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4 08:59: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鍵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選擇優良品種 近幾年來,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有美國王鴿、賀姆鴿,歐洲的波得斯鴿、鸞鴿,法國卡奴鴿,瑞士蒙丹鴿,我國優良品種有中山石歧鴿、佛山鴿等。這些鴿種有白羽、銀羽、灰羽和黑羽等顏色,具有遺傳性穩定,繁殖力高,生長速度快,乳鴿生后30日齡體重可達500~650克,成年公鴿體重700~800克,母鴿體重650~750克,年產蛋12對以上。選購種鴿應有可靠的譜系記錄,以此知道它們的年齡、配偶、產蛋數等,從而限制它們的近血。
2.注意配偶 鴿子是“一夫一妻”制,飼養群中雌雄比例要各占半數。凡不的雌鴿要分離除群,以免雄鴿間發生爭斗。還應防止近親血緣的,以提高鴿的體質。故應注意交換鴿種,或引進新的種鴿,進行血緣更新。
的年齡,以滿10~12個月較理想,過早會導致所產卵孵化出來的小鴿先天不足體質衰弱。買鴿時必須選擇配對的。
3.場地設備 鴿房應朝南,地勢應高燥,房內務必通氣適宜。鴿房寬暢能使鴿子安靜舒適,管理也方便。若數量較多,應分別建配偶舍、幼鴿舍和中鴿舍等。鴿房不應砌在地上,應離地相當距離。鴿房內應備有配對用的巢箱、抱蛋、抱仔鴿用的石膏盤,或將干草切成16~19厘米長讓鴿營巢。鴿還應有運動場,系鋪19厘米厚的河沙,每年更換四五次。
4.喂養主要種類和比例是,豌豆25%,玉米30%,高粱20%,糙米25%;或玉米30%,高粱20%,豌豆、糙米、小麥各15%,夏季加10%~20%的綠豆作退火氣之用。親鴿在育雛期間應加10%至20%的葵花子。一般一對肉鴿每日約需飼料75克。此外還應喂一些新鮮洗凈的蔬菜。
此外如砂粒、礪粉、炭屑、食鹽和紅土也可作飼料喂養(保健沙),將這些飼料混合后置淺盤內讓鴿自由啄食。
每日早晨首先是清潔水盆,然后喂食。幼鴿在離巢之前的飲食全靠其父母供給,在6天后可混以谷物充食了。喂鴿后的一二小時內不宜去看母鴿喂幼鴿,因有攪擾會使幼鴿生長受影響。
5.管理鴿舍應1~3天清掃一次,7天大掃除一次,15~30天消毒一次。掃后底面上鋪1厘米厚的沙,并撒以石灰。夏天應設浴盤,供鴿洗浴。
6.防治疾病
(1)鴿舍及食飲用具用3%高錳酸鉀、5%來蘇兒溶液定期消毒。
(2)冬季、早春和晚秋晝夜溫差大,鴿易患感冒,應服土霉素每次1/2片,撲熱息痛1/4片,每天2次,連服3~5天。
(3)肉鴿念珠菌病。用制霉菌素每次1/2片,每天2次,連服3~5天。
[關鍵詞] 紅提葡萄 栽培 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2-0064-01
引言:在現階段進行紅提葡萄栽培的過程中,人們比較注意防治病蟲害,注意施肥,紅提葡萄的生長情況比較好,葡萄的產量和質量都比較好。本文主要以紅提葡萄的栽培為例,通過具體的分析紅提葡萄栽培的情況以及作物的生長情況,找出保證紅提葡萄正常生長的關鍵的技術支持等等,從而更好地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以及葡萄的質量,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1 紅提葡萄培育的重要性
進行紅提葡萄的栽培,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因為,在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時,紅提葡萄的產量相對于一些其他種類的葡萄來說,產量比較大,種植同等數量的植株可以長出更多的果實。紅提葡萄的果粒圓且接近于圓錐形,而且,紅提葡萄的味道也比較好,味甜而且清香,不容易出現裂果的現象,因此,紅提葡萄的銷量比較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支持。另外,還有一點,紅提葡萄的收益高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紅提葡萄的生產量比較小,一般情況下,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生產出來的紅提葡萄都能夠銷售出去,不會出現產品滯銷的情況。所以說,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因此,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然后,為了更好地進行紅提葡萄的生產活動,就要對紅提葡萄栽培的各項技術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保證紅提葡萄能夠正常的生長,保證葡萄的質量和產量,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
2 紅提葡萄栽培的關鍵技術
2.1 合理定植
在進行紅提葡萄的種植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的一個工作就是田地的選擇。在進行選擇的時候要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這樣的地區進行灌溉等工作的過程中,水流的流動會比較暢通,從而更好地保證灌溉工作的質量,使得土壤得到很好的滋潤,從而為之后的葡萄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支持。而且,在地勢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區,這樣的地方土層比較深厚,土壤比較肥沃,從而為葡萄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更好地保證紅提葡萄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
2.2 肥水管理
2.2.1幼樹管理
紅提葡萄在生長的過程中,頂端優勢十分的明顯,如果不對這些現象做出一定的管理,會嚴重的影響到葡萄的產量。因此,在紅提葡萄的生長過程中,要進行摘心工作,保證側芽的正常生長,除了進行摘心工作,還可以在頂芽涂抹一些生長抑制劑或者是在側芽處涂抹一些促進生長的藥劑,從而保證紅提葡萄的頂芽與側芽的生長的平衡,保證葡萄的正常生長。
另外,還有一點,紅提葡萄在生長的初期,尤其是在幼樹階段,需要的營養物質的含量十分的高,因此,在紅提葡萄生長的初期,要注意施肥,保證施加充足的肥料,從而保證施加的肥料能夠滿足紅提葡萄的正常的生長,使得紅提葡萄生命力更加強,更好地抵抗病蟲害的影響。
2.2.2成樹管理
紅提葡萄在生長的過程中,在成樹階段,也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因此,在這一階段,也要十分注意施肥,保證施加的肥料能夠滿足紅提葡萄的正常的生長。而且,在成樹階段,紅提葡萄也會發芽,也會有頂端優勢。如果對于這樣的現象,不作出處理的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紅提葡萄的產量。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生長,并且保證葡萄的質量,也要進行摘心處理,抑制頂端優勢,保證頂芽和側芽的平衡。
而且,除了進行摘心的工作,在生長的后期,為了更好地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生長,還要對紅提葡萄的側枝等等做出一定的處理,將一些沒有用的側枝剪掉,因為這一部分的枝也會消耗掉很多的營養物質,使得葡萄在生長過程中,會減少一定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從而影響葡萄的質量。因此,進行枝苗的修剪工作對于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以及質量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2.3 病蟲害防治
紅提葡萄在生長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病蟲害,比如說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穗軸褐枯病,霜霉病等等,這些病蟲害會嚴重的影響到紅提葡萄的質量并且影響葡萄的產量,因此需要對這些病十分的重視。為了避免這些病蟲害的影響,不是要在這些病出現之后再進行處理,要在這些病蟲害出現之前就進行防治。比如說,可以在容易出現疾病的階段及時的噴灑防治病蟲害的農藥,或采取其他措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更好的保證產品的質量,保證紅提葡萄的產量,從而保證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2.4 進行套袋處理
為了保證紅提葡萄的外觀能夠比較光滑、有光澤,以及有比較好的質量,要及時的進行套袋處理,在套袋之前可以適當的噴灑一些不會產生危害的藥劑,比如說一些防治病蟲害的農藥或者是一些促進生長的藥劑。而且,要保證,在進行了藥劑的噴灑之后,要及時的進行套袋處理,保證在完成藥劑的噴灑工作之后在當天就能夠及時的進行套袋處理。
而且,在葡萄成熟的時候,要及時的進行摘袋工作,并且在摘袋之后也能夠及時的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當天就能夠進行農藥的噴灑工作,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生長。
3 總結
通過進行上述的具體的分析,找出了進行紅提葡萄栽培的關鍵技術支持,通過將上述措施具體實施,可以保證紅提葡萄的正常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獲得高產量的葡萄,從而進一步獲得更高的收益。
參考文獻
[1]羅克明. 貴州紅提葡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D].貴州大學,2006.
摘要:在高速的現代化生活中,旅游已經被越來越重視,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虛擬旅游作為一種基于虛擬現實的新型旅游方式,不斷的打破了傳統旅游的觀念。虛擬旅游的發展依托與計算機相關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虛擬旅游中應用的幾個關鍵技術。
關鍵詞:虛擬旅游 關鍵技術 現實旅游 虛擬現實、
1 概述
旅游在現代生活中被“平民化”了,(Urry,1990),已經被普遍接受和實踐的生活方式,旅游產品也成為了大眾化的消費品。由于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PC的普及,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逐步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在計算機和互聯網上,人類為自己的現實生活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這個領域是與人類現實生活的物質、精神世界同時并存這的一個新的世界——虛擬世界,并成為了現代人的一個重要的生活空間。旅游的“空間”也可以不在局限于現實的世界中,旅游者還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實現自己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旅游愿望。虛擬現實技術和旅游的一種結合體“虛擬旅游”正逐漸的影響著傳統的旅游方式,改變的人類的旅游觀念。
“虛擬旅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相關技術的支持,它所需要的主要計算機技術有虛擬現實技術、GIS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等。
2 虛擬旅游的關鍵技術
2.1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實技術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Jaron Lanier提出了“虛擬現實(簡稱VR)”的觀點,讓用戶可以置身于計算機所表示的三維空間環境中,通過眼、手、耳或特殊的空間三維裝置在這個環境中"環游",創造出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該技術在20世紀末達到了發展的高峰。虛擬現實又稱靈境技術、塞伯空間,是以浸沒感、交互性和構想行為基本特征的計算機高級人機界面,是一系列高端技術的整合,該技術集成了計算機仿真技術、圖形技術、顯示技術、傳感技術、網絡并行處理等技術,它在多維信息空間上創建一個虛擬信息環境,能使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具有與環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啟發構思,是一種由計算機技術輔助生成的高技術模擬系統。它能夠利用計算機生成一個三維虛擬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們有著同真實世界一樣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并且可以與其他人在同一個虛擬環境下進行交流,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1.1 虛擬現實技術的基本特征
① 沉浸性
沉浸性(臨場感)是指用戶感到作為主角存在于模擬環境中的真實程度。理想的模擬環境應該使用戶難以分辨真假,使用戶全身心地投入到計算機創建的三維虛擬環境中,如同在現實世界中的感覺一樣。
② 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戶對虛擬環境內的物體的可操作程度和從環境得到反饋的自然程度(包括實時性)。例如用戶可以用手直接取虛擬環境中的物體,這時手應該有觸摸感,并可以感覺物體的重量,場景中被取的物體也立刻能夠隨著手的移動而移動。
③ 構想性
構想是指用戶沉浸在多維信息空間中,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認知能力全方位地獲取知識,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求解答方式,形成新的概念。
2.1.2 虛擬現實技術的分類
根據建模和繪制的方式不同,可以將虛擬現實技術分為圖形虛擬現實技術和圖像虛擬現實技術:
①圖形虛擬現實技術
圖形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是通過測量、激光雷達、實景照片等各種數據獲取方式,運用計算機圖形學,使用點、線、面等基礎圖形創建一個三維虛擬場景,接著進行材質、紋理、光照、聲音等提高該虛擬場景真實感的工作,最后通過感知設備在虛擬環境中完成漫游和交互。該技術不同于三維動畫技術,該技術彌補了三維動畫中對于場景瀏覽路線和瀏覽速度的限制以及只能被動觀察等缺點,允許用戶操縱其場景中的物體。
②圖像虛擬現實技術
圖像虛擬現實技術即360全景技術,通過運用專業相機(魚眼鏡頭和廣角鏡頭)捕捉同一個場景的多張圖片,使用軟件將所有圖片拼接成一副連續的全景圖像,將多幅全景圖像利用專門的全景播放器進行播放,形成一個全景空間,這樣就將平面的照片轉變成360度全景景觀,在利用Wwbgis、JAVA等技術相結合等方式實現全景旅游的動態交互和漫游。與圖形虛擬現實技術相比,全景虛擬現實技術有著更強的真實感,開發成本低、周期短、文件小都是圖形虛擬技術不具備的,但是虛擬景觀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漫游的過程單調枯燥。
2.2 GIS技術
GIS是對空間數據進行采集、整理、編輯、分析并采用空間模型分析的方法,提供多種動態信息,為地理信息研究和動態決策服務。在虛擬旅游中,利用GIS技術對旅游景點的地理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并建立完整的空間數據庫,為旅游者提供實時的、準確的旅游信息,使三維模型、二維矢量數據、影像、DEM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讓虛擬旅游不僅僅是可視,還要有效。
2.3 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包括信息學、心理學、美學、傳播學等眾多學科,它是為虛擬旅游的表現力而服務。將文字、圖片、動畫、影像、聲音等多種多媒體信息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起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等功能。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載體的多樣性、多媒體的交互性、集成性、數字化、實時性的特點,用充滿活力、動感的方式,帶給旅游者生動的觀賞效果。
3 總結
虛擬旅游作為旅游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和發展是與現代生活和人類需求相一致的,符合現代旅游的發展趨勢。虛擬旅游的發展從萌芽到日漸成熟已經走過了很長的一段風雨歷程,而這個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而虛擬旅游需要依托與計算機相關技術(虛擬現實技術、GIS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進步。客觀而論,目前虛擬旅游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我們所期望的“使用戶全身心地投入到計算機創建的三維虛擬環境中,如同在現實世界中的感覺一樣”,但是我們相信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3D運算能力和網絡帶寬大大提高,虛擬旅游將會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孫芳芳.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業的應用 [J].江西科學,2007(3):314-317.
