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學生藝術論文

學生藝術論文

時間:2022-08-04 13:47: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生藝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生藝術論文

第1篇

學生藝術論文

摘要:在當前高校建設中,大學生藝術團作為獨特的組織形式,不但起到了活躍大學藝術氣氛、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的作用,還對普及藝術文化、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從目前的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來看,藝術團的活動對高校促進作用很大,使大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文化內涵。隨著大學生藝術團的逐漸成熟,所開展的藝術實踐教育業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團;實踐教育

一、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現狀

對于當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而言,多數高校都已經成立了自己的藝術團,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將藝術實踐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過大學生藝術團來帶動校園內高雅藝術的氛圍,對全校師生進行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的目的。當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根據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藝術團活動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求下,考慮到大學生藝術團能夠帶來的積極作用,當前高校紛紛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學生藝術團,并根據院校特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藝術團活動。對于北京物資學院來講,其大學生藝術團下設管樂團、合唱團、戲劇團、舞團,他們取得良好的成績,均在國家和北京市獲獎,對藝術團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2、高校將藝術實踐教育放在了大學生藝術團活動的首位,將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作為主要目標

在高校目前的大學生藝術團活動中,高校不僅重視藝術團活動的開展,同時將藝術實踐教育融入到了活動當中,并將藝術實踐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藝術團活動帶動藝術實踐教育的開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并積極做好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使高校具有高雅藝術的氛圍,使高校師生都能夠受到高雅藝術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學生藝術團注重活動開展的形式

為了保證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取得實效,高校在大學生藝術團開展活動的時候,選擇了多種藝術形式,主要有管樂、合唱、舞蹈、戲劇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將大學生藝術團賦予了更多的職能,希望通過大學生藝術團活動達到提升藝術實踐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學生藝術團活動上注重形式的多樣化。

二、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高校將大學生藝術團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過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來提高藝術實踐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開展過程中,藝術實踐教育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尤其是沒有藝術特長生招生資格的學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缺乏導向性,沒有樹立高雅藝術的核心思想

從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來看,多數高校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藝術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在開展過程中目的不明確,缺乏鮮明的導向性,導致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特點不突出,沒有體現出藝術實踐教育的意義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藝術實踐教育的積極效果,就要對大學生藝術團進行明確指導,并樹立高雅一樹的核心思想。

2、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單一

雖然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管樂、合唱、舞蹈、戲劇等,但是對于藝術實踐教育來說,開展方式還比較單一,僅僅依靠現有的方式很難取得積極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們必須要積極拓展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豐富藝術實踐教育內容,保證藝術實踐教育取得預期效果。

3、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取得效果不明顯

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在開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還比較欠缺,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強化。因此,對于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我們要有全新的認識,不但要認識到藝術實踐教育的重要性,還要保證藝術實踐教育有效開展,并取得預期效果。

三、解決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問題的對策

針對目前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要認真分析成因,努力豐富藝術實踐教育內容,采取具體的對策有效解決現存問題,保證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取得積極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1、明確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的指導方向

考慮到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缺乏導向性的特點,我們要在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中明確指導方向,明確藝術實踐教育的任務,并制定具體的活動開展方案,使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保證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實踐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同時,我們應樹立高雅藝術為核心思想的指導方針,積極推動高校高雅藝術的發展。

2、拓展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和領域

目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存在開展方式單一和開展手段不足的問題,為此我們要積極拓展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開展方式和領域,使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能夠在開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藝術實踐教育的領域能夠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藝術實踐教育的預期效果。

3、制定具體的藝術實踐教育目標,保證有效實施

考慮到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制定具體的藝術實踐教育目標,并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大力開展藝術實踐教育活動,使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活動能夠在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上得到豐富,進而達到于小目標,保證藝術實踐教育的有效實施。

四、結論

從目前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組建和開展情況來說,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時在藝術實踐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見,大學生藝術團的開展直接促進了高校文化建設,同時藝術實踐教育也獲得了整體提升。因此,我們應該對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在今后的藝術團活動開展中,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大學生藝術團的藝術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保證藝術實踐教育取得預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藝術氛圍和廣大師生的高雅藝術素質,推動高校高雅藝術建設。

參考文獻:

[1] 孫立軍;;高校學生藝術團建設與管理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第2篇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文化事業既是高等院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高等院校文化事業發展,對于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和諧構建,推動高等院校文化事業發展繁榮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對于提升大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提升也有正面推動作用。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作為高等院校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在自身專業學習之外參與度較高的社交活動。創新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參與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活動的品質,推動活動進一步優化發展。在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過程中科學有效使用微博無疑是一種創新的組織參與方式。筆者在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從事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工作數年。近年來開始有意識引導大學生在開展文化藝術活動過程中積極使用微博。針對在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開展過程中微博使用的積極意義,筆者結合近年來的親身實踐體驗試從激趣、參與度以及延續性等方面做出探討。

(1)激趣。

作為一種社交活動表現形式的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具體到一個班級群體或是社團群體,大學生群體間易于形成三種類型反應,分別為積極響應型、消極回避型以及不冷不熱型。造成這種明顯區分的一個內在因素乃是大學生自身的興趣點存在高低不等表現。從另一方面看,對于進入高等院校的大學生而言,與中學時期明顯的區別在于他們是作為獨立生活學習的群體。進入獨立生活學習階段的大學生,在思想意識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漸趨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社交方式的自主性選擇上。作為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組織者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大學生群體內部興趣差異的前提下,無法以高壓命令的生硬手段推動活動的開展。基于此,筆者在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組織的具體實踐中牢牢抓住興趣這個關鍵點做文章想辦法。近年來的文化藝術活動組織實踐經驗表明,微博的使用在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也即激趣方面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為了能與微博使用頻率高的學生更好地良性互動,筆者不僅注冊了微博,還通過與學生特別是文藝活動積極分子在微博上建立活躍活動關系。通過這種方式,在學生學習以外的生活社交等時間內筆者加強與學生在網絡虛擬空間的互動,扮演起亦師亦友的角色。

(2)參與度。

通過充分利用微博這一大學生普遍喜歡并使用的信息化媒介工具,筆者激發起學生共同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興趣。這為進一步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開好了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具體開展過程中,微博的進一步使用使得學生在參與度上比以往也有了更大的提升。微博因其自身的特點在傳播廣度上具有其他社交工具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大學生個體使用微博的在自己的微博好友圈內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能夠引起廣泛的“圍觀”關注,甚至是積極響應。筆者在利用微博組織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過程中也發揮了微博這一優勢,通過組織班級內學生或是文藝社團學生共同策劃活動主題,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了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中來,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的參與度。

(3)延續性。

大學生作為當代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引導他們在每一次校園活動都能夠有所獲有所得是一件具有社會效益的事情。在借助微博使用從激趣和參與度兩個方面積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同時,筆者更注重推動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向更寬廣的社會領域拓展,注重推動學生使用微博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延續性效益。大學生在大學校園內的學習生活歸根結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文化藝術活動走進社會,進一步鍛煉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微博在這一過程中的使用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利用寒暑假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前期微博話題共同策劃,引導學生走上社會部分單位部門參與社會性的文化藝術活動,不僅能使其在校園內的文化藝術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得以檢驗成效,也能使他們以社會人的角色為社會性文化藝術活動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此過程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微博在同學內部進行互動,同時也鼓勵學生構建自己的家人親友微博互動圈,以此來共同提升在校園內開展文化藝術活動的成效。實踐證明,這也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微博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化交際工具,具有其自身的獨特優越性,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社交的深度廣度和寬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也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使用微博過程中對他們加以科學引導規范。引導學生自覺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在引導學生使用微博參與大學生文化活動過程中也是題中之義。這需要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進一步把做工做牢做扎實。

作者:趙來景 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第3篇

論文關鍵詞:王爾德,唯美,現實,沖突

一、沖突——永恒的主題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作家。 他的整個人生階段都充滿著矛盾和沖突,并且他的這個特性也吸引著當時和他逝世后一百多年里的批評家和評論家不斷的解析和重讀。在《奧斯卡·王爾德的悖論》一書中,伍德科克(George Woodock)認為王爾德“他既是一個美學小丑,又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他既是一個‘社會批判者’,有是一個 ‘勢利眼’”① 王爾德的傳記作家赫斯基思·皮爾遜(Hecketh Pearson)曾指出,“王爾德可以在下午的演出中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而在晚上的演出中文學藝術論文,他同樣可以令人信服地扮演福斯塔夫。”②王爾德本人也不從來不否認自己的矛盾性。他常常有意識地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這正像他的格言所說:有教養的人同別人矛盾,而智者同自己矛盾。在他的理論批評和文學創作當中,矛盾和沖突更是貫穿始終。作為唯美主義的重要代表,他高揚“為藝術而藝術” 的旗幟,提出了獨到的、驚世駭俗的觀點——生活模仿藝術遠甚于藝術模仿生活。在《謊言的衰落》一文中,他將藝術與現實的分離推向極端,認為“作為一種手法,現實主義是全盤失敗的”③通過對王爾德留給世人的最后一部作品《雷丁監獄之歌》的矛盾性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王爾德在人生最后階段現實生活中的唯美因素的追尋及唯美追尋中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矛盾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從這種唯美與現實的沖突中,將體會到的是一種無奈和悲哀。

