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基礎知識

醫學基礎知識

時間:2022-11-26 10:3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基礎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基礎知識

第1篇

一、氨酚黃那敏顆粒

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小兒速效感冒顆粒、小兒速效感冒靈、小兒速效傷風沖劑)是一類非處方藥藥品。本品是一種復方制劑,主要是由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撲爾敏和人工牛黃組成。

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是目前小兒常用的抗感冒藥之一。由于有些家長不熟悉此藥,存在著不合理用藥的現象。有的家長只要孩子有點流鼻涕,就給孩子服用,也有的家長給咳嗽的孩子服用,甚至有的家長用它來預防感冒。在臨床上發現,有一部分感冒恢復期的孩子來醫院就診,家長說孩子感冒好多了,反倒沒有開始發燒時精神,愛出虛汗,不肯玩,老是想睡覺。究其原因,是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中的撲爾敏作用的結果。雖然大多數小兒對撲爾敏耐藥性較大,但由于個別孩子對該藥比較敏感,服用后會產生嗜睡、口渴、心悸、咽喉痛等不適反應。另外,撲爾敏的治療劑量適當時副作用很少,然而,長期服用也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和對藥物的依賴性。少數孩子服用本品還有可能引起粒細胞缺乏癥、高鐵血紅蛋白血癥、過敏性皮炎、血小板減少等情況。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呢?

一般認為從感冒初起,即感冒的第一、第二天服用它療效最好,尤其適用于伴有發燒的病癥,它能夠有效地緩解由感冒所致的各種癥狀。到了感冒后期或燒退后,就不應再服用了。另外,使用本品時還應注意一下幾點。

1.對本品某一種成分有過敏者,禁用。

2.新生兒或早產兒禁用。因而新生兒、早產兒的肝、腎功能都尚未成熟,藥物的代謝排泄不能順利進行,容易引發肝腎損害。

3.不可多服。服用劑量過大,容易出現毒副作用,也不能長期或經常服用,以防引起造血系統的損害。

4.不應作為預防用藥。因為本品所含的成分無論是對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感染,都沒有預防作用。

5.用于解熱時,連續使用不得超過3天。

6.避免與中樞神經鎮靜藥、催眠藥并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用。

8.服藥過量時應立即催吐洗胃,并送醫院救治。

二、頭孢拉定(先鋒六號)

有關頭孢拉定相關制劑的病例報告1450份,其中血尿的病例報告達210份,而關于注射頭孢拉定這一種藥的血尿反應病例,就高達200份,占血尿病例數的97.63%。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這200例不良反應中,發生在兒童身上的,超過半數。這讓我們不得不對注射用頭孢拉定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警惕。關于頭孢拉定可能導致血尿,這主要是由于該藥對腎臟的損害所致。因為頭孢拉定的藥物分子,90%經尿液排出,如果用藥劑量大、用藥濃度高、靜脈滴注快,或用藥時間長,很容易發生血尿現象。即使嚴格地按照說明書計算兒童的給藥量,如果沒有分兩次給藥,而是一次注射完畢,兒童也很容易出現血尿。

我的建議是兒童盡量不用頭孢拉定,避免發生藥物的毒副作用。即使是成人使用,也應該注意分次給藥,決不能為了省事一次給藥,以保證安全。

第2篇

1.現代腫瘤放療教學的現狀及特點

1.1 現代腫瘤放療教學現狀

在我國許多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探討了現代腫瘤放療學的教學方法 [3]。殷倩等人探討了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在現代腫瘤放療學的教學中的應用[4]。該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臨床問題為基礎,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它提高了學生學習現代腫瘤放療學的興趣,解決了對抽象生澀的內容不易理解吸收的難題。在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臨床實踐中去,提高了學生在臨床應用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查詢、閱讀和學習現代腫瘤放療學相關的最新文獻資料,了解學科進展前沿,在臨床實踐中進行自我創新,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王若崢等人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現代腫瘤放療學的教學中的應用[5]。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方法是由老師在課堂上對臨床上的典型案例進行解剖和分析,組織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討論討論,引導學生在實踐案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重難點。該教學方法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和擬真性,它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從思維和感性認識兩方面入手,達到深刻認知理論知識的目的。李嵐等人探討了導入式教學方法在腫瘤放療臨床教學中的應用[6]。導入式教學方法是一種把病例作為中心,逐步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老師根據病例提出相關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學習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知識,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該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臨床記憶和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1.2現代腫瘤放療教學特點

現代腫瘤放療學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內容抽象復雜,知識面涉及廣泛,知識點繁多。現代腫瘤放療學最早的歷史源于19世紀末期X射線的發展及用于腫瘤的治療,在放射物理學、放射生物學和影像診斷學發展的基礎上,腫瘤放療學逐漸發展為一門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學科。當代如光子刀、質子刀等先進技術設備的引入和完善,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6]。現代腫瘤放療學主要包括物理學基礎、放射生物學基礎和臨床腫瘤放療學三大部分內容組成,內容涉及面廣泛且復雜。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任務繁重,學習起來吃力,學習效果較差,并且很多知識概念比較抽象,不容易記憶。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臨床腫瘤部分涉及解剖學、內科學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相對比較熟悉,但是物理學基礎和放射生物學基礎相對而言了解較少,比較生疏,不容理解和吸收。(2)臨床實踐性強,自我探索性強。現代腫瘤放療學是一門臨床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只有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它需要學生結合臨床病例分析探討,自我探索不同病理的異同點和實際處理辦法。(3)技術和理論發展快,前沿性成果更新快。近20年,影像醫學、腫瘤生物學、工程學和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的發展速度迅速,在各方面都得到突破性進展,在設備上、技術上、治療方法上都為現代腫瘤放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方法[7]。特別是生物學方面的發展,日星月異,讓人類從分子及微觀世界了解腫瘤發病機理,開發分子生物學腫瘤診斷和治療方法。計算機技術也大量用于腫瘤放療中,使診斷和治療過程程序化、模型化、定量化,更加精確。

2 現代腫瘤放療教學存在主要問題

2.1 教材未統一化,學科前沿更新不及時

現代腫瘤放療學是一門發展比較快的新型學科,國內幾位專家編寫過該學科相關的書籍,如南方醫科大學分別在1995年和2005年編寫的《放射腫瘤學》[8]。目前全國還沒有真正統一編寫教材,因此編寫一本統一的教材是亟待解決的事情之一。現代腫瘤放療學涉及知識面廣,內容繁雜,各個單位或者老師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內容進行教學,這樣選取的教學內容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接受性。現代腫瘤放療學技術和理論發展快,前沿性成果更新快,新方法、新技術層出不窮,一些書籍也未及時更新版本,導致理論知識過時,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實際應用不相符。

2.2 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我國醫學教學主要采用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9]。該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不足:首先,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以基礎理論知識為主線,缺乏對學生思維發散的引導,枯燥的內容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該教學模式主要以老師為主導。“灌輸式”和“填鴨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環境,沒有機會主動探索、研究和思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的輔助教學設施都逐漸被廣泛使用,如多媒體教學、信息化學習平臺和模擬教學等。但在現代腫瘤放療學教學中仍以課堂授課為主,學生可利用的資源少、質量差,缺乏方便的交流方式。因此,在現代腫瘤放療學教學中也可以借鑒,使知識以多種方式傳輸給學生,更容易接收和消化,也方便學生交流討論,增大學生知識面。

2.3 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不緊密

現代腫瘤放療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往往出現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不緊密的現象[10]。主要體現在基礎課程學習時間過長,沒有聯系實際案例對相關知識進行解剖。在基礎實驗時,學生沒有完全理解實驗的基本原理以及實驗的意義,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上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操作,沒有起到基本的學習效果。在臨床實踐中,指導老師未能對病人出現的癥狀和體征變化進行深入剖析,學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指導老師未能將各個知識綜合起來,培養學生從總體觀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轉化醫學理念在現代腫瘤放療教學中的應用