關鍵字:FPSO、目前狀況、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TE14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即浮式儲油卸油裝置,可對原油進行初步加工并儲存,被稱為"海上石油工廠"。它集生產處理、儲存外輸及生活、動力供應于一體,在其生產和生活設施上需要大量的海水,對其動力系統、空調系統、生產工藝流程上的冷卻作用。隨著國內海上油田開發速度的提升,FPSO迎來了產業發展的廣闊機遇。FPSO以其生產系統投產快、投資抵,承重能力以及抗惡劣環境能力強,儲油能力大,應用靈活移動方便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海上油氣田開發工程。不斷增長的深水和超深水油田的勘探和開發極大的促進了FPSO產業的發展。伴隨科技發展和海上作業難度的加大,FPSO技術及開采工程裝備正在向大型化、自動化、專用化方面發展,同時國際海事組織(IMO)對涉海船舶產品的安全、環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二、傳統 FPSO 的特點及我國 FPSO 的現狀
傳統的固定式采油平臺為中心的海上油田開采模式,FPSO系統對于邊際油田、早期開采系統和深海油氣田開發中有其獨特的優勢,近年來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已經成為海上油氣資源開發的一種主要開采手段。與固定式采油平臺開采模式相比,FPSO的主要特點有:第一,投資省、開采風險低。采用FPSO開采模式不必花費巨資建造海上固定式采油平臺。同時,FPSO系統可重復使用,其投資費用可由多個油田分攤,提高了系統的使用效率并節省了油田開采成本。在油田開發過程中,一旦發現油田的規模與原設計有差異,采用FPSO開采模式則可以避免采用固定式采油平臺時可能帶來的投資風險。第二,建造費用對水深和海底地質條件不敏感。FPSO 系統對海底地形,海床地質以及水深因素不敏感,系統對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引起建造成本變化幅度不大。海底支撐型采油平臺的建造費用隨著水深的增加而幅增加,這已經成為這一類平臺邁向深海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而 FPSO 開采模式為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提供了一種實用和有效的手段。第三,施工周期短、建造質量有保障。由于采油設備及其船上的其它各類裝置均在岸上“全天候“建造,因而施工周期短,建造質量不受海況及氣候因素影響而易于得到保證。第四,適應范圍廣。經過多年的運用,FPSO 技術已經日漸成熟。現有的 FPSO 系統普遍具有運行可靠、使用壽命長、應用水深范圍大、系統可遷移和可重復利用、承重能力與抗環境載荷能力強等特點。它既可適用于開發壽命短的小油田和邊際油田,也可作為開采前景暫時不明朗油田的早期開發系統,同時也可適用于遠離海岸的深海油田開發。
FPSO關鍵技術
FPSO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改造項目很多,比較關鍵的技術問題包括:現狀調查和評估、水動力和結構分析、轉塔和系泊系統改造以及防腐措施等。
1、現狀檢測和評估
舊FPSO改造前一般已服役較長時間,可能達到20a,期間承受著各種環境荷載和繁重的生產任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結構、材料或附屬物等損壞,有的FPSO經過多輪改造,各種構件新舊不一,安全隱患較多。所以,對FPSO進行結構改造前或改造中,必須進行現狀調查和檢測,查明 FPSO 的實際情況,既包括先前服役情況、改造歷史、整體尺寸、船艙布置、工藝流程等宏觀數據,也包含結構尺寸、腐蝕現狀、疲勞問題等微觀數據。 這些調查結果將作為現場具體改造結構物分析的基礎。現狀檢測分為生產期間的檢測和進塢檢測兩種,運用的主要技術包括無損檢測、渦流探傷、超聲波檢查等,生產期間的調查應盡量避免對正常生產活動造成干擾。在FPSO整個服役期內,一般間隔4~5a 進行一次全面檢查 , 其他局部構件應制定詳細的檢測計劃,以期獲得整體的最優檢測安排。改造時應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檢查結果。基于風險的檢測技術已經應用到FPSO結構檢測中,特別是針對關鍵受力區域,應用這種方法可以較好的區別結構的安全等級,為結構改造提供指導。
2、水動力和結構分析
與普通油輪相比,FPSO具有以下特點:①FPSO就位后類似于永久系泊,不進塢檢測和維修;②固定在某一海域,受特定海況影響;③系泊系統、上部模塊和立管系統產生附加荷載;④持續裝卸油導致吃水頻繁變化等。這些特點決定了 FPSO 的水動力特性和受力特點與普通船舶有很大不同。在改造之前,首先要搜集 FPSO 預定作業海域的水動力基本數據,如水深、波高和周期統計、海流流速和流向等,結合錨泊系統計算出FPSO船艏朝向長期分布、船舶幅值響應算子(RAOs)、平均漂移系數等,判斷FPSO結構是否滿足安全和工藝方面的要求。為確保涵蓋FPSO主要構件內波浪產生的最大動力荷載,分析中應考慮來自不同方向、不同波高和周期的多個設計海況,計算量較大。水動力分析的結果是進行船體、上部模塊、轉塔和錨泊系統等結構強度和疲勞分析的基礎。結構計算是在水動力分析基礎上,研究整個船體和局部結構的承載能力(水密完整性),分為總體強度計算和構件強度計算兩個層次。 整體結構計算一般要進行壓載試驗、 靜水彎矩和剪力等計算;構件分析則主要計算局部結構特別是梁柱相交、加筋肋、艙蓋口、圍板等部位的承載能力和疲勞壽命。 對不滿足受力要求的構件,應提出加固或更換方案。
3、轉塔和系泊改造
FPSO主要由船舶系統、上部油氣處理系統和系泊系統三部分組成。FPSO在服役期間主要依靠錨泊系統使其長期固定在預定地點,系泊系統是影響FPSO安全性的關鍵技術所在。目前,FPSO常采用的系泊方式是轉塔式單點或多點輻射狀系泊,在艏艉配備了多個側向推進器,發展了第三代動力定位技術(DPS-3),系泊多采用錨鏈和鋼纜組合,也有采用高防腐蝕的高強度聚酯纖維與錨鏈組合的方式,適應海況能力增強。錨泊和立管系統常通過轉塔與FPSO連接,根據轉塔的布置方式,分為內轉塔和外轉塔。正常生產過程中,FPSO在環境荷載作用下產生的各種位移和動力響應,都需要通過轉塔及錨泊系統進行平衡和限制,轉塔結構的受力承受的靜、動力荷載和疲勞效應均較大。因此,改造過程中需要使用專業的結構分析軟件,計算轉塔結構的極限承載能力和抗疲勞性能,如ANSYS、ABAQUS、MSC/Nastran 等。此外,應結合油田開發安排,選擇改造或安裝新轉塔以適應不同開發階段的立管系統。 同一油田,開發早期可能只有6根立管,后期隨著產量和含水率增加,立管數量將逐漸增加到8根12根。
4、防腐系統
FPSO需要長期在海上服役,由海洋環境和生產流程中的酸性氣體引起的鋼材腐蝕是結構改造中應重點考慮的問題。影響腐蝕速率的主要因素有:二氧化碳含量、含硫量、含水率、液體化學物質含量、操作工況、壓力和溫度等。FPSO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的腐蝕機理和特點,因此對不同部位應采取不同的防腐措施:①對船艙和壓載艙,主要采用惰氣系統和防腐涂層等,減少船艙內壁的腐蝕。②對于管道和泵等構件,根據流體內腐蝕物質濃度情況,可采用雙相不銹鋼管、增加防腐涂層或者在流體內添加防腐劑等措施。③對于外船體,主要采用防腐涂層和犧牲陽極等保護措施,與一般油輪相似。
結束語
對現有FPSO結構進行合理改造,是經濟、可靠的開發深水和邊際油氣資源的重要保證。FPSO改造過程中,首先應該滿足油田開發方案的要求、適應油田開發的海洋環境,遵守API或DNV等國際或油氣田所在國的相關規范和標準;還需要重視現狀調查和評估、水動力響應分析、轉塔改造和防腐系統等關鍵問題,以期對將來油輪改造FPSO項目或舊FPSO結構改造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方華燦:《我國海洋石油鉆采設備的現狀與展望》,《石油科技論壇》,2008年23期
[2] 周守為 曾恒一 范模:《我國浮式生產儲油裝置的研制與開發》,《中國海上油氣》,2006 年18期
關鍵詞 水稻;高產;穩產;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030-02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土地進一步向大戶集中,規模種糧效益日益凸顯,大戶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保證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也有不少農村大戶,由于缺乏基本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造成高投入、低產出,甚至賠本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作為水稻N植大戶,要保證水稻高產、穩產,產生效益,需要掌握以下關鍵技術。
1 農田基本設施建設
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應做到“路渠配套、旱能灌、澇能排”。針對潛育性土壤,還應開挖深溝以利降潛,增加土壤的通氣性,氧化土壤有害物質;田間缺乏機耕路的,還應結合開溝培寬路面,以利機械進場作業,降低勞動強度和農業生產成本;水源較差的還要架設三相四線,建設提水站,保證水稻生長基本用水要求。進行秸稈粉碎全量還田,有利于培肥地力[1]。
2 品種選擇
以穩產為前提,合理選擇優質、高產、穩產、抗病、抗倒的水稻品種。應選擇抗高溫、耐低溫、抗病害尤其是抗稻瘟病、且具備抗倒能力強的水稻品種。高產品種尤其是超高產水稻品種對肥水管理的要求高,有的高產水稻品種在不同年份產量表現不一。在水、光、熱資源條件較好的地方選擇種植高產品種,尤其以米質優、出糙高、適用市場需求的水稻品種為宜。此外,需針對品種缺陷,在栽培上加以注意。經常考察,多方比較,參考品種審定意見,選擇適宜的水稻品種。
3 種子處理
主要是藥劑浸種和拌種。水稻惡苗病是由種子帶菌引起的,用25%咪鮮胺2 000~3 000倍液浸種十分必要,同時可殺死其他病菌如稻瘟病菌。浸種時間要適當。低溫、種皮厚的,浸種時間可長點;高溫、種皮薄的,應縮短浸種時間。種子量大,催芽期間應時刻關注溫度變化,溫度過高應翻籽,使其溫度均勻防燙芽,過干應補水。種子破胸露白后及時攤芽,防芽過長。低溫天氣可將已充分吸水的種子置于空調間內催芽較妥。稻薊馬喜食嫩秧,造成秧苗不長、萎縮,大田噴藥防治費工費時,而用30%噻蟲嗪拌芽籽后播種,在水稻苗期可控制薊馬危害,并且達到苗齊苗壯效果,因而藥劑拌種工作很重要。
4 合理密植
構成水稻產量的3個要素為有效穗數、穗實粒數、千粒重,有效穗數是基礎,往往多穗型品種的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易獲高產。大穗型雜交品種一般分蘗較弱,育苗移栽的應每穴插2粒種子苗,插足27萬穴/hm2以上,產量才有保證。大戶請人插秧,若采取包干方式,栽插密度很難達到,建議采取直播方式較好,雜交品種用種量應不少于22.5 kg/hm2,常規品種用種量75.0~112.5 kg/hm2;若采取栽插的宜選用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
