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語言交際

語言交際

時間:2022-06-28 10:07: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言交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言交際

第1篇

關鍵詞: 模糊語言 交際 原則

一、引言

客觀事物邊界的不明晰性,人類語言的概括性,人們使用語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語境的變化性,以及人們對客觀實體缺乏清楚的認識等都可能產生語言的模糊性。模糊語的研究起源于1965年,查德(L,.A.Zadeh)受模糊語言的啟發,創立了模糊集合論,后來他的理論被語言學家發展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模糊語言學。在中國最早研究模糊語的代表是伍鐵平先生。語言的模糊性在給交際帶來障礙的同時也給語言增添了不少色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模糊性也是語言彈性的表現之一,因此恰當地運用模糊語進行交際不但不會阻礙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反而會融洽人們的社會交往。模糊語的表達具有簡潔性、概括性、靈活性等特點,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準確性”,而且能使表達委婉含蓄、謙虛禮貌,給聽者留有足夠的想象空間。因此“模糊并不是絕對的壞的,不僅是語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時還是語言美的標志之一,是語言藝術的特征之一”(伍鐵平,2000)。模糊語在人們的生活交流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頻繁交際中,人們經常使用模糊語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語言的模糊性、模糊語言及其語用功能有所了解。

二、語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語言

語言的模糊性是人們認識中對對象類屬邊界和性態的不定性而造成的,如表示時間的“早晨”、“上午”、“傍晚”、“過去”、“現在”等,表示年齡的“老年”、“中年”、“青年”、“幼年”等,表示性質狀態的“高”、“胖”等都具有模糊性。客觀事物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往往很難劃出一個明確的界限,反映在人類語言中,許多詞語所表達的概念就是沒有明確外延的概念。所謂模糊語言,主要是指由于模糊詞或模糊詞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內涵、外延難以明確確定或精確確定的語言。在生活中,當人們無法具體確定或精確確定思維對象范圍的大小,或者雖可加以確定而語言表達不一定要求具體確定或精確確定時,語言就帶有模糊色彩。形容詞、概數詞、程度副詞和一部分時間名詞、時間、副詞屬于模糊詞,受形容詞、程度副詞修飾或限制而組成的詞組,就是模糊詞組。此外,有些修辭格,像比喻、夸張、借代、比擬、雙關、反語、象征等,之所以能適應特定的情境,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們都具有模糊色彩。

三、模糊語言出現之原因

人們在日常交際之中離不開模糊語。模糊性是人類運用語言、把握語言本質和規律的重要途徑。模糊語是一種必然的語言現象。吳世雄認為:“語言符號的模糊性來源于事物的模糊性;語言的模糊性來源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模糊性是語言符號本身的基本屬性。”事物的紛繁復雜的內在性和客觀世界所存在的許多模糊事物,也就是客體本身性質或狀態沒有精確規定的界限,再加上人們對事物本質認識的局限性,從而使用來描繪這些客觀事物的詞語自然帶上模糊性的特征。正如石安石所概括的造成語義模糊的因素:其一是語言符號的有限性和離散性與許多事物的連續性之間的矛盾;其二是因為人類思維和交際的需要。

物質客觀存在方式――時空的模糊界限也是引發語言模糊性的另一個原因。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客觀存在方式,本身具有伸縮性和延展性,它們的劃界很難精確地定位,在語言的運用中會出現一些外延具有模糊性的詞語。再加上主體認識上的局限性,以及我們所賴以存在世界的無限廣闊性,存在的事物數不勝數,再者客觀世界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時刻都在運動變化中,事物誕生、發展、更新、滅亡是一個不變的規律,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做到對事物的完全認識和了解,因此在不能完全透徹地把握事物之前,有時人們不得不采用模糊語言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總之,糊詞語在人們現實生活中之所以被廣泛地使用,有事物本身的客觀原因,也有人類認識局限性的主觀原因。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模糊語在給人們的交流產生障礙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社會交往帶來了更多的便利。這就看我們能否很好地洞察語境,并且及時作出正確的反應。

四、模糊語的功能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模糊語在承載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從語義學的角度對模糊語功能進行研究很有必要。語義學不但研究說話人在說出一句話時所想表達的意思,如“恭喜你!”他是真的道喜,還是挖苦嘲諷,甚至是泄憤,而且研究聽話人怎樣在說話人提供的有限話語基礎上,根據上卜文及具體語境作出進一步的推論,最終領會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對模糊語的功能可以作以下幾點概括。

(一)模糊語給語言增添了更豐富的色彩。從語言的大系統關系來看,語言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內部紛繁復雜,因為其清晰而使得人們的交際有的可能。但同時語言的模糊性使得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神奇力量,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了很多方便,使得人們可以用有限的語言詞匯表達更多的信息含量。也就是模糊語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語言的表達功能,同時增添了使用效果的色彩度,從而使語言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二)模糊語言使得交際更加完善,表達方式更加多樣化。從認知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來看,模糊語是人們交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服務于人們交際過程中,模糊語言能使交際趨于完善,表達更加合理、多樣化。

1.模糊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能準確傳遞信息。這要歸功于語境為人們理解所獲得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在具有朦朧之感的模糊語面前,語境能使模糊語的語義內涵清晰化。如愁,是一種無形的抽象的人類情緒,人們往往把它作為一種意象進行描述,然而精確的語言不能把無形之愁緒完全、清晰、準確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即使做到也不具美感,模糊語卻能揮灑自如。

2模糊語能使表達具有靈活性。由于思想的豐富性和語言表達的有限性,在很難用語言非常清晰地說明的時候,我們可以借用語言的模糊性這一特征,從而使得意思更加深刻。

(三)模糊語言能增強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文學作品中,典刑人物的刻畫不但要表現外在的“形”,而且要展示內在的“神”,要形神兼備,這種“神”要借助于模糊詞語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文學再創造過程中,讀者可以任意馳騁于想象的空間,在美的享受中領悟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四)在日常的交際中,模糊語言可以使表達更加含簫、委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因為表達太直接所造成的尷尬場面和緊張氣氛,達到禮貌的效果,最終使得人們順利完成交際任務。

五、在交際中模糊語言運用應注意的問題

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大量使用模糊語言,它為大家帶來了交流上的方便,但有人濫用,混淆不清。為了使語言更加恰當、得體,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一)實事求是。模糊語是語言具有的一種特性,人們在利用其服務于交流時,給交流本身帶來了一些麻煩,這就是它的掩飾功能。正是由于這種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非常喜歡用它。但是一些人卻不實事求是,成了一種忽悠。突出表現在一些廣告詞與促銷口號上。比如,“買一送一”。“買一”,這個“一”是指一件商品;“送一”,按照常理理解也就是送同樣一件商品,但是往往不是如此,而是送一件價值小的禮品。這種促銷正是利用了模糊詞吸引顧客。作為商業手段這無可厚非,但是人和人交際就不可以如此。即使是使用模糊語言,也要讓聽話者一聽就明白所要表達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忽悠聽話者。掩飾并非等于忽悠,這樣才能真誠交流,建立良好關系。實事求是可以視為模糊語言使用的第一原則,一旦失去了實事求是,模糊詞就毫無意義,而成為破壞交際的惡首。

(二)適當場合。模糊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說話者習慣地在不知不覺中使用出來。模糊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一定要注意使用場合,不然會貽笑大方。模糊語言的使用在情侶中是比較普遍的,一些含蓄甚至難以啟齒的語句,可以借助模糊詞很好地傳達。這些詞都是屬于兩人之間的默契而產生的,因此不宜在公開的場合使用。情侶中的這種模糊詞,只是一個特殊例子而已,生活交際中還有很多模糊詞的使用要注意場合,與場合吻合,以既符合語境,又使講話得體。可以簡單地認為,模糊語言要能照顧到大多數的聽話者能夠接受,而不至于造成不安。每一個場合都有每一個場合的特殊情況,在一個場合可以說的詞,到了另外一個場合或許就不可以說了。

(三)因人而異。每個人因為個體情況的不同,對事物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模糊語言的使用要因人而異。模糊語言詞中很多是比較專業的專屬領域用詞,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明白它所代表的詞意,只有屬于這個特定領域的人才能準確地獲知專業模糊詞傳遞的特有信息,對于這類詞的說法,如果對本專業的可以用專業的說法,如果不是本專業的,則應該用通俗一點的說法,而不宜模糊,否則會令人一知半解。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年齡、性別、民族等不同,很多模糊詞也應該注意使用的對象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比如年輕人經常講的“酷”字,就不好對一個鄉下老爺爺講。這不僅在年齡上有差別,而且在地域文化上有區別,老爺爺不能理解其中意思。因此模糊語的應用,因人而異很重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尊重,如果在一般人面前生搬硬套一些專業的模糊詞,難免令人對說話者產生炫耀之嫌。這一點可以套用一句話進行很好的說明:“見什么人講什么話。”

以上是我們在日常交際中應時刻注意的間題,這樣才能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此外,諸如模糊詞的語氣、使用的頻率等都是我們在日常交際中要加以揣摩的因素。

六、結語

作為自然語言之一的模糊語言已在模糊心理學、人工智能、模糊數學等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就交際而言,如果人能恰當地運用模糊語言進行交流,不但不會阻礙人們之間的交流,反而會融洽人們的社會交往。因為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準確性”,而且能使表達委婉含蓄、謙虛禮貌,給聽者留有足夠的想象空間。正如伍鐵平(2000)所說:“模糊并不是絕對的壞的,不僅是語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時還是語言美的標志之一,是語言藝術的特征之一。”總之,模糊語不但為語言增添了更豐富的色彩,使得語言更加完善,表達方式更加多樣化,而且能增強語言的藝術感染力,使得表達更加含蓄、委婉,為人們之間的順利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為了減少模糊語對交流的負面效應,確保語言運用得恰當、得體,正如上文所述,實事求是、適當場合、因人而異等這些基本的原則應該遵從,只有這樣才能讓模糊語達到最大的效度。

參考文獻:

[1]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M].Oxford: Oxford L University Press, 1994.

