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04:4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文化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化學專業英語的特點
化學專業英語用科技英語展現專業的化學及化工知識,它與大學英語有顯著的差異,也有別于化學專業課程。盡管它所使用的語法都是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所涉及的化學知識在化學專業課中也曾出現過,但是化學專業英語的讀寫難度遠超大學英語,其涵蓋的知識面也比任何一門化學專業課大得多。這主要歸因于該課程的幾個特點,首先,化學專業英語包含大量的專業詞匯,大學生在學這門課程之前基本不會接觸到這些詞匯,因而對專業詞匯感到生疏;其次,與日常使用的英語相比,科技論文的時態和語態比較特殊,經常使用被動語態以及祈使句等,學生對此類論文的閱讀和理解比較吃力;再次,科技論文為了能夠準確和嚴密地表述事實,經常使用學生難懂的長句,這些句子包含若干個修飾和限定成分;最后,該課程的知識面廣,涵蓋了化學的所有分支學科,這是任何一門化學專業課都不具備的特點。
二、化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育體制導致應試教育在學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學生學習的功利性較強。對于化學專業課程,學生知道其學分較多,考試難度大,所以會花大力氣學習。對于公共英語課程,學生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TOEFL、GRE考試,也會集中精力學習。而對于化學專業英語,部分學生認為其僅僅是選修課程,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學習目的就不明確。化學專業英語在目前的大學教育中,表現出了較為突出的傳統問題。教師通常采用灌輸式方法教學,課堂上主要講授專業詞匯,如同英語教師給剛學英語的學生傳授新單詞;部分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化學專業英語的興趣不高,學習方式也相對單一,主要任務就是記詞匯,無法在實際學習和交流中將知識得以應用。總的來說,該課程客觀上的難度以及學生主觀上對選修課的不重視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學生在學完該課程之后寫出的英文摘要語法混亂,用詞錯誤,意思與中文內容大相徑庭,無法表達所要敘述的事實。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化學專業英語教學質量的方法
興趣培養是任何一門課程學習的關鍵,也是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成功的關鍵性因素。盡管化學專業英語是選修課程,而且難度大、枯燥無味。但是,如果能調動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使學生知道該課程廣泛的應用價值,充分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他們也一定會很好地完成該課程的學習。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能讓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接觸可以感受到化學知識的趣味性以及化學專業英語的實用性,從而對該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化學專業英語包含很多的化學化工專業詞匯、實驗現象以及計算公式,這些都需要學生通過深入的思考進行理解和總結,但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陌生的詞匯、繁瑣的公式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學生接受和掌握,會逐漸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消失。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現大量有趣的視頻、音頻以及圖片信息,讓學生在快速接受知識的同時培養對化學專業英語的興趣,提升教學實踐的效果。同時,經常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進行課堂交流,使學生接觸到超出書本范圍的知識,搜集更多的學習資料,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最終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了解更多的專業詞匯、掌握構詞規律和更豐富的化學知識,提升學習的自信心。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筆者發現學生學習化學專業英語的興趣明顯提升,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學生踴躍回答問題并積極向教師提問,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提高了教學質量。
筆者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化學專業英語的教學中,通過對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開展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設計,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鞏固了教學效果。筆者發現,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本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較快學會通過互聯網查找自己所需的英文化學資料,閱讀英文科技文獻并理解文獻所報道的專業知識,掌握英文摘要的寫法并基本了解英文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此外,學生還能夠在實際工作與學習中用英語和同行交流化學化工專業知識,甚至可以做簡單的英語學術報告。總的來說,只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方法,就一定能使信息技術在化學專業英語的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劉東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全英文授課研究生教育;多元化交流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2)06-0046-06
作者簡介:朱紅(1957-),女, 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應用語言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主要從事語言文化和認同、高等教育國際化及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為加強在全球人才市場競爭的實力,各發達國家正努力促進本土高等教育與國際教育發展接軌,按照國際化標準培養人才,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加強以國際學生和學者為主體的學術和文化交流。為此,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提出:“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重點資助發展中國家學生……增加高等學校外語授課的學科專業,不斷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教育部宣布到2020年,在中國的國際學生將達到50萬人。龐大的留學生隊伍將使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CAFSA,2010)[2],并促使中國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之一。然而,目前中國的國際學生教育主要還是依照對來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留學生的傳統思維和管理辦法,面對當前多元化多層次背景的學術研究型學生和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很多方面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國際研究生學位教育,以中國首例教育研究方向全英文授課國際研究生班過去四年的實踐為例,從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人才培養、全英文授課國際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及新思維下國際型人才培養教育等三個方面來討論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及策略。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教育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一直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1994年迪·威特·漢斯(De Wit Hans,1995)[3]等學者在對比分析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的大學發展后的總結報告中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國際意識與本土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職能相結合的發展過程。其中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課程的國際化以及學者和學生的國際間互動,以此形成國際化的精神氣質和氛圍。反思過去二十年中各種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回顧整合過去二十年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各種理論以及批判性解釋,Knight(2004:11)[4]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將國際跨文化和全球視野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以及實施中去的全面過程。
無論從何角度出發,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之一就是縮小國際高等教育之間的差距[5],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說,國際化的高等教育是一種提倡國際理解和世界團結和平的教育事業。20世紀70年代末,緊跟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教育走上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現本國現代化發展的道路。1983年國家提出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標志著中國的教育開始自覺主動地向國際化邁進。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逐步對外開放、學習國外高等教育經驗、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找尋中國高等教育生命力的探求過程[6]。
在高等教育進入全球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生到國外學習并獲得國外的學位。阿特巴赫指出:“國際學生不只是填滿大學座位”(Altbach 2004:2)[7],而是人類共同知識的積極分享和貢獻者[8]。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0)統計,2009年全球有將近3百萬學生在世界其他國家學習,其中大多數是進行學位學習。吸引國外高水平師資和優秀學生的能力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國際化程度。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THES-QS)將國際師資和國際學生的比例分別作為高校綜合排名的重要權重指標之一,反映了國際化水平對高校綜合實力的影響。國際學生在選擇國外高校時,不僅考慮其教學科研水平和文化氛圍,語言上的便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韓國高麗大學推進其國際化戰略的一個舉措就是大幅度地增加英文授課課程的比例。該校在2004~2006年間,將英文授課的課程比例從7%提高到32%,其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上的留學生單項指標排名從2005年的193名提升到2006年的并列99名[9]。
從我國留學生的情況來看,雖然近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的增長速度較快,但占全球留學生市場的比例仍不高。2005年我國留學生約占高校在校生總數的0.6%,而同為非英語國家的法國、德國的這一比例都超過10%。200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推出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內地有6所大學進入前200名,然而其留學生比例單項指標排名卻都在150名之外,遠低于各校綜合排名。同時,來華留學生中高層次學歷生的比例較低,2006年來華留學生中學歷生僅占33.7%,其中還包括60%的漢語生。相比之下,日本的留學生中有約四分之一是攻讀學位的研究生[6]。
相對世界發達國家國際學生教育的規模和培養形式,為爭取達到“在2020年,在中國的國際學生將達到50萬,使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CAFSA,2010)的目標,我們的國際研究生教育任重道遠。
二、中國全英文授課國際研究生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隨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國外學生愿意到中國來學習,其中尋求學位學習的留學生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底,已有超過26萬國際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其中約有40%(107 432人)為學位學生(教育部,2010)[10]。這些國際學生獲得學位后大多數回國服務,有些則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深造或謀求其他事業發展。而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許多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都在提倡學習英語并將它作為國家的第二語言或教育語言。因此,把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已經成為國際研究生教育的一種實際需要。但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里全英文授課的學位教育發展相對國際人才市場需求的增長比較滯后,令很多渴望來中國高校攻讀學位而又不懂中文的國際學生望而卻步。從目前需要和長遠發展來看,把握國際教育發展大趨勢,在國內高校實施一定比例的英文授課并設置全英文授課的各個專業學位教育項目,無論對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還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人才都實屬必要。
在此背景下,中國高校在2006年開始開設部分專業課程的全英文課,2008年開始了教育方向的全英文授課國際研究生教育項目。受教育部委托,2008年秋季,東北師范大學承辦國際研究生全英文授課教育項目。四年來,東北師大教育學部、生命科學院、化學學院共招收來自五大洲26個國家共計103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或高級進修生。然而,所有103名國際學生全部都不具備用漢語進行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的能力,其中絕大部分不具備最基本的漢語基礎①。這些學生中有52名在教育學部學習教育學與應用心理學,其中47位獲得中國政府全額獎學金的資助,7名由本國所在大學資助。所有52名學員來中國之前都曾在本國或其他國際教育機構、政府相關部門或非政府機構工作。截至2012年7月,已有39名學員順利畢業,其中有11位高級學者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長城獎學金的要求完成了研究課題論文,28名碩士生在來自中國和國際外審評委的監督下成功答辯,其論文質量得到國際專家的高度評價。