5 合理均衡施肥
施肥原則應是氮、磷、鉀肥配合,注意補充硅、鋅等微肥,而施肥策略應是施足基肥,重施分蘗肥,主攻孕穗肥。若按產稻谷9 000 kg/hm2以上,應施純氮18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鉀120 kg/hm2。一般三元復合肥(15-15-15)用量不少于750 kg/hm2,尿素用量不少于150 kg/hm2。復合肥總用肥量的65%應基施,剩下35%于拔節前施入(長穗肥);而尿素應于秧苗活棵后及時施入,以達到促蘗的效果,或者部分作基肥(氮肥前移),部分作分蘗肥;鋅肥應于水稻分蘗期施入,以達到促蘗的效果;而硅肥應于拔節前施入,以達到抗倒的效果。破口期結合防病治蟲還應補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增加粒重。切忌偏施氮肥,防止水稻貪青晚熟,發生病蟲危害。
6 合理管水
栽秧及分蘗期宜保持水層1~3 cm深,以促進分蘗。當田間莖蘗數達到計劃產量有效莖蘗數時應及時排水曬田至田間微裂、白根顯現時復水。孕穗至揚花期保水3~5 cm,促孕穗、調濕、調溫。灌漿期干干濕濕以濕為主,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蠟熟期適當延遲排水,增加土壤溫濕度,延緩葉片衰老,增加粒重。
7 病蟲草害防治
應選擇高效、低毒、長效農藥,重在預防用藥。移栽秧苗應于插秧前1周施送嫁藥,如三環唑、噻蟲嗪、9080(10%四氯蟲酰胺)等;大田水稻拔節期重點防治水稻紋枯病、螟蟲及飛虱等,應將9080(10%四氯蟲酰胺)或奧得騰(35%氯蟲苯甲酰胺)與尊保(23%醚菌?嘧菌酯)或楊彩(18.7%丙環?嘧菌酯)及80%烯啶?吡蚜酮混配施用;水稻破口期重點防治穗頸瘟、螟蟲、飛虱等,應混合噴施9080或奧得騰、三環唑或稻瘟靈或春雷霉素、楊彩或尊保、80%烯啶?吡蚜酮或護瑞(20%呋蟲胺)等。此外,強臺風過境或暴雨過后,還應及時防治水稻細菌性病害如細條病、白葉枯病、基腐病,宜選用碧生(20%噻唑鋅)等防治[2]。近年水稻穗腐病發生呈上升趨勢,穗期陰雨天過多,于齊穗后還應補治1次,可選用尊保或楊彩或禾技(75%戊唑?嘧菌酯)等藥劑。
移栽田及拋秧田化學除草相對比較容易,但應注意移栽田除草劑乙?芐不可用于拋秧田,否則易產生藥害,拋秧田宜選用丁?芐比較安全。直播田除草應采取“一封、二殺、三補”的用藥辦法。“一封”即芽籽播種后1~3 d,用30%芐嘧?丙草胺1 800 mL/hm2兌水噴施畦面,注意防止畦面積水而影響出苗,此次除草若畦面平整并保持濕潤數周,可達到一次用藥基本控制草害的目的,但大戶耕作很難做到這一點,即使因雨錯過施藥適期,也要于雨止10 d內將藥施下,以利減輕后期除草壓力[3]。“二殺”即播種后20 d,秧苗二葉一心期左右,雜草二次出草高峰期用藥除草,宜選用22%五氟磺草胺(農地隆)150 mL/hm2+20%氰氟草酯1 200 mL/hm2兌水噴霧(此配方對小苗相對安全),48 h后復水,保水1周,以促進雜草死亡[4]。保水很重要,二次除草不徹底與田塊漏水保水不好有很大關系,除草時間應盡量提前。此次用藥后1周可結合施肥拌施32%芐?二氯750 g/hm2或30%芐嘧?丙草胺1 800 mL/hm2進行二次封草。“三補”即水稻四葉期以后,對漏網雜草進行清殺。根據雜草種類,選用10%f唑酰草胺(春好)1 500~1 950 mL/hm2、10%雙草醚180 g/hm2、二甲?滅草松、10%吡嘧磺隆225 g/hm2、30%敵稗?異惡松3 000 mL/hm2等噴施,同樣需保水7 d,此次除草后結合施肥可用拌施移栽田除草劑乙?芐進行第3次封草。水稻拔節后禁止使用任何除草劑除草[5]。使用時應嚴格控制雙草醚用量,防止藥害發生,尤其是在粳稻田上的使用應特別注意。
8 參考文獻
[1] 薛亞光.水稻高產與養分高效利用栽培技術及其生理基礎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2] 韋本輝,劉斌,甘秀芹,等.粉壟栽培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19):3946-3954.
[3] 潘業興.控釋肥在水稻栽培上的施用效果[J].湖北農業科學,2010(10):2384-2385.
湖北省是全國5個蛋鴨主產省份之一,蛋鴨年存欄量達2 000萬只以上。湖北歷來有加工皮蛋、咸蛋的傳統,鴨蛋加工銷售水平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2009年湖北省鴨蛋產量達28萬t,但蛋鴨養殖水平卻相對落后。除蛋鴨養殖數量有限外,蛋鴨品種雜亂、飼料營養水平參差不齊、飼養管理技術水平落后是影響湖北蛋鴨產業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其中飼養管理水平落后是影響湖北蛋鴨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筆者就蛋鴨的飼養管理關鍵技術介紹如下,供養殖戶參考。
1蛋雛鴨的飼養管理技術
雛鴨飼養成敗直接關系到鴨群健康發展以及鴨的產蛋量和蛋的品質。研究表明,蛋雛鴨35日齡生長發育是否達標,決定了其一生的產蛋性能。蛋鴨的育雛至關重要,要養好雛鴨,就要讓雛鴨吃飽、喝好、休息好、運動充分、營養全面有保障,健康地生長發育。
1.1雛鴨生長發育的三大特點
(1)雛鴨的生長發育特別迅速。4周齡時,雛鴨的體重已經比初生時的體重增加24倍左右,8周齡時雛鴨的體重比初生時體重增加60倍左右,接近成年蛋鴨體重。
(2)雛鴨體溫調節機能弱,難以適應外界環境。剛出殼的雛鴨個體小,機體嬌嫩,體表絨毛稀少,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性也差,抵抗力弱,溫度過低或過高時特別容易被凍壞或被熱壞,低溫引起雛鴨打堆壓死,高溫則引起雛鴨干渴脫水而死。
(3)雛鴨的消化器官容積小,消化能力弱。雛鴨生長發育快,因而飼料轉化率高。但雛鴨由于本身個體小,其消化器官容積也小,且因為剛出生,消化器官沒有得到鍛煉,消化能力弱。針對這一特點,雛鴨的喂料必須少喂多餐,且以便于消化利用為原則。
1.2蛋鴨育雛的管理要點
(1)掌握合適溫度,保持室溫相對穩定。雛鴨要求的適宜溫度如表1。舍內溫度是否適合,可以查看溫度表,還可以通過觀察雛鴨分布與休息姿勢來作出判斷。如雛鴨三五成群散開來臥伏休息,頭腳伸開,或行動悠閑,無怪叫聲,說明溫度合適;如縮頸聳翅,互相擠堆,發出急促尖叫聲,說明溫度太低,需保溫或升溫;如果散得很開,且遠離熱源,說明溫度過高,要適當通風換氣或降溫。
(2)及時分群,嚴防打堆。雛鴨天性喜歡玩耍打堆,在育雛溫度較低或者飲水后絨毛潮濕時更是如此。打堆時,被擠在中間或壓在下面的雛鴨,重則窒息死亡,輕則全身“濕毛”,稍不謹慎,便感冒致病,俗稱“蒸窩”。大群雛鴨應隔成若干200~400只左右的小群,這樣即使打堆,危害也較小。沒有條件分群的鴨場,大群育雛時應安排足夠的飼養人員24h輪流換班,定時喂水,定時喂料,定時驅趕雛鴨,千萬不可馬虎大意,嚴防雛鴨打堆。
(3)從小調教下水,逐步鍛煉放牧。下水調教要根據氣候條件和雛鴨體格情況,通常5~10日齡后可以調教下水。趕鴨下水要慢,下水時間1~2次/d,每次5min;10日齡后增加到3~4次/d,每次5~10min,逐漸延長,水溫不低于15℃,水溫太低則不宜下水。每次下水后都要在運動場避風處休息、理毛,待羽毛干后再趕入鴨舍。
(4)搞好清潔衛生,及時預防接種。隨著雛鴨日齡增大、排泄物不斷增多,不及時打掃鴨舍極易潮濕、污穢。這種環境會使雛鴨絨毛沾濕、弄臟,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必須及時將污穢物打掃干凈,勤換墊草,保持鴨舍干燥清潔。圈窩的墊草干燥松軟,雛鴨才能睡得舒服,睡得長久;潮濕的圈窩,雛鴨睡下后由于不舒服,常常會“起哄”。此外,要及時做好雛鴨的疫苗接種工作。
2青年鴨的飼養管理關鍵技術
2.1青年鴨的主要生理特點
(1)環境適應能力強、飼料適應性廣。育成期的蛋鴨稱為青年鴨。隨著日齡增大,青年鴨的體溫調節能力逐漸增強,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大大加強;青年鴨的消化道生長、發育迅速,消化能力也大為增強,可以廣泛采食天然動植物作為飼料。
(2)體重增長特別快。雖然4周齡時其體重已達到出生重的24倍,但是28日齡以后,青年鴨的體重絕對增長速度加快,到42~44日齡時,體重的絕對增長速度達到體重的增重高峰,然后體重增重速度又逐步減慢,到110日齡時其體重接近成年蛋鴨體重,110日齡以后體重增重速度相當慢。
(3)羽毛生長迅速。蛋鴨的羽毛主要在青年鴨階段長成,育雛結束時,雛鴨身上還覆蓋著絨毛,麻羽將要長出,而到42~44日齡時胸腹部的羽毛已經長齊,到達“滑底”,52~56日齡已長出主翼羽,80~90日齡已換好第二次新羽毛,100日齡左右已長滿全身羽毛,兩邊主翼羽已“交翅”。
(4)性成熟迅速。在60~100日齡時,青年鴨性器官發育很快,母鴨卵泡快速增長,要適當限制飼養。限飼目的在于防止青年鴨過于肥胖和過早性成熟,不利于以后產蛋性能的發揮。
2.2青年鴨的飼養管理要點(圈養及半圈養)
(1)嚴格按照要求進行限制飼喂,控制體重。放牧鴨群運動量大,能量消耗大,且每天不停地找食吃,整個過程就是很好的限制飼喂過程,放牧飼料不足時,要注意補充飼喂。圈養和半圈養鴨必須限制飼喂,否則會造成不良的后果。限制飼喂一般從8周齡開始,到16~18周齡結束,小型蛋鴨限制飼喂適當提前1~2周開始,提前1~2周結束,體重稱量結果符合品種階段體重時,不需要進行限喂。限制飼喂前必須按照要求給鴨群抽樣稱重。限飼開始后,每兩周必須抽樣稱重一次,及時調整限制飼喂的飼料的質量或數量。限制飼喂的目標就是最后將整個鴨群的體重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小型蛋鴨開產前的體重在1.4~1.5kg,超過1.5kg則為超重,會影響其產蛋量。
(2)及時進行分群與調節飼養密度,保證鴨群發育正常。分群飼養可以使鴨群生長發育一致,便于管理。育成期分群的另一原因是,育成階段的鴨對外界環境十分敏感,如飼養密度較高,互相擠動會引起鴨群騷動,使剛生長的羽毛軸受傷出血,甚至互相踐踏破皮出血,導致生長發育停滯,影響以后開產和產蛋率。因而,育成期的鴨要按體重大小、強弱和公母分群飼養,一般放牧時每群為500~1 000只,而舍飼鴨主要分成200~300只為一小欄分開飼養。飼養密度因品種、周齡不同而不同,一般為:5~8周齡,每平方米養15只左右;9~12周齡,每平方米養12只左右;13周齡起每平方米養10只左右。
(3)按照青年蛋鴨的要求嚴格控制光照,防止性早熟。光照的長短與強弱也是控制性成熟的方法之一。育成期蛋鴨的光照時間宜短不宜長。有條件的鴨場,育成期蛋鴨于8周齡起,光照時間人工控制在每天8~10h,光照強度控制為5lx,其他時間必須采用弱光照明,以便于鴨夜間飲水,并防止因老鼠或鳥獸走動時驚群,晚間光線過強,則會使蛋鴨性成熟提前,不利于蛋鴨的高產穩產。
(4)及時做好免疫及驅蟲工作,保證鴨群健康。青年鴨免疫功能好,抗病力強,應及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嚴格按照本場免疫程序預防接種,接種應認真仔細,防止漏免或免疫失敗,同時可在飼料或飲水里添加有效的藥物預防細菌性疾病,及時做好青年鴨的驅蟲工作。
