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體智能課程總結

體智能課程總結

時間:2022-08-18 19:56: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體智能課程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體智能課程總結

第1篇

關鍵詞:人工智能 優選教材 考核方式內容 手段 實踐

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是一門綜合了應用數學、自動控制、模式識別、系統工程、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而發展起來的的一門新型學科,是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之一。它是研究智能機器所執行的通常與人類智能有關的職能行為,如推理、證明、感知、規劃和問題求解等思維活動,來解決人類處理的復雜問題。人工智能緊跟世界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有關人工智能的許多研究成果已經廣泛應用到國防建設、工業生產、國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信息網絡和知識經濟時代,人工智能現已成為一個廣受重視且有著廣闊應用潛能的前沿學科,必將為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國的大中專院校中開展人工智能這門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顯得十分緊迫。迄今為止,全國絕大多數工科院校中的自動控制、計算機/軟件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應用數學等相關專業都開設了人工智能這門課程。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自2005年成立至今,一直將“人工智能”列為自動化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八年的歷史了。由于南京郵電大學是一所以郵電、通信、電子、計算機、自動化為特色的工科院校,因此,學校所開設的許多專業都迫切需要用人工智能理論和方法解決科研中的實際問題。在問題需求的推動下,南郵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工作,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物聯網學院所開發的現代智能物流系統、自動化學院所開發的城市交通流量控制與決策系統,為本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典型的教學案例。我們結合近幾年的實際教學經驗,從優選教材、考核方式、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手段的改進和實踐教學等方面對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歸納。

一、優選教材

目前,國內有關人工智能課程的中英版教材種類非常多,遵循實用、簡單、夠用的原則,再經過授課老師和學生們的共同調研,我們選用由中南大學蔡自興教授主編的《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第三版作為南郵本課程的授課教材。本書覆蓋的人工智能知識體系比較全面,包含知識表示、搜索推理、模糊計算、專家系統等。本書主要針對計算機、自動化、電氣工程等本科專業的學生所編寫,內容基礎,難度適中。蔡教授所編寫的這本教材全面地介紹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內容與應用領域,做到了內容新穎、簡單易懂、兼顧基礎和應用,受到了全國廣大師生們的一致好評,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所選擇的教材是恰當的、正確的。

二、考核方式

在全國大部分高等院校,“人工智能”這門課大都選擇開卷考試的方式來進行考核。為了強化學生對人工智能這門課基礎知識的掌握,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選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來進行考核。為了打消部分學生想在期末閉卷考試中通過作弊手段來完成人工智能這門課考核的僥幸心理,我們加強了對學生平時考勤成績、課下作業成績和實驗成績的考核,從而杜絕了“一紙定成績”的現象。我們對人工智能這門課的最后期末成績是按如下權重來劃分的:平時考勤成績占10%、課下作業成績占10%、實驗成績占20%、最后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只占60%。為了克服國家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避免學生“機械式”地的應對教學和考試,我們對考試題型進行了調整,不再是以往的填空、選擇、簡答等題型,而是改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應用題型為主,這樣學生只需要在理解授課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思維來解題就可以了,這也體現了國家目前正在提倡的應用型教學導向。

三、教學內容調整

對于本科生而言,人工智能這門課程所需要講授的內容實在太多,由于課時所限,我們必須精簡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它的具體應用。因此,我們將人工智能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論和方法,包括人工智能的概述、知識表示方法、確定性推理方法等;第二部分為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具體應用,包括神經元網絡計算、模糊智能計算、專家知識庫系統、機器語言學習等。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合理調整和安排,使得授課計劃能夠比較全面地覆蓋了人工智能這門課程的基本知識點,從而滿足了學生們的求知需求。

四、教學手段的改進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經過長時間的教學我們發現,在選修“人工智能”這門課程時,每個學生的心中所想各有不同,這些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時興趣還比較強烈,但隨著教學內容變得越來越抽象,學生逐漸對這本課的學習失去了信心,甚至上課時間不去聽課,使授課教師對教學也漸漸失去了信心,導致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認為,在開課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有必要的。我們要結合學校的實驗條件,開課前給學生演示“機器人醫療服務”實驗,通過該實驗的演示,讓學生們看到機器人能夠給病人提供多項人性化的服務,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開發醫療服務機器人多項關鍵技術中的應用,讓學生在開課前能夠對本課程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有效的。

(二) 借助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往往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們的特點,通過合理的設計、選擇教材內容,應用公式、圖形、文字、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電腦和投影機顯示出來,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人工智能這門課具有針對性強、內容抽象、公式繁瑣等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為了讓學生生動、形象地學習該課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來組織教學。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播放南郵自動化學院梁志偉博士帶領學生所開發的“智能足球機器人”比賽片段;讓學生在線觀看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博士帶領學生所開發的“自主視覺機器魚”錄像片段等。在講解某些重要的求解算法時,借助Matlab軟件和投影機,直接展現該算法的求解過程,從而改善了課程教學的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提倡課堂辯論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傳統的“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多次組織課堂辯論,辯論的主題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困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轉化中的市場前景等。如組織了“電腦PK人腦”“電腦是否讓電視消失”“電腦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里”等一系列辯論會。經過激烈的辯論,無論正方還是反方都感覺自己收獲很大,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將學生由“被動聽課”角色變換為“主動參與”角色,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五、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來對理論知識進行檢驗和應用是目前國內外各個大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實驗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體會授課中的各種智能控制算法,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掌握課本知識。人工智能教學計劃安排了4學時實驗課,設置了“傳教士和野人過河”“機器人路徑規劃”這兩個人工智能問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2個實驗題目的編程,并書寫實驗報告。通過實驗,學生動手實踐了課堂上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加深了對智能算法的理解。

人工智能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我們總結了近幾年來的教學經驗,從優選教材、考核方式、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手段的改進和實踐教學五個方面對人工智能課程教學進行了總結。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我們所總結的教學經驗對于指導新教師講授“人工智能”這門課程具有積極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努力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蔡自興,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路小英,周桂紅,趙艷等.高等農業院校《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7,9(4):66-68.

[3]馬建斌,李閱歷,高媛. 人工智能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3(3):330-332.

[4]趙海波.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1,(7):541.

第2篇

關鍵詞:多元智能;目標;方法;家園配合

一、對“多元智能”理論的認識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意義,課程研究者對幼兒園課程發展的認識出現了明顯的趨同傾向,給兒童提供“整合”課程成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多元智能理論為早期教育課程整合打開了大門。而且,“多源智能創意課程”的提出顯得特別的及時和重要,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者乃至整個社會對兒童、兒童智力的看法,使人們重新看待“學習”的含義,對幼兒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實施多元智能創意課程的目標及方法

我國實施研究實驗的“多元智能創意課程”已有三年時間,我們根據課改的要求,研究之初選擇了三個不同年齡的班級作為實驗班,確立了三個研究目標:一是站在21世紀幼兒教育的角度來探討“多元智能創意課程”,深入系統地理解領悟多元智能理論,把握這一理論的核心精神,探討多元理論創意課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智能的核心精神,探討多元理論創意課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智能的核心線索是否是恒定的;二是探討幼兒如何在生活環境中,在見、觸、思、創中進行多方探索、自我反思;三是探討多元智能創意課程內容在呼倫貝爾市及我園是否可以實施,在實驗過程中認識自己所處的文化和本土特征。

實驗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組織課改小組成員學習多元智能理論,領悟其理論精髓,了解其特點。

第二階段:熟悉教材,制訂學期教學計劃,模仿教材案例進行實驗教學。

第三階段:各學齡班教師互相聽課,全國組織公開課教學,實驗班以教材主題網中的內容為主線組織教學活動。

第四階段:在總結公開課及多元教學的基礎上,每學期進行多元創意課程實驗總結,修改教學手冊中不適應我園教學的內容和案例。

三、“多元智能創意課程”為幼兒園教學增添了學習亮點

(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使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在傳統的課題教學模式中,每節課往往以教師為主,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通過講述幫助幼兒將知識掌握得更牢固。但這樣做,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不到發展,更談不上幼兒的個性發展。而這套“多元智能創意課程”教學方案具有內容豐富、知識面廣泛、綜合性強的特點。根據以上特點,我們有的放矢地組織了大量的教育活動。所有參加“多元智能”教學的老師都體會到多元智能的重點在于開發幼兒的潛能和活動興趣,使幼兒更多地探索,更多地操作、創造,教師在歡快、活躍的氣氛中教學,幼兒在自由、輕松、開放的氣氛中學習,同時注意在操作過程中讓孩子們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引導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培養了幼兒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如在培養幼兒認讀好習慣的活動中,由于我園三個實驗班在進行“多元”教學活動的同時,還配合幼兒快速閱讀教學,所以幼兒自己能看圖講解。如:在“超市”和“我多吃有營養的食物”活動中,幼兒能夠自己認讀,并認識到食物的五大類別,知道偏食和暴食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知道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由于幼兒識字量的增加,良好認讀習慣的養成,圖書區發揮了作用,幼兒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

