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2 16:4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工程導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趨勢及其啟示——兼談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改經驗
2.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培養
3.計算機本科專業科研實踐學期的教學設計與評價
4.中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比較與思考
5.計算機本科專業的交互設計方向課程設置問題
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軟件系統設計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7.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10.從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基礎課教學
11.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中離散數學課程目標定位與課程改革的探討
12.對綜合性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思考
13.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考試評價體系的構建——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5.關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學習現狀調查與解決對策
17.面向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嵌入式方向教學體系的研究
18.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19.應用技術型本科課程體系改革芻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應用專業
20.應用型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養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實踐研究
23.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4.計算機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研究
25.計算機本科教育引入微軟院校IT課程的思考
26.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數學素養培養研究
27.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28.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C語言課程教改探析
29.應用型計算機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本科教育介紹
31.計算機本科雙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與學校學科特長相融合的計算機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3.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本科教學模式探討
34.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35.基于大類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36.試論我國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現狀及發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計算機本科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
38.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C語言程序設計中的體現
39.地方性應用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40.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構建研究
41.虛擬實驗室環境下計算機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42.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考核改革的現狀與對策
43.普通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44.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45.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計算機本科專業開設網絡控制實驗的研究
47.應用型計算機本科職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計算機教育中數理邏輯課程改革淺析
50.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51.從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
52.計算機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框架的設計
53.中美高校本科計算機教育之比較
54.應用型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教育與學生就業特征分析與對策——以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為例
55.與時俱進的計算機本科教育
56.計算機本科電子商務課程啟發實踐式教學方法
57.非計算機本科專業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應用型本科計算機教育模式與實踐
59.地方院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模式
60.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專業教材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
61.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62.基于課程地圖的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制訂
63.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發展的思考
64.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65.基于CDIO培養模式在計算機本科學生實踐教學中的改革研究
66.計算機本科專業《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探討
67.高校本科階段計算機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為例
68.我校計算機本科教學中的難點與對策
69.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實踐與效果分析
70.將并行計算納入本科教育 深化計算機學科創新人才培養
71.以評促建 提高計算機本科課程建設質量——以《計算機導論》課程為例
72.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
73.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就業為導向
74.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75.本科畢業論文實踐中的計算機應用現狀與指導
76.美國高校計算機工程本科課程設置特色分析
77.以競賽為驅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78.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
79.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計算機本科專業實習實訓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虛擬仿真器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81.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
82.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83.高職本科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84.基于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考