(5)加強運動,促進圈養蛋鴨骨骼和肌肉的發育,防止肥胖。圈養青年鴨不能像放牧的鴨那樣活動而得到鍛煉,飼養員每天必須定時強制性地驅趕鴨群在鴨舍內進行轉圈運動,每次運動5~10min,每天轉圈活動2~4次。
(6)飼養員應多與鴨群接觸,以便提高鴨膽量。圈養青年鴨天性膽小,神經尤其敏感,飼養員要利用喂料、喂水、換草等機會,多與鴨群接觸。喂料或換草時,飼養員站在料盆或料草旁,仔細觀察采食情況,讓鴨子自由走動,可以鍛煉提高鴨的膽量。
(7)定時作息,建立穩定科學的管理程序。圈養蛋鴨的生活環境比放牧鴨穩定,應根據鴨的生活習性定時作息。作息制度形成后,盡量保持穩定,不可隨意變動,以利于蛋鴨的正常生長發育。
3產蛋鴨的飼養管理關鍵技術
3.1產蛋鴨的生活特性
要想養好產蛋鴨,提高產蛋量,必須充分了解產蛋鴨的生活習慣,按照客觀規律進行飼養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產蛋鴨的產蛋性能。產蛋鴨具有以下7大特性。
(1)天性喜水。產蛋鴨喜歡在水上覓食、洗澡、嬉戲等,除了睡覺、產蛋外,蛋鴨的其他一切活動都可以在水中進行。
(2)喜干燥怕潮濕。蛋鴨上岸后,邊休息,邊將自己身上的羽毛理燥,保持干爽清潔。如舍內外場地太潮濕或積聚污水,污染鴨子的腹部絨毛,就會嚴重影響蛋鴨的休息和產蛋。
(3)耐寒性能好。蛋鴨羽毛外緊內松,絨毛細密,表面涂有尾脂,有一定的防止水份滲透功能,成年蛋鴨耐寒性較好,在0℃時仍能在水中活動自如。
(4)合群性很強。蛋鴨能合群生活,很少有爭斗行為發生。但每群的數量不宜過大,每個小群以800~1 000只為最好,每小群最多可達2 000只左右。
(5)食源廣泛。蛋鴨消化力很強,代謝旺盛,食源也很廣泛。一般的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都愛吃。飼料必須營養全面,在產蛋高峰期,蛋鴨更加喜食鮮活的動物性飼料。
(6)生性敏感易受驚嚇。產蛋鴨比青年鴨膽量相對大些,喜歡接近飼養人員,但同樣具有性急膽小、反應靈敏等特殊習性。一旦突然遇到強光、高聲、黑影、陌生人、家畜、野獸等強刺激,就會突然騷亂、驚群起哄、互相踐踏,影響產蛋,甚至造成傷殘。
(7)生活極具規律性。蛋鴨在一天之中,其飲水、運動、洗澡、、理毛、歇息、產蛋等各項生理活動時間的安排,極易形成生活規律(條件反射),這種規律一旦形成后,就難以改變。如果任意改變就會影響鴨群的產蛋量。
3.2產蛋鴨的階段管理要點
產蛋鴨的階段劃分,一般從初產至300日齡為產蛋前期階段;300~400日齡為產蛋中期階段;400~500日齡為產蛋后期階段。由于3個階段的產蛋鴨均有不同的生理變化,因此在管理上亦應有所區別。
3.2.1產蛋前期階段管理本階段蛋鴨發育成熟,精力旺盛,產蛋率和蛋重逐漸上升,直至產蛋達到高峰期。早春季節開產的蛋鴨,因早春自然光照和氣溫呈上升趨勢,更有利于產蛋率上升。此階段飼養管理要根據蛋鴨的體重狀況和產蛋率上升狀況,及時調整日糧的營養水平。具體如下:
(1)定期抽樣稱量體重。每月抽樣稱重一次,對照品種的標準體重進行比較。稱重應在早晨空腹時進行,抽樣稱重數量一般不少于全群鴨數的5%,抽樣方法為隨機抽取。如體重偏瘦達不到品種階段標準,要逐漸提高飼料質量,盡快使蛋鴨體重達到標準。如體重過于肥胖,明顯超標時,應及時適當減少精料,多喂些粗料或青料,或降低日糧中代謝能含量,盡快使蛋鴨體重回到標準。如體重稍微偏重些則影響不大,應穩定飼料質量。
(2)及時增加飼喂的次數。每天飼喂次數應從3次增加到4次。即白天喂3次,夜里21∶30左右加喂1次。
(3)逐步加強飼料營養。產蛋率升到20%時,在日糧中添加進口魚粉等動物蛋白飼料,從少到多,直至全群產蛋率達到90%以上的高峰期,穩定動物蛋白飼料添加量。一般每只蛋鴨日耗精料達150g左右,其中優質魚粉的添加量為20g左右。
(4)逐步延長光照,最后穩定光照時間。本階段蛋鴨的每晝夜光照時間最低不少于14h,應從短到長逐漸增加,達到16h后穩定下來。
3.2.2產蛋中期階段管理此階段由于經過100多天的連續產蛋的高峰期,體力消耗較大,體質有所減弱,一旦營養跟不上需求,產蛋量就會迅速減少,如果營養補充不及時,就可能出現停產換羽。本階段需要在生產中仔細觀察鴨群,及時采取相應對策,使產蛋高峰期保持到400日齡之后。
3.2.2.1日常管理中要注意觀察
(1)觀察鴨群的體重變化。要繼續定期抽樣稱重,鴨體重應保持和初產時的體重相當。若體重明顯減輕,會影響產蛋高峰期的持續,須及時調整營養水平,使體重盡快跟上來。
(2)觀察平均蛋重的變化。此階段平均蛋重比較穩定或者稍有增長趨勢。如果平均蛋重減輕,則是鴨群產蛋下降的先兆,應迅速查明原因,及時采取相應補救措施。
(3)觀察蛋殼厚度、顏色的變化。本階段蛋殼很厚實、很光滑、色澤鮮明,如果出現薄殼蛋、砂殼蛋、軟殼蛋或者蛋形變長等情況增多時,說明飼料中礦物質不足或鈣質代謝出現障礙。應及時補充鈣質或維生素D,數量要足夠到位,否則產蛋率會很快下降。
(4)觀察產蛋時間的變化。鴨群的正常產蛋時間應集中在凌晨1∶00~3∶00。若鴨群(或部分鴨)的產蛋時間逐漸推遲到早上或白天,是產蛋減少的先兆,應查明原因,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5)觀察鴨群神態的變化。仔細觀察鴨群,如無精打采、行動遲鈍、走路不穩、不敢下水、上岸后羽毛理不燥、弓背縮頸、蹲伏瞌睡等,是營養不足的表現,也是減產或停產的先兆。必須及時加強營養,直至鴨精力充沛,羽毛光滑。
3.2.2.2產蛋中期階段飼養管理要點
(1)調整營養。每只蛋鴨每日采料穩定在150g左右,最好飼喂全價中期顆粒飼料。配合料的粗蛋白質含量在20%左右,最低不低于18%,且氨基酸相對平衡,同時還要添加多種維生素和鈣質,尤其要添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顆粒狀的鈣質。
(2)穩定光照。每天的光照時間應恒定在16h,不得隨意變更。
(3)維持室溫。要求產蛋鴨棚舍內的溫度盡量不要低于5℃、也不要高于30℃。如超出這個范圍,則要盡量采取有效的升溫或降溫措施,把蛋鴨棚舍內的溫度控制在5~30℃。
(4)穩定操作規程。每天的日常管理程序要基本保持,不要隨意改變。遇上冬春寒冷季節,半舍飼半圈養的蛋鴨千萬不要下水。
3.2.3產蛋后期階段管理要點蛋鴨經過250d的持續產蛋,進入了產蛋后期階段,產蛋率逐漸下降。如果前面各階段的飼養管理很得當,蛋鴨在450日齡前可以保持85%的產蛋率,500日齡前可以保持75%~80%的產蛋率。如果飼養管理不當,產蛋率會迅速下降,甚至休產換羽。如果鴨群產蛋率降至60%以下,短期內一般難以恢復,必須等鴨換掉老毛,新毛長齊后方可恢復產蛋,應趁早淘汰鴨群或者進行人工強制換羽。
蛋鴨產蛋后期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如下:
(1)根據體重和產蛋率的變化調整飼喂量或營養濃度。如產蛋率較高而體重偏輕,應添加動物性飼料和魚肝油;如產蛋率較高體重過于肥胖,應降低能量濃度或增喂粗飼料。
甜玉米生產季節性強,不耐貯藏,采收后必須及時保鮮處理。目前的保鮮技術都是通過抑菌防腐、降溫延緩生理代謝、化學調控防老化等途徑,來達到使保鮮的甜玉米營養成分損失少、風味佳、口感好、果皮柔嫩的新鮮狀態。我國甜玉米保鮮的主要關鍵技術如下。
1.速凍冷藏保鮮速凍就是將經過預處理的甜玉米穗置于-40~-30℃低溫下,使細胞內水分快速凍結。在速凍條件下,形成的冰晶直徑小于100微米,并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組織中,不會破壞細胞組織,故能較長時間貯存。解凍后,組織中的汁液流失很少,較好地保持了鮮玉米穗原有的色澤與風味。
2.真空保鮮先將甜玉米苞葉、花絲及果柄除盡,隨后剔除腐爛變質、有蟲害、有損傷、過嫩或過老的玉米棒,再用自來水沖洗,將其分類、分級放入塑料周轉筐內備用。然后預煮5分鐘(預煮水中加入適量的檸檬酸和食鹽,溫度在95℃以上),使玉米芯溫度達到95℃以上。預煮時要經常翻動,以利受熱均勻。預煮好的玉米棒應迅速用流動水冷卻到50~60℃,然后晾干備用。裝袋前應使用潔凈衛生的紗布揩干水滴,再將玉米棒裝入蒸煮袋中,用真空封口機封口。軟包裝甜玉米在殺菌器中的擺放要保證空氣排出不受阻礙,以利于熱能的均勻傳遞。殺菌開始前應迅速通入大量蒸汽,使高壓蒸汽充滿殺菌器內部,以利于迅速排除空氣,升溫升壓的過程要求越快越好。當溫度升到110℃時開始加壓,使殺菌壓力維持在138~177千帕。然后升溫至121℃,恒溫殺菌30分鐘,最后將已殺菌的軟包裝袋揩干凈,貯存于25℃恒溫倉庫內培養7天,隨后逐包檢驗,將合格品按等級分別裝箱,并用膠帶紙封口入庫。
3.冷藏保鮮將預冷到4.4℃的甜玉米放在0℃條件下貯藏6~8天后,仍然具有令人滿意的烹調品質;若在4.4℃條件下貯藏,則保鮮期縮短3~5天。如貯藏溫度低于4.4℃,并有充分水分附著時,甜玉米的苞葉應保留;若沒有充分水分附著,苞葉就會吸收子粒中的水分,使之凹凸不平,降低品質,故應去掉苞葉。如用聚乙烯收縮膜和聚乙烯袋來包裝甜玉米,袋內可保持較高的濕度,這樣可以較好地保持甜玉米的新鮮度。包裝后貯藏半個月,帶苞葉的穗芯腐爛比不帶苞葉早4~5天,含糖量也比不帶苞葉者低0.5%,因此以不帶苞葉為好。
4.氣調貯藏保鮮甜玉米保鮮適宜的氣調指標(體積分數)為:氧氣含量2%~4%,二氧化碳含量10%~20%,保持溫度1~2℃,這樣可貯藏3個星期。若氧氣含量低于2%,二氧化碳含量高于20%,則會失去其風味,并產生臭味。
5.輻射保鮮鮮食甜玉米極不耐貯藏,采后2~3天,可溶性糖含量降低60%以上,風味喪失,失去食用價值。研究表明,單一的冷藏效果仍不夠理想。研究人員以超甜20號甜玉米為試驗材料進行了一些探索,具體做法是:采收乳熟期的甜玉米,保留2~4片苞葉,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裝,每袋5~10個,迅速裝筐,置于4~5℃的預冷室中,20~30分鐘后,甜玉米的溫度可降至15℃左右。然后用同位素Co-60照射,再放入1~2℃的冷藏室中冷藏。試驗結果表明,50千戈的輻射劑量,結合1~2℃的冷藏,可使甜玉米苞葉保綠,子粒顏色金黃,總糖及維生素C變化小于10%~15%,產品風味良好。
6.鹽貯保鮮鮮嫩甜玉米棒是近年來活躍在城鄉市場的新鮮“蔬菜”。采取水泥池保鮮甜玉米棒效果好,管理方便,成本不到0.1元/穗,且淡季出售或加工的銷路好,增值明顯。具體保鮮技術如下。①建池標準。通常情況下,2米×2米×2米的池子可保鮮玉米棒2500千克左右。水泥池四壁及底部用磚砌成,墻面抹水泥并全部用白色瓷磚貼面。池底留一個排水孔(便于以后翻池換水),池口砌到高出地面50厘米左右,以防泥沙等污物入池。②原料配方。鮮嫩甜玉米棒、食鹽、苯鉀酸鈉(或山梨酸鉀)、白砂糖、食用香精和飴糖等。其中,后3種原料為加工出售玉米棒時所用的原料。③選棒。挑選無蟲蛀、無病害、棒體大小均勻、子粒嫩而飽滿的乳熟期甜玉米棒,除去苞葉及果穗花絲,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④預煮。這是貯存成敗的關鍵。將甜玉米棒置于80~90℃的熱水中燙煮2~3分鐘后,馬上撈出,放入流動的清水中冷卻,至棒體溫度降為20~25℃即可。⑤入池鹽貯。將冷卻后的甜玉米棒稍晾一下,浸沒于腌漬液中貯存。腌漬液的配制方法是:將食鹽配成質量分數為20%的溶液,煮沸、過濾后澄清備用;再將濃度為50%的防腐劑苯鉀酸鈉或山梨酸鉀加入食鹽溶液中。腌漬時,玉米棒與鹽水的質量比約為6∶4,注意必須將池口蓋嚴。⑥翻池。腌漬35~40天后,將玉米棒上下翻動,以利腌漬均勻。翻池的方法是:將覆蓋物揭開,用一長竹棍在池中反復攪動,待不利貯存的氣味全部散發后,再封嚴池口即可。⑦換水。翻池后20天左右,將玉米棒撈出,從池底的排水孔中排干池中的腌漬液,然后注入質量分數為10%的食鹽水溶液。這種鹽貯的玉米棒可以保鮮至淡季加工出售。
