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0 15:39: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外文學論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張磊 李曉紅 河北聯(lián)合大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304064。
摘要: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就是這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對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莫言的創(chuàng)作中,中外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其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上,對其作品主題的提煉上,對其創(chuàng)作方法的選擇上。結合莫言先
生的文學作品探討這種影響,不僅可以促進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而且還可以提高讀者閱讀的水平。因此,我們廣大的理論研究者對此應
該給予高度的關注。
關鍵詞:中外文化的影響;題材的影響;主題提煉的影響;創(chuàng)作方法的影響
莫言的作品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而且,莫言的
作品也影響著世界文學的發(fā)展。不論是八十年代的小說《紅高
粱》,還是后來的《天堂蒜薹之歌》以及備受爭議的《豐乳肥臀》
等等作品都給他的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細讀莫言眾多的文學
作品,探析文學作品中豐厚意蘊,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外文化對莫言
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外文化對莫言的創(chuàng)作究竟產(chǎn)生過什么樣的影響呢?下邊
結合自己對莫言作品的理解與感悟,參考其他研究者對莫言及其
創(chuàng)作的論述,談一談中外文化對他創(chuàng)作的影響。
探析中外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詳細闡釋:中外文化對莫言文學創(chuàng)作中題材選擇的影響;中
外文化對莫言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品主題的影響;中外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
中創(chuàng)作方法選擇的影響。
1.中外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中作品題材選擇的影響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作家以及任何一個作家的任何一部文學
作品都不會憑空產(chǎn)生。莫言也不例外。莫言眾多的文學作品中,
蘊含著中外文化對其影響的痕跡。中外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的影響,
首先表現(xiàn)在莫言對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上。莫言創(chuàng)作中對題材的選擇
主要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檀香刑》、 《生死疲勞》、 《豐乳肥臀》、 《紅高粱家族》、
《透明的紅蘿卜》、《豐乳肥臀-增補版》、《藏寶圖》、《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銬》、《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選集》、《莫言作品精選》、《酒國》、《食草家族》、
《白棉花》、《紅樹林》、《月光斬》、《老槍•寶刀》、《會
唱歌的墻》、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證》、 《鎖孔里的房間》、
《什么氣味最美好》、《傳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
篇小說選》、《莫言王堯對話錄》、《戰(zhàn)友重逢》、《蛙》等。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僅以其《紅高粱家族》為例,探討中國傳
統(tǒng)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中題材選擇的影響。 《紅高粱家族》由以下五部
作品:《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紅高粱》組成。
這五部作品不論是從題材的表面看,還是從作品題材所蘊含
的意義看,都非常明顯地暗示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的影
響:首先,“紅高粱”既代表著莫言對家鄉(xiāng)特產(chǎn)的喜愛,又是代
表作者對故鄉(xiāng)人奮爭歷史的熟悉。作者以特定的“紅高粱”所代
表的故事作為宣傳家鄉(xiāng),再現(xiàn)故鄉(xiāng)生活的媒介,這不僅是對傳統(tǒng)
文化中熱愛家鄉(xiāng)思想的繼承,而且還是對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一
種繼承。其次,《紅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從題材來看,所有的
作品都是對生活的再現(xiàn)。而中國的與其他國家
的有著不同形式的內(nèi)容和過程。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有的形式宣傳,利用中國人特有的方式抗擊日本侵略
者,這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題材選擇的影響。如,在《紅高
粱》這部作品中,大家在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具有中國特
色的武器裝備:中國古代的土炮、鳥槍等,就連中國特色的農(nóng)具
鐵耙也充當了戰(zhàn)斗的武器。特別是作戰(zhàn)過程中,農(nóng)民抗戰(zhàn)的特色
更能說明傳統(tǒng)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題材選擇的影響了:有的人在埋伏
時鼾聲如雷、有人因啞巴跌倒槍走火而出師未捷……
2.中外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中作品主題的影響
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這部作品蘊含的主要思想意義。而對作品
主題影響最深的,或者說對作品主題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應該是
作家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上邊列舉的莫言創(chuàng)作的《紅高粱家族》
系列作品中,作家的主題也被打上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如從題材來
看,作家利用農(nóng)民抗戰(zhàn)的故事來表現(xiàn)作者家鄉(xiāng)廣大的人民在那場
戰(zhàn)爭中抗爭。但這場發(fā)生在作家故鄉(xiāng)的抗爭與其他抗日題材的作
品一樣,題材深處還蘊含著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永恒主題——愛情。
不能說所有的中國的文學作品都要表現(xiàn)愛情的主題,但卻可以說
愛情的主題可以滲透到所有的中國文學作品中。 在小說 《紅高粱》
中,作者雖然選擇的抗戰(zhàn)題材,但在小說的敘述中,作者卻表現(xiàn)
了中國傳統(tǒng)的愛情主題。這也就是說,是故事的主要內(nèi)
容,但在主要內(nèi)容中,作者卻通過具體的事跡表現(xiàn)出“我爺爺”
與“我奶奶”那段驚世的愛情傳奇。
3.中外文化對莫言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方法的影響
中外文化都對莫言的創(chuàng)作方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創(chuàng)作方
法中,外國文化中的怪誕的表現(xiàn)方法對莫言的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雖
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怪誕的表現(xiàn)方法,或者說怪誕的創(chuàng)作方
法,如《聊齋志異》等,但細讀莫言的作品,外國文化對其怪誕
創(chuàng)作方法的影響顯然是最重要的。如在莫言作品《杜小雷》中,
作者為我們描述了這樣可怕的情景:小說主人公的妻子,因為不
孝,把一只蜣螂放在了自己婆婆的碗中,這本來是一件生活中的
瑣事,但事情的發(fā)展卻出現(xiàn)了怪誕的結局:杜小雷的妻子因為自
己的不孝的行為受到了上天的懲罰,老天爺把她變成了一個半人
半豬的怪物。杜小雷妻子這種怪誕的變化,足可以說明作者的創(chuàng)
作受到了西方怪誕創(chuàng)作方法的影響。因為作者曾經(jīng)對自己這樣怪
誕的創(chuàng)作說過這樣的話語:“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對我的小說產(chǎn)生的影
響非常巨大,我們這一代作家誰能說他沒有受到過馬爾克斯的影
響?我的小說在八六、八七、八八年這幾年里面,甚至可以明顯
看出對馬爾克斯小說的模仿。”(見新浪網(wǎng),著名作家莫言作客
新年流訪談實錄,2003.08.06)
外國文化中的怪誕對莫言創(chuàng)作的影響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首
先,外國文化中的怪誕表現(xiàn)在莫言利用這種方法創(chuàng)作的人物形象
上。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中的主人公趙小甲就是這樣一個怪
誕的人物形象。趙小甲的怪誕表現(xiàn)在他對自己父親的迷戀上。迷
戀自己的父親本無可多議,也談不上怪誕,但趙小甲的父親卻是
與眾不同,他是一位劊子手。一個正常的年輕人,不迷戀自己年
輕貌美的妻子,卻一反常態(tài),迷戀自己特殊行業(yè)的父子,這不能
不說是一怪誕的行為。更為怪誕的是,趙小甲還能推斷出當時官
府的衙役是由大灰狼變成的,轎夫是由驢變的,更可笑的是縣太
爺是由一只白虎變來的……再如在《紅耳朵》中,作者不僅為讀者塑造了一個具有怪誕
長相的主人公:王十千的耳朵大得嚇人,但其耳朵還比較靈敏。
更為怪誕的是當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還夢見了一個大耳朵的
乞丐, 當他出生后, 這個大耳朵的孩子還專門和長工生活在一起。
在算命的先生發(fā)現(xiàn)了他的大耳朵后,他的命運出現(xiàn)了奇跡般的變
化:上學堂、淪落為乞丐……
其次,作者不僅利用怪誕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還在自己
的作品中, 利用怪誕的表現(xiàn)方式突出人物形象的內(nèi)心世界。 在 《豐
乳肥臀》中,上官領弟因為自己的愛情鳥丟失了,而把自己幻想
成一只鳥。 不僅具有鳥的外形, 還有鳥兒那樣輕盈的動作:“……
她跳上石梅樹梢, 把柔柄的樹枝壓得像弓一樣。 母親急忙去拉她,
她卻縱身一躍,輕捷地跳到梧桐樹上,然后從梧桐樹又跳到大楸
樹,從大楸樹又降落到我家草屋的屋脊上。她的動作輕盈得令人
無法置信,仿佛身上生著豐滿的羽毛。她騎在屋脊上,雙眼發(fā)直,
臉上洋溢著黃金般的微笑……”
在這里,作者把怪誕的創(chuàng)作方法可謂是發(fā)揮到了極點。主人
公不僅有怪誕的想法,而且還有怪誕的行為,更有趣的是人物怪
誕的行為還帶來了怪誕的結果。即讀者對作者這種怪誕創(chuàng)作方法
的認可。
再次,怪誕不僅是作者莫言用來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的手段,而且
作者還利用怪誕的創(chuàng)作方法,在人物形象上寄予了對社會問題的
關心,表現(xiàn)出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關注。當然了,這種關注是
基于怪誕手法中的一種關注。在莫言的作品《球狀閃電》中,小
女孩蛐蛐利用自己怪誕的“飛”不僅為家掙錢,還引起了眾多的
人對她“飛”這種怪誕行為的效仿。而且還把“飛”當成了自己
謀生的手段。可以說,在這部作品里,作者利用“飛”這種怪誕
的行為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是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中“貧困”的一種關
注。再有,近親結婚的事實,造成了社會生活中諸多怪誕事情的
發(fā)生。作者莫言利用社會生活中諸多的怪誕事實,表現(xiàn)出對近親
結婚這種現(xiàn)實的關注。
可以這樣說,作者莫言在外國文化的影響下,他為我們創(chuàng)作
了眾多怪誕的人物形象,再現(xiàn)了這樣人物形象怪誕的行為和怪誕
的命運與怪誕的精神世界。
總之,中外文化都對莫言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影
響表現(xiàn)在作者對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上,表現(xiàn)在作者對作品主題的提
煉上,同時也表現(xiàn)在作者對創(chuàng)作方法的運用上。當然了,中外文
化早就開始交流并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們很難把這兩種文化
對莫言創(chuàng)作的影響截然分開闡釋,但這兩種文化對著名作家莫言
的影響卻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劉廣遠,王敬茹.莫言研究綜述[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3.01.30.
[2]王春林.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與中國文學傳統(tǒng)[J].山西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3.01.05.
[3]費立軍.莫言小說的怪誕書寫與價值[D].延邊大學,2012.06.
