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4 21:05: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idc分析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訊:隨著電子市場開始回暖,市場需求不斷釋出,部分之前削減庫存的經銷商,開始吃上“經常被追貨”的“苦頭”。受此鼓舞,很多國內業者對2010年及未來的市場發展充滿信心。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后危機”時代。
對于身處全球化浪潮與后危機時代的中國電子企業來說,必須以更高的視野來看待生存、環境和趨勢,必須以變革的勇氣突破傳統商業模式,尋求新的價值增長。目前,電子商務已成為眾多企業主應對危機的“諾亞方舟”。
在傳統經濟模式遭遇困境的時候,電子商務服務業在中國的反向“逆市擴張”令人驚心,根據國家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國國內網民總數達到3.38億,穩居全球首位。網商數量擴大至6300萬,網商之間的協作關系深化,發展路徑越來越多元化,國際化持續進行。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3.1萬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B2B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近2萬億元,同比增長20%。根據國際權威市場分析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的預測,2009年國內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34278億元,較2008年繼續保持大幅增長。IDC同時預測,未來10年,中國將有70%的貿易額會通過電子交易完成。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也為電子商務運營商帶來滾滾財源。據統計,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達到32.4%。網貨正在成為一種主流化的商品,種類、數量都得以大幅拓展,這點對于具有品種多、型號繁雜、交貨周期短、產品更新換代快等特征的電子元器件行業來說體現得尤為突出。
2009年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形勢基本一致,電子元器件行業的銷售收入預計將與08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長,2009年1-11月電子器件制造業累計實現銷售產值5936.95億元,電子元件制造業累計實現銷售產值8228.45億元,實現利潤的情況會稍微好于預期,整個電子元件行業的利潤率預計為4.8%。為保持電子行業穩步發展,企業紛紛將電子商務作為重要營銷手段之一。
借助電子商務這一全新的經營模式,企業則可以低成本、快速度地突破區域界限甚至跨越國界。IDC的分析報告說,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交易相比,沒有時間、地段限制,不受渠道制約,渠道成本可降低47%,營銷成本可降低55%,可帶來16%總成本的降低。
電子商務行業權威人士認為,隨著國家對智慧型投入的日益重視,電子商務基礎服務將跟傳統的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一樣,扮演基礎性的“公共服務”角色,這將為下一代經濟模式和新商業文明的成型奠定基礎。電子商務的發展定能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擴大就業、經濟結構轉型,從根本上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成為后危機時代這個非常時期的有力支撐。(來源:深圳特區報)
與初上任不同,此刻的蕭潔云眼中除了興奮之外更多了一分自信,因為她見證了SAP中國業績的強勁增長。
截止至2010年6月30日的六個月里,按照國際非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計算,SAP亞太區軟件和相關服務的收入同比增長了16%,上半年的總收入漲幅達9%。
2010年上半年,SAP的中國業務實現兩位數增長,繼續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其收入增長、新客戶增加和市場份額擴大對亞太區增長有很大貢獻。
本季度中,SAP亞太區贏得的關鍵客戶主要來自交通運輸、公用事業及制造業領域,競標簽約成功率超過85%。
日前,眾多行業分析報告均進一步肯定了SAP的市場領導地位。
IDC相關報告顯示,SAP以19.5%的市場份額領軍商務智能(BI)工具市場。在財務績效與戰略管理軟件(FPSM)方面,SAP的增長速度也超過市場平均水平,市場份額達23.7%。
蕭潔云指出,為了加強SAP中國的力量,公司在北京、上海和廣州有三個銷售點,在未來,SAP會加強區域以及行業市場的覆蓋能力,追隨合作伙伴的步伐,不但要在覆蓋和銷售能力方面進行加強,還要在實施上保持同樣步調。
針對公司下半年的戰略舉措,蕭清云表示,SAP將繼續深挖行業應用,從企業預置(OnPremise)、按需隨選(On-Demand)和移動應用(On―Device)這三大產品線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財務出身,在IT和電信業擁有近20年工作經驗的蕭潔云,非常清楚,只有幫助用戶價值最大化,才能讓SAP實現價值最大化。這也是蕭潔云上任初始就強調SAP“價值工程”的初衷。
所謂價值工程,完全基于SAP擁有最大的行業基準、數據庫,對行業有深入的了解。它結合SAP的經驗和用戶的最佳實踐為用戶提供的一種新的服務。
通過價值工程計劃,SAP可以完全無償地將行業經驗傳遞給用戶,最大化地發揮客戶價值。
SAP所能提供的是軟件,軟件背后隱藏的價值很難衡量,岡為取決于流程的變化,僅僅靠軟件,只能是一個死的東西,并不能直接產生價值,所以SAP會和咨詢服務的合作伙伴一起幫助客戶發揮價值。
SAP的可貴之處,并不是100%的與企業業務契合,每個企業內部都有自己的特色需要根據不同的特征進行定制,契合好的案例就會成為最佳實踐,SAP會把全球的最佳實踐進行推廣,中國也會有自己的經驗融入,同樣成為最佳實踐。
除了與合作伙伴一起,SAP還有自己的咨詢途徑,比如通過問答的方式,成立價值管理部門,對客戶進行追蹤。
BEA系統有限公司近日了《2008年BPM市場行情》白皮書。這份新的研究報告綜合了大量的分析報告,行業文章和市場調查結果。形成一份實用指南。旨在幫助客戶面對發展迅速、充滿活力的BPM(Business Process Manaqement,業務流程管理)市場。報告揭示出,業務主管和IT主管都認為改進業務的項目比新品,控制成本和地域擴張更重要,是2008年的重中之重。報告還顯示,受主流采用,廠商合并和與其他市場(包括SOA和復雜事件處理等市場)融合等因素的影響。BPM市場正迅速發生變化。
IDC公司負責業務流程、集成和部署軟件的項目主管Maureen Fleming說:“由于之前客戶安裝的很多BPM套件是抱著“先試一下”的心態,并不是真正作為企業流程重組來實施,因此,我們預計BPM市場增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初期部署的系統擴展到其他流程領域,二是新系統部署。
很多BEA客戶也接受了此次調查,結果顯示,81%以上的BEA AquaLogicBPM用戶預期在系統部署的頭三年內便獲得投資回報。客戶預期最大的投資回報將來自對大量人工操作流程實現了自動化和流程的加快,以及對許多之前未受管理的流程提高了可見性、加強了控制、簡化了復雜化。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過去一年中公布的重要行業基準、統計和分析數據資料,并從中隱約看出了關于BPM市場發展的五大重要趨勢。
市場迅速增長:BPM市場是發展速度最快的軟件市場之一,估計在五年內,市場增長十倍,從2006年的5億美元左右增長到2011年的60億美元。
市場整合和技術融合:BPM市場正在整合,在2006年大約有150家廠商,到2007年只剩下25家。大型的企業級軟件廠商正在取代小型的專業廠商,提供更全面、結合了BPM與協作、門戶、文檔管理、SOA、事件驅動架構及商業智能的解決方案。
差距迅速縮小:BPM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對跨越多個套裝應用軟件的流程管理中。BEA的客戶調查報告顯示,在已經部署的BPM中,65%集成了三個或以上系統;60%的客戶在不到六個月時間內部署完第一個流程。
關鍵的成功因素:在市場調查和BEA客戶調查中,調查對象都表示,在影響BPM成功部署的因素中,像公司政治、變更管理、缺乏技術嫻熟的業務分析師以及組織協調等組織難題超過了技術難題。成功部署BPM的公司不是僅僅關注技術,更重要的是,把持續改進流程作為必不可少的業務戰略。
BPM、協作與社會計算:新工具能夠允許商業用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參與到應用系統的構建、管理和監控當中。領先的BPM產品支持多種以電子郵件、文檔和非正式討論等方式進行的協作和社會流程活動。在當今的信息經濟中,企業機構必須能夠捕獲這些非結構化的交互信息,把它們充分利用到最佳實驗中,以提高生產力。
BEA公司市場副總裁Jay Simons說:“我們的調查研究顯示,缺乏靈活性、高昂的變革成本、以IT為中心的傳統應用等因素促使BPM市場急劇增長。利用BPM,企業機構能夠快速部署和改變流程,有助于滿足跨越多個系統、地域和組織界限的端到端業務流程需求。”
顯然,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BPM市場正從早期的概念培育與技術鋪墊期逐漸步入應用推廣與深入階段。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開始認識到BPM給企業帶來的實際幫助,并逐漸開始將業務流程信息化管理項目視為企業IT建設的新重點。而與此同時,BPM產品與技術的規范化、集中化也正為用戶全面接受與實施BPM產品掃清障礙,這或許也將成為今后幾年IT產業企業計算領域的新希望!