二、現實主題與唯美形式的張力

“1878年王爾德以一首長詩‘拉凡納’獲牛津大學‘牛迪迦’獎,從而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20年后,作為一個被社會遺棄的作家,他匿名發表了長詩《雷丁監獄之歌》,為其創作生涯畫上了句號。”④以詩歌創作開始文學藝術論文,又以其為結束,足以見詩歌在他創作生涯中的重要作用。王爾德在獄中給道格拉斯寫的信中提到“我的生命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我父親把我送進牛津大學,一是社會把我送進監獄。”⑤牛津大學培養了他的唯美的人生觀,藝術觀,監獄則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因王爾德與道格拉斯不正常的關系,引起道格拉斯的父親與他的矛盾,并且對質公堂。最終這場判決以王爾德“有傷風化罪”被判處兩年的苦役結束,從此王爾德的生活由快樂的極頂一跌而至地獄,由“快樂王子”一跌而成為“悲哀王子”。監獄生活使他認識到監獄只是詩人被生活完全拋棄的見證,原先的叛逆者如今變成了在悲哀的泥沼中掙扎的絕望者。獄中的生活給他的藝術至上主義一次嚴重的打擊,他所提倡的“藝術不是人生的鏡子,而人生卻是藝術的鏡子”的觀點也轉變成了人生即藝術,藝術即人生了。《雷丁監獄之歌》是王爾德刑滿釋放后于1987年在法國創作的。它以1896年因醉酒而殺死自己妻子的Charles Thomas Wooldridge被執以絞刑為創作原型,以“我”的所看、所感表現出當時監獄中人們的凄慘的生活狀況、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和人們對自由的渴望文學藝術論文,真實地再現了在獄中的生活。詩中王爾德對資產階級的冷酷法律和不人道的做法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和抗議。他不再認為人生都是快樂、美好的,而得出了痛苦是生活的永恒規律的悲觀結論。有人認為此時他的“唯美主義思想已蕩然無存”⑥,然而筆者通過細讀詩歌發現此時的王爾德雖然描述了一個現實主義的主題,然而他采取的形式卻處處展現著唯美之美。

這首詩由五個部分109節組成,共計654行。整首詩形式整齊、韻律自然、意象鮮明,處處體現著王爾德所堅持的藝術原則論文參考文獻格式。“藝術只有一條最高的法則,即形式的或者和諧的法則。”⑦。因此,他追求完美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整首詩654行嚴格的遵循著六行一節,偶行押韻的形式,使它的結構精巧縝密、文筆流暢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渾然一體。從這完美的形式中,讀者能夠自然地體會著詩人思想的變化。形式是整體,語言是載體。王爾德在語言上達到的精確、詼諧、悖論程度,在文學歷史上幾乎無人能比。以詩的第一節為例:

他沒穿他那件猩紅上衣; / He did not wear hisscarlet coat,

因為紅的是血和酒文學藝術論文,/ For blood and wine and red,

而發現他和死者的時候, / And blood and winewere on his hands

血和酒染著他雙手—— /When they found him with the dead,

那可憐的死者是他的情人, / The poor dead woman whom he loved,

當時被殺死在床頭。/ And murdered in her bed.

詩的開頭即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原因,“他”殺死了他的情人。六行詩,一個事實的描述,即將形式美、韻律美充分體現。詩中二、四、六行抑揚三步,短促有力;“red”“dead”“bed”押韻整齊,“wear”“wine”“were”“when”“with”“woman”行內韻將六行融為一體。在詩中,“橡樹和榆樹春天里爆芽,長出的葉子很蓬勃;”春意昂然、生機蓬勃的景象將人們帶入春天的遐想之中。然而后句“但樹樣的絞架看著可憎——,它的根被毒蛇咬過——”將人們的思緒又拉向殘酷的現實。有誰會將絞架和春天里吐出新芽的綠枝相比;由誰會將絞架臺和“光榮體面的高位”相提并論;由誰會將受刑人在空中掙扎的雙腿看作“在空中舞”,和“隨提琴跳舞”“接著笛子、詩琴的節拍跳”聯想在一起。王爾德在語匯選擇和韻律安排上,使得作品殘酷的現實性描寫和完美的形式表現形成了強大的張力。

三、愛與死的對抗

愛與死是文學中的永恒話題。在詩歌中對這個兩個主題的探討

更是比比皆是論文參考文獻格式。王爾德在《雷丁監獄之歌》中,在對殘酷的絞刑的描述的過程中,仍然不忘他的唯美主義的愛的闡釋。詩歌中“他”因殺死自己的情人而被處以絞刑。在詩的開頭已把這個事實展現在讀者面前“那可憐的死者是他的情人/當時被殺死在床頭。”一個冷酷的事實文學藝術論文,帶來了“他”被處以絞刑的命運,“這人殺了他心愛的人兒/所以說他難逃一死”。然而王爾德在詩中采取了獨特的悖論式解釋,將愛與死這個人生話題帶回到了自己的唯美主義境界。在詩歌的第一部分:

但人人都殺死心愛的人兒——

愿這話人人能聽見——

有人用的是難看的臉色,

有人用謎語和甜言,

怯懦的膽小鬼是用親吻,

勇敢的才是用刀劍。

殺自己愛人時有人年輕,

而有人卻已經年老;

有的人用的是欲的手掐,

有的人用金銀錢鈔;

最最仁慈的就是用一把刀——

讓死者很快就冷掉。

詩歌中首尾呼應,“人人都殺死心愛的人兒——/愿這話人人能聽見—”將詩中殺死情人的“他”的愛情觀上升到所有人身上。愛他就要殺死他,而且要用“最仁慈”的方式,就是拿一把刀。這樣的論述是否將我們的思緒拉到了王爾德獨幕劇《莎樂美》中,那端著喬卡南人頭的美麗女子的表現,一邊頻頻吻喬卡南血淋淋的嘴唇,一邊熱烈地表達著對他的愛。由此可見,在王爾德的筆下文學藝術論文,美好的愛情往往由死亡的悲劇來闡釋。

四、肉體與精神的對抗

《雷丁監獄之歌》中靈魂與肉體的對立正是唯美與現實的沖突的重要體現。“我們蹲得每一間小牢房,/是廁所又暗又難聞;/雖生猶死而發出的奇臭,/把鐵窗都堵的憋悶。”在這樣的環境中的生活,使詩人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經受著體力折磨的王爾德,在孤獨、饑餓、黑暗、痛苦、拋棄、羞辱中度日如年的他說到:“我們被遺忘、萎靡又憔悴——/靈魂和肉體在毀去。”“有東西在我們心中死亡,/死亡的東西是希望論文參考文獻格式。”然而通讀全詩我們即可發現,在如此殘酷的面前我們仍能感覺到詩人在自由之魂在徘徊。在詩的第一部分,在對“他”的描述上:

我從來沒有見過什么人

用那種依戀的雙眼

望著犯人叫做天的地方——

那只是一小片蔚藍,

望著每一朵飄過的云彩——

都張著銀色的風帆。

透過對絞刑犯“他”的這一細膩舉止描寫,將他的靈魂的自由,心靈的不受約束,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僅如此,詩中在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都出現了“那種依戀的雙眼,望著叫做天的地方”。身體的束縛和靈魂的自由,現實和理想的沖突文學藝術論文,是詩人現實主義與唯美思想的完美體現。

五、結語

通過對《雷丁監獄之歌》中主題與形式、愛情與死亡、精神與肉體的矛盾性分析,我們看王爾德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里,面對生活的磨難,現實的殘酷,他的作品的現實性在逐漸增強,然而,他對唯美的追求并沒有放棄。套用一個王爾德式的表述:“在美的作品中發現丑惡含義的人是墮落的……在美的作品中發現的美的含義的人是有教養的……”⑦那么在他的唯美主義思想中看到現實的痕跡的人是細膩的,在他的現實主義中看處唯美的人是犀利的。《雷丁監獄之歌》,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從唯美主義大師的作品中找出它的唯美與現實的沖突之處,是詩人的無奈,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參考文獻

①George Woodock The Paradox ofOscar Wilde, London and New York T V Boardman, 1949

第4篇

論文關鍵詞:含弓戲,保護,傳承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的娛樂形式的出現,含弓戲象其他劇種一樣走到了繁華的盡頭。1988年,在含山縣政府提出劇團私人承包制之后,劇團很快名存實亡。含山的年輕人中知道含弓戲的少之又少,這使含弓戲失去了傳承的基礎,這個中國戲曲音樂的一顆瑰寶必須得到保護和傳承,含弓戲的老藝人對此更是翹首以盼。當然戲曲的保護和傳承不是哪一個劇種的問題,目前它已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尤其是隨著“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概念的提出,對戲曲的保護已引起我國各級政府、學術團體和個人的關注,紛紛獻言獻策并貫徹執行。含弓戲的保護有共性但也有它的個性化的一面,我們將拿出怎樣具體的措施來傳承含弓戲呢?

