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1 14:33: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衛生評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基本概念
災后評估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實施的時間,可分為災后緊急救援期的評估、持續救援期的評估和重建恢復期的評估;根據評估的內容和詳細程度可分為專題的細致評估和全面的粗略評估;此外,根據評估對象的不同還可分為針對個體的評估和針對群體狀況的評估等。傳統意義上的評估工作主要是對工作效果的考核與評價,重點關注的是在管理或執行結果方面的評估內容,而在專業技術領域缺少具體的過程評價工具和技術方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工作指南》和《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狀況與需求快速評估工具》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供了規范的相關評估工具和技術方案參考。新形勢下的災后防病工作主要特點是動態監測救災工作的進展與災情的變化,及時調整防病策略和防控措施。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系統的、完整的、操作性強的評估方法和測量工具?;谀壳暗睦碚撜J識和研究進展認為快速評估、需求評估和風險評估是救災防病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也是衛生應急管理中科學決策的重要方法和依據。
1.1快速評估災后快速評估是指自然災害發生后在最短時間內開展的,以及時了解災區基本公共衛生狀況、分析災區居民首要衛生需求為目的的、調查內容簡潔、現場可快速完成的評估。在開展救災防病工作過程中,針對某項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也可以開展快速評估工作。
在自然災害發生初期,由于基本通訊設施可能受到影響或災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處于無序管理狀態,往往無法獲取第一手災情信息,需要醫療衛生機構能夠通過自身的組織體系,并協調跨部門的相關機構,積極主動的開展評估工作,及早了解災情,初步掌握醫療衛生機構的損失情況,以及重災區災民的生存狀態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等情況。對不同自然災害開展快速評估的優先評估內容有所不同,通過快速評估首先應了解災區是否需要調遣應急隊伍和調配應急物資,其次根據災情相關信息掌握的情況,可以開展以公共衛生相關需求為主的評估工作,也可以開展以公共衛生暴露風險為主的評估工作。
通常情況下,在救災防病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根據救災或防病工作的需要,可以適時開展快速評估工作,以動態了解和掌握防病工作效果或對公共衛生或疾病控制關注的專題開展快速現場評估。
1.2需求評估災后需求評估是指在自然災害發生、發展各個階段,通過現況調查或應急監測,快速收集、分析災情與公共衛生相關信息,確定受影響人群面臨的公共衛生危害和潛在健康風險,評價已采取的救災防病措施的效果,從而提出各階段公共衛生服務需求、確定優先的干預措施,并進行政策建議的過程。
災后需求評估是一個對災情與救災信息收集和分析的過程,其結果是對個體、機構、共同體或社會需求的確定。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其需求滿足情況及其成因,形成暫時性評估結論的過程,是救災防病工作的基礎。災后迅速開展災區公共衛生狀況和需求評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息謬誤,摸清災害的大致影響,識別緊急的、重要的健康威脅,明確公共衛生工作重點和優先順序,力爭將有限的衛生資源投入到最急需的工作領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反應過度或不足,在整個衛生應急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3風險評估災后風險評估是指在自然災害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災害所波及地區的災情、及其在災區可能產生的公共衛生問題和人群健康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的過程。一般通過現況調查或應急監測,識別災害發生后可能產生的公共衛生風險要素,描述各風險要素發生的可能勝、后果嚴重性及其分布特征,綜合分析、評價風險等級。根據不同風險要素的等級提出風險管理建議。
在自然災害發生后,衛生部門需要快速并動態掌握災情、傷情、病情、疫情;快速掌握飲水、食物、生產居住環境狀況,包括房屋與公共衛生設施破壞、燃料短缺、人群遷徙與安置、生物媒介與生態環境的改變;次生或衍生突發公共衛生狀況,以及這些危害的特征與風險。動態掌握災害狀態下人們的暴露因素、健康行為危險因素、精神心理創傷與其他脆弱性因素等,以及這些因素的分布特征與風險。動態掌握公共衛生干預策略與措施的有效性與剩余風險;醫療衛生救援需求;評估恢復重建衛生學需求,以及醫療衛生系統內恢復重建的能力和所需要的資源。提供客觀事實、傳遞權威信息,以動員人力和財政資源,避免不切合實際的報道或謠言傳播的危機風險。
2評估方法
快速評估、需求評估和風險評估工作并不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短期行動,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和交義銜接的持續過程。自然災害發生后,在開展救災工作的不同階段,應根據救災防病工作的需要,選擇不同形式的評估方法,評估內容可以相互交義和包含。評估工作的方法具有系統性和多樣勝,我們應關注防病相關部門的組織特點,重視評估的目標,找到適合自身的監測和評估方法。
2.1快速評估由于救災工作的時間緊迫性,災后開展公共衛生快速評估主要注重信息的及時性和全面性,對準確性和細致程度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快速評估一般要求在災后緊急救援期完成,不需詳細針對某一衛生學專題而要求全面粗略掌握災區的衛生狀況,一般針對群體而非個體,即多為對災民安置點而非災民個體進行調查。
通常在災害發生后,災區居民的生活狀況,包括衛生狀況發生極大改變,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焖僭u估旨在災害發生后盡快確定災區最主要的公共衛生風險隱患,使采取的衛生應急措施與災區的實際需求盡量相一致,從而有效開展緊急救援期的救災防病工作。
2.1.1評估對象和方法災后時間緊迫且人力等資源極其有限,因此快速評估不適宜采取入戶(眼篷)逐個調查的方法,評估者應當采取實地考察和知情者(如安置點管理員)訪談的方法。首次現場快速評估的內容應簡略易操作。
從我國近年來自然災害的災后救援工作實踐來看,災民大規模轉移安置是災民緊急救援期和持續救援期的主要安置方式。因此在災民安置點開展快速評估能夠反映絕大多數災民的狀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2.1.2評估的主要內容由于災后基本生活狀況和衛生條件均發生重大變化,而快速評估的直接目的是在災害發生后盡快確定災區最主要的公共衛生威肋、和隱患。因此災后快速評估需全面了解災民的居住、食品、飲用水、環境衛生、既往疾病及相關危險因素、媒介生物、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災民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全面了解災區居民的衛生狀況和分析需求。
2.1.3評估的必要準備各地衛生部門日常應熟悉快速評估工作工具,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訂,建立評估隊伍并開展必要培訓,開展災后開展評估工作的人員和技術準備。災害發生后,評估人員前往災區前要攜帶必要的野外生存裝備和物資,注意人身安全。
2.1.4評估結果的使用災后公共衛生狀況與需求快速評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以評估為依據制定救災目標與行動計劃,并制定災后緊急救援階段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因此,評估的結果必須及時呈報和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必須盡快地呈報當地政府(救災指揮部)等相關決策部門,便于其及時掌握信息,制定或調整救災防病措施。同時,在當地救災指揮部門的安排下,評估結果可以適當方式進行網絡或新聞媒體的,以盡快爭取其他地區的物資、人力和財政等資源的支持。
2. 2需求評估根據自然災害發生后不同時期的特點,以及衛生應急各階段評估需求的不同,可以將災后需求評估分為快速需求評估、詳細需求評估、專題需求評估3種類型。
快速需求評估一般是指在災害發生后,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災區開展的快速衛生評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災害發生24 h內、3d內和1周內等不同時間段對災區群眾居住情況、飲用水、食品、環境、醫療衛生服務、傳染病防控等公共衛生相關信息進行快速評估。在此階段要盡快獲得災區的第一手資料,其及時性要比完整性和準確性更加重要。如僅需要了解災區大致情況以輔助決策時,采用快速評估的方法既能快速得出結論,也能節省資源。
詳細需求評估是指在災害的緊急救援工作基本結束、災區居民已經得到臨時安置、災區生產和居民生活秩序開始陸續恢復的狀態下,開展的較為全面和深入的評估。此種評估與災后緊急狀態下的快速評估不同,時間緊迫性的要求不是第1位,更重要的是根據需要確定評估對象和內容,以發現各種公共衛生問題的嚴重程度,從而確定衛生防病工作的優先領域和重點人群,提高衛生防病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集中安置點、學校、托幼機構、建筑工地等重點場所開展詳細評估尤為重要。評估內容要求盡量全面和細致,并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適時調整評估內容、方法和頻率,以便動態掌握災區公共衛生狀況的變化和干預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發現潛在的公共衛生威脅。
專題需求評估是指在快速評估或詳細評估的基礎上,為發現所關注問題的現狀、嚴重程度及主要原因、可能的危害、既往措施的效果等,針對已發現的災區某項特定的公共衛生問題而開展的更為深入、周密設計的評估。主要是針對某種特定的危險因素或危害嚴重程度進行量化評估,例如災區傳染病的暴發風險、傳染病網絡直報的損毀和恢復情況、安置點特殊人群的營養狀況、災后結核病患者的治療能力等方面的評估。專項評估針對某項具體的問題開展,一般都是由該領域的專家組織和實施,其針對性、專業性更強,更能發現問題深層次的原因,提出具體解決辦法。
災后的公共衛生評估要求簡單、迅速、針對性強。因此,應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進行,在保證時效性的基礎上盡可能提高準確性。評估的頻率和范圍應依據災區不同的狀況和特征、資源的可利用性等因素而確定。災后的衛生評估不同于常態下開展的評估工作,根據評估結果提出的決策建議應充分考慮災區現有的資源狀況,重點考慮優先性和可行性。
2. 2. 1需求評估的主要方法一般采取以下幾種方法:現有信息分析利用、現場調查、現場檢測和監測等。在實際評估工作中,往往綜合采用以上多種方法,相互補充,互為印證,以確保評估結果客觀、準確。具體的方法必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或組合。根據評估目的、評估的時限要求(快速)、現場狀況及評估隊伍的力量確定評估方法和抽樣方法,組建評估隊伍并進行培訓,實施評估,撰寫評估報告。
評估方法分為定性和定量方法。確定了評估對象是哪些人群后,要對評估對象進行選擇,即抽樣。抽樣可以分為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定性評估方法多采用非概率抽樣,以目的抽樣為主,即選擇能為評估問題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評估對象。由于定性評估方法注重對評估對象獲得比較深入細致的信息,因此研究對象的數量一般很少,不可能也不必要進行隨機抽樣??焖傩枨笤u估中,定量評估方法主要是為了對特定評估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需要采用概率抽樣的方法。
2. 2. 2需求評估的主要內容需求評估的首要任務是通過現場調查掌握波及地區居民和臨時安置點災民對公共衛生基本服務的需求,了解災區醫療衛生單位因災受損情況,評估災區對醫療衛生資源的需求。主要內容包括:了解災情、傷情、病情、疫情,摸清災害的大致影響;了解飲水、食物、環境和精神心理創傷等影響人群健康的危險因素;了解災害狀態下人群健康行為危險因素,分析災害相關健康危害;了解災區群眾對于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需求;了解醫療衛生系統服務能力,提出公共衛生服務的恢復方式、進度和資源需求等;評價已采取的公共衛生干預策略與措施的有效性,調整工作計劃。
2. 2. 3實施需求評估的基本程序(1)評估工作組的成員接到指令后,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指定現場;(2)評估工作組與地方有關部門聯系或會而,通報工作任務,介紹工作組成員組成及分工,獲得與災害類型與受影響地域有關的信息;(3)根據與當地有關部門溝通的結果,進一步明確工作目的和內容,制定初步工作計劃,建立工作機制,及時、高效地開展工作;(4)與當地相關人員組建聯合工作組,共同開展現場評估工作。聯合工作組可根據需要分設相應的小組,聯合工作組應明確各小組及成員工作職責和分工,建立定期/每日例會或情況匯報制度;(5)在開展工作前要召開工作組會議,統一認識,了解事件相關信息,建立組內工作機制。同時開展必要的培訓;(6)檢查現場工作所使用的相關設備、物資的種類和狀態,并掌握使用方法;(7)在已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對事件開展評估調查。每天評估結束時,應進行簡短的小結會,及時交流各小組工作進展,分析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探討對策和下一步的工作,合理調整評估組內部分工和職責等;(8)將每日工作簡報及時上報或反饋相關部門。如發現重大線索、異常情況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時,要隨時報告;(9)評估結束后,迅速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完成事件初步評估報告,并以書而形式向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反饋調查結論和建議。整個評估結束后的2-3d內應召開工作匯步民與討論會。
2. 2. 4評估結果。評估結果跟評估目的密切相關。利用文宇和圖、表等形式描述評估結果,點明問題,突出重點。結果描述可分為以下幾部分:(1)分析災后的健康相關風險:主要描述災區飲用水衛生、食品衛生和營養、環境衛生情況,媒介生物密度和分布、影響重點傳染病發生的主要風險、傳染病風險評估,災后脆弱人群(慢性病患者、殘疾人、兒童、老年人、孕產婦等)的數量及分布;(2)分析災后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需求:主要描述災區醫療衛生機構能力現狀、安置點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現有的衛生防疫力量及分布等,災區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特殊人群(孕產婦、結核病和艾滋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以及災區群眾的健康衛生知識需求;(3)綜合分析災后醫療衛生優先工作重點:結合災后的主要健康相關風險,災區人群的脆弱性分析、以及現有衛生服務能力的差距,分析當前最急切和最重要的衛生需求,提出優先工作領域和實施步驟;(4)評估醫療衛生系統災后重建的資源需求。根據現有醫療衛生系統的服務能力(包括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病能力)和擬達到的重建目標之間的差距,確定需要進一步補充的人力、物資和資金等支持;(5)討論和初步建議??偨Y評估的主要成果和災后醫療衛生工作的經驗教訓,明確討論災害發生后的最大需求和健康問題,指出災后醫療衛生工作的策略和措施。明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和方向,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衛生應急工作能力提出意見和建議。此外,也可描述評估的局限性及數據的用途和解釋。
2. 3風險評估在重大自然災害預報后,或重大自然災害及事故災難等發生后,應對災害或災難可能引發的原生、次生和衍生的公共衛生危害及時進行風險評估。
2. 3. 1風險評估過程和方法災后風險評估是對災害發生后可能導致公共衛生危害或人群健康風險進行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的全過程。
通常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風險評估中的定量程度受多重因素影響,如評估資料的可用性、評估時限要求、風險問題的復雜程度等。在自然災害風險評估中,尤其是在災害發生初期掌握資料比較有限,對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尚無系統、全面的認識時,定性風險評估可能是唯一的選擇。需要強調的是,一個設計良好的定性風險評估的結果,比用質量差的數據或錯誤的方法所進行的定量風險評估所得出的結果更加準確。
災后的風險評估工作應該動態開展,即隨著災情和救災工作的發展和獲得信息的變化而及時更新。風險評估的過程應有良好記錄,同時應對風險評估結果和建議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并對風險評估工作開展評價,不斷促進風險評估結果的利用和風險評估能力的提高。
2.3.2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根據需要評估的風險問題,發現和確認需開展風險評估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威脅,描述風險要素的過程,是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的基礎。風險要素包括影響事件發生可能性或后果嚴重性相關的事件發生情況和對疾病的科學認識,以及相關的事件背景。
風險要素的資料收集方法:一是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事件發生情況的信息;二是系統查閱文獻資料,提煉最佳證據;如果關鍵要素缺乏文獻資料,可以咨詢專家團隊獲得專家意見。
對于自然災害進行風險識別時應重點考慮下列內容:(1)災害或災難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人數、影響范圍等;(2)災害發生地特別是受災害嚴重影響地區重點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情況;(3)災害或災難對重點疾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或帶來的變化;(4)災害或災難發生地對此次災害或災難的應對能力(包括災害或災難對原有衛生應急能力的影響),以及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5)災害或災難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對疾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列舉并描述各種潛在的公共衛生風險。
