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美術師范生實習

美術師范生實習

時間:2022-10-07 21:51: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術師范生實習,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美術師范生實習

第1篇

關健詞:美術 教師 師范生 素質 途徑

一.師大美術教師對美術師范生素質教育的作用

1.培養美術師范生學習能力

師大的美術師范生畢業之后主要做的工作是基礎教育,面向未成年的學生進行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注意力等等,同時也包括推理想象能力。想要讓美術師范生能夠做好這些工作,作為師大美術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學習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通過美術課,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漸形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美術師范生特色能力

美術師范生將來的就業要著重依靠其過硬的操作能力,學校在培養美術師范生的時候要更加注重提高其綜合素質,讓其具備特色的技能,增強動手能力。作為美術教師,是學生的直接引導者,需要從這些方面著手培養學生,這對培養出具有特色技能的人才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二.美術師范生素質、師大藝術教育工作現狀

1.藝術修養與人文素質欠缺

一般來說,美術師范生的綜合素質比較欠缺。在教育方面,過分強調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培養綜合素質,這是教育上的不足,造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這就造成了美術師范生的素質不過硬,藝術修養也不達標。

2.對專業教育過度重視

對于美術師范生而言,技能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技能培養不能代替一切,其他的很多專業課程也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度重視專業教育的問題比較嚴重,甚至很多美術教師認為其他專業課是負擔,這對學生的思想影響也很大。很多師范生會認為藝術素質并不重要,這樣一來也就不會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素質。同時很多師范院校采用學分制的模式,高教資源十分有限,這樣一來專業課程非常多,藝術課就比較少了,也不利于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3.師大藝術教育的資源不足

幾年來,我國高校規模擴大,學生數量大增,作為師范院校具備教學經驗和一定的師資資源,但是往往不能夠跟上學校擴招的腳步。造成師生比例失調,教育資源短缺,在美術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術師范生素質的提高。

三.提高美術師范生素質的途徑

1.美術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美術師范生一般來說都比較缺乏藝術基礎,在美術課上,難免會有畏難情緒。如果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這種情緒是最佳選擇。作為美術教師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來。師范生往往有文理、專業的差別,相比較來說,文科生的藝術素養要高于理科生。如果美術教師只運用一種教學模式,就不能夠適應不同學科的學生。這樣一來,會造成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因此,美術教師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其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要條件。

2.結合當地美術資源,培養學生獨特的藝術素質

作為美術教師要善于挖掘當地的美術資源,將其運用到課堂中來,結合課本內容培養學生獨特的藝術素質。作為師范院校,也要充分了解當地特色,結合這些特色編寫美術教材。這種教材是十分有個性的,具有地域性強的特點,不但充分利用了當地的美術資源,更能夠讓學生了解本地特色,培養其獨具一格的美術氣質與藝術素質,克服同質化的現象。

3.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拓展學生素質內涵

在師范生的美術課堂上,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傳統的美術課堂內容與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將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變成光、影、聲音,給學生制造身臨其境的感覺。讓美術知識變得更加形象與生動,學生在接受這些知識的同時也更加愉快與輕松,感受課堂質感,實用性更強,學生的素質內涵得以拓展。

4.提高師大對美術課程的認識,發揮美術課堂提升學生素質的功能

美術課的課堂教育對于美術師范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提高師大對美術課程重要性的認識,發揮提升學生素質的功能十分重要。

首先,在對美術師范生培養的方案中需要重點強調美術課程的重要性,在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模式的運用等方面做到更加合理,保障教學的時間與教學資源的配置。

其次,在進行人才培養評估的時候,將美術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也作為評估重點。這為美術教師和學生帶去了更多的壓力,教師才能夠更盡心盡力地教學生知識,學生也能夠更用功的學習。在效果評估方面,既要包括老師教學環節,也要包括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學習表現、考試成績評定等。讓學生充分重視美術課程的學習,在思想上改變學生的認識,才能夠與教師默契配合,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讓美術課堂充分發揮提升學生素質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宛俊勇.論高師美術師范生創造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11,(34):118-119.

