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8 09:00: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循環經濟是指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其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利用過程,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物高效回收為特征的生態經濟發展形態,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模式,將經濟活動高效有序地組織成一個“資源利用一綠色工業一資源再生”的封閉型物質能量循環的反饋式流程,保持經濟生產的低消耗、高質量、低廢棄,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破壞減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環經濟是在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解決資源環境制約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證。在現實操作中,循環經濟需遵循減量化原則、再利用原則和資源化原則。減量化原則,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針對產業鏈的輸入端――資源,通過產品清潔生產而非末端技術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性開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為經濟活動的投放主體,以期盡可能減少進入生產、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對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實行總量控制。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質量輕型化。此外,也要求產品的包裝簡化以及產品功能的增大化,以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則,要求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盡可能重新變成可以重復利用的資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從原料制成成品,經過市場直到最后消費變成廢物,又被引入新的“生產一消費一生產”的循環系統。資源化原則以廢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要求產品和包裝器具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復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費。使用完畢就丟棄。同時要求系列產品和相關產品零部件及包裝物兼容配套,產品更新換代零部件及包裝物不淘汰,可為新一代產品和相關產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則構成了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但它們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減量化原則才具有循環經濟第一法則的意義。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發展形態本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低碳經濟的核心是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是通過實體經濟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發展模式轉型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適應和減緩地球氣候變暖。其特點是通過不斷增加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清潔能源技術,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重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微觀基礎。它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經濟形態新出現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經濟已成為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主要特征,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從上述分析看。兩者從概念、發展模式、發展側重點等方面存在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經濟的概念是英國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國發表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把低碳經濟作為國家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并出臺一系列鼓勵的配套經濟政策。其主要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共同保護全球氣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環經濟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鮑爾丁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當時,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實現高速發展,但資源環境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為了有效應對,西方工業國家開始探索廢棄物減量化、源頭削減和廢棄物再利用的發展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資源一產品一消費一再生資源”的物質能量多次循環的模式。
(二)針對的重點不同
低碳經濟主要針對的是能源領域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重點是從建立低碳經濟結構、減少碳能源消費人手,進而建立起全社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機制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既是一種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生產方式,是在滿足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利用生態學原理,對經濟活動中的有限資源不斷地進行循環利用,高效率或無浪費地使用資源的一種生產方式。
在產業導向方面,低碳經濟側重強調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石油的產業體系,而循環經濟強調無論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均對廢棄物循環使用,。
在技術運用方面,低碳經濟通過新能源技術、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實現,循環經濟不僅需要循環技術,在現階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對采用這種技術后的成本效益進行比較。
在地區布局上,循環經濟強調工業共生和代謝生態鏈關系,要求上下游企業實現地域上的相對集中,形成循環利用鏈。把廢棄物的排放單位和利用單位在空間上有效集中,可以產生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經濟并不一定強調這種地域上的集聚,它強調的是產業結構問題,要求產業發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較多考慮能源供給與利用的優化。尋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潔能源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措施。
(三)實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均強調要建立全社會的發展模式,如果在全社會倡導少消費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會的概念:如果在全社會各個環節推廣循環經濟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就是建立循環社會的概念。
(四)實施的進展不同
循環經濟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國的響應,1996年德國頒布了《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開始實行八項循環法律,其中《推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環經濟法;美國、法國、英國、新加坡、韓國等發達國家也提出了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計劃與單項法律。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了全國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試點,循環經濟正從試點向制度層面上逐步推進。
低碳經濟由英國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呼應。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式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該“路線圖”對全球邁向低碳經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實踐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持續升溫,低碳經濟在我國逐步興起。
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均成為國際合作機制的內容。歐盟將低碳經濟作為國際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勵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目前,國際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權市場已呈現蓬勃發展之態勢。循環經濟的國際合作也在持續推進,特別是以循環技術的聯
合開發和示范推廣為重點,國際性和區域性的合作研發、技術援助已形成相當規模。
二、低碳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深化
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四個更”: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這“四個更”是循環經濟原理的精神實質,是推行循環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低碳經濟要解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問題,循環經濟要解決資源有限和需求無限的矛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可以實現“四個更”的愿景。發展循環經濟是在更大、更廣范圍內解決能源資源的浪費、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等問題:而低碳經濟是集中緩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長對地球和人類社會造成的災難和嚴重影響。
展低碳經濟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這對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啟示和促進作用。
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既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所在,又是循環經濟要解決的突出難題,還能促進循環經濟向縱深加快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完善和延伸。循環經濟的“4R”原則(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深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循環經濟還是低碳經濟,基本實質內涵是相同的,其針對問題均是相對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經濟發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節能與減排”:其發展目標是共同的,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存”:其衡量標準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兩者從本質上是沒有多少區別的。均是世界面臨共同挑戰、為了共同目。標而尋求新的經濟模式的不同稱謂而已。鑒于從發展的歷史看,循環經濟這一稱謂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各_國已有廣泛認同和發展經驗;從制度層面看,我國已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及大量政策規章;從覆蓋范圍看,“循環經濟”相對較廣,特別是“低碳”經濟重點關注碳減排,過于狹窄:因此,有些專家建議為便于政策的延續性與穩定性,避免陷于語義混雜、熱衷時髦、難以理解、政出多門等不必要的詞語困境,相關政府部門統一使用“循環經濟”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執行部門和公眾也易于接受。當然,從城市的區域化管理角度講。低碳城市目前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重點,很多國際大都市把發展低碳城市作為目標。低碳城市既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發展循環經濟最終也是要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可延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設低碳城市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標來倡導。
三、對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不可厚此薄彼
關鍵詞 低碳模式;低碳均衡;循環經濟;綜合集成
中圖分類號 F0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3-0001-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1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自1972年首次提出以來,已深入到人類發展的各個層面,特別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模式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 “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循環經濟發展進程中,始終面臨一系列重大的環境問題,其中最根本、最棘手的就是如何解決因化石能源無度利用導致溫室氣體過度排放而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2003年,英國政府在其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引起全球廣泛關注[1];2007年,美國出臺《低碳經濟法案》,表明未來低碳經濟將成為其重要的戰略選擇[2];2007年,主席提出中國將“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2008年,日本以《構建低碳社會的12方略》為基礎著手實施“低碳社會行動計劃”[3]。《斯特恩報告》指出,“現在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碳減排,將可避免未來因環境惡化造成的每年5%-20%的GDP損失”[4],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可持續發展框架下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將通過判明循環經濟的低碳價值,闡述循環經濟的理論困境,結合我國循環經濟的現實困境,提出循環經濟的低碳模式,并運用系統綜合集成思想,構建低碳模式基本框架和實現途徑。
1 循環經濟的低碳價值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循環經濟是 “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蘊含了節能減碳的價值品質。然而,在目前技術水平約束下,循環經濟在能源環節中面臨巨大瓶頸,作為特殊資源的化石能源無法完全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要突破該瓶頸,在理論和現實意義上都要求發展循環經濟的低碳模式。
