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6 01:28: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貿易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維農(1966)在其重要論文《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中,提出了獨具特色的產品生命周期學說。他將碩士論文企業的壟斷優勢,產品的生命周期和區位因素結合起來,從動態的角度考察企業海外投資的動因以及貿易與投資之間的相關關系。
上世紀80年代后,fdi和貿易的實證研究與此前相比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大量的統計檢驗結果表明,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日本學者小島清(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提出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以此說明fdi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著互補效應。他認為:fdi可以在東道國和投資國之間創造新的貿易機會,使貿易在更大規模上進行。
李普西、維斯(lipsey,robert,1984)依據美國70年代的統計數據研究發現,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同行業的國際貿易更多的顯示的是正面的積極影響。
胡弗鮑爾等人(hufbauer.g.c,1994)重點研究了美國80年代以來的情況。他們將美國1980、1985和1990年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和出口總量作比較,發現在整個時間跨度中,出口總量和fdi保持著正相關關系。
馬提亞(matthiaslucke,1999)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不僅比較了eu和cees之間的fdi的外溢效應,而且實證分析了fdi對cees的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從而得出fdi對全球貿易有影響的結論。他利用“引力模型”以評估歐盟與東歐國家的一體化的深化,提供了中東歐國家系統的估計預期的長期外國直接投資的水平。
費雷拉、安娜保拉 (manuelaferreirama卿h助s,八刀 apaulaafrieano,2007研究調查了股市的外國直接投資和地理格局的貿易流量與葡萄牙的經濟的關系。引力模型使用的是葡萄牙經合組織國家加上巴西從1998年到2000年兩國之間的貿易。研究發現,出口對貿易平衡產生積極影響,且大于進口對貿易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有助于解釋上述的“正?!背隹趶暮蜻x國到歐盟低于“正常”的進口的原因。
炳民(byungs.min,2004)指出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fdi和貿易都經歷了重大的改變。出口的迅速增加在危機爆發有助于改善韓國的外匯儲備,亦有助經濟復蘇。盡管存在著危機,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己逐漸上升。危機后外商直接投資急劇上升,這種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和歐盟服務業投資是較高的,這和fdi流入的財富效應假說相符合。與此同時,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導致了制造業中的外商直接投資的減少。但是,由于大幅增加并購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干涸,外商直接投資的預期溢出效應值得爭論。
近些年來,我國學者也對這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趙偉、賈玉平在《產業結構、要素察賦與中日貿易模式—1990年代以來的發展與趨向》一文中以非對稱經濟增長下兩國貿易規模擴張為出發點,就90年代以來中日貿易擴張的特征、基礎、貿易模式及其變化趨向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提出如下看法:(l)產業結構差異與產業競爭力差異是中日貿易擴張的基礎;(2)目前的中日貿易模式帶有強烈的“李嘉圖模式”特征,屬于發展層次不同經濟之間的貿易,但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貿易模式正在抬頭;(3)促使中日貿易模式變化的基本因素是要素察賦變化,而在兩國相對要素察賦的變化中,要素流動尤其是直接投資流動起了重要作用。
楊逸(2000)、賴明勇(加01)、丁文麗(加01)分別使用相關系數檢驗、協整分析技術和誤差修正模型的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均指出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影響顯著大于對初級產品出口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改善了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
張小蒂、李曉鐘(2001)利用統計數據分析了1983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量及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前者對后者有重要促進作用。鄧蘭蘭(2001)指出開放政策較快利用了中國的比較優勢,促進了出口的迅速增長。在開放條件下,特別是“入世”后,靜態比較優勢的貿易模式將是自然的選擇。中國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實現更快的發展,應該大力促進國內內生比較優勢的形成,加快出口比較優勢的升級。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風險;防范
一、貨幣國際化的定義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貨幣超出國界,在世界范圍內的不同層次上自由兌換、流通,進而在國際貿易、金融、投資、儲備以及國際市場干預中發揮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的職能,并最終成為國際貨幣的經濟過程。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歷史。若傳統的商業慣例都愿意接受和使用一種貨幣,這種貨幣就容易成為國際貨幣。二是貿易和金融發展水平。一種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占有較大份額的貨幣具有成為國際貨幣的天然優勢。三是自由完全發展的多層次金融市場。四是對貨幣價值的信心。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
近年來,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歐債危機的蔓延,世界經濟總體不景氣,使得美元和歐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都有一定的削弱。然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民幣幣值穩中有升,以及中國政府在歷次危機中展現的高度責任感,使得人民幣國際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和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人民幣FDI已進入試點階段
2011年6月,央行公布了《關于明確跨境人民幣業務相關問題的通知》,正式明確了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試點辦法,成為推進人民幣跨境流動的又一重大舉措。
(2)在貿易計價結算領域
人民幣主要在我國與周邊一些小國的貿易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和企業中使用,2010年6月,結算試點地區范圍擴大至沿海到內地20個省區市,境外結算地擴至所有國家和地區。截至目前,人民幣在部分國家、地區和部分行業中已成為僅次于美元和歐元的“第三大結算貨幣”,且這一勢頭還有繼續擴大跡象。
(3)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擴大
2008年12月以來我國先后與韓國,馬拉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4)發行人民幣債券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幣債券在登陸香港,此后內地多家銀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兩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總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
1.進出口結算比例有所改善,不平衡風險依然存在
2010年以來,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擴大至20個省區市,境外結算地擴至所有國家和地區,結算業務發展非常迅速,但還存在著進出口比例不平衡,即進口結算支出遠大于出口結算收入,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結算比例不平衡的現象,2010年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結構5.5:1,大部分人民幣升值的益處都被輸送到了國外市場。盡管2012年第一季度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比例達到1.4:1,但這并不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高和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被廣泛接受的結果,更主要是因為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弱,導致利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額提高,不是一種正常的平衡,因此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再次提高,進出口結算不平衡的狀況有可能會“卷土重來”。
2.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進入阻撓
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進入阻撓是現有國際貨幣對人民幣成為一種國際貨幣進入國際市場的阻撓行為。從宏觀方面來說,在以美元和歐元為主導的貨幣體系下,美、歐也不愿意把原有貨幣體系中的“鑄幣稅”收益與中國分享。況且美國和歐洲是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擁有強勢貨幣,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買方市場仍然占主導地位,美國和歐洲掌握了貨幣結算的選擇權。從微觀方面來說,原有貨幣體系中的很多制度也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比如,國際上大宗商品、重要能源以及與能源相關的一些衍生工具都以美元來計價、交易,這一點對于人民幣來說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必然導致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時,投資渠道受到限制。
3.宏觀金融調控難度加大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減弱的風險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其流通范圍會繼續擴大,世界市場上的人民幣存量劇增。境外人民幣資產不僅會對境內人民幣的匯率、利率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也會沖擊境內的流動性管理并影響到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境外人民幣資產的匯率和利率價格會對境內形成沖擊。突然大規模的貨幣回流或貨幣需求都可能使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陷于被動局面。
四、人民幣國際化風險的防范
1.穩步推進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如果脫離與之密切關聯的經貿與投資網絡,是不可能深入發展的。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應該從加強人民幣交易結算網絡系統入手,注重發展我國的亞洲區域內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擴大人民幣記值定價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例,規避外匯風險。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人民幣跨境流動的檢測;盡快解決人民幣回流途徑問題,我國政府應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政府的協商,通過締結人民幣境外流通雙邊協議的形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2.增強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完善中央銀行職能,確保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從根本上說,一國經濟的基本面決定了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的程度,較大的經濟規模、較強的國際支付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態勢是建立交易者對該種貨幣信心的經濟基礎。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難度加大,并且承擔更大的金融穩定的責任。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條件下,中國人民銀行需要建立更加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更加靈活的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及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利率及其他間接的調控手段,保證國內貨幣政策的執行不受干擾,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
3.發行“熊貓債券”
“熊貓債券”指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在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雖然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不健全及存在資本管制等問題,債券發行規模有限,但其對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意義是顯著的:有利于改善外匯儲備的結構,降低或者減緩外匯儲備中美元進一步增長,避免匯率波動給外匯儲備帶來的不利影響,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建立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儲備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卉.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2]徐挺.人民幣升值進程中的貨幣政策選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8.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保稅區;中國;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6-0107-01
1 世界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現狀
自由貿易區從其建立的背景和發展來看,公認的最早的是設立于1547年的意大利熱那亞灣的里窩那自由貿易區。目前在世界各地設立的自由貿易區有1200多個,其中425個分布在15個發達國家,占35.4%;775個分布在67個發展中國家,占64.6%。美國是世界上自由貿易區最多的國家,至2001年為止已設立256個自由貿易區。在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體制下,自由貿易區由于其設立宗旨和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宗旨的一致性,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 中國保稅區的發展現狀
從1990年起國務院批準建立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到現在,我國已建或在建的有上海外高橋、天津港、深圳福田、沙頭角和鹽田港、大連、廣州、張家港、海口、廈門象嶼、福州、寧波、青島、汕頭、珠海等十五個保稅區。至2004年底,全國15個保稅區批準的總面積達到49.75平方公里,實際運作面積為38.50平方公里。十八年來,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組成部分的保稅區建設已初具規模,保稅區在對外貿易、出口加工,增進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聯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 我國天津保稅區與第二大自由貿易區――巴拿馬科隆自貿區的比較
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位于巴拿馬運河大西洋入??谔?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是僅次于中國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由貿易區,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轉口站??坡∽杂少Q易區成立于1948年,位于科隆市東北部,初期建區面積為49公頃。
中國天津保稅區地處環渤海中心,座落在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天津港港區之內,是華北西北地區唯一的保稅區,背靠京津兩個特大城市,輻射中西部地區,服務腹地包括 11 個省市自治區,2 億多人口,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增長速度快,外向型經濟日趨活躍。
3.1 定性方面
把自由貿易區視作“境內關外”,免征關稅,并賦予其他稅捐優惠,簡化海關監管手續是我國保稅區和國際上其他自由貿易區的相同特性。但是從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的定性方面來看,在本質上有所不同。
國際上其他的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初就定位在“境內關外”這一基礎上。我國國家沒有對我國保稅區的定性進行明文規定,致使各部門認識不統一。
國家海關總署對保稅區的認識是“海關監管的特殊經濟區域”,只是把保稅區當作放大了的保稅倉庫區來監管的,區內倉庫與卡口同時監管,沒有真正地放開一線,造成了監管手續煩瑣。外匯管理部門對資本項目下外匯收付是管住“一線”,即視同國內企業,經常項目下外匯收付是管住“二線”,區內企業視同“關外”公司。
在定性上的混淆,是我國保稅區和世界其他自由貿易區的本質區別。使得我國保稅區的進出口行為手續更繁瑣,很多優惠政策不能具體落實。
3.2 管理方面
巴拿馬科隆自貿區區內管理非常嚴密,采取的安全措施也非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區所能比擬。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內設有海關官員辦事機構,但海關對區內貨物的儲存、流通、銷售等正常經營活動不加以干預,海關業務只在進、出區與外界的通道發生。對進出商品的控制很少,豁免關稅的范圍相對較寬。進出關口手續十分簡便,通關效率很高。
我國天津保稅區是在政府行政和海關較嚴格的管理下的,區內采用的貨物監管進出性管理與進出區管理存在著雙重管理機制。在2007年底,天津保稅區海關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子通關系統,把原來的通關手續時間縮短到3小時。但是我國保稅在本質仍然是把保稅區當作放大了的保稅倉庫區監管,仍然存在著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層面混亂的問題。
3.3 優惠政策方面
國外設立自由貿易區前,是先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制建設先立法、后設區,以確保政策措施的統一性和穩定性。為了吸引外資,我國保稅區優惠政策較發達國家多,但是各個地區的優惠政策不統一,位于特區和浦東新區的保稅區,在所得稅優惠上要優于其他保稅區,致使國家各部門出臺的政策法規存在相互矛盾、缺乏銜接,難以操作的問題。
在科隆自由貿易區內,境外貨物進入貿易區或從區內出境,免進出口稅,貨物銷售對巴拿馬運河區或過境船只,視為出口,免稅。對區內公司所得稅采用累進制,稅率2.5%-8.5%,兩年內免利潤所得稅,若雇傭巴籍員工,再給予減免0.5%-1.5% 所得稅的優惠。對源于境外的股息、自由貿易區內商品銷售免稅,投資稅、地方市政稅豁免。
我國天津保稅區區內企業從國外進口自用的生產設備、建筑材料、合理的辦公用品、從境外進口用于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交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進出口貨物進出天津港保稅區可以視為進口或出口,用外匯進行結算并辦理報關手續;境外與天津港保稅區之間的貨物交易可以免交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且不需辦理許可證;企業可以直接從區外采購原材料、原部件,加工增值后報關出口或部分直接銷往國內市場;采用進口料件加工的產品在銷往國內市場時,可按進口原料件計價繳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為25%,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比較起來,兩者在各類優惠政策上大同小異,最大的差異在于我國保稅區內的所得稅稅率要高于科隆自貿區的稅率。
3.4 功能方面
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位于巴拿馬運河的的大西洋入??谔?。而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南美、北美、歐洲轉口的重要通道,它橫貫本土,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非常利于利于存倉售現和商品的周轉。因此,科隆自由貿易區的主體功能定位為轉口貿易,而為主體功能配套的輔助功能有保稅倉儲功能、金融功能和服務功能等。
我國天津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經過十余年的開發建設,以自由港區為發展方向,正努力建設海鐵、海陸、??斩嗍铰撨\體系,建設國際物流高速公路和信息網絡高速公路。為此,天津港保稅區積極構筑綜合優勢,是建立現代先進國際物流的有力支撐。
4 結語
通過從微觀層面對我國天津保稅區和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的比較,我們可以可以看到我國不斷把我們的保稅區做成物流更方便、資金流動更自由、優惠政策更多的自由貿易區,吸引外資、促進貿易,帶動保稅區周圍的區域一起發展。
總的來說,我國保稅區建立之初就是以國外的自由貿易區為準則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自由貿易方式。也同樣是由于我國資金缺少、勞動力豐富、市場和法制等設施不夠齊全的原因,我國的保稅區和國外的自由貿易區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盡管我國保稅區的優惠政策很多,但是但是存在海關監管過嚴、手續過于繁瑣,區內管理部門效率低下,物流等配套服務設施不夠齊全等問題,這都是我們以后需要努力解決的。
參考文獻
[1]成思危.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區――中國保稅區的改革與發展[M].北京: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黎荔.中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中的對策研究[D].碩士論文,天津財經大學,2005.