[2]白海瑜.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及其語用失誤[J].西安外語學院學報,2004.

[3]陳意德.論語言的模糊性與模糊修辭[J].湘潭人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1).

[4]苗東升.模糊學導引[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7.

[5]石安石.語義研究[M].北京:人學語文出版社,1994:91-93.

[6]吳棠棣.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吳世雄,陳維振.中國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研究述評[J]. 建師范人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

[8]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9]楊延龍,季建芬.論英語中模糊語義的語用價值[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3).

第2篇

―、問候、介紹和告別

l.問候(Greetings)

1)用這組問候語時,可以用相同的話語進行應答:

問/答:Hi!/Hell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

2)這組問候語必須用對應的話語進行應答:

問:Howare you?/How are you doing?

答:I'm OK./Very well,thank you./Fine.thanks,and you?

問:Please say hello to your parents./Please givemylove/bestwishes to Lucy.

答:Sure./Allright.

2.介紹(Introduction)

1)介紹自己:

May I introduce my self?

My name is Jim.姓名

I'm a student.職業

I'm from England.來自

2)介紹他人:

Let me introduce...to you.

This is Mr./Mr./Miss/Ms Brown.

I'd like you to meet Bob.

3)被介紹人的應答:初次見面問候。

Hello!

How do you do?

Nice/Glad/Pleased to meet(see)you.

3.告別(Farewells)

1)比較正式:

Good-bye(較隨意:Bye/Bye―bye.)

2)一般;

See you later/then/tomorrow/soon/See you./Good night.

I am sorry l have to go now.

請同學們注意:Good night(晚安)一般用于晚上臨睡覺前的告別語;不同于問候語good evening(晚上好)。

例1―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oranges?

―Thanks_____See you tomorrow!

A.OKB.It's very kind of you

C.1 1ike them D.I am sorry l have to go now

答案 D .

解析 本題的關鍵是最后的一句See you tomorrow(明天再見)是告別用語,所以只能選擇Iam sorry I have to go now用于告別;其他三句都可以單獨作為別人請吃東西時的應答用語,但用于本題和最后的告別用語不合適。

例2Tom:Susan,this is Lucy.

Susan:Hello! I’m Susan.Nice to meet you!

Lucy:_______!

A.How do you doB.How are you

C.Nice to meet you tooD.Pleased to see you

答案 C

解析 首先分析三人的對話,可以看出Susan和Lucy是初次見面,Lucy用了Nice to meet you而 Susan答應該用Nice to meet you too比較合適; How do you do/Pleased to see you都用于應答同樣的問候語,Howare you用于首先問候他人,在這里要回答Nice to meet you都不合適。

二、邀請、請求、感謝、道歉和祝愿

4.邀請(Invitation)

1)發出邀請:

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walk?

May l invite you to dinner?

What/How about having a swim?

You must come to dinner with us.

2)接受邀請:

OK.Thank you.

I'd like that,thanks./Yes,I love to.

Sure.That's a good idea.

That would be very nice.

3)婉言拒絕:

Thank you,but...

It's very nice of you,but...

I love to,but I’m afraid I...

I’m sorry I can’t.What about...?

5. 請求允許(Asking for permission)

1)“是否可以”:

問:May l come in?

Can/Could I use your telephone?

答:允許用:Yes,please./Sure./Certainly

不允許用:I’m sorry,it's not allowed./ afraid not.

2)“是否介意”:

問:Would/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答:允許/不介意:Of course,you can.

不允許/介意:You'd better not.

6.感謝(Thanks)

1)表示感謝:

Thanks you(very much).

Thanks a lot./Many thanks.

It's Thanks you for your help.

It's very kind/nice of you.

2)對感謝的應答:

It's a pleasure.

That's OK/a11 right.

Youe welcome.

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

7.道歉(Apologies)

1)表示道歉:

Sorry./I’m sorry/I’m sorry for

losing your book/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I’m sorry to interrupt you.

I’m sorry(that)I’m late.

2)應答:

That's OK/It's all right.

Never mind(about that).

It doesn't matter/It's nothing.

另外,請同學們注意:Excuse me,please.一般用于打斷別人時、請他人讓路時、影響別人時、需要暫時離開時;I beg your pardon.一般表示沒聽清對方的話或不清楚意圖、不明白意思。

8.祝愿和祝賀(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1)表達良好愿望:

祝愿:Good luck!/Best wishes to you/Enjoy yourself!

Have a good day(time)!/Have a good jour ney(trip)!

節日:Happy New Year!用于新年;Merry Christmas!用于圣誕節;

Happy birthday!用于生日

應答:Thank you.

還可以進一步表示:You too/The same to you.(請大家注意:當節日只為一方祝愿時,如母親節、父親節、生日等,不可以使用此句,只需要表示感謝就可以了) 。

2)對對方的成功、出色表現等表示祝賀:

祝賀:Congratulations!/Well done!

應答:Thank you.

例3 ―May I come in?--______

A.Yes come in please .

B.Sorry,there is no room

COfcourse not.

D.No,you mustn't

答案A

解析 分析問句是請求允許的意思,一般可以用于遲到時,或者要進入他人的房間、辦公室在敲門的時候使用;Sorry,there is no room一般用于客觀敘述,而不用于對別人請求的應答;Of course not用于應答是否介意...;No,you mustn't用于否定回答情態動詞may的提問。

三、就餐、購物、就醫、問路、打電話和談天氣

9.就餐(Having meals)

1)侍者/服務員/主人方問話―就餐者/顧客/客人表示肯定的應答:

問: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答:Yes,I'd like a drink.

What would you like(to have)?I'd like rice

and chicken./I like green tea.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fish?

Just a little,please.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It's so delicious,Thank you.

2)表示已經吃飽了,謝絕的應答:

No,thank you,I've had enough/I'm full, thank you.

請同學們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如果先回答 thank you可能使問話方誤解為:不需要提供服務、已經吃飽了;一般可以直接回答所需要的服務、飯菜種類名稱等;當然可以在后面加上一句thank you;此外Can I have some more soup?用于希望再多要一些。

10.購物(Shopping)

1)售貨員/營業員問話--顧客應答

招徠顧客

Can,May l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I want/I'd like a pair of shoes.

征求顧客意見

What color/size/kind would you like?

What about this one?

How many,much would you like?/Two and a half kilos/pounds/please.

找零錢 Here's your change.

2)顧客:

Do you have any other colors/sizes/kinds?

May I try it on?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表示要購買

That's fine.I'll take it.

表示不購買

Sorry,it's too expensive/It's too big/small.

Well,I'll think about it/Just have a look.

11.就醫(Seeing the doctor)

1)醫生:

詢問病情

What's the matter?/What seems to be the trouble?

Do you have a fever?/How long have you felt like this?

用藥Take this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安慰患者

You'll be all right(well) soon./It's nothing

serious.

2)患者應答:

I have a headache/cough/fever.頭疼/咳嗽/發燒

I feel terrible/bad/horrible/awful/I don't feel well.

I've got a pain here/It hurts here/I can't sleep well.

12,問路(Asking the way)

1)發問:

Excuse me,Where's the washroom?

Excuse me.Which bus goes to World Park?

Excuse me,Which is the way to the Bank of China?

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pleas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

How can l get to No.4 Middle School?

2)應答:

告知

It's over there./It's about 400 meters from here.

Go down this street until you see the tall red building.

Turn right/left at the first/second crossing/ corner.

You can take bus No103.

/You'd better take a taxi.

確信 You can't miss it.

無法告知Sorry.I don't know.I'm a stranger here.

13.打電話(Making telephone calls)

1)打入者:

自我介紹:Hello! This is...(speaking).

找通話人:Hello!May I speak to Tom?/Hello!I'd like to speak to Mr.Green.

Is that Liu Ying speaking?

要分機號碼Extension six two two six,please.

稍后再打來

I'll call back later/again。/I'll ring him/her up again.

2)接聽方:

詢問對方是誰Hello,who is this?/Hello, who's speaking?Is that you,Mike?

自報姓名Hello!This is Mary speaking.

所找人不在Sorry,he/she isn't here right now.

稍等Hold the line,please./Just a moment, please.

線路不好

Sorry,I can't hear you./The line is bad(busy)./I couldn't get through.

打錯了Sorry,I'm afraid you have the wrong number.

3)叫某人接電話:

Tom,you're wanted on the phone./There is a call for you./It's for you.

14.談論天氣(Talking about weather)

1)詢問: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2)應答:

It’s a nice/fine/beautiful/horrible day today.

It’s sunny/cloudy/windy/rainy/snowy/ foggy.

It's getting cool/cold/warm/hot.

請同學們注意:英語國家尤其是英國,人們經常從談論天氣開始進行語言交際;盡管也是有問有答,而并非是真正地想要詢問天氣情況;又如:What a cold/hot day today!并非是簡單地感嘆天氣冷暖,而是表示希望開始一段對話。

例4 ―Welcome!____?

―I'd like some meat.

A How are you B How old are you

C What can l do for you D Nice to meet you

答案: C

解析 從歡迎和要買一些……可判斷出是服務員和顧客對話,所以可以首先排除熟人間的問候用語A和D;How old are you用于問年齡的大小,一般英語國家的習慣不問對方年齡,除非是學生之間互相使用一下;所以選擇服務員的標準用語What can l do for you?How are you?和Nice to meet you.用于相互認識的人們之間的問候。

四、表達意愿、遺憾和同情

14.意愿(Intensions)

1)表達意愿:

I will help you with your business.

Iot willing to let Jim know that.

2)詢問他人意愿:

Will you go to the park with us?

Are you willing to go swimming with us?

Do you mind having a talk with me?

Would you like to...?

3)應答:

Of course,I will/am.No,not at all。

15.遺憾和同情(Regrets and sympathy)

What a pity(you can't...)!

