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博士考察報告

博士考察報告

時間:2022-03-05 06:44: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士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博士考察報告

第1篇

這一次斯文赫定是受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委托,為開辟柏林至上海的空中航線作一次橫貫中國內陸的考查。中國西部對赫定來講并不陌生,他自1890年第一次進入中國西部,曾前后四次在那里探險近十年的時間。赫定這次要帶領一支由瑞典人、德國人和丹麥人組成的探險隊,計劃像以往考查一樣,帶隊進入中國西部的大漠。

然而赫定沒有想到,這時的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西方近代科學思想的傳入和的洗禮,中國學術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中國學者已經開始具有現代意識與民族精神,此時的中國已非彼時的中國。赫定的考查活動遭到了中國學術界的強烈抵制。經過四十多天的談判,中國學者與斯文赫定簽訂了《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為組織西北科學考查團事與瑞典國斯文赫定博士訂定合作辦法》。這個協定曾被當時的中國學者戲稱為“翻過來的不平等條約”,它是現代中國學者公認的、中國現代科學史上的第一個平等條約。

背 景

19世紀中期,西方探險家已經基本完成了對歐洲、北美洲的考察,南美洲、非洲、澳洲以及西伯利亞等廣大地區的地理概況也逐漸為學者們所熟知。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東亞及歐亞大陸腹地作為僅有的幾個未知領域,引起了世界學者的廣泛關注。隨著地理考察的進展,西方學者逐漸把目光集中到亞洲腹地,尤其是中國的西部地區。

中國在東亞、中亞占有遼闊的疆域。這里不但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而且有豐富的文化景觀。中國人對西北邊疆地理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漢代張騫開通西域后,國內介紹中國西北地理概況的著作不斷問世。到了清代,西北藩亂不斷,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建設,有關西北地區的地理研究更加豐富。

經過清代幾百年的經營,中國人對于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現象已經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并出現了大量的西北邊疆地理著作。其中較為重要的著作,有徐松的《新疆識略》和《西域水道記》、椿園氏的《西域聞見錄》、祁韻士的《西域釋地》和《西陲要略》、張穆的《蒙古游記》等。但是中國傳統的西北邊疆地理研究多以地方官員、僧人及流寓邊疆的文人學者的著述為主,直到19世紀末期,還沒有科學意義上的探險和考察。

從19世紀的最后10至20年開始到20世紀初期,中國西北邊疆地理的研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形的外國人云集這一地區,其中既有帶著侵略目的的政客,也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地理學者和地質學者。俄國軍人普熱瓦爾斯基(H.M.Przewalski)和他的學生科茲洛夫(P.K.Kozlov)曾在中國西部地區考察,并掘走了大量的珍稀動植物標本和西夏文書;英國人斯坦因(M.A.Stein)、法國人伯希和(P.Pelliot)、德國人李谷克(A.von Le Coq)等人,也都曾劫掠過中國西部地區的文物和古生物化石。這一時期,有數百名來自英國、法國、瑞典、德國、俄國、日本、美國等十幾個國家的學者來中國考察。他們的足跡遍及中國的廣大疆域,考察報告和相關論文、論著數以千計。這些成果有些在中國發表,更多的則發表在世界各國的科學雜志和著作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西部地區的地理大發現時代。

在眾多的科學探險考察中,最著名的有美國地質學家龐培烈(R?Pumpelly,1837~1923年)于1862年至1865年的橫穿歐亞大陸之旅,和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i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于1868年至1872年對中國的廣泛考察。他們掀開了中國近代科學考察的序幕。尤其是李希霍芬提出的“震旦紀”、“黃土高原風成說”、“絲綢之路”等概念和學說,曾在中外學術界產生廣泛的影響。

幾十年以后,李希霍芬的學生、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再次來到中國,計劃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察活動。

赫定簽署的協定及中國學者的反應

當斯文赫定于1926年再次來到中國時,中國的科學事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時不但出現了像中國科學社這樣的綜合性學術團體,而且已經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種專業性的學術團體十幾個。中國學者“歷觀前事,痛國權之喪失,恐學術材料之散失”,早就希望組織學術團體協會,以便聯絡各學術團體,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赫定的到來,成為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成立的催化劑。

