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1 21:37: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術專業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著一顆熱情與布滿自信的心,我來到藝術小學。從任教的那一天起,我就以“天道酬勤”自勵,立足扎實的基礎,在工作中不斷進取創新,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地進行自身建設和自我完善。由于學校的需要,除了教美術,我還兼任數學教學工作,這對于美術專業的我,在數學教學中自然碰到了許多問題,但是我沒有氣餒,而是虛心向老教師請教,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并積極參加市,區舉辦的相關知識及新課程培訓,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各項教育教學改革動態和信息,努力提高從師任教素質,把握教育教學的必備基本技能,并使自己從思想上進一步熟悉教師這一神圣職責所肩負的使命。在美術教學中,我與天真活潑的孩子們結為“伙伴”,用我扎實的專業基礎,一點小筆墨與孩子們在方寸中暢游,不斷啟迪他們的愛心,好奇心和幽默感,使他們通過繪畫,能自然的把喜怒哀樂表達出來,培養他們富于感情表現的完整人格。以生為本,不斷創新,讓學生進行大膽嘗試。20**年撰寫的《我看創作畫》收入校匯編。任職期間指導學生參加小學生周報社舉辦的優秀作品選登,市級,區級,及社區等各種展覽、比賽,均取得可喜成績。
對于數學教學,要勝任它,我就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備課各個環節入手,熟悉教材,仔細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和學生在把握過程中可能會有疑問的方面,并一一解決。在課堂上,我也竭盡所能,盡量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同時我也會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這一片新的領域里,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年教學經驗論文《巧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愛好》在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中獲二等獎,并刊登在《鯉城教育》。幾年的數學教學,雖嘗盡了酸、甜、苦、辣,卻也體會到初為人師的艱辛,體會到為人師的樂趣。
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我能協助班主任治理好班級,并認真完成學校、美術教研組布置的各項任務,組織學生出好黑板報。同時,注重自己專業素質的提高和各方面的業務學,于20**年1月修完大專的全部課程;并于今年11月份通過成人高考,繼續學習本科的學業。雖然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績,雖然我的實踐經驗還不夠,但我有一顆上進的心,我不會因為所取得的成績而驕傲,也不會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氣餒。
關鍵詞:大學美術;課程教學;創新性
大學美術教育在迎接時展與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挑戰的同時,對于自身教學體系改革要步伐踏實穩健,需要根據改革的思路從多個方面創新。高校美術課程教學的創新性改革,要從培養學生的基本的審美能力出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結合社會需求將教學重點落實到培養學生的技能素養上。
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對于美術教育來說可謂重中之重,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學生才能夠進行相應的美術創作。所以,相對于創作能力來說,審美能力是更重要的。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學生今后的美術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更還可以對學生的審美觀念和道德素養起到正確引導作用。審美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分辨美與丑,能夠幫助學生在有形的事物當中提煉美的形象與美的趣味,能夠幫助學生積極自主地去發現美、感受美并創造美。因此,審美能力在美術教育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無論美術專業或者非美術專業的大學生都應當具備的能力。
在當今的大學美術教學當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美術繪本以及教師的課堂展示,網絡的出現讓美術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資源浩瀚無邊,為美術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與審美素材,有了網絡,即便不能親臨美術展覽也能夠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可以說,網絡拉近了學生與大師名作的距離,讓美術教學具有多重多樣的形式和可能。但是,利用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的時候,對于作品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篩選,不能泛泛對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對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學內涵的作品,教師需要進行描繪和講解,引導學生發現作品當中的美學思想,只有學生理解作品的美學內蘊與思想內涵之后,才能對于繪畫創作的技巧有深入認識。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改革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了首位。大學教育的教學目標并不僅限于學生在校期間的教學活動,更重要是教學目標和教學意義能為學生走出校園后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在大學美術教育當中,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之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生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自發探索確定學習內容,使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而完成的具有獨立性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是一種看似存在于課堂之外的學習活動,但卻與課堂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首先,在美術課堂當中應營造一個良好、愉悅的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基本的大環境。只有具備一個能夠共同進步、共同求知、共同感受美的舒適的學習環境,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其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和動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僅能夠在課堂上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能夠連接教師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生的業余時間。通過任務的布置,可以讓學生在課堂與課堂外分步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允許學生自主創作出符合教學目標的作品。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夠以嚴格意義上的美學標準去衡量學生的作品,應當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目光審視學生的創作,在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引發學生自主思考,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學生技能素養
