別化的服務。

(五)偏差檢驗

在歷史數據中可能有一些數據與其它數據存在重大的差異,即“孤點”,在數據處理的時候,這些數據被排除,因為其不能反映總體的狀況,并可能給均值等指標帶來較大的影響。但“孤點”也有其實踐用途,如在貸款質量監測中,發現某些企業的現金流量急劇減少或者存貨占總資產的比例過高,此種情況績效出現,因為就需要分析,此項貸款是否存在難以按期償付的風險,從而預防壞賬的產生。

(六)預測

預測為根據歷史數據提煉出相應的規律,在規律的假設條件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可以對未來的發展做出適當的推測。比如,銀行可根據客戶的定期存款情況或者基金定投的規律來推測客戶的未來收益,從而為其信用授信提供計算依據。

三、商業銀行利用數據挖掘進行數據庫營銷近期應推行的策略

(一)轉變思路,提高認識

數據庫營銷是營銷學的概念,而在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指導銀行發展的主要經濟學、金融學、財務學等學科,引入營銷學,特別是營銷學的前沿工具與思路對于傳統的商業經營從業者來講,需要思維的突破與視野的打開。商業銀行的競爭格局已經要求所有的機構必須緊跟最前沿的各類思想與知識,吸納數據庫營銷的理論、利用數據挖掘的方法是典型的跨界應用。

(二)預判環境變化,以市場為導向

商業銀行經營的成功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當信貸擴張的時候,商業銀行的效益較好,而在信貸緊縮的時候,商業銀行的經營相對比較有壓力。但作為市場競爭主體而言的商業銀行,其必須通過預判環境,提前進行業務布局的調整,是實現比較優勢的關鍵點。利用其龐大的數據庫與客戶資源,接觸數據庫營銷與數據挖掘,其完全可以實現業務格局的調整。

(三)加強科研與人才培養

數據庫營銷與數據挖掘屬于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的工作,要利用這兩種工具,需要商業銀行加強人才的培養與科研的重視力度,商業銀行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建立科研機構等方式來實現人才的培養。

商業銀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經營的成功有賴于很多方面,但借用營銷學中的數據庫營銷與數據挖掘技術能夠為商業銀行的經營成功提供一定程度的助力,從而使商業銀行能夠減少經營的風險,實現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文,基于數據挖掘的銀行信用卡客戶細分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08.

第9篇

【關鍵詞】談判勢力;相對價格粘性;收入分配差距

一、引言

在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漲下,欠發達國家的產業低端化、相對貧困化使得欠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面臨著兩難選擇。在這個問題上,阿明、伊曼紐爾和馬克思等人,對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貿易的不平等性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提到除了物的因素(如技術依附、生產效率不平等)對貿易價格有影響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因素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但究竟應該怎么樣對待全球化問題,反全球化的呼聲在“交換是在自愿和互惠的前提下進行的市場萬能”的信條反擊下,在理論上找不到強有力的正面依據。對中國而言,從1978年到現在,隨著改革開放和體制的轉型,區域之間、產業之間和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分配中“馬太效應”顯著地發揮著作用,收入和發展差距也是越來越大,農村與城市的貧困問題也日益嚴峻,這些都需要經濟學在理論上做出解釋。

不管是國際間還是轉型中國家內部收入分配中的“馬太效應”問題,都需要我們回答這個問題:自愿和互惠的市場交換為什么會帶來收入分配差距和相對貧困?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李嘉圖價值學說中的兩大矛盾——價值規律與利潤之間存在的矛盾、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的之間存在的矛盾[2]所蘊涵的問題。馬克思從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以及剩余價值的角度對這兩大矛盾給出了他的解釋[3]。本文力求另辟蹊徑,從當代主流經濟學公認的理性人假定的角度來對自由交換的市場經濟必然出現的相對貧困和利潤的存在做出解釋。

二、談判勢力-相對價格粘性假說

1、問題的提出與非充分性實證

我國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雖然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但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出現了內需不足的問題和日益嚴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目前中國收入分配相當不均,2010年中國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61[4]。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從1995年的2.47倍擴大到了2011年的3.3倍①。

由圖1可以看出,從1979年到2004年,除了在1979-1983年和1989年的六年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超過了GDP的增長率外;在另外的二十年時間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都比GDP增長率低,甚至在1999年的GDP增長3.8%的情況下負增長了1.6%。這都說明農民在國內財富的分配中所占的比例隨著市場化的進程越來越小。

