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 08:58: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話機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年來我國手機市場發展迅速,為眾多手機廠商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整個手機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一種非理性的繁榮:新產品的周期越來越短,概念越炒越多,宣傳越來越火,而消費者的投訴也越來越多。
據近年中消協投訴數據反映,手機投訴一直居高不下。針對這種情況,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在2007年展開全國手機市場的調查,希望從中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供手機廠商參考,也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據透露,2006年中消協收到消費者的總投訴數量70余萬件,其中手機投訴83996件。這意味著,100件投訴中,就有12件是關于手機的投訴,這個比例遠遠大于其他的商品投訴。相比2005年增長了12%。而且,對手機質量的投訴占了絕大部分。
為什么近兩年來,關于手機的投訴數量不僅總數巨大,而且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呢?
這恐怕與手機市場的快速增長與巨大的銷量分不開。諾盛電信咨詢的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市場共銷售手機1.0919億部(不包括二手手機和黑手機)。這個數字占全球的十分之一。這說明,全球每銷售10部手機,就有1部在中國。從數字上分析,手機行業的投訴率約0.077%,加上消費者從其他渠道的一些投訴,約0.08%〜0.09%之間。這個投訴比例實際上并不是很高。但如此大的投訴數量卻不容忽視,而且手機質量的投訴占絕大部分,這更值得我們關注。
據中國質量萬里行市場調查中心的調查分析,手機質量的投訴產生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由于現在市場上手機更新速度較快,功能較多,導致一些型號手機在出廠前,檢測不完善,存在技術漏洞,于是消費者針對某一批或某一型號手機投訴較多。
第二,信息產業部規定,所有上市手機,必須經過入網檢測,但對手機軟件檢測并沒有硬性規定。由于市場需求,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新款手機不斷增加智能、音樂、照相、游戲、辦公、上網等多種功能,這對手機軟件要求較高。但由于目前沒有國家統一軟件檢測標準,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手機大部分只在企業內部進行檢測,難免個別型號會有檢測漏洞。
目前,出現質量問題更多是因手機軟件出現漏洞造成。比如前一段時間有消費者反映,有些手機在撥號時,只能顯示后8位數字,對前3位數字無法識別,出現撥打錯誤等問題,就是手機軟件出現漏洞造成的。
第三,在調查中還發現,市場上現在充斥著大量的貼牌機、水貨機、翻新機等假冒偽劣機型。比如在南方一些城市,公然銷售組裝機。這些貼牌假冒手機,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的手機市場秩序。在一些非正規銷售場所,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這些手機,沒有開正式發票,造成維修難、維權難等問題。不僅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同時給正牌手機廠商的品牌帶來很大的損失。
在手機投訴中,始終有一個焦點,那就是售后服務問題。目前,手機售后服務一般有兩種渠道:一是手機的生產廠家自己設立的服務網點;二是當地商家售后服務或者簽約地方維修公司作為廠家的服務網點。但是無論哪種形式設立的售后服務部,都與手機銷售者、生產廠家密切相關。通過中國質量萬里行市場調查中心對消費者的走訪及網絡反饋,售后服務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退機難。手機“三包”規定,自售出之日起7日內,移動電話機主機出現《移動電話機商品性能故障表》所列性能故障的,消費者可以選擇退貨、換貨或者修理。但消費者在要求退貨時,商家往往有各種理由推托不退。有的銷售商利用要維修或檢測等借口,拖延時間,導致最后超出期限無法退貨。
(2) 維修手機時,不提供備用機。由于很多消費者不知道手機“三包”規定中有關于維修商應該提供備用機的要求。因此,在維修期間,消費者很少要求提供備用機,維修點也幾乎很少提醒消費者或主動提供備用機服務。即使有消費者提出要求,維修點都多無法提供。
(3) 不做維修記錄。手機“三包”規定,經兩次修理仍然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費者可以憑“三包”憑證中的修理記錄,由銷售者負責免費為消費者更換同型號同規格的手機。有些經營者為了逃脫“三包”責任,在維修過程中,不做維修記錄,致使消費者因沒有證據,而無法維護合法權益。
