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09:4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七夕的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超越時空的美麗傳說“牛郎織女”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云彩,也稱云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后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后,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民間如何過七夕?小易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穿針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小時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過乞巧活動,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里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繡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種生
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牛郎會織女
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說聽到了。為什么?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
七夕的由來和習俗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還有一些習俗如:杭州溫州等地吃巧果、我國西南一帶的女子染指甲、湖南和江浙一帶女子洗頭發、閩南和臺灣地區拜“七娘媽”等。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葡萄小百科】
葡萄的漿果是圓形或橢圓形,色澤隨品種而異,有白、青、紅、褐、紫、黑等不同果色。中國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為漢代人張騫引入。 葡萄的營養價值很高,有“水果之神”的稱號。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粒大、皮厚、汁少、優質、皮肉難分離、耐貯運的歐亞種葡萄又稱為提子。葡萄有龍眼、黑雞心、牛奶、驢奶、西營葡萄、白瑪瑙、黑瑪瑙、紫玫瑰等品種。在我國主要產于新疆、甘肅、山西、河北、山東等地。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腎經。
【功效主治】 多吃葡萄可補氣、養血、強心。《名醫別錄》說:逐水,利小便。從中醫的角度而言葡萄有滋陰補氣、舒筋活血、開胃健脾、通利小便等功效。
七夕古詩大全七夕
作者:(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作者:(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云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
作者:(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七夕
作者:(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
作者:(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仿佛虛無為降靈。
斜漢沒時人不寐,幾條蛛網下風庭。
楚塞馀春聽漸稀,斷猿今夕讓沾衣。
云埋老樹空山里,仿佛千聲一度飛。
秋夕
作者:(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作者:(唐)杜牧
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
作者:(唐)杜審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迢迢牽牛星
作者:(梁)蕭統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作者:(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
七夕
作者:(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詞
作者:(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七夕
作者:(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賦詠成篇
作者:(唐)何仲宣
日日思歸勤理鬢,朝朝佇望懶調梭。
凌風寶扇遙臨月,映水仙車遠渡河。
歷歷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羅。
通宵道意終無盡,向曉離愁已復多。
七夕
作者:(唐)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同賦山居七夕
作者:(唐)李嶠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開粉席,云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七夕歌
作者:(唐)劉言史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
云衣香薄妝態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舊機,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
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七夕
作者:(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夕偶題
作者:(唐)李商隱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壬申七夕
作者:(唐)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辛未七夕
作者:(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寄張氏兄弟
作者:(唐)李郢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七夕
作者:(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彩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難留。
七夕
作者:(唐)劉威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
云收喜氣星樓曉,香拂輕塵玉殿空。
翠輦不行青草路,金鑾徒候白榆風。
采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
七夕二首
作者:(唐)劉禹錫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滿空天是幕,徐轉斗為車。
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誰知觀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啟云帳,神馭上星橋。初喜渡河漢,頻驚轉斗杓。
馀霞張錦幛,輕電閃紅綃。非是人間世,還悲后會遙。
七夕
作者:(唐)盧殷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歡娛方在此,漏刻竟由誰。
定不嫌秋駛,唯當乞夜遲。全勝客子婦,十載泣生離。
七夕
作者:(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七夕詩
作者:(唐)盧綸
涼風吹玉露,河漢有幽期。星彩光仍隱,云容掩復離。
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
七夕詩
作者:(唐)盧綸
祥光若可求,閨女夜登樓。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回想斂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
作者:(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作者:(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為開帳燭,云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韓莊閘舟中七夕
作者:(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
作者:(唐)李嶠
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查來人泛海,橋渡鵲填河。
帝縷升銀閣,天機罷玉梭。誰言七襄詠,重入五弦歌。
七夕
作者:吳綃
星光歷歷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一輪風露不勝秋。
乞巧
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
作者:仇遠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癡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臥西風夢亦清。
牽牛織女
作者:(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單身狗的由來與傳說單身狗傳說1
相傳,月老看嫦娥有玉兔,很是羨慕,也想有寵物,于是就有了單身狗。
七夕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有很多人對天發誓,同時也有很多人上天許愿,因此每年這天都會下暴雨和打雷~~
最后的結果是~~~
單身狗傳說2
紫霞對著至尊寶的背影對流浪武士說:你看那個人好奇怪啊!他好像一條狗——《大話西游》
(明明是猴子為何卻說像一條狗?因為那猴子知道自己成為了孫悟空就再也不能有七情六欲了,也不能擁有愛情,這就是單身狗)
單身狗傳說3
因為中華民族潛意識是比較排斥狗,所以不太向往的一類人后面會加個狗,這就是考研叫黨.單身叫狗的小原因。又因為狗現在越來越受大眾喜歡,所以一類人后來加狗,又會顯得可愛俏皮!這是大方向!