I'm sorry to hear that(your mother is ill).

例5―Mr,Wang is at hospital.last week hehurt the arm.shall we go to the hospital?

―We should go there and do something for him.

A.What a pity!B.No,not at all.

C How is the weather?D.It's a nice day.

答案A

解析 聽到別人胳膊受傷住院,應該表示同情,用What a pity!而How is the weather?和It's a niceday.是用來談論天氣的;No,not at all可以用來應答別人的感謝或歉意。

中考基礎題

1.請根據對話內容,選擇正確的單詞填人橫線上。

telephone,excuse,welcome,idea,date

(1)A: What'sthe____today?

B:It's Ju1y 10th.

(2)A:Shall we go to the park?

B:That's a good____

(3)A:What's your____number?

B:It's 5669688.

(4)A:_____ me.Are you Mr,Green?

B: No,I'm not.

(5)A:Thank you for your help.

B:You are____.

答案 (1)date(2)idea(3)telephone (4)excuse(5)welcome

解析這是比較簡單和基本的情景會話,根據回答者的具體內容來填出問話者的提問內容。涉及到邀請、打電話、表示感謝等方面內容。

2.情景交際:從右欄中找出左欄各句恰當的答語。

(1)We've won the football match.

A.The same to you.

(2)Will you come to my house for dinner on Sunday?

B.Go down this street,then turn left.

(3)Happy birthday,Lucy!

C.He's very well,thank you.

(4)How's your father,Linda?

D,I'd love to.

(5)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library?

E.Congratulations!

F.Thank you.

答案(1)E(2)D(3)F(4)C(5)B

解析對各種情景會話的應答。涉及問候、祝愿祝賀、邀請、問路等方面,請大家根據常用的日常用語來分別選擇對應的應答語。

3.完成對話:從所給的七個選項中選擇五個最佳選項完成對話。

D: DoctorW:Woman

D:What's the matter,young 1ady?

W:_(1)_I can't do any work,doctor.

D:Do you have a cough?

W:No,I don't have a cough.

D:__(2)__

W:Yes,I s1eep very well.

D:Do you have breakfast every morning?

W:No,I don't have breakfast,And I have only Ly a little food for 1unch and supper because I wantto keep thin.

D:Oh,I see.__(3)__You need to eat more

food and have three mcals a day.__(4)__

W:OK.Il do like that.

D:__(5)__

W:Thanks

A.I feel very well.

B.I hope you'11 get better soon.

C.Do you sleep well at night?

D.I'm not feeling well.

E.And do some exercise every day.

F.You need to eat 1ess food.

G.There's nothing serious.

答案 (1)D(2)C(3)G(4)E(5)B

解析本題考查英語交際中就醫時的用語。很明顯,這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對話。而選擇正確的內容要結合上下文考慮;如第2空選了Do you sleep well at night?就是從這句話的應答yes,I sleep very well推斷出來的。

4.從對話后的5個選項中選擇適當的4個選項補全對話。

P――PolicemanV――Visitor

P:Can I help you?Are you looking for some―thing?

V:No,I haven't 1ost anything.__(1)__

P:Where are you going?

V:I'm going to Zhongshan Park.__(2)__

P:I'm afraid not,This way takes you to the railway station,Let me show you the way.

V:__(3)__

P:Oh,no.I'm not busy.__(4)__

V:No.It's the first time.

P:Now go down this road for about twenty minutes and you'll get there.

V:Thank you.

P:You're welcome.

A.Have you ever visited this city?

B.How can I get to Zhongshan Park?

C I'm not sure of the way.

D.I hope I'm not making you late.

E.Am I going the right way.

第3篇

關鍵詞: 語言符號 認知語用學 關聯理論 交際原則

1.引言

在眾多的交際理論中,符號學所致力探究的是人類用來傳遞情感、思想和意識的自然符號系統及表征模式(Ryder,2005)。20世紀后半期,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再加之符號學本身與認知科學、思維科學之間的密切聯系,語言學家們開始關注語言符號本身的認知因素,而且許多學者嘗試從認知的角度重新解讀語言符號和與之有關的各種語言現象。其中,被認為是認知語言學理論來源的皮爾斯(C.S.Peirce)符號學系統就提出了不同于索緒爾語言符號二重性的一種包含符號(representamen)、對象(object)和解釋項(interpretant)的三元符號模式,突出強調了主體的認知解釋功能。而莫里斯(C.W.Morris)更是進一步提出了語構學、語義學和語用學三分法的思想,將語言符號的研究推置于更寬大的認知、交際領域中,為語言符號的研究開辟了全新的路徑。由此可見,以皮爾斯和莫里斯等學者為代表的研究中已經涉及(語言)符號的認知心理問題(冉永平,2002)。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語用學的認知基礎,因為語言符號的使用過程不僅取決于符號的生成,以實現說話人的意圖,而且取決于聽話人對那些符號的理解,以實現該意圖(冉永平,2002)。

本文在認知語用學框架下,以其基礎理論――關聯理論的交際原則為工具,深入解析語言符號形成及使用中的認知語用特性,揭示紛繁復雜的語言符號現象背后統一的物質及認知本質。

2.語言符號與關聯的交際原則

關聯理論的交際原則強調每一種明示刺激①(ostensive stimulus)都應傳遞這么一種設想,即它本身就具有最佳關聯性(optimal relevance),而且關聯的交際原則和最佳關聯性概念是這種關聯理論語用學的核心(Wilson & Sperber,2004)。為了明確在明示交際行為中聽話人到底應該有什么樣的期待,明示刺激既要確保具有足夠的關聯性,值得聽話人付出努力進行處理,又要保證最大關聯與說話人的能力和偏愛一致(轉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唯有如此,明示刺激才具用最佳關聯性。

當然,明示刺激是廣泛的,既包括語言的,又包括非語言的。那么,對于語言類的,尤其是屬于語言符號的明示刺激而言,這種關聯的交際原則就是人們在使用語言符號的過程中所需要遵守的,只有這樣,語言符號才能真正擔負起人類交際的重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明示與推理是交際過程的兩個方面(王楊,2005),分別從說話人和聽話人兩個角度闡釋了交際的過程。下文就以這種交際模式為切入點,分別從說話人對語言符號類明示刺激的認知選擇和聽話人對其推理理解兩個方面,詳細論證語言符號使用中所體現的關聯的交際原則,進一步說明在認知語用學框架下,關聯理論的交際原則為研究語言符號及其組合的認知基礎、認知語用功能等都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路徑。

2.1說話人對明示刺激的認知選擇

關聯理論的交際原則認為,說話人在交際中承擔著對明示刺激進行認知選擇、編碼的任務。對說話人來說,交際是一個明白無誤的與交際情景相關的明示過程。因此,明示刺激必須是說話人清晰選擇的、具有邏輯的編碼形式(概念表征),以便于聽話人的推理理解(Wilson & Sperber,2004),辨清說話人意欲表達的真實意圖。一般認為,一個話語可以對兩種基本意義進行編碼: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和程序意義(procedural meaning)。概念意義強調話語進行時的信息編碼要有助于內容意義的表征(王楊,2005),對話語表達的明示信息和暗含意義都起一定作用(何自然、冉永平,1998)。而程序意義則在程序上制約或指引著對明示信息的理解和暗含意義的推理,以便聽話人付出較小的努力而獲取較大的語境效果(何自然、冉永平,1998)。

說話人在選擇使用語言符號的交際過程,也就是依據關聯的交際原則,選擇與各自能力和偏愛一致且值得聽話人付出努力進行加工處理的、具有最佳關聯性的明示刺激,經過一定的認知加工和編碼,形成概念意義和程序意義,以保證交際過程本身具有最佳關聯,即保證明示交際活動中所選語言符號及其組合有助于達到交際效果,或者有助于減少聽話人在推理理解中所付出的努力。這一明示交際就是說話人進行認知、編碼的過程,是選擇使用語言符號及其組合表達某種特定信息的過程。

關于語言符號使用的這一認知語用過程可以按照認知可及性順序(order of cognitive accessibility)簡單圖示如下:

當然,這一明示交際只是一種理想化的認知模式。由圖1可以看出,語言符號在經過說話人按關聯的交際原則加工處理后成為適合特定交際語境的明示刺激(語言符號及其組合),而后才經認知、編碼而富有豐富的明示和暗示意義。這充分說明了語言符號在使用過程中所具有的認知語用特性。而在實際交際中,這一模式中任何成分的缺失或變化都必然會導致交際問題的發生。事實上,這也充分解釋了人們在使用語言符號進行交際中所體現出的各種話語特征,如話語的表達范式、組織結構、粘連模式,甚至語用失誤等,歸根結底,其實質都是說話人在明示交際中不斷尋找能夠形成最佳關聯的明示刺激的種種表現,以便更好地實現交際意圖。

2.2聽話人對明示刺激的推理理解

在明示推理的交際中,聽話人的目標是建構一個關于說話人意圖的假設,以對話語所傳達的關聯性進行推理。關聯理論認為,無論是明示信息的辨識還是隱含的確認,其實都是受關聯的交際原則支配的,同樣都是需要推理的(Wilson & Sperber,2004)。而話語理解是一種認知行為,該行為的目的是取得最大認知效果,但同時要求人們有效地分派有限的注意力和推理資源,也就是說人類認知往往力求用最少的付出,獲取最大的認知效果(冉永平,2002)。可見,理解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選擇過程,也是以認知為基礎的順應過程(Verschueren,2000)。在這個動態的復雜認知心理過程中,對明示刺激的理解從根本上講就是作為認知主體的聽話人依據關聯的交際原則,尋求那些構成明示刺激的語言符號及其組合所產生的最佳關聯性,并對其進行推理、解碼直至理解其豐富的語用意義,完成交際任務。

