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2 03:17: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系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自行車慢行系統;國際慢城;鄉村旅游;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6019603
1引言
隨著椏溪成功申請國際慢城,國內對慢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起來。作為中國第一個慢城,椏溪在慢旅游開發方面,需要開發更多形式的慢產品,如慢餐、慢行等,以便更好體現“慢”的內涵,提高游客在慢城旅游的參與度。
在國際慢城的發源地——歐洲,自行車交通已經擁有多年的發展歷史。荷蘭、丹麥、德國等歐洲國家大力提倡自行車交通,建有較完善的自行車交通系統,擁有較高的自行車使用率。在保持慢文化,提高生活品質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自行車交通為這些國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因此,筆者設想,在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高淳椏溪引入自行車慢行系統,或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行車行作為一種低碳健康的旅游方式、一種慢行方式,與高淳椏溪慢城“生態之旅”的主旨不謀而合。同時,國外慢城也有采用自行車慢行系統的先例,自行車不失為一種適合椏溪的慢行產品。因此自行車模式在椏溪慢城旅游開發中應用的研究便應運而生。
2主要研究內容文獻綜述
慢城是近十幾年來興起于歐洲的一種新型城市模式。與大規模城市化不同,它追求一種慢下來的生活方式,主張將城市文明引入城鎮社區,并保護地方傳統特色,注重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
2.1慢城發展綜述
慢城產生于1999年的意大利,并于2010年在中國擁有第一個慢城——高淳區椏溪鎮。之后,國內才開始有了對慢城較為系統的研究。欒習芹(2008)在《慢城運動引領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慢城生活側記》一文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意大利慢城奧維托的風貌,將這種全新的城市模式展現在國人面前。之后,朱曉清、甄峰等人(2011)撰文,對西方慢城和慢城運動進行了系統的理論介紹,展示了幾個成功實踐案例,論述了將慢城引入中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與國內“宜居城市”理論相結合,對中國城市發展現狀提出了幾點建議。在高淳區椏溪鎮成功申請國際慢城之后高淳區政府也做了大量有關慢城的研究。宗仁(2011)在《“國際慢城”在中國及其現實意義研究》中,介紹了高淳區椏溪鎮成為國際慢城的基礎和原因,闡述了慢城運動的以人為本和逆城市化理念給的啟示和借鑒,以及發展慢城對推動中國旅游產業轉型、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作用。
2.2自行車旅游開發的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急劇變化,國內民眾環保意識的高漲,自行車旅游作為一種健康、綠色的旅游方式被高度推崇。國內外關于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研究都非常豐富,并且有很多成功運行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城市、旅游景點。
萬亞軍、蒙睿(2009)在《自行車旅游起源、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一文中詳細介紹了自行車旅游的起源、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闡述了自行車旅游對于環保和健康的意義,并指出自行車旅游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安全隱患等。隨后,慢行理念與低碳理念得到了結合。張航、萬軍(2010)通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發展模式研究》一文詳細研究了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車、公交)對于實現城市低碳生活和解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末端交通問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發展新模式,為探討城市的低碳、和諧發展提供了參考。國內相繼出現了杭州、昆明等成功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旅游城市。羅成書等人(2009)以旅游城市杭州為對象,從空間布局視角分析了杭州自行車旅游慢行系統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優化和完善自行車旅游慢行系統的對策,為其他旅游城市發展自行車旅游系統提供了一定借鑒。除旅游城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逐步開始構建公共自行車系統,這使得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更深刻更成熟。