單身狗也是狗,秀恩愛也屬于虐狗行為,可以不愛,但請不要傷害。
(現已加入肯德狗豪華午餐)
單身狗經典語錄:1. How are youstill single? You're so great.
你怎么還單身著!你人這么好。
2. "Youdon't need anyone." DAMN RIGHT!
“你不需要任何人!” 太對了!
3. Don't youever get lonely?
你從沒有感到過孤單嗎?
4. They don'tdeserve you.
他們配不上你。
5. You have tolove yourself before you can love someone else.
你必須首先愛自己,再去愛別人。
6. Don't worry,you'll find someone someday.
不要擔心,你總有一天會找到對的那個人的。
7. You're justtoo picky.
你只是太挑剔了!
8. You are sucha catch.
你條件這么好!
9. Don't giveup, it'll happen.
不要放棄,愛情總會出現的。
10. It'll happen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愛情將會發生在你最不經意的時候。
安安靜靜地做一只單身狗之必做的5件事:
1. Spend aweekend with a married couple. 和一對已婚夫婦共度一個周末
Find somefriends with a great relationship who are around your age and hang out withthem.
See what they dowell and get a view of your struggles.
找一對和你年齡差不多關系有很好的夫婦,和他們共度一個周末。看看他們是怎么相處的,找出你們分手的原因。
2. Take a tripwith your best friend. 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去郊游
Reconnect withyour friends. Take a long weekend trip to visit your hometown, visit a new city
with oldfriends. Spend time doing the things you love doing with the people who knowyou best.
再次聯系朋友。花個周末去你的家鄉走走,和老朋友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城市逛逛。花點時間和最了解你的人一起做你最喜歡做的事情。
3. Get in shape.鍛煉保持好的身形
When you'resingle, you want to look and feel your best. Hit the gym and get in shape!You'll feel better, havemore confidence, and get your next relationship off on the right foot. Find uniqueways to get in shape. Play tennis, golf, basketball, etc.
單身的時候,你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好,自我感覺也不錯。那就去體育館鍛煉,保持你的好身材。你會覺得還不錯,耶會更自信,以一個更好的方式開始一段新戀情。找到一種屬于你的鍛煉方式。網球、高爾夫、籃球等。
4. Enjoy it. 盡情的享受你的單身生活
Being single canbe fun. Take it as a challenge. Learn about yourself. Take chances. Go ontrips.
單身也可以很快樂。把單身當成一種磨練。了解你自己。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出去走走。 Being singledoesn't have to be lonely or filled with late nights in bars. 單身可以不寂寞,可以不用泡夜店。
It's a chance todiscover what you like, learn more about others 單身是一個找到你喜歡的東西,向別人學習,
and take yourtime to find the person of your dreams. 花時間找到夢中情人的好機會, So enjoy it. 所以好好享受吧。
5. Actively meetnew people. 積極地交新朋友
Meet new peopleevery day, or at least learn more about the people you know. 每天都會遇見不同的人,或者結交你有所了解的人。
適合單身狗看的電影NO.1:《中央車站》
巴西電影,講述了落魄中年婦女和無家可歸的小男孩從互相嫌棄到相知相依的過程。生活有很多無奈,好在有那些能給我們溫暖的人。結局非常感人。
NO.2:《菊次郎的夏天》
北野武的暖心之作,主題音樂經常能在電視上聽到。世上的感情并不僅限于親情愛情友情,有些感情比親情還深刻,卻發生在陌生人身上。路途中的那些萍水相逢,可能讓人終生難忘。
NO.3:《陽光姐妹淘》
韓國電影的經典之作。里面的音樂很復古,都很好聽。單身咋了,還有姐妹不是?全片高能,笑點淚點齊發。
NO.4:《阿基里斯與龜》
依然是北野武的作品。主人公真知壽一生癡迷于作畫,卻一張畫也沒能賣出去。
遭遇諸多人生的變故,他依然沒能成為大畫家,然而卻收獲了比這更重要的東西:愛。
1.轉變傳統的英語文化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和觀念中,中國文化的教授和傳播主要依靠語文教學。而英語教學就主要是加強對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學習。這種思想的影響,使得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注重了學生的英語學習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傳播,在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上,往往不夠重視。這種“失衡”的教育方式必然會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西方文化,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中,也會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導致跨文化交際失去了對等性和雙向性。筆者認為,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一樣重要,不應該輕視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學習英語或者教授英語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英語學習中了解中國的優秀文化并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只有如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平衡和對等。所以,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對中國文化的英語學習。這樣才能更加促進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促進中國文化的繼承、傳播和發揚。越來越多的教師也對這個問題更加關注,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將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2.改革相關的教材和課程設置