[關鍵詞] 美國337調查 現狀 法律分析 對策
美國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簡稱ITC)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簡稱“337條款”),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實踐中,337調查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如果進口產品侵犯了美國有效的知識產權,該知識產權權利人(無論其是美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可以向ITC提起337調查申請,并要求ITC采取相關救濟措施。
一、我國電子產品遭遇美國337調查的現狀分析
1.我國電子產品遭遇美國337調查的現狀
我國電子產業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行業,已連續多年居工業產品出口首位。據德國聯邦對外經濟信息局于2007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額為780億美元,已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電子產品的出口繼續擴大。 美國是我國電子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隨著我國電子產品出口美國的份額不斷增加,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我國出口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漠,所以我國是近年來遭受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在所有涉華337調查的案件中,電子產品占絕大部分,已超過50%。可見我國電子產品已成為美國發起337調查的重點。
截至2008年4月底,涉華電子產品337調查的具體情況見下表:
注:上表資料來源于中國商務部網站:topic.mofcom.省略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2003年至2008年4月,38起涉華電子產品337調查案件中,專利類侵權調查有36起,占95%,商標類侵權調查有2起,占5%。在上述所有案件中,除了12起未做出裁定外,其余26起已結案的337調查案件中,只有2起勝訴,即被ITC裁定未侵權,占所結案件的5%,有17起案件與控方達成和解,以交納專利費來換取和平,占以上所結案的45%。有7起被ITC裁定侵權成立,占上述所結案的19%,其中1起發出了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另外6起發出了有限排除令。
2.涉案電子企業的回應情況
過去,由于我國電子企業大多對美國337調查不大了解,更不了解不應訴的后果,再加上訴訟費用昂貴(一般在100萬至1000萬美元),程序復雜,手續繁瑣,所以我國電子企業多采用不應訴的回應方式。結果被訴企業不應訴,就自動敗訴,ITC就會作出缺席裁決,裁定申請人陳述的事實成立,發出永久排除令,使得我國所有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無法進入美國市場。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企業逐漸認識到不應訴的嚴重后果,開始主動應訴。在主動應訴的過程中,為了保證不會因敗訴而被ITC下達禁止令,從而達到保住一定市場的目的,大部分企業通過努力爭取庭外和解來解決問題,庭外和解可以通過互相交換知識產權技術進行合作,也可以通過向專利權人交納一定的知識產權使用費來達到和解的目的。這樣,不但可以免除高額的訴訟費用,還可以保住市場。到目前為止,面對337調查,積極應訴的企業很少。
二、我國電子產品遭遇美國337調查的法律分析
1.美國337調查的法律依據
337調查的基本框架最初由美國《1922年關稅法》第316節確立,后來在《1930年司莫特-郝利關稅法》第337節中被進一步明確。經過《1974年貿易法》、《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以及1994年《烏拉圭回合協議法案》等三次修改,337調查的申請門檻被大大降低,美國國內企業能夠更容易地證明進口產品侵犯其知識產權。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開始利用337條款對進口產品提起侵權調查。在實體法方面,337調查主要適用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款的有關規定、美國聯邦和各州關于知識產權侵權認定的各種法律,以及其他關于不公平競爭的法律等;在程序法方面,337調查主要適用包括《聯邦法規匯編》關于ITC調查的有關規定、《ITC操作與程序規則》、《聯邦證據規則》關于民事證據的規定、《行政程序法》關于行政調查的有關規定等。
2.美國337調查的主要程序
(1)發起調查:337案件可以由原告提起或由ITC自行發起,但多數都是由原告提起的。原告提交調查申請應以書面方式提交至ITC秘書處。ITC收到申請書后將進行審查,并在30日內決定是否立案。如果決定立案,ITC將在《聯邦紀事》中登載原告和事項,并向每位被告送達申請書和調查通知。如果ITC決定不立案,應當向原告說明理由。
(2)開始調查:立案后,ITC會立即向申請書中列名的美國被告,以及外國被告所在國駐美國大使館送達申請書副本及調查通知。如果申請書及調查通知未能由ITC送達,原告可以在行政法官同意的情況下自行送達。 被告應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20日內針對調查通知提交書面答辯意見,決定是否應訴。被告沒有做出反應的,視為缺席(不應訴)。調查開始后不遲于90天內,ITC根據原告的請求發出臨時驅逐令,這適用于不需要證明國內工業損害的侵權案件。
(3)聽證與裁定:在調查期內,當事人和ITC指定的行政法官要舉行兩次聽證前會議,之后,將由行政法官主持召開聽證會,根據聽證會記錄和相關證據事實,行政法官做出初裁決定。初裁決定決定一經做出將自動地為ITC所接受并把它作為ITC的最終裁定。除非至少有一名ITC委員在45天內建議對初裁決定進行復審。
(4)復議和上訴:在ITC做出裁定后的14天內任何一方都可以請求對裁定進行復議。如果當事人不服該裁定可以在終裁決定生效后60天內向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上訴。對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裁決不服,還可以再向聯邦最高法院上訴,對于聯邦最高法院做出的具有終局性的裁決,當事人不得再提出上訴。
3.美國337調查的救濟措施
如果ITC經調查認定進口產品侵犯了美國的知識產權,ITC有權采取以下救濟措施:
(1)有限排除令,即禁止申請書中被列名的外國侵權企業的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2)普遍排除令,即不分來源地禁止所有同類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3)停止令,要求侵權企業停止侵權行為,包括停止侵權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銷售、庫存、宣傳、廣告等行為。任何違反停止令的企業將會被處以每天十萬美元的罰款,或等同所涉商品當日銷售額兩倍的罰款,兩者中取高者。
(4)沒收令,如果ITC曾就某一產品過排除令,而有關企業試圖再次將其出口到美國市場,則ITC可沒收令。根據該沒收令,美國海關可以沒收所有試圖出口到美國的侵權產品。
救濟措施沒有確定的有效期,除非ITC認為侵權情形已不存在,否則排除令和停止令可在涉案知識產權有效期內一直執行。
三、我國電子企業應對美國337調查的策略分析
1.對337調查應對策略研究的總結
從目前的應對策略研究現狀來看,研究最深入、發展最系統的是法律類應對策略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事先預防策略。我國電子企業應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戰略,推動新技術的研究和現有技術的保護,培養自主知識產權。在出口前應進行周密的市場調查,特別要進行必要的專利和商標檢索,在合同中對于侵權和應訴責任進行相關的認定,訂立仲裁協議,排除ITC的管轄權。
(2)應訴策略。一旦企業遭遇337調查,應主動、及時、聯合應訴,聘請有經驗的中外專業律師通力合作,分攤費用,積極配合調查機構,尋找對方的權利瑕疵,如原告是否為權利的合法持有人,原告的權利技術與商標是否與我方構成相同或類似,原告是否符合國內產業的定義。另外,企業為了贏得更多的準備時間,可以利用中止程序。最后企業也可以選擇適當時機進行和解。
(3)進攻策略。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利用337條款,在美國及時申請專利,獲得相關的知識產權,排除美國國內競爭和來自國外競爭對手的壓力。
(4)事后策略。即使被裁定敗訴,企業首先可以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降低損失。如在侵權被訴中有與自己有合同關系的第三方責任的情況下,敗訴后,應根據雙方在合同中的糾紛解決條款向第三方要求損害賠償;其次對產品進行技術改進,繞開原告所持有的專利,積極地向ITC申請撤銷有限排除令或普遍排除令。最后,企業要為產品尋找生路,應積極開拓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
2.關于建立、完善對美337調查應訴機制的若干建議
(1)明確應訴主體。337調查的應訴主體不是政府和行業協會,而是企業自己。雖然政府和行業協會起來很大作用,但如果讓政府和行業協會完全包辦了訴訟,有關訴訟的企業就會置身事外,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企業要重視開發自有知識產權,同時應積極在國外申請和維護知識產權。所有涉案企業應積極應訴,才能維護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利益。
(2)充分發揮政府、行業協會的職能作用。政府的角度來看,應加強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建立相關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重視知識產權的開發、積累和轉化,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讓知識產權所轉化出來的強大生產力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助推器。同時,政府還應建立預警制度,在信息提供、政策指導,以及對外交涉等方面發揮作用。最后,政府不妨考慮建立反337調查的基金會,專門為我國企業應訴337調查提供經費支持,減少應訴企業的應訴風險。
行業協會作為社會中介組織,是連接政府與企業的橋梁,能夠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所帶來的社會職能分工缺陷。由于行業協會對本行業情況比較了解,其具有較強的行業代表性。在企業遭遇337調查后,行業協會應積極、主動地與涉案企業聯系,幫助企業想方設法應對337調查。
(3)建立中國式的337調查制度。在對美337調查反訴的過程中,借鑒國外的經驗,建立自己的337調查制度,采取進攻策略,保護我國涉外知識產權。該制度的建成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在與外國貿易時因知識產權糾紛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國新修訂的《對外貿易法》已經為建立中國式的337調查制度提供了最直接法律依據,該法第五章第2條規定“本法適用于對外貿易以及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第29條規定“進口貨物侵犯知識產權,并危害對外貿易秩序的,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禁止侵犯人生產、銷售的有關貨物進口等措施。”但從實踐來看,這一法律規定并不具備任何可操作性。
要建立中國式的337調查制度,首先我國立法機構應制定保障貿易知識產權的《反知識產權侵權法》,其次,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在改進知識產權立法的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加強有效的司法審查制度對反知識產權的規則和調查裁決進行合法性控制上。
參考文獻:
[1]薄守省 楊 麟 周 勇:美國337調查實務[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劉述莉:論中國制止侵犯知識產權進口行為法律制度的建立[D].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7年
[3]白泓淥: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美國遭遇337條款調查[D].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7年
[4]饒 磊 周 全:中國企業如何應對美國“337條款”[J].中外企業家, 2007年第2期
生產者服務業作為一種知識密集型產業,是基于工業生產進程的細分和中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的基礎上,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的。它是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收益的形式增加原生產部門最終產成品價值,從而實現價值增值的增長型行業。本文主要采用模型的分析方法,揭示出生產者服務業一改過去由單個企業獨立從事研發、生產、銷售、運輸、策劃及售后服務等一條龍的整體經營模式,深入到企業生產的中間環節,精煉出提升制造業產品價值增值的知識型服務,從而降低成本,實現生產者服務業的規模效益和制造業產值的有效增長,成為促進一國國際貿易增長持久、有效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生產者服務業;規模效應;收益增長
中圖分類號:F7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2-0025-05
1.概念闡述
生產者服務業這一概念最早是由Greenfield(1996)界定的。后經Browning&Singelmann(1975年)等經濟學家根據聯合國標準產業分類(SIC)的規則將服務業進一步細分為:消費者私人服務、生產者服務、分銷服務和社會服務。其中生產者服務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產業。它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中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從過去單個制造業中提煉出高附加值、高知識含量的環節以獨立產業的形式分離出來,從而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應,有效地提高制造業中間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最終產成品價值增值的服務。也就是說生產者服務業是指被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用作中間投入的服務。它是利用現代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更加精細的專業化分工,把傳統意義上在企業內部進行的服務流程剝離出來,通過為制造業提供智力型服務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從而實現規模效應、降低交易成本、推動制造業更好更快的發展。生產者服務業脫胎于制造業的“母體”,從制造業中垂直分離(Vertical&disintegration)出來并外部化形成專業化產業,體現了專業化分工的深化與泛化(Jones&Kierzkowski,1988,Frarrcois,1990)。與傳統的服務業相比,生產者服務業是一種高智力、高積聚、高成長、高輻射的現代服務業。格魯伯(H.G.Grubel)和沃克(Walker)指出,生產者服務業是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商品生產部門中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生產者服務業構成的資本進入到生產過程的渠道,為勞動與物質資本帶來的更高生產率進一步改進了商品與其他服務的質量。由于生產者服務業主要作為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的投入發揮中間效用,因此,在經濟服務化和知識全球化的今天,大力發展生產者服務業,發揮規模經濟優勢,降低交易成本,會有利于一國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貿易收益的增加,實現對外貿易穩定、有效、快速地增長,為一國貿易的健康發展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2.國內外相關文獻
有關生產者服務業的國內外研究相對不是很多。尤其集中于研究生產者服務業的規模效應以及促進國際貿易方面的論著尚屬空白。目前,國內學者對生產者服務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以后。大多是從實證的角度對生產者服務業的作用給予論證的。總結起來,可將其中的文獻歸結為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學者們用實證的方法集中論證了生產者服務業對制造業產生的巨大作用。汪斌、金星(2007)從投入產出的角度,運用計量模型分析,揭示出生產者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一般經驗。指出生產者服務已成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重要的中間投入,在對制造業各行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上存在差異。江靜、劉志彪、于明超(2007)分析了生產者服務業發展提升制造業效率的內在機理。認為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提升了自身效率,降低了制造業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最終提升了制造業的競爭力。郭懷英(2008)以韓國發展生產者服務業為例,指出其在促進制造業結構升級,特別是在自主創新關鍵期,從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另一條主線主要集中于生產者服務業自身的發展趨勢以及對經濟增長和國際分工的促進作用。胡新華(2006)研究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我國生產者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和工業增長的影響。尚宇紅認為生產者服務業是面向生產過程而非最終消費的服務行業總稱,它的發展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產業優化、推動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國生產者服務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中長期發展對策應是盡快完善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推進生產者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區域協調、建立起比較優勢突出的區域分工格局,強化對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財力與人力支持。鄭春霞、陳漓高(2007)指出國際分工深化和生產者服務貿易的增長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特點,分析了生產者服務貿易的增長機制,從中得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政策建議。高傳勝(2008)認為日益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迫切要求中國制造業實現產業升級,生產者服務既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主要努力方向,也是其重要支撐力量,并基于實證研究指出信息通訊服務、金融服務、科教文衛服務對制造業升級的支撐作用較大,而商貿和交通運輸的作用相對較小。