一、對含弓戲資料實物的征集搶救 2006年4月20日,研究和保護含弓戲的機構—含弓戲研究室得以正式掛牌成立。該研究室的設置是含弓戲保護工作開展的起點,是諸多研究工作開展的重要陣地。研究室成立伊始就投入到對含弓戲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中去。

研究和保護含弓戲必須要有原始史料。到目前為止,研究室共搜集到含弓戲古裝、現代戲劇照及舉辦的含弓戲各項活動照片102張;80年代中期,馬正德、許萍、梁正蘭、解立柯、倪進德、許業韻、張必貴演唱的主腔雜曲26首文學藝術論文,包括《劉二姑吵嫁》全劇錄音;影像片有《白樓恨》、《祭塔》、現代戲《沙家浜》小戲和劇團85屆學員練功、下鄉演出錄像帶,有省《相約花戲樓》、央視4臺《華夏文明》欄目對含弓戲的介紹, 2006年正月十五晚會(安徽臺)省黃梅劇院李文表演的《劉二姑吵嫁》片段,2006年至2008年,含山電視臺、巢湖電視臺、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播出《風雨含弓戲》等12部,最珍貴的是尋找到省電視臺著名導演胡蓮翠1982年拍攝的含弓戲《劉二姑吵嫁》全劇錄像帶。以上錄音、影像等都已制作DVD保存;還搜集到曲譜劇本資料53本等;當然這些都是很少的一部分,早期的很多資料尚無法找到,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操作。這些資料為含弓戲的再次復蘇提供了史實依據。

二、開展含弓戲進校園活動 任何地方戲曲都必須在普及上做文章,從小學生普及起。為了讓含弓戲后繼有人,傳唱含弓戲是當務之急。于是含弓戲研究室曾以學校為平臺,開展含弓戲進校園活動,將地方戲送進校園,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又傳承了含弓戲:開辦“含弓戲學唱班”,與含山縣城內“環峰小學”、“環峰第二小學”和鄉村 “姚廟中心學校”簽定教學協議,從三、四、五年級中抽調感興趣的學生,每班人數30-40人學唱核心期刊目錄。,從2006年12月1日開始每星期為孩子們義務授課:內容涉及到含弓戲的藝術特征、戲曲知識、基本功訓練等。含弓戲學唱班小演員以他們稚嫩恬美的嗓音多次登臺演唱,使我們看到含弓戲未來發展的希望。這樣含弓戲在這樣一群孩子們的心中播下了藝術傳承的種子,一個孩子唱會了,全家人也就會了;全家人會了,整個家族就知道了含弓戲。當然如果能編一段好的兒童段子反映小學生讀書中的幽默之事,孩子們會一輩子難以忘懷。

戲曲進校園活動不僅包括中小學,還應包括各類大中專院校。作為含弓戲完全可以走進巢湖學院、安徽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等地方高校,依托于中文、藝術、歷史等人文學科,開展多層次教學方式,向劇團聘請專業演員作為社會老師,與學生互動,讓真正有興趣有基礎的學生活躍起來從而輻射感染更多的學生。甚至出版“含弓戲鄉土教材”,讓教學資源來源于身邊。這也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提高傳承含弓戲文化的信心。

三、做好含弓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2006年12月14日,含弓戲省級首批申報成功,含山縣還將繼續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欲借政府的力量保護和傳承含弓戲。

四、正確的指導思想----還含弓戲原來之俗 含弓戲劇團的恢復和搞活,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要注重“俗”!含弓戲發源于民間文學藝術論文,是大眾戲曲,它由民間小調演進成地方戲種,有其戲曲性、群眾性、幽閑性特點。其唱腔、唱調符合含山人的土話言:“順嘴寬”,也正因為有了這“順嘴寬”才有了朗朗上口,渲泄情感,表達愛意的聲音和場所,將人性最為真實的一面表達得淋漓盡致。其次,順應現代含山人語言、生活、喜怒之俗。有一句臺詞講,書生在大堂上坐得板板正正的;你呲呲(看看)他,兩個雞蛋剁(蒸)一碗——板板的。又如,贊美一新婚不久的小媳婦一句臺詞:“新媳婦過門哎,剛剛三月……”這是典型的含山人語言。還有:實好的(挺好的),照著(好了、行),你克干(愿意不愿意)?像這樣的含山人群眾語言,一而在再而三地在戲曲中出現,對保留地方語言,特色,生活習慣都將不可小覷。三不要怕葷段子,當然要掌握住其尺度。東北人最愛的“二人轉”為何經久不衰,這與其粗口粗詞分不開的。只要有狠白的“媽”含山口頭語存在,粗詞就有市場,戲曲中的人物則就是蕓蕓眾生之徒,為表現其性格的張揚一面,適當保留一些粗口,及至葷段子是符合人性的要求,符合社會的現實的,能讓觀眾在笑聲和羞澀中獲得啟迪的。

5、拯救和搞活劇團積極呼吁含山縣政府盡快把已是“劇團一個殼、團長一個戳、會計一張桌”的含弓戲劇團重新組織起來,力圖搞活劇團。借用歐美國家的做法,不能把劇團完全推向市場化,把含弓戲劇團定性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國家和省各級政府采取對“含弓戲”劇團進行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社會捐贈的免稅政策,采取差額撥款、按劇目投資的經費投放方式。也可以采用政府買斷著作權的方法,解決版權費用的開支,以促使劇團順利排練適合觀眾口味的新戲。

同時戲曲藝術的根在民間、在農村。含弓戲能否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地方戲劇種,在當代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條件下,是必須要考慮的首要生存問題。可以無孔不入!東北的二人轉可以在農家院里、炕頭、澡塘一切需要表演的地兒演出文學藝術論文,可見大戲亦可變小戲,一切為了生存和發展,一切為了大眾的娛樂和心境。含山人在冬季里是十分講究進澡塘里泡澡的,澡塘里有茶水、花生米、臭干子、香干子,唯獨無賣唱的。現在,國內的八方浴池都有了休閑一說,含弓戲為何不能占領休閑這塊領域呢?好的文化東西不去占領,必然讓位給糟粕家伙核心期刊目錄。因此針對含山縣存有的三兩唱含弓戲的民營劇團,當地政府也可借鑒如今江浙閩粵等沿海地區仍活躍的民營劇團的發展模式,從政策、稅收、宣傳等方面為民營劇團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讓含弓戲重新活躍于含山的林間地頭、茶樓館肆,讓含弓戲重新成為含山人的生活時尚、讓含山人重新體會到草根的快樂。以此實現對含弓戲進行動態保護的任務,把含弓戲保護在舞臺上,保護在演員身上,保護在民間,并留住和培育出編、導、演、美、音等方面高水平的人才,使含弓戲的繼承發展成為可能。民族的、地方的東西生命力最強,含弓戲可在拾遺補缺上有所作為。

當然,要想發展含弓戲,光靠那幾部一成不變的老劇本是不行的。一定要搞劇目生產,若能出一兩個諸如古人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那樣的傳世之作則再好不過了。劇目的生產改革創新是關鍵,對于含弓戲來說,要努力出新戲出好戲,以平民化視角,生動的語言巧妙的結構塑造出具有強烈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的典型藝術形象來吸引觀眾。“一切藝術來源于民間、來自于生活,戲曲藝術更是如此。”戲劇的創作總是和時代和人民相聯系的,這種創作還包括在音樂、表演和舞美上的創新。盡心包裝推出精品,定時定點演出,使演出日常化、市場化,為青年演員提供全年不間斷的實踐鍛煉機會。

6、與旅游業相結合 世界旅游業的發展已逐漸由表及里轉向控制文化內涵上來,旅游產品也正由傳統的陳列式、觀賞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參與式,旅游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戲曲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戲曲文化屬于社會旅游資源文學藝術論文,“以其文化的原生性,充滿鮮活的質感和強烈的動感為特點,它將是今后旅游業最具文化價值的開發取向”。國外,10年前,就有人意識到戲曲旅游正在全球興旺發展。含弓戲劇團可借鑒昆曲藝術與蘇州旅游業、黃梅戲與安慶旅游業的聯姻與發展的思路,利用當前巢湖市大力發展旅游業、環巢湖合肥旅游圈的形成契機,可設想在巢湖地區各景點增設舞臺定時表演含弓戲優秀劇目,既可傳承含弓戲文化,又可增加景區文化內涵,讓戲曲成為景區旅游六要素中“娛”的重要部分。這幾年含弓戲研究室還通過整合資源、多次舉辦含弓戲藝術節來強化含弓戲品牌,帶動商業性演出及戲服、樂器、紀念品等的消費。

