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2 16:38: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業賞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工業設計史 輔助 教學研究 臨摹 設計
人類的設計活動悠久,設計歷史源遠流長,而設計教學與教學體系的產生與發展遠不及設計活動久遠。設計學術界通常把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包豪斯作為設計領域真正意義的設計院校,包豪斯的成果與影響歷經近百年,仍被后人傳承與頌揚。以構成和工作坊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主的包豪斯辦學形式自然是當今諸多設計院校與專業的范例,強調學生的技能必然成為當代設計專業教學的重點傾向,再加上設計專業學生畢業走向設計崗位后,很少直接涉及設計史論內容[1]。無論從歷史沿襲,還是設計專業特性,能夠身體力行實現創意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樣的情勢下,設計史課程不受重視,成了設計專業學生的選聽課程。工業設計史作為工業設計專業必修史論類課程處于尷尬的境地,與其他技能性和設計實踐課程相比,它被定義為理論的、抽象的,甚至是次要的。
為擺脫工業設計史課程被輕視的現狀,有必要強調其重要性,但更切實有效的做法是進行課程教學實驗與改革,使工業設計史與設計融合,帶動學生能動地獲取設計知識,提高認識,啟發設計思維,豐富設計方法與途徑。很多高校針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諸多設計教育者進行了課堂改革,但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通過教學觀摩與課堂教學經驗,對工業設計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以下歸納。
(1)教與學被教材束縛,對學生的考核大多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的測試,機械式的枯燥記憶很難激勵學生主觀能動地進行擴展閱讀,有限的設計史論知識很難讓學生系統理解設計的發展與流勢,更不會健全史論框架[2]。
(2)課堂教學以教師的單一講解為主,學生多以觀望的態度學習,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設計作品和風格漠視,缺乏理解,不會分析。
(3)工業設計史課程結束后,大多數學生對所學知識逐漸遺忘,在設計實踐中不會聯系史論知識,不會借鑒歷史上的設計案例與設計方法。
這些問題在工業設計史課程中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必要在課程教學中進行改進,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助輔助教學手段與方法,具體可以采取專題研究與評價、作品賞析與臨摹、主題設計等形式。
1.專題研究與評價
以往,工業設計史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教材展開,雖然現在多媒體教學呈現給學生更為豐富的圖片與視頻史料,但是課堂時間有限,所涉及的信息量同樣有限,并且在教學中常伴有教材作者和講解教師的主觀見解。學生不會能動地思考與研究,更不會追根溯源,查閱原文資料。這違背了鼓勵學生構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引導學生主觀能動地學習與閱讀這一教學初衷。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之前以教材為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選取適宜的時機穿插專題研究:教師輔助學生選擇題目,進行定題分析研究與課堂演示,教師引導與評價。以此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收集、理解和表達知識。
專題是將線性的教材內容打散重組而成的平行、獨立且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小單元。專題與教材的知識點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是學生將來要呈現在某一課堂上的主題。教師在輔助選題時可以給學生較寬泛的范圍,如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中國明代家具設計,包豪斯的設計,風格派,波普風格,高技術風格,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意大利現代設計,德國現代主義,荷蘭現代主義,瑞士現代主義,美國現代設計,理性主義,綠色設計,當代設計,等等[3]。在這些大綱中,學生甄選感興趣的專題,并與教師探討確定詳細的題目。選題與定題的方式是多元的,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特點與學生的傾向進行確定。定題之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圖書、互聯網資源等途徑收集整理資料,分析與研究,以課件、視頻或專題報告書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再把這些專題合理穿插到授課間隙中,給予每個專題適宜的時間進行課堂演示。通過演示,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觀點,針對性地進行評價。教師評價對于專題研究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學生最初的觀點是不完善的,而且不同學生在演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需要隨機應變,通過與學生溝通和評價對其進行引導,最終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概念。但要特別注意一點,給學生布置專題,并不意味著把課程全部交給學生講解,工業設計史以教師講解、梳理設計歷史脈絡,分析設計作品與風格為主的課堂形式是不能被取代的。
以專題輔助課堂教學的組織方式比以教材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更生動與直觀,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另外,專題研究由學生獨立完成,每個人的工作內容、要求明確,容易促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通過專題研究,學生會更多地關注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框架,進行擴展閱讀,感受到開卷有益,由機械地獲取知識轉變成知識的探求者。
2.設計賞析與臨摹
工業設計史傳統教學多采用單一的講解形式,期末以論文或試卷形式檢驗學生對整個史論的掌握情況。學生課堂聽講,課后或考試前記憶,記憶成了學生學習史論的唯一利器。學生缺乏研究設計作品、風格與設計方法的激勵,完全成了設計歷史中無數經典設計的遠觀者。當問及學生喜歡的設計師、設計作品與風格時,多數學生的回答是“都差不多”,“讓我想一想”等。這說明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過程中缺乏調動學生學習的豐富刺激與責任的因素。所以,在史論課程的教學中大膽引入設計作品賞析與臨摹作為輔助,引導學生發現自我與設計史中各類風格與作品的聯系,研究設計作品及相關史料信息,設身處地地進行主觀感受,培養審美能力。
設計賞析與臨摹可以在課堂和課后同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各類設計風格流派中的典型設計師與設計作品進行分析。設計發展至今,已經有海量設計作品誕生,所以教師選擇賞析作品時要注意其典型性,抑或根據授課學期的時下性需求進行針對性的選材,如漢寧森、潘頓等設計師的燈具作品,彼得?奧普斯維克、柯倫波等的座椅設計[4]。這些作品是創意的體現,同時包含設計師對形式、材料與技術的探索。在賞析過程中,注意介紹設計者、時間、設計特點及風格特征等史實性內容的客觀性,盡量減少教師的主觀評價,評述的任務交給學生,并向學生布置課后作業任務:選取某一風格流派、某一設計師或某一設計公司與機構的一件或幾件設計作品進行評價與臨摹,從而拉近學生與設計史料的距離,引導他們自主研究產品的尺寸、比例、造型、功能與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多數學生會通過課外讀物、網絡等方式收集產品信息,也有部分學生會參觀展覽或賣場,實地測量、研究與感受設計作品。作業完成之后可以進行集中展示與講解,教師進行講評。
這一課堂輔助從理解風格流派、收集資料、賞析作品、臨摹設計到展示與表達。學生收集資料,理解產品與相關人物流派,研究并臨摹產品,切實消除了史論與學生的距離感,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他們形成了自身的審美傾向,為日后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3.進行主題設計
工業設計專業具有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特色,設計思維的培養與設計行為的訓練是今天各大設計院校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工業設計史課程是人類設計活動積累的總結,它記錄了人類砍砸石器,制作陶瓷,批量生產,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多元的設計活動[5]。其中涉及大量的設計案例,并闡述了對應的設計理論。這些對培養設計思維和塑造設計思想,提高審美與設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工業設計史課程并不是一門純粹的理論課程,它是實踐的總結與思考,最終應該回歸到設計實踐活動中。而現階段以單純講解和論文形式為主的工業設計史教學基本處于學過即過的狀態,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多被束之高閣,學生很難把所學案例與方法運用到設計中。所以,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入實踐性的教學輔助,最有效的設計實踐莫過于“設計”本身,即以主題設計的形式輔助以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
主題設計進行的理想時期是在重點課程內容結束之后,教師選擇具有專題性、代表性的設計作品、設計風格,如設計一款具有所學風格特征的座椅、燈具等,當然題目的擬定是寬泛的。設計題目的擬定還可以參考學生前期的專題研究報告,通過研究報告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傾向進行定題,學生選題,分析研究歷史案例與方法,啟發思維,進行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用新的思考點完成對設計史中代表作或歷史風格的設計實踐,這其中有作品的研究,風格演變的探索等。圖1、圖2是我校學生以歷史為啟發進行的座椅設計:耳型椅是從薩爾瓦多?達利在1936年設計的梅維斯唇形沙發中獲得的靈感,并融合了人機因素,使整個流露出波普的新奇與獨特;琴鍵休閑椅顯而易見是以鋼琴琴鍵為靈感進行的設計,黑與白的搭配頗具視覺效果。
主題設計形式即可讓學生欣賞、研究歷史作品,從設計案例中汲取靈感進行創意,同時促進學生對設計方法的理解與發掘。圖3是與艾洛?阿尼奧的小鳥椅同名的座椅設計,學生以小鳥椅為出發原點,聯想到張大了嘴等待喂食的小鳥,以此獲得了創意點。設計中采用仿生的設計手法,對小鳥形態進行抽象處理與表現。將穩定的座椅傾倒即可變身為一款搖椅,兩種使用方式的巧妙設計可圈點,不失為一款趣味與感性并存的設計。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出設計史與設計的關聯性。只要學生不斷理解、研究與認識,一定會豐富設計思維,諳熟設計方法。
將主題設計實踐作為設計史教學的輔助,可加深學生對設計史內容與方法的理解,又可強化學生的審美與設計能力。設計史中的主題設計輔助是將歷史與當代進行融合,學以致用,更直接地把史論知識融入學生思維體系與設計活動中。設計行為的參與反過來又驗證了工業設計史中涵蓋的設計思維。
以上三種輔助形式對工業設計史課程具有重要意義,要使他們發揮既定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輔助與課程內容、課程時間相協調,合理穿插與布置,不能盲目運用和依賴這些輔助方法而忽略課程內容的講解;另外,要注意專題研究與評價、設計賞析與臨摹、主題設計之前的引導和之后的評價,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經歷這些環節,而不進行引導與評價,就會缺失對學生的激勵,沒有激勵的輔助環節不能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研究與設計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設計史的意義與重寫設計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02):18-21.
[2]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學習的《工業設計史》教學研究[J].裝飾,2013(05):75-77.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09).
