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00:29: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分子影像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HEN Duof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modern life sciences, medical imaging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molecular imaging featur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i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imaging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with our university hospital, a study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life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linical cross, build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medical complex polytechnic molecular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mplex talent
0 引言
分子影像學(molecular imaging)是運用影像技術顯示組織、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體狀態下分子水平變化,對其生物學行為在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學。①分子影像學是將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相結合的產物,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Weissleder等學者于1999年提出,經過10余年的飛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成就,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①②隨著分子影像學技術研究工作在我國的迅速開展,具有分子影像技術背景的人才更顯缺乏。醫藥企業、醫療設備企業、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等單位對分子影像專業人才需求日趨增加,尚沒有專門學科進行分子影像學人才培養。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依托生物醫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定位為研究型學院,分子影像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經過幾年的發展,學院在分子影像研究領域取得一定進展。學院教工由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包括生物、信息、計算機和醫學等學科的人員構成,但由于當前研究成員各自的專業背景單一,成員之間尚未有機融合和深度交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影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而目前國內,分子影像學教材較少,分子影像學課程主要面向研究生開設,極少高校面向本科生開設分子影像學課程。③④⑤本文探討如何借助我校信息學科與計算機學科的優勢,結合我校在分子影像學的研究成果以及與醫院的合作基礎,將生命科學與信息學科和臨床醫學交叉,開展針對本科生的分子影像學教學工作,建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為培養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奠定基礎。
1 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構建
分子影像學起源于現代醫學影像學,在現代醫學影像學基礎上融入分子生物學,其教學體系不同于傳統的工學學科和生物學學科體系。我們將從分子影像學教學內容,分子影像學教學模式和分子影像學考評方式進行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構建,目的在于建立包括基礎理論―驗證實驗―應用實踐三個層次的多學科深度交叉、理工醫有機融合的綜合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為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驗技能過硬、應用實踐廣泛的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1.1 分子影像學教學內容
分子影像學屬于前沿科學,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相關資料主要來自世界各國研究小組的公開文獻,缺乏全面、系統的參考教材;而且分子影像學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需要掌握各種影像原理與理論,熟悉核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的形態、結構與操作,并應用影像技術進行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課程內容繁雜,信息量龐大。分子影像學是分子生物學與先進醫學影像技術結合的產物,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分子影像學內容覆蓋面廣、跨度大,教學內容包括:分子生物學中核酸等大分子的功能、形態結構特征并在分子水平上闡明細胞活動的規律;超聲成像、CT成像、MRI成像、核素成像等臨床中成熟的醫學影像技術,以及光學分子斷層成像、光聲斷層成像等新興的醫學影像技術;分子影像技術在腫瘤、神經系統、心腦血管研究以及新藥研發等領域的應用。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更要學會利用影像技術進行基礎研究以及臨床應用。考慮到分子影像學信息量大,教學內容以生命學院優勢研究方向即光學分子影像及其在腫瘤細胞學中的應用為主線,其余內容為輔助展開。教學過程中,力爭做到重點突出、內容全面和有的放矢。
1.2 分子影像學教學模式
分子影像學涉及多個學科,涵蓋現代影像成像理論,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以及分子影像技術在基礎和臨床實驗研究中的應用。為了系統地學習掌握分子影像學知識,成為合格的分子影像專業人才,學生不僅需要了解分子生物學相關知識,而且需要知道靶向分子在臨床中的應用前景;不僅需要了解分子結構修飾、分子標記等專業知識,而且也需要知道生物信息、醫學影像等相關知識。傳統的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上述需求,需要探討新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對于多學科交叉產生的分子影像學,采用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模式難以滿足要求。我院分子影像學教師來自不同專業背景,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協同合作教學。借助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分子影像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與醫院的合作基礎,可以將生命科學與信息學科和臨床醫學進行深度交叉,開展目標明確和特色鮮明的分子影像學教學工作。對于分子生物學部分,由生命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教師任教,主要采取課堂講授以及實驗演示教學方式,指導學生掌握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核酸凝膠電泳、PCR、DNA測序、RNA提取與純化、基因敲除、基因克隆等技術。對于醫學影像部分,由生命學院信息專業教師任教,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理論推導和計算機模擬仿真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醫學影像的基本物理原理以及數學理論。對于應用部分,由外聘的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師承擔,引導學生使用分子影像技術進行腫瘤早期診斷、心腦血管疾病診斷以及新藥研發等應用研究。上述教職人員由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自然基金委重大項目參與人員構成,經過前期合作研究,已進行一定程度的多學科交叉,可進行協同教學工作。
1.3 分子影像學考評方式
傳統教學考評中,多注重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不是學習知識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學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學習技能能力的高低。這種考核體系只能反映一定時間內的學習結果,不能反映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難以適應分子影像快速發展的需要,這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方法陷于陳舊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學習能力、發展潛力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長期得不到有效鍛煉和培養。因此,如何將傳統的考核知識與技能與考核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相結合,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分子影像學涵蓋學科領域廣,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學習任務重,我們需要站在發展的角度,從學校培養學生的近期和遠期效果建立合理的考評方式。對于學生學習考核,我們采用知識與能力兼顧的評價標準。該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四大模塊:基本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技能、進展跟蹤和科研創新能力。對于基本理論知識考核,采用試卷筆答形式;對于實驗操作技能,考核學生對刻度吸量管、分光光度計、離心機、電泳儀等常規儀器的操作,此外還考核學生對microCT、光學分子斷層成像等學院研制的醫療影像設備的操作,以實驗報告形式答題;對于進展跟蹤考核,則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主題詞,進行文獻查閱及總結,以文獻綜述形式答題;對于科研創新,則根據教師課題或學生自主選題進行相關科研活動,以小論文或專利形式答題。總之,將采用形式多樣的考評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測評。
2 總結
分子影像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代表了未來醫學影像發展的方向。我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為國內最早進行分子影像學研究的單位之一,學院教師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包括信息、生物和數學等專業,在多學科交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基于學院在分子影像領域的研究基礎,結合我校信息學科優勢,融合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本文提出建立包括基礎理論――驗證實驗――應用實踐三個層次的多學科深度交叉、理工醫有機融合的創新型分子影像學教學體系。通過建立該體系,我們將使不同學科背景教師協同工作,講授成熟的基礎成像理論、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實時跟蹤分子影像學研究動向,向學生傳遞最新進展;指導學生進行驗證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實驗中引申理論知識;此外,基于理論知識以及實驗操作訓練,鍛煉學生使用分子影像設備進行生命科學領域相關研究的科研能力。通過分子影像學綜合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最終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驗技能過硬、應用實踐廣泛的理工醫復合型分子影像學人才。
基金項目名稱: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實驗開發項目(項目編號:SY1359)
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教改項目
注釋
① 申寶忠.分子影像學(第二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② 申寶忠,王維.分子影像學2011年度進展報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1(8):132-157.
③ 朱宏,董鵬,李耀武.分子影像學教學中的哲學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82-84.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主要是應用工程學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學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其實醫學影像技術還是醫學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發展起來的先進技術手段。醫學影像信息包括傳統X線、CT、MRI、超聲、同位素、電子內窺鏡和手術攝影等影像信息。它們是窺測人體內部各組織,臟器的形態,功能及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膠片為主要方式的顯示、存儲、傳遞X-ray攝像技術已不能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發展的需求,醫療設備的數字化要求日益強烈,全數字化放射學、圖像導引和遠程放射醫學將是放射醫學影像發展的必然趨勢。
1 傳統攝影技術在摸索中進行
1.1 計算機X線攝影
X射線是發展最早的圖像裝置。它在醫學上的應用使醫生能觀察到人體內部結構,這為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幾十年中,X射線攝影技術有不少的發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強管、增感屏、旋轉陽極X射線管及斷層攝影等。但是,由于這種常規X射線成像技術是將三維人體結構顯示在二維平面上,加之其對軟組織的診斷能力差,使整個成像系統的性能受到限制。從50年代開始,醫學成像技術進入一個革命性的發展時期,新的成像系統相繼出現。70年代早期,由于計算機斷層技術的出現使飛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到整個80年代,除了X射線以外,超聲、磁共振、單光子、正電子等的斷層成像技術和系統大量出現。這些方法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能為醫生做出確切診斷,提供愈來愈詳細和精確的信息。在醫院全部圖像中X射線圖像占80%,是目前醫院圖像的主要來源。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X射線機的結構簡單,圖像分辨率也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與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劑量卻減小了。時至今日,各種專用X射線機不斷出現,X光電視設備正在逐步代替常規的X射線透視設備,它既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病人的X線劑量;又為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條件。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數字成像技術越來越廣泛地代替傳統的屏片攝影現階段,用于數字攝影的探測系統有以下幾種: (1)存儲熒光體增感屏[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測器。(3)以電荷耦合技術(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為基礎的探測器 。(4)平板探測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轉換(非晶體硒)b:非直接轉換(閃爍晶體)。這些系統實現了自動化、遙控化和明室化,減少了操作者的輻射損傷。
1.2 X-CT
CT的問世被公認為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的重大突破,因為他標志了醫學影像設備與計算機相結合的里程碑。這種技術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所謂“先到斷層成像”(FAT),另一種模式是“光子遷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現稱為磁共振成像。它無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面、多參數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
1.4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將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劑的透視影像轉換成數字形式貯存于記憶盤中,稱作蒙片。然后將注入造影劑后的造影區的透視影像也轉換成數字,并減去蒙片的數字,將剩余數字再轉換成圖像,即成為除去了注射造影劑前透視圖像上所見的骨骼和軟組織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純血管造影像。
2 數字化攝影技術
數字X射線攝影的成像技術包括成像板技術、平行板檢測技術和采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成像板技術是代替傳統的膠片增感屏來照相,然后記錄于膠片的一種方法。平行板檢測技術又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結構類型。直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導體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間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閃爍體或熒光體層加具有光電二極管作用的非品硅層在加TFT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結構上包括可見光轉換屏,光學系統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閱讀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進,除了在成像質量方面有明顯提高外,圖像數量也急劇增加。例如隨著多層CT的問世,每次CT檢查的圖像可多達千幅以上,因此,無法想象用傳統方法能讀取這些圖像中蘊含的動態信息。這時在顯示器上進行的“軟閱讀”正在逐漸顯示出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軟拷貝閱讀是指在工作站圖像顯示屏上觀察影像,就X線攝影而言這種閱讀方式能充分利用數字影像大得多的動態范圍,獲取豐富的診斷信息。