85.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87.關于高校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及本科教學的思考
88.認知風格對英語閱讀及寫作的影響——以計算機本科二年級學生為例
8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華爾茲”
90.本科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91.高校計算機輔助審計本科教學探討
92.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3.計算機應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
94.地方本科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思考——以新鄉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為例
95.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96.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探討
97.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雙語教學探討
98.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99.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探討
100.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圖形學教學改革初探
101.一流計算機學科必須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關于本科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認識
103.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改革
104.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計算機教學的研究
105.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
106.敏捷開發模式在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107.高職設置四年制技術本科的研究與探索——以長職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
108.大學本科開設計算機視覺課程教學的探討
109.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中的“羊群效應”及規避策略——以《計算機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為例
110.教育轉型視角下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111.計算機本科職業化教育引進與校企合作機制研究
112.應用性本科計算機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初探
114.應用型本科涉農院校計算機教師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為例
115.財經類本科院校中高職計算機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17.應用型IT人才培養下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
118.二類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
119.就業導向下的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創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計算機課程體系構建及實踐
121.應用型本科土木專業計算機繪圖教學實驗
關鍵詞:微課;課堂教學;計算機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02-0101-03
目前,高校計算機課程內容多、操作性強,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地操作練習才能夠扎實掌握具體操作,然而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要想重復地給學生講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這樣也會使教師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變得疲憊不堪,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1]因此,筆者在計算機課程的教學過程引入微課,這樣既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又能為學生提供反復觀看學習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微課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的活動全過程。[2]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其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以新穎活潑的形式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思考。[3]它最大的特點:一是以視頻為呈現方式;二是凸顯課程的“微”。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讓學習者借助移動技術和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學習。
如今,計算機、互聯網、移動設備及移動網絡的普及為微課的應用提供了先決條件,特別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方面尤為明顯。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將其制作成微課,共享在網上或讓學生拷貝到手機里,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點播觀看、學習。從教與學的角度來看,微課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用于教師新授課,二是用于學生自主學習、移動學習。
微課用于新授課
根據教學過程劃分,微課用于新授課包括五個環節,即課前預習、導入新課、知識理解、練習強化及總結拓展。
1.課前預習
計算機課程與其他課程比較,涉及具體的事物較多,實踐性、操作性較強,如果學生沒有認真預習準備,經常會造成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一知半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過的基礎知識及新課所需的銜接知識內容制作微課,并讓學生提前觀看、學習,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例如,筆者在講解計算機硬件部分時,受實訓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位學生都能夠結合實物展開學習。同時,教師在展示單個零件的內部構造及拆裝步驟時,也很難顧及全部學生。因此,筆者將計算機硬件構成部分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在課前自主了解硬件的構成和形態。這樣通過微課的學習,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硬件知識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就不會覺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過于抽象。
2.導入新課
由于計算機課程的應用性較強,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以及在現實中的應用制作新穎的、啟發式的微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講解做鋪墊。例如,在講解計算機性能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看設計好的微課,并拋出問題:在購買計算機時,你是選擇內存容量大、硬盤存儲大、CPU(中央處理器)主頻高的計算機還是選擇配置較低的呢?全部學生都會選擇容量大、CPU主頻高的計算機。接著,教師拋出下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衡量硬盤和CPU的依據是什么嗎?通過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計算機硬件的相關概念,即字長、時鐘主頻、存儲單位。
3.知識理解