作者簡介:
張磊,女,1984年7月出生,講師,河北聯(lián)合大學輕工學院;
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及中外文學。
李曉紅,女,1973年6月出生,教授,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國語學
關鍵詞:英文 文學翻譯 言內(nèi)意義 信息差的彌補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國家文化現(xiàn)狀與思想內(nèi)涵主要是通過英文文學來體現(xiàn)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國,其文化有著自身的民族特點和內(nèi)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須從真正意義上對英語文學有正確的認識。言內(nèi)意義是詞語成分之間、句子成分之間和篇章之間的關系所反映的意義。言內(nèi)意義是指在文學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類意義,它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多項語言方面的內(nèi)容,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需要對言內(nèi)意義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處理,從而使從英文中翻譯過來的文章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源語的主題,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間的信息差別。為了加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須對英語文學進行翻譯,這是二者進行溝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讀者對同一作品能夠有正確的、真實的、相近的理解與感受。每個讀者或翻譯者的文化素養(yǎng)不同,其在在翻譯過程中,不可能對同一作品有著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應當在對作品所處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與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對英文作品進行準確的翻譯。
1 英文翻譯中言內(nèi)意義的內(nèi)涵
1.1 英文翻譯的言內(nèi)意義的定義
以社會符號學的意義觀,為劃分標準對意義進行分類,可將其分為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語用意義三種。其中在英語的文學翻譯中言內(nèi)意義被看作是翻譯的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方面。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譯文與原文的相同或相近,還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貼近地語言表現(xiàn)出來,這就對翻譯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翻譯者將言內(nèi)意義達到最高標準,盡量縮小語言的信息差別,從而增加了人們對英語文學的閱讀興趣。
1.2 英文作品翻譯的原則及意義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不僅僅單純要求翻譯的準確性、廣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譯的英文作品的語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藝術性和邏輯性。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的著重點和難點就在于是否能夠翻譯出最地道的語言,例如對電影《盜夢空間》中一些翻譯進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實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復雜的情緒、你的種種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個影子。你只是我竭盡全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已,但是很遺憾,你遠遠比不上真實的她。”這樣的翻譯十分文雅,也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出電影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所采用的語言也簡明通俗。
1.2.1 英文翻譯的歸化原則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使用翻譯歸化的策略往往能夠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當前隨著國外文化的滲入,異化策略的使用較歸化更為明顯,但并不是說翻譯歸化就不重要,特別是在句子結構的翻譯上,還是應該保持句子的原始結構不能變,否則翻譯出來的句子不可能讓讀者喜歡。翻譯的實質(zhì)就是充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譯出地道的語言才會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例如,在《盜夢空間》中有這樣一句話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從直譯的方式就是在那個放掃帚的壁櫥里根本沒有空間思考,這樣的句子會對觀眾造成理解障礙,讓人簡直就是不知所云。從英文翻譯的歸化策略進行翻譯,翻譯成在那個耗子洞里沒有辦法思考,就能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影語言的表現(xiàn)力。在臺詞: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譯為“沒有進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譯歸化策略就可以譯為觀眾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電影跟觀眾的親和度增加了,更適應于中國觀眾。同時在對電影《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也引用了很多中國元素進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來的,但別的東西都不給力。因此,正確使用歸化翻譯策略的優(yōu)點就在于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親和感。
1.2.2 英文翻譯的異化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進程的加快,英文翻譯的異化策略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盜夢空間》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國好萊塢電影,其中體現(xiàn)很多政治、宗教及倫理方面的內(nèi)容,而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國觀眾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區(qū)。如果在對英文字幕進行翻譯時不能夠充分考慮到這些,就會嚴重影響到對英文作品的興趣。
2 英語文學翻譯中言內(nèi)意義的處理
2.1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語音方面
英語和漢語語言的不同其語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異,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具體結果見表2.1
表2.1英語與漢語語音方面的比較
[[不同點\&漢語\&英語\&音節(jié)\&單音節(jié),故漢語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節(jié),故英語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漢語格律詩在平仄上有嚴格的韻律和節(jié)奏\&英語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節(jié)奏\&聲調(diào)和語調(diào)\&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特別是在漢語古詩中講究形式固定,強調(diào)平仄、對仗、押韻\&英語是語調(diào)語言,韻腳和節(jié)奏構成韻律\&]]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博大精深的漢語詩歌中的音韻、節(jié)奏等語言特色,要想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xiàn)在譯文中,基本上是很難實現(xiàn)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對中國古詩歌文化的美學損失,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言內(nèi)意義的缺失,有時言內(nèi)意義上的缺失也會產(chǎn)生信息差。因此在對中國古代詩歌進行翻譯時,必須正確處理語音層面的言內(nèi)意義,作為翻譯者不能夠機械地翻譯原文,必須能夠掌握并應用各種翻譯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語的語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語音形式,在翻譯“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時,可以翻譯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體現(xiàn)了言內(nèi)意義,真正做到了在語音方面給翻譯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國的文學觀念中向來將“語言文采”視為文學的生命,因此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中國人的文學審美習慣。中國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個字成語的習慣,且成語的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在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英文翻譯還是對英文作品進行中文翻譯都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例如,在對影片《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使用了大量了中國觀眾所喜好的四字格結構。在中國人的文學觀念中,四字格結構在語言表達上除了言簡意賅、生動有力外,還能夠充分滿足語音上的和諧。例如影片中的臺詞: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節(jié)哀順變,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還是遲暮之時,滿心悔恨,孤獨等死?四字格結構使整部影片在語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極大地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閱讀的習慣,從而產(chǎn)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詞匯方面
雙關語是指有的詞有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它包括語義雙關(詞的多義)和諧音雙關(同音、音似及近音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雙關語,但是英語和漢語有著語言自身語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很難實現(xiàn)都詞匯語義的一致對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給翻譯者帶來了更高的、更有難度的翻譯要求。例如,在對紅樓夢中第十六回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哪里照管得這些事!見識又淺,口嘴又笨,心腸又直率,人家給個棒槌,我就認著針了。將其翻譯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個詞“萬艷同杯”被翻譯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與“悲”是同音字,就是諧音的雙管詞。向這樣的詞語在英文翻譯中是無法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采取直譯的翻譯方式,就會造成言內(nèi)意義的喪失,譯文不可能準確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讀者從直譯的譯文中不能夠了解到其中蘊含的真實意境,只有通過對照注解才能夠了解到文章所有表達的真實主題。
2.4 英語文學翻譯中書寫方面
漢語和英語的語系不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在書寫上漢字大部分為象形文字,而英語的書寫是由26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可以說單憑這點來判斷二者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漢字在書寫上講究字方、對稱、美觀、象形、指事、會意,漢字有著其他語言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一般把漢字的結構關系分為三大類: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內(nèi)外關系。英語采用的是將26個字母進行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進行模擬自然聲音。漢字的象形書給人在視覺上一美感,同時中國的書法藝術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聞名的,這種美感要想通過翻譯來得以體現(xiàn),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漢語特有的文字游戲,也是很常用的修辭方法,在翻譯成英語時就很難翻譯出來。例如,在《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話: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化柳質(zhì),一載赴黃粱。將其翻譯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從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譯文完全不能體現(xiàn)出原文所隱含的意義,只有通過注解才能夠幫助讀者對原文的理解,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體會原文所要表達的真正的信息內(nèi)涵。
3 結語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進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涌入中國,同時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對中英文作品之間的翻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當充分考慮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熟悉原語和目的語文化,如何迎合讀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譯是將原語的信息完全傳遞到譯文中,使譯文的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過對英文文學翻譯中言內(nèi)意義的內(nèi)涵及處理方式進行探析,以期為我國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簡論文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1,(6).
[2]張清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性[J].芒種,2012,(8).
[3]郭來福.論文學翻譯的藝術性與科學性[J].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9).
[4]魏瑩.英語文學翻譯中如何正確處理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2013,(1).
[5]許麗芹,胡愛國.英語文學翻譯中言內(nèi)意義的處理和信息差的彌補[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筆者根據(jù)本校圖書館流通部提供的圖書流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得知,大學生的主流閱讀是好的,但從他們文學經(jīng)典名著閱讀的現(xiàn)狀看,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關注。這幾年,在圖書的流通過程中,考研類、計算機、外語類等書籍倍受青睞,而文學經(jīng)典名著遭遇冷落,借閱率明顯下降。從借閱狀況可以看出,大學生讀書功利性越來越突出,閱讀基本上是走一條“教材+專業(yè)書+英語四六級輔導+計算機等級考試輔導”圖書的讀書之路,而文史類、哲學類、社會學類和心理學之類的人文書籍卻很少有人問津。在就業(yè)壓力下,大學生把英語和計算機知識當作找工作的“敲門磚”,認為“多考一個證將來就多一份保障,用人單位也會高看你一眼。”于是紛紛為各種過關證件在拼搏;有的追求流行閱讀、快餐式閱讀……而留給自己閱讀文學經(jīng)典名著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出現(xiàn)了對文學經(jīng)典“想說愛你不容易”的現(xiàn)象。校園里彌漫著對讀書的迷茫和浮躁,閱讀情況令人擔憂。那些曾經(jīng)以自己特有魅力影響了幾代讀者,輝煌了幾個世紀的文學經(jīng)典名著幾乎被現(xiàn)代的大學生冷落。這種狀況讓人心痛,帶給我們深刻的反思。
我們知道:經(jīng)典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文學史上文學藝術的偉大成就,是一個民族、一個語種智慧的結晶。“經(jīng)典是指那種能夠穿越具體時代的價值觀念、美學觀念,在價值與美學維度上呈現(xiàn)出一定的普適性的文學文本。它體現(xiàn)了文學文本作為歷史事件對當下生存主體在美學維度上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體現(xiàn)了作為個體的文學文本對歷史的穿越。表現(xiàn)在具體的歷史語境與文化語境中就是那些在該語境中處于中心地位,具有權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學文本。”同時,“文學經(jīng)典指的是具有豐厚的人生意蘊和永恒的藝術價值,為一代又一代讀者反復閱讀、欣賞,體現(xiàn)民族審美風尚和美學精神,深具原創(chuàng)性的文學作品。它們是文學史的支架和龍骨。”
在如今讀圖時代,關注大學生的閱讀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接班人,如果他們遠離經(jīng)典,數(shù)典忘祖,只識微軟神話,熱衷于流行閱讀、時尚閱讀,導致平面閱讀,這是很可怕的。源遠流長的中外文學經(jīng)典,既是人類文明史、精神史、審美史、奮進史的形象演繹,也是人類求真、求善、求美、求誠的生動展示。閱讀它是與偉大靈魂不朽思想的交流,是與哲人對話、是找回精神的棲息地,可以涵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豐富人生經(jīng)驗、充實精神世界,純凈遼闊心靈、飽滿人之精神,呵護健康成長,守住經(jīng)典這棵樹。
二、打開的思路:文學經(jīng)典名著――搭建新的閱讀平臺
1.高揚“書香校園” 的旗幟,構建理想閱讀生態(tài)
(1)重塑校園書香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是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構建理想的閱讀生態(tài),從校園硬件設施的改善,如建設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等,到對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如開辟專用文學經(jīng)典閱覽室,讓寬敞的大廳,舒適的桌椅,怡人的環(huán)境,開放的書架,精美眾多的中外文學經(jīng)典名著,成為學生讀書學習的天堂。讓書香飄蕩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閱讀成為學生最為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讓學生親近文學經(jīng)典,閱讀文學經(jīng)典,讀好文學經(jīng)典。“亮麗”自己的精神世界。
(2)深化校園讀書活動: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以校園讀書文化節(jié)、讀書沙龍、詩會、文學經(jīng)典閱讀協(xié)會、征文競賽等形式來推動校園文學經(jīng)典閱讀活動,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多姿多彩的校園讀書活動中交流情感、學習互動。
設立“閱讀節(jié)”、“讀書月”、“讀書周”、“讀書日”。依托中文系、學生處和圖書館等部門,成立“文學經(jīng)典閱讀讀者協(xié)會”,設立“讀書專項基金”,創(chuàng)辦制度化精品化的“中外文學經(jīng)典欣賞系列講座”、開展“大學生與文學經(jīng)典”征文、閱讀演講競賽、閱讀座談會等活動;配合教學定期在讀者中開展文學經(jīng)典閱讀計劃,組織“文學經(jīng)典小說聯(lián)播大賽”、“最美的詩篇”、“讀書交流會”、“新書介紹”、“評選經(jīng)典閱讀明星”等活動。點燃大學生閱讀文學經(jīng)典的激情。讓書香在校園上空永遠飄蕩!?
