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博士論文碩士論文

博士論文碩士論文

時間:2022-03-12 20:04: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論文關鍵詞: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現狀

 

傳統的理論和企業(yè)經營實踐中的誤區(qū),使得我們對企業(yè)盈利模式認識不到位。難以有效地指導企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尤其是難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業(yè)。而這正與企業(y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宗旨是相違背的。企業(yè)的盈利模式是在與競爭對手的角逐中,設計和實施的可為企業(yè)帶來顯著、持續(xù)利潤的經營方式,是其特有的賴以盈利的商務結構及其對應的業(yè)務結構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須能夠突出一個企業(yè)不同于其他企業(yè)的獨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業(yè)形態(tài)中的特殊群體。上市公司群體不僅對于促進建立并完善現代企業(yè)制度、優(yōu)化資源配置、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升企業(yè)競爭力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我們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有關盈利模式的研究開始不斷涌現。這些研究成果對企業(yè)的經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對企業(yè)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關研究進行匯總、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國有關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過對“CNKI博碩士論文及期刊全文” 數據庫進行檢索。以“盈利模式”為檢索關鍵字,在

文獻標題中進行檢索,檢索出文獻共計733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論文622篇,博士論文0篇,碩士論文95篇,會議論文16篇。在檢索結果里,搜尋有關上市公司的相關研究,只有3篇期刊論文,針對性研究文獻非常少論文開題報告范例。(見表1)。

表1 “盈利模式”相關文獻檢索情況

 

 

 

期刊 論文

博士論文

碩士論文

會議論文

合計

盈利模式

622

95

16

733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

第2篇

1、論文封面

2、論文封面的英文翻譯

3、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授權使用聲明

4、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名單

5、論文摘要及關鍵詞

6、論文目錄

7、論文正文

8、附錄

9、參考文獻

10、后記

11、論文書脊

以上1到10項請按順序裝訂成論文。

二、論文各部分的要求

1、論文封面

封面包含的內容:

(1)“XXXX屆研究生碩(博)士學位論文”(同等學力申請學位者為:“XXXX年度同等學力申請碩(博)士學位論文”,專業(yè)學位者為:“XXXX年度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

(2)學號(同等學力無);

(3)學校代碼(10269);

(4)學校名稱(華東師范大學);

(5)院系名稱(正式);

(6)學位論文題目;

(6)專業(yè)(二級學科名稱)*;

(7)研究方向;

(8)研究生(同等學力為申請人)姓名;

(9)指導教師(姓名、職稱);

(10)完成年月

*注:應按國家公布的研究生專業(yè)目錄和我校經國務院學位辦同意自主設置的專業(yè)的規(guī)范名稱填寫。專業(yè)學位寫正式名稱: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碩士,并可以加括號注明方向,如:教育碩士(語文),工程碩士(軟件領域)。

論文封面用硬樹紋紙制作。博士論文封面的顏色為深色,碩士論文的顏色為淺色。

2、論文封面的英語翻譯

格式要求和封面要求相同。

3、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授權使用聲明

(1)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

本聲明由論文作者親筆簽名。

聲明內容: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我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我所知,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其他個人已經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確說明并表示謝意。

作者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授權使用聲明

本聲明由論文作者、導師親筆簽名。

聲明內容:

本人完全了解華東師范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學校有權保留學位論文并向國家主管部門或其指定機構送交論文的電子版和紙質版。有權將學位論文用于非贏利目的的少量復制并允許論文進入學校圖書館被查閱。有權將學位論文的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有權將學位論文的標題和摘要匯編出版。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規(guī)定。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導師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個聲明放置于一頁上。

4、答辯委員會成員名單

以表格形式列出答辯委員會成員的姓名、單位、職稱,并注明答辯委員會主席。

5、論文摘要及關鍵詞

論文摘要分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關鍵詞也分中外文,置于摘要下方。中外文摘要及關鍵詞分置兩頁。

6、論文目

論文目錄頁排版只排到二級標題,即章和節(jié),必須標明頁碼。論文目錄含論文正文章節(jié)、附錄、參考文獻、后記等。

7、論文正文

論文統一按word格式A4紙(“頁面設置”按word默認值)編排、打印、制作。正文內容字體為宋體;字號為小4號;字符間距為標準;行距為20磅。

碩士學位論文一般采用篇末注,博士學位論文一般采用章末注。如所在學科有特殊需要,也可適當采用腳注。

引文要注明所引文字的頁碼。

論文正文部分必須有本論文課題的中外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研究史和文獻綜述。

文科專業(yè)碩士論文一般不少于3萬字;博士論文一般不少于10萬字。理科、工科根據各專業(yè)實際情況確定。

8、附錄

附錄是正文主體的補充。下列內容可以作為附錄。

(1)由于篇幅過大,或取材于復制件不便編入正文的材料、數據。

(2)對本專業(yè)同行有參考價值,但對一般讀者不必閱讀的材料。

(3)論文中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書。

(4)附件:計算機程序清單、軟磁盤、鑒定證書、獲獎獎狀或專利證書的復印件等。

(5)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含已錄用,并有錄用通知書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

9、參考文獻

(1)作者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獻要在此羅列出來,以一定的標準按序號排列。

(2)參考文獻要列出文獻編、著、撰、譯者等文獻責任者的姓名,出版地點,出版機構,出版時間,報刊還需列出年份、卷、期或版次。

(3)博士學位論文參考文獻不得少于50篇(本),碩士學位論文參考文獻不得少于30篇(本)。

(4)引用的文獻必須有外文文獻(不含中文譯本),外語專業(yè)必須有本專業(yè)語種以外的外文文獻。。

10、后記

后記主要敘述與學位論文寫作工作有關的其他內容。包括致謝等。字體應和論文正文有所區(qū)別,篇幅以一頁紙為限。后記可以不寫。

第3篇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

論文寫作題目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內容要求短、精、完整。

有很多同學都覺得論文寫作很難,其實不然,只要我們掌握了其中的寫作方法,就能夠駕馭各種論文。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與論文相關的內容是:學位論文寫法指導。

學位論文寫法指導具體內容如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什么是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高等院校畢業(yè)生用以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提出作為考核和評審的文章。學位論文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個等級。

1、學士論文:

學士論文是合格的本科畢業(yè)生撰寫的論文。畢業(yè)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準確地掌握大學階段所學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基本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題目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文題目的范圍不宜過寬,一般選擇本學科某一重要問題的一個側面或一個難點,選擇題目還應避免過小、過舊和過長。

2、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是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應能反映出作者廣泛而深入地掌握專業(yè)基礎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對所研究的題目有新的獨立見解,論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較好的科學價值,對本專業(yè)學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3、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是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導的指導下,能夠自己選擇潛在的研究方向,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掌握相當淵博的本學科有關領域的理論知識,具有相當熟練的科學研究能力,對本學科能夠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學科的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學位論文的總體原則要求是什么?

1、立論客觀,具有獨創(chuàng)性:

文章的基本觀點必須來自具體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問題在本專業(yè)學科領域內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際意義,并通過獨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認知和看法。

2、論據翔實,富有確證性:

論文能夠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證,所用論據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證和旁證。論文中所用的材料應做到言必有據,準確可靠,精確無誤。

3、論證嚴密,富有邏輯性:

作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要符合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全篇論文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使判斷與推理言之有序, 天衣無縫。

4、體式明確,標注規(guī)范:

論文必須以論點的形成構成全文的結構格局,以多方論證的內容組成文章豐滿的整體,以較深的理論分析輝映全篇。此外,論文的整體結構和標注要求規(guī)范得體。

5、語言準確、表達簡明:

論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讀者能看懂。 因此, 要求文章想的清,說的明,想的深,說的透,做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

三、畢業(yè)的標準格式是什么?

1、論文題目:(下附署名)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

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匯。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征的詞語,便于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匯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guī)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guī)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guī)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第4篇

有關碩博畢業(yè)論文盲審概念及流程的回答,做了很多工作,向國內設有碩博點的高校的老師尋求幫助,并傳送相關資料,整理了以下內容,以碩士畢業(yè)論文盲審為主。

一、盲審的概念

盲審,也稱匿名送審,指的是一種組織專家組評審的制度。這種制度所使用的對象是某校當年準備進行學位論文答辯的全日制研究生。“盲”,顧名思義就是導師不知道論文作者是誰,這就要求將不署名的學位論文送給作者不知道的專家審核,這樣的分數,才能更客觀地體現碩士生的研究水平。就國內多數高校的研究生院,多為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論文進行盲審。

與盲審相似的是還有外審,但具體要求各大高校均有不同。有的學校是學位辦統一進行,有的學校是導師個人進行,還有的由自己導師會制定評審論文專家,這類送審比例頗高,畢竟專家和導師的關系不錯,一般都能通過。此外,有的省市級教委會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論文請外單位做盲審,以檢查研究生培養(yǎng)的質量。

二、盲審與畢業(yè)的關系

盲審對研究生順利畢業(yè)有重要關系。一般來說,盲審和外審都通過后,才能申請畢業(yè)答辯。只要盲審2個專家通過,或者外審2個專家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就算過關。答辯委員會中沒有外審專家,只要達到半數通過,就可以順利畢業(yè)。