就高等教育的現狀來看,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幾乎少之又少。就算有,大多數也在中文課上,而且中文課還是在選修課之列。英文教材中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幾乎沒有。更不用說有關中國特色文化的英語教材,那更是寥若晨星。即使在內容上有所提及,也只是散見于各個資料中,不成系統。所以,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得高校學生不能夠將英語學習和中國文化的學習有效結合。此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主性上,大學生還非常欠缺。母語文化沉淀不夠,使得他們在中西文化交際中傳統文化知識薄弱,甚至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象。想要改變這些現狀,就要在英語教學中合理融入中國文化并編寫相關的英語教材。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平衡對等,也就更加科學合理。同時,這樣也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兩者相互融合、有效銜接。增強他們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筆者曾對一些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進行過相關的調查,結果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比較弱,只有極少部分學生認為很好。更重要的是,有絕大多數學生對于學習這樣的課程很感興趣。
3.使學習渠道全面化
課堂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上是一條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把英語教學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成果,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對西方文化節日———“情人節”進行講解時,不僅僅要對它的由來、習俗等進行介紹,還要與我們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進行比較。使學生能夠把“牛郎織女”的傳說英語化。通過這種對比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提高中國文化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在中西交流中,更加準確地用英語介紹中國的“七夕”。這就能使學生加深對中國“七夕節”的了解和認可,不至于一味崇洋,冷落甚至忽視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樣的學習下,學生會逐漸積累中國文化知識,為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打好了基礎。除此之外,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要靈活合理。比如通過多媒體教學或者開展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強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課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
4.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和學習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主導作用。但是,如果老師在教學中一味宣揚西方文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學習以及他們的思想觀念起到誤導作用。因此,要想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發揮,那么就必須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從教室的角度來說,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提高自我修養,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不僅如此,國家也要大力扶持中國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因此,在當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英語教學也應該肩負起這樣的責任,承擔起這樣的使命。在英語教學中把握中西文化的平衡,不斷改革英語教學方式方法,每一個英語教師都要不斷努力。
二、結語
古老的織女洞
織女傳說由來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織女的形象就被載于《詩經》之中,后來隨著民間的口頭傳述和文人墨客的加工潤色,銀河兩側的兩組星星就被人們認可為“織女”和“牽牛”,兩顆星星還因此而相親相愛,最終結成眷屬,下凡人間,給民間百姓帶來了說不盡的美好理想和向往。但是,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到底起源何處,曾經在江南江北引起過一些爭議。
最早的織女畫像出自山東和河南兩地。在濟南市長清區東漢早期的孝堂山石祠堂畫像中,織女坐在織機上紡織,牽牛星則以三星取代,而河南南陽的織女則僅僅以一個坐地女性的形象象征了織女星的女性性質。孝堂山的織女不但是一個紡織姑娘,而且還被劃歸到太陽和南斗的星系之中,而牽牛星則和月亮、北斗為伍。按照常規,織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陰性,織女星應該屬于月亮的范疇。這種顛倒陰陽的處理方式,既可能是畫像作者的錯位,也可能是有意所為,那就是讓女性的織女貼近陽性的太陽,以密切陰陽的和合。此外,在龐大的星宿世界里,單單挑選出牽牛和織女二星與太陽、月亮以及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屬陰陽兩大陣營,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二者的關系是相對的,是陰陽相隔的。這可能就是牽牛織女在天庭婚配以及天河相隔的故事原型。