國外學者對生產者服務業的研究相對較早。綜合起來主要從模型設立與實證研究兩方面入手。相比較而言,國外學者多以模型研究為主。JamesMarkusen最早是在1989年提出生產者服務業和專業化中間品的投入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他認為專業化服務貿易更有利于生產者服務業發揮優勢,以更低的成本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從而增加專業化人力資本的收益,在提升國際服務貿易產品的增加值上有大的優勢與潛力。JotaIshikawa(1992)利用一種要素稟賦,一種中間產品和兩個成品的模型分析了增加生產者服務業對貿易模式和貿易收益產生的規模效應,同時指出生產者服務業更有利于降低平均生產成本。弗拉維•馬丁內利(1993)指出生產者服務是一種新的生產力,是指為商品和其他服務生產過程的投入品提供的服務。這使得企業能夠通過專業化達到較高的效率,節省研究與開發費用,并能在不需進行持續增加職員、對資本設備進行大量新投資的情況下滿足最大需求,從而成為國際勞動分工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并在國際貿易談判中處于戰略性地位。CharlesvanMarrewijk,JoachimStigora,AlbertdeVaal,Jean-MarieViaene(1996)指出生產者服務中的國際貿易與規模經濟和市場要素之間的關系。雖然測度生產者服務業對國際貿易的作用有一定的難度,但其對國際貿易所發揮的作用是越來越重要。尤其很少有文章將一國服務貿易的增長歸結為生產者服務業。為獲取成本優勢,生產商越來越多地將中間知識型環節交由專業化生產者從事。因為生產者服務業在向眾多的生產商提供服務時,就可充分利用規模優勢提升生產效率。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的生產者服務業是知識、信息密集型產業以更低的邊際成本優勢向更多生產商提供服務,從而促進一國貿易的更快發展。JamesMarkusen,ThomasF.Rutherford,DavidTarr(1996)認為外國生產者服務業對本國生產商提供了諸多好處。文章中用早期的壟斷競爭模型分析了生產者服務業。結果表明外國生產者服務替代了國內的熟練勞動力;生產者服務對提供最終產品的競爭優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出其對提升生產效率、促進貿易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JosephFrancois,JuliaWoerz(2007)也從實證的角度,利用OECD從1994~2004年在78個國家的面板數據驗證了生產者服務業對促進貿易的直接作用,分析了貿易增長與服務業密集度之間的直接關系,說明了生產者服務業對促進國際貿易的貢獻度。
3.建立模型
首先,考慮一個由兩種要素組成的一般均衡的競爭性生產部門A。產品A是由有長期規模效益的競爭性產業中的勞動力要素(L)和資本要素(K)組成。
A=G(Lα,K);Gl>0,Gll
為簡化分析起見,假設另一個競爭性生產部門B沒有組織生產投入的相應費用(此假設同Ethier,1982)。B部門生產投入為Si1,…,Sin..對于競爭性生產部門B相應的生產性函數為:
Bi=Xi(Si1,…Sin)(2)
其中,Sj是指生產者服務。在n給定的情況下,生產方程(2)具有固定不變的收益。
每個Si由唯一的一個生產商生產。為簡化模型,在此假設生產Sj只需要勞動力要素。S生產者與X生產者是無關的。Sj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增長收益。在(2)中給定收益不變的情況下,在此可以單個生產商的產出得到一個與(2)相同的生產方程。其中Sj省去了下標。為更容易控制變量,在此假設S生產函數是一致的,但在生產產品B時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假設X生產函數為:
X=[ΣSjθ]1/θ0
生產Sj只需要投入勞動力,在此假設由一個固定成本加一個不變邊際成本組成。為簡化條件,在此假定Sj的邊際成本是1。產品A是可計的,Sj的生產成本為:
wSj+wF(4)
其中,w表示依照產品A確定的工資比例,F是指單位勞動力的固定成本。令P表示參照產品A確定的B產品價格。在給定P和W的情況下,通過等價價格與邊際成本就可找到B生產部門的社會最優配置: Maxπ=p[ΣSiθ]1/θ-Σ(wSi+wF)(5)
利用在對稱信息下,每個生產商的產量相同的條件,得出∑Sj=nSj,其中n是內生變量1。與S和n相關的一階條件為:
π/Sj=(p/β)[n(Sj)θ]αβSjθ-1-w
=pnα-w=0;α=(1-θ)/θ(6)
π/n=(p/θ)[n(Si)θ]αSθ-(wSi+wF)=0(7)
=(p/θ)αSi-wSi-wF=0
用Si乘(6)式兩邊,后用(7)式減(6)式:
((1-θ)/θ)pnαSj=wF(8)
從(6)中可以看出,nα=(w/p),得出解為:
Sj=(θ/1-θ)F;n=(w/p)θ/(1-θ)(9)
現在考慮壟斷競爭均衡的情形。由單個生產者服務生產商Sj面對的產品價格就是生產B產品時的邊際產品,用ri來表示價格。因為信息對稱對S個生產者服務的價格均相等。
r=(p/θ)[n(Sj)θ]αθSjθ-1(10)
=qθSjθ-1
q=(p/θ)[n(Sj)θ]α
通常在壟斷競爭的環境下,對n的強約束是忽略不計的。假設有S個生產者服務。這S個服務生產者將P和X看成是外生變量。那么在(10)式中每個單獨的生產者就將P看成是固定不變的。每一個S生產商的問題是達到利潤最大。
Mαxπ*=(qθSjθ-1)Si-wSi-wF(11)
對(11)式中Sj的一階條件是:
π/Si=qθ2Siθ-1-w=0(12)
因為q和w被看做是外生變量,因此存在二階條件。S個生產者的自由進入導致產生零利潤,因此:
qθSjθ-wSi-wF=0(13)
從(10),(12)和(13)中用n,θ取替代掉q得到:
pθnα-w=0;(14)
(p/θ)nαθSi-wSi-wF=0用Si乘一階等式的兩邊,結合(14)式得到在壟斷均衡下Si的值:
Si=(θ/1-θ)F(15)
n=(w/pθ)θ/1-θ
比較(15)中的壟斷競爭價值與(9)式中的社會最優價值。Si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是相同并且是固定不變的。B生產商增加n擴大生產且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產生最優產量。因為X=n1/θS(θ
接下來,考慮生產者服務業從國際貿易中的受益情況:
首先考慮一種只有自由貨物貿易的情況。令g和d分別表示在自由貨物貿易和封閉經濟均衡條件下所估計出的數量。用Ca、Cb分別表示A與B產品的消費量。依照通常的偏好標準,如果滿足以下條件,一個國家可從貿易中獲益:
Cαg+pgCbgCad+PgCbd(16)
在封閉經濟的環境下可以達到市場出清;在自由貿易的狀況下可以達到收支均衡。
Cad=Ad,Cbd=Bd
Cag+PgCbg=Ag+PgBg(17)
把(17)代入(16)中,得到:
Ag+PgBgAd+PgBd(18)
現在從(18)式中兩邊同時減去在自由貿易時要素稟賦價值。令k表示對A產品部門的資本回報,
(Ag-wgLag-kgK)+(PgBg-wgLbg)(Ad-wgLad-kgK)+(PgBd-wgLbd)(19)
因為A與B兩個生產部門在均衡時得到的是零利潤,所以(19)式左邊為零。(19)式右邊第一個條件是非正的,因為在生產A產品時,在封閉經濟環境下要素比(K/Lad)與自由貿易狀況相比并不是最具有效的。因此,在封閉經濟狀況下,生產A產品的利潤為負。從貿易中受益的充分條件是:
(PgBd-wgLbd)=(Pg-wg(Lbd/Bd))Bd0(20)
if(Lbd/Bd)(Lbg/Bg)
首先注明的是,這個結果表明:(Pg-wg(Lbg/Bg))=0,即零利潤。因為B產品的生產只使用勞動力,同時因為從前面的假設得知,B部門只使用一個勞動力,因為隨著B的增加B=n1/θS,(Lb/B)是下降的。只有當BgBd時,(20)式才是成立的。這是能從貿易中獲益的充分條件。當前,這種“擴大產品的條件”BgBd是被國際貿易經濟學家們所熟知的從貿易中獲益的條件。一般來說,B部門產品的價格比起社會邊際成本大得多。與B部門產出的變化相關的是一個“梯形”區域的面積。即當ΔX>0時,(p-MC)ΔX>0。因此,MC=w/MPb=pθ,(p-MC)=p(1-θ)>0。自然,我們可以從圖1看出,與大國相比,小國(在圖1中上標為h的數據)不具有成本優勢,與之相反大國(在圖1中上標為f的數據)是以獲取規模效益而擁有低成本比較優勢的。
與大國相比,小國無論是在A產品或B產品的生產量上都小得多。在生產的要素稟賦成比例變化時,大國生產的產品數量更多,從而滿足規模經濟的原理。而在本文的模型中,在A與B兩個部門所處環境相同的前提假設下,所謂的大國恰恰是指擁有更多生產者服務業的B生產部門。正如模型中的(9)式和(15)推導所示,由生產者服務要素稟賦組成的B生產部門(n=(w/pθ)θ/1-θ),與由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稟賦組成的A生產部門相比(n=(w/p)θ/1-θ)對比,B生產部門的要素數目更多,其情形類似于大國;而A生產部門的數目與B部門相比偏少,(0
4.實證分析
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生產者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04年,美國生產者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已達到37%。從產值來看,生產者服務業已成為美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必不可少的發動機。從另一方面來看,2004年美國生產業的附加值已達到部門總投入的62.45%,略高于服務業其他部門的60.93%,遠高于第一產業的44%和第二產業的39%。以生產者服務業的投入來看,生產者服務業是高附加值、高人力資本、高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行業。對其所作的研究必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文利用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統計數據,用實證的方法驗證了一國生產者服務業對國際貿易收益增長的規模效應。
4.1利用感應度數系數分析生產者服務業的特性及作用
感應度系數表示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某一部門由此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即需要該部門為其他部門的生產提供能夠的產值量,它是衡量某產業前向聯系廣度和深度的指標。感應度系數越大,說明某一產業對其他產業生產過程的制約度越高;感應度系數大于1,表示某一部門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于全社會平均感應水平。感應度系數高的產業,受國民經濟拉動作用越大,對一國經濟尤其是國際貿易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其發展狀況將決定是否會成為一國的基礎性產業或是瓶頸性產業。因此對一國感應度系數的實證分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產業的感應系數=Σnj=1bij/1/nΣni=1Σnj=1bij(i=1,2,...,n)(21)
依據公式(21)我們可以美國1998、2001、2004年的數據為例計算生產者服務業相應的感應度系數。
資料來源:依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整理得來www.BEA.org
依表1數據得到美國1998、2001和2004年度感應度系數柱狀圖,如圖2。
結合表1的數據和圖2的柱狀圖,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制造業的感應度系數最高。其次高知識、高技能、高附加值的生產者服務業對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際貿易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1998年起,美國生產者服務業的感應度系數就一直保持在大于l的水平,而且有很明顯的上升趨勢,由1998年的1.4980上升到2004年的1.5039,說明相對于農業、采礦業、建筑業、其他服務業來講,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具有很強的拉動和促進作用。同時充分地說明了一國先進的生產者服務業必然會成為一國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助推器。反之,一國發展滯后的生產者服務業也必將成為其快速發展的制約性、瓶頸性產業。因此,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的生產者服務業利用其為社會更多制造商提供的專業化、智能型服務,利用集中化產出的規模效應成為促進一國經濟,對外貿易收益增長中的核心產業。而這種高附加值產業因為與其他產業相比,用更少資源卻產生出更大收益,從而極具發展潛力與優勢。
5.結論及政策建議
結合美國現階段發達的生產者服務業與我國目前的現狀相比,尤其是針對我國國際貿易方面存在的問題,如屢遭反傾銷控訴;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產品,主要以高質低價低收益的加工品出口為主;國際貿易環境惡化,低廉商品引發別國報復性關稅等懲罰性措施以及國內出口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高新尖端出口產品,生產者服務業依據其自身優勢和特點,結合目前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狀況,更好地運用和挖掘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的潛力對實現我國出口產品結構轉變,規避貿易壁壘,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改善貿易環境,達到價值增值等目的都有很強的導向和促進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自主知識產權、自由品牌產業的關鍵時期,因此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者服務業,提升金融、咨詢、商業服務、專利知識產權、商務服務等服務業,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增加工業增加值,對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產品結構的調整,甚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轉變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Liberalisationoftradeinproducerservicestheinputondevelopingcountries (CMIreport), Hildeunn KyvikNordasandJamesHodge(1999)
[2]DerationalizingTariffwithspcializedintermediateinputsanddifferentiated finalgoods, James R.Markuse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8(1990)
[3]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inotherspecializedintermediateinput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s85-95(1989)
[4]Marketstructureandforeigntrade,HelpmannandKrugman,MITPRESS, Cambridge MA(1985)
[5]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theintermediateinputs, Krugman,(1988)
[6]Trade,factorpricesandgainsfromtradewithincreasingreturnstoscale,Markusen, Melvin, Canadian JournalofEconomics,1981
[7]Tradepatternsandgainsfromtradewithanintermediategoodproducedunderincreasingret urnstoscale, Ishikawa,J.,(1992)Journal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Tradeinproducerservices:ahechscher-ohlinapproach,Melvin,J.R.(1989),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9]Identifyingtheissuesintradeinservices,Theworldeconomy8,171-182,Sampson,G.PandR.HSnape(1985)
[10]Appraisingtheoptionsfor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Jones,R.WandF.Ruane(1990),OxfordEconomicpaper42,672-687
[11]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returnsduretospecializationundermonopo listiccompetition,JosephF.Francois,(1990),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
[11]Nationalandinternationalreturnstoscaleinthemoderntheory ofinternationa ltrade,Ethier,WilfredJ(1982)AmericanEconomicReview
[12]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fication,DixitA.KandJ.E.Stiglitz(1977),AmericanEconomicsReview67,297-308
[13]鄭春霞,陳漓高.國際分工深化中生產者服務貿易的增長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經濟研究,2007,(1).
[14]弗拉維•馬丁內利.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趨勢[R].國際經濟評論,1993,(1).
[15]胡新華.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及其經濟效應的研究[R].碩士論文2006.
[16]邵魯寧.生產外包管理研究[R].博士論文2007.
[17]高傳勝.中國生產者服務對制造業升級的支撐作用―基于中國投入產出數據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1).
[18]林鋒,劉章文,王建華.上海生產者服務業FDI:現狀、問題與分析[J]上海企業,2008,(2).
[19]尚宇紅.生產者服務業:現狀、問題和發展對策[J].理論探索,2008,(2).
[20]江靜,劉志彪,于明超.生產者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效率提升:基于地區和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7,(8).
[21]陶紀明.生產者服務業的功能及增長[J].上海經濟研究,2006,(9).
[22]王敬榮.國內外生產業研究述評[J].商業研究,2006,(12).
[23]郭懷英.韓國生產業促進制造業結構升級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8,(2).
[24]程大中.陳憲.上海生產者服務與消費者服務互動發展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6,(1).