(4) 在維修或更換新機時偷梁換柱。消費者在維修手機時,有的維修點將其零部件換成其他舊機零件,有可能導致維修后仍使用時間不長,或產生越修毛病越多的情況;有的消費者在維修兩次不好,更換新機時,經營商換了一部翻新機,使消費者沒用幾天又壞了。
(5) 少數經營者無故拒絕承擔法定的“三包”義務。如:對于符合退貨條件的,經營者只給予換貨而不予退款,理由是手機價格已下調,損失無法彌補。而對符合換貨條件的,有些經營者以消費者使用不當、機殼有磨損等理由,只給予修理或者換主板,并辯稱換主板等于換新機。有的經營者找理由不承擔“三包”責任。如去年6月份,消協受理了一位消費者的投訴,他的手機不充電,檢查原因是充電部位的內部有問題,找到經營者卻說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人為因素”成了少數經營者拒絕承擔“三包”的擋箭牌。
(6)拒絕對贈品實行“三包”服務。目前,手機行業由于品牌和渠道眾多,贈品成為廠家和商家的慣用促銷手法。由于商家贈送的耳機、電池、充電器等往往是低劣產品,許多商家就聲稱贈 品不屬于“三包”的范圍。實際上,贈品的成本已經納入手機銷售價格內。
因此,消費者獲取的贈品擁有和購買的手機享有同等的權利。當贈品出現質量問題時,商家必須向消費者提供“三包”的售后服務。商家單方面說明的贈品不納入“三包”都是違反“三包”規定的。
另外,近些年,有些新廠商進入市場,在國內沒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銷售端又無法承擔這些售后服務,也導致售后投訴增多。
本刊市場調查中心供稿
維權常識:
當你使用的手機遇到問題時,應當怎樣維權?
第一,消費者應盡量準備齊全投訴所需的資料、圖片,如購機發票、“三包”憑證等,如有權威部門的檢測報告最好;
第二,應該立即實施維權行動,不可拖延;
第三,在維權時,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手機存在質量或不良服務問題闡述清楚,切不可夸大事實,也不應該隱瞞自己使用不當的行為;
第四,無論您是要求修、退、換或要求賠償,維權都應合理合法,不可過當。
消費者做好以上準備后,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維權,解決您的問題:與經營者協商解決;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訟,或通過新聞媒體維護自身權益。
同時,本刊也為消費者開辟了綠色通道,您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盡全力幫您維權:
1、撥打電話或發傳真:010-84649110;
【關鍵詞】網絡貿易組織 創新 網絡貿易
所謂網絡貿易組織,是指利用各種電子化信息儲存和傳遞手段,依存于電子計算機以及數據庫和各種網絡、特別是寬帶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具有幾乎無限包容性與不停創新性的、能與供應商、客戶和政府機構持續互動的產品和服務銷售組織。
網絡貿易組織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組織載體,最極端、最為抽象的通常也就是一間屋子、幾臺電腦、一部電話機、幾把椅子等等簡單的有型設備。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各國網絡貿易組織都已經逐漸形成較為成熟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虛擬專賣店、虛擬網上專賣市場、虛擬網上超市等,其中包括的虛擬葡萄園、1989年成立的美國的Peapod公司等等著名企業。
一、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現狀
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十年來的發展態勢非常喜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迅速
從1999年下半年到現在,由于電子商務,尤其是B2C業務的增長,我國網絡貿易組織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在2006年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主要網絡貿易組織總銷售額達7400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50%;同時網上購物的用戶數量達到了2200萬戶,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萬戶。而且網絡貿易組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二)出現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
我國網絡貿易組織剛剛起步,所以為數不多。但令人高興的是目前已經出現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這些組織形態各異,在經營上各有千秋,例如當當網、卓越網、騰訊等。為我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樹立了楷模。