2.3.3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基于風險識別的結果,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性進行分析,并同時考慮防控措施以及分析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2. 3. 3. 1可能性分析在可能性分析過程中,通常主要依據風險識別中獲取的監測數據或既往文獻資料,分析并推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專家判斷時應充分利用風險識別中所獲取的全部信息。目前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風險分析多采用定性評估方法,事件發生可能性一般用幾乎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極不可能進行描述。
當監測數據不足或既往文獻資料不夠充分時,則采用專家集體討論的形式,形成統一的研判結果。如果專家意見不一致,可以根據少數服從多數或以權威專家意見為準的原則。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德爾菲法征集匯總專家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研判意見。
當研判事件發生可能性存在困難時,可以根據風險識別獲取的資料,由專家根據致病因子的特征(如致病力、傳染力等)入手,依次列出相應的影響因素和關鍵環節(如傳播機制實現的程度、易感人群等),畫出邏輯流程圖,確定不同環節發生可能性所使用的資料及判斷原則,逐一確定每個條件發生的可能性,再對不同條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合并。
2.3.3.2后果分析突發事件可能會產生一系列不同嚴重程度的影響:包括不同人群的健康損害(發病、重癥、死亡),干擾正常社會秩序,造成經濟損失等。同一事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區和不同背景情形下發生,如某傳染病類突發事件發生時某地正在舉辦大型活動或剛剛經歷過重大自然災害等,其造成的后果也會大不相同。因此后果分析時,要考慮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背景。在不確定性比較大的情況下,應更加關注具有潛在嚴重后果的情形。在特定的輿論影響下,同一事件對社會秩序、經濟發展的影響亦可能發生變化。
后果分析應考慮以下方面:(1)考慮事件的直接影響,如某傳染病暴發導致的健康損害;因采取防控措施導致的影響,如采取禁止正常旅行和貿易措施等;(2)不能忽視間接影響,如衛生系統全負荷應對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能影響其他常規衛生工作的正常開展;采取關閉學校措施對學生家庭的影響;媒體輿論對社會秩序的影響等。
事件發生后果的嚴重性一般用極高、高、中等、低、極低等進行描述。
2.3.3.3不確定性分析在風險分析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數據或資料不充分,而涉及到相當多的不確定性因素。認識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對于準確理解并說明風險分析結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對于那些在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時所使用的數據或資料,應注意分析其來源及其可靠性。在最后的風險評估結果中,要對評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進行描述。
【摘要】 基于衛生技術評估的能力視角,提出發展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設想,包括將發展衛生技術評估作為衛生系統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經費和項目保障技術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建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的長效多方式培養機制,以及研究者和決策者互相推動,全面提升評估能力和決策水平。
關鍵詞 衛生技術評估;能力;發展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China: Capability Analysis/GENG Jinsong,CHEN Yingyao,LIU Wenbin,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65-67
AbstractThe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in China was proposed from the view of HTA capability. Strategies on HTA development consist of considering HTA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health system, sufficient funding and relevant research programs to guarantee the conduction of HTA researches,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and multi-way HTA researcher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activ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makers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ability of both HTA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Capability;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衛生技術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是對衛生技術應用或利用所產生的短期及長期的社會效果進行評價的一種研究形式[1]。衛生技術評估從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社會倫理性等多方面提供科學證據,有助于衛生技術的合理選擇、利用和發展。衛生技術評估作為一種科學決策工具,在國際上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和廣泛應用,其理論和方法已經滲透到衛生政策乃至廣泛的社會政策的研制過程中。本文系統分析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概況,并探討開展技術評估的策略,基于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能力建設的角度提出發展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設想。
1研究機構分類及其能力分析
1.1依托高校的研究機構
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是依托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專門機構,是我國首家衛生技術評估機構。實驗室從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盟、美國中華醫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衛生部、科技部、上海市衛生局等各種渠道申請到多項科研項目。實驗室利用衛生技術評估為主要研究領域搭建了多學科研究平臺,研究涵蓋臨床醫學技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評估、重點疾病防治與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干預技術及政策效果評估、衛生技術的生物倫理學評估等,研究成果對我國衛生政策的制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實驗室研究人員于1997~2012年間共發表研究論文364 篇,并出版7本教科書。
2002年6月,復旦大學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評估中心成立,中心聯合校內外藥學、臨床、流行病學、統計學與管理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組成核心團隊。200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機構設有衛生技術評估研究室,整合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學、醫學信息學等學科和人才優勢。此外,原衛生部、教育部共同批準設立了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評估中心,開展技術評估工作。
1.2依托醫療機構的研究機構
衛生部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建立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原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999年3月,中國循證醫學中心獲國際Cochrane協作網批準成立中國Cochrane中心(Cochrane協作網第14個中心,亞洲唯一國家中心)。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循證醫學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并啟動分中心建設[2]。中國循證醫學中心為世界各國提供中國的臨床研究信息;開展系統評價,為臨床醫生、臨床科研和教學、政府的衛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培訓循證醫學骨干,推動循證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1.3依托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
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是原衛生部的技術咨詢和智囊機構,是亞洲衛生技術評估網絡(HTAsiaLink)的成員單位,其下設有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研究室。研究室共設3個學組,分別是衛生政策評價、衛生技術評估和衛生項目經濟學評價。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研究室開展衛生政策效果評價研究,為決策者提供相關政策效果的科學依據;開展衛生技術適宜性的評價研究,為適宜醫藥技術的決策提供指導意見;開展公共衛生項目效果評價,為利益相關者提供項目實施結果的有效證據[3]。
原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下設咨詢評估處,協助政府進行衛生技術準入工作,對現有及引進的衛生技術進行評估;對國際衛生技術評估結果進行傳播;為政府、國內外機構和企業提供評估、咨詢、培訓、調查等服務。
此外,各地區也相繼成立了依托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上海市衛生技術評估研究中心是2011年11月上海市衛生局批準成立的專業性衛生技術評估及研究機構,中心組織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教育培訓、開展交流合作活動以及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浙江省和廣東省正在籌建衛生技術評估機構。
1.4不同類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能力分析
何種形式更優,從當前的情況看,是各有優勢。依靠政府的機構和決策聯系更緊密,但是面臨機構的人才儲備、學科背景等挑戰;依靠醫院的機構和臨床決策有機融合,在有效、安全性評價方面優勢明顯,但是缺乏經濟學和社會影響評價,評價視角偏重臨床而輕人群;依靠高校的機構學科、人才梯隊齊整、研究方法規范、國際合作較多,但不足之處是和政策決策疏遠,評估項目相對較少。因此,不同類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究對于機構間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基于循證視角的衛生技術評估能力建設分析
2.1提供高質量證據需求
近年來,新興的衛生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和高成本技術數量增長迅速。如何對新興衛生技術進行早期、及時的評估顯得尤為重要。成本效益不合理新技術可能導致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例如抗生素的濫用[4],以及不同地區CT和MRI的過度使用與使用不足[5]。衛生技術與衛生服務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問題也值得關注,如迅速增長的公共衛生經費并未顯著減少個人現金衛生支出[6]。個人現金衛生支出不公平有可能導致貧困人口無法負擔醫療保健費用[7]。為了緩解不公平現象并提高可及性,需要基于衛生技術評估的研究證據,循證優化醫療保險的福利包[8]。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基于最佳的研究證據因地制宜制定控制策略,多方聯動有效遏制此類疾?。?]。衛生技術評估為世界各國緩解醫藥費用過快增長和科學化決策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信息[10]。
2.2推動循證衛生決策
目前,我國藥物目錄和醫療技術評估主要以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為主,并未設立專業、獨立的遴選機構。在評估方法上,主要依靠專家,而專家評估的依據主要來自于臨床經驗[11]。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開展和向政策轉化明顯滯后于衛生改革的進程及其對衛生技術評估活動的需要[12]。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和組織分布不集中,開展的研究工作未形成協調一致的總體,零散的技術評估研究難以迅速推動衛生技術評估事業。有限的衛生技術評估證據和衛生技術評估服務能力尚不能滿足衛生決策的需求[13]。衛生技術評估的能力建設對于循證衛生決策、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發展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構想
3.1將發展衛生技術評估作為衛生系統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有效提升衛生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以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藥衛生需求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國際經驗表明,衛生技術評估為應用與管理衛生技術提供科學信息和決策依據,并為衛生技術的高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學和有效的方法。為了深化醫改,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將發展衛生技術評估作為衛生系統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機構、醫藥生產企業及相關組織機構把拓寬工作人員的衛生技術評估知識面、培養基于高質量的技術評估研究作為組織機構能力建設的關鍵要素。
3.2經費和項目保障技術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經費投入和科研項目立項較少。衛生技術評估人才的培養、衛生技術評估研究的開展、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發展均離不開經費支持。建議通過優選衛生技術評估課題的方式,委托有資質的評估機構和研究團隊進行評估。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醫藥企業、醫學學會和協會等機構組織提出亟待解決的衛生技術評估問題,并設立衛生技術評估相關研究項目,通過對優選項目投入科研經費,確保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并不斷提升評估機構的研究能力。
3.3建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的長效培養機制
建立衛生技術評估機構研究者的長效培養機制,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鼓勵研究者參加衛生技術評估學術會議,支持研究者赴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機構深造,鼓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支持研究者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研究能力。確立衛生技術評估創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機制,通過學術骨干帶動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發展。同時建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對于考核優秀的研究者給予獎勵。通過長效培養機制提升研究隊伍的研究能力和整體素質,推動衛生技術評估的發展[14]。
3.4全面提升評估能力和決策水平
決策者應結合人民群眾的衛生需求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提出衛生技術評估問題,依據衛生技術評估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合理使用高精尖技術,淘汰無價值的設備和落后技術,降低醫療服務成本,重視衛生技術評估的傳播和執行[15]。衛生技術評估過程中研究者與決策者通力合作,研究者基于決策問題開展技術評估;決策者基于衛生技術評估證據、經濟水平、資源狀況和群眾的服務需求進行循證決策。通過上述過程實現研究者、決策者和人民衛生需求的互動,逐步形成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和決策者的交流合作和溝通反饋的工作機制,不斷提升研究者的評估能力和決策者的科學決策水平。
參考文獻
[1]陳英耀.復旦大學組建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5,12(2):10.