大學教育早已不是獨立于象牙塔之中的高等教育,大學院校的增加造成本科生的普及,增加了大學教育的社會意義,大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地方,也是為社會建設輸送合格人才的基地。社會的飛速發展也讓大學美術教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如何能夠適應社會對于大學美術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當今美術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摘要:
本文對現行中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提出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主張,并通過個人實踐,總結出一些在新課程標準下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方法,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字: 生活 美術 教育 理念
一、當前高中美術教學面臨的尷尬及其原因探究
專家們指出:“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驕陽、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通過美術教育,我們可以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①這就是高中繼續開設美術課的初衷。
在理論認識上,高中美術課的地位應該與語文、英語等學科同等重要,但客觀現實是,普通高中的美術課大多比較尷尬:不要說“積極”、“自主”、“主動”學習,學生連基本的美術課學習用品也沒有準備。教師布置的美術學習實踐活動無法開展。這些現象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反思。為此,筆者進行了探討。
調查發現,下列因素對高中美術教學產生著深刻影響:
首先是社會、家庭、學生的因素。當今社會,功利主義風氣濃厚,社會競爭壓力、升學考試壓力,使得家庭、學生面對各個學科的學習進行選擇與放棄。美術等學科不是普通高中升學考試科目,對學生今后的就業影響也不大,不幸地成為多數學生“放棄”的對象。
第二是美術課程內容設計的因素。高中美術課程內容太專業化,對學生社會生活的直接影響考慮不足,沒有緊緊抓住“生活實用”來設計教學內容。
第三是學生美術知識基礎欠缺的因素。同樣出于“應試”原因,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打好美術基礎,基本的美術學習用品使用技能欠缺,基本的美術鑒賞能力沒有具備。到了高中階段,面對“高要求”的美術課程束手無策,甚至于無動于衷。
第四是美術教師的觀念的因素。美術教師們機械地執行“教材”要求,把學生當作跟自己一樣關心和熱愛美術的“專業人士”,教學目標定得高,難以吸引學生學習。
第五是相關學科知識不能融會貫通的因素。翻開學生的高中歷史課本,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發展、19世紀以來西方的美術發展等內容占了相當篇幅,語文課、英語課也有相關課文與美術有直接關系。教師在教學中將上述學科相互隔離,學生的學習也就把各科對立開來。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需要進一步探究。
歸結起來說,上述因素都與美術教學不適應學生的社會生活相關。
二、用生活教育理念革新高中美術教學
20世紀30年代,偉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學說。他指出,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在具體方法上,他強調,“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要求教學做合一,教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做”就是實踐。這些學說完全符合高中美術教學實際,給我們以啟示。
(一)在美術教學中施行生活化教育是尊重學生認知發展的需要
從中學生生理學角度考慮,和生活相關而又生機勃勃的美術教育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的熱情。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熟悉的人、事、物為內容,注重生活與美術教育的緊密結合,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審美情趣的形成過程回歸于生活。一句話,要按學生的生活需要來進行美術教學。
應該認識到,我們在中小學進行的美術教育只是基礎教育,絕大多數人目前都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美術上,將來也不一定以美術專業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所以,在普通高中,對學生所實施的不應當是專業化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化美術教育,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學生未來生活有幫助,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的。美術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更多地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擺正美術課程實施的方向。
(二)時展需要生活化的美術教學
時代要求人與世界和諧共生,要求學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歸,并與“大眾文化”融合,要求人格的整體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促使我們的人才培養要向綜合全能的方向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信息化時代下,美術已廣泛應用于我們商業、工業和信息網絡等生活的各個領域。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可以作為我們美術教育的素材和案例。其中不乏是我們學生很感興趣的內容。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挖掘出美術課堂所需要的各種素材,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新時代的美術教學需要貫徹生活教育的理念。
(三)落實生活教育理念,是高中美術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開展,美術教育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體課程改革思路的影響和規范。我們應該更多地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組織課程內容,才會淡化學科中心,才會注重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才會努力將美術學習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會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②