由于本項目為首例教育專業全英文授課國際碩士培養課程,沒有可借鑒的經驗,開辦初期遇到了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是,通過大學各部門協調,整合優勢資源以及教育學部教職員的通力合作,在過去的四年里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中的經歷、探索和反思對中國國際研究生教育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具有借鑒作用。本文從語言、學術研究、社會學習等三個方面就本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采取的應對策略進行探討。
(一)語言
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上看,語言在跨文化學習過程中都至關重要。對大多數國際學生來說,在中國文化和全漢語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普通話是交流的主要媒介。但本項目中這些國際學生來中國之前沒有漢語基礎也幾乎沒有做語言的準備,語言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第一大障礙。
按照全英文授課項目課程計劃,第一學期安排了60學時的基礎漢語入門課程,這樣有限的入門語言技能訓練甚至不能滿足學生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面對漢語障礙,學生們想盡各種辦法克服困難進行交流,比如運用肢體語言、向普通話和英語的雙語朋友尋求幫助,與中國學生交換語言課程等。其中本課程研究生反映最有效的策略是向會說英語的中國學生尋求幫助。同時,項目通過招募志愿者搭建非官方的交流橋梁,請優秀的中國英漢雙語研究生義務教授國際研究生漢語,并且讓每位在生活與學術研究方面需要中文幫助的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建立起互學關系。例如,所有在中國做比較研究的國際學生都在中國研究生的輔助下得以完成查閱文獻、訪談、數據轉錄和翻譯等所有相關的文本工作。從這種志愿幫助和跨文化的交流中,中外學生在文化和學術上互相學習切磋,建立起了彼此的友誼。
與普通話相比,英語作為學術交流的媒介在國際學生的學習經歷中起著更為直接的作用。本項目中的國際研究生具有多種語言背景,他們中雖然沒有一個人的母語是英語,可是英語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其國家的官方語言或是教育語言,所以在學術方面他們的英語能力足以讓他們順利進行學術交流和完成自己的科研項目。但是,由于他們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背景下學習的英語,與在中國環境下的教育項目中使用的英語具有不同的特征,特別是各種不同的口音在某些程度上給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最初的交流帶來困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彼此熟悉對方的背景,習慣了彼此的口音,這些障礙漸漸消失。
盡管如此,英文資源的缺乏仍是導致學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首先,在中國的大學里,大多數資源及其渠道都是以漢語為媒介,比如圖書館、電腦多媒體,對全英文授課項目的學生來說基本上無法利用。其次,對于為國際學生提供的其他服務,如公寓管理辦公室以及醫療服務等,缺乏能用英語進行最基本交流的工作人員,同時各種服務手冊和標識信息也缺少英文版本。再次,英文授課存在障礙。由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背景所致,大學非英語專業中用全英文授課的教授不多。有些課程,特別是涉及到關于中國國情的課程,英文師資隊伍較為薄弱。針對這些具體困難,學校專門指定了一位具有國際高等教育經驗的雙語教授全方位地指導協調國際研究生之間、學生與教授和校方之間的跨文化學術交流和論文研究工作。同時,為少數課程配備了課堂專門翻譯。此外,招募具有雙語能力的中國研究生志愿者為不懂漢語的國際學生在學習上提供課后全方位的幫助。這些策略適時地解決了國際研究生學業上的具體問題,幫助他們如期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二)學術研究
學生們擁有非常明確的專業目標,他們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包含課程、高等教育管理、音樂教育理論、心理咨詢、應用語言學、早期教育、教育技術等。面對如此多元的研究選題要求,全英文授課項目為國際學生在教育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扎實的訓練,在學術研究上根據學生不同興趣提供了各自研究方向的導師選擇,但仍存在一些挑戰和障礙。 第一,“一刀切”的通用課程設計。項目課程主要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發展/教育心理學、課程基礎、比較教育導論等;但就個體興趣所需的專業課程,如心理咨詢、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成人教育、兒童早期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術等,仍然面臨全英文授課完整選課體系的挑戰。第二,論文指導的挑戰。導師與研究生雙向選擇的主要依據是雙方的研究興趣,但是由于文化和學術訓練背景的差異,作為唯一的溝通語言——英語,卻使部分學生與導師的交流出現障礙。第三,圖書館和其他學習資源的限制。全英文授課項目的國際學生被置身于以漢語為教育語言設計的環境中,雖然項目安排了英文圖書文獻搜索的工作坊,但時間有限,并且缺少英文學術資源上的即時幫助,特別是關于中國情況的英文學術資料嚴重不足,這些阻礙了學生的獨立研究。
為排除以上這些困擾,幫助學生獲得對其職業發展有利的多種資源,本項目通過各種渠道聘請在國際上相應領域有較高學術名望的客座教授進行講學,先后已有來自多倫多大學、諾丁漢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哥倫比亞大學、東密西根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的教授為本課程講課。此外,所有導師們都貢獻出自己的業余時間為學生悉心指導,將自己已建立的國內外學術關系介紹給學生,并將私人英文圖書和學術期刊收藏等開放給學生使用,同時推薦自己的中國研究生幫助國際研究生查閱翻譯中文資料。所有這些努力的成效都在學生高質量的學位論文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各種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氛圍的舉措中值得一提的創新是本項目開設的全英文“國際教育與應用心理學學術研究論壇”。該論壇遵循國際上研究生教育傳統,從跨文化和跨學科交流的角度出發,重點培養參與者的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論壇根據志愿和機會均等原則由國際班學生輪流組成自治委員會。每期論壇有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學校、不同國家的2至3名演講者,所講內容都選取從科學、文化、政治、藝術或地理等角度來探討教育相關話題。本項目以及其他院系,甚至其他大學的碩士、博士候選人紛紛利用這一平臺,將自己的論文研究從選題到答辯各個環節都在論壇進行演講,利用所得反饋,使自己的研究得到實質性的幫助。論壇向公眾開放,到場的聽眾參加討論和反饋,幫助演講者改進研究設計和提高演講技巧,并進一步完善論壇的組織。
論壇已經超越簡單的教育課程學習,成為了一個跨國界、跨文化、跨學科的交流平臺。同時,共同組織建設研究論壇的經歷為項目本身建構了一種特殊的學習共同體的文化,即傾聽合作、接納包容和獨立創新。論壇作為多元學習與成長的橋梁把本土和國際的學者聯系到一起,參與者從中體會到學術的無疆界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親歷到國際化高等教育的魅力。由于論壇在學術研究、文化交流學習和社會融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現在研究論壇已正式列為貫穿整個研究生學習過程的必修課程。
(三)社會學習
本文中的社會學習是指國際學生通過參與目的地的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獲得學習經驗和知識。實際上,學生的學術實踐很難與其社會文化生活截然分開,在外國求學更是如此。跨文化學習也不僅限于跨越中國文化和學生來源國的文化,更是指跨越來自世界各國留學生來源地的多元文化。就像學生們交流時用的英語并不是單一的“標準”英語一樣,也沒有單一的“標準文化”。因此,不同形式或多種形式的跨文化學習形成了本項目的特色之一。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學習是一個充滿創意和樂趣的旅程。通過對比本國文化,他們逐漸了解中國文化。與此同時,在研究論壇和項目組織的非正式的社會文化活動中也有機會了解其他同學所在國家的文化。
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本項目各個科目的導師組織國際學生參觀本地區中小學及課堂,與中國一線教師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項目共有14位國際留學生從2008年到2011年的寒暑假,與中國大學生一起前往海南省定安縣參加義務支教活動,留學生不但進行講課,還到田間地頭宣講教育意義并參加務農勞動。這些義務教育活動促進了中外學生的跨文化學習交流,并且得到了當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贊揚。
所有這些從語言、學術和社會文化等方面入手采取的各種策略和措施,都積極地促進了國際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以及文化適應,其中有些策略和措施對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具有借鑒作用。但是,這些策略和措施都是基于過去大學辦學思維和體系下的一時“補救”之舉。為了全英文授課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遠景,中國大學需要有國際視野下的新思維和改革舉措。
三、新思維下發展全英文國際研究生教育的展望與策略
21世紀,人類文明進入交流分享與共同發展的時代,為高等教育的發展開拓了新的視野。大學不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為本土培養人才的封閉性學術單位,國際間學生的流動也遠不只是為了向目的地國家學習。今天的大學建設需要人類可持續共同發展的宏觀新思維。今天的大學是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研究的中心,是傳遞人類文明智慧不可缺失的殿堂,也是超越疆界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匯合的場域。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是信息技術和資料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通過大學教授和學生跨國界、跨文化的互動交流提高學術水平,通過“生活在別處”促進彼此了解學習,從而實現人類和平相處共同發展。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一種方式,剛剛起步的中國全英文授課國際研究生教育任重道遠,可持續性發展有待規劃,大量工作有待完善。諸如學籍管理、學術導師、課程設計、學術圖書資料、資源配置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應予以重視和改變。
(一)要改變對于國際研究生教育的認識,包括教育目的和學習資源。當今國際化背景下的國際學生高等教育,不同于傳統的留學生教育,學生畢業后不再局限在一個或者兩個特定的國家或地域服務,而可能是回國或留在目的地國或流動到第三、四國尋求生涯發展機會,所以當代的國際學生教育是為世界人才市場培養人才。因此,學習資源上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留學生向目的地國學習這么簡單。當代的國際化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來源地的國際學生、學者聚集到某個目的地國,向目的地國的學者學習,同時也向其他來源國的學者學習,而目的地國的學者也與國際留學生學者互相產生學術上的思想碰撞交流,在交流學習中得到發展。也就是說,當代國際研究生教育是通過跨地域跨文化跨學科學術交流而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過程,教育決策者、管理者和教育者都必須培養超越地域和跨學科的教育發展意識。
(二)導師甄選與國際研究生培養應具有國際視野。基于上一條,大學應該有意識地吸納英文能力強、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學術研究經驗的人才到教授隊伍里來,從中聘用能給予學生從研究課題選定到實施項目指導的高水平雙語甚至是多語教師,而不應拘泥于以在中國CSCI和CSSCI期刊上發表文章為標準來聘請碩士甚至博士生指導教授。更重要的是,大學必須有強烈的意識培養和建立一支具有較強國際交流能力的學術師資隊伍。因為語言不僅是一個傳達信息的符號工具,而更是思維的載體,甚至是思維本身。只有雙方嫻熟地掌握共同語言,才能有效地進行學術交流思辨。因此,中國大學應有意識地聘用具有多年國際高等教育經歷,并在具有一定國際認可度的“盲審”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的學者作為指導教授。
(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立完整的全英文國際研究生教育課程的規章制度。將英文授課研究生教育課程融入到現有的中文管理系統里來,行使學校組織機制實施保障,使學籍管理、選課以及圖書館資源利用等各項工作有章可循,讓英文授課和中文授課的國際研究生、本國研究生能夠自由自主地利用學校資源。完善全英文授課國際碩士教育相關課程和配套課程,如教育技術支持、圖書館資料系統等。逐步完善的學籍、課程以及圖書管理機制,不但有利于全英文授課國際研究生教育,也同時能夠為本國學生提供在校進行國際學習的機會和資源,培養更多的國際型人才。
(四)以面向世界的視野拓寬圖書資料管理思路。由于國際研究生要達到能用漢語進行學術研究的水平需要很多年的努力,而他們目前難以有這么長的時間進行漢語學習,所以他們非常需要關于中國人文社科研究的英文文字資料。因此,有必要加強中國人文社科圖書資料和研究成果的英文等國際語種的翻譯,讓國際上對中國研究和發展有興趣的學者及時掌握關于中國的知識。
(五)應在努力完善自身課程和管理制度的同時,加強對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的篩選和管理,提高對候選人學術標準的要求,實行嚴格的輸出國推薦制度,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留學生來華留學,讓中國高等教育的寶貴資源得到高質量的運用,有效地服務于人類文明的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全英文授課國際研究生教育的實踐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和管理做出了新的嘗試。全英文授課研究生教育項目看似從語言開始的變化,實際上是由外向內教育理念的徹底轉變。英語作為溝通和交流、表達學術思想的工具僅僅是轉變的開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正經歷著跨文化交流學習培養世界性人才的新局面。來自各個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學生給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一股開放的新鮮空氣,拓寬了中國教授及學生的國際視野,對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完善大學資源管理、豐富大學文化乃至弘揚大學精神都起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為中國大學走向世界高質量高等教育行列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持多元開放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理念認真研究全英文研究生學位課程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刻不容緩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2010.2.28) [2011.5.20].
