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3 09:48: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經濟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我國封建社會教育經濟學的思想萌芽
對于教育與經濟的相互作用,自古以來就有著各種各樣的論述。這些豐富的教育經濟思想,對于我們研究不同歷史條件下教育與經濟相互作用的不同特點和社會主義教育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教育經濟既是現代科學發展的產物,又是歷史上教育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國自秦漢以來,教育經濟思想的不斷緩慢發展,儒家大師孔子提出“先富后教”和“以學求富”的思想。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司馬遷認為:“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唐朝陸贄認為:“巧而能勤則豐富,拙而兼惰則窶空”。宋代王安石變法中的教育改革明確的表明了教育的經濟效用。以“經濟是為學結果”、“教以濟養,養以行教”為主張的顏元,作為清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的核心是繼承了先要富強再談教育的基本理論,他認為能培養出能治國之士,為天下蒼生謀福尋利的人才才是辦學興教育的目標,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無疑是教育經濟思想的合成者。這些教育思想和主張,對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使我國一度在較長時期內走在世界的前列。
2.近代西方社會教育經濟學的學科建設
現代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最先興起關于現代教育經濟理論作為一門學科的討論和定義。以教育經濟學大師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是西方教育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基礎。舒爾茨認為,人力投資是西方國家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強調提高人口質量對促進社會經濟增長的重大作用,把教育投資作為人力投資的主要內容,著力研究和闡述了培養人才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的經濟價值、教育投資與教育成本的效益分析等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最突出的創新就是將人力作為一種資本引入經濟的范疇。近代社會主義陣營中也涌現了一批教育經濟學方面的杰出專家,1924年,前蘇聯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發表了《國民教育的經濟意義》一文,這不僅標志著現代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開端,更體現了社會主義陣營關于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態以及以為理論指導下的現代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而后,陸續出現了一些基礎指導理論和創新研究方法都有較廣綜合性和較強科學性的教育經濟學論作。特別是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教育與經濟如何均衡合理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七十年代,篩選理論、文憑主義、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以及一些激進的社會化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同角度向人力資本理論提出挑戰,并從新的理論框架出發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進而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經濟學的學科內容。八十年代,雖然人力資本理論和篩選理論等之間的爭論仍然沒有平息,但是關于教育內部收益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資本理論獲得了實證結果的支持。當前,西方教育經濟學越來越注重實證分析,對學校以及部門層次的微觀分析更受關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教育產生的影響的興趣與日俱增。
3.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的建立
我國,教育經濟學這門學科的建立較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開始這方面的系統介紹和專門研究。中國的教育經濟研究人員積極借鑒國外的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如創作了《教育經濟學》專著的北京大學厲以寧教授,他在該書中系統闡述了關于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以及智力投資對社會的經濟效用。再比如華東師范大學邱淵教授的《教育經濟學綱要》一書,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經濟學講座》等著作均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為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建設構建了穩固的框架結構,此后涌現出的大批專家和學者在教育經濟研究領域積極探索,發表了大量的著作和大量的實證調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系統的學科展現出無限的活力。
二、當前我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的幾個問題
1.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在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中表現最為直接和明顯。以高等教育為例,因為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用較快,通過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在短時間內就可展示出他的經濟效用,而且可以給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數據。通過不斷的調查分析和實證分析,主要包括:對高校進行系統調查的一系列數據分析揭示了過去一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總體規模的發展走的是一條外延式的發展道路,對現有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使用不當,因高校的規模效益低而造成了本已緊缺的高教資源的浪費,從而•14•綜述•專著課程教育研究CourseEducationRessearch2015年11月中旬刊論證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效益現象的存在。通過對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的研究,以大量高校經驗數據為依據,建立了包含學校產出、效率指標為內容的多參數撥款公式,對如何公平、透明、有效地分配高教資源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等。以上這些分析,肯定了高等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的積極作用。對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國際比較,探討了高等教育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對高等教育與就業、經濟增長率、資源利用率、實際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結構等方面的關系進行了論證。這些研究使得對于高等教育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論證不再單單是種理論研究,而發展為有豐富內容的、有大量例證的、有說服力的論點。高等教育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論點在以上多種論證的基礎上逐步被確立,進而,教育投資是非生產性投資的傳統觀點從根本被。在此基礎之上,關于國民生產總值中教育投資的黃金配比問題的探討,得出了想要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必然加大教育投資的結論,教育投資對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社會資本理論對教育經濟學中關于經濟增長的闡釋
社會資本理論與教育經濟學的發展的息息相關,在現代人力資源觀要求教育經濟的研究中應注意社會資本的作用。在研究中,借鑒社會資本理論對人際關系、社團組織、網絡溝通以及規范契約等的研究,在教育經濟學研究中,教育對經濟的影響同樣也會因為教育對人際關系、各種組織、網絡應用等的影響而對經濟產生影響。所以,教育會促進社會資本增長,社會資本增長促進經濟增長的規律,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人際關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當今社會經濟環境下,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的全球化,構建人際關系的目的性會更強,更具有濃厚的投資色彩。因為在市場經濟下,各市場參與者都希望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而與各利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可以促成交易與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交風險。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而形成。社會資本理論正是吸收了組織行為形成社資本的觀點,通過各利益主體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增長。其次,群體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教育通過促進協同效應而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群體協同效應是指群體的工作效果不等于個體工作效果之和,可能大于個體工作之和,可能小于個體工作之和。教育可以使群體盡可能避免社會惰化效應而增長促進效應,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最后,網絡時代開創新的溝通橋梁、提高了人力資本收益,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F實教育的基礎上,通過網絡教育和網絡溝通,學校、家庭和社區網絡有意識的建設人際交流關系網,使虛擬網絡交流和現實社會交流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使人們能及時地抓住機會,個人的人力資本才能有效地產生收益。未來的環境多變,組織也具有多邊性,人們不斷地在虛擬的環境與現實的環境中交替尋找機會,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虛擬的人際關系也是尋找機會和及時把握機會的重要保證。
3.教育經濟學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教育經濟學作為教育學和經濟學的融合學科、分支學科,從兩個學科分別來看都比較重視研究過程中的實證研究,教育經濟學也不例外的采取文獻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統計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調查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運用于一般研究中,不僅如此,現今有部分青年研究者以經濟學計量模型為基準,對教育經濟學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實證研究。然而,綜合而言,我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方法仍不具備科學的體系及完善的應用方法。從研究方法來說,我國的研究者主要是運用現成的或略有修改的經濟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和實證分析;從研究數據來說,我國的研究只是簡單的輸入教育調查統計數據,然后對國外教育經濟模型做單一的驗證就得出相關結論。在選題意義不明確,課題設計無邏輯,研究步驟不清晰,理論和實踐關系無聯系的情況下,這樣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數據對教育經濟大環境有無適應需求,對教育經濟學科的問題研究有無使用價值都缺乏系統的科學的論證。同時,類似于研究方法上出現的問題也表現在研究內容,研究性質和研究主體上。具體表現為:研究內容較為重視微觀和中觀研究,而對重大實踐問題缺少前瞻性探索。研究性質比較重視實踐研究,而對學科基本理論的創新性研究不足。研究主體隊伍層次不斷提升,而專業研究隊伍的培養仍待加強。
三、關于我國教育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經濟學從無到有,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學術組織,設立了一批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培養了一批專業研究人員,不少研究成果也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各個領域風起云涌,日新月異,我國教育經濟學應不斷掌握最新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不斷發展進步,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其中,應更加關注教育經濟領域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加強學科自身建設、提高理論研究水平,以在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此,對我國教育學學科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探討和研究知識經濟興起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主要影響因素主要。一方面,探討知識經濟的內涵和本質特征。另一方面,探討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尤其是具有非凡使命和特殊貢獻力的高等教育學,必然會極大地豐富和促進教育經濟學學科的理論建設。靠投資和就業增加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然是會成為過去式的經濟增長方式,依靠技術和知識的投入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雖然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的知識可以通過改變生產函數本身來影響經濟發展的,但是將知識內化進入生產函數從而影響經濟發展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為了全面了解知識經濟,需要在傳統的經濟概念和研究方法之外有所突破。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應積極采用實證研究的分析手段,研究知識經濟在國外和我國發展的現狀,對我國知識經濟的現狀進行宏觀測度并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分析,將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課題。對知識經濟這樣一種還處于前期發展的經濟形態,尚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它的研究存在著一些先天的障礙。