推理交際的過程對聽話人來說實際上就是對語言符號及其組合所傳達的明示刺激進行解碼,以解除歧義,再推理結論,以至理解暗含等語用意義的過程(Wilson & Sperber,2004)。按照認知可及性的順序(order of cognitive accessibility),這一過程可以簡單圖釋如下:

顯而易見,這一推理理解過程始于對語言符號(明示刺激)表面傳遞的概念和程序意義的信息解碼,然后通過認知綜合及語境假設排除歧義,而且必須依靠語用推理,最后才能選擇最佳關聯性解釋。從關聯的交際原則來看,在推理的過程中,作為認知主體的聽話人必須解讀語言符號生成過程中產生的認知語用意義,辨識在特定語境中語言符號所傳達的說話人的認知意圖,當然還必須結合特定的語境等對其進行語用推理,這樣才能達到理解最佳關聯的交際意圖。

因此,這一推理交際的過程充分說明了語言符號使用中所具有的認知語用特性。而正是因為語言符號的這種認知特性,聽話人才能夠順利完成話語理解中的各項任務,即建構關于明示內容的恰當假設(implicatures),建構關于理想語境設想的恰當假設(暗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s)),以及建構關于理想語境含義的恰當假設(暗含結語(implicated conclusions))(Wilson & Sperber,2004),最終達到理解的目的。

3.結語

語言符號從根本上講就是人類認知的概念化表征(甘世安,楊嶸,2005)。它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從整個符號系統中逐步獨立、完善起來的一種人類賴以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人類認知實踐這個大的語用環境。而實際上,正是在人類認知實踐的過程中,語言符號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和改造體驗的不斷深入而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相對獨立、較為完備的符號體系。因此,語言符號天生就已經被烙上了人類認知語用的印跡。關聯理論在幫助認知主體解釋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基本關系的同時,更將其置于不斷變動的、動態的認知語境中,既凸顯了語言符號自身的物質性,又賦予了語言符號不斷煥新的生機與活力。

簡言之,關聯理論既是語言符號形成中人類的認知基礎及人類認知特性的體現和證明,又是語言符號使用過程中人類交際的原則和指導,無疑為人們更好地了解語言符號及其使用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路徑。

注釋:

①冉永平(1998)在《關聯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一文中指出,所謂“明示”(ostensive),指明白示意。交際時,說話人用明白無誤的“明示”手段表達自己的意圖,聽話人就能據此明示進行推理,即將信息按“明示―推理”的模式進行理解,從而做到雙方“互明”對方意圖,達到交際的目的。而本文認為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應包括語言類的和非語言類兩種。而這里主要討論語言類的明示刺激,從語言符號來看,主要是單個或多個語言符號的組合。

參考文獻:

[1]Ryder,Martin.Semiotics:Language and Culture[A].Encyclopedia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thics[C].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5.

[2]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ilson,D.and Sperber,D.Relevance Theory[A].In:Horn,L.and Ward,G.(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4:607-632.

[4]丁爾蘇.語言的符號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甘世安、楊嶸.從信號到符號――認知語言學對人類語言起源的詮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6]何自然、冉永平.關聯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J].現代外語,1998,(3).

[7]冉永平.認知語用學的焦點問題探索[J].現代外語,2002,(1).

第4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非語言

一、概念

所謂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即交流雙方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禁忌、歷史、文化價值取向等條件下,為了在交際中達到配合或補充語言交際的目的而使用的恰當行為[1]。跨文化交際學者Samovar說:“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2]美國有研究還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Levin et al,1982)。因此,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首先,比如說話時同時做手勢,它在我們與外籍友人交流的時候可以代替語言;其次,運用音量和聲調的變化對語言交際產生調劑的作用,便是輔助語言交流的證明;第三,可以規范我們社會交往,調節語言交流的順序,如交談時該誰說話往往是由非語言性信號決定的;最后,通過聲調和態度可以傳達雙方的情感,表現我們對交談對象的態度。而這一切都說明了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行為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陳原先生說:“人類進行交際活動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當然是語言,但是交際工具決不只是語言,例如還依靠許多非語言的符號。……實際上,社會交際常常混合了語言與非語言這兩種工具。”如果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只強調語言行為的重要而忽視非語言行為的存在,便會引起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際的失敗。

二、體態語

體態語是非語言語中最豐富的一種,體態語在成功的人際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運用體態語進行有效的語言交際活動是我們每個外語學習者所必須重視的。

1.略論

達爾文(C.Darwin)在1872年發表的《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一書中提出人類和動物的表情許多相似之處。而對體態語進行系統研究的當首推R.L.Birdwhistell。他于1952年出版了《體語學導論》一書。在該書中他創造了Kinesics(身勢學或體語學)一詞。它指的是研究體態語的學科。《韋氏新大學詞典》對Kinesics下的定義是系統研究非語言身體動作(如臉紅、眼睛動作等)和交際之間關系的學科。L.Samovar er al說:“Kinesics就是對身勢動作進行的系統研究,通過研究將這些動作行為形式化和代碼化。”Birdwhistell認為體語學應作為一個傳播體系,用研究語言同樣的辦法予以研究[3]。他把語言的結構單位和動作的結構單位作了有趣的類比,還創造了Kineme(身體語素)這個詞,作為身勢學研究中記錄身勢語的最小單位,將體態語變成語言一樣的代碼系統,研究人體動作與交際間的關系。國內研究中,最早將“體語”做為一個專門問題提出來進行研究的是陳道望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他將“體語”稱為“態勢語”,并指出,“‘態勢語’是用裝態作勢的動作,就是態勢,來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態勢共有三種:就是表情的、指點的和描畫的”。由此可見,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對于體態學都認為體態語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

2.體語符號的文化差異

由于語言的障礙,跨文化交際對體語的依賴程度很高,而非語言行為在交際沒有特定的結構,所以在一種民族中表示某一特定意義的體語符號在另一民族中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只有了解其地域的差別,受傳統文化的制約,為哪一民族所特有,才能克服信息障礙,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暢通順暢。

(1)手部動作(gesture)

手部動作實際是身勢語(body language)的核心,手和手臂相互配合會產生多種姿態,形成豐富的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明顯的文化特征的差異。中國人用手掌側面做抹脖子表明殺頭或自殺,日本人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腹部的動作表示剖腹自殺,而在美國則是用一只手指指向太陽穴,表示用手槍自殺。食指和中指向上伸出張開,手心向外,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向下彎曲與拇指相連,組成一個“V”字母,構成“V”型手勢,在英美等國及非洲大多數地區用來表示勝利。它源于英語單詞victory首寫字母v。但是,如果做這一手勢時手心向內,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則表示猥褻、侮辱人的意思[4]。西方人表示不明白,無可奉告,或無可奈何,常伸出雙手,掌心朝上,并聳聳肩;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在傳統文化中根本沒有這個動作,一般以擺手表示。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的“OK”手勢,即以拇指和食指組成圓圈,在美國人眼里是表示順利、贊美、了不起;在我國表示“零”;在日本、韓國和緬甸表示“金錢”;法國人認為是指某個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中則認為這是個猥褻的動作,并常被用來影射同性戀;而在巴西,它是“引誘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我國和一些國家用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贊和夸獎,但伊朗人稱好不豎大拇指,而澳大利亞人則認為豎起大拇指,尤其是橫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種侮辱,有罵人的意思。

(2)目光接觸(eyes contact)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是因為人們在交際時通過目光接觸和眼神產生心靈溝通,表情達意,它所發出的信息符號是體語中最復雜的。目光交流也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受約束。在美國,人們談話時目光直視對方。避開這種目光是拒絕給予信息的表示,他們甚至把一個不愿保持目光接觸的人視為不能信任的人,可疑的人。英語叫“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look you in the eye.”可在另一些國家里,避開那種直視對方的目光,是一種尊敬的表示,象波多黎各姑娘與成年人交談時總是把頭低下,不看對方的眼睛。尤其在東方文化中,女子是禁止注視男子的眼睛的。試圖保持目光接觸被認為是放肆的表現。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尊敬或服從,往往避免一直直視對方,特別是女子習慣于目光下垂,其他人在上級或長輩面前也有此表現。所以在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往往認為中國人回視時間過短而產生不解情緒,或認為他們看不起自己。而在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凝視婦女卻是公認的文化習慣,不但不會招徠非議,或許還能博得女子一個感激的眼神或會意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成年人不能盯著小孩的眼睛,并進行一番夸獎,否則,印度人會認為,這小孩的眼睛一定帶著邪惡的目光才能如此誘惑他人,然而在沙特阿拉伯恰恰相反,目光接觸和坦率的手勢非常重要,能促進交際。

(3)體距與觸摸(proxemics)

世界動物行為學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康拉純?勞倫斯博士研究過,一切動物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或空間或領地。人類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也一樣,都有自己一定的空間位置,才覺得安全、舒適和自由,這完全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際者對于個人空間和人際距離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著跨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待體距的態度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傳統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舉止行為。一般而言,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希臘人站得比較進,英國人、美國人、瑞典人彼此站得較遠,并對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離談話感到很不舒服。而中國人在異性間進行交際時,彼此的距離一般大于歐美人。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教授在研究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中產階級的空間范圍后認為,這些國家的人們在交際時,人際距離大致相同。大致可分為下面4類[5]:

1.親密體距(intimate distance):從身體碰觸到18英寸,用于情人或極親密者;

2.個人體距(personal distance):從1.5英尺至4英尺,用于朋友間的非正式接觸;

3.社交體距(social distance):從4至12英尺,用于事務性會晤、課堂及一般社交場合;

4.公眾體距(public distance)從12至25英尺,用于對公眾演講。

不同文化的上述四個距離可能發生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交際效果。同一類交際距離的增大或縮小,可能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甚至雙方之間的懷疑、反感、厭惡、冷漠或喜愛、贊同、接受等正反饋與正反應。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用“試探”和“觀察”的方法來了解對方的習慣的間隔距離,以調整彼此間的體距。

與體距緊密相連的是體觸(觸摸)。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況下,談話時的觸摸會被認為是極端行為,不僅僅是違反了人家的文化規范,甚至會被認為是犯罪行為。在印度、印尼、阿拉伯國家等,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也不能左手傳遞東西。在佛教國家里不能隨便摸小孩的頭,否則就認為不吉利。這與我們中國人恰恰相反[6]。

(4)沉默(silence)

沉默在非語言行為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東方文化中,對于沉默賦予了更多積極意義。中國人重視交談中沉默的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有豐富的含義,既可表示無言的贊許,又可是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欣然默認,也可以是保留己見;既可以是附和眾議的表示,也可以是決心已定的標志。而在北美國家,沉默具有陰郁、消極的含義。在交流過程中,中國人對令人發窘的問題就以沉默做答,而英美人則認為是侮辱別人,他們認為即使回答的內容與問題毫不相干,或干脆給予否定回答,這也是一種禮貌,也比沉默強。這是因為沉默在西方文化中被賦予了消極意義[7]。

三、結論

以上對于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行為因素的闡述,特別是對于體態語的淺析都說明了非語言交際與言語交際系統一樣,都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是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非言語行為的非對等性。那么隨著我國與世界交流的愈加頻繁,我們更應該加緊學習多元的文化,除了能進行準確流利的語言溝通外,要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還必須使自己的非語言行為也能正確表達的自己的情感,成為相互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Brosnahan. L.《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畢繼萬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112-115.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56.