New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 into Full English I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in China
ZHU Hong,MA Yun-peng
關鍵詞:草原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巡禮
中圖分類號:F1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兩大洲的一條重要的經濟文化線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現今學術界大多數學者也認同將古代絲綢之路按區域分為四條:即西北地區的“沙漠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東南沿海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南地區“西南絲綢之路”等四條線路。其中的“草原絲綢之路”則是西北草原地帶連通歐亞大陸文化貿易交流的大通道,并帶有濃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性,也融合了中原文化和中亞西方等文化因素。絲綢之路的地域交流跨越亞歐大陸,可謂一個國際性的研究問題。草原絲綢之路也是如此,目前國內外學者也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經濟學等多學科探討了草原絲綢之路的相關問題,來反映西北草原地帶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近年來,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學界對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日益高漲,成果迭出,以下主要對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草原絲綢之路研究成果(著作、論文等)進行梳理總結,以求推動此問題的研究繼續深入發展。
一、草原絲綢之路研究的相關著作
“草原絲綢之路”的相關研究起步于改革開放之后的20世紀80年代,目前學界已經出版了一些以草原絲綢之路為主題的著作和論文集。整體而言,相比較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著作,關于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著作并不多,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本,雖然很少,但是這些著作對于此問題的深入研究很有參考價值。
王博、祁小山的《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以反映亞歐草原游牧部族或民族文化的石人文化為研究對象,并論述了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概況,分析了草原石人資料和蒙古石人及中亞石人的研究概況等內容,以草原石人為切入點來探討古代草原絲綢之路,可謂“以小見大”,研究方法很有參考價值,是草原石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1]周慕愛總編輯,彭綺云英文編輯的《道出物外:中國北方草原絲綢之路》是博物館和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中國北方草原絲綢之路”文物展覽,匯集了突厥時期、契丹時期和蒙元時期的80件套具有濃郁草原文化特征及西方文化元素的珍貴文物,以中英文互照的形式進行敘述,形象地展示了草原物質文明與西方物質文明融合的精髓,集中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獨特風采。[2]張忠山主編的《中國絲綢之路貨幣》集中論述了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與各個時期絲綢之路的貨幣情況,可謂一本“絲綢之路貨幣史”的專著,書中第三章“北方草原絲綢之路與貨幣”專門探討了從秦漢至明清時期草原絲綢之路貿易活動及其使用的貨幣。[3]
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會議論文集出版。 張志堯主編的《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一書是國際阿爾泰學研究叢書之一,也是一本關于草原絲綢之路研究的學術論文集。此文集分為三大板塊:草原絲綢之路、中亞古代游牧文化、草原絲路與中亞文化交流。收錄了國內外相關學者關于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化交流的多篇論文,是草原絲綢之路相關研究很好的參考書。[4]張柱華主編的《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主k的“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書中精選收錄了與會學者圍繞“草原絲綢之路”這一主命題所撰寫的35篇學術論文,內容是對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自唐代以來的政治歷史變遷、民族流徙、文化傳播、經貿往來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軌跡,集中展示了國內專家學者在這一學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5]
二、草原絲綢之路的綜合性研究
學界自改革開放以來發表的相關論文,起初大多都是對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演變情況做一梳理,但又有所側重,有的偏重于考古學、有的偏重于歷史學或經濟學等角度,這些對草原絲綢之路做的整體性研究也為我們做專題性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一)草原絲綢之路的概況
潘照東,劉俊寶的《草原絲綢之路探析》認為草原絲綢之路起源于大禹時代,時間跨度自夏朝至民國時期,長達4000余年,地域覆蓋整個北方草原地帶。并重點論述了草原絲綢之路的起源與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延續與發展(商朝至民國);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等問題。[6]張景明的《草原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認為草原絲綢之路既是連接亞歐經濟、文化的通道,也是連接北方草原地區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北方民族對草原絲綢之路的貢獻;北方民族沿草原絲綢之路的西遷現象等方面做了細致論述。[7]洪用斌的《草原絲綢之路概述》主要考證了西漢、遼金、蒙元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諸多線路問題,尤其重點探討了蒙元時期的線路問題,并認為驛道的發達是蒙元時期草原絲綢之路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暢通的重要原因。他還認為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應在秦漢之前,而史書中最早記載有關草原絲綢之路的材料是《穆天子傳》,其選址往往集中在河流、淡水湖沼等水源所在地,并且有它的歷史繼承性。[8]王大方的《論草原絲綢之路》一文從考古學的角度研究考察了草原絲綢之路歷史概況,是國內較早地全面概述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性文章,他認為草原絲綢之路可細分為南北兩線,“其北道的開拓,肇始于北匈奴西遷之時,東起于西伯利亞高原,經蒙古高原向西,再經咸海、里海、黑海,直達東歐。草原絲綢之路的南道,東起遼海,沿燕山北麓、陰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亞、西亞和東歐。”同時認為草原絲綢之路還可稱為“皮貨之路”和“珠寶之路 ”。[9]
(二)草原民族與草原絲綢之路
葛根高娃,李曉的《歷史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相關問題研究》一文認為廣義的草原絲綢之路是指歷史時期的歐亞草原大通道,向東可達大興安嶺,向西可達黑海草原;而從時間上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七世紀。并選取了作為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興起的匈奴時代及突厥時代為研究對象,力圖還原草原絲路上的種種本相,即草原絲綢之路“能滿足游牧社會對定居社會的結構性需求,即滿足‘專化’的游牧經濟所欠缺的部分,才是本相。”[10] 粟迎春的《環阿勒泰草原絲綢之路文化的變遷及啟示》認為歐亞草原絲綢之路東面與中國相連,西面則與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文明相連,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而阿爾泰山則是這條通道上的中心之一,也是草原絲路民族文化的搖籃。重點論述了商貿往來、王朝興衰、民族遷徙乃至城鎮分布與環阿勒泰草原絲路文化的變遷和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而草原絲綢之路文化的變遷昭示我們,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應重視文化對經濟社會的推動和引領作用,主動參與文化交往與交流,以多元文化整合來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11]
王宏謀的《塞人及其與草原絲綢之路的開拓》就塞人對草原絲綢之路的開拓做了梳理,塞人是對古代生活在伊塞克湖沿岸、伊犁河流域以及中西亞廣大地區游牧民族的統稱。認為塞人分布地域廣闊、構成成分復雜、生活方式獨特、風俗習慣怪異,塞人的遷徙對草原絲綢之路的開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早溝通中西交通的使者之一。[12]王子今的《草原民族對絲綢之路交通的貢獻》認為正是西漢王朝為了應對草原民族的活躍,漢帝國才占有河西,控制西域,成就了"絲綢之路"的開通。草原民族對于絲路貿易,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他們促進絲綢之路交通的歷史貢獻,在經濟史、交通史、民族史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都有諸多需要關注之處。[13]
(三)草原文明與草原絲綢之路
薩恒?松哈泰的《絲綢之路在草原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對絲綢之路在草原路段的遺跡;草原城市文化;古代草原貿易商路以及絲綢之路在古代哈薩克族文學藝術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做了探討。[14]吳團英的《談構建草原文化學術話語體系問題――從草原絲綢之路說開去》指出了構建草原文化學術話語體系的原因所在和相關建議,需要提高草原文化的影響力,努力解決長期被忽視的問題,應當從講好草原文化故事、唱響草原文化聲音、參與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深化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學術批評等五個方面,積極構建草原文化學術話語體系,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草原文化作出努力。[15]
三、歷史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相關研究
學界對于歷史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有所偏重,主要與北方游牧民族強大衰弱有關,一般而言,當北方游牧民族處于強盛期時,對外部的沖擊、聯系就越強,草原絲綢之路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因此,學界對于先秦兩漢時期、宋遼金時期、蒙元時期的關注較多,尤其是在遼金、蒙元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成果較多。
(一)草原絲綢之路的斷代研究
1.先秦、兩漢時期
楊建華,邵會秋的《匈奴聯盟與絲綢之路的孕育過程――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文化交往》一文認為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交往是以亞洲草原為主,可分為東部文化交往區和西部交往區。東區在商末周初最為發達,其范圍向西可推進到米努辛斯克盆地;西區則在東周時期最為發達,其東界延伸至蒙古國中部到太行山一線。到了戰國晚期和漢代初期,長城的建立使得中國北方地區人群產生了分化,部分早先南下的北亞人群則退到長城以北,并與西面歐亞草原的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匈奴文化。在匈奴鼎盛時期,中國長城以北地區與亞洲西部內陸山麓地帶的交流幾近停滯,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了絲綢之路開通。[16]
2.魏晉南北朝時期
石云濤的《3―6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重點論述了3―6世紀即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四個重要發展時期:一是由于曹魏、西晉政權與草原路東端車師后王國建立了密切關系而興盛一時;二是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山西大同),與西域的交往主要利用了草原絲綢之路。此時期以平城為中心,東達遼東(遼寧遼陽),西通伊吾(新疆哈密),逐漸形成一條貫通中國北方的東西國際交通路線;三是北魏后期北方草原民族柔然利用了草原路與西域交通;四是北朝后期,一方面與西域地隔西魏、北周的東魏和北齊交通西域需要利用草原路,另一方面北方新崛起的草原民族突厥利用草原路溝通與波斯、拜占廷的聯系。[17]
3.隋唐時期
李青青、崔瑾等人的《試析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以唐代參天可汗道為例》認為唐太宗時期修建的參天可汗道是中古時期漠北草原的重要商貿通道,也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東段組成部分。并著重探討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條件、參天可汗道的修建以及參天可汗道的重要意義與影響等問題。試圖以參天可汗道為例,從政治羈縻、民族關系和經濟交流三個角度探究其對唐朝和后世歷史發展兩方面的意義。[18]
4.宋遼金時期
武玉環、程嘉靜的《遼代對草原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探討了遼朝重點加強了對漠北諸部和西夏的控制,從西北和西南兩個方位來保障草原絲路的暢通,進而以互市和朝貢的方式加強了和西域諸國乃至中亞、西亞等國的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全面的保障體系,并對雙方的經濟交流產生了重要影響。[19]王坤,傅惟光的《遼代的契丹和草原絲綢之路》從考古資料證明了絲綢之路事實上除沙漠外,還存在一條鮮為人知的草原絲綢之路,而草原絲綢之路始于新石器時代,經草原青銅文化時代,興盛于漢唐,遼契丹進一步打通了草原絲綢之路。[20] 蘇赫 ,田廣林的《草原絲綢之路與遼代中西交通》認為自古以來,北方草原游牧區和中原農耕區就始終保持著互立共存的局面,草原絲路地帶先后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對草原絲路的創建也建立了不朽業績,特別是契丹族建立的遼朝,疆域遼闊,把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21]
5.蒙元時期
盧明輝認為古代北方游牧文明的傳播,主要依靠掠奪與貿易兩種方式。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的游牧民族起初用的是掠奪、戰爭的方式,以此來獲取農耕地區的物質文化成果,其后受農耕文明的影響,開始通過和平貿易的方式來獲取日常生活必需品。13世紀后期至14世紀末,元朝建立之后,無論是仍然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帶上的蒙古人,還是進入中原、中亞和歐洲等地的蒙古人,其、游牧文化、社會經濟生活等,都潛移默化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2]李逸友探討了內蒙古~濟納旗黑城出土的元鈔及票券等元代紙幣,認為額濟納旗黑城,其古城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遺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等于1983年至1984年共同發掘黑水城,出土的一大批元鈔和少量票券等紙幣,為研究元代紙幣和可流通的有價證券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而且對于研究元代紙幣的使用和貶值情況也頗有意義。[23]翟禹《遼金元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兼談內蒙古在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論述了遼金元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的發展和內蒙古的重要地位,認為草原絲綢之路的通道始于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經過蒙古高原向西至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再向西進入中亞北部的哈薩克草原,經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達歐洲多瑙河流域,這條路線橫貫歐亞草原,大致方位在北緯50度附近。內蒙古地處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南部核心區,在古代草原絲綢之路上始終發揮著黃金通道的作用。[24]
五、結語
綜上所述,草原絲綢之路在中外歷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形成、發展和繁榮代表了中國歷史的一個輝煌時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一直被視為對外交流的經典,對研究中西經濟、文化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出之后,草原絲綢之路研究的成果日漸增多,國內外交流也日益頻繁。2014年11月,中俄蒙三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了首次旅游聯席會議。會議討論了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和蒙古國草原之路的研究等問題,并就中俄蒙三國“草原絲綢之路”文物考古和旅游線路進行了對接。與此同時,國內也相繼召開了多次以“草原絲綢之路”或“草原文明”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極大地推動了草原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而隨著草原絲綢之路研究開發熱潮在內蒙古等西部地區掀起,文物工作者以極大地熱忱參與到這一重大國家戰略之中,在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博物館展覽方面做出新的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草原絲綢之路的相關研究前景無限。
參考文獻:
[1]王博,祁小山.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周慕愛.彭綺云.道出物外―中國北方草原絲綢之路[M].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7.