[4]何人可.工業設計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專業介紹
服裝與服飾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服裝與服飾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服裝與服飾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服裝設計、服裝結構、服裝工藝、服裝CAD、素描、色彩、平面構成、
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基礎圖案、服飾圖案、服飾配色、童裝工藝設計、
服裝畫技法、中外服裝史、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材料學、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學校、企業、公司等單位從事服裝教學、服裝企業管理、教育、研究、國際服飾文化藝術交流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視覺傳達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藝術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計算機藝術設計、商業動畫、CIS設計、廣告設計與策劃、書籍裝幀、標志設計、包裝設計、裝飾畫、型錄設計、展示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媒體藝術、廣告、策劃、產品包裝設計、出版印刷、教育、研究、國際視覺傳達設計交流等工作。
環境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環境藝術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環境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環境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環境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環境藝術史論、人體工程學、設計表現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陰影透視與建筑制圖、建筑技術與建筑構造、工程策劃與設計、商業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建筑設計、建筑工程細部與材料工藝學、園林建筑設計、園林綠化與廣場設計、建筑小環境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室內空間設計、家具設計、景觀設計、教育、研究、國際環境藝術設計交流等工作。
產品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產品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產品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在當代產品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中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產品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在產品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產品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工業設計史、設計概論、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人體工程學、設計基礎、工業材料工藝學、工業設計工程學、工業CAD、產品開發模型設計與制作、設計方法與產品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科研單位從事產品造型設計、產品外觀設計,教學、科研工作以及國際產品設計交流等工作。
美術學
培養目標:具有繪畫、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了解與藝術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藝術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美術學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藝術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1.基礎課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視。2.理論課程:美學、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形式美學、色彩學、透視與解剖學、油畫肖像、油畫風景、藝術心理學、油畫創作(實習)、素描、色彩、油畫材料、人體、三維模型、三維動畫設計、二維動畫設計、陶藝制作、藝術品市場管理、現代絲印版畫、計算機輔助設計、攝影、計算機應用、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可以從事教育、職業藝術家、研究、自由職業者、藝術市場營銷、批評家、策展人、群眾文化方面的公務員、國際藝術交流等工作。
大連外國語學院音樂系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是2005年國際藝術學院設立的音樂學專業。音樂系現有音樂學專業,下設聲樂、鋼琴、多媒體音樂制作、琵琶、二胡、古箏、竹笛七個專業方向。音樂系致力于“專業教學、藝術表演、社會實踐”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學校在外語教學及國際交流方面的優勢,著力推進專業與外語的融合,全面培養具有一專多能的國際型、復合型高素質藝術人才。
音樂學
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學本科層次的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學生通過培養能夠具有以下能力:①音樂知識的傳播能力 ②音樂活動的組織能力 ③音樂演出的表演能力 ④音樂語言的創作能力 ⑤音樂文化國際交流能力。
專業特色:音樂學系大連外國語學院增設音樂學專業時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提出英語+音樂、日語+音樂、西班牙語+音樂等外語結合音樂的辦學模式,旨在更新辦學理念,調整音樂專業培養模式,從而拓寬音樂學專業的發展口徑,增加就業機會。目前我院聯合辦學院校有日本名古屋音樂大學、日本岡山作陽大學音樂學院、西班牙羅維拉大學,韓國大邱藝術大學(音樂與傳媒)等。聯合辦學采用2+2模式,即學生第一、二學年在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習,在完成前兩年的課程計劃,同時滿足外方音樂院校的專業考核后,于第三、四學年赴國外大學學習,四年本科學習結束后,雙方互認學分,達到兩校本科階段學習要求的學生,將被授予雙方的學士學位(西班牙羅維拉大學除外),同時也可以選擇其它學科繼續深造學習。另外,通過大連外國語學院的國際交流項目也可留學意大利、法國,美國等藝術院校。隨著我院在世界各地開辦了孔子學院,中國元素在世界上更加具有特別的魅力。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國際間大學音樂文化交流中將會起到很大作用。音樂系民樂專業學生受教育部孔子學院的委派多次出訪韓國、日本、阿聯酋、土耳其、俄羅斯等國演出影響很大。因此民族器樂作為特色專業,將有計劃的重點建設。
主要課程:本專業設聲樂、鋼琴、民族器樂(琵琶、二胡、古箏、揚琴、笛子)、基礎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作品分析與寫作(和聲,復調,曲式分析)、表演基礎、中國音樂史與賞析、西方音樂史與賞析、合唱與指揮、外國語(英、意、日、西班牙、韓國語等)、歌曲寫作、聲樂教學法、鋼琴教學法、鋼琴即興伴奏、舞蹈、形體訓練等。
基本學制:4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傳播、新型外國人社區文化、教育、表演、群眾文化工作等。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于網絡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臺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專家、網絡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以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為核心,主要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以及西部一些網絡環境較好的中小學為研究基地,輻射其他地區的中小學,借助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
總課題組顧問:南國農教授(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西北師范大學)
李運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達教授(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
蘇式冬教授(廣東教育學院原副院長)
許漢特級教師(廣州市教研室)
總課題組組長:謝幼如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李克東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總課題組成員:柯清超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陳品德副教授、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網絡中心)
鄧文新講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余紅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總課題組秘書:王冬青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高瑞利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劉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孔維宏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徐光濤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在改革開放的春天,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化學教學》創刊了。三十年來,《化學教學》在探索化學教學改革的征途中,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成為我國廣大化學教師的良師益友,多次被評為全國中等教育類核心期刊,先后被多個期刊網、數據庫收錄。《化學教學》在基礎化學教育這塊“沃土”上,正在茁壯成長。
上世紀80年代初,《化學教學》就注意引導教師研究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在1981年第3期發表了福建省普通中學三十年來提高教學質量的經驗,指出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狠抓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等。以后又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化學創新教育問題。進入21世紀后,抓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機遇,研究化學教學革問題,帶領廣大化學教師和教研員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關注“熱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切實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設置“課程改革”欄目,宣傳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課程改革的方案和要求,刊登化學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學改革的反思文章;報道教材改革的動態,介紹不同版本化學教材的特點及試教情況;在“教學設計”欄目中,選登了很多優秀的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設計,供教師教學時參考;在習題與解題思路方面,給教師以指導;通過“問題解答與討論”和“讀者信箱”,與廣大教師“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討論和回答化學教學問題;在“計算機在化學中的應用”欄目中,除介紹有關現代教育技術的制作經驗外,特別關注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經驗。