(三)網絡貿易組織的規模偏小當前我國網絡貿易組織數量急劇增加,但是普遍來看,規模偏小,可供消費者選購的商品種類數量偏少且大部分商品的價值含量低,難以滿足消費者挑選比較和一站式購物的要求,對消費者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同時,由于規模偏小,技術不完善,管理落后,營銷理念欠缺等問題也隨之出現。
總的來說,我國網絡貿易組織還處于一個嘗試和起步階段。
二、網絡貿易組織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計算機及網絡技能普及面窄
擁有計算機和網絡是消費者參與B2C、實現網上購物的前提,并且B2C的效益也直接影響到網絡貿易組織的效益。據CNNIC第18次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06年6月30日,中國大陸上網計算機數僅5450萬臺,31.8%的非網民“不具備上網條件”,我國的網民滲透率僅為9.4%,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同時,消費者參與網絡貿易組織的交易必須具備相應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而我國在空間結構上,農村消費者計算機、網絡應用知識缺乏;在年齡結構上,中老年消費者計算機、網絡應用水平低;在性別結構上,女性的計算機和網絡應用能力略低于男性。計算機及網絡技能普及面對我國的網絡購物平民化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從而直接阻礙了我國網絡貿易組織規模的擴大。
(二)網上交易風險大網絡的不安全和網上商務交易的不安全是消費者面臨的兩大不安全因素,比如在交易中,消費者承擔了支付風險(包括兩個方面:付了錢沒收到貨、網上銀行信用卡賬號泄密造成損失)、商品風險(即所購買商品的質量問題:商品實樣與網上圖樣出入大、商品在配送過程中被損壞、丟失等)、維權風險(消費者維權法律不完善所造成的)。這些風險都加大了消費者網上消費的成本,也在無形中減少了網上交易的規模,從而制約了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
(三)物流配送與售后服務體系不完善
物流配送是將貨物由商家送達消費者的獨立體系。物流配送效率決定著網絡貿易組織運做的效率,物流成本也直接影響著商品的價格。在我國,物流業剛起步,處于發展初期,還存在技術不完善、規模小、服務欠規范等問題,導致網絡貿易組織所經營的商品在配送過程中成本高而效率低效益差。
除了配送體系之外網絡交易方式的獨特性也增加了售后服務的難度。目前,大多數企業一般只考慮到消費者需要退、換貨的情況,并要求消費者必須將商品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郵寄的方式返回網上企業,因此導致了消費者時間成本和精神成本的增加;而商品在使用過程中的售后服務問題大多數網上企業都未作說明;同時,由于網上商店的區域性特點導致企業的售后服務地域性差異非常明顯。
(四)網上商店經營意識及技術比較落后
在我國,許多企業雖然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是僅僅停留在簡單的企業介紹型網站或者是客戶支持型網站的水平上,還沒有過渡到網站建設的最高階段—產品銷售型網站的程度,眾多同行往往集中在同一平臺(如阿里巴巴)上競爭,無形中降低了交易效率。另外,技術工具手段的落后,也使得一些即便意識到B2C重要性的網上企業也無法實施網店的構建理想。
三、網絡貿易組織的創新與發展的建議
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網絡貿易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因此網絡貿易組織的創新與發展也迫在眉睫,。本人認為要解決上述我國網絡貿易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改善現狀,就必須要政府、社會、企業及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本人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政府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在網絡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為網絡貿易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運營環境。
首先,網絡貿易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電子商務基礎平臺,它屬于網絡經濟的基礎建設范疇,政府有責任、有能力進行電子商務基礎建設的投資以改善我國網絡貿易企業的運營環境,從根本上解決由于網絡規模小、消費者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缺乏、技術落后等對其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本人認為我國政府可以責成某個部門機構如高等學校或鼓勵某些企業如電信企業具體操辦這些基礎建設事宜,政府再對這些部門或企業進行一定的補償,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多贏”的目的,還可以促進這些部門的共同發展。