4 PACS的廣闊發展空間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醫學影像設備延續了幾十年的數據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臨床醫生的需求。PACS系統應運而生。PACS系統是圖像的存儲、傳輸和通訊系統,主要應用于醫學影像圖像和病人信息的實時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并且可以與醫院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放射信息管理系統等系統相連,實現整個醫院的無膠片化、無紙化和資源共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會診,或國際間的信息交流。PACS系統的產生標志著網絡影像學和無膠片時代的到來。完整的PACS系統應包含影像采集系統,數據的存儲、管理,數據傳輸系統,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數據采集系統是整個PACS系統的核心,是決定系統質量的關鍵部分,可將各種不同成像系統生成的圖象采入計算機網絡。由于醫學圖像的數據量非常大,數據存儲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光盤塔、磁帶庫、磁盤陳列等都是目前較好的存儲方法。數據傳輸主要用于院內的急救、會診,還有可以通過互聯網、微波等技術,以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實現遠程診斷。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是臨床醫生、放射科醫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質量對于醫生利用臨床影像資源的效率起了決定作用。綜上所述,PACS技術可分為三個階段,(1)用戶查找數據庫;(2)數據查找設備;(3)圖像信息與文本信息主動尋找用戶。
5 技術----分子影像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今天已具有顯微分辨能力,其可視范圍已擴展至細胞、分子水平,從而改變了傳統醫學影像學只能顯示解剖學及病理學改變的形態顯像能力。由于與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學的物質基礎。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學的概念:活體狀態下在細胞及分子水平應用影像學對生物過程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現,為新的醫學影像時代到來帶來曙光。基因表達、治療則為徹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開創分子影像與基因治療,這就是21世紀的影像學。 新的醫學影像的觀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學、病理學概念,要深入到組織的分子、原子中去。其關鍵是借助神奇的探針--即分子探針。到目前為止,分子影像學的成像技術主要包括MRI、核醫學及光學成像技術。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由于診治兼備的介入放射學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學的層面,因此,分子影像學應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學研究。
6 學科的交叉結合
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是當今科學發展的趨勢。影像技術學最鄰近的學科應為影像診斷學。前者致力于解決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管理及研發新的技術方法;后者則將信息與知識、經驗結合,著重于信息的內容,根據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結構的辨認及病變的診斷。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所以,影像技術學的發展離不開影像診斷學更密切地溝通與結合將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開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貢獻。醫用影像診斷裝置用于詳細地觀察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結構,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還可以進行器
官功能的判斷 。還有醫用影像診斷裝備情況,已成了衡量醫院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7 淺談醫學影像技術的下一個熱點
醫療保健事業在經濟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來,成為一個沒有大規模推廣一種新的影像技術的、相對沉寂的時期,延續了一些現有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他們中至今還沒有一種影像技術能對影像學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最近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術。如:磁共振譜(MRS),正電子發射成像(PET)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學成像(OCT或NRI)。他們有可能很快成為大規模應用的影像技術,將為腦、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體體內細胞膜內外的離子運動可形成生物電流。這種生物電流可產生磁現象,檢測心臟或腦的生物電流產生的磁場可以得到心磁圖或腦磁圖。這類磁現象可反映出電子活動發生的深度,攜帶有人體組織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和正電子成像(PET)是核醫學的兩種CT技術。由于它們都是接受病人體內發射的射線成像,故統稱為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ECT)。ECT依據核醫學的放射性示蹤原理進行體內診斷,要在人體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分辨率低。最近的技術發展可能促進推廣ECT的應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過對人體加電壓,測量在電極間流動的電流,得到組織電導率變化的圖像。 目的在于形成對體內某點阻抗的估計。這種技術的優點是,所采用的電流對人體是無害的,因而對成像對象無任何限制。這種技術的時間分辨率很好,因而可連續監測實際的應用,已實現以視頻幀速的醫用EIT的實驗樣機。
7.4 光學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實質性的進展表明,光學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幾年內發展成為一種能真正用于臨床的影像設備。它的優點是:光波長的輻射是非離子化的,因而對人體是無傷害的,可重復曝光;它們可區分那些在光波長下具有不同吸收與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術識別的軟組織;天然色團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夠獲得功能信息。它正在開辟它的臨床領域。
7.5 MRS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吉林四平 130700
[摘要] 超聲成像診斷是醫學臨床診斷的一種重要手段,主要是通過超聲成像儀來實現,它又包括軟組織結構成像(即B超儀和M型心動圖儀等)和多普勒運動成像(即彩色血流成像儀和多普勒組織成像。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己成為超聲成像設備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使設備的性能得到提高。
[
關鍵詞 ] B超儀;成像;相控陣
[中圖分類號] TB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b)-0030-02
超聲波是一種機械波其頻率在2×104~108范圍內,它只能傳播于介質之中,而且在空氣、水等均勻物質中有很好的指向性,其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聚集于某個特定的位置。在超聲成像系統中,超聲波是由電激勵超聲換能器的壓電材料對周圍媒介作用所引起的壓力變化而產生的,發射波在傳播過程中根據媒介的不均一性而產生不同的反射波,再由換能器轉換成電信號,這些信號能夠表現出反射體的反射強度和位置信息。由于超聲成像診斷具有無輻射、重復性好、無損傷、靈敏度高、非侵入性等優點,所以在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已成為醫學診斷的一種重要的圖像診斷法。
1醫療診斷中常見的醫用超聲診斷儀
1.1 A型超聲診斷儀
它雖然不能直觀的掌握被檢測對象的剖面結構信息,但由于其有很高的掃描頻率,能夠清晰地顯示出被檢測對象的運動情況,由橫軸來表示深度,縱軸顯示回聲信號的幅度。它是超聲波首次應用于醫學臨床診斷的設備。
1.2 B型超聲診斷儀
它能夠顯示出人體組織不同方位的二維截面圖像,其亮度受回聲幅度約束,其垂直方向顯示回聲的發射位置,以超聲的掃描線呈現其水平方向。由于對同一截面需要進行多次掃描,所以需要耗費的時間相對要多一些,為了保證B型超聲診斷儀的成像質量,還需要對掃描到的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我們現在所用的B型超聲診斷儀基本上者采用多陣元探頭和獨立多通道。其中多陣元探頭又分為相控陣探頭和線陣列探頭兩類。
1.3 M型超聲診斷儀
由于其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又被稱為超聲心動儀,其亮度受回聲信號的控制,回聲越強亮度越高,反射回聲的位置表示出來的位置是垂直的,以時間的變化來表示該位置的水平運動。當對心臟的某個位置進行探測時,探頭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心臟的跳動使探頭和心臟各層組織之間的距離隨之變化,這樣得到的灰度級對應回聲信號的強度,心臟搏動產生上下擺動的亮點就呈現在顯示屏上,上下擺動的亮點會隨著掃描線由左向右在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移動而橫向展開,這樣就得到了心臟各層組織結構周期性的活動曲線,即心動圖。
1.4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包括有很多種,其中有血流測量儀、聽診型診斷儀、脈象儀等,屬于無創傷性的檢查方法。它是利用超聲波的多普勒效應來做診斷的一類儀器,通過探頭獲取檢查部位界面的超聲頻率變化,界面的運動情況變化隨之獲取到超聲頻率改變,界面接近探頭時得到的回聲頻率高于反射頻率,界面遠離探頭時得到的回聲頻率降低,之間形成的差頻經多普勒信號檢出進行分析處理,得到的結果輸出供醫生參考。
2數字技術在超聲影像診斷設備中的應用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其普遍應用于高性能超聲影像診斷設備,從最開始的數字掃描轉換器到現在的超聲發射、接收、成像,已經實現了超聲診斷全過程的數字化,如數字化聲束技術、動態電子聚焦、動態孔徑技術、數字式延時技術等,同時也對超聲影像診斷設備的智能化、高性能和小型化起到一定的促進和帶動作用。高性能、智能化的超聲影像診斷系統除了可以滿足醫學臨床診斷的多種需求外,還為臨床醫學研究以及相關基礎理論的開展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依據,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超聲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智能化超聲診斷系統還可以實現一鍵操作,既可調節速度標尺,多普勒基線等眾多參數,又可調節TGC、動態范圍、接收增益,體現其一鍵多功能的優點,同時還能夠避免檢查過程中復雜、繁瑣的調節操作。
小型化超聲儀器雖結構簡單,與筆記本大小差不多,但是無論是出急診還是出診以及現場搶救檢查, 都能夠提供一切所需功能,更突出了超聲影像診斷技術的價值和重要性,使超聲診斷技術的臨床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另外,伴隨著高速公路的興起和通訊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現在大多數超聲影像診斷設備雖然廠家、型號不同但普遍都設有DICOM3.0標準接口,使其不僅包涵了數據字典、介質存儲、與醫學影像學有直接關聯的信息交互、網絡通訊和文件格式等多方面的內容,還能夠促進整個醫療環境,使數據信息和其容量交換加快,將超聲診斷成像設備或與超聲影像工作站和醫院影像管理與通訊系統(PACS)一起進行組合,使其能夠最終進入了整個醫院信息系統。
3醫學上數字化超聲成像診斷的應用
3.1超聲成像診斷的醫學發展史
上世紀中期,在醫學上離體臟器的厚度就開始應用A型超聲儀來檢測,同時也進行臨床疾病診斷方面的探索,隨后,醫學研究者開始對正常人的心臟和心臟病患者利用M型超聲儀對風濕性進行探測。到70年代初期,通過B型超聲顯像技術可以顯示臟器和病變形態結構變化,使其廣泛應用于臨床,也是臟器二維切面超聲成像檢查技術的起點。在80年代中期,又開創了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多普勒超聲是不僅能夠顯示器官和病變器官的形態,同時也能夠顯示雙重信息的血流動力學變化。使得超聲影像診斷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90年代以來,大量使用計算機數字技術,讓超聲影像診斷技術有新的發展,達到了更高水平。開創了醫學超聲三維成像技術。縱觀超聲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史,它是由是靜態成像向實時動態成像發展的過程,其發展過程是由“點”到“ 線”,由“線”到“面”,最后到“體”。
3.2幾種新成像技術的發展
①寬景超聲成像技術。 該技術是通過移動探頭來獲取一系列二維切面圖像,再將這些圖像反饋給計算機,由計算機進行圖像重建,把這些二維圖像轉換成一個連續視野的超寬切面圖像。寬景超聲成像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肢體軀干的肌肉、血管和周圍神經等方面的疾病以及婦產科、診斷甲狀腺、胸腹部、乳腺、等一些小器官。一幅寬景超聲圖像不僅能夠顯示整個胎兒全貌,而且還能夠顯示胎盤內的完整結構,對于判斷胎位、多胎妊娠、羊水量與分布的評估等相關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寬景超聲成像技術,可以定量準確地測量臟器大小和體積較大的病灶或腫物還能夠更清晰地顯示出病變的范圍,內部回聲、位置、大小及其毗鄰,同時還,除了有較好地展示外還存在延伸管道結構的功能,其優點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好的空間關系和結構層次。受到組織或器官運動的干擾影像的影響,這種技術也存在缺點,使圖像模糊,清晰度不高。寬景超聲圖像還可以顯示常規二維超聲無法獲得的特別是肢體軀干軟組織,它通過利用高頻線陣探頭迅速的進行大范圍的體層掃描,就可以獲得一幅從皮膚、皮下組織到周圍神經干以及骨膜等相關方面的正常和病變體層解剖寬景圖像,使各層結構特征清晰可見。寬景超聲成像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它還能夠與彩色多普勒超聲和常規實時灰階相結合,不僅能夠使現代超聲診斷技術更完善,還能夠為超聲CT的研究和應用奠定穩定的基礎。
②超聲成像技術。三維超聲成像技術可以彌補二維平面成像技術的不足,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全面的三維圖像信息。動態三維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維成像來觀察和檢測非活躍的器官,靜態三維成像,實時三維心臟形態成像的活動。其中包括一個靜態三維成像部門的掃描掃描掃描和旋轉兩種形式,需要掃描二維探頭,圖像的某些方面獲得他們的反饋到計算機圖像,器官的最終輸出的轉型計算機三維地圖,然后重建編輯后,電腦以得到一個明確的,清晰的圖像,器官與病變的形態特征突出而且表面輪廓與深淺立體感強,這種成像主要適用于探查對象周圍有液體環抱者或器官內有液體存在的情況,如腫瘤、膽道結石與息肉、肝腎囊腫等。醫生通過血管三維圖像重建能夠清楚地了解臟器內的血管走向、血栓形成、有無畸形以及分支狀況等情況;對于胰、十二指腸三維圖像重建,可以幫助醫生準確地對胰頭及膽總管病變進行診斷,同時對于胎兒面部畸形、潰瘍、臍帶繞頸等也有鮮明的特點。三維超聲成像還能夠給醫生提供患者體內的腫瘤病灶的三維形態和空間位置,使定位信息更準確,有助于超聲引導介入性治療的發展,同時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隨著采樣技術和高速掃查的不斷發展,可以將靜態三維成像與心電圖同步技術的時間參量相融合,使其能夠則實時、準確的顯示出動態的三維成像,在此基礎上再結合速度信息,還能夠實現實時三維成像。四維參量即動態三維成像,可以對醫生診斷瓣膜疾病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它還能夠呈現出心內血流的立體動態圖像,幫助醫生觀察血流方向、分流與返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心臟的各種結構的立體形態、活動情況、空間關系和血流動態,動態三維成像技術都可以從不同方位觀察,并為醫生提供可靠的圖像依據,有效的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③分子影像技術。分子影像學最早是由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正式提出和應用,它與傳統的成像方法有所區別,它所揭示的不是細胞、分子發生改變后所導致的組織結構的異常信息,而是著重描述了導致人體疾病的細胞、分子的異常。分子成像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學,而現代的成像技術的幫助下,從分子水平研究和觀察疾病的發生,能夠描述和確定活體生物發展中病理生理變化和代謝功能改變過程的一種成像方法。通過研究可以發現,許多疾病在臟器組織出現病理改變之前,其細胞、分子或其功能就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需要通過分子成像技術來更早、更及時地發現和確定疾病,同時分子成像技術還能夠對疾病的治療中細胞和分子水平做出直接的評價,使醫學界能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愈的整個過程建立起全新的科學性認識。除此之外,它還能夠用于心血管、腫瘤等的靶向診斷,這需要通過單克隆抗體、多肽分子等靶向微泡對比劑,同時它還能夠實現血栓、粥樣硬化斑塊等的治療和基因、藥物的輸送。分子影像學不僅融合了分子生物學、納米技術、生物化學、基因工程技術,同時還結合了數據處理和圖像處理等技術,是多種學科結合的成果,也是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
參考文獻]
[1]鄭德連.醫學超聲原理與儀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
[2]張克云等.醫院影像數學化初步應用[J].黑龍江工長醫藥,2007(5):63.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即新生血管的形成,是機體生長、發育、生殖和創傷修復所需的基本生理過程,也是對局部組織缺血的反應[1]。腫瘤血管生成就是新生血管在腫瘤現有血管上形成的過程[2]。這些新生血管不僅能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還會引起血容積、灌注量及毛細血管通透性等變化,因此,要想實現對腫瘤早期診斷及準確療效評價,不僅要求對腫瘤可視的表觀特征進行監測,而且更需要深入到腫瘤的微循環及代謝情況進行探究。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學的迅速發展,對血管生成的研究現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新領域,從多方面探究血管的生長規律,如20多種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鑒定、測序和克隆,受體及其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內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劑的發現,人類惡性腫瘤血管生成表現型的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特征等。其中多種影像學成像方法(CT、MRI、PET、US),尤其是CT、MR功能成像作為一種無創的、方便的影像學技術,擁有定量反映腫瘤微血管特征及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的功能性變化,目前已成為實驗及臨床研究熱點,并已初步應用于臨床。新的靶向的分子影像學出現,有助于探測調控血管生長、增殖的生化因素和途徑[3],這為分子水平上研究腫瘤血管開創了新的前景。作者在本文中對CT、MR在評價腫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現狀逐一進行綜述。
1 CT在評價腫瘤血管生成的應用