一部中國戲曲發展史就是戲曲藝術不斷繼承發展、改革創新的歷史,含弓戲歷史悠久,在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正是憑借含弓戲一代又一代藝人堅韌的精神,敢于面對現實,善于吸收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等要求與時俱進才能生存至今。而在當代含弓戲遭到衰敗,相信隨著含弓戲人才的再培養、當地含弓戲文化氛圍的培育、劇目和表演形式的創新以及戲曲與旅游業的緊密結合,含弓戲定會再次峰回路轉迎來又一個春天。

第5篇

關鍵詞:藝術碩士;開拓;創新;教育;陶瓷

1 什么是藝術以及藝術碩士

(1)“藝術”的概念。“藝術”在古拉丁語中為“ars”,意思為“技藝”,其含義之廣,囊括手工技術、模仿、魔術、建筑術以及烹飪術等,還包括政治術、辯論術等;然而在我國古代,“藝術”中的“藝”來源于甲骨文中的“藝”字,意為種植,是人在種植的象形字;《詩經·唐風·鴇羽》中有:“工事糜爛,不能藝稷黍”。

(2)“藝術碩士”的概念。藝術碩士分為藝術碩士創作型(Masters of Fine Arts,簡稱MFA),其最高學位就是MFA和藝術碩士研究型(Masters of Art,簡稱MA),其終極學位是Ph.D(博士學位)兩個方面。中國MFA課程的設置,分為核心課、必修課和選修課三個方面,核心課包括藝術理論,藝術創作方法研究等;方向課包括不同學科的專業課。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生院設計藝術學方向為例,與其他地方的公共課不同,核心課是以藝術理論專題和創作方法專題研究的方法進行。

2 藝術碩士的開拓

(1)藝術碩士課程設置。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件規定“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分核心課、方向必修課和選修課。核心課是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增強其理解作品、表現作品和把握作品風格的能力;方向課是為了學生進入到各自的專業領域學習而設置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修養,使學生的專業技術從實踐和理論修養兩方面得到提高;選修課是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一定空間而設計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方向來選修課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國內藝術碩士院校培養過程。國內院校培養過程是指按照培養目標,在導師的指導下,經相關課程學習和創作實踐,使藝術碩士在知識和創作方面得到相應的提高,使其塑造成一個合格的高層次藝術人才的過程。培養過程主要涉及課程學習、學位論文、創作實踐等階段。學位論文的評閱及畢業創作的評審是著重審核藝術碩士是否能夠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來解決所從事藝術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審核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

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攻讀藝術碩士專業人員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并經研究生管理部門審查認可后,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學位論文有2位專家評閱(校內校外各一名)。答辯委員會有5位專家組成,應有來自社會美術專業團體或工程部門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專家。(導師可到席,但不擔任答辯委員)

(3)藝術碩士院校質量評價。質量評價指以培養目標為依據,對教育管理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調控和對結果進行檢驗。藝術碩士質量評價的兩種常見評價方式有藝術碩士考核制度與藝術碩士畢業創作實踐。藝術碩士培養質量評價包括教育管理部門、社會和自我評價三個方面。比如:景德鎮陶瓷學院,對于畢業創作設計,就要求每位攻讀藝術碩士。

3 藝術碩士的創新

(1)將部分課程從“課程制”轉為“課題制”的教學模式。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生陶瓷方向為例的教育和學習過程中,最好能將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改變傳統的以臨摹為主的教學模式,強調在創作中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將部分的課程安排從“課程制”轉變為“課題制”,從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轉變成為以藝術創作的課題為訓練內容的“課題制”。“課題制”是指圍繞具體的美術創作課題進行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教學。過去在每門單一課程中所學內容,在創作時需融會貫通,綜合應用,一般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而“課題制”有真做、陪做、虛擬等方式。以美國頂級陶瓷院校Alfred University(艾爾弗雷德大學)為例在陶瓷類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手冊)中,有明確規定:在第四個學年,教學員工會以書面的形式邀請學生呈遞有關被呈現在畫廊展覽中作品的陶瓷藝術論文。并且,學生將被要求與單獨以及所有的教職員工一起工作。最終,教職員工會從展覽中挑選部分作品收藏于艾爾弗雷德的ScheinJoseph國際陶瓷博物館的Glory Hole部門收藏。如此一來,藝術碩士生在壓力下,學習主動性不斷增加,同時,學校這樣類似的硬性規定“課題制”實行過程中,學生與導師不斷交流,使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鉆研精神迅速提高。

(2)拓展“雙導師制”的合作模式。藝術碩士的教育與學習中,優秀的教學隊伍是強化培養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證,于是,是否具有一個符合藝術碩士教育培養目標要求的師資隊伍就顯得非常重要。曾經風靡全球的頂級藝術設計學院——德國包豪斯(Bauhaus)設計藝術學院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上產生的影響對我們當代藝術碩士教育和學習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其“雙導師制”教學模式,對我國高校的藝術碩士教育和學習管理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學科背景,陶瓷設計和陶瓷藝術設計創作的特點,陶瓷方向的藝術碩士“雙導師制”可以采用校內導師間互相合作、校際導師間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導師間互相合作的模式。校內各導師間合作模式可發揮學科間的綜合的優勢、推進校內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并且在學科交叉的氛圍中,可以不斷的激發藝術碩士生們的創造性。與景德鎮陶瓷學院不同,艾爾弗雷德大學在陶瓷類藝術研究生學習過程中,教學大綱明確要求:研究生的必修課和對應學分是:課題研究:陶瓷藝術方向:課題:陶瓷研究生研討會*2學分;高級陶瓷*20學分;原材料*2學分;釉料的配制*2學分;世界陶瓷史*4學分;論文陶瓷藝術*20學分;論文報告開題*4學分;工作室選修課*4學分。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與各專業導師間相互合作,交叉地系統地學習有關陶瓷類的各項知識,從原料的制備到具體工作室中藝術品創作的實踐,而不僅僅只限于自己導師的強項專業的學習。

而導師間的合作,可通過實行“課題制”教學模式帶動藝術碩士生以科研項目或大型藝術創作項目的方式,以藝術展覽為依托,推動資源共享和學科交叉的學習。校際導師間的合作模式是指利用國外藝術類大學或藝術類科研機構等學術資源設立平臺,設置交換生等項目,使藝術碩士生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導師指導下進行全面綜合性的學習,近而促進校際導師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偉.“三位一體”搭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新平臺[J].裝飾,2008.

[3] 郝新生,靳國慶.高等教育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愛因斯坦文集[M].商務印書館(第一卷),1983.

[5] 周星.關于藝術碩士培養問題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

第6篇

【一】淺談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提高

摘 要:藝術表現力是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感染力,是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和靈魂所在.舞蹈作為一種源自自然、來自人類靈魂深處情感的生動肢體表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是通過舞者而傳達給觀眾的,使觀眾受到觸動,從而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這對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藝術實踐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探討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和提高.

關 鍵 詞:藝術實踐;舞蹈;藝術表現力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走出課堂,從社會這個廣闊的舞臺不斷汲取舞蹈藝術靈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重組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充滿樂趣,這是每一名學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藝術實踐正是舞蹈專業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吸納的一種轉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發掘學生的潛力,對培養舞蹈專業的學生的藝術表演力及綜合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藝術實踐的定義及內涵

呂藝生在《舞蹈教育學》一書中,稱舞蹈專業的藝術實踐就是舞蹈實習,他認為舞蹈實習包括了舞蹈表演、編導、教學、寫作等,舞蹈表演專業的實習主要是舞臺表演,側重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鍛煉.舞蹈教育專業實習的內容包括模擬教學、實際教學和論文.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集音樂美、形體美、服裝美、舞美設計等多項藝術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以其高雅時尚的藝術品位和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翩翩風韻,無論是生動活潑的舞臺演出、還是嚴謹科學的教育教學、論文書寫,對于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都有著“感于外、發于心”的本質提高,是藝術表現力來源的沃土.

三、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作用

(一)舞蹈藝術實踐是知識積累的過程,為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舞蹈課和舞蹈實踐活動(如舞蹈比賽)結合提高學生審美觀舞蹈課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教學方式主要圍繞講解——訓練——講解進行,教師以主導地位的角色傳授舞蹈基礎知識,學生基本是被動接受者,周而復始,學生對舞蹈課學習的興趣就會降低.為提高舞蹈課的教學質量,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舞蹈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比賽中去,注重學生對舞蹈知識的應用,體驗、賞析和創造.要強調藝術實踐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它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對舞蹈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檢驗,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注重舞蹈課和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相結合,為給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學生同沒有參加藝術實踐比賽的學生相比,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過一定的舞蹈知識學習后,要安排和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舞蹈知識更廣泛的學習興趣,達到培養舞蹈藝術表現力的目的.