為了提高教師的探究能力,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又不斷增設新的欄目,如“教改實踐與探索”“研究性學習探索”“雙語教學探索”“科學教育研究”“考試研究”等,還開設了“教師論壇”,使教師有發表自己教學觀點和意見的平臺,以便通過相互切磋和“爭鳴”,達到提高自己教研水平和化學教學質量的目的。為了擴大教師的視野,還推出“國內外化學教育動態”欄目。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設置了“知識介紹”攔目,除介紹生活、生產有關化學的知識外,還經常請專家、教授介紹一些化學學科發展的最新知識,諾貝化學獎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使教師了解化學學科發展的的前沿。此外,還開辟“專論”,請大師、學者撰寫專論,2009年的“專論”,分別發表了我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閔恩澤院士報告:“石化技術自主創新之路的探尋”,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獲獎者林勵吾院士報告:“應用催化━從實驗室到工業化”,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化學會原理事長宋心琦的專論:“化學家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化學學科的大問題”等,這些專論對化學教師專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高劍南教授還在新開辟的“骨干教師專業成長之窗”欄目,有針對性的、以問題形式(如晶胞與晶格是一個概念嗎?)連續撰文,幫助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化學史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化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學習內容,《化學教學》開辟“化學史”專攔,刊有關文章,最近為紀念道爾頓原子理論發表200周年,又專門發表“原子理論的發展”一文。另外還設置“化學競賽”“好題賞析”“教研員札記”“教育動態快遞”“教育文摘輯要”等欄目,供化學教師或教研員參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加強實驗教學是我們突出化學學科特征進行研究的永恒課題。《化學教學》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和實驗創新,開設了“實驗與創新思維” 欄目,發表了大量有關實驗教學的文章,強調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注意化學實驗的探究活動,關注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促進微型化學實驗的研究與推廣,研究化學實驗教學目標的測評體系等問題。特別發表了很多教師通過實踐提出的化學實驗改進意見,有不少是很有創意的,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起了重要作用。
多年來,《化學教學》編輯部與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有著良好的合作,《化學教學》不僅經常刊學會活動的動態及推薦的優秀論文,而且編輯部還與我們聯合在上海、廣東順德分別舉辦了“積極推進中學化學課程改革研討會”和“全國化學教學過程的技術分析研修班”,合作開展“化學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評比活動”,評出一、二、三等獎,《化學教學》出版增刊:《化學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選編》,以饗廣大讀者。在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舉辦的學術年會上,許多優秀論文一等獎獲獎者,還得到了編輯部贈寄一年《化學教學》期刊的獎勵。更值得欽佩的是,《化學教學》編輯部在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舉辦“化學教育西部行”,赴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義務講學活動時,積極捐贈了大量有關化學教學參考書刊,幫助和促進西部地區化學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紀念《化學教學》創刊三十周年的時候,我們祝愿《化學教學》越辦越好,為我國基礎化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張健如賀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語文課堂;多媒體;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7-0040-02
1 前言
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有著顯著的作用。現代信息網絡平臺可以使人輕輕松松獲得所需的任何一種信息,量大質高,能使學生受到一定廣度、深度和難度的思維訓練,培養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優化教學手段,煥發課堂活力
引入聲光圖電,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如果缺少學習興趣,即使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也可能昏昏欲睡,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聰明的教師應該調動自身的最大能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大做文章。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廣闊的空間、豐富的手段,圖片、音樂、文字、視頻等信息應有盡有,深受學生喜愛,是值得教師充分利用的寶庫。
為了使課堂豐富多彩、深入淺出、直觀生動,利用Flash、PowerPoint,將聲、光、電、文字資料、音像資料等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將歌曲、影視片段等與課文相關信息引入語文課堂,師生互動,陶冶情操,教師愿教,學生樂學,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收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如在教學魯迅的《祝福》、的《雷雨》、關漢卿的《竇娥冤》等小說、戲劇時,在學生充分閱讀感知的基礎上,播放經典電影,再對兩者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中的異同及原因。學生不但開闊了視野,感知了電影與小說、電影與劇本的異同,而且在比較分析中加深了思維深度,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學習的《沁園春?長沙》時,充分利用網絡,查找有關岳麓山的文字信息資料,湘江、橘子洲的有關圖片,巧妙融合剪接,再加上激昂深情的配樂朗讀,師生得到強大的視聽享受,收到單純的講解不曾產生的效果。
整合網絡資源,提高課堂效率 教材的內容很經典,但有些脫離現實,脫離學生的思想,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必須大量閱讀才可能使學生在重復多次的感悟中形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探索課外專題閱讀的有效途徑,形成“定主題、搜信息、主研究、綴成文、賽成果”的課外網絡閱讀指導模式。
第一步,確立課外閱讀的主題,如農民主題,或女性主題,或感情題材,或足球主題,或奧運會主題;
第二步,學生利用作文課或閱讀課,到微機室閱讀教師已經搜集好的主題材料,如農民主題,《陳奐生系列小說》《中國農民調查報告》等有關農民的作品,細心閱讀,認真體會,選擇記錄;
第三步,學生整理自己閱讀后的感想,沉淀,篩選出最令自己感動、最有話可說的中心,如《中國農民的出路》《農民朋友,你要強大起來》《農民致富是樹立民族精神的第一步》等;
第四步,學生進一步根據中心,對材料進行二次篩選,為自己的論文尋找更充足的論據,進而認真連綴文章;
第五步,教師認真研讀學生作品,選出優秀的進行展覽,大家共同學習提高。
到此,全部程序結束。
除此之外,還想嘗試將電視節目進行錄像,根據需要進行篩選、編輯,引入語文課堂,例如:從“焦點訪談”“今日說法”學習對生活現象的分析;從“百家講壇”“電視散文”學習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從“科技之光”“探索?發現”了解國內外最新科技動態;從“講述”“藝術人生”“大
家”等欄目感受名人、名家風范。根據畫面,推測揣摩人物心理,練習為電影模擬配音等,進一步拓寬語文課堂,切實讓語文成為現實生活的延伸。
3 優化教學方式,培養綜合能力
以教材為核心,搞好延伸學習 感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甚至勝于對規律的認識[2],因此必須擴充閱讀,加大積累,重視揣摩和品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本著“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的思路,以教材為核心內容,利用網絡適當延伸,將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以學生研究性學習為主要途徑,創出課本拓展延伸閱讀模式,如圖1所示。
就是以教材中的作家作品為閱讀的核心,利用網絡進行相關的信息搜集,包括作品的相關評價、作家的身世和所處時代狀況、與教材有關聯的其他作品等,作為對教材的補充延伸,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自我感悟,自我分析,自我研究,自我選題,自我寫作,形成自我研究成果,教師安排展臺,使學生在互相賞析的過程中拓寬視野,更廣泛、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提高認識,增長才干。
如課文中有許多著名作家作品,但大多數較為零碎,不易形成知識網絡,因此以“李清照”“蘇軾”“”等著名人物為核心,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他們的身世經歷,閱讀大量相關詩篇以及相關評論,從大量的閱讀材料中感悟、分析、思考,全面深入了解作家的思想意識和情感傾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再對閱讀材料進行二次選擇,寫成研究論文,擇優展示。
韓田靜同學在研究各階段的詩詞以后,寫了研究論文《從詩詞看偉人的發展歷程》。她共選擇了《天井》(1906年)、《七絕?贈父》(1910年)、《詠蛙》(1910年)、《沁園春?長沙》(1925年)、《沁園春?雪》(1936年)、《人民占領南京》(1949年)、《水調歌頭?游泳》(1956年)等7首詩詞,得出結論:“成為偉人,是他一步一步追求理想,付諸行動,并不斷奮斗的結果。他從小就產生了做大事的朦朧愿望(只喝井里水,永遠活不長);少年時便走出家門,立志求學(學不成名誓不還);中年就立下了‘主沉浮’的理想;壯年對成功充滿了自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革命勝利后繼續前進,決不驕傲(不可沽名學霸王);祖國建設時期高瞻遠矚,描繪了美好的藍圖(高峽出平湖)。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與天奮斗,與地奮斗,與人奮斗’,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這樣研究,大大鍛煉了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以活動為載體,搞好社會實踐 語文是綜合性學科,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社會現實、科學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的內容[3]。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形勢,需要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而利用信息技術、多種媒體開展語文活動課,就是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最佳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嘗試,形成“選方向、研方法、入實際、匯信息、展成果”的社會實踐課思路。即選定明確目標,制定嚴謹、實用、可操作的活動方法、活動程序和活動步驟。學生深入實際搜集資料,或實地采訪,或查閱圖書、音像等資料,或搜集網上信息,或到社會各部門去查找文獻、數據,綜合運用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物理、化學知識,思考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并將信息匯總、選擇、加工,或形成音像資料,或寫成調查報告,或形成見解新穎、認識深刻的小論文。
如以“我心中的家鄉”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抓住家鄉“大干快上、進軍全國50強”“建設鋼鐵遷安、構筑中等城市”的大好契機,確定以“展示家鄉建設成果”為主研方向,師生一起研究、安排活動步驟、研究方法和操作程序。學生深入實際,有的到學校、市圖書館查閱家鄉有關歷史資料;有的到遷安博物館去參觀家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有的到棒磨山鐵礦等工廠實地參觀工業建設的巨大成就;有的到白羊峪、靈山風景區拍照攝像,感受家鄉秀美風光;有的徜徉觀賞家鄉“中等城市”的美麗風景;有的到灤河特大橋、彩虹橋等地,親身體驗家鄉誘人的發展前景。搜集材料之后,學生將搜集到的信息分類、篩選、加工,按照“城市美景”“工業成就”“悠久歷史”“旅游名勝”“農業發展”等類別自由結組,由組內文筆較好的學生主筆,將組內成員感興趣的內容連綴成文,由擅長信息技術的學生主持利用攝錄編等技術,將音樂、畫面、文字合成到一起,由擅長演講的學生當眾介紹解說。這樣一來,師生在美的視聽感受中,集中了解家鄉建設的巨大成就,收獲的不只是愉悅,還有成功,留下長久的記憶。
這種學法和教法可以使學生占有大量信息,學會對信息進行系統的梳理,提高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促使學生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合,提升思維層次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方紅.有效融入信息技術,創建習作教學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1):54-55.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業工程;專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192-03
一、引言
工業工程是綜合運用各種專門知識和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為把生產要素(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等)組成更富有生產力的系統所從事的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活動,同時為科學管理提供決策依據[1]。可以看出,工業工程教學本質上包含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兩個重要部分。沒有工業工程理論指導的企業實踐容易缺乏創新動力,離開了企業實踐的工業工程理論教學則容易與企業實際脫節而變得空乏。