CT增強掃描的基礎在于靜脈注射對比劑后小分子碘對比劑在血管內、外之間擴散,隨時間變化可以觀察到組織和血管增強的程度,腫瘤血管的出現又會改變增強掃描時腫瘤的強化程度。CT灌注成像及CT動態增強就是利用這一基礎實現了對腫瘤血管生成的定量性分析。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在靜脈快速注射對比劑后,對選定的層面進行連續多次掃描,以獲得該層面內感興趣區的時間密度曲線,曲線中CT值的變化反映了組織碘聚集量隨時間的變化,這樣,所用對比劑作為一種生理性示蹤劑,可有效地反映局部血流灌注量的改變,從而獲得組織功能方面的信息變化。利用不同的數字模型可計算出組織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BV)、平均通過時間(mean transit time,MTT)、峰值時間(time to peak,TTP) 、毛細血管通透分數(capillary permeability fraction,CPE)等參數,以此來評價組織器官的灌注狀態。同時根據感興趣區的時間密度曲線也可獲得一些半定量參數,如增強率(percentage of density increase,Enh%)、最大增強值(maximum attenuation value,MAV)等。定量性CT技術能夠更精確地定量反映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的生理參數,特別是灌注量、BV、MTT以及毛細血管通透性。
目前,許多學者對CT動態增強和灌注成像的影像學參數,與腫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參數之間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CT影像參數與大部分腫瘤的生理參數有相關性,CT影像參數能反映腫瘤新生血管的狀況[49]。在腫瘤性病變的應用中,對腦、肝臟和肺等器官腫瘤的研究較多,如Cenic等[10]通過動物實驗對一組腦腫瘤的灌注成像研究顯示,腫瘤的CBF、CBV和血管表面滲透面積(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明顯高于正常組織。Swensen等[11]報道根據肺內孤立結節增強值(為15 HU)診斷惡性結節的敏感性為98%,特異性為58%,準確性為77%。國內周華等[1213]對肺癌CT影像參數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性也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影像學參數能反映肺癌微血管狀況。文利等[14]分析了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CT灌注參數包括肝動脈灌流(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門靜脈灌流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肝總灌流量(total liver perfusion,TLP)、肝動脈灌流指數(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index,HAI)、門靜脈灌流指數(portal vein perfusion index,PVI)與腫瘤惡性程度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之間的相關性,得出高分化HCC的MVD、PVP、TLP、HAI最低,PVI最高;中分化HCC的PVP、TLP最高;低分化HCC的MVD、HAI最高,PVI最低。這些研究都體現了CT動態增強與灌注成像能鑒別良惡性腫瘤、評估腫瘤的惡性程度以及具有評價療效的潛力。
但是,目前反映抗血管生成治療引起的CT參數變化的資料不多,在抗腫瘤血管生成治療中,CT影像學參數與病理的MVD之間相關性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Kan等[15]對兔腫瘤經SU5416(一種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后,分析了CT灌注參數BF、BV、MTT等與MVD之間的相關性,得出在抗腫瘤血管治療中,CT灌注參數能夠量化成熟血管的灌注量,但不能反映治療前后MVD的變化。
隨著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的應用以及新的CT對比劑的研制,CT灌注成像及動態增強將更能發揮其在評價腫瘤血管生成中的巨大應用潛力。
2 MRI在評價腫瘤血管生成的應用
MRI對血管床(水和紅細胞)和對比劑敏感,更能反映血管的結構、生理及功能的改變,因而無論在實驗研究還是臨床上,MRI均已用于評價腫瘤的血管生成狀態,能敏感地檢測腫瘤血供及血管生成的變化,提高對腫瘤生成、發展及治療反應的監測。MRI評價腫瘤血管生成的方法多而復雜,主要可分為內源性對比劑法和對比劑增強法兩種。后者又可進一步分為快速彌散到細胞外間隙的小分子對比劑(small molecular contrast media,SMCM),可長停留在血管內的大分子對比劑(macromolecular contrast media,MMCM),以及只濃聚在血管生成位置的靶對比劑。增強MRI按掃描方式可分為靜態增強(static contrast enhanced,SCE)掃描和動態增強(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掃描。
2.1 非增強MRI(內源性對比劑法)
血管床可通過脈沖序列顯示,這種脈沖序列既對血管床內的小分子敏感,同時又對去氧血紅蛋白引起的磁場均勻性改變敏感。因此,MR即使不使用外源性對比劑也能評價血管床的變化。通過脈沖梯度場中相位標記法,或通過脈沖磁自旋標記法可檢測出分子運動情況。相位標記能發現微循環內血流的不連貫性,橫斷位的自旋標記可觀察和計算血流,而研究磁化轉移的目的是顯示組織灌注的情況。血氧水平依賴性(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ant,BOLD)的對比是由去氧血紅蛋白的順磁性特性提供的。T2WI脈沖序列對去氧血紅蛋白的含量敏感,因而也對BV及血氧含量的變化敏感。目前BOLD對比用于顯示與血管生成有關的BV積分及血管功能的變化。高血氧含量及高血碳酸含量均可引起腫瘤信號增強,但CO2導致血管擴張在信號增強中起突出的作用。因此,可通過對高血氧及高血碳酸含量的不同反應來顯示血管的成熟程度[16]。
2.2 對比劑增強MRI
動態增強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在注射磁共振對比劑前、中和后連續獲得一系列磁共振圖像,可以全面描述對比劑進入和排出腫瘤的動力學過程,因而提供了觀察腫瘤組織內血管屬性的可能。其分析方法有兩種,即通過分析信號強度變化的半定量方法和通過藥代動力學模型計算對比劑濃度變化的定量法。半定量分析參數包括起始強化時間、強化梯度(最大斜率)和最大信號強度,還有學者使用最大強化時間比(maximum intensity time ratio,MITR)、1 min最大強化程度和時間信號曲線形態等參數[17]。定量分析常用的參數有對比劑體積交換常數(Ktrans)、單位體積組織漏出百分比(ve)和率常數(kep或K21),三者之間的關系為kep=Ktrans/ve。定量分析能準確反映組織中對比劑的濃度,但計算較復雜。
SMCM的DCEMRI與MRI灌注成像也主要用于對腫瘤良惡性的診斷及鑒別、腫瘤的分級及惡性程度評估、腫瘤治療后的療效評估,這已廣泛被用于對乳腺、肺、肝臟、腦、膀胱、骨和前列腺等許多部位腫瘤的評價[1822]。
近年來,隨著對MMCM研究的深入,使得能更準確地評價血管通透性,從而實現在活體水平研究血管生成的早期過程。MMCM動態增強圖能量化評價微血管通透性,但MMCM仍處于臨床試驗中。Tristan等[23]對白蛋白GDDTPA復合物、MS325、右旋糖苷GDDTPA、病毒顆粒、脂質體、樹形大分子、鐵氧化物7種大分子對比劑MRI增強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對比,發現并不是所有大分子對比劑都能用于反映血管生成過程,其中鐵氧化物、樹形大分子擁有能更好反映血管生成過程的潛力。許多學者對多種大分子對比劑增強MRI參數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性進行研究探討,如Daldrup等[24]在嚙齒動物乳腺腫瘤模型中發現,鋁(GdDTPA)30的MRI成像動力學參數在良惡性腫瘤的鑒別上有很高特異性,KPS(微血管通透性)與組織病理分級有很強的相關性,同時,鋁(GdDTPA)30也用于抗腫瘤血管生成治療的療效監測[25]。MMCM在分子影像領域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隨著腫瘤細胞標記的發展,脂質體、樹形大分子和病毒顆粒等將有可能用以作為靶對比劑而成為治療性藥物的載體。
靶對比劑現正處在臨床前期研發階段,分子影像學的興起及發展使得靶對比劑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應用靶對比劑的價值優勢在于:可以發現更微小腫瘤病灶,能更為直觀地、精確地反映腫瘤微血管狀況及評價抗血管生成治療效果,實現腫瘤成像與抗血管生成治療相結合。目前應用較多的該類對比劑有Gd標記的多聚酯微粒、整合素α(v)β(3)的特異性抗體LM609與順磁性多聚酯微粒 ( antibodyconjungated paramagnetic polymerized liposomes,ACPLs)、α(v)β(3)和VEGF的單克隆分子探針等[26]。Winter等[27]用α(nu)β(3)靶向的毫微粒對VX2兔腫瘤進行1.5 T的MRI動態成像研究,證實了靶對比劑能反映活體微小實體瘤早期血管生成的生化和形態學特征。Schmieder等[28]應用種植有人類黑色素瘤的裸鼠模型,對α(v)β(3)靶向的順磁性毫微粒的MRI強化信號及組織學進行研究,發現靶向性的α(v)β(3)的順磁性毫微粒能準確、特異地反映腫瘤的微血管密度。Sipkins等[29]用α(v)β(3)的單克隆抗體LM609作為配體,合成抗體耦聯的順磁性多聚酯質體(ACPLs),在建立的兔腫瘤模型中,ACPLs可直接靶向α(v)β(3)陽性的血管內皮,不但可以得到常規MRI無法顯示的腫瘤新生血管的“熱點”( hot spot)影像,而且可以通過測量MR弛豫率變化評價腫瘤不同區域ACPLs的濃度,由于這種濃度反映了α(v)β(3)陽性血管的密度,因此該方法可以對腫瘤新生血管密度進行定量評估。對α(nu)β(3)靶向對比劑的其它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3031]。這些靶對比劑還可作為抗血管生成藥物的載體,從而特異性治療腫瘤。
總之,隨著對腫瘤血管影像學成像參數與腫瘤生化及病理指標之間相關性研究的深入,CT、MRI影像參數將有可能替代有創的MVD測量法而精確地、無創地反映血管生成。腫瘤血管生成認識的迅速積累及影像學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CT、MRI在未來將可能從本質上探查新生血管生長的分子特征,為腫瘤抗血管生成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及監測標準。
參考文獻
[1]LI W W.Tumor angiogenesis: molecular pathology,therapeutic targeting,and imaging[J].Acad Radiol,2000,7(10):800811.
[2]FOLKMAN J.What is evidence that tumors are angiogenesis dependent?[J].J Natl Cancer Inst,1990,82(1):46.
[3]DALDRUPLINK H E,SIMON G H,BRASCH R C.Imaging of tumor angiogenesis: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6,12(21):26612672.
[4]MILES K A,LEGGETT D A,KELLEY B B,et al.In vivo measurements of neovascularization of liver matastases using perfusion CT[ J].Br JRadiol,1998,71(843):276281.
[5]MILES K A.Functional CT imaging in oncology[J].Eur J Radiol,2003,13(Suppl5): 134138.
[6]TATEISHI U,NISHIHARA H,WATANABE S,et al.Tumor angiogenesis and dynamic CT in lung adenocarcinoma: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Comput Assist Tomogr,2001,25(1):2327.
[7]KWAK B K,SHIM H J,PARK E S,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rrelation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vel and degree of enhancement by multiphase 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J].Invest Radiol,2001,36(8):487492.
[8]WANG Z Q,LU G M,LI J S,et al.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umor angiogenesis and CT enhancement in pancreatic carcinoma[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04,49(3):274280.
[9]WANG J H,QIU M P,WANG P J,et al.Dynamic CT evaluation of tumor vascularity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6,186(5):14231430.
[10]CENIC A,NABAVI D G,CRAEN R A.A CT method to measure hemodynamics in brain tumors: 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maps[J].AJNR,2000,21(3):462470.
[11]SWENSEN S J,VIGGIANO R W,MIDTHUN D E,et al.Lung nodule enhancement at CT: multicenter study[J].Radiology,2000,214(1):7380.
[12]周華,張敏鳴,肖圣祥,等.動態增強CT功能成像評價肺癌腫瘤血管生成的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2):171175.
[13]張敏鳴,周華,鄒煜.動態增強CT對孤立性肺結節的定量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3):263267.
[14]文利,丁仕義,牟偉,等.肝細胞癌CT灌注參數與微血管密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3):280284.
[15]KAN Z X,PHONGKITKARUN S,KOBAYASHI S,et al.Functional CT for quantifying tumor perfusion in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n a rat model[J].Radiology,2005,237(1):151158.
[16]BRASCH R C,LI K C,HUSBAND J E,et al.In vivo monitoring of tumor angiogenesis with MR imaging[J].Academic Radiology,2000,7(10):812821.
[17]KUHL C K,MIELCARECK P,KLASCHIK S,et al.Dynamic breast MR imaging: are signal intensity time course data use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nhancing lesions?[J].Radiology,1999,211(1):101110.
[18]KNOPP M V,WEISS E,SINN H P,et al.Pathophysiologic basis of contrast enhancement in breast tumor[J].Magn Reson Imaging,1999,10(3):260266.
[19]SCHAEFERA J F,VINCENT S,JOACHIM V,et al.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association between signal characteristics in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and tumor angiogenesis[J].Lung Cancer,2006,53(1):3949.
[20]WANG J,CHEN L T,TSANG Y M,et al.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analysis of perfusion changes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with an antiangiogenic agent: a preliminary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4,183(3):713719.
[21]IKEDA O,NISHIMURA R,MIYAYAMA H,et al.Evalua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using dynamic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mparison of plasm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hemodynamic,and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J].Acta Radiologica,2004,45(4):446452.
[22]PRINCIPI M,ITALIANI M,GUIDUCCI A,et al.Perfusion MRI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ur growth,necrosis and angiogenesis in glioblastomas and grade 1 meningiomas[J].Neuroradiology,2003,45(4):205211.
[23]TRISTAN B,HISATAKA K,MARTIN B,et al.Macromolecular MRI contrast agents for imaging tumor angiogenesi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06,60(3):353366.
[24]DALDRUP H,SHAMES D M,WENDLAND M,et al.Correlation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with histologic tumor grade:comparison of macromolecular and smallmolecular contrast media[J].Am J Roentgenol,1998,171(4):941949.
[25]TURETSCHEK K,PREDA A,NOVIKOV V,et al.Tumor microvascular changes in antiangiogenic treatment: assessment by magnetic resonance contrast media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J].J Magn Reson Imaging,2004,20(1):138144.
[26]YAMADA I,AUNG W,HIMENO Y,et al.Diffusion coefficients in abdominal organs and hepetic lesion:evaluation with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echoplanar MR imaging[J].Radiolagy,1999,210(3):617623.
[27]WINTER P M,CARUTHERS S D,KASSNER A,et al.Molecular imaging of angiogenesis in nascent Vx2 rabbit tumors using a novel alpha(nu)beta3targeted nanoparticle and 1.5 tesl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Cancer Research,2003,63(18): 58385843.
[28]SCHMIEDER A H,WINTER P M,CARUTHERS S D,et al.Molecular MR imaging of melanoma angiogenesis with alphanubeta3targeted paramagnetic nanoparticles[J].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2005,53(3):621627.
[29]SIPKINS D A,CHERESH D A,KAZEMI M R,et al.Detec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in vivo by alpha v beta3targe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Nat Med,1998,4(5):623626.