其次,網上交易是以雙方相互信任為前提的。政府應該將信用體系的建設納入國家基礎建設范疇,在中央政府的主導下,以地方政府為主,聯合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在3個標準(個人標準、企業標準和政府標準)指導下對全國個人、企業和各級政府的資信進行調查、分析和評估,利用網絡向全社會公開,免費提供,從而達到降低信用風險,促進消費者的網絡消費及網絡貿易組織發展的目的。
再次,電子商務法律是用以維護電子商務交易的正常秩序和交易主體的正常利益的。我國目前的網絡貿易相關法律與法規跟不上其發展,甚至有的領域出現法律的真空。鑒于這一點,我國立法部門應加大力度來健全和完善我國有關網絡方面的法律和法規,消除那些善于鉆法律空子的投機分子的可乘之機,同時保護當事人的利益,讓消費者放心網上消費。
(二)網絡貿易組織應開展“創新性”網絡營銷
無論網絡貿易企業的形式如何,要想獲得競爭力就必須在多方面進行創新,企業在網絡營銷過程中與傳統商務活動一樣,必須遵循“以市場為中心”的原則,通過有規劃的網上營銷活動達到“吸引——滿足——留住”消費者的目的。
首先,網上商店可以在宣傳手段上創新,例如進行廣告宣傳,建立網絡社區,張貼海報等方法,吸引消費者并使其“接受網上消費”。其次,產品創新是吸引客戶的根本因素,因此企業必須調查分析網上需求,并確定網上銷售的商品種類和數量,使消費者“樂于網上消費”。同時,由于網上商店的虛擬性,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適合在網上銷售,因此企業必須事前對市場進行調查和分析以確定適宜品種,并盡可能的增加網上銷售商品的數量。再次,網上商店要提高經營效率,就必須在管理上不斷突破。管理創新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提高和完善網上商店本身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目的在于保證網上商店的安全性和提高訂單處理效率;二是完善企業的售后服務體系,盡可能多地為顧客提供方便,解決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和維修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三)配送及售后服務應不斷完善
在網絡貿易中,物流配的發展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網絡貿易組織的效率和規模。因此本文認為可以嘗試建立權威、統一、與世界認證標準接軌的安全認證中心;提高銀行安全技術和支付效。率以滿足客戶對安全及“即時支付”的需求;通過擴大物流企業規模、更新設備、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來消除我國網絡貿易組織發展的物流瓶頸。
針對售后服務相對落后這個瓶頸,本人認為網絡貿易組織應該加強售后方面的服務,可以嘗試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配合起來,在物流把貨物送達消費者手中后進行售后的關懷,更重要的是企業可以通過電話,或是E-mail詢問顧客是否滿意,從而讓人們認同這個品牌,形成品牌的忠誠度。
(四)消費者應加強網上消費意識
雖然我國網民數量已經是世界前列的了,可是總比來說會進行網上購物的并不多,知道網上購物的就更少了,而且媒體上報道的大多數都是關于網絡的負面新聞,所以網絡貿易組織應該通過宣傳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企業的形象,帶動消費者進行網絡購物。
另外,由于網上市場不同于傳統市場,網絡企業必須根據網上消費者的特征,對網上購物的各環節,加強安全和控制措施,保護消費者購物過程的信息傳遞安全和個人隱私,以樹立消費者對網站的信任。
參考文獻
[1]宋華,胡左浩.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2]張鐸,周建勤.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媒介融合開啟了傳媒業、電信業發展的新紀元,電信業、廣播電視業、出版業等幾大產業(后文簡稱幾大產業)相互滲透,產業邊界全面消解,它們相互交融而形成一個被稱為“大媒體產業”的全新產業體系。在產業分立時代,基于其時的產業架構、市場結構,幾大產業曾形成了大相徑庭的縱向規制體系,規制緣由、規制目標、規制重心各不相同,但在媒介融合下,幾大產業原有的產業架構、市場結構被徹底顛覆,傳統的分業規制模式面臨根本性挑戰。世界各國競相在幾大產業推進規制融合,在20世紀80年代的放松規制浪潮之后,幾大產業的規制問題再次成為焦點。美國最先在電信業、廣播電視業拉開規制融合的帷幕,其實踐一直是世界的風向標。美國規制融合模式有何特色?其基本邏輯何在?中國三網融合試點正轉向全面推進,且新的融合性規制機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醞釀多時已正式成立,應對融合的規制變革正處在重要關口,美國規制融合經驗有何啟示?
