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6 18:31: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財務審計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應用技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未來崗位群或行業不同,導致其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具有自身特征,因而其相應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也必須改革。本文通過比較分析,提出了應用技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改革思路,以期為應用技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 財務管理 專業核心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類管理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
一、應用技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改革
(一)培養目標
應用技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面向高校本地及周邊區域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服務高校本地及周邊區域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適應高校本地及周邊區域中小型企業的生產、建設、經營、管理、服務一線需要。依托高校本地及周邊區域相關企業,圍繞投資融資、工程項目審計,培養掌握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等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財務管理業務流程和具體業務操作方法;熟悉財務管理的方針、政策、法規和慣例,具有知識面廣、技能扎實、應用性較強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
(二)財務管理專業崗位群
根據用人單位意見和歷屆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畢業生職業發展歷程一般經歷基層、中層和高層三個層次,其崗位群分別是初級崗位群、中級崗位群和高級崗位群,每類崗位群的崗位如表(1)所示。
(三)財務管理專業核心能力及要素
根據財務管理專業職業發展的崗位群可知其專業核心能力包括財務核算能力、財務預算能力、投資融資能力、財務控制能力、理財規劃能力和財務審計能力。每種能力進一步細化為相應的能力要素。如表(2)所示。
(四)財務管理專業相應知識結構
相應的知識結構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法律知識和前沿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內容:管理學知識、經濟學知識、基礎會計知識、經濟法知識、市場調查與預測知識、稅收法律制度知識、企業戰略管理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知識、企業文化知識、文獻信息檢索知識和應用統計學知識。專業知識內容:財務核算知識、財務預算知識、投資融資知識、財務控制知識、財務風險管理知識、理財規劃知識、資產評估知識、財務審計知識。法律知識內容:國際、國家、行業、企業財務方針、財務政策、財務準則、財務法規、財務慣例等知識。前沿知識內容: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所屬學科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五)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及實踐教學環節
根據財務管理專業所需要具備的知識結構,需要相對應的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做支撐,因此,其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應做以下設置。如表(3)所示。
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財務管理軟件應用實訓、會計信息化實訓、會計綜合實訓、證券投資模擬實訓、項目評估實訓、課程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
二、應用技術大學財務管理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特征
(一)培養人才區域定位不同
理論型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是一種通用人才,沒有特定的地域性和針對性。而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的主要是針對高校當地及周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一定的崗位群和行業特點來培養的,所以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容易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二)培養人才工作崗位定位不同
按照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規律看,一項生產技術的產生是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生產的過程,需要人們去從感官中尋找規律、再變成科學技術、最后轉化生產應用的過程。理論型大學培養的人才主要是負責前一階段,而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是后兩個階段。理論型大學培養的財務管理人才主要是負責財務管理相關理論的研究,準則的制定、制度的設計。而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是后兩個階段,即準則和制度的落實、執行。注重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效益的提升。所以,往往更有實用性。
(三)知識結構不同
理論型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強調寬口徑厚基礎,理論知識講究系統性、專業性和前沿性。而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人才更強調專精實用。理論知識講究“實用”“ 夠用”。
(四)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不同
理論型財務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一般都按照學科設計制定,主要注重“寬厚的學科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口徑”。注重于基礎知識教學和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應用能力的培養,對實踐教學體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統的構建,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圍繞應用型本科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目標要求,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相對獨立、內在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按照“崗位群或行業—專業核心能力—知識結構體系—課程體系設計及實踐教學環節”制定。
參考文獻
[1] 蔡敬民,魏朱寶.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2008(12).