2.點燃莘莘學子的閱讀激情,走進閱讀文本的美妙世界
(1)文本閱讀
閱讀文學經(jīng)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以安逸、平和寧靜的心態(tài)去讀書。深度閱讀文本。只有飽讀詩書,博覽群書,精讀經(jīng)典的人,才能在閱讀實踐中,拓寬文化視野,增加知識底蘊,豐富閱歷,提升理解鑒賞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要“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 抓住一些細小的地方,深入讀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樂趣和魅力。閱讀能力才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2)媒體閱讀
現(xiàn)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為學生開設視頻閱讀課,看經(jīng)典名片,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雷雨》、《茶花女》、《阿Q正傳》、《威尼斯商人》、《飄》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鑒賞,并能通過比較,體會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讓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次震撼心靈的沖擊。
(3)教師導航
閱讀經(jīng)典,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需要教師導航。以文學的方式來把握自己的教學行為;以飽滿的情緒來感動人,以生動的典型來震撼人,以動聽的故事來充實學生們心中圣潔的草甸。開設經(jīng)典名著閱讀指導課,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開展文學經(jīng)典的研究性學習,喚醒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理解、分析、思考等方法論方面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培養(yǎng)踏實的學習作風和忍耐寂寞的毅力,最終獲取蘊含智慧的精神食糧。培養(yǎng)學生求真、鉆研的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可以舒展心靈的翅膀,讓目光變得深邃;讓生活變得充實。讓學生對世界多一份詩意的把握,對生活多一份優(yōu)雅、多一份溫暖的情懷。
3.牽手當下著名作家,展開豐富多彩的對話
與作家建立密切關系,創(chuàng)造條件邀請文學界著名的作家來校做報告,暢談文學經(jīng)典,與讀者面對面,增強情感的交流,談閱讀,論文學,拉近作家、老師、學生的距離,營造閱讀氛圍,推進閱讀深入。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藝術水準、創(chuàng)作激情等,鼓勵學生與作家對話,形成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
關鍵詞:言語幽默概論;許三觀賣血記;黑色幽默;意譯
1.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黑色幽默文學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一直都被公認為黑色幽默作品中的佳作。時代周刊曾這樣評論:在小說中,余華選擇了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來闡釋了這個社會的荒謬,并成功地結合了正義與諷刺。
2.理論基礎
言語幽默概論(GTVH)是Raskin和Attardo于1991年共同提出來的。Antonopoulou教授則這樣稱贊道:言語幽默概論可以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唯一羽翼豐滿的研究幽默的語言學理論。言語幽默概論包括兩個方面:構成幽默的六大知識資源以及幽默相似度測量系統(tǒng)。該理論指揭示了笑話表征的六層模式,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別是:敘事策略(NS),語言(LA),情景(SI),目標(TA),腳本對立(SO),邏輯機制(LM)。幽默相似度測量系統(tǒng)則認為:幽默相似度測量系統(tǒng)是指六個知識資源根據(jù)幽默生成能力和幽默相似度區(qū)分能力的強弱呈層級排列系統(tǒng),排列順序從高到低依次為:腳本對立邏輯機制語境對象敘述策略語言。戈玲玲教授(2012)提出,“修辭手段是漢語幽默文本中敘述策略這一知識資源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關于語料庫的建立,以言語幽默概論的六個參數(shù)為依據(jù),以文本句為句子切分單位,考慮幽默的生成特征最后,運用檢索工具檢索,建成英漢雙語平行數(shù)據(jù)庫。
3.語料分析
語料分析的過程分為兩個步驟: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將原文與譯本做成電子文本整合制定小型數(shù)據(jù)庫,基于GTVH的六個參數(shù),主要以文本句為句子切分單位,進行人工標注,然后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從而得出初步結論,為定性分析做準備。我們發(fā)現(xiàn)《許三觀賣血記》中,幽默的片段的總數(shù)為113處,其中有11處的幽默翻譯采用的是意譯方法。定性分析就是指運用言語幽默概論,對所得出的定量結果進行系統(tǒng)分析,從而探討該理論對翻譯漢語言語幽默的指導意義。在對比了原文及其英文版本之后,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這113處幽默片段里面有11出的幽默是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并且這11處幽默均處處體現(xiàn)出中外文化及語言上的差異。根據(jù)統(tǒng)計顯示,意譯均成功地將這11處幽默片段中的幽默效果保留到譯文中,也就是說,在遇到這種含有中外文化差異特點的片段,意譯是最佳選擇之一。
4.案例分析
在分別完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之后,還要做的就是案例分析。在言語幽默概論的指導下,利用GTVH中的六個參數(shù)對案例進行標注,運用幽默相似度測量系統(tǒng)進行對比,然后得出結論。本文選取了平型數(shù)據(jù)庫中幾個典型的意譯案例。
例1:原文:“賣血時就是兩條腿有點發(fā)軟,就像是剛從女人身上下來似的。”(P.231)
H{SO<真實的vs.非真實的(賣血時的感覺vs.從女人身上下來的感覺)>LM<類比>SI<上下文>TA<抽象的對象(賣血時的感覺)>NS<對話(比喻)>LA<比喻詞(就像……)>}
譯文:“When you selling blood,your legs will probably feel a little weak for a while.Its a lot like the moment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with a woman.(P.231)
H{SO<Actual vs.Non-actual(the feeling of selling blood vs.the feeling of having sex with a woman)>LM<analogy>SI<context>TA<sth.abstract(the feeling of selling blood)>NS<dialog(simile)>LA<figurative word(like…)>}
在例1中,“從女人身上下來似的”則蘊含中國文化暗示,在缺乏中國文化學習的外國讀者看來就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譯者采用了意譯方法,直接將其譯為“finished with a woman”,譯文不但很好地向外國讀者解釋了原文的內(nèi)涵,而且還沒有讓幽默喪失。
例2:原文:李血頭說:“等日子好起來了,我還是不會去拿群眾一針一線的。”(P.125)
H{SO<真實的vs.非真實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vs.從事賣血的暴利勾當)>LM<否定>SI<上下文>TA<具體的對象(李血頭)>NS<對話(諷刺)>LA<不會拿群眾一針一線>}
譯文:Blood Chief Li said:“When things get a little better,Ill go back to the old policy of 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P.126)
H{SO<Actual vs.Non-actual(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vs.doing business of selling blood)>LM<negation>SI<context>TA<sth.concrete>NS<dialog(irony)>LA<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在例2中,“不會拿群眾一針一線”則是含有濃厚中國政治色彩的表達,這對于外國讀者來說,理解其中的內(nèi)涵是非常困難的。譯者巧妙地運用了意譯,并將其譯為“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從而很好的闡釋了其中的內(nèi)涵。
5.總結
在基于言語幽默概論和雙語平行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計,我們完成這篇論文。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首先,含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語篇是漢英翻譯的一大障礙。其次,作為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意譯可以很好解決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問題。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意譯可以作為首選。(作者單位:南華大學)
參考文獻:
[1]昌根花.國內(nèi)幽默的語言學研究綜述[J].讀與寫,2008,(4):37~51.