1.硬件設備階段:在此階段,它將智能設備連接到網關,以使用聯網通信應用和諸如多點控制單元(MCU)、傳感器和Wi-Fi/3G/4G傳感器之類的模塊進行數據交換。
2.云網關階段:在此階段,云網關通過通用協議從聯網智能硬件設備接收消息并將其轉發到獨立節點。
3.移動客戶端:在此階段,平臺通過云網關收發數據,執行設備注冊查詢、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發送相關指令。
4.IoT階段:在IoT階段,負載均衡和可橫向擴展的ECS集群推送和接收高質量的并發數據結構。
5.業務階段:在業務階段,節點匹配目標硬件并基于用戶設置的參數轉發服務數據。此轉發完成了業務系統的數據訂閱和數據分發,并允許您高效地控制硬件。
6.大數據階段:在大數據階段,用戶產生的大量事務數據存儲在阿里云表格存儲或DRDS中,以實時響應查詢。
二、智能硬件平臺在傳統IT模式下面臨的問題
1.IT投入規模大周期長
傳統硬件行業,對物聯網、互聯網的理解需要相當長的過程,如果在傳統的IDC中,從業務預估、方案確定、選型、采購、安裝、部署一般是數月的時間。如何快速實現硬件聯網、相關應用及數據存儲分析至關重要,目前傳統硬件聯網已經成為行業的趨勢,后續將有更多的廠商、硬件與終端用戶直接接入智能硬件平臺,需要平臺能根據業務的需求迅速的增加資源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2.大數據存儲與統計分析
智能硬件平臺通過長連接或者消息機制實現客戶實時控制智能硬件、查詢智能硬件設備狀態。另外一方面硬件設備狀態數據、傳感數據也會實時回傳到服務端。海量的設備會帶來海量的并發訪問以及海量的數據。利用各種算法與工具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以此來優化硬件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售后等環節,提升行業的整體效率。由于傳統IDC在一定成本投入下資源有限,很難在數據高并發處理,大數據存儲與統計分析上滿足用戶需求。
3.平臺高可用性
智能硬件平臺對可用性要求非常高,一方面需要保證終端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實時控制和查詢智能硬件,另一方面需要保證智能硬件數據實時上傳到平臺。網絡與平臺的不可用會導致嚴重的損失與事故。客戶在傳統IDC下去構建一個高可用平臺,需要考慮同城災備、異地災備、專線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技術才能得到相應的保障。
4.平臺高安全性
智能硬件平臺的可靠和安全對于終端客戶和智能硬件廠商都非常重要,平臺如果出現數據泄漏或者被遠程破解,后果將會非常嚴重。智能硬件開發廠商的主要資源與研發能力,一般都集中在智能硬件業務應用層。如果要保證整個系統的安全,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技術才能得到相應的保障。
三、阿里智能硬件平臺解決方案
針對以上挑戰,阿里云提出了以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的智能硬件平臺解決方案,方案架構如下。
解決方案架構解讀:
1.硬件設備
硬件設備由MCU、MCU上的OS、各種傳感器、WIFI/藍牙/3G/4G以及其他聯網通信模塊和應用程序構成。其中硬件設備有兩種接入方式,第一種就是通過聯網通信模塊接入網關,通過網關完成數據的發送與接收,最終將數據轉發到云平臺或者手機端。第二種就是硬件設備直接與手機實現本地連接,進行數據的交換包括配網等操作。
2.云上網關
為了保證智能硬件平臺能夠穩定可靠安全的運行,在云上構建一個高可靠高并發網關,采用通用協議使得硬件設備、手機端、物聯網區以及業務區實現消息的發送與轉發,保證整個平臺的消息通暢。
3.手機端
手機端可以通過直連的方式與硬件設備通信收發數據,也可以通過云上網關與業務區或者其他硬件設備通信收發數據。手機端可以完成設備注冊查詢、數據存儲、數據接收與推送、數據處理以及控制指令發送等功能。
4.物聯網區
可以通過阿里云云服務器(ECS)構建數據推送與接收服務,該服務可以通過云上網關中的消息推送服務發送或者接收硬件設備的數據,也可以通過TCP長連接直接與硬件設備連接發送或者接收數據。應用服務提供包括設備注冊、數據處理以及用戶自定義規則等服務。處理完后的數據被發送到大數據區。整個物聯網區采用負載均衡(SLB)與可水平擴展的云服務器來保證高并發數據采集的可靠性。
5.業務區
業務區通過ECS構建數據推送與接收服務,該服務可以通過云上網關中的消息推送服務發送或者接收手機端的數據,也可以通過HTTP等協議直接與手機端發送或者接收數據。應用服務包括對用戶請求的處理以及對運營人員請求的處理等。對用戶請求處理會根據請求的參數,匹配目標硬件,中轉業務數據,完成業務系統的數據訂閱與分發,實現對智能硬件的控制,并將用戶的行為數據推送入大數據區進行相應的處理。對于運營人員請求處理包括查看設備運行狀態,查詢統計分析報告,包括售后服務狀態,在線診斷,銷售情況,推送相關客戶個性化信息。
6.大數據區
采集的海量硬件設備數據與用戶行為數據被存放在阿里云提供開放結構化數據服務(OTS)或者分布式數據庫服務(DRDS)中,為業務區域的應用提供實時的查詢服務。最終數據會被同步到開放數據處理服務(ODPS)或分析數據庫服務(ADS)中。結合數據分析模型,在ODPS中進行相關業務的統計分析與各種預測。通過ADS實現復雜的在線實時查詢統計功能。
四、阿里智能硬件平臺解決方案特點和優勢
1.高可靠高并發服務能力
阿里云平臺在全國有多個節點,并且一個節點具備多個機房。智能硬件平臺通過云服務的配置可以實現同城或者異地災備,提高服務的可靠性。基于云計算平臺的高并發處理能力,結合應用系統的分布式架構,具備給上千萬同時在線的硬件設備、運營人員、用戶提供服務的能力。
2.高安全服務能力
阿里云安全結合阿里云自身計算平臺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構建了涵蓋網絡層、系統層、應用層和數據層的縱深防護體系,覆蓋了抵御網絡攻擊的全過程,包括提供高達數百G的防DDoS攻擊、網絡入侵檢測、Web應用防護、主機入侵防護,以及漏洞檢測、木馬檢測等一整套安全服務。
3.低成本
云計算平臺的按需使用、按量計費,有效降低了用戶的成本。即開即用、以及完善的管理平臺特點,極大的降低了運維成本。
最近一個十分火爆的議題便是Facebook申請上市,預估市值雖然很高但也沒有高出大家驚嘆的地步,主要是因為大家都覺得它似乎應該也值那么多錢,1000億美元的估值宣告的不僅是Facebook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也在宣告大數據爆炸時代已經到來!
事實上,facebook已經跟營銷息息相關,許多企業在上面建立了主頁,建構了自己的粉絲團與贊(I Like)活動網頁,成都某外貿網站副總說,“我們有1/3以上的業務都通過Facebook推廣;公司產品通過Facebook的人際圈子口碑相傳,可信度與轉化率都更高。”而針對海外市場進行網絡營銷的四海商舟已經為李寧、帥康、愛慕等中國企業經營其Facebook主頁,進行品牌營銷;在許多網絡媒體與品牌企業的眼中,Facebook的價值不僅是帶來大量營收,也帶來了新的市場,改變了做生意的模式;因此社交媒體輿情數據分析的第三方軟件與獨立咨詢公司層出不窮,此前Nielsen就購并了一家專門做Facebook數據分析咨詢的公司,這正說明了許多大企業客戶有了把外部社交網絡數據納入銷售決策與預測之中。
什么是大數據?根據IDC的預測,大量新數據無時不刻不在涌現,它們以每年50%的速度在增長,或者說每兩年就要翻一番多,并不僅僅是數據的洪流越來越大,而且全新的支流也會越來越多,而社交網絡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大數據包含了微博評論/論壇/SNS社區/物聯網/輿情監測乃至于LBS商圈流量與氣候互動因素;事實上,日本7-11就開發了一套系統,將POS機、物品分撿裝置、便利店記錄器的數據與天氣預報資訊等結合,預測未來暢銷貨品與供貨的及時性;這個例子說明了大數據爆炸雖然帶來了新機會,但更多是需要企業改變現有營銷數據搜集與預測習慣,更多的是改變決策習慣乃至4p相關的決策準則;但目前在國內,我們只看到越來越多輿情監測公司的出現,企業需求也是紛涌不斷,這些公司都有了良好價值如CIC被奧美集團并購,但這些公司并未提供大數據整合,充其量也只是提供了新型社交媒體尤其是微博的輿情監測與數據分析!