轉化醫學(translation medicine),也稱為轉化研究或者轉化科學, 在2003年美國的EA.Zerhouni博士提出這一概念,近年在國內外醫學領域比較流行[10]。它的核心思想是在醫學基礎科學的研究者和臨床實際應用的醫生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促進醫學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轉化為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有應用價值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應用于疾病預防、診斷、治療、預后評估等方面。目前國際范圍內醫藥科技研究成果的轉化率不足8%,嚴重阻礙了基礎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和研究工作者的熱情。然而,該理念的提出打破了醫學基礎科學的研究和臨床實際應用之間的隔閡,有助于推動醫學基礎科學的研究和臨床實際應用更好、更快的發展,并使其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將轉化醫學理念應用于現代腫瘤放療教學中有望扭轉縮小基礎知識教育和臨床實踐學習之間的屏障,是對腫瘤放療學教學中一次突破性嘗試。以下是將轉化醫學教育理念在現代腫瘤放療教學中應用的實際實施方法[11]。

3.1 以物理學基礎知識為切入點, 介紹轉化醫學理念在腫瘤放療中應用實例

現代腫瘤放療學中涉及到大量放射學物理知識,如放射源和放射治療設備、高能電子束劑量學、電離輻射的劑量測定等。醫學專業學生都具有扎實的高中基礎物理知識,因此以物理學基礎知識為切入點,介紹轉化醫學理念在腫瘤放療中應用實例具有一定優勢。主要實施措施為:應用物理學基礎知識對腫瘤放療學涉及的物理原理進行解釋,并演示相應放療儀器和治療方法,便于學生能夠從形象的放療儀器和治療方法中理解抽閑的物理學基礎知識,這極大的減輕了學生對物理理論理解的負擔,也提高了學習效果。

3.2 從腫瘤基礎知識解釋臨床現象

現代腫瘤放療學中對多種腫瘤的相關基礎知識進行了介紹,如顱內腫瘤、頭頸部腫瘤、喉癌、鼻咽癌等。各種腫瘤的發病機制有其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內容繁雜,單純的靠死記硬背很容易混淆、遺忘。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利用轉化醫學的理念,僅僅孤立的要求學生掌握各個知識點,學生難以理解透徹,也談不上對臨床現象的深入思考。雖然各種腫瘤的發病機理、特征、診斷和檢測原理都是比較抽象,但是臨床現象能比較直觀的展現出來。如果從腫瘤基礎知識解釋臨床現象,即讓學生深刻的理解了腫瘤的相關基礎知識,也更能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其應用與臨床診斷和治療。具體做法:第一,老師在課堂上圍繞腫瘤基礎知識,緊密結合臨床現象進行講解;第二,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主要內容是收集腫瘤相關的臨床案例,并結合課堂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整理;第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將自己分析和整理的案例展示給其他同學,并組織共同討論,將問題深入化,也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3.3 實行基礎知識與創新能力結合的考核方式

為了改變學生傳統的死記硬背、考前抱佛腳和考后拋之腦后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我們需要對考核方式進行調整。我們主要采用基礎知識與創新能力結合的考核方式,具體實施方法如下:第一,試卷考試。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察學生對書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知道。我們除了考核一部基礎知識外,還增加了腫瘤放療學新理論、新技術以及新穎、富有創新性科研思路的考核;第二,給學生平時課堂上案例分析打分,記入總成績。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了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并且增加了學生實際應用和思維拓展的能力,還增加了學生對該學科科學前沿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素養和思維能力。

3.4 開展創新性綜合實驗

在以往的實驗課當中,學生只是照方抓藥,按部就班的照著實驗教材上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訓練,并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因此,應用轉化醫學的教育理念,我們將對實驗課進行了改革。主要方向是開展創新性綜合實驗,培養以研究為目的的學生綜合性設計和實施實驗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具體實施方案如下: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給予實驗課題,由學生自己通過查找文獻資料和書籍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方案經老師審核通過后學生完成實驗。無論實驗結果成功與失敗,學生需要完成實驗報告,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并與已有的研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自己的突破點和存在的問題。開展創新性綜合實驗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應用已有的理論知識設計、完成實驗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論與展望

第3篇

關鍵詞:高職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 制約因素

醫學微生物學是高職衛生院校重要的基礎課程,是學習臨床專業課程的前提,也是將來從事臨床工作的必須學科。醫學微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高職衛生院校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應切實體現醫用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加強和突出實驗教學,以實驗為基礎和媒介培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以實驗教學引導、補充、強化理論課教學。但實驗教學絕不僅僅是從課堂到實驗室那么簡單,還要增強學生基礎知識和實驗操作的銜接能力、課堂組織、實驗預習以及實驗基礎操作等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所以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受著學生醫學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學習現狀、動手操作能力與課程設置等環節的制約,很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1生源現狀

面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讓無業者有業,讓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于是,教育部門放開招生,各類職業院校紛紛擴大招生規模,職業教育得以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生源質量的下滑,導致他們在踏進校門后,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點、學習態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顯不同于本科學生的特點。通過這幾年的工作和調查我發現高職學生主要有以下特點。

1.1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相對較低

高職院校學生接收的是專科層次教育,生源入學分數普遍較低,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高職衛生院校是文理科兼收的招生體制,學生接觸的醫學微生物學知識少,部分學生上課不能理解教學內容,導致不學、厭學現象嚴重。并且文理科畢業生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基礎操作水平上的差異性,給醫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1.2自我約束能力差

高職院校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課堂紀律。上課期間玩手機、看小說的現象比較嚴重,教師講解時視若罔聞,隨意性比較大。在實驗室不遵從教師的指導,隨心所欲、或者只看不做、遠遠觀瞧,或者在老師不注意時任意使用實驗用品,給實驗造成不良后果。

1.3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職高專階段的學習不同于中學時期的學習,學習科目多,教學速度快。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多的自,學習途徑具有多樣性。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比較差,大多數學生沒有認真聽課并做課堂筆記的習慣。課堂練習隨寫隨扔、甚至不寫,課堂提問無人應答,教師基本上都在自問自答、自講自聽。

1.4學習方式簡單、直觀

高職高專部分學生學習方式簡單、直觀,學習方法單一死板、只會死記硬背、不會舉一反三,不愛動腦筋、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上課堂演示實驗,一部分學生只是看過即可、不分析、不總結,不記錄。造成在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獨立解決。

綜合以上,教師既要強調學生微生物理論知識學習,又要重視微生物實驗技能的培養。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切實提高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以培養出理論和動手操作能力全面的學生,更好地為臨床工作打好基礎。

2課程設置

由于學生原有基礎知識儲備、智力水平參差不齊,編班時難于做到分層編制,加上教材起點偏高,教學時數緊張,這就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很難準確把握教學進度、教學深度,很多時候在預定的時間內完不成課堂教學任務。這些情況,都極大地影響著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2.1相對于學生的現狀教材起點偏高

高職衛生院校的醫學微生物學教材起點相對偏高。部分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不能完全理解新知識,不會識別、掌握知識要點,逐漸跟不上教學進度;加上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良、學習行為不連貫,難以做到整堂課精力集中、認真聽講,導致聽不懂后續的課程內容;更有個別學生基礎太差,盡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仍聽不懂所有的課程內容。表面上給學生以學習負擔重,理解上有難度的假象,讓一部分學生產生畏難心理,放棄學習。另外教材中安排的學生實驗沒有基礎的實驗操作,在不認識實驗儀器、沒有實驗操作經驗的情況下安排的較高水平的學生實驗,就像空中樓閣,海市蜃樓。

2.2教學學時緊張,不能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第4篇

關鍵詞 計算機教育;信息素養;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1-0042-03

Train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Hu Shan, Liu Y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from the way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our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 etc.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Our aim i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form their scientific ways of thinking and expand their medical research capacities using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o maintain the persistent vital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Key words compu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quality; medical students

Author’s address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060

計算機技術已深入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從醫院診療設備技術的日新月異到醫學科研工作的不斷創新,計算機技術已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從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需求來看,無論是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或者是成為一名醫學科研工作者,在學習階段培養信息素養,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拓展未來職業道路的重要手段。

計算機基礎是中山醫學院醫科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接觸到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其在計算機基礎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現實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會共同面對這樣的問題:計算機教育是否僅僅局限于計算機工具和軟件的使用?如何才能讓信息素養在個人的學習生涯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也有學者質疑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1]因為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學習了如Office辦公軟件或者某種程序設計語言,入學以后能夠通過相應的計算機能力水平測試的則不需要參加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那么大學階段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僅僅是對中學階段所學知識的重復嗎?