第2篇

目前的基礎美術教育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觀,包括教育新理念的普及、教師素質的提升、硬件設施的配套等,還涌現出了諸多優秀的能代表新一輪課程改革成果的案例。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教育相對發達的地區,美術教育也往往游離于轟轟烈烈的課改大潮之外,處于邊緣地位。在這種背景下,師范美術畢業生如何真正成為貫徹課改精神的中堅力量,甚至成長為教育變革的核心動力,這對高師美術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更高挑戰。

筆者認為,面對基礎教育課改,高師美術教育應保持一種貼近、融合、引領的姿態。貼近,是保持對基礎美術教育的關注,了解課改的目標、內容、形式和發展趨勢;融合,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教師教育方案,把基礎教育美術課改的理念和細節融入教師職前教育;引領,并非居高臨下,而是通過美術教師執行力和創新力的培養,拉動基礎教育的改革步伐。

正如《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所說,“美術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學科的專業特性,包括形象性、實踐性、創造性等,決定其在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基礎美術教育的中心價值所在。審美素養應成為高師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實到具體的措施,建議從如下方面入手:

調整專業課程結構,以審美素養為中心。審美素養是一種具有寬泛內涵的綜合能力,對于中小學美術教師來說,所需的專業知識包括美術基礎理論、美術史、美術技法理論、美術表現技法等。目前較普遍的現象是,美術教師在技法演示與指導方面游刃有余,但在理論表述與欣賞教學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這也反映出我國當下美術師范教育存在的問題,即過于專注技能訓練而忽略了其他理論基礎和能力的培養。

基礎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具有多樣化和綜合化的特點。根據目前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模塊設置,建議高師美術教育的專業課程以一專多能為目標,注重課程的多元化和針對性,強化書法教學,補充手工制作、現代媒體藝術等相關課程,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到所有類型的美術基礎教育課程。尤其是要引導學生樹立特色課程意識,發掘自身優勢,關注具備鮮明地域特點的美術資源。

充實基礎理論課程,樹立審美教育全局觀。美術專業需補充對課改最新進展和成果的介紹。美術教育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課改也處于不斷演化的過程中。高校老師一方面要保持對時代和專業的敏感性,關注課改的實時進展,另一方面也應把最新的課改理念和成果介紹給師范生,讓學生能跟進美術基礎教育的發展,豐富審美經驗,保持前沿的職業眼光。

此外,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擴展教育視野。開闊的眼光與心胸是美術教師創新力的必要前提。當前開放的信息環境為我們提供了有利條件,如何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美術基礎教育的最新發展狀況,甚至通過慕課平臺接觸國內外相關課程,也是有待開拓的課題。

完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程體系,在實踐與應用中拓展審美素養。高師美術教育應增加書法課學分和學時。書法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審美素養之一。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的書寫水平不僅是教師重要的基本職業技能,對中小學美術教師來說,更是其專業素養的重要體現。除了常規的美術教學,美術教師往往還會承擔學校的環境布置和宣傳等任務,一手好字能提升美術教師的職業形象。一般高師院校雖然也會開設相應的課程,但重視程度還不夠,尚不能滿足目前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以書法為美育特色課程的學校和地區在這方面對師資要求頗高。因此筆者建議從大一開始將書法作為一個常設的系列課程,貫徹始終。

另外,還要注重美術科研教研能力的培養。這是師范生吸收、鑒別和創造審美文化的能力的重要體現,關系到師范生的專業和職業發展空間。現實中,科研與寫作往往是美術師范生的短板,而這種能力的訓練是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落實到各個學習階段。

第3篇

關鍵詞:高等師范 美術教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美術教育長期受蘇聯教育模式影響,契斯恰科夫造型體系一直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師美術教育適應時代需要,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大部分高師院校的美術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舊,學生依然在進行寫實的技術訓練,很少去關注、思考什么是藝術。本該鮮活、生動的美術教育,有漸趨僵化之勢。通過對俄羅斯主要高師院校的考察,筆者對其美術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試圖通過中俄兩國高師美術教育現狀的比較,為我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一、俄羅斯高師美術教育現狀

 