[2]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循證醫學平臺介紹:網合中心分中心概況[EB/OL].(2013-07-10)[2013-09-10].http://ebm.org.cn/about.php?id=9&module_id=1.
[3]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 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研究室[EB/OL].(2013-07-15)[2013-09-10].http://nhei.cn/KS_4/ks_004/ksjs/index.html.
[4]Dong L, Yan H, Wang D. Drug prescribing indicators in village health clinics across 10 provinces of Western China[J].Fam Pract, 2011, 28(1): 63-67.
[5]He D, Yu H, Chen Y. Equ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T and MRI in China: a panel analysis[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9.
[6]Long Q, Xu L, Bekedam H, et al. Changes in health expenditures in China in 2000s: has the health system reform improved affordability[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40.
[7]Chen M, Chen W, Zhao Y. New evidence on financing equity in China’s health care reform: a case study on Gansu province, China[J].BMC Health Serv Res, 2012(12): 466.
[8]Zhou Z, Su Y, Gao J, et al. Assessing equity of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China: results from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from 1993 to 2008[J]. 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4.
[9]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 2013, 381(9):1987-2015.
[10]趙琨, 隋賓艷, 郭武棟, 等. 衛生技術評估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中國衛生經濟, 2012, 31(2): 87-89.
[1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 藥品和醫療技術評估制度亟待完善[EB/OL]. (2010-07-19)[2013-10-10].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version=edu&docid=2294163&leafid=3056&chnid=1027.
[12]陳英耀, 劉文彬, 唐檬, 等. 我國衛生技術評估與決策轉化研究概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3, 6(7): 1-6.
[13]胡苑之, 林海, 陳潔. 水平掃描在新興衛生技術評估中的發展及啟示[J].中國衛生資源, 2013,16 (1): 39-40.
[14]衛萍, 任建萍, 顏丹丹, 等. 衛生技術評估認知與需求現況調查[J].中國醫院管理, 2013, 33(3): 23-25.
[15]徐文煜, 薛迪. 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的衛生技術評估[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2011, 18(1): 8-10.
通信作者:
陳英耀: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
E-mail:yychen@shmu.edu.cn
收稿日期:2014-06-06
關鍵詞:公共衛生,演化,評估
Abstract : We have roughly separated the approaches according to four main purposes of evaluation: basic research,status assessment, measuring effectiveness, and accounting and compliance.from the evolvement of Public Health,we can learn:Trend towards project cycle management approach, Increased presence of both outcome & process evaluation, Emphasis on Methodological Rigor, Increased use of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Iterative Feedback, Accountability to Public,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st public health organizations.
Key words:Public Health,Evolution,Evaluation
一、引言
評估即價值的評定,是通過對照某些標準來判斷測量結果,并賦予這種結果以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評估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從人類開始出現它就存在了。在公共衛生領域里的評估包括收集關于特定的醫療衛生保健產品或者服務的信息,意在達到這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判斷。
公共衛生評估的產生實際上可以追溯到流行病學,或者研究影響人類疾病的發生分布和原因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流行病學和醫學一樣古老。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認為是現代醫學之父,在公元前5世紀他就暗示一個人的外在環境和個人行為與生病是有關系的。 流行病學自從希波克拉底時代就有明顯的發展,在近年來它大大受益于社會科學里的方法和技術,尤其是心理學。然而,公共衛生評估的發展絕不囿于某個學科的發展,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本文探討了公共衛生歷史上應用的所有的評估方法,并提供了一些這個領域里的關鍵進展,對每種方法提供了人們或者組織要么使用該種方法要么在它的發展中有幫助的例子。一般而言,這個總結主要集中在監控和評估的方法而不是實際的用于說明項目或者活動成功的實際標準或者指標。我們對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興趣,因為我們想通過使用它們去監控和評估相關的項目以及從公共衛生監測和評估的歷史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
二、西方公共衛生評估的演化邏輯
在這個部分我們提供了一個公共衛生評估歷史的總結,討論公共衛生評估是如何取得進展的。按照四種主要的評估目的,我們粗略的把公共衛生評估方法分為:基本研究、狀態評估、衡量效力以及責任和遵從標準。對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按時間的順序討論該種方法,有時和例子結合起來以更有效的說明該種方法。最后,重要的是注意某一種方法可能滿足不止一個評估目的。下圖是一個簡化的公共衛生評估演化樹,但是所提供的方法并沒有涵蓋公共衛生歷史上應用的所有的評估方法。
(一)基本研究
在公共衛生中,任何評估回答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它發生的環境和影響它的結果的機制,例如:從業者需要理解疾病背后的原因,它們最終使用的任何活動的獨立性。實際上,在從業者發展它的活動之前,它們首先必須理解疾病的分布以及它們如何轉播的,對基本研究的知識積累在評估中是經常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它們為發現和或檢驗理論以及與活動相關的假設打下基礎。
正如前面所指,早在公元前5世紀,像希波克拉底這樣的學者至少已經思考到了環境、個人習慣和疾病之間的關系。在希波克拉底工作后的兩千年里人類思考疾病的原因,但是很少去衡量影響,直到1662年Londoner John Graunt出版了The Nature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Made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該書第一次在人群中量化疾病譜,它用可利用的關于出生死亡和疾病的人口統計學數據去確定趨勢,檢查潛在的原因以及定量化影響,按標準化程序收集人口統計學數據形成了現代流行病學的基礎,這種研究方法意味著公共衛生評估的起源。Graunt的工作也經常被認為是人口統計學的誕生,它是一個致力于研究人口的規模、構成和分布以及源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遷徙模式變化的學科。像流行病學一樣,人口統計學在公共衛生評估里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狀況評估
早期在理解疾病,疾病分布及其原因方面的努力為后來公共衛生的項目評估打下了基礎。這樣的信息是相當重要的,公共衛生評估者和政策制訂者也需要去了解人類疾病的狀況和潛在的威脅。他們甚至需要知道隨著時間的過去,人類健康的變化。對狀況的評估為政策制訂者提供這方面的信息。狀況評估包括評估特殊變量的條件和狀況(例如,死亡率,兒童營養,心臟病的發病率),通常設計一些活動去影響變量。
在1970s之前,公共衛生研究者和從業者已經使用較小規模的或者非常特殊的研究和調查去理解衛生活動,以評估相關的小范圍人群的健康狀況。在1970s早期,尤其是在政策層面,越來越認識到需要數據進行大規模的對比。對大規模比較數據的需求促進了產生世界生產力調查(WFS),它在1972-1984年間實施。WFS是我們定義的大規模標準調查的例子。
大規模的標準調查像WFS在財務上,技術上和后勤上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導致需要確定成本-效益方法,這樣才能收集到最需要的和最及時的信息。這樣,快速評估方法在1970s的后期應運而生。在公共衛生領域,與在其他學科里一樣,存在不同的快速評估方法。作為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快速評估方法可用于健康教育項目、計劃設計和評估的各個環節,具有快速、無需大量理論數據資料,并能評估潛在信息等優點,但它不提供評估特殊項目層面的活動的細節性信息。
在公共衛生領域,快速評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由擴大的免疫計劃(EPI)所使用的方法。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在1974年設立擴大的免疫計劃,以增加對白喉、破傷風、哮喘、麻疹和肺結核的免疫覆蓋率。為了評估項目進展,在信息不是太可靠的情況下,世界衛生組織需要一個簡單的調查設計以衡量各國的免疫覆蓋率。為擴大的免疫計劃而設計的抽樣戰略雖然沒有傳統研究方法的嚴格,但是它更簡便和快速。
(三)衡量效果
經常地,公共衛生評估者尤其是那些工作在第一線的人不僅僅對知道一般人群的狀況感興趣,而且它們更想知道它們的項目是否對目標人群有理想的效果以及它們如何能為現在和將來的項目取得更好的效果,評估效果反映了這種需求。通過使用評估結果去確定項目的效果,在一些情況下,這種類型評估很明顯的和項目活動評估緊密地連系在一起,因而直接地有助于項目的實施。然而,直到
1960年代早期這種類型的評估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此時,用在公共衛生和社會服務上的資金卻增長迅速,隨著在社會項目上的投資,捐贈人、政府機構和公眾想知道他們的資金運行效果的證據,這樣公共衛生機構開始把重點集中在更系統地衡量特定項目的效果。以項目導向的衡量效果的監測和評估和前述的為狀態評估而使用的監測與評估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模糊的,主要的區別正如我們已經定義的一樣,就是狀態評估獨立于一個活動,然而評估效果必須與一個活動效率相連。在公共衛生衡量效果中出現了一些主要方法和創新,這些既包括以影響評估又包括采用的一些管理辦法,我們主要討論健康影響評估和實踐研究。
健康影響評估,它源于前述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可以追溯到1969年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案,該法案在確保新的發展項目、行動或者政策時充分考慮到環境問題的一股強制力量。它反映一些特殊的,在環境影響評估里沒有得到充分地對待的健康問題。環境影響評估方法在1986年世屆衛生組織報告關于環境影響評估的衛生安全之后,在1980年代后期開始更多地直接提出這些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影響評估定義為“政策、計劃和項目可能是用于判斷關于人們衛生的潛在影響以及在人群中這些影響的分布的程序、方法和工具的結合?!?/p>
