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9 05:1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種植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從品種的引進、選擇,土地的整理、播種和田間管理等幾方面介紹了牧區沙土地馬鈴薯栽培技術,為當地馬鈴薯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依據。
1優良品種的選擇
1.1氣候要相似
從地理位置相距較遠的地區引種,主要看兩地的氣候條件是否接近。一是指在同一季節兩地氣候是否相似;二是指在不同季節兩地的氣候條件相似。只有引種地的氣候與原產地的氣候相似,進行品種引進就容易獲得成功。
1.2要滿足光和溫度的要求
馬鈴薯是喜光,并對光敏感的作物。把它由長日照地區引種到短日照地區,它往往不開花,但對地下塊莖的生長影響不是太大,而短日照品種引種到長日照地區后,有時則會造成不結薯。溫度對馬鈴薯生長關系極大,特別是在結薯期,如果土溫超過了25℃,塊莖就會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引種時必須注意品種的生育期長短。
1.3要掌握由高到低的原則
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高緯度向低緯度引種,容易成功。其原因是在高海拔、高緯度種植的馬鈴薯病毒感染輕,退化輕,引到低海拔、低緯度地方種植一般表現較好,成功率高。
1.4要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順序進行
同一氣候類型區域內,從距離較近的地域引種容易成功。若從氣候類型不同且距離較遠的地區引種必須經過試驗和示范過程,以防止盲目引種給生產造成損失。同時引種應在種子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
1.5適合阿克塞縣種植的馬鈴薯品種
1.5.1隴薯一號。中早熟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株高80~90cm。莖綠色,長勢強,葉濃綠色,花白色。塊莖扁圓或橢圓,皮肉淡黃,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耐貯藏。生育期85d左右。薯塊含淀粉14.70%~16%,還原糖0.02%。輕感晚疫病,感環腐病和黑脛病,退化慢。每667m2產量為1500~2000kg。
1.5.2渭薯1號。晚熟淀粉加工和菜用兼用型品種,由甘肅省渭源會川農場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中等。莖綠色,葉小,淺綠色,長勢強,花白色。塊莖長形,白皮白肉,中等大小,芽眼深,表皮光滑。含淀粉16%左右。結薯較集中。中抗晚疫病和黑脛病,感環腐病,退化慢。一般每667m2產量為2000kg左右。
栽培要點:適宜于一年一熟地區肥力較好的地塊栽培。栽培密度為每667m24000株左右。
1.5.3隴薯3號。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莖綠色,粗壯,葉深綠色,花白色。塊莖為扁圓形或橢圓形,皮稍粗,塊莖大而整齊,黃皮黃肉,芽眼淺,呈淡紫紅色,頂芽眼下凹,結薯集中。單株結薯5~7塊,大中薯串為90%~97%,塊莖休眠期較長,耐貯藏。含淀粉21.20%,還原糖0.12%。植株抗晚疫病,每667m2產量3000kg左右。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4000~4500株。旱薄地以每667m2種植3000株左右為宜。
1.5.4烏盟684。屬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烏蘭察布盟農科所育成。
栽培要點:株型開展,分枝多,株高47cm。莖綠色,葉深綠色,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橢圓形,頂部圓形,紅皮白肉,表皮粗糙,塊莖大小中等,整齊,芽眼多,深度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不耐貯藏。生育期90~100d。塊莖含淀粉18.30%,還原糖0.22%??雇硪卟。赘协h腐病和黑脛病。每667m2產量一般為1000~1500kg。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3500~4000株,水地、旱地均可種植,以肥沃沙壤土為宜?,F蕾前期應多培土。
1.5.5隴薯2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莖粗壯,株高60~70cm。葉色濃綠,花淡紫紅色。塊莖扁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塊莖大而整齊,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較耐貯藏。含淀粉18.60%,還原糖0.65%,植株抗晚疫病,輕感環腐病和青枯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量為2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4000~4500株。適合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1.5.6高原4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莖葉綠色,生長勢強,花白色,能天然結實。塊莖圓形,黃皮黃肉,表皮粗糙,塊莖大而整齊,芽眼深中等。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較短,耐貯藏。生育期為120d左右。含淀粉17%~19%,還原糖0.49%。中高抗晚疫病,輕感環腐病,輕抗雹災。一般產量每667m22000kg。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栽培3500株左右。其植株粗壯高大,根系發達,適宜于等行距種植。適宜在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1.5.7下寨65號。屬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農科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多,株高90cm左右。莖綠色,葉色淺綠,生長勢強,花淺紫色。塊莖長橢圓形,大面整齊,表皮較光滑,皮肉淺黃,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含淀粉15%~18%,還原糖0.23%。植株較抗晚疫病,輕感黑脛病,退化較輕。水澆地一般每667m2產薯量為2000~2500kg,旱地每667m2產薯量為l500kg左右。
栽培要點:一般水澆地每667m2適宜種植3200~3500株,旱地3400~3700株
1.5.8高原3號。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85cm左右。莖綠色,葉深綠色,生長勢強,花紫色。塊莖圓形或卵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塊莖中等大小,整齊,休眠期短,耐貯藏。薯塊含淀粉18%左右,還原糖0.10%。植株抗晚疫病和環腐病,退化輕,抗旱。一般每667m2產量為1500kg左右。
栽培要點:每667m2適宜種植3500株左右。
1.5.9渭會2號。屬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種,由甘肅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開展,株高95cm左右。莖綠色帶淡紫色斑紋,葉綠色,花白色。塊莖橢圓,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結薯較集中,塊莖大而整齊,休眠期長,耐貯藏。生育日數為120d以上。薯塊含淀粉19%左右,還原糖0.24%。高抗晚疫病,中抗環腐病,感黑脛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產量為1500~2000kg。
栽培要點: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24000株左右。種植中要注意增施肥料,及時澆水,早培和多培土。
2土地整理
由于馬鈴薯生育期較短,需肥相對集中,應以底肥為主。耕地前每667m2撒施優質糞肥3~5方,盡機械能力深耕,耙平。化肥開溝后溝施,一般每667m2施用尿素5~1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5~40kg,或施用三元復合肥20~30kg代替尿素和過磷酸鈣。有機肥不足應加大化肥用量,施用化肥同時施入辛硫磷或其他低毒農藥防治地下害蟲。施溝肥應注意與土摻勻,避免燒芽。粘重土壤,先播種、蓋膜后澆水;中壤土壤,耕前洇地;沙質土壤開溝施肥后澆溝水,待濕度適宜時播種,必須確保足墑播種。
3播種
3.1種薯處理
3.1.1催芽:根據技術人員要求的儲藏溫度,將種薯放置于合適的環境中保存越冬。播前30d左右檢查,如果幼芽已經萌動并長到麥粒大小,取出置于溫暖向陽處曬種,使幼芽綠化粗壯,播種前切塊;如果芽眼還未萌動,可放在日光溫室或其它溫暖環境中進行催芽,以利于種薯盡快通過休眠,確保苗齊苗壯。