(二)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模仿力,進而提高其藝術表現力

舞蹈是一門不僅注重形式美,同樣還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內涵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講,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體動態美.而是一種飽含詩情,富于樂感的人體動態美.學生在舞蹈藝術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和生活的創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現力,如擠奶舞就取源于勞動,它是模仿牧民給牛羊擠奶的動作來表現人民的智慧、勞動的美.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如“三下鄉”、“舞蹈采風”等方式,學生縮短了舞蹈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逐漸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映,它屬于上層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的再現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離開了人類社會生活,離開了勞動實踐,也就沒有舞蹈藝術,在文字記載的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經歷了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有過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舞蹈藝術正是在這些多種多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礎上,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時代的印跡,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內容、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演和創作靈感,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三)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創作、表演、欣賞水平,從而促進藝術表演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實踐包括舞蹈創作和舞蹈表演,而這兩者都經歷著從客觀現象到主觀意象再到舞蹈形象這二種時空狀態的兩度轉化過程.從素材到舞蹈藝術的轉化就是創造過程.舞蹈藝術源于生活.人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感悟,但表達不清楚,而創造本領的前提就在于發現、升華,例如,講解舞蹈《小金魚》時,我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觀察魚的形態、覓食、嬉戲的全過程,并要求低年級學生設計一組舞蹈造型動作.學生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象出的肢體動作也十分豐富,有身體的扭動、面部表情的夸張表演、手部動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創造力也十分可愛,回到課堂再度講解《小金魚》時,學生情不自禁的發出了“原來是這樣”的感慨,學習效果十分好.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通過參加遼寧電視臺春節晚會演出、 電視臺“雙擁晚會”、去日本昭和大學演出、去法國演出等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創作 、藝術表現力等多種能力,從而是各種藝術

四、藝術實踐是藝術表現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藝術實踐的新途徑

學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是學生的外部形態動作和內部情態動作的綜合培養.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尋舞蹈教育的發展趨勢、發展規律和發展途徑,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那么,對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外部舞蹈動作與內心情感語言的技能,來進一步創編舞蹈動作,發揮其表演才能,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美的創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話.藝術實踐,對于每一位教育者來說,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出”、“表演”;更應該是“教和學”的完美統一,是學生主動吸納知識過程,更是“教學實踐”、“舞臺實踐”、“創作實踐”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開拓思路,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使舞蹈教育、教學告別“機械化”的操練,讓學習充滿樂趣,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歐.論舞蹈學專業特色的舞蹈技術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2).

[2]張春河.高校舞蹈教師的角色素質[J].舞蹈,2008,(6).

[3]張薇.舞蹈藝術走進大眾的探討[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

[4]蘇婭.中、日、韓三國古典舞蹈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

【二】舞蹈藝術方面的論文

摘 要:文章通過舞蹈常識、舞蹈編導個人素質、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等三個方面對怎樣創作優秀舞蹈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舞蹈起源;舞蹈分類;知識型編導;舞蹈創新

1 舞蹈常識

1.1舞蹈的起源和發展

舞蹈是人類最早起源于勞動的藝術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獵或歡慶豐收為主,隨著社會文化發展,人們用這種豐富的肢體語言開始表達思想感情,繼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審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認為舞蹈始于舊石器時代。結合中國遠古的傳說以及世界各國的歷史記載,舞蹈的演變經歷了我國云南滄源巖畫中等巖畫中體現的上古時代原始舞蹈,隨后在奴隸社會的圖騰舞蹈,到了封建社會的宮廷舞蹈,史書上記載中國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的漢魏和隋唐時代,唐玄親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以及從歐洲宮廷舞蹈中發展而來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紀出現的現代舞。

1.2 舞蹈的分類

舞蹈按照社會作用的不同可概括為兩大類:①自娛性舞蹈。自娛性舞蹈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跳的舞蹈。自娛性舞蹈劇具備廣泛的群眾性,例如,人數、場地、時間均由大家自己選擇決定,同時更以群眾舞蹈娛樂活動為互相交際為手段而到達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專門為觀眾欣賞而表演的節目。這種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規范性,除了在個別的場合由專業的舞蹈工作者即興表演之外,大多數一般都在舞蹈編導的精心的編排下,提煉出主題思想、故事情節通過舞蹈的表演形式來塑造人物,通過扮演者的表演來娛悅觀眾,讓觀眾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統一。

2 舞蹈編導個人素質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很多理由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其中優秀編創人員的稀缺為主要的癥結。培養一個優秀的舞蹈編導需要諸多的條件和因素。客觀的教學條件到個人的文化素質形成了密切聯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編創的規律法則制約下,切實提高編導的整體素質成為當務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內涵

最初舞蹈在舞臺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內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編導、演的技巧,學養、文化人格等諸因素中,影響創作的終極因素是舞蹈藝術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個舞蹈的文化內涵完全取決于編導的個人內涵,他創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2.2 做文化知識型編導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靈》《踏歌》《絲路花雨》《云南印象》等眾多經典作品。目前社會提倡的是打造知識型社會,也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識性才能符合當前社會趨勢的發展。一個能讓人從舞蹈中讀出知識讀出文化的作品,無疑是一個具有深度的作品,這個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會的作用,讓人們沿襲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利用好這種廣泛而又直接的藝術形式繼續創新發展。伴隨著近幾年來電視的大力推廣,各種各樣的舞蹈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百變的樣式、翻新的手法,讓我們眼花舞蹈藝術方面的由專注畢業論文與職稱論文的zglww.net提供,轉載請保留 .繚亂,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臺上是讓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員,舞臺下是稀稀拉拉面無表情的觀眾,這樣的場面和舞蹈的編導有直接地關系,這種舞蹈缺乏知識,是一個浮躁的表現,以一種功利的表達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離藝術的本質。現在的狀況更可悲的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泛濫——搞自己的藝術,這些舞蹈編創者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個人知識的缺乏,盲目抄襲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難度以及絢爛的舞臺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識型。

2.3 舞蹈編導應當深入到生活中

當前舞蹈創作面對的很大一個理由是對生活的體味和感悟表現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題被符號化和模式化,舞蹈來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編導中,編導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細節,才能在生活中提煉并升華,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轉化的過程中,有一項技能是編導們要學習的就是“模仿能力”,這種摹仿可以在編出的作品中得到體現,觀眾也可以從這種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樣的情景,所以這個模仿要不到生活中體驗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創新又要保持傳統文化

我國的舞蹈資源豐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經過藝術大師們的挖掘已經得到了保護和發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遺產沉睡在民間中,這樣就需要我們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對的就是怎么樣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這樣就要求我們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的創新,這種創新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寶藏更好的發揮它的特色,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3 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識舞蹈教學發展

一個定位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所以作為當代的舞蹈演員們,更要著眼于未來,拋開功利心,舞蹈是經濟建筑中的高層建筑,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從事舞蹈生涯的演員們應該以知識舞蹈為導向,轉變觀眾對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們從事舞蹈的工作者們從自身的素質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這樣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編導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達舞蹈所帶來的文化內涵。

3.2 學會體驗感情

舞蹈《牽手》打動了很多的觀眾,這個舞蹈來自生活,我們沒有把它放在舞蹈來源于生活著個章節中講,是因為這個舞蹈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摯的感情,兩名兩位殘疾演員用殘疾演繹完美,她(他)們沒有屈服命運的不公平,而是選擇了挑戰殘疾,與命運抗爭,用頑強的毅力支撐著殘疾的肢體,完成著各種高難度動作。在他們表演過程中,將他們的情感通達肢體語言表達的淋漓盡致。正是兩位演員的傾情演出打動了評委和眾多的觀眾,我們從他們的舞蹈中讀出了真心真愛和真誠,我們用一個演員參加一個訪談所說的話來總結這個舞蹈的成功。

第7篇

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工作質量。

1、繼續開展“樹黨員先鋒形象、做人民滿意教師”主題實踐活動,學校黨支部堅持按時召開黨會,通過學習,培養了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加強了黨員的先進性教育,幫助黨員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努力方向,密切聯系群眾。

2、學校重視對教師的培訓,通過教育理論學習,舉辦專題講座,加強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本年度,我們利用政治學習的機會,組織教師學習了《中小學教師十不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制定《小學教師行為準則》、學習《義務教育法》.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每人撰寫6篇學習心得,在每周一學習期間組織觀看師德典范光盤,學習典型事跡,并撰寫心得體會,通過學習提高了教師的德育理論水平。

3、加強以班主任為主體的德育隊伍建設,組織班主任培訓班,學習有關班級管理方面的知識內容,通過學習,更新了教育理念。今年開展了 “文明禮儀”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要求師生牢記學校文明禮儀要求并按要求做好,學校、班級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禮儀教育活動。本學年,每位班主任都結合文明禮儀記錄,撰寫了符合班級年齡特點的經驗論文。學校還要求各班每周開展一次有質量的豐富多彩的主題班隊會,同時要樹立“轉化一個后進生比發展一個優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按時檢查德育工作,對各班黑板報,讀書角,衛生角,通過開學初、期中、期末三次檢查,班主任都能按要求填寫各欄目,中隊活動記錄,活動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二、把課堂教學作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積極改革課堂教學,明確德育教學目標。堅持以思品課為德育主要課程,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堅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每位教師都撰寫了質量較好的德育滲透論文。