校企合作是促進理論教學和企業實踐融合的重要辦法。關于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廣泛關注,主要的培養模式有訂單式、“三明治”式、項目合作式、實訓基地式、三維式等。王漢成等[2]論述了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標準、數量和培養期限,高校按照簽訂的培養協議進行人才培養的“訂單式”校企合作模式;Tjosvold等[3]提出了“三明治”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把人才培養過程劃分為校內理論教學、企業專業實習、校內專業學習等三個階段“學習―實踐―再學習”的教育模式。馬艷秋[4]闡述了項目合作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以項目為載體,以校企雙贏為目的,在高校與企業的項目合作過程中進行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Wong等[5]論述了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既能滿足高校實踐教學要求,又能滿足企業生產需要的教學生產基地的“實訓基地”式校企合作模式。常繼峰和潘睿[6]提出了企業全過程、深層次、全方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三維式校企合作模式。
工業工程專業自出現之日開始就時刻伴隨著學科融合以及校企協同,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要求較高。因而,工業工程專業的校企合作除了運用各有所長的傳統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還需要結合專業特色,緊跟“制造2025”等經濟社會新發展新問題,推動相應校企合作與協同的研究,不斷深化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作為全國首批開設工業工程專業的單位,一直注重發展校企合作與協同,努力實現學生課堂學習與企業實踐的無縫連接,構建成航空宇航、IBM、百度、阿里巴巴、泉峰、纖科、佑佐等50余家制造或高科技企業的合作企業集群,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六方面四層次“6A-4S”校企合作與協同方法。
二、“6A-4S”校企協同方法
“6A-4S”校企協同方法是從教學內容設計、師資隊伍培養、教材與教學軟件建設、實踐實習環節建設、科研教學互動、成果交流與推廣等六個方面(6A)依次從選種、培育、發展、升華等四個層次(4S)開展學校與企業合作,推進工業工程教學改革的方法。“6A-4S”校企協同方法的框架如圖1。
(一)教學內容設計
選種:分析當前工業工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研究相應的教學環節的改進方向,理清所缺乏的技術資料和實驗器材,根據需要選擇生產制造型、研究型、應用軟件型等合適的企業進行合作。
培育:針對關鍵點,與企業一起討論和設計教學內容的改進方案,主講教師在日常的工業工程課程或實驗中進行實踐和培育。
發展:收集和整理培育階段教學實踐的反饋信息以及企業實際生產的相關建議,同時結合工業工程類專業的特點,更新教學觀念,因材施教,依托信息技術;探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產生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教學方案設計,逐步發展為成熟的教學新方案和新授課內容。
升華:隨著工業工程教學內容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步拓展課程教學涵蓋范圍和領域,構建既服務于本學校學生學習又服務于合作企業員工理論培訓的教學平臺。
(二)教學師資的培養
選種:在人才引進過程中,除了科研成果外,關注考察教師的專業契合度和企業實踐經歷;在教學過程中,選派年青教師到合作企業相關部門和項目組開展交流學習,與企業協調時間,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企業則選派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報考學校的工程碩士、MBA等培訓科目或學位學習。
培育:基于校企雙方擬定的培訓內容,學校老師和企業工程師互訪交流,逐步細化和落實培訓方案,逐步形成清晰明確的教師赴企業訪問和企業到學校授課的常態化安排。
發展:隨著校企之間教師與企業工程師之間交流學習的不斷深入,逐步積累經驗和知識,在學校和企業形成“傳幫帶”的專業人員培養傳統,不斷拓展校企合作培養的深度和廣度。
升華:基于前期合作積累,形成工業工程教學師資培養行之有效的模式,打造學校企業綜合技能人才的培訓平臺,打造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創新團隊,形成示范效應,促進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師資建設的全面發展。
(三)教材與教學軟件建設
選種:研究工業工程教學過程中不足或可以提升之處,分析現有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教材、實驗報告、教學軟件的局限,整理和提煉出關鍵點,選擇對口的合作企業協商,補充學校缺乏的實驗器材、軟件和技術資料。
培育:把教材、教學軟件改革與日常教學內容設計改革結合起來,教材和教學軟件修改的內容首先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試講或試用,并同企業工業工程師討論,收集反饋信息和建議,逐步完善教材、教學軟件。
發展:基于積累教學資料和反饋信息,結合問題導向型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等先進教學理念,發展構思-設計-實施-運行教學模式應用于面向實際問題的系統教學過程,融合“企業問題解剖”、“典型案例賞析”、“生活實踐感悟”等環節引導學生學習,立足于專業特點,充分挖掘和提煉革新點、企業實踐素材,融入國防特色案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打造特色化精品教材。
升華:逐步打造系列高水平教學資源,不斷建設出新的國家級特色教學資源(如,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教材、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級經濟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示范區等),建成系列高水平立體化(教材+課程+案例+視頻+習題+網站等)教材與教學資料平臺。
(四)工程實訓基地建設
工業工程專業有著極其強烈的“實踐需求”。實踐基地在專業課程培養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校企融合的關鍵抓手。
選種:對接教師的教學內容和科研課題,集成各類外部資源持續關注企業需求,通過對大量各類企業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案,有目的遴選創新項目作為實踐教學的“種子”。
培育:通過在企業現場和實驗室對“種子”的雙向培育,促使實驗項目持續優化以改善實驗室的平臺功能,從現實問題中優選有價值的實踐教學“種子”,按照強化實驗教學體系的“分層性”和“綜合性”特點,通過實驗項目的持續優化提升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
擴展:選擇勢態發展良好的企業,根據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功能擴展后建設實踐基地,同時構建“雙贏”的全生命周期基地運作管理制度,促使校企關系更加和諧。根據學校的行業特色和行業資源,積極開展面向復雜產品制造的實踐基地建設,建成知名企業實習和實踐基地集群。
升華:建立面向工業工程專業的“知識化、集成化和共享化”校企合作實踐平臺,更好地滿足了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引入知名企業的工業工程案例,實現對實踐教學的知識化、集成化和共享化,滿足了全方位、高要求的實踐需求。
(五)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
選種:提煉和選擇專業教學中有意義的問題擬定科研項目,根據研究所需要技術、實踐數據、軟件等選擇對口的合作企業,構建合作框架。
培育:以橫向項目、論文研究等形式逐步開展研究。建立企業專家講座、企業導師等方式合作培養本科生、研究生促進科研與教學、學校與企業的協同發展。
發展:基于合作研究的積累,校企合作申請自然科學基金、產學研等科研項目,既為企業創新提供活力,也檠校研究提供軟硬件支持,再以取得的科研成果促進工業工程專業教學。使教改有支撐,科研有資助,學生介入有條件,從而使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設置的改革落到實處。
升華:學校與制造型企業打造產學研基地,與科技型企業合作建設孵化器。全面提升合作研究的層次和廣度,構建學校教學科研和企業創新獲利的合作雙贏平臺。
(六)成果交流與推廣
選種:分析校企合作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亮點以及潛在的增長點,予以整理和提煉。
培育:對潛在的增長點進行評估和進一步培育,對取得的顯著成績、亮點進行宣傳和推廣,把教學研究成果向國際國內同行進行分享和展示。
拓展:挖掘和綜合校企合作的成果,逐步完成工業工程專業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相關理論表述,逐步擴大人才培養的示范效應,打造具有系統整體性、綜合創新性、全面操作性的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的工業工程教學示范平臺。
升華:學校與相關企業合作發起省級國家級工業工程大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打造全國全省專業學習交流平臺;參與組織或舉辦國家級、省級專業教執委會議,制訂專業教學規范,明晰專業發展方向。
三、結語
隨著“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提出,以提升生產效率為目標的工業工程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逐步凸顯,相應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也將發揮其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對現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企合作經驗,提出了校企合作“6A-4S”協同方法,并闡述了“6A-4S”協同方法在工業工程專業具體教學改革中的實施方法,以期為開辦工業工程專業的院校的專業發展與改革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蔡啟明張慶莊品.基礎工業工程(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王漢成,姜樂軍.論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對我國實施“卓越計劃”的啟示[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0,(8):14-16.
[3]Tjosvold D,Law K S,Sun H.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teams:The role of conflict type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approaches [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6,2(2):231-252..
[4]馬艷秋.校企共建創新平臺的運行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5]Wong A,Tjosvold D,Yu 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in China:self-interest,goal interdependence,and opportunism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4):782-791.
[6]常繼峰,潘睿.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可持續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11):142-144.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Reform Based on the “6A-4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Method
YU Xian-yu,XIE Nai-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1106,China)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年5月-20*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年9月-20*年1月,開發軟件
20*年2月-20*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年9月-20*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年、*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著,暨南大學出版社,*年)。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XX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XX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
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10年5月-2010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10年9月-2010年1月,開發軟件
2010年2月-2010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11年9月-2011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XX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XX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