關鍵詞:影像醫學;臨床作用;價值
影像醫學是利用醫學影像設備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進行檢查的一門科學,如放射學科、心血管病學科、神經系統學科等,。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影像醫學技術包括線片、造影技術、電腦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技術、融合成像技術等。筆者結合相關資料將影像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作用與價值做如下闡述。
一、影像醫學常用的檢查方法
常規線成像常規線成像技術的發展經歷了非數字化線攝影、計算機線攝影技術、數字化線成像技術等階段。影像接收器使用屏膠結構已有多年的歷史,隨著數字化線成像技術的出現,板、平板接收器取代了傳統的屏膠結構,數字化線成像技術成為線成像技術發展的必然。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這是將常規線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聯合形成的醫學影像系統,目前常用于關節、肝腎胰脾及諸多軟組織的檢查,其具有分辨率高、圖像清晰、對微小病變敏感等優勢。年世界上第一臺掃描儀設計成功,年螺旋掃描儀出現,隨著技術的革新,多層螺旋不斷更新。造影技術造影影像技術包括血管性造影技術及非血管性造影技術。非血管造影技術自從線成像技術應用于臨床不久就被應用于疾病診斷,鋇劑的發明與應用,促使影像醫學實現了功能與結構的結合,如消化道鋇劑檢查等。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碘劑被發明并應用于影像醫學,實現了血管性造影技術,再隨著技術的革新,超選擇性血管造影成像技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出現,具有很高的密度及空間分辨率,甚至可以將血管結構動態地顯示出來。磁共振成像技術技術能夠將人體各解剖組織及相關的關系清晰顯示出來,對病灶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效果,尤其對早期腫瘤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且檢測圖像清晰,對人體無輻射,安全可靠,目前在臨床醫學多種疾病的診斷中被廣泛應用。融合成像技術世紀,諸多影像醫學新理念、新思維模式形成,如將或技術與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田技術同機融合。
腦磁圖屬于一種無創的腦功能影像檢測成像技術,其與磁共振成像技術疊加整合后,能夠對大腦的解剖及功能學進行準確定位,還可以實時反映大腦功能的瞬時變化,且具有靈敏度高、時間及空間分辨率高等優點,目前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影像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作用與價值促進疾病早期診斷及治療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可對微小病變、功能及代謝異常疾病進行準確診斷,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療、超早期治療成為可能,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為其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如相比于常規胸部線篩查而言,螺旋篩查能夠準確、敏感地發現早期肺癌,使得重度吸煙患者因肺癌而造成的死亡率降低近兩成。又如隨著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多層技術的應用,血管栓塞性疾病可在早期被準確診斷,且診斷簡單、快速、可行性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效果。判斷腫瘤分期及評價療效三維重建技術應用,可準確評估腫瘤的大小變化。功能與分子影像學的應用使得惡性腫瘤的分期取得了更為準確的判斷依據,如彌散加權成像技術能夠在早期發現病灶內由于胞膜完整性改變或組織細胞數量增加所致的水分子彌散受限,為腫瘤淋巴結轉移提供了早期準確的判斷依據如葡萄糖代謝成像對腫瘤的入分期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功能與分子影像學能夠在腫瘤形態變化之前測量病灶內部的水分子彌散情況,反映腫瘤組織細胞的數量及細胞膜完整性是否發生變化,還可對腫瘤的灌注參數進行測量,間接反映微血管的密度及通透性是否發生改變,甚至還可以評估在治療過程中腫瘤代謝物的變化,為腫瘤的療效評價提供參考。獲得診療證據影像學檢查可為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完整、詳實的診斷依據,大大提高了臨床診療水平。
如血管造影能夠清晰地顯示冠狀動脈,對于冠狀動脈性疾病,如冠狀動脈斑塊、鈣化及心肌橋的診斷具有巨大的優勢。冠狀動脈軟斑塊屬于不穩定性的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無法將其直接顯示出來,而血管造影可對的極小軟斑塊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可以實現心臟功能及心肌灌注顯像分析,獲得心功能參數及心肌毛細血管水平的灌注狀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證據。促進診療模式變革隨著影像醫學學科的迅速發展,影像診斷及治療技術發生了不斷革新,診療模式也因此發生率較大改變,如復合手術室、多學科協助相繼出現。目前,影像診斷室與臨床各科室的溝通與交流日益密切,臨床診療已離不開影像檢查資料,影像診斷資料可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力參考依據。影像設備的實時成像特點促使臨床治療的視野延伸到普通外科器械,甚至藥物所不能觸及的領域,從而使微創醫學不斷發展。診療技術微創化是臨床醫學未來發展的趨勢,外周血管介人、心臟介人等微創治療技術目前已成為心血管疾病治療的首選手段,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影像醫學促進臨床醫學診療模式變革的典型案例。所以說,影像醫學對診療模式的變革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結語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不斷革新,醫學影像技術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診斷技術、造影技術、磁共振成像技術、融合成像技術等影像學檢查手段不斷發展,為多種疾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參考依據。影像醫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影像醫學水平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臨床醫學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范振中醫學影像學在臨床檢查中的應用中國醫藥導報
[2]王勝先醫學影像學在臨床檢查中的應用價值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3]袁立華影像診斷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價值中外醫療
【關鍵詞】 乳腺腫瘤; 超聲; 分子生物學
Correlations of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ressions in Invasive Duct Carcinoma of Breast/GUO Ji-lu,LI Yuan,NIU Jun-bo,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032-03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indexes such as ER(estrogen receptor),PR(progesterone receptor),C-erbB-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and Ki-67 in invasive duct carcinoma of breast(IDC).Method:The data of 107 IDC patients who wer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4 were collected.Their ultrasonographic data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pathologic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ER,PR in patients with spicul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out spiculation,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ER,C-erbB-2 and Ki-67 in patients with microcalcific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out microcalcification,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C-erbB-2 in patients with suspicious lymph nod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out suspicious lymph node,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C-erbB-2 in patients with rich blood flow signal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poor blood flow signals,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reast neoplasms; Ultrasonography; Molecular biolog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ouguang City,Shouguang 262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10
浸潤性導管癌是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本病發病率高,年輕化趨勢明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對該病的研究不斷深入,規范診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107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術前超聲影像資料與術后病理及分子生物學指標之間的關系,為臨床診治及評估預后提供一定的依據,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7例女性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包含完整超聲及分子病理學資料,所選患者均為單側發病,左右側比為47∶60,年齡29~79歲,中位年齡為45.7歲。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超檢查及手術治療,其中單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105例,姑息性乳腺象限切除(局部擴大切除)1例,腫塊切除活檢后要求外院治療1例。檢查前及術前均未接受放化療,術后均行常規病理學及相關免疫組化指標檢測,所有患者均證實為浸潤性導管癌,其中Ⅰ級21例,Ⅱ級47例,Ⅲ級39例。
1.2 方法
1.2.1 超聲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G4 iU-22高清晰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行乳腺彩超檢查,高頻線陣寬頻探頭頻率為7~12 MHz,在表面做放射狀掃查,各象限區域依次進行連續性對比,先行二維超聲檢查,觀測病灶部位、大小、形態、邊緣特征、內部回聲、微小鈣化點、有無側方聲影及后方衰減、有無腋窩可疑淋巴結等指標,再行CDFI檢查觀測病灶周邊及內部血流情況。檢查結果由2位超聲科乳腺相關專業醫師出具報告。
1.2.2 病理及分子生物學檢查方法 常規行HE染色及SP法免疫組化檢查。抗體試劑盒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公司。ER、PR、C-erbB-2及Ki-67判定標準:細胞內出現棕色顆粒即為陽性細胞,ER、PR、Ki-67陽性表達于癌細胞核,100個高倍鏡視野著色細胞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腫塊直徑0.05);有毛刺征患者的ER、PR陽性表達率均高于無毛刺征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微鈣化征患者的ER、C-erbB-2及Ki-67的陽性表達率均高于無微鈣化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圖1 乳腺癌腫塊超聲及免疫組化染色圖像
注:右乳浸潤性導管癌超聲毛刺征(圖1a)及ER陽性表達(圖1b,×400);左乳浸潤性導管癌惡性聲暈征(圖1c)及C-erbB-2陽性表達(圖1d,×400);右乳浸潤性導管癌微鈣化征(圖1e)及ER陽性表達(圖1f,×400);右乳浸潤性導管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圖1g)及手術病理HE染色(圖1h,×400);右乳浸潤性導管癌血流豐富(圖1i)及Ki-67陽性表達(圖1j,×400)
3 討論
超聲檢查是臨床常用的乳腺疾病篩查手段,可以作為早期發現乳腺癌的檢查方法[1]。隨著彩色多普勒高頻探頭、血流顯像、彈性成像、超聲造影等技術的普及,超聲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準確率不斷提高[2-3]。典型乳腺癌聲像圖表現包括:邊緣毛刺征,形態不規則,無包膜,腫塊縱橫比>1,內部回聲不均勻,后方回聲衰減,內部細小簇狀鈣化灶等[4]。乳腺癌超聲影像學表現與其組織病理學特征密切相關,而分子生物學行為是其決定性因素。腫瘤細胞受多種癌基因及細胞因子的調控,其分化程度不同,癌組織及其間質與周圍正常組織之間必然出現差異,導致影像學表現復雜多樣。乳腺是性激素依賴器官,大量關于ER、PR的研究證實,其陽性表達者腫瘤分化程度相對較高,對內分泌治療效果確切,預后較好。C-erbB-2及Ki-67是近年來乳腺癌研究中指導臨床和評估預后的常用指標。C-erbB-2,也稱HER2,目前已被公認為是與乳腺癌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原癌基因[5]。大量研究顯示C-erbB-2及其受體與乳腺癌關系密切,C-erbB-2高表達提示細胞增殖旺盛,侵襲力強,與瘤組織分級高、分期晚呈正相關,且表達越高,預后越差,甚至對部分化療方案明顯耐藥[6]。Ki-67抗原于1983年由Gerdes等[7]發現,在多種實體惡性腫瘤中高表達,并與惡性腫瘤的發展、轉移及預后有關。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組織的Ki-67陽性表達高達78%[8]。
本研究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超聲影像學特征與上述分子生物學指標相結合,分析認為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l)腫塊大小:乳腺癌組織浸潤生長,多形成不規則腫塊。關于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癌腫大小與ER、PR、C-erbB-2及Ki-67的關系,國內外研究多數認為兩者間無顯著相關性,本研究得出相同結果,提示腫瘤的惡性程度并不隨腫瘤體積的增大而增加。臨床實踐中,某些乳癌患者雖然瘤體很小,甚至造成術中活檢困難,但病理已為較高的組織學分級,而有些直徑大于5 cm的癌組織仍可停留在導管內原位癌狀態。(2)腫塊邊緣:毛刺征的病理基礎是癌細胞沿結締組織間隙蔓延、向周圍組織浸潤并引起周邊結締組織增生所致,癌腫周邊惡性聲暈的出現與毛刺征的發生機制相似,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許多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中可以同時觀察到兩種征象的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有毛刺征患者ER、PR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無毛刺征患者(P0.05),提示浸潤組織周邊纖維增生及淋巴細胞反應可能是機體抵抗腫瘤的一種早期自身保護性防御行為,這與吳俊等[9]報道一致。(3)微鈣化:典型鈣化征屬營養不良性鈣化,是癌組織旺盛生長情況下發生血供不足時腫瘤細胞變性壞死和鈣鹽沉積所致[10]。在低回聲背景下,高頻探頭可清晰觀察到腫塊內部多呈散沙狀或簇狀分布的強回聲鈣化灶,是浸潤性導管癌的重要特征[11]。本組微鈣化陽性率為38.32%,ER、C-erbB-2及Ki-67陽性率均明顯高于無微鈣化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超聲表現與分子生物學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分析分子生物學指標的變化能夠幫助醫生更好地認識和區分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影像學征象,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無創性的大致推測此類乳癌細胞ER、PR、C-erbB-2及Ki-67的表達情況,為臨床評估生物學行為和預后、選擇內分泌治療和化療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
參考文獻
[1]成楠.48例乳腺癌超聲表現與病理分型相關性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4):60-61.
[2]支鵬飛.超聲彈性成像在乳腺微小結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45-47.
[3]林秋蘭.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4):92-93.
[4]張建興.乳腺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37.
[5]王陽,王曉.乳腺癌鉬靶X線特征與分子生物學指標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11):1235-1239.
[6] Androutsopoulos G,Adonakis G,Gkermpesi M,et al.Expression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system in endometrial cancer after adjuvant tamoxifen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J].Eur J Gynaecol Oncol,2006,27(5):490.
[7] Gerdes J,Lemke H,Baisch H,et al.Cell cycle analysis of a cell proliferation associated human unclear antigen defined by the monoelonalantibody Ki-67[J].J Immunol,1984,133(13):1710-1715.
[8] Bhatavdekar J M,Patel D D,Shah N G,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immunohistochemically localized biomarkers in stage Ⅱ and stage Ⅲ breast cancer:a multivariate analysis[J].Ann Surg Oncol,2000,7(4):305-311.
[9]吳俊,曹永政,彭格紅.乳腺癌超聲特征與分子生物學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9,20(9):689-692.
[10]任永富,閻若無,吳幼波,等.彩超診斷小乳腺癌[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1,17(3):242-243.
[11]余小琴,吳乃安,姚蘭輝,等.小乳腺癌超聲直接和間接征象與腋窩淋巴結轉移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10,7(6):1015-1022.
[12] Kim S H,Seo B K,Lee J,et al.Correlation of ultrasound findings with histology,tumor grade,and biological markers in breast cancer[J].Acta Oncologica,2008,47(8):1531-1538.
[13]何治平.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對乳腺腫瘤的檢出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1):82-83.
[14]王豐,宋蘇云,張銳.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1,5(4):434-445.
[15]曾紅艷,曹學政.乳腺癌超聲征象與ER、PR、C-erbB-2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7,23(12):1827.
[16]李維權,宋茂民.HER-2、P53、Ki67、Nm23、ER、PR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1,18(1):18-22.
[17]王慧珠,栗河舟,班振英,等.超聲對年輕患者乳腺葉狀腫瘤與纖維腺瘤診斷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4):84-86.