1.1 循環經濟指標分析
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框架內容,是衡量其發展狀況的重要工具。分析其指標體系,可從深層次上判明循環經濟 “減碳”的價值品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我國循環經濟宏觀評價指標由能源利用指標、水資源利用指標、礦產資源利用指標和廢棄物再生利用指標四大部分構成,如表1所示。1.1.1 能源利用指標分析
能源利用指標用來衡量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結構狀況,包括:能耗強度高耗能產品單位能耗、供電標準煤耗和能源加工轉換總效率四類指標。其中前三者是逆向指標,能源加工轉換總效率為正向指標;前三者的值越小、后者的指標值越大均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耗量越小,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越少。
1.1.2 水資源利用指標分析
水資源利用指標用來衡量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包括:農業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三類指標。其中前兩種是正向指標,后者是逆向指標,前者的值越高或后者的指標值越低說明水資源利用效率越高,水資源的新開采量就越小,社會總能耗就越小,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應就越少。
1.1.3 礦產資源利用指標分析
礦產資源利用指標用來衡量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礦產資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屬再生利用率。前者是正向指標,后者是逆向指標,其指標值越優說明礦產資源利用效率越高,礦產資源的新開采量就越小,社會總能耗就越小,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應就越少。
徐玖平等:發展循環經濟的低碳綜合集成模式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3期1.1.4 廢棄物再生利用指標分析
廢棄物再生利用指標用來衡量廢棄物的利用效率和處理效率,包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和處置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廢金屬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CO2排放量。前五類指標其值越高說明廢棄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資源的開采量就越小,社會總能耗就越小,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應就越少。
上述分析表明,在循環經濟的主要指標具有明顯的低碳意義,體現著循環經濟追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總量的減量化發展原則。表 2 顯示了循環經濟指標在節能減碳方面的低碳價值及其所具備的化石能源利用減量化、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化的內涵和品質。
1.2 循環經濟面臨困境
循環經濟遵循“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合流程,主張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并將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循環經濟現有框架下,以人類現有的技術而言,作為特殊資源的化石能源無法完全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如圖1所示)。
在正常情況下,自然界的碳循環是平衡的,在漫長的農業社會溫室氣體(CO2)濃度一直穩定在280PPM,但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濃度一直處在快速上升的趨勢[5];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凡特•阿累利烏斯認為,化石能源(高碳能源)的燃燒使用將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氣中CO2的濃度[6],預計到2050年,溫室氣體濃度將達到550PPM[7],這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種減少、災害性氣候頻繁等,極大地擾亂自然生態系統內部的平衡。
為維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循環經濟亟需通過模式創新降低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的人為碳通量,通過減排CO2、減少碳源、增加碳匯,改善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在實踐上,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在能源和環境方面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難以克服的問題。
1.2.1 節能減排問題凸顯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能源消費持續增長,“節能降耗與發展排放”問題突出。2003年我國的單位GDP能耗為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5倍[8],單位GDP水耗是發達國家的5.1-35.8倍[9],目前,由于經濟規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導的能源結構,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如表3所示),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很高,并呈快速增長趨勢,預計2020年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CO2 排放國[10]。在循環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國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任重道遠。
1.2.2 能源結構嚴重高碳
在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分別高達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國家,相對而言石油和天然氣比例較低,人均石油開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1%左右[11]。我國能源結構 “富煤、貧油、少氣”的特征,決定了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清潔能源比例較低,CO2排放強度高,導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碳”特征異常突出。
1.2.3 產業模式極不合理
我國經濟在高增長過程中形成了“高速發展、高碳排放”的發展路徑,由于產業結構失衡,能源結構單一,三大產業發展模式高碳問題異常突出,高能耗的工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過高,尤其是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強排放、重污染”的行業在我國第二產業中比例過高,而低能耗的生態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導致經濟發展“持續高碳”。
綜上所述,面對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全球氣候變暖的困境,結合我國循環經濟的現實瓶頸,亟需創新循環經濟的低碳模式,通過構建“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低碳動態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2 低碳模式結構特征
循環經濟的低碳模式是以“社會-經濟-生態”復雜巨系統為背景,以提高碳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特殊循環經濟模式,其本質是一種經濟控制模式,按照減量化原則,通過源頭控制減少CO2排放,即減碳,通過末端控制,即固碳,來實現溫室氣體的減量化排放,重構人類的經濟社會系統,使“社會-經濟-生態”在低碳目標下具有耦合結構,形成其特有的結構特征。循環經濟低碳模式結構如圖2所示。
2.1 系統整體特性
低碳模式是由經濟、社會、生態系統按一定系統規則、秩序構成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其在系統要素、層次、目標、運行等方面都具有復雜、有序、多元、耦合、動態的整體特性。
2.1.1 系統要素互為基礎
開放性。開放性體現在以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物質、能量交換為基礎,以各個子系統間碳減排為手段,以提高炭生產力為目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低碳模式不斷從外界汲取負熵流,在系統內部,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互為背景,通過碳減排,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低碳動態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1.2 系統層次有序眾多
高維性。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經濟、低碳社會和低碳生態等子系統構成的復雜巨系統,而每一個子系統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統,由于低碳系統組織在作用、結構與功能上表現出等級秩序性,以上這些系統還可以繼續劃分系統等級,如此逐層分解,形成了低碳模式系統的龐大的層次結構。
2.1.3 系統目標復雜多元
復雜性。低碳模式是 “經濟-社會-生態”三維一體的多目標復合系統和有機整 體,發展低碳模式就是要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著眼,綜合協調和控制循環經濟系統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統籌整體功能和局部利益,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動態均衡。
2.1.4 系統運行動態演化
涌現性。在低碳模式內部,經濟、社會和生態各子系統之間通過吸收、反饋、協同、耦合等系統運動,在動態中實現系統的優化和創新,從而使系統內部組織和結構,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獨立到融合、從封閉到開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現出各子系統所不具備的整體效應即:“經濟-社會-生態”的低碳均衡動態發展。
2.2 立體模式結構
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態系統系統為背景,以社會經濟系統為核心,通過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發展節能減排技術、優化消費習慣達到減少碳源的目的,從而根本上改變對化石能源的高消費造成的高碳排放;同時,通過技術創新,發展碳中和技術、碳封存技術,積極發展炭匯林,建立炭匯交易機制,減少環境中CO2的存量,使得碳排放和碳吸收達到動態平衡,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低碳模式的框架結構如圖3所示。
2.2.1 多跨度時間結構
低碳模式可分為四個相互影響時間跨度,較長周期跨度制約著較短周期跨度的發展,同時較短周期跨度的變化累積形成較長周期跨度的動態演進。低碳模式時間結構如圖4所示。
(1)短時間跨度-企業層面低碳經濟。一般為5年以內,在此期間,系統的外部環境作用相對較穩定,其核心環節是通過實施碳減排技術,減少CO2排放量承擔起企業的生態責任。
(2)中時間跨度-產業層面的低碳發展。一般為20年以內,在此期間,經濟發展會顯著改造系統內外部環境,其核心問題是實現產業范圍內的結構調整,通過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配置,實現產業的低碳發展。
(3)長時間跨度-社會層面的低碳社會。一般為50年以內,在此期間,系統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甚至超出人類的認知水平,其核心問題是在全社會進行低碳模式的系統改造,“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理念深入人心,人類全面、穩步、有序地步入低碳時代。
(4)超長時間跨度-全局層面的低碳生態。一般為100年以內,在此期間,系統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已深刻影響系統每個組元的運行,其核心問題是構建低碳生態系統,實現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具有自然條件下的碳平衡,全面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壓力。
2.2.2 多層次空間結構
低碳模式可分為逐次擴大的四個層次,形成 “企業-產業-社會-生態”的整體空間結構。
(1)小空間跨度。關注企業層面的低碳模式,在企業內通過推行碳減排技術和能源替代策略,減少生產和服務中化石能源使用量,實現CO2排放最小化。
(2)中空間跨度。關注產業層面的低碳經濟,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推行碳減排和固碳技術,提高炭生產率,在同樣經濟產出水平下,減少CO2的排放量,實現經濟系統的低碳化。
(3)大空間跨度。關注社會層面的低碳發展,最大限度高效地利用能源,減少CO2排放,實現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低碳化,構建低碳社會體系。
(4)超大空間跨度。關注整個生態系統的低碳發展,通過降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中CO2的排放量,使得整個地球生態系統恢復至正常的CO2水平,從而達到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目的。
綜上分析,低碳模式要求人、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子系統,在時間和空間的微觀、中觀、宏觀和超級四個尺度動態、立體地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3 動態運行模式
低碳模式,在運行模式結構上分為三個層次:低碳高效經濟系統、低碳和諧社會系統、低碳均衡生態系統;通過生態控制理論,在經濟系統高效運行前提下,通過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控制碳源,減少碳排放;在社會系統和諧穩定的基礎上,改變人們的高碳消費習慣,減緩高碳生產的動力,控制碳源;在生態系統,通過保護與發展森林、草地、濕地等微系統,增加碳匯,恢復生態系統自然的碳循環平衡;通過低碳模式的耦合作用,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低碳動態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2.3.1 低碳高效經濟系統
低碳經濟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耦合體,由若干清潔生產企業、循環關聯產業、生態工業園區和多條生態工業鏈組成,涵蓋了經濟系統中的生產、物流、消費、能力支撐各個層面。企業、產業和園區之間,通過節能減排,調整生產結構和能源利用結構,使系統中的化石能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開發清潔能源,減少CO2排放實現整個經濟系統的低碳化和高效化。
2.3.2 低碳和諧社會系統
低碳社會系統是將低碳理念注入社會生活各層面,以政府服務體系、法律法規體系、技術創新體系、信息服務體系、文化道德體系、約束激勵機制等為支持,把低碳經濟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通過發展綠色住宅、建立生態社區、構建低碳消費等措施,全面減少社會層面的碳排放,最終實現和諧文明的低碳社會。
2.3.3 低碳均衡生態系統
低碳生態就是在經濟領域實現低碳轉型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低碳社會,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低碳均衡,從根本上減少人類活動造成的CO2過量排放的問題,從而實現生態系統自然碳循環的動態平衡,消除溫室氣體過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解除由此帶來的生存危機。
3 低碳模式集成體系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繼承與發展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優秀思想,通過構筑“人類社會-生態環境”系統的低碳動態均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發展特征,實現人類生存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彰顯生態文明的價值品質。低碳模式的發展體系以生態倫理理論、生態經濟理論、生態控制理論和循環經濟為理論基礎,通過系統集成耦合產生低碳模式的理論體系;通過產業模式和能源結構優化調整,以低碳技術為發展手段,在低碳政策保障體系的框架下,追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低碳動態均衡,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低碳模式綜合集成體系如圖5所示。