一、課程產品觀的提出
影響高職教育質量的因素很多,如教學管理、教師隊伍素質、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等,諸多因素最終落腳點在于課程。目前高職教育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上存在很多問題,如新增專業的教學目標和定位模糊不清,在教學計劃中開設的課程與教學目標相偏離,對教學質量的測量沒有考慮測量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等,這些都對高職教育質量產生較大的危害。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有必要對課程進行重新認識,以期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質量。
(一)學校有產品嗎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由不同的經營單位組成的,每個經營單位都有自己的產品,并遵循市場法則進行公平交易。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雖然高職院校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高職院校的教育服務并非免費提供,從而具有一定的經營性質,顯然任何主體的經營行為都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因此學??梢员灰暈槭袌霏h境下的一個經營單位,這個經營單位顯然應該有自己的產品。
(二)學校的產品是學生嗎 既然學校有自己的產品,那么學校的產品是什么呢?傳統的觀念認為:學校的產品是學生,學校的任務是生產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單位需要的人才。在這種觀念下,學校的產品是學生,學校的客戶就是用人單位。然而,用人單位在從學校簽約領走產品時卻并沒有為從學校領走的商品支付任何代價,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這種認識的本質是“學生產品觀”,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實質是把學生物化成學校的產品。既然學生是學校的產品,也就是學生在學校接受幾年的教育成為學校的最終產品,并最終進入市場變成市場的商品,那么學生必然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即價值與使用價值,市場價格是商品價值在市場上的體現,然而在市場交易中,用人單位并沒有支付學校任何代價就領走了學校已經完工交付市場的商品,也就意味著對學校而言商品的價值沒有能夠得到實現,顯然這違背了商品的二重性,不符合市場經濟對商品的定義,也就是說學生不是學校的產品。
(三)學校的產品是什么 既然學生不是學校的產品,那么學校的產品必然另有其物。在學校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學生為了在未來能夠找到心目中合適的工作崗位,選擇在某特定的學校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拿到能夠證明其具有某項特定工作技能的文憑和學歷,學生通過學費形式作為對價支付給學校,也就是說,按照市場經濟理論,學生在支付費用購買學校的產品,顯然,在這個購買過程中,學生才是學校的客戶。那么學生到底是要購買學校的什么產品?為了在完成學業時,能順利找到心儀的或者合適的工作,學生選擇了到特定學校接受一系列的專業教育并按照學校對產品的公平定價支付給學校價格不菲的學費,作為等價交換學校提供給學生一定形式的教育,這種特定形式的教育才是學校的產品,具體的說,學校提供給學生的一系列系統的課程才是學校的產品。為了購買學校的產品,學生支付給學校對價,并接受學校的系統教育。
簡單來說,學校的產品是學校提供給學生的一系列課程,學校通過開發一系列課程,把學生培養成未來能夠順利進入社會并找到合適工作的人才。這是一種把課程作為學校產品的觀點。認可“產品觀”,即認可學校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營單位,學校辦學的中心任務就是根據客戶的需要,開發一系列能夠幫助其在未來順利謀取合適工作單位的課程?!爱a品觀”突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校的教師則是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的工作者、課程大綱的設計者、大綱教案的編寫者、實訓項目的建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答疑者等。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產品是一系列的課程,學校的客戶是學生,然而這里的客戶也就是學生只是過程客戶,市場的最終客戶是一個個的企業。企業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行業對學生的要求也各有差別,同時,學生的喜好也各有不同,學生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著自己特殊的喜好。學生為了能夠進入自己心儀的企業找到合適的崗位,就會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能夠滿足這種需要的課程。反映到學校,學校就應該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課程設計和建設。
二、會計專業課程開發、設計與建設
會計職業能力是由一門門的課程提供的,一門門的課程有機結合組成會計專業。如何設計會計課程體系呢?由于學生是學校的過程客戶,企業是學校的目標客戶和終端客戶,遵循市場經濟公平交易原則,為了避免學校的產品(課程)滯銷,學校需要設置一系列能滿足學生職業能力需要的課程,而企業的需要顯然影響著過程客戶(學生)的需要。
(一)課程體系設計 會計職業能力包括:核算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財務管理的能力、稅務籌劃的能力、財務報表分析的能力等。為了培養過程客戶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學校有針對性的開設一系列課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核算能力,需要開設基礎會計、會計實務、財務會計等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化能力,需要開設ERP概論、初級會計電算化等課程;為了培養學生財務成本管理的能力需要開設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課程。為了滿足過程客戶對會計職業能力的需求,學校還需要結合認知特點,由淺入深對會計專業課程進行優化設置,并考慮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要求,如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需要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初級、會計中級職稱證書,結合學生職業生涯的需要,把從業資格、會計初級、會計中級考試大綱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融合到課程設置中去,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鋪墊。
通過研究過程客戶和終端客戶的需要,學校將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課程設置模式改為以工作實踐所需能力為中心的課程設置模式,即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用以滿足實踐工作需要,就設置什么樣的課程,建立“實踐導向”的課程體系。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要求理論為實踐服務,理論課程以“必須、夠用”為度,加強實訓課程學習,圍繞實訓課程輔以理論課程。為此,大一圍繞會計專業的通用課程開設,大二分方向開設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大三進行頂崗零距離實習教學。
(二)理論課程設計與綜合實訓設計 根據會計職業能力的發展階段確定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理論課程開設為實訓課程服務。將會計職業能力劃分為會計基礎能力、會計專業能力和會計發展能力三個階段并根據三個不同發展階段對會計技能的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