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在市場經濟中實質上是一個相對價格的確定問題。當然,表現為貨幣的財富或者收入從表面上講,總是由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及其價格共同決定的,但在“物以稀為貴”的市場中,物品或勞務的數量往往不是收入的最終決定因素,相對意義上的價格才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鉆石和水的價值悖論、“多收三五斗”的悲劇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尤其是從宏觀的角度考察某個產業、某個利益集團的相對收入水平時,更是如此。這可以從以下兩組資料得到部分說明。

(1)中國轉型期主要糧食價格和事業單位員工的工資變化比較的抽樣調查

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相對于GDP增長)的緩慢增長也總是伴隨著其主要商品供給——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相對于事業單位員工工資)的緩慢增長,從在貴州、河南和遼寧對主要糧食價格與事業單位員工工資的抽樣調查中可窺見其端倪(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不管是南方的貴州省赤水市,還是北方的遼寧省阜新縣紫都臺鄉北昌村和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上官鎮郝三寨,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從1978年到2005年的上漲幅度(貴州赤水市稻米漲價3.29倍,河南安陽市玉米漲價0.58倍,遼寧阜新縣玉米漲價1.50-3.50倍)都遠遠小于事業(行政②)單位的最低工資上漲幅度——在貴州赤水上漲18.40倍、在遼寧省阜新縣紫都臺鄉北昌村上漲11.00倍、在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上官鎮郝三寨上漲11.50倍)。

當然,如果加上國家行政事業單位(部分或全部)員工事實上獲得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員工的實際工資水平比表1中的數據高很多;而且,如果考慮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員工工作一年后的轉正工資,其工資水平和工資增長幅度也將高于表1的數據。

(2)1979-1983年和1989年的糧食價格指數與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比較

而在1979-1983年和198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超過了GDP的增長率也正好伴隨著糧食價格指數的大幅度上漲(詳見表2)。1980-198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不僅源于當年糧食價格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1979年糧食價格的大幅度提高(比上年上漲30.5%)以及同期的非農產品價格的較小漲幅,1979年糧食價格指數比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高27.9%,1980-1983年糧食價格指數也都比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高(1.8%-8.9%);而198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6.4%)比GDP增長率(4.1%)高2.3個百分點?,也與該年的糧食價格指數凈增值2.4%正好“巧合”。

2、經濟學邏輯檢驗

(1)談判勢力差距: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收入水平低于GDP增長率的解釋

事實上,對于糧食這種生活最基本的消費品而言,缺一天兩天可能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如果缺了半年,可能均衡價格就要重新調整了。比如,在上述假想的有收入分配差距的社會中,生產槍的丙只得到了自己對蔬菜的需求200公斤的一半的數量——100公斤,要是社會供給不足的不是消費級別介于糧食和槍之間的蔬菜,而是生活最基本的消費品——糧食,只得到需求量的一半意味著自己在下一年的糧食生產出來之前已經餓死了,對于一個理性人而言,沒有什么成本比失去生命的成本更大了,所以,丙是不會等死的,而是要想盡千方百計去獲得自己維持生命所需要的基本口糧的,比如,去搶劫、去偷盜。

現實中,生產“槍”的丙就是這樣的,憑借手中槍的特殊效用——即社會性談判勢力,去搶劫甲和乙手中的糧食。當這個假想社會的法律、制度或規則是由丙主導下制定的話,他所干的“搶劫”也就是合法(規)的了,而不再被稱為“搶劫”了。比如,丙可以要甲和乙“交租”?,如果甲和乙不給,就給予處罰(用槍威脅其生命,不對其投資、不進口其產品,等等),而甲和乙在權衡接受處罰和適當的挨餓(比如,由一天三餐改為一天兩餐或者一餐)的負效用的大小后,覺得適當的挨餓(自己可以接受的最低條件)還是要比接受處罰(比如,丟掉命)要好,不得已而接受丙的“交租”要求,這樣,最終的財富分配在社會性談判勢力的作用下就偏離了原來的分配格局——需求彈性低的產品供給者在社會財富分配中并不能占有有利地位。

這種在社會性談判勢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均衡價格,也可以借用威廉·配第的說法——政治價格[8]——來表示,以區分沒有受到任何談判勢力影響的最公平的、理想的需求價格和受到自然談判勢力影響的自然市場價格。