3.1 理論集成
低碳模式通過構建“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低碳動態均衡,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整體。低碳模式是在生態倫理指導下,實現生態文明的社會經濟發展范式。低碳模式將 “天人合一”的思想具體為“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的低碳動態均衡。在低碳發展框架下,通過繼承已有思想,融入低碳理念,耦合形成低碳模式理論體系和理論創新。低碳模式理論集成體系如圖6所示。
3.1.1 理論體系
生態倫理、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構成了低碳模式的理論基礎。生態倫理為低碳模式提供發展哲學,生態經濟為低碳模式提供發展框架,循環經濟為低碳模式提供發展路徑。低碳模式通過繼承與發展現有的文明成果,立足“社會-經濟-生態”巨系統,以系統低碳均衡為價值判斷,從資源、產業、社會和生態四個層面演繹出完整的低碳模式理論體系。
低碳資源理論是以資源能源為對象,闡述在低碳模式框架下,關于資源減量化循環化利用、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低碳能源及其開發利用技術的相關理論;低碳產業理論是以產業經濟為對象,闡述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關于利用低碳技術進行企業清潔生產,產業優化布局的相關理論;低碳社會理論是以社會系統為對象,闡述在追求低碳和諧社會過程中,關于如何貫徹低碳理念,優化社會消費方式,構建低碳社會的相關理論;低碳生態理論是以生態系統為對象,闡述在實現低碳生態均衡過程中,關于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增加碳匯、維護自然系統碳循環平衡、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系統低碳動態均衡,構建低碳生態的相關理論。
在低碳模式理論體系中,低碳資源是基礎,為實現低碳均衡提供資源利用的理論技術;低碳產業是核心,為低碳經濟的重點經濟環節提供相關理論技術;低碳社會是保障,為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實現低碳均衡提供社會制度保障的相關理論;低碳生態是目標,通過低碳資源理論、低碳產業理論和低碳社會理論刻畫人類社會的低碳發展路徑,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的低碳動態均衡,最終走向可持續發展。
3.1.2 理論創新
低碳模式作為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繼承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思想的全新的發展模式,在理論創新方面具有全新的理論品質。低碳模式理論體系通過繼承與發展,從發展哲學和發展范式兩個層面成了新的理論品質。
在發展哲學層面,低碳模式以低碳理念為核心創新了低碳世界觀、低碳倫理觀和低碳價值觀。低碳世界觀是在繼承“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基礎上,用“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低碳動態均衡的觀點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導人類實踐活動;低碳倫理觀是在生態倫理思想的基礎上,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反思人與自然關系,以“人類屬于地球,而地球絕不屬于人類”的價值判斷,重新定位人類在“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巨系統中的坐標;低碳價值觀以低碳世界觀和低碳倫理觀為基礎,以“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低碳動態均衡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判斷標準,重塑人類社會在“高發展-高排放”困境中的價值體系,以低碳價值作為作為人類生產、消費的價值取向。
在發展范式層面,低碳模式以低碳發展為導向創新了低碳發展觀和低碳經濟觀。低碳發展觀是在低碳世界觀的基礎上,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生存危機,以實現低碳均衡作為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最根本、最現實、最緊迫”的發展目標,通過“社會-經濟-生態”巨系統低碳動態均衡,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觀是在低碳發展觀的基礎上,針對社會經濟“高發展、高排放”的高碳瓶頸,在低碳技術和低碳制度支撐下,以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為手段,通過清潔生產機制,追求經濟發展路徑由高碳經濟向“高發展、低排放”的低碳經濟轉向,實現低碳均衡前提下社會經濟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
3.2 現實框架
低碳模式為解決循環經濟碳減排壓力,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效的發展路徑。低碳模式是針對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問題,以提高碳生產率構建低碳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能源消費和廢棄物減量化排放為原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本特征,以能源結構調整、產業模式優化和技術體系創新為主要手段,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低碳政策體系為重要保障的特殊的循環經濟模式。實施低碳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與“高碳排放”之間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構筑低碳均衡,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3.2.1 以能源問題為突破實現持續發展目標
低碳模式以持續發展為目標。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新經濟發展模式。低碳能源是低碳模式的基本保證,清潔生產是低碳模式的關鍵環節,循環利用是低碳經濟的有效方法。低碳模式通過進行一場深刻的能源經濟革命,推進現代經濟發展由以碳基能源為基礎的不可持續發展經濟,向以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根本轉變,加速能源消費結構由高碳型黑色結構,向低碳與無碳型綠色結構的根本轉變。低碳模式在本質上是可持續發展模式,持續發展是低碳模式的根本方向,低碳模式是最具操作性的、可量化的持續發展模式。
3.2.2 以節能減排為方式彰顯循環經濟本質
低碳模式以循環經濟為本質。節能減排是應對溫室氣體減排國際壓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態日益惡化問題的主要手段,是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發展目標的著力點。低碳模式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選擇、最佳體現與首選途徑,同時又向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循環經濟的“3R”原則中,“減量化”首先應該通過節能減排實現化石能源利用少量化和碳排放最小化、無碳化。發展循環經濟內在要求發展低碳模式,循環經濟是低碳模式的本質,低碳化發展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
3.2.3 以低碳能源為重點推動能源結構調整
低碳模式以能源結構調整為手段。低碳發展是指在保證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約束將制約經濟發展方向的選擇,決定經濟社會向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向演化發展。在保持現有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不變甚至更優的條件下,以低碳能源為重點改善能源結構,通過限制高碳能源在社會能源構成中的比例,積極開發低碳能源,合理調整能源結構,優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實現碳排放總量和單位排放量的減少。因此,為了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和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的雙重目標,以低碳能源為重點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是低碳發展的有效途徑。
3.2.4 以低碳產業為支撐實施產業優化模式
低碳模式以產業優化模式為途徑。產業結構將制約經濟發展的路徑模式,決定社會經濟溫室氣體排放的強度。在國民經濟中,三大產業生產特征不同,其能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同。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循環經濟模式,要實現社會經濟低碳轉向,須調整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通過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業落后生產能力,發掘服務業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減少碳源;發展生態農業,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碳匯,吸收CO2,增加碳匯;必須以低碳產業為支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社會經濟從“高增長,高排放”的高碳增長模式向“高增長、低排放”的低碳增長模式轉變,實現產業模式優化。
3.2.5 以低碳技術為主體構筑創新技術體系
低碳模式以低碳技術創新為方法。低碳或無碳技術的研發規模和速度決定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的規模,低碳技術主要包括三類:溫室氣體的捕集技術、溫室氣體的埋存技術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術。低碳技術將成為未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應以新能源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平臺為依托,從組織體系、對象體系、投入體系、服務體系四個層面,構建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投入為基礎、服務為保障、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產學研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
3.2.6 以政策體系為保障開展低碳模式示范
低碳模式以政策法規體系為保障。低碳政策保障體系是實現低碳能源結構調整、推行低碳產業優化模式、構建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平臺,低碳模式的發展須依靠政策保障來降低其成本。我國應主要從低碳政策體系、低碳市場體系和低碳考核體系三個方面構建低碳模式政策保障體系,在此基礎上,創建“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全民參與”的低碳模式試點機制,有重點、有針對地從區域(城市)和產業(企業)兩個層面系統性、有步驟的開展示范;積極打造以“高速增長、低碳排放”為特征的“低碳模式示范工程”,充分發揮其“以點帶線、以線促面”的試點示范作用,促進社會經濟實現低碳發展。
4 結 語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繼承與發展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優秀思想,通過構筑“人類社會-生態環境”系統的低碳動態均衡,實現人類生存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彰顯生態文明的價值品質。低碳模式是針對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問題,以提高碳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發展目標,以能源消費和廢棄物減量化排放為發展原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本特征,以能源結構調整、產業模式優化和技術體系創新為主要手段,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低碳政策體系為重要保障的特殊循環經濟模式。實施低碳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通過構筑低碳均衡達到“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R].2003.
[2]Federal Government of U.S. Lowcarbon Bill [R].2007.
[3]Japanese Government. 12 Pieces of Strategy to Build a Low Carbon Society[R].2008.
[4]N Ster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The Stern Review[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IPCC. Emission Scenario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77-179.
[6]中國科學院能源戰略研究組.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專題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9-41.[Academy of Sciences Energy Strategic Seminar.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39-41.]
[7]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統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R].2006:77-79.[State General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Report of China's Green National Accounting System 2004[R].2006:77-79.]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al Health Country Profile――China [R]. 2005:89-91.
[9]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 [ J]. Energy Policy .2005 , (33) :1643-1659.
[10]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 [J]. Energy Policy ,2005 , (33) : 1723-1743.
[11]A Kawase R, Matsuoka Y, Fujino J .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 Energy Policy, 2006 , (34) : 2113-2122.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Metasynthesis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XU Jiuping LI Bi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610064, China)
【關鍵詞】 循環經濟; 低碳經濟; 建材企業會計; 應對策略
一、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對建材企業會計的挑戰
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興起,改變了企業的經濟環境和經營理念,促使企業對現行的管理要素、管理模式、管理對象以及管理思維進行創新。隨著企業核算事項的增加和調整,企業又面臨著新的會計核算對象、會計核算要素、會計核算思路,最終催生新的會計核算模式。循環經濟所倡導和推進的“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低碳經濟要求的碳要素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都要求企業在資產負債關系、成本收益關系、投融資關系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說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也許是本世紀以來會計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是沒有疑義的。挑戰與機會并存,企業會計也在這種挑戰中面臨著新的發展,這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建材企業會計領域更是如此。