[3]陳原.社會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57-58.

[4]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8-211.

[5]陳永培.龔少瑜.語言學文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32-34.

第5篇

―、“文化內容分層”與語用能力習得的關聯

語言形式所表達的文化內容,因其層次不同,會對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產生微妙的影響。語言交際能力,即語用能力,牽涉到語言習得的各個方面。而每一個方面,都會因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文化結構層次上及性質上的不同,而向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這一點,僅從外語交際能力所具有的應用語言學特征上就看得出來。從宏觀上看,將語言形式所反映的文化內容進行分層處理,對于語用能力即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具有獨特的意義。而要把握文化內容分層與交際能力培養之間的關聯,就離不開對語用過程特點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就有必要去弄清楚:介入語言交際過程的,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從微觀上看,對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內容進行分層,'必然關系到語言功能的發揮,關系到語言學用策略的采納,關系到交際能力的構成因素,關系到語言形式、語言意義、語言用法的“接收”和“產出”,關系到語言環境(語言的文化氛圍)的積極利用和創造,關系到語言運用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會與教和學的效果發生必然的聯系。

二、“文化內容分層”與語言功能的發揮

對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內容進行分層,首先關系到語言功能的發揮。因此,若想順利地發揮語言功能,就必須考慮語言交流的雙方或各方的因素,考慮語言交流的內容。而語言交流的內容,離不開對不同層次文化內容的辨別和使用。從教學活動和語言訓練的角度來看,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作分層分類處理,能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清晰,使語言技能的訓練變得比較容易操作。當然,對語言信息中的文化內容做分層處理,并不是教學過程的全部。有“分”,就必然有“合”。“分”與“合”,是一個辯證整體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對文化信息的習得而言,不光要有“分而治之”的微觀過程,還須有”合而治之”的宏觀過程。這兩個過程加在一塊兒,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對所學外語”內在化”的成效。

三、“文化內容分層”與語言學用策略的采納

對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內容進行分層,也必然關系到語言學用策略的采納。遺憾的是,這一方面經常不在教學計劃的青睞范疇之內。學生的外語學用策略的優劣,與語用能力和語言功能的掌握緊密相關。好的學用策略,能使學習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差的學用策略,往往會給學習拖后腿,導致少慢差費的學習效果。因此,對教師來說,成功地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用策略,是教學成效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教師需要采納合理、貼切、針對性較強的語言教學方法和手段,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來適應,才有可能扶持學生逐漸達到自我運轉。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貼切而合理的語言學用策略,需要有層次分明的語言文化信息來作為運作平臺。

四、“文化內容分層”與外語交際能力基本因素的關聯

人們在跨文化語言交際中,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語言用法的“決定權”,往往掌握在具體的文化結構層次的“手中”。假如不清楚文化內容的結構層次與語言表達方式的關聯,就會發生語言形式、語言意義、語用規則方面的偏誤。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可以說:分層,有利于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外語交際能力的這些基本因素和基本維度,都牽涉到語言所表達的文化表層現象或文化深層內涵。但是,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顯性的文化表層現象與隱性的文化深層內涵,對于“學”和“教”,往往有著性質上明顯不同的要求。而這種不同,自然會尋致教學內容的選編排序、教學方案的具體設計、教學方法技巧的選擇使用、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教學法機制的運作調整、教學原理的實際應用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具體地說,這需要在國際漢語教學及外語教學中,對語言所反映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分門別類地區別對待,使它們在各自的層次上分別與語形、語義、語用達到結合。

五、“文化內容分層”與語義習得、語境創造、語用心理的關聯

將語言中的文化內容進行分層,對于語義的習得和教學,具有尤為明顯的重要意義。關于這一點,只需對“語義”進行一下分析,就能清楚地明白其中的緣故。語言學用的經歷證實,語言意義通常由這樣幾個部分組成:表層語義、深層語義、直述語義、象征性語義、與文化現象有關的語義、與文化內涵有關的語義。這種多層次的語義體系,必然會對語言的習得過程及其教學輔佐過程產生多層次的要求。而這種多層次的要求,必然影響到信息加工的內容和方式,必然會要求對語言信息中的文化現象信息與文化內涵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信息加工。因此,對語言的文化內容進行分層處理,便成為跨文化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的一種必要手段。對語言信息中的文化內容作分層處理,從外語習得的過程來看,還具有針對性強的特點和長處。經過分層處理的語言文化內容,更加容易揉入教材的選編排序過程,更加容易用在外語交際活動之中。因此,它更加符合學生的跨文化認知需求和跨語言認知需求,更加適合學生外語習得的心理過程。

作者:孫媛媛 單位: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第6篇

怎樣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呢?新課程標準規定了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品質,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形成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將英語課和活動課綜合,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英語。

教師要培養學生英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才能,拓展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教育學生創造性地使用和學習語言,改進語言輸入的方法,創造情境,重視英語語言的輸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重視模仿性的表達

學生學習語言應重視模仿,模仿是學生學習的天性,英語課堂教學重視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方法,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認真進行模仿練習。教師要提高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積極采用讓學生接受的方式,給學生創造開口練習的機會,重視學生的認識過程,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教育學生學會模仿,思考各種形式的練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可以使用以下一些措施:

1.在新知識的呈現上更加富有趣味,教師要進行實物演示,經過圖片輔助處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的作用。

2.教師通過學生辨別、觀察和模仿,指導學生使用教育教學方式掌握英語語言,教育學生設計出多種教學操練方式。

3.教師要加大教學的密度和容量,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綜合性的練習活動,引導學生加強強化和鞏固作用。

4.教師要重視逐漸深入地提高練習的難度,減少機械性的練習,增加學生的練習質量,并教育學生學會搶答、指認、猜謎等,通過舊知識的吸收和新知識的呈現和鞏固。

二、充分拓展演練的階段

教師進行練習,教育學生掌握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敢于講話,消除啞巴和聾子英語的現象。教師要進行高密度的練習,指導學生進行演練,放手讓學生開展語言訓練,重視句型教學的練習,引導學生學會發散性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活躍學生思維,充分調動學生語言積累,運用正確合理的語言,并進行機械練習,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通過設計學習話題,引導學生學會有話可說。

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和方式進行教學:

1.開展英語朗誦競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優秀的學生進行鼓勵和宣傳,充分激勵學生發揮榜樣的作用,實現人人參與教學活動。

2.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活動,重視學生對單詞和句型的掌握,提高學生學習英語活動的創造性,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創新能力,重視運用英語活動的機會,強化學生的理解,逐漸教育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3.教師可以組織對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對話,將角色的語氣、神態和動作充分展現出來,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和他評,穿插學生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充分拓展空間,引導學生思考話題,進行簡單的對話,實現有意義的對話,讓學生在英語活動中,實現學習意義的傳遞,實現學生的語言交際才能。

三、熟練運用并交流

教師要教育學生形成量的積累,產生質的飛躍,讓學生在真實語言環境中,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并靈活運用學習的語言知識,提高交際能力,重視英語語言輸出的能力,實現在教學狀態下的語言交流。

教師可以創造語言交際環境,讓學生充分想象和思考,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實現自由地進行思想的碰撞,實現語言的交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模仿的對話,組織學生參與表演,再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選擇調整的內容,進行對話改編、創作和表演,教育學生更加投入地學習,實現練習方法的優化,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第7篇

論文摘要:以認知心理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提出英語課堂教師的提問應以促進學生語言輸出為目的,激發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有意義的交際活動,進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l引言

課堂提問,要講究提問的藝術,教師的問題提得好就會像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刺激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愿望,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教師組織課堂活動最常用的技巧之一,提問是課堂上教師言語的重要組成部分。GX11在他的月一項實驗中觀察到超過一半的課堂時間用于提問一回答有關問題的活動。Whit和甚至還記錄過一名英語教師在50分鐘的一節課當中提出了427個問題。英語課堂上的適時和恰當的提間對于良好的教學效果和互動的教學活動或不可缺,因此,對于提問技巧的掌握已成為英語教師專業技能的重要考量。

2提問的目的與類型

一個有經驗的教師知道在什么情況下向什么樣的學生提出什么問題,他會在恰當的時候有的放.矢地把問題提出曾把教師提問的目的做以下歸納:喚起和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鼓勵學生思考和專注于課文內容;檢學生對特定內容的基本事實的理解;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等等。同時,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教師提問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層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調控教學進程。