大一為會計基礎能力訓練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設置會計基礎課程,每門課程由基礎理論和實訓課程組成,其中基礎理論課程由基礎理論和課內實踐組成,實訓課程則是課外實踐,主要是該門課程的綜合實訓。在第一學期主要設置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數學等課程。在第二學期主要設置出納實務、初級會計電算化、經濟法基礎、中級財務會計(上)等課程。在第二學期,由于會計基礎、財經法規和初級會計電算化已經開設,本學期鼓勵和安排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第二學期結束后的暑假,學??砂才艑W生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一般由教師帶隊。由于高職院校一般要求教師為雙師,教師也需要到企業進行相關的實踐鍛煉,因此由教師帶隊到企業參加實踐學習,也給教師提供了實踐機會。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需要初步認識和了解企業的會計制度、財務工作流程甚至企業的整個業務流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輪崗實習。實習結束后,學生需要完成實習報告。
大二為會計專業能力訓練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教學目標是提高會計專業能力,在進行理論課程設置時都是難度較大的相關課程。第三學期主要設置中級財務會計(下)、經濟學基礎、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在第四學期主要設置成本會計、管理會計、企業財務審計、個人投資理財等課程。大學二年級的課程因學生未來職業規劃不同可設置不同的課程,如審計方向的學生審計是必修課,財務管理方向的學生財務管理是必須課,會計電算化方向的學生則ERP概論、會計電算化是必修課。
大三為會計發展能力訓練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是發展會計實際操作能力。在大學三年級第五學期設置了八周的課程,主要是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高級應用、會計制度設計等課程。八周的課程結束后,學生開始畢業論文設計。為了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對未來感興趣的行業有一定的了解,對該行業的會計課程達到非常熟悉的程度,會計制度設計要求結合學生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和相關課程有針對性的進行,并由雙師型教師進行指導,以幫助學生在進入行業時已經對感興趣的行業和相關財務會計制度有相當的熟悉程度,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畢業論文的設計持續時間較長,直到第六學期的五月初最后定稿,并安排學生參加畢業論文答辯。
(三)課程產品售后服務 懂知識不一定有能力,只有在實踐中能夠學以致用并解決實際問題,才說明學生已經把知識轉化成為工作中的實際技能,并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從知識到能力,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再實踐進行升華。學校的產品和企業的產品有所不同,企業的產品要么是生產資料要么是消費資料,學校的產品則是課程,通過教師提供課程培養過程客戶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否滿足企業的需要,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驗證,需要工作一段時間后通過學生是否能夠適應并獨立承擔工作和獨立決策來進行檢驗,有的需要三五年時間,有的甚至需要若干年才能完全體現學校課程產品的質量,因此對課程產品的售后服務有一個動態的持續認證過程。學校一方面通過統計學生畢業去向并動態跟蹤,了解畢業學生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和進一步需求,另一方面統計招聘會上各用人單位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以便學校及時對課程進行調整。為了使產品更切合過程客戶和終端客戶的需要,學校也可與部分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服務,即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以期最大限度的滿足企業對學生能力的需要,部分學生可以在假期進入訂單企業進行零距離頂崗實習。
三、會計專業教師團隊建設
“產品觀”突出了過程客戶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校的課程服務是由學校的教師提供的,學校的教師是為過程客戶學生提供教學服務的工作者、課程大綱的設計者、大綱教案的編寫者、綜合實訓項目的建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答疑者等。可以說,學校的產品課程是靠教師隊伍提供的。學校要提供好的產品,首先要有設計良好的課程體系,才有購買課程的學生,進而才有優秀的學生,而優秀的課程體系既要有課程開發,又要有課程建設,課程之間還需要有認知上前后相繼由淺入深的邏輯關系,這些優秀課程體系的設計、開發與建設都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團隊建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中小企業培養具有相應專業能力,并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結合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通常要求教師具有雙師資格,既有較高學歷,并從事職業教育擁有相應的講師、副教授、教授職稱,又要有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具有會計中級、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甚至鼓勵部分教師考取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并擁有執業資格或者成為非執業會員。具有雙師能力的教師既懂教學,又懂會計實務操作;既擁有實務工作經驗又有財務管理和稅務籌劃能力。教師團隊建設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高職院校加強團隊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打造雙師型人才 高職院校應不拘一格降人才,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打造一批雙師型人才?!耙M來”就是指高職院校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領域專家到高職院校來兼職教學或者專職教學,或者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或稅務師事務所的專家到高職院校來兼職或者專職教學。通過“引進來”讓企業的會計專家或者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或注冊稅務師給學校傳授實訓經驗?!白叱鋈ァ本褪前才艑W校的專職教師利用寒暑假帶領學生參加企業的實踐,零距離綜合實訓。不管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其目的都是讓教師可以結合終端客戶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對課程體系和具體課程以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持續改革。
(二)鼓勵教師參加繼續教育 鼓勵學校的專職教師有針對性的參加繼續教育,提高教師整體師資水平。對于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不足的教師,鼓勵他們考取會計師、高級會計師等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考取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執業資格,并利用假期參加企業實踐,學習行業新知識、新技術。對于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知識和學歷層次欠缺的教師,鼓勵其繼續深造,通過在職讀研或在職讀博夯實理論功底。對于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但教學能力不強的教師,通過組織教師培訓來進行彌補。
(三)鼓勵學生參加技能競賽 鼓勵學校教師帶隊參加市級、國家級技能競賽,通過與兄弟院校的技能競賽來發現差距和存在的問題,了解企業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課程改革和學生知識、能力培養,將技能大賽內容提煉轉化為課程教學改革項目,從而對課程體系進行動態調整,提高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另外,通過參加技能競賽,以賽促教,可以加速骨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促使教師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積累教學經驗,積極開設新課程,強化與企業的溝通,進一步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凱:《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財會通訊》(綜合)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