(二)主題網絡設計靈活多樣,內容可塑性強

“多元智能創意課程”的資源手冊中,比原有的教材多了主題網絡這一項,每個主題的目標鮮明,網絡設計明確,而且最大的特點是主題網絡設計可以根據本地、本班的情況和幼兒發展做一些相應的調整與拓展。在調整和拓展前首先要全部了解教材內容,選擇可行的內容進行第二次網絡設計。(根據班級的課時安排)

例如:《冬天趣事》有些內容要更改:

1.穿毛衣:我會做操,毛衣暖洋洋,毛線哪里來,我會自己穿。

2.暖洋洋:我會做操,常做運動身體好。

3.暖暖的冬衣:毛線衣真有趣,小小毛線球

可設為一個主題活動的內容;時裝設計師,冬天衣物大展,冬衣細細看,冬日時裝表演。

四、家園配合,為完成多元教學奠定了基礎

幼兒園組織各種形式,如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座談會等活動,讓家長和老師互相交流,探討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同時,我們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多元教育活動使用的操作材料多,需要幼兒從家中帶,這樣就給家長增加了麻煩,但家長了解了教學內容后非常支持老師的工作。有一次,一個班級用塑料瓶組織小朋友粘貼娃娃頭后,感覺效果不理想,當教師請求家長再次幫忙時,家長毫無怨言,積極配合。

第3篇

關鍵詞:智能科學與技術;畢業生情況;北京科技大學

從2004年國內開始招生至今,全國已有不少高校設立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我校是較早設置該專業的院校,于2007年在信息工程學院設置其為第7個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2009年9月,學生進入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第一屆學生于2011年7月畢業。日前,該專業學生已經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

在專業開設過程中,我們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 調研國內外相關院校智能科學與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

2) 形成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

3) 制定2010版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大綱。

同時,在辦學過程中,我們選擇了腦科學與認知科學概論,人工智能基礎,微機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微機原理),可視化程序設計、智能計算與應用四個課程組進行教學模式改革。

1首屆畢業生知識結構

因為是首屆學生,我校大多數課程安排參考了國內兄弟院校的課程設置,也參考了我校自動化專業的部分課程設置。學生的知識結構主要由5個方面組成[1],如圖1所示。

1) 數理基礎課程群:工科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概率與數理統計、數學實驗、大學物理、物理實驗、應用力學基礎、離散數學等。

2)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群:電路分析基礎、電路實驗技術、模擬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實驗、數字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實驗等。

3) 機電技術基礎課程群:工程制圖基礎、程序設計基礎、信號處理、計算機網絡、微機原理及應用、嵌入式系統、數據庫技術及應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現代檢測技術、電機控制技術、現代通訊技術、DSP處理器及應用、機械設計基礎等。

4) 專業主干課程群:信息論與編碼、控制工程基礎、腦科學與認知科學概論、人工智能基礎、機器人組成原理、計算智能基礎、模式識別基礎、虛擬現實技術、智能控制及其應用。

5) 實踐創新課程群[2]:計算機應用實踐、電子技術實習、MATLAB編程與工程應用、Linux系統與程序設計、自動控制系統設計與實現、微機原理課程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與實現、專業(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還參與了很多課外科技活動和競賽,并取得了良好成績,內容如下。

1)“基于Matlab的智能五子棋人機博弈系統”在北京科技大學第十一屆“搖籃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中獲三等獎。

2) 第八屆校機器人隊隊員在第八屆亞太機器人大賽國內選拔賽中獲十六強。

3) 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獲成功參賽獎。

4) 在智能車校內賽中獲二等獎。

5) 在北京市機械創新大賽中獲三等獎。

6) 在北京市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獲二等獎。

7) 在“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的校級賽中獲三等獎。

8) 在校級機器人競賽中獲季軍。

9) 在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科技類中獲三等獎。

10) 在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博弈錦標賽中獲最佳程序設計獎。

11) 在北京科技大學“閃我風采”Flash大賽中獲最佳細節獎。

在參加課外競賽及各種活動之余,首屆智能班還自組織了以小組為單位的指紋識別考勤計時系統編程比賽,歷時一個月,比賽結束后評出了最優編程獎。然后返回給每個小組,再討論再修改,最終確定了最優版,申請了國家軟件著作權,于2010年5月份獲得審批。此次比賽成果是全班學生辛苦勞動的果實,凝聚了24位學生的智慧和努力。圖2展示了該系統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

2首屆畢業生畢業設計情況

2010年底,首屆學生進入本科畢業設計環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部學生通過了本科畢業設計。畢業設計的題目如表1所示。

3首屆畢業生去向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首屆24名學生是2009年9月進入大三學習專業課的。目前,我們統計的畢業生去向,專業第1名放棄了保研指標,選擇出國留學,另外有4人保送本校讀研究生。選擇考研的學生還有12人,另外有3人選擇出國留學,還有2人選擇就業,如表2所示。

4經驗和教訓

我們對2007級智能科學與技術首屆畢業生的總體情況還是比較滿意,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內容如下。

1) 人工智能基礎。此課程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理論基礎性課程,具有涉及的面比較廣、內容較多、變化較快的特點。我們結合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在保證課程完整性的同時,盡可能增加學科發展的前沿內容。

2) 微機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微機原理)。微機原理及其應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特點是計算機軟硬件結合非常緊密,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環節學習。在充分分析本門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我們對該課程作了如下教學改革:自行研制開發了一套實驗裝置,開發了配套的實驗項目,編寫了相應的實驗講義。圖3是我們使用的微機原理與單片機實驗裝置。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讓學生在學習已有實驗項目的基礎上,做一些由簡單到復雜的新改動,直至最后設計出新的應用電路,并用相關器件實現。為了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電路板,教學團隊花費近3 000元,購買了各種電子元器件和電路制作工具,包括單片機芯片、集成穩壓電路芯片、各種傳感器、小鍵盤、電阻電容、印刷電路板、萬用表、電烙鐵等,保證每位學生都能設計并制作完成一個單片機控制系統。在課堂管理方面,我們實行小班授課,每班不超過30人。學生都很遵守課堂紀律,幾乎沒有遲到早退現象,為該門課程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3) 可視化程序設計。小班在實驗機房上課,課程將講解部分與上機練習結合起來,教師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講解后,讓學生立刻練習,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和學生的課堂練習,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4) 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針對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對計算機軟件能力要求高的特點,我們壓縮了計算機專業的數據結構和算法分析兩門課程的學時,保證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并編寫了相應教材。

5) 根據國內外高等教育的最新發展,我們對研究思路、內容、方法進行必要調整。英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國近幾年開設了AI相關專業,并且多數與機器人結合。在2010版教學計劃中,我們也將機器人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驗平臺和設計實現對象,為此探討設立機器人組成原理課程[3],并在準備教材。我們還與南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合作開發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系列教材[4]。

另一方面,我們在辦學過程中也感覺到一些問題,和南開大學[5]的問題較為類似。

1) 專業宣傳方面的問題。

2) 沒有形成統一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各學校還處于單兵作戰階段。

3) 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投入有待加強。

4) 師資結構對其他學科的依賴程度較大,還未形成完整的師資隊伍,多數教師來自其他專業。

5結語

通過兩年的專業課學習,首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全體學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錯成績。多門基于專業課程開設的課程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實

踐能力,還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很好地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特別是在畢業設計階段,學生的論文題目都很有新意,充分體現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智能”特點,而且學生在論文答辯環節全部順利通過。首屆畢業生中,出國和保研率達到54.17%,就業率達到45.83%,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通過研究首屆畢業生情況,我們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專業,能夠將人工智能科學、計算機技術、智能控制等專業性較強的學術領域綜合起來,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的優秀畢業生。

總結首屆畢業生情況,我們將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如下改進:結合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盡可能增加學科發展前沿的內容;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布置學科前沿的自學內容;在教學中嘗試以作業的形式安排實驗內容[6]。同時,我們繼續保持小班授課方式,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考核方面,結合平時、考試和答辯3種形式,來客觀、公正地評定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總結已有的教學經驗,吸取教訓,發展優勢,我們相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一定會一步一步成為更加完備的、更有優勢的、更具時代特征的新型專業。

參考文獻:

[1] 劉冀偉,石志國,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概況[J]. 現代大學教育,2010(6):1-4.

[2] 石志國,劉冀偉,王志良.“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軟件實踐類課程建設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11):93-97.

[3] 石志國,劉冀偉,王志良,等. 機器人組成原理課程規劃[J]. 計算機教育,2010(15):86-90.

[4] 楊鵬,張建勛,劉冀偉,等.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的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10(19):11-18.

[5] 方勇純.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情況分析與專業建設[J]. 計算機教育,2010(19):51-54.

[6] 魏秋月. 關于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思考[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9):18-19.