我國的工業大都是資源密集型產業,環境負荷非常大。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賴規模效益的企業發展方式,既影響工業自身競爭力的提升,也加劇了能源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的壓力。2009年全國工業能耗占社會能耗總量的71.3%;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學需氫量分別占全社會的84.5%和34.4%。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主要建材產品(如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石材和墻體材料等)產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泥、平板玻璃的生產能力分別占到了全球的50%。建材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總量中占有較大比重,近10年來一直占GDP的3~5%。另一方面,建材工業能耗總量約占全國能耗總量和工業能耗總量的7%和10%,建材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占全國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的18%。建材工業能源消耗又主要集中在水泥、建筑衛生陶瓷、平板玻璃、水泥制品、磚瓦、石灰、玻纖等行業,其能耗總量占建材工業能耗總量的95%,其中前3個行業占86.56%。對于建材企業來說,隨著社會經濟增長方式和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在節能減排、資源利用、環境友好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建材工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實施,使整個建材企業要面對資源利用、減排降污、產品優化、技術支撐體系改變等方面的挑戰。從建材工業來說,水泥行業發展新型干法技術、玻璃行業發展浮法工藝、建筑陶瓷行業推廣輥道窯技術和衛生陶瓷改變燃料結構采用潔凈氣體燃料無閘缽燒成工藝、積極推廣應用新型建材等新技術、新工藝所帶來的新技術體系改變,也直接要求其企業管理思想革新和成本核算體系改變;從建筑物標準來說,50%的節能建筑設計、供熱體制改革、居民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供熱在城市中的廣泛推行、小城鎮建設的新建筑要求、原有城市的建筑節能體系改造、新空調技術的廣泛推進、節能門窗和新型墻體材料的運用、太陽能地熱等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所有這些都對建材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直接影響著建材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的重建和創新。
從會計核算角度看,實施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挑戰性主要在于在生產及投資決策(包括清潔生產、節約生產、低碳生產等)、碳排放權的確認與計量、物料投入的核算、再利用會計事項、再制造再循環(從企業內部到行業間再到社會層面)的會計信息披露和會計評價分析問題、企業會計評價等方面,都是過去會計核算中很少涉及的。隨著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深入,建材企業會計必須面對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挑戰。只有及時認識,及時行動,在會計研究、會計應對、會計實踐上探索總結相應的理論和做法,才能在推進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會計的基礎和工具作用,實現企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模式下建材企業會計的應對策略
根據企業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新特點,在現有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將環境因素、節能減排、排、清潔生產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中,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會計核算體系,就是建材企業會計工作者們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首先,循環經濟歸根到底可以用“3R”原則來概括,因此,建材企業會計應對也應從這方面入手研究和實踐。
減量化:在同一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中的資源減少投入或產出效率增加,或在原生產中不改變產品功能(如有改變也是更經濟和更環保)和用戶需求情況下的原(輔)材料替代,或在生產過程中關鍵原材料的減量和替代。通過具體企業的減量化帶來一個行業的減量化,再通過具體行業的減量化實現社會經濟模式(生產和消費)的減量化。企業會計在減量化過程中,會發生核算對象、核算要素、核算方法、核算體系、核算信息和核算模式等的變化。例如,當節能減排成為企業生產(產出)的強制性制度安排時,企業就面臨核算對象、數量和質量的變化。在建材工業中,由于能源消費構成產品成本的主要內容,加強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的核算,無疑是進行財務會計核算和會計制度深化的核心內容。再從建筑節能方面講,采用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會帶來節能的明顯效果,因而會計核算的及時反映、比較分析,既成為建材行業管理水平的標志和目標,也成為建材企業管理的主要內容,更是建材企業會計核算創新的基本途徑。
再利用:再利用是在同一生產過程和工藝中,可循環使用的原輔材料的再利用、廢棄物的再利用、回收物的循環利用等。再利用是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關鍵生產活動,沒有這個環節,企業生產組織就不能構成循環回路,產品物質就不能實現循環再利用,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就不能實現,資源利用率就不能提高,成本收益率也無法提高。廢棄物或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改變了企業的資源利用模式,從工藝流程和管理技術上講,從物料供應到利用和再利用、再制造、回收資源化和回收處理等等,這種循環利用模式不僅在于宏觀經濟、生態經濟的改善或改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導致了企業對資源、資產、資本利用會計核算的改變和創新。例如,在企業對同質廢棄物的利用時,物料成本會計對于企業核算的產出效率,既關系到整個企業的生產流程的科學合理,也直接影響企業成本的優化和降低。在建材企業中,實現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一個突出的會計問題或會計核算實踐,就是要適時地推行物料成本會計。物料成本會計又稱物質流轉成本會計(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或資源流轉成本會計(Resource Flow Cost Accounting,RFCA),是由德國的經營環境研究所首創。物料成本會計是基于流量管理理論的環境管理會計的一個有效工具,也是近年來流行于歐美日國家在實踐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方面的一個成本會計核算系統。但我國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都很少。在建材企業大力推行物料流量成本會計將引發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將有助于填補我國會計理論在該領域研究的空白,并為企業會計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證檢驗提供可參考的研究范式。
再循環:在同一生產環境和工藝過程中,輔助材料的再循環利用(例如廢水污水的凈化處理及循環利用),既是企業生產模式(對投入、核算、產出等影響)的改變,又是對整個社會經濟系統――循環經濟――的承諾、擔當及實現。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計面臨著既有企業內部的經濟循環事項,例如水的循環利用;又面臨著回收物的循環利用,例如建筑廢棄物轉化為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原材料。這些循環利用的會計事項、核算方式,都對企業會計體系造成影響和改變。隨著城市化及建筑業的發展,拆舊建新必然產生大量的建筑固體廢棄物(廢棄混凝土、鋼材和廢金屬、廢料、廢物等),典型的再循環模式之一是建筑固體廢棄物再循環利用模式。從循環利用的角度看,廢金屬可再冶煉、廢玻璃可再成型、廢木材可造紙、粘土及頁巖磚再轉入陶瓷企業。這種社會層面的再循環利用僅是“再循環”的一個方面。建立企業的廢舊材料利用的信息制度,通過廢棄材料的定價和核算機制,完善其市場化功能,顯然是擺在建材企業會計工作面前的一大任務。
其次,從低碳經濟角度來認識建材企業的會計問題。盡管到目前為止,低碳經濟對碳會計核算的影響還未深入到象循環經濟那樣的地步。但僅從目前情況看,低碳經濟要求企業會計的改變或適應,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對碳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二是碳排放會計處理(包括會計主體確認和會計核算);三是碳會計信息披露及差異化處理問題;四是碳基替代的經濟技術分析和財務評價分析等等,這些都是建材企業在實施低碳經濟中所必須解決的財務會計問題。以排污權會計為例,排污權交易的會計規范就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為基礎的。而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資產規模較大時,如果同時確認遞延收入則會增加權益;如果免費獲得排放額則會增加當期利潤,從而形成會計處理差異。這一會計結果表明,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和方法已無法適應排放權模式,需要重新認識和構建。利用公允價值會計思想,積極進行碳會計研究,推動碳信息報告制度的建立和運行,加大碳會計信息披露,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建材企業會計核算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無論是低碳經濟還是循環經濟,對企業管理的重要影響都在于直接對現行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產生嬗變。如果讓企業自覺實現清潔生產、資源效率下的持續經營、環境生態下的科學發展,就必須解決企業核算制度財務體系問題。而現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是在過去的資源利用和既定假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經濟活動中的環境因素和資源效率、社會責任因素。具體而言,沒有將自然生態和資源環境確認為資產或負債,沒有將企業應承擔的社會效益責任、環保責任、資源節約責任確認為負債,沒有將資源和環境資本確認為所有者權益,沒有專門反映確認資源循環過程中再生資源產生收入和費用、利潤和分配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建材企業中也照樣存在。因此,解決好企業會計核算的適應性改變和適度創新,不僅對建材行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而且對全國各行各業來說也是一個標志性的循環經濟會計典范。
三、當前推進建材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一)以建材行業為主導、建材企業為基礎,積極開展循環經濟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制度構建
就理論研究而言,循環經濟會計和低碳會計都是環境會計在實踐運用中的延伸、擴展和創新。基于會計理論,環境會計可劃分為環境財務會計和環境管理會計。環境財務會計涉及的會計核算要素、假設、對象、準則等方面。從建材企業角度看,主要還是結合建材企業特點和循環經濟“3R”要求,對建材企業的循環經濟會計主體、核算對象、核算方法、報告制度等方面研究,逐步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實施的會計核算內容,以達到盡快進入、實踐提高、為企業轉型提供財務會計服務,最終實現建材企業的循環經濟會計核算目標。例如,推行物料成本會計、加強資源流轉成本核算、廢棄物的成本和利用核算、碳會計信息報告等等,就是建材行業(協會)當前應重視和力行的一項工作。而環境管理會計涉及具體的會計核算項目、事項和會計核算對象,是針對具體企業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事項而進行會計管理。例如,碳基替代技術的實施要求首先要對其碳基替代的經濟成本、長期成本的確認、分攤、效益進行財務分析,對資源資本化(環境資本)、外部項目內部化、資本預算和收益回報(包括非會計收益和社會責任等)進行分析研究,實踐探索。這些對于建材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低碳生產、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企業循環經濟會計制度,當前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制定循環經濟會計條例制度,包括基本的核算原則和章程、循環經濟會計管理體系、會計人員責任、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制度、稽核審計規范、循環經濟會計成本核算制度及會計信息報告和財務會計分析制度;二是設置企業循環經濟會計核算體系,包括確定循環經濟會計主體、確定核算循環經濟會計核算對象、進行循環經濟會計確認與計量、進行循環經濟會計的賬戶設置和會計報表設置;三是實施循環經濟會計信息的報告、披露和分析利用等。
(二)大力推廣物料成本會計核算
在建材企業實現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推廣運用物料成本會計核算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物料成本會計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資源流轉的各個環節進行歸集,追蹤從輸入至輸出的全部物量,再乘以單價得出不同環節的成本。在輸出端形成了產品、廢棄物兩個流向(正制品和負產品),其資源流轉成本都可細分為材料成本、系統成本、運輸成本和處理成本。資源流轉成本會計的出現,使建材行業企業中的資源利用、再利用的會計核算具有了很高的實用性,也為建材行業企業推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提供了極好的運用工具,為循環經濟會計的建立和運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可以說,物料成本會計是在注重經濟影響的同時更注重企業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對于和產品同屬于生產過程產出物的固體廢棄物、廢氣、廢水等物質,像產成品一樣進行同等核算,使資源浪費和環境負荷成本可視化,從而使企業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的自覺行動,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產生減少資源消耗、廢棄污染物排出的內在需求,以達到企業經營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
(三)改進建材企業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和方法
以會計發展理論為基礎,從建材企業的實際出發,構建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的框架。在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的會計報表應該在報表附注中就影響報表數據的相關環境、資源信息進行披露,如花費多少錢購置了清潔環保類設備、花費多少錢為環境污染買單、投入多少進行相關研發、享受多少符合國家政策政府補助等信息進行披露。鑒于當前會計報表不能反映資源、環境價值的情況,因此,會計報表應在當前會計報表基礎上加上企業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相關信息的披露。企業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相關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鑒現行財務報告的思路,利用會計報表和報表附注來充分揭示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對企業的影響,并附上專門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報告提供企業的資源循環利用情況,定期對外披露環境信息,及時解脫環境責任,實現自身經濟效益與周邊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此外,還應在企業評價考核體系、會計隊伍建設、行業會計指導等方面深入開展工作,但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經濟網.工業節能減排應實行更高標準[DB/OL].(2010.6.1).
[2] 楊鐵生.加強節能減排,推進工業發展方式轉變(N).經濟日報,2010-6-13.
[3] 中國投資咨詢網.2010-2015年中國建材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DB/OL].