" [論文關鍵詞]新課改 語言學習 文化教學文化融入
[論文摘要]新課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學指通過文化融入、文化體驗、文化反思,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平等、開放的跨文化觀念,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與交流工具,是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而語言學習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則貫穿語言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體現(xiàn),也能促進學生心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新《英語課程標準》更是凸顯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力圖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從而使他們能利用這些語言技能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大力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平等、開放的跨文化觀念,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然而在英語教學實際中,很多教師極為關注學生詞匯,語法等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在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學:
一、結合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模塊話題融入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以含有豐富信息的話題為載體。所以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來融入文化教學。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標準英語》就以模塊為單位,不僅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選取了較為新穎務實的題材,體現(xiàn)了濃郁的時代氣息,更重要的是,每個模塊的題材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為我們在教育教學實際中開展文化教學提供了契機,使文化教學具有極強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為例,Module1選取的題材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包含了美國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文章,教師可以對這些素材加以利用,從而激發(fā)學生貼近語言、學習語言并使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的興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則選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這一話題, 介紹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nèi)绾问褂貌煌纳韯菡Z言相互問候,如何與不同國家的人們禮貌、有好地交流。這一題材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從而使學生能熱愛本國文化,尊重他國習俗養(yǎng)成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開展多種活動,體驗文化交流
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體驗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授的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化知識、理解文化的差異,但學生必須通過自身的發(fā)現(xiàn)、理解、體驗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標準英語》的每個模塊中,均設置了cultural corner作為輔助閱讀材料,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單元的話題,突出體現(xiàn)了中外文化的比較和交流,可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們開展文化教學的極好載體。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過美國學生的來信,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中美兩國的中學教育系統(tǒng)的異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則通過閱讀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讓學生了解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及其主要電影作品,旨在讓學生大致了解并比較我國和西方國家在影視方面的主要情況、特點和風格,并學會通過影視作品學習語言,了解文化。教師可以聚焦這些內(nèi)容,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其中,體驗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師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已構建的友好學校平臺,根據(jù)學生實際要求學生寫回信或發(fā)出電子郵件,可要求學生制作學校宣傳冊,電影海報,可要求學生進行深入調(diào)查并作出報告等。教師還可將“設問權”還給學生,即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并通過課堂討論、課后利用各種資源,在分享、交際中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親身體驗,思考并實踐文化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識與交流能力。
三、開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教學有著自身的特質(zhì),完整的文化教學離不開文化反思。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也應循序漸進,分層推進。在學生習得文化知識、產(chǎn)生了文化意識、體驗了文化交流之后,我們還要組織學生開展文化反思,以切實提升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具體教學實際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分析中西方不同的教育體制、不同的師生關系、不同的交際禮儀。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學生積極進行文化反思,交流自己的感受。魯子問教授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我們不是要把所有內(nèi)容教給學生,而是要有全面的文化意識,不能把西方文化都當作值得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而要有客觀、寬達的文化教學態(tài)度。”因此,我們的文化教學目標不是培養(yǎng)學生崇洋媚外,不能把西方文化全都當作值得學習的內(nèi)容,當然也不能讓學生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我們應該做到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尊重、認同和寬容異族文化,培養(yǎng)對本族文化的情感。學生應當在教師的引領下敏銳察覺中外文化的差異,進而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習得的語言進行跨文化傳播與交流。
總之,新課程改革呼喚新思路、新理念,并在其中凸顯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這毋庸置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領會新課改的理念,并體會教材中所蘊含的意圖及其中所貫徹的課標原則與精神,才能準確地把握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其次,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并利用各種媒介,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自己的跨文化理解與交流意識。同時,教師還應當仔細地分析學生,采用科學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設計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通過文化融入、文化體驗、文化反思,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樊星
近代有一部《家書》,因為充滿了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jīng)驗之談而影響深遠,至今好評如潮;當代有一部《傅雷家書》,因為充滿了翻譯家、文學家“修身齊家治學觀世”的智慧而為人稱道,有常讀常新的魅力。
《傅雷家書》初版于1981年,很快就蜚聲讀書界。據(jù)統(tǒng)計已經(jīng)發(fā)行了110多萬冊,而且進入了中學語文課本。當代家書何其多!影響最巨者當推此書。書中不僅凝聚了傅雷教子的心血,而且那些關于藝術、人生、文學、歷史、宗教、中外文化比較的精辟之論,至今讀來,仍如清風一般拓人心胸,發(fā)人深思。在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里,傅雷在家書中堅守了傳統(tǒng)的人文理想,并把它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書中幾次推薦記錄魏晉名士風度的文學名著《世說新語》:“《世說新語》大可一讀。日本人幾百年來都把他當作枕中秘寶。我常常緬懷兩晉六朝的文采風流,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高峰。”“近來常翻閱《世說新語》……覺得那時的風流文采既有點兒近古希臘,也有點兒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但那種高遠、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寥寥數(shù)語,既表達了對魏晉名士風度的認同,又提出了比較文化有待進一步展開研究的課題。
傅雷也非常推崇《人間詞話》,認為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fā)性靈,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一個人沒有性靈,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xiàn)代學究、當世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這樣擲地有聲的議論,不僅閃爍著影射當時的鋒芒,對于今天具有“理論崇拜”情結的人們,也仍然具有警示的意義。
他也常常能夠信手拈來西方文史哲、藝術(包括音樂、繪畫)經(jīng)典:從《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看到“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感悟何謂“極高的修養(yǎng)”(其中,“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從丹納的《藝術哲學》中體會做人與氣度的不凡境界;從巴爾扎克那里學習洞察世事的深刻與一針見血;而從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中則體會“愛人生,戀念人生而又隨時準備飄然遠行,高蹈,灑脫,遺世獨立,解脫一切”的妙處……字里行間,流淌著父親期望兒子成才的熱情(這一點,許多父親都不缺乏);談論古今時如數(shù)家珍,則體現(xiàn)出文化修養(yǎng)的深厚(這一點,卻是許多父親望塵莫及的)。讀書有什么用?讀經(jīng)典有什么用?《傅雷家書》給出了最生動、切實的答案:翻譯家是如何煉成的,鋼琴家是怎樣培養(yǎng)出來的。
(樊星,1957年生于武漢。現(xiàn)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當代文學與文化思潮的研究。美國俄勒岡州太平洋大學訪問學者,德國特利爾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武漢市文聯(lián)副主席、武漢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曾獲中國文聯(lián)2000年度優(yōu)秀文藝論文一等獎、湖北省第三屆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稱號、“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武漢大學第四屆“十佳教師”稱號。)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高端翻譯嚴重匱乏,需求的專業(yè)結構趨向多樣化。高等學校外語教育在語種結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及語言能力的評價標準等方面的趨同化,是造成高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對高端翻譯的旺盛需求不僅要有現(xiàn)實的緊迫感,而且要有順應發(fā)展趨向的長遠眼光。解決高端翻譯人才匱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堅持傳統(tǒng)外語教育,注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關懷的辦學特色;改革辦學體制,推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多樣化,特別是要注重科技外語和翻譯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我國的翻譯市場現(xiàn)狀不容樂觀,而高端譯員的匱乏已成為這個市場健康發(fā)展的瓶頸。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外語翻譯的文化交流與信息交流的功能越來越彰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信息涌入中國,翻譯人員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地消化國際信息流,將導致大量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與科技信息的流失。翻譯能力薄弱的問題不解決,還將嚴重影響中國的政企涉外活動的開展,甚至影響中國的持續(xù)發(fā)展,妨礙中國全球化的推進速度。
一、翻譯市場的強烈訊號:精英人才匱乏,呼喚高端翻譯的多樣化
當前中國翻譯大國地位與翻譯人才青黃不接形成強烈的反差。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出現(xiàn)了巨大的翻譯市場。來自中國翻譯協(xié)會的資料顯示:中國的注冊翻譯公司有近3000家,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僅在北京注冊的就有400多家。全國翻譯從業(yè)人員多達50萬人。從規(guī)模來說,中國已成為“翻譯大國”,但并非“翻譯強國”。因為這支隊伍中的專業(yè)翻譯人才只有6萬,真正有水平的、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翻譯人才僅占5%。
翻譯人才青黃不接集中表現(xiàn)為高端譯員匱乏。而且從譯員需求的專業(yè)結構看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高端人才匱乏是世界人才市場的共同特征,然而在中國翻譯市場上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其中突出的表現(xiàn)是:
(一)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這主要反映在外國文學翻譯質(zhì)量下降。以2005年初舉行的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為例,在涉及文學翻譯的5個獎項中,竟被評委無奈地空缺了3個。外國文學翻譯之所以遭遇窘境,是因為優(yōu)秀文學譯著要求譯者深刻把握兩種語言的精髓,特別是要有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然而達到這種要求的譯員太少,導致優(yōu)秀文學譯作稀缺。時至今日,人們對20世紀中國的一代翻譯大家的風采依然歷歷在目,例如錢鐘書不僅英語基礎好,而且博覽群書,還有濃厚的文學興趣,其譯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蕭乾先生以集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和記者于一身而著稱,得益于他深厚的母語修養(yǎng)和對英語文學的嫻熟研究背景。然而中國本來翻譯大家就不多,隨著一代名師的相繼逝世,優(yōu)秀翻譯后繼乏人。
(二)科技翻譯,尤其是高新科技翻譯人才稀缺。多年來外語院校十分重視外語復合人才的培養(yǎng),但存在著重文輕理的傾向。當前,外語復合人才的知識結構主要是外語專業(yè)知識與經(jīng)濟、貿(mào)易、金融、新聞與法律知識的復合,而外語專業(yè)知識與理工科知識的復合結構則長期受到忽視,以至于當前懂經(jīng)貿(mào)、商法的文科復合型人才很多,但熟練掌握外語的工程技術人員稀缺。機械、化工、軟件、信息技術和電子專業(yè)都緊缺外語人才。