2.3鄉村旅游開發的文獻綜述
椏溪慢城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種鄉村旅游的開發,因此,鄉村旅游開發的研究對于椏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王秀紅(2006)在《我國鄉村旅游研究述評》中以及王瓊英等(2006)在《鄉村旅游研究綜述》中,系統歸納了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發展背景,從概念內涵、經濟、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并比較分析了國內外研究的區別,最后對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是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系統論述。蘇勤(2007)的論文《鄉村旅游與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討論了鄉村旅游的概念和內涵,指出鄉村旅游具有鄉村性、文化性、生態性和體驗性,分析了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了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措施。
目前,國內專門針對慢城旅游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尚未出現,不過,丁海茹(2011)寫過《傳承自然生態之美,創造慢行城市生活——新疆拜城縣北部新區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構想》,文章針對新疆阿克蘇市拜城北部新區,依托新城市主義的理論依據,提出了構建城市慢行系統的想法。該文章研究了小城鎮與慢行系統(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結合,可以為研究公共自行車系統在慢城旅游中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參考。
綜上所述,國內關于慢城旅游研究和構建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研究基本上是兩個獨立的板塊,沒有針對兩者的共性(生態、慢)而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本文希望通過分析高淳區椏溪鎮的城鎮規模、地形地勢、道路交通現狀、居民接受意愿、游客需求程度等各方面信息,提出在高淳構建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條件、市場的可行性,為更好的規劃慢城發展以及高淳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3高淳建設自行車系統可行性分析
3.1環境分析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自行車交通曾經繁盛一時,但是隨著機動車的快速增長,自行車交通出現萎縮。近幾年,隨著綠色交通,可持續交通理念的提出和普及,自行車交通又煥發出新的活力。在自行車交通持續復興的背景之下,高淳建設自行車系統可謂是順應當代趨勢。
成功申請國際慢城對高淳的旅游業發展來說是一個絕好的契機,但是在旅游開發的同時,保持高淳“慢”“生態”的特點,是高淳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自行車交通作為一種慢行產品,能豐富高淳“慢”的內涵,增強游客的慢體驗,更加吸引游客。同時,高淳椏溪鎮以“生態之旅”而聞名,自行車模式低碳的特點正是生態之旅的要求,如若在高淳適和自行車通行的路段都施行自行車模式,提倡低碳環保出行,慢城的生態保護才會有切實可行的行動依托。
3.2交通系統現狀分析
根據對歐洲國家如丹麥、荷蘭、德國較為成熟的自行車交通系統的分析可得知,自行車道分為兩種類型:自行車專用道與路邊自行車道。自行車專用道指與機動車道有物理隔離或獨立的路面,一般僅限自行車使用。路邊自行車道指位于車道外側的自行車道,一般無物理隔離,只通過線條分割。兩種自行車道各有優劣,需要根據高淳椏溪現有的道路交通具體分析采用哪種車道。
實地調查顯示,“高淳城區——椏溪鎮——椏溪生態之旅各景點”一線現有的道路類型有以下三種:(1)縣級公路;(2)“生態之旅”旅游大道;(3)田間小路,如圖1所示。
圖1縣級公路圖2“生態之旅”旅游大道圖3田間小路縣級公路連通高淳城區和椏溪鎮。如圖1所示,公路寬闊,地勢平坦,幾乎無坡度,適宜自行車通行。公路還有雙向的自行車專用道(非機動車道),可以確保騎行安全,是非常完善的自行車道。
“生態之旅”旅游大道起始于椏溪鎮入口處,貫穿整個景區,是生態之旅的主干道。如圖2所示,該道路大部分路段都比較平坦,小部分位于丘陵地帶,有一定坡度。此路段機動車、自行車、游覽車、步行通用。前往椏溪旅游的游客中,自駕游最多,私家車甚至停滿道路一側,不論是對自行車還是對行人,都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因此需要重新規劃,或將此路段辟為僅供自行車、游覽車和步行之用,提供更加便捷、完善的自行車租賃系統,讓游人能最大程度的享受慢行,同時保護椏溪鎮的生態環境。
田間小路連接旅游大道,深入農田。此路段較狹窄,坡度較大,適宜步行欣賞田間美景。因此建議在旅游大道與田間小路交匯處設置自行車停靠、休息場所,方便游人停靠車輛、深入田間游玩體驗。
3.3市場分析