[4] 中國網.建材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對策.省略.2006.7.20
[5] 馮巧根.基于環境經營的物料流量成本會計及應用[J].會計研究,2008(12):69-76.
[6] 鄭玲,肖序.基于系統視角的資源流成本核算模型創建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8):3-7.
[7] 張金利,姚偉龍.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北京市建筑固體廢棄物再利用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4):88-93.
[8] 周志方,李曉青.國際環境會計指南與實務的歷史進程、最新動態評述及啟示[J].當代經濟科學,2010(6):113-121.
關鍵詞: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1-0025-02
一、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概述
“生態經濟”概念起源于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的《一門科學一生態經濟學》一書。生態經濟指在追求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其本質是將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復合型生態系統,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循環經濟”術語首次使用于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伯斯和特納《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循環經濟指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將資源消耗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的經濟增長方式。其是在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的前提下,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
“低碳經濟”首次出現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政府文件中。低碳經濟指通過技術創新與新能源開發等手段,通過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其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最終實現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綠色經濟”源自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綠色經濟藍圖》一書。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學界從不同角度對綠色經濟做出了定義和解釋。聯合國環境署將綠色經濟定義為:一種增加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減少環境和生態風險的經濟。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遂寧綠色經濟研究院院長季鑄教授將綠色經濟定義為: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
二、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的相同點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資源等危機而相繼提出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認識和總結的體現,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實現人類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四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之間是既有各自的特征和切入點,又具有相互補充性,為了應對人類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危機,我們不能將他們對立和排斥起來,而應該將之組成一個系統工程,共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產生背景是相同的
它們都是我們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資源、環境、生存等危機后進行深刻反省的情況下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都是針對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收益的落后經濟發展模式,主張從結構和機制人手,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環境,以新思維、新辦法追求以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生態平衡為特征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理論基礎從根本上來說是相同的
幾種經濟形式的理論基礎都是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理論。它們都強調資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在考慮人類通過改造自然發展自身的同時,必須考慮人類經濟活動與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把組成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要素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協調人類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
(三)依靠的技術手段方法是相同的
它們都是以生態技術為基礎。這里所強調的生態技術是指遵循生態學原理與經濟規律,能夠節約有限的資源,更好地保護環境,維持整個生態的平衡,促進與改善我們人類與哺育我們的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切實用的各種手段和方法,既包括科學技術本身,又包括科學倫理與價值等社會作用問題。為了追求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下的經濟持續增長,必須把生態環境和經濟活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依賴于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包括廢物處理技術、能效技術等生態技術建立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
(四)追求的目標是相同的
它們的目標都是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前提下,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和友好型環境社會的實現。這就要求我們人類在發展經濟社會的同時將自身作為生態大系統之中的一個子系統或者一部分,考慮整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我們所能地去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從而實現人類與大自然的文明和諧發展之路。
三、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的不同點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都是一種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之間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但它們也在提法、產生背景、核心內容、研究角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一)產生背景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生態環境問題,人們就將生態學和經濟學結合產生了生態經濟學。20世紀60年代,人類的環境保護思潮和運動逐漸興起,西方工業國家開始探索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來改變傳統的末端治理方式,于是就產生了循環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全球氣候的變暖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出了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是人類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了能夠有效應對資源危機并減少人類對資源環境的破壞,追求經濟增長與社會、自然生態之間的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
(二)核心內容與著眼點不同
生態經濟的核心就是通過建立環境與生態保護體系實現經濟和自然系統的協調發展,其存在目的以及著眼點是協調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倡導建立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體系,減少資源消耗和提高環境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化,它的著眼點就是循環利用。低碳經濟的核心是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去推動能源技術創新及人類消M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其著眼點在于低碳發展。綠色經濟通過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來發展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以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其著眼點在于強調綠色發展。綠色經濟的最大價值在于“綠色”二字,其相當于“生態、循環、低碳”而言,其因更貼近于自然而多了一份親切感。人們一聽到“綠色”就能聯系到大自然中植物等本身的顏色,不需要專家學者們的解釋就能有一個更加直觀明確的認識和理解。
(三)研究角度不同
生態經濟期望通過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各種物質的循環利用,提倡的是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中利用“3R”原則節約和充分利用資源,通過資源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以應對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費,通過建立低碳的經濟結構以減少溫室的氣體排放,達到保護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和氣候條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綠色經濟著重于正確處理人與人、自然之間的關系,主要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以達到高效、文明地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兼顧人們各種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
關鍵詞: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低碳經濟
一、來源及含義
(一)循環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20世紀60年代環境保護思潮和運動崛起的時代產生。“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受當時發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
“循環經濟”一詞并非國際通用術語,在學術界尚存爭議,從各種文獻對它界定的共同性來看,就是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社會生產投入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綠色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綠色經濟的“綠色”,不是人們感知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征性用語。一般認為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效地、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或經濟發展形態。
(三)生態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第一,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第二,生態經濟是讓整個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棄的全過程像生態系統一樣形成全封閉循環,最終達到資源的零輸入和廢棄物的零排放,使生產系統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理想化階段,在知識經濟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個國家生態經濟的發展僅僅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趨勢。
(四)低碳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早在2003年,英國頒布的《能源白皮書》,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 低碳經濟是碳生產力(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形態,它的著眼點是未來幾十年的國際競爭力和低碳技術產品市場,目標是低碳高增長。低碳發展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二、相同的理念、支撐點和追求
(一)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
新的價值觀念包括: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的消費觀念擯棄過渡浪費和奢侈之風,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二)支撐點是綠色科技和生態經濟倫理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以綠色科技和生態經濟倫理為支撐點。
綠色科技是指科學技術的生態化,因而又稱之為生態科技,主要是針對科學技術的功能及社會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倫理和科技價值問題。綠色科學技術或者生態科學技術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的,目的是促使人與自然協同演進、共同發展,是在生態自然觀指導下,受生態意識支配和生態倫理、生態價值約束的科學技術,這種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與統一的科學技術越是發展,人與自然間的關系越融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優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類性是綠色科技的顯著特征。
生態經濟倫理是適應當代人類發展的生態經濟的新時代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經濟倫理。生態經濟倫理的深刻內涵是:生態經濟倫理強調環境憂患意識的重要性;生態經濟倫理追求平衡、和諧的道德境界;生態經濟倫理的根本價值觀是可持續發展。
三、不同的側重點、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倡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綠色經濟關愛生命,鼓勵創造,突出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分配,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生態經濟則吸收了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以太陽能或氫能為基礎,要求產品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密閉循環,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而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量來講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潔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和溫室氣候,使在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較低的經濟形態。
(二)解決危機的突破口不同
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任務和歷史責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變革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在此考量下,深入分析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辨析其異同,對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效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綠色經濟的“綠色”,并非人們感觀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征性用語。綠色經濟則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境保護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在其發展過程中,摒棄了傳統經濟破壞生態環境過度消耗能源與資源的弊端,代之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和人類健康的平衡發展。這一概念的提出緣于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綠色發展思想產生的標志性事件是1972年羅馬俱樂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向人們發出警示:人口和工業的無序增長終會遭遇地球資源耗竭與生態環境破壞的限制。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戴維·皮爾斯等在其著作《綠色經濟的藍圖》中,首次使用了綠色經濟一詞,并指出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平衡式經濟。之后所產生的諸如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分配、綠色技術等概念,也均屬于綠色經濟的范疇。綠色經濟一方面通過科技力量的作用使人們在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環節中不損害環境和人類的健康,使高科技綠色的產品極大地占有市場,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主導部分。另一方面,又要在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內,按照屬于人類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于上世紀60年代初。這段時期,隨著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的公開出版,在世界較大范圍內環保運動開始興起,引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綠色革命。“循環經濟”概念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其含義主要是指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生態學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以資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在產品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污染物的生產)。“再利用”(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后繼續使用,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的成為垃圾,從而節約各種資源的投入)。“再循環”(使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變成資源,化害為利,實現資源的閉合式良性循環)為原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循環經濟思想的產生及其實踐的發展摒棄了傳統經濟
轉貼于
“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體現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從根本上緩解了日益尖銳的資源與環境的約束和壓力,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經濟是一個與氣候變化相聯系的范疇,由2003年英國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其概念一般界定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和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人們生產生活中煤碳、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式。其產生背景是由于在人類活動過程中,大量燃燒煤碳、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然料,使大氣中co2含是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從而產生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溫度上升,自然災害頻發,威脅人類生存。因此,維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氣候變暖,需要降低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的“人為碳通量”,通過減排co2,減少碳源,增加碳匯、改善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成為推行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都是緣于人類在經歷了傳統工業發展和生活方式之后的反思,是可持續發展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們具有相同的系統觀、發展觀、生產觀、消費觀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因此,在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在本質上應該具有一致性。但具體到每一個方面,三者又有一些區別,各有側重點。