摘 要 以中學化學課程為例,從影像資料的種類、作用、開發和應用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中學化學;影像資源;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1-0055-02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盡可能多地做實驗,讓學生觀察到課程所涉及的所有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現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把所有實驗都做一遍,而且即使能做的實驗也只能觀察到反應的外部現象,而觀察不到微觀粒子的變化。面對抽象的元素符號、分子式和化學反應方程式,教師講起來費力,學生理解起來吃力。筆者認為,開發與教材配套的影像資料并把影像資料有效應用到教學中,可以幫助解決上述問題。
1 影像資料的形式和內容
影像資料主要包括視頻錄像、照片和演示動畫三種形式。照片的優點是清晰細膩,既可以展現事物的全貌,也可以展現某一部分,主要用來表現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大小、形狀、顏色、光澤等的外觀形態,比如鐵、硫、氯氣、氫氧化鈉、硫酸溶液等;視頻錄像的優點是生動形象,主要用來表現實驗操作過程、化學反應現象、化工廠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比如氧氣的制取過程、氯氣和氫氣在光照條件下發生爆炸反應的情況、車間內干冰的生產過程等;動畫的優點是可以化無形為有形,變宏觀為微觀,變不可見為可見,可以“看到”表面上看不到的現象,演示物質的生成過程,比如電鍍的原理演示(在硫酸銅溶液中,銅棒在電流的作用下產生銅離子,銅離子在電流的作用下移向鐵棒,在鐵棒的表面得到電子析出銅單質,鐵棒表面上覆蓋一層金屬銅)。
2 影像資料的拍攝與制作
目前還沒有系統全面的化學影像資料,這就需要進行開發。開發影像資料以任課教師為主,攝編人員、動畫制作人員為輔,拍攝場地根據需要可以選在學校的化學實驗室、相關生化研究所實驗室或化工廠,拍攝的時候照片和視頻錄像同時進行拍攝。
任課教師先將教材上每一章節所需要的影像資料逐一列出來,力爭做到不落下任何一個內容,然后和攝像人員及動畫制作人員一起進行分類整理,擬定拍攝制作提綱。為拍攝高質量的影像資料,拍攝之前要撰寫分鏡頭稿本,制訂詳細的拍攝計劃,把拍攝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想到,制訂應急預案。拍攝和制作的時候任課教師要到現場進行指導,要與攝像人員和動畫制作人員密切配合。
任課教師也可以日積月累自己進行拍攝。現在的智能手機像素都很高,拍出的照片和錄制的視頻影像質量很好,完全可以滿足教學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教學觀摩和到化工廠參觀時,遇到可以用于教學的內容,隨時用攜帶的手機拍下來。不同學校的同一年級的化學教師之間可以共享彼此積累的影像資料。
拍攝的視頻影像素材比較粗糙,而且比較零散,一般需要經過編輯整理之后才能使用。影像素材應該編輯成兩種版本,一種是以整本教材或者以章節為單位的完整的視頻錄像片,一種是以知識點為單位的視頻片段。前者用在課程的緒論部分、章節的開頭部分或總結部分,向學生介紹整個化學課程或某章節所涉及的內容,便于對整個課程或某一章節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后者用做課件素材,編到課件里在課堂上邊演示邊講解。
以知識點為單位的視頻影像資料片段就是將影像資料分解成最小單元,教師在備課時編進PPT課件當中。影像資料片段的長度根據內容確定,短的可以只有幾秒鐘,長的可達幾分鐘。如“鈉和水的反應”這一內容,就可以將總長為25秒鐘、帶有現場同期聲音的3個畫面組接到一起:教師一只手用鑷子夾著一小塊金屬鈉放進盛水的燒杯(近景);金屬鈉和水開始激烈反應(全景);鈉熔成銀白色小球,在燒杯中快速游動直至反應完畢,燒杯內恢復平靜(特寫)。
再如“鋁熱反應”這一內容,可以用總長度為4分鐘的5個畫面來表現:實驗教師把兩張圓形濾紙分別折疊成漏斗狀套在一起(中景);取出內層濾紙,在其底部剪一小孔后用水潤濕,再套回原處(近景);濾紙漏斗架在鐵圈上(中景),濾紙漏斗下面放置一盛沙子的蒸發皿(近景);將干燥的氧化鐵粉末和鋁粉均勻混合后放入紙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鉀固體,混合物中間插一根用砂紙打磨過的鎂帶(中景);用燃著的小木條點燃鎂帶(近景),火星四射劇烈燃燒,熔融物落入沙中(全景)。
化學課的動畫,目的是讓學生“看見”表面看不到的化學反應。比如金屬鐵和硫酸銅的置換反應:用大小不同的兩個藍色小球代表硫酸根和銅離子,兩個藍色小球粘合在一起代表硫酸銅分子,用銀灰色小球代表鐵分子;在硫酸銅溶液中,代表硫酸銅分子的兩個結合在一起的藍色小球懸浮在水中,銀灰色小球進入溶液中并游向藍色球,用力拉較小的籃球,小的籃球與大的籃球分離變成黃色(代表被置換出的銅單質),向下沉淀落到容器底部;與此同時,銀灰色小球與大的籃球一起變成褐色并粘合到一起(代表新生成的硫酸鐵)。這一過程表明,單質鐵把硫酸銅中的銅離子置換為單質銅。
3 影像資料的使用
上述影像資料可以用在化學課的緒論、每一節課或實驗環節。
很多教師都感覺緒論不講不行,講又很難講,如果有一部介紹化學課的視頻短片,情況就不一樣了。視頻短片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手機殼、文具盒、西藥片、汽油等物品,再演示這些物品的原材料的生產過程。在第一次課開始時首先播放這個視頻短片,然后介紹化學課所要探索的內容,那么這節課就要好講得多,而且有助于學生對化學課程產生興趣,從而為后續的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幾乎每個化學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因為很抽象,僅僅用粉筆、黑板,甚至用普通多媒體課件講物質構成和化學反應很費力,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不容易講明白,而且即使講明白了,學生也很難理解;如果邊演示相關的影像資料邊講解,情況就會大為改觀。如對于“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內容,在講解氧化的原因及反應方程式之前,可以先展示幾張日常生活中氧化現象的圖片:鐵在空氣中生銹、食物的腐敗變質、銅在空氣中產生銅綠。再播放一段白磷自燃的視頻短片,等等。
在實驗環節,有的實驗因為危險性大而不能做;有的實驗因為對反應條件要求苛刻,反應現象不明顯。尤其突出的問題是實驗只能觀察到外部的反應現象和生成物,而觀察不到分子的變化情況。這些情況就應該借助動畫來演示。如苯在三溴化鐵催化作用下,與液態溴發生取代反應這一實驗,由于反應物苯和液態溴均有毒,均具有揮發性,而且反應過程中大量放熱,必須在通風廚中進行,在教室內做這個演示實驗會污染環境,且不能看到苯環上的氫原子被溴取代的過程。該實驗可以用這樣的一個簡單的動畫片來取代:畫面內有若干個無色苯環,苯環上有6個代表氫原子的黃色小球;溴原子(紅色小球)進入畫面,用力拉苯環上的黃色小球,但沒能拉動;三溴化鐵原子(藍色小球)進入畫面,幫助紅色小球一起把黃色小球拉下來,紅色小球取代黃色小球停留在黃色小球的位置上。
4 幾點體會
實踐證明,應用影像資料可以提高化學課教學質量。影像資料的開發和使用應注意三點:一是必須組建一個團隊,完整系統開發影像資料,力爭不遺落任何一個知識點;二是在學校、教學研究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立項,爭取一些經費支持;三是同一年級的化學課教師要經常溝通,互相學習彼此的應用經驗,讓影像資料最大限度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活細胞攝影 鈣成像 條件優化
鈣離子是細胞內重要的第二信使,細胞通過外鈣內流和內鈣釋放參與調節肌肉收縮、神經信號轉導、細胞間通訊、細胞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動[1]。Fluo-4/AM是Fluo-4的一種乙酰甲酯衍生物,能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AM進入細胞后被胞內酯酶水解,生成的Fluo-4與鈣離子結合[2],在488nm激發光激發下發出綠色熒光,熒光經濾鏡過濾反射,最終被EMCCD捕捉。通過測定Fluo-4探針在細胞內的熒光強度變化,可以實時反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分布和變化。
噪聲又稱圖像斑點,主要由拍攝過程中信號光電轉換時電流噪聲形成[3],影響圖像細微結構的識別。在激光/EMCCD的成像體系中,圖像對比度主要是由激光強度、曝光時間和EMCCD靈敏度決定,對比度越高,得到的影像反差越大、越清晰。圖像清晰度是指在一幅影像中反映出捕獲微小細節的能力,用對比噪聲比(Contrast-to-Noise Ratios,CNR)表示:
CNR=(M2-M1)/SD1
其中M1代表背景區域熒光灰度密度值,M2代表信號區域熒光灰度密度值,SD1代表背景區域熒光的標準偏差。
CNR值越大,圖像清晰度越高。
在活細胞動態觀察中,激光對生物細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光化學效應和熱效應[4]。拍攝活細胞圖像時,激光光子持續穿過細胞被吸收和衰減,胞內生物分子吸收光子能量,運動加劇,與其他分子碰撞頻率增加,產生熱能,造成局部溫度升高,持續的溫度升高可使蛋白喪失活性;另有部分生物分子吸收光子使電子被激發,分子由基態變為激發態,可引起分子中價鍵結合方式的改變,進而使分子的幾何構型、反應活性和機理與基態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滿足影像清晰度要求下,應盡可能降低激光強度和曝光時間,從而降低成像造成的細胞損傷。
熒光漂白是在激光照射條件下,熒光基團發生化學反應或是構象改變,從而失去發熒光的特性[5]。經過不同條件激光連續照射,Fluo-4標記的熒光會受到不同程度漂白,信號區域熒光強度減弱,進而降低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因此實驗中應避免明顯的熒光漂白。活細胞鈣成像質量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本實驗采用488nm、75mW半導體泵浦固體激光器(DPSSL),在5%~25%激光強度下,通過調節曝光時間和EMCCD靈敏度對Fluo-4標記的293細胞進行成像,對拍攝圖像進行對比分析,以確定活細胞鈣成像最佳條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與儀器
人腎細胞系293細胞,UltraVIEW VOX高速碟片式活細胞成像系統(美國PE), Volocity圖像處理系統(美國PE)。
1.2 實驗方法
293細胞制成單細胞懸液,接種于共聚焦小皿中,細胞密度約為104個/cm2,Fluo-4/AM(6μmol/L)37℃孵育30min;將孵育好的293細胞放入UltraVIEW VOX細胞培養小室內,分別按照以下條件掃描成像。
1.2.1 固定激光強度為5%,分別選擇50ms,100ms,200ms,400ms,800ms曝光時間,固定CCD靈敏度(以最強熒光信號接近飽和不溢出為準),拍攝時間5min,時間間隔為1幀/秒。
1.2.2 固定曝光時間為100ms,分別選擇5%,10%,15%,20%,25%激光強度,固定CCD靈敏度(以最強熒光信號接近飽和不溢出為準),拍攝時間為5min,時間間隔為1幀/秒。
1.2.3 固定激光強度為5%、曝光時間100ms,調節好CCD靈敏度,分別選擇拍攝頻率為0.5秒/幀,1秒/幀,2秒/幀,3秒/幀,拍攝時間為5min。
所得影像選擇3個細胞信號區域和一個背景區域(見圖1),取信號區域和背景區域的平均熒光灰度密度值及背景區域的熒光灰度密度的標準偏差,計算得出每個時間點的CNR,計算各個拍攝條件下CNR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2 結果與討論
2.1 相同激光強度條件下,CNR和曝光時間的關系
激光強度5%固定不變時,CNR隨曝光時間變化趨勢(見圖2)。隨著曝光時間延長,低劑量時(50~200ms )CNR有明顯升高,此階段內EMCCD接受光子數遠未達到飽和,延長曝光時間使EMCCD每次成像時都能夠積累更多光子信號,提高信號區域的熒光強度;中劑量時(200~400ms)CNR逐漸降低,此階段由于曝光時間較長,引起Fluo-4染料的熒光漂白,熒光信號強度在成像過程中逐漸衰減,圖像反差變小;高劑量時(400~800ms)CNR有小幅回升,此階段由于過長的曝光時間使得細胞接受的激光劑量過大,引起胞內鈣水平的升高[6],導致胞內熒光信號變強趨勢大于熒光漂白引起信號變弱的趨勢,從而使CNR升高。
2.2 相同曝光時間條件下,CNR和激光強度的關系
曝光時間100ms固定不變時,CNR隨激光強度變化趨勢(見圖3)。隨著激光強度的提高,低劑量時(5%~10%)CNR快速升高,此階段內,單位時間到達細胞的激光光子數不斷增加,從而激發出更多的熒光光子被EMCCD捕捉,得到的圖像信號區域熒光強度更高;隨著激光強度的增加(10%~20%),CNR緩慢降低,此階段過高的激光強度引起Fluo-4染料的熒光漂白,使得熒光信號逐漸變弱,從而降低圖像的反差;隨著激光強度的進一步增加(20%~25%),激光強度導致胞內鈣水平升高,進而減緩CNR的下降速率。
圖3 曝光時間100ms下CNR隨激光強度變化趨勢
2.3 相同激光強度和曝光時間條件下,CNR和拍攝時間間隔的關系
激光強度和曝光時間不變時,CNR隨時間間隔的變化趨勢(見圖4)。CNR隨著拍攝時間間隔的延長先升高,
圖4 CNR隨拍攝時間間隔的變化趨勢
后保持不變。拍攝間隔為0.5s時,由于拍攝間隔較短,細胞在單位時間照射強度較大,引起明顯的光漂白;拍攝間隔為1~3s時,由于拍攝間隔較長,激光對細胞的影響較小,沒有發生明顯的熒光漂白現象,因此CNR較穩定。
3 結論
通過上述結果分析可知,激光強度大于20%或曝光時間高于400ms會引起胞內鈣水平的變化,影響實驗結果。因此,應在鈣成像中,應嚴格控制曝光條件,激光強度小于20%,曝光時間應低于400ms。本研究結果顯示激光強度為10%、曝光時間在 200ms時CNR較高,且未發生明顯的熒光漂白和激光刺激導致的胞內鈣水平變化。此外,拍攝間隔應在滿足實驗需要的情況下盡量延長,以減少熒光漂白和對細胞的刺激。
參考文獻
[1] 鄒壽彬,陳良怡,康華光.胞內鈣信號系統[J].生命的化學,2000, 20(6):25.
[2] 于力方, 廖杰, 張國慶.利用熒光探針Fluo-4檢測胸腺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變化[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5,12(3):161-163.
[3] 劉勍,溫志賢,楊筱平,等.現代數字圖像噪聲濾除技術及其評價[J]. 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2, (2):146-148.
[4] 龔卓,王勉鏡. 980nm和810nm半導體激光生物熱效應的比較[J]. 中國激光醫學雜志, 2006, 15(3): 141-143.
和(1.44±0.30)×10-3mm2/s。惡性前列腺組織的平均ADC值明顯低于PCa組和BPH組中的良性前列腺組織(P0.05)。結論:前列腺癌存在特征性DWI表現,與BPH的DWI表現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DWI在前列腺癌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存在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7.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9-007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can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arly prostate cancer.Method:From July 2013 to October 2014,41 cases of prostate cancer(PCa group) and 39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both routine T2WI,dynamic enhanced T1WI(DCE) MRI and DWI scan can,PCa group in tumor and tumor area set up interest area and measurement of ADC values,BPH group respectively in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zone of prostate measuring ADC values.Result:41 patients in PCa group,the average ADC values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prostatic tissue were (0.98±0.24)×10-3mm2/s and (1.35±0.15)×10-3mm2/s;39 patients in BPH group,the average ADC values for central and peripheral zone (1.38±0.23)×10-3mm2/s and (1.44±0.30)×10-3mm2/s.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ADC values of malignant prostate tissue PCa group and benign prostate tissue in BPH group(P0.05).Conclusion:DWI examination can effectively detect prostate,especially on the tip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early prostate cancer,obvious effect,is worth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hyperplasia; Diagnosis
前列腺癌指的是發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惡性腫瘤,其發病率近年來在我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廣大男性的健康。就目前情況來看,前列腺癌的診斷方法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查、經直腸前列腺觸診和前列腺穿刺[1]。本文選擇2013年7月-2014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1例前列腺癌(PCa)和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在早期前列腺癌中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因排尿困難、PSA升高就診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59~78歲,平均(67.53±2.41)歲。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MRI掃描,經前列腺穿刺證實為PCa41例和BPH3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MRI掃描采用GE 1.5 T磁共振成像儀進行掃描。所有患者先行盆腔MR大范圍常規序列檢查,其中包括T1WI、T2WI,觀察盆腔是否發生轉移情況。采用高分辨率對前列腺范圍進行掃描,TE13 ms,TR500 ms,FOV200 mm×200 mm,矩陣256×256,層間距0.3 mm,層厚3 mm。采用自旋回波的平面回波成像(EPI)對所有研究對象行DWI軸位掃描,TE84 ms,TR3200 ms,FOV400 mm×400 mm,矩陣256×256,層間距0.3 mm,層厚3 mm,擴散梯度因子(b)值為0和800 s/mm2,掃描時間為13 s,與此同時,磁共振儀自動生成ADC圖。
1.2.2 影像學分析 由兩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師對MRI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主要是分析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的DWI和ADC圖的信號特點,測量ADC值。與此同時,在同層面無腫瘤浸潤區設ROI并測定正常組織的ADC值;在BPH組中,分別在中央區(增生組織)和外周帶設ROI并且對ADC值進行測量。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本組41例PCa患者中,腫瘤分布位置如下:外周帶及尖部27例,中央區7例,外周帶和中央區均累及7例。從病灶直徑來看,影像上測量的結果為0.9~4.8 cm。兩組患者平均ADC值分布情況,詳見表1。其中,腫瘤組織的平均ADC值均顯著低于同組的正常組織(P
3 討論
3.1 DWI用于前列腺癌診斷的可行性
DWI屬于一種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主要反映水分子的擴散運動[2]。通常情況下,水分子在體外屬于自由擴散狀態,保持布朗運動,可以不受限制地進行運動。在生物組織內,其運動包含水分子在多個組織內(細胞內外、血管內)的擴散運動,并且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和限制,如細胞膜、大分子物質[3-5]。當生物組織內的細胞膜越完整、細胞越密集,水分子擴散運動受到的限制就越大,反之則水的擴散運動越不受限。
就目前情況來看,采集DWI信號多將兩個對擴散敏感的梯度回波疊加在T2加權自旋回波序列上,通常情況下,當兩次梯度回波發生作用后,靜止水分子的相位會發生完全重聚,且產生的信號未受到影響[6]。對于處于擴散運動狀態的水分子而言,當發生第二次梯度回波后,此時的水分子相位不能完全重聚,且信號受到感染,出現衰減。由此可見,可以在DWI上通過信號衰減測定來體現水分子的擴散運動[7]。在臨床實際運用中,在MRI工作站上對DWI圖像進行分析和處理后,可以得到ADC圖,然后設定興趣區,就可以了解ADC值,并且對水分子的擴散運動進行定量分析。
從病理檢查結果來看,與正常細胞相比,前列腺癌區域的腫瘤細胞體積更小,且排列更密集,這是DWI診斷和鑒別診斷PCa和BPH的前提[8]。在本組研究中,通過對PCa組和BPH組行常規T2WI和DWI檢查,結果顯示:前列腺癌組織在DWI上的信號顯著高于周圍正常組織,而ADC值則顯著低于其周圍正常組織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組織。基于此,可以從定量的角度來分辨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的水分子擴散狀態。
3.2 DWI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在前列腺癌的診斷中,采用常規T2WI方法可有效診斷出位于外周帶部位的前列腺癌,對在中央區癌灶的診斷中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外周帶的水分比較多,所以在T2WI中大多表現為高信號。位于中央區的前列腺癌,其在T2WI上的信號表現為中等或稍低。此外,一些發生于外周帶的前列腺癌中,患者的年齡比較大,腺體分泌功能下降,外周帶腺體受壓萎縮,其MR信號就出現減弱。總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T2WI在前列腺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存在一定的限制。與T2WI不同,DWI主要反映水分子的擴散運動,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組41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經DWI檢查,結果顯示:DWI高信號38例,其中10例(發生于前列腺尖部4例,局限于中央區6例)在常規T2WI中很難發現異常信號。因此,在前列腺癌的診斷中,WDI是常規T2WI的重要補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永旺,武振華,馮少勇,等.GSTP1和RASSF1A在前列腺癌組織中的甲基化檢測及其表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3):13-16.