The Situation of the Major in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LIU Jiwei, SHI Zhiguo, WANG Zhili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4篇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 學分制 大學英語精讀教學

一、關于學分制

學分制是以學分為計算學習量的單位,以學分衡量學生學習完成情況。并以學生必須取得最低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選擇余地的教學制度。學分制的精髓在于學生自主選擇。在學分制下,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的教學計劃,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課程、任課教師、授課時間和學習進程。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學分制的重要內涵。在學分制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業和發展方向,掌握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有足夠時間和空間實現自己的主體價值。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學分制的重要內涵。

二、學分制實施前大學英語讀寫課教學方式

傳統的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過程是:講解單詞—跟讀單詞—逐句講解課文(講解并翻譯課文重點詞句,分析語法復雜語句)—布置作業。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一條流水線作業,大多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被動參與學習,很少為學生設計,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喪失英語學習興趣,自然學習效果不佳。

為此,教育部于2007年7月頒布了一項指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簡稱《課程要求》)。該教學要求將其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新《課程要求》無疑為今后的大學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2l世紀的大學英語教學強調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在此綱領的指導下,英語教師漸漸認識到,原來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智能優勢,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有必要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大學英語精讀教學。

三、多元智能理論與語言智能

多元智能的主要觀點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其理論的核心是:人的智力結構是多方面的,在每個人的智力結構中,包含有:①言語—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口頭和書面的語言表達能力。②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運算和推理、抽象思維、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③視覺—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④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運用四肢和軀干來表達思想情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⑤音樂—節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節奏、音調和旋律的能力。⑥交往—溝通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與人相處、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⑦自知—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約束自我的能力。⑧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人們認識世界、適應世界的能力,是一種在自然世界里辨別差異的能力。每一種智能都有其核心能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這八種智能,只是其組合和發揮程度不同,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而適當的教育與訓練可以使每一種智能都存在某方面發展的潛能和機會。因此,教育應該在全面開發每個人大腦中的八種智能的基礎上,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使其揚長避短,從而提高每個人潛在的智能水平,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個性。

就英語教學而言,其最終目的在于培養“語言智能”,但不能只重視語言文字的形式,實際生活中,語言還包含其他的功用。傳統的教學法,如語法翻澤法及聽說教學法,較以形式為本位,強調語法的正確性,但其效果并不見得好。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顯示(Krashen&Terrel,1988):過于強調形式,會使學生焦慮感提高,阻礙學習,語言學習應以傳達信息為主,讓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輸入,從中習得形式。所以,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將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本身與多種智能相結合,實行教學要點切入多元化,教學主體多元互動,知識教學情境化,設計出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四、課堂活動的具體實施

大學英語精讀課側重于語言基礎知識的輸入,通過講授與練習相關語言知識點,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然而這樣的教學方法淡化了語言實踐,沖淡了交際能力的訓練。如何讓學生在掌握相關語言知識的同時,又有充足的機會提高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本節筆者將從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的角度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闡述在課堂教學中的新嘗試。

以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4,Unit 2 Charlie Chaplin為例,筆者對本單元的課程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活動。

1.Assignment For Preview.在新的單元開始之前,教師要提前布置預習任務。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卓別林的相關資料,教師可以用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尋找相關素材,比如: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arlie Chaplin?”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influence of Chaplin’s childhood on his later life and art? ”“Why was he successful in his movies?”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尋找一些有關卓別林的評價、圖片、視頻等資料。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智能特長,精心準備在課堂上的匯報展示,從而鍛煉學生的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等不同智能。

2.Schema Activation.在正式導入本單元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有關卓別林的背景知識的了解。教師要求每組同學分別進行匯報展示,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然后教師要求同學們進行自由討論,同學們可以對感興趣的展示向展示小組的同學提問。這樣的熱身活動不僅能夠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降低學生的焦慮感,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運動智能等不同智能,幫助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吸收。

3.Vocabulary Activities.詞匯講解是一堂英語課中學生感覺較為枯燥乏味的部分,因為傳統的詞匯教授方法是“老師講,學生練”,即教師講解詞匯的含義用法等,學生用詞造句或者翻譯相關句子。這樣做忽略學生的智能特長差異,只注重對學生語言智能的培養。其實,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需按照學生不同的智能特點設計關于詞匯教學的課堂活動就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智能特點將學生分組,然后分配符合其智能特點的任務。比如,擅長語言智能的同學可以被分配給討論詞匯之間的關系的任務,決定每組所給詞匯之間是反義關系,近義關系,相互關聯還是意思相近但稍有差異等的關系。如“applause-clap”,“crude-raw-coarse”, “clumsy-awkward”。擅長運動智能的學生可以被分配給用肢體語言演示所給詞匯的意思的任務,如“cut down”,“trip up”, “make up a nonsense language”。擅長邏輯推理的同學可以被分配給找出構詞方法的任務。如“comic-comedy”,“collide -collision”等。這樣,具有不同智能特點的學生愉快地展示所長并掌握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是一個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老師在教。

4.Presentation.正式分析和講解課文是最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的部分。但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可以設計出內容豐富的課堂活動。首先,可以開發和利用學生的音樂智能。播放卓別林的同名電影,讓學生討論這部電影的內容和本單元主題的聯系。接著就很自然地導課進入本單元的課文。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教師可以用圖表先繪出本單元課文的結構,這樣既可以利用學生的視覺智能,又可以使學生清楚文章的脈絡,便于分部分分析解讀課文。當然,對于較易理解的篇幅較長的文章,老師也可讓學生試著去繪制文章脈絡圖,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智能。

5.Practice.這個部分是講完課文以后,對整個文章的總結和復習部分。教師可以把學生再次分組,發給每個小組同學彩色筆和一張概念圖(concept map),這張圖上標出了文章的結構,并給出了部分要求填寫的信息。學生先討論課文的內容,然后豐富這張概念圖。通過討論和填寫學生可以將文章內容清晰化。這項活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復習,總結的過程是學生對課文的再一次認識,再一次思考。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們相互交流,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并補充不足的地方,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而且調動了多種智能。

6.Enrichment.更多的有關本單元主題的音樂,影像資料,圖片,名言警句等被教師帶入課堂,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智能特長和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內容進行討論,匯報展示等。比如卓別林這一課,老師就可以布置同學們寫“Charlie Chaplin in my heart”,讓學生獨立發表自己關于卓別林的認識,無論是關于事業的,還是情感的,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智能,又培養了他們的自然環境智能,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7.Evaluation.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的自省智能,要求學生對這個單元學習的內容進行自我評價,評價和總結自己在這個單元學習過程中做得好的方面,不足的方面,需要改進的方面,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同學們之間也可以進行評測,哪些活動使自己受益,哪些活動需要更進一步的提高。教師可以從這些反饋當中,發現每個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活動,并進一步根據學生的反饋改進自己的課堂活動設計,從而達到學生和教師在授課中都能有所收獲的雙贏局面。

8.Assignment.日志(journal entry)是單元結束以后要完成的作業。學生可以在日志中記錄自己的所學所感,為自己建立一份良好的學科成長記錄。另外,作業形式還可以是根據學生課堂表現所布置的個性化的作業。比如,學生分小組用DV記錄自己小組的討論過程,編輯處理后,公開展演等。

五、結語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于智力的傳統概念,激發了人們對于多種智能的探索和利用,尤其是在大學英語學分制改革下,多元智能更是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新思路,學生有機會展示并利用自己的優勢智能學習英語文章,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地領略到了每篇英語課文的教學都是一次激動人心的體驗和愉悅的感受,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增強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

【關鍵詞】 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多元智能;課程評價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正在由單純的數量擴張向內涵建設方向轉變,教學質量是否能真正得到提高日益成為高職教育的核心和焦點,課程評價的方式也因高職教育觀念的革新而改變。從全國范圍來看,許多職業院校都在積極地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當前形勢的發展與社會的需求。課程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和保證課程建設,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改革成效的科學評價方法。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調查數據可知,高職類工程造價專業是目前我國就業率排名靠前的熱門專業。隨著工程管理理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這就要求工程造價專業的相關課程體系建設需進一步吸納、充實、完善和提高。因此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改革形勢緊迫,而相應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也勢在必行。

一、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

美國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的智能大體可分成九種智力:自我反省智能;言語―語言智能;視覺―空間關系智能;邏輯―數理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存在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人際交往智能。九種智力的不同組合使得每一個人智力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多元智能理論在許多西方國家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中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根據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啟示一:構建多元觀評價體系。在構建適合我國職業教育要求的課程評價體系時,應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評價內容的多樣化。

啟示二:實現情景化的評價原則。傳統的測試可以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的成績好壞,但卻很難預測和評估學生在學校外的表現。邀請企業技術骨干、行業專家與教師共同參與對學生的評價,實現真實職業環境中多元化評價的有效結合。

啟示三:搭建過程化的評價方式。評價應跟隨被評價者學習的全過程,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考核其學習過程中的各個方面。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開展課程評價改革,只是冰山一角。課程評價的內容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不僅評價課程活動的結果,也需要評價課程活動的過程。所以,下一步需要深度挖掘多元智能理論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課程過程評價因課程性質的不同進行調整,以交通學院《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為例,這是工程造價專業(公路方向)最為重要的專業技能課之一,基于多元智能觀的啟示,可制定出有關的職業能力的課程評價內容標準,見表1所示。

表1 《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職業能力評價內容標準

評價內容 職業能力課程評價標準

基本知識 按教學大綱要求了解和掌握與招投標、合同管理相關的基本概念,熟悉公路工程招投標和合同管理過程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