上海我能調研咨詢公司在本月收到幾位客戶咨詢并開展了合作項目,企業客戶以往做過微博的輿情監測,數據分析報告可說是比人高比Smart貴,但是在應用時往往發現這些數據有失真嫌疑,主要是中國互聯網專業水軍多,導致海量數據失準,因而他們希望能夠找到其他營銷數據結合在一起使用,并因此校正微博營銷數據的偏差。我能調研為其設計了從日常營銷數據,通路資訊/競爭者分析/市場調查U&A與微博輿情分析經統計模式校正的大數據整合模型,這個模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于大數據的營銷流程再造,這才是大數據爆炸下的應有之題與重中之重!
此前不久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大數據是框定的主題之一。該論壇的一份報告《大數據,大影響》,宣告了數據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資產,就像貨幣或者黃金一樣;國內許多知名企業家都參與了該會,我不禁想,如果企業僅僅將這個主題當作未來的一個趨勢,那這個企業將十分危險,因為這已經不是趨勢,而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也許你不需如上世紀90年代像華爾街那樣招聘天文學家和理論數學家設計晦澀難解的金融產品,或是如今天的IBM雇用了全球最多的數學博士來研究數據與各行業的應用(如石油勘探和醫學之類的事情);但企業家應該開始關心你的營銷決策數據來源是哪些?數據如何被產生、收集、分析的?數據的量是否夠?數據是否能夠通過模型來建立參考常模與預測情境?這僅僅只需你辦個座談會,讓你的營銷/IT人員與市場調研或第三方數據咨詢服務公司進行討論,也許就能跨出很小但很關鍵的一步,從而讓你在未來大數據風暴中越走越穩!
F5中國區總經理張毅強:“網絡應用的交付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F5的ADN是架構級的方案,旨在保障業務交付的快捷、安全、高可靠。”
十一月中旬,F5在北京舉辦了旨在提升用戶體驗、提速應用交付的ADN解決方案研討會,“應用交付網絡(ADN)”的概念被高調提出。這次研討會對于未來應用級網絡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很多參會的客戶代表和技術專家驚喜地發現,過去從某一項單一產品、技術得出的對F5的印象已然顯得過于狹隘。事實上,從1996年成立起,F5作為一家充滿活力的技術創新型公司,在負載均衡、4-7層交換等技術領域一路領先;而今,技術越來越成熟、產品線越來越豐富的F5以“應用交付網絡(ADN)”清晰地畫出了自己的新一期發展路線圖,正式進入網絡架構級技術領域。
應用交付亟待保障
記者了解到,F5的應用交付網絡(ADN)解決方案涵蓋了4-7層交換、內容交換、內容緩存、HTTP壓縮、SSL加速、VPN、帶寬管理、廣域網加速、應用安全等多個層面,專注于從網絡架構的層面系統地將F5的技術應用于應用交付的各個環節,為用戶提供快捷、安全、高可靠的應用交付網絡。
事實上,業界關注應用交付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應用的交付成功與否,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最終端用戶對于該應用的使用體驗。最近IDC有一份對于網絡應用交付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據統計,企業有34%的網絡應用投放是獲得成功的,同時有15%的網絡應用本身沒有問題,但其在網絡投放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最終致使應用的投放完全失敗;此外,還有51%的網絡應用投放也處于亞健康狀態。
F5中國區總經理張毅強指出,當企業開發出一個網絡應用時,其正在承擔很大的風險,因為這個應用有很大的可能性無法成功交付到最終端用戶。事實上,應用交付過程中常常出現的情況是:新開發的應用在實驗環境下的測試中表現很好,可是當應用真正投放到網絡上,在真實的網絡環境下交付給用戶去使用的時候,用戶端會反饋說“響應速度慢”、“打不開”、“密碼被盜”云云。可以說,網絡應用需要獲得系統的技術手段以面對真實網絡險惡、復雜的環境,從而保障其快捷、安全、高可靠地投放,因為最終端用戶的成功使用是一個網絡應用投放的最終目的。
創新技術廣受認可
在用戶對于網絡應用交付保障的需求不斷增長的趨勢下,正是F5最前瞻、最出色地將應用交付網絡的需求挖掘出來,并系統地提出了架構級解決方案,IDC、Gartner等全球著名的第三方評測機構也都將F5提出的“應用交付網絡(ADN)”的概念引入其最新的研究項目中。得益于F5歷來擁有的前瞻性和技術實力,其在應用交付產品市場的領先地位正在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
Gartner在其最新的《2007年高端應用交付控制器市場分析報告》中指出,F5的技術和產品在整個應用交付控制器市場中已經占領了61.8%。同時,Gartner還了一張評估IT公司競爭力的二維圖表,這張二維圖表每年一次,入選者都是競爭力和成長性位居全球前列的IT公司,橫軸代表入選公司對技術的前瞻性,縱軸代表入選公司的執行能力,而F5則處于圖表中技術前瞻性和執行能力雙雙領先的象限,而這是一種非常優秀的領先位置。記者了解到,在過去的六年時間里,曾進入Gartner這張表格的公司有很多,但大多是曇花一現;而F5則連續六年入選這個圖表排名,并始終位于最優秀領先者的象限。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實力,使得F5在美國《財富》雜志2007年100家成長最快的企業當中,獲得了科技類公司排名第八位,總體排名第50位的好成績。
電信新業務的堅實后盾
記者了解到,F5的應用交付網絡(ADN)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應用于全球一萬多個高端用戶,財富50強中的40強都選用了F5的應用交付網絡(ADN)解決方案,世界十大銀行也都鐘情于F5;同時,F5的應用交付網絡(ADN)解決方案也成為了頂級應用軟件供應商如微軟、Oracle、SAP等合作的首選,張毅強告訴記者,目前F5的應用交付網絡(ADN)解決方案與微軟、Oracle、SAP、EMC、BEA等的相關應用都已經做了ARN認證,這表明了世界頂級的應用開發廠商對于F5應用交付網絡(ADN)解決方案的高度認可。
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爆炸式涌現的2012年,軟件對世界的“蠶食”越來越嚴重,它隨著網絡的普及將觸角伸到了世界各個角落,每時每刻都通過電腦、手機與人類打著交道。軟件,深刻地改變著每個人,改變著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方式、人與人溝通的方式、甚至企業管理、協作的方式。
從海外的Facebook、Twitter到國內的微博、微信,社交類軟件的不斷創新為個人級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而具有前瞻目光的IT廠商則試圖將蓬勃發展的社交網絡拓展至企業級應用,為企業內部、企業內部與外部的溝通、協作帶來革命性的改進。
據IDC的預測數據,企業社交平臺市場的業務價值在2016年將達到45億美元。或許,如同個人級社交軟件市場一樣,企業社交軟件市場即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山雨欲來風滿樓。2012年,甲骨文、IBM、微軟等各個廠商積極在社交軟件方面收購、布局,從這樣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級社交軟件市場的大勢所趨。
企業也社交
提到社交網絡,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類似Facebook這樣個人級的軟件應用。但是,在2011年2月IBM在美國奧蘭多舉辦的IBM Lotusphere 2011大會上首次提出社交商務(Social Business)后,IBM認為企業也可以利用社交網絡進行商務、管理活動。實際上,企業級社交市場正逐步向我們走來。
事實上,所謂社交商務或者企業社交,就是企業將類似于Facebook、Twitter、即時通信等個人級社交應用功能移植到企業內部,由此為企業內部高效協作、組織結構扁平化,企業與外部高效溝通,為客戶提供及時響應和更好的服務提供了可能。據IDC全球企業社交軟件2012年供應商分析報告顯示,處于領導地位的產品是VMware的Socialcast和Yammer。值得一提的是,Yammer在2012年6月被微軟以12億美元收購,這也是微軟在2011年收購Skype后在社交領域的又一次出手。微軟表示,該公司將繼續把Yammer軟件作為獨立產品出售,并將Yammer軟件整合到企業協作產品,例如SharePoint、Office、Lync和Dynamics中。目前,SharePoint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Yammer,而微軟對Yammer的收購,足見微軟在企業社交商務方面轉型的決心。有意思的是,微軟與Yammer的結合遭到另一SaaS與社交商務廠商Salesforce的反對,在Yammer賣給微軟之后,有人也認為創始人兼CEO 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不應把它賣掉。這些,反而顯示出微軟收購Yammer的重要性。
David Sacks表示,把Yammer賣給微軟更有意義,因為微軟擁有更多的產品和資產,可以與企業社會化網絡互補。事實上,Yammer、Skype、SharePoint如果能夠得到有效的整合,它們在企業協作與社交方面迸發出來的能力不可小覷。
與移動結合
“移動互聯網”是2012年的熱詞之一。在個人級市場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讓軟件更瘋狂地“蠶食”移動設備之時,企業的協作也同樣受移動化的影響。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攜帶自己的設備辦公)為企業的信息安全帶來極大挑戰的同時,卻為其高效辦公與協同提供了便捷。