綠色經濟主要是側重于對環境損害最小的經濟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高效有序地利用資源,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核心目標是實現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協調和諧發展。
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在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充分做到資源的節約和充分利用,減少資源系統進入物質流。其核心目標是加強物質的循環利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消耗的減量化。
低碳經濟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保護我們的自然生態條件和氣候條件,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關鍵詞:電力企業;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到來,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已經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倡導與主流,這也對電力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電力企業需要進一步轉變管理和運營模式,使企業的發展模式與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相吻合,在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我國經濟發展構建一個堅實的后盾。
一、電力企業的經濟管理措施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下,電力企業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因此需要及時提高對低碳經濟理解和適應,在自身的戰略上做出調整,制定相應的節能減排政策,同時開發運用新技術實現節能減排。
1.根據時代特征調整戰略
伴隨著資源價格的不斷提高,電力企業在成本上也受到嚴峻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當轉變原有的供電策略,在以往的供電中,電力企業通常不考慮社會對電的需求等因素,只負責日常的供電。現如今,我國的供電中,火力發電仍占有絕對高的比重,這也就造成大量的廢氣廢渣,不符合我國低碳經濟的主旨。因此,在風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尚未得到大量的運用時,就應該在供電策略上做出改變。新的供電策略,應該將社會對電的需求納入到供電中,通過對點的需求的調查,在供電中采用按需求供電,例如在我國一些以農業生產為主,工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的城市中,對電的需求就會較少,這樣供電企業可以在制定相應的供電方案,供應能夠滿足該城市日常發展生活的電量即可,這樣滿足低碳經濟的要求。
2.采用節能供電調度模式管理企業
開發新的供電技術已經成為當下各電力企業的重點項目之一,但是一個新技術從研發到投入使用需要一個復雜、反復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因此,在一項新的供電模式投入運營前,還需要對原有的傳統電力調度進行轉變。考慮到低消耗的目標,電力企業應當嚴格控制輸電過程中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將污染指數控制到最低的范圍之內,在保證電力系統能夠持續的穩定的供電前提下,采用最優的調度模式。
3.運用智能電網及偏向特高壓等新技術
眾所周知,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理區位有著不同的自然特征。由于我國經濟發達區集中在東部地區,因此,東部地區的用電需求量也較高,這也促成了我國西電東送的戰略。西電東送是基于我國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就地取材發電輸送到東北地區乃至全國。但是在以往的輸電線路中,由于輸電距離較遠造成的電流的損耗也十分之大,因此,在輸電線路上,應當采用新的輸電技術。運用特高壓輸電的方式,同時發揮智能電網的優點。特高壓輸電的技術手段能充分發揮節約資源的作用,大大減少電流在輸送中的損耗,而智能電網則能解決輸電距離遠的問題,它能夠將多種不同的輸電方式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同時采用新的觸電方式,實現柔性接入,最終實現長距離的輸電。智能電網和特高壓輸電技術符合我國低碳經濟的時代主題,能夠幫助電力企業實現轉型和盈利。
二、電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電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之一,隨著全國各行業都以低碳經濟為主旨轉型,電力企業也不例外。電力企業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堅持循環經濟與節能減排道路
循環經濟是我國一直倡導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主要是將原本的傳統經濟模式中的單向經濟轉變為循環性經濟。循環經濟主要是將原本的廢棄物轉變為再生資源進行二次利用。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有利于構建環境資源節約型社會。目前我國大多數行業還都是單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雖然使得了經濟高速發展,但是所付出的代價也十分巨大。由此可見,實行并堅持循環經濟十分重要,電力企業在供電過程中堅持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堅持循環經濟,更多的是要求電力企業在思想上首先有所重視,盡管在供電的過程中,可循環利用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這種意識不能夠丟失。在供電的過程中,一些供電儀器和輸電管道等在使用壽命達到后可以回收,經過專門的處理還可以有別的用途,這些曉得方面都是循環經濟所倡導的。因此,時刻有循環經濟的意識十分重要。電力行業是一個高能耗的行業,在當下低碳經濟的倡導下,必須堅持走節能減排的道路。供電公司在供電的過程中,雖然不像發電產生大量的浪費,但是根據調查,在供電的過程中,由于人為因素和技術限制,仍然有大量的電在輸送的過程中流失,輸電管道沒有發揮全部的作用就被廢棄等現象。尤其是在輸電過程中流失的電量,每年累計在一起的數字十分驚人。因此,也應該在供電過程中對電進行控制,將流失的電控制在最低。這也就在客觀上促進節能減排。
2.制定總體規劃,時刻保持與市場一致性
從當下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對電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電力企業想要在日益繁榮的市場經濟下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一個整體的規劃。電力企業的整體規劃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力企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電力企業應該及時制定一個企業的總體規劃。規劃的內容應當與低碳經濟實現一致,與市場緊密相連。電力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因此,與市場時刻保持緊密的聯系就十分重要。電力企業在供電中,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進行供電,能夠使得企業合理供電,節約成本,與低碳經濟的時代精神相吻合。
三、結語
隨著《可再生資源法》的出臺,我國在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已經走的越來越堅定,電力企業在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在管理模式上進行探究和探討,及時制定符合時代的管理策略,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電力企業的當務之急。
作者:高嬌惠 單位:國網福建龍海市供電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關鍵詞:梨樹縣;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對策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184-1
1 梨樹縣環境保護、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梨樹縣昭蘇太河流域出境斷面水質有所改善,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縣城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功能區噪聲達標率100%。污染物減排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較2011年分別削減1.03%、1.22%、0.36%,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規定的范圍之內,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執行率達到100%;梨樹縣污水處理廠的擴建及配套管網建設工程和提標改造,梨樹縣天成油脂有限公司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吉林曙光農牧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設施改造,現代天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的中水回用及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和紅嘴農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的污水達標排放,吉林省新天龍酒業有限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五大工程全部啟動建設。小城子鎮親仁村被授予吉林省第一批“省級生態村”榮譽稱號。蔡家鎮敬友、萬發鎮關家崗子、十家堡鎮靠山屯、梨樹鎮高家和劉家館鎮東五家5個村的生態村創建工作順利通過市有關部門的驗收,獲得市級生態村稱號。今年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村項目全縣共上報8個鄉鎮42個行政村,省環保廳將梨樹鎮北老壕村、高家村、胡家村、馬地方村、苗圃村、中安堡村;蔡家鎮敬友村;十家堡鎮何家村、鐵嶺窩堡村;喇嘛甸鎮柳樹營村、六家子村、牛家村、王家園子村;四棵樹鄉三棵樹村、小鄭屯村等15個村列入第一批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村,并投入了環保治理專項資金。目前十家堡鎮、郭家店鎮、梨樹鎮、白山鄉、四棵樹鎮、喇嘛甸鎮6個畜禽糞便堆肥處理廠建設和昭蘇太河流域農業灌排分離工程生態溝渠建設已經完成,開始投入使用。盡管如此,梨樹縣環境保護的任務還很艱巨,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還處于摸索起步階段。
2 保護與發展的意義
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梨樹小康社會、構建梨樹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梨樹縣作為全國聞名的農業大縣,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環保產業的良好基礎和比較優勢。正在運行的“50萬噸馬鈴薯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和“曙光工業園區項目”都是集原料收儲、產品加工、制造、科技研發等于一身的產業鏈循環體,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廢棄物排放和保護環境為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才能順利完成環境保護目標任務,才能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3 保護與發展的措施
一是把好涉水項目審批關。從源頭上控制新上項目對昭蘇太河水體的影響,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做好建設項目的審批、驗收工作。對不合符法律法規要求的涉水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健全落后產能的淘汰機制,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排污強度大、環境污染重、經濟效益差的造紙、釀造、化工等企業和落后產能實行強制淘汰,依法關閉。
二是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將水泥、化工、糠醛等企業列入縣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大力推廣余熱回收、廢水回收等清潔生產技術,幫助企業制定試點方案,加快試點工作進度,盡快取得成效,為全縣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示范和借鑒,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單位、企業加入到發展循環經濟行列中來。
三是全面實施《梨樹縣昭蘇太河控制單元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規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抓緊辦理項目前期手續,立即開展環評、用地、規劃等工作,嚴格按照項目建設計劃,力爭盡早開工建設,確保項目在建設期內順利完成。
四是加強污染源監管。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以清潔生產和綜合治理為主要手段,圍繞污染減排,繼續開展打擊不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污染水環境的違法行為和不法排污企業,確保企業全部穩定達標排放。推行清潔生產,加大酒精、淀粉、糠醛、畜禽養殖和屠宰加工等企業的廢水治理和改造力度。
五是加快生態鄉鎮建設。召開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整合涉農專項資金,多渠道籌集資金,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切入點,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改水、改廁,修建小型鄉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努力消除生活污染對昭蘇太河水質的影響;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養殖、秸稈氣化等農業秸稈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大力發展沼氣清潔能源,美化家庭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村容村貌。
六是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劃定昭蘇太河流域環境功能區。確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加強環境功能區管理,規模畜禽養殖糞尿堆放場必須要遠離河道400米以外;鼓勵養殖場和養殖大戶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加工生產生物有機肥,解決畜禽糞便污染環境問題;環保部門與農口單位密切配合,積極實施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計劃,推廣使用低殘留化肥和農藥,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關鍵詞】循環;低碳;經濟
一、循環-低碳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分析
我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包括石化、電力、鋼鐵、建筑等在內的行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并排放出大量的碳污染物,給環境和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逐漸進入人們的實現,屬于當前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但這兩種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尚不穩固,具體現狀如下:
(1)亟待突破傳統經濟的桎梏。循環-低碳經濟從理念到模式,除了致力于保持和提升國民經濟的效益,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這些指標與國民經濟對資源、環境的保護要求可以說是如出一轍的。目前國家對循環-低碳經濟的發展態度已基本趨向于積極明確,但由于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相關行業投入更為先進的發展技術,以及耗費更高的成本去治理行業生產可能帶來的污染,使得習慣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企業頗為抵觸,只能依靠逐漸增大的財政投入,但實際成效并不樂觀。
(2)制度改革與完善勢在必行。循環-低碳經濟的實行,需要借助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和戰略規劃等,但實際上除了2009年1月出臺《循環經濟促進法》之外,以及零散的地方性發展戰略外,其他政策性制度并不完善,譬如法律法規缺乏針對性,未能進行環境污染在源頭、事前、事中的統一規劃,所設置的目標過于寬泛和籠統,同時沒有建立起循環-低碳經濟的財稅體系和生產消費體系,甚至存在體系之間互相制約的情況,從側面要求盡快改革和完善相關的制度,這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3)要求提高經濟主體的動力。經濟主體是國民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這些主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國民經濟剛剛跨過計劃經濟的羈絆,處于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很多行業并沒有考慮到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意義,而國家在經濟主體節能生產、技術改進、可再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并不到位,高成本的循環-低碳經濟技術,很多經濟主體即便認同,面對技術的高成本,也會逐漸失去支持和認同的動力,使得循環-低碳經濟仍然無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僅僅體現在少部分的高端行業中。
二、基于國民經濟視角發展循環-低碳經濟的發展建議
基于循環-低碳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進一步提高循環-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我們需要分別從各個層面研討相關的發展方法。筆者結合相關的工作經驗,提出以下幾方面的發展建議:
(一)制定相關國家戰略
在我國的基本國策中,已經提出了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形式,因此可在這些國策的基礎上,將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理念,融入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計劃當中,羅列出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并以任務的形式下達到地方,以促使地方重視各行業碳排放、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同關系。
(二)調整相關行業結構
循環-低碳經濟貫穿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產業鏈中,其中工業、現代服務業、農業的行業結構需要進行重新調整。首先是工業結構調整,主要原因是工業的能源消耗總量,在國民經濟占有78%的比例,其中電力、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所占比例就超過了一半以上,這種高強度的能耗,伴隨著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因此出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目的,應對工業結構進行升級優化,引入高新技術和先進的裝備,譬如產業的信息化發展,以及加快工業園區的統一規劃建設,形成集中型的產業結構布局,便于循環-低碳技術的一次性到位。其次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的借鑒,該行業屬于典型的低碳產業,包括物流、旅游、出版、科學研究、教育等行業,但在GDP所占比例卻高達60%-70%,因此與其他產業的結構比例,應該將該行業作為重點來抓,并將相關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經驗,融入到其他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業當中。再次是低碳農業的發展,主要針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問題,走有機生態農業的路線,譬如推廣太陽能和物質能開發等。
(三)建設技術創新體系
循環-低碳經濟需要借助各種高新技術手段,其中包括節能減排技術、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化石能源潔凈處理技術等,為保證這些技術的有效應用,有必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實情的技術創新體系。首先是科技投入的加大,通過技術的自主創新,提高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量;其次是建立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平臺,在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的作用下,鼓勵包括科研機構和高校等技術研究機構的參與,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循環-低碳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再次是加強與國際節能減排市交流合作,將先進技術引入到國內,為我國循環-低碳經濟發展,創新優良的技術環境。
1循環經濟的“3R”原則與循環農業的關聯性