評價內容 職業能力課程評價標準

基本職業技能 具備造價員工作崗位能力;通過考試能獲得造價員資格證書。

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能對新問題和新知識進行全面分析、比較、綜合,能較科學的概括知識點;具備較強獨立工作的能力,具備分析和處理工作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的能力。

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能熟練操作招投標軟件,能高效的獲取、分析、運用信息和知識。

學習遷移能力 能結合知識,靈活運用,進行創造性思維,通過公路項目能對房建等項目觸類旁通。

創新能力 具備較強的開拓意識,能提出問題和獨特見解,積極參與方案設計,對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

團結協作溝通能力 善于溝通、小組活動中團結協作、互幫互助。

應用能力 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能對簡單項目進行投標文件編制和工程項目合同管理工作,能熟練進行軟件操作。

通過表1可知,《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標準中包含了多元智能理論中的多種智能,事實上根據課程性質不同,每門課程可以評價不同的智能形式。同樣以《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為例,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了課程情境化設計,選取一個教學單元為例進行說明,以表2為例。

表2 《模擬開標》課程情境化評價

評價內容 課程設計

設置情境 以小組為單位,指導教師提供需要材料,共同完成模擬開標工作任務。

價 人際智能 小組成員分工,討論如何完成任務。

自然觀察能力 教師播放視頻資料,學生觀察、記錄開標過程。

語言智能

邏輯-數學能力 小組派代表語言描述開標過程,說出開標時各單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

空間智能

身體運動智能 各小組合作模擬開標過程。

語言智能

邏輯-數學能力 小組討論開標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派代表語言描述開標中各單位注意事項。

自我認知智能 小組成員課下自己總結本次課重點內容。

不同的教學單位,可以設計不同的情境化評價。課程評價不僅局限于學生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同時還需要評價學生情感、人格等非工作因素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課程評價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科學系統的課程評價是關乎高職院校發展方向和確保學生職業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借鑒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新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助于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新華出版社,1990.

[2]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吳志宏等.多元智能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徐國慶.高職項目課程的理論基礎與設計[J].江蘇高教,2006(6)137-140.

[5] 張向陽.理實一體化教學和項目化教學體會[J].職業技術,2009(111)44-45.

第6篇

關鍵詞:航天類專業 人工智能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155-02

面對航天科技迅猛發展,現代軍備技術快速提升,培養具有專業性的高素質航天類人才,是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航天重點高校面向并有效服務航天事業的歷史責任。航天類本科生的教育形式也需要突破傳統的方式,著重多樣性、前沿性、工程性,因此,該專業的各門課程教育都應該結合專業特點,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人工智能自1956年誕生50多年以來,引起眾多科研機構、政府和企業的空前關注,已成為一門具有日臻完善的理論基礎、日益廣泛的應用領域和廣泛交叉的前沿學科。由于航天領域的特殊要求,人工智能在其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發達國家都相繼開展了人工智能與航天技術相結合的研究,致力于實現可重構的、具有容錯能力的、智能的飛行系統和管理系統。因此,“人工智能”作為航天類專業的一門特色選修課,應結合專業特點展開更具有實用性和創新性的教學。

1 人工智能課程特點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它涉及計算機科學、數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眾多領域,具有知識點多、涉及面廣、內容抽象、不易理解、理論性強等特點,使得該課程的教學具有較大的靈活度和較高的難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前沿性,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生物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不斷的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目標和研究課題,使得人工智能的技術和算法也需要不斷更新,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難度。

2 航天類專業特點

首先,航天類專業具有較強的工程性。在專業的教學改革中有統一的特點,即強調要體現航天工程技術的綜合性、系統性, 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其次,航天類專業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因為航天飛行器作為現代高科技和多種學科技術綜合應用的結晶,應及時把現代先進科技融入到了專業基礎和專業類的課程教學中, 專業知識更新快成為又一特點;另外,航天類專業應注重實踐性教育。尊重個性和興趣,強調動手能力,實驗室對學生開放,要求學生自主地設計完成實驗,強調對學生設計理念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最后,航天類專業應重視產學合作。產學合作的目的在于推動學校與航天產業的持續全面合作,造就一支科學技術研究和工程實踐兼備的教師隊伍。

3 教學模式的探索

3.1 教材的選擇

人工智能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理論與方法都還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中。就目前來看,關于人工智能的定義和范圍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教材所介紹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在教材選用方面,需要綜合考慮專業特點和學生的知識背景。本課程主要針對航天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該類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計算機、信息論、通信理論等基礎知識,對航天應用的基本需求有初步的了解,因此,“人工智能”課程難度應該控制在中級,可以較深入的介紹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和應用案例。

中南大學蔡自興教授積累了多年的教學與科研經驗,借鑒了國內外其他專家和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吸取了國內和國外人工智能領域學術書籍的長處,于1987年編寫了“人工智能及其應用”一書,該書根據人工智能學科的新發展不斷修訂,推出四個版本。本課程采用“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第4版)”,其中大部分內容適合本科生學習。另外,本課程還給學生提供其他一些參考書目,如N.J.Nilsson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New Synthesis.Morgan Kanfmann”等經典教材。

3.2 課堂教學形式的探索

“人工智能”課程內容較抽象,概念較為繁多,若采用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方式,學生容易概念混淆、理解不透,逐漸產生厭倦情緒,導致教學效果差。本文探索不同的課堂教學手段,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吸收。另外,考慮到航天類的專業特點,突出課程內容的工程應用,增加研究性質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1)課件采用圖文并茂的PPT。綜合利用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示方法,在介紹原理和概念時采用精辟的文字,介紹算法流程時采用圖像,介紹算法應用時采用視頻。在PPT中適當利用不同的字體、顏色或動畫來突出重點,細化流程,引導學生的思路,便于集中注意力接受重點內容。

(2)適當增加課堂討論與練習。對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調研和討論,來深化課程內容的了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重要的算法和理論,可以增加課堂練習,讓學生實際動手進行公式的推導或演算,并在練習中分析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有針對性的增加講解或指導。

(3)適當采用類比的講解方式。對人工智能的不同學派,不同方方法,以及方法的不同應用,廣泛的采用類比的形式進行講解,不僅可以復習已學習的內容,也利于對新內容的理解。并且,通過對不同內容的比較總結相似點、區分不同點,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清晰的掌握課程內容。

(4)增加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有必要將實際應用案例或者授課教師的科研項目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用“啟發式”、“案例式”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3 課程內容的探索

一方面,鑒于本科生知識結構還不夠完善,“人工智能”課程的內容要控制在適應本科生學科基礎的中等難度;另一方面,鑒于航天類專業的特點,課程內容應更注重與航天應用相結合的內容,并且在課程中增加具體應用的介紹。具體的課程內容如表1所示。

3.4 考核形式的改革

“人工智能”課程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傳統的試卷形式不能全面的反應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應采用課堂表現和課程報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考核。

一方面,重視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課堂討論與練習的表現進行考核評分,作為總成績的參考;另一方面,注重學生課題調研和實踐的能力,采取提交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正確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課程內容、可行性、實踐難度進行合理選題,并根據所選題目進行文獻查閱和總結,完成調研報告或算法實現報告。結合者兩個方面進行最終成績的評定,綜合衡量學生問題分析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4 結語

航天類專業的本科生教學需針對專業特點有的放矢,該專業的課程教育都應該趨向于前沿性、專業性和實用性。本文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改革方案不僅考慮到該課程屬于前沿叉學科的特點,也綜合考慮了航天類專業的特點。為了使課程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理論講解、課堂討論、課后調研、項目實踐等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真正符合航天領域所需要的綜合型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甲海,印鑒,凌應標.創新型人工智能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5):136-138,148.

[2] 劉興林.大學本科人工智能教學改革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0(8):198-199.

[3] 懷麗波.32課時《人工智能基礎》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華章,2013(34):193-194.

[4] 紀霞,李龍澍.本科人工智能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6):91-92.

[5] 肖春景,李建伏,楊慧.《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3(26):32-34.

[6] 熊德蘭,李梅蓮,鄢靖豐.人工智能中實踐教學的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08(1):146-148.

[7] 張偉峰.本科高年級人工智能教學的幾點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9(11):139-141.