從所獲得的資料,不同學校碩士論文盲審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間,博士論文全部盲審,不能畢業(yè)的當然存在,其概率不會超過1%,因此,好的學校更注重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盲審答辯都通過以后,由單位的學位委員會綜合論文質量、修科成績、思想表現、有無等因素,無記名投票會決定是否給學位,同意給了還要公示3個月后拿學位證書。

三、盲審流程

1.參加雙盲評審的研究生:博士生100%,每人送審三份。碩士生(含同等學力申請學位)按當年申請學位論文答辯人數的3~5%,每人送審二份。

2.研究生部根據每年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學科、專業(yè)研究生分布情況制定出盲審方案,并交分管校長審批。

3.研究生部根據盲審方案,抽出需進行論文盲審的研究生名單,與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研究生名單核對無誤后,將盲審論文的信息通知本人及學科所屬學院。

第5篇

博士畢業(yè)論文答辯之后,博士論文作者應該認真聽取答辯委員會的評判,進一步分析、思考答辯老師提出的意見,總結論文寫作的經驗教訓。一方面,要搞清楚通過這次電大畢業(yè)論文寫作,自己學習和掌握了哪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在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還不足的地方還存在哪些,現在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研究其他課題答辯也可以借鑒。

1、博士畢業(yè)論文答辯學生怎么自述

相對于答辯回答環(huán)節(jié),答辯自述是可控環(huán)節(jié),答辯之前就可以充分準備,所以答辯學生要高度重視。自述要從為“為什么寫”,“寫了什么”,“有什么創(chuàng)新點”三個方面來對畢業(yè)論文進行闡述。

2、答辯教師怎么提問

一般情況下,因為我們的畢業(yè)論文從內容上看大部分是“對癥下藥”型的,所以答辯老師的提問往往是從論文核心概念、問題、原因、對策四個方面來提問的。當然也有一些答辯教師慣于從議論文的角度提問,主要包括你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什么?你用什么論據支撐核心觀點?你用什么方式進行論證?一般情況下,就論文內容進行提問要多于從論文形式進行提問,但是為了安全起見,我們要對答辯內容進行全方位的準備。>>>>>博士畢業(yè)論文寫作技能操作難點分析

3、博士畢業(yè)論文答辯的學生怎么回答

答辯學生在回答時一定要注意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要認真記錄答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鑒于時間限制,可以采用概要記錄法,避免第一個問題還沒記完,答辯教師第二個問題已經講完;二是聽不清楚的問題一定要禮貌地要求老師重述,可以說“老師,我剛才沒聽清您的問題,你能再說一遍嗎?”千萬不能說“老師,你的問題沒說清楚,希望你再說一遍”,因為這沒禮貌,而且?guī)в忻畹目跉猓瑫畲疝q教師生氣,從而影響答辯成績。一般情況下,聽不清楚有兩種情況,一是聽不清聲音,二是聽不懂內容。

4、博士畢業(yè)論文答辯學生與答辯教師怎么辯論

會計學碩士論文答辯環(huán)節(jié)同樣要這樣。必然涉及到“答”與“辯”兩個環(huán)節(jié),但是我們建議學生在答辯過程中盡量不要使用辯論形式,而主要使用交流的形式。因為辯論以駁倒對方觀點并樹立自己觀點為出發(fā)點,這在對等關系中是可以的,但是答辯教師與答辯學生是處于“師”與“生”的不對等地位,駁倒對方觀點并樹立自己觀點不符合學生的身份,更不符合答辯這個特殊的時機與場合。

第6篇

由於國內對於大型企業(yè)電腦化的發(fā)展和影響已有許多詳盡的研究,如張委良(民79)、賴柏喬(民84)、吳東霖(民87)等人作過資訊技術對組織結構、競爭優(yōu)勢的研究;許志甫(民84)、林志宏(民87)則針對資訊技術運用對企業(yè)作業(yè)流程影響作探討;而中小企業(yè)電腦化的相關著作或報導也甚多,如彭俊華(民77)、王惠真(民86)對中小企業(yè)電腦化的程序作過研究;李馥源(民84)、張力人(民88)、詹怡婷(民89)、王長智(民89)、陳俊良(民89)、甘文政(民89)等人則針對中小企業(yè)導入電子商務等資訊科技的程序、因素及效益作過探討;綜觀上述,專注在電腦化對內部控制的影響之探討較為缺乏。

而就中小企業(yè)而言,長久以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制度,特別是在會計制度方面,大多不甚健全,內部的作業(yè)程序也未標準化,缺乏適當的內部控制制度,其財務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性備受質疑,發(fā)生錯誤或舞弊的可能性也相對增加,這些都是我國中小企業(yè)在傳統人工作業(yè)環(huán)境下的普遍缺失。依據資策會(民86)的調查結果,我國中小企業(yè)應用電腦的比例約為68%,且有逐年提昇的趨勢,故本研究的目的即欲探討我國中小企業(yè)是否能藉由電腦化而建立管理制度,并在作業(yè)流程中植入關鍵性的控制點以提昇其內部控制制度,進而探討在不同的電腦化應用程度下,其作業(yè)流程與內部控制的調整情況。

研究目的

中小企業(yè)電腦化的情形

包括電腦化的時間、資訊專職人員多寡、電腦作業(yè)系統的復雜程度、電腦化的范圍以及資訊系統的開發(fā)方式為何。

中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的程度

瞭解我國中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組織系絡或電腦化情形的影響。

電腦化前是否先合理化

瞭解中小企業(yè)在會計電腦化前,是否先進行作業(yè)流程的標準化或合理化,以及探討合理化與資訊系統使用滿意度的關系。

會計電腦化對企業(yè)作業(yè)流程的影響

探討中小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是否因為會計電腦化而有所改變以及不同的會計電腦化程度是否對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會計電腦化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瞭解中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對作業(yè)的效率、組織結構以及整體內部控制環(huán)境的影響。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共四項,以下針對各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結論:

[1]、瞭解我國中小企業(yè)電腦化的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中小企業(yè)由於資金人才的欠缺及本身業(yè)務性質較為單純的關系,對於資訊專職人員或電腦專業(yè)人員的重視程度不高,大多在2人以下;硬體設備與架構方面,使用中型以上電腦者佔少數,大多使用個人電腦搭配單機作業(yè)系統,部分企業(yè)可能因業(yè)務需要搭配使用工作站,并以架設區(qū)域網路居多,顯示樣本企業(yè)的電腦系統復雜程度不高。樣本企業(yè)對於ERP或電子商務等當前的新興資訊技術應用的普及率不高,顯示中小企業(yè)由於資金、技術及專業(yè)人才的不足,對於新興資訊技術的引進與開發(fā)意愿都不高,大部分企業(yè)仍以購買套裝軟體的方式導入會計資訊系統進行電腦化。

[2]、探討中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和組織系絡與企業(yè)電腦化的情形有關

本研究以導入會計資訊系統模組個數衡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的程度,研究結果顯示,樣本企業(yè)導入的會計資訊系統模組中,以會計總帳和進銷存系統居多數,顯示中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不高,以帳務處理與作業(yè)控制層次居多,王惠真(民86)曾對中小企業(yè)引進會計資訊系統的程序作過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中小企業(yè)採用會計資訊系統的動機,主要是基於企業(yè)本身的需要,當企業(yè)規(guī)模擴增、業(yè)務量增加時,進銷存及帳款的管理能夠對企業(yè)的商務往來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幫助,而且作業(yè)層次的電腦化所需投資的成本最少但收效卻最快,恰能符合中小企業(yè)投資的經營特質。

在探討組織系絡和電腦化情形是否與會計電腦化程度有關方面,本研究提出組織系絡、電腦化時間、資訊部門人數、電腦系統復雜度以及資訊系統使用滿意度等因素并形成相關的研究假說,藉由適當的分析方法驗證是否與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程度之間有關聯存在。研究結果顯示,會計電腦化程度會受組織規(guī)模、成立年數、電腦化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企業(yè)隨著時間經過,業(yè)務量及規(guī)模的擴增,會計管理的相關作業(yè)變得更加復雜,為提昇效率,自然會導入更多的會計資訊系統以因應企業(yè)所需。

[3]、探討會計電腦化是否對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造成影響

有關作業(yè)流程合理化與會計資訊系統使用滿意度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樣本企業(yè)在導入會計資訊系統前若曾進行作業(yè)流程的標準化或合理化,其資訊系統的整體使用滿意度較高,顯示先合理化再電腦化成功機率較高,系統的使用滿意度也會較高,國內也有相關的研究支持此一說法。

關於會計電腦化是否對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造成影響,本研究採用相依樣本t檢定驗證樣本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控管在會計電腦化前后是否有顯著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作業(yè)流程控管五個構面下的各變項在會計電腦化前后均呈現顯著的差異,表示會計電腦化對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企業(yè)會隨著會計制度的電腦化,在其作業(yè)流程中建立原先沒有的控制點,并強化原先并未確實執(zhí)行的程序,進而提昇整體的內部控制制度。

而會計電腦化程度高低與企業(yè)作業(yè)流程控管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成正相關,但是,進一步對作業(yè)流程各構面進行分析,結果并無顯著的情形,亦即會計電腦化程度越高的企業(yè),整體而言其作業(yè)流程的控管越健全,但無法觀察其對各個作業(yè)流程的影響程度是否顯著。