從東漢初年直到南宋年間,1000多年來,牛郎織女的圖像銷聲匿跡,無處可尋。直到一個道人來到了沂源的燕崖山鄉,在山環水抱的大賢山發現了久已隱藏的織女洞,并在此建立了修煉場所后,織女洞才為世人廣泛知曉。在織女洞一側的金代墓塔上,鐫刻著一通“先師銘”,銘文稱道人張道通游方到此,因“大賢織女巖洞”及其周邊“山清水秀而樂居焉”,遂率領徒眾燒爐煉丹,普濟四方,直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仙化于此。這是十分明確地最早記載織女洞的石刻資料。而大賢山頂玉皇廟中的碑刻,則更將織女洞的由來追溯到了唐代。
織女洞為天然石洞,分上下兩層,宛如小姐的繡樓。洞內有織女和王母娘娘的塑像,二層樓上還面對沂河開了一面窗戶,據說是為了方便織女憑窗遙望沂河對岸的牛郎。織女洞內北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的石碑,表明了該洞民間崇拜歷史的久遠。織女洞南側山腰的“天孫泉”,傳說是王母娘娘的眼淚造成的。王母娘娘因為憐憫織女被拘禁在織女洞而心酸落淚,淚珠滴落在山石上,形成了山泉。這個版本和王母娘娘狠心劃出天河阻斷牛郎織女的的恩愛家庭不一樣,織女的不幸和王母娘娘似乎沒有什么關系。
無論是宋代的碑刻,還是金代的塔銘,織女洞至少擁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正是因為織女洞的古老,所以大賢山才成為當地老百姓的文化圣地,成為探尋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源頭的重要場所。
附會的牛郎家
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是天生的一對,在上天是星宿,下凡來做夫妻。但是沂源的牛郎織女和各地有所不同,這里是先有織女,后有牛郎,先有織女洞后有牛郎官莊。織女隱居大賢山的時候,牛郎還不知道在哪里放牛種地呢。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明代一位文人在一首游覽詩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當地傳說織女洞中常常有機杼之聲,所以一座天然的山洞就和織女掛上了鉤。實際上,織女洞被推為唐代宋代,很可能與古代山東地區發達的紡織業有關,人們重視和崇拜織女,也可能因為紡織女性在推動地方農業經濟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山東是古代重要的絲綢紡織中心,不但司馬遷稱說山東“千里桑麻”,人民多穿著漂亮的絲綢布帛,而且西漢的皇妃班婕妤,也在一首詩歌中,贊美山東地區出產的絲綢“皎潔如爽雪,”“團團似明月。”由此可知,織女傳說所以在沂源地區歷史悠久,應與當地傳統的紡織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借助織女洞來紀念織女,實際上也是對紡織女性功績的肯定和贊美。
比較織女的貢獻,牛郎雖然也是農村經濟生活的重要成員,但其定居織女身邊卻是又晚了幾個世紀的事情。
牛郎的村莊名牛郎官莊,和織女洞隔河相望。莊里原來有一座牛郎廟,牛郎廟始建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廟內原有牛郎及其兒女和老牛的塑像與壁畫,后和其他廟宇一起傾聽。目前散亂在廟宇遺址上的數塊碑刻和建筑遺址,繼續向人們訴說著牛郎的故事,只是這些碑刻所記載的都是明清及民國時代的事情,和唐宋時期的織女記載相比,年輕了許多。
讓牛郎入贅織女家,是牛郎織女傳說的另一個版本。這是因為織女來自天庭,她或者是玉皇大帝的孫女,或者是王母娘娘的外孫,總之她是天上的仙女,天上的五彩云都是她的手筆,是她為人間百姓紡織了色彩斑斕的云霞。她的居住環境和家庭背景,處處透視著高貴,所以,讓一個放牛娃娶天仙做媳婦,并不門當戶對。因此,牛郎和織女的婚配一開始注定要經歷磨難,窮小子配天仙的好事必須要狠狠地被挫折一下,所以牛郎織女的結局是讓牛郎在短暫的享樂和幸福之后,只能一個人帶著一對兒女,和織女隔河相望,只能七夕相會,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相會一個晚上。
這種高攀的婚姻,造就了牛郎入贅織女家族的無限痛苦,這也可能就是牛郎為何在數百年后才來到大賢山和織女艷遇的根由。但牛郎織女的婚姻結合,除了窮小子一廂情愿的高攀因素外,也以牛郎的勤勞善良和織女賢惠的品質樹立了典型的男耕女織形象,樹立了模范的農村生活模式,同時,牛郎織女所生育的一對兒女,也樹立了標準的農村家庭結構:四口之家,兒女雙全。這也正是中國農村小家庭夢寐以求的小康之家,是中國農民們夢寐以求的幸福理想。牛郎雖然晚于織女來到大賢山,但他卻為這里增添了人間的香火氣息,讓一個放牛娃的牛棚發展成就了一座小村莊,讓一些孫姓村民自豪地和牛郎續上了家譜,成為牛郎的后裔。
傳說的落腳地
傳說是民間的口頭文學,這種傳播形式的最大特點是其流動性和不確定性,以至于讓尋根探源的人們頭痛撓心:究竟何處是源頭?無奈的人們只好按照傳播的密集程度推斷和確認其傳播區域,并根據故事的演化而推斷核心傳播區。但是大賢山織女洞及其周邊的歷史文化遺跡,則以文物的形式將牛郎織女傳說物化到民間,為傳說源頭的追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佐證。
一般情況下,傳說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地點被指定或刻畫到碑刻之上,是一種共識的表現,說明這種傳說在當地已經深入人心,有著廣泛的影響了,所以人們才可能對照故事的內容在自己居住的周邊地區安排傳說人物的生活場所,并以鐫刻在石碑或其他石建筑物的形式,記錄在案,讓傳說人物或故事得以長久保留,以增強傳說的可信度和親近感。這種方式,不但讓無形的傳說有了有形的載體,而且還因為不同時代的記錄,給后人以不同時代的歷史認知。
一、活動設計緊扣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整個教學過程的方向,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有些教師把地方課程教學中的“活動”定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個定位不準確。活動要為教學服務,目的是達成教學的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要明確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落腳點以及活動價值在哪里。然后在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找到教育要求與學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結合點,準確定位三維活動目標。還要根據教學需要,將活動目標分解到每一個活動環節中。只有將教學目標細致化、層次化,逐一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才能始終圍繞目標不偏離。
例如,《古老的碇步》教學,有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三個小活動:1.擺起一排磚塊,模擬走普通碇步。2.擺起高低兩排磚塊,分兩人一組相對模擬走仕水碇步。3.播放課文中的曲子,聽音樂創作走碇步舞,師生共舞。這三個活動總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親身體驗走碇步的協調性,感受家鄉人民的勤勞和智慧。而且三個活動的設計很有梯度,前一個活動是后一個活動的基礎,后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提高和升華。這樣的活動設計以教學目標為依托,細化了目標,并逐一落實到活動中,避免活動表面化、形式化,反映了學生的需求,推動師生互動,共奏教學和諧樂曲。