第7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評價;多元

多元智能理論評價觀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他提出人至少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七種智能。該理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并提倡“用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推動了當代教育教學改革,在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確立受教育者評價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的參與評價過程,堅持評價的民主性,注重啟發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在評價中采用靜態、動態評價法相結合,采用多緯度的評價指標,發現受教育者的擅長領域,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多元化學習評價在教學中的實施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筆者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設計了以下多種評價方式,使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跨越多時間段、多空間觀察受教育者的進步與改變情形,了解其動態的認知過程,給予個性化的診斷與評價。

1.多元發展,表現評價

表現性評價建立在對傳統的紙筆測驗的批判基礎之上,是一種新型的過程性評價和質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要求學生在一個真實性的學習任務中發現答案或創造出產品以展示其知識或技能的測驗,適用于信息技術課中的提高操作技能和培養信息素養的有關學習結果的評價。

(1)限定性表現性評價

限定性表現性評價是指將表現性任務限定在一個非常具體的、有限的技能上,盡管信息技術課主要是關注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但對于某些信息技術技能的限定性評價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具體操作水平并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操作。所以,在將具體的技能放在復雜的綜合性任務中進行評價之前,可以使用限定性評價對它們進行單獨評價;或在利用復雜的任務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時,運用限定性任務來診斷學生存在的問題。

(2)拓展性表現性評價

拓展性表現性評價是建立在限定性表現性評價基礎上的一種評價方式,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表現為將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及其理解、操作技能整合到更為綜合的信息問題解決活動中,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計劃和責任來進行信息技術工具的選擇,來搜集、管理、組織信息,并評價活動過程和結果。在提高學生具體技能的同時,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有關知識技能的理解,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去選擇或執行任務,給學生更多的機會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提高。將綜合思考和問題解決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合作中解決真實的或與現實生活類似的問題,從而使教與學的過程有更深刻的意義。

2.關注成長,檔案評價

檔案袋作為一種重要的過程性評價方式,是利用計算機或網絡記錄學生的發展、成長過程,用于學生本人對學習過程的總結、反思及同伴、教師對檔案袋內容進行的評價等,便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教師獲得反饋信息,從而改變學習方法、教學策略。由學生學習過程中各種作品匯集成的作品集,主要用來展示學生的學習進步或展示學生最佳作品的樣本。評價資料會利用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來呈現。有利于幫助學生關注學習過程、自身的變化以及在學習上取得的進展,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具體實踐中,筆者把學習檔案袋分為過程檔案袋和精品檔案袋,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采用過程檔案袋,把學生在不斷學習與發展中所積累的作品收集起來,以此來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記錄學生學習某一領域的進步或軌跡。幫助學生發展反思、評估的能力。

3.促進發展,總結評價

總結性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活動結束后為判斷其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包括一個單元、一個模塊或一個學期、學年、學段教學結束后對最終效果進行判斷,同時也為判斷教學目標適當性程度和教學策略有效性程度提供了依據。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不同,在總結性評價上,上機操作測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結性評價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筆試測試加上機操作測試,在每學期結束時筆者通常會采用這種測試方式,編定一些題目讓學生做,以此來考查學生在本學期對各模塊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時反饋出教師在本學期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第二種是計算機支持的信息技術考試。

結束語

只要能心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就能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評價每一位學生。多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進而讓評價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內趨力,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激勵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完善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管理,推動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苗逢春.信息技術教育評價:理念與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關鍵詞:智能計算;科研素養;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991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6)012-0180-02

0 引言

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教授學生終生受益的技能,充分挖掘學生各項潛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強化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是有效提高其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課程教學環節尤為關鍵,直接關系學生綜合能力培養[1]。

智能計算已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其理論與方法已成功應用于科學與工程領域以及諸多戰略性新興產業[2-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智能計算》課程。本文以研究生《智能計算》課程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教學效果等方面探討教學改革,重點分析教學過程中科研素養培養的方法,將知識傳授、能力和素質培養融為一體,強調創新意識和科研素養的培養。

1 合理設置課程定位,制定課程教學模式

與本科教學不同,研究生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兩大類(簡稱為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分開授課。筆者所在學校面向學術碩士開設的該課程除了介紹智能計算基礎知識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面向專業碩士開設的該課程則強調在工程領域中的應用與實踐,采用“授課―項目實踐―研討(項目開發交流+學術交流)”的方式。其中,“授課”即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講授課程基礎理論知識;“項目實踐”是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需緊密結合學科前沿和教學內容,設計出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體驗創新,項目完成情況作為學生成績評定的主要依據;“研討”即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專業碩士重點交流項目實施的方法和心得,學術碩士重點交流學術前沿。通過多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該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良好,普遍受到師生好評。

2 注重科研素養培養,構建多元教學方法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筆者所在學校《智能計算》課程積累了豐厚的學科基礎和教學經驗。為適應智能制造2025、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形勢的發展及要求,立足于科研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課程組構建了多元化教學模式。

(1)通過探究性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將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貫穿于授課教學環節始終。通過課堂問題研討拓展知識領域,為學生提供前沿領域技術動態方面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探索新領域、新知識的能力。改革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間的關系,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項目驅動式、問題討論式、案例分析式教學,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2)延伸性平臺拓展課堂范圍,培養學生科研素養。通過暢通師生交流渠道、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和實踐反饋拓展課堂廣度和深度。教學資源平臺包括:①智能計算領域國際雜志和協會資源,如Spring出版的《Swarm Intelligence 》、IEEE 出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等國際學術刊物;②組織學生參加先進制造業、工業自動化、互聯網+、智能計算等領域國際會議;③優質教學資源平臺共享,學生緊密結合自身科研興趣,積極探索前沿領域。通過課堂延伸,逐步提高學生科研素養,學生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數量逐年增加。

(3)通過高水平學科競賽營造創新氛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素質。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高水平學科競賽,努力培養研究生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充分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和創業環境;邀請知名專家作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掌握前沿科技,提升科研素養。

3 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培養學生科研興趣

智能計算是一門交叉學科,課程主要系統講授智能計算有關理論、技術及其應用,全面介紹智能計算前沿技術與最新進展。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智能計算的基本內容與方法,了解智能計算主要應用領域。主要內容包括:進化算法、蟻群算法、粒子群算法、魚群算法、文化基因算法、量子優化算法、多目標優化問題及應用。

(1)進化算法。以教材為主,重點講解進化計算的基本原理、生物基礎、算法框架、基本要素、深度學習的本質優點及其適用領域;從個體編碼、群體初始化、個體評價、操作算子和參數選擇等方面詳細闡述在求解實際問題時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4]。同時,借鑒最新研究成果,向學生介紹先進算法。

(2)群體智能算法。介紹群體智能算法的生物基礎、數學模型和學習機理;重點介紹蟻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和實際應用領域。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掌握智能計算領域的最新理論和應用成果。

(3)多目標優化問題及應用。介紹群體智能算法在多目標優化問題中的應用,重點介紹互聯網+相關領域中的多目標優化問題,探討多目標優化問題求解發展趨勢。

智能計算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交叉學科,隨著工業自動化、智能制造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該學科發展日新月異。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素質,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方式,研究先進算法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利用先進算法求解實際問題的技能,并對程序編寫產生濃厚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4 教材建設

本課程教材使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智能》,該教材有相應的電子教案。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計算課程教學內容和資料更新快,需不斷增加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學生的研究視野。隨著先進制造業、工業自動化、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計算》課程教學中需注重交叉學科知識擴展及學生科研能力培養。

5 課程考核

課程考察主要采用以下方式:①小作業。對先進的智能算法進行總結、分析、對比等,撰寫綜述報告,對先進的智能算法概念、原理、方法、應用等方面進行總結,要求結合智能制造、互聯網+的應用進行展望;②大作業。培養學生編程技能,對先進智能算法及應用進行設計與實現,并制作成演示系統;③論文。提供選題,對智能計算領域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6 結語

本文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圍繞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構建多元化智能計算課程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逐步提高,學習興趣不斷增強,先進智能算法應用技能得到提升,科研論文寫作水平也逐步提高,科研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勁松,徐明生,任學梅,等.研究生高水平國際化課程建設理念與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6):35-37.

[2] 何靜媛,陳自郁.研究生計算智能課程教學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5(12):1-3.

第9篇

關鍵詞: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 評價體系 建構原因

引言

當今教育領域,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帶來了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隨著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頒布,無論試點學校還是非試點學校都爭相加入到這場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效果。教學評價改革的滯后就是其中的主要因素,表現在有些院校依舊把總結性評價作為唯一的教學指揮棒;評價體系不健全,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評價流于形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一、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作用

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各有其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偏廢。實施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是改變長期以來單一的總結性評價所造成的教師、學生大半個學期松弛,期末短時間沖刺的不合理現象,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癥良方。

1.總結性評價的作用。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后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作出的評價,一般為期中、期末兩次。總結性評價的作用是: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預言學生在后繼教學過程中成功的可能性;確定學生在后繼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起點;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反饋。總結性評價進行的次數少,信息反饋的周期長。

2.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使活動效果更好而不斷進行的評價。通過形成性評價,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習者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以及時反饋、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來說,重視形成性評價比重視總結性評價更有實際意義。

二、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對教學評價的指導意義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要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

1.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協作應該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把聯系與思考的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交流、討論的過程)結合起來,則學生建構意義的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好。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以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成為獨立的學習者(薛國鳳,2003)。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主要教學模式都強調了三種評價內容: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和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建構主義對于教學評價的要求是對知識建構的過程進行評價,也就是動態的形成性評價;評價的主體多元化,包括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2.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不是單一的一元結構,而是由語言文字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等多種智能構成的。學生的潛在智能有不同的組合方式,智能的不同組合方式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霍華德?加德納,1999)。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區分并尊重學生智能的個體差異,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按照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思想,教育者應該實施多元化的評價而不是單一評價。多元評價包括多元的評價內容和多元的評價形式。