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和赫爾岑國立師范大學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兩所師范院校,它們的美術系代表了俄羅斯師范美術教育的最高水平,它們都面向全國招生,每年暑假組織入學考試,教學目標是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主要開設素描、色彩、裝飾藝術、金屬工藝、陶藝、雕塑、造型藝術教學法、電腦繪畫、俄羅斯美術史、外國美術史、俄羅斯歷史、哲學、兒童心理學等課程。

在教學安排上,素描和油畫是主課,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一般是早上9點至11點畫素描,中午11點半至下午2點半畫油畫,下午3點至5點又是畫素描。素描以燈光為主,因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點天才亮,下午3點多天又黑了,俄國素描的燈光效果是自然環境造成的。解剖課的要求非常嚴格,經常安排在一張紙上畫同一個人頭部的正面、側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張頭像邊上畫骨骼和肌肉。學校有一個專門的解剖教室,陳列著人體骨骼的各個部分以及一部分動物骨骼,學生可以隨時來此寫生,有專門的教師指導,素描作業一般都用“縮思”做底子,做成各種深度的灰調子,人像與環境融為一體,空間感極強,這也是為了與油畫課程進行很好的銜接。美術教學對構圖課極為重視,構圖要符合美的規范,反復權衡修改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創作課從大一開始設置,方式是課上輔導、課下畫構圖、期末總評,手法要求用現實主義方法,題材范圍是現實生活、個人生存體驗、普希金詩歌、衛國戰爭、俄羅斯歷史與宗教,絕對不允許進行現代藝術嘗試。

教學大綱是高師美術教學的“憲法”,教學中出現偏差,馬上就由教學大綱來糾正,學生學習也有矩可循,老老實實按教學大綱學就是了,可嘆的是這種大綱幾十年不變。

學校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美術系設有工業造型、陶藝、雕塑、木工等實習車間,從圖紙設計到制作完成都一絲不茍,從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學生嚴謹、扎實的學風,這種對學生嚴肅認真作風的培養不僅僅是為了制作一兩件作品,更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優良的工作品質與生活品質。 

美術學院的目標是培養藝術家,而師范院校美術系是為了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培養美的傳播者,所以除了對學生的繪畫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對學生藝術修養的培養。1~5年級都開設藝術史課程,課堂不局限于教室,經常去博物館直接面對大師原作講解。美術史課程的教學力量非常強,像莫斯科國立師大的美術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藝術理論家,她同時還是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研究員,與眾多知名藝術家保持著密切聯系,這樣學生不但了解熟悉藝術史上的大師,還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當代藝術家,對藝術、藝術家能夠得到切身的體會和了解。一名美術師范生不一定要畫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藝術,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會誤導孩子。 

每年6月,是畢業生的答辯時間,學生作品分成兩部分:一是自己的畢業創作;二是在教學實習中收集的中小學生完成的作業。這是對創作能力和教學能力兩方面進行評估。 

國立師大還與各地中小學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中小學的教學需求,反饋畢業生的工作情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改進和調整。 

 

二、我國高師美術教育現狀 

 

我國的高師院校從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師范大學到省屬的師范大學、師范學院,美術課程的設置基本類似,主要開設美術概論、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中外美術史、素描、色彩、中國畫、油畫、裝潢設計、環藝設計、廣告設計、計算機設計軟件應用等課程。 

如前所述,寫實的技術訓練依然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時間安排上,前兩個學年主要是基礎課,以素描、色彩為主,同時開設國畫、油畫、設計普修,意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后兩個學年進入專業課程學習,一般分為國畫、油畫、設計三個專業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能力自主選擇。

創作課設有系統安排,只是在最后一個學期集中搞畢業創作,日常教學活動很少進行創作練習,創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現代、抽象、具象乃至裝置、影像可以自由運用,這種創作方式優點是靈活多樣、自由自在,不足之處是缺乏明確的審美規范。 