3.1.2切塊:一般要求單塊重量25g左右。小個種薯豎切,每個切塊都帶上頂部壯芽;大個種薯,從尾部開始,尾部弱芽淘汰,按芽眼順序向頂部斜切,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切口要貼近芽眼,可促進早出苗,出壯苗;切塊時最好用兩把鋒利的小刀放在75%的酒精中輪換使用,病薯要嚴格淘汰,否則會造成病害的傳播。種薯切完后,應及時播種。利用脫毒小薯整薯播種,可以充分利用頂端優勢,防治切刀傳播病菌、病毒,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一般比切塊播種增產20%以上。
3.2播種方式
采用深播淺蓋(深開溝,淺覆土)的方法,按66.70cm等行距開溝,深約10~20cm,株距20cm,芽眼向上,每667m2保苗5000株,播種后覆土6~8cm,噴除草劑(乙草胺)隨后蓋好地膜,一般用130cm寬的地膜蓋兩行,或用200cm寬地膜蓋3行。待出苗后10d左右揭膜,隨苗生長培土2~3次,莖葉封行前培成大壟。
4田間管理
4.1破膜放苗出苗期每天上午9點前進行田間檢查,及時破膜,以防燙苗;如果表土干燥,應及時澆水,以免影響出苗。
4.2追肥澆水如果播種時墑情較好,地膜沒被風吹開,出苗前可以不澆水,但出苗后10d左右應及時進行追肥澆水,促進幼苗發棵,每667m2追施尿素15~20kg或碳銨50kg,澆水后隨苗生長進行中耕培土;此后應保證土壤見干見濕,收獲前約1周停止澆水。
楊樹生長快、適應性強、用途廣,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楊樹的種植過程有秋季和春季,秋季大概在樹落葉以后的11、12月份,春季在土地開化后的4、5月份。
2楊樹種植方法
2.1扦插種植種條主要來源于:扦插當年生的干條既當年扦插的一根一干的干條;幼年樹上當年生長出來的健壯的萌芽條;采穗圃母株上生長健壯的種條。
(1)剪穗:扦插的種條必須是木質化程度高,芽飽滿健壯無病害的優良品種的營養枝,剪穗規格要求是插穗長15-18㎝,上切口平切,下切口馬耳型,每根插穗要保留3-4個芽。為了操作方便可將插穗按100或50個插穗或其他數量捆成捆。
(2)貯藏:插穗越冬貯藏可選擇窖藏或露天貯藏,露天貯藏應選擇地勢高,向陽,排水好,土壤PH值適宜或鹽量較輕的地方,貯藏溫度以0℃左右為宜。窖藏應將插穗捆成捆分層倒置,挖上80㎝深70㎝寬的沙坑,把窖里面弄平之后把插穗捆整齊的立放在里面,上面用潮濕的沙土覆蓋然后再澆上適度的水,要經常檢查防止插穗受凍或失水。
(3)土地管理:扦插地要深翻,灑土,翻地深度在60cm以上,土地要耙細、耙平、耙透,使土壤保持松軟平整。土壤粉碎整平后作壟,壟底寬50-70cm,壟面寬20-30cm,壟高15-20cm。整地進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病蟲害發生,可用50%乳油的辛硫磷制成的毒土施入土壤中,以0.002kg/m2用量混拌于土中或撒于土壤表面,同時要結合施基肥,每畝施有機肥3-5噸,復合肥50千克,有機肥最好采用雞、羊糞或廄肥。
(4)扦插:在扦插之前必須將插穗在清水中浸泡2天左右,充分吸足水分后再扦插,為防治地下害蟲浸泡后再用3911乳油配成1:500倍藥液浸泡8-10分鐘,也可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小時進行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后再進行扦插。扦插時一般株行距為30㎝×50㎝,垂直把插穗插在地面里,露出地面1㎝左右就可以,扦插時一定要保持芽子朝上,不要倒插,如果倒插了以后出苗肯定會受到影響,扦插每畝約4000棵到5000棵左右為宜,密度也可以根據地勢、土壤生長條件而定。2.2栽培種植從季節上、時間上來講楊樹種植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底一個月為最佳栽培時間,從溫度來講,根據楊樹的生理特性溫度在零上3℃到10℃比較適宜,因為11月份以后到12月份一般氣溫都降到0℃以下。0℃以下栽植楊樹成活率比較低,避免了春季干旱提高了栽植的成活率。秋季種植正好避過大忙季節,勞動力比較充足,栽植質量可以提高。春季栽植由于氣溫和它的生理特性容易出現先發芽后生根一種假活現象。為保證造林速生豐產起苗時要保證根系比較完整,樹苗最好選擇兩年根一年干頂芽飽滿的壯苗,苗干胸徑3-4cm,苗高4cm以上,樹干不能有病蟲或機械損傷。在栽植之前先要修整苗木的根系剪其傷口再用清水浸泡2-3天補充苗木損失的水分。造林地要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挖樹坑時要將上層熟土和下層生土分開放置,樹坑要挖成一米見方,樹坑深挖可以降低土壤的緊適度達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的目的,同時也便于根部擴展。深栽的同時使埋在地下的苗干轉化為根,提高了抗旱力和存活率。坑挖好以后先回填10cm的熟土給新栽的楊樹根系一個較好的生長環境。
3楊樹種植后的管理
3.1扦插后管理
(1)澆水:扦插后要及時灌透水一次防止土壤干旱和插穗失水,此后根據土壤干濕狀況要適時適量地進行灌溉,一般間隔10-15天灌水一次,水落后要及時松土保持土壤濕潤狀態,以保證插穗生根、發芽、成活。
(2)化學除草:分兩次除草,一次出苗前,一次是出苗后,苗高在10左右:藥品:割地草(已氧氟草醚)、乙草胺(50%);配比為:水一桶(100斤)、割地草5袋(50毫升、每袋10毫升)、乙草胺50毫升(50%,要是90%以上的就用30毫升)。
(3)追肥:5月中旬,苗長到30㎝高時進行第一次追肥、培土,每畝追氮肥10-15公斤左右,點追、開溝追都可以。肥離苗5-10cm,深度超過10cm,追后澆水培土5-10cm。
(4)修枝:當樹苗高達20-30cm時定株,除掉插穗萌發的叢生的嫩枝,選留1個枝干通直生長最好的枝條。
(5)病蟲害防治:整壟前地下害蟲如小地老虎防治可用90%敵百蟲1公斤加水化開,均勻拌入100公斤餅肥作誘料撒入扦插地誘殺,蠐螬,金針蟲用50%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甲胺磷1500倍液噴灑扦插周圍土壤進行藥殺,水泡型潰病用退菌特800倍液噴霧防治。
3.2栽培后管理
(1)澆水:扶壟后立刻澆水,并依據當地的降水情況確定后期澆水次數和澆水量。
(2)防蟲:栽培后1-2年內主要防治地下害蟲和食芽害蟲,防治地下害蟲的辦法是在扶壟過程中播撒農藥,防治食芽害蟲至少兩次。4年以后樹木的胸徑在5cm以上采用的是機器鉆孔的方法,人工注藥,人工封孔的方法,農藥為甲拌磷乳油、氧化樂果、高效三氯、用高速高溫鋰基脂封口。
(3)扶壟:栽植后采用機械化扶壟。
(4)抹芽定干:按照去劣留優原則,依照技術規程除去楊樹苗乜芽并打杈,完成定株工作。
關鍵詞:紫花苜蓿;滴灌技術 ;栽培;管理
中圖分類號:S54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12
在紫花苜蓿種植技術中應用滴灌技術后能夠顯著的提高其品質和產量。但是,滴灌種植紫花苜蓿的過程中受到滴灌技術、自然環境和管理因素等影響,也會對其產量和品質帶來傷害。因此,對其栽培管理技術的完善也是當前我國紫花苜蓿種植中的首要任務。
1 滴灌紫花苜蓿高產優質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和效果
本次技術研究應用選取的是面積為667m2的紫花苜蓿種植基地。選取的紫花苜蓿種植行距為30cm,使用PE90的軟管進行地表下鋪設,其鋪設所使用的溝壑深度為20cm左右。滴灌技術的管道根據紫花苜蓿種植行距進行確定,1個管道負責兩行紫花苜蓿的滴灌,即滴灌管道的行間距為60cm。其具體的應用技術根據紫花苜蓿的茬數進行實施。在紫花苜蓿種植第1茬中其土壤內部水分的含量相對較為充足,需要以每667m2 50m3的水量,5kg/667m2隨水追施尿素進行滴灌;第2茬、第3茬、第4茬紫花苜蓿種植的過程中需要以每667m2 50~60m3的水量,5kg/667m2隨水追施尿素進行滴灌,15d后再次對其進行灌溉[1]。
根據本次研究中第1茬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術中使用滴灌技術栽培后大大降低了傳統第1茬種植滴灌中的用水量,且明顯的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收割高度。此外,根據本次分析中4茬紫花苜蓿的種植產量和收割時高度、平均日生長量、每667m2鮮草量、含水量、鮮干比、莖葉比能夠明確的確定其品質由于傳統栽培種植技術。例如,本次滴灌紫花苜蓿高產優質栽培管理第2茬紫花苜蓿產量為550kg/667m2,收割時高度91cm,日生長量2.78cm,鮮草產量1785kg/667m2,含水量69.2%,鮮干比3.33,莖葉比2.10,其各項指標明顯高于第1茬和傳統種植技術的第2茬紫花苜蓿。
2 滴灌紫花苜蓿高產優質栽培管理技術改進建議
2.1 選擇合適的茬高
40~50mm的紫花苜蓿價值和產量最高。因此,在滴灌紫花苜蓿高產優質栽培管理技術中需要對紫花苜蓿的收割選擇合理的茬高,這樣才能夠保證其產量和品質。如果過低的紫花苜蓿其根莖中營養物質的儲藏量不足。過高的紫花苜蓿會影響下一茬的生長周期。因此,在每茬紫花苜蓿收割時需要選擇合適的茬高。此外,每年的最后一茬紫花苜蓿其茬高應該在70~80mm,這樣更有利于其抵御寒冬,保持營養和水分。
2.2 重點管理前3茬
根據本次研究分析中能夠看出,在紫花苜蓿滴灌栽培管理中前3茬是種植的關鍵時期,也是提高紫花苜蓿品質和產量的關鍵時期。因此,未來在滴灌紫花苜蓿栽培管理過程中需要重點管理前3茬紫花苜蓿,從而從部分上提高紫花苜蓿的整體產量。在其第1茬管理中需要嚴格的對其滴灌的水肥量進行管理,在第2茬管理中除了對水肥量管理外,還需要重點對其滴灌次數和施肥次數和比例進行管理,從而降低因水量蒸發而引發的產量下降,在第3茬管理中需要對其花蕾的開放和植物莖稈的老化情況進行管理,適當的增加滴灌次數,保障水量充足。
2.3 合理施肥