二、活動形式靈活多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地方課程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選用活動形式,讓學生盡可能利用多種感知途徑,在思辯、操作、爭論、探究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學習。
1.游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游戲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符合小學生好奇、愛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防止學生精力分散,從而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教師應在考慮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從針對性、啟發性、發展性等方面開啟思路,不拘一格地創造出多種游戲式的活動內容。
2.辯論討論,發揮學生活動的能動性。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對于一些學生認知有矛盾的話題,我們可以采用辯論交流的方式,在辯論場上學生思維最活躍,參與熱情最高漲。同時通過論辯又可以集思廣益,從而充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有效性。如《文明網絡行》一課,小學生上網是一個現實而又敏感的話題,如果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不能引起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于是我們讓學生課前自主調查取證,課堂中以“小學生上網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為主題進行自由辯論,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來認識上網的利與弊,明辨網絡信息的真假美丑,從而正確把握網絡雙刃劍的內涵,并做到趨利避害,使學生的能動性得到發揮,使活動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3.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活力。小學生特別喜歡比賽,有較強的榮譽感,一句“看誰做得最好”,一朵小紅花等都能起到較好的激勵效果。有競爭才有活力,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挖掘學生潛能。競賽活動還是一種強大的外部壓力,當它和學生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相結合時,可以很快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動力。
三、活動過程注重體驗
體驗有利于確立學生獨立自主的主體意識,從而避免成為固有知識的奴隸。當我們的地方課程把抽象變成了生動,把說教變成了體驗,相信它會給學生們帶來更深刻的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1.貼近生活,觸發體驗。活動不僅要讓學生動起來,更主要的是要在活動中觸發學生的體驗,否則,活動也勢必只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而沒有實效。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現實生活,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實或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基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生活,使活動過程成為學生消除困惑、解決疑問、滿足需要的過程。例如,《七月七吃巧食》一課,課前讓學生開展調查訪問活動,通過制作調查表,訪問長輩,查閱資料了解七夕的傳說,巧食的由來,以及七夕的習俗,使學生對七月七吃巧食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也有了切身的體驗,使教材進一步走近學生,貼近生活,不僅推動“學”,也有利于“教”。
2.尊重個性,深化體驗。學生的智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體驗是連接學生生活與能力的橋梁。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只有當他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時,他們的體驗才是真切的。“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天堂”,地方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致力于引領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在自我需求的指引下深化體驗。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才能提高活動的可信度和能效度。
四、積極評價促進發展
活動評價必不可少,它是實現活動教學目標的必要保證。引導者對活動者如何評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推進活動的進行。新課標指出:地方課程的教學評價“應以改進和激勵為主”,通過教師激勵性的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樹立自信心、激活進取心,評出發展的功能和創新的活力。常見的評價方式有即時性評價、反思性評價、展評性評價。
1.即時性評價。即時性評價,就是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方法、過程、效果等方面進行即興點評的過程。積極的即時性評價能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學生樂此不疲地做下去。在這個評價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當設身處地地想到每一個孩子做事的心態,盡量多地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運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激勵學生,讓學生形成對活動的興趣,激活活動的氣氛。例如:“你的問題提得很好,真是個善于思考的孩子。”“請你們小組勇敢地試一試,教師相信大家能行!”“沒關系,至少你們課題小組思考了、參與了,很棒!”作為教師,每一句評價其實是在給學生一條路、一盞燈,一個未來。