[3]張忠山.中國絲綢之路貨幣[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
[4]張志堯.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2.
[5]張柱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
[6]潘照東.劉俊寶.草原絲綢之路探析[A]//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史學會、寧夏大學.銀川:中國史學會.寧夏大學,2005.
[7]張景明.草原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四輯)[C].2010.
[8]洪用斌.草原絲綢之路概述[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3(S3).
[9]王大方.論草原絲綢之路[J].前沿,2005(9).
[10]葛根高娃,李曉.歷史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相關問題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11]粟迎春.環阿勒泰草原絲綢之路文化的變遷及啟示[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4(4).
[12]王宏謀.塞人及其與草原絲綢之路的開拓[J].陰山學刊,2006(2).
[13]王子今.草原民族對絲綢之路交通的貢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14]薩恒?松哈泰.絲綢之路在草原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西域研究,1994(4).
[15]吳團英.談構建草原文化學術話語體系問題―從草原絲綢之路說開去[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3).
[16]楊建華,邵會秋.匈奴聯盟與絲綢之路的孕育過程―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文化交往[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
[17]石云濤.3―6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J].社會科學戰線,2011(9).
[18]李青青,崔瑾,蘇文澤,楊凱.試析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以唐代參天可汗道為例[J].前沿,2015(5).
[19]武玉環,程嘉靜.遼代對草原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J].求索,2014(7).
[20]王坤,傅惟光.遼代的契丹和草原絲綢之路[J].理論觀察,2015(6).
[21]蘇赫,田廣林.草原絲綢之路與遼代中西交通[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22]盧明輝. 13世紀以后亞歐大陸“草原絲綢之路”與蒙古游牧文化的變遷[J]. 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7(6).
[23]李逸友.元代草原絲綢之路上的紙幣―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出土的元鈔及票券[J].中國錢幣,1991(3).
[24]翟禹.遼金元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兼談內蒙古在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A]//2014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學g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2014.
[25]張燕,王友文.清代伊犁將軍與哈薩克草原絲綢之路發展的政治考量[J].廣西社會科學,2015(10).
[26]宋陽.草原絲綢之路興盛時期中西交流的考古學觀察―以遼上京、元上都及其周邊發現為例[J].滄桑,2013(4).
[27]王云鵬,莊明軍.青州西辛戰國墓出土金銀器對草原絲綢之路的佐證[J].濰坊學院學報,2012(3).
[28]哈木拉提?吾甫爾,劉文先等.草原絲綢之路時期維吾爾醫學與古希臘醫學的交流―維吾爾醫學發展之一[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6(7).
[29]朱存世,李芳.試析青銅時代賀蘭山、北山巖畫與歐亞草原絲綢之路的關系――兼論歐亞草原絲綢之路的東段走向[J].寧夏社會科學,2001(3).
[30]耿N.考察草原絲綢之路的法國人[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31]李加洞.構筑絲綢之路右翼―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可行性分析與內蒙古的路徑選擇[J].前沿,2015(3).
[32]屈燕妮.草原文化開放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5(28).
[33]徐平,王友文.中哈草原文化旅游合作拉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5(8).
[34]薩如拉,張銀花.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J].學理論,2016(8).
1937年爆發,日軍侵占了華東,隨著該地區部分大學和蠶業學校的內遷,國內不少從事蠶桑研究的科研人員也紛紛來到貴州遵義,我國生物、動物學家,動物學會創始人之一的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高橋頭人)就是其中一員。到了遵義,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員分析了遵義的地理、氣候和中國蠶桑發展的需要,決定籌辦中國蠶桑研究所。經多方呼吁,他的設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即中英庚款董事會資助和海外愛國華僑的幫助。1939年秋,中國蠶桑研究所在貴州省宣布成立,所址設在遵義山城南郊來熏門外“百藝廠”舊址(現遵義第三中學前操場一片),研究所所長由原國立浙江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擔任。與此同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采納了蔡堡的建議,亦將浙江大學遷至遵義,至此,浙江大學和中國蠶桑研究所成了當時遵城的最高文化學術單位。
中國蠶桑研究所主要研究桑蠶,同時也研究柞蠶。所內工作分育蠶及栽桑兩大塊,另設組織胚胎研究室、細胞遺傳研究室、分析化學實驗室、細菌實驗室、生理實驗室等,當時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依靠一批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教育界的科研人員,遷入內地從事蠶桑研究的專業人員以及當時浙江大學、中央大學、西南聯大理學院及農學院畢業生。除蔡堡是研究員兼所長外,以下還有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技術員等20余人,還有工人10余人。
出于科研工作需要,研究所成立后所領導就設法安排資金派專人到上海及各地購置了大量必需的儀器設備、化學試劑及圖書資料(其中大部分是外文版專業研究書籍)。據曾在研究所工作過的高守仁撰寫的材料回憶,當時的化驗室和細菌室已擁有顯微鏡20臺,其中高倍鏡占半數以上,另還配有微米尺、切片機、分析天平、自動消毒器、自動調溫箱、計數器、伸度測量儀、氣象測量儀等,這些儀器現在看來很平常,但在科學落后的舊中國,特別是交通閉塞的黔北,擁有這樣的先進儀器,確屬稀罕。
創建之初的研究所十分重視對桑蠶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利用工作,當時從全國各地包括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收集到的家蠶品種資源已達50余種,并進行了大量的雜交育種試驗。有些家蠶品種經過多次配種飼養,遺傳控制,已基本上達到了高產優質的生產要求。如“華臨白”號,不僅出蛾率高,抗病性強,生活周期短,結繭率高,而且繭層厚,繭絲長,絲質好,很受蠶農及繅絲廠歡迎。此外還進行了家蠶遺傳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家蠶組織胚胎、細胞、生理、生化、病害等方面研究。在栽桑方面,收集了當時可能收集到的桑樹品種數十個,在研究所附近還建立了20余畝的桑品種標本園和實驗桑園。
研究所還十分重視研究數據的記載和統計工作,研究工作深入細致,如:研究各種蠶卵卵形的特征,一個雌蛾的產卵一般有500-800粒,統計五個雌蛾蠶卵就要測量3000多粒,在顯微鏡上安裝上微米尺,一顆小小的蠶卵,可以量出60-80微米單位。各種桑樹梢頭的第2-3葉,除了每天量出它生長的長、寬,還要量出它的厚度,計算它的日產量。各種抽絲,要測量它的伸度,觀察它的橫斷面。蠶室內外的溫濕度,每天24小時都有專人記載,室外的氣壓、雨量、風云、霜雪也有詳細記載,當時已能夠粗略預報2-3天的氣象,盡量避免雨天采葉,不喂濕葉等等。
為培養人才,提高遵義地區參與輔助工作的練習生養蠶管理水平,1940-1944年,研究所每年開辦兩個班,設置語文、英語、數學、生物、化學、遺傳、栽桑七門課程,所長蔡堡親自擔當遺傳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實習,這批練習生逐步成為研究所新生力量,有的還成為業務骨干。
雖然當時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差,但在抗戰精神激勵下,從事栽桑、養蠶、實驗、調查、研究的工作人員情緒極高。研究所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職工的工作、學習、科研蔚然成風。建所第三年,即1941年,研究所開始編輯出版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將本所當年的研究成果收錄其中,第一卷第一期,收錄研究論文、工作報告、研究簡報共20篇;1942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二期,收錄研究論文10篇;1943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三期,收錄研究論文9篇。《匯報》在當時的遵義可以說是唯一的一種科研雜志,反映良好,曾引起過多方重視。
研究所創辦的第四年,即1942年,英國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會英方代表身份來遵義中國蠶桑研究所視察時贊揚說:“在艱苦的抗日環境中,竟能在山城遵義辦起一座像樣的又節約的研究機構是難得的。”
1945年抗戰勝利后,很多機關紛紛遷返江浙,因中英庚款逐漸短缺,1946年中國蠶桑研究所遷到杭州。在杭州慶春門外華家池借浙江大學土地建立新址,繼續開展工作。1949年該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接管,改為省農林廳蠶桑試驗場。1954年該場并入江蘇鎮江華東蠶業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前身)。
(責任編輯:張英嬌)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研究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對我們英語教學意義更加重大。我們應把英語教學置于跨文化交際的環境之中,抓住主體障礙、誤解和沖突的焦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使英語教學不失其完整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語言既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又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將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可見,在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文化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同樣,文化學習也不能獨立于語言學習之外,二者同步學習是掌握語言的捷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筆者覺得不但要做一個語言的教學者,還要做一個文化的傳播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筆者在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跨文化意識談談幾點看法。
一、交際上的差異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為我們學習英語設置了障礙,給交流也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下面我想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舉一些中英文化的差異在語言上對學英語造成的影響。
1.在稱呼語表達方面的不同:不管是在宴會,在大會上,還是其他各種公共場合,一旦中國人發言,他們一般是先稱呼在座的領導: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晚上好。在我們的文化中這種稱呼用得很自然。但是,在講英語國家的文化中卻找不到對等詞,他們一般稱呼某一個身居要職的人士。Mr. President; Mr.Chairman等等。所以作為一線的老師,我們應該經常在課堂上將自己平日積累的相關經驗傳授給學生,讓他們有現實感。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情況下,中西方人都習慣于稱呼對方的姓名,有時為了表示關系的密切,有的還直呼其名,或是綽號、昵稱。但若是不注意,有的人也會把外國的姓、名混淆,甚至像漢語習慣那樣稱呼,這一點得給學生講明。在初一教材里,有這樣一段對話,當問及How old are you?時,回答:Ah, it's a secret;這是不能隨便問人家年齡的,而在中國文化中,問及年齡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有時在未婚女子面前,也要避諱問其年齡,若要問,最好用“請問芳齡多少?”。
2.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會發現初學英語的學生在打招呼時,有的會用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說出這樣的句子“Good morning, teacher Ma.”而確切的說法應該是“Good morning, Miss Ma.”。又如English name,關于Ms這個單詞以前經常用到的是Mrs,Miss;而Ms既可表示未婚女性,也可表示已婚女性(即對不明婚姻狀況女性的稱呼)。
3.西方人問候的內容往往是談身體、談天氣,而不象中國人所問的:“你吃飯了嗎?”,“你要到哪里去?”,“你在做什么?”。在雙方進行交談時,我們總是習慣于以年齡、收入、職業等進行詢問,從而表示對別人的關心。而英美人則不然,他們視個人的行動去向,年齡、婚戀、經濟情況、宗教信仰等為個人的隱私,在西方國家不可隨便問女士的年齡及別人的薪水多少,面對此問題,他們不僅不愿意向別人透露,也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4.打電話在西方是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用英語打電話時第一個字應說Hello,只說一聲即可,不象漢語中的“喂,喂”好幾聲。接著報出自家的電話號碼或自報姓名。找某人接電話時,不要說I want to speak to sb.或I'm looking for sb.而要說May /Can I speak to sb,please?/May I have a word with sb?/I'd like to speak to sb.等,若對方撥錯了電話號碼,你應該說:No/Sorry,you 've got the wrong number.電話占線了你應該說:The line is busy /Line busy.線路不好時常用:The line is bad (not good.).
二、文化上的差異
由于中國有著二、三千年的封建統治歷史,封建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人們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強調等級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里外分明,因而在稱呼上有爺爺與外公、奶奶與外婆之分,男方家的親朋是里,女方家的親朋是外。親屬關系親疏,長幼和性別等方面不同,權力和義務也隨著出現迥異。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在稱謂上就簡單多了,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都叫“Grandpa(Grandmother)”,叔叔(姑姑)、舅舅(阿姨)都稱“uncle(aunt)”。