滴灌紫花苜蓿栽培技術中的施肥技術創新也是該技術培育優質高產紫花苜蓿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其施肥過程中也需要嚴格的對其進行控制和管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高紫花苜蓿的產量。其中尤其以對1a生以上的土地進行施肥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的控制其施肥的效果。對施肥中的成分除了應該進行氮肥施肥外,還需要針對性的對其進行補充磷肥的施肥,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障紫花苜蓿第2年的種植產量。
2.4 根據滴灌技術對地表進行處理
紫花苜蓿屬于多茬收獲的植物,因此在其不同茬數種植后需要對其種植的土地進行處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障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分的保留,提高紫花苜蓿的種植產量。因此,在同一片土地上連續種植3a紫花苜蓿技術后需要對該片土地的進行處理,采用地表淺松的方式對土地的底邊進行處理,將紫花苜蓿進行表層切根,從而促進第4年新芽的生長和發育。利用滴管技術將其進行重新滴灌帶的制定,更進一步的提升種植產量和品質。
3 結語
本文中針對紫花苜蓿優質高產種植技術中的滴灌技術進行研究,未來在對滴灌紫花苜蓿優質高產種植技術應用過程中可以從選擇合適的茬高、重點管理前3茬、合理施肥、根據滴灌技術對地表進行處理,以提高我國紫花苜蓿品質和產量。
參考文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牙齒卻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乳牙;第二次是恒牙。種植牙專家告訴您,種植牙可以給牙齒“第三次生命”。
日前,本刊記者先后采訪了山西著名種植牙專家明星組,被譽為“鐵三角”的中華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會員、山西省口腔醫學會理事、原山西紅十字口腔醫院頜面外科主任、尤根牙科特診專家、主任醫師曹向山;山西省口腔醫學會常務理事、山西紅十字口腔醫院特診專家、原修復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現任尤根牙科主任黃改英;中國種植牙權威專家、山西紅十字口腔醫院尤根牙科首席種植專家、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徐連來。
種植牙手術是知識與經驗積累的真實寫照
受訪專家:曹向山主任,三十多年臨床工作中,從事口腔頜面外科手術,缺失牙修復、種植牙等多項技術,診治病人約十萬人之多,大、中、小口腔外科手術及頜面外傷急診搶救病人3萬余例,創造了無一例差錯事故,無任何后遺癥、零死亡率的外科奇跡。缺失牙患者修復兩萬余例,修復使用效果幾乎全都滿意??恐约壕康募夹g和認真負責的服務態度,聲名遠揚。
曹主任率先在全省獨家開展微動力拔牙,微創種植牙,對于骨缺損病例,在全省最早開展骨牽引延長種植修復手術、無牙頜上頷竇底提升植骨同期種植修復、即刻拔牙植骨即刻種植,填補了我省種植領域多項空白。他的科研論文,多次在國際國內學術大會交流,受到同行的高度贊賞。曹主任每天接待患者,應接不暇。采訪曹主任的時候,他正在接診一位患者,還有好幾位慕名而來的患者在待診。
人人健康:聽說您在十幾年前就開展種植牙手術,到目前已經完成數千例患者,還做了很多疑難復雜病例,成功率99% ,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您是如何做到的?
曹主任:簡單的講,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種植牙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醫療技術,需要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還要不斷更新知識,了解新動態,掌握新技術,我們現在種植牙保持和國際接軌,所以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種植牙醫生還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因為每一個患者的口腔情況都不相同,要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設計出適合個人條件的最佳方案,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治療效果;精細的手術操作技巧也是相當重要的,要經過長期苦練基本功,熟能生巧,再加上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能將每一項操作做的完美,保證成功率。
人人健康:口腔頜面外科是一項意外多,高風險、高技術、高付出的工作,這是口腔界的評價。可是您很喜歡這項工作,尤其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今天。
曹主任:口腔頜面外科手術直接在口腔頜面部操作,血管神經豐富,解剖關系復雜,處理稍有不當就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和后遺癥,有的甚至出現嚴重后果。但是,越是艱難的事情,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毅力和能力,我從一開始就喜歡上這項工作,因為它能真正解除無數患者肉體和心靈的痛苦,每次治好一個患者,我都會有一種成就感和喜悅的心情。
人人健康:據統計,有8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科焦慮,常因恐懼而逃避牙科治療。您是怎么做到讓患者看牙成為一種享受?
曹主任:我們引入了“無痛牙科”的理念和先進管理模式,在治療環境上更加人性化,讓患者在候診時處于娛樂休閑的空間,淡化焦慮和恐懼的心情;在就診時完全置身于獨立的診室,不受外界干擾,不用擔心隱私曝光。治療中采用進口設施和醫生精細、輕巧的操作,讓患者在不知不覺當中已順利完成治療,當患者走出這里的時候,會笑的更加燦爛。
種植牙修復是醫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受訪專家:黃改英主任,從事口腔醫學工作30多年,曾到德國、韓國等牙科技術發達的國家進行深造,學習種植牙技術,1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種植牙技術的推廣,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和寶貴的科學數據,總結出一套適合山西人的種植修復辦法。
人人健康:您與徐連來教授一起成功完成了山西首例諾貝爾電腦速導無牙頜種植手術,把山西口腔種植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度;您不僅把總院的修復科打造成太原醫學領域的重點學科,又是山西種植牙技術的推廣者,請您為我們的廣大讀者分享一下種植牙的成功經驗。
黃主任:這幾年山西的種植牙技術發展的比較好,我有兩個案例說明人們對種植牙越來越重視了。
案例一:我與徐連來教授一起成功完成了山西首例諾貝爾電腦速導無牙頜種植手術。為上頜牙缺失的張先生植入了種植體并即刻佩戴上臨時假牙。他興奮不已,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他根本沒想到種植牙手術做得這么順利,效果這樣好。這例手術山西各媒體爭相報道過,最近將在中國種植牙權威雜志《種植與美容》作為上代表中國種植牙發展水平案例向業界展示,這個案例說明山西口腔種植技術已達到新的高度,有業內專家認為,山西口腔種植技術已與國際接軌,甚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案例二:一位中年婦女全口牙缺失,她找過幾位醫生看牙,配了5副義齒都不理想,牙齦已嚴重萎縮,口腔凹陷,出行時經常被人誤認為是老人,甚至有人叫她“奶奶”。我給她做了全口種植,她一下子變得年輕了許多。后來她告訴我說,現在孩子們都叫她“阿姨”,她的朋友也說她做了種植牙好像年輕了20歲。
可見牙齒的作用有多大,種植修復是多么重要,患者對種植牙期望很高,既要美觀又要耐用。普通修復大多數牙醫都能做,而種植牙的修復是高難度操作,要借助計算機輔助設計,這就要求醫生既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又要掌握先進的牙科技術,否則很難把種植系統的各個部件連接得天衣無縫,出現一點瑕疵都可能導致種植牙失敗,所以種植修復是現代口腔修復技術的發展方向,能做好種植牙體現了牙科醫院的綜合實力。
種植牙是二十一世紀口腔醫學的奇跡
受訪專家:徐連來教授,現任美國ADA北京種植牙學會理事,美國UCLA大學glde學院中國區種植牙碩士班臨床指導、研究生導師、美國ADA(美國牙科學會)會員,從事種植牙臨床工作20余年,完成種植體手術數千例;多次到國外做種植牙學術交流和講學、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和口腔醫學專著4部,并在多家世界知名種植體公司任國際講師。
徐教授曾在北京擔任高端牙科醫院的種植中心主任,成為政府要員和駐華大使的私人牙醫;他與山西著名種植修復專家黃改英主任一起成功完成了山西首例諾貝爾電腦速導無牙頜種植手術(即刻固定導板、即刻種植、即刻修復),把山西口腔種植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度。從2010年起,他正式擔任山西紅十字口腔醫院尤根牙科首席種植專家。
人人健康:您為什么對種植牙這樣癡迷,種植牙是否能幫助人們解決牙齒再生的問題?