本文結合上述問題探討如何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點,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為導向,合理設置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質量,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信息素養。

1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醫科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現狀

目前,中山醫學院針對醫學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具備信息技術的應用素質與軟件工具的綜合使用能力。

根據2009年醫藥類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醫藥類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課程設置和基本要求”的指導性綱要文件,提出2+X的課程設置體系,其中“2”代表大學計算機基礎(醫藥類)和程序設計基礎兩門必修課;“X”包括數據庫基礎及應用、醫學多媒體及其在醫學中應用、醫學成像及處理技術、醫學信息分析與決策等4門選修課。

中山醫學院醫學專業的五年制本科教學安排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總學時為90學時,其中理論課和實驗課各占45學時。該門課程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學年開設,主要包括3部分內容:計算機文化基礎(包括網絡基礎知識、Office辦公軟件應用等)、數據庫基礎和程序設計基礎。針對這些教學內容,在教學工作中總會有一些問題。

1)如果單純從課程內容來看,大部分是進行普及性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學,已被統一到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等級考試體系之下,如何形成具有醫學特色的教學體系?

2)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理論知識不斷膨脹,而教學時數卻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如何才能通過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平衡這兩方面的關系?

3)由于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軟件的時效性,會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質疑,如何克服這種只針對軟件工具的學習方法,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 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為導向,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醫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良好的信息素養的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3個原則。

第5篇

物理學是醫學院校高職各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自然科學基礎類課程。它與醫學的關系源遠流長,是醫學發展與進步的基礎、工具、階梯。醫學的所有儀器都離不開物理學原理和技術[1]。物理教育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等各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對當前接受衛生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說,部分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對其今后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梳理一下,讓學生明白高職高專醫學類院校開設《物理學》課程的重要性,只有認識了其重要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會提高,否則,如果學生認為開設《物理學》課程是可有可無,物理是可學可不學的,學了物理學對我今后也沒什么用,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是大大減弱。

本文從兩個角度來闡述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開設《物理學》課程的重要性。

首先,從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當前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形勢下,開設物理學課程不光是物理基礎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思維方法、科學精神熏陶。高職教育是培養有較強動手能力并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職各專業開設物理課的目的就是要綜合培養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培養學生開闊的思維,激發探索和創新精神,增強其適應能力。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文化課,以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質結構和運動的基本規律為目的,是整個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發展的基礎,物理學的思想、方法正在廣泛地滲透到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中,物理知識不僅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也是科學地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基礎。同時,物理學知識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生產,科學研究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通過物理課學習,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物理知識和技能,也可從知識和技能中領悟到物理學家優秀的品質,了解其物理思想和方法,并能在今后學習和生活中加以指導和應用。而當前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入學門檻的降低,使得入學學生的物理基礎也下降。作為高職學生,實行“3+2”的入學模式,即以初中為起點進入到高職教育,這部分學生物理知識有限,所以如果在高職教育中開設物理課則有利于其豐富物理知識,擴大知識視野,增加科學常識,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增強競爭力。

其次,從專業培養角度來看,物理學是醫學的基礎課程之一。醫學是以人體生命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綜合科學。而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就存在機械的、熱的、電的和磁的、原子及原子核的運動等,因此,要正確理解生命現象的原因和領悟生命現象的本質,對正常的、異常的生理過程進行理論解釋,以及學好醫學基礎及專業課程,都需要物理學中相應的力學、分子熱力學、電磁學、光學、原子及原子核的知識為基礎。如人體的骨骼、關節、胃腸、心臟等都存在著簡單的機械運動;血壓、血液黏度、血液流速、血管彈性等需要力學和流體力學知識來揭示規律;眼睛是一個光學系統,需要光學知識;體溫的調節、能量的轉換等則需要熱學知識等等,所以,要學好醫學,掌握一定的物理學基礎知識是完全有必要。同時,物理學也是醫學發展與進步的基礎、工具和階梯。醫學所有儀器都離不開物理學原理和技術。醫學要研究各類物理因子(如各種力、溫度、聲和超聲、可見光、紅外光和紫外光、X射線、激光)對人體的作用機制,實現對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就需要各種各樣的醫學設備。而從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原理到儀器的原理、技術都離不開物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1]。如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心電圖機、腦電圖機、顯微鏡、激光器、B超機、纖維內鏡、X射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T)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物理學基礎知識,對于醫學儀器的掌握和使用,為更好開展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物理學和醫學的關系千絲萬縷,不可分割。假如說學生不具備一定的物理知識,而又要想學好醫學的基礎知識和醫學臨床科學,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特別是當前學生物理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的基礎下,要想更好地學好醫學,為今后更好開展醫護工作,則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所以,對于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開設物理學課程對于學生學好醫學知識、掌握醫學技能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因此,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開設物理課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作為一個現代醫學工作者要想順利地做好本職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當然,筆者雖然分析了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開設物理課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其教學效果,還需要學校、老師、學生的重視和相互配合,這樣才能大力提高我們的人才培養水平。

第6篇

在醫學影像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理念,可以改變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促使影像教學中注重發現問題、尋找證據、分析證據、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問題分析能力,為使學生成為優秀的醫務人員奠定基礎。所以,在醫學影像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理念,可以革新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從說明循證醫學展開,對醫學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與教學改革實踐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醫學影像教學;循證醫學理念;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一、循證醫學說明

循證醫學是一門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其核心思想是強調任何醫療決策的制定應當遵守科學依據,將醫者的專業知識、研究證據、病人的選擇結合在一起,綜合分析,提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由此可以說明,循證醫學的三大要素為:最佳證據,也就是通過臨床試驗,深入、詳細分析試驗結果,得到最佳、最有利的醫療證據。專業知識,就是醫生通過學習及臨床治療中所得到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病人的選擇,就是病人從自身情況及需求的角度出發,選擇最適合的診療方案。因此,循證醫學理念是“循、證”,即對醫療證據進行尋找和證明。

二、醫學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與教學改革實踐

(一)醫學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傳統的影像教學的局限性較為明顯,原因在于教學活動中只單純憑借個人和少數臨床實踐經驗、醫學基礎理論教授和指導學生,這使得教學的說服力不強,對學生未來工作有很大影響。而循證醫學的提出,可以改變醫學影像教學的現狀,促使醫學影像教學中樹立循證醫學理念,注重知識培訓和臨床實踐。1.在知識培訓方面,醫學影像教學應當注意強化的內容是:(1)對循證醫學基礎知識的運用。應當在重要的數據庫、網絡檢索、循證醫學文獻等方面,對基礎知識進行正確的評估,確保循證醫學基礎知識的合理運用,并且使理論與案例相結合,以便影像教學中循證醫學基礎知識的運用,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2)診斷性實驗知識的運用。對于診斷性實驗知識的運用,要保證其內容真實、準確、完整,包含試驗設計思路、設計標準、統計學方法、試驗步驟等等。(3)相關影像學知識。學生應當將自主學習所遇到的問題,搬到教學活動中,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尋找證據、評價證據,利用證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2.在臨床實踐方面,影像教學需要注意強化的內容是:(1)在臨床實踐中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2)利用網絡資料、相關文獻等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證據。(3)正確評價證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合理性。(4)依據證據并結合影像學知識及病人的選擇,提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執行決策方案。

(二)基于循證醫學理念的醫學影像教學的改革實踐為了充分說明循證醫學理念的應用使得醫學影像發生了變革,筆者引入一個醫學案例,即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綜合以上循證醫學理念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從循證醫學理念出發,具體分析論證以上案例的內容是:1.提出問題。即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如何?2.尋找和發現證據。在循證醫學網站、學校圖書館、中國醫學文獻數據庫中查找證據。3.評價證據。按照納入排除原則及QUAS原則,對所查找的證據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4.解答問題。64層螺旋CT是一種顯示冠狀動脈狹窄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的無創性檢查方法,但因與之相關的文獻較少,且文獻質量不高,無法準確判定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

綜合以上內容的分析,可以確定循證醫學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醫學影像教學中應用循證醫學理念,可以改革影像教學,使影像教學水平提高。所以,在我國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今天,將循證醫學理念引入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對于創新和優化影像教學有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白芝蘭,戚威,張曉娜,等.循證醫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1,17(32):163-164.

[2]李長勤,閆呈新,朱建忠,等.循證醫學在影像學研究生教學中的價值[J].循證醫學,2012,12(5):314-316,320.