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XX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XX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XX年(新加坡)、XX年(臺北)
9、《改善學習--XX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XX年
論文關鍵詞:勞倫斯小說 語言特色 順應論 語用分析
論文摘要本文從語用順應論的視角對英國著名小說家、詩人勞倫斯的著名小說《兒子與情人》中的若干片段做相關的語言分析。分析表明,勞倫斯小說中極具創造性的、鮮明的語言特色是作者借小說中的人物之口,對交際背景和情景進行順應的結果,有助于其文學主題的表達。
一 引言
語用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語言學的分支學科,它是研究特定的語境下語言的使用和理解的學問。語用學除了已有的幾個研究視角以外,如哲學語用學、新格賴斯語用學、認知語用學、交互語用學和社交語用學,最近又有人提出了新的理論,即Verschueren的順應論。(于國棟,2004;Verschueren,1999)該理論指出,語言的使用過程是一個語言使用者基于語言內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不同的意識水平上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其中包括語言形式和語言策略的選擇;人類之所以能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進行語言選擇,是因為我們的自然語言具有三個本質特征: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這三個特征是人類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它們使得人類能夠動態地使用語言。變異性指的是人類語言可供選擇的多種可能性,而且這些選項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商討性講的是人類做出的選擇不是機械的,也不是按照嚴格的形式和功能的關系做出的,而是所有的選擇都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指導下做出的。語言的變異性蘊涵著語言使用的不確定性,但是不確定性并不會影響我們交際的成功,因為人類的語言還具有順應性。順應性指的是使人類能夠從所有可能的選項中做出商討性的語言選擇,從而使交際接近或達到成功的語言特性。本文將對勞倫斯小說中若干對話語篇的語言特色加以探討和賞析。
二 勞倫斯小說的語言環境分析
D·H·勞倫斯是英國20世紀初的著名詩人,更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兒子與情人》是勞倫斯小說創作中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勞倫斯在這部小說中描寫了19世紀末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背景下,身處社會底層的礦工階層的悲劇人生,字里行間隱含著對礦工階層的同情,對兩性關系的探索,對扭曲人性的機械文明的抨擊。在勞倫斯所生活的時期,機械文明的觸角已遍布英國社會的各個角落,他的家鄉諾丁漢山區往昔美麗的自然環境被機械文明破壞殆盡,在機械文明的壓抑下,人性日漸萎縮扭曲,人們日漸失去生機活力以及與真正情感生活之間的聯系。
《兒子與情人》這部小說以勞倫斯的家鄉諾丁漢礦區為背景,以礦工莫瑞爾一家的生活以及莫瑞爾的兒子保羅的成長與病態的戀愛經歷為切入點,描述了機械文明對人的異化以及健全兩性關系的重要性。莫瑞爾太太出身于體面的家庭并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而她所嫁的丈夫莫瑞爾卻只是一個沒什么文化的普通礦工,他本來充滿活力,但在機械文明的壓抑下其人性日漸萎縮扭曲。兩性關系的不和諧使得莫瑞爾太太日漸心灰意冷,在長子威廉去世后她將自己所有的愛都放在了保羅身上。畸形的母愛抑制了保羅精神上的健康成長,缺乏信仰的保羅把其母親作為精神支柱,無法正常健康地戀愛,他對米利安與克拉拉的愛都是一種病態的愛。直到莫瑞爾太太病逝,在病態中掙扎的保羅才有了奔向新生活的可能。
小說中語言(或語碼)的選擇成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兒子與情人》中的故事發生在英國中部礦區,這里聚集的大批礦工大都以當地的非標準英語為其主要語言,小說中的父親莫瑞爾就是其中的一員。而有身份的上流社會則主要以標準英語作為其交際用語,間或在標準英語與非標準英語之間做轉換(這種語言現象叫做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文中的妻子莫瑞爾太太及其兒子保羅就是其代表。一個能在兩種語碼之間做轉換的人轉換語碼自然有其特定的交際目的,這既是語言選擇的結果,也是一種交際策略,還是表明語用者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方式,甚至是對說話人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
三 勞倫斯小說語言的語用分析
勞倫斯在呈現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景時,常采用的手法就是讓作品中的人物通過他們自己的言語、行為方式去揭示出言語背后隱含的社會問題,從而表達出作者本人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東西,說明作者自己想要說明、并想要讀者明白的問題。這種創作手法能夠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使得作品呈現的社會生活更逼真,更能打動讀者、感染讀者,從而起到良好的藝術效果。從語言研究的角度講,勞倫斯的這種創作手法實際上是遵循了“順應”的規律,即一個人的語言與他的整體狀況是一致的、相互適應的,比如其受教育程度、職業、階級地位等。這樣的寫法甚至比用“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寫法更加能使人物傳神。
在本部分中,我們將用以上部分所介紹的語用學的相關理論來討論勞倫斯小說的語言特色。在小說《兒子與情人》中,有一段礦工向莫瑞爾太太轉述她丈夫受傷了的消息的對話。在這段對話里,勞倫斯嫻熟地遵循了“順應”的規律,將社會生活呈現得惟妙惟肖,使讀者能通過人物的語言體會出許多語言背后的社會問題來。對話的第一段,是從第三人稱敘事角度來寫的,采用的英語也是規范的英語,但隨后卻出現了顯著不同的言語表達,發音、語法、句法都是嚴重不規范的一位礦工的英語語言。
首先,礦工的英語發音不標準,這種情況在這段文字中多次出現,像“mester”這個詞是“master”的錯誤發音,“ta’ein’’im ter th’’aspital”這個短語是“taking him to the hospital”的錯誤發音。在“an’e wor in a dead faint”這個句子中,“an’e wor”是“and he was”的錯誤發音。在“e wor gon’to be ta’en whoam”這個句子中,“e wor gon’”的正確發音應該是“he was going”,“ta’en whoam”應該是“taken home”。這樣的發音錯誤還有一些,不再一一列舉。不僅該礦工的發音不標準,而且他所說的話中也出現了不少語法與句法錯誤,像“They ta’ein’’im ter th’’aspital”這句,按當時的情況本該表達為“They have taken him to the hospital”,應該用現在完成時態,而不是進行時。像“I seed him at the bottom”這句中的“seed”本該說成“saw”。轉貼于 在“he shouted like anythink”句中,“anythink”應該為“anything”。勞倫斯在這段對話中讓貝斯吾德村的礦工使用了代表了他這個群體的語言,從而揭示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起到了采用規范英語描述所起不到的作用,一方面說明了礦工接受的教育有限,生活在污染嚴重的礦區,處于社會底層、做著繁重的體力活的他們很難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揭示出礦工這個團體是被社會所遺忘所忽視所隔離的一個團體,他們有著自己獨有的與規范英語相去甚遠的言語表達方式,這正是他們這個群體與社會相隔離的表現。當然對于這個群體來說,該礦工的語言是他們都很熟知、都在使用的正常英語,也許真正規范的英語在他們眼里反倒不正常了。從這個角度講,小說的作者在描寫人物對話的時候,順應性地也是必然性地選用了恰當的語體(語碼)。
當莫瑞爾太太聽到丈夫受傷的消息,在回復那位礦工小伙子的話時,她沒有采用“It would have been a wonder if he hadn’t”這樣的正式英語表達方法,而是說“It’s a wonder if he hadn’t,lad.”以及“I’ll be hanged if there is!”和“if I’m not sick-sick and surfeited”這種口語化的結構與表達法,這是種更接近礦工群體語言的表達方式。在這種特殊的場合,她抱怨著、擔憂著、順從著,很輕易地恢復了一個礦工妻子的角色,此時此刻,她的角色不再是那個有著體面的家庭背景、接受過良好教育、能講一口純正的英語、在心里一直有著優越感、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優于其做礦工的父親的那位心高氣傲的莫瑞爾太太了。這說明英語使用的多樣化不僅是由于說話者或作者的背景促成的,更是由于其所處的環境與當時的情勢促成的。參與會話的會話者之間的社會關系決定了語篇的基調,在這里,好心向莫瑞爾太太轉告消息的是其丈夫的一位工友,為了表示她和她的丈夫及其工友關系的一致性(solidarity),莫瑞爾太太就選擇了不太規范的英語語體進行語言趨同(convergence)。應該說,莫瑞爾太太自覺順應了當時的社會語境或交際環境,并在語言的各個層次上做出了恰當的選擇。
莫瑞爾太太的言語不僅具有順應的特點,也符合禮貌原則。在語用學中,禮貌原則指的是一種對別人表達尊敬,從而實現有效溝通的原則。在這種特殊的場合,莫瑞爾太太用接近貝斯吾德礦區礦工群體的言語與眼前的這位礦工小伙子進行表達與交流,更符合禮貌原則。此時此刻,她這樣的言行更能體現出其良好的教養,而如果在此時她講的是一口純正的英語的話,反而會拉遠與眼前這位礦工之間的距離,達不到完美的交流,并且違反了禮貌原則。
該對話片段也可以從會話含意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單單該礦工的“Your mester’s got hurt”這個句子,就能讓讀者領會到許多語言背后的言外之意。“Your mester”(你家先生)這種表達,說明了在貝斯吾德礦區村落,丈夫是一家之主,并且說明在這里生活著的群體是贊同、支持、認可這種觀念的。莫瑞爾太太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很有教養,與礦區村落里的其他家庭相比很有優越意識,而且,在她心里丈夫莫瑞爾先生也并非是一家之主,但她在與礦工的對話中,很顯然地接受了“你家先生”的這種說法,她在對話過程中沒有采用更接近敘事者的規范英語表達,而是采用了更接近礦工言語的表達方式。這顯然是不惜犧牲自己的語言習慣和地位象征而順應情勢的一個例證。
四 結語
勞倫斯通過自己在小說中的介入,以及各種具有明確目的性的手段、技巧、方法與策略,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一種積極的交流關系。勞倫斯在小說中的介入方式就是讓作品中的人物通過他們自己的言語、通過他們自己的行為方式去表達,通過讓作品中的人物運用自己群體特有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通過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勞倫斯呈現出一幕幕生動、形象、真實的生活場景。這些融入了語言學手法的、呈現社會生活的獨特方法構成了勞倫斯小說的語用特色,也是勞倫斯在小說語言創造性方面的重要表現。
本文從語用學的視角,運用語用學中的順應理論、禮貌原則和會話含意理論等對勞倫斯的著名小說《兒子與情人》中的片段做了相關分析,分析表明,勞倫斯作品的鮮明語言特色凸現了它對于表達其文學主題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D.H.Lawrence.Sons and Lover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2] 威廉·馮·洪堡特,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商務印書館發行部,1999年版。
[3] 韋恩·布斯,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4] Geoffrey N.Leech.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New York:Longman, 1969.
[5] Geoffrey 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angman Inc,1983.
[6] J.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7] H.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8] S.C.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找到350多家書店
大學期間,郁娟萍一直關注著民營獨立書店的生存狀況的相關報道。“2010年到2012年倒下了很多書店,我覺得很難過,薛原主編的《獨立書店,你好》這本書也讓我百感交集。”薛原對獨立書店下的定義是:“獨立書店首先在于它的獨立性,絕非國有資產,也非那些大集團公司控股的部門。其次,獨立書店的人文品性很重要,體現了書店經營者的精神理念和人文素養,這樣的書店,規模可能不大,但是其精神指向性非常明顯。”郁娟萍很認同這個定義,“我認為,獨立書店應該是民營性質的,所售書籍偏重于人文社科類的書店。店內暢銷書比較少,科普用書不賣。”
為了對中國獨立書店的概況有個了解,郁娟萍在豆瓣一點點搜集、整理各種相關信息,最終梳理出了一份《中國大陸特色書店匯總》。其中,很多人分享的信息是多年前的,她需要通過電話查詢,聯系豆瓣、微博網友查證這個書店是否還存在,它提供的地址是否確切。出發前,郁娟萍搜集到350多家書店的有效信息,她決定親自走進那些書店看看。由于經費有限,她最終選擇了20多個城市,“這些城市首先是能夠坐火車直接到達的,這樣旅行費用比較便宜;其次是我通過豆瓣、微博、QQ短信等方式一家家聯系店主,愿意給我提供過夜沙發的,我也會以在書店做1到7天義工的方式作為回報。”
最后一位沙發客
2012年國慶節期間,郁娟萍將旅行的第一站定在無錫的卡夫卡書吧,因為當她在微博和豆瓣上發出求“沙發”信息時,卡夫卡書吧是第一個給予熱情支持的。另外,她還了解到店主馬上要轉讓書吧,郁娟萍也想仔細了解一下個中緣由。