赫定來到北京后,首先尋求瑞典、德國駐華大使和北京政府的支持。他的計劃似乎進展得十分順利。不但西方的駐華大使表示全力相助,赫定的考察計劃還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支持。赫定為了考察事宜曾拜訪了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顧認為中國政府肯定會同意考察計劃中的駝隊探險,但計劃中的航空探險,卻要得到中國軍方的同意。為此,赫定又拜訪了航空署長劉光克。劉對開辟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航線很感興趣,但他提醒赫定在駝隊探險結束之前不要提出飛行的請求,否則捅到報界,就會遇到更大的阻力。為了避免麻煩,赫定決定先進行駝隊探險,并取消了在中亞建立無線電臺的計劃。

在赫定的努力下,北京政府同意了他的考察計劃。當時駐扎在北京的奉系軍閥親自接見赫定,為赫定出具介紹信,并打電報給新疆軍閥楊增新,通知他探險隊的抵達時間和目的。

在爭取得到北京政府應允的同時,赫定也在積極準備具體的考察事宜。他派隨行的西方學者前往包頭籌建考察團總部,并準備購置考察用品。

正當赫定認為萬事俱備的時候,事態卻發生了突然的轉變。

事情起因于1926年底赫定與北京政府農商部下屬的地質調查所簽訂的協議。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考察工作,赫定在當時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J.G.Andersson)的建議下,與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達成了合作協議,并草擬了探險大綱。協定的原始文本現已無從考證,但關于協定的具體內容,目前中國學術界卻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協定要求赫定的考察隊吸收中國學者參加古生物考察,考察的結果將發表在中國的古生物學雜志上,考察團所有的采集品均留在中國。考察團定名為“中瑞聯合考察團”;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協議規定,考察團采集的所有地質、考古材料和歷史文物先送瑞典研究,“一俟中國有相當研究機構,再送還中國一套副本”。中國派地質工作者兩人伴行,負責與當地各級官廳接洽,到新疆后即返北京,由瑞典人前去接替。而考察隊的名稱是“斯文赫定中亞遠征隊”。盡管目前無法斷定上述兩種說法哪一個更符合事實,但毫無疑問,1927年3月中國各界聽到的是后一種聲音,于是“全國輿論大嘩”。一時間,北京的大小報紙紛紛刊登消息,報道了赫定帶來數架飛機,當局無法阻止赫定偷運文物的消息。

不但中國報界反應強烈,中國學術界更是采取了積極的行動,反對赫定的考察活動。

1927年3月5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召集各學會代表二十多人召開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北京學術團體聯席會議。第一次聯席會議有兩個主題:一方面是促進籌備建立永久的機構,進行學術資料的收集與研究,籌劃發掘采集國內各種學術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反對外國人私入中國境內收集資料。在第一次聯席會議的決議中,明確提出了反對瑞典遠征隊來華。

在3月19日召開的第三次聯席會議上,決定將北京學術團體聯席會議改稱為中國學術團體協會,并將其確定為永久機構。與會代表擬定了14條《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章程》,并于5月2日呈報教育部。章程規定,協會由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北京大學考古學會、歷史博物館、京師圖書館、中央觀象臺、古物陳列所、故宮博物院、清華學校研究院、中國天文學會、中國地質學會、北京圖書館、中國畫學研究會、中華圖書館協會、地質調查所等14個學術團體及學術機構組成。

學術團體協會成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與赫定談判考察事宜。

談判的經過及協議的簽署

自1927年3月5日,第一次學術團體聯席會決議公開反對赫定的考察計劃后,又于3月10日在北京各大報紙上公開發表《宣言》,反對斯文赫定的中亞遠征計劃,并致函中國外交部,要求停發斯文赫定等人的護照;11日,又致函甘肅、新疆等地的相關機構,要求阻止斯文赫定前往。

赫定不希望與中國學術界發生沖突,另外當他得知北京政府可能因為中國學術界的反對而收回曾經承諾過的支持時,赫定為了解釋情況和平息事態,于3月9日致函北大研究所國學門主任沈兼士,表示這次考察并未打算攜帶古物出國,并愿意與中國學者合作。10日赫定與安特生到北京大學面見沈兼士等中國學者,解釋這次考察的目的,并商談合作的可能性。

為此,學術團體聯誼會于3月13日召開第二次會議,討論赫定的來信,并于14日復函斯文赫定。信中認為,赫定信中提出的合作辦法,與第一次聯席會議中提出的由中國人主辦的方法相違背,因此不能接受。但信中仍向赫定表示,愿意與他“作友誼的晤談”。