一、美國規制融合實踐的基本歷程
美國是媒介融合這一產業革命的發祥地,最先從規制上進行回應,1996年2月即頒布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電信法案,在世界吹響規制融合的號角。《1996年電信法》第一次對《1934年通信法》進行了全面修訂,被認為是“對美國開辟未來的極為革命的法律”①,它從兩個方面奠定了規制融合的基本政策框架:一是解除了電信業與有線電視業之間的交叉準入禁令,電信公司可提供有線電視服務,有線電視公司也可提供電話服務,兩者允許互持股份;二是將通信服務區分為信息服務(information service)、電信服務(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對信息服務免于規制(或輕度規制),對電信服務嚴格規制。允許交叉進入,意味著美國有線電視業、電信業不再存在規制邊界(由規制設定的產業邊界);而設置信息服務類別,所有的融合性業務,不管基于何種技術平臺,均被納入其中,可免于不一致規制。此外,《1996年電信法》還允許市話公司和長話公司相互進入(1982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被肢解,美國電信市場長話、市話分離),美國電信業內因規制而形成的市場樊籬也被拆除。
在《1996年電信法》頒布之前,克林頓政府曾對通信法提出了一種備受矚目的修訂思路。即在通信法中專辟第七章(Title Ⅶ),對寬帶服務及使用寬帶設施的其他服務施加統一規制,所有“雙向、寬帶、交互、交換、數字傳輸服務”②都被納入這一章的規制范疇,無論其使用何種技術平臺,而不使用屬于第七章的寬帶設施的服務,仍歸屬第二章(Title Ⅰ)有線電話規制、第六章(Title Ⅵ)有線電視規制。但是,這一主張遭受了美國有線電視運營商、電信運營商及各州公共事業委員會(PUC)的一致反對而未果。盡管如此,在如何應對融合上,克林頓政府提案中將寬帶服務與電信服務、有線電視服務分別規制的基本思想,在《1996年電信法》中還是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寬帶服務大多被認定為信息服務,與電信服務、有線電視服務最終區別開來。當然,《1996年電信法》與克林頓政府提案存在根本區別,前者是將寬帶服務歸入信息服務免加規制,而后者設想的第七章則對寬帶設施提出了三個基本要求③:開放接入、互聯互通、普遍服務。
《1996年電信法》是美國進行規制融合的根本大法,但并非具體細則。一項業務是否屬于信息服務,時常飽受爭議。因此,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出臺了許多規則(這些規制若受到質疑需經法院裁決),其中重要的規則主要包括:第一,2002年聯邦通信委員會《宣言性裁決》,將基于有線電視平臺的寬帶接入業務認定為信息服務(該裁決曾引起許多質疑,2005年8月美國最高法院進行了終裁,認定聯邦通信委員會的裁決合法)。第二,2004年2月與4月聯邦通信委員會對互聯網電話(VoIP)爭議進行了兩次裁定,將電腦到電腦(PC to PC)互聯網電話界定為信息服務,而將與公共交換電話網(PSTN)互聯的互聯網電話歸入電信服務,并于2005年6月與9月先后出臺規則,規定后者的提供商必須提供緊急呼叫服務(E911)和執法監聽服務(CELEA)。第三,在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上,2006年12月聯邦通信委員會出臺規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則,禁止本地特許機構不合理拒絕競爭性視頻特許的申請(主要指電信公司的視頻業務申請);之后又進一步規定,電信運營商基于全光纖網絡的交互式網絡電視按數據業務管制,電信運營商勿需挨家申請“本地特許”。