7.保鮮劑的綜合運用甜玉米保鮮經常使用的保鮮劑有保鮮靈、乙烯抑制劑、CT5號、保鮮劑A和蔗糖酯等。它們多與其他保鮮方法配套使用,起輔助作用。
(1)真空軟包裝。工藝流程為:原料采收預處理(去苞葉、穗須分級整理清洗打孔)預煮保鮮液浸泡真空封口殺菌整形冷卻保溫檢驗成品。操作要點:①原料采收。選擇處于乳熟期(授粉后18~20天)的甜玉米,應在晴天的上午采收,留出2~4片苞葉,采收和運輸過程中要嚴防機械損傷;要求甜玉米子粒飽滿、色澤淡黃或微金黃,無蟲蛀、無霉爛,穗體大小適中。②預處理。采收甜玉米穗應避免曝曬、雨淋,要在12小時以內低溫條件下運送至加工廠。去掉苞葉,切除玉米的穗尖,修整蒂部;按大小分級后,用清水清洗,去除玉米表面上的雜質和穗須。用打孔器從蒂部沿玉米芯的中心打孔。③預煮。在93℃條件下蒸煮10~15分鐘。可在預煮液中加入適量的食鹽、焦亞硫酸鈉和檸檬酸進行同步護色處理,殺滅甜玉米表面的細菌,鈍化大部分酶的活性。④保鮮液浸泡。將預煮后的玉米穗浸泡在由保鮮劑、植酸、蛋白糖、維生素C和氯化鈣等配制的保鮮液中,于60℃條件下保溫浸泡30分鐘。⑤包裝、密封。將甜玉米穗裝入蒸煮袋中,注入適量新配制的上述保鮮液,一般按玉米穗質量的1%~2%注液。進行抽真空封口包裝,真空度為0.06~0.08兆帕。⑥殺菌。包裝好的甜玉米穗軟罐頭應盡快殺菌,采用常壓殺菌法,即沸水浴15分鐘,然后迅速整形,用冷水冷卻。⑦成品檢驗。將冷卻后的甜玉米穗軟罐頭在37℃恒溫庫中放置7天,進行保溫檢驗。在保溫期間,應剔除脹袋及褐變產品。
(2)常溫保鮮技術。①原料選擇。甜玉米的采摘要選在乳熟初期,此時營養物質積累豐富,適口性和風味最佳。若采摘過早,玉米粒易破損,不利于加工;采摘過晚,則糖分轉化為淀粉,使產品的口感變差。②去苞葉、花絲。清除甜玉米果穗的苞葉,掰除穗尖,摘除花絲,要求甜玉米表面干凈。③驗收分級。甜玉米子粒為淡黃色,色澤均勻,子粒均勻飽滿,排列緊密,果皮較嫩,有彈性。根據玉米穗的成熟度和穗的長度進行分級,并剔除嚴重缺粒、發霉、腐爛、有蟲蛀及成熟度過高和過低的原料。④浸泡護色。采用質量分數為1%的檸檬酸溶液浸泡原料20分鐘,然后將甜玉米轉移至清水中漂洗5分鐘。⑤預煮。將質量分數為0.5%的蔗糖酯溶液煮沸后,投入甜玉米棒煮沸5分鐘,然后撈出瀝干水分。⑥真空包裝。甜玉米溫度降至50℃以下時即可裝袋,進行真空包裝。使甜玉米穗尾朝內,穗尖部末端距袋口3~4厘米,封口時要求真空度達到0.4兆帕。⑦高壓蒸汽滅菌。在溫度為121℃、蒸汽壓力為0.1兆帕的條件下殺菌30分鐘。在此殺菌條件下,可以將玉米穗芯內的微生物徹底殺滅。⑧保溫檢驗。將冷卻晾干后的產品放入37±2℃的恒溫培養箱中保溫48小時,觀察果穗品質變化情況。在20℃下保存8個月,其顏色、口感和香味都能得到較好的保持,不需要加熱即可食用。■(鐘思澶)
1雞場環境及設施要求
1.1場址選擇
場址應選擇地勢高燥、采光充足、通風良好、交通方便、水電充足、排水良好、隔離條件好的地方。養殖場周圍3 000m內無大型化工廠、礦廠、醫院等污染源。距離交通主干線、學校、居民點、畜牧場、屠宰場至少1 000m以上。不應建在飲用水源、食品廠上游。
1.2場區布局
場區布局合理,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開;雞舍之間距離10m以上,凈道和污道分開。
1.3設備設施
應配備相應的生產及配套設施,如消毒室(池)、更衣室、獸醫室、飼料庫等,并要具備工作所需的儀器設備。雞舍要配備通風換氣、光照等裝置。安裝糞便、污水、病死雞無害化處理設施。
2選擇優良品種與健康雛雞
2.1選擇優良品種
國內外優良肉雞品種:一是快大型肉雞,如愛拔益加肉雞(簡稱aa肉雞)、艾維茵肉雞、科寶肉雞、羅斯-308肉雞等。二是優質黃羽肉雞,如嶺南黃雞、新廣黃雞、新浦東黃羽肉雞等。三是地方優質肉雞品種,如洪山雞、江漢雞、景陽雞、鄖陽大雞等。對品種的選擇應視養殖戶的具體情況及養殖計劃而確定。
2.2引進健康雛雞
購雛時應確保種源可靠,即雞種純正和雞苗健康,還必須保證其來自非疫區。通過“一看、二摸、三聽”的方法來鑒別雛雞的強弱優劣。健雛標準是毛色光亮、精神活潑、行走正常、腹部收縮良好、無血污與突臍現象,拿在手里感到掙扎有力,叫聲響亮。
3確定合理的飼養規模
養殖戶要根據自身勞力、飼養技術和資金、設備等條件,確定合理的飼養規模。一般養殖戶以養
1 000~5 000只為宜。
4飼喂優質飼料
優質飼料雖然價格高,但其飼料轉化率也高。就飼料成本而言,育成2.5kg重的肉雞,用優質料比中等飼料可節約成本1.5元左右,且可縮短飼養時間7~8d,減少了藥費、水電費、人工費等。因此,使用優質飼料比中檔飼料可降低成本,提高飼養效益。
5優質肉雞公、母要分群飼養
公母雛雞的生理基礎不同,主要表現在生長速度、脂肪沉積能力、飼料轉化率等方面的差異,其對飼料營養、環境條件的要求也不同。優質肉雞實行公母分群飼養,可以提高雞群整齊度和飼料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減少殘次品,節省能源,提高經濟效益。
另外,公母分養要選擇肉雞在生長利用飼料最經濟時出售。一般肉用仔雞的公雞在7周齡以后,母雞在9周齡以后,生長速度減慢,飼料消耗增加。所以肉用仔雞的公雞養到7周齡后出售,母雞要養到9~10周齡后出售。這樣,公雞可比混群飼養提前1~2周上市,經濟效益較高。
6飼養管理技術
6.1接雛前準備工作
6.1.1育雛舍要求育雛舍不能滲漏雨水,墻壁不能有裂縫,水泥地面要平整,無鼠洞且干燥,門窗嚴密,房屋保溫性能好,并能通風換氣。平養育雛舍內要間隔成幾個小間,每小間面積20m2為宜,便于飼養管理和調整雞群。
6.1.2飼養員雛雞的飼養人員要選擇工作負責、細致、具有一定養雞經驗的飼養員,并由飼養員負責育雛墊料、水桶、料桶的準備。在進雞前2d對雞舍進行升溫,直至達到雛雞所需要的溫度為止。
6.1.3設備育雛設備包括升溫保溫設備(暖風爐、保溫傘、紅外線燈泡、電熱管(板)、煙道、火爐等)、飼槽、飲水器、水桶、料桶、溫濕度計、掃帚、清糞工具、消毒用具等。一般每只雛雞占有的料槽長度為:1~3周齡4cm,4~6周齡6cm。每百只雛雞占有飲水器60cm以上。只有保證每只雞有合適的采食和飲水位置,才能使其均勻地生長發育。
6.1.4清洗消毒育雛舍在進雞之前必須徹底清洗,包括墻壁、地面、籠具等設備的清洗。然后用1%的氫氧化鈉(燒堿)溶液噴灑墻壁和地面,再用其它消毒劑按使用說明對育雛舍所有設備進行噴灑。最后把門窗關閉,對育雛舍和用具進行熏蒸消毒。其方法有兩種:一是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40ml,高錳酸鉀20g。先放高錳酸鉀在舍內瓷器中,后加入福爾馬林,使其產生煙霧熏蒸2h。然后打開門窗通風換氣,使舍內煙霧散發出去。二是用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過氧乙酸3g,放在容器內加熱使其蒸發,密閉2h。熏蒸時舍內相對濕度要保持在60%,其消毒效果明顯。
6.1.5飼料及藥品按照所進雞種的營養需要標準,提前購進或配合好雛雞飼料。一次購進或配料最好不要超過15d的用量,以免飼料霉變和營養成分損失。為了預防雛雞發生疾病,要準備好相應的藥品和疫苗。
6.2飼養管理
6.2.1飼養階段的劃分根據肉雞的生長發育規律及飼養管理特點,快大型肉雞飼養階段可分為育雛期(0~3周齡)和肥育期(4~6周齡);優質肉雞大致可劃分為育雛期(0~5周齡)、生長期(6~8周齡)和肥育期(9周齡后或出欄前2周)。在實際生產中,各飼養階段的長短受到肉雞品種和氣候條件等的影響,飼養階段的長短應根據實際的情況來決定。
6.2.2育雛期的飼養管理該期的目標就是使各周齡體重適時達標,爭取高的育雛率。據資料介紹,1周齡末雛雞體重每少1g,出欄時體重將少10~15g,為了保證1周齡末的雛雞體重達標,此期要充分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具體操作如下。
6.2.2.1及早飲水小雞出殼后處于高溫、高密度條件下,體內水分消耗多,特別是經過長途運輸,容易發生脫水。應在入舍后20min左右飲水,在飲水中加入5%~10%葡萄糖或蔗糖,最好使用高效電解多維,有利于雛雞體力的恢復和生長。在雛雞運抵雞舍后的半天內,飲水要比喂料重要得多。應放置足夠的飲水器以保證所有的雞只都能夠喝到水,并注意水溫應在16~22℃之間。對不飲水的雛雞可進行人工輔助飲水,可將雞喙碰觸飲水或飲水器而使其學會飲水。
6.2.2.2適時開食開飲后3~5h開食。出殼后雛雞第一次喂食稱開食。開食的早晚直接影響初生雛雞的食欲、消化和今后的生長發育。初生雛雞消化器官在孵出后36h才完全具備消化功能,過早開食對消化器官有害,對以后的生長發育也不利;過晚開食會消耗雛雞的體力,使之變得虛弱,影響以后的生長和成活。開食飼料用配合飼料效果較好。上料技巧為第1周每天喂8次、第2周每天喂7次、第3周每天喂6次、第4周后每天喂5次;在不同的時間上不同的料量,以刺激雞群的采食而取得好的飼養效果。
6.2.2.3適宜溫度1~3日齡分別37℃、36℃、35℃;4~7日齡33~30℃;8~14日齡30~27℃;15日齡之后27~24℃。此期溫度特別重要,如果溫度過高或受寒,會出現腹瀉、卵黃吸收不良、應激和脫水等問題,要勤觀察并根據需要及時調整育雛溫度和雞舍的通風。
6.2.2.4相對濕度不同日齡肉雞對濕度有不同要求,一般是1~4日齡65%~70%,以后相對濕度為60%~65%。防止脫水及飄飛的絨毛刺激雞呼吸道從而誘發呼吸道癥狀的疾病。嚴禁出現高溫高濕、低溫高濕和干燥三種情況。相對濕度較低,會導致雞群生產性能和均勻度較差;相對濕度較高,雛雞容易脫水,呼吸道黏膜容易損傷等。
6.2.2.5飼養密度一般前期以每平方米30只為宜,后期逐步降至每平方米15只以下。飼養方式對飼養密度有影響,網上平養密度可大一些,地面平養可小一些。
6.2.2.6飼料營養全面應喂以優質的全價飼料,1周齡內的雛雞對營養水平的要求高(粗蛋白>21%,代謝能12.5~13.4mj/kg),所以此期的飼料營養水平很關鍵。2~3周齡為了降低營養代謝病(腹水癥、猝死癥和腿病等)的發生率,可以進行適當的限飼。也可以在1周內喂以高營養水平的開食料而在1周后配制蛋白>21%、能量11.5~12.5mj/kg的雛雞飼料。
6.2.2.7光照1~3日齡24h/d,強度3w/m;4~30日齡調整光照時間約16h/d,強度1.5w/m,燈高2m,31~42日齡0.75w/m,并且育雛室光照要均勻。1~2h的黑暗與照明交替進行,使雛雞適應黑暗環境,遇到停電不至于發生擁擠,也便于控制采食,調整生長速度。
6.2.2.8嚴格消毒雞舍門前要設置消毒池,經常更換消毒藥水。喂雞前,要更換工作服,并注意手和鞋的消毒,平時要堅持對雞舍內外進行定期消毒。
6.3育肥期的飼養管理
此期的主要目標為育肥,促使雞群快速生長以獲得最大的出欄體重,管理要點如下。
6.3.1強化通風換氣以通風為主保溫為輔。此期如果不注意通風,雞群的排泄物產生的有害氣體會造成雞舍的空氣污濁,影響雞群的健康和生產性能。
6.3.2嚴格消毒特別是帶雞消毒,消毒次數為1次/d。隨著養雞時間的延長,雞舍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如果不注意環境的治理,最終將嚴重威脅雞群的健康。
6.3.3供給全價飼料和清潔飲水最好用全價顆粒料,此期的營養以高能量為主,蛋白水平可降至18%,如果具備混合條件則可在飼料中加入1%~3%的油脂以增加能量。夏天更應該注意雞群飲水的凈化及水槽和料槽的消毒。