三、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特點對評價提出的要求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手段,為大學英語教與學營造一個模擬的語言學習與實踐環境,其具有交互性、趣味性、實踐性、自主化和個性化的特點(胡隆,2001)。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一般都包括:學生自主學習系統、資源庫、師生互動交流系統、網絡課程、網絡作業系統、考試訓練系統和教師教學管理系統等。自主學習系統、海量的資源庫、互動交流系統、考試訓練系統和網絡課程都為學生開展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教學管理系統具有強大的功能,可以自動記錄學生的上網學習時間、網上互動表現、模擬自測情況,可以方便地統計學生的作業情況、考試成績、自評與互評情況并進行數據分析。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因此特別需要形成性評價來對學習的過程進行導向、調節和監督;而網絡英語學習平臺的開發則為實施可操作的形成性評價提供了條件。

四、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原則

綜上所述,無論是現代教育理論還是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本身的特點,都要求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評價應該是一個多元、平衡、動態的評價體系,這樣一個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目前多數高校在實際操作中所采取的評價仍然是總結性評價所占比重較大。有的教師則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其實,教學評價并沒有固定的模式,關于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所占的權重問題應該本著符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原則而制定。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測試和量化打分是傳統教學評價中常用的方法,在形成性評價中,有一部分內容是很難量化的,比如:學習表現、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評價宜采取定性評價的方法。

3.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互評和網絡系統的評價。關于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是看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態度和評價的及時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分為可量化的內容和激勵性的內容兩部分:課堂表現、第二課堂活動表現、隨堂測試、單元測試是可以量化的,對學生的口頭評價、書面評語等則主要涉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起的是警醒、建議或激勵的作用。對于學生互評,首先教師要制定出評價標準,嚴格控制,規范操作,避免流于形式,否則會起到助長拉幫結伙、搞人際關系等不良作風的消極作用;網絡系統的評價具有客觀性、高效性的優點。教師必須熟練掌握網絡教學管理平臺的操作,事先設定好系統評價的內容和權重。

4.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包括對學生智力因素的評價和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對智力因素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英語知識、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對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意志品格。以往的教學評價片面注重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特別是對英語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忽視對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價,更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意志品格的評價。

5.評價形式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可以采取隨堂測試、單元測試,計算機輔助的口語測試、聽力測試,第二課堂英語競賽、英語演出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價;采取電子檔案式自我評價,教師口頭、書面評語,教師對學生的階段性建議等形式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意志品格。對于學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評價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方法納入量化的范圍。總結性評價一般通過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進行,主要注意的問題是考試內容的設計要體現對學生基礎知識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全面考核。

6.評價手段智能化。即實施計算機輔助評價。計算機輔助評價(CAA)是科學的評價理念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就是利用大學英語網絡化教學平臺的評價功能模塊,設置評價的內容及權重,自動統計每一次評價的結果,自動生成結果,并導出Excel表格。智能化評價系統可以大幅度增加形成性評價的可操作性,減輕教師們的工作量。

7.評價的可操作性。理論上的論述不等于實際的操作。理論上的論述只是為實際操作提供了若干可能性。理論上看起來再合理的評價模式離開了人的操作都只是一紙空文,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不在于表面看起來形式多么花哨和新穎,而在于它的實際功效。在實際教學中,到底采用什么樣的教學評價模式歸根結底要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本著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符合教師的接受能力的原則而定。

結語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評價體系作為新技術條件下的嶄新的評價體系,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更加強勁的推動作用和保障作用,如何充分認識和發揮這一作用,我們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使得該評價體系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Steffe L.P.& Gale,J.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199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4]薛國鳳.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研究[D].河北大學,2003.

第10篇

關鍵詞:人工智能;研究生教學;教學方法

人工智能是一門研究機器智能的學科,是在研究人類智能行為規律的基礎上,利用人工的方法和技術,研制智能機器或智能系統來模仿、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實現智能行為。在知識經濟向智能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人工智能理論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人工智能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許多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具有很強前沿性,涉及哲學、認知科學、行為科學、腦科學、生理學、心理學、語言學、邏輯學、物理學、數學等眾多領域;涉及面寬,內容廣泛,更新快。人工智能課程的開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前沿技術的前瞻性,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和學術水平[1]。

人工智能課程內容的廣泛性、前沿性和應用性特點決定了授課方法的多樣性。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教育目標和身心特征方面都有較大的區別。筆者多年從事研究生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工作,現總結多年教學經驗如下。

1研究生培養目標及其教學特點

研究生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是使研究生形成具有個性化的研究品格、研究定向和研究視野,以具有獨立思考并獲得獨創研究成果的能力[2]。從這一意義上講,個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的構成主體。尤其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對知識創新、新經濟生長點的期望值增大,這就要求我國研究生教育在其培養目標的定位上不僅要重視人才培養的高層次性,更要重視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并且,研究生身心發展已較成熟,具有較穩定的個性特征,思維力強,具有較高的專業性思維意識和創造力,為獨立地進行專業研究活動提供了心理上和智力上的保證。而且,研究生已具備了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特別是有一定工作經歷的研究生,他們不僅有本科教育階段的知識積累,也有應用這些知識的經驗,對于擴大其專業知識領域并進行研究有著積極主動的態度。總之,從年齡構成及身心特征上講,研究生適應高層次、跨學科知識領域的學習和研究。

研究生的特征及其教育目標決定了研究生教學不應該是由教師講授已定論的知識,而應是以教學為基本依托,通過教學提出具有研究性、探索性、未確定性甚至是尚存爭議性的課題,激勵研究生獨立思考和質疑,讓他們在思考和質疑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培育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的科學批判精神,訓練并提高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具有健全的人格、強烈的責任感、開放的心態、團結合作的精神、嚴謹科學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方式。

個性是創新的源泉,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依據研究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研究定向,設置具有彈性化的課程,使研究生的個性化得以凸顯。另外,為提高研究生專業研究和創新能力,在課程教學中,也應凸顯教學的研究性和專業性,重視專業領域背景知識和研究方法的講授,開展跨學科、非專業知識的教學,教學內容應涵蓋專業領域的研究熱點、難點、爭議問題和最新研究動態,還應包括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研究趨勢,以擴展學生的視野[3]。也就是說,研究生教學既要凸顯研究生的個性化特點,又要凸顯內容的學術性和研究的指向性。

2人工智能課程的特點

2.1多學科交叉,具有很強的前沿性

人工智能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課程。課程內容的理解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多學科的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識,成為新的思維方法和綜合能力的萌發點。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來達到對原有知識的超越,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思考所遇到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辦法。這也是創造力的迸發和智能的飛躍。具有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才具有融會貫通、創新的可能,人工智能課程的開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技術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和問題求解手段。

2.2涉及面寬,內容廣泛,更新快

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門知識點較多的課程,它以概率統計、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編程語言、數據庫原理等課程為基礎,涵蓋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計算智能、自然語言理解、專家系統等眾多研究方向,內容涉及面廣,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并且,人工智能課程內容更新快,近年來人工智能科學的快速發展,涌現出了大批新方法,研究熱點問題也從符號計算發展到智能計算和Agent等。其中,計算智能主要涉及神經計算、模糊計算、進化計算和人工生命等領域,在模式識別、圖像處理、自動控制、通信網絡等很多領域都得到了成功應用;Agent最早來自分布式人工智能,隨著并行計算和分布式處理等技術的發展而逐漸成為熱點。

在互聯網上有大量最新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研究論文,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查閱文獻的環境,使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習的內容和所在課題組的研究方向閱讀相應文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應用性強

人工智能理論已經滲透到科學的各個領域,當前,幾乎所有的科學與技術分支都在共享著人工智能領域所提供的理論和技術。例如,自第一個專家系統DENDRAL研制成功以來,專家系統已成功地應用于數學、物理、化學、醫學、地質、氣象、農業、法律、教育、交通運輸、軍事、經濟等幾乎所有領域;數據挖掘技術是以一種更自動化的方式對具有大量數據的商業活動進行分析和預測,在市場營銷、銀行、制造業、保險業、計算機安全、醫藥、交通、電信等領域已有許多案例;語義Web讓Web上的信息能夠被機器所理解,實現Web信息的自動處理,成功地將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互聯網。另外,在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控制與智能制造等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有許多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目前,從理論到技術,從產品到工程,從家庭到社會,智能無處不在,人工智能廣泛的應用性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現實案例,使得人工智能不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現實中可以觸及的內容。

人工智能課程的多學科交叉性、內容廣泛性、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以及前沿性和應用性特點決定了在該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授課方法。多種授課方法的采用一方面便于授課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和學術水平。

3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方法

3.1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基于問題的啟發式教學法是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設計適合教學的啟發式問題,并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啟發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方法強調的是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問題,依據舉一反三的思路引導學生展開邏輯推理,通過逐層分析深入思考問題,最后綜合學生觀點闡述相關理論。