從《1996年電信法》開始,美國一直致力于在融合環境下重新定義普遍服務的內容。《1996年電信法》將普遍服務確定為國家通信系統的基石,普遍服務不再僅限于傳統的電話服務,而被擴展到先進電信服務(advanced services),普遍服務的范圍由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根據電信和信息技術及業務的發展定期制定,具有動態性。1997年聯邦通信委員會依據新電信法頒布普遍服務法令,電信普遍服務范圍擴展到信息服務。2005年美國開始討論修改電信法,將寬帶互聯網接入業務納入普遍服務目標(其間美國參議院戈登·史密斯、康拉德·伯恩斯先后提出《21世紀普遍服務法案》、《2006年互聯網和普遍服務法案》)。經過長時期準備和充分醞釀,2011年10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通過反復討論修改的普遍服務基金和運營商間補償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將電信普遍服務的重點轉向寬帶互聯網,設立“連接美國基金”(CAF,Connect America Fund),取代原“高成本地區基金”(high-cost support fund),同時在其下建立專門的“移動基金”(Mobility Fund),以加速推進移動寬帶服務的普及。
回顧美國規制融合實踐的基本歷程,可以發現,美國推進規制融合的基本思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在有線電視業與電信業之間實現公平進入;二是如何對融合性業務實施規制;三是如何在交互融合的產業體系下實行原特定產業的某些規制理念(如普遍服務)。美國的規制融合實踐在世界起步最早,至今雖仍遠未成熟,但經過近20年的實踐,現已形成了一種極具有代 表性的規制融合模式。
二、美國規制融合模式的主要特色
美國在《1934年通信法》中建立起了獨具特色的分類規制體系。該法定義了電信服務、無線通信服務(mobile radio service)、廣播電視服務(broadcasting service)、有線電視服務(cable service)等基本的服務類別,每一服務類別的規制內容、規制程度各不相同。對特定業務如何實施規制,先必須將其歸入一定的服務類別。在規制融合實踐中,美國繼承了分類規制的基本傳統,在分類規制體系下為電信業、廣播電視業構建起統一的規制框架,從橫向分層組織規制。美國的分類規制在傳統規制時期獨具一格,承襲這一傳統的規制融合模式亦可謂獨步天下。
1. 承襲分類規制實現融合規制
從在電信業、廣播電視業實施全面規制開始,美國就將其納入到一個統一的法律框架內,由統一的規制機構聯邦通信委員會實施規制。在目前幾大產業規制融合的探討中,這一點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其實,這并不表明,美國其時就已對這些產業進行融合規制。在美國傳統規制中,每一服務類別嚴格對應于相應的行業,不同服務的類別,規制內容千差萬別,并且對應不同類別的服務規制,聯邦通信委員會分別建立了相應的分支機構。雖有統一的法律框架,統一的規制機構,但實質是通過分類規制實施分業規制。
雖然如此,美國的規制融合實踐,最終還是在分類規制體系下為電信業、廣播電視業搭建起了統一規制框架。這是美國規制融合模式最具特色之處。在傳統規制時期,美國通信法所定義的電信服務、無線通信服務、有線電視服務等基本服務類別,分別代表相應的行業,兩兩之間不存在任何交集,從而也無多少關聯。而在《1996年電信法》中,美國在沿用這些傳統服務類別定義相應行業之外,新增的信息服務類別不再與特定的傳統產業范疇相對應,任何技術平臺所提供的非傳統業務,均可能納入這一服務類別,盡管各服務類別之間也不應存在交集(否則通信法無法實行),相互之間不應發生關聯,但實際上,如按傳統規制邏輯,納入信息服務的業務,本應按其技術平臺被歸入相應的傳統服務類別,信息服務類別實質上充當了傳統服務類別之間的橋梁。這就意味著,通過信息服務類別,美國真正將電信業、廣播電視業納入一個統一的規制框架。此外,美國《1996年電信法》允許電信業、有線電視業相互進入,其所定義的傳統服務類別,也已不再具有之前所代表的嚴格的分業規制意涵。