在中國,“尊老愛幼”,一直是我們遵循的古訓,也是我們傳統文明的重要表現;同時人們也喜歡把是否具備這種素質作為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但是外國人可不理會這一套。比如說在國外,你碰到一位老人,你給他讓座,這是尊老愛幼的表現。而他卻會對你說:“Don't worry about me , I don't think I am old.”并且會面帶怒色。因為在西方國家中“老”是一個不好的字眼,意味著衰老了,將不會被社會所用。所以外國人特別是外國老人到處都會體現出這種不服老的精神,以表明自己還是有用人才,還沒有被社會拋棄。再來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禮于謙遜的傳統,總是喜歡貶低自己或是對事情予以否認,不愿突出自己。而西方人尊重個人價值,樂于表現自己,和中國人面對“贊賞”,就有迥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人受到別人贊賞時一般會很謙虛,并習慣說:“過獎,過獎”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禮貌;而西方人會很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或者“I am glad to hear that.”。所以在教學“Thank you very much.”這一句型時,要盡量多地介紹它的使用場合。同時,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也截然相反,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會當面打開禮物加于稱贊。
再如,中國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英美人則表示“勝利”,我們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八”而在英美人眼里則是“二”。“house”這個詞字面意思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美國人頭腦中反映出來的意象是一個一層或二層至三層的單獨房子,有車庫、院子和草坪等,而中國人會想到一幢大樓,分幾個單元、沒有院子、草坪、車庫和其他。這是中美兩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造成的。
三、語言習慣上的差異
英語詞匯量大,表達方式靈活,習慣用法多,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漢語的影響。因此,教師不能孤立地教學詞匯,一定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兩種文化的比較,有意識地對詞匯在概念,內涵及語法意義的區別作必要的指導,決不能把兩者輕易對等置換。如pull one's leg照字面翻譯是“拖后腿”的意思,其實英語意思是“開玩笑”。又如歐美人十分喜歡養狗,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不會背叛,在此文化背景下,英語中的“dog”用以指代忠實的伙伴,有褒義色彩。Lucky dog不能譯成“幸運狗”在英語中dog是個褒義詞應譯為“幸運兒”;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black”雖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卻存有差異,中文里的“鼻青臉腫”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還可以用來表示無經驗、不成熟;“blue”一詞在“You are blue.”句子中,則表示“傷心、難過”的意思。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促進,還出現了一些音譯詞。在中國,我們有小吃,如混飩,餃子。然而國外許多地方的飲食結構中沒有此類食品,所以他們將其統稱為“dumpling”而不加以區分。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如“sofa沙發”、“hamburger漢堡包”、“sandwich三明治”、“tofu豆腐”、“huntun”(餛飩)“jiaozi”(餃子)“majiang”(麻將)等。
隨著中國地位的提高,外國人現在也用漢語拼音來表示此類概念。然而,“風水”這個詞在國外很流行,當然這個概念在英語中是沒有的但是許多外國人都知道它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的特定含義。我們也將其稱作“Feng shui”而不是“wind and water”,當然,一個名族的文化不一定優越于另一個民族的文化,而且我們也不會盲目地順從于接收,但是了解差異是為了更好地交流。
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筆者認為既要做一個語言的教學者,又要做一個文化的傳播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只有這樣,學生通過他國語言,加深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學會尊重別國的語言文化,進而更好地認識并熱愛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學好英語,離不開對英語這種語言所代表和負載的文化的了解,只有在平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才能讓學生學好英語,用好英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二語言習得 高中英語教學
一、在二語習得中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也是文化學習的過程。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了語言和思維的差異,要學好外語,不僅要掌握語言的基本知識,還要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及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的結構及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在我們學翻譯的時候,只有知道英語注重形合,漢語注重意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區分兩者,走出用漢語思維理解目標語的誤區。又如,在學習英文時,英國人經常談論天氣剛接觸時會感覺詫異,但是,當了解到英國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我們就能理解它的“天氣文化”了。再如,“無風不起浪。”,這句話大多數人都會翻譯成“No wind no waves.”,但是比較地道的翻譯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不要以貌取人”,翻譯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則比翻譯成“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更有味道;“龍生龍,鳳生鳳。”,如果翻譯成了“The dragons will give birth to dragons;so will do the phoenixes.”,恐怕外國人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龍”代表吉祥,而在西方,人們會認為“龍”是很恐怖的動物,那么,我們不妨把這句話翻譯成“The apple will no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根據上述差異,我們不難發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Schumann曾提出“文化適應模式”,認為“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進入到陌生的語言環境后,除了語言休克以外,必然會產生文化休克,而且學習者會分散精力調整自己。有的學習者會選擇拒絕新的文化,把自己封閉起來,有的學習者則選擇接受。在選擇接受的學習者中,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融入新的文化中,甚至反復好幾次,有的則很快就能度過文化休克期。文化休克的時間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語言習得”。所以,在外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很有必要。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
畢繼萬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的轉化能力、文化適應能力。劉學惠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識向度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文秋芳(1999)在分析比較了國內外三種交際能力模式后,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模式。該模式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區分為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特別是學習者是否對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差異具有敏感性,是否具有處理由文化差異引發的文化沖突的靈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交際能力的發展,尤其表現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的恰當運用上。此外,楊盈、莊恩平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全球意識、文化調適、知識和交際實踐。
三、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
現在高中生對英語國家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受到了民族中心主義的影響,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鄧兆紅)。很多調查都顯示高中生目前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夠,對習語的表達不熟悉,不能用英語進行地道的表達,并且不太了解西方人的行為方式,缺乏交際策略,不能抓住交際機會,在交際時害怕表達錯誤而不能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雖然大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學習語言時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學生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仍只注重詞匯、語法的學習,很少閱讀課外書目,很少關注英語國家的文化、英語國家人的行為方式及英語的地道表達。很多學生在與外教交流時羞于開口,或者不知道說些什么,這些都提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讓學生應付完考試之后把所有的東西都還給老師。
洪元慧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認識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培養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知識對提高英語學習成績有一定的幫助,但教師本身對跨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個別老師在大部分課文的講解中介紹文化知識,大多數教師只在部分課文講解時做簡單的文化知識介紹。在“處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時,教師認為以語言教學為主,而不夠重視文化教學。對“理解新課標對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要求”進行調查時,了解很多的占四分之一,基本了解的有7位,其余均為有所了解。
四、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
在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雖然教師認識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教師本身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掌握程度還不夠,這就對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提出了要求。教師要多讀《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英美概況》等書目,以及讀英文報紙,看英文節目,增加自己關于英語國家的知識,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教師還要深度分析教材,挖掘課文背后的文化知識,有意識地把這些知識介紹給學生。除此之外,教師要多參加英語培訓,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校或教育部門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給教師提供到國外學習的機會,教師也應該抓住這些機會。
(二)大力引進外教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即便中國老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提高了,他們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還是和土生土長的外教有很大的差異。另外,處在真實的文化情境中才能更了解文化。因為外教在體貌、著裝、言語行為等方面都帶有異域風情,這就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外教課上,學生能夠完全沉浸在英語環境中,感受文化之間的差異,更能了解西方人的想法,更能體會到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就的人們的言語行為的差異。
(三)營造英語文化環境
環境很重要,外因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起著延緩或促進的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創造文化環境。例如在教室辦英文板報;在墻上張貼英漢對照的名人名言;在英語課堂上盡量做到全英教學;每天在黑板上摘抄一句英文名言以便學生積累等。
(四)建口語角
口語角是加強口語和思維訓練,同學們及外教接觸更多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中,同學們可以用英文談論國內及國外的最新話題,可以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和老師近距離接觸,可以暢所欲言。他們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還能增強自己的思維及表達能力。在這個環境中,同學們會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五)多舉行英文文化活動
英語文化活動更能體現英語文化的魅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要多舉行英語文化活動,例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英語配音大賽、英語話劇大賽、英語歌曲大賽等。通過這些比賽,學生不僅能享受英語文化的視聽盛宴,而且能提高自己的表達及合作能力。
五、結語
本篇論文總結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際的概念、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高中學生中的培養現狀,以及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和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提出的改進措施。希望教師和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能夠找到提高這種能力的有效途徑,不再為缺乏這種能力而困惑,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4-36.