2.積極研究高等教育對教育經濟學發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進一步深入探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我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巨大變革,經濟體制變革帶來了教育體制變革,教育體制的轉換直接造成傳統的計劃經濟價值觀念的摧毀,我國的特殊國情為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中國獨有的不可復制的實驗場地。在這樣獨有的基礎條件下,我國教育經濟學研究工作者應努力從改革的實踐中發掘出對教育經濟學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資料和普遍實踐經驗的資料,最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說。其次,高等教育財政是教育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領域,它既有研究的理論價值,也可以為政策制定提供必需的實證分析。研究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可能;研究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程度和速度、管理方法和成本;研究如何將教育經費以符合效率、公平的原則分配到各教育機構;研究在對高等教育進行成本補償的同時,如何進行高等教育機會的再分配、如何建立和完善學生資助系統,以充分體現受教育機會平等等,是迫切需要人們關注的研究領域。最后,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和收費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將更加受到個人教育需求的支配,而這種需求同時又與勞動力市場就業前景緊密相聯。教育經濟學可以對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和需要進行一些有益的前瞻性的分析,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及各種科類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可替代性進行探討。我們不能僅僅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投資的增加上,而進一步研究合理的教育投資結構以及有利于教育投資發揮作用的社會環境因素之間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強理論建設,營造活潑的學術氛圍,培育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派
改革開放30余年以來,我國教育經濟學通過不斷深化發展,學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就。但由于我國國家建設時期的特殊歷史原因,我國的教育經濟學存在理論體系發展緩慢,理論內容自創性不高,理論結構重復性強,理論框架受限制成都高等問題。其中,我國教育經濟學理論內容中有大量是從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經濟理論學習而來,我國教育經濟框架構建中對教育經濟領域熱點問題的闡述和說明都比較淺顯而且受國外教育經濟學體系束縛較深,總體來說關于教育經濟學的原創性研究深度缺乏且理論創新貧乏。改革開放后我國陸續出版的教育經濟學相關著作,內容均在伯仲之間,研究者個人獨到的教育經濟觀點嚴重缺乏,量與質的比例嚴重失衡即只見涼的增長不見質的飛越。以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了我國沒有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教育經濟學理論學派,缺乏學派意識。古有百家爭鳴,現代的研究缺少的就是大膽獨創,敢于挑戰權威,敢于創新的闖勁。沒有學派意識便沒有真正的學術爭鳴與創新,也就很難使一個學科真正成熟,偉大的思想只能在各種學派的爭論與實踐中產生。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經濟學領域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學術影響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以我國幾大教育部直屬的師范院校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校逐漸涌現出來。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我國不僅缺少真正的教育經濟學家而且缺乏在世界教育經濟學界的話語權,這都和我國沒有原創性創新性教育經濟學理論息息相關。由此可見,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必通過鼓勵學界百花齊放各抒己見,為培育一批具有堅定學術信念,并具有中國夢的學術團隊提供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讓他們的思想在不斷碰撞、共鳴中推動教育經濟學科向前發展。因此,只有加強教育經濟學基本理論體系方面的深入研究,系統梳理教育經濟學相關理論,深入總結學科建設的經驗和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才能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理論體系,引領學科走向成熟。
4.開拓研究視野,建設教育經濟學學科專屬方法論體系
本講分三小部分:
一、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主要內容;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含義,
三、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現實意義。
一、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主要內容教育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的定義,據日本《教育學用語詞典》表達,“是就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的經濟性作實際上的驗證和理論上的體系化的新的學科領域。
雖然,教育經濟思想的出現,人們可以追朔很遠。一在西方,有人追朔的亞當·斯密,在中國,有人追朔到墨子。但是,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創立,應當說還是近三十年來的事情。從國外有關教育經濟學的英文文獻的統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發展,1940年以前五十年代后期,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呈現,是有其時代背景的:一是日本和西德在戰敗的廢墟上,迅速恢復和發展,一躍而為世界經濟強國。這一奇跡引起了各國經濟學家們廣泛的注意和深入的探討,研究結果揭示,人力資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二是計量經濟學的進步,提供了定量的分析,證實了對經濟發展而言,人力資源的作用高于物力資源。
近兩年來,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在我國迅速興起,也是有其背景的,這就是黨重新確立了“在本世紀末實現我國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宏偉奮斗目標,并號召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道路”。在全黨廣泛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三十年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大家一致感到,由于長期以來左的思想的影響和束縛,教育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一直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其突出表現是,教育投資比例過低,·欠賬太多,造成教育與國民經濟之間嚴重的比例失調?!皩崿F四個現代化,科技是關鍵,基礎在教育”,“教育上不去,四化要落空”,這些精辟的論述引起了全黨的重視。與此同時,各工業發達國家關于教育與經濟關系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教育學家、經濟學家,以及在教育和計劃部門從事實際工作同志的濃重興趣。大家從各自不同的崗位出發,努力尋求和探討教育和經濟的內在關系。一支我們國家的教育經濟學研究隊伍逐步地形成了,并在日益擴大著。
我國的教育經濟學,雖然是一門引進學科,但它決不是造搬,而是以為指導思想,以馬列主義、思想關于教育和經濟的科學論述為理論基礎,從我國實際出發,在認真吸取國外教育經濟學研究有益成果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經濟學。
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經濟學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它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社會主義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研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在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一一教育部門所表現的性質、作用的特點。為了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國家從財政總支出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投入熟練勞動少.力擴大再生產,我們的教育經濟學就是要研究這個“一定比例”的科學確立及其合理流動。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研究社會主義教育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探討社會主義教育與經濟之間的客觀規律。
社會主義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任務和內容,就其主要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l。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經濟規律,研究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既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現代化建設的直接內容,從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來說,從建設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強國來說,教育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首要任務。
2。根據馬克思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學說,研究教育投資,教育投資的經濟效果。教育投資,傳統的觀點認為是一種“消費性投資”,這是導致長期不重視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教育投資是用于“勞動力再生產”的生產性投資。大量實踐表明,它是一種比單純物質、設備投資更重要的生產性投資。教育投資是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歸根結底,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教育投資在國民總支出中應占多大比例,是由客觀規律所決定的,這個規律既反映了經濟對教育的需要,也反映了教育必須和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
教育投資的經濟效果,也就是教育投資的利用率問題。在我們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怎樣科學地使用有限的資金,使它為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務,確實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課題。優越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為我們取得最佳經濟效果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但是,要真正實現最佳經濟效果,還需要我們認真地按教育與經濟的客觀規律辦事。
3.根據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研究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作為制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理論依據。進行人才予測(包括數量、質量和規格予測)是制訂教育規劃和科學管理的重要基礎。人才予測要立足子經濟發展的遠景規劃,要從未來生產部門對人才的需要來決定今天的教育規模、教育投資??茖W地進行人才予測,進行現有教學能力的測算,找出它們之間的差距,作為教育投資重點投放部分,這是教育經濟學的又一重要任務。
當然,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內容還有許多,我們所例舉的三個方面是其最主要的,與高等教育管理聯系最密切的方面,其他方面在以后的論述中也將涉及。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內容
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管理,是一門包括范圍很廣、內容十分豐富的科學。幾十年來,隨著我們黨所領導的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從成功和挫折中我們逐步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管理經驗,可以說,形成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管理學的條件已趨于成熟。目前,上海市和一些省外的高等院校已在著手此項工作。本講座不準備涉及高等教育管理的一切方面,僅想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高等教育管理的有關方面。
關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內容,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廣大教育管理干部也基本上是兩部分人。一部分是各級政府機關從事教育管理的干部,這一部分人相對來說,與宏觀管理關系緊密些;另一部分是大學的管理干部,這部分人相比較而言,與微觀管理聯系更直接些。