(三)口譯人才匱乏,尤其同聲傳譯人才稀缺。隨著對外貿(mào)易和國際交流的發(fā)展,中國口譯人才嚴重短缺。目前國內(nèi)能夠熟練地在商務活動、國際會議中擔任翻譯的人才實在太少。同聲傳譯作為語言金字塔的“塔尖”,被稱為外語專業(yè)的最高境界,因而培養(yǎng)也十分困難。這種人才不僅在我國緊缺,甚至是全球化的人才難題,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有資料顯示,中國口譯人才缺口百萬,第六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對中國的口譯人才短缺表示擔憂。
(四)中譯外人才緊缺,尤其是經(jīng)典著作和重要政治文獻方面的中譯外,面臨重大問題。中譯外比外譯中難度更大,寫作風格與語言習慣要適合外國人的要求,對譯者的中外文水準、政策把握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尤其古代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還有古文、文言文的阻隔。現(xiàn)代文人能夠閱讀文言文的已經(jīng)寥寥無幾,因此存在著把古典文獻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再由現(xiàn)代漢語翻譯成外語的雙重語言轉換問題,難度可想而知。而且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中譯外涉及的語言也越來越多。僅有英、法、德、日、俄等常用語種顯然不夠,而稀有語種的翻譯人才就更顯得匱乏。
二、外語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和體系陳舊,辦學模式趨同化
在2004年舉辦的“特色·個性·人才強國戰(zhàn)略”為主題的一次高等教育國際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中國高等教育正陷入一個辦學誤區(qū):辦學模式趨同化。大學普遍按照一個模式培養(yǎng)相同規(guī)格的人才,而不是根據(jù)個性差異來培養(yǎng)各類創(chuàng)新人才。
中國高等學校的外語教育的辦學趨同化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專業(yè)語種結構趨同。開設英語專業(yè)的學校過多,英語專業(yè)招生人數(shù)遠遠超過小語種。目前全國有800多所院校開設外語院系,同時全國興起了一批以新東方學校為代表的外語培訓機構,而所有的院系及培訓機構均設置英語專業(yè)或進行英語培訓。以至導致英語專業(yè)人才飽和,畢業(yè)生就業(yè)由“熱”轉“冷”,而小語種尤其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則供不應求。
(二)外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趨同。多年來,傳統(tǒng)外語教育只注重語言和文化雙重關懷,而忽視綜合知識的傳授。近年來,又清一色地轉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忽視了外語專業(yè)本色,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缺失。這種現(xiàn)象的認識誤區(qū)在于:把外語僅僅當作語言的工具,進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淡化了包括漢語文學在內(nèi)的中外文化教學,以至于跨學科界限的知識性課程——法律、經(jīng)貿(mào)、金融、新聞——的過量,而導致語言專業(yè)的異化。在這種情況下,忽視了深層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語言人才失去語言與文化為特征的傳統(tǒng)特色。
(三)語言能力的評價方法趨同。中國的外語教育長期以教學服務于考試為導向,導致學生只關注知識和語言技巧,而忽視了語言理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以測試為標準的外語能力評價方式,導致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時間長,資源投入大,整體效率低。而以客觀題為主體的語言測試方式只測試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知識存量,卻忽視了用主觀題對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評價。記憶能力和語言知識的存儲狀況是可以見諸卷面的,而語言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則難以在卷面上展現(xiàn)。然而外語的寫作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至少對于翻譯人員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誠然,過去清一色的培養(yǎng)純外語人才,畢業(yè)生知識結構過窄,曾經(jīng)是外語畢業(yè)生就業(yè)由“熱”轉“冷”的主因。因此培養(yǎng)“外語+專業(yè)”、“英語+小語種”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是適應社會需要、應對就業(yè)難的根本出路,更是教學型大學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然而這種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應用性”,而對于研究型大學的精英教育來說,必須保持語言教育的文化多元性,培養(yǎng)高層次外語專業(yè)人才。只有具備比一般外語學習者更高的外語水平和更扎實的中外文化基礎,其畢業(yè)生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因此,研究型外語大學必須把堅持外語教育專業(yè)的辦學特色作為一種理性選擇。
三、解決高端翻譯人才匱乏的根本出路:把握外語教育的“市場定位”,堅持辦學的特色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多樣性
(一)對高端翻譯人才的需求不僅要關注現(xiàn)實的緊迫性。而且要有放眼國際化的遠大眼光。高端外語人才需求旺盛及其需求專業(yè)結構的多樣化,不僅僅是一種市場現(xiàn)實,而且是社會發(fā)展對語言人才需求的大趨勢。從全球視角看,信息時代促使我們的湛藍色星球變成了“地球村”;科學、技術和經(jīng)濟的交融促使整個世界趨向“全球化”;文化與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必然要求異域文化與教育的“國際化”。從中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前景看,隨著我國加入WTO,北京申奧成功,以及上海迎來世博會,必然大大刺激人才市場對高端人才的旺盛需求。在這種大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不容動搖,同時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為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外語教育語種多元化,也是一種必然要求。
從現(xiàn)實情況已經(jīng)看到外語教育落后的緊迫感。全世界學術刊物的80%~90%都是英語刊物,離開英語就無法吸收外國學術資源;全世界的計算機信息90%都用英語表達,我國計算機軟件教育的國際化與標準化已大大落后于印度,而英語教育水準不高,理工科碩、博士的翻譯能力不足是軟件人才國際化的一道坎兒。在這種大背景下,上海外語大學校長戴煒棟,在近年強勁的“全民學外語是國力資源的一種浪費”的驚呼聲中,清醒地指出:“從整個社會的外語水平看,不足以說明‘全民學外語’。”并指出,從外語教育的現(xiàn)狀看,“中國整個社會的外語水平比一些亞洲國家要低”,“英語在中國是一種外國語,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英語則是第二語言”。當然我國的外語水平更不能與歐洲相比,在荷蘭有80%的國民熟悉英語。
(二)根據(jù)外語需求的市場定位,改革辦學體制,推進外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多樣化。必須承認:“全民學英語是國力資源的一種浪費”的驚呼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它有針對性地指出了當前以服務于考試為導向的英語學習方法的弊端,以及外語教育在包括教育觀念、辦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標準等方面的趨同化。這些弊端直接導致了外語教學的低效化。這種呼聲對外語教育提出了警醒,啟發(fā)了人們必須認清外語教育的兩個改革方向。
首先,要根據(jù)市場需求認真把握外語教育的市場定位,對不同語種、不同地區(qū)和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提出不同的外語教育辦學要求。例如,從語種的專業(yè)結構規(guī)劃看,必須肯定地認可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把英語教學作為外語教育的范本;同時注意糾正當前小語種專業(yè)辦學只限于幾個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狀況,注重在更多院校發(fā)展小語種教育,實現(xiàn)外語語種的多樣化。從不同地區(qū)的外語教育要求看,對沿海及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特別是北京及上海等未來的國際化都市必須普及英語教育,提高全民的外語水準;而對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則主要要求學好他們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從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看,研究型大學應該傾情于外語精英的培養(yǎng),在堅持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必須堅持以注重語言與文化雙重關懷的傳統(tǒng)英語教育特色;而教學型大學則應堅持外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并以培養(yǎng)語言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其次,必須十分注重不同專業(yè)結構的外語精英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高端外語人才的多樣化。英語教育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而精英外語教育則具有一定的導向性。高等學校必須堅持其應該具有的社會發(fā)展的前瞻性和導向性品格。在外語教育中,這種品格主要表現(xiàn)在注重各類專業(yè)外語精英的培養(yǎng),以滿足社會發(fā)展對外語人才的前瞻性需求。為了實現(xiàn)這一宏大目標,高等學校的首要任務是針對外語人才模式趨同化的弊端,實現(xiàn)專業(yè)結構的多樣化,除了必須加速小語種人才的培養(yǎng)及在堅持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保持傳統(tǒng)外語教育的特色外,應特別注重兩種外語專業(yè)的發(fā)展:一是在理工科院校發(fā)展科技外語教育,二是大力發(fā)展翻譯專業(yè)。
在外語教育中應當認清兩種復合型人才的區(qū)別:一種是傳統(tǒng)的“語言+語言”(例如:“英語+漢語”,“英語+小語種”),以及“外語+社會科學”(經(jīng)貿(mào)、金融、法律、新聞)等以外語為主體知識結構的“語言型”外語復合人才。另一種是以科技知識為主體知識結構的“科技+外語”的“科技型”專業(yè)外語復合人才。后者實質(zhì)是一種專門用途外語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識,本質(zhì)上屬于科技型人才。
科技外語專業(yè)人才的能力結構及教學要求都有異于語言型的外語復合人才。從能力要求看,臺灣科普翻譯家侯捷指出,“一般人認為英文好就能翻譯英文文稿,這是大錯特錯的說法,進行科技翻譯與你有什么樣的專業(yè)背景密不可分”;“科技翻譯的關鍵不在外文功底,如果要列出科技翻譯成功的要素應該是:專業(yè)素養(yǎng),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語程度”。同時理工科外語教學的要求也有異于文科型的外語教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鐘美蓀指出:“大學生英語不必都能說會道,文理科英語教學要求不宜一刀切。”許多專家認為不同類型學科的英語能力有不同要求,閱讀英語專著及查閱英文資料的實際能力對理工科高層次人才是最重要的。科技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在理工科院校進行,因為純外語的人才培養(yǎng)不出合格的科技外語人才,鐘美蓀副校長就說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很多困難,主要原因是英語教師都畢業(yè)于英語專業(yè),教師通常按英語教育的思維和標準去教授不同學科的學生。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與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雙方難以找到結合點”。
我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經(jīng)歷“五四”文學革命前后對西方文論的引進,近百年已有嶄新的發(fā)展,無論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文主義文論,在我國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文藝理論的引進,更把文學理論奠定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礎之上。改革開放30年來,西方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文論,包括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文論,還有從尼采到柏格森、克羅齊等的美學,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到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從盧卡奇的現(xiàn)實主義到法蘭克福學派等西方,從原型批評、符號學、接受美學到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紛紛被譯介到我國,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都拓展了我國學者的視野。經(jīng)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目前,繼承中西方文論的積極成果并總結新的文藝實踐經(jīng)驗的、當代中國的文藝理論完整體系正在新的探索中形成。在此時刻,王彥霞的新著《文學理論向度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問世,應該說非常及時,也很有意義。
文學理論的生成,是文學理論話語從無到有、從簡單到繁復的生長過程。所謂“向度”,據(jù)著者解釋說,是指理論生成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形態(tài)特征、傾向特點等,隱含著理論主體的世界觀、方法論及其對文學功能、價值的不同認識,并決定著理論話語產(chǎn)生意義的根本條件。換言之,每個理論家如何根據(jù)他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文學觀念,確定從什么視角切入文學研究,并把文學現(xiàn)象的哪些部分作為其理論闡述的主要對象,都會對文學理論向度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文學理論向度研究》這本著作的貢獻在于,它將歷史上的種種文學理論按照其向度分為四種,即按研究者對客觀世界(生活)、創(chuàng)作主體(作家)、作品(文本)、接受主體(讀者)及其相互關系所取的不同視角和不同理論模式,將文學理論向度分為載體向度、本體向度、讀者向度和文學之外的向度。歷史上的“模仿”說、“再現(xiàn)”說、“反映”說、“表現(xiàn)”說、“言志”說、“抒情”說都被歸為“載體向度”;而注重文本形式研究的符號學、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等則被列為“本體向度”;至于現(xiàn)象學、闡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等又被看做“讀者向度”;文學理論走向對影視、媒體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圖像、音響、廣告等的研究,則被視為“文學之外的向度”。書中逐一考察了每一向度的中外文論生成的過程和理論觀點,不僅比較、分析其合理性和不足,還提出了當今的文學理論研究應博取眾長,走新的更高層次的綜合道路。
著者的上述基本觀點應該說是很有見地的,也是比較正確的。對四種向度的論述都有充分的展開,引證豐富,足可讓讀者作為文學理論的發(fā)展簡史來讀,清楚地認識到各家文論提出的根據(jù)和立足點,以及各家文論的歷史進步意義與時代局限。對新的綜合研究,書中也提出了比較切實的思路。這本著作原是作者的博士論文,視野開闊,學術含量大,分析也比較細致嚴密,特別是從向度視角切入文學理論研究,頗具新意,給讀者以新的啟發(fā),對于把文學理論研究推向前進,應是有幫助的。