三、創設活動載體,寓德育教育于活動之中

1、本年度我們繼續抓好學生的愛國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防意識,法律意識、環保意識等。

2、結合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組織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九月十日”教師節進行尊師周活動;“十月一日”國慶節,組織歌頌祖國活動。同時繼續開展文明禮貌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十一月份,我們學校分三個年級組召開了三次養成教育大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文明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十二月份,舉行了冬季體育運動會。通過召開體運會,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2010年三月開展了“獻愛心”活動,為患腸癌的周展望老師捐款2628元。2010年四月十日,舉辦了“加油2010,寶潔百所希望小學快樂體育運動會”。借此東風,號召全校師生以實際行動為2010加油,以優異成績向奧運會獻禮。.五月十九日,我們學校組織開展了“抗震救災,人人有責”活動。我們發動全校師生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向地震遇難同胞默哀活動。在這次賑災活動中,我們學校師生一共捐款8557.5元,是雙溪橋鎮教育界捐款最高的一所學校。六月一日,舉行了歡慶活動,表演了20多個節目。本月,我們學校還參加了咸安區教育局舉辦的“陽光體育活動”。在這些比賽活動中,我們學校獲得了女子跳繩第一名和第四名,獲得剪紙第一名、小制作第二名,小歌手比賽獲得第三名,舞蹈表演獲得第三名。我們張金霞校長的藝術論文獲得了區比賽一等獎,我們的王燕華老師被評為優秀藝術輔導教師。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我們的師生陶冶了品質,鍛煉了能力,積累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素養。

3、環保教育:通過宣傳畫、校園廣播積極宣傳環保的重要意義,上好《環境教育》課。我們教育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組織開展以“愛護家鄉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開展美化家鄉環境,愛護大自然和生態資源的教育實踐活動。學生和老師一起清掃衛生死角,同時通過世界環保日、植樹節、無煙日等各項活動,使學生樹立了良好的環保意識。

4、繼續發揮紅領巾小記者站、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板報作用。宣傳小學生行為規范,小學生文明禮儀.法律知識、自糾自護知識、先進人物事跡等,每月進行一次板報評比,通過評比活動,使板報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多樣化.并每月由校長、大隊輔導員作行為規范的專題講座.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5、抓好養成教育,以創建平安校園為契機,全方位,多渠道,強化了養成教育,本年度,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題,我校繼續加強了學生常規養成教育,特別是文明禮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開展“爭當文明班級”活動,以班級教育、自我教育為主,紅領巾文明監督崗為陣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學校繼續強化了“文明班集體”的創建評比活動,通過衛生、守紀、兩操、禮貌、好人好事及愛護公物等內容,每天公布各班得分情況,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規范了學生的行為,為創建平安校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加強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教育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加強輔導員的培訓和業務指導,做到全員、全程、全覆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健全留守、單親、無親學生檔案,做好教育記錄,活動中開展“手拉手,一幫一”, “同在一片藍天下”等獻愛心教育活動,幫助這些學生轉變不良心理,健康成長。

四、切實發揮學校、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功能

堅持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社會教育為依據,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積極開展“三合一”教育活動。班主任通過家訪和電訪的方式與家庭經常聯系,互相反映學生表現情況和提出教育建議,充分發揮家校通、親情電話的作用,幫助老師及時與家庭進行聯系。我們對家長發放有關家教資料,進行科學家教方面的指導,幫助家長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從每月的查閱的情況看,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能通過各種渠道,及時地與家長取得聯系,互相了解孩子們在學校、家庭中的表現,互相送上有針對性的建議或意見。為了更多的孩子們在雙休日、長假期間的學習、生活情況,我們還要求班主任進行頻繁的家訪工作,做到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

五、用名言警句立德,以榜樣立德。

第8篇

【關鍵詞】普通高校 公共藝術教育 評價 多元化 復合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221-02

普通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基于教育部的一系列相關文件要求,以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人文素養,培養其高雅的審美品位,實現其完美的心智和人格為目標的前提下開設的。由于學生對藝術科目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與評價考核息息相關,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案和機制,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核與評定。

一、評價在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評價是藝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記錄、整理和研究,“assessment”是西方學者對評價的稱謂,通常理解為以某些標準來評定學生的行為過程。在藝術教育中,通過相應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其目的在于考查學生對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判斷每位學生的潛能是否在教學中得到極大程度的發揮,并以此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均體現出不同的作用:在教學計劃的制定階段,測定性評價的運用有利于幫助教師了解到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方案進行完善;進入教學過程中,教學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則發揮另外的作用,可隨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方便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重心;教學結束時,終結性評價又呈現出特殊作用,在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還能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并對教師制定新的教學計劃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藝術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藝術教育有了快速發展。特別是高校的藝術教育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學科間更加注重相互的融合性,教學模式也更加科學且多元化,但在評價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偏重主觀感受

評價過程中教師容易偏重主觀性,通常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評價主體較單一。一般由授課教師單獨進行,很少聽取其他方面的意見。二是評價標準相對滯后。教師通常以個人審美好惡為判斷標準,缺少一個明確的讓學生在每個階段學習前就清楚了解的評價標準。

2.方式相對單一

目前藝術教育中常見的評價方式是將學生的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按某種比例整合起來,給出一個最終成績。然而在階段性的教育中,通常是將部分學習最終完成的作品作為考核對象,這種“終評性”考核形成的評價方式雖然能夠反映學生當前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但卻由于忽略了對學習過程的及時考察,而不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潛能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與判斷。

3.缺乏師生交流

評價中目前最常用的表現方式是等級或分值,看似一目了然,實則對藝術學科卻并不適用,因為等級或分值無法將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等相關信息細致準確地回饋給學生,更不能為學生明確指出問題所在和將來的努力方向。

4.忽略個體發展

藝術教育評價通常是以學生的整體能力和水平作為參照標準,這種評價雖然可對單位范圍內學生的專業水平進行某種劃分,但卻更接近于數值范疇的常模參照,個體在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成長和發展卻被疏忽了。

由上可見,普通高校制定合理的藝術教育評價標準尤為重要。

三、藝術教育評價的標準依據和方式

(一)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制定藝術教育課程的評價標準

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一所以法學為主,兼有文學、史學、哲學等多學科的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因面向全國各地招生,學生來源四面八方:有來自城市的、也有來自鄉村的;有來自山區的、也有來自西部的;有來自外校的交流生,也有來自不同國度的外籍留學生。不同地區、不同國籍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基礎和特點,受藝術教育的程度也不均衡。那些來自經濟文化發展快的省市的學生(如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因教育理念更新較快,受藝術教育的程度較高;來自山區、西部等偏遠地區的學生,因家鄉網絡交通建設較慢,他們的藝術文化教育相對缺失,藝術視野較窄,審美鑒賞力偏低,但其對當地民族文化了解頗深;對于來自海外的留學生,他們對我國民族藝術文化了解甚少,很多存在國語障礙,學習困難較大,短期提高程度有限。由此可見,我們在制定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考核辦法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如學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點、普通話程度、文化基礎等等,要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才能和個性為導向。從美育的視角來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不僅是單純為某一門藝術理論的學習,或某一種藝術技能的實踐,更是幫助學生構建相對完整的審美意識體系。因此,在進行評價時,要從藝術教育的特點出發,弄清重點和難點,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將定性和定量兩種指標結合考慮,以便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作出較為客觀、公平和全面的評價。這種評價標準既不能讓學生感覺考查方式過于簡單而忽視對藝術課程的學習,也不能讓學生感覺學習過程過于復雜高難而產生敬而遠之的畏懼心理。

(二)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藝術教育課程的評價標準

學校中因各自不同的專業特色也富于了學生不同的特點和氣質,如法學院的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大都強化了抽象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而中文系的學生則強化了形象思維和輻散思維,體育系的同學則強化了直覺行動思維。以此推論,被弱化的思維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并逐漸有針對性地加強鍛煉。根據上述特點,應該對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學習態度進行客觀科學、實事求是的評價,避免教師因主觀臆斷和個人情感的偏好而對評價結果產生負面影響。在評價考查的方式和程序上力求實效簡練,便于普及推廣。

(三)藝術教育課程的環節及評價標準

可將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大環節,即藝術基礎課程、藝術實踐課程和藝術賞析課程,以下逐一探討每個環節課程的評價標準與方法。