[2]楊靜林.論英語口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5):65.
[3]鄧兆紅.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視野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證研究――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for Senior High Schools:[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一、加強書面表達基本功訓練,夯實寫作基礎
語言知識是英語寫作的基礎,充足的詞匯量、正確的語法知識、豐富的背景知識是英語寫作不可缺少的前提。加強寫作基本功訓練是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詞匯、語法知識遣詞造句,以句、段、篇結構為切入點,進行句型、段落、語篇結構的系統教學,加強英語寫作基本功訓練、夯實基礎。
1.詞匯的積累、鞏固和應用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我們寫文章離不開措辭,文章好不好與用詞密切相關。要做到用詞正確,要注意:(1)具體生動的表達需要有足夠的詞匯量。詞匯量增大了,才能在寫作中左右逢源,隨時能用上所需要的詞。(2)為避免句子冗長乏味,措辭要簡潔精練,文句言簡意賅,既節省篇幅,又準確清晰地表達意思。(3)學會巧用承接詞。語句或篇章都是一些意義相關的句子通過一定的承接手段合乎邏輯地組織起來的語義整體。學會運用承接詞,能使文章清晰流暢,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文章思路。
2.扎實、靈活地使用常用句型
在日常英語寫作中,學生往往只考慮到意思,而對語言規律本身顧不過來,文中錯誤比比皆是。因此在寫作教學中,首先應加強英語句型運用的練習。可進行連詞成句、簡單句合并復合句等訓練,強化學生運用各類句型的能力。寫作實踐中應注意:(1)句式選擇應與語體風格協調。議論文中長句較多,記敘文中短句較多。(2)學生習慣采用所謂“規范的”句式來表達思想,不是主謂賓,就是主系表,文章結構單調。因此,應培養學生尤其是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運用多樣句式的能力,如倒裝句、并列句、復合句等,為作文增光添彩。(3)交錯使用長句和短句。長句有其特點,短句有其妙處。為達到既簡潔明快、生動有力,又嚴密周詳、細膩委婉的效果,往往可以根據要表達的內容的需要長短句并用。
3.掌握段落結構,學會謀篇布局
在英語寫作中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單位,許多寫作技巧都可以體現在一個結構合理、安排有序的段落中。因此,學習英語寫作,從寫好一個段落開始是一條簡便有效的捷徑。平時要夯實學生寫作基本功。(1)學會構思。構思是文章寫作過程的重要階段,包括醞釀、構想、成型三方面。(2)列提綱。提綱是文章寫作的計劃,也是文章的基本框架,是執筆行文的依靠,直接關系到文章的質量。(3)寫好文章首尾段。這對文章整體好壞有重要的影響。(4)還應加強主題句、擴展句和結論句的學習與訓練。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書面表達基本功的訓練,認真對待每一個訓練、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寫作水平逐漸提高。
二、寫作訓練活動要多樣化
高中英語書面表達的題目大都與日常生活有關。學生如能運用已學過的詞匯寫有關日常生活的作文,就可以寫出內容充實、語言生動的作文來。英語寫作課的關鍵在于指導學生把寫作與生活話題、聽、說、閱讀結合起來。我們要鼓勵學生多寫,以多樣化的寫作訓練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平時我們可以進行的寫作訓練活動有很多,如英語日記、短文、命題書面表達等。另外,英語教材也是很好的資源,可利用默寫、縮寫、復述課文、仿寫等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寫作練習;既有利于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學生鞏固課文中所學的詞匯、短語、句型,并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一舉多得。而且,教材中每個單元都配套有與聽、說或閱讀結合在一起的用英語設置語境和提示內容與要求的寫作練習,既與本單元內容密切相聯,又是本單元很多重要詞匯、句型、語法結構的再現。學生通過聽、說或閱讀來獲取寫作信息與素材,還從中學到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手法,從而可以將這些重點詞匯、句型、語法結構及好的謀篇布局手法運用到與本單元配套的寫作練習中。這樣就將聽、說或閱讀與寫作有效地結合到一起,經常這樣練習,可促進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們可以在平時留意收集一些有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素材,讓學生經常寫經常練,這樣的練習一旦形成習慣,學生就會無意識中吸收一些優美的東西,使寫出來的文章也更具美感,也會收獲一種成就感,強化他們學好英語的意志和信心。
三、培養語感,加強英語思維,注重語言文化學習
學生的英語寫作很難擺脫漢語的影響,因而很多學生的作文存在著大量的“中文式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聽、多朗讀背誦地道的英文、例句,想方設法培養英語語感,鍛煉直接用英語思考和表達的習慣。提高語感,培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有很多種方法。
1.在初期,培養學生用英語解釋英語,鍛煉學生靈活的思維方法和表達技巧,使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大大提高,犯的錯誤也逐漸減少。
2.可以通過段落排序組文來培養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這種活動讓學生學會理清作者的思路或故事發展的情節,在鍛煉其對文章進行整體理解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把握篇章結構,幫助他們學會整體構思。
3.指導學生有意識的增加閱讀量,加強語言輸入的數量和頻率,多接觸地道的英語表達,逐漸克服漢語對英語思維的負面影響,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寫作其實是在閱讀基礎上的發展和提高。外語是讀出來的,不是做練習做出來的。讀出來的外語是自然的、地道的,因為是從語境中學來的;靠練習做出來的外語是生硬的,常常也是不地道的,因為缺少語感,是依靠規則在拼湊。學習任何語言都離不開閱讀,英語也如此。閱讀要講究“量”,寫作應輔以大量閱讀,培養出好的語感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這樣寫作中出現的錯誤就能通過閱讀自我糾正,逐漸寫出語言地道的英語作文。
注重語言文化學習也是加強英語思維,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遣詞造句是寫作的基本功,教師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詞匯、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文化差異、以避免語用失誤。要寫好英語作文,就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東西方人在進行表達時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以及這種文化差異在文章篇章結構上表現出的不同。如果對西方文化風俗比較了解,能在文章中使用正確的篇章結構及一些常用的英文諺語、成語或名言,會使文章錦上添花、表達地道,英語書面表達的能力也就有所提高。可見,注重中西方語言文化學習,弄清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在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和提高寫作能力中是起重要作用的。
四、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習得寫作技能,提高書面表達水平
論文摘要:外語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本文以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出發,就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進行簡要探討。
1、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中學英語新課標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
2.1 在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詞匯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匯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匯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征“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匯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匯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
2.2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先開門見山畝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后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2.3 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的成因
形成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首先是對跨文化交際的片面理解和對文化教學中的中國文化認同感的缺失。跨文化交際應該是“一種雙方的相互行為,一方向另一方一邊倒式的交際模式算不上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還應該包括向目的語文化輸出本國文化。交流除了意味著對目的語文化的接納,同時意味著對本土文化的傳播。而我們對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學生交際的目的大多集中在吸收外來文化上,卻很少有學生想到傳播本國文化,這是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的重要原因。對于說起圣誕節、情人節如數家珍,說起端午節的由來卻一頭霧水的學生來說,失去了中國寬厚文化底蘊做支撐,即使想表達中國文化也很迷茫。“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片面強調了漢語的負遷移作用,而忽視了其正遷移作用。劉潤清認為,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任何外來語言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外語界泰斗許國璋教授也承認,在說英語時不敢說完全不用漢語思維。中國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不可能不受到漢語的干擾,但是對母語文化深刻的理解不應該是英語學習的障礙,而應成為學習的橋梁。因為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發揮母語的積極作用。很多專家學者也指出:“中國英語”是個客觀存在。汪榕培教授甚至認為說點“中國英語”也無妨,主動學習一點“中國英語”也是必要的[3]。
2導入中國文化,克服文化失語現象
從上面分析看出,要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就要從重視本土文化入手,做到雙向文化導入,將中國文化導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提升高職高專學生的中國文化修養。
2.1提升教師文化素質,強化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學生理念的培養者,其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教學理念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首先應從教師做起。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只要教好英語就可以了。但隨著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地位的變化,單單教好目的語已遠遠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首先,英語教師應樹立重視中國文化的觀念,并在課堂教學和實踐中加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教育。據統計,獲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幾個國家都毫無例外地把自己的母語文化放在第一位,可見母語文化這種強大的歸屬意識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自豪感是語言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另外,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中國文化修養,成為具有雙文化水平的教師。只有對中國文化了如指掌,才能做到英語教學中的有的放矢。教師平時也應該注意搜集英語中對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提高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知識能力的提高。
2.2開設中國文化選修課,開展英語課堂上的中國文化教育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文化素質選修課,一些英語教師嘗試將英語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他們的目標是在以西方文學文化教學的主旋律下增加中國英語的內容,在英語課堂開展中國文化教育。開設這些課程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中國文化使命感和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包括寬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和英語語言能力。近幾年,有些高職院校的英語選修課中出現了英文版的《中國文化概況》、《弟子規》等課程。在一些院校,這些課程很受歡迎,師生都體現出很強的成就感和滿意度。
2.3增加中國文化元素,開辟第二課堂由于目前的高職高專教材反映中國文化的內容比例很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滲透中國文化,將中西文化的同異作對比,這種對比可以滲透到聽、說、讀、寫、譯多門課程中。以《英國國家概況》為例,《英國國家概況》是一門綜合介紹英語國家地理歷史、文化習俗、經濟教育的課程。在這門課程中教師就可以將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等和中國文化加以對比。教師給學生分配任務時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自主搜集一些中國文化知識,布置值日報告、作文、論文等形式的作業,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中西文化的對比。再比如一些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開設了《旅游英語》課程,在這門課上學生則可以以導游的身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詳盡的介紹,還可以結合地域文化做不同的演示。通過這些展示,學生從飲食、節日、文化古跡、風景名勝、地域歷史等方面全面了解中國文化,消除了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陌生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常會對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方式體現出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許多學生甚至創造性地進行了中國文化展示。除了教學實踐,學生的第二課堂也可以成為學習中國文化的實踐場所。例如,在新年英語晚會上,西方經典劇目《威尼斯商人》和中國的《木蘭從軍》交相輝映,無疑為師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中西方文化學習欣賞的機會。