藝術源于生活。回歸生活世界的課程生態觀,強調學校的課程不應被壓縮在學校與書本狹小的范圍內,它要向生活回歸、向社會回歸、向人自身回歸,實現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理智、經驗與體驗的美妙和諧,知識、能力、價值觀與情感態度的高度統一。生活實踐是學生最多、也是影響最深的體驗活動。我們貫徹生活教育理念,對學生的未來生活是有幫助的,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美術教育改革方向與生活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是我們實驗改革的政策依據與指導。生活與美術是一體的,生活是美術得以生長的土壤,離開了生活,美術是無法進行“無土栽培”的。真實的美術教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生活。
三、在美術課中落實生活教育理念的舉措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們的美術教育方式可以嘗試進行大膽的調整,認真落實生活教育理念,即是美術教育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生活。其舉措多種多樣。結合自己的實踐,就如何在美術教學中貫徹生活教育理念進行如下探討:
(一)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幫助學生尋找學習的快樂
根據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要解放我們的眼睛,師生共同在生活中去發現美。快樂的體驗是學習興趣的催化劑。教育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的強烈與否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基于此,發揮教師在課程開發方面的主導作用,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選取生活中常見的美術素材,幫助學生尋找學習的快樂。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們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第一位,采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教學素材,針對不同的情況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到生活中普遍存在,平時又不曾引起我們多大注意的事物的美。正如歌德所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例如,廣告畫、現代建筑造型,都體現了現代美術風格,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素材,可以用來代替教材中列舉的、學生難以感知的、專業性強烈的教學素材。這些素材,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美就在現實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
(二)以生活為本,開展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完成對客體的認知。古語說得好:“師傅引進門,得道靠修行”。在高中美術新課程的設計模塊中,就安排了很多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例如“產品設計”,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中尋找問題,設計出對生活有用的產品。在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知識本身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時,我們創造思維的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另外,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們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識才會得到深化。
(三)用生活的標準評價實踐的成果
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調查,對生活的解讀,來創造出能解決生活中關于實用或審美問題的作品。在評價學生作品時,離不開生活這個最原始的標準。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是要體現出美術的多樣化、個性化、創造性等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其實都源自于生活本身這個大標準。例如我們在評價產品設計的作品時,我們往往用“實用與美觀相結合和人性化設計”這兩個相對具體的標準來評價產品設計的作品。在具體的評價中,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使用這兩個標準的時候,都會直接地聯系生活,用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的感悟來運用這兩個標準。因為這兩個標準是從生活而來。
(四)打通學科間知識聯系通道,引導學生用生活知識感悟美
落實生活教育理念,并不等于放棄教材中選取的經典美術素材。這些素材也是藝術家們對他們自己生活的感悟。只是這樣的生活離學生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需要借助相關學科知識作為輔助,去理解、感受藝術家們對生活美的創造,去與藝術家們感同身受。同時,相關學科知識,例如,歷史、文學、科學知識的學習,其實也是學生的現實生活。只不過,學生限于自己的經驗,難以打通這些知識的關聯。美術教師的責任,不能只是從美術專業角度介紹、講授這些經典作品,而在于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例如,歷史課中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拿破侖戰爭、1848年歐洲革命等等知識,就是學生鑒賞19世紀歐洲美術經典作品的工具。這樣的美術課授課,反過來促進學生對歷史課等課程的學習,也就是促進了學生的生活。
總結:
今天的高中美術教學應乘改革之風,對落后的、不科學的觀念和方法大力改進。運用生活教育理念,把美術專業知識與現實的生活結合起來,做到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生活。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提高美術教育的成效,真正地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注釋:
①尹少淳 主編,《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 組織編寫,2005年5月出版,第16頁第5段
②尹少淳 主編,《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 組織編寫,2005年5月出版,第5頁第1段。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 主編,《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 組織編寫,2005年5月出版。
1基本情況
宕昌縣南陽中學建于1958年8月,服務于南陽、韓院兩鄉鎮,服務半徑內總人口25360人。學校占地面積14667平方米,建筑面積11198平方米。辛勤耕耘在這片教育熱土上的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通過構建優越的發展環境,鑄造了南陽教育的輝煌。
2探索與成果
優化發展環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條件。南陽中學作為西部大開發地區的一所中學,近幾年為了配合大開發,在優化發展環境,樹立良好形象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辦學效益。