第7篇

[關鍵詞]康復醫學;醫學教育;人才培養

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前提下,我國各個領域都得到了促進,其中醫療事業發展的非常突出。各種先進的醫療理念、醫療設備、醫療方法出現在市場中,近些年我國康復醫學發展的非常突出,這是最新興起的一門學科。康復醫學是一門有關促進殘疾康復的相關書籍及患者康復的醫學學科,其主要目的就是康復,進而應用一些關于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和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醫學學科。現今已經是繼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之后的第三醫學。實際上康復醫學是在二戰后被提出的,初時主要以殘疾人作為服務的主體。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康復醫學不斷的完善起來,現階段更是被廣泛的應用到醫療事業中,但是在康復醫學不斷的發展中,逐漸的發現相關的技術人才非常的缺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培養的模式不完善,大大制約了康復醫學的發展,因此對于康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的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筆者將進行以下主要論述。

1康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概述

1.1明確培養的目標

雖然康復醫學起源很早,但是在我國發展的卻比較晚,在很多方面的發展還很不完善,尤其在康復醫學的教育方面,更是剛剛起步。很多學校在創辦初期并不是為了康復醫學的教育,多是在臨床醫學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很多學校名義上是進行康復醫學教育,實際上就是照搬臨床醫學的內容,只是加了一些康復醫學的基礎知識,就稱為是康復醫學教育。很多學生畢業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職業,有些是康復醫師,有些是康復治療師,一些就是臨床醫師了。雖然這樣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給國家提供了康復人才,短暫的滿足了要求,但由于其在學習時,目標不明確,教育定位也不清晰,造成了一定的混亂,自然教學質量就不高。所以在進行康復醫學人才培養時,就必須要明確培養的目標,明確自己的定位[2]。在實際的教育中,康復醫學教育主要有康復醫學專業教育以及康復技術專業教育等兩方面。①康復醫學專業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培養康復醫師的專業,主要的教育內容要醫學的基礎知識以及臨床醫學的專業知識等兩大方面,此外還有康復醫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即康復評定、物理療法以及臨床康復等幾個方面。其在培養的過程中,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形式,培養出具有“德智體美勞”的全能型康復醫師,這樣才能真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②康復技術專業教育:通常情況下康復技術專業教育主要概括為,進行康復治療的醫師(比如PT師)培養教育在專業。其主要的教學內容有醫學的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常規的臨床醫學知識,但還是以康復技術的主業知識教育為主。其也是需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德智體美勞”的全能型康復治療師。

1.2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

不管是任何知識的教學,在制定教學方案時,首要考慮的內容就是學生的發展情況、專業以及我國市場行情,不要一味地學習、照搬一些國內比較優秀的教學方案,更不能照搬國外關于康復教育的教學方案。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整體考慮我國實際的發展狀況,然后再與傳統的康復醫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制定出適合我國發展,具有我國獨特特點的康復醫學教學計劃,為人才的培養做好準備。對于不同的專業要設計不用的教學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①康復醫學專業:該專業主要培養的是醫生,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以及安排教學方案時,有圍繞臨床醫學的知識來進行,其次才是學習關于康復醫學專業的相關知識。當然這里所說的康復醫學不是較為系統的康復治療知識,而是針對康復評定、臨床康復、康復治療等幾方面來進行學習的。②康復技術專業:該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康復治療師,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各種康復治療的技術,以及一些醫學的基礎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以便為康復治療技術打下學習的基礎。相比于康復醫學專業來說,康復技術專業是近年新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培養模式,所以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以培養應用型的人才為主,要為臨床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方案要圍繞著康復治療技術以及康復訓練來展開。

1.3選擇或者制定合適的教材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教材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選擇或者編寫教材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各個康復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以及實際的情況,再進行教材的編寫和選擇。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教材還需要具有科學性、有效性、適用性、思想性、整體性以及教材內容的穩定性。

1.4注重實踐練習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由此可見,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的重視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際上康復醫學本就是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如果學生光掌握了基礎知識,不會實際的應用,那么在社會上如何發展。因此,在教育時,要突出康復醫學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多安排實踐訓練,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才是教育的關鍵所在,學生在今后的發展中才能切實地解決實際的問題,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3]。

2提高康復醫學人才培養實用性的方式

2.1要提高對康復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視度

現今康復醫學教育在我國發展已有10余年,但是教育的規模一直沒有發展,學生的數量也非常少,對于人才的培養更是供不應求。歸根究底的原因還是對康復醫學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視度不高,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還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加大對康復醫學教育的宣傳力度,可利用電視新聞,網絡媒體等進行宣傳和報道,還可在各個醫學單位的招生簡章上,添加康復醫學教育這一項,點明教育的目標、模式以及發展的前景,以便吸引更多的學生。此外國家的相關部門也要提高重視力度,建立健全康復醫學專業教學體制,促進康復醫學教育的發展。②擴大招生的規模。為解決康復人才緊缺的問題,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一些高等學校也設置康復醫學教育的相關專業,還可以解決畢業生就業的問題。③要提高質量意識,提高康復醫學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現有的教育院校要強化教學的管理,提高康復醫學理論知識、臨床實踐等方面考核的標準。此外還要建設質量的考核評估體系,強化檢查功能,確保人才的質量。

2.2要加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

師資隊伍的建設對于人才的培養以及康復醫學的發展有非常直接的影響。現階段,在我國康復醫學教育方面任教的一些教師,大多是學的其他專業,之后出國進修了康復醫學的相關知識,然后在回國之后,從事康復治療方面的工作,另外還要一部分教師是經歷過中專康復治療專業教育的,畢業后走入工作崗位,經過一定的實際鍛煉,但是只有專科的畢業證書,并沒有拿到大專的學歷。而我國教育部門有明確的規定,從事康復醫學教育的教師學歷不能低于學生的同等學歷,只能更高。該次可以看出,現有的師資隊伍完全不能符合要求。要想解決師資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可將其送至國外或者香港地區進行研讀深造,拿到本科學歷,這是現階段壯大師資隊伍的一個方面[4]。

2.3強化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比較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文化素質、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共同的發展。我們要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康復教育的全過程。在康復教育時,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臨床醫學基礎以及康復專業基礎的教育,還要加大對學生人文科學的基礎教育,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既要教會學生們知識,也要教會學生們做人,處理好課堂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學的關系,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較強專業知識以及較高綜合素養的人才[5]。

2.4強化實踐教學

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臨床實習是康復醫學主要的教育環節,其教學的管理、教學的質量以及教學的環境都會對康復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造成影響。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實踐的教學,在康復臨床教學的基地,要多建設實踐的設備,比如多媒體、實驗室、實際實習室等,為學生的實踐練習提供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3結語

通過文章以上的論述,可知康復醫學在我國發展的很晚,在很多方面的建設還不完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現今,我國相關部門對于康復醫學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也引起了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對于康復醫學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康復醫學的人才匱乏,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完善康復醫學的培養模式,不斷改革和創新,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康復醫學方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紀樹榮,劉建軍,常冬梅,等.中國康復醫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意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7(3):104-107.

[2]胡永善.華盛頓大學培養康復醫學住院醫師的啟迪[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0,6(3):121-122.

[3]徐水凌,嚴蕊琳.康復醫學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18):1124-1125.

[4]買曉琴,羅躍嘉.美國物理治療專業(PT)學位培養計劃[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1,7(1):31-32.

第8篇

    在高等院校連續擴招、規模擴大、學分制改革全面推進的新形勢下,醫學院校某些專業文理兼收,護理本科生源既有理科學生,又有文科學生,面對文科學生化學基礎薄、理性思維少、學習醫學化學困難多的情況,醫學化學課程面臨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我們應在教學中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發,重視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突出重點、剖析難點,加強實驗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院從實際出發,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大醫學化學課程的改革力度,制定“分層教學+基礎+滲透+擴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以期增強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與競爭能力。

    1  改革教學內容,實現分層教學[1]

    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教學活動的關鍵,根據護理學生文理兼收的特點,我們在教學內容上作優化調整,首先是提出明確教學目標,分掌握、熟悉、了解3個層次,讓學生先預習,做到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其次要重點突出,調整結構,如緒論或在每章的前言中與醫學有關的化學實例設計成問題來表達,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了闡明對醫學的意義,我們以現實社會中當前問題加以聯系,以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來設問和講解,對“克隆羊”、“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重大成就來源作簡介,又如講有機化學部分時補充了“烷、烯、炔的命名方法和原則”,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受益匪淺。對一些理論深奧、較抽象、難于理解的內容作了刪減,在保證醫學化學基礎知識的傳授時注意現代醫學與化學交叉和滲透,對護理學生將來用處大的知識點,如滲透壓、滲透濃度的概念和簡單計算以及等滲、低滲、高滲的掌握和理解作為較強的要求。加強與現代醫學發展密切相關新知識的講授,如表面活性劑學、生物電化學、化學生物學等。