現代社會,人類不當的社會物質變換方式,即“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泄”已經產生嚴重的生態危險,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及發展實踐證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一條可供選擇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全稱為“物質閉環流動性經濟”,它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宗旨,基于三大技術載體(即環境無害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及廢物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倡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以促使污染物排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的實現,并由此促使經濟活動轉向生態化,最終改變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單純追究經濟效益的不可持續發展觀。循環經濟特別強調“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1]。循環農業是基于循環經濟的原理,在現代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綜合應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以先進的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和良性循環,形成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全新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征為可對農業的消費方式及增長方式從根本上進行轉變,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農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循環經濟的“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再利用原則和再循環原則。減量化原則即為“九節一減”。“九節”即節電、節地、節種、節水、節肥、節油、節藥、節柴(節煤)、節糧;“一減”即減少農業從業人數[2]。在農業生產領域推行“九節一減”,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化肥及農藥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增強土壤對碳的固定能力,以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再利用原則即做強加工業。通過深度加工及系列開發,將各類農產品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這樣既可節約能源資源,又可減少對環境產生的二度污染。再循環原則,即發展“白色農業”。“白色農業”主要指對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種中心為微生物產業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目前,我國農村對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沼氣。因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因此推廣應用沼氣是廣大農村發展循環農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可見,發展循環農業必然要利用循環經濟的原理,循環經濟與循環農業緊密相關。
2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性
當今的農業生產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相關研究表明,我國每年生產出各類農作物秸稈約7億t,畜禽糞便約40億t,每年農業對化肥的消耗量在世界總的化肥消耗量中約占25%;全球農業用地大量釋放出可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等),與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當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150億t [3]。高碳農業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之一。與此相比,循環農業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少卻能獲得最大收益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它屬于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低碳農業,其特征是高效、節約、安全[4]。現階段我國發展循環農業勢在必行,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2.1發展循環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威脅的必然選擇
據專家分析,氣候變暖將導致降水減少,使農業生產缺少水資源;使害蟲存活范圍更廣、活躍時間更長,加劇病蟲害擴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蝕和鹽漬化,削弱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作物生長發育加快,生育期相應縮短,致使產量逐步減少。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國種植業的總生產能力可能會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國的糧食生產總水平將比2000年的5億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紀后半葉,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最大的下降幅度達到37%,我國將來出現的糧食缺口將達到7%~8%[5]。因此,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發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環農業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威脅的唯一選擇。因此,發展循環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和應然之策。
2.2發展循環農業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的緊迫任務
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已初見端倪,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強。因此,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的現代農業已經迫在眉睫。現代農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這就需要大力開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農業機械,降低“石油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資源節約型技術、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生態文明型技術為支撐,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經濟,最大限度地降低在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總之,在當前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潔、安全的循環農業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因此,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已成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2.3發展循環農業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助推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類越來越依賴于資源與環境。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及資源消耗大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效益,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的目的。而循環農業生產的核心為節能減排,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及節約利用進行強調,以達到減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進一步促使生態環境保護、生產發展、經濟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產方式的實現。因而,對循環農業進行大力發展,可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促使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實現。
3循環農業的發展途徑
3.1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
要對循環農業進行發展,應在資源互補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在產業體系中綜合種植業與養殖業,實現一體化經營的目的,將種植業中產生的副產品如秸稈等廢棄物變廢為寶,在養殖業中進行有效利用,以促進資源節約化利用。無害化處理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牲畜糞便,使之成為種植業需要的有機肥,以對廢棄物進行重新利用,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糞便對環境產生的污染,還可有效地減少因秸稈焚燒而產生的環境問題。
3.2促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大力發展沼氣
在發展循環農業的過程中,可通過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過程實現一體化經營,以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生態和經濟效益。另外,還應大力發展沼氣,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在六合竹鎮啟動了生態種養項目,對循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進行有效的探索,通過深加工,促使產業鏈的循環增值,可有效地連接工農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6]。
4結語
循環農業要求人們在農業發展中倡導循環經濟的“3R”原則,其也是一種生態高值的農業模式,其本質依然屬于生態經濟范疇[7]。現階段對循環農業進行提倡并大力發展,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貫徹科學發展戰略的最佳選擇[8-9]。我國現代農業的特色之一即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發,以發展循環農業為載體,因此循環農業是我國正在踐行的一條低碳農業發展之路,將是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革新[10]。
5參考文獻
[1] 劉陶.循環經濟的本質和實踐模式[J].學習月刊,2010(17):9-10.
[2] 季昆森.低碳經濟在農業大有可為[N].農民日報,2009-12-15.
[3] 翁伯琦,雷錦桂,胡習斌,等.依靠科技進步 發展低碳農業[J].生態環境學報,2010,19(6):1495-150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低碳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農業行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5] 施正屏,林玉娟.全球暖化與低碳農業發展戰略之路徑選擇[J].臺灣農業探索,2010(5):6-11.
[6] 高鐸山,孫蕾.芻議政策性金融對低碳農業經濟的信貸支持[J].金融縱橫,2010(6):49-51.
[7] 谷曼.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實證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7(2):8-12.
[8] 王建書,樊慧敏,董印麗,等.循環農業及其實施效果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10(9):160-162.
關鍵詞:循環經濟;現狀;對策;遼寧省
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對環節的污染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道路,滿足了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近幾年來,遼寧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遼寧省是國家確立的第一個循環經濟示范省,提出了“3+1”循環經濟模式,即創建循環經濟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城市資源循環型社會和建設區域性的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因此對遼寧省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剖析,從中找出影響遼寧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更好的為遼寧省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思路。
1遼寧省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
遼寧省是我國首批確立的循環經濟試點省份,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遼寧省循環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各種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以及各種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支部完善,遼寧省的經濟增長方式由高耗能、高污染逐步變為綠色發展和低碳循環發展。但不可否認,其間也存在許多問題,如何實現遼寧省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破解資源型城市和環節污染的瓶頸,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對實現遼寧省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循環經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受經濟、政治、環境、社會等多維因素的影響,并由于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具有一定的地域差異。總結遼寧省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產業結構不完整
遼寧省由于自然資源儲量豐富,一直是我國的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曾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遼寧省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尤以煤炭、鋼鐵、石油為主,如阜新、撫順、鐵嶺是主要的煤炭工業基地,鞍山、本溪是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盤錦、葫蘆島是石油化工基地等。這三大產業是遼寧省產業結構的主要構成部分,所占比重過大,且在各產業內部或產業間缺乏橫向或縱向關聯,各大產業的擴展與延伸不足,導致產業分布呈現單兵作戰的“孤島型”狀態,特別是一些產業缺乏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大部分相關企業處于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前端,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資源循環利用水平較低。
1.2缺乏先進技術和專業人才的支撐
雖然遼寧省在全國率先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的試點,但從實施效果來看并不明顯,主要可歸納為技術和人才兩方面原因。首先,推行循環經濟試點的大都為煤炭、鋼鐵、石化、機械加工、建材等高排放和重污染的傳統型企業,組織結構、基礎設施、生產工藝等問題限制了新技術、新工藝或新生產方法的引進與應用,例如針對鋼鐵企業的廢渣回收利用技術、煤炭企業的煤矸石資源轉化技術等尚不成熟,嚴重制約了資源循環利用效率的提高;其次,由于地域差異和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遼寧省嚴重短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導致科技研發能力相對薄弱,尤其缺乏通技術懂管理的綜合型人才,導致循環經濟發展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撐。
1.3資金支持不足
循環經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周期長、見效慢,在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無論是技術提升還是人才引進,均需要雄厚的資金基礎作為保障,但遼寧省近幾年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地方政府的負擔較重,在循環經濟稅收優惠、資金支持、補貼等方面激勵不足;各大企業在近幾年限量減產的大形勢下,很多企業均負利潤運營,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企業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前期運營成本巨大,同時還需要企業轉變其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因此循環經濟的發展出現巨大的資金缺口,導致企業缺少實質性的行動。
2遼寧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針對遼寧省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為提升遼寧省循環經濟效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轉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2.1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
調整經濟結構,將經濟發展的重點從依靠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和資源產業向循環經濟產業轉變,更加注重經濟的集約化和高效化發展。同時調整產業布局,進行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從產業鏈的末端服務向產業鏈的上游和高端延伸,增強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此外,進一步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提升遼寧省循環經濟的層次和經濟發展的水平。2.2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業積極提升遼寧省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促進生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的耦合互動,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將科技創新應用到服務業的水平提升上來,增加生產業的內涵,同時延伸產業鏈,建設高附加值型產業,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延伸利潤空間。積極有效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發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轉換效率,發展新型的能源產業,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提高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
2.3延伸和擴展循環經濟產業鏈
應在現有資源規模的基礎上,大力實施產業鏈升級舉措,借鑒國內外成功的實踐經驗,如同煤集團的塔山產業園區建設、內蒙古煤電聯產及煤制油產業園區建設等,按照《遼寧省循環經濟試點方案》建設的要求,加大大連、沈陽、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生態工業園試點建設工作,按照工業生態學理論,對園區的產業整合、產業布局、內外耦合等要素進行全面的研究,促進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和升級,增強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綜合競爭實力。
2.4引入外資,加大技術投入,發揮技術創新的帶動作用
首先要充分利用省級財政及地方財政通過直接投入或政策性補貼的方式激勵企業廣泛發展循環經濟,尤其對一些重大項目、關鍵技術開發或產業園區建設要給予重點扶持,對于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核心技術應大力引進,并加大研發力度;其次,擴展融資渠道,鼓勵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等創新資本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集合債券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再次,加強與國內外相關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重點學習和吸收新技術,發揮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
3結束語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在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上的客觀要求。遼寧省必須放眼于循環經濟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制度的建設,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保障。同時從產業升級轉型、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創新引領等方面提升遼寧省循環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打造綠色、低碳、高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具有省級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徑,更好的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鄭季良,周菲,董潔.制造產業鏈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協同創新問題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2):90-94.