[4]、探討會計電腦化是否對企業(yè)的內部控制制度造成影響

根據個案結果可知,企業(yè)的文件表單并未因為會計電腦化而消失,大部份企業(yè)仍要求將重要的憑證和報表印製出來供審核,只有部分作業(yè)可由電腦稽核取代之,可能原因是中小企業(yè)電腦化的程度普遍較低,且大多以購買套裝軟體的方式進行資訊系統的開發(fā),缺乏整體性的規(guī)畫,各子系統無法有效整合,導致資料的傳輸和稽核無法透過電腦執(zhí)行一貫性的作業(yè),只好延用電腦化前人工書面審核的方式。

就資料處理的速度而言,會計電腦化后,資料處理的速度明顯增加,為企業(yè)節(jié)省許多的時間,但并不代表輸出的資訊就一定正確,資料在處理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遺失、隱瞞、增加、重覆處理或其它不正當的異動,導致最后輸出的并非正確完整的資訊。

就資料處理的成本而言,企業(yè)的軟體若選購不當,資訊系統的品質即受到影響,如系統的維護及維修和使用不易導致錯誤或無效率等等,而使資料處理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使用者本身的素質也會影響資料處理成本的高低,企業(yè)的員工流動率高或訓練不足等都會使資料在處理過程當中發(fā)生錯誤,導致處理資料的成本增加。

同時,企業(yè)在電腦化后,許多資料的儲存、傳輸方式均已格式化或標準化,導致彈性調整的空間相對變小;且電腦化省卻了一些人工作業(yè)下的繁瑣動作,員工的工作方式也會變得較為單調且例行化,工作的負擔和責任也有所減輕,但也導致職務的分工程度降低,有一人身兼多職的現象。

根據個案結果顯示,當企業(yè)在人工作業(yè)的環(huán)境之下已具備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時,電腦化并不會改變原先的作業(yè)流程,大部份仍維持原先的程序,電腦化帶來的效益只是讓處理的動作變得更有效率。反之,當企業(yè)在人工作業(yè)的環(huán)境之下并無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時,電腦化會促使企業(yè)進行作業(yè)流程的標準化或合理化,并建立或加強內部控制制度,但前提是企業(yè)導入電腦時有妥善的規(guī)劃,且資訊系統也符合需求的情況。

[二]、研究限制

[1]、樣本取得問題

本研究的樣本資料取自中華民國中小企業(yè)協會所出版之民國八十九年中小企業(yè)協會會員名冊,事實上我國中小企業(yè)家數、行業(yè)眾多,加入中小企業(yè)協會的會員只佔少數,樣本較不具代表性。

[2]、樣本數有限

本研究的有效問卷77份,回收率僅12.83%,樣本數稍嫌不足,可能原因是本研究問卷的題項過多,寄發(fā)時間又正逢企業(yè)的忙季所致。

[3]、衡量變數的問題

本研究變數的衡量有部分為主觀性的指標,并無相關的文獻支持,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問題看法上很有可能出現不一致的現象,以致於本研究在作變數的分析時,可能流於主觀或武斷。

[4]、訪談深度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電話訪談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由於訪談的時間有限,僅能針對簡要的問題作詢問,自個案公司所得的資料的品質不高。

[三]、建議

[1]、對企業(yè)的建議

1.本研究的調查發(fā)現中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不高,并以導入交易處理與作業(yè)控制層次的會計資訊系統居多,顯示企業(yè)會計資訊系統的應用層次有待提升,方能確實改善企業(yè)的經營體質,提升企業(yè)的形象與競爭優(yōu)勢。

2.本研究的調查發(fā)現會計電腦化對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及內部控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有受訪企業(yè)是藉由會計資訊系統的導入而建立了較完善的企業(yè)管理制度,顯示企業(yè)在導入會計資訊系統之前并無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時,可藉由會計電腦化的進行,檢討己身的管理制度,進而促成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對后續(xù)研究者的建議

1.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輔以電話訪談的方式進行,在資料的可信度方面較為欠缺,故未來相關研究可以藉由個案訪談的方式,對會計電腦化是否影響企業(yè)的內部控制作更為深入詳盡的探討。

2.本研究探討的是中小企業(yè)會計電腦化情形以及對內部控制的影響,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針對大型企業(yè)引進資訊技術對其內部控制的影響作探討,相信可以對大型企業(yè)在導入資訊技術時,在其內部管理及控制制度上造成的影響以及因應方式提供有用的資訊。

參考文獻

中小企業(yè)會員名冊(民89),中華民國中小企業(yè)協會。

王長智(民89),中小企業(yè)導入企業(yè)間電子商務之研究,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義云(民85),會計電腦化對會計原則的衝擊,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36-45。

王蕙真(民86),中小企業(yè)會計資訊系統引進程序之研究,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甘文政(民89),中小企業(yè)面臨電子商務發(fā)展推行企業(yè)再造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文源(民85),企業(yè)會計電腦化備忘錄,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27-29。

江敏志(民83),會計資訊系統內部控制之建立-以電腦化總帳會計系統為例,東海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瑞凱(民77),臺灣中小型製造業(yè)電腦化困難之探索性研究,中山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東霖(民87),會計資訊系統對資訊使用者及競爭策略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棕璠(民88),審計學,智勝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

吳棕璠、謝清佳(民87),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智勝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

呂方堯(民85),跨越會計制度電腦化的障礙,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19-27。

李馥源(民84),中小企業(yè)策略運用資訊科技的初探,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政賢(民73),中小企業(yè)電腦化過程對組織之影響研究,中原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宏(民87),資訊技術與企業(yè)流程再工程關系之探討,交通大學工業(yè)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耀欽(民83),資訊科技對企業(yè)程序之影響研究,政治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君溥(民87),中小企業(yè)電腦化與組織變革過程--一個服務業(yè)之個案探討,中山管理評論,第46卷第12期,pp.1137-1170。

柯瓊鳳、陳專涂、謝清杰(民88),會計資訊系統。滄海出版社。

柳中岡(民83),中小企業(yè)管理電腦化指南,松崗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

洪許智源(民89),電腦化資訊系統內部控制之研究與評估—以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成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明玲(民85),企業(yè)會計電腦化現況大調查,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12-18。

高孔廉、王約成(民72),臺灣中小企業(yè)合作經營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人偉(民75),會計制度內容及設計方法,臺北中國預算管理學會。

張力仁(民88),影響中小企業(yè)管理者導入電子商務因素之研究,東華大學國際企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光(民75),我國職場合理化、民主化對勞動者人格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緯良(民79),資訊技術之運用對組織的影響,政治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甫(民84),資訊科技運用對企業(yè)作業(yè)流程的影響研究,成功大學工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功源(民71),中小企業(yè)中長期資金籌措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吳美如(民88),企業(yè)內部網路企業(yè)內部網路(Intranet)對會計人員之影響,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良(民89),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對中小企業(yè)國際化的影響,臺灣大學國際企業(y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俊華(民78),中小企業(yè)電腦化之策略性規(guī)畫分析—企業(yè)制度典之構想與應用設計,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宗泰(民85),中小企業(yè)電腦化之難題、失敗原因與成功因素,臺北銀行月刊,第26卷第11期,PP.39-55。

經濟部工業(yè)局網站(民87),moeaidb.gov.tw/

經濟部中小企業(yè)處網站(民88),moeasmea.gov.tw

詹怡婷(民89),電子商務資訊與環(huán)境特性對中小企業(yè)衝擊之模式,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策會(民76),我國軟體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及需求之現況調查。

劉士豪(民83),資訊系統與組織競爭優(yōu)勢關系之研究—資源基礎理論之應用,政治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水深(民78),臺灣中小企業(yè)之內部管理問題,臺灣銀行季刊,第34卷第3期,pp.127-137。

樓雍儀(民86),由價值鍊觀點探討EDI在及時存貨管理上的運用—以電子業(yè)為例,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千姿(民78),中小企業(yè)電腦化資訊系統發(fā)展之描述性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賢(民74),臺灣地區(qū)電腦化資訊系統規(guī)劃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泗堂(民73),我國中小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國慶(民80),資訊安全的門神-通行碼,資訊教育叢書(三)。

蕭逸之(民85),中小型零商業(yè)合理化與電腦化優(yōu)先順序之個案研究,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開平(民84),中小企業(yè)製造業(yè)內部控制現況探討,中興大學企業(y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柏喬(民84),后勤資訊技術運用策略與競爭優(yōu)勢之研究─以電子相關產業(yè)為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欽嫄(民84),作業(yè)電腦化與企業(yè)再造工程,今日會計,第58期,pp.71-73。

戴西君、張家銘(民78),臺灣中小企業(yè)發(fā)展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三期,PP.151-170。

闕志銘(民85),企業(yè)電腦化與合理化孰先孰后的主張--從組織程序模式來推論解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淑慧(民86),電子資料交換使用狀況及其對內部控制影響之探討,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耀新(民88),會計資訊系統,松崗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

Anthnoy,R.N.andJ.Dearden(1980),ManagementControlSystem,Illinois:RichardD.Irwin,Inc.pp.6.