在各國利益分布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如何保障一國利益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并不斷發展,是大國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30年來,中國快速發展并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使得中國的國家利益迅速跨越了地域限制。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經濟與世界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經濟結構上也存在著明顯問題。表現在“發展所需資源和產品所需市場”兩頭均在外,這使得中國經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凸顯,中國國家利益的實現也越來越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制約,因此維護海外利益成為當前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方面,中國經濟在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不斷增大的同時,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大幅增強。1978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2.3%,到200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上升到19.2%,超過世界所有國家。比美國高3.5個百分點,比歐元區高6.3個百分點,比日本高11.7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發生在中國人身上的海外安全事件明顯上升,海外投資與對外貿易活動等遭遇各種阻力,海上運輸安全威脅不斷加大。2011年初,中東北非局勢動蕩,其中利比亞局勢最為緊張。中國在利比亞有大量公民,為了維護公民的安全,中國政府共撤回35860名中國公民。
綜上所述,如何維護中國的海外利益就成為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議題。而中國學術界對海外利益進行討論的時間并不長,是伴隨著中國在海外的利益受到越來越多挑戰的過程慢慢興起的。
中國海外利益研究路徑
中國海外利益是在中國崛起及自身利益拓展過程中出現的,國家利益概念是中國海外利益研究的邏輯起點。中國國家利益的概念在1980年以前的意識形態色彩濃重,學術界鮮有研究成果。
冷戰結束以后,國家利益研究逐步成為中國國際關系學界探討的重點。隨著全球性共同利益增多和國際合作增強,國家利益的相容性進一步得以發展。1990年代后期以來,國家利益研究逐漸成為熱點。1999年-2003年是中國國家利益研究的高峰,學者們主要關注點有國家利益的維護與拓展,也有國家利益的戰略研究和文化層面的探索。
隨著對國家利益理論研究的深化,加之現實的發展,使中國學者逐漸認識到了中國國家利益海外部分不斷拓展的態勢,對中國海外利益問題的關注與研究逐漸增多。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海外利益逐步納入到學者們的研究視野,2004年、2005年集中出現了一些關于海外利益的論述,對海外利益的概念和中國海外利益的范疇進行了初步界定,但是并沒有達成共識。中國學者很早就認識到國家利益的范圍變化不受國土疆域限制,但學術界關于海外利益的論述,缺乏對海外利益各分支領域的深度分析,同時也缺乏對中國海外利益分布現狀的描述,以及維護海外利益手段的總結。隨著中國國家利益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深化對中國海外利益的認識,進一步分析中國國家利益的層次和內涵,對于拓展國家利益至關重要。關于中國海外利益的研究成果,散見于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國際金融、資源能源進口、國際制度能力等相關論述中。總體而言,將中國海外利益作為分析核心的文獻非常有限,缺乏定量評估,整體戰略設計亦極少著述。
中國海外利益研究文獻評述
國內關于海外利益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很多,目前對海外利益的研究大都是以評論文章或學術文章的形式出現。
國內學術界目前對于海外利益的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通過整理可以發現,目前學術界對中國海外利益的概念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海外利益是國家利益突破國土界限而形成的,是境外的國家利益,區分為海外政治利益、海外經濟利益、海外安全利益和海外文化利益等;另一種觀點認為,海外利益不同于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僅僅是國家層面的利益,而海外利益包括非國家行為體所持有的局部利益,海外利益這一概念的范疇要比國家利益中的海外部分寬廣。
在對海外利益以及中國海外利益進行分析時,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切入點和思考方式。
陳志武在《審視中國的海外利益》一文中指出:“我們以往關于英國海外擴張的歷史幾乎全是從其受害者的角度來講的……今天中國也面對如何到海外拓展、到海外開發市場以及到海外找資源的問題,面對當年英國和后來美國、日本所面對的同樣的挑戰,因此我們有必要換個角度來看那些世界歷史,要從海外貿易、跨國公司的經營的角度來研究理解他們當時是怎么做的,以及為什么那樣做,這樣才可能更有建設性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在霸權主義為人詬病的新形勢下,陳志武認為中國政府需要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下面對四大問題:首先,盡可能地維護并擴展海外投資利益;第二,保護中國在海外的生命及財產安全;第三,利用好現有國際貿易秩序來保證中國企業的資源供應;第四,中國商品的國際市場拓展。
政府在思考如何維護中國的海外利益的時候,應該先明確中國海外利益的定義。門洪華與鐘飛騰則在《中國海外利益研究的歷程、現狀與前瞻》一文中,對中國海外利益研究的歷程和現狀進行了一個分析,梳理了海外利益概念的嬗變歷程,并對國內外學者關于海外利益研究的狀況進行了梳理和介紹,提出了未來研究海外利益應重點關注的五大議題,構筑了中國海外利益研究的戰略框架,為今后的海外利益研究指明了方向。五大議題分別為:一、國家利益觀念的變革;二、英美日維護與拓展海外利益的歷史經驗;三、中美日海外利益結構的比較分析;四、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定量研究;五、中國海外利益維護與拓展的戰略框架。
蘇長和《論中國的海外利益》一文,從國際合約的角度對中國海外利益進行了定義,闡述了海外利益當前面臨的威脅以及保護的途徑,并探討了國際制度建設和國家能力建設在中國海外利益維護中的意義。
陳偉恕的《中國海外利益研究的總體視野,文章認為,中國海外利益與國家海外利益不同,因前者包括國家層面、法人層面和個人層面的利益之分,所以比后者具有更寬的范疇。文章還對如何處理中國海外利益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議。
此外,還有3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海外利益進行了分析。一是汪段永的《海外利益實現與保護的國家差異》,文章經過對國外官方文件、智庫報告的分析,得出了不同類型國家海外利益界定的層級差異。文章指出,國家實力、國際化程度和對國際事務參與的深度和廣度的級差影響著各國對自身國家利益、國際定位的認識。這類分析有助于國家準確找到自己的國際定位并確立自己的國家利益,通過實施與其國際地位相符合的手段來維護其海外利益,乃至國家利益。
二是甄炳禧的《新形勢下如何保護國家海外利益――西方國家保護海外利益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一文,作者通過對美國保護海外利益所用手段及措施的研究,為中國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現實參考。
三是筆者的《中美兩國海外利益對比分析及啟示》,文章把海外利益區分為海外基礎利益和海外戰略利益,并從中美兩國海外利益的結構、內容、分布以及維護手段上進行了對比分析,從而對看清中國海外利益維護與拓展的不足。
同時,在碩博畢業論文中也有3篇關注中國海外利益研究的論文。暨南大學張志的博士論文《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海外利益的保護與拓展研究》,該文主要關注了中國海外經濟利益的內容和面臨的風險,同時指出海外能源利益與中國能源安全密切相關,文中提出了從油源、油路、油價三個著眼點保護和拓展中國海外能源利益。
外交學院白云的碩士論文《當代中國海外利益拓展及維護初探》,文章對當前中國海外利益的現狀進行了現實評估,對建國后中國拓展及維護海外利益的歷程進行了回顧與審視,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中國拓展及維護海外利益的幾點戰略建議。
復旦大學武麗麗的《中國海外利益的發展、威脅及其保護》,文章從正反兩個方面梳理了中國海外利益目前的基本情況,一方面總結概括了中國海外利益的主要內容以及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則指出了中國海外利益目前面臨的主要威脅。
目前國內還少有對海外利益進行研究的專著,僅有一本是由汪段永、蘇長和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海外利益研究年度報告(2008-2009)》。該書以2008年-2009年中國海外利益的狀況為研究內容,從海外利益保護的基本界定、核心內容、多邊機制和國際責任、國家形象與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描述和分析。
國外的中國海外利益研究
國外學者對中國海外利益的關注度,隨著中國經濟規模不斷增長、對國際社會影響越來越大而與日俱增。學者們研究中國的視角逐步從地區、雙邊關系進展到全球格局層面,對中國海外利益的關注尤其是中國海外投資的關注漸漸浮出水面。2006年以后,國外學者關于中國海外利益的研究漸增。他們對中國經濟崛起如何影響世界比較關注,對中國海外利益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金融合作、能源資源供應、國際制度能力等方面。
在對外貿易領域,國外關心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由于中國對外投資觸及了許多國家在亞非拉的既得利益,國外關注中國對外投資流向及其對東道國的影響,進而把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變化作為分析核心,提出中國實行“新殖民主義”的論調;過去西方國家海外開拓的核心在于原材料供應,因此中國能源資源供應迅速成為西方學者關注的重心,他們全面討論中國能源、資源需求如何重組世界經濟關系,并在此領域杜撰了“中國”的新版本;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能力早就是西方學者的關注點,國外研究在中國參與東亞地區的制度建設上著墨頗多。
縱觀目前研究的現狀,國內國外對中國海外利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海外利益的概念界定,主要關注中國與海外利益相關的某個方面,事實性較強,數據性分析充分,但綜合性不足,整體研究仍需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 貿易摩擦 協調機制 比較
日本、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基本管理組織模式
(一)法律基礎
日本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法律基礎顯著特點就是“自我限制、自我規范”,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規避同歐美等國的貿易摩擦。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了給實施反傾銷等措施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日本相繼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1980年,日本進一步修訂了《反傾銷與反補貼法令》和《海關關稅法》;1986年日本內閣通過了《關于反傾銷及反補貼程序的說明》,對《海關關稅法》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法令的實施程序進行了具體的規定;1994年,為了完善反傾銷法律并使其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日本政府根據烏拉圭回合談判協議,頒布了《關于反傾銷稅的內閣命令(416號)》。此外,《進出易法》規范了不公正貿易行為,同時支持本國進出口貿易商之間協同合作;根據《外匯及對外貿易管理法》規定政府對外匯、對外貿易等對外交易活動只進行有限的干預與管理,基本實現自由化;另外,對于一些重要敏感產品的進出口,通過專門的法令進行管制,實施進口價格和數量規制,或者禁止進出口。
而美國在這方面表現出的法律強制性,則凸顯其在國際貿易領域主動攻擊性的特征。美國貿易法律體系的支柱性法律有進出口管理法律、關稅及海關法、貿易救濟法律、基于安全考慮的貿易法,以及諸多貿易協定的國內立法等。例如,修改后的《1930年關稅法》規定了關稅的制定和征收、反補貼和反傾銷與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該法案第337條款規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涉嫌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進口商品執行相關貿易措施。修改后的《1974年貿易法》對保障措施、非關稅壁壘發展中國家(地區)的普惠制待遇以及301條款調查等問題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和闡釋。
(二)管理組織機構
對外貿易管理是日本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重要途徑。日本的外貿管理是以經濟產業省為核心,外務省、大藏省、農林水產省以及日本銀行等多機構共同參與的有機體系。制定宏觀對外貿易政策并平衡與調整其同國內產業政策的關系,處罰不公平貿易行為,同時,各個機構職能明晰、協同合作,共同發揮規避和應對貿易摩擦的作用。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涉及了廣泛的管理組織機構,除了聯邦政府行政機構及其下屬部門以外,還包括了立法司法等相關部門。國會是以憲法規定的美國對外貿易管制(regulate)權力專屬機構,同聯邦政府行政機構及其相關下設部門分別行使著制定和調整美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政策、進出口商品的管制、經濟數據的統計和公布、專利管理、經濟調查以及社會調查等職能;各方力量則通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進行整合,并對各相關機構的職能進行界定和分解,這是進行貿易談判以及解決貿易摩擦與爭端的保障。
(三)多主體協調聯動
貿易摩擦應對與協調是一個多主體共同參與的過程,要求參與者具有明確的主體職能定位并協調聯動,形成合力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效率。日本和美國各自形成了具有本國特點的貿易摩擦多主體協調機制。20世紀60年代后,鑒于日本同歐美等國的經貿關系日趨緊張,日本政府、企業和行會進一步加強協調聯動,優化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內外部相容性,以期達到降低應對與協調貿易摩擦的交易成本的目的(見表1)。
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同日本一樣,美國聯邦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在貿易摩擦協調機制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此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立法機構(國會)、司法機構、社會公眾及輿論等也發揮各自優勢,產生強大合力應對貿易摩擦。例如,國際貿易法院是美國國際貿易最高司法機構, 發揮著保護一國產品安全和維護公平競爭貿易環境的作用,抗衡國外貿易救濟限制措施,樹立本國司法公正的形象。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將社會公眾及輿論通過媒體作為協調的手段來使用。 媒體將民眾意見轉變為公眾輿論和新聞導向,對政府制定貿易政策和措施產生影響,并進行監督;媒體的輿論宣傳會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進行引導;貿易摩擦對象國的政府和企業會受到內外部公眾輿論的壓力而改變貿易政策和行為。
(四)多層面參與的貿易摩擦預警機制
日本、美國在規避和應對貿易摩擦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對外貿易中引發貿易摩擦的潛在事件進行評估預報,并作出預案與應對。首先,宏觀層面的政府提供管理服務、信息服務和機構間的協調與合作。政府機構通過收集并貿易摩擦預警信息、監控和預警重點產業以及檢測貿易國政策變化和貿易裁決執行情況等措施,為對外貿易實施宏觀管理和服務政策。其次,中觀層面的行業協會具有協調與中介作用,它是政府管理的延伸和補充。日本、美國的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的協調與中介作用,通過情報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系統的統計資料和評估報告,從而建立貿易摩擦數據庫和預警預案;對外貿進行事前監控預警、事后應訴活動的組織與協調;實時監測貿易對象國的貿易政策變化和國內市場動態。最后,微觀層面的企業是貿易摩擦預警機制的核心主體。 企業在對外貿信進行分析和評估的基礎上,提出企業進出口經營戰略和方案。當政府的貿易決策部門進行決策和行業協會進行預案時,以此作為參考和依據。日、美出口企業的預警機制構成嚴密的貿易摩擦動態監測網,成為國家整體預警機制的關鍵環節。
日本、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比較
(一)總體戰略特征的差異
1.日本―防御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由于貿易摩擦對象國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日本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軍事上都處于弱勢地位。戰后日本把對外貿易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加之其固有的國民性格,決定了日本在應對貿易摩擦過程中,必然注重緩和同其他貿易摩擦國的貿易關系,從而采取一系列防御型的措施。
首先,日本通過同美國簽訂“日美紡織品協議”、“日美鋼鐵產品協議”、“日美汽車及零部件協議”等一系列自動限制協議,對出口到歐美等國家的商品主動實施數量或金額限制,形成有管理的對外貿易,緩解與歐美等貿易對象國的貿易摩擦和沖突。其次,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市場多元化的貿易戰略,以減少和規避貿易順差引發的貿易摩擦。三菱、豐田、日產等日本汽車公司分別和美國的通用、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進行合資。此外,日本積極開拓東亞地區等新興市場,1985-1994年10年間,日本向東亞地區市場出口比重從24%提升到38.6%,降低了對歐美等市場的出口倚重。最后,通過清理貿易壁壘,提高市場準入度。鑒于美歐等國對日本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強烈不滿,1986-1990年間,日本共取消1004項商品的進口關稅,關稅削減率從42%上升到56%,名義關稅率處于發達國家的最低水平。貿易自由化率由原來不足40%提升到93%。日本通過放松市場準入制度、減少對美歐等國的出口倚重等措施,緩和了同摩擦國的貿易關系,達到規避和緩解國際貿易摩擦的效果。
2.美國―“進攻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美國依據單邊主義的《301條款》利用貿易威脅等手段處理同貿易國的摩擦和沖突,充分體現了“進攻性”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特征:
第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貿易摩擦主動發起國。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年度貿易統計數據,美國在1995-2011年期間提起的反傾銷調查452起,反補貼調查113起看,是全球貿易調查最大的發起國。此外,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也不斷延伸到非貿易領域的制度層面。第二,單邊色彩濃厚的法律強制性。以其雄厚的經濟貿易實力及其世界貿易主導地位為依托,美國有關貿易摩擦協調與應對的法律具有極強的單邊主義色彩和“進攻性”特征。例如,美國“301條款”明確界定了調查的發起、程序和范圍,并規定了貿易代表的權利和義務;當貿易代表認定貿易對象國貿易措施符合一定標準即定為貿易壁壘,必須對其采取強制性制裁措施,這便是“301程序”中的“強制性措施”。第三,單邊調查程序對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影響和掣肘。美國單邊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GATT時期,美國貿易壁壘應對機制對于GATT規則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美國“301程序”的涉及領域和強制力都突破了GATT爭端解決機制的規定,對GATT的調整范圍的擴展和效率與強制力的提高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日本、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核心主體比較
1.日本―“政府主導”?!罢鲗汀苯洕J绞侨毡镜氖袌鼋洕闹匾卣?。日本經濟是由中央計劃和市場機制共同協調。比較其他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圍都很大。政府通過對相關領域進行干預,把資源配置到更有效率的部門。 在貿易摩擦協調機制中,日本政府同樣發揮著基礎性地位和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宏觀政策上實施“內需主導型”貿易發展戰略;通過產業選擇、升級、扶持與保護,調整產業政策;實施自動出口限制、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措施規范出口貿易秩序;清理貿易、非貿易壁壘,提高市場準入程度。
2.美國―“行會主為”。美國是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其經濟主體之間的競爭和資源配置都是按照市場規律來進行的,強調微觀主體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由此,美國成為世界上行業協會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美國行業協會利用游說、參與選舉以及引導公眾輿論等手段達到影響有關貿易法律及政策的制定的目的;制定行業標準和行業行為準則規范和監管企業的競爭行為;提起行政復議和司法審查等措施行使對政府行政機構的監督職能;為成員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多種服務。
(三)日本、美國貿易摩擦訴諸爭端解決機制的層次比較
1.日本―從雙邊協調為主到訴諸WTO多邊機制。20世紀80年代之前,雙邊談判和協調是日本傳統的應對貿易與沖突的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當時同日本發生貿易摩擦的國家僅限于歐美等少數幾個國家,而多邊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GATT)也存在效率低下和缺乏權威性缺陷,這種內外部貿易環境決定了雙邊層面的貿易摩擦協調解決機制能夠提高協調效率并更加具有針對性。20世紀90年代以后,同日本發生貿易摩擦的國家逐漸增多,并且世貿組織多邊解決機制不斷完善, 日本開始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以取代以前自限協議和雙邊貿易談判與協調等貿易摩擦解決方式。據WTO統計報告顯示,1995-2009年,提交到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件中,日本主動發起貿易爭端解決的案件13起,作為被訴方15起,是WTO爭端解決機制使用頻度最多的國家之一。當然,對于多邊貿易協定沒有涵蓋的領域和多邊機制難以解決的貿易摩擦,日本通過雙邊層面的貿易機制加以解決。日本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有效地補充了多邊貿易摩擦解決機制的不足。
2.美國―強烈單邊主義色彩的諸邊解決機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長期信奉多邊主義。但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期,美國對外貿易的內外部條件出現改變,越來越多地實施雙邊及區域并重的對外貿易戰略和措施。目前,世界范圍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普遍以美國為核心。美國處理與應對貿易摩擦的戰略措施也相應地從多邊到雙邊及單邊色彩強烈的區域一體化層面轉變。 然而,單邊體制仍然是美國應對和協調貿易摩擦的核心,在其雙邊、區域一體化和多邊協調等方面均體現出強勢的單邊主義特征。美國奉行單邊貿易行為集中體現在“301條款”中,在迫使貿易對象國削減貿易壁壘時,常常使用威脅的強硬態度和手段,體現了美國貿易行為單邊主義的“進攻性”。其實質是對GATT/WTO非歧視原則、公平原則的違背,背離了其維護公平競爭和全球貿易秩序的初衷。為了加強在多邊貿易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美國還通過強勢的單邊行為,成為制定和履行國際貿易規則的主導者。
(四)日本和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效果比較
日本貿易摩擦協調機制取得的成效同其“防御性”的特征密切相關。重點體現在改善同貿易對象國的關系、貿易摩擦的規避和降低頻度等方面。日本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從“貿易立國”的“外需主導”轉變到“內需主導”型等一系列“政府主導”的政策措施,成功擺脫了本國產業對外國資本的依賴,擴大了產業的內外部發展空間。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貿易自由化率由原來不足40%提升到93%;通過實行出口多元化措施,使東亞地區成為超過美國的最大出口地區,緩和了日本同貿易國的關系、減少了貿易摩擦。據《WTO貿易統計》顯示,1981-1990年間,美國共對日本發起69起反傾銷案件,在隨后的三十年里,逐步下降到1991-2000年間的38起和2001-2010年間的12起,總體呈明顯的縮減趨勢。并且期間有的年份甚至為“零發生”。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防御型”模式逐漸有了“進攻性”的特征,不僅越來越多地成為發起貿易摩擦的國家,而且也采取了一些具體的限制性措施,逐步改變單純被動應對其他國家貿易摩擦的“防御型”協調解決模式。
當前,美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其主導全球貿易的野心和單邊主義凸顯其“進攻性”特點,其目的是為了獲得相對更多貿易利益并取得地區甚至全球貿易主導權,同時通過貿易政策與外交的結合來擴張出口和實現國際貿易的公平競爭。在1993年的“美日新經濟伙伴框架”中,日本加大了開放國內市場的程度,執行分部門、分產品開展談判的“成效導向”標準。同時,美國致力于推動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取得了更大的地區主導權;推動APEC對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促進作用,開拓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市場。自由貿易區不僅為美國開拓了國際市場,而且增強了美國同區域外非成員國談判的力量。以此來看,美國在經貿和外交方面均達到了目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美國長期實行“進攻性”貿易政策以及奉行貿易保護主義,使本已脆弱的世界貿易體系受到威脅。特別是在世界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機的時期,美國的全球貿易領導者的地位受到削弱,甚而會隱含著誘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動蕩的潛在危機。
日本、美國成熟的貿易摩擦協調機制對我國的啟示
作為規模與增長速度均居全球首位的發展中貿易大國,我國無可避免遭遇了貿易摩擦多發期。日本、美國成熟的貿易摩擦協調機制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
首先,日本和美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的組織管理機構科學明晰、職能無縫銜接,給我們以極大啟示。我國不僅需要建立分工明晰、結構合理的貿易摩擦應對與協調管理機構,同時加強各機構間的密切配合、協同聯動,實現貿易摩擦管理職能的無縫銜接。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應對貿易摩擦的法律體系。 伴隨貿易摩擦的復雜性、多發性和難以預期性,我國的《對外貿易法》已不適應這種發展變化的趨勢。因此,修訂《對外貿易法》,明確商務部對外貿易管理的權利,維護貿易秩序、規范公平貿易行為;以法律形式對行業協會在應對協調貿易摩擦中的地位和權力做出規定;協調出口商品的價格、數量和質量,以及實施自限措施等等,強化《對外貿易法》的貿易摩擦協調職能。再次,多元主體參與貿易摩擦協調機制。日本和美國協調機制涉及眾多的相關主體,除了國會、聯邦政府及其下設的相關部門以外,還包括行業協會、企業以及大眾消費者等也參與到貿易摩擦協調與應對過程中,并深刻影響著應對貿易摩擦的效率。同時可以減少“搭便車”消極應對的行為。 最后,靈活利用全球貿易摩擦與爭端解決機制。當前,全球多邊貿易合作與協調模式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規范全球貿易秩序、維護公平貿易的多邊貿易協調體系(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缺乏強制性,這不僅使得創新貿易協調機制顯得極為必要和迫切,同時也為這種創造性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發展的空間。區域性協調機制成員有著相對更多的共同利益和經濟政治認同,使協調的達成更加容易且效果常常優于多邊協調體系;諸如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雙邊經貿對話和協調機制,能夠消除兩國在經濟貿易領域的分歧,客觀上使得雙邊協調機制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漢林等.WTO主要成員貿易政策體系與對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李計廣,熊韶輝,張漢林.美國政府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及啟示[J].國際貿易,2007(6)
3.張新文,謝煥文.西方發達國家行業協會的角色功能與運行機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4.余曉泓.日本化解貿易摩擦的策略分析―以日美貿易摩擦為例[J].現代日本經濟,2004(5)
5.緱先鋒.日本應對貿易磨擦的策略對我們的啟示[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3)
6.王厚雙,鄧曉馨.日本“三位一體聯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經驗與啟示研究[J].東北亞論壇,2008(2)
7.高健.美國行業協會與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J].特區經濟,2005(10)
8.張仁峰.美國行業協會考察與借鑒[J].宏觀經濟管理,2005(9)
9.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2000 Trade Policy Agenda and 1999Annual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Trade Agreements Program(Washington,D.C,2000),Chapter 2
10.劉向麗,王厚雙.日本對外貿易戰略轉變的時機選擇及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06(6)
11.郭友群,賴艷麗.美國貿易政策的變遷對中美經貿關系的影響[J].國際經貿探索,2008(8)
12.盛斌.世界經濟轉變中的美國對外貿易政策[J].美國研究,1998(3)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商務;安全;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4 文獻標識碼:A
由于互聯網本身的開放性,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是交易的安全性。網上交易面臨著種種危險,很多別有用心的組織和個人,提出了相應的安全控制要求。在互聯網上尋求機會竊取他人的機密信息,利用網絡或應用系統的漏洞,甚至妨礙網絡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電子商務安全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完整性,機密性,可用性,抵賴性和可認證性。目前,這在網絡普及的今天,電子商務在使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的商業活動, 才使得電子商務能夠得到這么廣泛的應用。當企業將部分業務,通過企業的內外部網,與企業的客戶、在職員工、供銷商以及合作伙伴相連時,它包括一切商業活動,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活動就是電子商務?,F在比較流行的電話購物,電視購物這些都是屬于電子商務的范圍。從宏觀上講,旨在通過電子和網絡的手段,是計算機網絡的一次革命,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經濟秩序。從微觀角度講,一定程度商業活動能力的實體企業生產企業,金融機構政府機構,政府機構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先進的數字化傳媒技術網絡進行的各種商業活動。它不但涉及到電子技術,使得商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商業交易本身,諸如金融、稅務、教育以及社會的其他層面。
1 電子商務作用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它運用系列化以及系統化的電子工具,和傳統的手工商務活動相比,將以前的貨幣流動、紙張流動甚至人員的流動,從電子單據、數字貨幣、電子銀行到咨詢和服務。幾乎都改成了“電子”流動,從而提高了商品的營銷率,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因信息不靈造成的商品積壓。同時,只保留了商品運輸這種事務流動,可以通過信息網絡進一步實現商品的出售、生產、消費與售后、調查等其他需要的商務活動。省了時間,從而大大減少了人、物、財的流動,減少了商務勞動的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因為電子信息可以及時方便地將商品信息傳遍到世界各地。它的跨行業的電子交易過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協調整個行業共同發展和壯大。它通過將生產者、市場、消費著直接溝通,更加容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好的配置,有利于生產企業模擬研究市場,最大程度的人力等資源,節約物質,提高企業的利潤和經濟效益。生產暢銷對路的產品,電子商務是一種無紙貿易的方式,并且更方便規范商品的貿易行為,大量減少了其他商務活動中材料的消耗,因此更加容易形成新的貿易機制。利用電子化的信息對商品的交易進行規范化,通過電子產品的電子送貨,十分有效??梢悦馊C械裝載、電子商品的手工、拆卸和運輸,由于消費者可以直接進入網絡市場,通過網絡直接完成商品的傳輸。對于其他類型的實物商品和物資商務活動,進行電子訂貨和交易,它優化了商品的配送過程,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會的效益,并且減小了其間的大量費用。
2 電子商務的安全分析
2.1 安全現狀
網絡遭受攻擊對象一個是終端,一個是公共網絡設施。開放性是我們得以方便地建立通信,可在商店貨架上出售化所必須的,利用第三方軟件以及使軟件。因此,在目前對于網絡攻擊的報道中,不可能因為黑客攻擊而放棄開放性。前者被破壞的影響面較大,多數是對網站和服務器的攻擊,需要特別加以關注。端到端的攻擊,端到端的攻擊是很頻繁的。較少有對大規模公共通信設施基于操作系統、協議和應用軟件的開放性,進行破壞的報導。軟件的缺陷在實際中也往往難以避免,以及許多軟件中有意無意地存在著的缺陷。
2.2 入侵檢測
入侵檢測是對入侵行為的檢測,作為一種積極主動地安全防護技術,在網絡系統受到危害之前攔截和響應入侵。提供了對外部攻擊,內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檢查網絡或系統中,通過收集和分析安全日志、網絡行為、其它網絡上可以獲得的信息,是否存在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以及計算機系統中若干關鍵點的信息,和被攻擊的跡象。系統構造和弱點的審計,異常行為模式的統計分析,識別反映已知進攻的活動模式并向相關人士報警,評估重要系統和數據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統的審計跟蹤管理,被認為是防火墻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閘門,用戶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因此,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情況下,它可以將已有的入侵方法檢查出來,能對網絡進行監測。其難點在于如何設計模式,既能夠表達“入侵”現象,又不會將正常的活動包含進來,但對新的入侵方法無能為力。入侵檢測系統所采用的技術,特征檢測假設入侵者活動可以用一種模式來表示,可分為特征檢測與異常檢測兩種。根據這一理念,系統的目標是檢測主體活動是否符合這些模式,建立主體正常活動的“活動簡檔”,當違反其統計規律時,將當前主體的活動狀況與“活動簡檔”相比較,認為該活動可能是“入侵”行為。異常檢測的假設,難題在于如何建立“活動簡檔”以及如何設計統計算法,異常檢測從而不把正常的操作,入侵者活動異常于正常主體的活動,作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為。
2.3 虛擬專用網
虛擬專用網,建立一個臨時的、安全的連接,被定義為通過一個公用網絡,是一條穿過混亂的穩定的隧道和公用網絡的安全。使用這條隧道,可以通過特殊的加密的通訊協議,可以對數據進行幾倍加密,在連接在互聯網上的位于不同地方,達到安全使用互聯網的目的。兩個或多個企業內部網之間,建立一條專有的通訊線路,就好比是架設了一條專線一樣,虛擬專用網是對企業內部網的擴展。但是它并不需要真正的去鋪設光纜之類的物理線路,虛擬專用網可以幫助公司分支機構、遠程用戶、商業伙伴及供應商同公司的內部網,以實現安全連接。建立可信的安全連接,虛擬專用網可用于不斷增長,可用于實現企業網站之間安全通信的虛擬專用線路。移動用戶的全球互聯網接入,用于經濟有效地連接到商業伙伴,但是不用給鋪設線路的費用,技術原是路由器具有的重要技術之一。這就好比去電信局申請專線,用戶的安全外聯網虛擬專用網,也不用購買路由器等硬件設備。
結論
電子商務在包括拓展商務空間,在今后的發展中,提高經濟貿易效益,降低生產運輸成本,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等等方面,持續發展的態勢。在全世界范圍內一直保持著快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盡快發展電子商務獲取世界競爭一項戰略重點,電子商務網絡安全體系將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中國外經貿部計算中心:《架起國際貿易的金橋—EDI 理論與實踐》,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1995年版.