6.3.4加強光照管理逐步延長光照時間,提高采食量,加強催肥,以獲取最大出欄體重。光照23h/d,強度為0.75w/m。強度太大容易造成炸群,強度太小又起不到刺激采食的目的。
6.3.5控制濕度相對濕度65%~60%,不低于55%。
7疫病防控
雞場能否及時做好疫病防制,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疫病發生率,降低肉雞死亡率,從而降低飼養成本,是提高肉雞飼養效益的根本。商品肉雞疫病防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7.1重視雞場的環境衛生
堅持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工作要制度化、經常化、具體化。
7.2加強管理
7.2.1全進全出制飼養肉雞必須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養完一批雞后,必須徹底清掃、消毒,再空舍2周后才能進下一批肉雞。
7.2.2建立完善的衛生防疫制度保持雞舍內清潔、衛生、無異味,減少各種應激反應。定期對雞舍內外、飲水等進行消毒。進雛前對雞舍徹底消毒,工作人員進入雞舍時,必須穿工作服、換上鞋帽,雞舍嚴禁人員串舍和外人參觀。特別鄰近雞舍發病時,應嚴格封鎖。杜絕飛禽、老鼠、犬、貓等傳播病源。糞便遠離雞舍堆積發酵、無害化妥善處理,病死雞要焚燒或深埋。
7.3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一般情況下,10日齡時用新城疫iv系疫苗點眼、滴鼻,17日齡用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24日齡和31日齡分別重復10日齡和17日齡的免疫,同時要適時合理用藥,控制雞白痢、球蟲病和慢性呼吸道病的暴發等。
免疫接種前后3~5d,停用抗病毒藥物,在日糧中適量添加口服補液鹽,維生素等抗應激劑。使用的疫苗要確保質量,選擇國家公布或縣(市)畜牧局推薦使用的疫苗;用藥時選擇國家允許使用的藥物,嚴格掌握用藥時間,并執行休藥期制度,以免造成藥物殘留。
8主要傳染病的控制
8.1白痢
8.1.1預防①從進行過白痢凈化的種雞場采購雞苗。②綜合衛生措施。保持穩定的育雛溫度,3~15日齡雞在飼料或飲水中投喂允許使用的抗菌藥(如氟哌酸、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和抗菌中草藥(如辣蓼、野等)。連喂3~5d,停1~2d,再喂3~5d。
8.1.2治療首選藥的劑量比預防量加倍,同時注意用小蘇打或電解質多維輔助治療。
8.2大腸桿菌病
8.2.1預防管理過程中要注意水質衛生和加強環境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風使空氣清新,防暑、防寒、防潮濕,杜絕擁擠等應激因素。
8.2.2治療首選藥物為頭孢類、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
8.3球蟲病
8.3.1預防①提倡籠養,網上平養方式育雛。②保持雞舍干燥、避免墊料潮濕。③15~35日齡在飼料或飲水中投喂允許使用的抗球蟲藥如氨丙林、地克珠利、馬杜霉素等,連喂3~5d,停1~2d,再連喂3~5d。
8.3.2治療首選藥的治療劑量比預防量加倍,同時投喂維生素k和維生素c有輔助療效。
8.4新城疫
8.4.1科學免疫分別于10日齡、24日齡進行疫苗接種,首免用弱毒苗,飲水免疫或點眼滴鼻。
8.4.2治療一旦發病,應立即隔離病雞,對未出現癥狀的所有雞只用弱毒苗緊急注射,注射時應每幾只雞換一次針頭,分群注射秩序為健康雞到可疑雞。
8.5禽流感
8.5.1科學免疫分別于10~14日齡、25~35日齡用滅活苗進行接種。
8.5.2加強管理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風使空氣清新。
8.5.3防控一旦發病,應立即全群隔離、封鎖、撲殺,對周圍的健康雞群緊急注射禽流感疫苗。
[關鍵字]信息化測繪 關鍵技術 預測
[中圖分類號] P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153-1
1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測繪技術得到有效的開展和進步,并開始由傳統的模擬測繪模式轉變成為數字化的測繪模式,大大提高了測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促進我國測繪行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數字化的測繪體系已經構成,并慢慢向著信息化方向發展,因此必須要求對信息化測繪關鍵技術發展及應用趨勢進行預測,以保證信息化測繪體系的有效構建,使我國測繪行業得到有效的發展。
2測繪特征的預測分析
通過對信息化測繪關鍵技術進行有效的預測,可以看出信息化測繪關鍵技術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實時性數據采集。通過建立信息化的測繪系統,能夠及時采集地理數據及信息,提高地理數據和信息采集的有效。信息化測繪技術在地測技術和空間測量技術的條件下,能夠充分利用遙感及衛星定位等技術,以對數據采集工作進行實時的控制[1]。(2)自動化數據處理。通過信息化的測繪技術能夠使得測繪系統數據處理工作達到自動化模式,有效促進我國測繪行業的發展。(3)網絡化信息服務。通過將信息化測繪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能夠幫助操作人員及時搜索及查詢所需的測繪數據,使得測繪系統服務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4)社會化應用功能。信息化測繪技術應用功能從單一性模式轉變成為多元化模式,并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架構與關鍵技術的預測分析
通過對現階段信息化測繪技術發展及應用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未來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構架與關鍵技術主要包括衛星定位測繪設備、攝影測量、遙感測繪、地理空間數據信息、移動性數據計算以及可視化地理服務信息。
3.1衛星定位測繪儀器
隨著數字化測繪逐漸向著新華測繪發展,測繪設備及一起也從數字計劃模擬形式開始向信息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衛星定位系統作為實現信息化測繪的關鍵測繪儀器,對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衛星定位測繪儀器的輔助下,信息化測繪技術的應用范圍大大增加,對我國測繪行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
3.2遙感測繪技術
近年來,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和提高,為遙感測繪技術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現階段遙感測繪技術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高光譜性遙感測繪技術和雷達性遙感測繪技術。高光譜性遙感測繪技術能夠對地理表面信息進行進行有效的采集,為地質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信息,而雷達性遙感測繪技術能夠對整天地理數據信息進行采集,為地質災害的預見性分析、地理數據信息的更新均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同時使地理空間數據信息得到及時更新[2]。
3.3地理空間數據信息處理
通過信息化測繪技術采集的 大量地理空間數據信息,對測繪行業以及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由于地理空間數據信息分布面積較廣,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單位且數量較大,所以如果對地理空間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成為了信息化測繪技術研究的重要課題。在信息化條件下,建立空間型的數據庫,能夠對采集的地理數據信息進行綜合性的管理,并給企業提供所學的地理數據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化測繪數據處理的效率。
3.4數字化攝影測量
隨著攝影測量技術在測繪行業中的應用,對推動了測繪行業的快速發展。現階段光學性的攝影測量儀器已經被淘汰,經過對攝影測量進行有效的數字化設計和改造,使得攝影測量逐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并形成數字化的攝影測量儀器,使得攝影測量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3.5移動性數據計算
由于人并不是靜止不同的,其地理位置每天都在變化,而日常的測繪、放樣及維護等工作均是在野外實施和進行的,因此,為了對地理位置進行有效的測量,實現移動性的數據計算,以保證地理信息數據的及時更新。在我國無線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情況下,3G移動通信技術受到廣泛的應用,而4G移動通信也日趨成熟,移動通信與測繪技術相結合,能夠對野外測繪、數據更新以及地理空間數據信息等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6可視化地理服務信息
由于以往的地圖都是平面、靜態的,而高程信息在測繪過程中大量遺失,對地理信息服務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隨著信息化測繪技術的發展,將三維技術與地理空間信息相結合,能夠實現可視化的地理服務信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可視化地理服務信息雖然能夠為用戶提供立體、直觀的地理信息,但是其數量卻十分有限。在虛擬技術的輔助下,能夠形成立體型的地理顯示空間,用戶可以通過立體眼鏡,對地理空間信息進行更加直觀的觀察。同時可視化地理服務信息能夠實現網絡化服務,并由企業數據庫進行儲存和管理,這種可視化技術能夠為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及時更新提供重要保障。
4結語
隨著數字化測繪技術逐漸向著信息化方向發展,并對我國測繪行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信息化測繪關鍵技術進行預測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人員必須在數字化測繪體系建立基礎上,對信息化測繪技術發展方向機應用趨勢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同時對其基本特性、體系架構及關鍵技術等進行綜合的分析和掌握,以為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云計算;體系架構;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3-0035-02