2.4發揮測試的積極反撥作用,促進教學發展語言測試最主要是用于語言教學方面,是外語教學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語言測試為語言教學服務,所有與教學有關的測試對教學都有反撥作用,科學的測試會對教學起積極的作用。2012年專業英語四級考試中關于端午節的測試無疑給目前的英語教學一記警醒,失去了中國文化表述能力的跨文化交際不能成為真正的跨文化交際。在2012年9月的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口語測試中,就出現了關于中國功夫、飲食、戲曲和旅游勝地等中國文化的話題。這些英語測試題的調整也對英語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即英語教學在側重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兼顧本民族文化的導入。在商務英語的測試環節,教師在考察學生基礎的同時,適當將體現中國文化的內容引入其中,考察學生對有中國特色詞匯的拼讀,對中國文化習俗的口語描述,翻譯中國文化主題的文章,這些內容不僅使教師了解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對以后的教學起到促進作用,也促使了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重視。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內容,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跨文化交際的人才。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英語學習者和工作者的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更是起著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中國文化失語癥”反映出的中國文化教學的不足,在教學中導入和滲透中國文化,走出失語的困境。
作者:董艷萍孫紅衛單位: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經濟貿易系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商務
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即對國際和國內兩種不同的教學資源、師資資源等進行有機融合,并滲透到課程體系、教學活動、教師研究及學生發展中的人才培養過程,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務英語人才。具體來說,表現在中外教師共同授課、中外學生協同學習以及中外課程互補等方面。
一、融合課程體系,優化授課模式
綜合考慮國際商務人才知識能力特征,我們可以構建涵蓋三種層次的融合式課程體系。首先,由中國教師開設的雙語課程,這類課程應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專業限選課程,其中包括國際商法、國家貿易、國際金融學一級商務禮儀、項目管理相關的課程。其次,由國內和國外教師共同教授的雙語課程,這一類的課程處于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學科平臺課程,并具有專業核心的作用,一般應包括經濟學、會計學及國際市場營銷等相關課程。再次,由國外教師授課的全英文課程,這類課程應當列入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專業必修課以及專業限選課中,一般包括商務英語、企業戰略管理及演講技巧等相關課程。
在這三種層次的課程體系中,實際上形成了三種中外教師授課模式。首先,由國內教師通過雙語授課的途徑,對學生教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教則主要教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或專業發展動態,當然還有跨文化專業問題。另外,在課時上也應作出相應的調整。其次,國內國外教師通過雙語授課時均應重點講述自己較為擅長的研究。再次,可以采用外教負責全英文授課,而中方教師充當助教的形式,由中方教師負責學生作業的批改及答疑等環節,這種授課方式適合在商務英語或演講技巧等課程應用。
二、融合師資隊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實施者,對于課堂質量的高低起著關鍵作用,也直接影響著國家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敗。因而在國際商務專業中,應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國家教育背景、雙語教學能力過硬的優秀教師隊伍,對于外籍教師來說,需要提高其執教能力和學術水平。在具體的實施上,可以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聘請外國專家培訓教學團隊,另一方面選派本校優秀教師境外進修,同時還要組織校內外的學術研討活動,對外籍教師開展針對性較強的培訓。外籍教師具有較強的外語水平和外語文化背景,但是對中國文化及學校的教學要求缺乏了解,因而為了幫助其盡快融入到教學團隊中來,應強化外籍教師對我國文化、法律、教學政策、學生特點等的了解。還應為中西方教師構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幫助雙方能夠共同學習,開拓視野。
三、融合中外學生,構建中外學生交流的平臺
為了適應我國學生對英語多元文化學習的多方面需求,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外國留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濃厚學習興趣,在國際商務英語教學上,應加大中外學生共同學習的力度。首先,對于同年級的學生,可以將雙語及全英文專業匯聚到同一班級進行授課,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培養目標及考核標準的一致性。其次,共享實踐資源,可以組織中外學生一起參與專業實踐活動,如暑期實習、社會調查等。再次,還可以組織中外學生共同參與學術講座、舉辦文化節、藝術節及科技節等,讓學生在文化碰撞和娛樂活動中,加深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同時,還可以針對經濟、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組織專項的實踐演練,由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相同的場景中扮演本國人民會做出的反應,由此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別,并在以后的工作或學習中能夠靈活借鑒和應用。
四、融合學術研究,保持本校教學的先進性
國際商務專業和其他專業相比,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學科的多樣性、復雜性、交叉性也決定了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學校應充分挖掘和應用國際、國內的學術資源,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的共享。應積極鼓勵和支持本校教師參與到國際性的合作研究課題中,提高教師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積極性,將學術論文的發表、學術研究的成果等列入教師的個人評比中,從而提高教師參與學術研究的積極性,確保本校教學的先進性。
當前國家間貿易和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不斷深化,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備堅實的國際商務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相關的國家商務公約及管理外,還應對國際上習慣采用的貿易法則和商務程序熟記于心。因此,高校應在國際商務專業的教學中,以培養能夠直接參與國家交流的國際通用型商務人才為目標,從多方面著手致力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樂國林.我國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三種學科范式及其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 2010,(05).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 電影觀賞聽說讀寫
一、前言
我國英語教育的基本國情是:中國人學英語和中國人教英語,英語學習仍以課堂教學為主。眾多的英語學習者處于渴望學好英語,卻又因缺乏真實的語言情景而舉步為難。
英語文學作品及其電影多年來一直是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的英語教學內容,是語言和文化輸入和教學的重要資源。筆者曾經在《高級英語》課程教學中嘗試這樣的做法,去年在美國也觀摩了國外通過英語文學閱讀及其電影欣賞來進行的英語教學,認為英語文學作品及其電影觀賞是英語教學喜聞樂見的教學資源和途徑,對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聽說讀寫非常富有成效。
二、英語文學作品及其電影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1,英語文學作品
文學是語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語言依賴文學展示她的美。文學依賴語言表達它的含義,通過詞匯各種各樣廣泛精巧的運用及各種復雜貼切的用法。擴展了語言知識。使學生接觸到不同的結構或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巧。中國人學習外語,過去、現在、即使是將來,其主要渠道仍然是閱讀。
那些膾炙人口、妙語連珠的傳世之作至今為人所稱道。讓學生能充分地領略到英語民族的表達方式、豐富的詞匯、貼切生動的描述。(趙莉。2004)
優秀的文學作品,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描述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社會風尚,表現了各個階段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幫助學生了解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獲得豐富生動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知識,提高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能力,這就是文學所具有的認識作用。
文學作品閱讀還能使學生的語感更加敏銳。借助文學作品來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及交際能力,了解文學作品所反映的與語言相關聯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經驗。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去分析、理解作品,賦予文字以符合新的生命和意義。
文學作品的學習需要學生有相當的語言基礎,同時能夠在高層次上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陳許,2001)。它的優勢在于“增加語言使用機會,擴展語言使用思路”。(王守義1991)
2電影
英語電影無疑是英語教學來的一個巨大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極好的、愉快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各種風格、不同類型的英文影片以圖文聲情并茂的表現手段,使其比很多別的教學資源更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電影語言情景教學真實而立體地展現了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環境。電影所提供的是語言交際的典型情景,它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重現實際生活的各個場面。
電影教學讓學生聽到英美人士的地道語言和純正的語音語調,接觸到大量形象生動、標準地道的生活和社會交際語言,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口語流利性。口語流利性對表達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由中國老師來進行。因此教學效果,特別是在英語口語的提高上有明顯的欠缺。口語流利性所運用的時間性指標包括語速、發音速度、發音時間比、平均語流長度,以及平均停頓長度等五方面。學生在觀賞電影時,可盡情模仿。
電影有著極強的情感感染力,嬉笑怒罵、悲歡離合等場景對觀看者的心里有極大;中擊力,能讓學習者感受真正的外語氛圍。3,兩者的結合 既然很多文學小說都被拍成電影。這兩種媒體又很容易結合起來,給英語語言和文化學習帶來多姿多彩的方式。
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和和觀看其電影進行英語教學,先閱讀一本英語文學作品,再觀賞其電影作品,其中組織各種多樣的學習活動。這種英語教學方法收效甚好。三、教學策略 1,文學作品和電影的選擇 教師對文學作品及其電影的選擇至關重要。所選的作品和電影必須是適合學生的英語水平、年齡和文化,并且是男女學生都感興趣的,避免選擇語言或內容不適合的小說和電影。電影的現實意義和引人入勝的情節,為學生的觀后討論提供了很多描述的空間。
2,文學作品閱讀
1)根據教學進度計劃給學生適當的時間在課外閱讀小說。
2)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和欣賞作品,要求學生上網和利用圖書館查閱作家的資料,包括作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與文學作品相關的背景知識,比如在閱讀“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瘋人院》)時,要求學生了解印第安人和精神病院的基本情況,討論學生自己在醫院看病的經歷,等等。
3)讓學生分組討和分享自己在此階段的查閱成果和認識。
4)開始閱讀后,要求學生掌握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時間(time)、人物(character)、場景(setting)、沖突(conflict)、情節(piot)、視角(poinl of view)、結構(structu re)、風格(style)、語氣(ione)、象征(symbolism)和主題(1heme)等。
5)在不同的閱讀階段進行閱讀理解測試,鼓勵和督促學生按時完成閱讀任務,做好討論和觀賞電影的準備。
6)測試后,要有時間讓學生和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討論。問題的覆蓋面應廣,包括情節發展、人物個性、文化問題、文學主題和個人的讀后感。“在具體文學教學過程中,如果離開了文本和學生(讀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潛在美學價值沒有被體驗(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實質性的存在意義”。(劉富麗,2004)
7)擴大學生詞匯量是教學的另一個主要內容。不斷地變換詞匯的學習活動。包括詞匯討論和猜詞游戲。要求學生平時把自己認為有趣或重要的生詞記錄在詞匯本里,然后互相交流,還可以做成詞匯卡進行猜詞游戲。
8)在小說里尋找描寫某個人物或事物的詞匯,或對長句和難句進行分析理解。
9)要求學生邊讀邊寫,用日記的形式寫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有爭議的主題。還可以給小說里某個人物寫演講詞、人物之間的書信,并閱讀關于作品故事的報紙文章。
3,文學作品閱讀后的教學活動
1)討論作品的寫作風格以及作品的主題。
2)選擇作品其中的一個情節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并用錄像機拍攝下來,學生可以嘗試人物的不同文化體驗,克服不敢開口講英語的害羞心理。同時更加了解自己的英語水平,便于反思和提高。
3)要求學生寫讀后感或以論文的形式寫作品評論。評論的內容包括:作者生平、作家主要代表作、歷史背景、作品的主題、作品 的象征意義,以及對文章涵義的理解等。通過撰寫論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他們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基礎。讀書貴在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文學作品可以為寫作提供題材和內容,寫作則又深化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兩者互為補充。(馮倩,2006)