【關鍵詞】融資 決策 機會成本
一、機會成本的內涵
要深刻地理解機會成本的概念必須從三個方面入手:(1)機會成本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于決策者的機會;(2)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才是機會成本,即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3)機會成本是指在資源有限條件下,當把一定資源用于某種產品生產時,所放棄的用于其他用途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是由選擇產生的,一種經濟資源往往具有多樣用途,選擇了一種用途,必然要喪失另一種用途的機會,后者可能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成了前者的機會成本(訾建章,2012)。在進行經濟管理決策時,力求將機會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圍,是經濟行為方式中最重要的準則之一。
二、機會成本對融資決策的影響
1.機會成本對短期融資決策的影響。在短期融資方式中,機會成本往往會對管理者的決策產生直接影響,如商業信用和票據貼現。商業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預收貨款而形成的企業的借款關系。它是商品交換時由于資金流、實物流在空間、時間上的分離而產生的直接信用行為,屬于自然性融資。商業信用有很多優點,如靈活、簡便、及時、成本低,其缺點主要表現在如果放棄現金折扣時,其機會成本較高。
放棄現金折扣的機會成本=折扣率÷(1-折扣率)×360÷(信用期-折扣期)
如債僅人為了鼓勵企業盡早付款,給予企業(2/10,N/30)的信用條件,假如企業應付賬款為10萬元,如果企業放棄10天內付款享受2%的現金折扣機會,相當于該企業愿意以承擔36.73%的年利率的高額代價來融通9.8萬元資金20天的使用權,由此可見,企業放棄現金折扣的資金成本是較高的,企業是否應該放棄現金折扣也是決策者需要面臨的問題,決策者可以與其他短期資本籌措方式相比較,如果其他方式的融資成本高于這個機會成本水平,就不應放棄這一現金折扣。另外,如票據貼現,是指企業將未到期的商業匯票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提前轉讓,以達到融通資金的目的。銀行通常會對企業的貼現行為按一定的貼現率收到一定的貼息。通常,貼現率會低于銀行貸款利率,所以票據貼現是優于銀行借款的短期融資方式。貼現時的機會成本通常按下式來計算:匯票到期值=票面金額×(1+票面利率×匯票期限÷360);貼現息=匯票到期值×貼現率×貼現期÷360;貼現實收金額=匯票到期值-貼現息;貼現的機會成本=(貼現息÷貼現實收金額)×360÷貼現期。
如3月1日A企業向B企業購進原材料一批,總價10萬元,合同約定雙方以年利率8%、期限6個月的附息銀行承況匯票結算。B企業因急需現金,于7月1日持票向銀行申請貼現,貼現率為6%,則:匯票到期值=100 000×(1+8%×180÷360)=104 000(元);貼現息=104 000×6%×60÷360=1 040(元);貼現實收金額=104 000-1 040=102 960(元);貼現的機會成本=(1 040÷102 960)×(360÷60)=6.06%。如果決策者此時可以以低于貼現機會成本的融資方式籌措到短期資金,可以放棄貼現的決策。
實務工作中還有其他進行短期融資決策的案例,如某企業擁有已持有兩年的票面價值400萬、年利率2.8%的三年持有至到期國債,在第二年年末企業發生資金周轉困難,現有兩種方案可供企業選擇,方案一,向銀行申請為期一年的貸款400萬,年利率6%,繼續將國債持有至到期;方案二,將已持有兩年的國債以422.4萬元的價格出售以解燃眉之急。假設國債轉讓收益免稅,所得稅稅率25%,市場平均回報率和銀行貸款利率相等。
像這樣的一個看似簡單的管理決策方案,有時候也會令決策者感到無從下手。如果這個問題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慮,就會變得比較清晰。現在管理者無非面臨兩種選擇,不賣國債或賣國債,方案一為不賣,方案二為賣,我們只需比較兩者中誰的機會成本小,就可以作出選擇。因為前提條件假設國債轉讓收益免稅,則不賣國債的機會成本=422.4-400=22.4(萬元),該機會成本出現在第二年年末,賣國債的機會成本=[33.6-400×6%×(1-25%)]÷(1+6%)=14.7(萬元)。在計算賣國債的機會成本中,有兩個問題值得財務管理者關注:一個是銀行利息可以產生抵稅效應,另外一個是該機會成本出現在第三年年末,如果要與前者進行比較,需要以市場回報率折現到第二年年末同一時點進行,通過比較,很顯然,管理層應該選擇第二種融資方案。
2.機會成本對長期融資決策的影響。機會成本對長期融資決策的影響往往不是直接的,它常常潛藏在一些隱性成本之中,但同樣應該引起管理層的足夠重視。我們以融資租賃與銀行貸款這兩種融資方式為例來進行比較說明。融資租賃是由出租人、承租人、供應商共同組成的一種租賃方式。融資租賃有直接租賃、售后租回、杠桿租賃等幾種主要形式。以最簡單的直接租賃為例,直接租賃是指由出租人在資本市場上籌集資本,并向設備制造商支付貨款后取得資產,然后直接出租給承租人的一種租賃方式。由于出租人的資金有可能是從銀行借貸來的,出租人要求的最低報酬率一定會高于銀行貸款利率水平,否則出租人無利可圖,即便是出租人自有資金足夠充足,那么出租人也會要求租賃最低報酬率高于市場平均回報率,因為市場平均回報率可視為出租人行使租賃業務的機會成本,否則出租人行使這項業務便失去了意義,因此融資租賃的名義利率往往會高于銀行貸款利率,決策者往往會選擇銀行貸款而不選擇融資租賃。下面我們從中小企業的角度來說明兩種銀行貸款方式下的機會成本。
(1)中小企業融資比較困難,而銀行往往對中小企業設定苛刻的限制性條款,手續繁雜,且有隱性成本支出,使中小企業可望而不可及;而融資租賃公司主要關注租賃項目的效益,而不是企業的綜合效益,對企業信用狀況的審查也僅限于項目本身,一般不需要第三方擔保。
(2)融資租賃在稅收上有獨特的好處,它可以獲得資產折舊以及支付的租金利息產生的雙重抵稅效應。另外,稅法規定融資租賃按租賃物法定折舊期限與租賃期限孰短原則確定實際折舊期限,可以加速租賃物的折舊,享受延遲納稅的好處,從而獲取資金時間價值。而銀行貸款利息雖也能產生抵稅效應,但相對于融資租賃而言,抵稅效應力度遠遠不及。
(3)融資租賃將融資和采購兩個程序合二為一,企業可以不付或先付很少的資金就能得到資產使用權,因此可以減少項目推進時間,從而提高項目的運行效率,這樣就可以使企業早投入,早產出,搶先抓住發展機遇,提高市場占有率。此外,租賃設備的手續通常比正常貿易簡便、快捷,而且管理程序簡單,尤其是進口項目,租賃公司可代簽進口合同,可大大地縮短進口時間,通常租賃公司進口設備只需要l~2個月。
(4)租金的支付可在設備的使用壽命內分期攤付,而不是一次償還,減少了一次性資金的投入;由于租賃期限一般都比較長,而租金通常又是定期等額支付的,當物價處于上升階段時,租金的成本實質上是在不斷下降。也就是說,租賃可部分地抵御通貨膨脹所造成的影響,在租賃期滿,承租方可以轉移資產貶值的風險,這是銀行貸款融資并購買設備可能要承擔設備貶值的風險所不能比擬的。
(5)融資租賃還租形式靈活,它可以根據企業收入的分布情況確定租賃期限和付租次數,企業也可以根據租金還款計劃靈活安排資金的使用,而銀行貸款穩定性差,在央行收緊銀根的時候或續貸時,會造成企業短期的現金流急速緊張。
(6)銀行貸款的實際利率比名義比率要高,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銀行的限制性條款,如存貸比的要求,實質上減少了企業實際可以獲得的貸款額度。二是因為企業在還款前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實際上變向地縮短了企業使用資金的期限。以下筆者再通過案例進行定量分析:M公司需購置一印刷設備進行生產,設備總價460萬元,資金缺口370萬元,購置后前3年每年因此增加銷售收入200萬元。印刷設備,按照規定,法定折舊期為10年,所得稅稅率25%。現有兩種融資方式如下所示:
A.貸款購置:貸款利率6%,還貸期限3年,分3次于年末償還。等額還本,余額計息。設備總價款460萬元,假設設備殘值為零,設備使用期內,按直線法計提折,年折舊額46萬元。
B.融資租賃購置:先首付90萬元,獲得設備使用權,融資總額370萬元,租期3年,名義利率6.5%,租金總額442.12萬元,還租期36期,每月月末等額支付租金12.281 9萬元,手續費按融資額的3%一次性收取11.1萬元,另需支付設備三年保險費共計1.99萬元(交保險公司)以及公證費0.55萬元,保險費及公證費于期初一次性支付。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融資租賃應視為自有設備一樣計提折舊,設備可以按租賃期限與法定折舊期熟短原則確定折舊期,但最短不少于3年,因而本例折舊期確定為3年,按照直線法,年折舊額為153.33萬元。
現在通過計算比較一下M公司采取銀行貸款和融資租賃兩種方式下購買設備產生的現金流量如下表所示。假定實際設備使用期內的資金價值按貸款利率6%折現。
由于每月月末等額支付租金12.281 9萬元,則有12.281 9×(P/A,i,36)=370萬元,通過EXCEL計算查表,i=1%,這個是融資租賃購置設備的實際月利率,上表中租賃購置下利息和償還本金是根據實際利率法計算出來的。通過對兩種融資的現金流量的比較,得到如下結論:
(1)雖然從表面上融資租賃公司收取的名義利率高于貸款利率0.5%,但從二者的凈現金流凈額來比較,租賃購置明顯優于銀行貸款。融資租賃購置下的折現后凈現金流量合計146.73萬元,扣除還需期初支付的手續費,保險費及公證費等合計13.65萬元,凈現金流入凈額為133.08萬元,比貸款購置下凈現金流入凈額71.77萬元高出61.31萬元,究其原因,主要是租賃在還款期內享有的節稅效應明顯好于貸款,同時,銀行貸款的償還本息的方式同樣會對現金流量產生影響。
(2)融資租賃的種種好處所獲取的收益可視為選擇銀行貸款的機會成本,而這個機會成本對決策者來說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實務工作中,管理者應該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來幫助自己科學決策。
(作者為碩士、會計師)
參考文獻
[1] 夏樂書.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 王家勝.西方經濟學[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3.
[3] 張中秀.稅務籌劃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一、跨文化傳播與公示語
通過對中國知網的檢索,僅僅從2008年至2012年,就有163篇英語專業的碩士論文,3篇英語專業的博士論文,10篇重要會議論文,5篇國際會議漢語論文,799篇期刊論文專門從語言學、翻譯學的角度聚焦公示語的翻譯,分析我國各地的公示語翻譯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從這些論文的題目看,中國各地從南到北,從經濟發達的沿海到欠發達的內陸地區,公示語翻譯的問題“隨處可見”。甚至一些外國人士也時常在國外的媒體上圖文并茂地述說在中國遭遇的錯誤公示語譯文。可見,公示語濫譯看似小問題,但是其高頻出現,卻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視覺及心理沖擊,嚴重影響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的形象。傳播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告訴我們,在傳播活動中,從信息的采集、鑒別、選擇到加工、傳遞,無不閃耀著人類創造性火花和創造性睿智。公示語的翻譯和我們的軟實力息息相關,畢竟,“在這個以文化定輸贏的時代,發現東方與輸出文化已經成為事關中國崛起軟著陸和文化形象重建的重要文化戰略問題”[3]。
二、公示語的功能與翻譯
(一)公示語的感召功能
每一個使用中的語篇或文本都服務于某種交際目的。①換句話說,每一個語篇或文本的交際功能在其問世之前已經被確定。公示語可以視為一個完整的“語篇”或“文本”,而且在分析的過程中,“語篇”或“文本”兩個術語可以交替使用,同指使用中的公示語。[4]在分析公示語的功能之前,有必要根據不同的交際功能將其劃分成不同的文本類型。紐馬克把文本分為三類,表情型(expressive)文本、信息型(informative)文本和感召型(vocative)文本,并在ATextbookofTranslation一書中做了進一步闡述,更加明確了各種文本的不同性質和所轄范圍。[5]在紐馬克看來,表情型文本包括嚴肅文學作品,權威言論,與自傳、散文、私人信函三大類,表情功能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信息型文本包括教科書、技術報告、報紙雜志文章、科研論文等,此類文本關注客觀事實,信息功能是其核心。感召型文本分兩大類,一是指導型,如告示、說明書、各種規章制度;二是勸導型,包括廣告、宣傳品、論辯作品等。感召型文本目的在于促使讀者去行動、思考或感受,即按照文本的預期意圖作出反應,因此,該類文本目的性很強,就是影響讀者的行為。在對大量的公示語語料分析以后,牛新生觀點言簡意賅、令人信服地指出,公示語的具體功能體現為指示功能、提示功能、警示功能、告示功能、勸導功能和宣傳功能;凡此種種公示語的語言功能顯示,“公示語應當屬于感召文本,即是說公示語是一種具有指示、提示、警示、告示、勸導或者宣傳等感召功能的文本。”[6]從媒介信息的活動情況分析,公示語是靜態的信息;究其目的而言,公示語有的屬于意見性信息,有的是指導性信息。像所有的文本一樣,公示語也可能同時兼有幾種不同的功能。我們認為牛新生的觀點言之有理,公示語的主導功能是感召功能,因為公示語以讀者反應或行動為目的,也即公示語文體的目的性就是影響讀者的行為[6]。公示語也是信息發出者(作者)與接受者(讀者)之間的一種交際行為。由于沒有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很難在讀者身上產生與口頭交際那樣的功能。因此,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公示語譯者必須了解受話人(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
(二)公示語翻譯策略
翻譯既是兩種語言的轉換,又是兩種文化的轉換、交流;翻譯是在充分理解原語的基礎上用譯入語進行表達的復雜的創造性勞動。傳播學認為,傳播者將信息編制成符碼,接受者將符碼還原為信息,分別做的是方向正好相反的事情,但他們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傳播的信息和被傳授的信息盡可能一致。[1](178)傳播者使符號化的信息被毫發無損地、原原本本地傳給了接受者,既不多余也無不足。本文試提出公示語翻譯的若干策略。1.依附策略傳播是一種社會需要、社會進程和社會現象。傳播媒介與社會的關系,既是系統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也是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系。這種互動關系不斷促進社會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是當代社會重要的戰略資源,它通過傳播信息溝通上下左右的聯系,傳播一個社會信仰、規范和價值觀來凝聚社會有機體。公示語作為媒介系統,必然要發揮告知、表達、解釋和指導等組織功能,為整個社會大系統服務。如果它運作得好,那么就會對整個社會大系統具有促進作用;而一旦其功能失調,就會發生負面作用,因而會直接對整個社會大系統的正常運轉起破壞作用。因此,從媒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出發,公示語的翻譯應該遵循譯入語的編碼規范,遵循社會公認的規則(如符合語法、邏輯和情景),以充分發揮公示語的組織功能(或曰感召功能)。例如,北京奧運會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譯作OneWorld,OneDream,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攜手共創未來的美好愿望,給人以極大的鼓舞。某醫院張貼的宣傳語“給我一份信任,換您十分滿意”,對應的英文翻譯是TrustUsYouWillBeSatisfied。[7]看起來這句英文譯文忠實地翻譯出了漢語宣傳語的意思,但是華而不實,給人虛情假意的感覺,顯然不如譯成TrustUsforaHealthyLife,后者擺脫了原文的束縛,凸顯了醫院的終極目標,即給病患以健康,也體現出了醫患之間互相信任的良好關系,換句話說,改譯充分體現了該公示語的感召功能,更可能為潛在的受眾所接受。另一條醫院的宣傳公示語也很說明問題。原文“母乳喂養是真摯的情,無言的愛”,英文譯文為“MotherFeedingIsSincereAffection,WordlessLove”。試想,MotherFeeding到底是不是“母乳喂養”?而且,原譯中sincereaffection與wordlesslove辭藻堆砌,并沒有實在意義,建議改譯為“Breast-FeedingBestBetforBabies”。[8]此處改譯借鑒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官方網站上文章標題。同時,bestbet是英語地道慣用語,表示“最好的選擇”、“最該做的事”、“最有用的事”,充分體現了母愛的含義;改譯Breast-Feed-ingBestBetforBabies中5個詞語就有4個共押音韻,簡潔有力,瑯瑯上口。這樣的翻譯考慮了西方受眾的文化、修辭傳統,更易于實現公示語的感召功能,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公示語傳播必須形式上簡明易讀,能將信息傳播給盡可能多的受眾,這是大眾傳播文本的特點,也是組織文本的要求。易讀性的特點主要有:(1)多用常見詞;(2)宜用短句;(3)段落簡短;(4)寫作要具體形象,通俗易懂;(5)有人情味。[9]下列各景區、場所的公示語的翻譯,就是忽略了語言的形式規范特點,而導致嚴重的傳播失范、傳播失敗。注意防火PayAttentiontoFireproof(四川劍閣劍門關旅游區)吸煙害處多防火更重要SmokingidharmfulFireproofmoreimpotant!(浙江千島湖神龍島景區)人流室PeopleofStreamRoom(寧波泌尿腎病醫院)譯文是給英語讀者傳達信息的,其表達自然應該符合英語規范。中英文的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經常是互相不能直接兼容,一定要經過一種“深加工”,或另起一個爐灶,用符合英文思維與表達習慣的方式方能將原意傳達出來,把原文的核心信息表達出來。遺憾的是,上引前二例公示語的翻譯詞語拼寫、語法均有嚴重錯誤,難以表達意思,遑論實現感召目的了。第三例譯文簡單強調詞語對應,也違反了清楚、達意的最起碼交際要求,英語讀者想看懂公示語的期待根本實現不了。事實上,“信息傳播應該追求生態平衡,追求質和量的統一,而尤其要以質取勝?!保?](163)公示語誤譯現象廣泛存在,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守門人(合格的譯者、公示語標牌承制企業、翻譯質量監管職能部門)缺位造成的。誤譯的信息內容干擾阻塞了有用信息,造成傳播不暢,乃至失敗。我們更多需要的是從正面展示中國的形象,公示語翻譯錯誤無疑會使得我們的對外傳播成效大打折扣,也不利于贏得目標受眾的認同。2.順應策略媒介之間會互相影響,互相借鑒。正如“新的傳播革命爆發后,人類在舊的傳播革命中所使用的傳播手段不會被隨之拋棄,而總是以一種新的面貌又出現在新的傳播活動中。