從宏觀來看,高等教育管理包括兩個大方面:一是黨的方針、政策管理,這是管方向、竹路線的,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大學區別于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例如,嚴格遵循“四項基本原則”,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執行中央關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以保證我們培養的人才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二是事業計劃竹理,這是管事業發展的規模、速度和規格的,它是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所決定的。例如,①高等教育怎樣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②高等教育應當與中、小教育形成怎樣的比例最合理;③普通高等教育與各種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怎樣協調發展;④應當建立怎樣的專門人才涕隊,即高等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中等專業教育應當確立什么樣的比例關系等等,也就是說,我們應當立志探索怎樣建立最佳經濟結構中的最佳高教結構。
從微觀來看,高等教育管理就是一所大學的管理。大學工作千頭萬緒,但主要還是沿著三條線展開的:一是思想管理,這是保證黨的教育方針得以貫徹,保證人才的質量標準之一一一思想素質的根本環節。它包括:黨委領導、黨團建設、黨團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教師的“為人師表”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研究、青年心理學研究。二是教學、科研管理,這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也是保證人才質量另一標準一一業務素質的關鍵環節。它包括: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實驗室管理、圖書館管理、電教管理等,其中,教學和科研管理又可以分為:一般教學管理、尖子教學管理、師資管理、‘、診籍管理及教學、科研管理干部的業務管理。三是后勤管理,它是為教學、科研第一線服務的重要環節。后勤工作好壞,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科研的質量和水平。它包括:財務管理、基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主要是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等。下面,是我們所談論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示意圖:
三、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現實意義
建囚三十二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以一九四七年(解放前高等教育最高年份)一與一)L/又O年相比:學校數由207所發展到675所,增長2.3倍;學生數由15.藝萬人發展到114.4萬人,增長6.4倍;研究生數由424人發展到2。16萬人,增長了5。倍,校舍面積「!J340萬平方米擴大到4090萬平方米,增長了11倍,教師由1.69萬人發展到?4.69萬人,J曾長了13.6倍,其中正、副教授由9330人增加到1.66萬人,增長0.8倍;講師郵426人增加到11.17萬人,增長31.6倍;助教由4184人增加到6.6萬人,增長14.8倍。中等專業教育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以一九四七年(解放前最高年份)與一九八O年相比,學校數由1626所發展到3069所,增長了0.9倍;學生數由38.3萬人,增加到124.3萬人,增長2.2倍,教師由2.9萬人增加到12.9萬人,增長了3.4倍。職工高等教育也有了相當可觀的規模,八O年生37。6萬人,在校生總數155.4萬人,教師3.49萬人。據統計,三十二年來,我們的普通高等教育共培養了317.8萬畢業生;職工高等教育共培養了33。6萬畢業生,中專共培養了579.8萬畢業生,共計息30多萬人。這930多萬高、中級的專門人才目前正活躍在我國四化建設的各條戰線上,特別是五、六十年代培養的畢業生,經過一、二十年實際工作的鍛煉,絕大多數已經成為我國科研和生產的骨干力量。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在過去的工作中,由于對教育和經濟之間客觀規律認識不足,工作中存在著不少的盲目性。例如,一九五八年前后,高等教育大發展,紅專大學數直線上升,一個省辦起一百多所大學,并提出“十五年普及大學”,顯然,良好的主觀動機脫離了經濟所能提供物質條件的可能性,所以不得不一轟而起,再一轟而散,但這一__L一下就已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再如,我們的專業設置,許多是“三十年一貫制”,這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興學科大量涌現的形勢下,是罕見的,這也是一種盲日性。還有,一所大學經費基數一旦確定,年年如此,招多招少,毫不棺干,這又是一種盲目性。
總而言之,由于長期以來左的思想影響,加之對教育的客觀規律缺乏認識,在我們的工作中存在著許多盲目性,特別是“”中又遭受、“”的瘋狂破壞,使得我們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出現了許多方面的間題。分析其中一些最主要的問題,如教育一與整個國民經濟失調問題;教育內部結構失調問題乙多育自身還存在的用錢不當問題等等,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問題,既屬于高教管理問題,,又屬于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問題。這就激起我們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研究高教管理的興趣。
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建立教育和經濟協調關系。教育的發展需要依賴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教育的發展,又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智力的物化(如工具改革等)有力地促進生產發展。教育和經濟之間有一個內在的、必然的聯系。一定發展階段的經濟,必須有一定規模、規格的教育與之相適應,否則經濟的發展就要受阻礙。這里有一個客觀規律在起作用。為了使我們計劃管理更科學,就必須逐步認識并駕駛這個規律,教育經濟學正好在這一點上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第二、有利于建立教育內部的協調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生產部門對勞動者智力結構的要求是有其內在規律性的。目前,總的趨勢是,隨著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要求高級專門人才的比例越來越大,但究競多少適宜,·要視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定。這就要求,教育內部的結構必須與該階段生產發展要求相一致。并不是說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而是要求高、中級專門人才,以及尖端人才之問有一個合理的比例,才能使他們各得其所。確立這一合理比例,是高等教育科學管理的使命,也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課題。
一、傳統教育經濟學的體系特征
西方歐美教育經濟學的學科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人力資本理論和價值理論基礎之上,把教育作為可以帶來價值增殖的邏輯起點,因此,它的整個體系結構是以“投資一生產一利潤”過程為系統,把教育過程與物質生產過程作為一個過程來考慮的。在這種構建思路的指引下,除學科基本問題的探討外,他們確定的學科核心體系一般是由教育投資、教育經濟效率、教育經濟收益等內容組成。教育經濟學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如沃爾什、舒爾茨、丹尼森、韋錐、布勞格、希恩、薩卡羅普洛斯等,他們的教育經濟學研究基本上都是這種體系。有學者對西方教育經濟學研究內容進行了專門的統計比較,如下表所示:我國臺灣學者林文達、蓋浙生等所出版的《教育經濟學》大學用書,與西方體系基本上是一致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具體材料的不同,他們提供了大量臺灣本土的研究數據。此外,個別內容也有作者的創新。林文達著作增加了“教育市場”一章,分析了教育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性以及政府的干預特征。蓋浙生用“教育生產力”概念分析了教育效率的問題。
我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經濟學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根據國家圖書館數據統計,自1980年我國第一本教育經濟學問世以來,各種普通教育經濟學著作:即不包括高等教育經濟學或職業教育經濟學)已多達30余本。但是,在這種出版繁榮的背后,我們也感到學術創新的不足,研究內容甚至數據資料都比較一致,學科體系沒有形成突破,更沒有關于這種體系結構的邏輯解說。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所出版兩本教材為例(靳希斌,《教育經濟學》,第三版,2005;范先佐,《教育經濟學》,1999),靳希斌著作包括緒論共十六章,增加了“教育服務與教育服務貿易”和“教育產權和學校經營”等特色內容;范先佐著作共十三章,增加了“學生資助制度”和“教育發展戰略的選擇”等特色內容。應當說,這些內容都豐富了教育經濟學的研究。但是,它們在教育經濟學體系中居于何種位置,換言之,何以成為了教育經濟學的內容,與其他章節的邏輯關系如何等,書中并沒有清晰的體現或明確的說明。
二、教育經濟學學科性質分析
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已經取得了基本的共識,但具體的學科組織體系仍有很大的差異。這當然并非要求學科體系形成一致,但是,對于當前所出現的認識分歧,我們也應有基本的判斷。其產生分析的主要原因,除了作者個人的學術偏好之外,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對這門學科的性質認識存有分歧,由此而導致研究問題的分野。
對于教育經濟學研究對象認識的不同,也反映了人們對其學科性質認識的差異。由于教育經濟學處于經濟學與教育學的交叉中,所從事研究的學者既有經濟學界的,也有教育學界的,所以,在學科性質上也就有不同的立場。大體上有經濟學立場者、教育學立場者與綜合論者。
其一,經濟學立場者認為,教育經濟學屬于經濟科學體系中的一個新領域,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可稱之為部門經濟學,如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他們側重于從經濟角度出發,用各種經濟理論來解釋教育現象、預測教育發展、尋找解決教育問題的辦法。
其二,教育學立場者認為,教育經濟學是教育學科群中的新興領域,是一門新的教育學科,通過借助于經濟學的研究而促進人們對于教育學的認識,推動國家的教育投資與學校效益的提高。《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1985)將其列為教育科學分支學科之一,解釋為是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資及其經濟效益的一門學科。
其三,綜合論者認為,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既不是嚴格的部門經濟學,又不是規定的教育科學,具有多學科交叉的屬性,人們從不同立場所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更有益于學術的發展進步。確定教育經濟學的學科性質,應該從學科的全部內容出發,視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
實際上,關于教育經濟學學科性質的分歧,其實質并非是成立或者不成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何為”的目的性問題,是人們對認識標準分歧的反映,即如何來認識一門學科的性質問題。我們認為,教育經濟學表面上具有更多的經濟學屬性,這是因為它更多地要借助于經濟學的研究方式,但是,借用的目的恰恰是為教育的改革發展服務,其宗旨又回歸到教育學領域,是一門源于經濟學而回歸教育學的這樣一門交叉學科。若從其學科的目的論考察,我們認為,它更應該體現教育學科的基本性質,是教育學的基本學科?;蛘哒f,作為經濟學科的分支,教育經濟學并不足道,但作為教育學科的分支,它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學基礎,是該專業學生的必學領域。
三、“五位一體”的板塊體系建構
總的來說,早期的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內容相對單一而顯得單薄,主要是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論述教育的投資與收益問題。后來教育經濟學的內容雖有豐富,卻又陷入章節凌亂的困境,缺乏內在邏輯的一致性,缺乏內容的概括性。
我們立足于為教育發展改革服務的教育經濟學立場出發,在充分借鑒經濟學研究方法與成果的基礎上,認為該門學科的體系已經比較豐富,根據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學術原則,整體可形成了“五位一體”的板塊結構體系,即以“教育經濟原理”為主干、以“教育財政”和“學校校能”為實賤兩翼、以“學科概論”和“教育發展”為前后支點,形成了從理論到實賤渾然一體的嚴密邏輯體系,這就是(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原理(人力資本)——投資——效能——發展”這一基本思路(作為這種體系的創新嘗試,楊克瑞所著《教育經濟學新論》已于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具體的基本內容與邏輯關系是:
(一)學科概論篇
學科的性質、研究對象以及方法范式的確立,是一門學科發展的前提問題,也是對該門學科體系建構的學科論基礎。教育經濟學的學科建立,首先應在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等方面明確自己的特殊性,并擁有確定的研究方法。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說明,構成了學科概論的核心。此外,關于這門學科成長的學術思想歷程,也是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一門學科的歷史研究,既是對前人研究的尊重,也是一項基本的文獻綜述,學科發展的基礎。這樣,學科概論部分的闡述,是該門學科研究的切入點,而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
(二)教育經濟原理篇
經濟學的研究是從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矛盾發展為邏輯展開,這同樣是教育經濟學的邏輯起點。但是,教育經濟學的需求首先是從教育的社會需求展開,從分析教育與社會經濟二者的基本關系分析入手,通過實證的分析,揭示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而確立了人力資本理論,構建了學科的獨特理論基礎。教育的經濟功能蘊藏在社會的勞動力之中,它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或各種專門技能,通過勞動者的就業,即現實中的生產過程而實現。因此,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需求與供給、教育就業等問題構成了教育經濟的基本原理篇章。
(三)教育財政篇
教育投資的理論研究構成了教育經濟學的核心,甚至成為該學術研究的重要使命。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就意味著必須重視教育的投資戰略,這就需要對教育投資的標準、內外結構比例、教育投資的效益等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才可得出科學的決策。教育財政問題的研究,既要注意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的教育投資問題,也應重視國際比較問題。此外,教育投資的具體途徑又是多樣的,既可以直接舉辦教育機構,也可以通過資助受教育者的方式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學生資助在世界各國通常也為教育財政問題的基本內容。