1.藝術基礎課的評價標準及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 是藝術教育的一個必然過程, 審美教育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 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的積累, 學習興趣也只能是短暫的。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教育并不是要繞開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是要研究基礎知識的學習方法。為避免學生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產生枯燥心理,教師需要設計豐富的教學形式,可以將看、聽、操作相結合,深化推行立體式的教學方式。面對沒有任何藝術基礎卻渴望填補藝術知識空白的學生,教師應體現足夠的耐心,不斷堅定其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此環節的評價結果應以階段時間內學生自身藝術修養程度的提高作為主要依據,同時兼顧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是否認真嚴謹,俗話說:“能力可以有大小,但是態度決定一切。”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適當靈活,如可以采用筆試或口試的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作品來展示對所學內容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2.藝術實踐環節的評價標準及方法

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伴隨著對審美的體驗,此環節的學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某一藝術門類有所嘗試和了解,激發其對藝術的興趣和愛好,陶冶性情,健康身心,提升藝術實踐能力和創作能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使學生的個人素養更為綜合全面。對于某一藝術技能的初學者來講,想在短時期內提高專業技能水平,一般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教師的評價應該以鼓勵學生的積極性為主,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待其內在潛力和學習成果。對于不同基礎情況的學生要區別對待,提出相對合理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位學習者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一定提高。對于藝術技能環節的學習成果的評價應全面客觀,既要考慮到學生在一定階段時間內藝術修養與技能的提升程度,也要考慮其參加學校各類藝術團體活動的狀態,此外要鼓勵學生尋求機會開發自身藝術創作的能力并將表現納入藝術考核范圍。例如參加各類藝術技能競賽且斬獲名次;積極參加學校及社會各界舉辦的各種文化藝術類活動;公開發表藝術論文、創作歌曲、書法及繪畫作品等。如此一來,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自己真正地參與藝術活動,而讓藝術活躍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的創造能力。

3.藝術鑒賞環節的評價標準及方法

為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普通高校均開設各種藝術鑒賞類課程,此類課程教學中將音樂、文學、美術、舞蹈、影視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審美視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整合欣賞藝術作品的綜合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最短的學習時間里,盡可能多的了解中西方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及經典成果,力求將本土特色的藝術文化發展與人類精神文明的精髓自然相聯。與此同時,還需培養學生適當運用藝術批判理論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其辯證分析和解讀作品的能力,最終實現其由感性認識至理性認識的深入。論及評價方法,筆者認為主要從三方面考慮:一是在平時測驗中應考慮多設置一些開放性題目,鼓勵學生啟用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對有代表性的典型藝術作品做出有新意和創造性的闡釋;二是課堂討論內容和問題的設計要科學合理,評價中應參考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深度思考的程度;三是終評考核時不要用固定答案來約束學生活躍的創造力,應以測試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為主,以便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課后查閱文獻的一貫性,形成穩定成熟的藝術審美價值觀。

四、藝術教育評價結果的說明

以往在藝術教育評價中通常用等級和分數來表明結果,教師大多忽略了對考查結果的說明及詮釋。教師的公平準確的描述性評語可以使學生對自身的藝術感知力、藝術理解力、藝術創作力、藝術表現力等方面有更明晰的認識,教師誠懇的建議性評語又可以端正學生學習中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對于學生取得的成績教師給予鼓勵的評價表述、對于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教師也需直白地加以指出,以便明確其未來的努力方向。教師對評價結果的公布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通過書面形式又可用口頭表達。只是在公布評價結果的時候,對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應做進一步說明解釋,讓學生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教師的評價是中肯的、可信的。

五、藝術教育評價標準的理念

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考核評價需要樹立動態、多元、復合性的評價理念,教師應分析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考查,考查方式盡可能多樣化,成績評定盡可能多元化。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性差異,在整場考核評定中封閉性試題的比例要適度合理,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了解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又要挖掘和發展其在不同方面的潛在能力,將學生參與多種藝術活動的狀況,藝術實踐技能的提高,以及對藝術作品的獨創解讀等作為評價考核的重要因素。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也應以此為依據,擴展評價指標,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思考、創新能力等情況,進行動態的開放的復合性評價。當然,我們也要克服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目標指向不清楚、評價隨意性較大、成績衡量不規范等問題,力求給予學生的評價是公正、合理、科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激勵,自信心也不斷增強,通過對不同門類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習,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其對藝術魅力的感悟力,最終實現心智和人格的完美。

參考文獻:

[1]閆飛龍,《高等教育評價標準的本質問題與多元化》,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2]荀振芳,《大學教學評價的價值反思》,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張希承,《建立多元化的藝術教育評價體系》,載《藝術教育》2011年第11期。

[4]翟天山等,《教育評價學》,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5]趙建友等,《抓科研促發展創特色》,載《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6]埃利奧特?W?艾斯納,《教育想象――學校課程設計與評價》,李雁冰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第9篇

摘要:

微電影的發展勢頭依舊強勁,在年輕人群中傳播廣泛。借此契機,教師吸取微電影發展趨勢中的特征,將其中適宜教學的特色運用在課程實踐中,更新教學方式及思路,進而形成影視教學的新特色。本文總結了微電影發展趨勢中的六個重要的特征,借此分析了趨勢引導下學生創作的三個重要方面,以促進影視專業教學思路的轉變。

關鍵詞:

微電影;趨勢;教學引導;教學思路

目前國內對微電影的關注度頗高,微電影的創作群體也呈增長趨勢,其數量和質量有所提升。微電影的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各種微電影網站建立,形成微電影的平臺,集中了相對優勢的微電影資源;諸多的微電影節成立并相繼持續舉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短片電影的評選盛典,亦是專業或非專業創作群體的作品得到認可的有效途徑。針對現今微電影發展的熱度,在尾隨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冷靜思考的是微電影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微電影已然呈現出的某些特征,極有可能持續呈現或強化呈現,未受關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電影平臺吸收并成為完善其發展的一個部分。

從教學的角度思考,總結微電影現階段的特征以及發展趨勢,及時抓住微電影平臺中的前沿脈搏,是訓練并指引學生短片創作的優勢路徑。目前,微電影已經呈現出的明顯特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商業運作,即微電影和廣告的結合形成的以宣傳產品或品牌理念為導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創作,即自由群體為主導的不受商業驅動的短片創作,在主題選擇和影片風格上較為多樣化。這兩類都得到了網絡傳播和電影節評選的雙方關注,形成微電影平臺上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在這個框架之下,微電影的發展趨勢得以從微電影創作本身及社會認可兩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態的變化和市場、受眾產生的影響密不可分。因此,微電影發展趨勢中的眾多特征都從以上因素中展開。

一、微電影的發展趨勢

微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諸多優勢,從自身角度來講,其更注重對傳統電影的優質因素進行吸收。傳統電影的制作講究畫面、聲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較長,視聽感受效果較好,適宜在大屏幕放映。微電影的制作改變了以往拍攝電影短片的方式,及時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勢,聲畫效果精良。從某些品牌商拍攝的微電影,如康師傅、諾基亞等,可以看出,由于有著充足的經費支撐,這類微電影的視聽效果良好。即使是學生制作的微電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設備,追求聲畫效果。隨著學習電影制作的人越來越多,對國外相關書籍的翻譯增多,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電影作品的品質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聲畫效果是微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將會得以強化的一個特征。

第二個趨勢可以總結為電影姿態。一方面基于視聽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業界對微電影認可的模式。現今流行的較具有權威性的審視方式即通過微電影節的舉辦評定作品的成績。以北京國際微電影節為例,從結構上看,該項目基本遵循了常規電影節的模式,其各種獎項的設置呈現出電影姿態。所以,業界對微電影的認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學生這樣的關鍵詞,而是把微電影當成電影進行的賞評。

有的微電影節在獎項設定中增加了“創意獎”“傳播獎”“人氣獎”等不同于傳統電影短片評審的獎項,此類獎項有助于體現出微電影某些方面的特質。不過現今人們對微電影和電影短片的認知觀念會在主觀感受上產生不同的傾向,因此在電影短片的榮譽認證中往往不設立此類獎項。但“電影姿態”的這個趨勢在微電影發展過程中會有持續呈現,其變化有待于人們對微電影認知觀念的轉變。這里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的觀影習慣,更是受眾對電影短片概念的更迭。

過往對電影短片的認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夠正式走向電影拍攝崗位的電影從業人員的習作,以此證明自身拍攝電影的能力,并借助這樣的短片作品,敲開電影生涯的大門。所以,過往的大學生創作的短片,尤其在技術設備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質樸的聲畫效果,會比較容易得到觀看者的諒解和接受。微電影的興起和繁榮將這種局面逐漸打破,最重要的改變是認知和習慣。微電影的創作已不僅局限在專業人士的范疇,門檻的拓寬使得微電影的創作走向了自娛自樂的媒體環境。也就是說,對于微電影作品的賞析和認可,一方面可以有著權威的途徑,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創作群體的自我欣賞。而隨著平板客戶端的普及,微電影的傳播路徑又增加了一個更顯自由的層面。