Banerjee,R.I.(1993),DeLong,D.W.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HowMuchCompetitiveAdventage?LongRangePlanning,pp.29-40.

Cushing,B.EandRomney,M.B.(1994),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6thE.D,pp.59.

Delone,W.H.(1990),DeterminantsofSuccessforComputerUsageinSmallBusiness,MISQuarterly,pp51-61.

French,J.A.(1990),TheBusinessKnowledgeInvestment-BuildingArchitectured,NewJersey,YourdonPress,pp.15-20.

Murray,R.J.(1991),TheQuestForWorldClassITCapability-ITISKeytoAchievingQualityGoal,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pp.7-15.

Nunally,J.C.(1978),PsychometricTheory.Mcgraw-Hill,NewYork,pp.21-23.

Porter,W.tandPerry,W.E(1987),EDPControlsandAuditing,KentPublishingCompany,5thEd.Boston,pp.176-180.

Rahman,M.andHalladay.M(1988),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FuturesDirec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p.26.

Raymond,L(1985),Organ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MISSuccessandFailureofanInformationSystemforProductQuality,MISQuarterly,pp37-52.

Thong,JamesY.L(1999),Anintegratedmodelofinformationsystemadoptioninsmallbusinesse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pp.1152-1159.

第7篇

歲月如梭,恩師楊時展教授辭世轉眼已有10年。此時此刻,我難以用言辭表達我對先生的感恩與懷念之情,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常浮現在我的眼前,其道德、文章、風骨、風范常激勵著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做一個“資不抵債”的人。

2007年10月,仰仗中國會計學會和財政部王軍副部長等領導的支持,在我國著名會計學家郭道揚教授的大力倡議和自始至終的關心下,有關部門的領導、先生的親朋好友、弟子門生等近百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齊聚在先生的家鄉(xiāng)紹興會稽山下參加“楊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緬懷先生之道德,仰望大師之風范,學習先生之文章。會議辦得莊重而熱烈,足以告慰先生在天之靈。作為先生的弟子和同鄉(xiāng)的我,雖有操辦會議之疲憊,但終有情懷之釋放,不辜負先生教我一場。

從1982年至1997年,受教于先生十五載,讀碩、博期間更是能常伴先生左右,親聆先生之教誨,對先生的感情日深且恒久。各種情懷雖有千言萬語,仍可歸結為“敬、畏、親” 三個字。始則“敬”,繼而“畏”,終于“親”。

記得1982年初報考研究生時,中南財經大學(當時為湖北財經學院)的會計專業(yè)僅有三名碩導(劉炳炎教授、楊時展教授和毛恩培教授)。當時剛結束不久,教授十分稀罕,懷著對先生十分崇敬卻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大膽報考了湖北財經學院的研究生而被僥幸錄取,首次投入先生的門下。

及到校后,了解到先生德高望重、學貫中西,對先生更為崇拜;又聽說先生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極嚴,遂產生畏懼之情。這種對先生“敬畏”的心情一直伴隨著我讀研究生的三年光陰。記得楊先生給我們上英語原版的《管理會計學》和《審計學》時,每每要求我們預習教材并常常在課間提問。老師在上,學生在下僅兩三人,回答問題怕有難堪,因此我們絲毫不敢懈怠,深知“濫竽充數”是行不通的。現在回想起來,正是那時先生的嚴格要求才使我打下較好的專業(yè)英語基礎,為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1985年,當我進行碩士論文答辯時,恰逢楊先生擔任答辯委員會主席,真擔心論文不能順利通過,好在我論文的選題還算前沿,參考了不少美國《會計評論》等中外文獻,也略有創(chuàng)新,有幸得到了先生的首肯。

感到先生的慈祥和親切應該是在我研究生畢業(yè)后。1987年初,先生親筆給我致函,告之他開始招博士生并要我積極報考。收到先生來信真使我喜出望外,感到先生除了對我們嚴格要求之外,還體現了他對我們前途的真切關懷,只是他從不將這種愛心溢于言表而已。甚為遺憾的是,當時我已被組織上選派赴香港工作,一時不能再回到先生的身邊。這以后,我與先生的聯絡日益頻繁,先生訪港或出國路經香港,我必前去探望。先生常勉勵我在工作之余加強學習,有機會再返母校攻讀博士。90年代以后,政策允許在職報考博士,終于給了我重返師門的機會。楊先生給我寄來了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匯編》(The Codifications of GAAP)、《公認審計準則匯編》(The Codifications of GAAS)等書目,要求我重點讀好這些書,由此引領我走上了研究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之路,也為我以后博士論文的選題奠定了基礎(我原想利用長期境外工作的經驗探討境外企業(yè)的投資與財務問題)。通過認真復習和報考,1994年秋我終于有幸再拜先生門下。我到中南財大報到后,先生竟以八十高齡偕夫人和郭道揚教授,執(zhí)意陪我同游武漢東湖磨山,并留下一批珍貴的合影。這段美好的時光,令我終生難忘。

1996年夏,先生偕夫人最后一次返回故鄉(xiāng),我專程從香港飛到杭州。其間,我陪先生看望了其在浙江大學工作的胞妹,約見了30、40年代在杭工作的老同事、老朋友,我們一起游覽了九溪、龍井等西湖名勝,最后由浙江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原所長朱美璇老先生陪同回到了紹興新昌。一路上,先生歡聲笑語,心情極佳,儼然是一個既慈祥又幽默的老人。我完全看到且強烈感受到了先生親切和藹的另一面。但誰也沒料到,此時離他生命的終點已為期不遠了。

1997年年中,先生病重,但他仍在病床上認真閱讀和修改了我和其他弟子的博士論文初稿,并拖著病體堅持參加了閻紅玉博士等人的答辯。國慶前夕,我到醫(yī)院看望先生,此時先生已處彌留,當我努力呼喚他時,先生忍著病痛,勉強睜開眼睛示意,我的眼淚也幾乎奪眶而出。這是我最后一次拜見先生,我知道先生時日不多,因此當晚我遲遲不忍離去。

先生仙逝后不久,在郭道揚教授的主持下,我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這使我有了楊先生“遺腹子”之感,對先生倍加懷念。在郭道揚教授的陪同下,我與徐政旦老先生等到了先生家中的靈堂前、先生的“樹葬”之處,祭拜先生的在天之靈,告慰于先生:您的又一個弟子翅膀長硬要飛翔了!弟子將以您為人生楷模,傳承您的學術思想。

十年來,我常常思念先生。感懷先生的道德、文章、文采、口才等,遠非吾等可及。這其中,最使我欽佩的是先生的風骨,他襟懷坦白、剛正直言、不屈不撓、堅持真理的風骨堪稱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那種為社稷、為蒼生勇于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人們懷念。

最后,愿先生的“會計控制論”和“受托責任”思想永遠傳承!

第8篇

1 引言

1.1 制訂本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統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以下簡稱報告、論文)的撰寫和編輯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統的收集、存儲、處理、加工、檢索、利用、交流、傳播。

1.2 本標準適用于報告、論文的編寫格式,包括形式構成和題錄著錄,及其撰寫、編輯、印刷、出版等。

本標準所指報告、論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復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發(fā)表在期刊或會議錄上的論文及其預印本、抽印本和變異本;作為書中一部分或獨立成書的專著;縮微復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標準全部或部分適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報、便覽、備忘錄等,也適用于技術檔案。

2 定義

2.1 科學技術報告

科學技術報告是描述一項科學技術研究的結果或進展或一項技術研制試驗和評價的結果;或是論述某項科學技術問題的現狀和發(fā)展的文件。

科學技術報告是為了呈送科學技術工作主管機構或科學基金會等組織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學技術報告中一般應該提供系統的或按工作進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和經驗,以便有關人員和讀者判斷和評價,以及對報告中的結論和建議提出修正意見。

2.2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表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創(chuàng)造性的結果或有了新的見解,并以此為內容撰寫而成、作為提出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時評審用的學術論文。

學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淪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并對所研究課題有新的見解,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成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博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并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

2.3 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chuàng)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復、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

3 編寫要求

第9篇

關鍵詞:器樂,情感培養(yǎng)

 

情感是態(tài)度的反映,是人的喜、怒、哀、樂的心理活動的外化,它反映著人對外部世界客觀對象和現象的主觀態(tài)度,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古今中外,關于器樂實踐與人的情感的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的說法有多種,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器樂可以培養(yǎng)人們良好的性格,樹立高尚的人格和品德,豐富人們的情感世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1】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是流傳久遠。因此,器樂的作用發(fā)展到現在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娛樂消遣的工具而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人格和情感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式之一而存在。“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感表現是聲樂所不能比擬的。因此,近年來,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家國家已把器樂教學的重心由原來傳統的 “智力開發(fā)”轉向現在的“人格培養(yǎng)”和“情感培養(yǎng)”。

器樂教學活動中的情感分為審美情感和學習情感,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將器樂教學與情感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強度,使情感同器樂演奏和諧地溝通與交流,是器樂教學的目的所在。

一、器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情感培養(yǎng)

審美情感,作為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一切審美活動之中。博士論文,器樂。器樂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主要以豐富情感體驗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流派、風格、體裁、形式、題材的器樂作品情感內涵的感受、理解。