(四)學校效能篇
對于學校辦學效能的重視,正是教育學與教育經濟學聯姻的重要成果。這是因為,無論何種性質的學校,其活動本身都以經濟運行為基本內容,體現了資本的投入與產出,如何提供學校的辦學效益,也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教育效能觀的確立,首先必須明確教育的產權及其性質,這首先需要對教育制度有全新的詮釋。在此基礎上,具體展開分析學校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問題,諸如產學合作、教育融資以及相應的教育成本控制問題等,從而構成了相對獨立的教育效能篇章。
(五)教育發展篇
經濟學對教育的啟示,不僅僅在于學校發展的微觀方面,更重要的還在于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的宏觀發展。教育發展問題作為教育經濟學的一個獨立篇章,人們對此往往會有爭議的。特別是將教育經濟學視為經濟學立場的學者,更不會重視這部分的內容,他們認為:“教育經濟學主要是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發展的規律,研究教育領域中經濟投入和產出規律的科學。”3]
四.教育體制改革的若干原則建議在論述了教育哲學與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之后,似乎可以討論教育體制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則了。這些原則大致有三:contestability,accountability,publicity,依次展開如下。第一個原則(contestability)是‘競爭性原則’。這里我沒有使用英文‘competition’,因為后者通常指‘市場競爭’,而'contestability‘自從1980年代被波墨爾(William Baumol)引入經濟學領域后,不僅包含市場競爭,而且泛指在政府規范下的各種競爭方式。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它的道德發展的目的,它的道德目的所涵蓋的人文內容,往往不是通過市場競爭方式就可以提供給社會的,這也是教育的精英主義學派(elitism)得以立足的道理。但是由于政府能力的限制,由于上述的教育的諸投入方面所包含的不確定性,還由于政府官員出于私利而濫用職權的可能性,完全不依賴市場力量的社會很難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事實上,在大規模公共教育制度興起之前的漫長時期中,西方社會的教育主要是由市場提供的(Coulson,1999)。中國社會傳統的教育方式,由于規模較小,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個性化‘的教育,當然,也基本上是’精英化‘的教育。這種傳統教育方式難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隨著中國社會近代以來逐漸步入’轉型期‘,這一教育方式便越來越難以適應資源高度稀缺的發展經濟的社會的教育目的了。代之而起的,在中央計劃的社會主義體制下,是大規模公共教育方式。但是這種大規模教育僅僅適應了中央計劃的人力資源配置要求,它無法突破上述的’政府能力限制‘、’各種要素投入的不確定性‘、’官員瀆職行為‘所構成的困境。中國近代教育體制實驗的寶貴資源來自1920-1930年代和1980-1990年代這兩個不長時段內涌現出來的各種民辦教育方式。民辦教育,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其最大的體制優勢在于’競爭性‘。一個眾所周知的自由市場學派的政治經濟理論家們反復論述過的基本原理是:關于資源有效配置的信息在人群中的分布越是離散,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就越是要求自由競爭。換句話說,競爭是”少花錢,多辦事“的最佳途徑。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自由市場學派的看法是:自由競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主動精神,從而實現每個人的健康發展。這是諾貝爾經濟學家貝克爾(Gary Becker)的看法(汪丁丁,1998),令人驚訝地,這也是康德的看法(《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以競爭方式提供教育服務,要求教育機構具有盈利性質。不允許追求利潤,就難以激發民辦教育機構節約成本和提供高回報率的教育服務的積極性。言’利‘的好處在于通過’斤斤計較‘而尋找最適合個性發展的規模教育的途徑。因此,言利,’義‘亦在其中。但是必須指出,在非正常的市場情況下,競爭方式可以導致比計劃方式效率更低的資源配置效率。這引導出下面的第二個基本原則---accountability,我譯做’責任計量‘。這一原則強調兩件事情:(1)教育標準的確立,(2)按照事前確立的標準計量和監督教育機構的責任。沒有教育標準,競爭性可以演變為’粗制濫造‘。尤其在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主要是對’文憑‘的信號功能的需求的情況下,競爭性教育機構可能演變為以競爭性成本和價格出賣文憑的機構。但是另一方面,已如上一節所述,標準的確立,本身就是一個演進過程,需要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經濟的規模效益之間反復權衡。于是比較穩妥的辦法是,先確立一套’最低標準‘,凡不能達到或違背了最低標準的教育機構,應當受到懲罰或予以取締。在最低標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確立’指導性標準‘,允許教育機構通過提供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服務分享其中的市場利潤。顯然,在轉型期社會里,不論是’最低標準‘還是’指導性標準‘,都應當適時加以調整,因為標準與利益只是整個社會博弈過程的階段性結果。最后一個原則,’publicity‘,直譯為’公共性原則‘。它強調整個教育過程的公共性,包括教育的目的、內容、體制、標準、責任、利益分配、權力監督等等,都必須是面向公眾的,必須是為了公眾的和由公眾監督的。為此應當鼓勵新聞輿論對教育的監督(并且至少在這一點上提倡新聞自由),鼓勵公民以個人身份參與、查詢、和監督一切教育機構的行為(并且至少在這一點上使政府部門的’文牘主義‘服從公民的’知情權‘),鼓勵公眾討論和關心教育問題并且進一步改善社區的教育環境(社區自治,專家負責,政府督察)?!∥澹喍痰慕Y語盡管有第二節所述的作為過程的教育的基本困境,我認為,作為過程的教育理論仍是最切合教育現實的理論之一。這一理論的幾個主要源流是(參見汪丁丁,2000e):(1)米德的”自我認同理論“(Mead,1964);(2)哈貝瑪斯的”交往行為理論“(Habermas,1992);(3)布魯墨的”符號交往理論“(Blumer,1986),以及,(4)伽達墨爾的闡釋學。與上述教育理論有內在聯系的,是我所謂’觀念經濟‘的研究成果(汪丁丁,2000c,2000d,2000e,2000f)。這些’新經濟‘研究的初步成果很容易被推廣到教育經濟學中,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的第三節的內容。最后,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若干原則,是在觀察了1980年代以來尤其是本世紀末年各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爭論和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轉貼于
參考文獻:
John Abbott,1998,”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 A Challenge to Redesign Education Systems to Fit the Needs of a Learning Society“,《The American Administrator》,January 1998。John Abbott,1999a,”learning to go with the grain of the brain“,《Education Canada》,Spring 1999。John Abbott,1999b,”constructing knowledge, reconstructing school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November 1999。
Jean Baudrillard,”pataphysics of year 2000“,translated by Charles Dudas,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2。
Herbert Blumer,《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Georges Canguilhem,《Ideology and Rationality in the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s》,MIT Press,1988。
Andrew Coulson,《Market Education: The Unknown Histor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9。
The Education Trust 2000,”a proposal to 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in 21st Century Learning Innitiative,homepage 2000。
Education World,2000a,”the debate over class size, part I: class size does matter!“,Education World the Administrators homepage,2000。Education World,2000b,”the debate over class size, part II: the critics have their say“,Education World the Administrators homepage,2000。Education World,2000c,”are smaller classes the answer?“ Part I,Education World the Administrators homepage,2000。Education World,2000d,”are smaller classes the answer?“ Part II,Education World the Administrators homepage,2000。
Denise Egea-Kuehne,”neutrality in education and Derrida's call for ’double duty‘,“《Philosophy of Education》,1996。
Linda Elder and Richard Paul,2000,”universal intellectual standards“,the K-12 Library,www。criticalthinking。org。
ERIC,2000,”policy report: can school districts capitalize on the benefits of smaller classes?“ homepage,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Education · University of Oregon。
Michel Foucault,1978,”interview with Duccio Trombadori“,translated by R?!ames Goldstein and James Cascaito,”Remarks on Marx“,New York: Semiotext,1991。
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The National Interest,Summer 1989。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Avon Book,1993。
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2nd ed。,English translation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London: Sheed and Ward,1975。
Howard Gardner,1991,《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Basic Books。Howard Gardner,2000,”an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and values“,talk delivered in Tokyo,May 21,2000,at the Symposium of the Tsuzuki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Fund。
Jurgen Habermas,《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 Philosophical Essays》,MIT Press,1992。
HEROS,2000”class size research“,Heros homepage,class size research。htm。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Dominique Lecourt,《Marxism and Epistemology: Bachelard, Canguilhelm, Foucault》,translated by Ben Brewster,London: New Left Books,1975。
George Herbert Mead,《Selected Writings》,Indianapolis,Bobbs-Merrill,1964。
Richard Paul,”critical thinking: basic questions and answers“,《Think》,April 1992。Richard Paul,2000,”content is thinking; thinking is content“, Ron Ritchhart,2000,”mental models,instructional valu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ntellectual character“,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Project-Zero Research Report。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0,”class size reduction program“,class size@ed。gov。
勞凱聲,2000,”業師易得,人師難求:教師怎樣才稱職?“《中國教育報》2000年10月7日。
李建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體現時代精神“,《中國教育報》2000年10月20日。
宋曉夢,2000,”關注教師發展,改進教師培訓?!啊豆饷魅請蟆?000年9月21日。
《天津日報》,2000年9月12日,”小學小班化教育在國辦校中悄然展開“。
鄭金洲,2000a,”’創新‘四題“,《人民教育論壇》”課程論壇“主頁文章,http://www。pep。com。cn/kechengjcyjs/index。htm。鄭金洲,2000b,”審視’創新教育‘“,《人民教育論壇》”課程論壇“主頁文章,http://www。pep。com。cn/kechengjcyjs/index。htm。鄭金洲,2000c,”創新能力培養中的若干問題“,《人民教育論壇》”課程論壇“主頁文章,http://www。pep。com。cn/kechengjcyjs/index。htm。
《中國教育報》2000年10月13日,”明年全國十八省市參加’3+X‘改革“。
汪丁丁,1995,《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汪丁丁,1996,”中國經濟的特質“,收入自選集《直面現象》,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汪丁丁,1998,”汪丁丁與貝克爾教授的談話“,收入汪丁丁編《制度分析基礎閱讀材料》,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2000年。汪丁丁,1999,”啟蒙死了,啟蒙萬歲!“《戰略與管理》,1999年1期。