在課程設置上,高師院校的美術課程主要是繪畫課和計算機設計課,基本沒有手工制作課,所以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差,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術概論、中外美術史等美術理論課程普遍開設,但時間過短,一般每門課程只開一個學期,學生淺嘗輒止,僅僅記住一些藝術家和作品的名字,對藝術品的美學內涵和文化脈絡缺乏明確了解和整體把握,不能深刻領會作品所傳達的藝術精神,所以面對藝術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國內缺少專門的藝術博物館,學生很少有機會看到藝術品原作。缺乏文化內涵與缺失藝術標準是美術理論教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教學實習是師范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前幾年實行分散實習,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實習失去了意義。近年有關部門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實習,但由于師范院校與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溝通不暢,實習學校很少,實習學生過多,很多實習生沒有機會上課,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設想 

 

了解俄羅斯高師美術教育現狀,目的在于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參考,完善我們自己的高師美術教育。針對當前高師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第4篇

現代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計應以現代中小學美術教師綜合素養的建設為基礎,以推動中小學美術文化的普及,推動中小學生人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完滿為核心價值目標。本科四年的美術教育專業,美術師范生所要學習的課程應包括基礎文化知識類課程,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類課程,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等五個部分。

1.基礎文化類課程應涵蓋基礎人文學科和部分自然科學學科的文化常識。它是作為教師素養的基本保障和學習鉆研更深層的藝術教育以及美術文化的基礎。一般大學都會開設諸如大學語文、大學外語、哲學基礎、現代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等文化課程。這些課程一般不作為學生專業技能的主體學科而開設,應該在具體內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是教育類專業的通修課程,包括教育學、教育政策與法規、教育心理學、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是所有教育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與素養的保障,也是學生獲取教師資格證的必修課。

3.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第一大核心專業課程。它具體包括:美術教育史、美術教學方法論、美術教學實踐(或美術教育見習與實習)、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等。往往在美術學院的教育專業中很多學生并沒有把這些課程當作專業核心課程來看待,更多的是把它們籠統的歸類為文化或理論課程,這是本質性的錯誤。造成這樣的認識究其原因根本來自于學科教育中對這些課程的性質、作用以及價值的忽視。加上美術學院大的教學環境中對美術實踐類課程的推崇與側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強對這些課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導也是專業課程建構中的重要環節。

4.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是美術教師美術專業素養的基礎。它的地位僅次于美術教育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構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對于它的構成應具有現展的課程觀念,應具有包容意識和綜合意識。其中美術文化理論課程應包括:美術史、美術概論、美學(或藝術哲學)、美術批評、現代美術研究、藝術比較學等。其次,美術專業實踐類課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資源來合理配設。建議開設課程包括:造型基礎(以現代開放的素描實驗為基礎)、色彩基礎(色彩知識與主觀色彩表現實踐)、自由繪畫(自覺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繪畫實踐)、現代媒體藝術、綜合藝術實踐(以社會生活與現實為背景,開展總體的、綜合的、多元的視覺表述、藝術策劃)等。另外,傳統的書法、國畫、油畫、工藝設計、版畫、雕塑(或陶藝)、水彩、水粉、攝影等可以以選修的形式開設,具體的內容則以鑒賞和基礎技法訓練為主,點到為止。

5.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滋養與豐滿的途徑。各學校應結合自己的辦學基礎開設相關的拓展課程以供學生選學。在這個板塊中綜合類大學相較于美術學院更顯得得天獨厚。建議所開設課程應盡可能的寬泛和豐富。可開設的課程如:藝術人類學、藝術市場學、音樂鑒賞、現代藝術傳播與媒體研究等。對綜上這些課程的課時配比需依據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各學校資源的整合、綜合利用的整體考量之后來設計。建議在第一部分基礎文化類課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中,盡可能做到對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經典的教育理論綜合闡釋,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類課程中,應盡可能多的展示國內外最優秀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研究與調研、總結相結合。在第四部分美術理論與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設置中,應以前瞻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中的美術文化,以作為素質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學生的美術需求為出發點,以美術教師綜合的現代美術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來設計。在第五部分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的設計中,應充分的考慮到現代美術教師應具有的藝術文化素養的廣博性和可延展性。具體到每個課程板塊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為國家調控課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課程內容應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的比例應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則較為復雜,建議美術理論課程與美術實踐課程的比例為2:1;美術理論課中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美術文化的比例應保持2:3左右;創造性、實驗性美術實踐課程與傳統技法實踐課程內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術實踐課程中民間美術的研究與實踐內容應占到其總內容的1/4左右。現代美術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創造與管理也應該在所有課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藝術文化素質拓展類課程應兼顧到傳統與當代、理論與生活實踐相互補的原則。如此設計與配比是基于對現代美術師范生的自身素質的需求而考慮。總體設計理念是立足當代美術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以美術的發展為前瞻,以美術文化的傳統為滋養。也只有具備了當代意識的美術教師,才能在美術傳播中緊密的聯系生活,發覺現實世界的審美本質。