關于課堂提問,分類語言學家們各執一詞。

提出“封閉式提問”和“敞開式提問”的概念。封閉式提問的答案是唯一的、固定的而敞開式提問的答案可根據情況有很多種.幾后來,Long和ate又進一步地把提問分為展示性提問和咨詢性提問。展示性提問是指教師已知答案的提問;而咨詢性提問是指教師尚不知道答案,學生也要經過尋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問。咨詢性提問能夠真正傳遞新的信息,促進師生之問有意義的交流需要,更大地提高學習者的創造性,給學生提供了自己組織語言進行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學生進行交際性的語言實踐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認知心理語言學理論認為,外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是學習者接受技能和“生成技能"(skills)兩者的結合。接受技能指的是通過聽或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生成技能指的是通過說或寫進行語言輸出的能力。為了同時訓練學生的接受和生成兩種能力,教師在提問時應刺激他們思考,給他們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而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問給學生的輸出提供機會,這種強制性的輸出幫助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我們的主要問題是教師如何提問刺激和迎合這種輸出,教師如何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發揮不同的功能。找們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問題。

3.1教師提問的難度

所謂提問的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和廠度,提問的難度要適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Chaudron,1990)認為,恰當的問題應該是學生運用己有的知識能夠理解和回答的問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問題所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沒有內在聯系,這個問題就太難了,學生無法回答,這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當問題所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完全相同、這個問題就太簡單了,學生憑記憶就能回答,這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當問題所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有聯系,但又有些不同,那么,這個問題難易適中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回答,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有效。因此,考慮提問難易程度.必須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聯,這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都能得到發展。

3.2問題的適時調整

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為學生創造和提供語言實踐及輸出的機會,因此,教師最怕遭遇提問后無人回答問題的尷尬局面,而這種局面多數是由于學生沒有聽懂問題所致,這就要求教師盡快對問題做出調整。一般說來,教師可應用下面的方法:重復前面所提過的問題;適當地暗示問題的答案;換一種表達方式或使用選擇性問句(如:"Whatwouldyouliketodrink,pauseWouldyoulikecoffeeteorbeer).Whit。和Lightbown(1984)在一項實驗中發現,英語教師每分鐘提出四個問題,40%的問題沒有應答,而高達64%的問題是對所提出的問題的重復。教師可以使用很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說出答案,例如說出預期答案的特質,或把它與其他東西做比照等等。提出的問題還應根據學生的水平做出調整,向基礎差的學生提較簡單的間題,向基礎好的學生提有較大思考空間的問題,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訓練。

3.3提問后的等待時間

第8篇

關鍵詞: 交際語言測試 大規模語言測試 語言教學

盡管現代語言測試的歷史不到100年,但語言測試已經歷了3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前科學語言測試或傳統語言測試階段;第二階段是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或現代語言測試階段;第三階段是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測試或后現代語言測試階段。目前語言測試正在轉向交際語言測試的階段。存在于中國的三大語言測試受交際語言測試理論的影響也都作出了相應的改進。改進之后的大規模語言測試對中國的英語教學、學習和社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在分析語言測試理論發展的基礎上闡述了語言交際理論對大規模語言測試的影響及由此產生的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交際語言測試理論

交際語言測試理論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是伴隨著語言學和語言教學兩門互相交織的學科的共同作用而不斷發展的。語言學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語言的認識更為準確,并因此促進了語言教學。同時,語言教學的實踐使得語言理論不斷發展。建立在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對語言思考成果的基礎上,從索緒爾開始,經過布盧姆菲爾德到喬姆斯基,語言學家開始區分語言研究的兩個領域:語言(系統)、語法(結構)、語言能力;言語、意義、語言運用。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形式主義語言學更注重語言的形式,而否認語言的社會功能。雖然喬姆斯基的這種論點得到很多語言學家的支持,但很多語言學家對把語言看成是純科學的理論進行了批判。以韓禮德為代表的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更多的是社會功能,語言只有存在于社會實踐中才有意義。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發展讓人們開始思考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的運用,這也使得交際語言理論在語言本質理論發展的同時也有所發展。人們對語言本質和交際語言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喬姆斯基對結構主義的語言觀提出了批評。他對“語言”和“言語”提出區分并認為語言能力實際上就是語法能力(或稱語言知識)。“語言是一套原則系統、一種知識體系,它是一種能力”,但“并非是一種處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種組織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喬姆斯基所闡述的語言能力實際上是一個有限的、狹義的、表狀態的概念,因為這種解釋忽視了社會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他否定了行為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語言能力”。

其后,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首先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海姆斯提出“交際能力”的概念與喬姆斯基所說的交際能力是對立的。他認為語言能力只是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他所認為的語言交際能力的4個方面:語法知識、心理語言知識、社會文化知識和實際存在的知識可以看出海姆斯所認為的語言能力同語言運用環境中的社會、文化等因素關系密切。喬姆斯基和海姆斯對語言能力解釋的對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喬姆斯基是一位理論預言學家,他關心的是如何生成和理解語言,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人腦,而海姆斯是社會語言學家,他更關心的是語言的實際應用與操作。為“語言能力”概念的發展作出另一貢獻的是語言學家韓禮德。他創立了功能主義語言學說。韓禮德認為,語言的功能可分為概念、操縱、啟發和想象四大類。在語言實際使用中這些功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沒有必要將理想化的知識和實際運用分開。他認為學習語言就是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來行使語言的這些功能。海姆斯和韓禮德對“語言能力” 的再定義使得“語言能力”不再是脫離社會和使用環境的孤立的語言。

之后,語言理論影響了語言教學的發展。不僅僅功能主義的語言學者和形式主義的語言學者展開對語言能力的討論,語言教育者也開始探討語言能力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從事語言教學的學者認識到語言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應該包括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應用。這樣的思考也使人們認識到語言的測試不能只有語言知識, 而應該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20世紀80年代初,卡納爾和斯溫在海姆斯的語言交際能力學說的基礎上又擴展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他們在1980年提出了語言交際模式:一是語法能力(即掌握語言規則知識,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匯);二是社會語言能力(即交際者能在不同的社會語言環境中恰當地理解和表達言語的能力);三是語篇能力(即能根據不同的語言載體把語言形式和語言意思結合起來,組構成語言篇章的能力);四是交際策略能力(即為提高交際效果而有意識采用的各種技能,包括語言和非語言技能)。然而,卡納爾和斯溫的交際能力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說明各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如何結合構成綜合的交際能力。此外,該模式也未說明這種交際能力如何轉化為交際行為。

最后,語言測試學者巴赫曼在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了卡納爾和斯溫的交際能力模式。巴赫曼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情景結合起來創造并解釋意義的能力。(巴赫曼,1990)該模式由語言能力 ( 語法能力、語篇能力、功能能力、社會語言能力 )、策略能力 (評估、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實施 ) 和心理——生理機制3個部分組成。巴赫曼的這一模式比前人的學說更全面、更系統。盡管巴赫曼在1991年和1996年所發表的著作中,對語言交際能力又有了不同的解釋,但他們之間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的。

語言交際能力學說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認識到過去的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試只是停留在對語言表面現象的重視,只重視了語言的形式而沒有注意到語言的使用和交際功能。從喬姆斯基對語言能力的最初認識到巴赫曼關于語言交際能力構成的最新模式,反映了語言學家對語言及語言能力的認識不斷加深,這為交際語言測試理論模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規模英語語言測試的變化

每一個大規模語言測試的背后都一定有理論的支持。目前存在于中國的有影響力的大規模考試包括托福考試、雅思考試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 這三大英語考試的理論支撐隨著語言學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1.托福考試的變化

托福考試所遵循的語言測試理論同樣經歷了這三個階段并正在轉向第四個階段。舊的托福考試主要受到以拉多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的影響。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整套體系,該體系有一定的結構。各種語言都能從結構上分解成小的語言單位,語言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部分,語言測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測量應試者的語言能力。比如語音、語法和詞匯可以單獨測量,聽說讀寫能力也是可以單獨測量的。舊的托福考試也考慮了社會語言學的因素,所以在舊的托福考試中也包括了對語言進行綜合測試的內容,這樣的綜合測試是以社會語言學為基礎的。總之,舊的托福考試在語言測試界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曾被稱為語言測試的“托福時代”。

然而, 隨著語言測試的發展和社會交往的頻繁,人們不能滿足單一的語言技能的測試,因此,新的托福考試應運而生。新的托福考試是建立在交際語言測試理論基礎上的。這個理論的發展是隨著交際語言能力理論(海姆斯) 和交際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而發展的。托福考試經過這樣的理論變革,既考查了考生的語言形式知識又考查了考生在有意義的環境下使用語言的能力。這種變革也同樣說明語言測試必須反映真實語言環境和準確的任務完成。

2.雅思考試的變化

雅思考試一直遵循交際語言測試的理論原則。同“托福模式”比起來,“雅思模式”的語言測試更加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注意語言情境的真實性,基于考生語言運用的實際需要,直接測試學生的語言能力。雅思考試分為普通培訓類考試和學術類考試。 普通培訓類的考試文章基本上來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廣告、報紙、說明等,這些材料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夠理解這些文章就能證明考生具有在英語國家的生存能力。除內容外,題型也是多樣的,不單單只有多項選擇題, 還包括配對題、簡答題、完成句子等,這些就避免了考生為應試而應試。學術類的考試也同樣遵循了交際語言測試的理論原則并且體現了語言測試必須真實的原則。美國著名語言測試專家L·巴赫曼指出:“測試的開發和使用不是在毫無實用價值的心理測量的試管中進行試驗;測試必定是為滿足某些需求而開發的,這些需求可能是教育體系內部的,也可能是整個社會的需求”。學術類的考試考查了考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學術能力,而不僅僅是對語言技能單純地考查。目前的雅思考試在理論支撐上還是采用了“交際語言測試理論”,所不同的是,雅思考試更注重語言的真實性和互動性。