汪丁丁,2000a,”知識,為信仰留余地“,《讀書》,2000年2月、3月。
汪丁丁,2000b,”寫在歷史邊緣“,《財經》,2000年千僖年特刊。
關鍵詞:教育;經濟學;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185-02
一、 教育經濟學的成熟以及宏觀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經濟學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其基本標志是人力資本理論的成功。厲以寧(1984)認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在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研究智力投資的經濟效果的科學”;或者,“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智力投資的社會經濟功能和經濟效果的科學”。邱淵(1989)則認為:“教育經濟學從教育具有經濟性能的角度來觀察教育事業的全過程,它把教育過程同時當作一個經濟過程來看待,從教育與經濟之直接關系中來研究教育經濟性能的客觀規律性”;“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教育工作的經濟功效及其經濟條件的學科”。全國教育經濟研究會編寫出版的《教育經濟學概論》(1983)指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與經濟相互關系及教育領域內經濟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具體地說,教育經濟學是通過研究教育與經濟的相互作用,從勞動者的智力水平與教育訓練關系的角度,從科學知識延續、積累、發展與教育關系的角度,來闡述教育對社會生產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作用。”
由上述對教育經濟學研究對象和范圍的界定可以看出,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成熟的教育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部分:一是宏觀教育經濟學主要研究教育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經濟關系和相互作用的規律;二是微觀教育經濟學主要研究教育領域自身的經濟現象及其規律。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到來時,我國教育界和理論界已經對教育是一種基礎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產業達成了共識。于是,研究教育產業與社會經濟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就是宏觀教育經濟學的對象和任務,而研究教育產業自身的經濟現象及其規律就是微觀教育經濟學的對象和任務。在宏觀教育經濟學的體系結構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有條件和功效兩個方面。教育的經濟條件是指教育的可用經濟資源,也即經濟對教育的投資,體現出教育對社會經濟的依存性或社會經濟對教育的制約性。教育的經濟功效是指教育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或收益,也即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體現出教育對社會經濟的促進性或社會經濟對教育的依存性。教育與經濟的相互作用關系如圖所示:
在微觀教育經濟學的體系結構中,教育的投入產出關系、即教育投資的產出水平也即教育產業和教育過程的經濟效率或經濟效益是核心。用計量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要研究教育投資的成本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教育的經濟效益
1.教育經濟效益的定義和內容
宏觀教育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是教育的經濟效益。教育的經濟效益是指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勞動能力和素質,提高整個社會的知識總量和科技文化水平,從而在物質生產部門取得國民收入的增長;上述國民收入增長額在扣除用于教育和培訓的全部經費之后得到的余額或純收益,即是教育經濟效益的量值。
教育經濟效益的概念表明:教育投資并非單純消費性、福利性投資,而是與物質資料投資類似,甚至效益更大的生產性、建設性投資。
教育的多重(社會、經濟、文化等)功能(作用、職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教育的多重效益??傮w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精神上的效益:在人類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功能;二是物質上的效益:在人類物質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功能。
教育的經濟效益又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社會經濟效益:經訓練的勞動者,在社會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社會創造更大的作用,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增加國民收入;
二是個人經濟效益: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個人能得到更多的勞動報酬。
2.發揮教育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
(1)教育發展應與經濟發展協調適應。各級各類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應同經濟建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適應,兩者在數量上要協調發展;教育的層次、專業結構要和經濟部門的增業、行業與人才需要結構相適應。
(2)教育質量應有保證:各級各類的教育成果應達到教育目標、確保質量合格。
(3)要有配套的專門人才和勞動力使用管理制度和正常的經濟建設環境:如干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人事管理制度、勞動工資制度、正常的生產秩序、飽滿的生產任務等。
3.教育經濟效益的特征
(1)間接性。教育過程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教育過程首先培養人才和勞動者、開發智力、創造和傳播知識、科技文化,然后由經過教育和培訓的人才和勞動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創造經濟效益。
(2)遲效性。教育的經濟效益要等教育過程結束后,接受教育和培訓的人才和勞動者進入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后才開始創造和產生出來。
(3)長效性。教育和培訓的人才和勞動者將在他們的畢生中不斷創造和產生經濟效益,因教育而創新的社會知識總量和科技文化也將對社會經濟建設產生長期的經濟效益。
(4)多效性。教育既通過其培養的人才和勞動者,也通過其創新和傳播的社會知識總量和科技文化多主體、多層次、多渠道、多維度地創造和產生經濟效益。
(5)綜合性。勞動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創造和產生的經濟效益總是同其所受的全部教育和培訓,以及自身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經驗的總和有關,即永遠是一種綜合的結果。
三、教育經濟效益的計量
1.教育經濟效益計量上的復雜性和艱難性
(1)勞動生產者因接受教育和培訓而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于上述種種特征而變得不易計量;
(2)與勞動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相比,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對物質資料生產的貢獻更難計量;
(3)因教育和培訓而創新和傳播的社會知識總量和科技文化水平對物質資料生產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易計量;
(4)存在其他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如社會精神文明水準、職業道德水準、人口控制和健康水平等。
2.教育經濟效益的計量指標
(1)勞動生產率的增量
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質就是提高勞動力的質量:知識、技能;智力、能力、開拓性、創造性;道德品質、責任性、作風紀律等。
直接相關指標類:生產定額完成率;產品質量合格率等。
積極條件間接相關指標:先進生產(工作)者比例;技術水平或等級比例;掌握新工種、新技術、新工藝速率;合理化建議與技術革新的數量及價值比等。
消極條件間接相關指標類:事故率;生產工具、設備損壞率;成本(原材料、能源)消耗率等。
(2)國民收入增量比
這是國際上較流行的考核和計量教育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用報告期和基期比較,考核在某一歷史時期的國民收入(全部凈產值)增長額中,由于國民教育水平(程度)的提高所作的貢獻占有的比率。
(3)教育投資(費用)收益率(回收率、回收期)
考核和計量教育經濟效益的又一綜合指標,但有較多爭議。
Discussing about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Education
CUI Jia-shan
(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 League,Harbin 150001,China)
關鍵詞:外語磨蝕;教育經濟學;反思
外語教育經濟學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拓展于90年代(許其潮,1999)。將“語言與經濟”的思想運用于外語教育,主要是考慮到,外語教育“熱”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各類外語學習培訓機構的誕生,各類外語學習資料,各類外語學習活動等。外語學習途徑的多樣化證明外語學習的消費市場是巨大的,在筆者的調查問卷所收集的信息中顯示:不僅僅是因為外語是高考的主要測試項目,外語對于提升找工作的概率,以及出國留學而言都是必要的技能。從學生的長遠規劃而言,大部分的家庭都會盡全力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外語是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
一、外語教育是對人力資本生產的一種經濟投資
從外語教育經濟學理論的角度分析,人們對于外語學習的狂熱和消費,主要是因為看重外語帶來的效益。很多家庭甚至讓自己的子女從小就學習外語,期待學成后的經濟效益。不僅僅能在學校里面領先其他學生的英語水平而且能夠的畢業后找工作是作為一項國際性的工作必備技能。另外,英語也可作為一項特長來培養,實現一舉多得的可觀效益。從目前在英語學習市場所做的初步調查中獲悉,外語學習培訓項目的收費相對于其他學習科目要高出1-1.5倍,但是報名的人數依然不減。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中的英語學習資料,外語原版教材以及多媒體學習資料的銷售數量同樣相當可觀。初步統計顯示,在所有科目學習中,外語學習依然是投入最多的。
二、外語本身的工具屬性
外語本身既是人力資本,又可以作為人力資本用于補充和取代其他類型的人力資本。補充則是指人們通過通過外語這一交流工具學會其他知識和技能來服務于雇主、家庭和社會,從中獲得新的工作技能;取代是指人們直接利用自己不斷完善的語言知識技能來從事與語言有關的工作而獲得生存資料,如語言教學或是語言翻譯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在融合,對于人才的要求在逐步提升。語言是交流和工作的基礎,多種語言技能能夠幫助人才彰顯自己的價值,同樣也是實現人力資源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手段。對于人力資本的投入同樣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投入,與很多家長的培養理念正好相符合。
三、外語的經濟價值有高低之分
外語經濟的價值高低取決于該語言在各種任務,各種職業和部門活動中的使用程度和廣度,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對該語言的供求法則的支配。簡單來說,只要外語能力在勞務市場上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需求,就會取得不同的經濟效益。英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同樣是世界上使用廣度最大的語言,使用人數同樣很龐大。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英語學習者,因此消費市場同樣很大。
四、磨蝕理論對于外語教育經濟學的影響
語言磨蝕是指語言學習的逆過程,海量的語言學習資料及培訓機構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語言學習費時低效的現狀。語言學習主要面對的問題是,語言知識的遺忘。從頭腦詞庫中經常出現提取詞匯困難或是提取失敗,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語言磨蝕因素的影響。觸發語言磨蝕現象的條件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曾出現長期停止語言學習或是語言知識的輸入,目前已經探明的語言磨蝕影響因素一共有七個。分別是:磨蝕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年齡,外語習得方式,社會情感因素和讀寫能力。在語言學習中注意這7個因素后,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以科學的理論來提升語言學習的效果,進一步提升語言學習的能力,增加語言技能的抗磨蝕性,使得語言內化為自身的技能,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價值。
五、結束
根據外語教育經濟學的觀點,把外語學習者在學校教育或是培訓機構中獲得的外語能力看成一種“商品”,把學校的外語教育過程看成是“商品”,把學校的外語教育過程看成是“商品”的生產過程,把外語的實際運用看成是“商品”使用,來分析我國當前外語教育帶來的經濟效益,預期的結果則非常不理想。這主要表現在國家,學校,家庭,社會等在外語的教與學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收效實在是與之不成正比,收獲甚微。雖然,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但如果僅從外語磨蝕的角度考慮,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只考慮在外語學習上投入巨資,卻忽視了外語能力的終身學習制度,其實外語能力實質上就是人力資源,外語學習是“期貨”一類的交易方式,學習過程短,一次性投入大,累積投入小,短期收效明顯,外語能力的保持過程長,一次性投入小,累積投入大,長期效益明顯。因此,語言是需要終身維持所需水平的,時代在發展,語言也在發展,新的詞匯及表達方法的投入也將會影響到語言的輸出,從情感層面衍生出更多的學習主動性配合科學的學習和維護語言技能的方法才能保持長期有效。語言學習應該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外語學習的方式和最終的考察體系都是能夠促進英語學習者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蔡寒松,周榕.語言耗損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4).