傳統分業規制在媒介融合下所遭遇的致命挑戰,是不同技術平臺提供的相同或類似業務將遭受不一致規制,應對這一挑戰是在幾大產業實施融合規制的首要任務。美國實現一致性規制的基本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各種新興的融合性業務集中歸入信息服務,對它們不施加規制,或者僅輕度規制,以使這樣的業務不至于按技術平臺落入傳統服務類別而引致規制不一致;另一方面是如果新業務歸入信息服務免于規制后,與類似的受規制的傳統業務之間產生了規制不一致,則主要考慮如何放松傳統業務的規制④,而不是為消除規制不一致而將傳統服務的規制“強”加于新業務之上。
在媒介融合下,雖應對具有類似經濟特征的業務實現一致性規制,但從分業規制轉向融合規制的過程中,又可能仍需對幾大產業區別對待,而暫時對其間的某些類似業務在規制程度上體現一定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媒介融合之初,為促進公平競爭對市場地位懸殊的運營商推行不對稱規制;二是媒介融合是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部分傳統業務將在長時期內一直具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基于不同平臺的類似業務可能處于不同的細分市場。美國分類規制體系在規制融合中的最大意義就是實現這一規制訴求,其服務類別,不僅在電信業、有線電視業之間實現了不對稱規制;而且也對媒介融合過程中的不同細分市場施加了不同程度的規制。
如何在幾大產業實施融合規制,對類似業務既實現一致性規制,又在需要時令其規制程度有所差異,美國與歐盟的實踐形成了鮮明對比。歐盟規制融合最為引人注目之處,是重新搭建融合性的規制框架,從橫向分層組織規制,先在各層級(網絡、內容、服務等)分別實施統一規制(一致性規制),之后再在一定層級實行分類規制(這里對“類”的定義與美國對“類”的定義截然不同)。如在內容層級,將視聽媒體服務納入統一的規制體系后,再分成線、非線,對一些業務實現不同程度的規制。而美國則是承襲傳統分類規制體系,在分業規制形式下實現融合規制,其分類規制體系所定義的服務類別,從一開始即體現了某些業務間所受規制程度的差異,類似業務的一致性規制主要通過新增的信息服務類別而實現。
2. 秉承分類規制實現分層規制
美國在電信業、廣播電視業的傳統規制通過服務分類組織規制。《1934年通信法》定義了多種基本服務類別,每一章節對一定服務類別專加規制。其時一種服務類別代表一個縱向一體化的產業,一定服務類別的規制,名為對“服務”施加規制,但實為對提供服務的網絡技術平臺實施規制。這樣的組織規制方式,實質是遵循縱向一體的產業架構,從縱向組織規制,因此被形象的比喻為“豎井”模式(Silo Model),一種服務類別被視為一個“豎井”。
按組織規制的上述邏輯,當有新產業問世,對其施加規制的方法是在通信法中定義一種新服務類別,專辟一章加以規制,可以說是在“豎井”之外再添一新“豎井”。有線電視業新問世時就是被這樣處理的,美國在通信法中定義了有線電視服務,通過第六章實施規制。后來克林頓政府提議的“第七章”也希望對寬帶服務按這一邏輯組織規制。
在規制組織上,美國規制融合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方面秉承了通過服務分類組織規制的傳統,但另一方面又悄然顛覆了傳統規制從縱向組織規制的范式。對傳統業務之外的新興業務,《1996年電信法》似乎視之為一個產業,而對應定義了信息服務類別,但其實這并未沿襲組織規制的傳統邏輯。既然各種不同形式的融合性業務,一旦被認定為信息服務,均可免于規制,而無論其技術平臺是否遭受規制,受何種形式的規制,這就意味著,一種業 務如何實施規制,不再完全由其技術平臺決定,服務規制與網絡規制已經分離開來。信息服務類別已不代表特定的縱向一體化產業,再非“豎井”之外的新“豎井”。通過信息服務類別,美國已開始從橫向分層組織規制,在組織規制的范式上對媒介融合下的新產業架構進行了回應。美國在規制融合中的組織規制方式,與其傳統規制中的組織規制方式可謂形似而神不似,這一點是美國規制融合模式的引人矚目之處。