3月17日赫定再次致函聯席會議,進一步解釋考察的目的及與中國學術團體合作的辦法。赫定還就中國學者反對中亞遠征隊的名稱問題,提出可將考察隊定名為“北京學術團體聯合組織之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或者其它中國學者認可的名字。

在3月19日的第三次聯席會議上,中國學者詳細討論了赫定的來信,決定推舉周肇祥、劉復、袁復禮和李濟四人與赫定接洽,并建議赫定于3月20日下午到北京大學第三院研究所考古室面商此事。

3月20日下午四時,赫定偕同當時擔任農商部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到北京大學邀請四位代表到六國飯店舉行了第一次面對面的談判。

這次談判,中國學者主要關心的是赫定此行的目的、是否涉及軍事內容、西方考察團的成員是學者還是軍人、考察路線、時間、經費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赫定一一作了說明。他尤其介紹了考察的目的主要是地理、氣象、天文及地磁學,而考古及地質學是附帶目的,如果中國學者反對,可以取消相關的考察內容。談判結束后,赫定向學術團體協會提交了他整理的14條會談紀要。

就在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考慮如何與赫定合作的問題時,《順天時報》以“瑞典考古隊已首途赴新”為題,突然報道了赫定的考察隊已經出發的消息。中國學者大為驚異,于是再次致函赫定,請他“誠意答復”,并同時致函綏遠都統,請他們在協會與赫定談判沒有成功之前,監視考察隊的行動。3月22日赫定回復中國學者,稱報上的消息不準確。強調只是部分人員先到包頭做準備,他本人將留在北京商談此事。赫定還專門請安特生向中國學者解釋此事。

3月24日學術團體協會召開第四次會議,討論赫定整理的第一次會談的14條內容。經過仔細商議,與會代表向赫定提出11條合作辦法。辦法的內容包括:考察團的名稱應為“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西北科學考查團”;考察團的具體事務由協會組織理事會負責;所得物品應全部交與理事會保管;不得毀壞沿途古物建筑;不得以私人名義向當地居民購買古物;不能夠繪制比例尺超過三十萬分之一的地圖等等。會議還決定由周肇祥等六名學者繼續與赫定商談。

3月25日,六名代表與赫定進行了第二次談判。

這次商談的內容涉及中西方團員的具體人數、薪金,經費的來源及使用辦法,氣象臺的設置,團長的人選,出版考察報告的方法等具體的合作內容。會談結束后,赫定要求中國代表將所提條件以西文形式送給他,并于29日復函,大體同意中國學者的要求。但赫定提出,在中方的要求中,理事會的權力太大,并希望在采集的古物和考察報告的形式上,中方能夠有所退讓。

就此,4月1日學術團體協會召開第五次會議進行討論。會議提出八點決議,表示,名義上可以商量,但在權益上不退讓。

4月2日,中國學者與赫定舉行了第三次談判,逐條討論中方的意見。會談中討論了雙方團長的權限、理事會的作用等問題。

就在中國代表與赫定商談合作辦法的過程中,各大小報紙不斷有關于赫定組織的考察團已經出發的報道。一時間消息混雜,難辨真偽。為了更好地交流與合作,第三次談判結束后,中國代表仍以電話或書信等方式與赫定交換意見,并又先后召開了三次會議,討論各項內容。最后,赫定基本上接受了中方的要求。

在與赫定基本上達成共識之后,中方推舉徐炳昶、馬衡、劉復三人負責起草合作辦法,李四光、袁復禮、李濟三人負責合作辦法的翻譯。

4月20日學術團體協會召開第十次會議,討論新起草的合作辦法。23日周肇祥與劉半農帶協議征求赫定的意見。赫定提出考察團的名稱應由“學術團體協會組織考查團”改為“學術團體協會與斯文赫定博士共同組織考查團”、外方團員應該由赫定任命而不由協會任命等意見。在24日的第十一次會議上,中國學者同意了赫定提出的要求。

經過四十多天的談判,4月26日下午七時,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代表周肇祥和瑞典學者斯文赫定簽訂了《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為組織西北科學考查團事與瑞典國斯文赫定博士訂定合作辦法》。至此持續了一個多月的談判終于以中外合作、并以中方為主的形式圓滿結束。