在課程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適合于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例如,在知識表示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你是怎樣進行數學定理證明的?”并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及其表示的重要性;隨后,提出問題:“在計算機中如何表示知識?”引導學生逐步總結出不同知識表示方法在知識表達能力、推理效率、可實現性、可組織性、可維護性方面的區別。另外,在確定性推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某處發生盜竊案,公安局派出5個偵查員去調查,研究案情時,5個偵查員各給出了一句可信的結論,據此判斷誰是盜竊犯”的問題[4],讓學生進行判斷和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推理過程中可以使用多條規則進行推理,并且推理路線也可能存在多條,從而引出推理的兩大基本問題:解決沖突消解等問題的推理策略,以及解決推理線路等問題的搜索策略。

啟發式教學法的要點是設計適當的啟發式問題和啟發方式、安排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討論環境、鼓勵學生發表個性化觀點。教師不僅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更要鼓勵學生讓思維自由馳騁,主動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尋求問題解決方案。在探討、研究問題中,不要以現有的結論和固定的程式束縛思想,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觀點。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民主、科學的教學方法,其中包含諸多具體的教學方法,如激疑啟發法、比喻啟發法、類比啟發法、聯系啟發法,等等。啟發式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的是對創新的孕育、萌芽、生成和壯大,它能促使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問題為基礎的啟發式教學,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全方位深層次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性學習能力。問題可以誘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往往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實踐活動的,它使教學活動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化為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分析、綜合、觀察、想象等思維能力。

3.2基于案例的探究式教學法

基于案例的探究式教學法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創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案例,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促進學生質疑、探求的創造性學習動機,通過選擇與確定問題、討論與提出設想、實踐與尋求結果、驗證與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強調師生互動。對教師來說,必須轉變傳統的“傳道”觀念,以平等的心態與學生交流探討。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設想,大膽探索。使學生樹立研究型學習的觀念,消除依附心理,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積極參與研討培養學生自己獲取新知、探求未知的能力,以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我們在本課程神經網絡部分的教學中,將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維吾爾文手寫字母識別作為案例開展了探究式教學活動。在介紹了前饋多層感知器及標準BP算法之后,教師將科研項目中基于標準BP算法的維吾爾文手寫字母識別實驗及其結果詳細地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引導學生對實驗提出質疑。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提出了大量問題,例如,輸出層神經元個數如何確定,為什么輸出層神經元個數對識別率會有影響?網絡訓練過程中出現震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為什么有時誤差較大,權值的調整量反而很小?等等。在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實驗演示的基礎上,開展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并現場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逐步讓學生理解BP網絡結構設計、輸入輸出數據的預處理、初始權值設計的必要性及其實現方法。課堂授課實踐表明,這種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大膽設想,大膽探索,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本次課堂討論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以及實驗結果演示,總結標準BP算法的局限性,例如,“易形成局部極小”,“訓練次數多,學習效率低”,“訓練時有學習新樣本遺忘舊樣本的趨勢”等,并要求學生通過查資料、搜集必要的信息、積極地思索和實驗驗證提出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展開討論,為下次討論課作好準備。

傳統教學方法是告訴學生怎么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積極性。而案例教學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創造,使得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活潑,并且案例教學中,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既可以使學生取長補短、促進人際交流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關鍵是案例的選擇。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它應該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案例最好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來源于實踐,不能只是一堆數據的羅列。教科書的編寫應采用圖片、表格、曲線等方式讓學生看到算法的實驗結果,啟發學生思考。另外,案例應該只有情況沒有結果,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處理辦法和結論,由學生對案例提出質疑,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例的情況越復雜,越多樣性,越有價值。

案例教學法能夠實現教學相長。教學中,教師不僅是教師而且也是學員。一方面,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者,掌握著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思考、組織討論研究,進行總結、歸納。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通過共同研討,教師不但可以發現自己的弱點,而且從學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另外,案例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學中,由于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學生大腦興奮不斷轉移,注意力能夠得到及時調節,有利于學生精神始終維持最佳狀態。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真實性。由于教學內容是具體的實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易于學習和理解。最后,案例教學法能夠集思廣益。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獨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討論思考,學生在課堂上也不是忙于記筆記,而是共同探討問題。由于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開闊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加強研討

鑒于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人工智能課程研究范疇的寬泛性、應用性、創新性和前沿性,根據我校計算機系碩士生指導教師的研究領域,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為計算智能、機器學習算法、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理解部分增加了研討會,要求學生上網進行文獻檢索、閱讀和學術研討,根據個人的研究興趣和研究設想上臺作報告。另外,我們還邀請相應專家和成果突出的各屆研究生為學生做報告,介紹他們的研究實踐、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例如,在自然語言理解部分的課堂教學中,在介紹完自然語言理解的基本概念與原理之后,我們要求將來做這個領域的研究生在通過查資料了解所在研究小組工作的基礎上,上臺作報告。機器翻譯研究組的同學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部分的內容之后,對其所在小組目前的工作及采用的技術、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并通過閱讀文獻,提出了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設想。與自己所在研究小組的科研相結合,開展文獻檢索和學術研討,一方面讓學生開闊了眼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查閱文獻、主動獲取知識、獨立思考的科研能力。

4結語

人工智能理論已經滲透到科學的各個領域,人工智能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課程具有多學科交叉、內容廣泛、前沿性和應用性強等特點,課程開設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技術創新能力。教與學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互動的過程,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特征的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并結合本校科研隊伍的研究領域,不斷地探索和提高,才能使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切實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白帆,蔡自興,劉麗玨. 人工智能精品課程的創新性教學探索[J]. 計算機教育,2010(19):27-31.

[2] 謝安邦. 構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68-72.

[3]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 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蔡自興,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應用[M]. 4版.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13.

Explo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Teach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ZHAO Hui1, JIA Zhenhong1, WANG Weiqing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uchi 830046, China;

2.Graduate School,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uchi 830046, China)

第11篇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多元評價;方案

0 引言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以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為基礎,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的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2003 年 2 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實驗)》頒布,并在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四省(區)開始實驗新課程。我省于2010年也相繼實施新課程改革,到目前為止已有4個年頭了。隨著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推進,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已具備課程改革的理念。但通過對我省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得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還存在一些弊端:

重“教”輕“評”。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知識的講解、技能的培養,卻輕視了教學評價的作用。

重“形”輕“思”。信息技術教師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評價的環節,但并未實現教學評價對提高教學效果的功能。

重“形”輕“法”。很多信息技術教師雖然已具備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也比較重視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但是評價方法單一,不符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要求。

1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要求

1.1 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教師在向學生呈現評價結果時應多采用評價報告、學習建議等方式,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盡量避免給學生貼標簽或排名次,弱化評價對學生的選拔與甄別功能。[1]

1.2 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教師應發揮在信息技術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學生的評價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評價促進學習;組織學生開展互評、小組評價,在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2]

1.3 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水平、學習風格和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很大。同時,高中生個性特征分化更為明顯,創造的欲望也更為強烈,評價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3]

2 信息技術課程多元評價方案的設計

2.1 多元評價

多元評價建立在多元化的教育評價價值觀的基礎上,以促進和保障教育創新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重點,面向學生的未來發展,把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和創新素質的發展作為評價的核心目標。[4]多元評價要做到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法多元化。

2.1.1 評價目標多元化

教學評價要充分體現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要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2.1.2 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評價主體上,應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信息的多元化。參與學生學習評價活動的人除教師以外,還可以是學習伙伴、家長、專家、學生自身等。重視自評、專家評議、小組評價、互評等的作用。

2.1.3 評價內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九種智能,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個學習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都擁有這九種基本智能,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教學評價應立足于從學生智能結構的各個方面對學習者進行綜合的評價。

2.1.4 評價方法多元化

根據評價功能的不同,可采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一般應用與教學活動尚未納入軌道之前,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智力和體力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摸底。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使教學效果更好而不斷的進行教學評價。總結性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為把握活動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5]

2.2 信息技術課程多元評價方案的設計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高中課程改革中必修的一門課程,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是實踐操作性很強,所以不能以最終的學業水平考試作為評價信息技術課程掌握情況的唯一標準。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過程中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案。筆者通過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多元評價方案進行系統研究后構建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多元評價方案設計流程圖(如圖1所示)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多元化評價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的。從課程標準的角度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的特征進行分析,明確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確定評價對象。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評價時應根據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目標選擇合理的評價方法,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進行一系列的評價活動并整理分析評價結果,評價主體將評價結果反饋于評價對象,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依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策略,修正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優化教學過程,從而開始新一輪的教學評價活動。

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的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鄰近發展區”。教學可以創造最鄰近發展區,不斷地將兒童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6]學習者從一個水平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即習得知識的過程,學生習得知識的過程是通過意義建構完成的。學生在進行知識建構時,一方面是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構建,另一方面是對舊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選擇教學評價類型時,既要重視總結性評價,也要重視形成性評價。教師應充分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圖2是筆者建立的高中信息技術多元化評價方案。

1)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在單元、學期、學年開始時,而正常的教學活動尚未納入軌道之前,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智力和體力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摸底”。診斷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準備情況,判斷他們是否具有實現新的教學目標所必須的基本知識,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依據。[7]診斷性評價一般是在學年或學期,也還可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活動開始之前實施。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采用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

(1)查看以前的相關成績的記錄

在學年或學期開始時,教師通過查看學生以前的相關成績的記錄,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判斷他們是否具有實現新的教學目標所必需的必要條件,設計出學生所需的教學方案。