諸多APP如魔力視頻,都會設有微電影頻道,形成一個類似傳統的電視頻道的平臺,觀眾可以在這個平臺里自由點播。這對刺激微電影的平民化創作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在這個平臺里,準入門檻依舊很低,但傳播力量卻很強大。所以,媒體環境的寬松包容了這種自娛自樂的精神,也成為微電影在發展過程中的第三個重要趨勢。

而微電影節的系統化、常態化將會成為微電影發展的第四個趨勢。目前的微電影節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據半壁江山的姿態紛紛舉辦微電影節,所以微電影節的權威性蕩然無存。但隨著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律,以及主辦方是否能堅持在微電影節評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種困難以維持電影節的運作,將會形成部分微電影節的常態化發展,進而系統地、有序地循環,將微電影節提升到一個高度,使之更具有權威性,甚至面向國際。與此相悖論的是微電影究竟能夠生存多久的問題。作為時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電影的興盛實則和微博等此類新興事物密不可分。

微電影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隨著潮流演變而調整自身狀態,還要結合電影及電影短片的特質。現今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微電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義。除去動畫微電影、廣告微電影這兩種因傳統收視習慣形成的長度限制,其余類型的微電影創作都會出現30分鐘以上的作品,所以微電影和電影短片的區分度不明顯,“微”特征和電影短片交融混雜。從目前的狀態來看,微電影和電影短片的關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內涵,微電影是該事物的外在形態,以適應時代潮流的包裝存在,而電影短片則是沿襲了傳統電影創作技法的實質內容。這個問題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電影的發展趨勢之五———回歸電影短片的本體,微時代的終結。

當人們對各種“微”事物失去興趣之后,微電影的市場活力悄然下降,這個時候會有一個新的名詞取代微電影,但微電影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除非微電影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能形成不同于電影短片的獨特氣質,從而在電影的范疇內穩步扎根,形成獨特的風格,進而延續生存。鑒于和電影短片的密切關系,微電影作品中劇情片占據了主導優勢。以宣傳某產品為主的微電影、或以動畫形式表現的微電影等,都傾向于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喚起受眾對作品的情感認同。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微電影節在作品類型的引導上,并沒完全照搬傳統電影短片的評審模式,對作品類型加以強調。

所以,紀錄片和實驗片在微電影創作中較不受關注,尤以實驗片最為突出。實驗片的創作實際上是有難度的,這需要對電影的學習和認知達到較深的程度。但是,實驗片對電影風格的開發,對固有形態的突破是有先鋒作用的。而微電影的傳播平臺實際上給實驗片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間,互聯網的掩護使得實驗性的微電影能夠得到相對自由的表達,甚至可以有大膽的嘗試。以實驗片為主導的、在電影風格、形式、題材等多方面產生突破性發展的微電影極有可能成為微電影的獨特氣質,進而逐漸形成微電影不同于電影短片的發展空間,形成微電影發展的第六個趨勢。

二、趨勢引導下的學生創作

在目前的影視教學過程中,微電影創作被諸多專業老師認可。結合課程設計和微電影的特征,在較短的教學周期內能夠引導學生學習影視創作且產生成就感,微電影實則較為適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引導起到關鍵性作用。應和微電影發展趨勢的教師引導會對學生創作作品的收效產生事半功倍的意義,這完成的不僅是一門課的教學工作,更是用教師的眼光和見識對學生創作的思路、學生認知影視作品的觀念、甚至是學生把握時代信息的方向起到的影響。介于本文整理出的微電影發展的六個趨勢,教學引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是精良的視聽效果。

影視專業的專業優勢不僅體現在先進且專業的設備使用,更關乎最終呈現在影視屏幕上的視聽效果。學生的創作一般都能夠完成較工整的構圖、光線、色彩等傳統視覺效果的配搭,也能夠實現符合錄播標準的聲音效果的拾取,但不夠精致。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課程作業的拍攝往往強調影視創作某一環節的學習,有側重的方向;二是思維導向。對于課程學習,較常見的認知是:完成課程作業即可。后者對學生作品效果的欠缺起到更深層次的影響。實際上,每一次的課程創作都可視為微電影創作練習,這里容許存在課程的側重點,但無論側重于影視創作的哪一個環節,最終都會指向銀幕呈現。所以,教師首先需要轉變思路,讓學生有意識地追求精良的視聽效果,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設備中先進的硬件資源,亦能夠樹立更高的標準,不斷進步。

第二是以情節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講故事是做劇情的基礎,一個好的故事才具有成為好電影的前提。從目前的幾個較有影響力的微電影節的舉辦可以看出,各種大賽對學生創作微電影的導向,即:偏重劇情類微電影創作,并常常輔以某一家廣告商的形象宣傳。這就結合出兩種意識:一是講故事,二是重經濟。故事講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作品是不是夠好看,有一個好的故事基礎,才有可能創作出有意思的情節。實驗片不太適合學生創作。實驗片在電影認知、創作中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實際上是較高的。學生創作應仍以劇情片為主,因此需要講好故事。

經濟意識的欠缺,直接決定了學生創作時自我意識的淡泊,這并不是不提倡導演為中心,而是更強調對市場的尊重。一部微電影作品,即使再短小,也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沒有觀眾,就等于是沒有完成該作品的生命歷程。作者電影理論對學習中的學生創作是很有影響的,加之早些年互聯網并沒有如今發達,電影的傳播載體以影院為主,短片創作及推廣僅限于學院環境,所以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中國學生的作品往往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作品題材較偏門,內容較為晦澀難懂。微電影的宣傳、引導給現今中國學生短片創作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路,這就是市場意識。

所以,“以市場為導向”不單單是指作品的傳播、放映形成的買賣市場,還包括學生頭腦意識中對市場的認同感。真正的藝術作品是雅俗共賞的。因此,既要把自己看成作者,又要把自己看成導演,既不能在作品中失去自己,又不能過于沉浸在自我中,從而培養起注重市場需求的學生創作,這也就不太可能為了市場而創作,流于低俗。目前較為普及的開發學生作品市場潛力的行為往往是將創作出來的作品上傳至互聯網,形成展映平臺,從而告別孤芳自賞。

但其實,學生作品中出現的服飾、學習用品等道具,以及拍攝環境等,都具有市場價值。對于此種市場價值的挖掘,也應納入學生市場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持續多年的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一直采取和企業合作的辦法,以命題、半命題的形式向大學生征集作品,其中包括視頻創作。這種方法其實在教學過程中一直予以實施,但有所欠缺。

這也關乎市場意識的培養,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市場因素,只注重作品拍攝。因此,命題的范圍狹隘,思路容易受到局限。大賽中的半命題、命題形式給予影視教學的優異啟示在于拓寬命題的范圍,將觸角伸及更廣闊的領域。以某廣告命題實則就是市場意識的強化,不僅在于創作中某品牌產品的出現,還在于拍攝經費的提取及后期宣傳的制作。因此而形成的產業鏈的意識培養,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自我沉浸的怪狀,形成更全面的創作姿態。

第三是簡淺入手,倡導積極的價值觀念。學生的創作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會受到韓劇、臺灣劇、獨立電影等影響,在故事講述尤其是情感表達上過分糾葛。剛開始創作的學生,一方面是不知從何下手,找不到適于創作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是眼高手低,傾向于劇情復雜晦澀的創作。

從廣告型微電影和公益型微電影作品中得到的啟發能夠較好地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注意選擇簡單而又淺顯的主題,以命題或半命題的方式帶動創作,這樣可以有效抑制不知所措的境況,避免復雜的情節創作,又可以很好地牽引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習好講故事的本領。高年級的學生更需如此。

微電影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品要在短時間范圍內完成完整的情節刻畫。因此,集中某一個點展開情節設置,從簡淺的主題入手,不用擔心題材是否庸俗,也不用擔心故事是否平淡,只要抓住主題的靈魂,同樣能夠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目前國內有影響力的微電影節在作品征集上明確給出微電影創作的有益啟示,即價值觀念的導向。

比如第三屆北京國際微電影節以清明節、端午節為主題,制作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系列微電影。清明節和端午節的主題從弘揚中國文化的積極意義上對學生作品中容易出現的灰暗情調予以抵制。以90后為主要群體的大學生,在創作作品的時候較喜歡重口味,容易表現生活中的灰暗題材、主人公的失落情緒、畸形的情感鏈條、變態的人物關系、陰險的內心世界等。獨立電影對大學生的影片創作產生過影響,這也是造成學生作品價值觀傾向的原因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宜城市| 类乌齐县| 封丘县| 区。| 霍山县| 三穗县| 惠水县| 亚东县| 河东区| 桦南县| 湖州市| 嵊州市| 新绛县| 濉溪县| 河南省| 栖霞市| 建湖县| 集安市| 林口县| 营口市| 吕梁市| 河津市| 华宁县| 卫辉市| 唐海县| 武清区| 墨玉县| 楚雄市| 于都县| 凤城市| 维西| 安龙县| 隆子县| 名山县| 光山县| 珲春市| 平泉县| 六枝特区| 祁东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