自行車慢行系統具有低碳環保,靈活機動的特點,能為民眾提供舒適有氧的健身方式,有利于解決末端交通問題。應用于旅游中,可以開發體驗式旅游。因此,公共自行車系統應用在椏溪國際慢城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在高淳現有的交通系統中,椏溪鎮生態之旅已為游客提供自行車租賃服務。該服務采取按小時計費或按天計費方式,收費較貴,且提供的自行車數量小,服務網點少,宣傳不足,無法滿足市場需要,故非自駕游游客大多選擇步行進入景區。
針對高淳旅游交通現狀的問題,筆者在高淳進行了小型的問卷調查。在隨機發放的60份調查問卷中,27位游客希望將自行車作為在高淳旅游時的主要交通工具,占總量的45%,位于所提供的四種交通方式之首。同時,調查問卷還反映出一個現象:來高淳游玩的青年人(20-40歲)所占的比例最大,他們活力充沛,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是自行車旅游的最大受眾。因此,青年人所占的大比例也為自行車系統在高淳的推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為了宣傳慢行文化,推廣慢旅游,高淳區政府也開展了多項活動。如每年春天“高淳國際慢城金花旅游節”中的“帳篷大會”活動,相關部門組織萬名南京大學生和市民到慢城旅游,開展慢步登山越野聯賽和百車騎行高淳、花海露營等戶外系列休閑活動,讓市民走進慢城感受自然,體驗慢生活。還有“自行車慢騎賽”活動,會組織體育愛好者、游客參與慢城千人集體慢騎。這些活動說明,游客對于“騎行高淳”活動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騎行在高淳也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并受到開發部門的支持。
綜上分析,本文認為根據當地地形結構、已建成交通網絡、自然景點的分布以及市場需求等條件,高淳椏溪國際慢城采用自行車模式存在較大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設計出一個完善的、適合當地旅游開發的自行車慢行系統不僅會給高淳旅游帶來即刻的效應,也會為其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特別致謝:本文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劉慶友老師指導,謹表謝意。
參考文獻
[1]朱曉清,甄峰,蔣躍庭.國外慢城發展情況及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4).
[2]宗仁.“國際慢城”在中國及其現實意義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1,(9).
[3]朱曉清,甄峰.慢城運動對國內城市宜居建設的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11,(9).
[4]丁海茹.傳承自然生態之美創造慢行城市生活——新疆拜城縣北部新區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構想[J].現代城市研究,2011,(9).
[5]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4):3337.
[6]王瓊英,馮學鋼.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
[7]萬亞軍,蒙睿.自行車旅游起源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太原大學學報,2009,10(2).
[8]欒習芹.慢城運動—引領城市新生活——意大利慢城生活側記[J].世界科學,2008,(2).
[9]羅成書,周敏,錢苗.都市自行車旅游慢行系統空間布局優化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4).
[10]石曉鳳,崔東旭,魏薇.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建設與使用調查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0).
[11]王秀秀.杭州市公共自行車項目運營模式探討[J].交通企業管理,2010,(5).
[12]孫穎.法國巴黎自行車租賃業務及對我國的啟示[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08,(6).
[13]羅成書等.都市自行車旅游慢行系統空間布局優化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4).
[14]熊文等.城市慢行交通規劃芻議[J].城市交通,2010,8(1).
[15]潘海嘯.公共自行車交通發展模式比較[J].城市交通,2010,8(6).
[16]黃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車系統運行狀況調查分析與展望[J].城市規劃學刊,2010,(6).
[17]郭敏輝.上海市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與實踐[J].城市交通,2009,7(4).
[18]謝彥君.以旅游城市作為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開發[J].財經問題研究,1999,(10).
[19]張航,萬軍.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慢行交通發展模式研究[J].第五屆綠色財富(中國)論壇,2010.
[20]王秀紅.我國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