1927年5月9日,外方團長斯文赫定和中方團長徐旭生共同率隊,自西直門火車站離京前往包頭,開始了首次中外合作的科學考察。

第2篇

赴美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干部培訓考察報告

為了學習、借鑒美國農業推廣方面的經驗,提高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持續發展。經農業部和國家外專局批準,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派出以梁志杰同志為團長,江西、上海、貴州、湖北、山西、天津、湖南等省市和遼寧省大連市、錦州市、四川省雙流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中心)有關負責同志參加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干部培訓考察團一共14人,于1995年11月4日至12月2日執行赴美國培訓考察任務。

培訓考察團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S.U)農業及自然資源學院負責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學成立于1855年,是全美第一所根據贈地法成立的州立(公立)大學。學校位于密西根州首府──蘭辛市,規模宏大,景色秀麗,下設14個學院,共有4000多名教員,設有200多門專業學科。在校注冊學生4.1萬人。其中本科生3.2萬人,研究生9060人,外國留學生近3000人,來自11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留學生900人。學校總面積21.2平方公里,校園占地8.5平方公里,試驗農場和農業教學、科研基地12.7平方公里。農業和自然資源學院為大學里歷史最為悠久、師資力量最強的學院,在全美屬于最好的十大農學院之一,作為典型的贈地法案學院,農學院實行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的體制,負責全州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州政府不再設立科研和推廣機構。美國所有州都實行這種體制。在行政管理上,農學院分為四大部門:即主管教學的學術和學生事業部,主管科研的農業試驗站,主管推廣的州立大學農業技術推廣站和主管國際交流的國際農業研究所。具體負責這次培訓考察活動的是學校國際農業研究所和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單位。在20多天的培訓考察工作中,全團受到美方的熱情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學副校長、農學院院長Fred·Poston博士會見并宴請了代表團。整個培訓考察日程緊湊,工作緊張,組織有序,內容豐富,方式活潑。代表團先后聽取了學校二十多位具有博士學位的農業推廣專家、教授的講課和情況介紹,訪問了拜伊(Bay)縣、埃力那克(Arenac)縣、麥森(Mason)縣等三個縣級農業技術推廣站,考察了11個不同類型的家庭農場,4個農產品加工廠,一個生產資料公司,二個職業中學,二個農產品收購站,一個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參加了埃力那克縣農場主協會主席舉行的情況報告會,走訪了9個美國人家庭,其中:農場主家庭5個,大學教授家庭2個,中學教師家庭1個,推廣站長家庭1個。應美方邀請代表團向有關專家、教授和部分外國留學生介紹了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績等情況,就有關問題與美方朋友進行了研究、探討,得到美方好評。本次培訓考察,內容涉及美國農業立法的沿革,推廣經費預算與使用,贈地大學體系,農業推廣理論和原則,農業推廣體制、管理、項目計劃和評估,農業推廣手段和方法,農業發展政策,現代通訊技術信息傳播設施在農業上的應用,及美國朋友的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面。同志們認為,本次培訓考察收獲不小,對美國特別是密西根州的農業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現狀,發展趨勢,有了一定的了解,達到了預期目的。

美國是當今世界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據介紹現有人口2.6億,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僅占2%左右,一個農民一年生產的農產品可滿足128個人的生活要求。

密西根州位于美國的東北部與加拿大隔湖相望,氣候條件和我國東北近似,是全美玉米、奶牛(牛奶)的主要生產區,全州現有人口940萬,面積17萬平方公里,地廣人稀,務農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2%,農業生產具有以下特點:

(一)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農場規模越來越大。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以家庭為單位,實行規模經營,從發展趨勢看,規模將會越來越大。全州前幾年有5.2萬個家庭農場,現在下降到5萬個。家庭農場分兩種類型,一種為專業性農場,一種為兼業性農場。中等專業性農場一般耕種2000?000畝地。無論專業性農場還是兼業性農場,都以自己耕種為主,農忙時雇請部分臨時工,勞動生產率水平很高。

(二)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耕地、播種、施肥、噴藥、收刈、脫粒、加工、運輸、精選、烘干、貯存、畜牧業上料、擠奶、消除欄圈全部實行機械化。我們參觀的一些農場主無不擁有多種機械,這些機械性能良好,用途廣泛,有的可以一機多用,如種植機械從整地、播種、施肥、噴藥和收刈、脫粒、秸稈粉碎可一次完成。農產品加工,只要一按電鈕全部自動完成,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驚人。由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規模小一些的農場主大都是主營農業,兼營其它。