2.反思性評價。反思性評價”就是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彼此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反思是自我成長的有效途徑,評價又是自我成長的強大動力。反思性評價能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設計自我。比如,我們可以建立成長記錄袋或者設計非量化的評價表引導學生進行活動各階段的總結與反思,讓學生在同伴互評、自我評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角色,認清自己的不足。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德育課程;對接
思考來自于一學生的清明節日記:清明節到了,老師讓了解清明節來歷與習俗。問媽媽,媽媽不知道;問爸爸,爸爸不清楚;爺爺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帶全家去上墳。可上墳時看到的是香火彌漫,點香磕頭的場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悶。(節選)
日記引發深思: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今年,國務院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結,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對傳統文化回歸的呼喚。可是由于多年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漠視,加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無所知。傳統節日的淡化,傳統文化的斷層,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關注傳統節日文化,留住我們的根”這一工程顯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一、縱里尋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的確,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歡度歲時節令,我們的孩子每年都反復參與節日的活動,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人們的衣食住行,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際之間的各種情感,都會在兒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現,這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以及其中蘊含著的道德資源,在新時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開發并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有助于提高小學道德教育的實效。正確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節日活動,既可以與傳統的優秀文化緊密聯系,弘揚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規范教育實現生活化、大眾化、行動化,體現時代精神。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獨特情趣。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開展尋根活動,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是對接的前提。
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開展一次調查活動,探究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師生共同擬訂傳統節日研究調查方案。內容可涉及傳統節日的來源、習俗、傳說、經典詩文等。通過小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鄉村、社區,實地調查走訪,通過報刊、廣播、影視、圖書館、互聯網、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寫出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比一比誰了解的習俗多;開展一次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誦讀中與節日親密接觸,親密對話。
另外,學校應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系列宣傳,利用國旗下講話、班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學生展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報、制作展板、通過紅領巾廣播在校內進行宣傳,告訴學生節日的來歷,古人流傳下的習俗,好的活動建議等,激發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頭活水來
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
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如端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七夕乞巧愛慕、臘八融和感恩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道德實踐體驗活動。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國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節在大多學生的眼中是“一個心情比較沉重的日子”、“懷念與悲傷的日子”,認為清明節就是“祭掃先祖墓地的日子”、“許多烈士為國家犧牲,要紀念他們”。除此之外所蘊含的豐富寓意,卻一無所知。
為了讓學生了解清明,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分析了清明節人文精神應有兩個層面:一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二是維護新生。如果把清明僅看成掃墓的節日,是一種偏見。清明節的活動還有郊游踏青、蕩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為此,學校開展了系列德育實踐活動:
①追尋清明文化,搜集資料,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背誦一首以上有關清明的詩。
②郊外踏青,開展拔河、踢毽子、蕩秋千、打羽毛球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
③跟隨家人祭祖、掃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經歷等;關注祭祖、掃墓活動中的現象、習俗;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文化傳統可繼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動應破除的?