徐教授:牙齒缺失首選種植牙已經被口腔醫生所推崇,種植牙技術是二十一世紀口腔醫學的奇跡,它實現了我們的千年夢想。傳說唐朝大詩人韓愈的牙齒在壯年時就掉個不停,還專門寫了一首《落齒》紀念此事,以“人言齒之落,壽命理難恃”表達了古人對掉牙的傷感和恐慌。等韓愈到了45歲以后牙都快掉光了。每當我想起這首詩,深感做一個牙醫的責任重大。如果那時有種植牙技術,大詩人就不會仰天長嘆而無奈地等待衰老。
人人健康:種植牙已肩負起為人類口腔健康恢復年輕態的使命,創造出“80歲年齡,20歲牙齒”的偉大奇跡,請問種植牙具有哪些優點呢?
徐教授:種植牙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咀嚼功能大大優于任何傳統假牙,其舒適性和功能性非常好;2.具有很強的固位力與穩定性,醫學觀察達到40年之久仍完好無損;3.不損傷鄰牙,不磨自己的真牙;4.種植牙手術采用局部麻醉,創傷小,術后即可進食,幾乎無痛苦;5.預防了骨吸收,保證了牙槽骨不萎縮;6.適應癥廣,一顆、多顆、半口、全口均可種植;7.可以即刻種植,十幾分鐘種好一顆牙。
論文摘要從選地整地、種植技術、田間管理、病害防治、采收與加工等方面介紹延胡索的栽培技術,以供延胡索種植戶參考。
延胡索別名元胡、延胡、玄胡索,為罌粟科多年生草本,常用作中藥,以塊莖入藥,用于心腹腰膝諸痛、跌打損傷、瘀血作痛、月經不調、冠心病等癥。延胡索株高10~20cm,全株無毛。地下塊莖扁球形或不規則的球形或橢圓形,肉質纖細,具分枝。莖基部生一鱗葉,其上生3~4葉,葉有長柄,葉片輪廓三角形。總狀花序,頂生,苞片卵形、狹卵形或狹倒卵形,花瓣紫紅色。蒴果莢狀,種子腎形,紫紅色或紫黑色。延胡索生長環境宜濕潤,怕積水、怕干旱。產區年降雨量在1350~1500mm,而1~4月降雨量在300~400mm有利其生長,高于或低于此則對生長不利。特別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降雨量大,下雨日多,地濕多霧,則易發病,若遇干旱影響塊莖的膨大,容易造成減產。因此,在多雨季節要做好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在干旱嚴重時,灌“跑馬水”抗旱。
1選地整地
宜選陽光充足、地勢高燥且排水好、表土層疏松而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和沖積土為好,黏性重或砂質重的土地不宜栽培。忌連作,一般隔3~4年再種。延胡索的根系和塊莖集中分布在2~20cm的表土層中。土質疏松,根系生長發達,根毛多,利于吸收營養。前作以玉米、雜交水稻、芋頭、豆類等作物為好。前作收獲后,及時翻耕整地,深翻20~25cm,做到三耕三耙,精耕細作,使表土充分疏松細碎,達到上松下緊,利于采收。畦寬一般1.0~1.1m,溝寬40cm,只要挖好排水系統,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2種植技術
2.1繁殖方法
目前生產上主要采用塊莖繁殖。種用塊莖以選直徑1.2~1.6cm為好,過大成本高,過小生長差。
2.2栽種時間
一般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栽種適期,若推遲至11月中旬下種,將明顯影響產量。
2.3種植方法
目前均采用條插,便于操作和管理。條插按行距18~22cm,用開溝器開成播種溝,深6~7cm,在播種溝內施入過磷酸鈣600~750kg/hm2,然后按粒距8~10cm在播溝內交互排放2行,芽向上,做到邊種邊覆土。種完后,蓋焦泥灰或垃圾泥37.5~45.0t/hm2、菜餅肥750~1500kg/hm2,最后用提溝泥培于畦面,覆土厚度為6~8cm。一般條播用種600kg/hm2左右,點播用種375~450kg/hm2左右。
3田間管理
3.1施肥
單施氮肥容易引起植株的徒長,抗逆性弱,易遭病害;單施磷鉀肥抗性增強,但缺氮肥,植株矮小,葉色發黃,同樣不能提高產量;氮、磷、鉀混合施肥,能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增加單株塊莖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要重施臘肥,輕施苗肥。臘肥在12月上中旬施入人糞肥22.5~30.0t/hm2,氯化鉀300~600kg/hm2。若基、臘肥不足,應在2月上旬適當追施苗肥,催苗生長,施入人糞肥15t/hm2。在3月下旬起還應在葉面噴2%磷酸二氫鉀2~3次。
3.2松土除草
一般進行3~4次。在12月上、中旬施肥時,用刮子在畦表輕輕松土;立春后出苗,不宜松土,要勤拔草,見草就拔,畦溝雜草用刮子除去,保持田間無雜草。延胡索種植完畢后,用綠麥隆可濕性粉劑3.75kg/hm2,對水1125kg噴灑于畦面,然后再撒上一層細土。
3.3排水灌水
栽種后是發根季節,遇天氣干旱,要及時灌水,促進早發根。在苗期雨水多,濕度大,要做好排水降濕工作,做到溝平不留水,減少發病。
4病害防治
4.1霜霉病
3月上旬始發,發病初期,葉面出現褐色小點或不規則的褐色病斑,稍帶黃色,病斑邊緣不明顯,隨后病斑增多,不斷擴大,布滿全葉。在濕度較大時,病葉背面有一層白色的霜霉狀物,最后葉片腐爛或干枯。發病初期用多菌靈、井岡霉素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噴霧。
4.2菌核病
俗稱“搭葉爛”,3月中旬開始發生,4月發病最重。首先為害土表的莖基部,產生黃褐色或深褐色的梭形病斑,濕度較大時莖基腐爛,植株倒伏。發病葉片初呈現圓形水漬狀病斑,后變青褐色,嚴重時成片枯死,土表布滿白色棉絮狀菌絲及大小不同的不規則的黑色鼠糞狀菌核。防治方法同霜霉病。
4.3銹病
3月上旬始發,4月最嚴重。葉面初現圓形或不規則的綠色病斑,略有凹陷;葉背病斑稍隆起,生有桔黃色凸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后可散出大量銹黃色的粉末,進行再侵染。如病斑出現在葉尖或邊緣,葉邊發生局部卷縮,最后病斑變成褐色穿孔,致使全葉枯死。發病初期用20%粉銹靈1000倍液噴霧,每隔7~10d噴1次,連續噴2~3次。
5采收與加工
5.1收獲
在5月上、中旬收獲為好,折干率高。選晴天土壤稍干時進行,塊莖和土壤容易分離,操作方便,省工又易收凈。一般產鮮貨6000~7500kg/hm2,高的產鮮貨7500kg/hm2以上。
5.2留種
植株枯死前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地塊作留種地。采收后,挑選當年新生的塊莖作種,以無破傷、直徑在1.2~1.6cm的中號塊莖為好。選好的塊莖,在室內攤放2~3d就可貯藏。選干燥陰涼室內,用磚或木板圍成長方形長度不限、寬1.2~1.5m,在地上鋪10~12cm的細沙或干燥細泥,其上放塊莖20~25cm,再蓋12~15cm沙或泥。放過化肥或鹽堿性物質的地,不宜貯藏。每15d檢查1次,發現塊莖暴露,要加蓋濕潤沙或泥,發現塊莖霉爛,要及時翻堆剔除。
1982年畢業后,陳維明便從事農業技術教學與推廣工作,懷著對農業教育工作的無限熱愛,2004年又開始主持江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玉山分校的教學培訓與領導組織工作,為提高全縣農民科技素質,掌握農業生產技能做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熱愛農業 情系農民
30年來,陳維明踏遍全縣16個鄉鎮、189個自然村,兢兢業業地為農民做好服務工作。為把農業培訓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入鄉村,調查全縣農村農民的文化結構狀況和科技水平,有針對性地完成了《玉山縣農村農業科技發展現狀與對策》理論性論文,為學校制定了一套較為先進的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體系。同時他也虛心學習先進經驗,先后赴江西省農業大學、江西生物科技學院、江西省農科院等教學科研單位參觀學習,把外面的獨特辦學模式和培訓方法帶回來,使農廣校的農業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培訓機制更加靈活,制度更加完善。
在全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中,學歷比陳維明高,職稱比他高的也不少,然而農民卻很信任他,在農民眼中,他是最知心的朋友:“因為陳老師熱情人又好、技術又管用,他是誠心來幫我們的。” 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圖名、不圖利的作風,打動了農民的心,贏得了農民的信任與尊重。
追求科技 從不放棄
凡是有利于農業增效,有利于農民增收的新技術,陳維明都大膽實踐和探索,成功后總是最先交到農民手中。為了提高農民的標準化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陳維明還編寫了各種技術操作規程,讓農民按規程去做。其中,通過推廣一茬多熟大棚西瓜種植,實現了“一畝一園一萬元”的目標,全縣種植面積已達8000余畝,平均畝純收入達5000元以上。此外,通過引進種植茶葉良種浙農113、浙農117在樟村等地種植,推廣高山茶葉高產種植與名茶加工技術,使玉山縣名茶生產上了一個新臺階,全面提高了種植水平和產品質量。
農業教育 追求創新
2004年以來,陳維明根據玉山縣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主持實行了固定辦班與流動辦班相結合、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等辦學模式,陳維明還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和需要,開設了近年迫切需要的培訓專業,如沼氣工程、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經紀人、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人員、高山有機農業生產與加工、超級稻生產等實用性專業作為培訓科目,提高了廣大農民種養水平。
人生選擇 無怨無悔
30年來,陳維明一直在基層幫助農民種養,始終默默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說:“選擇了這一行,干就干好,干不好,農民賠錢,我心里更難受?!睆氖罗r業技術推廣工作,常常是日曬雨淋,風里來雨里去,一腳黃泥,一身塵土。為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可陳維明卻認為“這是我的一份責任”。