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的“絲竹亂耳”一樣,學生在學習中因為對樂曲的不熟練,技巧的不熟練,演奏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生“嘔啞嘲哳難為聽”的聲音,但是,學生也可以在這種初步的訓練中通過對樂曲的理解去體會其中的意蘊,從而達到情感的愉悅。如果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僅僅是講究樂器演奏的技法,那么教與學都將是事倍功半的。

1、音樂知識的審美培養(yǎng)

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的體驗音樂的橋梁”。【2】要通往這種體驗橋梁,首先必須要對樂理知識有記憶、理解,這是器樂教學中情感培養(yǎng)的基石。如掌握音樂的表現手段和音樂的曲式和體裁。盡管世界名曲浩如煙海,著名作曲家多如繁星,歸納它的表現手段也就只有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力度、速度、音曲、音色、和聲、四調、調時、調句等類別。博士論文,器樂。

其次是要對所要演奏的音樂作品的審美,要學會體會所要演奏的作品的風格、流派和格調以及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涵義。“一般的樂曲大多都有一定的主題和一定的內容。樂曲的內容與曲作者的時代背景有關,因為他的作品當時社會歷史和社會生活的最真切的反映”。【3】只有對樂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深刻的體驗,才能體會它的宣傳作用、教育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是器樂教學中情感培養(yǎng)的第一步。

2、教師的潛移默化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形象的示范作用在器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生眼中,音樂教師絕對應該具有音樂家的風范。而學生也正處在喜歡模仿教師的階段。器樂教師應注意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處處注意自己的形象,時時、事事給學生以示范,做學生的楷模。教師的形象包括多方面:穿衣打扮、言談舉止、心靈品質、思想認識等。

作為一名教師,端莊的儀表、優(yōu)美的體形、淵博的知識、純潔的心靈、嶄新的理念、睿智的思想、溫文而雅的言行舉止、幽默風趣的社交談吐,對學生們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在器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進行正確的情感啟發(fā)與培養(yǎng),要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動情表現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在演奏樂曲時,通過對演奏作品的背景、音樂風格、地域特征等的了解來加強對情感的抒發(fā),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鮮活而生動。”【4】這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轉換和發(fā)展過程,只有把握好這一過程,學生的演奏才能做到聲情并茂,產生動人心弦的效果。

二、器樂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情感培養(yǎng)

學習情感主要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主,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關系、學習音樂的良好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等。博士論文,器樂。

1、器樂教學中學生的意志情感培養(yǎng)

意志表達了一個人為達到理想中的目的而自覺努力、奮斗的心理狀態(tài)。意志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保證和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不是生來就有的,特別是良好的意志品質,更需要在后天教育和實踐活動中有目的地加以培養(yǎng)。意志堅強者能排除一切干擾和困難,勇往直前。意志消沉者其表現往往是怕苦怕難,情緒低落,它是學習、事業(yè)和孩子們心智成長的勁敵。正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器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2、器樂教學中學生的氣質情感培

氣質是指存在于每個人自身的,表現心理活動強度、速度、靈活性等方面具備的既典型又相當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各人的氣質,就像人的外形相貌、風度、性格一樣,只有相似,卻沒有絕對的相同。因材施教對器樂教學來說,是重要的教學原則。博士論文,器樂。每一個學生,都應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博士論文,器樂。有的學生外傾性強些,氣質表現特征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暴露,反應也比較快,顯得聰明、伶俐,有學習的潛力,還可能同時存在一種急于求勝的心理意識,這樣他們在學習中就容易產生浮躁、不耐煩的情緒;有的學生內傾性強些,情感不善于外露,比較不容易被人們了解和掌握,大都表現比較安靜、靦腆、穩(wěn)重,在器樂課上他們的表現也很有特點,坐得住,肯動腦,學習上也肯下功夫,不浮躁,需要教師深入細致地觀察和了解,針對學生氣質上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方法,保持和發(fā)揚積極、熱情氣質上的優(yōu)點,注意改變他們不踏實、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一切不利的因素,逐漸培養(yǎng)他們樹立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能更有效的學習。

3、器樂教學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培養(yǎng)

“態(tài)度”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對接觸的外界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國外很多學生在學琴過程中,父母大多數不要求孩子在演奏技巧、能力上有多嚴格或多深的要求,卻十分重視孩子學琴的態(tài)度是否端正和不間斷性,強調藝術熏陶、性格修養(yǎng),強調擴大知識面。學生要理解學習器樂不僅僅是一種自我享受,還應當通過自己的演奏,把真、善、美的藝術奉獻給人們,讓更多的人得到歡樂和享受學習器樂,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才能夠熱愛學習,富有奮斗精神。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對待器樂的認真、踏實的態(tài)度。學習器樂還需要講究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不作不合實際的攀比,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提高表演技能。當然,這種心理品格的培育需要有一個長期磨煉、逐步提高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引導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勞動。

三、器樂教學中的情感內化

所謂器樂的情感內化主要就是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也就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是在對樂曲、演奏等審美的基礎上情感的升華,“‘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主體性發(fā)展的最高表現,創(chuàng)造能力不僅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表現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博士論文,器樂。【5】

器樂是一門很特殊的藝術,它是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它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給人們對器樂的理解與表現與聲樂相比更加具備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一方面,它的抽象性表現為高度的相似,另一方面它又是能夠細膩、深刻、準確地提升人的情感。它的主題的發(fā)展、布局、調協調性的安排、演奏的方式等都呈現出極其嚴謹的邏輯原理。所以器樂教學中不但要要求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本來的情感,而且要在原有情感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深刻和細膩,并進一步學會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在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國民的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正如美國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所說:‘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訓練頭腦,發(fā)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器樂作為音樂的一種形式,他同樣應該具有這種特征,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審美情感內化為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6】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器樂教學作為一種情感教育更應注意讓“藝術教育藝術化”。只有不局限于器樂演奏技術范疇的教學,才會更有利于學生音樂思維以及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的發(fā)展。因此,在器樂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訓練好扎實的基本功,更要培養(yǎng)學生用腦去感受和感知、理解和記憶、想象和聯想,從而具備豐富的情感世界,真正享受到器樂的情感陶冶!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07頁

【2】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第64頁

【3】何金龍.淺談樂器教學中提高審美意識.中國校外教育.2008年12月中旬刊

【4】石瑾.論器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培養(yǎng).藝術教育.2007年第1期

【5】劉兆偉.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作性的方法探析.中國知網.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選2006年8月

【6】劉兆偉.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作性的方法探析.中國知網.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選2006年8月

第10篇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qū);可視化分析;現狀;進展

【中圖分類號】 G23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中,學習的建構本質、社會協商本質和參與本質越來越清晰地凸顯出來[1]。突顯學習社會性的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備受關注。目前,國內相關的文獻繁多,研究人員只能對其感興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讀,如何快速地對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進行總體了解,并對其研究進展有一個簡要判斷,是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了解一個領域的進展現狀,實際上就要對該領域已產生的和新產生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文獻資料中蘊含著某個研究領域的豐富知識,因此,有必要將這些知識從文獻中挖掘出來[2]。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技術對十多年間(2001年~2011年)國內已有的學習共同體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從而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前沿方向和進展狀況有一個總體把握。

一、研究過程

(一)研究樣本的選擇

由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在教育、社會學、計算機與互聯網等領域均有涉及。因此,國內關于學習共同體的文獻量非常大,刊登該研究領域成果的期刊種類也較多,且比較分散。為盡可能保證數據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AJD)、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獲得相關文獻的信息與全文。

(二)研究文獻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譯法通常有“社會”、“共同體”、“社區(qū)”、“社群”等,最常見的是“共同體”和“社區(qū)”的譯法,同時與community有關的復合詞匯也有多種不同的譯法,如本研究關注的“l(fā)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學習型社區(qū)、學習共同體兩種不同的譯法。因此,本研究在檢索時,使用以下控制條件“期刊年限(2001~2011)+來源類別(核心期刊),內容檢索條件為:主題(學習共同體)或者包含(學習型社區(qū))”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文獻檢索,獲得期刊文獻725篇(檢索時間為2011年10月15日)。同時使用控制條件“期刊年限(2001-2011),內容檢索條件為:主題(學習共同體)或者包含(學習型社區(qū))”對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到博士論文66篇,對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得到碩士論文628篇。最后,依據中國知網提供的文獻信息依次進行文獻信息采集。

在文獻數據信息處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國醫(yī)科大學醫(yī)學信息學系開發(fā)的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 v1.0[3][4],以及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fā)的信息可視化統計軟件CiteSpace 3.0.R2[5][6]兩款數據統計軟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其中,CiteSpace軟件可有效探索學科知識領域的演進與研究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使得文獻計量學分析易于實現歷時性的動態(tài)化[7],該軟件內嵌了國內學者劉盛博編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轉換程序,具備將CNKI數據轉換為可處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數據采集選項和中文文本處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僅可有效處理CNKI數據的專業(yè)術語和關鍵詞分析。因此,筆者同時選用Bicomb軟件、UCINET軟件,甚至人工統計的方法對文獻信息進行補充處理與分析。最后,依據統計結果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進展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判。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成果產出分析