書吧主人阮夕清是頗有名氣的無錫作家。到卡夫卡書吧的那天,他正坐在門前的藤椅上喝著小酒,看見了郁娟萍就遠遠地招呼:“同學,這兒,這兒。”阮夕清把鑰匙交給郁娟萍后,兩人就坐在店門口的小桌上閑聊著。阮夕清告訴郁娟萍:“這個地方叫南長街清名橋,我小學、中學都在這個地方上的,老家在這里,為了繼續保持與清名橋的情感,我就在這開了這間書吧。”除了賣人文類的書籍,阮夕清還將這里打造成了文藝青年的驛站,定期或不定期會舉行讀書沙龍、民謠演出、畫展、朗誦會、電影賞析、作家、詩人、導演見面會等。卡夫卡書吧也因此成為無錫首家專以閱讀和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活動吧。
但書吧開起來后,阮夕清的心思似乎并不在賺錢上,他平時主要在店里的二樓看書、寫作,那些文藝交流活動不僅不收費,場地布置還時不時要貼點錢,茶水等東西也收得比附近酒吧里的便宜。說到這兒,阮夕清又指著前面的酒吧一條街說:“晚上你可以去逛逛,早些年,這附近都是民居,租金也很便宜。開發成酒吧一條街后,房租也水漲船高,長期下去就吃不消了。”
郁娟萍有些遺憾,沒想到自己是書吧的最后一位沙發客。阮夕清似乎看出了郁娟萍的心思,淡然笑著說:“雖然卡夫卡書吧關了,但我還會找個便宜的地方開個小書店。我這輩子離不開書,也希望更多有緣的人來看書。下一個書店,我可能會找個職業經理人來照看,這樣管理也能更加精細一點。”
一路走來,郁娟萍發現,一大批不同規模的民營獨立書店或倒閉或調整,有個最重要的原因跟卡夫卡書吧的原因是一樣的:幾年前簽訂的房租到期,租金面臨巨幅增加而致使書店無力負擔成本。“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數字出版和網絡書店的沖擊下,一些書店經營者變得急功近利,不愿在讀者身上維護、花心思。”2012年12月在上海福州路逛書店時,郁娟萍看到一家明天特價書店,讓她訝異的是書店門上、墻上、屋梁上貼滿 “6元一斤、15元一斤、20元一斤”的紅紙黃字招牌,甚至不少新書、英文原版書也論斤賣。
另外,不少獨立書店開始跟網絡書店通俗暢銷書、教輔書的風,也讓郁娟萍的心涼截了半茬。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內,郁娟萍走訪了學友書店和兩家二手書店,發現就如一般高校旁的教輔書店,充斥著成功學、考研、考公、四六級材料。在學生公寓負一樓的一家二手書店里,店員熱情地問郁娟萍要什么書,郁娟萍說文學類,店員便指給她看書架上的大學語文教材,以及武俠言情小說。“獨立書店如果和網絡書店比價格折扣、比圖書類型、比上貨快捷的話,一定是死路一條。”
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
當然,也有不少經營得比較成功,有著自己獨特氣息的書店。“那些生存得比較好的獨立書店,有它自己的精神和氣質,開店的人有辦書店的信仰,沒有半點刻意和營造。當達到這個境界時,這些書店就不再屬于店主,有人比你更關心它的死活。”
郁娟萍在走訪中發現,在上海有自己獨特氣息的書店是最多的。為她提供“沙發”住宿的小朱書店店主朱鳳濤曾是上海舊書店員工,自己讀書不多,但對書卻抱著近乎虔誠的忠誠。他舍不得好書被當作廢品賣掉打成紙漿,于是把它們一捆捆收來整理好,隨著書越來越多,他又花了不少心思在主廳外做出有5個大小不一的隔間,分門別類地存放如外語、建筑設計、美術書法、科技等不同的舊書,大部分是很難尋到的版本。
郁娟萍一間一間地看書店的陳設,發現其中一個隔間的門是鎖著的。“這間屋子之所以不對外開放,是因為有些書還未來得及標價,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朱叔叔在此屋設了關于老上海和《紅樓夢》的兩個書架專柜,凡他所收書中有涉及到這兩塊的,便放在此架上,只借閱而不對外出售,除非有重本。”問其原因,也非為了收藏,只是想建一個資料庫,為對此感興趣的研究者提供文獻資料。郁娟萍著實贊賞店主的這份心思。
郁娟萍來的那天是正好是周六,一進店第一感覺是店里幾乎人滿為患。有一位戴著深度眼鏡,穿著淺黃色西服的大叔引起了她的注意。他放著身旁的小板凳不坐,反而兩腿一盤坐地上,在喜歡的那類書架前,呼啦把一格書全搬了出來。身邊已經堆了一大摞了,他仍在埋頭找書,有時頭都鉆到書架里頭去了。郁娟萍忍不住地蹲下身子問:“您買這么多書,回去會看嗎?”這位大叔轉過頭來,語氣斬釘截鐵:“當然會看,人不看書,腦袋會生銹的。”不多一會兒,大叔似乎又想起幾本想淘的書,便抬頭問店里一位五六十歲的阿姨,沒想到阿姨立刻說出了它們的具置,速度比電腦快多了。郁娟萍佩服地說:“阿姨,你真厲害,記性真好。”阿姨很謙虛地說這沒什么,她每天都在整理書,哪本書放哪了,有多少存書自然是清楚的。店主朱鳳濤在旁邊說:“我覺得很欣慰,我的書店能一直開著。我的使命就是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
小朱書店雖小,卻已經開了好多年了。在社區的扶持下,還免掉了租金,也因此店主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公益活動來回饋社會,“我們會在重陽節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平時會捐些書給貧困山區的孩子,也計劃將部分舊書以換書的形式捐助到監獄,在豐富監獄讀物的同時,解決監獄圖書庫存問題。”這些公益的活動為小朱書店進一步贏得了社區的口碑,有些單位要配書,也樂意去找小朱書店幫忙。
在小朱書店安頓下來后,郁娟萍又抽出四五天時間去搜尋其他的書店。上海巨鹿路828號的渡口書店,店主高路學建筑設計出身。“高路覺得看書應該是一個人生活里特別自然的事。她喜歡傳統零售業的那種人情味,也試圖借助讀書會的交流,在人與人、書與書店間建立一種更加長久溫情的關系。”渡口是一家很有原則的書店,堅持精心選書,原價賣書,保證利潤率,同時還附帶賣自制的藝術筆記本,即使貴點,也還是很受藝術青年的歡迎。
天津工業大學為教育部批準可參照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招生辦法執行的普通高校。
天津工業大學是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天津市重點建設的以工為主,工理結合,工、理、文、管、經、法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下設14個學院,目前共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等全日制在校生兩萬七千余人。學校現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專業碩士及15個工程碩士授予領域,49個本科專業,具有重點學科和省部級重點學科,還有天津市的“重中之重”學科、重點發展學科和重點建設學科,有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工程技術中心和天津市技術推廣中心,還設有博士后流動站。2003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09年度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二、藝術類專業及專業方向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類專業從1984年開辦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辦學歷史,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培養了大批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高級人才。現設有藝術設計(下設四個專業方向)、廣告學、工業設計、動畫、表演(下設兩個專業方向)和廣播電視編導(下設三個專業方向)六個本科專業,設計藝術學、藝術專業碩士、工業設計工程三個碩士點。
(一)藝術設計專業
本專業下設四個專業方向:服裝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入校后分專業方向(根據考生入校后的志愿選擇,按文化課考試成績排序)。
1.服裝藝術設計方向 培養從事服裝設計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開設的專業課程有:中西服飾史論、服裝設計原理、服裝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材料學、服裝畫技法、成衣制作工藝、立體裁剪等。
2.視覺傳達設計方向 培養從事產品包裝設計、書裝設計與廣告藝術設計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開設的專業課程有:圖形創意、包裝設計、標志設計、招貼設計、CIS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展示設計、廣告攝影等。
3.環境藝術設計方向 培養從事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開設的專業課程有:中外建筑史、建筑制圖與識圖、設計表現技法、環藝模型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陳設設計、景觀設計、園林設計、公共設施設計等。
4.公共藝術設計方向 培養從事公共設施設計、公共環境裝飾設計、飾品設計的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方向開設的專業課程有:公共藝術設計、裝飾雕塑、纖維藝術、漆藝、鍛銅、陶藝、裝置藝術研究等。
(二)廣告學專業
廣告學專業 培養具備廣告學理論與設計技能,從事廣告策劃、廣告創意和設計制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有:藝術概論、藝術設計史、傳播學、平面造型基礎、色彩學、計算機技術基礎、廣告策劃、廣告學、廣告心理學、廣告攝影、廣告創意、廣告設計。
(三)工業設計專業
工業設計專業 培養具備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并具有設計創新及實際應用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有:設計素描、色彩基礎、透視學、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設計表達、產品形態學、模型制作、造型材料與工藝、產品造型設計、圖形創意設計、招貼設計、字體設計、CI設計、印刷設計、網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展示設計、人機工程學、價值工程學、設計心理學、設計方法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三維設計等。
(四)動畫專業
動畫專業 培養三維動畫、二維動畫、定格動畫創意與制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在天津市大學軟件學院(坐落在天津工業大學新校區內)辦學,采用與國內外知名動漫企業合作辦學,并在大學軟件學院或企業實習、實踐的全新模式。這種模式將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實現了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本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有:動畫制片、動畫編劇、動畫分鏡與故事板、動畫聲音、動畫角色設計、動畫場景設計、表演基礎、定格動畫、原畫、動畫技法、視聽語言、三維動畫建模、三維動畫特效、游戲設計、動畫后期數字合成、動畫后期非線性編輯。
(五)表演專業
1.服裝表演與營銷方向 培養服裝表演、編導與策劃、市場營銷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開設的專業課程有:服飾美學、服裝流行趨勢預測、妝飾及形象設計、形體訓練、舞蹈基礎、服裝表演、服裝表演組織與策劃、服裝賣場設計、服裝零售學、服裝對外貿易實務、商務公關實務等。
2.服裝表演與策劃方向 培養服飾及時尚產品展示、組織與策劃、影視廣告表演等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開設的專業課程有:服飾美學、基礎色彩、服裝表演、妝飾及形象設計、鏡前造型、人物造型設計、形體訓練、舞蹈基礎、廣告策劃與創意、服裝表演組織與策劃、時裝廣告攝影等。
(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本專業下設三個專業方向:新媒體創意、數字媒體(國際傳播)、文藝編導方向。
1.新媒體創意方向 本專業方向著眼于媒體發展的產業前沿,為電視傳媒機構、文化創意產業培養并輸送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電視節目編導人才和文化創意產業工作人員。根據學校和學院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本專業學生入學一年后,將選拔優秀學生,組成“優秀傳媒人才培養實驗班”,單獨安排教師授課,與國內知名傳媒技術公司合作,實行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從事對數字媒體資產進行專業化的儲存、管理、挖掘和再利用的媒體資產管理人才。
本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有:傳播學、電視藝術概論、戲劇藝術概論、中國戲曲、影視作品分析、視聽語言、電視節目制作、色彩學、攝影技術、照明技術、電視節目策劃、紀錄片創作、廣播電視節目主持等。
2.數字媒體(國際傳播)方向本專業方向培養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較高人文、藝術素質,具有較強創意能力,系統掌握數字媒體藝術理論和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能在數字影視制作領域中,將創意與數字媒體技術良好地結合起來進行數字影視特效創作、數字影視節目制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方向與國外高校高水平廣播電視傳媒專業合作,學生入學后在天津工業大學修讀課程中引進韓國優質數字媒體專業核心課程,并增加韓國語課程。在國內修讀兩年后,可申請免試參加國際交流項目,赴韓國青云大學修讀兩年,學業期滿,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通過答辯后可獲得兩校分別頒發的畢業證、學位證,同時可免試申請在韓國攻讀碩士學位。
本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有:韓國語聽說、韓國語讀寫電視紀錄片制作實務、電子新聞采集(ENG)制作實務、數字化后期制作實務、廣播電視節目編排、電視(演播室)節目制作實務、編輯系統基礎與應用、電視導演基礎、影視化妝與服裝、AVID影視后期制作實務、電視劇制作實務、信息社會和新媒體基礎、廣播產業前沿、數字媒體管理、網絡傳播等。
3.文藝編導方向 本專業方向面向電視臺、電臺、文化傳媒及其它影視制作機構,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文化修養和音樂鑒賞能力,具備有聲藝術形式的音樂策劃、創作、編輯、配樂、合成、剪輯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夠從事影視藝術類節目、綜合類文藝演出的音樂策劃和設計等方面專業人才。