[2]倪傳斌,劉治.二語習得與磨蝕的基本目標水平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5).
[3]鐘書能.語言流損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3(1).
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已經成為本屆政府促進經濟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之一。京津冀高校法學教育一體化應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高等院校法學院系作為標本,從實證角度對三地法學教育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構建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學教育一體化機制。對區域內高校法學教育一體化機制的構建,首先需要對相關理論知識有所了解。
一、教育經濟領域的研究
(一)國外研究
西方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互動關系的研究由來已久。亞當·斯密首次把人的經驗、知識和能力視為國民財富的主要內容和生產要素。李斯特認為“培養和促進教育、宗教、科學、藝術的人的精神活動具有生產性”。馬歇爾指出“資本大部分是由知識和組織構成的?!瘪R克思、恩格斯也指明教育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為揭示教育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世紀70年代,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的西方教育經濟學受到了挑戰,出現了由邁克爾·斯潘思和思羅等為代表的“篩選理論”、由多林格和皮奧里為首的“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和鮑里斯與金梯斯的“社會化理論”等學說。總體而言,西方教育經濟學研究在廣度、深度上有一定發展,對教育成本及分擔、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教育個人收益率,以及政府對學校撥款方式、教師供求及工資等問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專門針對高等法學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的研究則較少。
(二)我國研究
我國教育經濟效益研究一直未受重視。直到改革開放之后,該項研究才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此后翻譯出版的一批國外名著(《教育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等)使人們了解了西方和東歐國家教育經濟學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領域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舒爾茨把資本分為物質和人力資本,計算一定時期內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資本存量和教育資本收益率來測量教育的經濟效益。丹尼森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進人力資本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的研究也逐漸開始。張光斗(1998)提出必須堅持發展高等教育和經濟建設,加強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結合與合作。劉賢龍(1998)提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應當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羅海豐(2004)指出高等教育要針對經濟發展的現有水平,更要面向未來,實現高等教育的區域化發展。此后,我國學者主要從高校規模效益、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高等教育投資比例和高等教育外部效益四方面對高等教育發展進行研究。從現有成果看,我國學者對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且以定性分析為主。
總體而言,國內外學者均較少專門就高等法學教育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細化研究,更多是從宏觀的視角探討相關問題,并已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基礎。
三、京津冀高校法學教育協同發展的意義
高等法學教育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法學教育資源也根據各自主體功能區的劃定進行配置和流動。構建京津冀法學教育一體化機制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部署的實際舉措,是教育者和學生交流思想、合作共贏、共同促進法學理論和教育事業繁榮發展的實際舉措。全面提高京津冀高校法學教育質量和競爭力,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資源聚集和配置中的作用,促進區域內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打造與區域大格局相適應、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區域空間新布局,是當前京津冀法學教育肩負的神圣歷史使命,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因此,京津冀地區高校法學教育一體化研究應采取理論與實證、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根據定性分析的初始結果,進行數據采集、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定量研究,對定量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和綜合,以得出量化的結論來完善定性分析的結論。從目前三地發展現狀來看,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域內高校法學教育對京津冀經濟的推動作用研究,即分析法學教育對區域政治、文化、經濟的影響。二是京津冀經濟對高校法學教育的促進作用,分析經濟發展對法學教育在教育投入、辦學條件、教育質量、人才種類等方面的影響。三是域內法學教育與京津冀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優規模,研究最優規模下高校法學教育發展的最佳路徑選擇。四是提出高校法學教育與京津冀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五是在對天津市高校法學教育對本市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提出兩者良性互動的政策與建議。具體而言,可研究的內容應包括:
第一,京津冀經濟、社會、法學教育概況比較研究。三地產業結構特點為區域經濟資源互補、社會資源互換、產業鏈的完備對接、知識與技術的交流與共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研究。包括對高等教育的概念和內涵、區域經濟的概念、法學教育的內涵以及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作用的探討與分析。
第三,法學教育與京津冀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從定量分析的角度,論證法學教育和京津冀經濟發展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充分說明域內法學教育的規模與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
第四,法學教育對京津冀經濟影響研究。定性分析了法學教育的發展對京津冀經濟發展諸多方面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法學教育規模對京津冀經濟影響的定量分析。
第五,法學教育與京津冀經濟協調發展的適度規模研究。法學教育發展速度和規模的合理確定必須切實考慮當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和教育現狀,提出“適度超前發展”的法學教育發展戰略。
第六,京津冀高校法學教育發展協同機制構建。深入實施“互聯網+”戰略,建立健全法學教師互訪互聘、學生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的協同標準,形成教育資源無障礙開放共享;建立一批京津冀法學協同創新中心和激勵制度,實現由學校到社會,由民間到政府,由法律到經濟的逐漸融合。從教學資源共享、科研資源共享、畢業生就業信息互通、建立區域教育廳局長聯系會議制度四個層面具體展開。
第七,天津市高校法學教育與經濟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對我市法學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量化分析,提出兩者良性互動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王守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高兵.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現代化路徑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2).
[3]古蘊華.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J].上海高教研究,1995(1).
1就業心理壓力與焦慮
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據清華大學2000年的調查顯示,個人前途與就業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中的最大因素,而且壓力有隨著年級增高而增長的趨勢。學生就業壓力以心理體現最為嚴重。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畢業后的選擇、就業、考研、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問題。而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壓力的釋放方式過于內向化,主要是自己解決和求助于朋友。
2就業心理期望與失落感
大多數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因此對擇業的期望值相當高。大學生大多希望去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條件艱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小單位工作,過分地考慮工作的地域、職位的高低。高期望使畢業生總是向往高薪水、高職位,渴望高收入、高物質的回報率,并對用人單位提出種種不合理要求,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公司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
3就業觀念不合理
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在總體上是傾向于務實化和理性化的,但由于處于擇業觀念的轉型過程中,因此各種不良的觀念也存在,并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這些不良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1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空間。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標準中只有工作條件、收入等利益,而對自我的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因而極易選擇并不適合自己的職業。3.2職業標準過于功利化。一些畢業生同學過分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而不考慮國家與社會的真實需要,不愿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中去工作。3.3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在求職時,只要是和自己專業關系不密切的職業就不考慮,這樣做只能是增加了自己的就業難度。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但這些事情的發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在面對心理問題時要端正自己的心態;面對細節問題時要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禮儀知識,并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問題中多次出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和禮儀素質,相信有能力的大學生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者:任文艷 李超峰 單位:黃淮學院數學科學系
參考文獻:
[1]范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8-180.