筆者按年度對2001至2011年間的國內期刊論文和國內碩博論文進行了檢索和統計(2011年截止到筆者檢索日期10月15日),國內各年份的論文刊發(fā)與學位論文數量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分析可知,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的數量整體上呈上升趨勢(2011年僅能檢索到10月份),特別是近三年來,期刊論文數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碩士論文也從2007年開始保持在85篇以上,這可能與國內教育界對建構主義、學習的社會性等與學習共同體相關理論的關注力度加大有關,從而引發(fā)更多的國內學者對該領域進行研究。如果單從博士論文數量上看,則相對比較穩(wěn)定,近三年來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總體上看,國內學者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趨于上升趨勢,有更多的學者開展該領域研究。

(二)載文期刊與研究機構分布

用Bicomb軟件對2001~2011年間關于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的、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文獻進行載文期刊分布進行統計,載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結果見表1和圖2。其中載文數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載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獻的41.89%。僅就載文期刊關注領域來看,學習共同體研究還主要集中于教育領域。

為有效反映研究論文的機構來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軟件對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的研究單位或授予學位單位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無論從期刊論文數量還是碩博論文數量上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均是學習共同體研究的一個重鎮(zhèn)。如僅從期刊載文量來看,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也對學習共同體研究做了較突出貢獻。但若僅從碩士論文上講,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學校的學位論文數量較多。為此,我們對各單位不同類型的發(fā)文量進行對比(圖3),發(fā)現了一個現象,即:有些單位核心期刊研究論文較多卻少有相關的碩博學位論文,但有些單位核心期刊發(fā)文量較低卻有特別多的碩士學位論文出現。前者還比較容易理解和解釋,即該校有相關研究,且做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沒有引領研究生跟進該領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即研究還沒有得到業(yè)內廣泛認可(表現為沒有在該領域的核心期刊或較少),卻指導了非常多的碩士論文研究。

(三)學習共同體領域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1. 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與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關鍵詞為節(jié)點,時間分區(qū)為1年,閥值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樹算法,利用國內期刊文獻繪制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共得到節(jié)點366個,連線294個,結果見圖4和表3。而對國內碩博論文繪制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得到節(jié)點321個,連線315個,結果見圖5和表4。

根據陳超美的介紹[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熱點知識圖譜(圖4)的關鍵節(jié)點分布可知,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熱點可以確定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qū)、社區(qū)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終身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yè)發(fā)展等。而根據碩博論文熱點知識圖譜(圖5)的關鍵節(jié)點分布可確定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領域為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虛擬社區(qū)、協作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yè)發(fā)展、知識建構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頻關鍵詞頻次排序中,學習共同體最高,因此其節(jié)點年環(huán)明顯最大。從節(jié)點的中介中心度看,學習共同體的中心度同樣最大,因此其節(jié)點的紫色年環(huán)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緊隨其后的是社區(qū)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若從碩博論文高頻關鍵詞中心度和頻次統計角度分析(見表4),對策的研究頻次最高,專業(yè)發(fā)展排其次。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虛擬學習社區(qū)、協作學習、學習共同體、網絡學習共同體等的中心度相比前兩者更高,占較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從期刊論文來看,關于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qū)的研究最廣泛,而社區(qū)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是相對突出的研究熱點。從碩博論文分析,學習共同體隱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虛擬學習社區(qū)、網絡學習共同體等主題凸顯出來。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qū)的研究頻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無論是期刊論文還是碩博論文都顯示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網絡學習共同體相關研究熱度較高,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對學習共同體,人們不僅研究它的概念、內涵、基本理論和形成機制,更關注它的具體應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在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然而強調教師知識提升的理智取向的專業(yè)發(fā)展范式,雖經多年研究與實踐,成效卻不盡如人意。學習共同體所提倡的學習的社會文化觀和分布式認識觀適應了人們對學習觀的轉變,特別是它強調的知識建構的社會性、文化場域依存性、多元主體互動性等適應了當今人們對學習的理解,正好適應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觀的實踐-反思取向(教師主要不是通過“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實踐,并實現專業(yè)發(fā)展)[9]、生態(tài)取向(教師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發(fā)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應將其置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人際關系中,有效利用各種人力和物力資源以實現專業(yè)發(fā)展;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涵提升到教師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師群體整體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的高度)[10]。學習共同體所倡導的理念、實踐形式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先導和實踐指導。因此,在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容被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為了進一步了解其研究現狀,本研究以“主題(學習共同體)并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檢索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發(fā)現,2001~2011年間國內學習共同體領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向研究文獻呈快速增長趨勢(見圖6)。2003年,顧小清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在線學習共同體的作用》一文中對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構建教師在場的學習共同體以及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隨后,這一領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題(網絡學習共同體)或含(網絡學習社區(qū))或含(網絡學習型社區(qū))”為檢索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發(fā)現(圖7),國內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是在近年來才逐漸被廣泛關注的,這一轉變與Web2.0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論、利用集體智慧與學習共同體理念相似,同時,Web2.0及其相關技術為組建學習共同體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網絡共同體及其相關問題逐漸成為該研究范疇所相關。

對研究熱點分布做進一步的時間線圖分析,結果見圖8和圖9。從圖8來看,現有的研究熱點主要出現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間,雖有新的研究熱點出現,但研究頻次和中心度相對不大。而從圖9來看,形式也基本一樣,知識熱點和出現時間稍有區(qū)別,最為突出的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出現時間和關注程度稍有差別。從二者的整體時間分布情況來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熱點出現較少,主要是對以前研究熱點的繼續(xù)深化。總體看來,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漸成熟化,呈現靜態(tài)穩(wěn)定趨勢。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軟件選擇突變專業(yè)術語類型(burst term),利用其詞頻探測技術進行研究前沿術語分析。期刊論文得到突變專業(yè)術語366個,碩博學位論文得到321個,分別對視圖布局進行精簡合并,形成結果見圖10和圖11。綜合分析這兩個圖,顯著的索引專業(yè)術語主要有: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qū)、共同體、社區(qū)教育、學習型社會、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專業(yè)發(fā)展、網絡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qū)、知識建構、學習社區(qū)、協作學習、對策、Web2.0、學習環(huán)境、知識建構、網絡課程、建構主義、教師培訓等。

對這些詞語進入深入分析,可將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概括為以下三類。

(1)理論深化類

以“題名(學習共同體)或含(學習型社區(qū))”為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再檢索,將數據導入Bicomb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人工鑒別發(fā)現,隨著學習共同體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關于對原有概念和理論不斷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內容相對較多。同時,人們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學習共同體概念界定、闡釋和區(qū)別上,而是從不同視角對學習共同體理論進行豐富、充實。這種深化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理論內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學習共同體的基礎理論、哲學基礎、文化基礎,主要表現在從生態(tài)哲學、后現代哲學等視角研究學習共同體,同時還表現在從社會建構觀、分布認知理論、知識論、學習的實踐論等角度對學習共同體的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與挖掘。第二個層面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外延的研究,該方面的研究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不同實踐形式的理論深化,包括對網絡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共同體、學校共同體、專業(yè)學習共同體、課程學習共同體等領域的深入研究。

(2)具體應用與組織形式類

該方向致力于將學習共同體的思想、理論及其方式與具體的實踐領域相結合,發(fā)揮其優(yōu)勢,解決相關領域的問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師培訓是教師教育領域愈久彌新的問題,學習共同體的出現不僅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師培訓開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還提供了新的實踐范式。學校、課堂與課程是教育的主陣地,然而這些主陣地卻歷來備受詬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價值的關懷[11]”的現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歸結為教育問題。改變現狀、促進人類發(fā)展是每一個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與學校、課堂和課程等相關的學習共同體組織形式都是未來的研究方向。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包括現實社會、網絡社會等)等非正式場合教育,可見,與社區(qū)、實踐、網絡虛擬世界等領域聯系的網絡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等組織形式也將成為該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

(3)構建策略類

學校共同體、課堂共同體、課程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策略研究是一個必然趨勢。時至今日,網絡已在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因此,與網絡相關的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qū)構建必然成為學習共同體研究的又一趨勢。Web2.0作為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的網絡組織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選擇數字化、網絡化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迎接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織網時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關技術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或虛擬學習共同體必然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又一增長點。

(四)研究學者合作網絡與機構合作網絡

1. 研究學者合作網絡

將采集數據導入Bicomb軟件,以作者為關鍵字段進行提取、統計后,選取頻次≥2的86名研究學者(頻次累計百分比為9.5861%)數據,生成Excel類型共現矩陣文件。將Excel文件輸入UCINET軟件,輸出##h類型的數據集。然后,導入UCINET集成軟件[12]進行可視化分析。對合作網絡去除非主成分并進行布局優(yōu)化,生成結果見圖12。從圖12可以看出,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學者合作較松散。為進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領域的重要性,我們引入了社會網絡分析中的度數中心度和中間中心度(如果一個點處于許多其他點對的捷徑上,我們就認為該點具有較高的中間中心度)概念(見表5)。在權衡以上兩者的基礎上,我們對作者研究情況進行人工文獻閱讀與排查,發(fā)現主要存在以下3個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鐘啟泉為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者,主要關注學校共同體、課堂共同體以及知識社會與文化催生等;王陸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學者,從網絡交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角度對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了研究;時長江則更多地關注了課堂學習共同體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從中間中心度上看,佐藤學、時長江、郝志峰在合作網絡中的影響程度較高,是合作網絡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