實踐研究。在1960s中后期,由于試驗研究較之在實踐、技術和倫理等方面地問題難以實施,作為一個替代選擇,實踐研究出現了。實踐研究的主要貢獻來自在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它為決策者提供一個決策合理的基礎。實踐研究是公共衛生評估方法在嚴格和可靠性上邁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在項目計劃和在項目編制中監控和評估系統卻落在了后面,作為回應,在70年代早期,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 由Leon Rosenburg領導的咨詢小組,應用投入產出原理,開發出第一個邏輯框架分析法(LFA),用于項目的規劃、實施、監督和評估。1973年由USAID正式采用邏輯框架分析法(LFA),接著傳遍了世界各地,迅速被一些組織采用。
公共衛生從業者從1980年代后期廣泛使用該邏輯框架,在一個完整的形式里,邏輯框架為理論以及項目的基本假設提供了一個的圖形化的解釋,描述投入活動、產出、結果和影響的結構已經成為公共衛生標準評估框架,它可以確定這些因素之間的項目關系和相應的指標。邏輯框架最完整的形式可以提供一個明確評估問題、衡量數據來源和數據收集點的操作性框架。
1980s尤其是90年代更加把重點放在可問責性上,雖然已經設立一些改進的方法去確定項目影響,但是效率問題仍然廣泛存在,公共衛生活動也許會產出理想的結果,但是和這些結果相關的支出是多少呢?資源用在其他的活動是不是更好呢?效率分析——結果分析的一種類型,通過衡量效果或者是單位成本(財務的和非財務的)的效果回答上述問題。效率分析是評估研究回答的是關于項目成本與其收益的資金價值或者它提供的設備狀況的產生的效果這樣的一些問題。效果評估的兩個眾所周知的類型就是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率分析。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在公共衛生領域內績效監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需要說明影響的具體指標,尤其是在衛生保健管理領域和地區政府機構,如,美國衛生和人力服務部。加拿大政府定義績效監測為:“正在收集資料的過程意在評估滿足戰略結果的進展,可能的話提供進展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警告?!?/p>
績效衡量一般有三個特征。第一,開發一個明顯的目的目標和戰略;第二,開發和實施戰略以評估績效;第三,使用績效信息以改善管理實踐或者資源配置。當績效監測可能包括過程指標時重點經常首先放在記錄結果和影響上,當績效監測緊緊集中在結果和影響上時它就不能說明投入和過程可能會有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以及這些產出和影響的獲得。同樣的緊緊基于績效結果和績效影響的評估沒有提供充分的信息去完整的理解活動的效用和它實施的效果。
在1990年代早期,責任運動在公共部門里得到廣泛開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993年美國政府績效和結果法案相聯系的結果管理運動,無論是動機還是責任運動都促成了在公共衛生組織里采用基于結果的管理方法。例如,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他們在1990年代后期采用了基于結果的管理方法,基于結果的管理運動直接回應了監控和評估往往只集中在產出而不是項目的實際影響的批評,基于結果的管理完全把績效管理和監控相連。在文獻中,最完整的定義之一來源于加拿大政府,它清晰地區分了RBM(results-based management)和PM(performance
monitoring)。按照這個定義RBM是“一個綜合地有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法,它整合商業戰略、人、過程和標準以提高決策和驅動變化。該方法集中于過程早期的正確設計實施績效衡量,學習和變化以及報告績效”。同樣的UNFPI定義RBM為一種改進項目和管理效力和責任的方法。根據UNFPI,RBM使用結果作為計劃管理報告的基礎。RBM努力通過比較和分析實際結果和計劃結果通過一般的監測和評估報告,反饋和調整來提高績效。RBM方法在公共衛生里的評估通常在大型的多邊的捐贈組織里是非常普遍的。在那里,政府的政策需要結果導向的方法。
同時績效監控和基于結果的管理變得流行起來,一些組織開始采Cracknell所描述的項目循環管理方法去監控和評估。Cracknell使用該術語是針對開發領域的,盡管有一些公共衛生組織使用監控和評估系統被歸入到項目循環管理中去,這種方法結合了邏輯框架和基于結果管理的優點。項目循環管理認識到監控和評估在孤立的項目計劃和實施情況下是行不通的,所以它必須溶入到項目循環中去,一些項目循環管理在公共衛生中的運用,強調直接與項目目的、目標和活動相聯系的投入、過程、產出、結果和影響指標應該是混合的。當用這種辦法實施時,該種方法使組織沿著活動和產出的因果鏈以獲取特定的影響,從而顯示進展,把經驗教訓反饋到項目管理中去,也是公共衛生項目循環管理中一些方法的普通要素。
(四)責任/和遵從標準
評估要完成的第四個目的就是責任或者遵從標準,遵從標準評估一個項目或者組織遵從規則授權標準或者其他的正式規則的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捐贈人使用遵從標準監控以確保他們的資金接受者完成合同或者要求所強調的活動。在這種意義上,在衡量效力評估中的影響評估方法在有些時候就是用于責任和遵從標準目的。
在1970年,隨著環境保護組織的建立和1970和1980年代對有毒廢棄物的恐慌,政府和公民一樣在監控環境和衛生問題時變得很積極,我們把這類的公民和監控活動稱為是守門人和公民監控。環境保護署(EPA)和職業安全和衛生管理局(OSHA)是法律授權的,保護公民健康和環境的看門人組織的例子。EPA和
OSHA起著正式的規范的作用去監控環境的和工廠暴力的組織,當這種暴力發生時,工廠會受到罰款和可能會失去從業的執照。公民監控是指較在不正式的場合下公民經常不是在法律授權范圍類執行監控的。
當守門人和公民監控采取“大棒”的方法來監控和遵從標準時,資格認定和委派使用“胡蘿卜”的方法去引誘組織滿足保證人民健康和提供高質量服務的標準,這在衛生領域里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其主要是由于醫生被迫獲得營業執照。直到近來這才開始作為一種給組織和公司一個競爭的契機的戰略而變得流行起來。資格認定和委派在組織層次上可以使那些公司和機構區別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是否滿足較高的質量標準,這種監控戰略在管理保健領域越來越流行。
三、啟示
按照評估的四個基本目的,我們討論了在公共衛生領域里的監控和評估的演進:基本演進,狀態評估,衡量效力以及責任和遵從標準。這是一個討論公共衛生監控和評估演進的有用框架,也有些討論了其他的一些評估目的傾向,但這里沒有得以展開。這里提出了當今公共衛生監控和評估系統里的更一般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沒有在演進討論里出現,但是對理解公共衛生監控和評估的方向任然是重要的。我們之所以對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興趣,是因為不僅使用它可以監控和評估項目,而且還從公共衛生監測和評估的歷史中可以得到的啟示。這里我們總結了那些一般的因素和交叉的趨勢以及強調一些上面討論的更廣泛的傾向。
(一)項目循環管理方法傾向
公共衛生評估開始把重點放在可量化的方法上(例如健康風險評估、大規模標準調查),同時現在許多公共衛生組織相應的開發出了很好的、系統的和整合的監控和評估系統。盡管在開發監控和評估系統的這些組織中,具體的步驟都不一樣,但是監控和評估應該包括以下項目應該取得廣泛共識:概念模型開發,計劃編制,實施,監控和評估系統的修正和調整,數據分析,溝通,以及反饋到項目層和管理層的決策制定中去。
邏輯框架在項目循環監控和評估中是重要的工具,他們為概念化理論因果聯系、活動點以及活動和目標狀況之間的假設關系提供了圖示化幫助。一些組織使用理論模型,提出在項目活動和目標情況之間的假設聯系;其他組織使用邏輯框架作為計劃編制工具。然而在許多情況下邏輯框架既包括理論之間的聯系也包括項目因素。
(二)結果和過程評估的增加
盡管一些公共衛生組織把結果和影響方法加入到監控和評估系統中去,但是也有一些組織強烈地爭論要完全地把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完全整合到一起,他們認為評估不是簡單地檢查過程或者影響而應該是他二者都很重要,過程評估提供環境和對產生結果的項目的理解。然而許多公共衛生組織對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同等對待,一些組織認為過程導向評估和參與導向評估是為新公共衛生而設計的。
(三)強調方法上的精確
公共衛生領域使用精確的方法和確保在評估設計、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整合方面相應的更為重要。在以研究為導向的組織里尤其是這種情況。在其他許多組織中,對一個特殊活動的變化指標和變化的歸因進行區分有一個清清晰的認識,衡量工作尤其是后果和影響衡量必須顯示因果和影響關系。
公共衛生評估的演進顯示了越來越選擇更復雜的方法和工具以區分項目影響和所屬原因。隨著這些方法和工具也越來越多的用于實踐,把總項目影響從凈項目影響中區分開來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加。
使用更復雜的方法和工具的趨勢可能更易于面向未來,正如一些公共衛生評估專家所支持的,重新回到使用實驗設計以及多階層模型的增長,縱向的調查回歸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統(GIS)也成為一個通用的工具,隨著對健康監測和監控服務配置應該反映人群需求而這些需求隨著地理狀況變化而變化。
一般地,在公共衛生內部越來越重視生物學方法和系統思想。這些模型認識到真實世界裝置具有動態的和不可預料的特征,模型建議衛生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個人之間的,社會文化的,環境的政治因素所影響,為了反映這些更復雜的模型,一些評估方法開始從定量分析、實驗分析到一個更廣闊的系統分析。
(四)越來越多地使用定量的和混合的方法
出現在公共衛生機構里的普通的監測和評估原理使評估應該既使用定量數據也使用定性數據。定量數據來自于那些易于量化的情況,取得這些定量數據所使用的方法變化的范圍很大,但是必須包括調研,實驗,和直接的衡量。然而另一方面,定性數據不能以量化的數字的形式進行總結,使用收集定性數據的方法一般包括焦點人群調查,參與式調查和人種學。
CDC(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強調數量信息和質量信息的整合可以幫助確定證據是充分而全面的。Buckner等指出越來越多的興趣放在對評估項目績效的質量標準上來,例如,保健的質量。從業者也認識到數量方法和質量方法的互補性質,從那些不同方法的到的數據幫助確定更可靠的結果。質量評估方法越來越受到歡迎,盡管他們仍然處在使用的早期階段。
(五)對公眾的責任
近20年公眾越來越重視可問責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者通過對項目實施促進參與的方法提供一個平臺。這樣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在公共衛生評估中,這成為一個基本的準則,即公共衛生利益相關者必須參與到活動中去。
對公眾的責任也隱含在績效和基于結果的衡量方法后面,這些方法反映了對更清晰地說明取得的結果和確保資源在獲得這些結果時以最有效的方式來使用等等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資格認定和委派項目也反映了公眾對了解和他理想的高質量的服務的需求。
總之,公共衛生評估方法可以大致分為四類:基本研究、狀態評估、衡量效力以及責任和遵從標準。通過對公共衛生評估方法演變的考察,我們可得知在改領域對需要良好的監控和評估已經達成共識;越來越多地使用項目循環管理方法,該方法把監測和評估和項目計劃編制清晰的連系在一起;在項目管理中重點放在結果的反饋和使用上;既使用的定性數據也使用定量數據;在機構內與監控有關的問題開始考慮合作。 參考文獻
1、Cummings, Harry F. 1997. “Logic Models, Logical Frameworks and Results-Based Management: Contrasts and Comparisons.” Canadi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Ottawa, Volume XVIII, special issue, p482
2、Hennekens, Charles H. and Julie E. Buring. 1987. Epidemiology in medicine. Edited by S. L.Mayrent.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cMullan, Colin , and John Eyles. 1998. Program evaluation in public health, edited by P. b. 4.Ontario, Canada: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gram & McMaster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3、McMullan, Colin , and John Eyles. 1998. Program evaluation in public health, edited by P.b.4.Ontario, Canada: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gram & McMaster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p159
4、MEASURE DHS+. 2002. About DHS+ surveys and research [Internet]. MEASURE DHS+ n.d.[cited November 14 2002]. Available from measuredhs.com/about/types_of_surveys.cfm.