對于轉型期間的中國農民而言,具體的“租”表現在實行糧食壟斷經營、糧食儲備制度、國家貨幣發行的壟斷權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礎和強大的公共權力基礎上的增長行政事業單位員工工資的自主性。壟斷制度、國家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力和強大的公共權力對農民在財富分配中的不利地位的作用不必贅言,在此只討論糧食儲備制度。

當農民當年生產的糧食由過去的供過于求轉變為供不應求時,按照上述作者提出的就高定價原則,糧食應該獲得一個有利于農民的財富分配地位的均衡價格的,但由于國家儲備糧食的出售又改變了市場的供求格局,農民還是得不到那個理想的、可觀的“高價格”。這個“高價格”與國家儲備糧食進入市場后的糧食價格之差帶來的財富轉移就是上述的“租”的一種形式。這些“租”就轉移給了用較低價格買到糧食的消費者——非農民,而其中擁有更多購買力——貨幣——的群體,如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員工,就獲得了相對較多的財富分配。

當然,在糧食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如上文所述,由物的因素引起的自然性談判勢力也導致了糧食實行就低定價原則,農民也不能獲得那個最公平的均衡價格的,農民仍然處于不利的社會財富分配地位。

在自然性和社會性兩方面的談判勢力?作用下,作為生產人類最基本的消費品(糧食)的、處于轉型期的中國農民,其收入水平增長幅度滯后于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員工的收入水平增長幅度(在不考慮再分配的情況下)、農民的人均收入增長率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就成為必然,城鄉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就成為必然。

(2)相對價格粘性: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增長持續滯緩的解釋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增長率低于GDP增長率持續這么久(1984年-2005年、1989年除外),而且表現出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即西蒙·庫茲列茨的“倒U”收入分配曲線的上升段[9]所表示的趨勢,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是因為在自由交換的市場經濟中存在相對價格粘性——即表1和表2所示的主要糧食價格長期低于事業單位員工工資率和糧食價格指數持續高于非糧食商品價格指數的現象,而這種相對價格粘性又是由談判勢力差距導致的。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交易雙方由稟賦等物的因素引起的最初的談判勢力差距導致的收入差距本身會反過來增強富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兩方面的談判勢力、而弱化窮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兩個方面談判勢力,從而使得他們的談判勢力差距被進一步強化和擴大,使得不同利益集團的談判勢力格局在市場經濟中表現出難以逆轉的特征,并導致不同利益集團之間交換價格的相對粘性,進而強化和擴大收入分配差距。

而收入水平差距之所以影響談判勢力,原因在于:在自然性談判勢力方面,它直接影響了交換雙方在交換時的機會成本和他們的供給和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富人的機會成本高于窮人使得窮人愿意接受比富人更低的價格[10],而富人的供給和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往往都要比窮人高,也使得窮人在交換談判時處于弱勢;社會性談判勢力方面,富人可以憑借手中的財富通過俘虜政府官員等途徑獲得更強的社會性談判勢力,而窮人卻會因為變窮了而失去也有的社會性談判勢力。

這種粘性只有在顯著性的政治變革強制性地改變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談判勢力格局才會被打破,如1978年以來的中國大陸的改革、二戰之后中國臺灣地區的等。

三、結論與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從上面的探討可以得出一下基本結論:(1)產品效用存在消費級別不同的性質與人類消費天然具有的層次性以及稟賦的差異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必要條件:(2)在沒有談判勢力影響下,產品的消費級別越低,其需求彈性越小,最終形成的需求價格對需求者越不利、而對供給者越有利;(3)談判勢力的存在,扭曲了最公平的需求價格,而代之以自然市場價格和政治價格、以及相對價格粘性;(4)談判勢力來源于自然性和社會性兩方面;(5)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與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談判勢力差距和社會財富總額正相關;(6)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收入分配差距表現出擴大的趨勢,直到出現顯著性的政治改革強制性地改變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談判勢力格局;(7)對于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國家或者地區來說,要想減少收入分配差距,必須縮小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談判勢力差距。

雖然本文從談判勢力和相對價格粘性的角度探討了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和變化趨勢,但對于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以實現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尤其是對于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而言,仍有以下問題需要探討:(1)影響談判勢力的原因還有哪些因素、這些因素又是如何作用的?(2)為什么強勢利益集團與弱勢利益集團的財富分配比例隨談判勢力差距是加速增大?(3)如何才能有效調整或縮小談判勢力差距?