它們的生存與發展似乎并不遵循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法則,好像更符合互動互助、共進共演的原理”[1](72)媒介與媒介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公示語的譯文與原文之間似乎也遵循著互動共進、平衡和諧的原理。就翻譯而言,語言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翻譯、交際翻譯。因此,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要和交際語境相順應,使得譯文在目的語中得以接受,才能達到翻譯目的,滿足譯文讀者的需要,從而實現成功的跨文化傳播。漢語公示語譯成英語時不能亦步亦趨地按照字面意思強行翻譯,而必須譯出相應的語用功能(即完成文本的感召功能),讓目的讀者明白。比如,“殘疾人專用通道”翻譯成“WheelchairAc-cessible”,英漢語并列在一塊公示語牌上,簡介易懂,兩種語言的美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再如:相信中國制造———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四海論道TellyouthetruthaboutMADEINCHINA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ChinaCouncilforthePromotionofInternationalTrade[8]這是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在海外舉行的一次宣傳活動所用橫幅,宣講者是中國經濟的年度人物,由他們向海外人士講述中國產品的真實情況(針對海外一些人“妖魔化”中國產品質量的傾向),以使海外的商人與顧客對中國的產品質量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評價。橫幅原文是典型的漢語標語式行文,活動的目的、活動的主角、方式等一目了然。但原文實在不宜完全以機械對應方法譯出,因為冗長、啰嗦的譯文,交際效果非但不佳,還可能引起某種不必要的誤讀誤解。何況其中像“四海論道”這樣的文字硬譯成英文,恐怕外國人也未必能很好消受,因而依據英文的語言文化習慣重新安排行文勢在必行。所以譯者對原標題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然后結合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平衡兩者的關系,對譯語的選擇不斷做出關聯順應與優化選擇,使譯文TellyouthetruthaboutMADEINCHINA獲得明白流暢的最佳語境效果、交際效果,譯文與原文雖然字面沒有逐字對應,但是各自都在符合自身文化規范的前提下實現了交際功能的對等,很好地實現了感召受眾的傳播目的。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的過程中并不完全是主動的,因為其擺脫不了時代、社會、文化等因素的束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翻譯策略選擇是譯者對公示語的交際語境主動順應和被動順應相互交織的結果,漢語、英語在公示語中相互促進,共同營造跨文化傳播的景觀。3.情感驅動策略公示語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發揮自身傳遞知識與文化的功能。在為天然受眾告知、表達、解釋和指導時,即注意到了自主、不特定受眾的需要,進入了親社會行為的引導階段,設置了受眾的活動議程。另一方面,在依賴公示語獲取信息、指導生存時,受眾會積極主動地形成自己的看法,與媒介形成了互動關系。而受眾的媒介素養、知識結構和認知模式等主體因素又使得受眾自己高效地接收信息、利用公示語信息。當以英文為媒介的受眾看到正確的英文公示語可能會因愛屋及烏,關注并且認可傳播者所傳播的內容,甚至愛上傳播者所服務的媒體和文化。自然,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會在公示語所營造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夯實。所以,從受眾與媒介的互動關系考察,公示語翻譯應該估計受眾的情感需求,還需要運用情感驅動策略來翻譯公示語。比如:英國《每日郵報》(DailyMail)2013年5月16日就刊登了一則很長的報道,就是在拿中國的公示語翻譯錯誤說事,圖文并茂,整篇文章充滿了嘲諷和譏笑。[10]其中有公示語“民族園”的譯文RacistPark,譯文讓人大吃一驚,居然搖身一變成為了“種族主義分子的樂園”。如此譯文,對中國形象的玷污是不言而喻的,好端端的具有民族風情的游樂場所,也只會令外國人望而卻步。還請看另一條例證:優生門診EugenicClinic(深圳市婦幼保健院)eugenic由于歷史原因已經與希特勒臭名昭著的種族滅絕聯系在一起,在國際上引起反感,中央外宣辦已經明確指示不再使用“eugenics”。[11]而且,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Newed.)中eugenics的釋義也說明了這一用法:eugenicsn[u]thestudyofmethodstoimprovethementalandphysicalabilitiesofthehumanracebychoosingwhoshouldbecomeparents—usedinordertoshowdisapproval(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3:533)。所以,該條公示語的翻譯“EugenicClinic”建議改為Prenatal&PostnatalCare或者PernatalHealthcare。全聚德QuanjudePekingRoastDuck—Since1864吳裕泰WuyutaiTeaShop—Since1887同仁堂TongrentangChineseMedicine—Since1669瑞蚨祥RuifuxiangSilk—Since1862榮寶齋RongbaozhaiArtGallery—Since1672王致和WangzhiheGourmetFood—Since1669[12]公示語的優劣高下的標準除準確達意之外,主要是看英語讀者看后是否對它們產生親切感、自然感。全聚德、吳裕泰、同仁堂、瑞蚨祥、榮寶齋與王致和都是北京流傳久遠的老字號。“在全球25萬多名翻譯志愿者的熱情參與下,經過4個多月的篩選”,這些名店有了新“洋名”。與漢語店名相比,這些洋名增加了名店的性質與創始年代說明。如“全聚德”英文名稱增加了PekingRoastDuck—Since1864,充分考慮了英語讀者的感受,全聚德廣告效應不言而喻,其告示功能得到了充分展示。這樣的翻譯具備較強的生命力,體現譯入語文體特點,符合譯入語文化,譯文從而在使用過程中能得到認同,并且獲得廣泛傳播。
三、傳播學對公示語翻譯的啟示
讀者對文本類型、篇章常規、風格、語域、語法、文本特征的分布、搭配、詞匯選擇等等都有自己的期待。正如Hermans所說,“正確”的翻譯就是符合某一具體系統中流行的正確觀念,因此,期待規范可用來評判譯作,也就是說,譯者滿足了期待規范,就會被視為好的翻譯,而不符合期待規范的譯作可能被視為劣質的譯作。傳播主體用不符合社會規范或社會預期的行為方式與手段,來實現傳媒自身某種所謂的文化目標,它體現著傳媒自身文化目標與社會制度化規范之間的一種矛盾與沖突。從更深層面講,傳播行為失范是社會失范的一個縮影,而某些社會失范,又是經濟轉型期難以避免的一種社會現象,需要綜合地加以治理。[13]通過研究公示語傳播的規律,可以增加我們對于翻譯的切入視角。公示語翻譯既要考慮語言要素,更要把公示語置于媒介生態系統中加以考察,才能發揮其本身的主要功能———感召功能,才能成功地感染受眾,實現傳播的目的?!拔幕敵霾灰越洕鷱姶鬄榍疤?,而是包含了更多文化主體的主觀能動意識。”[3](268)公示語的翻譯既要考慮受眾的需求,又要傳者有目的、有意識地主動輸出文化元素,協調符號信息與自然環境,對媒介生態系統人為地施加有益的影響,調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公示語系統達到最優結構和最高功能,以實現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進而融入人文環境,形成吸引外國人士的中國文化軟實力。
本文作者:郭小春工作單位:浙江大學
中國鋼鐵產業是活躍國家經濟所必須的供給原材料中較為重要產業之一,在近幾年中GDP增長率呈持續、高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中國鋼鐵產業在世界鋼鐵貿易里逐步形成了西方國家所謂的“”。特別是在東亞地區,中國與韓國、日本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競爭?,F在的中國鋼鐵產業正趕超韓國,向日本先進國家看齊。到目前為止,由于對中國鋼鐵產業競爭力的實體沒有具體的研究, 致使對整個鋼鐵產業的認識還遠遠不足,本文從中韓鋼鐵產業間存在的激烈競爭力入手,利用UN COMTRADE鋼鐵產業貿易統計數據,通過對中韓兩國鋼鐵產業競爭力變化和特征的分析,為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戰略提供參考。
二、究調查
近來對中韓研究的學者有韓金(2008),Im(2007),龐黃(2007),Kim Suh(2006),金(2005),Nam(2004)等等。Im(2007)和Kim Suh(2006)運用貿易競爭指數和比較優勢指數等,分析中韓和韓日鋼鐵產業競爭力,確定了韓國鋼鐵產業處于“漢堡”的競爭力狀態。除此之外的經濟學者們主要針對中韓日鋼鐵產業競爭力和中韓日FTA對國家鋼鐵產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分析。 其次是針對韓國鋼鐵產業競爭力向上及發展戰略的研究。其中,有Sohn You(2005), 金(2006), Kim(2000)等等。吳(2001)通過中國鋼鐵產業的分析,導出對韓國鋼鐵產業發展的啟示。
還有,關于鋼鐵產業研究的中國學者是趙徐劉(2005), 李(2004), 謝(2003)等等。 他們針對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變化,給鋼鐵產業的發展方向帶來的巨大影響,通過中國鋼鐵產業在世界里地位提升的現況分析,提出鋼鐵產業的發展戰略?;蚴轻槍TO和FTA對中國鋼鐵產業帶來巨大影響的分析。
據以上研究的考察,本研究主要借鑒韓金(2008)研究的分析方法,考察中韓鋼鐵產業的貿易構造特征,同時利用各種貿易指數,測定中韓鋼鐵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商品別的比較優勢。
三、鋼鐵產業的貿易構造
為1985年到2008年中韓日和世界粗鋼生產趨勢。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粗鋼生產的趨勢逐漸減少,中韓粗鋼的生產趨于增加,而中國粗鋼生產的增加率高于韓國。2008年中韓日粗鋼生產占據世界粗鋼生產總值的50%以上,這一數據說明中韓日的粗鋼生產占世界粗鋼生產的比重非常大,三國可以通過鋼鐵產業實現以規模經濟為主體的核心力量來確保鋼鐵產業的競爭力優勢。因此,中韓日三國間維持相互盈利的自由化協力關系比相互競爭的關系更為重要,這樣的話,不僅可以確保各國鋼鐵產業在世界市場的優勢,同時也可以確保世界鋼鐵產業穩定迅速的發展。
是2008年中韓日鋼鐵區域內進出口現況。在里2008年中國對韓國和日本區域內進出口總額占中國對世界進出口總額的27.9%, 同樣韓國占51.7%,日本占44.9.。日韓所占據的比重相對于中國比較高,但是韓國最高。由此可以得知,中韓日鋼鐵產業的貿易構造具有相互依賴性。
四、競爭力分析方法
根據中國鋼鐵產業的個個商品對世界和韓國競爭力水平不同,將商品分為以下5個商品群。第一商品群為絕對競爭力優勢,第二商品群為競爭力優勢,第三商品群為競爭力均衡,第四商品群為競爭力劣勢,第五商品群為絕對競爭力劣勢。五個商品群的分類運用各種貿易指數,經過4個階段的篩選整理出來的。下面將對各個階段采取的不同分類方法進行說明。
(一)第1階段: 中國鋼鐵商品依據對世界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分類
在第一階段里的商品群分類采用對世界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 Specification Index: TSTicw)。對世界貿易特化指數是指中國鋼鐵產業里的某種商品對世界的凈出口值于該商品進口值和出口值合計的比值。若該比值為正值,表明是凈出口國,若該比值越接近1,說明國際競爭力越強
本研究里利用村(1996)分類區間,進行商品分類。村(1996)利用國際分工的分類為出口競爭力型的垂直分工;順差基調水平分工;均衡、赤字基調水平分工;進口特化型垂直分工。從表3里我們可以看到,對世界貿易競爭力指數大于等于0.34的商品分類為絕對競爭力優勢商品群。當它的值大于等于0.03小于0.34的商品分類為競爭力優勢商品群。競爭力指數大于-0.03小于0.03的商品為均衡商品群。還有指數大于-0.34小于等于-0.03的商品為競爭力劣勢商品群,競爭力指數大于-0.34的商品為絕對競爭力劣勢商品群。
(二)第2階段: 利用中國鋼鐵商品對世界出口增長率再分類
第二階段是將第一階段里分類出來的第五商品群里的個別商品進行再一次的調整。如果第五商品群的某種商品對世界出口的增加率是中國鋼鐵產業全體的出口增加率的2倍以上,可以判定這個商品向后的增長可能性很大。所以將這些商品提升到第四商品群中。(2000年的出口增加率以1995年作為基準,2005年和2008年以2000年作為基準)
(三)第3階段: 中國對韓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商品再分類
第三階段里主要考慮貿易交易國之間商品的競爭力,所以我們利用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貿易競爭力指數,進行再次調整。由于個個商品對韓國和對世界的競爭力不相同,因此在第一和第三階段里對相對國和世界的競爭力指數進行同時考慮。這樣同時的考慮對競爭力分析能夠具有可靠的客觀性。
(四)第4階段: 中國對世界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商品再分類
在第四階段里利用中國鋼鐵產業對世界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ic)。這個指數是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于在1965年提出,它是衡量一國產品或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最具說服力的指標。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個國家內各個產業(產品組)相對出口的表現。通過RCA指數可以判定一國的哪些產業更具出口競爭力,從而揭示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所謂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商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類商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如果特定商品的RCA的值大于1的話那個商品在世界市場里可以判斷為比較優勢,比1小的話可以判斷為比較劣勢。
Xic 是i 商品中國的出口, Xiw是i商品全世界的出口
Xc是中國總出口, Xw是全世界總出口
第三階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們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是鋼鐵產業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個商品群。
(五)第5階段: 中國鋼對韓國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 (市場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商品
同樣,為了研究的結果的確實可靠,再次我們也考慮到交易國家之間的商品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重要性。
Xick是i商品中國對韓國出口, Xicw是i商品中國對世界的出口
Xck是中國對韓國總出口, Xcw是中國對世界總出口
第四階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們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是鋼鐵產業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個商品群。
五、產業競爭力分析
(一)中國鋼鐵產業的對韓國的競爭趨勢
利用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以2000年、2005年、20008年為基準,首先看一下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競爭力的分析結果。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中國對韓國進出口商品有158個,2000年對韓國總出口為8億5640萬美元,2005年增加到42億1320萬美元,到2008持續增加到162億8760萬美元。從2000年到2008年為止8年時間里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1%。
中國對韓國總進口在2000年的19億2780萬美元和2005年的51億1010萬美元,2008年增加到51億3850萬美元。從2000年到2005年平均增長為9.3%,但是從2005年到2008年增長緩慢(年平均增加率只有0.1%)。由此可知,相對于出口總額的增長進口持緩慢態勢。
由于以上的進出口結果,我們可以輕易的推斷出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的貿易收支的趨勢如何。2000年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貿易收支為10億7140萬美元赤字,但是從2005年赤字開始減少到8億9700萬美元,進入2008年中國對韓國赤字開始向111億4920萬美元的順差轉變。所以從2000年到2008年中國鋼鐵產業由對韓國的劣勢轉變成優勢。
接下來我們從鋼鐵產業品目群別的角度觀察中韓鋼鐵產業的競爭力,首先,中國鋼鐵競爭力中具有絕對優勢的第一商品群對韓國進出口一共52個商品,對韓國出口6億793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口的73.9%。2005年對韓國鋼鐵產業進出口商品數增加到63個,同時出口額也增加到21億1660萬美元,但是占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口的比重卻減少到50.2%。2008年沒有受到世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影響,進出口總數增加到84個,對韓國鋼鐵產業出口額也達到了156億5990萬美元,幾乎占據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全部份額為96.1%。而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進口在2000年僅有732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進口的3.8%,但是2005年略有增加為5億632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進口的11%,2008年對韓國進口27億97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進口的52.7%。