5、Patton, Michael Quinn. 1997. Utilization-focused evaluation: The new century text. 3rd e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6、Paustenbach, Dennis J. 1995. Retrospective on U.S. health risk assessment: How others can benefit. (6):283-332.
7、Rehle, Thomas, Tobi Saidel, Stephen Mills, and Robert Magnani (Eds). 2001. Evaluating programs for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handbook for program managers and decision makers: Family Health International.
8、Robert Mcdonald. October ,2002.“Practical Approaches To Support Evaluation In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Http://Www.Europeanevaluation. Org/Docs/Macdonald. Pdf.
9、Salomon JA et al. Integrating HIV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rom slogans to impact. PLoS Med vol 2(1):e16, January 2005 (medicine.plosjournals.org/archive/1549-1676/2/1/pdf/10.1371_journal.pmed.0020010-S.pdf, accessed 17 November 2005).
10、Susan Rose-Ackerman.,The Economics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 Studies In Structure And Polic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The Nation’s Progress in Cancer Research: An Annual Report for 2003. Washinton,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3 (cancer.gov/nci-annual-report.pdf, accessed 17 November 2005).
11、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benefit from the protection of the moral and material interests resulting from any scientific, literary or artistic production of which he is the author (article 15, paragraph 1 (c), of the Covenant). Geneva,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General Comment No. 17. (ohchr.org/english/bodies/cescr/comments.htm, accessed 25 January 2006)
12、The right to the highest attainable standard of health, Geneva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General comment No 14. (ohchr.org/english/bodies/cescr/comments.htm, accessed 25 January 2006).
12、W.K. Kellogg Foundation. 2001. Logic model development guide: Using logic models to bring together planning, evaluation, & action. Battle Creek, MI: W.K. Kellogg Foundation.
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精神,扎實推進我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對照我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任務分解工作,我委結合我市實際,主要完成以下幾項工作:
一、做好我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項目資金測算工作
按照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我委積極配合市財政局做好我市—海口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資金測算工作。主要做好農村標準化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職業病防治、疾病預防、衛生監督機構等衛生醫療設備購置、農村普及衛生廁所等項目資金的測算工作。
二、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為了加快我市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不斷提高標準化率,我委結合我市財力,將我市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項目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并安排資金200萬元,項目已完成,我市農村衛生室標準化率已達50%以上;演豐鄉鎮衛生院中央投資100萬元,我委已及時下達資金,現該項目主體已完工,正在進行裝修階段。
三、努力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
1、積極籌措市一批衛生重點項目建設。主要完成市120急救中心、疾控中心、中醫院、人民醫院、旅游醫療服務保障中心項目建設資金,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目前除旅游醫療服務保障中心項目主體封頂裝修外,其他項目都已竣工投入使用,我市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得到明顯改善,我市醫療衛生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加快市皮防中心療養院項目建設。市政府投資項目計劃安排該項目建設資金500萬元,項目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項目建設資金我委已下達給市衛生局,現由于項目用地有調整,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3、推進秀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綜合樓項目建設。市政府投資項目計劃安排該項目建設資金350萬元,項目總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該項目我委已安排100萬元,區財力也安排了400萬元,項目已落實資金合計850萬元?,F項目正在進行招標階段。
4、抓好建國等四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央投資項目建設。中央投資資金900萬元我委已及時下達給市衛生局,目前四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中建國衛生社區已完工,海秀社區已開工,城西社區前期工作已完成并準備開工,國興社區正在項目概算審批階段。
5、做好農村普及衛生廁所工作。下達農村改廁專項資金200萬元,完成農村6000戶家庭廁所改造工作。
6、做好我市醫改項目投資計劃編制工作。我委已將50家農村衛生室標準化項目,衛生信息化“一卡通”項目,農村改廁項目,以及鄉鎮衛生院、職防、皮防、疾控、衛生監督機構等設備購置列入市政府投資項目計劃,計劃安排基本建設資金萬元。
四、存在主要問題
1、部分醫改項目前期工作滯后,影響項目按時開工。如:四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中的國興社區項目,至今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仍未按要求編制完成報審。
2、我委列入年度計劃的醫改項目資金,計劃下達后但資金未能到位,影響了項目的按原計劃實施。如:我委列入市政府投資項目計劃并下達市衛生局的醫改基本建設資金計劃萬元,目前實際到位資金只有1000萬元。
五、相關建議
關鍵詞:職業危害;風險評估;職業衛生;分類;管理
1 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的方法
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是以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為目的,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判斷建設項目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從而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實際工作中可分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兩大類,定性方法主要有經驗法、類比法、現場調查法、檢查表法等,定量方法是運用數學模型對一些定量指標進行計算,得出評價結論,包括概率風險評價法、破壞范圍評價法、風險指數評價法等等。
1.1傳統的單項評價法常用定性法對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程度進行描述性的分析,有時也可對危害程度進行半定量的分析。單項評價法主要以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調查資料和統計工具為基礎,得出風險評價結論。國家對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實行分類管理,并明確要求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應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對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進行分類。
1.2 “格雷厄姆―金尼”評價方法也叫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是以危險性等級為評價目的的一種定性、半定量的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它簡單易行,對于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性環境中作業時的危險性的評價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根據實際經驗對相關的自變量進行賦值,從而計算出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環境中作業危險性的分數值,依此判別其危險程度等級。
1.3 風險矩陣半定量分析方法是將決定危險事件的風險的兩種因素為危險嚴重性和危險可能性,按其特點劃分為相對的等級,形成一種風險評價矩陣。主要程序:①進行危害等級(HR)及暴露等級(ER)的評價;②通過公式Risk= 計算風險水平。
1.4 數學擴散模式是急性職業中毒事故風險分析的重要方法,是利用半球擴散理論模型,分析毒氣擴散規律。半球擴散模型是一種有毒氣體泄漏危害區域簡單估算方法,閃蒸液體或加壓氣體瞬時泄漏后,有一段快速擴散時間,泄漏氣體(或液體閃蒸形成的氣)的氣團呈半球形向外擴散??筛鶕卸練怏w的泄漏量、蒸氣體積等參數計算危險性。
1.5 風險指數評估法該方法是參照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工作場所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對健康影響的嚴重性、危害的可能性以及工作場所中的作業環境條件,按一定的步驟對工作場所的職業危害風險進行評估,計算風險指數,確定職業危害風險等級,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存在問題及探討定量風險分析方法與類比法及檢查表法等傳統的定性評價方法相比較,其突出的作用是可以給出較清晰的定量或半定量的結果,其意義在于通過風險識別找出職業病危害風險源,是對職業暴露健康風險等級及突發性事故風險概率、事故發生后果的預測和評價,并為采取何種對策以便減少危害影響提供依據。
2 企業職業衛生管理模式應該采取的措施
2.1加強職業衛生基礎建設
針對企業職業衛生基礎建設不到位的問題,企業應該做到如下兩點:①企業應該不斷學習,引進國外先進企業的職業衛生的專業技術,建立合法科學的企業職業衛生的專業機構,②企業雖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但是也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企業工作人員負責,不能為了一點利益賠上工作人員的安全與健康。
2.2加強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
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極其重要,不可忽視。多設立檢測機構,并且科學的選址。讓檢測機構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加強監測力度。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不為了節省一點生產成本而忽略對某些環節的檢測。企業要加大對設備的資金投入,提高χ耙擋∥:σ蛩丶觳獾鬧柿亢退俁齲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與健康,提高企業的效益。
2.3加強對企業職業衛生人員的管理
企業職業衛生人員是企業職業衛生管理的主體,要做好對企業職業衛生人員的管理工作。第一,盡量保持崗位工作人員的穩定性。不要頻繁的換人,有利于對工作人員管理工作的展開。第二,企業要對工作人員的安全和健康有所保障,比如為其定制保險,定期發福利,讓工作人員在精神上得到滿足,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 結語
目前整體來說,我國企業單位在職業衛生管理以及職業病危害方面的控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雖然在設定管理體制與機器設備方面都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大方向的發展趨勢是好的。當然在這些問題之間,單位企業有一定的責任,不過這也推動了企業單位需要在職業衛生和職業危害風險這方面加上措施管理。
參考文獻:
[1]楊愛萍,張鈺.鄉鎮企業職業衛生工作狀況調查分析[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20(4):62-63.
[2]邱麗,井夫華,李軍,等.職業衛生職能再認識與勞動者健康保障關系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1,9(4):101-102.
[3]劉素香.我國職業衛生形勢嚴峻原因淺析及對策[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1,29(1):17-18.