“推廣農業技術,致富農民,是工作更是事業”,陳維明總是這樣說。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總結經驗,學習新知識,鉆研新課題,然后用于實踐,創造效益。當別人問陳維明如何看待這30年時,陳維明說:“擺正自己的位置,有一個好心態是最重要的。我的本職工作就是讓農民掌握農業種植技術,通過指導能使農民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為全縣農業發展盡點力,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追求,無怨無悔?!?江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玉山分校
論文摘要:介紹了小麥套種生姜立體高效種植模式,并從輪作換茬、選地施肥、品種選擇與合理密殖、適期播種、科學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時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其栽培技術,以供采用該模式的種植戶參考。
寧陽縣蔣集鎮是生姜種植大鎮,種植面積約800hm2,大都采用小麥套種生姜立體種植模式?,F結合生 產實踐將該種植技術總結如下。
1栽培模式
小麥采取溝麥種植方式,溝距60cm,其中埂寬40cm,溝寬20cm,溝底播種小麥。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種1行生姜。
2栽培技術
2.1合理安排,輪作換茬
生姜是不耐連作的作物,在無病姜田塊,連續種植3~4年后應換茬種植其他農作物,間隔2~3年后再種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發現病株,要及時換茬,間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寬余地區間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嚴格選地,施足基肥
良好的生產條件和土壤基礎是小麥、生姜間套作的關鍵,應選擇土層深厚、地力肥沃、疏松透氣、排灌方便、無姜瘟病的輕壤地種植。在此基礎上,秋季小麥播種前要深耕細耙,科學配方施肥。并根據土壤蟲情,施入3%的辛硫磷顆粒劑75~90kg/hm2或黑礬225~300kg/hm2,進行土壤消毒。
2.3品種選擇,合理密植
小麥品種要選用株型緊湊、分蘗力強、成穗率高、增產潛力大、抗倒伏的晚播中熟品種,如淄麥12、濰麥8號等。生姜要選用姜塊肥大、皮色黃亮、不干縮、未受凍、無病蟲害的健壯姜種,如寧陽黃姜、萊蕪大姜等品種。姜種的處理要分困姜、炕姜、分選壯芽3個步驟進行。小麥播種量97.5kg/hm2左右,成穗達525萬穗/hm2;生姜采取帶芽姜塊橫向平播于溝底,株距15~17cm,種植12.15萬株/hm2左右。
2.4適期播種
小麥適宜播種期為10月10~20日,出苗后管理同常規大田,翌年5月底至6月初小麥成熟時適時收獲,收割小麥時,只取麥穗,留下60cm高的麥秸遮蔭。在小麥收割前的清明前后暖姜芽,首先選擇肥大、皮色亮黃、無病、無蟲蛀的姜塊作種。催芽前用多菌靈或G-1型生姜增產劑浸種,選擇無風晴天將姜種放在地上晾曬,中午翻動1次,晚上搬回室內,堆積4~5d,保持溫度11~15℃,使姜種“發汗”(困姜)。這樣反復3次即可催芽,谷雨后打包上炕(一般在廚房內)。開始溫度不要超過20℃,以后逐漸升高并保持在23~25℃,約20d出芽。出芽后溫度要降低到17~18℃。催芽期間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0%~85%。當芽長到花生米大小時,即可分芽播種。分芽時保證每塊60g左右,并有1~2個壯芽。套種日期以5月4~12日為宜。播種前3~5d,先在播種行內開深15cm、寬10cm的溝,施優質圈肥22.5t/hm2或餅肥2 250kg/hm2、氮肥375kg/hm2、磷肥375kg/hm2、25%多菌靈15kg/hm2,混合后施在溝的陽面。播種將芽塊橫向平播于溝底,株距15~17cm,種植12.15萬株/hm2左右,隨后用土蓋嚴,厚度以4~5cm為宜。
2.5科學管理
生姜套種完畢后要澆1遍水,澆水或雨后要及時劃鋤。播后15d生姜頂芽出土,應及時澆出苗水。一般每周澆1次水,追肥后要勤澆水,4~5d澆1次水;汛期注意排水,特別是熱雨后應及時澆清潔井水。在苗高30cm,具有1~2個分枝時,輕施提苗肥,追施硫銨75~300kg/hm2。8月上旬要先拔除小麥秸稈,然后再大量追肥。追施豆餅1 500~2 250kg/hm2,復合肥375~525kg/hm2。9月上旬生姜進入根莖生長盛期,可再追肥1次,追復合肥225~300kg/hm2。在立秋前后(8月上旬),結合追肥進行培土,使原來的溝變成壟,壟變成溝。壟高10~15cm,寬25cm左右。
2.6病蟲害防治
生姜的病蟲害主要是姜軟腳病、姜腐病和姜螟、姜糞蟲蛆等。姜軟腳病俗稱姜發瘟,此病在小滿至大暑期間為發生盛期。在防治上,選擇無病菌土壤和無病區的姜種,防止姜根部積水和受漬;一旦發病應及時拔除發病的植株,并用5%的石灰水或用高錳酸鉀750g/hm2,對水750kg對土壤進行消毒。姜腐病病癥是由皮爛向中心(姜瘟病則由心爛向皮),在防治上,不讓姜地積水,施用的農家肥要漚熟;若已發病,可淋施波爾多液,或按防軟腳病的辦法進行土壤消毒。在防治姜螟上,及早撲滅姜螟成蟲,捉除幼蟲,或在1~2齡的幼蟲期施藥毒殺。此蟲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月開始危害,以在幼蟲低齡期施藥效果較好??捎贸x菊酯類農藥750g/hm2對水450~600kg噴殺,或用速殺滅丁750g/hm2對水600kg在傍晚噴于姜苗心葉,待藥液流到莖部就可毒殺姜螟幼蟲。姜糞蟲蛆可用敵敵畏5 000倍液淋于蟲害區,以殺滅幼蟲,并防止其蔓延危害其他植株。
論文摘要貴陽市烏當區通過引進種植非洲菊、康乃馨。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積極推動作用;種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純利潤分別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類高投入、高產出的鮮切花花卉,種植適應氣溫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氣性強的土質生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鮮花的需求日益劇增,為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烏當區東風鎮在2001年動員5戶農戶種植非洲菊9個大棚,由于經濟效益高,現已發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進試種康乃馨共281個標準大棚。這些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1基本情況
1.1種植地點東風鎮是以農業為主的鎮,地處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灣、烏當兩個四面環山的壩子組成,土地肥沃,年均氣溫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魚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匯于兩個壩子。無霜期長、氣候濕潤、水源齊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發展種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優越的基礎條件。
1.2發展情況從2001年起。在各級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引進試種非洲菊9個大棚,經不斷努力現已發展到500多個大棚??的塑胺N植從2005年2月開始籌建。由于當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農戶需租賃他人地塊修建大棚,每公頃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戶修建1個大棚需1500元(每個大棚國家投入3900元)。4月份開始種植,8月份止。共有馬斯特、達拉斯、佳農、卡曼、紅芭、淺粉芭芭拉等21個品種281個康乃馨標準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種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產上市。2005年6~8月間所種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時,2茬花正值花苗期??傮w的鮮花銷售市場較好,部分遠銷深圳、廣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頃種植投入情況
數據來源:各以10戶農戶調查為依據。國家投入不計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質土、農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換膜折舊、套袋投入10575元;農藥投入8398.5元;機械耕地、澆水用電、油投人3663元;農戶建棚投入折舊45個×1500元÷10=6750元(每公頃需建45個大棚,10年一換);購抽水、打藥等機械折舊投入2122.5元;購種苗運雜費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個×20元=32640元。共計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國家無償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質土、沼液、農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舊、花卉套袋10350元;農藥投入6898.5元;機械耕地、澆水用電、油投入1890元;購抽水、打藥等機械折舊投入1842;農戶建棚投入折舊45個×1500元÷10=6750元(每公頃需建45個大棚,10年一換);定植樁、網投入9900元;購種苗運雜費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個×20元=36180元。共計投入107626.5元
3經濟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個月都產花,產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銷售價3.32元/扎,銷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純利潤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據不同品種,種苗平均每14~16個月一換,產2茬花。年均產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銷售價2.49元/扎,年銷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純利潤為63697.95元/hm2。