在展開計算機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詳細地講解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接著通過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當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結束后,教師再播放微課視頻,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例如,在講授“數據庫系統原理”時,觸發器、存儲過程、函數等概念及應用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這樣通過自主探究,學生不僅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點,而且能夠避免死記硬背相關概念而不知如何應用。同時,采用微課展現知識點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在教學中,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基礎稍差的學生很可能不能快速地接受并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而微課為這些“慢熱型”的學生提供了反復學習和課后鞏固的條件。
4.練習強化
計算機的一些理論課程內容較抽象,需要學生反復練習、強化才能熟記于心。有些學生的知識歸納總結能力相對較差,如果課后不加強練習鞏固,他們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知識的學習忘記先前所學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實際案例設計定量的、實用性較強的習題,并制作微課供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復習所學知識。例如,“計算機網絡”課程,很多學生在學習網絡層和運輸層的時候,很可能會忘掉前面所學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等知識,而這些知識又是相關的、系統的,這樣就會增加學習后續知識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將一些練習制作成微課,即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又可以使其不受課堂教學的時間束縛,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拓展
總結拓展環節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總結知識重點及學習規律,幫助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納入新知識。因此,教師應設計一些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微課,并在每節課結束之前播放,以此來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
例如,有些學生在計算機的實訓課上會表現出一個很大的缺點,即技能操作水平不夠靈活、熟練。在“數據庫系統原理”課上,教師通常會拿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中的數據庫系統工程師的相關習題來講解、操練。如果是平常練習時候做過的題目,學生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但是同樣的知識點變換一下題目,他們就感覺無所適從。經筆者仔細觀察,發現這一部分學生很大程度上是死記硬背概念及具體操作步驟,而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識點的應用。這樣,他們的操作技能就很難再進一步提高。而教師合理地運用微課,則能夠有效、及時地幫助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并將新知識轉化為技能。同時,對于那些知識掌握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布置更高層次的任務,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完全應用在實際操作中,進而提高所有學生的操作技能及教學效率。
微課用于學生自主學習、移動學習
高校計算機課程中,“計算機導論”是計算機專業的入門課程,在該課程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不僅學生所要接受的知識點量大、分散、新舊知識交替,而且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所掌握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又參差不齊。因此,教師經常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然而,微課的出現,引發了課堂改革,即將整個教學切片,每個切片都是一個微課,且每個切片都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之間不存在聯系,形式可以是某一議題、某一重點或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疑難問題來進行設計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選擇某一個微課自主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程度,調節、控制視頻的播放進度,且可重復播放,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講解“計算機導論”時,“計算機工程”這個模塊,知識點涵蓋了CPU、存儲設備、輸入輸出設備等。因此,教師可以將每個知識點都制作成獨立的微課。有的學生可能在CPU的理解上感覺吃力,有的學生可能弄不清楚哪些設備是內存、哪些設備是外存,這些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微課展開學習。
經調查發現,現在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或者其他移動設備,因此,教師可將微課引進學生的視線,為學生開辟另一個學習的天地。微課的容量較小,學生可以將其存儲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中,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展開學習,只要學生自身有學習的愿望即可實現。例如,計算機技能一類的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課堂上學習結束就算完成學習任務的現象,有些學生不能透徹地理解知識原理,生搬硬套地進行操作,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還沒領悟透徹就下課了。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微課,并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需要展開移動式學習,從而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學習效率。
同時,在進行全校的公共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與等級考試培訓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合作,開發計算機等級考試APP學習軟件,把一些微課上傳至軟件系統,并增加練習功能,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鞏固新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構建專業的微課實訓教學平臺,同時提供手機APP軟件,并將一些實訓的內容分解,讓學生更加細致地了解實訓過程,提高實踐技能。
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在傳統的教學資源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新型教學資源和應用模式,它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在傳統的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微課,將對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進行革新,突破傳統的單一的計算機授課模式。微課的教學要求教師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抓住微課的核心理念,凸顯微課的“微”特征,并很好地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微課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知識的個性化學習要求、按需學習,學生既能查缺補漏也可拓展學習空間,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微課勢必會成為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時軍艷,孔小婧.微課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5):311-312.
關鍵詞: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校企合作 應用型本科高校
一、引言