本專業方向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廣播電視概論、廣播電視技術基礎、影視作品分析、廣播電視文藝、影視配樂、文藝節目策劃與主持、電視音樂節目創作、藝術概論、經典歌劇鑒賞、交響樂賞析、戲劇鑒賞、音樂美學等。
三、招生計劃
藝術類招生計劃995名(文理兼收)。
動畫專業以各省公布的招生計劃為準,其它專業面向全國招生,不作分省計劃。
專 業
專業方向
學制
層次
招生人數
所屬學院
藝術設計
服裝藝術設計方向
四年
本科
450名
藝術與服裝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方向
四年
本科
環境藝術設計方向
四年
本科
公共藝術設計方向
四年
本科
廣告學
四年
本科
100名
動畫
四年
本科
150名
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
工業設計
四年
本科
40名
機械電子學院
表演
服裝表演與營銷方向
四年
本科
50(男10、女40)
藝術與服裝學院
服裝表演與策劃方向
四年
本科
25(只招女生)
廣播電視編導
新媒體創意方向
四年
本科
120名
人文與法學院
數字媒體(國際傳播)方向
四年
本科
30名
文藝編導方向
四年
本科
30名
注:報考動畫專業的考生,省專業統考合格即可報考,不需參加我校組織的專業考試。
四、美術類專業報考須知
(一)報考條件
1.符合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報名條件及專業體檢要求。
2.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和設計能力。
3.無色盲、色弱,身體健康。
(二)專業考試地點及時間
考生所在省市有我校考點的,只允許在該省市我校設置的考點考試,不允許到其他考點考試;考生只允許參加一次美術類專業考試,如參加兩次或兩次以上,則以分數最低的一次作為專業考試成績。
(三)報名方法
1.報名時間及方式:一律在各考點報名時間內現場報名。
2.報名手續:
(1)考生攜帶身份證和考生所在省級招辦統一編制的考生號。
(2) 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兩張。(請自行貼在準考證及準考證存根指定位置處)
(3)用黑色水筆詳細填涂機讀報名表及準考證。
(4)報名考試費:150元。
(四)專業考試
1.考試科目四門:素描、速寫、色彩和綜合測試,滿分為260分,其中素描占100分,速寫占60分,色彩占100分,均為默寫;綜合測試為筆試簡答題,只做參考,不計入總分。
報考我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考生,需在測試時填報專業方向,作為入校后分專業方向的依據之一。
2.考試時,考生務必持身份證和準考證入場,并自備畫具。
3.四月十五日前,所有參加專業考試的考生可上網直接查詢成績,網址為:zsb.tjpu.edu.cn。專業合格的考生將收到專業合格通知單(請保存,備查)。
4.專業合格通知單的發放原則一般是按1:4(招生計劃:專業合格人數)的比例發放。
(五)錄取原則
1.藝術設計、廣告學、工業設計專業錄取原則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藝術類招生文件有關錄取規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錄取。
(1)各省、市、自治區組織的美術類統考本科同批次成績合格;
(2)參加我校組織的專業課考試,成績合格;
(3)文化課成績達到我校規定分數線;
(4)英語成績達到我校規定分數線;
(5)不分文理以文化課成績(高考實考分)排名錄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語種考生慎重填報。
2.動畫專業錄取原則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藝術類招生文件有關錄取規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錄取。
(1)各省、市、自治區組織的美術類統考本科同批次成績合格;
(2)文化課成績達到各省規定分數線;
(3)英語成績達到我校規定分數線;
(4)不分文理以綜合分=文化課成績(高考實考分)+專業課成績,排名錄取;
(5)動畫專業只錄取有專業志愿的考生。
注:1.藝術類平行志愿投檔的省市按照各省規定執行。
2.我校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語種考生慎重填報。
(六)入學、復查
藝術設計、廣告學、工業設計專業新生入學一個月內,我校對新生進行專業課復試,如發現復試不合格或弄虛作假者,將取消其入學資格。
五、表演類考生報考須知
(一)服裝表演與營銷方向考生報考須知
1.報考條件
(1)符合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報名條件及專業體檢要求。
(2)年齡不超過二十二周歲(1990年9月1日后出生)的未婚青年。
(3)女性身高在1.74米(含)以上,男性身高在1.82米以上,符合服裝模特基本條件。
2.專業考試地點及時間
類型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考 點
地 址
初試
2月11日
2月12日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市西青區賓水西道399號
藝術與服裝學院樓
復試
2月13日
3.報名方法
(1)報名方式:一律在考點報名時間內接受考生本人面報。面報時將進行形體測量及照相,請考生自備泳裝。報名地點:天津工業大學招生辦公室(行政中心123室)。
(2)報名手續:
a考生攜帶身份證和考生所在省級招辦統一編制的考生號。
b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兩張。(請自行貼在準考證及準考證存根指定位置處)
c用黑色水筆詳細填涂機讀報名表及準考證。
d 報名考試費:初試150元,復試150元。
e 參加復試考生繳納報名費時,將復試自選舞蹈或健美操音樂(MP3格式)復制到指定計算機。
4.考試內容
初試(1)形體測試:測定身高、體重、三圍尺寸(請自備泳裝)。
(2)形體展示(指定音樂走臺,請自備泳裝)。
復試(1)模特技巧(步態、轉身、造型、樂感等)。
(2)自選舞蹈或健美操(自備音樂及道具,時間不超過三分鐘)。
(3)口試(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測試)。
5.錄取原則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藝術類招生文件有關錄取規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錄取。
(1)有服裝表演統考的省市,統考必須合格;
(2)參加我校組織的專業課考試,成績合格;
(3)文化課成績達到我校規定分數線;
(4)分男、女,按照全國專業名次從高到低錄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語種考生慎重填報。
(二)服裝表演與策劃方向考生報考須知
1.報考條件
(1)符合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報名條件及專業體檢要求。
(2)年齡不超過二十二周歲(1990年9月1日后出生)的未婚女青年。
(3)身高在1.65米~1.74米 (含) 之間,符合該專業基本條件。
2.專業考試地點及時間
類型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考 點
地 址
初試
2月8日
2月9日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市西青區賓水西道399號
藝術與服裝學院樓
復試
2月10日
3.報名方法
(1)報名方式:一律在考點報名時間內接受考生本人面報。面報時將進行形體測量及照相,請考生自備泳裝。報名地點:天津工業大學招生辦公室(行政中心123室)。
(2)報名手續:
a考生攜帶身份證和考生所在省級招辦統一編制的考生號。
b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兩張。(請自行貼在準考證及準考證存根指定位置處)
c用黑色水筆詳細填涂機讀報名表及準考證。
d 報名考試費:初試150元,復試150元。
e 參加復試考生繳納報名費時,將復試自選舞蹈或健美操音樂(MP3格式)復制到指定計算機。
4.考試內容
初試(1)形體:測量身高、體重、三圍尺寸、肢體比例等,泳裝展示(請自備泳裝)。
(2)口試(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測試)。
復試(1)形體與形象(指定音樂走臺,請自備泳裝)。
(2)韻律與協調(自選舞蹈或健美操,自備音樂和道具,時間不超過三分鐘)。
(3)靈感與創作(按抽簽命題中指定道具和主題要求,做出6組不同造型)。
5.錄取原則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藝術類招生文件有關錄取規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錄取。
(1)有服裝表演統考的省市,統考必須合格;
(2)參加我校組織的專業課考試,成績合格;
(3)文化課成績達到我校規定分數線;
(4)按照全國專業名次從高到低錄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語種考生慎重填報。
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報考須知
(一)報考條件
符合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報名條件及專業體檢要求。
(二)新媒體創意方向、數字媒體(國際傳播)方向專業考試地點及時間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考 點
地 址
1月9、10日
1月11日
中原工學院
鄭州市中原中路41號
2月10、11日
2月13日
濰坊市招生辦
山東濰坊奎文區虞河路418號
2月11、12日
2月13日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北校區)
石家莊高新區湘江道39號
2月23、24日
2月25日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市西青區賓水西道399號
注:山東、河北、河南考生必須在當地考點報考。
(三)文藝編導方向考試時間及地點
類型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考 點
地 址
初試
2月17日
2月18日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市西青區賓水西道399號
復試
2月19日
報名地點:天津工業大學招生辦公室(行政中心123室)。
(四)報名方法
1.報名時間及方式:一律在各考點報名時間內現場報名。
2.報名手續:
(1)考生攜帶身份證和考生所在省級招辦統一編制考生號。
(2)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兩張。(請貼在準考證及準考證存根指定位置)
(3)用黑色水筆詳細填涂機讀報名表及準考證。
(4)報名考試費:150元(文藝編導方向初試、復試報名費均為150元)。
(五)考試內容
1.新媒體創意方向
(考試時間180分鐘,總分200分,均為筆試,考生須自帶2B鉛筆)
(1)文學基本知識 (占總分20%);
(2)廣播電視藝術常識(占總分20%);
(3)命題編講故事 (占總分30%);
(4)電視節目與電視文化現象評論(提供相關文字材料,書面評論,占總分30%)。
2.數字媒體(國際傳播)方向
(考試時間180分鐘,總分200分,均為筆試,考生須自帶2B鉛筆)
考試內容與新媒體創意方向相同。
3.文藝編導方向
初試:(總分100分)
文藝編導方向須具有一定音樂或器樂基礎,考生可在管樂、民樂、聲樂、舞蹈、鍵盤等項目中任選一項或多項參加初試,除鋼琴、打擊樂外需自帶樂器,考生須準備兩首應試曲目。
(1)考生進行6分鐘以內的自備作品表演。
(2)器樂需進行視奏、聲樂需進行視唱,舞蹈需進行即興表演和基本功測試。
(3)聲樂、舞蹈考試均為無現場伴奏表演(考生可自帶U盤或光盤 )。
復試:(考試時間120分鐘,總分100分,筆試)
(1)命題編講故事(占總分50%)
(2)電視文藝現象評論(占總分50%)
(六)其他
1.參考書目:畢磊箐,《藝術知識與文學常識(第2版)》,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電視節目與電視文化現象評論,重在考察考生對某一類型的電視節目與電視文化現象的認知、分析、解讀能力。
3.文藝編導方向初試、復試均在天津工業大學校內進行,不設省外考點。
4.新媒體創意方向與數字媒體方向筆試內容相同,高考錄取時分專業方向錄取。
(七)錄取原則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藝術類招生文件有關錄取規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錄取。
1.有廣播電視編導統考的省市,統考必須合格;
2.參加我校組織的專業課考試,成績合格;
3.文化課成績達到我校規定分數線;
4.語文成績達到我校規定分數線;
5.不分文理以文化課成績(高考實考分)排名錄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語種考生慎重填報。
七、學費
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8000元/年·生,動畫專業為11500元/年·生,表演專業學費為10000元/年·生。其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新生要求自備(或到校后購買)筆記本電腦一部,高清DV攝像機或有攝像功能的單反照相機一部,共預計價值12000元左右。(學費以當年天津市物價部門批準的標準執行)
八、聯系方式
天津工業大學校址:天津市西青區賓水西道399號
郵編:300387 電話:022-83955227
網址:zsb.tjpu.edu.cn
太原師范學院系國家教育部批準,以本科師范教育和碩士研究生教育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師范院校。
學校位于山西省會太原,學院占地面積1083243.9平方米,(其中舊校區210800.9平方米,新校區占地面積872443平方米)。學校擁有先進的語音室、電教室、計算機室、實驗室和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紙質藏書125.881萬冊,電子圖書6059.93GB。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833人,其中正高級95人,副高級27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有544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0614人,碩士170人,專業門類齊全:設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門類55個師范和非師范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涵蓋了基礎教育的所有課程。
太原師范學院熱忱歡迎廣大莘莘學子來這里深造成才!