為了更好地支持企業的移動辦公,將自己的辦公與協作解決方案與移動解決方案進行整合,廠商已經開始不斷地嘗試。2012 IBM Business Gets Social社交商務精英論壇的主題就是“社交云商務,移動定未來”,可見IBM在社交商務領域對移動的看重。而在該論壇上,IBM亦了基于移動終端的Lotus Traveler全新解決方案,將社交商務體驗引入移動設備,同時為企業移動辦公提供方便,將社交商務軟件推廣到了平板電腦等最受歡迎的移動設備上。據了解,IBM與聯想合作,將三款移動應用軟件預裝到聯想的企業級商務平板電腦IdeaTab中,為其提供了增強的社交商務功能。
HRM受熱寵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人力資源是企業最為重要的資源這一觀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可。在互聯網和社交時代,很多生活被搬到網絡上,例如分享、交友、找工作。據了解,以求職為主要功能的社交網絡Linkedin 在2012年已經擁有約1.75 億個用戶,每秒就有兩名新用戶注冊。這些,讓企業通過社交網絡去招攬人才,讓企業通過軟件、尤其是SaaS方式來進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管理顯得順理成章。
2011年12月,SAP以3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績效與人才管理軟件公司Successfactors。在3個月后,甲骨文就以1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uccessfactors的競爭對手Taleo 。而在2012年9月,IBM又花13億美元收購了Kenexa。至此,三大基于SaaS的績效和人才管理軟件提供商分別被SAP、甲骨文和IBM收至麾下。通過收購,各大廠商強化了自己基于SaaS的交付能力,并將人力資源管理(HRM)軟件及人力資本管理(HCM)軟件融合到企業社交平臺中。例如,Kenexa基于云的應用,可以提供招聘、薪酬管理、績效管理和員工調查等功能。IBM認為它通過對Kenexa的收購,可以更好地幫助客戶強化社交商務功能,同時從社交網絡每天產生的大量信息中獲得可執行的洞察力。
博弈仍在繼續
一、手機產品簡介
由于現代生活與科技的同步發展,手機更廣泛地進入了大眾的生活,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機的實用價值也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正在人們的現代生活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移動電話,通常稱為手機,舊稱手提電話、手提、大哥大,是便攜的、可以在較大范圍內移動的電話終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使用最廣的手機是GSM手機和CDMA手機。在中國大陸及臺灣以GSM最為普遍籆DMA和小靈通筆HS菏只也很流行,這些都是所謂的第二代手機(2G),它們都是數字制式的,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短信、短消息、SMS骸MMS共市擰⒍嗝教宥絳擰⑽尷哂瞇議筗AP旱取J只外觀上一般都應該包括至少一個液晶顯示屏和一套按鍵,部分采用用觸摸屏的手機減少了按鍵。部分手機除了典型的電話功能外,還包含了PDA、游戲機、MP3、照相、錄音、攝像、GPS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帶有手機功能的PDA發展的趨勢。
二、手機國內外市場行情概述
2014年初,市場調查機構IDC最新的數據顯示。在201x年韓國三星公司以全球9400萬臺智能手機的銷量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新王者。蘋果公司在去年6月份成為全球智能手機霸主,但是3個月后,這一位置被三星取代。當季,三星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360萬部,同比增長223.2%,市場份額為20.0%。
IDC分析師雷蒙·拉馬斯說“這一切得益于三星手機產品組合的深度和廣度,三星已經占據智能手機市場領導地位。自從首款GALAXY手機以來,該公司積極拓展并更新了產品線,包含了最新的技術和最受歡迎的功能。與此同時其bada系統智能手機在關鍵市場獲得認可。”智道咨詢的分析師宋宇則指出懂得如何與運營商打交道和GALAXYS、GALAXYNote系列明星產品風靡全球讓三星智能手機得以異軍突起。
在全球市場,超級智能手機大戰正如火如荼。如今,主要戰役在蘋果公司的iPhone和運行谷歌公司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的眾多競爭對手之間展開。蘋果推出iPhone4S,并且下調了舊款iPhone的售價,HTC則加緊收購云計算同步服務Dashwire、兒童應用開發商Zoo-dles以及音頻公司Beats這樣的公司,讓自己變得更加多元化。
而智能手機之間最激烈的交鋒,則在蘋果與三星之間展開。事實上,對于Android手機制造商來說,一個關鍵的挑戰在于把自己開發的手機與其他競爭對手的Android手機區
分開來。三星的選擇是把手機設計得比iPhone4更薄屏幕更大。
三、手機國外市場情況
Gartner近年報告,201x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終端銷量總計為4.287億部,較201x年同比增長16.5%見表一。其中201x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高達74%,占該季度總銷量的25%,而在201x年第二季度只占17%。Gartner首席分析師RobertaCozza表示智能手機銷量的持續增長是以功能型手機的下滑為代價的。成熟市場的消費者正在放棄功能型手機,而選擇中低端Android手機徽獠糠衷因在于運營商和制造商的推廣。然而,手機更換銷量在西歐呈現疲態,智能手機銷量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
三星手機銷售實現了強勁的增長。例如GalaxySII銷量不錯,這一款手機截止到7月底已取得了500萬的銷量。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不俗表現也幫助三星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成為第3大智能手機供應商。然而,三星的總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只是較上一季度有小幅增長,這主要是因為三星在價格敏感度更高的細分市場表現相對疲軟。
四、手機國內市場情況
(一)、市場概述及主要觀點,5月中國手機市場上國內外品牌上市新品數量較少,只有小米青春版及三星GalaxySIII引發了消費者的集中關注。從整個市場來看,手機行業正在經歷格局的大洗牌,不斷有品牌倒下,又不斷有品牌進入手機領域。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通過對5月手機市場用戶關注數據的分析,推出201x年5月中國手機市場分析報告。要點:
1、品牌關注格局:本月中國手機市場品牌關注格局穩定,前十五大最受用戶關注的品牌中喚鲇辛郊移放婆琶發生變化。
2、產品關注格局:蘋果iPhone4S(16GB)以3.5%的關注比例仍為最受用戶關注的手機機型但與上月相比,其關注比例有所下降。HTC上榜產品數量增長達到5款,為各品牌之最。
3、產品特征分析,智能手機獲得93.7%的用戶關注度,較上月增長0.2%國產品牌手機關注度增長明顯,較上月增長1個百分點。本月千元以下機型用戶關注度出現明顯增長。
(二)、品牌關注格局分析
ZDC統計數據顯示,201x年5月中國手機市場上,三星以22.4%的關注比例仍為最受用戶關注的品牌,摩托羅拉、蘋果、索尼移動三大品牌關注比例分布在5%-10%之間,其他上榜品牌關注比例均在5%以下。聯想品牌以4.1%的關注比例領跑國產品牌陣營。
(三)、產品關注比例分析
本月,蘋果iPhone4S(16GB)以3.5%的關注比例仍為最受用戶關注的機型,領先優勢較為明顯,但與上月相比,其關注比例有所下降。同時上榜的還有蘋果iPhone4(8GB),以1.1%的關注比例,排在第十二位。
最受用戶關注的十五大產品被蘋果、三星、HTC、魅族、索尼、小米七大品牌瓜分。其中HTC上榜產品數量最多。達到5款,其中HTCG23OneX(S720e)以2.5%的關注比例排在第四位。本月三星僅有三款產品入圍,較上月減少一款。
(四)、產品特征分析
1、不同類型產品分析
ZDC統計數據顯示,5月中國手機市場上共有700余款智能手機在售,占據產品總數的45.3%。從用戶關注度來看,占據市場近半壁江山的智能手機獲得93.7%的關注比例,較上月小幅增長0.2%。3G手機獲得88.7%的關注比例,較上月下降0.2%。受小米青春版、聯想A750等機型的提升作用,國產手機本月獲得23.2%的關注比例,較4月增長1個百分點。
2、不同價格段產品分析
ZDC統計數據顯示,本月中國手機市場上,1000-2000元中端機型仍為用戶關注主流換竦32.6%的關注比例,其次為2001-3000元中高端機型,關注比例為24.8%,這兩個價位產品關注比例與上月相比,均出現小幅下降。千元以下低端機型及4001-5000元高端機型獲得的用戶關注度較上月則出現明顯上漲。
3、不同屏幕尺寸產品分析
大屏手機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青睞。ZDC統計數據顯示,5月3.3-4.0英寸大屏手機在售數量為391款,在整體手機市場占據近四分之一的比例,但卻獲得52.7%的用戶關注度,較上月增長0.7%。4.0英寸以上超大屏機型獲得32.0%的關注比例,較上月下降0.8%。2.4-2.8英寸、2.9-3.2英寸機型關注度與上月相,同比也均出現下降。