(三)商業性意識越來越強。農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按市場需求進行,我們訪問的農家,大都擁有電腦終端和州立大學農學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聯網,隨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決定自己的生產經營。州立大學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負責提供市場信息,幫助農場主分析,利用信息,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都由農場主取決市場自主經營。

(四)社會化服務十分發達。各農場與社會的各涉農部門和商業公司都保持著密切聯系,農場所需的良種、化肥、農藥、機械、飼料等生產資料,農產品的運輸、銷售、貯存,以及其它需要解決的問題,只需打個電話,有關單位便及時登門服務。

(五)勞動者素質較高。50%左右的農場主是大學畢業生,有的還是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生,農民的平均學歷達到中專以上。

農業的發展與農技推廣工作是密切相關的,自1914年美國建立農業合作推廣體系以來,農業技術的推廣一直促進著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農業科技的進步,而高素質的農場主又對農業推廣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學農技推廣站和全美一樣,對農場主的需求及時變換著推廣方法、范圍等,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通過培訓和考察,我們認為美國的農業推廣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緊密結合。美國的農業推廣以州立大學為核心,實行教育、科研、推廣緊密結合,這種形式是依據美國的法律規定逐步形成的,1862年美國國會頒布的《摩里爾,贈地學院法》,由國家劃出大片土地,在每個州各建立一所贈地學院,為農民培養農業和農機專門人才。1887年頒布《漢奇,農業試驗站法》規定在贈地大學建立試驗站,開展農業科研。1914年又頒布《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廣法》,授權贈地學院的農業推廣可以得到聯邦政府農業部的合作和支持。上述三個法案是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業發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國農業發展的基礎。三個法案是一個整體,它規定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并由州立大學組織實施,使州立大學逐步成為本州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的結合體,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和推廣中心。農業推廣以州立大學為中心雖然有其歷史特殊性,但創造的教學、研究、推廣緊密相結合的成功經驗,則有普遍意義。為了保證教學、科研、推廣緊密結合,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師既承擔教學任務,又承擔科研和推廣任務,多數為教學──推廣,科研──推廣,教學──科研雙重任務,或教學──科研──推廣三重任務。

2、科研任務來自生產實際,根據推廣工作,提出的問題,確定科研項目計劃,成果一經確認,即向社會公開,不搞技術壟斷。

3、教學、科研人員作推廣人員的后盾,負責解決推廣工作中的疑難問題。

4、對推廣人員采取在職和定期離崗進修的辦法,更新知識,取得碩士、博士學位。

5、召開教學、科研、推廣人員研討會,共同探討解決新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二)多種社會力量合作辦推廣。農業推廣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公益活動,美國政府動員社會各界支持農業推廣,從而逐步形成了一種多層次、多方面合作進行推廣工作的機制。一是國家和地方合作辦推廣。農業部和州、縣推廣機構各司其職,互相合作,經費由聯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學推廣經費為4000萬美元,其中:聯邦撥款1000萬美元,州政府撥款2000萬美元,縣政府撥款1000萬美元,另外還有特殊推廣項目經費和社會各界捐款800萬美元。二是政府和社會合作辦推廣。州縣兩級推廣機構中都設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學、有關部門、專業協會農民代表參加的農業推廣顧問委員會(協會),負責推廣工作的項目審定、經費籌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評估。三是以專職人員為骨干,專職、兼職和志愿人員合作辦推廣。兼職人員主要在州立大學,他們既搞推廣又搞教學、科研,志愿人員主要在縣和縣以下以推廣顧問委員會和參加“四健”(4H)會的人員為主。埃力那克縣推廣站只有5名專職推廣人員,顧問委員會有12名,志愿人員多達幾千名,面向群眾的推廣工作,許多是依靠志愿人員完成的,推廣課題是由顧問委員會根據生產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項目方案由農業教學、推廣人員在深入調查,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聯合制定,項目的實施,除推廣、科研、教學人員參加外,多種社會力量,包括政府機構、群眾團體、大眾宣傳媒介、涉農企業和一些大型農場主,也積極配合,有的農場主還出錢、出地,帶頭實施推廣項目,承擔試驗示范任務。