[2]李波.前列腺癌MRI和MR功能成像綜合診斷[J].中外醫學研究,2010,8(6):122.
[3]歐陽寄.前列腺癌MRI診斷及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09,6(23):188-189.
[4]郭麗麗,付曠,王景林,等.MRI、MRS對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4):127-129.
[5]謝輝.P27在前列腺良性增生及前列腺癌中的變化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4):45-46.
[6]孔飚,張雪輝,高永旺.SPECT/CT同機融合顯像技術診斷前列腺癌骨轉移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7):77-78.
[7]王玉芳.超聲影像學診斷前列腺癌的價值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4):49-50.
德國天文學家托馬斯?普賴比施等人利用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脈的APEX望遠鏡的LABOCA相機,以次毫米波段對著名的船底星云進行觀測,將星云中作為恒星誕生材料的低溫氣體灰塵顯現出來。
船底星云是個非常劇烈的恒星誕生區,銀河系中部分質量最高的恒星便在此誕生,因此它是了解這些年輕恒星與孕育它們的星云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關聯和交互作用的理想研究目標。
圖中影像是由APEX次毫米波影像(橘色)和托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柯蒂斯?施密特望遠鏡的可見光影像合成的結果。船底星云的塵埃和氣體溫度很低,只有-250℃左右,因此絕大部分船底星云在次毫米波段的光是由溫度不高的塵粒發出的。經由普賴比施等人的APEX觀測影像,可以呈現出低溫塵埃和分子氣體的分布狀況;其中的分子氣體部分,大多數是由氫氣所組成。這些物質都是將來新恒星形成所需的材料。
在整個船底星云中,已成形的恒星總質量相當于25000顆太陽,氣體塵埃云的總質量則高達140000顆太陽。然而,只有一部分氣體能濃密到在未來數百萬年內向內塌縮而形成新恒星。當然,以天文尺度而言,這只能算是中等時間尺度。若從稍長時間尺度來看,受到已經形成的大質量恒星的劇烈影響,它們周圍云氣中的恒星形成速度會因此加快。
大質量恒星的壽命頂多只有數百萬年,與我們太陽長達100億年的壽命相較之下,真的只是一眨眼般的短暫瞬間。但是,它們強烈的恒星風和輻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卻十分深遠:會擠壓周邊云氣,改變云氣形狀,甚至會因此迫使云氣誕生新恒星;而它們在生命終點時非常不穩定,三不五時地發生爆發并向外拋擲大量物質,直到超新星爆炸使其壽命完全終結為止。
其中一個最知名的這類大質量恒星就是船底座η星,即影像中央偏左上角的黃色亮星。船底座η星的質量超過100個太陽質量,是目前已知最明亮的恒星之一。天文學家估計,大約再過100萬年左右,船底座η星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后,這一區域內的其他大質量恒星也會陸續發生超新星爆炸。
這些猛烈的爆炸將撕扯它們周遭的分子氣體云。不過,當爆炸的震波向外傳播約10光年后,這些震波的強度已逐漸減弱到無法壓縮云氣的程度,故而無法促使新恒星誕生。此外,在超新星爆炸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半衰期極短的放射性原子,當云氣聚集收縮、誕生新恒星時,這些放射性原子便成為新恒星的一部分。目前,有強烈證據證明,我們太陽系的誕生過程中,原始太陽星云中也有類似的放射性原子。因此,若能對船底星云進一步了解,或許也可提供了解太陽系誕生與演化的關鍵線索。
船底星云位于南天的船底座方向,距離地球約7500光年,是全天最亮的星云之一,也是全天最大的星云之一。船底星云的直徑達150光年,比最著名的星云――獵戶星云還大好幾倍,但因為與地球的距離比獵戶星云遠了好幾倍,所以二者的視直徑差不多大。
APEX望遠鏡口徑約12米,是阿塔卡瑪毫米/次毫米波數組的原型機之一。阿塔卡瑪全部完成后,將由54座12米電波天線加12座7米天線組成。阿塔卡瑪的角解析力遠高于APEX,但所見的天區視野范圍卻比APEX小很多,所以未來二者將相輔相成,以達到最大研究價值。
六、顯影液成分變化的影響
顯影液的主要特性包括:
1. 對于影像顆粒性的影響
2. 對于影像反差的影響
3. 作用的速度
4. 產生灰霧的能力
當顯影液成分變化時,這些主要特性將會受到影響。顯影成分變化時發生的效果見表l7。
表l7 顯影液成分變化時發生的效果
成 分 變 化 效 果
反差系數幾乎不變。
濃度增加 達到一定反差系數的顯影時間減少。
顯影渡的使用壽命縮短
達到一定反差系數的顯影時問增加。
顯影劑 濃度降低 顯影液在高礤光部位將產生局部疲乏。
趨向于表面顯影.清晰度有所提高
增加對苯二酚的比例 有硬性的簿向.顯影時間減少。
減少對苯二韻的比例 乳劑感光度增加 灰霧降低。
il 增加 產生
i 亞魂酸鈉
減少
40
/
一
成 分 變 化 效 皋
顯影活性提高.顯影時間減少。 一
ph值提高 乳劑膨脹程度加劇.易產生 粒聚結現象.
顯堿 影液工作壽命靖短.灰霧生長速度加快.
顯影速度緩慢。
值降低 感光度受到損失
反差系數幾乎不變.
增加 灰霧降低.乳劑速度降低.
. 達到一定反差系數的顯影時間增加。
抑翻劑
減步或無 因顯影釋放的溴離子產生抑制作用對連續顯影不利。
有可能產生灰霧。
增加 達到一定匣差系數的顯影時{百l減少。
溶解濃度受化學藥品溶解度的限制.
顯影液旅虛
減低 達到一定反差系數的顯影時間增加.
沖淡的顯影液很快疲乏.用后即應廢棄。
通過改變顯影液的成分和改變顯影條件,可能使得反整系數增 d或減少。也可能使得密
度增加或減少.
改變顯影液成分和改變顯影條件可能得到的反差系數和密度變化見表l8。
褒18 改變顯影液成分和顯影條件可能得到的反差系數及密度變化
(固定顯影時間)
匣 差系數 密度變化 為獲得預期的變化顯影液的改變
增 加 增 加 提高ph值.提高顯影溫度
增 加 不 變 提高對苯二酚含量.提高澳化鉀含量
增 加 減 少 提高溴化鉀含量
減 少 增 加 提高米吐爾告量.降低溴化擲害量
減 少 減 少 降低ph值.降低對苯二前含量.降低溫度
各種顯影液的顯影劑、保護劑、促進劑、抑制劑含量多少的比較見表19。
4l
表19 各種顯影液化學藥品含量多少的比較
顯影液名稱 顯影劑 保護劑 促進劑 抑制荊 顯影渣的特點
底片一般顯影液 一般 一般 中等 無或少 使用m—o或p—o.保持中慨堿性
相紙顯影液 較多 一般 較多 較少 一般}中談使用。分冷調與暖調
軟調顯影渡 少 少 少 無 使用米吐爾或菲尼酮做顯影劑
硬調顯影液 多(單劑) 多 多 多 使用對苯二酚和強喊
高溫顯影渣 一般 多 少 較多 加有硫酸鈉.防止藥膜加工
低溫顯影液 多 多 多 多 使用苛性鈉做促進荊
快速顯影液 較多 多 多 多 使用苛性鈉做促進荊
微粒顯影液 一般 多 少 無 保持太量的亞硫酸鈉和弱堿性
銳度顯影液 很少 很少 少 無 固顯影劑量小.顯影液容易疲勞產
生的邊緣效應大而清晰度好
七、顯影液的選擇
各個腔片廠家為他們的感光材料公布的配方當然是特地為其產品而設計的,但這并不意
味著不可互換。這些配方均是兼顧了感光度和顆粒性這兩大因素。然而現代攝影認為,還有
很重要的第三個因素.是影像的清晰度。目前著重傾向于較強有力的顯影作用而叉能保持甚
至提高影像邊界明暗過渡處有黑白鮮銳的視覺效果。因此當選擇顯影液時,實際上有三個重
要匿素要考慮,即顆粒性、感光度和銳度。
當分析了各類配方的細節、觀察了所公布的或是自己實驗的曲線和數據之后,很快了解
每類中的配方實際上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配方來代表這一類配方的所
有主要性質,這不僅具有科學意義.而且用于實踐之中能夠在三種主要因素方面獲得令人滿
意的結果。這些經過優選的配方,可以做為攝影者的常用基本顯影液。
攝影基本顯影液的選擇見表2o。
表20 常用攝影基本顯影液選擇
選 擇 固 紊 代表顯影渣名釋
中速肢片、標準感光,國產和進rl膠片最通用的微粒 d一76、ao一12.d一96
高速肢片、強化顯影、有增感效果的作用力強的傲粒 1d一68、p0一f f
含有溶劑的、降低感光度的超微粒 d一25、dk一20
最筒、最廉、影調柔和的微粒 d一23
新聞攝影要求快速的微粒 d一761=
具 有邊緣效直、銳性強、高清晰度的典型配方 貝特勒
普通肢片的一般顯影、感光度較高、探槽顯影較好 dk一50 d一61a
正常調的盆顯或罐顯 an一61
42
常用基本顯影液配方見表2l。
表21 常用基本顯影液配方 ·(藥品單位為克)
宦方名稱 ag—l2 pq-fgf di【一50 d一25 dk一2o d一23 d一76f 貝特勒
溫水(52℃)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米吐爾 8 2.5 7.5 5 7.5. 2 0.5
無水亞贏酸鈉 l25 l0o 30 l0o l00 lo0 100 5
對苯二酚 5 2.5 5
無水碳酸鈉 5.75 5
柯達爾光 10 2 dk一76f
20
硼砂 3
硼酸 3.5
亞硫酸氫鈉 l5
硫氰酸柙 l
漠化鉀 2.5 l 0.5 o.5
菲尼酮 0.2
加冷水至(毫升) 1000 looo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住i d-76、1d-68、d-96傲杖配方見表16。
對于普通負片來說,沖洗的結果是為了獲得正片。這就有個綜合質量的要求問廚。首先
要考慮的是沖洗底片的尺寸, 以及最終照片要放大的尺寸。除非底片本身性質要求用特殊顯
影液。
從實際上講,為了達到預期的質量要求,
術上得列保證, 同時提高效率。例如:
必須有針對性的使用某一種顯影液. 以便從技
/
1-用于印像的底片,可以使用一般顯影液或通用顯影液。印像的底片對于微粒要求并不
高,而常常需要密度稍大些。因為在印像的照片中,底片的顆粒性是不易顯現出來的.而層
次表現卻非常重要,影像細部應有質感。
2-用于放大的底片,應該使用微粒顯影液,因為放大的照片.不僅需要層次豐富、反差
柔和-還需要顆粒細膩。如果底片顆粒結構不規則,會使影像變得粗糙和喪失質感,尤其是
粗顆粒組織會在照片上形成斑狀結構,使人看上去覺得不諧調。
3·用于高倍事放大的底片,或是超小型底片(例如8毫米或】6毫米膠片).則應使用超
微粒顯影液。因為高倍率放大的照片需要極細的顆粒.較高的解像力,較低的密度,以及比
35毫米膠片稍低的顯影r值。否則.便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4·用于制做高清晰度照片的底片,應該使用高銳度顯影液。這種顯影液趨向于表面顯影,
光學特性良好,同時有一種化學顯影效應產生了積極的意義。這就是在強曝光區突然轉到弱
曝光區的地方,發生鄰界效應,在濃邊生成一條更濃的細線,在淡邊生成一條更淡的細線.這
兩條線統稱麥基(mackie)線。這兩條細線表現在顯出的影像上,是在密度較濃的邊上出現一
4
條細亮線,大大增加了黑自之間的影像銳度,給人以黑自分明, 刀刻般鮮銳的感覺,換句話
說,在膠片上密度突然變化處的這種細線常常造成加深清晰度的印象。因此,銳度顯影液也
叫做高清晰度顯影渡,這種效應也叫做邊緣效應。從原理上講,銳度顯影液是依靠停止攪拌.