五、小結
從國內外手機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手機發展的大致趨向,主流的生產廠家仍舊堅持創新的原則,不但是在手機外觀和功能上的創新,而且是在手機的機制和通訊協議上。這就更要求手機生產廠家加強與通訊公司的合作,以謀求共同的利益。
無線網絡對于我們已經不再陌生了,WiFi、藍牙、WiMax、紅外、3G等各式各樣的無線網絡信號已經無時無刻地環繞在我們身邊。然而,不論是在企業網絡還是在家庭網絡中,有線仍然是我們日常網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以企業網絡為例,此前,曾有很多分析報告提出全無線辦公(All Wireless Office)的概念,然而,真正實現全無線辦公的企業可謂鳳毛麟角。現在,隨著無線技術的不斷成熟、無線單位成本的不斷下降,以及無線網絡能夠帶來的諸多便利,這一現象有望在今后得以徹底改變。
All Wireless Off]ce(全無線辦公)
根據IDC的分析報告顯示,在未來12個月中,企業采購的IT設備中,安全防御設備仍然將以接近30%的比例占據榜首,但之后的排名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無線設備占用企業預算的比例大幅攀升,以接近25%的比例,占據了榜單的第二位。從研究報告中,我們不難發現,企業越來越多地采購無線設備,其比例甚至大幅超過了有線的基礎設備,企業對于無線的需求正在激增。在這種背景下,全無線網絡辦公成為了企業想要去實現的。
全無線辦公,顧名思義,就是在企業環境中,利用無線網絡最大程度地替代有線網絡,甚至徹底將企業內部網進化為無線網絡。如果實現了這一點,對于企業而言,將意味著擁有眾多好處。從最直觀的網線的減少到管理維護、安全維護更加方便和可靠,再到可以精確定位每一個無線設備的位置,這都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率提升。而另一方面,通過無線技術與統一通信的結合,企業的通訊聯絡成本也將大幅下降,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降低成本,怪不得企業的IT投資大幅傾向于無線設備。有了這種需求背景,加上不斷成熟的無線設備和無線安全解決方案,全無線辦公似乎已經離我們很近了。
如何組建
無線網絡相比于有線網絡,在組建和維護上必然有著很大的不同,企業向無線遷移的過程中,如何最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高效平穩地組建全無線辦公網絡?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Aruba亞太區技術顧問吳章銘,Aruba作為全球領先的無線解決方案廠商,我們相信他們對于全無線網絡的可行性與組建都有獨到的見解。
對于企業而言,組建全無線辦公網絡首先會想到的問題就是帶寬問題,很多企業IT管理人員擔心,相比于有線網絡,無線網絡的帶寬問題將影響企業的網絡運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吳章銘表示,從數據上來看,在大部分企業網絡中,每一位員工的帶寬占用大約是這樣分配的:VolP大約占到了300Kbps帶寬,視頻帶寬占用大約將近400Kbps,電子郵件、在線文檔和企業網絡應用程序各占用1Mbps帶寬,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員工占用了4Mbps左右的企業網絡帶寬。而一個雙頻802.11g無線AP就將提供理論54Mbps,實際也要超過40Mbps的帶寬,也就是1個802.11g的AP就可以保障10位企業員工的網絡需求,而這僅僅是802.11g,在去年9月正式的802.11n規范提供了理論300Mbps,實際超過240Mbps的帶寬。一個AP足以供應60位以上員工的辦公需求,不論是在帶寬上,還是在單位端口的接入成本上,相比有線網絡都有驚人的優勢。
在消除了帶寬這個最大的障礙之后,如何實際地部署無線網絡呢?我們這里以Aruba在臺灣的一家典型企業客戶為例。企業可以全面地部署無線網絡,由于無線網絡無須部署網線,也不需要端口,因此,企業的單位終端網絡成本將大幅下降。
除了這些基礎的應用,在談到這個案例時,吳章銘向我們展示了兩個很有趣的概念――手機狗和雙槍俠。所謂“手機狗”,指的是現在的企業員工需要大量地通過手機來開展企業業務,聽到手機鈴聲就會立即拿起手機應答或者拒接,正如同“狗”這種動物,對食物進行的條件反射,手機狗的出現正說明了企業員工對于手機的依賴性。而“雙槍俠”則是比喻在企業環境中,擁有多個手機終端的員工,他們為了工作和私人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用了多個手機和手機號碼。手機狗和雙槍俠在企業中的大規模出現意味著,在企業網絡中,每一個員工都可能擁有多重門號,比如企業手機號、私人手機號、辦公座機號等等。通過無線網絡和統一通信系統,這個問題將得到解決。
例如:企業可以通過整體的無線統一通信解決方案,將手機等終端納入無線統一通信的管理之中,實現在企業中,每個人有且只有一個單一門號,通過WiFi、手機、座機呼叫固定的號碼,即可與固定的用戶實現交流,而后者也可以以任何一種接入終端來進行應答。這樣大大降低企業的溝通復雜度與溝通成本。再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內,企業可以部署更大規模的無線網絡,以實現總部與分支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可以說,除了全無線辦公網絡帶來的基礎便捷之外,這些利用無線網絡構建的企業解決方案也將能夠實現有線網絡平臺下無法實現的問題。
安全的思考
如果要說無線網絡相比有線網絡有何最致命的問題,那毫無疑問就是安全問題。由于無線網絡的信息載體是電磁波,而電磁波具有明顯的溢波現象,同時,無線網絡的去除網線也為偽造無線AP提供了便捷,相比于有線網絡更為復雜的安全威脅成為企業組建全無線辦公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吳章銘表示,瘦AP將是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條件。所謂瘦AP是相對于胖AP而言,胖AP指的是集成了全部功能的AP,這些功能包括了加密解密、過濾防護等等,而瘦AP與之對應,就是只有無線功能的設備。在瘦AP環境下,加密解密以及防火墻等安全措施可以通過一個單獨的安全設備來實現,除了顯而易見的成本降低之外,提升了AP的性能,還提升了安全性能與安全管理的方便性。在瘦AP環境下,用戶訪問網絡的需求通過AP傳遞到AP之后的防火墻上,由防火墻進行統一的身份驗證,并且賦予用戶不同的權限,這種良好的身份認證以及其他的統一安全管理將有效地規避大量的安全問題。
當然,無線網絡也具有有線網絡無法比擬的一點安全優勢,這點體現在對于終端的精確定位上,這個定位是基于物理位置的定位。而不是IP地址。正是由于無線網絡的數據載體為電磁波,因此,在理論上,只要企業環境中存在三臺以上不在同一點的無線AP,即可通過三角定位精確地找到終端的位置。而實際上,理論上最小的三臺AP顯然無法滿足要求,越多的AP將能夠越精準地定位到終端的物理位置。考慮到一般的有定位需求的企業中,都有大量的AP設備。因此,實現它技術上并不困難。有了物理位置的精確定位,在企業網絡遭遇安全問題的時候,能更容易找到出現問題的位置,也能夠進行更快的響應。
全無線辦公成為可能
不過,漢王自身仍在努力,公司宣傳部人員接受《投資者報》采訪時表示“經歷去年市場洗牌后,留下的同行業企業不多,漢王仍在產品結構和盈利模式上下工夫”。
只是困局依然難解。一方面,雖然漢王原本靠做終端設備發家,并積累先進的技術基因,但這個技術基因已成為漢王轉型的阻礙。另一方面,漢王過于依賴終端而忽略內容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也使得漢王面臨對決時缺少了核心競爭力。
2011年凈利虧損近5億
漢王201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5.33億元,同比下降約57%,凈利潤虧損4.97億元,每股虧損2.32元,這樣的業績在目前已公布年報的約800家上市公司中名列倒數第一。
業績虧損主要源于公司主打產品電紙書的銷售額下滑。2011年該產品銷售收入僅2.33億元,與2010年的9.3億元銷售收入相比,同比大減75%。
漢王的股價也是跟著業績一起變臉,全年大跌73%。從年報也可看出,基金等機構對其避而遠之,僅華夏基金旗下的中小企業板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配置有83.7萬股。
對于如此大額虧損的原因,公司證券辦人員對《投資者報》解釋稱,主要是過去一年受到以蘋果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沖擊,國內電紙書市場競爭形勢發生急劇變化,行業整體價格出現較大的下降,終端廠商利潤攤薄并紛紛退出市場,市場整體規模下降。
該人士還坦言,面對市場沖擊,漢王科技公司管理層對市場變化估計不足,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也是導致公司2011年經營情況受到較大沖擊的另一個原因。
在此情形下,漢王不但銷售下滑,業績巨虧,其一直引以為傲的市場份額也出現下滑。
據市場咨詢公司IDC的“2011年中國電子閱讀器市場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漢王科技2011年市場份額達到59%,仍是中國電子閱讀器市場中的領軍廠商。但與其2010年度的市場份額80%相比,下降較為明顯。
面對當前困境,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近日表示,“公司目前處于低谷,但并非沒有未來”,他認為公司還是有很多核心技術,漢王科技去年做了很多有用的東西,像E典筆、電子書包等銷售良好。另外,聯手知名企業高通推出漢王彩色電紙書C18今年也已投放市場。
做終端還是做內容?