4)就一下一些有趣的話題展開討論:電影的結尾是否和小說不同?一些文學技巧,如第一人稱的敘述和內心獨白。在電影里會如何處理?并對演員的挑選、布景的設計、音樂和其它電影制作的因素進行各抒己見。
4,電影的觀賞
通常情況下。學生自己看電影時只是從頭到尾被動地把電影看完,這種被動的行為不能產生可感知的學習,不會達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英語技能的預期學習效果。而且,他們習慣于靠漢語字幕來理解和欣賞電影。離開電影字幕,就不知所云了。教師要努力優化看英語電影學英語的教學效果。
1)電影對話十分的地道和口語化,其中許多表達和俚語是中國教師本身也有不熟悉的,要在課前將影片的難詞、俗語、俚語等匯編成詞匯表,發給學生預習。
2)每觀賞電影十分鐘就讓學生做一些有關電影內容的理解問題,這樣能大大地提高學生對電影的理解能力。問題最好是多項選擇題的形似,每個問題提供三個選項,這樣可以方便學生答題,又不影響電影觀賞。電影里的英語語速往往太快,慣用語太多,對學生來說完全理解難度很大。因此,根據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給學生的問題應該是關于節目對話里比較清晰和容易懂的部分,或是畫面里比較很明顯的視覺細節。通過回答這些較為易懂的問題,學生會更加投入、更加有信心地觀賞電影。
3)在觀看電影期間,還可暫停來進行語言學習。具體的做法有關掉聲音,猜對話內容。
4)選擇有趣的對話,讓學生進行模仿,并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過后反復聽并糾正自己的錯誤。提高他們的發音和流利性。
5)要求學生注意演員講話時的弱讀、重音和節奏,并加以模仿。學生經常會發現演員對一些詞的弱讀有時會弱到無法聽到,知道就是說本族語的人也無法聽懂所有的句子,也要根據上下文和語法知識來理解的。
6)像唱卡拉OK一樣,讓學生看著英文字幕帶有感彩地進行口語練習。
5電影觀賞后的教學活動
1)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電影內容、主要人物等,這樣不僅加深了對電影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應用英語的語言能力。
2)就影片的主題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命運分析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布置學生寫觀后感,啟發學生思考,并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3)要求學生從多個角度:文化內涵、主題、乃至人物的某句精彩對白。挖掘影片給人的啟示。比較文化差異。
4)要求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和背誦影片中的經典對白。訓練學生的發音和地道的語言表達能力,美文背得越多,英語的表達就會越流利、越地道。正如李蔭華教授所言:“背誦、朗讀是我語言教學的一個經典作法”。
5)比較小說和電影,寫電影評論,扮演電影評論家進行辯論,在班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研究發現,或寫成文章。
四、結束語
文學作品和電影語言情景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提高聽說能力,而且還為學生展現了一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風俗及概貌的窗口,增強學生跨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雙語教學、比較教育
一比較教育對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
比較教育課程是教育科學的分支學科,是教育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是一門最貼近現實的學科,最能體現時代的氣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現出國際化趨勢的條件下,比較教育研究更是一個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領域。而雙語教學在當前高校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目標語浸身模式: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全部使用外語授課;第二種是雙語過渡模式:教師的課堂用語70%~80%應使用英語,學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語參與教學活動;第三種是外語滲透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專有名詞、概念及課堂用語中使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課、問答、作業等其他環節基本使用漢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第二種模式,即雙語過渡模式——鼓勵學生用英語學習和思考問題,并探索雙語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以個性發展為研究內容,以個案分析作為研究形式,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知識等能力的發展和變化。
比較教育雙語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專業知識、鞏固語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內涵、增強文化意識。英語在寬松自然的環境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觸的機會。使他們產生一種用英語說話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要想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養他們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不僅需要教師的人文素質,教材的文化導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的有效參與和積極思考,以不斷增強自身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實施雙語教學中的作用
雙語教學是件艱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難,但要做好卻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則更需要有獻身教育的精神。比較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以英語為主,重點講授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總學時數:36學時。授課對象主要是大學三年級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修完大學英語四級課程后,應該掌握四千多個英語單詞。懂得基本的翻譯技巧,具有較快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的現成雙語教材是不現實的。最關鍵的是要選用適合學校實際的原版材料,適當壓縮課程教學的內容。只有深受學生喜愛的雙語教材,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突出實用性原則。我們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編的《當代英國概況》和周靜瓊主編的《當代美國概況》中節選了全英文版的教育專題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課中。我們還節選了原版教材《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中的“比較教育背景的變化”和“三種比較分析”等內容,供學生翻譯和討論。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已將《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譯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納入“比較教育譯叢”。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國著名比較教育專家。他是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文學博士。在文史哲、外語和教育學方面有很高的素養,學識淵博,造詣深厚,教育經驗豐富。他主編的若干重要國家和地區社會、學校和進步系列比較教育叢書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三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主要收獲
試驗雙語教學是與時俱進的必然趨勢。從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文化意識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比較教育課程的目標性質、內容要求、教材特點整體去思考外語教與學的銜接。學生可以在雙語教育中不斷提高語言學習的聽說技能、書面技能和思維技能,并獲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筆者針對太原師范學院連續三年來跟蹤2004級至2007級教育管理專業的128名三年級大學生,通過《比較教育》課程雙語教學對所發現的文化意識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以下是學生們小組討論的一些主要收獲:
1、黃曉旭同學的小組認為: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異國教育文化的明顯差異。除了這些不同之處。更學到了要用比較與共融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正是這種“異”才讓這個世界多彩,我們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這樣得來的結果更加促使我們對其根源的追溯和對其發展趨勢的探索,比較教育使我們懂得了運用比較的眼光看問題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學的小組認為:比較教育雙語課程使我們受益很深,大家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邊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國外先進的教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些對于我們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學習教育基礎知識的同時,鞏固了語言聽說讀寫的技能。通過比較我們學會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國家的教育為什么會如此發達,也明白了我國在教育體制和內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學會了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和正確決策。這些都促進了我們個人品質的完善,做事要負責,要講究誠信,要學會與社會上各種人員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發展。
3、金輝軍同學的小組認為:就拿課程設置來說,英美等國家更加突出實用課程和職業化課程;而我國則重視基礎知識和自然科學,所以,發達國家的中學畢業生能很快適應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從一個橫切面上看,他們的國家經濟如此發達,是離不開教育的貢獻的。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國的教育和他們的比起來,多少存在欠缺與不足。他們的課程豐富多彩,動手操作和實踐的能力相對較強,而且公民教育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對于我們個人來說,非常希望將來得到這樣教育的洗禮與熏陶。在課余,我們也經常把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與我國的相比,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4、許錦絨同學的小組認為: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個人品質方面的培養和提升,而品質是一個很寬泛的范疇:它包括了社會政治、道德修養以及文化素養等方面,因而我們對自己品質的培養和提升應該落腳于平常的點滴生活,而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有的東西只有自己體驗到,才會真正理解,所謂“只可意會”的東西。我們是社會的人,如果喪失了社會責任感,甚至是社會的倫理道德,那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不用說為社會做貢獻,就是自己以后發展也很困難。
5、呂嬋同學的小組認為:作為一個中國大學生,我們也應該具備最起碼的個人品質,人人都必須有責任感,作為公民,我們有對國家的責任,作為子女,我們有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只有具備很強的責任感,我們每個人才會不斷努力,社會才會和諧發展,國家才會興旺發達;我們通過學習比較教育這門課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我們的個性更加趨向完美。
6、李欣同學的小組認為:我們來到了這所學校,盡管不喜歡當教師,但“既來之,則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擺脫“苦海”了。于是,我們拼命地學習,對院系活動一概不參加,直到學習了比較教育這門課程,我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還有許多東西比學習更重要,例如: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勇于實踐能力、社會責任和誠信等等。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的,如果光有高學歷,而沒有高素養和好品格,是遠遠不行的。
7、劉京京同學的小組認為:學了這門課之后,我們覺得我國的教育機制真的還存在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我們現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無力改變社會教育現狀,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認識到這些問題,說明我們在思想上有了升華,覺得有了一個正確的信念。這是對我們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約我們的行為,凈化我們的心靈,促使我們向善發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這個社會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諧了嗎?
8、文一兩同學的小組認為:學習了這門課程,我們更加了解了英美國家與我國教育體制主要差異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關于公民權教育問題,我們感到了英國在這方面的教育確實落到了實處,并不只是寫到條款中而不去落實,這對于我國現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從學習中,我們驚奇地發現,自己更加樂于思考問題,想想這是為什么以及怎樣去解決它,也促進了我們大量閱讀更多的有關書籍,從中得到知識,獲得樂趣。我們感到又進步了!
四文化意識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雙語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如何把英語文化和專業知識有機結合,還需要認真地進行科學實驗與比較研究。文化意識的培養主要是:在對大學生用英語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他們理解異國文化的內涵。文化素質是教化、示范和養成的有機結合。教化是指設置必要的課程,進行知識的傳授;示范是指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養成是指一種內在的涵養,內化成人的品質。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時刻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理解和表達能力是每個教師的天職,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