綜上所述,第一,中國對韓國鋼鐵產業競爭力中具有絕對優勢第一商品群里的商品數量在不斷增加,同時伴隨著進出口額也不斷增加,由于第一商品群的競爭力具有絕對優勢,占據對韓國鋼鐵產業進出口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從中國對韓國鋼鐵產業的貿易收支來看,從2000年的6億610萬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億5340萬美元和2008年129億5020萬美元對始終保持著貿易順差的態勢。由此可知,中國相對韓國的鋼鐵產業具有競爭力絕對優勢商品群不僅出口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進口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多的。
第二,中國相對韓國鋼鐵產業具有優勢競爭力的第二商品群2000年進出口商品數僅有6個,對韓國的出口也僅有18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口的0.2%。2005年商品數雖然增加到了16個,但是出口額不過2億341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出的5.8%。雖然2008年商品數開始減少到了14個,而出口額卻增加到了4億330萬美元,但是在對韓國總出口的比重卻減少到2005年的一半2.5%。相對韓國鋼鐵產業的出口額,進口額比較低。同時占進口總額的比重也很低的。但是貿易收支均為順差小幅度增加趨勢。
第三,具有均衡競爭力的第三商品群在2000年到2008年的商品數已經微乎其微。對韓國的出口也不過3000萬美元,占據的比重最大不超過2005年1.4%。而進口相對出口的情況要好一點,所以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的貿易收支處于逐漸減少的逆差態勢。
第四,具有劣勢競爭力的第四商品群的商品數從2000年的52個,減少到2005年的43個和2008年32個。相反中國對韓國鋼鐵產業的出口2000年的233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口的2.7%。2005年增加到17億9760萬美元,同時對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口的比重也增加到42.7%。但是2008年出口減少到1億7520萬美元,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口的比重的1.1%。但是中國對韓國鋼鐵產業的進口額一直持續增長態勢,而對韓國鋼鐵產業總進口的比重卻是從2000年的28.2%增加到2005年的67.6%后,回落至20008年的30.6%。貿易收支維持在赤字,趨于增長再回落的趨勢。這個現象表明具有競爭力優勢的第四商品群里的商品大量趨向于其他商品群。
第五,具有絕對劣勢競爭力的第五商品群,本群的商品數由2000年的45個減少到2005年的32個和2008年的26個趨于減少趨勢。從出口和占對韓國鋼鐵產業總出口的比重來看,只有2000年1億4190萬美元(16.6%)最大,而2005年和2008年的出口額和比重都非常小。同樣進口由2000年的12億5210萬美元(65.5%)減少到2005年6億1370萬美元(12%)和2008年的7億1210萬美元(13.9%)。貿易收支也處于赤字并趨于減少的態勢。
從以上敘述內容可以得知,在2000年和2005年里,中國對韓國的鋼鐵產業進口主要以絕對劣勢競爭力和劣勢競爭力為主,而出口僅僅以優勢競爭力商品為主。從進出口額上看,由于進口的大于出口的規模,所以中韓鋼鐵產業貿易收支有很大的赤字,由于這個原因中國鋼鐵產業相對于韓國處于競爭力劣勢。但是在2008年里這樣的現象不再出現,大量具有絕對劣勢和劣勢的競爭力商品群(第四,第五商品群)里的商品向具有絕對優勢的第一商品群移動,經濟規模也向出口大于進口的態勢轉變,貿易收支轉為順差。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貿易由競爭力劣勢轉變成里競爭力優勢。下面我們就從中國對韓國鋼鐵產業競爭力的商品數現狀來分析一下。
(二)中韓鋼鐵商品群區分的競爭力
從表7的整體來看,2008年的中國鋼鐵產業的競爭力比2000年的優勢競爭力的商品數(a+b)增加到了98個商品。劣勢競爭力的品目數減少到58個商品.。由此可以推斷2008年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處于相對比較優勢的狀態。在競爭力優勢(a+b)的商品里競爭力最強商品的商品數分別是:11個一次材料、18個棒形鋼類、17個鋼管類、30個鋼鐵制品。板材類的情況確實相反,雖然板材類有15個優勢競爭力產品, 但是相對于自身優勢產品它還具有30個競爭里劣勢產品,因此板材類對對韓國處于競爭力弱勢。
表8是中國對韓國鋼鐵產業貿易收支赤字或是順差為10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在表8里,競爭力優勢(包括絕對優勢)的商品中貿易收支順差為1億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有19個。其中有一次材料2個,半制品1個,板材類6個,棒形鋼類5個,鋼管類2個,鋼鐵制品3個,還有貿易收支5億美元以上的品目有5個,其中67300商品的貿易收支最大為56億美元,在競爭力優勢商品中這些商品的競爭力特別強。
第二,競爭力均衡商品2個為鋼鐵制品。
第三,競爭力劣勢(包括絕對競爭力劣勢)的商品中貿易收支為赤字30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3個, 一次制品1個,板材料9個、鋼管類2個,鋼鐵制品1個。還有,貿易收支赤字60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0個,其中 28221、67413、67443、67511、67411的貿易收支在赤字1億美元以上的商品,對韓國的競爭力比較弱。
同上所述中國鋼鐵的板材類在2000年的比較劣勢轉變成2008年的比較優勢,大部分商品對韓國處于競爭力優勢。
(三)2000年至2008年商品競爭力變化趨勢
表9是2000年到2008年間商品別競爭力變化趨勢圖。從2000年到2008年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優劣勢的變化結果看一看到,2008年現在處于優勢競爭力的商品比劣勢競爭力的商品多。其中有絕對劣勢,劣勢向絕對優勢,優勢轉變的商品很多。主要以板材類,棒形鋼類,鋼管類,鋼鐵制品較多。反面競爭力劣勢商品有絕對優勢,優勢向絕對劣勢,劣勢轉變的幾乎很少,大部分是以板材類為主的從絕對劣勢,劣勢轉向和保留在絕對劣勢,劣勢的商品。2008年現在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的板材類、棒形鋼類、鋼管類、鋼鐵制品等的競爭力提高帶動整體的競爭力提高。
六、分析結論
本研究利用各種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在2008年現在中國鋼鐵產業的對韓國的競爭力。分析結果,中國鋼鐵產業整體在2000年相對于韓國處于競爭力劣勢,其中除一次制品、半制品等的一部分商品以外,大部分商品處于競爭力比較劣勢。以2005年作為中韓鋼鐵競爭力的轉折點,在2008年中國鋼鐵產業的板材類、棒形鋼類、鋼管類,鋼鐵制品里的很多商品競爭力由比較劣勢轉變成比較優勢,致使中國鋼鐵產業對韓國的競爭力增強。
根據這樣的分析結果,中國鋼鐵產業要趕超日本,保持對韓國鋼鐵產業的競爭力優勢,可以考慮采用一下的幾種戰略:第一,通過M&A等的結構調整提高生產體制的效率。第二,通過工程技術革新,創造產品的高附加價值,形成差別化。第三,通過M&A等的結構調整,促進國內鋼鐵流通產業的大型化和售后服務的高度化。第四,可以利用經濟一體化,加強區域間中韓日鋼鐵產業間的合作,從而來確保三國的鋼鐵產業在世界貿易里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金博洙,外8人, 2005, “韓中日FTA: 制造業部門的對應戰略-民間品目作為分析中心”, 經濟人文社會研究會 協同研究叢書 05-04-02[M], 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韓國,首爾,266-313
[2]Kim, Sae Young, 2000, “韓國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方案[C]”,貿易學會志,第25卷, 第3號,韓國貿易學會,韓國, 首爾, 379-402
[3]Kim, Gene Uhc and Suh, Young Suhk, 2006,“關于韓國?中國?日本的,鋼鐵產業競爭力變化研究[C]”,國際通商研究, 第11卷,第1號,韓國國際通商學會,韓國,首爾,1-24
[4]Nam, Si Kyung,2004,“通過引力模式分析韓中日鋼鐵產業的貿易自由化效果[J]”,POSRI,經營研究,第4卷,第2號, POSCO經營研究所,韓國,首爾,29-53
[5]Sohn, Soo Suk and You, Seung Lok, 2005, “關于韓日FTA對韓國的鋼鐵產業巨大影響研究[C]”,經濟研究,第23卷,第2號, 韓國經濟通商學會,韓國,釜山,71-94
[6]Shin, Hyun Gon, 2004,“韓中日鋼鐵出口競爭力比較分析和啟示點[J]”,POSRI,經營研究,第4卷, 第1號, POSCO經營研究所,韓國,首爾,5-28
[7]Im, Hye Joon, 2007, “韓國鋼鐵產業的對日本及對中國競爭力分析[C]”,貿易學會志,第32卷, 第1號,韓國貿易學會, 韓國,首爾,263-282
[8]吳東胤, 2001, “中國鋼鐵產業發達現況和對韓國的啟示點”, KIEP 世界經濟, 第34卷,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韓國,首爾, 72-81
[9]韓基早金玲瑾(2008),“中國鋼鐵產業的對韓國及對日本競爭力分析[C]”, Journal of the Korean Data Analysis Society, Vol.10,No.1(B), Busan,Korea,February,pp.379-397。
[10]金相勛,2006,「中韓鋼鐵貿易的比較優勢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碩士論文
[11]李漢敏,2004,“試析中日韓建立FTA對中國鋼鐵業的影響[J]”,冶金經濟與管理,第5期,中國金屬學會冶金技術經濟專業委員會(東北大學),13-16
[12]村和久, 1996, “日本的對世界貿易高度成長結束后的日本貿易構造的變[C]”, 濟論集, 第33卷, 第1號, 龍谷大學濟學會, 日本、京都、96-135
[13]龐德良 容均,2007,“東北亞“鋼鐵三強”一體化分析[J]”,東北亞論壇,第2期,吉林大學,8-14
[14]謝向前 張先平,2003,“國際鋼鐵貿易新發展的統計分析[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3期,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 16-18
[15]趙昌旭 徐長生 劉澤斌,2005,“中國鋼鐵產業的國際貿易政策選擇[J]”,國際貿易問題,第8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5-20
[16]IISI Steel Statistics, 省略
關鍵詞:泄露消費者信息;承擔;法律責任
一、消費者信息概述
1、消費者信息的概念
個人信息指的是人的名字、生日、身份證號、指紋、戶籍、家庭、婚姻、職業、教育、衛生、財政,和可以識別其他個人信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s所以,消費者還應該包括姓名、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人際信息、婚姻狀況、歷史的指紋、血型、收入和財產狀況等。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識別個人消費者。
2、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被侵犯的表現形式
第一,商家不合理地私自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第二,商家不當地向他人泄漏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第三,商家非法的交易 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二、保護消費者信息的必要性
一是自然人人格權保護的必然要求。個人信息保護可以促進個人的人格尊嚴,人類的發展等基本權利的自由,可以減少人身安全和財產違反的可能性,有助于確保安全的個人生活和健康 。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本質要求。法治國家要求公民的任何權利受到損害后都能夠得到救濟,而目前我國在保護消費者信息方面還比較欠缺,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特別是消費者的信息被商家泄露后,更少的救濟方式,因此,為了保護消費者的信息,并做好相關立法符合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本質要求。
三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在信息資源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是保證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個人信息能促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等。
四是維護消費者生活安寧的需要。如果公民生活在整天被電話、短信騷擾的環境中,肯定沒有好的狀態進行工作、學習或進行其他的活動。
五是在我國現階段,泄露消費者信息的行為非常普遍,因此,保護消費者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泄露消費者信息后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我國針對保護消費者信息的法律法規只是散見于憲法、法律、政府規章、地方性法規中,這些條文要么原則性太強、缺乏操作性,要么缺乏統一性。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對于政府、企業還是商家個人或者是其他可能掌握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組織和個人來說,消費者信息都變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制定一部單獨的《消費者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筆者認為《消法》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第一,信息收集主體的資格問題?!断ā窇幎ǎ畔⑹占黧w的資格應實行登記制。只有經過行政主管部門登記并獲得合法收集人憑證后才具備信息收集主體的資格。而這種登記制應適用于所有需要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主體,即既適用于企業、公司、組織、個人,也適用于政府。否則,可以讓泄露消費者信息的組織或個人與收買消費者信息的組織或個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消費者信息收集的方式?!断ā窇摫O管的主題信息采集不能秘密收集消費者的信息,信息收集器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應當告知消費者收集其信息的目的、用途、收集的內容以及可能帶來的風險等。絕對禁止用欺騙、脅迫、賄賂、利誘等非法手段進行信息收集。
第三,消費者信息內容必須準確、完整,沒有虛假,沒有缺陷的。如果收集消費者的信息是錯誤的 、或者有缺陷的,就很可能侵犯消費者的名譽權等其他權利,繼而會使消費者產生精神上的痛苦或財產上的損失。因此《消法》應規定在進行個人信用數據采集、信息收集主體必須基于善意的目的,是負責保證數據內容的可靠性,禁止消費者的虛假信息,遺漏或誤導性陳述。
第四,消費者信息的使用范圍界定。《消法》應明確規定進行信息收集的主體須在法律的規定或者在消費者本人同意的使用范圍內使用消費者信息。如果信息收集主體利用消費者的信息進行非法牟利活動并給消費者造成損害的,信息的使用者應承擔賠償責任,信息收集者有過錯的,應承擔連帶責任。
第五,消費者信息的披露和公開?!断ā窇幎ㄐ畔⑹占碳矣辛x務應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和信息安全,并負責合理的使用,安全的保管、持有的期限,妥善銷毀消費者過期信息的責任,不應該收集和提供服務和產品無關的信息 ,未經消費者允許,不得公開、出售、出租、轉讓消費者信息,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數據資料的安全,如果信息收集者出現上述任何一種行為,消費者就有權要求信息收集者消除影響,造成嚴重影響的,消費者有權利要求信息的收集者給予賠償。
第六,消費者有權控制有關自己的信息。《消法》應規定信息收集主體應以消費者權利為中心,尊重消費者的隱私權、知情權、選擇是否給予的權利,收集主體應該提高消費者信息數據的更新頻率 ,隨時更新消費者信息數據,以保障消費者信息的準確度。
第七,消費者擁有損害救濟的權利。沒有救濟權利不是權利,這是法律認可的原則 。《消法》應規定,只要因消費者個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不適當利用等行為給消費者帶來損害的,消費者都有權請求信息收集者或信息使用者賠償損失。
另外,消費者隱私權應作為一項基本權利納入憲法。此外,刑法也應規定泄露消費者信息罪,造成嚴重后果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新寶: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
[2]公丕祥:《法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
[3]楊玉國:《論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的保護》,《學園.教育科研》,2012(10)
[4]楊震:《論個人信息保護的路徑選擇》,《黑河學刊》,2013(7)
[5]吳韜:《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思考》,《傳承》,2011(10)
[6]王學昊:《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選擇》,《網絡傳播》,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