對研究機構合作網絡的研究,選取頻次≥2的研究機構共26個,頻次累計百分比達22.3529%,采用與作者合作網絡研究的相同程序。對合作網絡去除非主成分并進行布局優(yōu)化,結果見表6和圖13。可知,機構間的合作也比較松散。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西南大學教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等在整個網絡中的度數中心性最高。而從中間中心度上來看,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同樣是合作網絡中的代表機構。

總之,國內學習共同體合作研究相對較為松散,研究者之間相對缺乏必要的交流與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僅從文獻研究者所屬單位上推理,研究者間應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合作可能。這也許要歸因于國內論文署名習慣,許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進行的,但因為各種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個名字。

三、總結

本研究利用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技術,從研究論文數量、載文期刊與研究機構分布、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研究學者合作情況和研究機構合作情況等方面分析了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進展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研究論文數量上看,國內學習共同體領域研究發(fā)文數量較大,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年來,發(fā)文數量逐漸趨于平穩(wěn),從某種程度上說明該研究領域逐漸趨向成熟。

第二,從發(fā)表文獻的載文期刊分布來看,主要期刊有:《中國遠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國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電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從研究單位分布來看,期刊論文主要集中在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高校,而碩士論文主要集中在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

第四,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基本可以界定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qū)、社區(qū)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終身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yè)發(fā)展、虛擬社區(qū)、協作學習、知識建構等。

第11篇

[關鍵詞]宋代;婚服;禮俗

一個時代的服飾,是那個時代文化的表征。宋遼夏金時期,我國各民族交流頻繁,融合進一步加劇。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各民族服飾在交融過程中相互影響、取長補短,中原宋王朝傳統服飾吸收了許多少數民族元素,而北方草原民族服飾也逐步漢化。服飾是禮儀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禮儀、風俗文化在多民族政權并立的歷史大幕下,通過服飾文化的交流,由中原王朝向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傳播、發(fā)展。中原王朝內部,禮儀經歷了統治階層的不斷調整、強化,最終形成了不同于漢唐的、獨樹一幟的風格、體系。服飾作為禮儀文化重要表現形式,其分等級、定尊卑的作用也進一步加強。為了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婚禮而準備的婚服,是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象征。無論是婚禮用的服裝、化妝、配飾、都是當時社會審美取向的體現。華美、精致的婚禮服飾,是服飾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禮儀規(guī)范的集中體現。研究婚服,能夠更直接的了解這一時期各個區(qū)域的服飾審美取向和其中蘊含的禮儀文化內涵。近二十年來,雖然婚姻禮俗和服飾研究這兩個方向研究成果卓著,但將它們相結合,研究婚禮服飾與婚俗、禮儀關系以及婚服的禮制內涵的文章卻不多,可以說研究還是比較薄弱的。

一、研究服飾、禮儀的古籍、專著

有關婚禮服飾的內容在眾多史書中曾被提及,如在《宋史》[1]、《遼史》[2]、《金史》[3]、《西夏史》[4]中都對皇帝、后妃、命婦、官員等貴族的禮服形質有詳盡的記載,并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鄭樵所著的《通志》[5]中對天子、太子、后妃、官員的章服和婚禮儀制也有明確記載。這類史書雖然記載了統治階級的章服制度,但并沒有專門對婚姻服飾進行記錄。盡管如此,透過這些記載,我們還是可以一窺那個時代華美禮服的形質,婚服做為其中的精品,也必然包含了這些禮服的特點。

官方史書只關注了統治階級,對于廣大民眾的婚禮服飾沒有給與很多的筆墨。朱熹的《朱子家禮》[6]以及司馬光的《書儀》[7]則對士大夫階層的婚禮流程及禮儀規(guī)范進行了細致的描述。這倆部書側重對禮儀習俗、規(guī)范的闡述,給我們認識和了解這個時代中下層人民的婚姻形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但是對婚服給與的描述只有寥寥幾筆,一帶而過。

到了現當代,研究服飾通史的著作頗多,最著名的要數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8],這部著作通過研究考古資料如壁畫、畫卷、刻印等,對中國歷代傳統服飾作了詳盡的介紹,并對其中的文化內涵做了細致的刨析。其中第一百零二到一百三十一章是研究遼宋夏金的服飾,沈從文先生更多的從平民服飾入手研究,展現了這個時期社會各個階層的衣著習俗。孫機著的《中國古輿服論叢》[9]對封建貴族階級的輿服制度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描述了解那時婚禮服飾的基本特征。此外,陳茂同的《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志》[10]、朱和平著的《中國服飾史稿》[11]、周錫保的《中國古代服飾史》[12]、陳高華與徐吉軍編著的《中國服飾通史》[13]、周汛及高春明編著的《中國古代服飾風俗》[14]、黃能馥編著的《中國服飾通史》[15]、王民澤編寫的《中國古代服飾》[16]、臧迎春著錄的《中國傳統服飾》[17]、張書光《中國歷代服裝資料》[18]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服飾的著作,這些專著側重點不同,敘述方式不同,可以說從不同的角度相互佐證,使我們更清晰的認識我國古代服飾的整體面貌。此外,王瑜所著的《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服飾》[19]對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進行了系統的介紹。王青煜所著的《遼代服飾》[20]、趙評春和遲本毅著《金代服飾》[21]為研究遼代、金代的服飾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黃強著的《中國內衣史》[22]是一部專門對歷代內衣形質進行收錄、介紹的著作。周汛及高春明編著的《中國歷代婦女妝飾》[23]、孟輝撰寫的《中國歷代女子服飾史稿》[24]是專門研究女子服飾的著作。周汛和高春明編著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25]是研究我國服飾文化的重要工具書。閱讀這些專著,可以讓我們從各個角度,全面的認識宋遼夏金時期衣著服飾的狀態(tài),領略傳統服飾的魅力。在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挖掘隱藏在這些靚麗衣飾下的禮儀內涵。在這些書籍中,并沒有專門研究婚服的篇章,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此外,相關的服飾美學著作也是做論文的重要資料,近年來研究服飾美學的文章不少,主要有:葉立誠的《服飾美學》[26]、蔡子諤所著的《中國服飾美學史》[27]、高春明編著的《中國歷代服飾藝術》[28]、蘭宇與祁嘉華的《中國服飾美學思想研究》[29]。

除了研究服飾的專著外,關于禮儀、民俗研究的著作也是我要了解的重要部分。臺灣學者彭利云所著的《宋代婚俗研究》[30],是一部全面介紹和分析宋代婚俗禮儀的專著。美籍學者尹沛霞著,胡志宏譯的《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31],從外國人的視角審視宋遼夏金時期的女性和婚姻,有許多獨特、新穎的觀點。王文寶著的《中國民俗研究史》[32]對我國傳統民俗做了系統、深刻的分析研究。朱瑞希等所著的《遼宋金社會生活史》[33]對遼、宋、夏、金的社會生活面貌做了全面的展示。陳戍國著的《中國禮制史·宋遼夏金卷》[34]對這一時期幾個政權的各種禮儀制度做了論述。此外,陳顧遠《中國婚姻史》[35]、吳存浩《中國婚俗》[36]、彭林著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37]、王煒民編著的《中國禮儀文化》[38]、鐘敬文《中國禮儀全書》[39]都是研究婚姻禮俗的重要資料。

二、相關的論文

研究宋遼夏金時期婚服、婚俗的論文并不是很多,主要研究服飾的有:賈璽增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首服研究》[40]、殷冰瑤的碩士論文《探究中國歷代婚服上的民族元素》[41]、鄧雅的碩士論文《探究我國漢族女性婚禮服的演變和創(chuàng)新》[42]、王雪莉的碩士論文《宋代服飾制度研究》[43]。相關的有杉本正年著、樊一譯的《中國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44]、許星《中國古代民間婚禮儀俗中的著裝風俗初探》[45]、喬婷《宋代服飾特點的研究與探析》[46],陳熠鑫、韓麗東、郝云華的《淺談宋代服飾的民俗風格》[47]、謝檣《宋代女性詞中的妝飾民俗》[48],這幾篇論文多從民俗的角度分析宋代服飾的特點,對婚禮服飾提得不多,也沒有談到其禮制內涵。

對于婚禮進行專門研究的論文有:呂友人、王立軍所撰《宋代婚禮概述》[49]、于佐君《談婚姻禮服文化的變遷》[50]、《中國傳統婚禮習俗》[51]、甄進忠《中國古代婚禮淺論》[52]、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53]、包福存《婚禮儀式研究綜述》[54]、李金玉《略論中國古代的婚禮》[55]、大勇《中國傳統婚慶禮俗與當代婚禮》[56]、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異》[57]、王啟發(fā)《禮義新探》[58]等等。

對于婚俗研究的主要有:王歌雅《中國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論》[59]、黃修明《中國古代“服禁”論》[60]、《中國各地婚俗》[61]、鮑宗豪《中國婚俗的文化意蘊》(1992年第5期)[62]、韓芳《中西傳統婚俗之比較》[63]、《中國特色婚俗》[64]、魯婷,陳娟娟《淺析中國“彩禮”婚俗存在原因》[65]。