云計算相關概念早在1961年就有一定的思想雛形,人們預言計算資源可以發展為一種公共設施被人們使用,隨后出現的效用計算、服務計算以及網格計算等技術,均是云計算的發展基礎。就一般情況而言,云計算習慣利用計算機集群構成相應的數據中心,用戶通過付費獲得相應的服務,具體模式與用水、用電類似。云計算對于服務彈性具有一定的要求,還需綜合考慮經濟性、可用性、運行可靠性等內容。
1 云計算基本特征分析
云計算具體特征與其實際使用要求關系緊密,具體包含彈、資源池化、可計費服務、按需服務、泛在接入等。
1)彈特征分析
云計算相關服務可依據業務負載實際變化,自動完成相應的快速伸縮變化,具有良好的服務彈性。這種彈可有效增強用戶使用與業務需求的一致性,從而避免因服務器性能冗余或過載,造成的資源浪費或服務質量下降問題。
2)資源池化特征分析
云計算所有資源均通過共享資源池模式進行管理,以保障管理的系統性和統一性。這種管理模式借助虛擬化技術,實現不同用戶的資源分享,并保障資源的管理、放置以及分配對用戶完全透明。
3)可計費服務特征分析
云計算可自動完成用戶實際資源使用量的監控,并依據相應的收費標準,對用戶使用的服務進行計費。
4)按需服務特征分析
云計算系統可依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完成資源的自動分配,以資源服務的形式,為不同用戶提供基礎設施、應用程序以及數據儲存等資源。云計算相關服務不需要系統管理員進行干預。
5)泛在接入
云計算系統對于終端設備并無具體要求,在互聯網條件允許情況下,用戶可使用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以及PC電腦等設備訪問云計算服務。
2 云計算體系架構分析
云計算以一系列的服務集合為主要表現形式,從而滿足彈性資源、按需服務的實際需求,結合當前云計算相關研究、應用分析,其體系架構主要分為三層,具體包括服務管理、核心服務以及用戶訪問接口三部分內容,如圖1所示。核心服務層主要負責間應用程序、硬件基礎設施以及軟件運行環境抽象為可用性高、可靠性高且規模可伸縮的服務,以充分滿足云計算的應用需求;服務管理層負責給予核心服務層相應的支持,以提高服務的安全性、可用性及可靠性;用戶訪問接口主要負責實現用戶端到云的有效訪問。
1)核心服務層
就一般情況而言,核心服務層具有三個子層,分別是平臺即服務層(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層(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以及基礎設施即服務層(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礎設施即服務層主要負責提供硬件基礎設施相關的部署服務,根據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虛擬或實體的網絡、儲存、計算等相關資源。用戶在實際使用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過程中,需將基礎設施相應的配置信息提交給IaaS層的提供商,同時包含基礎設施運行的程序代碼及其他數據。就基礎設施即服務層而言,數據中心是基礎,其優化及管理問題一向是該部分的研究重c。隨著云計算研究不斷深入,IaaS層應用了虛擬化技術,以進一步提高硬件資源分配的科學性,同時為用戶提供規模可擴展、可靠性更高的優質服務。
平臺即服務層是指應用程序的具體運行環境,主要負責相關管理服務及程序部署服務的提供。借助平臺即服務層的開發語言和相應的軟件工具,應用程序開發者通過上傳具體數據和程序代碼即可獲得相應的服務,有效避免了底層操作系統、存儲以及網絡的管理問題。
軟件即服務層是一種在云計算基礎平臺基礎上,開發的應用程序,主要用于解決企業的信息化問題。企業主要通過租賃的形式實現該平臺的使用,以GMail為例,企業并不需要對服務器相關的維護、管理問題分心,均有Google數據中心負責。
2)服務管理層
服務管理層主要負責保障核心服務層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可用性,具體分為安全管理和服務質量保障兩部分內容。
云計算用戶客觀要求其實現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且成本低廉的個性化服務。但云計算本身結構復雜且規模龐大的系統平臺,提高了這些要求實現的難度。因襲,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常需圍繞服務質量與用戶進行有效的協商,并通過服務水平協議的形式,名列雙方的服務需求,以控制雙方需求的一致性。如提供商未能遵照協議提供相應質量的服務,用戶可依據協議內容獲得賠償。
安全性也是用戶重點關注的問題。采用資源集中式管理模式會導致云計算平臺出現單點失效問題,即發生停電、地震等突發事故時,可能導致數據中心的數據丟失問題。因此,云計算平臺還需加強個性化安全管理相關探索,利用隱私保護、數據隔離等技術,提高平臺使用的安全性。
3)用戶訪問接口層
用戶訪問接口層是云計算平臺實現泛在接入功能的基礎,具體包含Web門戶、Web服務以及命令行等形式。其中Web服務和命令行模式,既可作為應用程序的開發接口,又具備多種服務組合的能力。Web門戶則是另一種訪問接口形式,借助Web門戶,云計算可實現用戶桌面至互聯網的遷移,完成這種遷移之后,用戶可借助瀏覽器完成相關程序及數據的訪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從而極大地提高用戶的實際工作效率。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其計算接口逐漸趨向統一化標準發展,從而實現了不同企業間的無縫合作。
3 云計算關鍵技術
云計算平臺的最終目標就是低成本條件下為用戶提供可靠、安全、彈性的個性化服務。為全面滿足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云計算廣泛應用了虛擬化技術、數據中心管理技術、QoS保障技術等關鍵技術。
3.1 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關鍵技術分析
IaaS層是整合云計算平臺的基礎,承擔著海量硬件資源提供、按需配置硬件資源以及個性化基礎設施服務的重要職能。該層應用的關鍵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數據中心關鍵技術分析
數據中心作為云計算的絕對核心,其運行可靠性及資源規模,關乎于云計算服務的整體質量。該部分內容的技術應用要點主要分為兩點,其一數據中心網絡拓撲應滿足成本經濟性、運行可靠性要求,其二加強節能技術研究,以減少環境污染。
就現階段云計算數據中心而言,通常由近萬個計算節點組成,且隨著云計算平臺不斷發展,節點數量有進一步上漲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樹形網絡拓撲結構具有較大的應用局限性,包括可靠性地、可擴展性差以及網絡寬帶有限等。為解決數據中心網絡拓撲問題,相關研究人員相繼提出了PortLand、BCube、VL2等網絡拓撲結構。這些創新性網絡拓撲結構,通過類似mesh構造的融入,相同提高了節點間的容錯能力和連通性,增強了節點負載的均衡性。此外,這種形式的拓撲結構通過小型交換機即可完成,進一步降低了建設成本。
云計算平臺數據中心普遍規模較大,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涉及計算機設備、制冷裝置、通風系統、不間斷電源等多項耗電單元,會消耗大量的電力能源。因此,加強綠色節能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虛擬化技術分析
數據中心作為大規模資源的提供基礎,需滿足平臺資源按需分配的實際需求,即虛擬化技術的應用,包括虛擬機快速部署以及在線遷移兩部分技術內容。虛擬機模板技術的應用,極大地簡化了其部署過程、縮短了部署時間;在線遷移技術具體是指保持虛擬機運行狀態下,實現不同物理機轉移的技術,其應用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增強系統運行可靠性;(2)促進負載均衡;(3)便于節能方案設計。
3.2 平臺即服務層關鍵技術分析
平臺即服務層在核心服務層中處于中間位置,需同時滿足上層分布式編程框架和下層復雜數據調度管理的雙重需求,該層的技術重點在于數據的儲存與處理。
1)數據存儲技術分析
就云計算平臺實際需求而言,其數據存儲需綜合考慮文件的可用性、可靠性要求,和系統I/O性能要求。以Google公司的數據存儲技術GFS(google file system)為例,在其實際運行過程中,大文件被有效分為若干數量的數據塊,每塊數據塊具有統一的標準大小,分布存儲于節點對應的本地硬盤中,且每一塊數據塊均具有多個副本,以確保數據存儲的可靠性。這種技術的優勢在于:一,數據存儲能力強,通過文件分塊,GFS可滿足PB級的存儲要求;二,并行讀取模式;三,可有效解決數據塊副本同步的簡化問題;四,數據存儲可靠性提升。
2)數據處理技術分析
除數據存儲外,平臺即服務層還包括相應的數據處理功能,由于該平臺建立在大規模硬件資源上,故而其數據處理要求相應的抽象處理過程,同時要求規模擴展功能。
以Google公司的數據處理技術MapReduce槔,是一種建立在GFS之上運行的數據處理技術。在實際運行階段,可將完整的作業分解為多個Map任務及Reduce任務,從而通過兩個階段的數據處理過程完整相應的數據處理工作。第一階段為Map階段,該階段主要讀取Map任務,并完成相應的處理,其中間結果通常保存在對于的Map節點中;第二階段為Reduce階段,讀取Reduce任務的同時,完成Map中間結果的合并。
3.3 SaaS層關鍵技術分析
SaaS層主要面向用戶終端服務,負責互聯網軟件應用服務的提供,在Web服務、Mashup、Ajax等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帶動了SaaS應用的迅猛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云計算是一種新型的信息技術,具有彈、資源池化、可計費服務、按需服務、泛在接入等特性。云計算體系架構主要分為三層,具體包括服務管理、核心服務以及用戶訪問接口三部分內容,分別對應不同的服務功能。同時為進一步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云計算廣泛應用了虛擬化技術、數據中心管理技術、QoS保障技術等關鍵技術。目前,云計算還處于研究發展階段,針對其運行可靠性、可用性、成本經濟性要求,仍需相關人員不斷進行探究,以促進云計算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軍舟,金嘉暉,宋愛波等.云計算: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J].通信學報,2011(7).