4社會效益
種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緩解部分農村地少而剩余勞動力過剩的就業實際問題,同時美化人們生活,增添節日喜慶。二是可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三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
【論文關鍵詞】牙種植、生物膜
自由詞即刻種植植骨中圖分類號R78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492(2010)05-0723-02即刻種植不僅可以縮短常規種植牙的療程和減少手術疼痛次數,而且可以保存牙周軟硬組織。近年來,隨著種植體結構本身的不斷改進以及多種植骨技術的應用,使即刻種植技術日趨成熟。筆者對我院2007~2009年即刻種植30例患者(35顆)進行分析,探討拔牙后即刻種植的適應證、操作步驟、植骨和生物膜的應用及預后評估。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收集本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2~76歲,不吸煙,不同原因造成患牙無法保留,患者同意行拔牙后即刻種植,并簽署了手術知情同意書。35顆即刻種植種植體,上頜21顆(前牙10顆、后牙11顆),下頜14顆(前牙3顆、后牙11顆)。
1.2材料種植體:Replace根形錐狀螺紋種植體(NobelBiocare,瑞典),Bicon柱狀耆式種植體(Bi-con,美國)。植骨材料:DemineralizedBoneMatrixandMineralizedCancellousBone(DynaBlastPuttyfromKeystoneDental),β-TCP(Bicon,美國),自體骨(Bicon骨鉆從制備種植窩取出)。
1.3膜使用情況拔牙后即刻種植手術中,7例使用可吸收屏障膜覆蓋骨移植材料嚴密縫合,21例直接利用牙齦軟組織無張力覆蓋骨移植材料嚴密縫合,沒有使用屏障膜,7例沒有使用屏障膜和骨移植材料的病例,只利用牙齦軟組織和膠原覆蓋凝血間隙,嚴密縫合。
1.4手術方法術前常規檢查,0.12%氯已定漱口,常規種植手術消毒鋪巾,局部麻醉,以無翻瓣的模式開始著手,待牙根拔除后再視情況是否需要翻瓣,用較細的根尖挺切斷牙周膜韌帶,增加牙根和牙槽骨壁的間隙,慢慢松動后,取出完整牙根,避免破壞牙槽骨壁,尤其保存唇頰側骨壁完好,徹底清除附著在牙槽骨窩內的肉芽組織。評估骨形態,骨質和骨量,測量牙根長度,牙頸部寬度和拔牙窩深度及口徑,選擇長度和直徑適合的種植體,根據修復的需要決定方向制備種植窩,避免破壞唇頰側骨板,完成種植窩制備后植入植體,就位同時確保初期穩定性,在植體與牙槽窩之間空隙填滿骨移植材料,然后固定縫合。如有骨壁缺損,則采取引導骨再生技術,表面覆蓋生物引導屏障膜再縫合固定。術后給予抗生素阿莫西林500mgqid×7d,止痛劑布洛芬800mgtid×3d。0.12%氯已定漱口tid×7d10d后復診拆線,3個月后復診并開始修復。
2結果
35顆即刻種植種植體都已經完成初期愈合超過6個月,其中完成修復2年的12顆,1年的18顆,6個月的5顆,植體均無松動現象,軟組織無炎癥。
7顆使用生物屏障膜中2顆在術后2~3周有輕微炎癥,均被抗生素控制。典型病例:患者,女,因左上第一前磨牙殘根無法保留要求拔除,拔除后,測量殘根長度,選擇4.5mm×11mm種植體,術中發現種植體唇側骨裂,隨行骨移植覆蓋骨裂處并覆蓋可吸收屏障膜,傷口作無張力縫合,術后4個月,復合樹脂冠修復。
3討論
影響即刻種植體周圍形成骨結合的最大障礙是結締軟組織床的形成和介入[1]。纖維組織的生長速度是編織骨的15倍[2],因此種植體周圍和牙槽窩的間隙很容易被纖維組織占據,而影響局部骨細胞的分化與骨形成[3]。在即刻種植手術中使用屏障膜主要的目的是將拔牙窩和創口外界隔離,然后讓凝血塊穩固,進而維持植體周圍骨再生的空間[4]屏障膜也有防止外界細菌的侵入和阻礙上皮軟組織侵入骨空隙的作用。但是在即刻種植手術中是否使用屏障膜仍然存在很多爭議[5-6]。一些研究認為骨壁較厚或是植體和周圍的骨間隙較小的時候,膜容易暴露而造成感染,不主張放置膜,也有研究證明植體周圍的骨間隙在沒有用膜或移植骨的情況下也可以被修復[7-8]。本研究中種植術中牙齦軟組織無張力縫合覆蓋骨移植材料的21顆種植體獲得了良好的骨結合,牙齦未見明顯萎縮,材料降解充分。7顆種植體牙齦組織存在張力,放置屏障膜覆蓋骨移植材料,愈合良好,其中2顆種植體出現輕微炎癥,經抗炎后愈合,可能與使用膜的操作過程有關。
初期穩定性在即刻種植中是不可忽視的,采取比拔牙窩長的種植體,基本上是一致認同的原則。
本研究中19顆種植深度超過拔牙窩根方2~4mm達到初期穩定性,16例種植深度和牙根長度相同,利用擴大牙槽窩選擇較粗短植體獲得初期穩定性,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較密較硬的骨位,短粗的植體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避免植體和窩洞之間出現間隙和達到初期穩定性是關鍵[9],Bicon短植體因為種植位于牙槽骨嵴以下,由于它獨特的窄頸和斜肩設計而容易創造骨再生的可能性,因此也有采用短植體的優勢[10],尤其是在上下頜后牙區,因為上頜竇和下頜神經的存在,更能使種植手術簡化并達到同樣的愈后效果。本研究中21顆種植體采用Bicon種植系統,均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穩定性及愈合效果。
炎性狀態下的即刻種植也是許多操作者議論的話題,Novaesetal[11]認為針對牙根尖病灶,在術前和術后通過適當的手段,仍然可以做到成功的即刻種植。這包括適當術前術后抗生素的服用,拔牙后清洗牙槽窩并將其內炎性組織徹底的刮除。本研究中牙周病伴根尖周炎的患牙2顆,種入植體前用激光技術對炎癥組織進行處理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但絕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應避免在急性炎癥下行即刻種植手術。
論文摘要通過玉米間作芭蕉芋與玉米混種芭蕉芋的比較,結果表明玉米間作芭蕉芋比玉米混種芭蕉芋增加純收入6 150元/hm2。
芭蕉芋(Canna Edulis Ker) 又名旱藕、蕉藕、姜芋,為蕉科美人蕉屬的植物,原產于南美洲等地,是一種很好的淀粉作物。芭蕉芋淀粉顆粒粒徑大,糊化溫度低,糊透明度好,直鏈淀粉含量高,成膜性好,其分子量也很大,與馬鈴薯淀粉接近,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目前其開發利用以生產淀粉為主,并開發淀粉深加工產品以及粉絲、粉條等食品項目。
安龍縣的丘陵旱地多屬富鉀黃壤地,目前中等地單種玉米常年單產7 500 kg/hm2,純收入約6 000元/hm2(純收入指總收入減去種子、化肥、農藥等3項費用后的收入)。1980年后推廣的芭蕉芋單種,一般單產6萬 kg/hm2,純收入1.2萬元/hm2左右。玉米混種芭蕉芋,玉米單產6 000 kg/hm2,純收入6 600元/hm2,芭蕉芋單產22 500 kg/hm2,純收入4 500元,合計純收入11 100元/hm2。1990年后研究開發的玉米規范化間作芭蕉芋的種植模式,經組織驗收,玉米單產達7 500 kg/hm2,純收入8 250元/hm2,芭蕉芋單產達4.5萬 kg/hm2,純收入9 000元/hm2,合計純收入17 250元/hm2,純收入比單種芭蕉芋增收5 250元/hm2,比玉米和芭蕉芋混種增收6 150元/hm2,實踐證明這是黃壤旱地中一種高效的種植模式。筆者將玉米間作芭蕉芋與玉米混種芭蕉芋進行了比較,并歸納其栽培要點。
1 玉米間作芭蕉芋與玉米混種芭蕉芋的比較
1.1 栽培密度 窄行播2行玉米,寬行播1行芭蕉芋的寬窄行規范化種植。原先玉米隔窩混種芭蕉芋,混種規格(67 cm×83 cm),每窩留玉米苗2株,即3.6萬株/hm2,隔窩混種1株芭蕉芋,即9 000株/hm2?,F在玉米規格(50+100)cm×50 cm,每窩留苗2株,即5.1萬株/hm2,其中100 cm的寬行種1行芭蕉芋,窩距33 cm,即1.95萬株/hm2。
1.2 播種時間及生育期 玉米要先于芭蕉芋20~25 d播種。玉米選用中熟高產雜交玉米,于3月10~20日播種(或3月16~26日移植),玉米3月20日左右出土,約5月20日進入雌穗分化期,6月20日左右始抽雄,7月底進入成熟期;芭蕉芋于4月20~30日播種,4月30日至5月10日出土,5月10日至7月5日進入營養生長期,7月5日至10月5日進入生殖生長期,10月5~20日后進入成熟收獲期。玉米混種芭蕉芋一般為同期播種。
1.3 肥料投入 原混作模式為共同施肥種植,而玉米間作芭蕉芋為分別增施肥料。原混種施肥概況:基肥施廄肥1.5萬kg/hm2、鈣鎂磷肥375 kg/hm2。穗肥和壯籽肥各施碳銨600 kg/hm2。玉米間作芭蕉芋分別施肥概況:玉米施肥量同前者;對間作的芭蕉芋采取分別增施肥料,基肥中增施廄肥7 500 kg/hm2、磷肥300 kg/hm2。芭蕉芋初花期追施碳銨300 kg/hm2,玉米收獲砍掉玉米稈后,結合給芭蕉芋中耕培土再追碳銨300 kg/hm2、鉀肥75 kg/hm2。
2 玉米間作芭蕉的增產機理
間種比混種之所以大幅度提高2種作物的產量,根本原因在于采取合理的規格和錯開播種期后,大大改善了群體的相互結構和通透性,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如原混種種植基本屬方形模式,玉米僅3.6萬株/hm2。而間作屬寬窄行模式,盡管增加到5.1萬株/hm2,但由于加大了寬行17 cm,而且錯開了20~30 d的播種期,因而兩作物群體封行后相互爭光的時間從過去60 d減為30 d。而且此時玉米已進入花始穗期,雌穗的行數、粒數基本已經定局,可以實現穩產,而此時芭蕉芋也才進入始花期,且玉米收割砍去玉米稈后,芭蕉芋的光照條件立即變成比單種、混種都有更充足的通風透光條件,結芋期又還有整整3月之久。所以單產大幅增加,有些高產地還創出過單產5.25萬kg/hm2的記錄。
3 小結與討論
(1)玉米間作芭蕉芋與玉米混種芭蕉芋的比較結果表明,在有條件的地區,盡量采取玉米和芭蕉芋間作,可有效提高玉米和芭蕉芋的種植效益。
(2)安龍黃壤屬富鉀土壤,適合發展芭蕉芋等塊莖作物,但單種大量需鉀的芭蕉芋3年后,土壤會出現黃色菌類,導致其產量急劇下降?;旆N時農民只注意對玉米施肥,未對混種的芭蕉芋增施肥料,產量也偏低。間作后,要注意分別增施肥料并補充鉀肥,從而提高其產量。