關鍵詞:公共衛生機構;服務質量整體評估;抽象框架
近年來,以SARS、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為代表的各種慢性疾病患病率持續升高,公共衛生機構的作用越來越為重要。如何有效發揮公共衛生部門"預防和控制疾病,延長人類壽命,提高健康水平"的社會職能,提高其服務質量與水平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焦點。伴隨著公共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部門對于公共衛生機構的財政投入亦不斷增加,其公益性日益凸顯。加強對公共衛生服務部門的監督與管理,提高其運行效率與服務質量,是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設計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建立統一的質量評估標準是全面提高評估科學有效,發揮以評促建的關鍵和重點,而科學適用的概念性框架正是這些指標設計的基礎。
1.我國公共衛生評估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公共衛生機構涵蓋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衛生中心、職業病防治院、健康教育所、婦幼保健院等眾多機構。開展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評估是對我國公共衛生機構進行有效監管、提升服務能力、提高其職責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公共衛生機構評估在我國已經開展了數年,但尚未形成科學、全面、穩定的評估標準,評估實施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表現不難發現:(1)考核重點不突出。評估多以日常工作為主要內容,缺乏對其職能履行和服務質量的考核;(2)考核標準不統一。對公共衛生機構的考核常針對不同專業不同性質分設不同標準,且只針對區級機構。(3)考核標準不科學。在以往的評估中,其評估標準隨時間地區調整變化,缺乏成熟可借鑒的標準。
2008年衛生部了《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績效評估標準》,該標準將眾多的公共衛生職能賦予一家機構,在很多地方無法應用。由于全國公共衛生系統沒有統一和固定的結構,該標準的評估內容在很多地方實際上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職業病防治、結核病防治所、皮膚病防治所等眾多機構共同分擔。因此,在各單位應用此標準自評過程中,均存在大量的評價指標不屬于其工作職責范疇,同時又有大量的工作缺乏評價指標的尷尬局面。
除此以外,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針對衛生系統的評估內容多以績效評估為主,關于服務質量評估的研究和運行相當匱乏??冃гu估過多的強調最終結果,忽視其過程的改善與其他因素對公共衛生服務效果的影響,對于公共衛生機構的評價存在局限于偏差。
2.適于我國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評估的抽象框架
以Donabedian的質量評價理論為依據,我們將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評估的概念框架分為3個基本維度維度:結構質量、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以及中間結果這一輔助維度。用以區域公共衛生質量和各類公共衛生機構和組織,甚至于整個公共衛生系統的綜合評估。
結構質量作為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主要涵蓋有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投入,以及資源的安排及管理方式。結構質量能影響和促進服務過程和健康結果,尤其是當資源投入不能滿足需要時其作用更加顯著,而一旦必要的基礎建設達到一定的水平,結構指標的價值將變小。結構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結構質量,主要用來評價地方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視程度和財政支持力度,這也可以用來鑒別外界因素對公共衛生機構服務質量的影響程度,可分為公共衛生政策發展、政府資源投入和保障機制等3個維度,其主要指標有公共衛生經費占GDP比例、每千人公共衛生專業人數、基本健康保險覆蓋率等;二是微觀方面,指各公共衛生機構內部管理水平和質量保障能力,如管理體系規范性、人員結構狀況、學科建設水平、技術指導與培訓狀況等。
過程質量具體指公共衛生服務對受眾的服務于反饋,即公共衛生機構動態運行的質量與效率。然而,公共衛生服務結果并不是一種瞬時性的效果顯現,而且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其服務過程進行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管理學理論與實踐表明,規范的服務(生產)過程與設計質量和預期結果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過程質量主要包含技術水平和服務過程的相互作用兩個方面,具體可分為監測、調查、干預、健康教育和督導等五個子維度。
結果質量指公共衛生服務活動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結果,可分為最終的人群健康結果和中間結果。最終結果主要包括健康狀況、期望壽命與死亡率等維度。其中健康狀況主要指各種傳染病與慢性病發病率、規范管理率、健康檔案建檔率、治愈率等。期望壽命與死亡率維度主要指期望壽命、傷殘調整壽命年、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其他疾病死亡率等指標。 另外,最終結果還包括滿意度調查結果。滿意度指社會公眾、相關部門、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公共衛生服務的反應,也是評價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公共衛生機構可以根據滿意度結果改進服務質量,調整資源配置,提高反應性、適宜性和可及性,更新技術,提高效率。該維度具體包含了單位職工滿意度、社會公眾滿意度和相關部門滿意度3個指標,并通過設計相關的調查問卷來實現。
中間結果是介于過程和最終結果之間的一類情況,也指項目和服務的短期結果,在有些時候也可看成是真正的健康結果。中間結果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也反映了公共衛生服務的多樣性。除了項目結果之外,中間結果主要包括健康行為和環境質量兩個維度。其中,前者主要指行為干預效果,如吸煙率、經常體育鍛煉率、定期體檢率等,后者指生活環境的質量狀況,如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飲水質量達標率等。
3.我國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評估的面臨的困境
盡管在理論界展開了一系列關于公共衛生質量評估的研究,美、歐等國也進行了相應的實踐嘗試,但將質量評估全面運用到公共衛生領域并使其真正產生效果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還缺乏足夠的理論基礎,尤其是缺乏可供參考的標準、成熟的經驗和循證化的方法。其次,各部門普遍重視短期績效,質量評估強調對過程的控制來保證最終的健康效果,看重的是長期的保障,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可控的健康指標,因而可能難以被有關部門所接受。另外,公共衛生的內涵和機構職能劃分還有待進一步明確。公共衛生及機構提升服務質量、提升履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是一個持續而長久的過程,隨著衛生技術的發展和政府資源投入的增加,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將得到持續提高,并最終實現全民健康狀況改善。
參考文獻:
[1] 劉激揚,余智萍.我國當前醫患關系現狀探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7):988-989.
[2] 王炳毅.政府醫療管制模式重構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04).
[3] 張松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機構服務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與綜合評價模型研究[D].中南大學,2010(05).
【關鍵詞】 縣級衛生機構; 衛生人員; 流感,禽; 需求評估
needs assessment on the training of the health technical personnel in countylevel agencies in the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human infection of highly pathogenic bird's flu wang zhangze1, wen lina1, zhu fangfang1, li ying2, yang jinxia1. 1.shool of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2.yingsh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ingshang 236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related knowledge training among health technical personnel in countylevel health agency concerning human infection of highly pathogenic bird's flu, and provide basis for conducting training at all levels of related departments. methods using the group sampling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all technical personnel of countyleve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nd medical establishments from 6 project counties in anhui and liaoning. results in the case of training content, what staff in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of cdc needed most we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individual protection, epidemic situation regulatory measures, disinfection technology, and emergency drilling training, while individual protection, specimen gathering, laboratory examination, disinfection technology were what staff in laboratory department needed most. what staff in key department (breathing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needed most we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dividual protection, the disinfection technology and emergency drilling. with training method, staff in two kinds of organization approved of intensive teaching and instruction. conclusions the general knowledge training for all staff of two kinds of organiz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mainly in intensive way. meanwhile, the special knowledge and emergency drilling trai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other ways for the key department staff.
【key words】 countylevel health agency; health personnel; influenza, avian; needs assessment
人禽流行性感冒(簡稱人/禽流感)是一種由禽甲型病毒某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1],也是一種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和人民健康的新發傳染病。為了有效預防和控制人/禽流感大流行,who已經向全球流感大流行預警報告提出:目前,全球已進入人/禽流感大流行預警期[2]。我國是全球人/禽流感疫情高發地區之一,特別是在廣大基層,人/禽流感防控工作形勢嚴峻,因此加強我國縣級衛生機構專業人員人/禽流感知識培訓,對提高縣級衛生技術人員人/禽流感防控意識和防控能力意義重大。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了“中國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人流感大流行防控能力建設”項目,并確定安徽的蕪湖、壽縣、休寧和遼寧的黑山、北鎮、海城六個縣為項目縣。為了解縣級衛生機構人員目前最亟需的培訓內容和有效的培訓方式,課題組成員于2007年12月~2008年1月分別在安徽和遼寧兩項目省的六個項目縣進行了調查。
1 調查對象、內容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方法,在安徽和遼寧兩省的六個項目縣,選擇縣醫院、縣中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的現職衛生技術人員(調查期間無法訪問、拒絕訪問的人員除外)為調查對象。共調查2 341人,其中,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96人,縣級醫療機構2 045人。
1.2 調查內容 采用項目組專家設計的調查表,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科室、工作年限、年齡、學歷)、培訓內容需求和培訓方式需求情況。調查表中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人/禽流感的病原學、臨床表現診斷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個人防護、疫情控制措施、標本采集、實驗室檢測、消毒技術、疫情監測和報告、應急演練、法律法規、危機心理干預等;培訓方式主要包括集中授課、案例教學、電視講座、自學教材和其它。
1.3 調查方法 要求調查對象集中、獨立填寫,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現場回收,質控員當場核對。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 350份,回收有效問卷2 341份,問卷有效率為99.62%。
2 資料處理
將收回的問卷整理并用epi data 3.1錄入,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
3.1 基本情況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對象中,年齡跨度為20~60歲,平均年齡為37歲;工作年限為1~38年,中位數為10年;中專及以下學歷111人(占37.5%),大專及以上學歷185人(占62.5%)。
縣級醫療機構調查對象中,年齡跨度為17~70歲,平均年齡為36歲;工作年限為1~40年,中位數為35年;中專及以下學歷775人(占37.9%),大專及以上學歷1270人(占62.1%)。
3.2 對培訓內容的需求情況 根據各科室人員在人/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地位,將各衛生機構科室分為一般科室和重點科室。通過專家咨詢,縣級疾控機構的重點科室包括急性傳染病防治科(簡稱“急傳科”)和檢驗科,醫療機構的重點科室是呼吸內科。
從表1可見,疾控機構一般科室人員認可度較高的5項內容分別是臨床表現診斷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個人防護、疫情控制措施和消毒技術,選擇率均在50%以上。檢驗科認可度較高的4項內容分別是個人防護、標本采集、實驗室檢測、消毒技術,選擇率均在60%以上。急傳科認可度較高的6項內容分別是臨床表現診斷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個人防護、疫情控制措施、消毒技術、應急演練培訓,選擇率均在60%以上。表1 縣級疾控中心不同科室人員對培訓內容的需求情況表2 縣級醫療機構不同科室人員對培訓內容的需求情況
表2顯示,醫療機構一般科室認可度較高的3項分別是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個人防護、消毒技術,選擇率均在50%以上。重點科室認可度較高的4項分別是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個人防護、消毒技術和應急演練,選擇率均在50%以上。
3.3 對培訓方式的需求情況 本次調查列出了集中授課、案例教學、電視講座、自學教材和其它五種培訓方式可供選擇。疾控中心人員對五種方式認可度最高的2項分別是集中授課和案例教學,選擇率均在50%以上;醫療機構人員認可度最高的是集中授課形式,選擇率為70%。見表3。表3 縣級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對培訓方式的需求情況
4 討論與建議
雖然近年來全國多數地區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人/禽流感知識培訓,但多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且多數只是針對高危人群中的禽類從業人員的培訓[3,4]。有效的培訓無疑是提高衛生技術人員人/禽流感防控知識與防控能力的重要途徑,而需求評估則是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首要步驟。因此,對縣級衛生技術人員進行人/禽流感知識培訓需求評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如何做好縣培訓工作,依據上述的調查結果建議如下。
4.1 根據各科室防控職責的需要和對培訓知識的需求,對所有科室人員進行通識知識培訓的同時,對各重點科室人員進行相應的專題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培訓 依據本次調查結果,縣級衛生機構人員人/禽流感知識培訓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針對所有人員的通識知識培訓。因為人/禽流感作為一種新型的從動物傳播到人的病毒性傳染病,如果在人群中流行,將對人民群眾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我國的經濟建設構成嚴重威脅。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縣級衛生技術人員對人/禽流感防控知識培訓需求較大,因此急需對全體衛生技術人員進行人/禽流感基本防控知識培訓,提高全體衛生技術人員的人/禽流感防控意識。二是針對重點科室人員的專題講座。本次調查結果表明重點科室人員對本職工作相關的知識需求較大,因此有必要對重點科室人員進行專題知識的培訓,這樣既能克服以往培訓針對性不強的缺點,又能有效提高培訓的實際效果。三是應急演練培訓。本次調查結果也表明衛生技術人員對應急演練培訓的需求較高(一般科室為43.27%,重點科室為50.91%)。應急演練可全面測試縣級醫療機構在應對人/禽流感疫情過程中的反應靈敏度(預檢分診和診斷、報告、院感控制和個人防護)和縣級疾控中心在應急響應、流行病學調查、疫情處理、環境消殺、疫點監測方面的應急反應能力,并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于提高縣級衛生機構在應對人/禽流感大流行時的應急能力和協作能力以及提供實戰經驗具有明顯效果。
4.2 根據培訓方式需求,采取集中授課為主,多種培訓方式并舉的方法開展培訓 調查發現,縣級疾控中心和醫療機構人員認可度最高的培訓方式均是集中授課,選擇率均在70%以上。集中授課形式適用于理論起點低的縣級衛生機構人員,同時便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師與學員以及學員和學員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但考慮到受訓人員會受到日常工作的干擾,集中授課最好采取離崗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受訓人員潛心學習新的理論、方法,又可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是不夠的,還可采取角色演練、緊急疫情模擬、個案分析等教學方式[5],這些教學方式重在突出實際應用,可較大的發揮受訓人員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受訓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以外,還可靈活、綜合運用函授、網絡教學、信息簡報等各種遠距離教學方式[5],將人/禽流感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及時有效的傳遞給縣級衛生技術人員,讓其及時了解人/禽流感知識的最新研究動態,切實提高防控意識。
【參考文獻】
[1] 余小萍,蘇中昊. 綜合干預措施防治人禽流感研究進展 [j]. 中醫藥信息, 2008,25(1):1013.
[2] 高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風險評估及流感大流行應對準備戰略研究(下) [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06,1(2):6971.