二、現代高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課程實踐研究

明確了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組織的方法與原理,還應該對不同的美術課程實踐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課程的實施包括課程定位、課程研究、課程實踐、課程總結與評價四個部分。

1.課程定位是課程實踐的基礎。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設計目的。特定的課程針對受教者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與發展。每一門課程與其他課程都具有關聯性,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互為基礎。認識每一門課程的目的、意義與價值是進行課程實踐的開始。在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中所羅列的美術教育史、美術教學方法論、美術教學實踐(或美術教育見習與實習)、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就具有關聯性。其中美術教學方法論是美術教學實踐的前提和指導。美術教學實踐是美術教學方法論的具體應用與檢驗。美術教育史是理論與實踐知識的補充,現代美術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則是所有這些課程的總結與深化。這幾門課程的安排也應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總結。

2.課程研究是針對不同課程的具體內容、秩序、組織、知識點、難點、重點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對課程的深入研究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和保障。比如在美術理論課程中,美術史的內容就應該有所側重。因為課程時間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就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對于非藝術史論專業32課時的西方美術簡史授課內容里,西方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美術文化的內容合理的比例應該是40%比60%。而在中國美術簡史的教學中,32課時的教學時間里對中國傳統美術文化與現當代美術文化的比例則應該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術實踐課程里,自由繪畫的提出和設立則意在模糊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等狹隘的畫種界限。鼓勵學生自主的選擇工具媒介,自覺的尋找適合自己的藝術造型語言。從而自由的吸納更多元的美術技巧,創造更為原創的、豐富的視覺信息。

3.課程實踐是對課程的具體實施和體驗。不同的美術課程實施的方法存在極大的差異,沒有絕對的正確與標準。教師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應保持主導的地位,參與與旁觀相結合。理論性課程建議以學生課外的資料收集、整理,加課堂討論為主。教與學雙方提出問題以學生自主研究并解決問題為目的。美術史類的課程則建議以比較美術的方法來展開。實踐類的課程也由學生自己提出方案,學生個體獨立實踐與集體小組實踐相結合。教師適時地旁觀與指導整個過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學生的實踐成果。

4.課程總結與評價是課程實施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理性的思考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與客觀的界定課程得失的重要環節。評價則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對課程實施的評價,另一個是對課程中學生學習的評價。建議課程實踐中及時記錄相關信息和整個過程。課程結束時總結得失,并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感受,思考存在問題并解決問題。對課程中學生的學習評價則應該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既對學生在本課程學習行為的開端與整個過程以及學習結束為終止的所有表現如實的記錄。以學生本人的學習態度、學習進展的程度來綜合評定其學習成績。美術教育課程的設計、構成與實施并不能如此簡單的歸納與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對現代教育理念、國情特色與人文素質發展的需求而來,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協。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肇源县| 安远县| 普陀区| 梓潼县| 渑池县| 皮山县| 天长市| 拜城县| 丹凤县| 乐昌市| 瑞金市| 永州市| 应城市| 紫金县| 色达县| 西吉县| 青铜峡市| 耒阳市| 綦江县| 宜昌市| 天全县| 鸡东县| 尚义县| 辽宁省| 泰宁县| 闽侯县| 内黄县| 图木舒克市| 宁强县| 陇南市| 白河县| 离岛区| 盐津县| 日喀则市| 高淳县| 会昌县| 淳安县| 三门县| 通州市|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