科研與教學,是評價本科高校綜合實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剛從專科升本不久的新升本院校,無論在科研還是教學方面,自然也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方法得當,科研與教學可以相互推動,共同促進新升本院校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性將會更為凸顯,阻礙新升本院校快速發(fā)展的步伐。比較文學一般都會成為新升本院校的中文專業(yè)必然要增開的新課程。這與比較文學的課程性質(zhì)有一定關系。時至今日,在全球化語境中,早已無需證明比較文學作為一門顯學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顯然,比較文學的意義超出了文學研究本身,而與人的素質(zhì)教育密切相關。它更重視培養(yǎng)人的開放的胸襟,世界的眼光,多元并存的立場,對話與溝通的視域。比較文學在增進人類的相互理解、溝通各種文化以促進其發(fā)展等方面,有著其它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專科院校的中文專業(yè)通常并不開設比較文學課程,因為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比較文學體現(xiàn)出較高的綜合性和難度,不太適合專科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特點。比較文學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及文學理論的基礎上所開設的一門專業(yè)拓展課,它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匯通整合的能力,并在跨國家、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視野下,培養(yǎng)一種比較視域和開闊胸襟。可以說,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背景下,比較文學在加強跨民族文化溝通、深入探析中西文化差異、輔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大有可為。因此,新升本院校的中文專業(yè)基本上都會增開這門課程,因為它能夠比較全面地鍛煉和衡量本科生綜合運用所學中文知識的能力,對于提升本科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非常有幫助。但是,正由于是新增設的課程,教師們對其接觸時間比較短,所以,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無論在科研還是教學方面往往都面臨著很多問題。在科研方面,教師們從事比較文學科研的時間不長,相關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經(jīng)驗都比較欠缺,甚至不知該如何著手去做比較文學的科研,因此,能夠申請到的科研資源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自然都會少一些。而在教學方面,教師們也還處于對比較文學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探索的階段,課堂上常常呈現(xiàn)出填鴨式教學模式令課堂氣氛尷尬、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現(xiàn)象。如何在新升本院校中就新增設的比較文學展開科研,并實現(xiàn)比較文學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fā)展?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對于新課程的建設以及新升本院校的健康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依托教育教學尋找科研方向
對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來說,想在比較文學領域展開科研并迅速取得成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較文學的研究涉及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知識,要想做好比較文學的研究,不僅需要扎實而廣泛的知識積累,還要具有敏銳的眼光,能夠發(fā)現(xiàn)兩種不同文化現(xiàn)象之間的可比性,并據(jù)此引出對兩種文化的深度分析,因此,很多學者并不敢輕易涉足比較文學的科研。對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來說,由于對這門新增設的課程接觸時間并不長,要從事相關的科研難度自然就更高了。但也正由于是新增設的課程,新升本院校急需對其展開課程建設,需要教師在這一領域能夠迅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那么,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該從哪些角度去尋找合適的科研選題,并促進比較文學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fā)展呢?首先,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可以針對教學中的現(xiàn)象和問題展開科研。這是最有利也最易于操作的科研視角,既能依據(jù)比較文學教學實踐推進科研發(fā)展,又利于將科研成果轉化于教學實踐,從而真正實現(xiàn)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fā)展。針對新升本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科研非常有必要。比較文學是一門難度高但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填鴨式教學模式顯然難以在比較文學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枯燥的理論講述會讓學生覺得“比較文學難而無用”,[2]而讓學生多參與實際的比較則會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這對于活躍課堂,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應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為學生在課堂上留出時間去進行比較實踐固然好,但是,隨之而來的另外一個問題便是,教師如何在剩余的有限課時中完成比較文學眾多繁難的基本理論的教學?鑒于新升本院校的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相對薄弱,教師在講授比較文學課程時,可以精簡理論,并對各種理論分級處理,不妨大膽刪減過于繁難或對學生而言實踐性較差、難于操作的“無用”的理論,而精講指導性強的理論,這樣就可以留出時間來,讓學生去參與比較實踐。那么,一系列值得探索的科研選題就會出現(xiàn):教師該如何對這些理論進行分級,以什么標準來確定理論的有用性,如何有效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依據(jù)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等。針對這些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展開的研究,既比較容易在比較文學領域取得科研成果,也能夠真正帶來有的放矢的教學改革,從而形成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fā)展。其次,新升本院校的教師可以針對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貢獻展開科研。正如樂黛云所言:“比較文學可以是一種高深的、屬于精英的學問,同時它確實又是培養(yǎng)國際精神,提高人文素質(zhì),促進跨文化溝通,有益于大眾的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3]
在當今時代,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貢獻更是不可低估。那么,如何使比較文學順利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這當然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而這一課題的研究,必然會涉及對當代大學生特點的考察,這無疑也會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和教學中的現(xiàn)象與問題的認識,從而促進教學。要發(fā)揮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升本院校的教師在講授比較文學時,應該多向當代文化傾斜,多向中國文化傾斜。當代大學生面臨很多新現(xiàn)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全新環(huán)境即為,全球化語境中日益繁密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他們可以跟隨父母出國旅游、或者參與學校的留學交流活動,更多的時候,則是通過雜志、影視、網(wǎng)絡等各種大眾傳媒接受到鋪天蓋地、良莠不齊的宣傳攻勢影響,而這些大眾傳媒往往為了商業(yè)目的而有傾向性地刻意渲染一些異國異味、低俗價值,從而降低甚至消弭大眾的判斷和價值立場。而仍然處于價值觀建立時期的大學生,他們是大眾傳媒最大的受眾群體,他們渴求刺激,更愿意接受花樣百出的文化轟擊,也更易于盲從大眾傳媒的宣傳,從而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輕視和對他國文化的盲目傾慕。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在講授比較文學課程時,可以適當增加以當代文化和中國文化為出發(fā)點的研究比重。這樣既利于學生與當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相銜接,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另外,也有助于加深學生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以及對當代文化的鑒別和批判能力。當代大學生容易盲從外來文化,人云亦云,很大原因是不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因此傳統(tǒng)文化無法發(fā)揮在接受影響中的過濾機制。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如果能夠針對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時代特點和興趣指向,就如何在比較文學教學中突出中國文化和當代文化部分、如何發(fā)揮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展開科研,這無疑也是很有價值的科研選題。
三、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fā)展,既涉及到科研,也涉及到教學,那么它必然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實現(xiàn)良性互動的實踐。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應該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已經(jīng)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根據(jù)科技進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實驗教學內(nèi)容,提倡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相結合,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新活動。”[4]畢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現(xiàn)代大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培養(yǎng)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最直接的一個方式是,吸收學生參加教師的比較文學科研項目,使學生在真正參與科研實踐的過程中得到科研能力的鍛煉。這個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有機會全程接受教師的指導,能夠針對解決比較文學某一特定的科研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科研訓練和科研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將比較文學的理論學以致用,還可以耳濡目染地從老師那里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與方法。這些都對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及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比較文學作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設課程,課程建設剛剛起步,諸多因素都決定了教師能在這一領域申請到的科研資源會相對有限,因此,能夠參與到教師科研項目中的學生人數(shù)自然也不會太多。與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這一方式相比,課堂上的科研訓練能夠讓更多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應該多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本科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引導學生多參與課堂的科研實踐,這既符合比較文學的課程特點,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實際比較的成果,這個過程不僅會使學生對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科研創(chuàng)新意識等各種綜合能力。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針對他們的具體表現(xiàn),在平時成績中酌情加1至5分作獎勵。當然,鼓勵機制只能調(diào)動一部分學生參與比較文學的科研興趣,教師還可以采取下達任務的形式以保證每位同學都得到科研鍛煉。例如,可以宿舍為單位,每個宿舍都要在比較文學范圍內(nèi)選擇一個題目,在討論中完成比較,并在全班面前展示成果。這一做法,既能深化比較文學理論,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商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而且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的機會。當然,這一任務的形式也要結合鼓勵機制,針對宿舍集體成果,評出優(yōu)秀,予以口頭和加分表揚。另外,把好畢業(yè)論文關也是提升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比較文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傾向的畢業(yè)去向,據(jù)此指導學生選擇能夠真正對他們而言“有用”的題目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新升本院校的學生畢業(yè)去向主要有三個方向:學校、讀研、企業(yè),因此可以分成三個模塊。針對準備進入中小學任教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將比較文學理論與中小學課本中的篇目相結合,這樣可以為有志于到中小學教書的學生日后試講、從教提供一些經(jīng)驗。這一策略更側重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對于考研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以自己喜歡的專業(yè)為出發(fā)點,選取比較文學理論用于比較研究。例如,考文藝學方向的學生,可以多做比較詩學研究;考現(xiàn)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的學生,可以選擇中外文學比較;報考語言學方向的學生則可以選擇譯介學。這一策略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對于準備進入公司、企業(yè)工作的學生,由于他們?nèi)蘸蟮墓ぷ鳝h(huán)境較少直接接觸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而更可能接觸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與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相接觸的工作,因此,可以指導他們選做中外文化的比較以及跨學科研究,這將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打下一個基礎。教學相長,如果學生對知識和科研的訴求提高了,自然會在無形中促進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自我提升。因此,在新升本院校中,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參與比較文學實踐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必然會對比較文學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總之,作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設課程,比較文學在科研與教學方面都急需建設和發(fā)展,如何促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發(fā)展,這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需要我們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家榮.比較文學教學的四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6-118.
[2]馬衡.高等師范院校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困境與策略分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5):10-12.
[3]樂黛云,李曉衛(wèi).關于當前比較文學研究與教學的若干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9,(1):127-130.