3.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變化

1987年開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一個“標準關聯的常模參照測驗”。沒有改革之前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從語言學理論上主要依據的是結構主義原則,把所有的語言能力分成聽、說、讀、寫并分項測試。盡管考試中含有綜合測試,但主題還是分項的結構測試。從測試理論的角度說,改革之前的四、六級是屬于結構主義和心理學的語言測試理論指導下的考試。

2006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從題目上來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理論支持由結構主義轉向了交際主義測試的階段。雖然對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性質的歸屬,人們一直爭論不休,“學業測試”還是“水平測試”是人們爭論的主要話題。但目前《教學大綱》改成了《課程要求》,考試與教學沒有掛鉤,這顯示出中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向“水平測試”過渡。同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形式上向交際語言測試的方向發展,即將推行的機考的題目材料來源于真實的本族語場景,并且口語測試的形式采用如托福考試一樣的配對考試形式。

大規模語言測試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從三大考試內容、形式的變化來看,它們正在向交際語言測試過渡。這種變化也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英語教學內容與方法。對廣大教師來說,掌握測試理論,了解測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和發揮語言測試對教與學的影響,采用有效的測試手段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首先,要科學對待測試。根據現階段的教學大綱,英語教學的重心應轉移到交際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上。所以教師在教授課文對話部分時,多選用模擬一次導游、一次談判、參加一項體育活動、一次學術專題討論等類似交際情景展開對話,鼓勵學生大量使用交際語言進行實戰操練。在課后練習設計中,教師要強調并加大包含學生交際語言的應用和提高交際語言能力的專題練習、情景練習、對話練習等測試操練項目。這些將為他們應對日后生活和工作所要面對的實際語言交際環境打下扎實的基礎。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分級水平測試來進行分級教學。由于學生的來源不同,英語能力、水平也有很大的差異,分級教學不但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英語教學的針對性、趣味性,課堂效率也更高。最后,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跟進測試,以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考試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和重點、難點,明確測試所要包含的主要內容和所要測定的各項語言能力,規劃好項目的編排和權重。

除了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外,交際語言的測試在社會層面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很多父母和社會教育機構也開始重視學生和考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應用和提高,鼓勵學生重視口語和語言交際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尋找和提供更多語言交際實踐的機會。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有廣泛影響的三大英語語言考試隨著時間的變化,正逐步向交際語言測試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英語語言測試的內容、語言測試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和所依托的測試理論都在發生變化。同時,在交際語言測試理論背景指導下的語言測試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也在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 桂詩春. 語言測試: 新技術與新理論 [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3).

[3] 韓寶成.LyleF. Bachman的語言測試理論模式[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5).

[4] Bachmann,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Bachmann,L. F. 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 [J]TESOL Quarterly,1991,Vol.25, No. 4, Winter.

[6]Bachman, L.F. & A. 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第9篇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文化差異;交際障礙

摘要:非語言交際與文化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除了要懂得語音、語法、詞匯等基礎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蘊含了許多文化因素的非語言交際手段。從而就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等幾方面的文化差異及其引起的交際障礙來闡述文化在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意義。

一、非語言交際的定義與種類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結合,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學者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samovar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有關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有很多。根據samovar的觀點,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為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非語言交際涉及文化、民俗、社會學、人類學等許多領域,運用范圍廣泛,其語義也很復雜。非語言行為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含義,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常常是難以奏效的。

    關于非語言交際的涵蓋范圍,其分類方法有很多。胡文仲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將非語言行為大致分為四大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體態語包括基本姿勢、基本禮節動作以及人體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而環境語則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等。前兩類可稱為非語言行為,而后兩類則指非語言手段。

二、非語言交際與文化

    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交際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在非語言交際中,有關文化的表達方式異常豐富,以至于文化學習的障礙主要來自于非語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語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認為,沒有一種表現行為是適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遺傳或天生的。因此,通過非語言方式表達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認為,通過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語言表現的基本模式,我們可以探尋人們的舉止態度;通過非語言行為模式可以了解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通過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可以排除狹隘的文化優越感。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為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更為嚴重,因為非語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或情緒的表露。由此可見,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錯誤破譯信息是顯而易見的。

   1.體態語中的文化差異

    體態語指的是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與動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它包括身體語言、手勢語、態勢語和體語等。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它也是文化的載體。在體觸行為方面,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美國學者將英美文化列為非體觸文化。在西方國家,人們對近體交際的親密距離非常敏感,人們不才慣相互擁擠,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在捍衛屬于自己的領地。尤其是同性之間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為都被視為禁忌。而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近距離體觸并不屬于異常現象,人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親密、溫暖的表現,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同性朋友之間的體觸都被認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2.副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副語言又稱伴隨語言,它一般指伴隨話語而發出的無固定語義的聲音。副語言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最顯著的方面之一是對沉默的不同態度。hall曾把“沉默”作為他劃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在他看來,東亞文化如

第10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交際功能;教學策略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社會交際的需要,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是交際功能。交際性教學原則以意念大綱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習者的需求和語言功能意念為首要因素,強調語言形式、意義和功能的有機結合。

一、通過聽、說、讀、寫來實現教學活動的語境化

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的訓練,而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語境的創設是多方位的,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考慮,創設的語境應該體現思維,讓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再創造,達到得體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情景的創設必須緊密結合教學材料,把以課文為中心的練習活動向以生活為中心的練習活動轉化,憑借教材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激發學生的交際欲望;從認識和實踐的規律出發,情景創設還應體現一定的梯度,以適應不同層次交際的需要,教師應盡可能地提供實物,或使用教室內的物景,如通過擺設桌凳,加之于輔助教具設置各種場景,如商店、郵局、飯店、醫院、街道、校園等等,把問題情景、思維情景和活動情景有機交融起來,擴大學生的思維和交際時空,把學生獲得的語言能力融人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運用,最終達到語言為交際服務的目的。

二、創設情景實現教學過程的交際化

英語是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反復、多向、多渠道的交際過程,教學中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自去經歷實現交際本領必經的交際過程。教師要努力激活整個教學過程,把交際活動貫穿于每一個教學步驟之中,通過設計種種情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交際活動,便于學生邊學邊練,學用結合,使所學語言材料能夠在運用中獲得鞏固和提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或設計一些游戲進行語言教學,讓學生在娛樂過程中掌握所學內容,也可將所學的對話或課文讓學生表演,這些表演可以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來決定分配給學生的角色,使學生們既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了所學內容,又進行了交際訓練。在開展這些課堂教學語言交際訓練活動時,教師應該牢記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在交際中的出錯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如果對學生每錯必糾,會讓學生失去交際的欲望,對交際活動產生心理抵觸,教師要盡力讓學生在一種健康、良好、輕松向上的心理狀態中進行交際。

三、注重課堂教學的整體性

首先,教師要把握住課堂教學的整體性,交際法注重教學的程序化,教師要盡力把各個教學步驟有機聯系起來,課堂上有機械練習和背誦提問的假設交際活動,有按基本句型模式套路熟練地對話、造句、復述的教學活動,有結合課文進行即興發揮式的議論、討論、辨認、有內容、有觀點的針對際活動,還有讓學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談的真實際活動,教師要把各種交際活動的環節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系統性的教學過程中完成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的轉化。其次,教材內容的處理也要體現整體性,教材是教與學活動的主要媒體,教師要運用語言信息輸人的教學策略地處理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合理安排教材內容,把整個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想象、記憶、思維、交際訓練的課堂教學系統化,注意各語言要點之間的聯系,避免支離破碎。

四、突破課本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培養交際能力

現代外語教學要重視課本,但如果完全被課本所束縛,不僅教法會凝滯、教學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在教學中要增加語言材料的輸入。在利用課本的同時使用電化教學手段,逐漸增加與課本水平相近的語言材料。這樣會使學生既學課本內的知識,又有在廣泛的生動材料中讓所學詞匯、語法及語音在其他情景中不斷地反復再現,從而在真實生活中將詞匯、語法、語調的意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學生也能跟著材料的設計自覺地參與練習,積極進行思考,從而使英語學習的方法升華到更高境界,尤其是學生學習興趣大增而且持久,語言信息大增而且易于吸收。學生很快就能深刻地感到,書本上的英語只不過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交際工具的一種書面符號,真正有意義在于用一種語言表達、接收、傳輸信息,利用它去學習、了解、享受生活,創造生活。

第11篇

關鍵詞:語言教學;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筆頭言語交際;口頭言語交際;活化教材;活化學生;活化教法

一、培養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社會現象,個人的語言行為只有在社會交際中才能發展起來。因此脫離了社會的人是不會有語言的,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功能就是交際。課堂教學就要貫穿英語的交流,課堂教學就成了培養英語實踐能力與交際能力的主要陣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加強英語實踐與交際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必要的。

1.交際是英語教學的實質。首先,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交際,教學效果不只決定于教,也不單決定于學,而是教學雙方互動的結果。其次,教學活動是交際活動,在物質操作和思維操作結合上認識英語,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再次,師生雙方的認識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師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進展,兩者相輔相成。

2.實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中學英語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的基礎。從這里我們看到了英語教學的任務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使學生掌握運用英語的交際能力。培養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3.培養交際能力,為交際而用英語也是廣大學生的迫切要求。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為交際運用英語”可以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實踐;可以廣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成主動的“我要學”。這是實施英語學科中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英語言語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是師生交往的舞臺,是人面對面的交際,雙向交流,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交際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來實現,課堂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場所。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這樣嘗試的。

1.教活教材,奠定交際活動的基礎

教材是統編的,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要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法思維,借助各種教學媒體,把教材內容激活起來,還原為活生生的交際現實。

(1)把文字活化為話語。教材是以文字形式呈現于學生面前的,而英語教學的實質是語言實踐,說又是語言實踐關鍵的一環。說,首先要聽。因此,教師應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語言材料及其主要語言結構。通過聽錄音模仿自然的語音語調,聽學生對話,朗讀,表演,加深理解和記憶,并檢驗對所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程度。教師努力用英語組織教學并貫穿始終,使學生在注意情景、句型、詞匯內容的同時,通過聽力理解,潛意識地吸收大量語言信息,為交際活動奠定基礎。