讓靜止的溶液局部消耗而產生了這種效果。這也是維利、見特勒(wil1i beut1~r)的發現和低濃
度顯影液形成高銳度影像的原因。
以上四類顯影液的顆粒度、感光度、清晰度對比見表22。
表22 四類顯影液三種因素的對比
\ \
\ 旦影蔣
\ 通用m—q 微 粒 趨微粒 高清晰度
低速微粒片保持
瘕 粒 度 較 粗 原來中速高建片 降 低 保持原來
稍微降征
感 光 度 較 高 損失較少或 損失較 高
50~ 70
不顯著損失 七微粒提高3o一{o
清 晰 度 較 好 下 降 下 降 最 好
反 差 中等偏高 較 低 低 中等偏低
底片用途 印 像 放 大 高倍放大 印像和放大
如為得到低反差 微粒顯影的整個 為得到超徽粒付 進行較強有力的
而顯影不足時.感 基礎是由于不完 出的代價是感光 顯影作用而能提
乳劑感光度、赦粒 光度將損失50“ . 全顯影而形成較 度的損失. 要達到 商影像銳皮改進
如充分顯影而不 小的顆粒.可以獲 指定的密度必須 清晰度。可以得到
性 清晰度三日紊 考慮匣差時,扼利 得低匣差
. 并且不 對較大量的顆粒 正確的低反差而
用乳劑最大感光 顯著地損失乳劑 曝光。因此需要增 不彤響顆粒.比徽
的關系 度但將出現報粗 原來的感光度
。 加一倍的曝光時 粒可以提高感光
顆粒。 聞。 度。
八、自己制定與調整顯影液配方
攝影者經過長期藝術實踐之后,為了獲得自己所期望的影像效果,有時需要調節各種各
樣的處理結果,有時需要適應變化了的加工條件,這就需要自己制定配方,或是調整顯影藥
品。
在自己制定配方時,主要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是否要求微粒?
2.是否要求高清晰度?
3.反差要求是軟調、中調、還是硬調?
4.顯影時間要求是快速、中速、還是慢速?
5.膠片類型是低感光度、中等感光度、還是高感光度?
4
6. 是單卷顯影,還是多卷連續顯影?
7. 其它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要抓住主要特性,根據規范予以配制。
制定好的配方,要做實際顯影試驗。重要的是確定其感光度的性能.試驗方法是:對標
準被攝物進行拍攝,曝光分五檔進行.即標準曝光時間、士iev、士2ev。然后采用不同顯影
時間,不同顯影(格瑪)值的底片進行比較,選出其中影調合適的底片,以此作為標準條件。
在自己調整配方時,經常遇到的情況是調節反差。作者在研究了世界各廠家諸多配方之
后,根據國產肢片和進口膠片的使用條件,推出下列活用顯影液,供攝影者自己調節反差之
用。配方見u 一2
i r一2調節反差活用顯影液配方
甲液:
溫水(52℃) 750毫升
米吐爾8克
無水亞硫酸鈉 2 克
無水碳酸鈉 2o克
溴化鉀 一i克
加冷水至 1000毫升
乙液:
溫水(52℃)
對苯二酸
無水亞硫酸鈉
無水碳酸鈉
澳化鉀
加冷水至
調節反差方法見表23。
750毫升
8克
36克
do克
2克
1000毫升
表23 調節反差方法及混合液的毫升表
正 常 調 硬 調
軟 調 中軟調 中硬調
漓\ i i i i
甲 藏 500 312.5 250 187 5 125 25o 0
乙 藏 0 187.5 250 312 5 375 75o 1ooo
永 5oo 5oo 5oo 5oo 500 0 0
配成總量 1oo0 1ooo 1ooo 1ooo 1ooo 1ooo 1ooo
從配方構成看出, 甲液是軟調顯影液,乙液是硬調顯影液。無論是甲液,還是乙液,都
可 單獨使用。而混合使用.則得到從軟調到硬調中間反差的無級調節.同時也得到了印相
與放大的相紙標準顯影液。這種活用顯影液,使用靈活,用途多種,暗室常備.異常方便。
45
通過計算得知,混合而成的各種調性的顯影液,其所古成分的克鼓見表24。
表2 每1000毫升混合液所舍成分的克數
i 軟調 中軟調 正常調l 正常調l 中硬調 硬調l 硬調i
甲 米吐爾 4 2.5 2 1.5 l 1 o
涮
由 無水亞硫酸鈉 12 7.5 6 |.5 3 3 o
的 無水碳酸鈉 lo b’成 25 5 3.75 2.5 2.5 o
分 漠化鉀 0.5 0,3125 o.25 o.1875 o.125 0.125 o
乙 對葷=酚 0 1.5 2 2.5 3 7 8
藏
由 無水亞硫酸鈉 0 6.75 9 11.25 13.5 31.5 36
的 無水碳酸鈉 o 7.5 lo l2.5 t5 35 40
成
分 澳他鉀 o 0.375 0.5 0.625 0.75 1.75 2
娓合液 甲藏+乙液 8+0 5+ 3 |+4 3+5 2+6 2+1{ 0+8
盼數比 — —永一 8 8 8 8 8 0 0
相當于各廠家的 極物 極物 極物 阿克發 阿克發 柯達 對苯二
gp215 op212 gp21| ao一40 ag一1oo d一11
柯達 安司可 褶紙標 南方 酚顯影
典型配方 液
dk一6000 an一61 準顯鼉;藏 ed一12
崔一僻致比在甲{葭遞減乙j蓖遇增時可得到多種配臺。
九、結論
有了性能良好的顯影液,還須要有正確的顯影加工技術,才能保證攝影藝術的成功
由于顯影加工技術是另~ 專胚,因此本文只提出下列有益的建議。
l, 為了制作層次豐富、影調明朗的照片,底片的顯影程度必須加以控翩。
通常是把顯影程度調節到能適應通用的印相或放大設備 以及符合中等反差照相紙的性
能。在我國,對于普通底片來說,在正常的放大條件下(例如使用集光式放大機),表現在2
號照相紙上能得到良好的影像是最好的。
2.各種膠片顯影到規定的y(格瑪)值時,通常可以使底片在不同紙號的照相紙上取得最
好的質量。而各種膠片顯影到相同的y值時,可以使底片在相同紙號的照相紙上制得滿意的照
片.
通常規定的y值是:
① 散頁片應顯影到y一0,8左右
② 普通膠卷應顯影到y=0.65~0.70
超水型膠卷應顯影到y=0.55~0.60
3. 顯影方法以定溫、定時、定攪拌為好。因為這種方法有操作方便、控制簡單、顯影y
準確的優點,而且少有額外的弊病。一旦掌握了顯影液的溫度系數,成功率是很高的
4. 作者曾發明一種《顯影計算尺 ,載于《攝影世界》i991年2月號和3月號上 它可
以使在任意溫度下取得同樣y值的顯影時問一日了然,請讀者參考。 -
5.讀者如果想詳細了解底片沖洗技術,請閱讀拙著《實用底片加工技術》一書,由四川
46
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常用顯影主要化學藥品的名稱、化學分子式、分子量、形狀、性質及用途,見表25·
本表所列化學藥品的性質、作用及用途,僅限于攝影方面的。
表25 顯影用主要化學藥品名稱、化學分子式、分子量、形狀、性質及用途
一
、顯影荊
1.米吐爾(甲基對氨基苯酚硫酸鹽)
t
化學分子式: (0 )(nh·甜,i)寺仉腳{
分子量;172.19
形狀:有光澤的針狀無色細小結晶,在空氣中變色。
性質;溶于水,難溶子韭硫酸鈉溶液中,配制顯影液時應先溶解米吐爾再加亞硫酸鈉。溫度增高時溶解
度也增大,但溫度過高 5℃以上)析出游離基不易溶于水,所以配制時不宜溫度過高。
用建 散性顯影劑。特點是誘導期短。在中性或略偏堿性條件下即能使曝過光的鹵化銀晶體還原成金屬
銀.對布同曝光量的鹵化銀具有同樣的顯影能力.過有利于影像趾部的顯影。當在陰影部需要有最好的影像
細節時糨爾特別有價值。米吐爾的顯影能力約為對苯二酚的20倍。米吐爾單劑顯影液能使腔片得到高磉光
度、低反差及微粒。但它常與對苯二酚組成具有超加和作用的顯影液.在顯影過程中米吐爾消耗較少,困對
苯二酚能將米吐爾氧化產櫥還原成米吐爾. 溴離子和溫度對米吐爾的影響較對苯二酚小得多
對苯二酚(氫醌、幾奴尼、海得路幾奴)
化學分子式; h一(oh)。
分子量l 110.11
形狀:閃光的針狀或柱狀無色細小結晶。
性質t易溶于熱水。水溶液在空氣中困氧化而成褐色.在堿性溶液中氧化更快。溫度在1 3"c以下作用逐
漸減低.在10"c咀下幾乎失去顯影作用。
用途 硬性低能顯影荊。對陰影部分顯影很慢.對強光部分顯影的誘導期較長,但顯影開始后密度增長
很快,能得到較高反差。在相同堿性條件下.它的顯影能力比米吐爾弱得多.它的活性因米吐爾和菲尼酮的
存在而增加。對苯二酚只在高ph的溶液中有活性,當米吐爾或菲尼酮不存在時,pi-i值在9.2以下無顯影怍
用。對苯二酚單荊顯影液反差偏高.且有使高速感光材料變灰的傾向,并易產生空氣灰霧。對苯=酚常與米
吐爾或菲尼酮組成超加和性顯影液.
3.菲尼酮(1一苯基一3呲唑烷酮)
化學分子式;ci-i~c ·n·c。·h5·nh·co
分子量:162.19
形狀 板狀或針狀無色結晶
性質:檄溶于玲水中,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易溶解。在熱水中有中等的溶解度.為1 o克/100毫升。
用途:軟性顯影劑a顯影能力比米吐爾強十八倍·故用量省,只用米吐爾的 ~擊。顯影速度快·影像
顆粒細,反應活性強.化學性質穩定。它對乳荊層諺透能力強.能提高感光度2~4倍 對溴化鉀不裉敏感.
不會由于溴離子過度而抑制顯影導致感光度下降。在ph稍骶、顯影液鞘舊的情況下.不須要過分延長顯影。
它的最后氧化物是無色的.不污染駛片和相紙。菲尼酮單劑顯影液.可使腔片獲得高感光度和特軟調,但易
47
于產生灰霧,所以不夠理想。菲尼酮與對苯二酚的超加和性更丈.改變配合比,可以配制成適用于各種感光
材料的顯影讖.
二、保護j時
1.無水亞硫酸鈉
化學分于式:na2soj 結晶na~so。·7 o
分子量:126.04 結晶252.08
形狀:白色小結晶或粉末
性質:加熱分解。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弱堿性反應。在空氣中風化并氯化為硫酸鈉.20℃時溶解度為
25克/too毫升-最度增高到33"c以后,溶解度降低。與結晶的換算比為l-2.
用途:保護劑.作用有三十:① 防止顯影劑自動氯化和延緩空氣氯化作用.亞藏酸鈉和氯的親和能力丈.
可噯收置影藏水中的摹和與空氣接艘進入顯彤液中的氯.使之成為硫酸鋪。由于亞旋酸鈉車身麓氯化.因此
需要在置影讖中保持很大的過量。@洧障持染作用和抑制作用。亞硫酸鋪也與顯影產物反應從前消除這些持
柒膠片、抑制顯影的化臺韌.它能使對葷二酚的氯化產翱醒變為碡化街.并且釋出0h一生成氫氯化鈉.中和
反應初期生成的溴氫酸.固而阻止了溶液ph值的減低。③ 當大量亞硫酸鹽存在時,對于卣化銀具有溶劑作用.
同口撥生一定程度的物理顯影現象.產生了微粒作用。此外.對許多乳劑 當應用亞硫酸鹽時,顯影到畝定
的反差系數(即中等的y值).可以提高乳劑的感光虞.
2-亞話酸氫鈉(重亞硫酸鈉、酸式亞硫酸鈉)
化學分子式:na~hsoj
分子量:194.06
形狀:極細的白色晶體或結晶粉末。
性質:有二氯化硫嗅昧。加熱分解。在空氣中椽椽氯化成藐酸鈉.不易保存.它潮解產生強酸性溶禳.溶
于水.應在冷水中溶解.否則便分解。
用逢:保護ji唾.具有與亞硫酸鈉同樣的作用.只是水溶液呈弱酸性.由于亞硫酸氫鈉在保存時易變質.常
用偏重亞硫酸鈉或鉀代替。
3-偏重亞硫酸鉀(焦亞硫酸鉀)
化學分子式 k晶os
分子量:222
形狀;無色結晶或白色透明針狀結晶.
性質:有二氧化硫氣昧. 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反應。遇酸分解而產生=氯化硫.在潮濕空氣中氯化
成琉酸鹽。在堿性溶液中與堿化臺成亞硫酸鈉.應用冷水溶解。水溶液在空氣中逐漸氧化.應密閉保存。它
比鈉鹽穩定,因此常用偏重亞硫酸鉀。
三 促進劑
1.硼砂(四硼酸鈉)
化學分子式|№ b o ·5h±0.na:b.o ,in 。
分子量;291.29.381.37
形狀t白色透明結晶或結晶性粉末
48
性質 無嗅,瞇戚。在空氣中風化.稍溶干冷水.較易溶于熱水.水溶液星弱堿性反應.10c時每1000
毫升溶解10克.30℃時溶解37克.在顯影液中不宜用量過多.否則不溶解。
用逾;弱堿性促進劑.常用于徽粒顯彩液中菝樽較1i£的 值.也用于高溫顯形液中.它燕強堿羈酸鹽·
常作為緩沖體系組分之一。
2、柯選爾克(偏硼敢鈉)
化學分子式}naboz.nab ·4h£0
分子量{65.80.137-86
形狀 白色或粒狀結晶,外形與砂糖相似.
性質:極易溶于水.水溶液里堿性.ph為9-10.它是珊砂與氨氧化納的溶融產物。
用途 促進荊.它的堿性舟于硼砂和碳酸鈉之間。它比硼砂有較大的溶解度(在19"c時為33 ),西而
可以配成ph較大的溶液。它有一個有價值的特性。即在一定的限度內所產生的顯影液的活性與配方中所用的
柯選爾克的量成比倒.它還有一個優點.柯達爾克不古游離碳酸鹽。用它配成的顯影液在進行酸性定影時·可
避免產生=氧化碳氣拖。
3.無術碳酸鈉
化學分子式;nazo .一水物№2c0,·h
分子量:105.99.124
形狀:白色粉末.一水鹽為白色結晶.
性質;具嘲解性.易溶于承.碳酸鈉在承溶液中西水解而呈堿性。生成氨氧化鈉和碳酸氫鈉。吸收空氣
中的水與=氧化碳而成碳酸氫鈉。并結成硬塊。它的飽和溶液p壬i值為11.6。
用建 促進荊.由于堿性適中.對底片和相紙的顯影都十分適宜.它是強堿弱酸鹽。具有ph緩沖性.使
顯影液在使用過程中ph值很穩定.它在水中的水解是局部的 逐漸的。所以堿性不大。加碳酸鈉的顯影液一
般 不可能太高.最高為10.2~10.4.如要求高達11.6~12.0 上.剮應加苛性鈉。碳酸鈉遇酸會放出二
氧化碳.使用酸性定影液時.如不進行攪拌.會在乳荊膜上形成小氣泡.夏季沖洗時尤應注意攪拌。一承物
比較穩定,常赦配方所采用.一水碳酸鈉古85 的碳酸納.