(3)增加適當的投入,才能保證高效的收入。玉米間作芭蕉芋比玉米混種芭蕉芋只增加廄肥7 500 kg/hm2、碳銨600 kg/hm2、磷肥300 kg/hm2、鉀肥75 kg/hm2,折價合計1 080元/hm2,換來的芭蕉芋單產比混種增加11 250 kg/hm2,折價4 500元/hm2,減去投入1 080元/hm2,純收入增加3 420元/hm2,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趙慶云,寸湘琴,彭鳳梅,等. 云南芭蕉芋豐產栽培及加工[J]. 云南農業,2001(12):12.
[2] 朱毅. 寄生植物野菰對芭蕉芋的危害與防治[J]. 貴州農業科學,2001,29(5):37-38.
[3] 左慶鹿,石鳴,張先華.興仁縣玉米芭蕉芋間作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研究[J]. 貴州農業科學,1992(4):42,47.
[4]張俊平,李衛欣,俞鳳芳.小麥玉米間套作的高產和光合性能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1):9874-9875.
[5]謝慶春.超甜玉米新品種蜜玉1號的選育與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187.
論文摘要闡述單季稻強化栽培的好處,并介紹其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品種選擇、育秧、大田管理、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內容,從而為水稻種植戶提供參考。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是一種高產高效新技術,其核心內容是通過采取選擇分蘗力強的大穗型品種、小苗移栽、單本(或少本)稀植、淺濕灌溉、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術措施,以強化稻株個體生長環境,充分挖掘(或強化)稻株個體生產潛能。
1單季稻強化栽培的好處
1.1高產穩產高效益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能顯著增產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單季稻強化栽培技術約33.3hm2,普遍獲得了高產豐收。根據對壽昌鎮劉家村、航頭鎮南八村、玨塘村5位農戶的實割實收產量調查,16塊強化栽培的單季稻田共2.06hm2,平均產量達到9928.5kg/hm2,比采用傳統種植技術的同一單季稻品種產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產幅度達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壽昌鎮劉家村施國才和航頭鎮玨塘村孫根土、孫水林等農戶的產量都超過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種植強化栽培單季稻346hm2,普遍獲得高產豐收,根據14個鎮鄉119戶15.47hm2強化栽培的單季稻實產調查,平均產量9168kg/hm2,比相鄰農戶常規栽培的單季稻增產1471.5kg/hm2,增產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種子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齡(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種子6kg/hm2,比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30d左右)移栽,大田要節約雜交種子3.75kg/hm2左右,可以節省種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齡(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種子7.5kg/hm2,比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30d左右)大田可節省種子2.25kg/hm2,可以節省種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節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齡(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與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30d左右)移栽相比,要節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節省了秧田整理、播種、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節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節省費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齡(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與長秧齡(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節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節省秧田整理、播種、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節省費用300元/hm2以上。
1.4節省插秧用工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齡移栽的,每個勞動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齡移栽的,每個勞動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與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移栽相比(每個勞動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勞動工效,節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時間。大田至少可以節省插秧用工費用375元/hm2以上。同時,還可以減輕挑秧和插秧的勞動強度。
1.5節約稻田灌溉用水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濕潤灌溉為主,改變了長時間深水層灌溉的老習慣,可以大大節約稻田用水,能夠節約提水用電和放水用工,達到節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別是在缺水地區,能大大緩解農田爭水的矛盾和糾紛。
1.6方便防病治蟲田間噴藥
由于強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溝起畦栽培,對防病治蟲田間噴藥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單季稻強化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擇穗大粒多、分蘗能力強、后期轉色好、增產潛力大、米質較優的品種,如中浙優1號、兩優培九等,積極試驗示范川香8號、內香優18等新品種。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術。①選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選擇菜園地、油菜田或臨近單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邊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復合肥(含量45%)750g/m2加過磷酸鈣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細耙苗床畦面。②藥劑浸種,適時播種。大田用種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藥劑浸種,浸后洗凈,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勻地播種在苗床上,用木板壓實,澆水后,覆蓋焦泥灰或細土。天氣下雨和陰天還可以覆蓋一層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時,小拱棚兩頭要及時通風,防止高溫傷苗,晚上要蓋好通風口,既保暖又防鼠。齊苗后,要及時揭膜通風煉苗,先日揭夜蓋,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適時起苗,適齡移栽。強化栽培旱育秧適宜秧齡為10~12d,最長不超過15d。由于播種較密,秧齡太長(超過15d)將嚴重影響秧苗質量,最終影響單季稻產量的提高和增產潛力的發揮。
2.2.2半旱育秧技術。①施足基肥,適時播種。單季稻大田需要準備半旱秧田300~450m2/hm2,施碳銨50g/m2拌過磷酸鈣25g/m2作耙面肥,并且挖溝起畦做成秧板,然后以滿溝水為基準,整平畦面。第2天將經“402”2000倍液浸過種、浸后洗凈催過芽的露白種子播下,大田用種子7.5kg/hm2,播后塌谷防止雀鼠危害。②適時拔秧,適齡移栽。強化栽培半旱育秧適宜秧齡為12~15d,秧齡最長不能超過18d。由于秧田面積較小,播種密度較高,應避免秧齡過長,防止秧苗徒長,影響產量。
[關鍵詞] 粟;南傳;農業史;環境史
[中圖分類號] S5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712(2014)22-0092-03[ZW(N]
[作者簡介]荊恒磊(1988―),男,河南新鄉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3級在讀碩士。
一、研究緣起
粟是由狗尾草屬馴化而來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粟在中國的栽培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與水稻的傳播一樣,粟在北方被馴化后即向中國南方在內的各個地方傳播,是對中華文明歷史進程有影響深遠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因此對粟的起源和粟在中國華南及東南亞傳播的研究有重要的歷史和學術價值。近世學者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粟的起源與傳播進行了研究,涉及內容主要包括:史前考古發現、傳播的過程及原因、傳播的影響等。本文旨在對這些研究做簡單的梳理,最后從農業史與環境史綜合的角度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為今后相關的研究工作提供線索。