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國IT人才培養的最主要的力量。提高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應圍繞“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的方針。一名優秀的IT人才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素質,還必須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實踐教學是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關鍵環節,不能只是依靠加大比重,也不能只是局限于傳統的課內實驗、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課程環節。實踐教學應滲透到培養過程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要重視與企業的合作和課余時間的學習。
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科研實力和水平無法與重點大學相比,而在資金、辦學自主性和靈活性等方面與軟件學院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加強校企合作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為此,我們在實踐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以及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內外結合”為特征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實踐課程體系構建
在實踐環節的安排上,應注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培養過程。同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度和彈性,以適應校企合作和不同就業取向的學生需要。我們把實踐課程體系劃分為“四層次、七類別”。“四層次”是指學生應獲取基礎實驗和認知能力、初步設計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與工程能力等四個層次;“七類別”是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題訓練、各類實習、畢業設計、參加創新和科研課題及職業培訓等七個環節。
其中,專題訓練是依課程群劃分的特殊的綜合實踐環節,其目的是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系統化、分類化、實踐化,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就業儲備值。不同于一般的綜合實踐,在內容設計上每個專題既相對獨立,又可以靈活組合,可以提供靈活的彈性時間,很容易與企業合作開展不同類型的中短期實訓項目。
三、充分發揮研究室(團隊)和企業的作用
一名優秀的IT人才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素質,還必須有較高的職業素養。這些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不僅僅依靠一套教學計劃、一組課程,而且需要發揮研究室(團隊)、企業等多方優勢,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考慮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原則,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學生的業余時間學習,研究室(團隊)應發揮主導作用,與企業相互協作、配合,在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的制定以及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將實踐教學滲透到各個方面。還應建立激勵團隊建設的長效機制,并把團隊建設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內容。同時,應從一年級開始引導和鼓勵學生根據學習興趣進入研究室(團隊)進行學習和科技創新活動,學生的業余學習、實踐和畢業設計等環節由各研究室(團隊)負責指導和管理,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1.探索多種校企合作方式
對于適應行業需求的IT人才培養,與企業合作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非常有效的途徑。不同于軟件學院或高職院校,許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受到各種條件限制,難以建立大規模的長期合作機制。因此,必須結合學校特點和企業需要尋找合作的切入點,建立多種合作方式。
(1)立足校內,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創新中心。利用學校具備的場地和環境優勢,吸引企業在校內建立實踐基地或創新中心,將日常教學環節和學生的業余自主學習納入進來。同時將一些企業提出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和項目作為科技創新題目,由團隊帶領學生進行研究和解決。一方面可以為企業儲備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解決一些技術問題。
(2)面向就業,以課程(學分)置換方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應選擇一些信譽度較高的知名企業或培訓機構,本著自愿的原則通過置換一些綜合性實踐環節學分的方式選送一些同學參加企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必須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以保證培訓質量和學生的利益。
(3)內外結合,建立聯合培訓基地。在校內和企業(校外)分別建立培訓基地,這樣可以有效利用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環節以及業余時間在校內基地完成前期培訓(通常采用免費方式),之后在畢業設計階段讓一些有興趣和條件的同學到企業進一步開展職業培訓。這種方式既方便學生學習、培養職業興趣,又有助于前期企業形象的建立。
(4)以企業冠名方式,開展專項競賽。這種方式實施起來非常簡單,通過企業冠名在學校開展諸如軟件開發、嵌入式系統設計等專項競賽,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與利于企業宣傳和發現潛在的人才。
上述校企合作方式,是我們經過探索和嘗試總結出來的,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通常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多種合作方式的結合。
2.充分利用學生業余時間
在大學一年級應開設計算機專業導論課程,并采用“分段式”教學方法(將課程內容分解成幾個階段,每一階段選派對該部分內容最為諳熟的教師進行授課,以達到最佳的授課效果)。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和進展由相關研究室(團隊)負責人進行授課,逐步引導學生的專業興趣和方向,鼓勵學生組建興趣小組進入研究室(團隊),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開展自主學習和創新活動。除要求學生小組自治之外,對學生強調以下兩點:
(1)堅持發表會制度。學生小組應定期召開發表會。除了在組內對項目進展進行討論、及時向指導教師匯報之外,還要輪流、定期面向相關教師和學生發表項目的進展情況、遇到的問題及學習和研究見解等,并接受教師和學生的提問。發表相關的論文、文檔和材料由學生自行撰寫和準備。
(2)組織或參加研究室(團隊)各項活動。學生由相關研究室進行負責,必須組織或參與研究室舉辦的學術交流、技術服務、文體以及職業道德講座等各種活動,全面鍛煉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加強校企合作,注重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關鍵在于如何結合學校實際和地方經濟建設需求有效實施。實際上,我們的許多做法來源于我校與2006~2008年實施的“中法合作培養法國留學生”項目(該項目創造了中法教育交流史上的最大規模)。通過不斷地完善和改進,于2009年全面推廣到計算機本科專業,有效促進了以服務外包為特色的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建設。
據統計,我校計算機專業2011屆畢業生70人,2年中有50人進入研究室(團隊)學習,11人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實訓,15人以課程置換方式參加了職業培訓,這些學生總人數占到畢業生總數的74%。這部分學生已全部簽訂了就業協議或就業意向,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與往屆學生相比,本屆學生在IT企業就業的比例將有大幅提高。有理由相信,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這種實踐教學體系將在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
[2]李未.關于提高計算機本科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0,(1):4-6.
[3]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育與培訓委員會.高等院校IT人才職業素質教育勢在必行[J].計算機教育,2009,(增):42-45.
[4]楊爽,王忠民.計算機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6-49.
[5]路瑩,唐曉君.基于課程群的集中實踐模式的探索和實現.計算機教育,2009,(2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