[2]張雪花,張寶安,張宏偉.發展地區循環經濟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06(12):48-50.
[3]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160-164.
[4]沈鴻,趙永樂,張晨雨.西部地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0(1):80-84.
[5]付曉靈.湖北省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設計及其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0(9):33-35.
[6]王國印.論循環經濟的本質與政策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2(1):31-43.
關鍵詞:低碳經濟 區域經濟 江蘇 轉型
一、江蘇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人口多資源少污染重
江蘇作為能源小省,能源資源總量少,人口密度全國最高,人均資源全國最少,煤炭在江蘇的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占統治地位,比例高達70%,火電占比80%以上。經濟增長體現了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高碳經濟特征。根據2009年的《江蘇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顯示,江蘇人均碳排放2.95頓,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單位面積污染負荷全國最高,經濟發展已超越了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
(二)高耗能產業比重偏大
江蘇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二次產業比重偏大,并且體現工業重型化的特點。江蘇電力、建材、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物耗行業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達70%以上,節能減排壓力較大。2008年江蘇六大高耗能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耗總量達17506頓標準煤,占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耗總量比重的80.9%。江蘇單位GDP能耗高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
(三)加工貿易產生轉移性碳排放
江蘇外向型經濟發達,蘇南地區存在大量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三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連續8年全國第一,2008年出口占全國總額的16.7%, 江蘇制造因為國際制造業的轉移產生了大量的隱性碳排放。近年來,江蘇通過產業結構的升級,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增加,降低了污染。但江蘇招商引資數額位居全國前列,加工貿易產生了轉移性碳排放。
二、江蘇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在優勢
(一)梯度推進優勢互補
江蘇整體經濟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從蘇南、蘇中、蘇北依次遞減。蘇北尚處工業化初期階段,發展能源、原材料等資源加工業和制造業潛力巨大;蘇中主要分布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蘇南在發展低碳無碳的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高技術產業及服務業方面優勢明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蘇南經濟的高速發展有望通過梯度轉移帶動蘇北地區發展。
(二)新能源儲備較為豐富
調查顯示,江蘇城市日產生活垃圾折合約5000噸標準煤;江蘇沿海地區擁有我國三大風場資源之一,灘涂蘊藏著豐富的海上風力資源,潛在風力發電量約2200萬千瓦,約占全國陸地風資源儲量的10%;江蘇太陽能資源豐富,全省年均太陽日照系數為1800―2600小時,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江蘇具有新能源發展所必須的產業基礎和綜合實力,目前光伏產業占全國的70%份額,產業鏈條較為完整,在新能源領域呈現專業化、高端化的布局。
三、江蘇發展低碳經濟的具體路徑
(一)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能源消耗
江蘇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下,經濟增長較多依賴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此外,江蘇的建筑業、工業制造業和交通運輸也較為發達,石油、天然氣與煤為主要能源,這些產業在消耗能源的同時形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首先要調整、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降低有色、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比重。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淘汰落后產能,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其次,打造新型生態工業,大量使用新能源、新工藝和新材料。能源消耗將以風電、光能、氫能和太陽能等清潔的無碳、低碳能源為主。第三,江蘇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思想主導下,通過資金投入與科技創新,可以有效控制生產環節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捕捉和埋藏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實現低排放下較高的增長速度。
(二)建設低碳城市,構建宜居環境
建設低碳城市主要通過發展低碳工業、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改變傳統城市發展模式。一是加快城市產業升級,提高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二是提高運輸效率,創建多種方式聯運的低碳城市交通運輸體系。三是推廣低碳節能建筑。四是加強生態綠化建設,控制土地開發強度,開展城鄉綠化造林,發展生態、有機、高效農業,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增加碳匯總量,建設宜居城市生態體系。
(三)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排放
江蘇省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具有富煤,少氣,缺油的高碳經濟特征。江蘇除了節能減排、發展環保產業外,應積極構建循環經濟體系,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建設工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工業廢水回用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推行農業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循環經濟的發展,能有效地降低污染,減少排放。
(四)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產業
風能、太陽能、水電、核能等都屬于清潔能源,江蘇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長量及增長速度均居國內前列。有了新能源產業作為支撐,江蘇完全能達到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即2020年前非化石能源比重達15%。江蘇有著雄厚的風力發電以及制造業的基礎,鹽城已成江蘇主要的風力裝備產業基地。此外,太陽能光伏產業在江蘇發展迅猛,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已無差距,江蘇的光伏企業集群已成全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隨著江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結構將不斷優化,有助于降低江蘇單位GDP二氧化碳的下降。
(五)倡導低碳消費,遏制奢侈消費
江蘇社會經濟發達,2010年人均GDP已達7700美元,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較快,全省已進入以汽車、住房為標志的消費升級階段。這需要倡導適度的消費方式,引導、規范和制約居民的消費行為。例如倡導人們公交和地鐵出行、住房使用節能燈、調高空調溫度等,減輕環境的負荷。通過低碳消費,可使得江蘇由工業文明向低碳的生態文明過度,減緩碳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六)開征碳稅,建立碳排放交易
江蘇應依據產品的碳排放效率以及產業調整規劃開征碳稅,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碳排放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配額進行交易。通過碳排放交易,節能企業可將多余的碳排放指標賣給他人,高耗能企業可從市場購買碳排放指標。碳排放交易,未來將催生“碳貨幣”。通過碳交易,將進一步促使江蘇區域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
四、江蘇無錫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的實踐與探索
無錫的能源品種以煤電為主,富煤、少氣、缺油,高碳能源比重偏大,低碳能源選擇范圍有限。無錫經濟外向度較高,“無錫制造”的出口產品隱含了大量國際轉移的碳排放。為創建國家低碳建設示范城市,無錫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上進行了以下有益的實踐與探索。
首先是調整產業結構,加快低碳技術開發利用。無錫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以及優化工業內部結構,至2008年無錫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能耗降為0.21噸標準煤/萬元。同時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無錫在光伏、風能等新能源領域已具備相當的綜合實力。無錫近年重點發展物聯網在內的新興產業,成為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全市在建筑節能、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城市照明、清潔生產等方面已取得很大進展。通過以上舉措,無錫成為2011年唯一通過環保部評審的江蘇省低碳試點城市。
其次是創建低碳宜居城市,鼓勵低碳消費。201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無錫簽署協議,共建150平方公里的太湖新城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區。其中,無錫與瑞典合作的2.5平方公里的中瑞低碳生態城項目將于2012年基本建成。低碳消費方面,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勵低碳出行。無錫已入選交通部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試點城市,堅持公交優先戰略,100%行政村開通公交,實現公交城鄉一體化進程。此外,限塑、節水等低碳消費、適度消費的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
第三是發展循環經濟,無錫市“計劃到2015年,重點農業、工業、服務業園區建成循環經濟園區,太湖沿岸縱深5公里范圍內全面建成循環經濟帶。”無錫十一五期間在循環型農業、循環型工業、循環型服務業以及循環型社會的建設上已取得實際的進展。
第四是建設碳排放交易試點。在2011年召開的江蘇省低碳經濟試點工作推進會議,無錫市提出計劃在2013年籌建區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場。鼓勵節能企業買賣碳排放權獲得收益。
2010年無錫市以GDP 5896.25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的第八位。無錫對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的實踐與探索,對江蘇其他城市向低碳經濟轉型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①江蘇省統計局. 金融危機背景下建構江蘇發展新引擎探析[J/OL]. (2009―06―11).stats.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