其實,《1996年電信法》中的分層規制范式,主要繼承了之前第二次計算機調查在電信業所采用的增值業務/基礎業務兩分法的理念。此次調查認為,基礎業務潛存于增值業務之下,而增值業務則“騎”(rides)在基礎業務之上⑤,故而基礎業務被嚴格規制,增值業務可免于規制。不少研究者(Robert Cannon、Douglas Sicker、Kevin Werbach)因此認為,第二次計算機調查分離了基礎傳輸網絡與其所提供的業務,實則已采用初步的橫向分層規制理念。⑥之前第一次計算機調查希望在電信業務、數據通信業務之間劃一條清晰的不變的分界線,是典型的縱向分業規制邏輯,但最終失敗。美國轉而在電信業中通過增值業務/基礎業務兩分法,進行了橫向分層規制的初步實踐,在分類規制框架下,這種嘗試在不經意間開創了一種影響深遠的新規制范式。
當然,第二次計算機調查分離增值業務與基礎業務的方法,對分層規制的最初實踐尚是局部的,僅僅限于電信業。《1996年電信法》區分信息服務與電信服務,美國在電信業、廣播電視業組織規制的范式才真正全面發生質的變化,開始對兩大產業從橫向分層組織規制。從以后的實踐來看,信息服務常被視為一個“百寶箱”,任何融合性業務,無論其基于何種技術平臺,都被納入其中,進而服務、網絡實現分離規制。
雖最早在局部進行分層規制實驗,可在后來的規制融合實踐中,美國的分層規制是極不徹底的。在世界規制融合實踐中,歐盟的分層規制模式引人奪目,其在搭建起電子通信規制框架、出臺《視聽媒體服務指令》后,將網絡規制與內容規制完全分離開來,從橫向組織規制,分層設計規則。但美國的《1996年電信法》,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依舊保留了不同服務、不同技術平臺之間存在已久的縱向法律區隔,仍然假設不同的服務使用不同技術,經由不同網絡傳輸,而并未“全面體現融合的寬帶世界(不同的網絡設施能在互聯網平臺上傳輸類似的服務)”⑦。誠如約翰·中畑(John Nakahata)所言,對于協調各種信息平臺規制的多樣性的通信法改革,《1996年電信法》還僅是一個開始。⑧受歐盟分層規制實踐的影響,美國微波通信公司(MCI)曾提出一個提案,建議美國實施更為徹底的分層規制,從物理網絡層、內容層、應用層、邏輯層等層級分層組織規制,但這一提案飽受批評而未獲采納。
研究者們一度將互聯網的誕生主要歸功于增值業務/基礎業務兩分法。但當幾大產業基于互聯網進一步走向融合后,沿襲分類規制的傳統,美國的規制變革在分層規制的實踐上僅邁出了較小的步伐。
三、美國規制融合模式的基本邏輯
解讀美國規制融合模式,必須深入理解其背后基本的政策邏輯。這一點必須回答彼此關聯的三個問題:美國在規制融合實踐中奉行什么樣的規制哲學?其規制融合政策的基本目的何在?美國為什么形成了這樣的規制融合模式?
美國是極度崇尚市場自由的國家。即使是在電信業、廣播電視業施加全面規制之際,其別具一格的規制模式就已折射出這樣的取向。其時美國并未實施頗為盛行的國有化模式,走上公營壟斷之路,而是推行特許模式,通過市場準入特許獲取微觀經濟干預的權力,對特許的私營壟斷(包括寡頭壟斷)施加嚴格規制。這種“胡蘿卜加大棒”式的規制模式,最終保留了一定的市場形式及相應的市場要素,完全的市場雖不復存在,但并非如國有化模式對市場進行全面替代。特別是在廣播電視業,這一模式更是在無線廣播電視業內,及其與有線電視業之間推進了相當程度的競爭。因國有化部門的內部競爭難以獲得,旨在引入競爭的放松規制與私有化之間存在天然的互補性⑨,特許模式令美國在日后推進競爭的規制變革中占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