對于少數民族服飾、禮儀進行研究的有:島田正郎、何天明《遼代契丹人的婚姻》[66]、黃莉《遼代婚姻綜述》[67]、楊富學與孟凡云《契丹媵婚制考略》[68]、夏宇旭及趙瑋彬《遼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較》[69]等論文,為我們研究遼國婚姻禮俗提供了資料。謝靜的《敦煌石窟中的西夏服飾研究》[70]、孫昌盛所撰的《西夏服飾研究》[71]、石小英《西夏平民服飾淺談——以ДX.02822為中心》[72]、陳霞的《西夏服飾審美特征管窺》[73]等幾篇文章都在西夏服飾方面做了比較細致的研究。牛達生《從考古發(fā)現看唐宋文化對西夏的影響》[74]、艾紅玲《西夏禮儀制度考論》[75]等文章對西夏婚禮制度作了介紹。關于西夏服飾、禮儀方面的論文相對而言很缺乏,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足。研究金代服飾、禮儀的文章同樣比較缺乏,只見到俞超偉所寫的《填補金代服飾制度的空白》[76]這篇文章通過考古發(fā)現充實了金代服飾史料。此外還有王春蕾《試述金代女真族服飾及演變》[77]以及顧韻芬、高巖、李丹《金代女真族服飾文化的整合性發(fā)展》[78]等。這些文章雖然為我們在服飾、禮儀這一領域進行探索、挖掘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讓我們用以學習和借鑒,但是它們都沒有對婚禮服飾及其與禮儀、風俗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研究,鑒于這方面的內容對于我們清晰地認識宋代的服飾文化、禮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我認為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元]脫脫.西夏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宋]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宋]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1).

[8]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9]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0]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志[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11]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2]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13]陳高華,徐吉軍.中國服飾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5.

[14]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黃能馥.中國服飾通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16]王民澤.中國古代服飾[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17]臧迎春.中國傳統服飾[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3.

[18]張書光.中國歷代服裝資料[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0.

[19]王瑜.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服飾[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20]王青煜.遼代服飾[M].沈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2.

[21]趙評春,遲本毅.金代服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2]黃強.中國內衣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23]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M].北京:三聯書店,1988.

[24]孟輝.中國歷代女子服飾史稿[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5]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6]葉立誠.服飾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27]蔡子諤.中國服飾美學史[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28]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藝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29]蘭宇,祁嘉華.中國服飾美學思想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0]彭利云.宋代婚俗研究[M].天津: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31]胡志宏.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32]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3]朱瑞希.遼宋金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4]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宋遼夏金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5]陳顧遠.中國婚姻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36]吳存浩.中國婚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

[37]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8]王煒民.中國禮儀文化[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39]鐘敬文.中國禮儀全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40]賈璽增.中國古代首服研究[D].東華大學博士論文,2006.

[41]殷冰瑤.探究中國歷代婚服上的民族元素[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2]鄧雅.探究我國漢族女性婚禮服的演變和創(chuàng)新[D].江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43]王雪莉.宋代服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

[44]杉本正年,樊一.中國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J].成都大學學報,1995(4).

[45]許星.中國古代民間婚禮儀俗中的著裝風俗初探[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1998(6).

[46]喬婷.宋代服飾特點的研究與探析[J].山東紡織經濟,2010(10).

[47]陳熠鑫,韓麗東,郝云華.淺談宋代服飾的民俗風格[J].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6).

[48]謝檣.宋代女性詞中的妝飾民俗[J].時代文學,2009(2).

[49]呂友人,王立軍.宋代婚禮概述[J].殷都學刊,1991(4).

[50]于佐君.談婚姻禮服文化的變遷[J].紡織導報,2008(11).

[51]中國傳統婚禮習俗[J].現代語文,2007(4).

[52]甄進忠.中國古代婚禮淺論[J].中州大學學報,2005(2).

[53]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J].民俗研究,2000(2).

[54]包福存.婚禮儀式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4).

[55]李金玉.略論中國古代的婚禮[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5).

[56]大勇.中國傳統婚慶禮俗與當代婚禮[J].現代交際,2001(11).

[57]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異[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

[58]王啟發(fā).禮義新探[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3).

[59]王歌雅.中國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論[J].求是學刊,1993(1).

[60]黃修明.中國古代“服禁”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2006(1).

[61]中國各地婚俗[J].中國地名,2008(10).

[62]鮑宗豪.中國婚俗的文化意蘊[J].社會科學研究,1992(5).

[63]韓芳.中西傳統婚俗之比較[J].中國校外教育,2008(1).

[64]中國特色婚俗[J].中國地名,2008(10).

[65]魯婷,陳娟娟.淺析中國“彩禮”婚俗存在原因[J].傳承,2009(6).

[66]島田正郎,何天明.遼代契丹人的婚姻[J].蒙古學信息,2004(3).

[67]黃莉.遼代婚姻綜述[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3(3期).

[68]楊富學,孟凡云.契丹媵婚制考略[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4).

[69]夏宇旭,趙瑋彬.遼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較[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3).

[70]謝靜.敦煌石窟中的西夏服飾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09(3).

[71]孫昌盛.西夏服飾研究[J].民族研究,2001(6).

[72]石小英.西夏平民服飾淺談——以ДX.02822為中心[J].寧夏社會科學,2007(3).

[73]陳霞.西夏服飾審美特征管窺[J].史學理論,2010(31).

[74]牛達生.從考古發(fā)現看唐宋文化對西夏的影響[J].考古與文物,2001(3).

[75]艾紅玲.西夏禮儀制度考論[J].寧夏社會科學,2009(1).

[76]俞超偉.填補金代服飾制度的空白[J].中國文物報,2001(8).

[77]王春蕾.試述金代女真族服飾及演變[J].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2(4).

第12篇

一、學科建設與學位工作

組織了應用經濟學、理論、新聞傳播學、歷史學、建筑學、土木工程等6個學科參加全國一級學科評估和體育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等4個專業(yè)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工作,對于找準學科的優(yōu)勢和差距,推動學科自主建設,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初步建立了博士生導師庫,分析了近三年新增博士生導師學術狀況,全面總結了博士研究生導師遴選工作,為進一步改進學校博士生導師工作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加強了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監(jiān)控,嚴格執(zhí)行博士論文的雙盲評閱制度和答辯材料的形式審核制度,嚴格執(zhí)行碩士論文抽查制度,強化了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控制,保障了學位授予質量。

二、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

加強了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的改革,促進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新增博士生導師25名,新增碩士生導師75人,形成了一支與學校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發(fā)展相匹配、整體學術實力較強的研究生導師隊伍。

完成了新一輪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修訂工作和職業(yè)型科學碩士學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方案的論證工作,積極推進了學校研究生分類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

健全完善了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過程保障體系,增加了257門研究生學位課程的統一排課,開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教學檢查,處理了兩起教學事故,實行了網上排課、制定培養(yǎng)計劃和選課等系統化管理,進一步促進了研究生培養(yǎng)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

全面推行了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改變了舊的研究生分類,施行了完全學分制,健全完善了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導師資助制和新型的研究生獎學助學,研究生基本獎學金覆蓋75%博士生和70%的碩士生,優(yōu)秀博士生在學期間獲得的最高獎學助學金可達10萬元。學校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引起了省內外新聞媒體的熱烈反響,在省內幾家大報的重要版面或頭版頭條、經視衛(wèi)視臺的黃金時段均有報道,中國教育報》、新華社和新浪網等紛紛刊載了專題新聞。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

進一步完善招生工作制度,健全與完善了我校研究生招生管理制度,形成研究生招生報名、初試、復試和錄取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程序保障,促進了我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標準化,為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招生工作機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進一步加強了學校標準化保密室、考場和考點的規(guī)范化建設,建設了高標準的研究生考試保密室,配置了先進的保密技術防范設施,為保障研究生入學考試安全提供了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

加大了推免生復試權重,革新了特殊人才選拔機制,開辟了校內跨學科、跨學院交流的通道,促進了學校推免生工作機制的創(chuàng)新。學校推免生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的基本做法在今年《教育部簡報》第79期專題刊載,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并向全國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推薦。

四、綜合管理工作

根據學校統一部署,開展了新一輪研究生院管理崗位的聘任工作,對部門結構和崗位職責進行了必要的調整,進一步強化了研究生院管理職能,優(yōu)化了管理隊伍的結構。

制定了學校研究生秘書工作標準,初步形成了研究生培養(yǎng)基層單位管理干部的工作規(guī)范,促進了學院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庐江县| 宜城市| 咸丰县| 济宁市| 蒙山县| 武汉市| 荆州市| 安远县| 潜山县| 永仁县| 南部县| 遂溪县| 吉水县| 邹城市| 咸丰县| 隆尧县| 阳曲县| 娱乐| 越西县| 邵东县| 靖安县| 乃东县| 巴塘县| 将乐县| 东丽区| 崇州市| 宁德市| 达尔| 冕宁县| 敖汉旗| 周口市| 永靖县| 缙云县| 怀化市| 沁源县| 日照市| 错那县| 东乡| 福安市| 凤山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