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環保袋;閱讀先進人物或事跡,撰寫的讀后感。
實踐的收獲令孩子們興奮:交流中,他們發現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是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傳統佳節;誦讀會上,一首首描寫清明、春天的詩詞在朗朗傳誦;辯論會上,對于迷信習俗的辯駁,錚錚有理;體驗日記中,對于清明節的認識和感悟具體深刻。
正因為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清明節的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的意味;不僅要傳承尊老愛幼的孝文化,還要弘揚珍愛生命、呵護自然、維護環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國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們過了一個文化內涵深厚的清明節,與傳統節日文化親密接觸,既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鍛煉了能力,心靈也受到了一次洗禮。
又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偉大詩人屈原面對面: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愿去死也不愿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一直引起同學們的深思和探索;他那與日月齊光的高潔品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仰慕。從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總把新桃換舊符
比較洋節日,一些傳統節日對中小學生缺乏吸引力,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今天被國人看淡,與這這些節日大多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
隨著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發展。無論是元宵節也好,重陽節也好,它們都與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應該跟著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動形式要多樣。要結合時令,組織各種類型的班際、校際活動,利用探究課、社會實踐、校班會,充分整合校園、社區、家庭、社會資源,開展大量的主題式、探究式、體驗式、尋根式節日文化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傳統節日,過傳統節日。
其次,可發揮家庭、社區、學校三方力量,共同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傳統節慶之際,組織學生、家長、社區人士過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學做元宵,制燈籠,猜燈謎;端午節講屈原愛國故事、進行劃船比賽、拔河健身運動;重陽節進行敬老愛老活動。
四、千樹萬樹梨花開
繼承傳統不等于匍匐在傳統腳下,更不能把民族節日與外來節日對立起來。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傳。同時又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來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尊重理解多樣文化的胸懷。
加強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創新節日文化內涵。如就春節期間是否該禁鞭展開辯論,就重陽節是否和母親節父親節進行整合向有關部門提出研究報告,并嘗試過一個推陳出新的傳統節日。
通過調查訪問、專題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節的由來和文化習俗,嘗試過西方洋節。通過專家講座,調查訪問等方式探究中國節日不敵洋節的原由,寫出調查報告,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9
在進行認知目標培養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緊密聯系情感,制定出與認知目標相對應的情感目標,并注意情感目標在各個情感生長環節中的問題,盡量避免無效問題的出現,讓學生在情感連續體的階梯上逐級攀登,就能讓情感由外部控制進入自覺內控,逐漸成為習慣,習慣成自然,從而達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1 將課文中蘊藏的情感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情感,教師應該對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進行挖掘。教師可以應用教材中所描述的文字內容進行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以達到學生情感與認知能力培養的目標。
《背影》中的那個催人淚下的情景,就是在父親送兒子上火車時,爬過月臺去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這件小事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年邁的身軀能夠力所勝任的。但是在父親看來,這件事情他一定要親自去做,在他的心目中這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他不去做心里就覺得不踏實,因此他不僅竭盡全力地做了,而且還做得很認真、很自然。在這個情景中,父親的背影是特別的,它不同于我們隨處可遇的普通的背影,在這個背影里充滿了感情、飽含著深意。人非草木,當作者看到父親那承載著厚重的親情的背影時怎能不為之流淚,讀者又怎會不為之動容呢? 把這一情景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想象,或是有某位同學親眼目睹過父送子這一真實而動人的場景,我們就會對父愛的無私與崇高感受的更加深切,這樣也就對《背影》這篇課文的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使學生的情感達到升華。因此,不妨舉辦一次主題為“尊敬父母”的班會,把家長請來一起參加班會,讓同學們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愛母愛,并且把平時羞于對父母表達的感情大膽表現出來,或者是有過做的不對,讓父母傷心的地方勇敢地承認錯誤。這樣就把課文中蘊藏的情感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收效應甚佳。
2 以教師的情感感染學生
2.1 投入真情來感動學生
在老師投入真感情的課堂上上課,會讓學生更加有好好聽講的興趣,這樣對學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老師根據作品的內容決定這節課應該用什么樣的情感來吸引學生更好地聽著這節課,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思,傳染給學生。這也是顯示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老師的認真感染到學生,使這堂課上得更加生動,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學生只有對這節課有了興趣,這節課才能有效進行下去,學生才能更好地吸收。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課前對課文內容熟悉掌握,積極儲備自己的感情。比如在上《詠懷古跡(其三)》時,教師要熟知相關的歷史,搜集有關于王昭君的相關資料,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把自己設想成內心充滿幽怨不甘和憤懣的昭君,以昭君的角色來訴說心中的痛苦,從而使學生有更真實的情感體驗,這樣就容易把作者本身的經歷和昭君的遭遇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也能夠對所學的詩歌產生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老師必須以強烈真摯的情感來打動學生,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接收所學的知識。