表面上看逼漢王陷入虧損境地的是蘋果,這個對手強大到令漢王無力抗爭,但從深層次看,讓漢王步入尷尬處境的還是自身商業模式的先天缺陷。漢王過于依賴終端,而忽略了內容這個電紙書行業競爭的核心資源。這是公司盈利難以為繼的主要原因。
由于漢王是做終端設備發家,多年積累與沉淀下來的技術基因成就了漢王,也成就了劉迎建。但正是由于公司過去幾年過于專注終端技術,一心認為做好終端就行,并由此將公司定義為一家終端設備企業,這成了公司轉型的阻礙。
但事實證明,電子書市場還是“內容為王”的時代。當當網CEO李國慶看來,中國電子書市場缺乏優質的正版內容,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不能只靠閱讀器終端來支撐。
美國亞馬遜的做法已作出了最好的證明。亞馬遜自身擁有30多萬本電子書的版權,其電子書Kindle與內容提供商三七分成,自身形成了一整條良性運行的電子書產業鏈。
在中國,盛大復制亞馬遜Kindle“內容+終端”模式的意圖最為明顯。易觀國際分析報告認為,盛大的市場份額逐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以內容為導向,通過終端降價擴大銷量并拉動內容資源的變現規模。
但與對手相比,漢王顯然落后了。目前“漢王書城”的電子書資源只有3萬本,在內容和平臺運營上,漢王科技沒有優勢。經歷連續五個月的虧損后,劉迎建現在已意識到,中國電子書企業真正的軟肋,在于“缺乏一個像亞馬遜一樣強大的電子圖書館”。
據劉迎建介紹,漢王書城目前正在努力打通各個內容出版商和提供商,已實現與中文在線、盛大云中書城等的對接。另據《投資者報》了解,漢王已與兩家海外內容平臺達成合作,引進更多的外語閱讀資源,以滿足用戶越來越廣泛的閱讀興趣。
對漢王而言,從終端產品型公司轉型為基于數字平臺的數字出版服務型公司,才能擁有出路與未來。
模式轉變多重瓶頸
不過,就算漢王調整盈利模式,也并不意味著公司就能走出目前的經營困境。
一方面,在終端市場,漢王的電紙書產品銷售渠道令人詬病。漢王電紙書最初投入市場時就直接定位于禮品市場,而漢王的營銷推廣策略使得多數消費者目前仍把閱讀器定位為一種“禮品”,難以將電紙書從禮品市場擴展到一般消費市場。
這一渠道定位帶來的不足是,當“禮品”的需求更多被平板電腦、大屏幕智能手機迅速取代后,漢王并沒有一個能替代的主營產品,造成業績的大幅波動,因此,公司在設備銷售領域也存在渠道瓶頸。
另一方面,在內容平臺的搭建方面,也面臨版權合作與利潤分成的一些困難。
豆丁網的營銷副總裁王宇曾表示,中國電子書行業的發展需要全行業的付出,其中包括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對漢王而言,如何與版權商談妥數字版權合作與利潤分成問題,是內容平臺發展的關鍵,也是一道難題。
事實上,國內電子書市場內容資源缺乏的深層原因來自傳統出版社與電子書市場糾纏的利益鏈。國內數字版權保護制度尚不完善,用戶有多重途徑獲得無版權資源;而盜版泛濫使得傳統出版社擔心自己的圖書資源“越開采越貶值”,因而不愿意與數字平臺合作。
2007年全球大型商務智能廠商被一些巨無霸的軟件廠商下了“毒手”。在商務智能廠商經過了大洗牌之后,2008年的商務智能全球市場又是大火了一把。
據IDC的報告稱2008年全球總計約合有221億美元的商務分析軟件市場,其中企業績效管理市場總額達到154億美元。
然而2008年中國商務智能市場應用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根據筆者的調研,2008年中國商務智能市場在如下八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 需要BI的行業越來越多
2008年,商務智能行業的需求從原來通訊行業的經營分析系統、大型國有銀行的數據倉庫項目、海關的數據倉庫和統計分析系統、石油、石化以及一些大型制造業基于ERP之后的商務智能等項目之后,很多已經上了商務智能項目的大型企業,將原來的諸如商務智能系統進行完善,由原來的報表、多維分析、指標查詢,走向專題分析。像中國移動很多省公司開始了客戶價值分析、客戶流失分析、營銷戰役等主題研究。
中石化在上了ERP系統以后,為了迅速獲得企業的整體視圖,上了企業平衡計分卡,企業戰略規劃等企業績效駕駛艙的項目。
一些電子商務或者企業信息化建設不算太早的企業,越來越多的需要商務智能解決方案,比如礦業、地方商業銀行、很多省市的地稅和國稅、各省電力電網公司、很多制造業等,像電力行業,開始了統一平臺或者數據倉庫的規劃和建設。他們2008年主要是實現數據大集中、應用大集中等數據倉庫的項目,同時也實現了很多企業級的報表分析系統。
特別是對很多企業已經上了ERP系統或者正在準備上ERP系統的企業,對企業級分析報表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像TCL這樣的大型制造業也完成了全球統一的報表分析系統,海爾也在ERP系統的基礎上實現報表分析和指標分析項目。
一些零售連鎖像蘇寧電器等也實現了整體的商務智能系統。對于一些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的行業,統計分析、報表實現也已經被列入到了計劃和實施之列。
2 BI市場應用內容大大增強
2008年以前商務智能的應用大部分是以企業營銷和客戶盈利能力分析作為主線,大部分商務智能項目都是從企業的經營分析開始。2008年商務智能的主要應用從營銷分析向企業級的運營分析過渡,將原來的銷售分析、客戶分析慢慢轉向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和運營分析:比如國藥集團和國藥控股公司,主要以企業的營銷運營分析為主線,加強了企業的運營監管,實現大量的財務分析和日常運營監控。
像銀行和一些管理創新型的公司,也從原來的數據倉庫,慢慢向風險防范和預警方面靠近,所以像運營型商務智能、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也開始有了新的應用。諸如新奧集團就開始成功地實現企業級的平衡計分卡項目。還有不少的企業將企業績效駕駛艙作為他們的重點。
很多企業也已經認識到僅僅部門的商務智能應用是不夠的,所以加大了企業級的應用,采用標準化的跨部門的商務智能平臺。將生產分析、采購分析、庫存分析、財務分析、銷售分析、市場分析整合起來,實現企業級的商務智能應用,像華為就是盡量實現商務智能一體化的企業之一。
大量的企業已經認識到企業績效管理的重要性,不但開始了商務智能的項目,也開始規劃和實現自己的預算和監控系統,加強風險防范,減低企業成本,以防金融危機帶來更大的損失。
3 BI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