(2)摸底測驗

測驗是為診斷服務的常用手段,其題目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3)課堂觀察

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對學生進行觀察,從表情中掌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應并及時的調整教學。

(4)討論法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內容組織課堂討論,可以迅速地收集到相關信息, 為教師逐步形成診斷意見提供足夠的數據。

2)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使教學效果更好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形成性的評價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以便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8]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電子檔案袋評價

巴萊特教授將電子檔案袋概括為 “電子檔案袋應用電子技術,允許檔案袋開發者以多種媒體形式收集、組織檔案袋內容(音頻、視頻、圖片、文本)”。[9]在電子檔案袋中可以包括學習日志、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反應學生學習過程的連續性作品、學習成果、作品的評價標準等。教師通過電子檔案袋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表現,有利于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做出科學公正地評價。

(2)量規評價

量規評價是指教師為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設計一套評價指標體系供學習者對照檢查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用的指標體系稱為量規。學習者通過使用量規,可以明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10]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制定課堂學習評價量規。課堂學習評價量規主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課堂的參與度、學習效果四個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課程的認真、積極、自信等情況給予學習態度的評價。判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要從對知識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兩方面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根據教學三維教學目標進行評價,即知識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態度。

(3)案例評價

案例評價是由教師根據學習任務給出解決該類問題的典型范例,學習者可以參照這些范例中解決問題思路、方法,對照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評價的方法。教師所提供的范例可以是教師或他人的作品,也可以是學生的作品。[11]

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分析典型案例來展開教學。教師所提供的案例可以是一些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失敗的案例。成功的主案例中要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創新之處。分析失敗的案例時,教師要找出解決問題時所犯得的典型錯誤。

(4)實踐報告

新課程要求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師生互動,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可在特定單元的學習后,設計一個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成實踐課題,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做好實踐報告的記錄工作,探究后以作品展示的形式匯報探究成果并完成實踐報告的撰寫。以小組成員自評、小組間互評的形式為主,教師在評價活動中主要起到輔助作用。

3)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結性評價方案的設計

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為把握活動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目的是驗明學生的學業是否達到各科教學目標的要求。總結性評價注重的是教與學的結果,借以對評價者所取得的較大成果做作出全面的鑒定、區分等級并對整個教學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評定。[10]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結性評價主要是通過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的方式來實現的,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地域差異。學業水平的主要題型有兩種:試卷測試和上機測試。

總之,合理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方案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只有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采用多元評價法,才能有利于完善教師的教學行為、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過程性發展情況的掌握,不斷地修正學生的學習行為,真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5][6][7][8][12]何克抗,林君芬,張文蘭.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第12篇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這一理論在我國也迅速傳播并成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一種指導思想。

自2003年10月我園進行“多元智能創意課程”試驗以來,該課程已經陪我走過了近五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我經過不斷地學習與探索,對此有了一些淺薄的認識。多元智能理論為個人才能的培養發揮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兒童的發展空間加大,讓每個兒童的強項智能都可以盡情發揮,讓學習成為兒童的樂趣,讓兒童感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聰明之處,都有超出眾人的能力。多元智能把人的智慧分成八種不同的類型,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天生都具備這八種智能潛能,只是各有所長,稟賦不同。加德納提出的智力定義,就是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的能力。智力的本質所在,即智力具有發展性,智力具有社會文化性,智力具有多元分布性,智力具有差異平等性,智力具有實踐創造性。每一個兒童的智力、風格和傾向性能有很多種,就像“光譜”一樣,我們必須提高教師、家長和兒童自身的意識,以一個更寬泛的眼光來看待能力,潛力才會有更多表現的機會。智慧的力量并不是固定的,通過教育的機會和一個充滿激勵的材料和活動環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一旦兒童的強項被發現,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信息設計一個更具個人化的教育方案。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素質勢在必行,這對幼兒教師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如何在6歲前兒童的早期學習中了解孩子各種智能發展的水平,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并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制定個別式教育方案,利用游戲化的教程進行個別式教育,發展優勢智能成為多元智能評價提升系統的核心思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明顯地感覺到多元智能課程與以往的傳統課程不同,一個主題活動可以延伸幾個小活動,并且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也由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在小班主題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我帶孩子們到活動室玩耍時,孩子們無意中發現小瓶子里有一些黑黑的、長有長尾巴的小東西在游來游去。從那以后,孩子們就對小蝌蚪著了迷。于是我就從“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開始,引導孩子對小蝌蚪、小青蛙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小蝌蚪的家在哪里?小蝌蚪喜歡吃什么?聽完故事后,孩子們對這些問題議論紛紛,于是,探究就從小蝌蚪開始了。

活動1:可愛的小蝌蚪。在教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帶上小桶,來到水池旁,準備撈小蝌蚪帶回活動室進行觀察。“這是小蝌蚪!”“這里有很多呀!”“看小蝌蚪游過來了。”孩子們興奮地叫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撈到了許多只小蝌蚪,把它們帶回了活動室后,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圍著小蝌蚪議論起來:“小蝌蚪在睡覺呢。”“不是,它死了。”“沒死,它又動了!”這時,我不經意地提出了問題:“小蝌蚪有沒有眼睛和嘴巴?”“有幾只眼睛?”并指導幼兒觀察。“小蝌蚪有大腦袋,長尾巴,有眼睛還有嘴巴,它會在水里游來游去。”這是孩子們對小蝌蚪的總結描述。我接著說:“那我們把可愛的小蝌蚪畫出來吧!”孩子們認真地畫起來。他們用手指沾上墨汁,點畫在白紙上,然后把手指輕輕地往后一劃,就成了一只可愛的小蝌蚪。這時,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有的說:“青蛙。”還有的說:“是大蝌蚪。”“到底它的媽媽是誰呢?等到小蝌蚪長大了你們就知道了。不過你們要經常去看看小蝌蚪,看看它有沒有長大,長成什么樣子了。”在結束這一活動時我給幼兒留下了上述任務。

活動2:小蝌蚪變成青蛙。為了利于觀察,分組分發小蝌蚪。我引導孩子們仔細地看,觀察后畫下來,漸漸地,小蝌蚪長大了,“小蝌蚪長出腳來了”,我接著問:“它的腳長在哪里呀?”孩子們答:“長在后面。”又過了幾天,孩子們又興奮地叫了:“長出四只腳了。”“小蝌蚪像青蛙,它的媽媽是青蛙。”

活動3:小青蛙。隨著孩子們的觀察對象在變化,他們的問題也隨之轉移到了小青蛙身上。我提出疑問:“小青蛙吃什么?”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青蛙的眼睛很大,它的眼睛鼓出來了。”“青蛙的腳(趾)很尖的,像針一樣。”“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孩子們總結說:“大眼睛,寬嘴巴,白肚皮,四條腿。”孩子們模仿青蛙的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根據故事內容需要,我指導孩子們分組進行了故事表演。孩子們在表演中積極參與和表達,他們越來越自然大方的表現都證實了故事表演對幼兒個性、語言發展的促進作用。最終,故事表演為活動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多元智能理論主張個別式教育,認為每個人的智能表現是不完全一致的。個別式教育,是一種十分重視個別差異的教育方式。為使幼兒受到同樣的教育,好的教師首先會設法了解每一個幼兒,之后更重要的是決定教材、教法和評價。個別式教育有利于使幼兒的優勢智能充分擴展,弱勢智能獲得提升。在當今教學形式下,應積極吸收個別式教育的優點,彌補團體式教學的弊端。愛因斯坦、莫扎特、凡高誰更聰明?答案:愛因斯坦在數學―邏輯智能上最聰明;莫扎特是音樂―節奏智能上的天才;凡高則是有著出眾空間―視覺智能的人……上面的每一個偉人,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多元智能結構,從而表現出不同的聰明的形式。這便解釋了“多元智能”的內涵,促使人理解了為什么我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就是不一樣的道理。

通過近五年的學習與探索,我發現自己在與多元智能課題共同成長,從開始的沒有頭緒到現在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了教學反思能力;把活動與平時考察結合起來,一點一滴地積累經驗,不再是照本宣科;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關注每個幼兒的全面發展,自我發展。

給我體會最深的是家長反映孩子愛學習了,更快樂了,喜歡與人分享了,懂事多了。聽到家長們的反饋,我深受鼓舞,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報。今后,我會為孩子們繼續創造一個多元的環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和表現自己的多元能力,欣賞孩子多元智能的表現,與孩子一起學習并快樂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淳化县| 肃宁县| 阳山县| 大关县| 兰坪| 塔河县| 昭苏县| 龙江县| 临沭县| 永寿县| 嵩明县| 仁怀市| 台东县| 梅州市| 墨脱县| 应城市| 桃源县| 丹东市| 台湾省| 衡阳县| 霍山县| 苏尼特左旗| 九龙城区| 历史| 黄龙县| 河池市| 天津市| 尼木县| 登封市| 绥棱县| 乌兰县| 宁远县| 交城县| 祁连县| 开封县| 大姚县| 南乐县| 开阳县| 汤原县| 石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