一、活動目標
(一)總體目標:在全縣開展星級村(社區)衛生站創評活動,力爭通過以評促建,創建一批硬軟件達標、機構管理規范、運行機制科學、服務功能完善、社會效果顯著、人民群眾滿意的星級村(社區)衛生站,典型示范引領,促進三級醫療衛生“網底”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具體目標:2014年年底,10%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站達到三星級以上標準;到2016年年底,30%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衛生站達到三星級以上標準;到2018年年底,60%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衛生站達到三星級以上標準。
二、活動原則
(一)堅持培育、創評與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深入開展創建活動,引導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村衛生站不斷加強綜合能力建設,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
(二)堅持科學、先進、適度的原則。結合實際,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科學制定村(社區)衛生站星級評定評估指標體系,確?;顒拥某掷m性與導向性。
(三)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創評活動要堅持公平公正、規范有序,創評結果要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確?;顒拥挠行浴?/p>
(四)堅持多方參與、分級負責、分步實施的原則。充分發揮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動性,廣泛調動地方政府以及各方的積極性,兩年一評分步實施。
三、創評對象及基本條件
(一)創評對象
在我縣范圍內設置、經縣衛生行政部門批準設立的村(社區)衛生站。
(二)參與創評的村(社區)衛生站,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筑面積60平方米以上,三室分離、流程合理、制度健全、干凈整潔。
2、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
3、承擔縣鄉村(社區)醫生健康雙簽約服務。
(三)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即取消創評資格
1.《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無效。
2.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診療活動。
3.執業的衛生技術人員未注冊。
4.不服從管理,不接受鄉鎮衛生院指導。
5.機構兩年內發生責任醫療事故或違法違規事件。
四、評估標準及結果應用
(一)評估依據
根據《省村衛生室評審標準(試行)》、《縣村(社區)衛生室績效考核辦法》。
(二)評估辦法
對星級村(社區)衛生站考核評估評分包括組織機構管理、鄉村(社區)醫生綜合考核兩大項,每項以百分計,組織機構管理占總分20%,鄉村醫生綜合考核占總分80%。鄉村醫生綜合考核按《縣鄉村醫生績效考核辦法》文件執行。
(三)評定標準
村(社區)衛生站考核評估評分達95分及以上者可評為五星級,達90—95分可評為四星級,達85—90分可評為三星級。村(社區)衛生站考核評估評分達不到85分的暫不納入星級評定。
(四)評估程序
評估每兩年一次。所轄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簽約村(社區)衛生站完成星級村(社區)衛生站初評、申報??h衛生行政部門對初評合格對象進行復審。
(五)獎勵辦法
對達到三星級及以上創評標準的村(社區)衛生站統一授予標牌,并根據情況在相關項目、資金、設備安排上優先考慮。
五、創評活動安排
創評活動以兩年一評,從今年起分年度實施,具體安排為:
(一)創建階段。1-8月份,各村(社區)衛生站對照考評標準創建。
(二)評估階段。9-11月份,鄉鎮(中心)衛生院對簽約村(社區)衛生站進行績效考核,星級村(社區)衛生站評估評分,完成初評和申報;縣衛生行政部門對初評合格對象進行復審。
(三)授牌階段。12月份,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復審結果授予相應村(社區)星級村衛生站榮譽稱號并授牌。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相關醫療衛生機構要將星級村(社區)衛生站創評活動作為加強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考核、規范村(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的重要抓手,推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落實服務功能,提高服務績效,維護村(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質。各鄉鎮(中心)衛生院要成立創評活動領導小組,負責制訂工作方案、組織實施、督導檢查和考核評估等工作。
(二)認真組織,務求實效。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各鄉鎮實際制訂具體的創評實施方案,認真組織開展創評活動。要嚴格掌握標準,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遴選優秀的村(社區)衛生站作為示范,以典型引路,發揮示范效應,推動本地區醫療衛生服務持續發展。
CMB項目是指基于社區衛生診斷的農村牧區衛生人員區域性培訓體系研究項目。實施CMB項目,對優化衛生人才隊伍結構、提高農村牧區衛生機構人員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特制定此實施方案。
一、目標
1.建立以醫院為核心的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基地,培養20名左右長期兼職培訓工作基地教師。
2.舉辦8期培訓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600人次,培訓管理人員60人次。通過借助醫學院的優良師資培訓資源優勢,有效提高衛生人員在職培訓水平和培訓效率,進一步提高衛生人才隊伍技術和服務的整體水平。
3.借助“醫學院附屬醫院遠程醫療會診及醫學教育網”,與醫學院、衛生政策研究所建立長期信息雙向互通機制。
二、內容及方式
1、師資培訓:由醫學院對遴選的基地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及業務培訓。
2.衛生管理人員培訓:由自治區級培訓基地教師(包括自治區衛生政策研究所的專家)負責培訓。所有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必須參加全部管理培訓。
3.業務培訓:由自治區級培訓基地教師和基地教師共同完成,其中基地教師培訓時由自治區培訓基地辦公室派人進行質控。
三、實施時間:年至年。
四、組織實施
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培訓工作,制定培訓計劃,安排學員學習,管理學員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高永斌兼任,負責培訓項目的日常工作。
(二)培訓實施
項目培訓工作由衛生局負責組織,由醫院負責具體實施。
1.師資培訓(年10月-年6月):主要對級培訓基地教師進行培訓,共培訓60人次。培訓內容為國家衛生部規定的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及與本科室相關內容,并要求培訓者在該階段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本階段結束后進行教學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成為基地教師。
2.衛生技術培訓(年7月-年6月):培訓衛生技術人員約600人次。舉辦五期培訓班,每期為5個月,脫產理論培訓和實踐相結合。半年結束后對培訓對象進行考核。衛生人員理論培訓以縣級基地為中心展開,實踐學習在醫院和醫學院附屬醫院兩個基地進行。培訓結束后基地教師與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建立長期穩定的幫扶關系,培訓結束后通過網絡和電話等方式隨時進行業務指導。
1.1第一期(年7-12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自治區培訓基地教師承擔,級基地教師作為助教跟讀、備課、試講。
1.2第二期(年3-7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1.3第三期(年-2013年1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1.4第四期(2013年3月-7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1.5第五期(年3月-7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3.衛生管理人員培訓(年7月-年7月):培訓管理人員60人次,舉辦三期管理人員培訓,每期四個月,前兩個月脫產理論學習與參觀考察相結合,內容為衛生管理基本知識,全科醫學理念及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后兩個月培訓對象回到工作崗位,對本機構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完成書面報告為培訓考核的項目之一。衛生管理培訓以自治區基地教師為主,并與衛生政策研究所建立長期聯系。
3.1第一期(年7月-10月)培訓40人,培訓地點由自治區項目組安排。
3.2第二期(年7月-10月)培訓40人,培訓在本基地進行。
3.3第三期(2013年7月-10月)培訓40人,培訓地點由自治區項目組安排。
4.不定期短期培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向自治區項目組提出申請,不定期舉辦各項專題培訓。
(三)保障措施
1.經費保障: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每年為項目配套經費10萬元,用于培訓基地建設、培訓會議食宿安排、基地教師津貼等。
2.政策保障:經選拔最終被確定為基地教師的人員,由衛生政策研究所與共同頒發聘書,凡被聘用的基地教師,職稱晉升和聘用時享有優先權。凡參加項目培訓的人員按照繼續教育規定經考核授予學分,培訓考核作為人員年度考核、績效考核的依據之一。
五、效果評估
通過前后對比、專家評估、目標群體評估、執行群體評估等方法,對培訓工作進行進度評價、效果、效率評價、基地建設評價、師資隊伍評價、培訓課程評價;對學員進行知識掌握成度評估、技能和實踐能力評估、培訓滿意度評估。
1.平時評估:每次培訓進行訓前訓后對比,評估培訓效果,并進行滿意度調查。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充分發揮衛生應急在建設平安、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基礎作用,不斷優化各類衛生資源配置,健全完善衛生應急機制,全面提升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全縣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創建目標
通過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我縣衛生應急管理機構和衛生應急隊伍建設,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力爭在2013年達到省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標準,力爭省衛生廳向衛生部推薦我縣申報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
三、創建內容
省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的創建和評估內容主要包括:衛生應急組織體系、指揮協調、預案體系、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總結評估、社會動員等8個方面。
(一)組織體系??h人民政府成立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領導組織和工作機構,將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納入政府相關規劃,將衛生應急工作考核納入政府綜合績效評估考核。各鄉鎮人民政府要成立衛生應急領導小組,轄區內的村指定公共衛生信息員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收集與上報等工作。縣衛生局要設立有獨立編制的衛生應急辦公室,縣內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設立或指定部門、人員負責衛生應急工作,其他醫療衛生機構明確專人負責衛生應急工作。
(二)指揮協調。在縣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領導組織和工作機構的領導下,縣衛生局與相關部門建立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協調聯動機制,縣衛生局、各醫療衛生機構、有關重點企事業單位建立衛生應急聯絡網。建立具備信息共享、決策支持和視頻會商等基本功能的縣級衛生應急指揮與決策信息系統。
(三)預案體系??h人民政府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縣衛生局負責制定各類單項衛生應急預案,縣內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負責制定相關衛生應急預案、技術方案或行動方案,各類預案和方案實現動態更新??h衛生局管理人員、醫療衛生專業人員應熟知本縣、本單位衛生應急預案和方案的內容及要求。各鄉鎮負責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轄區內重點企事業單位負責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衛生應急預案或行動方案。初步形成政府專項預案、部門單項預案、企事業單位預案為架構的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預案體系。
(四)應急準備??h人民政府與鄉鎮人民政府將衛生應急專項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根據衛生應急處置需要及時安排處置經費。縣衛生局要組建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分類專業衛生應急處置隊伍,并配備相應的裝備;制定衛生應急專業隊伍、衛生應急管理干部和醫療衛生人員的培訓、演練計劃,按計劃落實并定期進行效果評估;制定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并落實儲備,完善相關制度。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具有一定的衛生應急資源擴增能力,以迅速及時做好收治傷病員的準備。
(五)監測預警??h衛生局要建立完整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實驗室檢測、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救災防病信息網絡直報等監測網絡,并指定專業機構負責監測工作,建立監測基礎信息數據庫,定期組織專家對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進行常規和專題評估,提出評估意見、預警和干預措施??h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明確專人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與管理工作,每月至少匯總分析1次數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率、報告及時率、網絡直報率、報告完整率、事件評估率均要達到100%。
(六)應急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縣衛生局應及時組織醫療衛生專業機構對事件進行初步核實、確認,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及時向縣人民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各鄉鎮要迅速啟動或配合上級部門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醫療機構要及時高效承擔病人現場救治、接診、收治和轉運工作,并有效開展事件相關病例上報工作??h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按要求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h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要及時開展飲用水、公共場所衛生等衛生監督工作,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及時調查處理應急處置工作中的違法行為。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利用大眾媒體及時經授權可由其的應急處置相關信息,并有效開展面向公眾的風險溝通。