2.1各種項目的實施促進了學校硬件建設的飛速發展。環境育人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南陽中學在2000年以前,校舍全部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平房和八、九十年代修建的磚木結構平房,雖屢經翻修仍舊破爛不堪,圖書、儀器幾乎空白,辦學條件極不適應日新月異的教育改革需要。從2002年開始,國家開始在南陽中學投資實施二期義教項目建設——教學樓,2008年寄宿制項目教學樓、學生公寓竣工并投入使用,2008年秋季以來甘肅省災后對口援建項目教師宿舍樓和學生食堂樓陸續施工。至目前,學校建筑面積達到11198平方米,1個圖書室藏書達23500多冊,完全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有1個多媒體教室,2個微機室,2個閱覽室,有4個實驗室,學校以全新的面貌崛起。基礎設施的大大改善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服務,使各種教育活動都能廣泛深入地開展,教學設施的現代化促進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促進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2.2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促進學校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環境資源的是否合理使用,是限制學校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學校在土地開發和硬件建設利用上,盡量做到一次性規劃到位,不留后遺癥,最大限度的減少因硬件建設布局不合理而重建改建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教育教學秩序干擾。2006年在寄宿制項目施工上,鑒于上級有關部門在教學樓、學生公寓定位上有失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長遠發展的原則,經學校領導據理力爭,贏得最佳規劃效果,為學校今后合理利用空間,擴展學生活動場地,優化綠化空間打下了基礎。在多媒體教室、閱覽室、微機室、圖書室、實驗室等的位置分布上,做到盡量有利于教學和活動的便利,使教育資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也為學校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辦學環境。
2.3通過創建校園核心文化,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通過狠抓核心文化建設,明確了辦學目標。經過幾代領導集體的探索,尤其是本屆學校領導到禮縣、山東、江蘇等地多次進行考察學習,把發達地區的經驗帶到本校,結合本校辦學實際,更新確立了具有南陽中學辦學特色的學校核心文化,學校以文明治校、質量立校、管理興校、科研強校為辦學理念,以全面發展、追求卓越為辦學目標,提倡樂學、勤學、會學的學風和真誠嚴謹、高效務實的教風,實現了教必務實、學必求是、言必達理、行必規范的校風。學校注重顯性文化建設,營造優雅舒適的生態環境。如在校園內適當的地方開辟草坪,栽種花卉、倒柳、塔松雪松、扁柏、竹子,注意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校園交通要道樓道、走廊兩側懸掛或插置各種養成教育標語牌,以及反映地方特色的書法繪畫牌40多塊,用優美的語言生態環境陶冶人。學校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2003年學校舉辦45周年校慶活動1次,2003年先后編寫《南陽中學校史》和《南陽中學教育發展歷程》各1部,編輯出版《南陽中學報》12期,開辟了讀報欄,開放了圖書室、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除在本校廣泛開展各種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外,還多次組織學生參加縣上舉辦的普通話演講賽、青少年歌手演唱,多次參加書法、繪畫、文學作品征文、作文大賽,并取得良好的成績。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實施素質教育培植了肥沃的土壤和環境,使學校成為培養藝術人才的搖籃。南陽中學考入高中的學生不僅基礎扎實,學習刻苦,還具有各種藝術特長。如有的考入音樂學院或音樂專業,有的考入體育學院或體育專業,有的考入美術學院或美術專業,有的文學作品獲得隴南市萬象文學獎。
學校注重創設和諧的人文環境。學校注重對學生實施全程教育,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如在德育工作上,長期堅持“愛的教育”,注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廣泛向學生灌輸孔子的“仁愛”“忠孝”等思想,教育學生尊敬父母長輩,尊敬師長,熱愛兄弟姐妹,關心同學,關心弱小群體,教育學生從愛我校園,愛我家鄉做起,循序漸進,最后達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的目的。學校通過推行以“十榮十恥”為主要內容的“南陽中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觀”教育,教育學生遵紀守法,積極進取,遠離,珍愛生命,使絕大多數學生形成了健康向上的良好人生觀,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正的人。發展環境建設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實施,又加快了文明治校基本方略的實施步伐。
2.4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管理制度,實現管理興校方略。學校教育,制度是關鍵,有什么樣的制度就有什么樣的管理。隨著對辦學方法的不斷探索,學校的管理制度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從2001年的13種增加到2012年的63種。教育管理、教師評價、后勤管理、應急預案等都嚴密有序。學校不僅重視制度的建立,更注重制度的落實,注意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師生的教與學的積極性,注重骨干教師和拔尖學生的培養與激勵機制的建立。由于管理制度體現了客觀、公正、公平、合理、科學的原則,教師工作積極性高,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并連續幾年在宕昌縣中考中名列前茅,達到管理興校地目的。
2.5通過教育科研促進教學。近年來,學校始終把教研活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重視通過年級組、教研組學術活動,總結經驗,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之中。近12年來,有42篇教育教學論文獲得市級以上三優評比獎或在市級以上教育報刊發表,2件多媒體課件獲省級二等獎,4人獲宕昌縣說課競賽名次獎。教研活動的廣泛開展,提高了教師的授課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達到科研強校地目的。
2.6通過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學校教育,教師是根本,有什么樣的教師隊伍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質量。為此,學校從2003年起全面啟動對教師的校本培訓計劃,并有計劃地選派那些事業心強、工作責任心高,學科基礎較為雄厚的中青年教師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各種形式的項目培訓,如遠程教育培訓、新技能新課程培訓,學科骨干教師培訓等。近5年組織教師參加校本培訓292人次,各種項目培訓70多人次。通過培訓,教師應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不斷增強,教法新穎,教育理念超前,教學效果好,教師在學生和社會中的威望得到大大提高。
2.7堅持質量立校的原則。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學。近幾年來,學校人力、財力、物力的搭配和使用,以及制度的建設都緊緊圍繞教學質量這個中心。由于辦學目標和辦學方向明確,辦學質量逐年提高,科任教師獲得初三畢業單科平均分前三名33項,學校獲得縣級中考前三名獎4次,隴南市中考第3名1次,縣級教學質量獎1次,縣級先進學校獎3次,縣級文明單位稱號1次,市級文明校園稱號1次。2010年、2012年先后被評為縣、市示范性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南陽中學名列全縣中學前茅,達到質量立校地目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使南陽中學在全縣教育系統樹立了良好的辦學單位形象。
3經驗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