4.苛性納(氫氧化鈉)
化學分子式:n~of1
分子量:40.0
形狀 棒狀,雪花狀、丸狀。粒狀.純品是無色透明晶體。
. 性質 吸濕性根強.易藩于水.同時強烈放熱.在空氣中吸收水及=氧化碳而成碳酸鈉.水溶液呈強堿
性反應.具有強烈腐蝕性.
用途:強促進劑.在顯影液ph值大于11.6~12.0以上時.加入氫氧化鈉調節氬離子難度。這種強堿只
用于高反差顯影液中.并且堿性星強.作用減低也快.困此性能不穩定.不能長久使用.不能保存。使用時
要加入較多的防灰霧荊.
西、抑1目i荊
1. 溴化鉀
化學分子式 kbr
分子量:119.0
d9
形狀t白色粉末或無色結晶。 。
性質:輔具潮解性。昧成。溶于水。溶解度20"c時為65克/100毫升。
用途t抑制荊。它的防霧作用是由于澳化鉀在水溶液中能電離為帶正電的鉀離子和帶負電的澳離子。在
顯影過程中.澳離子被吸附在卣化銀表面上.形成一個負電層,因而排斥了顯影荊陰離子對來曝光的鹵化銀
的還原作用.防止灰霧的生成。已曝光的鹵化銀因有潛影存在.它吸附溴離子的能力比較弱.使鹵化銀能還
原為金屬銀.澳化鉀能增長初顯時間.減慢顯影速度.對陰影部位的抑制作用較大.用量過大時會損失陰影
部的層次和增強反差。通常用量為0.442克/1000毫升。
2.葷并三哇(葷駢三氮唑)
化學分子式 c沮sn1
分子量l l19.13
開狀:白色針狀結晶.
性質:散落于水甚至難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用途:有機抑制劑。用干黑白腔片和相紙的顯影防止灰霧.它的用量很小而防灰霧作用很強.和演化物
一洋.它也能降低乳劑的感光度.但程度鞍小。在相紙顯影中.澳化物會使影像的色調改變為綠色或棕色
(即暖調),而有機防霧荊使用色調呈淡藍色或藍黑色(即冷調)。含有菲尼酮的顯影液常需要有機防霧荊來消
除其特有的灰霧.這種灰霧不受溴化物的影響。使用時先用0.1~0.2克苯并三唑溶于5毫升乙醇.而后將溶
斌俺入顯影液中。用量不可過犬,超過1克/1000毫升時.將嚴重削弱顯影斌的顯影能力。商品名為柯達1號
防灰霧劑的化學成分即是葷并三唑。另有一種柯達2號防灰霧劑的化學成分為6一硝基犖并咪唑硝酸鹽.它同
時適用于黑白及彩色的防灰霧顯影.
附錄:
1. 外國公司名稱對照
a,gfa阿克發,anseo安司可.crawley克羅來依,dupont杜邦,edwa]愛特衛.fuji富士.
geraert極物,heliogui海立,ilfora依爾福,kodak柯達perutz貝露.
【關鍵詞】 肝癌; 放療; 彌散加權成像; 療效評價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study on effect of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situation and the role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evaluation.Method:Randomly selected from July 2012 to July 2014, conducted in our hospital oncology radiotherapy of 67 cases of liver cancer patients.Respectively by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imaging and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and the evaluation function of the two methods of comparison, statistics and analysis.Result:The clin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imaging scan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of tumor size, before and after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nd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scans of ADC values had significant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Liver cancer; Radiation therap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肝癌,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它主要指的是發生于肝臟部位的惡性腫瘤,一般分為原發性肝癌和繼發性肝癌[1]。肝癌的病因復雜多樣,目前已知的主要同HBV/HCV病毒感染、飲水污染、黃曲霉素、亞硝胺類物質、大量飲酒等有關[2]。臨床上對其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生物治療等[3]。本文抽選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腫瘤科收治的肝癌患者67例。分別采用傳統形態影像學和彌散加權成像進行放療效果的掃描評價,并對比、分析和統計兩種評價方法的臨床應用情況和作用。現將具體結果進行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腫瘤科接受放射治療的67例肝癌患者。患者年齡31~75歲,平均(50.6±6.2)歲;男41例,女26例;腫瘤直徑3~7 cm,平均(5.4±0.7)cm;肝硬化Child-Pugh等級中,27例為A級,23例為B級,17例為
C級。經過臨床分析,全部患者均無腹水,且UICC(國際抗癌聯盟)肝癌TNM分期均≥Ⅲ期,無手術治療史、藥物過敏史等。
1.2 方法
1.2.1 放射治療 67例患者均采用UNICORN3D TPS系統以及超級伽瑪刀(SGS-I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旋轉聚焦全身放射治療)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并給予患者常規性的保肝治療。
1.2.2 療效評價 在患者進行放射治療前1 d以及治療后2 d時,采用3.0 Trio TIM,Siemens Medical Solution(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進行常規的MRT(磁共振)和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在檢查前,要叮囑患者低渣飲食,禁食巧克力、脂肪等提升T1WI信號的食物。在掃描時,取患者仰臥,上舉雙臂,并將體部線圈固定好。其掃描的項目主要包括:(1)HASTE(半傅立葉采集單層激發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冠狀位掃描;(2)2D-TSE/T2MI橫軸位掃描;(3)常規橫軸2D-FLASH/T1WI橫軸位掃描;(4)彌散加權成像橫軸位掃描。
1.3 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 13.0軟件就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治情況及效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和對比,并進行t檢驗。P
2 結果
2.1 傳統MRI治療前后的掃描情況分析 經過臨床統計顯示,67例患者通過傳統MRI掃描,其治療前1 d的腫瘤體積為(199.03±146.98)cm3,治療后2 d的體積為(197.75±147.12)cm3。前后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50381,P>0.05)。
2.2 彌散加權成像治療前后的掃描情況分析 統計學分析顯示,67例患者通過彌散加權成像對不同部位進行掃描,肝癌病灶治療后的ADC值明顯高于治療前,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細胞肝癌患者,肝左內葉存在較大的病灶,可按肝細胞肝癌診斷,對右后葉上段結節灶進行觀察,為海綿狀血管瘤。見圖1、圖2、表1。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在對肝癌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時,主要采用的是X片、超聲、CT、磁共振等傳統的形態影像學資料[4-5]。這些資料雖然能夠有效地反映出患者病變部位的形態(體積、形狀等)變化,但卻未反映組織器官在生化代謝、生理以及生物學等功能上的變化。再加上腫瘤部位形態變化較為緩慢,因此,其評價結果往往存在滯后性和盲目性,不能很好地為醫生提供及時、動態、準確的評價指導建議[6-7]。
磁共振成像(MRI)技術中,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為新的技術種類,是唯一可對于活體組織內分布的水分子擴散運動進行檢測的無創性方法,對其基本的作用原理展開分析,是通過對活體組織內存在的水分子運動方向檢測,從分子運動水平,就臟器內病變組織成分及臟器內部結構進行分析。在擴散成像中出現隨機運動受限,而有高的信號呈現,通過對表觀彌散系數(ADC)測量,可就組織細胞水平在微觀變化方面的探測提供可能性。另外,DWI可對組織的灌注代謝和增殖信息進行間接反映。
通過對DWI圖像上周圍肝臟組織與病灶的信號強度比,可對信號變化客觀反映。通過研究臟臟的DWI,有學者認為,DWI在鑒別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中作用顯著,但實性病變采用DWI鑒別,作用有一定的限制。因在DWI上,肝臟的良性實性病變也呈高信號,與肝細胞肝癌在ADC值上相似。因患者的疾病狀態和個體差異不同,選擇的病例不同,在相同的b值,對ADC值檢測的結果也有較大差異存在。故能否運用其他觀察方案,在DWI中運用,對DWI信號改變更個體化、真實、客觀的體比較。有研究顯示,在對胰腺癌檢出的DWI圖像進行觀察時,對胰腺病變信號強度比相關概念進行提出,另有報道稱,用病灶ADC對照肝臟周圍正常ADC值,促使個體ADC值差異縮小。結合本次研究示,對信號強度比借用,合理性更高,在DWI圖像上對比值進行測量,可量化DWI信號,盡個體差異盡可能的消除,更真實、客觀地對DWI信號改變反映。
另外,在低b值的情況下,ADC值和DWI可對肝臟局灶性病變化存在的血供情況反映。用b值對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相關敏感度進行表示,通常情況下,獲取的b值越大,圖像敏感度越高,b值越差,圖像越大,測得的ADC值準確度越高。盡管對單次激發的SE-EPI技術應用,但EPI本身對病灶組織血流灌注方面的影響無法限制。有研究示,小b值和小b值差在前組數據中應用時,可以明顯降低圖像的穩定性,但DWI敏感度呈較低水平顯示時,水分子運動通常于運動較快的血流來源,故可對病灶血流改變反應。觀察前組ADC病灶具豐富血供,相較缺乏血供的病灶,ADC值居較高顯示,而相對于肝癌血供,血管瘤的血管較豐富,獲取的ADC值大于肝癌。部分患者可檢出病灶血供本身即不均勻,有相對乏血供區和富血供區,在分組時,按乏血供和富血供病灶統計,結果示,b=0和50時,相較乏血供的ADC值,富血供區居較高水平,相較乏血供區,DWI上觀察示,富血供區域信號下降更明顯。提示在低b值時,采用SE-EPI序列獲取的DWI的ADC值與血流灌注相關,觀察ADC值,出現的大小方面的變化,可對組織病灶血供是否豐富的改變進行反映,同時,觀察同一病灶內部血供,呈不均勻表現時,ADC值也可對病變不同觀點區域分布的血供改變進行反映。
DWI通過對組織內水分子的運動狀態進行檢測,進而對組織的結構特點間接反映,故使肝臟局灶性病變檢出率提高,為肝硬化背景下檢出小肝癌提供有利條件。與常規T2W1及運動增強掃描措施比較,DWI可對更多轉移瘤的病灶和小肝癌檢出。另外DWI對ADC值即相對穩定的量化值進行提供。采用低b值檢查肝局灶性病灶,在顯示能力對比方向,較常規MRI序列高,可對病灶突出顯示,信噪比和噪聲比均居較高水平,且應用DWI實施掃描的時間相對較短,無需取對比劑經高壓注射器注射,應用較為方便,在急診病例中較為適用。
有研究選取的病例多為單發病灶,未完全將肝轉移瘤多發特點在其中包括,樣本取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不足,另外,測量ADC值,受影響的因素較多,在低b值條件下,單次激發的SE-EPI序列可對大多數生理運動如心跳等誘發的DWI信號下降排除,但在實際過程中,存在的影響無法避免。總之,DWI在b值條件下,可對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血供特點進行反映,ADC的改變,可為診斷肝臟局灶性肝癌中的相關血供分析有一定參考價值。目前,無法采用手術方案切除治療的中、晚期肝癌,采用介入方案為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采用經導管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可對腫瘤生長加以抑制,促使患者生存期限延長。治療肝癌后評估療法,對下一步治療方案的治療,臨床效果的提高作用顯著。MRI和CT為對肝癌治療后檢查的主要影像方法,CT通過碘油在腫瘤內的沉積和分布模式及腫瘤大小改變方面的檢查,對TACE療效評估,如碘油有致密的沉積,則腫瘤徹底壞死,相反,若局灶性缺損或沉積稀疏,增強掃描后,存在強化的情況,表明有殘余病灶存在。因病灶內高密度碘油有偽影產生,常對CT對復發、殘留的評價造成影響。但DWI可對組織微環境病理和生理方面的改變進行無創檢測,通過獲取的ADC值,展開定量分析,故在肝臟腫瘤栓塞治療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肝細胞肝癌患者,肝左內葉存在較大的病灶,可按肝細胞肝癌診斷,對右后葉上段結節灶進行觀察,為海綿狀血管瘤,如圖1、2示。
彌散加權成像,它是磁共振功能影像之一,能夠通過對活體組織內部的水分子無規則擴散運動情況的檢驗,有效反映出各組織間水分子的功能交換情況以及結構的微觀變化情況,從而能夠及時、準確的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信息反饋,以便于醫生更好的開展后續治療,從而更好地提高治療的效果,確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8-10]。臨床研究表明,在本次隨機抽選的67例進行放射治療的肝癌患者中,采用常規MRI掃描發現,患者治療后的腫瘤體積略小于治療前,但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采用彌散加權成像掃描發現,肝臟腫瘤治療后的ADC值為(1.16±0.34)mm2/s×10-3,明顯高于治療前的(0.81±0.19)mm2/s×10-3,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對肝癌患者的放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采用傳統的形態學影像掃描僅能夠提供腫瘤體積、大小等方面的變化信息,不能更加準確的對患者臨床治療的情況效果進行評價。而彌散加權成像能夠準確、及時、有效的掃描計算出不同組織部位的ADC值變化情況,對肝癌放射治療后病灶組織的內部變化情況進行客觀反映,從而為早期的臨床治療提供明確、有效的效果量化標準[10-15],進而更好地幫助醫生進行后續治療,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杜曉杰,鄭靜晨,穆學濤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肝癌放療療效評價的初步研究[J].腫瘤學雜志,2010,12(7):554-557.
[2]朱曼,郝建成,王家平.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療療效評價中的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13,11(6):1015-1017.
[3]馬霄虹,周純武.MR擴散加權及灌注成像對肝癌介入治療療效的研究進展[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3,15(4):344-348.
[4]邱麗華,曹躍勇,刁顯明,等.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及彌散加權成像對肝癌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的療效判斷[J].華西醫學,2011,17(9):1351-1355.
[5]陳玉芳,程紅巖.DWI在肝癌TACE后療效評價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1,9(5):451-455.
[6]魏君臣,李獻祖,胡喜斌,等.肝臟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肝癌化療栓塞后療效評價的實驗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17(4):578-581.
[7]陳柱,肖恩華.肝癌介入治療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評價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6(1):7-13.
[8]田洪梓.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和信號增強率對肝臟原發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療效評價[J].中國傷殘醫學,2014,8(4):48-50.
[9]焦志云,李澄,陳文娟.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及其臨床應用[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09,11(3):262-268.
[10]張毅,郭順林,雷軍強,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療前后應用的初步研究[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8,3(3):182-185.
[11] 董文雷,劉莉莉,陳林,等.對比3DCRT和IGRT技術對肝癌放射治療的作用與評價[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2,26(3):75-77.
[12] 黎軍強.肝臟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臨床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8,23(8):937.
[13] 李曉娟,劉志蘭,何冰峰.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肝臟占位性質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實放射學雜志,2006,22(7):814-816.
[14] 錢林學,劉玉江,丁惠國.小肝癌的影像學診斷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5):47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