2.2 以激情感染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老師以充滿激情的心態面對學生,會對學生有一種無形的感染力與滲透力,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隨著老師的思維的引導深刻理解文中的意思。那么,怎么做才是充滿激情呢,除了要在上課時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語言富有變化并且富有激情外,還得學會選擇和調整自己的語氣和語調,為自己充滿激情的上好一堂課尋找到一個比較恰當的方式方法。比如,《沁園春 長沙》里的這幾句詩“……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當作者回想當年的雄心壯志時心中充滿著激情,也表明了作者敢于阻擋一切困難的革命豪情。在講這部分時,教師最好以激昂向上的語調為學生范讀,并且結合的具體經歷來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了這位偉大的政治家的政治抱負和人生追求。所以,老師充滿激情的講課不僅能夠使整堂課更有氣氛,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率。
2.3 以體態語言感染學生
羅曼羅蘭曾說:“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里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所以,老師在講到一些精美的文章的時候,用一些恰當的表情、手勢或者其他豐富的體態表現,然后再加以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時,可以一面鼓勵學生細細品讀文章,一面深刻體會文章的內涵。這也是情感的信號功能的體現。運用體態語言授課不僅能夠是課堂生動具體,學生們更加喜歡這節課,而且會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3 運用有效措施激發學生興趣,并融入情感教育
3.1 巧用導語
在開課前運用恰當的導語可以使這節課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使學生更有興趣參加到這節課的深刻內涵的研究當中。在中學生的閱讀中,最讓他們頭疼的就要數文言文了,面對文言文學生很容易望而生畏,甚至繞道而行。巧用導語會使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也是一個培養學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古文《陳情表》文字艱深拗口,為了讓學生對文章感興趣,可以來一段這樣的權威導入,“坡說過,讀《出師表》不哭者,必定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必定不孝。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而《陳情表》是一個例外,它有著能夠讓七尺男兒感動落淚的力量,那么我們今天來檢驗一下它是否真有這么大的感染力。大家在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不妨悄悄留意一下周圍的同學,有誰流淚了,誰沒流。”這樣的導入語也必將產生“這篇課文十分的令人感動,如果我不感動的話說明我沒有讀懂”的心理暗示,這樣的話學生還會對那些生澀拗口的文言文說害怕嗎?
3.2 充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的出現不得不說給我們的語文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栩栩如生。作為教師在運用現代化的工具時,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遞,還要注重學生視覺上的感受,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的特點,將課件做得生動有條理,但是也不能太花哨,喧賓奪主。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學生對知識內容有了興趣才能注入自己情感,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才能達到對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上《天上的街市》這節課的時候,教師不妨運用多媒體展示詩中的畫面,再加上配樂朗誦,使學生好像走進了一個燈火輝煌、熱鬧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有琳瑯滿目的物品,甜蜜恩愛的牛郎織女在街市上自由散步。學生如同親臨其境般地體會到天上富足而自由,幸福而快樂的生活。同時教師應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巧設疑問,引導思考,揣摩作品。 這樣學生才能對作品的主題深入了解,進一步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當學生已經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在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之間隔著天河不能自由來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著鵲橋相遇一次,作者為什么要違背故事的本意呢?這時就應該啟發學生思考文章的寫作背景了,由于本詩寫于 1921 年,這時的中國剛經歷過不久,正處于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表達他對黑暗的社會現狀之不滿,對理想的生活充滿了向往和追求。 通過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討,學生就很自然的走進了作品所處的時代,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體會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這樣的環環相扣把學生的情感層層激發,利用多媒體將詩的內容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就不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了。
參考文獻:
[1]陰國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5.
[2]全國綜合大學教材編寫組.心理學[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閆桂琴.中學語文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王新華.淺談情感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增刊).
[6]朱小蔓.情景教育與人的素質[J].課程?教材?教法,1999,(1).
[7]蔡笑岳.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林維維.未成曲調先有情――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