重大活動開展前,縣衛生局和專業機構應積極開展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工作,提出排查治理意見和干預措施,制定相應的衛生應急保障預案和工作方案。重大活動期間,縣直醫療機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要相互配合,有效完成醫療救治、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衛生監督等工作,做到保障措施得力、效果良好。
(七)總結評估。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和重大活動保障結束后,各鄉鎮或縣衛生局應對衛生應急準備與保障、應急處置與救援措施、危害及處置救援效果等內容進行評估,并形成評估報告;按照統一部署,開展轄區內恢復重建工作的衛生學評估及衛生系統內的恢復重建工作;制定并執行合理的補助標準;對因參與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援而致病、致殘或致死人員,配合有關部門按國家標準給予補助和撫恤,做好相關善后工作。
(八)社會動員??h衛生局應當制定衛生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年度計劃,利用多種形式開展衛生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轄區內居民的衛生應急知識素養,居民衛生應急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以上。各鄉鎮及相關部門要組建衛生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制定管理制度并定期開展培訓、演練,志愿者應掌握基本救援知識與技能。
四、實施步驟
(一)準備動員階段(2012年4月~6月)
制定創建工作方案,完成創建活動申報工作;成立縣創建省級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活動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縣創建省級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活動工作小組,負責開展創建工作;組織召開全縣創建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啟動工作會議,進行全面動員部署;結合示范縣考評標準,組織舉辦衛生應急工作培訓班,按照《縣創建省級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考核標準及工作任務分解表》(見附件)傳達創建任務;做好其他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二)組織實施階段(2012年7月~12月)
各鄉鎮及相關部門按照實施方案及工作任務分解表要求,制定工作方案,配備人員及物資,明確職責,落實措施,扎實有序開展創建工作;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開展創建工作進展情況督查,根據督查結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推動創建活動進一步深入開展;對創建工作進行自查評估,自查評估結果報市衛生局;迎接市衛生局督查,根據督查反饋的有關問題進行整改,重點解決創建工作中的難點問題。
(三)總結迎檢階段(2013年1月~4月)
做好示范縣創建驗收申報工作;各相關單位開展自查自糾,積極做好迎檢準備;迎接省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考評組的檢查驗收;根據省級評估驗收組的評審結果,認真做好總結,抓好整改,鞏固創建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穩步推進。實施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創建工作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是提升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能力的抓手。各鄉鎮各部門要增強做好衛生應急管理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將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創建作為2012年衛生應急工作的重點之一,切實落實政府公共衛生任務財政補助,加大投入,明確工作進度,保障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創建工作落到實處。
一、指導原則
(一)災害發生后,在轄區屬地管理、多部門合作的原則下,衛生行政部門應迅速組織一支由行政管理人員、婦幼保健人員、婦產科醫生、兒科醫生、助產士、護士組成的婦幼衛生工作隊伍,并確定負責人。
(二)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的評估方法,對受災情況和災區婦幼衛生工作及服務需求進行快速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制定災后婦幼衛生應急救治及恢復重建計劃。
(三)利用災后可利用的資源,迅速有效地恢復婦幼保健服務的基本功能。
(四)建立快速有效的溝通機制,及時向上級匯報受災、評估及工作進展情況,并指導下級機構開展相應的工作。
(五)衛生行政部門應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全面的監督指導和評估,根據工作進展情況及時調整婦幼衛生工作計劃。
二、實施內容
(一)快速現場評估。
1.婦幼衛生資源評估
(1)當地婦幼保健機構醫務人員、房屋、設備、藥品等的受損情況。
(2)現有婦幼衛生保健網絡的功能狀況。
(3)現存醫療保健機構及人員開展婦幼衛生工作的能力狀況。
2.服務對象需求評估
(1)當地育齡婦女、孕產婦及兒童的人口數及傷亡情況。
(2)現存育齡婦女的生育及生殖健康狀況、孕產婦孕周及健康狀況、兒童健康狀況等。
(3)現存婦女兒童的營養狀況以及嬰幼兒的喂養狀況。
(4)水源、環境衛生及食物供應情況。
3.制定切實可行的災后婦幼衛生工作計劃
(二)設立臨時婦幼衛生機構。
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堅持合理布局、高效運轉的原則,既要立足當前需要,又要著眼于今后災后重建工作,恢復現有婦幼衛生機構或設立臨時婦幼衛生機構。
1.設置原則
(1)婦幼衛生服務點的設立應與安置區內的綜合醫療點相結合,婦幼衛生服務中心的設立應與臨時醫療衛生機構或戰地醫院的設立相結合。
(2)在安置區內,每3~4萬人的范圍內設立一個婦幼衛生服務點;每15~20萬人的范圍內設立一個婦幼衛生服務中心。
(3)婦幼衛生服務點覆蓋不到的地區,應設立流動產房。
(4)婦幼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對服務點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
2.臨時婦幼衛生機構的功能
(1)婦幼衛生服務點
¨正常分娩;
¨產前檢查和篩查孕產婦危險因素;
¨高危孕產婦和兒童的轉運;
¨產后訪視和新生兒保??;
¨計劃生育咨詢、提供避孕藥具、放置/取出宮內節育器術等計劃生育服務;
¨兒童保健及免疫接種;
¨婦女、兒童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
¨健康教育;
¨收集上報服務點轄區內婦幼衛生相關數據。
(2)婦幼衛生服務中心
除具有婦幼衛生服務點的功能外,還應具有:
¨實施剖宮產等手術助產技術;
¨孕產期并發癥/合并癥的診斷和治療;
¨高危兒(早產、低體重、新生兒合并癥/并發癥等)的診治。
(3)轉診原則
¨婦幼衛生服務中心難以診治的急危重癥孕產婦、新生兒應及時轉送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在危重孕產婦及新生兒轉診前,應進行初步處理;轉診時應派具備初步急救能力的醫師護送,并攜帶相關病情資料;
¨對每位孕婦均告知發現危險因素后應聯系的醫療機構的名稱、地點、聯系方式等;
¨對不能就診的孕產婦,應及時派有較豐富臨床經驗的婦產科醫生會診。
3.臨時婦幼衛生機構的設備和藥品(詳見附件2)
(三)社區動員和健康教育。
1.組織當地居民或志愿者對危重孕產婦和兒童進行轉運或集中管理。
2.利用當地廣播和發放健康教育材料等多種途徑,開展婦幼衛生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宣傳活動。
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孕產婦及兒童危險癥狀的識別;心理支持;母親及兒童營養,特別是促進母乳喂養和食品安全;婦女經期、孕期、產褥期的衛生保??;兒童常見病的預防;生殖道感染及性傳播疾病的預防;選擇合適的避孕措施;性及家庭暴力的防范等。
三、預防保健要點
在提供常規孕產期保健和兒童保健基礎上,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孕產婦和兒童營養、衛生及心理指導。
(二)確保孕產婦及兒童能夠獲得充足、安全的食品和飲用水,以保證孕產婦和兒童的營養需求。
(三)對所有6個月以下的嬰兒,均應鼓勵純母乳喂養,對人工喂養的嬰幼兒,應確保喂養用具和水源的衛生。
(四)加強兒童免疫接種。
(五)婦女生殖系統衛生保健及婦女常見?。ㄉ车栏腥?性傳播疾?。╊A防。
第一條為加強對新資源食品的監督管理,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規定的新資源食品包括:
(一)在我國無食用習慣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從動物、植物、微生物中分離的在我國無食用習慣的食品原料;
(三)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種;
(四)因采用新工藝生產導致原有成分或者結構發生改變的食品原料。
第三條新資源食品應當符合《食品衛生法》及有關法規、規章、標準的規定,對人體不得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慢性或其他潛在性健康危害。
第四條國家鼓勵對新資源食品的科學研究和開發。
第五條衛生部主管全國新資源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新資源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新資源食品的申請
第六條生產經營或者使用新資源食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在產品首次上市前應當報衛生部審核批準。
第七條申請新資源食品的,應當向衛生部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資源食品衛生行政許可申請表;
(二)研制報告和安全性研究報告;
(三)生產工藝簡述和流程圖;
(四)產品質量標準;
(五)國內外的研究利用情況和相關的安全性資料;
(六)產品標簽及說明書;
(七)有助于評審的其它資料。
另附未啟封的產品樣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申請進口新資源食品,還應當提交生產國(地區)相關部門或者機構出具的允許在本國(地區)生產(或者銷售)的證明或者該食品在生產國(地區)的傳統食用歷史證明資料。
第三章安全性評價和審批
第八條衛生部建立新資源食品安全性評價制度。新資源食品安全性評價采用危險性評估、實質等同等原則。
衛生部制定和頒布新資源食品安全性評價規程、技術規范和標準。
第九條衛生部新資源食品專家評估委員會(以下簡稱評估委員會)負責新資源食品安全性評價工作。評估委員會由食品衛生、毒理、營養、微生物、工藝和化學等方面的專家組成。
第十條評估委員會根據以下資料和數據進行安全性評價:新資源食品來源、傳統食用歷史、生產工藝、質量標準、主要成分及含量、估計攝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圍、毒理學;微生物產品的菌株生物學特征、遺傳穩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資料及其它科學數據。
第十一條衛生部受理新資源食品申請后,在技術審查中需要補正有關資料的,申請人應當予以配合。
對需要進行驗證試驗的,評估委員會確定新資源食品安全性驗證的檢驗項目、檢驗批次、檢驗方法和檢驗機構,以及是否進行現場審查和采樣封樣,并告知申請人。安全性驗證檢驗一般在衛生部認定的檢驗機構進行。
需要進行現場審查和采樣封樣的,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實施。
第十二條衛生部根據評估委員會的技術審查結論、現場審查結果等進行行政審查,做出是否批準作為新資源食品的決定。
在評審過程中,如審核確定申報產品為普通食品的,應當告知申請人,并做出終止審批的決定。
第十三條新資源食品審批的具體程序按照《衛生行政許可管理辦法》和《健康相關產品衛生行政許可程序》等有關規定進行。
第十四條衛生部對批準的新資源食品以名單形式公告。根據不同新資源食品的特點,公告內容一般包括名稱(包括拉丁名)、種屬、來源、生物學特征、采用工藝、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圍、食用人群、食用量和質量標準等內容;對微生物類,同時公告其菌株號。
第十五條根據新資源食品使用情況,衛生部適時公布新資源食品轉為普通食品的名單。
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衛生部可以組織評估委員會對已經批準的新資源食品進行再評價:
(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已批準的新資源食品在食用安全性和營養學認識上發生改變的;
(二)對新資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營養學質量產生質疑的;
(三)新資源食品監督和監測工作需要。
經再評價審核不合格的,衛生部可以公告禁止其生產經營和使用。
第四章生產經營管理
第十七條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保證所生產經營和使用的新資源食品食用安全性。
符合本法第二條規定的,未經衛生部批準并公布作為新資源食品的,不得作為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生產經營和使用。
第十八條生產新資源食品的企業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的規定和要求。
新資源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許可證,取得衛生許可證后方可生產。
第十九條食品生產企業在生產或者使用新資源食品前,應當與衛生部公告的內容進行核實,保證該產品為衛生部公告的新資源食品或者與衛生部公告的新資源食品具有實質等同性。
第二十條生產新資源食品的企業或者使用新資源食品生產其它食品的企業,應當建立新資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報告制度,每年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新資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發現新資源食品存在食用安全問題,應當及時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一條新資源食品以及食品產品中含有新資源食品的,其產品標簽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標簽標示的新資源食品名稱應當與衛生部公告的內容一致。
第二十二條生產經營新資源食品,不得宣稱或者暗示其具有療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第五章衛生監督
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食品衛生法》及有關規定,對新資源食品的生產經營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抽查和日常衛生監督管理。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新資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報告情況進行檢查,及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轄區內新資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對報告的食用安全信息進行調查、確認和處理后及時向衛生部報告。衛生部及時研究分析新資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并向社會公布。
生產經營或者使用新資源食品的企業應當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對食用安全問題的調查處理工作,對食用安全信息隱瞞不報的,衛生行政部門可以給予通報批評。
第二十五條生產經營未經衛生部批準的新資源食品,或者將未經衛生部批準的新資源食品作為原料生產加工食品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照《食品衛生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危險性評估,是指對人體攝入含有危害物質的食品所產生的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學評價,包括危害識別、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評估、危險性特征的描述四個步驟。
實質等同,是指如某個新資源食品與傳統食品或食品原料或已批準的新資源食品在種屬、來源、生物學特征、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圍和應用人群等方面比較大體相同,所采用工藝和質量標準基本一致,可視為它們是同等安全的,具有實質等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