二、粟的起源研究
1955年,學者李兢雄[1]從起源、經濟價值、生產概況等方面對中國傳統的農作物粟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張履鵬[2]稱,粟的栽培集中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原地帶,以裴李崗和磁山兩處遺址的發現最為重要,并辨析了粱和粟的分類史。王堯琴[3]認為,我國粟出土實物早、地域廣,古代文獻中關于粟的記述非常豐富翔實;粟的近緣野生植物遍及中國各地,為粟的起源創造了條件;中國是粟遺傳資源數量和類型最多的國家。游修齡[4]從區分黍、粟兩種作物不同的起源開始,確定了粟起源于黃河中游地區;然后分析了人類的遷徙和人類的飲食結構與黍、粟的南傳之間的關系,解釋了粟在華南以及東南亞的傳播問題。衛斯[5]的研究也是從考古發現確定粟的起源是在北方的關中和中原地區開始,再從粟的自然傳播和人類攜帶方式傳播兩個角度辨析了粟的傳播過程。王星光教授[6]認為,從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這一歷史時期,在廣袤的黃淮之間區域已經逐漸形成了粟與稻的混合作物原始農業區。黃淮地區地處我國南北地理的生態過渡帶,這種過渡的生態地理環境使得史前時期粟和稻兩種作物的共生成為可能?;旌献魑飬^的出現不但體現了人口逐漸增多對食物數量和質量的需要,而且是人類開始認識自然、逐步改造自然的表現,同時還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產物與證明。何紅中和惠富平[7]的研究討論了史前人類生活中粟作的地位與演變,古粟的栽培、儲藏、加工與利用技術,歷史上粟的生產布局、價格與產量的變動,粟與古代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等?!吨袊茖W院院刊》2009年第3期發表的《農業起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中提到,最近PLOS ONE和PNAS在線先后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呂厚遠課題組的兩篇重要論文。這兩篇論文主要報道了植硅體方法學在粟、黍灰化農作物鑒定上取得的突破,以及利用這種鑒定方法對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遺址中植物遺存研究取得的成果。這兩篇論文的發表使得整個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并將河北磁山定位為中國粟的發源地。自此,粟的起源研究可謂告一段落。而粟的傳播研究仍然是學術界議論的焦點。
三、粟的傳播研究
游修齡[8]提出粟從中心地區向外傳播的層次,他將、云南、臺灣視為一個層次,并且將長江流域視為有可能而未能證實的地區與以上三個地方作為同一層次。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粟在中國華南地區及東南亞的傳播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從中國西北到西南進而延伸至東南亞地區的西部塊,另一塊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到臺灣進而延伸至東南亞地區的東部塊。根據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游發現的植物遺址,有些研究者指出粟和稻這兩種作物在農業種植上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優越的生態條件,新石器早中期采集與漁獵盛行,而稻作物農業在新石器中晚期如何由長江中游傳入嶺南地區目前還不清楚,粟作物農業由于在嶺南地區缺乏考古發現,因此粟作物在史前是否經長江流域傳播到這一地區也還有待證實。
以上研究中,粟的西部塊傳播的研究最為充分、完整。西部地區史前族群生產活動頻繁,所以史前民族文化也具有多樣性,粟在這一時期這一地區的傳播也被大多數學者看作族群不斷遷徙的結果。學者李星星[9]認為當時在西部地區活動的某些游牧族群實際上已經學會了農業種植,他們也可能是小米農業的創造者,而小米早在五千年前就傳到了瀾滄江上游,之后傳到更遠的云南劍川。小米的傳播很有可能影響到當時的緬人,因為在語言學上,緬人先民與卡若先民存在一定的聯系。對于我國東北部與西南部文化是否有傳播,童恩正給出了明確結論。童恩正[10-11]不但從細石器、石棺葬、大石墓―石棚、石頭建筑遺跡等方面論述了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而且在研究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系時,通過比較四川古代文化因素與東南亞文化因素,得出四川古代文化對東南亞有一定的影響的結論,粟的種植正是體現這種影響的文化因素之一。童恩正[11]認為,岷江上游秦漢時代石棺葬中發現粟,而新石器時代種粟是西南夷文化的特征之一,因此東南亞的粟可能是西南夷文化向南傳播的結果。這種文化傳播是有跡可循的,其中之一是四川經云南進入東南亞的交通,在秦漢時期就修有官道,這些官道是根據人們以往的活動基礎修筑而成的??梢娫诖酥埃拇ǖ貐^與東南亞已有文化交流。至于粟在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中是否有一定地位,童恩正未作進一步的說明。
據考古報告,廣西那坡感馱巖出土的粟被鑒定為鴨掌粟。[12]鴨掌粟與一般的狗尾粟有明顯區別,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對粟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而與粟同期出土的陶器和廣西武鳴、廣東東莞出土的同類器有相似之處,與越南馮原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在器形及裝飾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些考古發現都表明當時中國南部與東南亞地區有著廣泛的文化聯系。
貝爾伍德[13]研究南島語族的起源時也發現了粟作農業在史前族群遷徙與融合中占據的重要地位。他認為粟作物和稻作物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兩個緊密相連的核心要素,這個核心要素使得黃河與長江中下游連接起來,而掌握了這兩種農作物種植技術的農民大規模地進入狩獵和采集民族的領地,這樣才能解釋狩獵采集民族為什么會在突然之間接受了農業。
四、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粟的起源問題在學界已經有比較一致的認識,即粟起源于中國北方,但是眾多學者在粟的南傳問題上卻看法不一。粟的原始祖先狗尾草在中國分布廣泛,南北均有,為何在北方的狗尾草被馴化為粟,并發展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同時,粟向南傳播是否還有別的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20世紀下半葉興起于歐美的現代環境史學研究,傳入中國后在學界形成持續的熱潮,這對農史學科發展有深遠影響。環境史學以現代生態理念為指導,把自然和社會視作互動的整體并予以研究,給歷史研究和農史研究提供了新理念和新視野。自然環境作為能動的要素從不同的層面參與人類歷史的創造活動。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以衣食住行為基本內容的生計方式首先打上了環境的烙印,生計方式是在環境的直接影響和制約下,在人們對環境的應對過程中形成的。這是自然環境參與人類歷史創造的第一層面,也是最基礎的層面。它是作為獨立學科的環境史學需要著力展示的內容。生計方式不等同于農業生產,但農業生產無疑是它最重要的內容。農業史可以為環境史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要件。由于農業與環境密不可分,農業史與環境史的關系密切,因此環境史的勃興引起農史學者的普遍關注,他們運用環境史的理念和視野重新審視農業史,總結農業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變遷,尤其是總結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教訓。[14]因此,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從環境史的角度探討環境因素對粟的起源和傳播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希望將來能夠從這個角度入手,為粟作農業史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兢雄.中國的粟[J].生物學通報,1955(9).
[2]張履鵬.谷子的起源與分類史研究[J].中國農史,1986(1).
[3]王堯琴.粟的起源[J].古今農業,1987(2).
[4]游修齡.黍粟的起源及傳播問題[J].中國農史,1993(3).
[5]衛斯.試論中國粟的起源、馴化與傳播[J].古今農業,1994(2).
[6]王星光,徐栩.新石器時代粟稻混作區初探[J].中國農史,2003(3).
[7]何紅中,惠富平.古粟(Setaria italica Beauv.)研究綜述[J].中國糧油學報,2010(4).
[8]游修齡.中國農業通史:原始社會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9]李星星.粟(小米農業)經長江上游南傳的途徑與方式[J].中華文化論壇,2005(4).
[10]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C].文物出版社編輯部.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1]童恩正.試談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系[J].文物,1983(9).
[12]韋江,何安益.廣西那坡縣感馱巖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