論文內(nèi)容摘要:以賽義德為代表的一批后殖民理論家因其具有獨特的東西方文化雙重身份,從而使他們的文化視角更為開闊。理論更有深度和價值。本文旨在通過對賽義德后殖民理論的梳理,提煉出其思想中有價值的成分,以期對我國當下的文化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后殖民理論可以看作是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的集合,具有更為廣闊的文化研究視角與研究策略。當今,后殖民文化的研究已成為全球文化研究的一大熱點。而在后殖民研究的諸多理論家中不得不提及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就是愛德華·賽義德。對其理論的分析和梳理將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后殖民主義理論。
愛德華·賽義德,生于耶路撒冷,后去歐洲,1951年到美國。1964年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并執(zhí)教于哥倫比亞大學。他的這種獨特身份,使他能以東方人的眼光去審視西方文化,從邊緣話語的角度去面對中心權力話語,切身處境地去看待后殖民文化,從而使賽義德的眼光超越了學院派的狹隘天地。具有了明顯的文化政治批派性,具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盡管傳統(tǒng)的殖民時代已經(jīng)結束,但殖民文化與精神上的被殖民狀態(tài)并未終結,傳統(tǒng)的殖民主義通過文化、科技延續(xù)并再生且以新的形式出現(xiàn),這正是后殖民主義批判的主要著眼點。后殖民主義者通過分析東西方在文學藝術乃至整個人文科學上的種種表現(xiàn),對這種二元對立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進行分析和批判。賽義德借助權力、話語關系的理論,指明了西方學術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改寫了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話語形態(tài)。
介入政治,參與社會,使賽義德將文學研究與政治、社會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一特點在其著作《東方主義》中得到徹底體現(xiàn)。《東方主義》提供了一種具體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范式。在《東方主義》中,賽義德將自己的學術觀點、批評意識和理論闡釋建立在廣泛的文本解讀基礎上。他深刻批判了西方殖民主義在文化上的表現(xiàn)。他認為,東方和西方這樣的地理區(qū)域都是人為建構起來,歐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種認為歐洲民族和文化優(yōu)越于其它的民族和文化。此外,歐洲的東方觀念本身也存在著霸權。賽義德的批判性解讀分析,讓我們知道了在西方著作中呈現(xiàn)出來的東方,并不是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東方,而是西方人的一種文化構想和話語。如果有人將《東方主義》看作是反西方的,那么毫無疑問是有違賽義德初衷的。不僅如此,賽義德還反對二元對立的論調(diào),他認為,像東西方這樣的二元并沒有一種穩(wěn)定的、與之相對應的本質(zhì)。而是被不斷建構的。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建構性,其本身也注定是不斷發(fā)展的。因此。賽義德倡導一種多元的、多樣的、雜生的文化策略,各種文化共生、和諧相處,平等交流對話,而不是相互對抗或相互壓制,這是擺脫文化霸權的惟一途徑。
歐美國家和其它國家文化間存在著二元對立。在這種對立的權力話語模式中,對于有第三世界血緣又生活在西方世界的“夾縫人”來說,他們在東西方?jīng)_突中頗感尷尬,面對西方經(jīng)常處于一種失語或無根狀態(tài),卻在面對東方人時又有西方人的優(yōu)越感。賽義德則堅持超越那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東西方文化沖突模式,強調(diào)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共生模式。賽義德所要消除的是形而上的本質(zhì)主義,并希望超越東西方對抗的立場,從而使東西方成為對話、共生的新型關系。在西方的東方學者又該怎樣在全球現(xiàn)代化浪潮中同社會和周圍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而又保持個體經(jīng)驗,并對政治社會制度和文化殖民主義采取批判立場呢?賽義德認識到個體的特殊性對學者的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因為特殊性使學者能以個體經(jīng)驗對抗整體性殖民文化。賽義德認為,在第一世界文化領域的第三世界學者只有通過個體經(jīng)驗才能有效地選擇境遇并改變個體乃至群體的命運。他希望通過分析西方與東方對立的文化結構而消解這種中心。
風靡全球的后殖民主義理論不僅成為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對話的文化策略,而且使邊緣文化重新認識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但是,后殖民文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實踐上的。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當前如何面對全球化與本土化就成為其關注的焦點。后殖民理論對東方和西方之間殖民性的文化關系的揭示,將有助于中國知識界對現(xiàn)實的再認識,并將對中國文化價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頭腦。東方文化怎樣才能避免被殖民的危險呢?這就需要打破二元對立的東西方理論,以全球性的歷史性的眼光看待人類文化的總體發(fā)展,從而在世界性中消解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的成分,解除一方壓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緊張關系,倡導東西方之間的真實對話,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多元并存的態(tài)度面對東西方。任何文化壓抑和意識權利的強加,任何全盤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一種文化可以作為判斷另一種文化的尺度。那種在文化轉型問題時,認為只有轉向西方才是惟一的道路,才是走向了現(xiàn)代文化的看法,應該得到質(zhì)疑。西方文化先于東方進入現(xiàn)代社會,但這不意味著這種發(fā)展模式就是惟一正確的,更不意味著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明天。歷史已經(jīng)證明,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永遠處于先進地位。在民族文化之間不存在著優(yōu)劣,只存在文化間的交流與互補。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是中國參與世界并破除文化霸權的基本前提。如今,我國許多的文化學者和文學理論家,以一種民族精神和對人類文化前景更為深遠的思考加入了這場持久的后殖民主義文化的大討論。當代中國學者所面臨的任務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在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以積極的姿態(tài)展開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對外大力宣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在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中找準中外文化的契合點,繼而建立有本國特色的文化體系,為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寧,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2]賽義德,賽義德自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賽義德,東方主義[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9。
歷史上,中國大運河是一條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在這條走廊里,交流是雙向的:早期,主要是中國文化輸出;后半期,則是外國先進文化輸入。
大運河的輸出
在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馬可·波羅(1254-1324)描述了他看到的長江以北運河:忽必烈已經(jīng)開通了從瓜洲到大都的水路。這條水路是一條寬而深的航道,把江河、湖泊連接起來。《游記》還記錄了他在山東一帶看到的運河城市如臨清、濟南和東平等地的情況。
近代西方人進入中國、并對中國逐漸產(chǎn)生影響,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明代。這個節(jié)點與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有關。史學家一般把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航海當作中世紀和現(xiàn)代的轉捩點。此后,西北歐沿海強國通過戰(zhàn)爭、掠奪、貿(mào)易、傳教、建立殖民地等方式逐漸向外擴張。至19世紀,歐洲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方面迅猛發(fā)展。而明清時期的中國早已繁華,舉世聞名,引發(fā)了西方人的關注,當時外國人來中國,首先接觸的往往就是大運河。前往北京的外國使節(jié)、傳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于此。大運河沿線的水利工程、城鎮(zhèn)鄉(xiāng)村和風土民情,給外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的作品中的觀察與描述無疑有助于西方加深對中國的認識。
1488年,朝鮮人崔溥(1454-1504)在海上遭遇風浪,漂流14天后在寧波附近獲救登岸。之后,他沿浙東運河、京杭運河前往北京,歷時44天,成為明代走完大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他用中文寫下的《飄海錄》成為彌足珍貴的大運河史料。
日本僧人策彥周良(1501-1579)于1539年和1547年作為日本遣明使副使和正使來中國,在中國逗留5年多,多次沿大運河南來北往。他將兩次來華經(jīng)歷寫成《初渡集》《再渡集》。這兩本記事性詩文集是中日關系史上的重要文獻。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在明萬歷年間來中國。他從南京出發(fā)沿運河前往北京,沿途經(jīng)過許多大運河城市。對明代運河漕運的有關情況,他甚感興趣,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做了詳細記載。
除了利瑪竇之外,明清時期有不少來中國的傳教士將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書,在歐洲出版,其中不乏關于大運河的詳細描述。這一時期還有不少中國傳統(tǒng)典籍經(jīng)翻譯而介紹到歐洲。英國傳教士、漢學家理雅各(1815-1897),是牛津大學第一位中國語言和文學教授。他不僅翻譯中國典籍,還著書立說,系統(tǒng)論述孔子、孟子以及中國的文學和宗教。在牛津任職之前,他于1873年4月從上海出發(fā),坐船經(jīng)大運河訪問北京,回程時去了泰山和曲阜,之后經(jīng)大運河返回上海。他對中國文化的譯介,可以聽到大運河的水聲。
但外國人對大運河的描述,并非僅限于見聞。他們目的性很強,頗有系統(tǒng)性,撰寫專門報告,研究大運河,研究大運河對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
英國學者吉恩斯在1890年在倫敦出版《世界各國的水道和水運》中提到中國的大運河,認為“就許多方面來說,世界上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大運河。它也是所有其他運河中,我們了解最少的。”1895年出版的《時代世界地圖集》中載有中國大運河的地圖。1912年10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F.H.金的學術論文,題目是《中國的運河,人類的奇跡》,該文對江南運河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做了詳細的記錄。1917年在倫敦出版的《百科全書,中國》有關于大運河的詞條。
大運河的接納
通過大運河,西方對中國有所了解。而現(xiàn)代西方文化最早進入中國,所謂西風東漸,正是沿著大運河而播揚。
法國傳教士金尼閣(1577-1628)在利瑪竇逝世后不久抵達北京,并發(fā)現(xiàn)了利瑪竇的札記。明萬歷四十年(1612),金尼閣返回歐洲,他身著中式服裝出入于各國公共場合,以感人肺腑的演講宣傳利瑪竇和其他在華傳教士們的功績,并著手整理翻譯《利瑪竇中國札記》。該札記于1615年在德國出版,掀起了歐洲的“中國熱”。當時,大批歐洲年輕傳教士申請赴華,德國人湯若望(1592—1666)即是其中的一位。湯若望歷經(jīng)明清兩代,為西學東漸做出重大貢獻。1618年,金尼閣離開里斯本第二次來華時,攜帶在歐洲各國募集的7000冊圖書和儀器,從杭州沿大運河抵達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外國圖書館。金尼閣本人估計書籍和儀器在離開歐洲時價值1萬金幣。金尼閣擬定了一個龐大的計劃,聯(lián)絡艾儒略、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經(jīng)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譯出版這些書籍。金尼閣二度來華后,先在南方進行傳教和譯著工作,較長時間住在杭州,并以杭州為中心沿大運河到嘉定等地活動。1628年,金尼閣在杭州去世,把“西書七千部”介紹給中國知識界的計劃流產(chǎn),大部分書籍流失。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書樓時發(fā)現(xiàn)了殘存的數(shù)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和開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學概要》等重要的科學典籍。
之后,外國傳教士大量進入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浙北的運河城市早已成為一些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活動的基地和大本營。嘉興的文生修道院西臨大運河,1902年建成之后到1908年,它是天主教中國遣使會的唯一總修院。嘉興的天主教堂在1930年建成,號稱中國第一、遠東第三大教堂。文生修道院和天主教堂均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經(jīng)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1876-1962),出生在杭州。父母均是美國南長老會在杭州的傳教士。南長老會海外傳教的第一個基地是杭州,以后沿大運河逐步向嘉興、蘇州、江陰、南京等地擴展。1904年,司徒雷登在美國結束學業(yè),回到杭州開始傳教,他的傳教足跡正是沿大運河迤邐北去。
19世紀后半期起,大運河沿岸城市建立了相當數(shù)量的教會學校。教會學校最直接的貢獻就是把現(xiàn)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國。經(jīng)過多年經(jīng)營,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13所教會大學和幾十所教會中學為中國融入現(xiàn)代文明、為教育和社會的現(xiàn)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而這些學校中相當一部分位于大運河沿線的城市或者與運河關系甚為密切的城市。
教會大學各校名師云集,各有自己的個性和特殊專業(yè),辦學有聲有色,學生才俊輩出。燕京大學的社會學系和新聞系,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在二戰(zhàn)后的“東京審判”中,中國法官中的大部分都是畢業(yè)于東吳大學。醫(yī)科更是教會大學的強項,協(xié)和醫(yī)學院、湘雅醫(yī)學院以及齊魯大學的醫(yī)科,為中國培養(yǎng)了最優(yōu)秀的醫(yī)學人才。
1901年,清政府廢除漕運,大運河似乎失去了歷史作用,但因為依靠大運河為廣闊腹地而有機會迅速成為中國最大港口和最繁華城市的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在20世紀結出碩果。
很多人驚異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江浙一帶大量涌現(xiàn)文人政客這一現(xiàn)象,細究起來,卻不難看出大運河的作用。正是大運河使得整個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積聚起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在各個層面廣泛深入進行,人才輩出是理所當然的。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Grand Canal: Corridor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By Wei Daguo
Historically,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served as a corridor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The exchanges were mutual: in the early centuries, Chinese culture went out to the outside world; largely in the Ming (1368-1644) and the Qing (1644-1911) dynasties, foreign cultures began to come in.