商務智能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錦上添花的項目,只是領導用來查看企業運營狀況的報表系統。2008年很多的企業將商務智能“平民化”,企業的各個階層都會利用商務智能的工具對企業進行分析,企業高管層會關心企業總體或者自己管轄范圍之內的關鍵績效指標、每日的變化和趨勢、異常情形的預警;管理層關心每天的生產或者運營報表,分析例外的原因,操作層關心生產的狀態、比如庫存、壓貨、竄貨等。像泰康人壽、神州數碼、陜西電信都是全員使用商務智能的典型企業。
由于商務智能工具越來越簡單易用,只要會使用微軟的辦公系統和網上門戶,就會使用商務智能。這樣給商務智能走向平民化鑒定了基礎。
4 商務智能市場越來越規范
在商務智能行業,2007年的并購以后,甲骨文收購了Hyperion,IBM買下了Gognos,SAP并購了Business Objects以后,包括微軟在內,這些大型商務智能廠商在中國都變成了原廠商經營(以前Cognos在中國是有來做的),而且這些企業都是上市的大公司,微軟、Oracle和SAP是全球三大獨立軟件廠商,IBM雖然不是獨立軟件廠商,但是在軟件行業也是巨頭之一。在此之前,商務智能市場的銷售和價格相對比較混亂,經常會出現價格戰。導致整個大型企業“買斷式”報表產品的花費也不過是幾百萬人民幣。
2007年這些大公司在價格和銷售模式開始進行合并,盡量統一文化,統一運營、統一經營模式,這樣就使得市場越來越規范。原來廠商在和一些客戶的談判中,由于價格問題使得供應商放棄了項目,2008年再也不是純粹的買方市場,廠商為了市場的規范,開始向客戶說“不”。這主要是產生在SAP、Oracle、IBM一些大的管理軟件廠商原來的高端產品,相對價格比商務智能的價格要高很多,合并之后,企業的市場一致化導致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很難獲得像以前那樣的較大折扣,而是走向相對的規范化。
很多的企業上了ERP系統,或者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企業都會思考著進一步的工作,商務智能,原來相互打架的廠商:比如在商務智能方面甲骨文和Hyperion、和原來的CRM廠商Siebel的搶單;SAP和Business Objects的爭奪;IBM和Cognos的競爭相對沒有了,這樣就使得很多企業的交叉銷售變成了一體化的銷售,使得商務智能的捆綁銷售變成現實,而且也給客戶帶來了相對成本的降低。原先已經上了ERP和CRM的廠商,在選擇上相對容易,一般都會采用統一平臺、統一服務和統一的客戶支持。
5 商務智能工具越來越豐富
2008年商務智能的工具從原來的報表、在線分析、數據挖掘的傳統工具,慢慢過渡到簡單易用的儀表盤、可以在微軟辦公系統和門戶上實現的動態美觀的水晶易表的工具,由原來傳統的數字分析和挖掘走向文本分析和知識管理,包括智能搜索分析引擎;從原來的電腦界面走到現在的移動商務智能,可以通過手 機、黑莓等移動設備來實現分析和智能管理企業的運營;這些都是2007年商務智能產品的發展熱點。
未來商務智能應該走向平民化的必由之路就是簡單易用、好學上手快的工具。
在2008年,很多大型企業,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認知和實施比較早的企業上了部分商務智能的項目,不管是部門級的應用,還是商務板塊的應用。特別是從原來部門級報表需求,轉型到企業級的報表應用。從原來報表為主的應用,慢慢走向多維分析、例外查詢和關鍵績效指標的分析和跟蹤。從原來關鍵績效指標的監控走向企業績效駕駛艙。
6 商務智能的培訓和人才需求越來越大
由于商務智能需求的增大,2008年商務智能、企業績效管理的培訓、研究生班和認證培訓也開始熱起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也開始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商務智能》的課程。有些學校也開始招收商務智能研究生班。有些已經開始培養商務智能的人才,參加認證考試。
7 商務智能廠商沖勁受到一定影響
自從2007年三大商務智能商場被收購一年以來,各個廠商在合并中都有自己的策略。
我們知道:變是永恒的不變,這是一個人人皆知的原理,但是“變”就會產生影響,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影響。每個企業在合并的過程中,由于企業文化的差異、產品的差異和重疊、營銷模式的不同、雖然幾家對收購的企業幾乎都采用相對獨立運營的模式,但是,相對的穩定性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挑戰。
在這個過度階段,銷售前期跟蹤很長時間的客戶,由于一些老的承諾沒有辦法兌現,使得項目相對推遲或者終止。加之部門的合并和人員的變化,暫時對商務智能項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廠商在等待機會,等待政策,等待著產品合并后的新產品,不知道如何買,不知道買什么,他們僅僅跟蹤短期的項目和小項目,這樣使得商務智能項目在短期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像微軟和國內一些相對穩定的商務智能企業正是―個很好的機會。
8 商務智能實施從原來的寫代碼逐漸轉向使用工具
2008年,商務智能項目實施相對越來越正規,原來數據的抽取、遷移和加載,很多都是實施商自己寫代碼,僅僅是對一個項目而實現的,慢慢大家認識到數據源越來越多,企業級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大,寫代碼雖然省了產品的成本,但是人力的成本也不少,加之將來的擴展或者業務系統的變化都無法實現升級,還有元數據管理幾乎沒有辦法實現,對系統產生的問題,結果不正確的系統跟蹤非常困難,所以人們開始嘗試ETL工具的和元數據管理工具的使用,對數據質量控制的產品也開始關注起來。
2008年商務智能基本上是需求和應用上升的一年,但是,商務智能仍然處在未成熟階段。2009年商務智能又會走向何方?
2009年整個IT的需求不會減少,但是投資可能會相應受到一定的影響。除了2008年的發展方向、行業、應用、技術和工具、以及人才需求將向著更成熟的階段發展外,為了更好的加強企業風險防范的能力,企業會在流程規范,運營型商務智能方面加強投資,增加企業作業成本法的實施,盡量想法合理的降低企業的成本方面加大投資。企業會在績效管理和績效優化方面加大力度。績效優化是一個較新的領域,它不但包括企業戰略管理、利潤和成本管理、預算和合并報表、作業成本法、財務和盈利分析報告等企業績效管理方面,而且還包括企業風險監控、公司治理和合規方面。
上市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網游企業賺夠了海內外投資者的目光!