音樂系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建立于1986年。本科專業有音樂表演、音樂學(理論)、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電子/電子計算機音樂專業。現有專業教師6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1人,講師24人,助教2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有28人,在校生792人。設有聲樂、鋼琴、器樂、作曲、音樂學、藝術實踐等六個教研室和琴房與樂器管理中心。2015年首批藝術碩士生正式入學。
1、音樂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音樂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掌握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理論和技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質、較強創新能力和業務競爭實力的創新型音樂工作者,具有創新精神與一定研究能力。
主要課程:民族音樂學概論、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藝術概論、田野采風技能、音樂學論文寫作、視唱練耳、基礎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基礎、配器法、歌曲寫作與改編、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樂表演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包括聲樂演唱、鍵盤、民族樂器、管弦樂器演奏以及指揮等專業。培養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統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夠在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中小學從事音樂表演、教學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聲樂演唱、鍵盤演奏、民族樂器演奏、管弦樂器演奏、合唱與指揮、鋼琴即興伴奏、基訓與身韻、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基礎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基礎、配器法、歌曲寫作與改編、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山西民歌賞析、藝術概論、朗誦與正音、意大利語音拼讀。
3、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電子/ 電子計算機音樂方向基本理論、實踐和創作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在中等和高等學校進行多媒體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師、教學研究及創作人員以及從事其他藝術傳媒、新聞媒體、影視等多媒體編輯制作的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較強創新能力和業務競爭實力的創新型音樂工作者。
主要課程:作曲與電腦音樂制作、視唱練耳、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配器、合唱與指揮、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美學基礎、藝術概論、音樂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
舞蹈系
1、舞蹈編導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中國舞、現代舞、民間舞等舞蹈編導以及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舞蹈編導、舞蹈基本功訓練、現代舞訓練、民間舞素材訓練、舞蹈劇目分析、舞蹈創作實習、中外舞蹈史、舞蹈藝術概論等。
2、舞蹈表演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舞蹈表演及評論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舞蹈基本功訓練、民間舞素材訓練、現代舞訓練、舞蹈表演原理與技能技巧、舞蹈劇目表演、中外舞蹈史、舞蹈藝術概論等。
美術系
美術系設有美術學、繪畫、動畫三個本科專業,有中國畫、油畫、版畫、動畫、中國書法與繪畫五個專業碩士研究生方向,自1986年美術系籌建、招生,至今已培養二十余屆畢業生。2011年,獲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2013年,獲山西省的省級特色專業。2014年增列為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美術系教學設施完善,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建有多媒體教室、機房、工作室、圖書資料室及美術展廳。美術系現有教職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1人,碩士15人。學生報考研究生的升學率已達到近20%。
1、美術學專業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構成、裝飾畫、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美術鑒賞與批評、美學、設計與制作、文化藝術名著導讀、多媒體教學設計與制作、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陶藝、水彩畫、水粉畫、多媒體藝術、大學語文、大學英語、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美術教學論等。
2、動畫專業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設計基礎、人體速寫、動畫基礎、動畫概論、人物造型、視聽語言、動作設計、攝影基礎、Photoshop、Flash制作、劇作、Maya、表演、動畫前期、動畫后期、動畫創作、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
3、繪畫專業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藝術概論、美學、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油畫材料與技法、油畫創作、中國畫基礎、山水畫技法解析、山水畫創作、工筆人物畫技法、工筆人物畫創作、版畫技法、版畫創作、PS基礎、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
設計系
設計系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富有經驗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人員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碩士21人;學科帶頭人1人,學術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開設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四個本科專業。新建成設計系教學大樓近六千平方米,配備有圖書資料室、計算機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及獨立專業教室等。
1、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平面設計和數字媒體兩個方向,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熟悉本專業的生產工藝和材料應用,了解本學科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能夠駕馭信息生活,塑造未來生活方式,具備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研究與工作的技能,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設計學概論、插圖藝術、桌面出版與印刷、界面視覺設計、VI設計、書籍整體設計、數字動畫設計、交互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數字媒體概論等。
2、環境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個方向,培養在藝術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研究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強調課程設置的知識、技能、素質的統一性、應用性、實踐性。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環境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具備良好的空間造型與設計能力,擁有良好的環境設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室內外環境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設計、建筑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相關的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的應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立體構成、空間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設計人體工程學、效果圖表現技法、建筑與室內設計制圖、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陳設藝術)、室內設計(商業空間)、景觀設計(住宅小區)、景觀設計(公園街道)、景觀施工設計、展示設計、效果圖表現技法、裝飾構造材料與施工、計算機輔助設計等。
3、產品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家居用品和展示設計兩個方向,培養具有扎實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具備優秀的產品造型與設計能力以及一定的產品策劃、包裝、宣傳能力,擁有良好的產品設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居家產品設計、展覽與展示設計、創意產品設計以及相關的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工作的應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人機工程學、產品設計效果圖技法、模型制作工藝、材料與加工工藝、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用戶研究與市場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現代家具設計、傳統家具創新設計、燈具設計、包裝設計、設計心理學等。
4、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分為成衣設計和服裝制版兩個方向,培養能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策劃和時裝研究方向,具有較強的設計創造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市場設計意識和市場競爭能力,掌握服裝企業、服裝市場的基本運作知識,以及把握時尚潮流并流行預測,同時能把傳統美學精神和民俗中的設計元素融進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裝藝術設計領域與應用研究型領域及藝術設計機構從事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服裝設計基礎、服裝手繪效果圖、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設計元素整合、立體裁剪、中國服裝史、西洋服裝史、時尚網站設計、女裝結構與紙樣、服裝材料學、服裝設計與櫥窗展示、服裝商品企劃等。
影視藝術系
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是山西省內高校首家獨立建制的影視教育陣地,下設影視文學、播音主持兩個本科專業;影視理論與批評碩士方向,承擔著600多名學生的本科教學、研究生教學工作。影視藝術系擁有一支理論基礎過硬、專業素養精深、課堂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師資隊伍,共有教職工23名,其中副教授3人,講師5人,博士3人,兼職碩導2人,省級學術帶頭人1名。
1、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戲劇影視文學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通過四年的本科專業教育,使學生熟知并掌握戲劇、廣播、電影、電視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劇本創作、影視評論、攝影攝像、影視前后期制作等基本應用能力,能夠勝任廣播電臺、電視臺、影視公司、戲劇院團等制作機構的生產實踐需要,同時能夠從事大眾傳媒、教學科研、文化藝術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的策劃、宣傳、教學等綜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課程:中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視聽語言、電影美學、中國電視史、影視批評、電影作品讀解、影視劇本創作、影視攝影與攝像、電視節目策劃、影視批評寫作、電視編輯、傳播學等。
太原師范學院2016年藝術類各專業招生計劃表(具體分省計劃以各省招辦公布計劃為準)
科類
專業名稱
層次
學制
學費(元/年)
計劃數
招生范圍
測試科目
備注
藝術類(文理兼招)
美術學
本科
四年
7800
640
江西、江蘇、河南、甘肅、黑龍江、廣西、遼寧、內蒙古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統考成績的省份以當地招辦公布的計劃為準
動畫
本科
四年
7800
繪畫
本科
四年
7800
環境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產品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四年
7800
音樂學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河南、甘肅、湖南、江西
歌曲或樂曲一首
音樂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編導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河南、甘肅、湖南、江西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樂即興(3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戲劇影視文學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東、河南、湖南、甘肅
筆試80%、面試(即興評述)20%
2016年藝術類分省專業測試時間表省份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考試類別
考試報名地點
山東
1月18日-2月16日(網報)
2月20日
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
濟南市招辦統一的考試地點(濟南)
江蘇
1月31日-2月4日(網報)
2月15日
美術
南京曉莊學院
河南
2月16-17日
2月18日
音樂、舞蹈、美術、戲劇影視文學
河南鄭州市24中
黑龍江
1月18-19日(網報)
1月23日
美術
哈爾濱華德學院
江西
1月8日-1月16日(網報)
1月20日
美術、音樂、舞蹈
南昌大學
湖南
1月28-29日
1月30日
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甘肅
1月19-20日
1月22日
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
蘭州城市學院
遼寧
2月25-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