    除這種教學內容作優化外,還對課堂教學傳統模式進行改革[2],要求教師備課充分,查閱更多資料,一節課40 min,其中用25~30 min對全體學生講授基礎和重點知識,速度放慢一點,用10~15 min對理科學生則講難點和擴展點,文科學生此時可以看書、看筆記、理解和消化重點基礎內容和知識點。這樣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知識面擴大了,此時,化學與醫學的滲透知識也加強了。

    2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3]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而課堂教學為教師提供了舞臺,教師是“表演藝術家”,因此課堂教學是關鍵,而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前準備,我們重視集體備課,強調教師既要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又要備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學生情況來調節我們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做法是:(1)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在引入新課時講解一些化學與醫學相關的知識,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在講解一些知識點時多用啟發式提問方式,以訓練學生理性思維,個別文科學生雖然有些聽不懂,但他們記憶力比較強,我們就要求這些學生先認真聽課、看書,記住一些內容、知識點,在階段性復習小結時再進一步理解消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3)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對一些微觀世界的內容,如化學反應過程、電子云空間圖形、雜化軌道理論、共價鍵的形成等,運用多媒體可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加以宏觀模擬,增強學生對教學課程的直觀性、現實性、趣味性和活潑性。課件上有些內容注明文、理科學生要求,難一點、抽象一點的內容就注明理科學生理解或掌握。如理科學生理解有機化學分子結構,我們運用多媒體動畫效果,使化學構造和立體異構等難點更形象,再經老師講述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關鍵詞】  醫學化學;教學改革;護理;分層數學

    在高等院校連續擴招、規模擴大、學分制改革全面推進的新形勢下,醫學院校某些專業文理兼收,護理本科生源既有理科學生,又有文科學生,面對文科學生化學基礎薄、理性思維少、學習醫學化學困難多的情況,醫學化學課程面臨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我們應在教學中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發,重視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突出重點、剖析難點,加強實驗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院從實際出發,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大醫學化學課程的改革力度,制定“分層教學+基礎+滲透+擴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以期增強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與競爭能力。

    1  改革教學內容,實現分層教學[1]

    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教學活動的關鍵,根據護理學生文理兼收的特點,我們在教學內容上作優化調整,首先是提出明確教學目標,分掌握、熟悉、了解3個層次,讓學生先預習,做到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其次要重點突出,調整結構,如緒論或在每章的前言中與醫學有關的化學實例設計成問題來表達,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了闡明對醫學的意義,我們以現實社會中當前問題加以聯系,以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來設問和講解,對“克隆羊”、“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重大成就來源作簡介,又如講有機化學部分時補充了“烷、烯、炔的命名方法和原則”,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受益匪淺。對一些理論深奧、較抽象、難于理解的內容作了刪減,在保證醫學化學基礎知識的傳授時注意現代醫學與化學交叉和滲透,對護理學生將來用處大的知識點,如滲透壓、滲透濃度的概念和簡單計算以及等滲、低滲、高滲的掌握和理解作為較強的要求。加強與現代醫學發展密切相關新知識的講授,如表面活性劑學、生物電化學、化學生物學等。

    除這種教學內容作優化外,還對課堂教學傳統模式進行改革[2],要求教師備課充分,查閱更多資料,一節課40 min,其中用25~30 min對全體學生講授基礎和重點知識,速度放慢一點,用10~15 min對理科學生則講難點和擴展點,文科學生此時可以看書、看筆記、理解和消化重點基礎內容和知識點。這樣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知識面擴大了,此時,化學與醫學的滲透知識也加強了。

    2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3]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而課堂教學為教師提供了舞臺,教師是“表演藝術家”,因此課堂教學是關鍵,而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前準備,我們重視集體備課,強調教師既要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又要備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學生情況來調節我們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做法是:(1)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在引入新課時講解一些化學與醫學相關的知識,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在講解一些知識點時多用啟發式提問方式,以訓練學生理性思維,個別文科學生雖然有些聽不懂,但他們記憶力比較強,我們就要求這些學生先認真聽課、看書,記住一些內容、知識點,在階段性復習小結時再進一步理解消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3)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對一些微觀世界的內容,如化學反應過程、電子云空間圖形、雜化軌道理論、共價鍵的形成等,運用多媒體可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加以宏觀模擬,增強學生對教學課程的直觀性、現實性、趣味性和活潑性。課件上有些內容注明文、理科學生要求,難一點、抽象一點的內容就注明理科學生理解或掌握。如理科學生理解有機化學分子結構,我們運用多媒體動畫效果,使化學構造和立體異構等難點更形象,再經老師講述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3  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在學習醫學化學時不僅要動腦,更要學會動手。通過實驗教學不僅使學生能夠加深對化學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訓練學生實驗技能,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科研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分小班上實驗課,這樣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增強學生動手機會,提高操作技能。對理科學生多開設綜合實驗,少開設驗證性實驗,因為這些驗證性實驗大多是重復一些基本實驗操作,使學生失去對實驗課的興趣,一般選1~2個有代表性的實驗。而開設綜合性實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實驗方法和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思考問題,拓展知識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對文科學生則選擇教科書上已有的實驗,以提高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這樣文、理科學生對實驗教學都很滿意,教學效果好,實驗成績中優生比例從原來的30%增加到43%,良好比例從原來的37%增加到45%,無不合格的學生。

    4  加強習題訓練,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在學生對作業和習題的掌握上,因此教師除集體備課時強調習題的精心編選、重視引導學生解題、消化學習內容外,還要及時了解學生情況、收集學生信息,特別是更要充分了解文科學生對作業、習題的掌握情況。我們針對學生現狀,在講例題、作業點評時注意學生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培養,精心選出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習題。同時要注意習題的典型性,能反映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作業和考核上對文、理科學生區別對待,文科學生增加基礎知識題,減少計算題量,理科學生增加計算題量和較抽象的、較難的習題。這樣處理有利于分層教學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堂教學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應重視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教師在導學上下功夫,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合個性化、學習計劃的制定,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自主學習。我們組織了課外興趣小組,為學生提供提問和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的場所,教師有時也參與進去,進行答疑。由此,文科學生在課外爭得了學習的主動性,問題得到了解決,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建芳.無機化學內容重組及分步教學淺議[j].大學化學,2005(2):8689.

第9篇

作者簡介:萬曉冬,男,漢族,研究生,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外科教研室秘書,研究方向:胃腸外科。【摘要】病例討論是臨床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可以加強醫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理論的掌握。結合及運用,建立和完善科學而縝密的臨床思維,培養醫學生的求知欲與創造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

【關鍵詞】臨床教學;病例討論

病例討論是在臨床實踐中培養醫學生將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同時也是訓練醫學生臨床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討論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思維的深度與靈活性,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加深醫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理論的理解,運用及提高,幫助醫學生建立科學而縝密的臨床思維,良好的臨床作風與醫德,使醫學生迅速,順利地從醫學理論學習者過渡到醫學臨床實踐者,它在臨床教學中的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1 有助于醫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理論的掌握及運用

病例討論的基本要求和環節包括:典型或疑難病例的準備、患者資料的收集與基本分析、集體查房、集中討論確定診斷和鑒別診斷、確定進一步檢查方案、評估病情的發展和演變、評價預后等內容。醫學生必須首先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其次進行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后才能發現重要線索,然后結合實驗室和特殊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鑒別,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最后提出比較符合患者客觀征象的臨床診斷。例如,一個因“頭痛,嘔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詳細詢問頭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質,發作的持續時間,程度,緩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發熱、意識障礙、抽搐,有無外傷史以及有無高血壓病等,這就要求醫學生掌握能引起頭痛的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診斷要點及相關的鑒別診斷以及解剖學、功能學和影像學的知識。同時,醫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體格檢查的方法,做到不遺漏每一個陽性體征,從而為提高完整的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一過程使醫學生在學習中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對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基本理論加深了理解,同時學會了理論聯系實際,更好靈活地運用知識。