2007年11月1日,巨人網絡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鳴鐘上市。按照計劃,他們此次發行了5720萬股美國存托股,共募集資金8.87億美元。交易當天,巨人網絡每股開盤價就比發行價增長了18%,達到18.25美元,市值迅速沖高到51億美元,成為國內市值最大的網游企業,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的身價也因此突破410億元。同時,它還造就21個億萬富翁和186個百萬富翁。緊隨其后,11月2日,向來處事低調的福建網游公司網龍也在香港掛牌,其超過16億港元的融資額同樣引來一陣驚嘆。
“2007年將是中國網游企業最為風光的一年。”業界人士指出,在巨人網絡和網龍上市之前,國內專門從事網游開發和運營的完美時空已于今年7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它也是繼網易、盛大和九城之后第4家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網游企業,成功融資1.88億美元,打破了盛大當年1.5億美元的融資紀錄。10月9日,為上市跋涉8年之久的金山軟件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宣布上市,這家60%以上利潤來自網游業務的公司亦募得資金6.26億港元。
截至目前,中國已有9家網游企業海外上市。另一方面,包括聯眾、久游網和天晴數碼在內的一大批同類企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上市的籌備工作。
在最近3年中,《神話》服務器一夜之間關閉,盛大深陷盒子(盛大易寶,一款將普通電腦平臺迅速升級為互動娛樂平臺的產品)危機單季度巨虧數千萬美元,政府力推的網游防沉迷系統又讓諸多企業望而卻步等系列利空消息次遞出現,但這同樣不能阻止網游的集體亢奮。
當下,史玉柱及其旗下的巨人網絡已為業界所推崇,其近10億美元的IPO紀錄已成了一座新的“高峰”。有公開數字顯示,2005年國內網游市場規模僅為60億元,但今年的保守估計就已經達到100億元。廣闊的市場前景不僅讓后來者躍躍欲試,也使得風險投資商們(VC)個個興奮異常。市場分析人士據此認為,2007年將成為中國網游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而下一個“巨人”必將很快出現。
去除網游門檻
作為網游行業的領跑者,盛大是形成今天國內網游業欣欣向榮局面的重要影響因素。
2005年11月24日、28日和29日,盛大突然宣布放棄自己原有計時收費的商業模式,決定對正在經營的三款核心游戲――《夢幻國度》、《熱血傳奇》和《傳奇世界》實行“永久免費”。這意味著它將放棄每個月高達數千萬美元的固定收入,轉而以銷售各種虛擬道具和提供增值服務來謀取生存。
關于這次盈利模式的轉變,盛大總裁唐駿稱之為“CSP模式”,并將其定義為主動的轉型而不是被動轉型。他努力向外界解釋,盛大所謂的“免費”其實不是真正免費,而只是去除了網絡游戲的“門檻”。“CSP模式,即Come-Stay-Pay,意思是‘到來-駐留-付費’,我們不會有太大的危機。”他說。
2005年第四季度,實行游戲免費的盛大首季遭遇挫折:單季凈虧損接近5.4億元!2006年前三個季度,其業績也較往年同期大幅減少。“那段時間,華爾街一致的觀點是‘陳天橋瘋了’。”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IT時代周刊》,由此引發境外投資人恐慌而大量拋售股票。轉型滿一年的時候,盛大股價較歷史最高值縮水了70%以上,并把國內網游老大的位置拱手送給了網易。同期,九城等競爭者也在加速縮小與它的的差距。
然而,當2006年底網易憑借收費模式下的《夢幻西游》獲得同時在線100萬人的驕人業績的時候,業界又突然發現,盛大的免費網游已經反過來蠶食傳統的收費網游市場份額。單從市場業績上看,2007年第一季度,盛大就實現凈營收6530萬美元。其中,凈利潤5800萬美元。到第二季度結束時,其凈營收攀升至7410萬美元,凈利潤為5460萬美元,再次成為國內網游業的“一哥”。
2004年,中國網游線上交易規模為27.3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46%;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沖至75.7億元。華興資本首席執行官包凡認為,這幾年網游業發展迅猛,年產值都有70%左右的增長,這與盛大改變整個網游商業模式密切相關。他指出,盛大的免費模式不僅啟發和帶動其他企業跟隨,而且,這種跟隨正衍變出不同的發展方向。
據本刊記者獲悉,目前絕大多數的大型網游都采納了免費模式,但由于盛大前期曾深受“盒子”之困,而網易也因為產品更新換代滯后,從而給后來的九城和完美時空等企業留出了寬裕的發展空間。以完美時空為例,近三年來,它將經營重心放在游戲引擎等技術開發上。其每幾個月就推出一款新游戲的發展速度,令諸多對手驚羨。而史玉柱本人也透露,把免費模式發揮到極致的《征途》除了2006年第一季度剛上市時虧損52萬元外,從當年第二季度起就開始盈利,利潤為4396萬元,第三季度就增長了160.49%,突破1億元。到今年上半年結束,其凈利潤為6.87億元,同比翻了7倍多。
從開始研發到IPO,史玉柱僅僅靠《征途》一款游戲,用了3年不到的時間就趕上了在網游市場苦苦耕耘了6年的陳天橋。而知名市場研究機構IDC的統計還顯示,《征途》平均同時在線人數是51萬人,今年第二季度最高達到107萬人,均為國內同類產品的第一名。IDC的分析師表示,鑒于巨人網絡已對另一款大型游戲《巨人》進行內測,其從游戲開發商雷爵手中購買的《萬王之王3》也將很快開放,2008年,巨人網絡有望在營業收入上超越盛大。
點燃風投熱情
行業觀察家認為,免費戰略徹底改變了國內網游業的發展模式,但事實上,無論是已經上市的公司,還是正在準備上市的聯眾等企業,如何持續不斷地獲取資本市場的支持,才是它們價值的最好體現。
2005年年底,首開免費之門的盛大遭到華爾街的一致懷疑。但2006年11月后,當它的業績出現好轉,唐駿便不失時機地啟動了第二次路演。今年9月,在公布完第二季度財報后,盛大的第三次華爾街路演活動再次開始。“前兩次路演我們的市值從10億美元增長到25億美元,我相信下一次去還能帶來新的增長。”唐駿說,“以前專門派人去路演,今后我會親自帶隊。”
盛大把路演當成是與資本市場的溝通方式,但唐駿強調,此前也有中國企業這樣做,公司價值卻不升反降,關鍵的原因在于“它們不是以業績支撐自己的故事” 。即便如此,“CSP模式”的可行性在盛大、巨人網絡身上得到體現,已經再度點燃了風投對中國網游產業的投資熱情。
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國內只有3家網游公司宣布獲得風險投資,總額為1299萬美元;去年,這一數字上升到5家,獲得資金2100萬美元;而2007年截至9月,風投對網游業的投資額就已經達到7650萬美元!目前,國內投資在50萬~300萬元的網游公司大約有50家左右,而投資在300萬元以上的網游公司則超過了100家。今年9月,一份專門針對國內網游產業的分析報告指出,這些尚未完全成熟的企業都在等待資本的“繡球”。
有觀點認為,未來3G的廣泛應用會進一步刺激風投們的投資欲望。然而,在免費模式盛行的情況下,風投正把更多關注的目光轉移到從事游戲增值服務的公司身上。市場分析人士預測,網游開發企業雖然還有生存機會,但在整合趨勢下難有幾年前那樣大的空間。相比之下,中國網游玩家的線上交易規模未來幾年將保持30%以上的增長。早在2004年,國際風投機構IDG和華登就頗具前瞻意識地聯合向上海5173道具交易公司注入了1000萬美元。
對此,軟銀旗下專事投資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軟銀中印合伙人陳秸表示,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網游項目能否成功運氣的成分很大。由于在雙方合作正式開始之前,投資商只能依據既有現象作出推斷。他坦承,當年軟銀4000萬美元入資盛大時,盛大已經是明星企業,而后來從完美時空那里獲得70多倍的回報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那是一個很早以前的投資。“企業能否再推出新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將直接決定著它們的市場潛力。這一點,《征途》也不能例外。”陳秸說。
但盛大的周期性路演和巨人網絡的上市,顯然已經使資本界對網游行業的理解發生了改變。摩根大通的一位分析師日前就指出,免費模式普及后游戲將不單是一個產品,企業依靠出售服務來吸引玩家,恰恰克服了網游市場的周期性軟肋,是中國市場對網游發展的一種革新。而再聯系史玉柱提出的“一款游戲可以做5年,甚至10年”之說,他其實已經深諳此中要義。
創新將再造“巨人”
截至2007年第二季度結束,國內排名前十位網游運營企業的營收之和占到整個市場總額的87%。其中,網易、盛大和巨人網絡就占據了半壁江山。在如此高度集中的市場,誰將是下一個“巨人”?又如何才能成為“巨人”?對于那些在上市問題上激情難抑的企業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困惑。
“到來的風投只會越來越多,但網游市場也將因此被推入競爭的紅海。”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企業的生存與能否吸引風投關鍵在于有沒有與眾不同的資本,而這所謂的“與眾不同的資本”就是創新。在這方面,史玉柱和巨人網絡已經作出了表率。
據了解,盡管史玉柱對免費模式推崇備至,但在《征途》中他還是開辟了收費游戲區域,并且實踐也證明,收費手段很好地迎合了一部分對此有需求的玩家。適當的比例讓它并不比其他免費區域冷清,人數甚至還有增長之勢。另一方面,面市之前因為產品質量不突出而不被業界看好的《征途》,這兩年來針對玩家反應,一直對游戲中的經濟體系、物價指數等敏感環節作出及時修改,從而使游戲始終保持在一個可控狀態之中,這是其他游戲運營商難以做到的。
史玉柱表示,巨人網絡的成功與他每天長達七八小時地打游戲,并在游戲中充當“客服”有莫大關系。“因為這段經歷,我很好地把握了部分消費者不想費力就能獲得升級和道具的心理。”史玉柱說。至于營銷,《征途》線下推廣所采用的猛烈的廣告策略已為網易等對手競相模仿。
2007年9月2日,市場調研機構Pearl Research公布了亞洲地區網游企業排名。在前10大網游公司中,國內的網易、九城、盛大和騰訊就占了4席。是時,網絡游戲運營商藍港在線的創始人王峰(金山公司前副總裁)指出,這些上市企業都無一例外地堅持產品的自主研發。“正因如此,才使得2007年的上市熱潮表現為國產網游所主導的復興。”他說,3年前,國內網游運營商過分依賴韓國產品,但很快就顯出弊病:盛大因為與韓國游戲開發商Actoz的糾紛,上市計劃險些流產;久游網則由于摩擦而不得不推遲在日本上市;九城在巨額許可費的壓力下營業利潤一直偏低。但是現在,國產網游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經由2005年的不到40%,上升至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