[2] 黃曉雯.云計算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J].中國新通信,2014(13).
[3] 楊通國.云計算的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J].科技展望,2016(25).
因地制宜選用良種是奪取水稻穩產、高產的前提。品種安排的原則是:在能安全期穗不秋封的前提下,應以“優質、豐產、多抗”為主,熟期以中遲熟或遲熟為宜。
1.1 到合法經營單位購種,購種時查看經營者的營業執照或經營許可證。
1.2 購買合格的種子,要購買包裝、標簽標注完備、質量合格的種子,尤其要注意查看標簽標注的品種名稱、省級或國家級審定證書編號、生產商、質量指標、經營許可證編號等內容,必要時可向有關部門核實或要求查看經營檔案核實種子來源。
2 培育壯秧技術
2.1 在房前和菜園向陽處用肥土與河沙按1∶1的比例拌勻,做成寬130厘米,深8―10厘米的地下池,長度依種子量而定,東西走向,便于采光。地池育秧由于池內溫度較低,播期應比溫室兩段育秧提早5-10天,將催好芽的種子均勻撒入,一般70厘米長撒0.5公斤種子,上覆細土,用噴壺噴足水。然后將2.2―2.4米長的竹片按50厘米插一根,插成拱架型,中央拱高50厘米,上覆薄膜且四周用泥土壓嚴保溫即可。
2.2 管理:播后至出苗期一般不揭膜不澆水,使出苗快而整齊,適宜溫度28―30度,超過35度應立即揭開兩頭通風降溫,如床土干燥應補水。遇陰雨天氣氣溫低時可加溫,用一煤灶上燒一水壺,壺嘴上套一塑料管通入地池。齊苗到一葉期適溫長苗,膜內適宜溫度25度,晴天膜內溫度較高時打開兩頭降溫,及時噴水保持一定濕度,促進小苗生長,一葉期后晴天打開膜的兩頭降溫,通風練苗。每平方苗床用2.5克敵克松兌成“1000”液噴施,防止立枯、青枯病的發生。寄插的頭兩天揭膜練苗 。7―8天,小苗一葉一心時寄插。
2.3 寄插后秧母田管理同溫室兩段育秧。
3 大田移栽
3.1 整田 :要求做到:“深、軟、肥、平”。
“深”指的是逐年加深犁田的深度,以增加根域的范圍和容肥量,為根系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軟”指的是田內的土塊大而硬不利于扎根和養分的釋放,而松軟的土壤保水透水、保肥釋肥能力均好,對水稻生長有利。故土壤粘重的 田要注意漚田和精耕多耙,而沙性重的田只能輕耙,以防土壤過密實,很難插秧。
“肥”指的是結合翻耕施入有機肥將其翻入下層,為稻根扎深創造條件。“平”指的是稻田內要進行水層管理,田面越平,水層管理的效果越好。如高低不平,則高處結板,低處水深,全田生長不整齊。
油菜、小麥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及四周田坎的雜草,放水泡田。然后按要求牛犁或拖拉機犁并耙平,淺水待插秧。
3.2 配方施肥 :水稻需肥量一般畝產500kg稻谷,需從土壤中吸收氮素8.5―12.5kg、磷素(P2O5)4.5―6.5kg、鉀素(K2O)9―19.0kg,其比例約為2:1:3。增施肥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施肥時要掌握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氮、磷、鉀結合,其他元素缺啥補啥;深層施肥與表層施肥結合等原則,充分利用肥料資源,避免肥料損失,提高肥效。在施肥技術上應注意增施圈糞等有機肥,油菜田堅持秸桿還田,畝總氮量控制在10―12kg(黃姜田和沙田應適當提高),P2O55―6 kg,K2O15―18 kg,硫酸鋅1―2 kg,應將氮肥的70%和磷鉀鋅肥做底面肥,于犁田整地時施入,其余30%的氮肥,黃泥田和穩水田在插秧后5―10天追施,沙田和穩水性能差的田應畝留2―3kg尿素在孕穗期追施。
3.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必須根據具體條件決定:從品種類型看,一般分蘗力弱,稈矮,株型緊湊,葉片短、挺直的品種宜密,反之宜稀;從秧齡看,長嶺秧比短嶺秧宜密;從土壤水條件看,肥田宜稀,瘦田宜密,但特別瘦薄和施肥水平低的田,只能略密;從地區情況看,氣溫較高、雨量較多的地區宜稀,反之宜密;從前作、栽插時期看,遲栽的比早栽的宜密。
黑龍江水稻高產插期為5月15―6月5日,一般5月中旬開始插冬閑等一季田。一般平川遲熟組合9×5寸或10×5寸,畝插1.2―1.3萬穴,8―10萬基本苗;淺山丘陵區中早熟組合7×5寸,畝插1.5―1.7萬穴,11―12萬基本苗。采取寬行窄株或寬窄行插植方式,通過適度密植,提高田間通風透光性,有利于植株健壯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4 大田管理
4.1 追肥及除草:在插秧7天后施追肥(分蘗肥),黃泥田和穩水田氮肥總用量的30%全部追施,沙田和穩水性能差的田應畝留2―3kg尿素在孕穗期追施。施追肥時,每畝施精草克星1包和殺蟲雙大粒劑2kg與追肥混施,以除大田雜草和防二化螟的危害。
【關鍵詞】延遲焦化;裝置;關鍵技術;應用
延遲焦化工藝在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工藝或者技術能夠將渣油轉變為更加具有價值的輕質產品,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延遲焦化技術已經在工藝流程、技術操作與設備設計等相關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發展。
一、影響延遲焦化過程的主要參數
(1)焦化反應溫度。焦化的反應溫度對延遲焦化過程的影響程度,主要反映在餾分油的收率與焦炭質量兩個量上。一般情況下,在焦化反應溫度每升高5.6℃時,粗柴油的收率就會相應增加1.1%。然而當溫度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產生提前結焦的風險,這樣就會堵塞爐管與轉油線。最好的操作溫度一般取決于原料油性質,實際上,焦化反應溫度的調整范圍十分有限。(2)焦炭塔操作壓力。焦炭塔操作壓力對整個焦化過程的主要影響包括如下:其一它會影響到產品分布;其二會影響焦化裝置的投資與操作費用。通過提高壓力有助于分餾塔、塔頂冷凝器以及壓縮機的操作,可以抑制焦炭塔內泡沫層高度與彈丸焦的形成,通過減少焦炭塔內氣速,能夠降低焦粉的攜帶,也可以讓餾分油收率降低,進而提高焦炭產率。(3)循環比。通常循環比主要會影響到產品分布。減少循環比有助于提高餾分油收率,減少焦炭產率。而餾分油收率的增加,一般是通過提高了質量較差的蠟油部分收率實現的,而經濟成本相對比較高的汽油與柴油收率反而降低。在確定一個合適的循環比時,不但要權衡焦化裝置經濟效益,同時更應全面考慮下游加工裝置的相應加工能力。
二、延遲焦化的關鍵技術
(1)可靈活調節循環比技術。這種工藝流程和經典流程相比較,主要區別在于對原料不進行分餾塔,將分餾塔底部換為循環油抽出。而循環比的調節主要采用循環油和原料在罐里進行混合。以往流程在循環比低于0.2時閃蒸段非常容易結焦,而該流程在較低循環比的情況下具有很強的優勢。減少循環比,能夠適當提高裝置現有的處理功效,同時使裝置總液收提高,焦炭產率降低。該流程已經應用在很多不同企業的焦化裝置當中,這些裝置完成了小循環比生產,比如長嶺分公司就實現了零循環比的生產。(2)冷焦水密閉處理技術。延遲焦化中的冷焦水處理技術的核心在于怎樣把冷焦水在密閉的設備中實施焦粉、油和冷焦水相互分離,完成冷焦水處理整個過程的密閉。針對以上問題,焦化企業對延遲焦化設備進行了冷焦水密閉處理的相關工業實驗,通過工業裝置的實際工作表明,應用旋流除油分離技術解決焦化裝置冷焦水,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技術。而冷焦水密閉循環流程的成功設計與廣泛運行,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存在的冷焦水污染問題。(3)RIPP技術。RIPP進一步開發出了高產量輕質油品延遲焦化技術、針狀焦生產與制造技術、非優質渣油延遲焦化加工技術以及包含酸原油延遲焦化的加工技術等多個新技術,同時又和國內設計單位與工程建設單位展開合作,進一步提升了延遲焦化技術在我國國內的工業應用。當前,主要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海油及一些地方煉油企業的大多數延遲焦化設備的基礎設計數據均是通過RIPP提供。RIPP技術提出了使用常壓蒸餾—延遲焦化—加氫短流程進行加工的方案,這樣就克服了塔河原油爐管結焦快與操作周期短等困境,同時和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展開合作,在塔河地區建設了專門加工與生產塔河原油的延遲焦化裝置與設備。
三、延遲焦化關鍵技術的應用
(1)柴油產品低溫位熱源的利用。在原有的延遲焦化裝置的設計過程中,裝置柴油產品通過分餾塔柴油集油箱到柴油汽提塔之后,經過柴油產品泵抽出,然后通過柴油注水換熱器換熱到208攝氏度后送進柴油產品空冷器讓它冷卻到 60℃,最后出裝置。在這個過程當中,存在柴油150℃溫位差異,這些熱能還不能完全被利用,仍然需要通過空冷器進行冷卻,這樣就提高了裝置用電費用。而當焦化裝置柴油產品進柴油產品空冷器的操作溫度達到208℃之時,能夠考慮使用柴油的熱量發生0.45MPa蒸汽,不但可以降低了柴油溫度,降低柴油空冷負荷,同時還可以降低加熱爐排煙溫度。(2)加熱爐節能改造。對加熱爐減少排煙溫度進行的改造方案如下:首先是在加熱爐對流室預留管排的位置上提高兩排焦化油中的對流排管與外繞翅片;其次是在原有管排上部空間之內加大注水量;提高注水過熱排管一排與爐管外繞翅片。
總之,因為延遲焦化工藝不斷成熟,具備原料選擇范圍廣泛與裝置投資不高等特征,對大量煉油企業是首選的加工劣質原油的辦法。當前,延遲焦化作為重油深度加工的主要技術之一必然會實現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