2 有助于醫學生建立科學而縝密的臨床思維

一個診斷的正確與否,關鍵還在于是否擁有科學而縝密的臨床思維,而對大量的臨床資料,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分析和思考問題,是每一位臨床醫生必須面對的挑戰。臨床醫學生應以臨床為主,將癥狀、體征、化驗和特殊檢查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抓住主要矛盾,科學地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可靠的診斷。通過臨床病例討論這一過程,臨床醫學生將學會掌握科學而縝密的臨床思維。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壓,而且心臟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癥狀,進一步檢查除了應該做腹部B超和生化檢查,還應該做心電圖及心肌的酶學檢查,”從而明確診斷,從這一病例分析中,學生不但鍛煉了臨床思維的深度,還鍛煉了思維的廣度和靈活性。

同時,科學而縝密的臨床思維有時不能僅靠個體的獨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廣益,廣泛研討才能形成。病例討論可以起到啟發、誘導和取長補短的作用,每一位同學在臨床實踐中所掌握資料的深度、知識面的廣度、分析問題的角度均有所差異,某些情況下,他人的意見可能正是自己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長的今天,臨床醫生的知識的更新離不開相互學習。總之,通過病例討論,我們將學會全面地辨證地思考問題,將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應用于病例討論中將使我們的臨床思維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廣度上達到更高的境界。

3 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造能力

新時期的醫學教育不應單純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技能,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臨床病例討論的活潑、民主、平等、融洽的氣氛可以激發同學熱情、好奇、主動、愉快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探索精神。醫學教育除了教授理論知識外,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能力,引導同學如何思考,如何剝繭抽絲一步步得出正確的結果,在引導同學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同時激發同學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想象力、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具有相當的促進作用。比如一個胸痛的病人,同學一般都會考慮到胸部疾病,老師還要啟發學生是不是還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現胸痛,心臟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時還可以配以多媒體等教學形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這些都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創造能力。

4 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良好醫德醫風

第10篇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教學法;創新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7-11

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而創新在于擁有高素質的人才,國際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爭奪日益激烈,最終各國都把關注焦點聚集在教育上,促使教育不斷變革。

現階段,我國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階段,也遇到了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要優先變革教育,要培養創新性人才。

我國傳統教育多采用授課教學法,即把已有的知識灌輸到學生頭腦中,然后應付考試。這種學習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影響我國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以創新為核心要義的素質教育就顯得特別重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高級形式。在創新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掌握創新性學習方法。

對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一般分顯性和隱性兩種。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顯性因素,包括課程內容改革、教學環境塑造、教學方法改革等。隱性因素是指課外科技活動、校園文化等。本文就顯性因素中的教學法改革進行探索。

一、傳統教學法對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局限性

傳統教學法即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是指老師根據教學大綱,選定合適的教材,按教學計劃分章節備好課,然后把課程內容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地講授給學生。學生通過課堂聽講,理解記憶課堂知識。

這種方法有利于老師系統地傳授課本知識,一次性傳授知識量大,教學速度快,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基礎知識。

例如,在“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我們安排章節中最基礎的理論知識部分進行LBL教學,特別是細菌學和病毒學部分的基礎理論知識部分、真菌和人體寄生蟲學的總論部分。這種安排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這門課程的基礎知識,節約學習時間,加快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率。

但LBL教學法主要是老師主動地講授,學生在臺下被動地聽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發揮,不利于對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

二、與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相關的教學法

1.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對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創造的一種教學法,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這種方法以問題為中心,以病例為先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是一種啟發式教育,在醫學教育中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核心目標。

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權。

有研究表明,PBL教學法能提高醫學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有研究表明,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法,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各種能力,提升他們綜合素質。

例如,我們在細菌學各論的腸道桿菌部分的教學中嘗試采用了PBL教學法。全班學生分為五組,每組十個學生左右,每組選擇一至兩個問題。

其中一問題如下:某男,35歲,因腹痛、膿血便3天來醫院就診。病前患者有幾次室外小攤飲食,3天后突然發熱,體溫38.2℃,畏冷,伴腹瀉,下腹部陣發性疼痛,大便每天多次,有時每小時幾次,少量膿血便并且以膿為主,伴里急后重,無惡心和嘔吐,小便正常。既往體健,無慢性腹痛、腹瀉史。問此男性可能感染了什么腸道桿菌?此腸道桿菌的致病機制怎樣?談談它與其他幾種常見腸道致病菌的區別。

留給學生兩周時間熟悉教材和查閱資料,制作PPT,再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專題交流討論。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后老師解答問題并對知識要點進行總結。

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能力。因此PBL教學法是一種培養學生創新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

2.案例教學法對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影響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是起源于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法,授課老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案例,從案例中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意識。

案例來自真實事例,是對發生事件的綜合描述,是學生通過真實案例能得到啟示的例證。李巖等在中醫藥院校“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教學中,采用大量案例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就是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創新性、探索性地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我們在厭氧性細菌部分的教學中引入以下案例:某建筑工人幾天前在工地勞動不小心被一銹鐵釘刺入左腳底,當時簡單包扎止血,幾日后傷口愈合。近日出現右腿麻木、疼痛,同時出現咀嚼不便,吞咽困難,最后出現牙關緊咬、角弓曲張、全身抽搐等癥狀。請分析:該患者可能感染了什么病原菌?該病原菌結構有什么特殊之處?其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點?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

這樣引入日常案例,學生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認真扎實學習基礎知識,并用其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法對大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法(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Larry K.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團隊協作精神 。

發生醫療事件后,往往需要不同專業醫師團結協作來共同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TBL教學自創立以來就在醫學教學中得到快速應用與發展。

川北醫學院在2008級、2009級、2010級的270名學生的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采用了TBL教學法,經考核后發現TBL組考試成績得分明顯高于傳統組,證明TBL教學是進行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綜合能力,值得推廣。

吳瑩等利用TBL教學法進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證明該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能力。

我們在皰疹病毒的教學中嘗試運用TBL教學法,把學生分為4個不同的團隊,依次分配學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先小組討論,再小組間討論,最后老師作歸納指導。

運用這種教學法,學生肯鉆研、肯動腦、討論熱烈,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也逐漸清晰。

最后與傳統教學法的平行班比較,TBL教學班成績明顯突出,特別是解決創新性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可見此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

三、結語

《回答未來的挑戰――羅馬俱樂部的研究報告》一書中指出:“為了要長期地生存下去,尤其是為了要在動亂、變化或不連續的時代中長期生存下去,另一種形式的學習是更為必要的學習。這是一種可以帶來變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統地闡述問題的學習――我們將稱它為“創新性學習”。

這是就整個人類而言的創新性學習方式。大學生的創新性學習是整個人類創新性學習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的創新性學多是指基于課程的學習。

我們就“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采用不同的教學法,發現這些方法的采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鞏固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利于運用課程基礎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總之,它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

下一步我們計劃嘗試對幾種教學法進行多樣化的組合式教學,探索最有利于提升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教學法。

參考文獻:

[1]樂伶俐.論高校的創新性學習[J]. 現代大學教育,2012(1):57-59.

[2]Hmelo-Silver C.E.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learnres lear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16 (3): 235-266.

[3]馬玉龍,趙林靜,楊保勝.PBL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8):108-109.

[4]夏安周,彭 冰,邢淑華.案例教學法在《藥理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6):73-74.

[5]李 巖,李 明,鄺棗園,等.中醫藥專業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3).

[6]胡兆華,艾文兵,簡道林.TBL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及其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和前景[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8):105.

[7]李雪璐.TBL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2(18).