[2]靳希武.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張萬朋 孫雪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在綜合考量各種構成因素的基礎上,對班級規模的內涵全面界定、有機結合,并研究不同條件下班級的適度規模是很有必要的。結合規模經濟理論的思路以及現有班級規模的概念,筆者認為,班級規模,應該具有一個更加全面、廣泛的內涵,主要指一個班級內包含的教師和學生數、教學和活動課時數,以及班級圖書、教學設施規模等,也包括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比。適度的班級規模是保證教學質量,實現班級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條件。
義務教育適度班級規模收益的概念分析
在《辭?!分?,收益可以泛指各種好處。[4]從歷史上看,收益(Benefits)與成本(Costs)相對應,原本是經濟學上的基礎概念,AdamSmith在《國富論》中,將收益定義為“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把收益看作是財富的增加。之后,IrvingFisher發展了經濟收益理論。在其《資本與收益的性質》一書中,首先從收益的表現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種不同形態的收益:精神收益、實際收益和貨幣收益。在不同形態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計量的,也有不可計量的。而學校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教育部門,是最直接的教育服務生產者,也如其他各個經濟部門一樣,也會創造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可計量的或者不可計量的生產收益,因此,在理論上也適用于同樣的收益概念。教育收益(Benefitsofeducation)是教育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是西方教育經濟學者將經濟學中的收益概念應用于教育領域內的結果。L.C.Solmon&C.L.Fagnano認為教育收益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教育經歷會引起什么變化,有教育所帶來的個人前后變化即是教育收益。[5]在中國教育經濟學界,教育收益指通過教育獲得的教育利益與付出的教育成本相比較所獲得的報酬。一般指將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終身賺取的所得與其所接受這種教育所付出的成本加以對比而求出的每年所得報酬的結果。[6]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教育收益,“就是指通過教育活動,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好處,這種好處可以是理論意義上的,也可以是實質上的”。[7]這種觀點與L.C.Solmon&C.L.Fagnano的觀點不謀而合。在國內,還有學者采用經濟學的理論將教育收益進行細致分析,認為首先可以劃分為投資性收益和消費性收益。投資性收益是一種市場化的、貨幣性收益,某一級教育的投資性收益的衡量,可以用接受這一級教育的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與接受下一級教育的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的差額來計算。消費性收益是一種非市場化的、非貨幣性收益,它主要是指教育給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成員,在精神滿足程度、家庭生活、經濟理性、情感等方面帶來的收益。教育還具有一種外部收益,它主要是指教育給受教育者本身及其家庭成員以外的社會成員帶來的收益,外部收益是一種非市場化、非貨幣性的收益。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從廣義上理解,教育能帶給個人及其家庭和社會的好處,就是最通俗意義上理解的教育收益。延伸到義務教育領域,再具體到義務教育班級適度規模收益,可以借鑒教育收益分析的概念,根據學者們的相關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義務教育班級適度規模收益就是指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合理的班級規模所帶給相關利益群體(包括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乃至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各種好處。
義務教育班級適度規模收益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在規模經濟、班級規模及其收益概念基礎之上,對于義務教育班級適度規模收益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按照規模經濟理論研究的一般思路,結合教育微觀的班級層面的具體特性,既可以假定在教育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或者說可以探討在班級教育成本一定的情況下,隨著班級規模的變化,其收益的大?。灰部梢匝芯吭诎嗉壗逃找嬉欢ǖ那闆r下,隨著班級規模的變化,其成本的增減。再考慮到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地推進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①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投入在各學校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因此,可以按照第一種思路,也就是,假定在教育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當教育投入一定時,研究隨著班級規模的變化,班級收益的變化情況,從而確定在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背景下教育成本一定時,可以獲得最大收益的班級適度規模。由上述思路設計的義務教育班級適度規模收益評價指標體系,收益是班級適度規模所帶給相關利益群體的各種好處,那么,在班級范圍之內,首要的、最直接的相關利益群體就是教師與學生,同時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的行為等就產生了班級管理的相關問題。當然,由于教育具有明顯的外部效益,班級規模變化所帶來的收益也可能作用于學校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學生家長,甚至是其他社會成員,但是考慮到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班級適度規模收益的影響程度,本研究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中,按照直接收益人群,也就是教師和學生,其他收益人群暫時不列入研究范圍之內。于是,從直接收益人群的角度區分,該指標體系設計三個一級指標,分別是教師工作狀態、學生發展狀態以及兩者交往中產生的班級管理情況。在三個一級指標之下涉及個二級指標(分別為教師工作狀態4個、學生發展狀態4個和班級管理情況2個)和32個三級指標(圖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教育教學不可完全量化的特性,義務教育班級適度規模收益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并不試圖完全按照一般經濟學研究中的實證研究的方法將各個指標完全數量化的分析,要求精準計算出各不同班級規模的具體收益的數值。該指標體系的目的與意義更多的是為了通過較為標準化的指標體系的設計,采用一致性的準則考察義務教育階段的班級在不同規模下呈現的收益情況,可以是通過具體貨幣計量統計的貨幣收益,也可以是通過描述實際狀態與考察現實感受得來的描述性結論,然后通過指標權重進行收益情況排名或者賦值,使得定量收益與定性收益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收益分析是更加全面、合理并且適合于教育實際的,也是基于更加高效的教師工作、更加優質的學生發展和更加科學的班級管理,進而使得對班級適度規模可以有一個較為統一的評判標準。這一指標體系以及上述的研究思路也已經通過在上海市的部分中小學的實證研究所得的結果初步得到了證實,當然還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驗證。
1.有助于正確認識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教育經濟學的主旨就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發現二者的發展規律。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一方面經濟制約著教育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教育的發展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2.有助于中學提高管理水平和資源使用效率
從中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教育資金短缺,經費不足;另外,也存在著教育投資利用率不高的情況。教育經濟學也揭示了經濟規律在教育領域中的作用,能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學校的辦學收益。
二、中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以選拔考試為教育的核心
現如今,中學的教育越發地趨于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地步了,學校不再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潛力,為了高升學率,課程的設置會把大把的時間都放在書山題海之中。學校如同工廠一樣把學生當精準的機器去應對高考,便忽視了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在單調的環境中,分數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的靈性與創造力會被消磨掉,容易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這使得學校和老師走向了學生的對立面。(1)經濟條件的制約我國受教育人口眾多,資源的分配不僅關系著教育公平,也關系社會公平。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家庭經濟收入的差距,大大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條件和接受教育的機會。一旦學生們上不了好的小學、初中,也基本上就失去上好的高中、大學的機會,無法享受社會上優質的教育資源。經濟的落后導致教育水平的落后,教育的落后也使得經濟無法發展,最后成了一個惡性循環。(2)超級學校的出現而近幾年頗受推崇的“衡水模式”“黃岡模式”便是其中的典范。這些超級中學引進一流的師資、生源,利用優勢地位選拔尖子生,并結合其不斷提升的硬件和軟件,如同一座高效的工廠一樣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在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一個個讓人目不暇接的狀元,展現給世人以炫目的高考神話。但是,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優異學生都聚集到這類學校中,卻限制了其他學校的發展。
2.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足,出現了教育產業化
參照發達國家,我國對于教育投入不夠。在分稅制之后,某些落后地方更加無力負擔教育,大量的民辦學校應運而生,教育的發展常常是為了經濟的發展,為了刺激經濟,引入了教育產業化的構想。如今在某些地方教育已成為和房地產、一樣重要的產業了,如有著“亞洲第一高考工廠”之稱的毛坦廠中學,把應試教育作為第一生產力。教育產業化嚴重影響了教育的發展,違背了教育的意義。
3.家庭教育的缺位
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沒時間照看孩子,只要確保在校期間學生的安全,忽視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師不但要教書育人,還要做學生的保姆。家校溝通不順暢,教師、家長、學生三者之間互動嚴重不足,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4.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
“績效獎”是如今的中學大力推行的一個措施,學校把老師的評價與升學率指標、各類統考指標、競賽指標掛鉤,并沒有將重心放在更好地提升教師職業水平、鼓勵教師創造性的教育過程上,在忙碌單調的工作中,教師往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
三、對于中學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
1.轉變觀念,與時俱進
現在中學教育重視應試教育,卻忽視素質教育。其實,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應是對立的,應試教育推動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同時素質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應試教育的水平。解決中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弊端,首要任務就是要讓素質教育為應試教育所服務。
2.國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
教育經費的不足是限制中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家應重視教育的發展,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教育的投資。國家可以從政策上指導鼓勵大學生支教,提高落后地區的師資力量,讓企業家對于山區的校舍建設、教材方面給予幫助,給學生們一個良好教學環境與保障。
3.每個家庭重視起教育
家庭對于學生教育方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工作,及時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現,對于孩子在教育、生活方面的疑問,及時發現解決。
4.關注學生、教師的成長
[中圖分類號]G40-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11—0062—01
20世紀下半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因素得到廣泛關注,教育經濟學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教育經濟學主要研究教育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觀和微觀經濟影響。教育為國民經濟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從經濟發展的實質、途徑、效果和目的上確立較為全面的經濟發展觀念。具體來講,經濟發展內涵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經濟實力的增長,其中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二是經濟效率的進步。其中包括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廣泛運用。三是經濟體制的完善。其中包括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保證公平,縮小收入差距,減少貧困,增加就業機會和教育機會等。四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馬克思認為人類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人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人力資本理論強調的人的后天素質與能力,以及這種素質與能力在經濟發展上的意義,有助于引導人們重視人的價值,引導人們去實現自我價值。