注釋:

①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

②我國1978年-2005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行政事業單位的工資實際上是相互參照執行的;目前公務員的最低級別科員的實習工資標準要略高于事業單位的技術員的實習工資標準,故選擇事業單位的實習工資作為行政事業單位最低工資標準為比較指標。

③普通大米價格;折算成稻谷,價格約為0.4元/公斤。

④農業技術員實習期月工資(貨幣收入),構成:29.5元基本工資和4.0元糧差補貼。

⑤二級秈型大米價格;在該期間,二級秈型大米價格2004年最高漲到3.0元/公斤。

⑥農業技術員實習期工資(已經扣除公積金、個人所得稅、醫療保險),低于教師實習期工資為825元/人.月。1200元/人.月是從1980年到2005年底一直是技術員的最低工資;1980年內招的農業技術員實習工資為26元/人.月。

⑦民辦教師工作第一年工資。

⑧在1980年到2005年期間,玉米價格最高在2000年漲到1.16元/公斤。

⑨公辦教師實習工資和公辦退休教師最低工資。

⑩該價格是2005年底的市場價格,最近幾年春季糧食價格一般會上漲到1.80元/公斤。

?公辦教師實習工資和公辦教師退休最低工資。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這種“租”,不是經濟學本意上的租(其供給不隨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要素獲得的收入),而是特指談判勢力導致的財富分配中的偏離自然市場價格的部分。

?確切地講是與非農利益集團相比的弱談判勢力。

參考文獻:

[1][埃及]薩米爾·阿明.不平等的發展——論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中譯本)[M].商務印書,1990,1(第一版):116,125-127;[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中譯本)[M].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75,6

[2]吳忠觀主編.經濟學說史[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7,1:165.

[3][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中譯本)[M].人民出版社,1975,6(第一版).

[4]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R].2012-12-9.

[5][6]劉明國.價值是怎樣轉換成價格的?——對價格形成機制的探討[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26-39.

[7]亞當·斯密.國富論(中譯本)[M].華夏出版社,2005(10):39.

[8]吳忠觀主編.經濟學說史[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87,1:73.

[9]陳宗勝.收入差別、貧困及失業[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三聯書店,1991.

[10]劉明國,賈晉.對“窮國的服務價格比富國低”的解釋[N].經濟學消息報,2006-6-16

(第六版).

第10篇

關鍵詞:創業意愿 ;強關系 ;弱關系 ;創業態度 ;創業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3-0064-05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持續擴招,使得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遞增,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201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80萬,在“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700萬。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沉重的就業壓力,自主創業成為社會和學校鼓勵大學生擇業的另一種方式。美國經濟學家德魯克研究認為,國家或區域經濟增長與創業有著密切的關系,創業意愿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未來選擇創業的人數,并最終影響創業的成功率,創業意愿是直接影響創業行為的先決因素,也是創業行為預測的一個很好的指標。因此,分析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從中找出關鍵因素,以便針對其出臺相應的政策來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意愿水平最終促進大學生的自主創業。

二、模型的構建與假設的提出

筆者通過對大量的文獻查閱發現,針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主要集中于對個性特征、個人背景、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很少有人考慮社會網絡對創業意愿的影響。在創業過程分析中,已經證實社會網絡對創業機會、人力資源(創業團隊)、物質資源等的獲取及配置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社會“關系”文化背景下,企業家的社會資本(網絡)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尤為關鍵(石軍偉 2007)。作為創業行為的前因變量創業意愿的形成必然也會受到社會網絡的影響,社會網絡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是通過何種方式來作用,是直接影響還是依靠中間變量間接影響,本文對此提出了理論模型假設。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從社會網絡關系強度這一視角將創業態度和創業自我效能感這兩個前因變量轉變為中介變量,構建由社會網絡、創業態度、創業自我效能感以及創業意愿組成的新的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