第11篇

摘要:文章選取蚌埠醫學院A屆和B屆本科生作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對其進行常規教學和引入EBM的教學。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授課后的信息素養總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學生授課后的科研能力總分高于對照組。因此,在醫學文獻檢索中引入EBM知識,有助于促進醫學生對EBM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應用,激發其學習科研技能的興趣,從而達到提升醫學生信息素養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G2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7-0095-03

循證醫學(EBM)是一種新型醫學決策模式,其主要理念是基于最佳研究證據,綜合考慮個人經驗,制訂科學、全面的臨床決策,這種醫學決策模式避免了傳統的經驗醫學模式中依靠醫師個人經驗、動物試驗或基礎研究理論推導等制定醫學決策的方式,摒除了經驗醫學模式可能帶來的無效或錯誤診治決策,使醫學決策過程更多地依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能夠更加科學地應用于臨床。EBM模式的核心活動是對醫學科研信息進行合理評價和科學利用,學習和實踐EBM對醫學生信息素養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與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發達國家將EBM作為醫學生的必修課程范圍相比,中國醫學生的EBM教學相對不夠規范,多是以講座培訓及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其重視程度較低,只有少數醫學院校將EBM納入臨床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程[1]。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醫學生的傳統必修課程和循證醫學核心方法之一,醫學文獻檢索就擔負起了傳播循證醫學知識、滲透循證醫學理念的任務。但在目前國內的醫學文獻檢索教學中,教師多是以簡介EBM數據庫檢索方法來作為該部分課程的主要內容,而未能在檢索醫學中系統性地引入EBM知識,這也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筆者選取蚌埠醫學院A屆和B屆臨床醫學專業在校本科生(五年制)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60名和64名。其中,A屆本科生于2013年接受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教育,B屆本科生于2014年接受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教育,筆者將A屆學生作為對照組,將B屆學生作為觀察組,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構成、醫學專業分布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教學方法

對照組學生采用常規醫學文獻檢索教學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涉及EBM教學內容時,以講解Cochrane圖書館檢索方法作為主線,必要時針對系統評價(SR)、薈萃分析(Meta分析)、隨機對照試驗(RCT)等研究類型及EBM相關知識時進行補充簡介;觀察組學生采用新編的醫學文獻檢索教學課程內容進行教學,主要是在引言部分詳細講解EBM觀念,在涉及EBM教學內容時,由流行病學教師講解臨床流行病學及EBM相關基礎知識,主要從試驗設計、偏倚的產生和消除、Meta分析或SR統計學等方法學層面進行講解,而后根據學生的專業以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形式對Cochrane圖書館及其他常用生物醫學數據庫中RCT、SR、Meta分析文獻的檢索方法進行教學和講解。兩組學生在接受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教育的同時,均未接受其他有關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及EBM相關知識的教學或相關培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依據

對兩組學生接受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教育前及教育后的信息素養和科研能力進行評價和比較。信息素養的評價運用李玉玲等[2]制定的評價標準,主要分為信息意識與需求、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評價與利用、信息行為規范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共有25個調查問題,滿分25分,總分為100分;科研能力的評價運用彭波等[3]采用的評價標準,主要分為科研基礎知識(總分39分)、統計軟件操作技能(總分33分)、論文寫作知識(總分27分)、統計學知識(總分21分)等四個維度,總分為12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同組授課前后的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進行處理,兩組之間的比較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處理,均以P

2 結果

2.1 檢索醫學中系統性引入循證醫學知識對醫學生信息素養的影響

評價結果顯示,兩組學生授課前的信息素養總分和各子項評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102~0.657,P>0.05),兩組學生授課后的信息素養總分和各子項評分均較授課前顯著提升,授課前、后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518~7.116,P

2.2 檢索醫學中系統性引入循證醫學知識對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影響

評價結果顯示,兩組學生授課前的科研能力總分和各子項評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095~0.723,P>0.05),對照組學生授課后的科研能力總分和科研基礎知識子項的評分均較授課前顯著提升,授課前后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362、3.845,P0.05),觀察組學生授課后的科研能力總分及科研基礎知識、論文寫作知識和統計學知識三個子項的評分均較授課前顯著提升,授課前后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3.758~5.238,P

3 討論

3.1 循證醫學是連接文獻檢索技能與醫學實踐的橋梁

EBM模式要求醫生根據臨床實踐和可靠的臨床研究結果作為主要依據,最終達到發現和解決臨床問題的目的。在醫學研究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醫學科研文獻所承載的醫學信息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EBM迫使醫學工作者擺脫零散臨床經驗或指導意見的束縛,根據不斷更新的研究信息制定醫療決策。所以,EBM不僅可以優化臨床醫生的醫學決策,同時還能促進醫生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在校醫學生接受的大多是教材上的知識,這些知識雖然具有權威性,但與實際的醫學發展前沿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滯后性較為突出。EBM可以促進在校醫學生查閱最新的研究文獻,提高其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4]。在EBM模式下,文獻檢索技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知識技能,EBM讓醫學生將以往認為枯燥無趣的文獻檢索課與本專業知識密切聯系起來,提升了其學習興趣,也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過程中養成了對最新文獻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利用的好習慣。

3.2 循證醫學的本質是對文獻信息的方法學評價體系

針對文獻信息的評價和利用是EBM的主旨觀念,EBM從本質上是一個“求證、評證、用證”的綜合過程,其中“評證”是核心環節。EBM要求醫學研究者以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為基礎,在提高研究質量的同時利用高質量的研究結果作為證據,這才引申出了以SR、Meta分析、RCT為核心的高質量證據定義,文獻信息的獲取只是循證醫學的次要過程,而對文獻信息的方法學評價過程則是EBM的靈魂所在。因此,要想使醫學生通過接受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教育接受并理解EBM,不能讓醫學生將其簡單地理解為擴充對Cochrane圖書館等新型文獻數據庫的檢索,而是要讓學生注重對證據評價體系方法學基礎的理解,做到“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3 在檢索教學中系統性引入循證醫學知識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一般被定義為“能夠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或“一種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統并能鑒別信息的價值、選擇獲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獲取和存儲信息的基本技能”[5]。在信息化社會信息已被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而受到廣泛重視,醫學生必須具備足夠優良的信息素養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而文獻檢索教學在形成和提升醫學生信息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授課后的信息素養總分及信息意識與需求、信息評價與利用兩個子項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5.417、4.775、4.308,P

3.4 在檢索教學中系統性引入循證醫學知識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科研能力

經驗醫學模式向EBM模式的轉變過程,使臨床科研成果成為醫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因而重視和加強對醫學生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盡早使醫學生具備較好的辯證思維和科研能力、樹立其通過科學研究來解決醫學問題的觀念對于提高當代醫學生的整體創新能力和醫學科學整體發展水平都是有利的[6]。文獻檢索教學本身就是形成醫學科研能力的重要課程,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授課后的科研能力總分及科研基礎知識、論文寫作知識和統計學知識三個子項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3.615~4.875,P

3.5 及時更新循證醫學知識是提高檢索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目前,高校醫學檢索教學普遍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現行的醫藥文獻檢索課程主要包括文獻檢索基礎知識、手工檢索工具、醫學數據庫和網絡醫學信息查詢等,教學內容安排通常不靈活、教學形式缺乏生動、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結合不夠[8]。此外,入學起點不同、學制學歷不同及專業學科不同的醫學生對文獻檢索教學的需求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文獻檢索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文獻檢索課的教學[9]。同樣,不同醫學生對于檢索課程中的EBM知識需求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就要求文獻檢索教師在借助其他學科師資力量的同時加深對EBM的理解,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近年來的國內研究已證實,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在EBM的教學中能夠發揮較好的作用[10],這種方案能夠使檢索中的EBM教學與醫學生的專業更加貼近,因此,在本研究的嘗試中,也采取了這種方式。

4 結語

在醫學文獻檢索中系統性地引入EBM知識,可以消除單純講解檢索知識給醫學生帶來的陌生感,有助于促進醫學生對EBM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其對文獻信息的利用能力,激發其學習科研技能的興趣,從而達到提升醫學生信息素養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邱紅燕.醫學本科生循證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及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9):194-195.

[2] 李玉玲,李亞峰,劉妍,等.吉林省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分析和對策[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11):23-27.

[3] 彭波,趙婷,彭怡然,等.新時期醫學生科研素質的現狀調研及培養途徑探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0):24-26.

[4] 劉紅芝.醫學文獻檢索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的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6):64-65.

[5] 沈涌,陳焱,公維錄,等.吉林大學醫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調查及其對信息檢索教學的啟示[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11):37-40.

[6] 陳心足,陳小龍,陸政昊,等.臨床前醫學生課外臨床科研能力的啟蒙與拓展:科研志愿者模式的探索[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4(1):120-124.

[7] 曲巍,閆佳,姜騰軒,等.循證醫學對臨床醫學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14(3):523-525.

[8] 劉娜,高春陽,蔡肖兵,等.高職醫學院校文獻檢索教學改革[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10):78-80.

[9] 賴李江.高職院校藥學文獻檢索教學改革[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4):72-74.

