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5 16:05: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術專業導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藝術專業大學語文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3-0107-02
如今通識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本文以廣西師范大學藝術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課堂實踐和實證調查為基礎,基于人類學課程觀與“研究性教學”的視角,探討高師院校藝術類專業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問題,以促進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一、“研究性教學”理念與人類學課程觀
大學語文的本質已成為學界的共識,認為大學語文教學應該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區別,要有“大語文”視野。“將大學語文課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審視,從教材內容的編選到教學計劃的安排、執行等都以傳承文化傳統、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為歸宿。大學語文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 “研究性教學”理念與人類學課程觀契合了大學語文的這一性質。
大學“研究性教學”理念自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興起以來,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美國率先提出“教學應與研究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應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學”。[2]研究性教學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實踐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并獲得研究和創新能力;涵括了教學時空、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的根本性轉變,有啟發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文化人類學的課程觀認為學校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進行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近年來課程研究范式“從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量化研究轉向以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方法論為基礎的立足于解釋學分析的質性研究”。[3]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通識教育本質非常契合人類學對課程內涵和功能的定義,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主客位視角和文化相對論等理念均對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有重要啟示。
以上三種理念的共性將教學視為深入的研、學、實踐,并融入文化體驗的過程,對當前教學方法陳舊、籠統、死氣沉沉的大學語文教學有指導意義。
二、藝術類專業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實踐
筆者所在的廣西師范大學非常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普及工作,從2010年起將大學語文列為本科通識教育系列公共基礎課程,已在所有學院開設該課程,由文學院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筆者在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和音樂學院美術學、廣告、環藝和音樂教育等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實踐,并通過抽樣調查和訪談等形式進行了效果評估,初步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特征相結合
大學語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學科,由于其在知識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學中應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專業特征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的調整。藝術與文化相輔相成表現在藝術類專業的教學中突出文學與藝術的通融,選取有助于啟發藝術思維,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詩文,貼近藝術專業的實際。在第一堂課中,筆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學語文”這個問題,闡述了兩個理念:一是大學語文是素質教育而不是補課教育。二是大學語文是通識教育而不是單純的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的大人文傾向可以涵蓋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應該打破以文學閱讀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進“大語文”。
另外,筆者還注重從專業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如在美術專業學生的第一堂導論課上,就“美術與文化的關系”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題式啟發討論。我首先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是美術是“美”術而非僅止技術;二是有“藝”有“魂”才有美。學生在討論后,我接著用蘇軾的《琴詩》做引導:“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首詩說明了三個藝術問題:一支樂曲的產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藝術修養和嫻熟的技術;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欣賞和創造美,從文化體驗開始。通過這個通俗的例子,再引導學生理解“美術不只是技術”的理念,引用了宗白華《美學散步》中的一段話:“藝術是一種技術,古代藝術家就是技術家。然而他們的技術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現著人生,流露著個性和人格的。”[4]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技術與藝術的聯系和區別,認識到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基于技術而超越技術,文化積淀、慧眼獨具比訓練巧手更為重要。通過深入的專題研討,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目標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關注文本閱讀而忽略專業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豐富課堂
藝術類專業學生對音、聲、畫、劇等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強烈的感知和興趣,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多樣化教學方式與藝術生專業特色的結合,大大地豐富了大學語文的課堂。關鍵的方法是將文學與藝術貫通,啟發學生從藝術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學作品,主要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文學與藝術通感教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構擬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以第九單元禮贊愛情中的陸游的詩歌《沈園二首》為例。筆者為美術專業的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將“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用繪畫表現出來,你將運用什么手法?學生一致認為是傳統的國畫手法。筆者進一步追問如何構圖,有學生認為應突出環境的冷清與孤橋下流水中唐婉若隱若現的身影,以此來表現蘇軾的孤寂和悲傷,重在故人已逝的感傷氛圍營造;一些學生認為應與江南園林結合起來,園林中秀美的橋亭最能體現這一意境。最后學生們還推薦了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做了簡略的繪畫,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課堂氣氛非常熱烈。這種文學與藝術貫通的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激發其思考和參與的積極性。
人物角色體驗與扮演。藝術類專業學生普遍多才多藝,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了文學人物體驗與扮演法。如在講授第二單元莊子《秋水》一文時,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人物體驗任務,學生們分組準備了幾個簡短而精彩的話劇,通過對話、吟唱等形式的改編,將河伯與海神的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們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謹小慎微,海神仙風道骨,極大加深了對《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們還針對不同體裁的課文,與學生進行譜曲、影視作品賞析、多媒體flash展示等多種方法的研學,讓師生在研究性教學的氛圍中完成生動而深刻的課堂實踐。
(三)課外實踐性教學和創新化考核
在西方國家,人類學倡導的田野作業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廣泛運用于教育實踐和研究領域。課程和課堂就是一個田野調查點,民族志即課堂實踐的書寫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實踐性或案例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有課內和課外實踐兩種。我們嘗試了課外實踐性教學,進行了小型民俗采風與藝術設計成果獎展示活動,并將成果展示作為學生的平時作業進行考核。
在學習了沈從文的《邊城》后,學生們對小說中描繪的湘西寧靜的鄉村氛圍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產生了無限的向往。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我們組織學生到附近壯族村落進行民俗采風,重在感受壯寨的建筑、景觀、生活民俗等。我們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關注村落景觀、服飾民俗和飲食民俗,在為期兩天的采風過程中,學生對少數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觀的認識。返校后,不同專業的學生上交了形式多樣的作品:美術專業學生以國畫或素描等方式表現了壯寨的梯田、桿欄建筑景觀和民族服飾;環藝設計學生將新的設計理念融入壯族建筑和服飾中;廣告專業學生制作了生動的壯族飲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這些作品的展覽和作為平時考核作業,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激發了他們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大學語文融會貫通的興趣,充分展現了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這種創新化的考核超越了傳統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藝術專業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因此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針對現代性危機下的大學生價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學”和人類學課程觀理念的支撐下,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切實達成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彰顯大學語文課程在通識教育體系中的本質特征與價值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李娟.高校“大語文”教育教學觀建構的當代審視[J].中國大學教學,2010(3).
[2]劉贊英.國外大學研究性教學經驗及其啟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