從1952年—2010年,我國GDP增長了585倍,人均GDP增長了249倍。為了體現改革開放的作用,我們把這段時間分為兩個階段:1952—1977年,GDP增長了3.74倍,人均GDP增長了1.87倍;1977年—2010年GDP增長了122.5倍,人均GDP增長了86.2倍。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力資本不斷提高,197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102萬,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已達3105萬,提高了將近30倍。到2010年,國家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得到空前發展。
我們認為,教育無法直接面對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物的方面,教育面對的是人,通過促進人的發展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首先,教育促進人力資本提升。經濟學家認為,人力資本而非物質資本是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雖然人口、資源、環境等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日本和韓國的經濟發展事實證明即使沒有充足的自然資源,經濟仍然可以得到較快的發展。初等教育培養了人們生活領域的文字和計算等技能以及學習方法,對人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中等教育進一步提高了人的科學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提高了人的專業技能;高等教育提高了人的綜合素質以及科研能力。教育從低端到高端對社會進行人才輸出,提高了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術、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從整體上提升了人力資本。
其次,教育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典型地表現為提高勞動力的工作或生產效率。一般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則意味著擁有較多的知識和技能,會更快地適應新工作,在相同條件下會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同時,一些復雜的職業通常需要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來完成,例如,航天科技、外科醫生。實證也表明,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相應也越高,而收入是勞動邊際生產率的體現,即勞動力的價格,所以教育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再次,教育推動科技進步。高等教育有雙重任務,一是人才培養,二是科學研究。高等學校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并為科學研究輸送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科學研究是推動科技進步最主要的力量,任何新技術、新發明的應用都是以大量的科學研究為背景的,而教育一方面直接參與科學研究,另一方面為科學研究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教育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
論文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已成為重要的經濟因素。以傳播、保存、創新知識為主要任務的高等教育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但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能否由潛在性轉變為現實性,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一、高等教育經濟效益內涵與類型
1.高等教育經濟效益內涵。高等教育經濟效益,是一圍或一地區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投資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與高等教育投資的比較,即高等教育間接產出與高等教育投入的關系。衡量高等教育經濟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計算出間接產出,然后以此與高等教育成本相比較,來確定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
2.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類型。從國際上看,由于每個學者采用的劃分方法不同,高等教育經濟效益有如下類型:
(1)個人效益和社會效益。個人效益是指由受高等教育的個人所獲得的經濟收入;社會效益則還包括本人不能單獨占有的,為社會其他成員共享的收益。一般認為,屬于個人范圍的收益,是從個人終身收入流量中扣除與高等教育收益相聯系的稅的支付,除此之外的高等教育收益則屬社會效益。由于社會效益內容廣泛,相比較而言,個人效益較之容易度量。
(2)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高等教育投資所獲得的效益來自高等教育過程因素本身或歸受教育者本人所享有,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高等教育生產因素所直接生產的利益,即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所獲得的消費利益及獲得的知識、技術;二是受高等教育者就業后所獲得的薪金。間接效益主要指高等教育對于社會整體的貢獻及經濟效益增長兩方面的利益。對直接效益的統計分析為計量間接效益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研究間接效益需要度量高等教育投資所引起的國民收入的增量以及外溢性帶來的社會效益。
目前,學者根據各自的理論建立了多種不同的計量方法,如舒爾茨把教育資本的增加看作做是帶來了國民經濟的增長,丹尼森把教育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促進勞動力質量提高,從而對經濟產生影響,這都顯示出由于計量理論方法不同而造成計量結果的差異。
(3)金錢效益與非金錢效益。不難理解,高等教育投資所獲得的個人、社會效益中直接以金錢形式取得的,稱為金錢效益,反之為非金錢效益。直接利用金錢收益的量化指標可以減少度量工作的困難但非金錢效益的客觀存在,會給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度量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特征
經濟效益,又稱經濟效果,是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消耗與成果、費用與效用之間的對比關系,其實質是對各項合乎預期目的的經濟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是一種最顯露、最直接的效益,可以用明晰的財務指標來分析與計算,便于評價與考核。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具有間接性、多重性與社會性,成本與效益在時間上具有遲滯性,在人群上具有不完全對稱性。高等教育的產出是多元的、復雜的,有著不同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特點。
1.長期性和間接性是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外在表征。物質生產領域的投資是定期投入、定期發揮作用、定期收回,可用一定時期內國民收入新增量的大小來判斷投資經濟效益的高低。而教育則是定期投入,勞動者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將在其整個勞動期間長期地發揮作用,因此,不可以把其經濟效益簡單、直接地用國民收入某一時間段內的增長量表示出來。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周期長是其特點,一個優秀高中畢業生一般要經過至少四年培養才能本科畢業(如果加上研究生教育還需三至五年),畢業后仍然須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四五年,才能成為高級專門人才。這種人才培養時間上的長周期,決定了高等教育經濟效益長期性的特點。同時,高等教育經濟效益還表現在為社會進行多方面服務,具有間接性的特點。
2.高等教育的經濟效果優于單純的物質生產的經濟效果。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舒爾茨認為: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源泉,其作用遠遠超過了被看做具有實用價值的建筑物、設備、庫存物資等物質資本。因此他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他說:“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消費活動,它為受教育的人提供滿足,但它主要是一種投資活動,其目的在于獲取本領,以便將來進一步得到滿足或增加此人作為一個生產者的未來收人。所以,我主張將教育看作一項投資將其結果看作資本的一種形式。由于教育成為其接受者的一部分,我把它稱作人力資本?!彼M一步認為:“美國國民收人增長中未經解釋的某一部分甚或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因于這種資本的形成?!笔鏍柎?961年在研究美國1929~1957年經濟增長時指出,美國整個國民收入增長額中的33%是通過教育投資獲得的。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生產力是提高了的生產力,這樣的生產力更加有助于擴大再生產。也就是說,在費用相同的情況下,用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比單純增加勞動力和機器設備的數量,更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一旦有了提高,就可以成倍甚至幾倍地增加社會財富。二戰以后,美、英等國都在逐年加大對高等院校的經費投入,使其成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補充科研隊伍的重要基地,對其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是實現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學校是科技大軍的重要力量,他們承擔著國家許多重大的科研任務,其理論創新、研究成果等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的任務,恰恰在于通過傳授、繼承和發展人類的生產技能和經驗,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科學技術這一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也就是說,人們通過接受教育,掌握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又通過受教育者現實的生產活動得以轉化。而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級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專業性教育,在社會的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是通過培養和輸送具有高級文化科技水平的勞動力大軍來實現的,即通過培養“人才”來實現的。這些高級專門人才在受教育期間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有別于物質資料,具有延時性的特點。
三、影響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因素
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因素很多,本文僅就影響較大的幾個因素來進行分析比較。
1.對高校的教育投入。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來看,對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對高等教育經濟效益影響最大的因素。包括國家對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對高等學校的投入,以及企業或個人對高校的捐贈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物質保證。1980年6月,國家發出了《高等學校建立學?;鸷酮剟钪贫葘嵭修k法》的通知,批準高等學校建立基金制度。這一制度的施行能夠使高等學校大力興辦校辦產業、開展科技開發以及后勤服務;使高等學校對內、對外投資渠道更加豐富和暢通。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高校的學生培養成本。高校的學生培養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核心問題。有人要說,教育投入不就是學生培養成本嗎?準確地說,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例如:現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的設備購置費和修繕費,尤其是大型購置和維修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因為一次性投資可以多次參與教學業務活動,而且在若千年內被重復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實物形態和使用價值不變。顯然,把它一次性攤人當年的學生培養成本,就會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學、不合理。應當提取折舊,逐年分攤成本。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講的學生培養成本不能單純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來評定其優劣。由于高等教育所提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學生的培養成本應以高校培養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費來計算。這樣進行的學生培養成本測算才是科學合理的。
3.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情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上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而現有的某些專業社會不需要,社會需要的專業,高校反而沒有設置。這對矛盾近年來顯得尤為突出。如果從全國范圍來看,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
4.高等學校的管理模式。目前,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進行了合并,沒有進行合并的高校管理模式比較單一。所以,我國高校的管理模式一般分為集權模式、分權模式、混合模式三種。不同的管理模式對應著不一樣的財務管理模式。所以,不管何種管理模式,由于學校合并的出發點是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就要求學校的領導層從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
5.高等學校的財務管理。在目前的形勢下,高校的財務管理決不單單是一個記賬、報賬的會計工作,也不僅僅是財務一個部門的工作。尤其是合并后變成超大規模的高校,其經濟活動總量持續增長的趨勢不斷增強,經濟活動內容所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廣泛。校內的經濟責任制、內部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實施和落實不徹底。對外投資、貸款風險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這些因素無不影響著高校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而影響其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保永春.高等教育效益問題發凡.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5).
[2]垢寶?。叩冉逃男б娣治鎏旖蚵殬I大學學報,2003(3).
[3]孫中悅,李靜沖國高等教育效益?,F狀分析長春工業大學報,2002(1).
[4]黃澤越.教育效益略論卟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