Prosperity of the Grand Canal
One of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was made by Marco Polo (1254-1324), who traveled across China for years. He mentioned the Grand Canal that connected the Yangtze River and Dadu, the present day Beijing, the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There are detailed descriptions in the travelogue about the canal towns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was in the Ming Dynasty that westerners began to flood into China on a large scale. Their arrival in China followed Columbus’ epoch-making travel. Afterwards, the west expanded outward through wars, trade, religious missions, colonialism, profits through looting. By the 19th century, Europe played a big role in the world. Europeans came to China, allured by the legendary wealth of China. During these centuries, foreign diplomatic envoys, missionaries, and travelers usually traveled on the Canal to reach Beijing. They we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size and the grandeur of the Grand Canal. Their reports deepened the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country in the orient.
The Italian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1552–1610) came to China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of the Ming. He traveled on the Grand Canal from Nanjing to Beijing and chronicled his canal tour in detail in his book. In addition to Matteo Ricci, other missionaries also wrote books and introduced their China experiences to Europe. Some missionaries even provided Europeans wit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James Legge (1815-1897), a noted Scottish sinologist and missionary in Malacca and Hong Kong for 33 years and first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Oxford University for 21 years. He translated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and wrote books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as well a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Before he took office at Oxford, he started in April 1873 in Shanghai to visit Beijing. He traveled on the Grand Canal. On his way back, he visited Mount Tai and Confucius Temple. Then he traveled on the Canal again on his way back to Shanghai.
By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had become a constant subject in encyclopedias, map atlases, and academic books published in the west.
Western Culture Came In
While information on the Grand Canal went abroad, westerners brought western culture into China. In China scholars 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through the Ming, the Qing and the Republic years in words “Western Winds Blow into East.” The Grand Canal played a big role in this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Nicolas Trigault (1577-1629) arrived in Beijing shortly after Matteo Ricci passed away. A French missionary and sinologist, he was an influential westerner in China. He toured China before going back to Europe to report to the Pope on missionary affairs in China. In 1612, he returned to Europe. He traveled across Europe, publicizing the work of the Jesuit missions in China and raising funds. He appeared in public dressed in the Confucian gown. It was during his European tour that he edited and translated Matteo Ricci’s China Journal. The work was published in Augsburg in 1616 and later it was translated into many European languages and widely read. Twenty-two young missionaries followed him back to China.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 was one of the 22 missionaries. He served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Nicolas Trigault brought 7,000 books and instruments to China and traveled on the Grand Canal all the way from Hangzhou to Beijing. He set up the first foreign library in China. He planned to translate the books into Chinese in collaboration with a group of elite Chinese scholars. He died in Hangzhou in 1628 and he was buried in Hangzhou. His translation project aborted and most of the books dissipated. In 1938, hundreds of books were found in a library of a Catholic church in Beijing. These books were part of the 7,000 books Trigault had brought to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in the mid 19th century, missionaries flood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canal cities and towns in northern Zhejiang were home to headquarters of some foreign missionaries in China. St. Vincent de Paul Seminary, a Catholic abbey in Jiaxing, served as the only seminary for all the missionaries in China from 1902 to 1908. The Catholic Church in Jiaxing, built in 1930, was the largest church in China and the third largest in Far East at that time. The two sanctuaries are now cultural relic units under provincial protection.
John Leighton Stuart (1876-1962)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Yenching University and later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China from 1946 to 1949. Born in Hangzhou in 1876, he was son of Presbyterian missionary parents based in Hangzhou and reached out to believers around Hangzhou and areas along the Grand Canal north of Hangzhou. John Leighton Stuart grew up on Hangzhou and spoke the local dialect. After he finishe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came back to Hangzhou and started missionary work in 1905. His constituents were residents in canal towns and villages.
面對這樣的大環(huán)境,圖書館界及時作出改變?nèi)ミm應――圖書館資源由紙本向數(shù)字轉變,圖書館服務從囿于館舍到嵌入用戶空間(實體&網(wǎng)絡),圖書館發(fā)展也正由館員做主向讀者行為驅動過渡等等。但能做到成功轉型跟上時代腳步的,僅限于一線圖書館,再次就大學圖書館。而數(shù)量眾多的基層圖書館,還基本處于藏書、借閱的傳統(tǒng)圖書館模式,利用率低下而淪為“藏書館”,所謂的電子閱覽室大多淪為游戲室,所謂的數(shù)字圖書館大多沒幾個圖文數(shù)據(jù)庫,門戶網(wǎng)站也是訪問者寥寥,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存在感很低”。造成基層圖書館這種尷尬現(xiàn)狀有內(nèi)外各種因素,但基于本身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點:
第一,相對一線圖書館,經(jīng)費不足嚴重制約了基層圖書館的發(fā)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基層圖書館經(jīng)費有限,許多大型圖書館的做法學不來,比如深圳圖書館自行開發(fā)DILAS系統(tǒng)(數(shù)位圖書館體系結構研究和應用平臺開發(fā)項目)、采用RFID技術(無線射頻技術),比如上海圖書館一共有550臺平板電腦(其中70臺是ipad)面向讀者服務,甚至如嶺南師范學院這樣的中型大學圖書館也擁有各類紙質(zhì)館藏文獻176萬冊、紙質(zhì)中外文期刊4000多種、各類光盤6萬多片、中文電子圖書105多萬種、外文電子圖書5000種、各類型中外文數(shù)據(jù)庫21個……,從技術到設備到紙質(zhì)書館藏到電子書資源,這些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手段,無一不是需要大量的經(jīng)費。
第二,相對大學圖書館,基層圖書館面對的人群不同。
大學圖書館主要面對人群是學生、教師、科研人員,文化素養(yǎng)起點高,對圖書館的利用有相當一部分集中于論文寫作、科學研究等;基層圖書館主要面對普通群眾,對圖書館的利用還主要集中于休閑娛樂的范圍。有研究表明,大學圖書館小說類文學類書籍借閱量約占30~40%,而在基層圖書館,這個數(shù)字在90%以上,但是網(wǎng)絡上各種免費小說的存在,使得一部分讀者不必再通過圖書館獲取所需,而基層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又相對過少,從而造成利用率的大幅下降。
面對以上情況,基層圖書館不能高談闊論,應從基礎東西扎實做起,克服客觀困難以適應信息時代,在有限的條件下吸引更多的讀者利用圖書館,提高圖書館的存在感,而不至于在時代潮流里失去存在的意義。
首先,基層圖書館不能再做為“藏書館”存在。許多基層圖書館都面臨一個問題:由于館舍面積有限,通常在采購的新書上架后,部分相對破舊的圖書被下架另存“二線書庫”,實際上卻基本不再流通。歷年來這樣大量相對破舊的、過時的圖書不斷增加,這些“死書” 不具備什么收藏價值,卻占用了相當大的館舍面積,也占用一定人力,形成很大的浪費。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下放到分館、流動圖書館等手段,還可以嘗試定期舉辦圖書認領活動,經(jīng)過一定手續(xù),讓讀者把有需要的圖書免費領回家,讓這些圖書不再“藏”在圖書館,而是“藏”百姓家中書架上。這個方法并不需要什么經(jīng)費,其中涉及的“國家財產(chǎn)”問題并非不能解決,說難聽點就是“廢物利用”,既可以讓這部分圖書實現(xiàn)傳播知識的價值,又可以讓讀者參與進圖書館業(yè)務中來,有利于形成藏書讀書的風氣。
其次,紙質(zhì)書必須大幅減少以增加電子資源。雖然紙質(zhì)書具有閱讀舒適和實體感強等傳統(tǒng)優(yōu)點,但電子書的便攜、環(huán)保、信息量大、易于保存、可更新等諸多優(yōu)勢更加明顯,使圖書館資源的變遷在傾向電子資源。早在2012年,清華大學的電子資源經(jīng)費占文獻總經(jīng)費比例就已經(jīng)高達66%,而同時期香港城市大學比例為70%,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比例為95%。對于經(jīng)費有限的基層圖書館,相對越來越昂貴的紙質(zhì)書,電子書的價格優(yōu)勢也更為凸顯。同時還須考慮到:在學術和科技領域,電子書在查找信息與即時更新方面更勝一籌;而在“更輕松的閱讀”方面,比如散文、小說,紙質(zhì)書擁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紙質(zhì)書的采購和上架要提高文學、傳記等適于休閑閱讀類型的比例,而其他的分類則逐漸取消和轉向更便宜的電子藏書。把節(jié)省下來的經(jīng)費,投入到包括電子書、電子閱讀設備等電子資源的采購上,就算經(jīng)費再有限,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積累,館藏資源必能大為豐富,閱讀設備也能更為多樣化,這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習慣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閱讀的新一代讀者利用圖書館。
最后,隨著以上兩步的進行,紙質(zhì)書館藏的減少,圖書館必定空余出更多的空間,各基層圖書館可以根據(jù)各自特點把這些空間靈活應用起來,營造現(xiàn)代復合式的多元化空間,以滿足信息時代讀者的多層次需求。比如:(1)借鑒國外社區(qū)圖書館,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種科普或文化甚至家庭親子等活動,以提高普通群眾文化素養(yǎng)為己任;(2)提供安靜舒適、方便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的專用學習空間;(3)紙質(zhì)館藏和電子資源交叉結合,提供更多更舒適方便的閱讀空間;(4)開辟特色的專用空間提供給有需要的讀者或團體等等。
總的來說,不適應,則消亡(adapt or die)。圖書館在人類歷史上發(fā)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信息技術一日千里的時代,圖書館需要不斷進步,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直至消亡。而基層圖書館更是面對重重困難,要在信息時代“刷”出存在感,除了上文所談,還得靠廣大基層圖書館管理人員不斷解放思想,提高自身技術素質(zhì),才能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服務,才能更好地促進基層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袁自芳.試論基層公共圖書館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信息,2014(11).
[2] 蒲德超.加快基層公共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對策之我見[J].活力,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