(一)變量設定以及假設的提出

1. 社會網絡。Aldrich(1986)將社會網絡定義為由提供諸多信息等各種資源的聯系所組成的,是主體獲取資源、社會支持以便識別與利用機會的結構。任迎偉(2008)[1]總結了社會網絡的特征主要有:社會網絡代表社會行動者之間的各種聯系;社會網絡集合了各種社會資源;社會網絡具有結構特性。身處網絡中的個體無需認識網絡中的每個人,他們彼此的聯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通過這種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源。根據嵌入理論,任何個體的行為都會動態的嵌入在社會某個特定的網絡結構之中(Cranovetter 1973),即個人的各種經濟活動都要受到其所處的社會結構和背景的影響。社會網絡分為整體網絡和自我為中心網絡,本文主要研究以大學生個體為中心所聯結的所有人構成的自我為中心網絡。

Cranovetter將社會網絡的研究視角分為結構主義視角和關系角。Cranovetter認為結構主義視角關注行動者的位置取向,強調從兩個以上的行動者之間的模塊化關系所折射出的社會結構,來理解行動者的行為,并對網絡的相關作用進行探討,這是一個靜態的視角。關系主義視角主要關注行動者之間的社會性粘著關系,研究者通過社會聯結本身來說明特定的行為過程。本文結合大學生社會網絡的特殊性,我們主要從關系主義視角下的關系強度來進行分析。

根據關系之間強度的劃分依據:互動頻率、情感強度、熟識信任程度以及互惠交換程度,可以將社會網絡成員的關系分為強關系與弱關系。大學生的強關系主要包括自己的父母,家人,關系親密的朋友。根據林南對弱關系的分類,認為大學生的弱關系包括相識的人,熟人或者是有間接關系的人(朋友的朋友,父母的朋友等)。

研究表明,在強關系中,有人對個體創業支持度越高(這種支持主要表現在情感的支持,如對選擇自主創業進行鼓勵;實踐的幫助,如給與其創業資金支持、幫助其分析創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何進行創業項目選擇以及傳授其創業經驗等),那么個體的創業態度就會越積極,越有信心即創業自我效能感越高,創業意愿就會越強烈。但Cranovetter認為弱關系主要是在兩個不同群體之間建立信息橋,所獲得的信息異質性高、重復性更小,比強關系更能跨越其社會階級界限去獲得信息和其他資源。弱關系也會對創業意愿產生影響。如,大學生從偶然參加的講座獲得其感興趣的創業項目,通過朋友介紹獲得創業資金支持等。

有研究發現,社會網絡中的榜樣的作用會影響個體創業行為。根據VictorH. Vroom的期望效價理論,一個人的社會網絡的強弱可以影響他的創業期望值,產生不同的激勵程度,從而能夠對創業態度、創業自我效能感以及創業意愿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個體的創業意向很大程度上受到個體社會網絡中取得創業成功的成員的影響。例如,國內的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父母自己成功經營企業的,其子女更傾向于自主創業。榜樣的力量可以和情感支持與實踐支持一起作為大學生社會網絡中強弱關系作用的具體體現方面,以此來分析其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形成過程的影響。

據以上分析,本文推出以下假設:

H1a:大學生社會網絡中強關系作用與創業態度正相關。

H1b:大學生社會網絡中強關系作用與創業自我效能感正相關。

H1c:大學生社會網絡中強關系作用與創業意愿正相關。

H2a:大學生社會網絡中弱關系作用與創業態度正相關。

H2b:大學生社會網絡中弱關系作用與創業自我效能感正相關。

H2c:大學生社會網絡中弱關系作用與創業意愿正相關。

2. 創業態度。本研究所涉及的創業態度是指人們對創業的看法和喜好程度。多位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個體參與某事件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會由個體對該事件的態度所影響。關于創業態度和創業意愿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已有外國學者通過實證檢驗進行了證實,創業態度可分為內生態度和外生態度,包括想法的檢測、獨立、挑戰、成就、財富、社會認可等。

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推出以下假設:

H3:大學生創業態度與創業意愿呈正相關關系。

3. 創業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認為所謂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能力的信念。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同社會現象緊密聯系在一起,自我效能高的個體不僅在機會的認知上比常人高,且對自我雇傭意愿的產生也起著關鍵的作用。外國學者的研究表明機會的認知、風險的承擔以及職業的選擇均會受到自我效能的影響。與此同時,有研究也證實了自我效能對創業意愿的產生存在顯著的影響,并將創業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個體對自己能否創業成功的主觀判斷或感知,是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創業的自我認知。韓力爭(2009)[2]研究表明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反映的是大學生對自己完成某種創業的相關任務或行為的能力的知覺或對達到創業行為為目標的信心或信念,他認為用創業自我效能感比用創業能力可以更好地預測一個學生創業的選擇和事業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創業自我效能感不僅能測量個體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務,還可以測量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務的信心度[2]。這就說明,在具備創業能力的基礎上,個體要對自己的創業能力有信心是十分關鍵的。根據Boyd和Vozikis(1994)的研究表明,個體短期內創業行為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創業自我效能感所起的中介作用。因此,可以得出,創業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創業意向的產生,進而影響新企業產生的可能性[3]。國內學者莫寰(2008)[4]認為研究創業意愿的計劃行為模型中的行為感知控制力和自我效能感很類似,他們都關心采取行動的能力直覺,其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創業行為感知控制力直接影響創業意愿。

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推出以下假設:

H4:創業自我效能感越高則創業意愿越強。

4. 創業意愿。意愿反映個體將有意識的計劃或決定付諸行動的動機。Bird(1988)[5]最早提出創業意愿的概念,并基于意愿是一種心理狀態,引導個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經驗和行動,為了獲得某件東西(某種方法),而指向一個特定的目標或是道路,將創業意愿定義為將創業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為引向某個特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并且認為有靈感激發的創業想法必須通過創業意愿才能實現。Krueger等(2000)認為,創業是具有意向性的,創業意向是針對有計劃的行為,是創業行為唯一、最好的預測變量。大學生創業意愿是指大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選擇的主觀態度。本文采用國內學者范巍和王重鳴(2006)[6]對創業意愿的定義即創業意向是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是人們具有類似于創業者特質的程度以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能力的一般描述。

關于創業意愿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公認的測量方法。但是大家普遍認為應該使用多項目測量表以達到一個更好的信度和效度。Chen,Greene和Crick(1998)編制了5項目的測量量表,分別包括“對創辦新企業多感興趣”、“對創辦新企業的考慮程度”、“創辦新企業的準備程度”、“盡最大努力去創辦新企業的可能性”和“多久后將創辦新企業”。Zhao & Seibert(2005)該量表被證實是一個較好的效標,且被大量學者引用(如Hmieleski & Corbett,2006)。我國學者賀丹(2006)[7]從創業可能性和創業準備兩個維度對學生的創業意愿進行了測量。學者范巍和王重鳴(2006)[15]編制了我國個體創業意向調查問卷,并得出在中國文化環境下,創業希求性和創業可行性是個體創業意向的兩大結構維度。本文采用Chen,Greene和Crick(1998)編制了5項目的測量量表。

(二)模型的構建

三、研究方法

(一)問卷設計

基于本文的研究模型以及查閱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問卷中應該包括的變量以及各個變量應該包括的問題進行了設計。我們使用測試數據檢驗變量的測量題項,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來提煉題項,刪除交叉落在不同緯度的題項。最終形成的問卷共包含社會網絡的強弱關系、創業態度、創業自我效能感以及創業意愿共5個變量29個問題。社會網絡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從情感支持,實踐幫助以及榜樣的激勵作用設置11個問題;創業態度參考成熟的量表從大學生對創業行為的看法和喜好程度以及內生態度和外生態度來設置,共包含6項問題;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參考韓力爭(2009)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由基本能力效能感量表、控制效能感量表兩個分量表構成,設置了7個問題;創業意愿量表采用Chen,Greene和Crick(1998)編制了5項目的測量量表,共包含5個問題。問卷中所有變量均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進行測量(1=完全同意,2=比較同意,3=無所謂,4=不太同意,5=完全不同意),由被調查者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打分。

(二)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于2012年11月在云南財經大學進行,調查對象為在校大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數據,調查地點主要集中于學校圖書館、學生寢室以及課堂上。選擇圖書館發放問卷是因為答題環境適宜,且分布著不同專業的學生,有利于科學抽樣。本次調查共發以及放問卷28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為93%,剔除無效問卷24份,有效回收率為90%,樣本情況分布如下(見表1)。在樣本分布上可以看出女生數量大于男生,因為此次調研主要是在財經類大學進行,屬于文科類院校,符合文科院校的特點。大二大三學生所占比重為64.4%,此次調研的樣本分布較為合理。