第12篇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醫學信息技術;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11.5-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能已成為從業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中,計算機課程已進入基礎課程設置之列。醫學高等院校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基地,其計算機教學尤為重要。目前,醫學信息技術(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是計算機在醫學中典型的應用,它是指用來對醫生和患者進行門診、住院和收費等醫療過程信息進行存儲、獲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為管理者決策而服務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醫學信息技術不斷的發展和應用,對現代的醫務工作者提出了越來越高、越來越專業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認識到,只有掌握較高的醫學信息技術知識,才能適應現代醫院的發展。在這一趨勢下,加強醫學信息技術教育特別是在醫學高等院校的信息技術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事實上,在醫學高等院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特別是有醫學特色的醫學信息技術教學卻存在著許多問題。

1 目前醫學高等院校計算機教學現狀

1.1 教學內容統一,無專業特色

目前,在國內,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及相關的課程[1]。以山東省為例,各醫學高校均設置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以此開展信息化技術教學。在信息技術能力要求和考核上,醫學院校之間、高校內各專業均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考試模式。教學內容沒有門類和專業的區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內容包括數制表示、計算機軟硬件,操作系統等計算機基礎知識、Office辦公軟件模塊、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基本知識和病毒和安全等內容。實驗課內容包括操作系統基本內容、office模塊和網絡技術。教材多選擇具有通用性和普適性的規劃和自編教材,在專業上沒有區分。

1.2 醫學信息技術教學滯后

據統計,在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課程設置和方式下,許多醫學生醫學信息技術掌握情況較差,甚至許多醫學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存在著醫學信息技術不足,無法滿足現代醫院常規工作要求的現象[2]。造成上述問題主要原因在于醫學院校的信息技術課程設置不合理。同實際應用相比,主要不足表現在計算機等基礎課程過多, 缺乏與醫院相關的支持系統課程,(醫學院校各專業的學生在學完基礎課程后,只有到實習和實踐課上甚至是工作以后才能接觸到與專業相關的醫學信息系統),計算機基礎與醫學信息技術課程之間的銜接,整合不夠,醫學信息技術學習遠遠滯后于實際需求。

1.3 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隨著醫學高等院校計算機教學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實驗室等硬件設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內容也隨著發展。但在醫學信息技術方面,師資隊伍的素質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首先,受過醫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背景的教師偏少。醫學院校中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大都為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畢業,對計算機的基礎和應用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但對醫學計算機技術不熟悉,甚至不太了解。其次,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由于受到教學大綱、能力要求的限制,許多教師長期從事計算機基礎的工作,接觸不到醫學信息技術的內容,加上自身專業的因素,無法開展醫學計算機技術教學,也沒有條件參加此類技術的培訓。因此,教師整體素質無法提高。

2 醫學院計算機教學改革初步思路

2.1 課程定位

從醫學高等院校的教學現狀可知,目前接受信息技術教學的醫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醫學信息技術教育缺失和不足的問題,計算機教學課程已經刻不容緩。因此,醫學院校醫學生的計算機技術教育,應當與醫學臨床實踐相結合,調整和改革醫學院校的計算機教學課程,把課程重新定位[3,4]。結合目前醫學信息技術的發展,醫學院校的計算機教學課程可定位為以醫學及非醫學人才培養需求為驅動力,以先進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理念為指導,結合實際,內容豐富、理念先進,能夠滿足醫學院校醫藥及非醫專業、醫療機構等用戶需求,并能夠持續更新的應用型課程。

2.2 加強計算機教學,推進教學革新

首先,醫學院校信息技術課程的重新定位,可進一步加強計算機技術教學,促進各專業協調發展。近幾年,醫學高等院校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專業也出現了細分的情況。把有醫學特色的計算機課程加入教育活動中,對醫學院校的學生來說,既可以學習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又可以在此之上學習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信息技術,提高了自身適應未來工作的能力。醫學人才綜合素質培養質量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推進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為其他專業的計算機教學提供思路。教學內容和方式由原來統一的、無區分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有專業特色、個性化的內容和方式,將會極大地促進本課程的發展。

再次,醫學院校中開展醫學信息技術,也可滿足醫學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需求[5]。醫學信息技術本身也在不斷發展,需要具有醫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醫學院校中改革信息技術教學,培養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也可促進醫學信息技術的發展,支持醫院信息化建設。

2.3 教學改革的依據

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能力界定方面,我國和各省市先后制定了多種規范和要求,如全國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級考試大綱、全國醫學信息技術考試大綱和山東教育廳《關于加強普通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等。這些規范和要求主要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人員和非醫學信息學專業人員,主要考核他們在本行業的計算機和網絡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它們關注的不是計算機構造、原理、理論等方面的知識,注重的是應試人員在從事某一方面應用時所應具備的能力。如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目前共設置四個等級:一級定位為滿一般性工作中對計算機的應用,重點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級定位為計算機程序員,考核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使用一種高級計算機語言編寫程序以及上機調試的基本技能。全國醫學信息技術考試大綱主要針對非醫學信息專業(護理專業、臨床專業、藥劑專業、影像專業、檢驗專業、美容專業、衛生管理專業、口腔專業等),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初級主要是面向醫療信息化辦公,中級為醫療信息化辦公應用師,高級為醫療信息化辦公高級應用師。綜合這些規范和要求,可把計算機教學定位為基礎性教學,也就是高等醫學院校的各專業的學生的能力要求等同于各類規范和要求的初級水平,即掌握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和醫療的信息化辦公。這樣設置課程內容,既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又具備初級的醫學信息技術能力,有機地將醫學信息技術融入到計算機教學中。

3 醫學高等醫學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具體內容

3.1 改進教學內容

醫學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改革,主要是授課內容改革和調整。授課內容應包含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基礎內容,除此之外還應添加醫學特色的醫學信息技術部分。內容可分為基礎部分和醫學信息技術部分。在基礎部分上,涵蓋現有計算機教學的內容,醫學信息部分可根據現在醫學信息系統的發展設定,以目前為例,可包括醫院信息系統、電子病例系統、醫學影像信息系統和檢驗信息系統等。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課時有限,需要調整其中計算機基礎和醫學信息技術部分的比例。對基礎部分,對于學生在初級教育階段已接受過的內容已成為常識的內容進行縮減。新增的醫學信息技術內容,包含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理論部分應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簡單明了,以操作部分為主,可結合現有系統進行講解。

3.2 分層次和分階段的教學模式

由于醫學信息技術涉及計算機基礎知識和醫學知識。在學生學習時,應具備相應的兩方面的基礎知識。針對此問題,在教學中可采用分層次和分階段進行的教學模式。大一的新生,進行計算機基礎內容的學習,掌握計算機基礎內容,為學習醫學信息技術打下基礎。隨著學生學習深入,到高年級具備相應的醫學知識時,開展醫學信息技術部分的學習。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可有機地將醫學特色的醫學信息技術學習融入到計算機教學中,大都提高學生的理論學習效果和實際操作能力。

3.3 加大對醫學信息技術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

基礎設施的不足會影響學生醫學信息技術學習的質量,使得醫學信息技術學習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傳統的計算機加軟件的實驗室配備不能開展醫學信息技術的實驗教學,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在計算機教學中,醫學高等院校應大力加強實驗室特別是醫學信息技術實驗室的建設,引進新的設備,建設現代數字化的實驗室,讓醫學生能得到更多的鍛煉,以適應目前醫學信息化發展背景下對人才的要求。

4 結語

隨著計算機在醫學領域不斷地發展和應用,對醫學生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能力的要求也隨之增強。醫學院校需適應現代醫院的發展,改革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樣才能解決現有的醫學高等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出適應醫院需求、具備較高信息技術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勝春.醫學院校計算機教學探討[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1,32(5),307-309.

[2] 周愛民,等.醫學專科學校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信息需求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0,16(11):129-131.

[3] 王秀平,袁永旭,孫眾.醫學信息管理學課程設置的研究與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6,(2):154-156.

[4] 馬卓賽.醫學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探討[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31(9),92-94.

[5] 方之瑜.論高等院校醫學生醫學信息技術素養的培育[J].中國電化教育,2012,300(1):29-32.

作者簡介:

尚憲剛(1972-),男,碩士,講師.研究領域:醫學計算機應用,圖形圖像處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林州市| 松江区| 泰宁县| 寿阳县| 梁山县| 山阳县| 天等县| 洱源县| 阿拉尔市| 依安县| 含山县| 来安县| 晴隆县| 化德县| 通城县| 利川市| 乐清市| 瑞丽市| 临猗县| 关岭| 中卫市| 阜新市| 瑞安市| 武安市| 南陵县| 额敏县| 屏山县| 嘉鱼县| 嵊州市| 准格尔旗| 应用必备| 奎屯市| 蓬安县| 长海县| 荃湾区| 临高县| 阿拉善左旗| 灵石县| 新乡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