(2)把教材內容活化為實際生活。情景需要語言,語言應當從情景教起。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使學生置身于正確使用語言結構的環境,借助簡筆畫、投影片、實物等創設情景,既緊扣課本內容進行操練,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2.教活學生,把握交際活動的關鍵

文字活化為話語,教材內容活化為生活現實,都為交際活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但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交際活動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是一個示范表演者,一個組織者,一個裁判,教師的“教”是為學生服務的。作為一個英語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課堂內的表情和反應,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困難,享受到解決困難之后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形成一種推動學生前進的內部動力。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操作的。

(1)誘導學生“開口說”。對于英語這門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工具來說,“開口”是學好的第一要素。因此,首先要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協作而不是主輔關系,讓學生們覺得老師是朋友,這樣能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緊張心理,創設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學生就會想說,愿說,不怕說錯。說的方式很多,在誘導學生開口說的過程中,精心設計每一步,化難為易。

(2)引導學生“搶著說”。有了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把握契機,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要使學生從“開口”到“搶嘴”,充分地運用英語。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游戲,能使課堂氣氛活躍,有新鮮感,學生能在暢快的笑聲中,興趣盎然地吸收新知識,而且印象深。全體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他們把所學的動詞,人物等詞匯都用上了,人人搶著要做連詞成句。教師在此時進行適當的指導,采取委婉的方法糾錯,既不致于刺激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加深印象。其次,在課堂中展開競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倡導學生“自己說”。課堂中,從學生開口說到搶著說,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相當重要,學生在控制與半控制中進行語言操練。但我們教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地把自己掌握的語言技巧自然地運用于語言交際活動中,應讓學生嘗試“自己說”。

第12篇

關鍵詞: 非言語交際 大學英語教學 重要性 應用

人類交際包括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兩種方式。人類學家伯德惠斯特爾曾對同一文化系統中的人在對話中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作了一個量的估計,認為語言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中的30%左右。Leger Brosnahan說:“交際中的一半以上信息是通過非語言信號傳遞的。”而Ross和Birdwhistell及Samovar都聲稱,在面對面的交際中通過語言傳達的信息僅占35%,而非語言行為所傳達的信息高達65%。可見非語言交際在整個交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只注意語言交際,過分強調語言在交際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非語言交際。這種偏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表現得也很明顯,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只注重運用語言給學生傳授知識,課堂上缺乏或很少進行有效的非語言交際,使得課堂氣氛沉悶,沒有活力。本文主要探討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旨在使廣大英語教師進一步了解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密切關系,在實踐中注意運用非語言手段來輔助教學,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一、非語言交際研究的主要內容

非語言交際是指通過使用不屬于語言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包括使用語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傳遞信息的方式,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出沒行為、聲音暗示、穿著妝扮和其他裝飾等。它是交際者運用身體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對方傳遞信息、表達特定語意的過程。非語言交際使用的代碼為非語言信號――整個人體或人體某一部分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動作與表情,以及交際者雙方的空間距離等,主要產生視覺、感覺和觸覺效果。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并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非語言交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體態學。體態學研究人們交際時身體各部分動作的模式所表示的涵義,它包括很多非語言行為,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勢、姿勢、體觸等。其中,手勢是體態語的核心部分。

2.體距學。體距學是人們在交際時保持相互間的身體距離并由此體現出來的特定涵義。體距的變化可以影響交際,起到加強交際效果的作用,其作用有時甚至可以超越語言的作用。交際者的年齡、性別、關系、文化決定了體距的遠近,這其中又以文化因素和關系因素最為重要。

3.副語言。副語言是指一些超出語言特點的附加現象,它是由嘴發出的可用來表達一定思想感情的各種“聲音”來傳遞信息的,如哈哈大笑、唉聲嘆氣、嘖嘖稱贊等。講話時語調的高低、聲音的大小也屬于副語言的范疇。

二、非言語交際的應用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傳統的語言教學只注意學習語言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交際能力特

別是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非語言交際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師生間缺乏有效的非語言交際,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差。非語言交際被看做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屬物,遠沒有發揮它應該發揮的作用。

非言語交際的存在是對有聲教學的積極配合和補充,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占據著極重要的位置。首先,非言語交際的信息傳遞量大,在某一交往過程中,不少于65%的信息是由非語言手段傳遞的。其次,非言語交際對學生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有著深刻影響,因為非語言交際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豐富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再者,非言語交際的適當運用,可以拓寬作品的審美途徑,達到課堂的靜態美與動態美互生互長的奇妙境界。英語課是一門以交際為目的的語言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非言語表達形式非常豐富,而且運用頻率很高,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的效果,是教學藝術性的重要體現。

三、教師如何將非語言交際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的過程。這種交流與溝通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兩種行為進行的,恰當運用非語言交際,對搞好教學有重要意義。非語言交際內容十分豐富,經常用于教學的有以下幾種:(1)體態語,即身體動作姿勢和面部表情等;(2)人際距離,與學生保持適當的空間距離可在學生身上產生很強的情感效應;(3)伴隨語言,如音調、音量、音高等。在課堂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利用非語言交際調控課堂教學

首先,教師可通過目光來觀察和控制學生,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時,教師的視線應該經常發生變化,將視線落到每個學生身上,如果發現走神或搞小動作的學生,就用眼睛注視他,學生在接到這個信息后就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空間距離調控課堂教學。教師所站的位置、座位排列、距離遠近,都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我在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時把他們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圍坐在一起,這樣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我走到每個小組旁邊傾聽指導,效果非常好。再次,教師運用語氣變化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發現學生在下面交頭接耳而不用心聽課時,就可以有意變換語氣或者突然停止講課來加以制止。

2.通過學生的非語言行為進行信息反饋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密切注意學生的體態神情,捕捉反饋信息,可以判斷學生對授課內容是否感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或程度,并且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適應學生的需要。如果學生表情很投入,說明很感興趣,完全理解了。相反一些細小的表情或動作,如皺眉、低頭不語或茫然的眼神表明他們沒有理解,教師還應該作進一步解釋,或者換一種方式解釋。由此可見,非語言信息可以幫助教師迅速了解教學的效果,使教師能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活動。

3.利用體態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們經常會觀察到這種情況:同樣的題材,有的教師講起來興趣盎然,而有的教師講起來卻索然無味。學生要是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去學,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在這方面,體態語和伴隨語言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師生動的語言,配上豐富的表情、適當的姿勢可以把學生帶入所講課文的意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恰當的體態語可以豐富想象力,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幾年的教學中以及與學生課后的交談中,我發現,老師如果整堂課表情嚴肅,或面無表情,就無法與學生產生互動,將會使其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或抵觸情緒;而相反,一個肢體語言豐富的老師,會使課堂氣氛活躍,深深地吸引學生。老師鼓勵的目光會使學生增強信心,微笑讓學生倍感溫暖,恰當的肢體動作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4.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不只是教授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能力,讓學生了解目的語和母語行為的文化差異。例如“跺腳”這一動作,漢語表示“氣憤;惱怒;灰心;悔恨”,而英語表示“不耐煩”。又如漢語中發“噓”聲表示“反對;責罵;轟趕”,英語卻是“要求安靜”。按照中國的習慣,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會鼓掌,表示“謝謝或友好感情”。而在英語國家,為自己鼓掌,會被認為是不謙虛的表現。

同一種非語言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學生若不了解這些非語言行為的差異,在實際交流中就難免會誤解,發生文化沖突。例如,我們通常根據漢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張開表示“八”,可這個造型在美國人看來卻是“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打手勢要特別小心,動作稍有不同,就會與原來的意圖有所區別,引起意外的效果。二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做的一個手勢曾引起了轟動。一次當他出席一個場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會,他一露面,群眾對他鼓掌歡呼。邱吉爾做了一個表示“victory”(勝利)的“V”形手勢――用食指和中指構成“V”形。做這個手勢時,手心要對著觀眾。不知邱吉爾是不知道還是一時失誤,把手背對著觀眾了。群眾當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發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他所做的手勢表示的那不是“勝利”,而是“侮辱、輕視”之意。

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運用非語言交際手段

從交際角度來說,學習外語不僅要掌握目的語的語言交際手段,而且要掌握輔助語言交際的非語言交際手段。因此非語言交際的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受到重視。

首先,教師應適時地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民族典型的非語言交際習慣,讓學生有所了解,并在教學中進行模仿和運用,中國教師要把自己扮成一個“外國人”,展示非語言交際手段影響學生。其次是創造情景,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反復練習掌握英語國家的非語言交際習慣,真正做到學為己用,學有所得。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視聽設備,讓學生經常觀看一些經選擇的英語國家的電視、錄像和影片,在真實語境中通過圖像的潛移默化接受熏陶,從而提高用英語思維、傳達信息的能力。如有條件,與英語國家的人接觸是一個最好的途

徑,在有意無意之間模仿和學習他們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既地道又自然。

五、結語

非語言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息息相關,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促進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把非語言交際提到重要日程上來。

參考文獻:

[1]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0,(3).

[2]熊金才.非言語代碼的跨文化交際功能.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

[3]樊葳葳.跨文化交際教學研究大觀[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津县| 赤壁市| 宝清县| 台山市| 茌平县| 南城县| 革吉县| 滕州市| 井研县| 贵德县| 隆安县| 哈密市| 泰来县| 泰兴市| 江津市| 高清| 南岸区| 上犹县| 麻栗坡县| 扬中市| 色达县| 泰来县| 东乌珠穆沁旗| 莲花县| 康保县| 南京市| 砚山县| 乌拉特前旗| 淳化县| 田林县| 雅安市| 南汇区| 平武县| 葫芦岛市| 中西区| 西和县| 怀宁县| 延寿县| 岳池县| 五台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