四、研究結果

(一)信度和效度檢驗

為了驗證潛在變量的結構效度,首先,利用SPSS16.0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對樣本數據進行KMO測度和Bartlett球體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774且顯著性水平α

(二)模型擬合

將初始結構方程模型輸入到AMOS20.0統計分析軟件中,通過擬合發現在初始模型下從弱關系到創業意愿的路徑系數所對應的T檢驗并不顯著。通過擬合還發現創業自我效能感到創業態度的路徑系數對應的修正指數大于60%。因此,根據擬合指數的大小應該刪除從弱關系到創業意愿的路徑,增加從創業自我效能感到創業態度的路徑,對模型進行擬合和修正,各項擬合指標除GFI值略低于標準值之外,其余指數均好于標準值,說明模型擬合良好(見表3),最終結構方程模型,如圖2所示。

(三)結論

如圖2所示,由模型擬合得出,H1a、H1b、H1c、H2a、H2b、H3、H4七條路徑顯著成立,假設H2c不成立。同原有模型假設相比,新增從創業自我效能感到創業態度的路徑(K1)。假設1說明大學生社會網絡強關系對創業態度、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意愿分別有顯著影響。證實Ajzen(1988)提出的當個體對一項活動持積極態度并且身邊重要的人也認為個體應該投入該活動時,個體將傾向于實施該項活動。已有研究證實從商的父母往往支持自己子女創業,若其子女也想參與其中,此時,創立新企業的意圖會大大增加。假設2說明大學社會網絡的弱關系主要通過創業態度、創業自我效能感兩個中介變量作用于創業意愿。弱關系的作用并不像Granovetter研究中所認為的那樣強大,主要是由于Granovetter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網絡還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家人、朋友、同學之間,所以強關系對大學生的創業意愿的影響更加顯著。由路徑系數可以看出,假設3創業態度對創業意愿的直接影響最大(0.412),說明越是抱有積極的創業態度,創業意愿就會越強。假設4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愿也有直接影響,并且可以通過創業態度間接影響創業意愿。正如Schereretal所證實的那樣,自我效能高的個體不僅會在對機會的認知上比常人高很多,而且自我效能感也對自我雇傭意愿的產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從大學生社會網絡關系視角來分析其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經過實證分析得出,社會網絡的強關系不僅通過影響創業態度和創業自我效能感來影響創業意愿,還直接作用于創業意愿。弱關系僅通過中介變量產生影響,實證分析的結果和理論假設基本相符。個體的社會網絡是一種重要的創業資源,能夠為創業提供重要的情感和實踐支持,同時社會網絡中取得創業成功的成員對個體來說是一種榜樣,這種榜樣的力量會激發他們的創業欲望,影響創業意愿的產生。因此,要重視大學生的社會網絡發揮的重要作用。父母家人作為大學生社會網絡強關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在情感上對子女的創業意向予以支持和鼓勵,給予盡可能多的創業實踐幫助。學校也應該對大學生創業教育予以重視,可以考慮開設更具有實踐性質的創業教育課程,邀請成功的企業家來跟學生分享他們的創業經驗,這種社會網絡的弱關系往往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提高他們的創業態度和自我效能感。作為大學生自己,更應該注重不斷的擴大自己的社會網絡,接受更多的信息,積累自己的創業資源,提高自己的創業意愿[8]。

參考文獻:

[1]任迎偉.社會網絡關系視角下的創業行為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2]韓力爭.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理論界定[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3-118.

[3]BOYD,N,and VOZIKIS,G S.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 –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 [J].Ent 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1):63-77.

[4]莫寰.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創業意愿路徑圖——基于“計劃行為理論[J].科研管理,2009,(6):128-135.

[5]BIRD B J.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inten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6]范巍,王重鳴.創業意愿維度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人類工效學,2006,12(1):14-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辉县市| 崇左市| 安徽省| 周至县| 当涂县| 和顺县| 迭部县| 潼关县| 宁都县| 晴隆县| 龙井市| 兴仁县| 喜德县| 宝坻区| 万全县| 巴彦淖尔市| 宁津县| 揭西县| 珠海市| 天峨县| 永福县| 布拖县| 米林县| 定日县| 通山县| 马山县| 闽侯县| 杨浦区| 左云县| 徐水县| 宁河县| 当雄县| 临桂县| 分宜县| 启东市| 淳化县| 蓝山县| 宁海县| 双辽市|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