(三)農業推廣隊伍的素質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縣農業推廣人員445人,其中州農業推廣站150人,縣和區域推廣站295人。150名州推廣專家都是博士、教授,縣和區域推廣人員中70%為碩士,25%具有博士學位,無論是州推廣專家,還是縣級推廣人員知識面都很寬,學識比較淵博,都會操作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州、縣農業推廣站,全部實現了辦公通訊現代化,所有推廣人員都擁有電腦終端,與州立大學及其他信息中心聯網,美國能形成這樣高科技、高學歷層次的農業推廣隊伍,一是高科技發展迅速,農場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來越高,自身素質差,很難再勝任推廣工作。二是州立大學設立了農業推廣教育系,在本科畢業的基礎上著力培養農業推廣方面的碩士和博士,形成了培養高級推廣人員的教育體系。三是州立大學對推廣人員的職位有嚴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崗后試用六年,方可聘為正式推廣員,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勝任工作,隨時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農業推廣領域廣泛,內容豐富。美國的農業推廣是全方位、面向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只要農村、農業和農民需要的,都是農業推廣的領域和任務。工作范疇已遠遠跳出單純農業技術本身,涉及整個農業和所在農民的種、養業、流通、農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際關系、協調指導等諸多方面,以滿足農民的高層次需求。農業推廣人員涉及和實施的項目分三大類:

1、農業技術和自然資源類:涉及農戶利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和企業經營管理經驗,有效地從事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場利潤,開發新的農產品,參予國內外市場競爭,注重食品衛生,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及農民群眾的多種需求和心理培訓、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詢等。

2、“四健”青年俱樂部項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腦,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手,“四健”是為農村開發農村青年資源而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農村青年提供理論、實踐環境,培養他們關心公共事業,實現自我控制,增長知識才干,提高領導、管理能力,試一試、干一干,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3、家政推廣項目。家庭是農村發展、生活的基本單位,指導農村家庭生活、消費,健康發展是美國農業推廣的重要任務。這類項目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培訓等活動,強化家庭的作用,制止家庭分裂,減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促進家庭的穩定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項目的主要內容有:(1)進行公共事業、社區活動和法律的培訓,教育農民處理好家庭與社區、政府的關系;(2)進行有關食物與營養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營養和健康、生長發育之間的關系,注意營養、膳食和烹調技術;(3)進行衛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訓,指導農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衛生和設施,愛護公共衛生及設施;(4)幫助農民家庭進行住房需求評估,推薦家庭住房設計式樣,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識;(5)指導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婦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尊敬長輩和撫育好小孩;(6)指導農民搞好家庭預算,用好家庭資金;(7)進行家庭生產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五)推廣方式靈活,推廣手段先進。農業推廣單位都擁有電子計算機、衛星聯網電話、電視、錄放設備等現代化推廣工具,推廣人員將各種知識信息輸入計算機內,農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撥個電話或打開計算機終端就可獲取有關答案,十分便捷,我們走訪的農戶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統聯網,無論是芝加哥的農產品市場價格,還是天氣變化情況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學除常用的宣傳培訓設備外,龐大的計算機系統除和各縣推廣站、農戶計算機聯網外,還與國內外有關重要部門聯網,有關的技術信息可及時交流、傳遞。州立大學還設有6套電視節目,無線廣播電臺定期向農民播放農業知識技術和信息,利用衛星遠距離教學也在應用中。

美國的農業推廣方式,分直接推廣、間接推廣。直接推廣是指推廣人員走訪到戶,面對面幫助農民解決問題;間接推廣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電話、電視、廣播、電子郵件等進行推廣宣傳。目前,運用直接推廣方法服務的約占農戶數的25%,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如小組培訓、參觀、示范等,必要時還進行個別咨詢、個別訪問。各種農業推廣方法,都體現了民主的,說服教育的原則,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強迫命令。而且,絕大多數推廣項目都是無償的。

(六)隊伍管理嚴格。在長期實踐中,美國的農業推廣成了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

l、農業推廣人員由州立大學直接管理,州推廣專家由學校聘任,基層推廣員由大學下屬的州推廣站聘任,并發工資,地方政府不干預推廣工作。

2、基層推廣人員由州立大學負責培訓,每人每年回校培訓時間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3、根據推廣人員的特長,分別參加州推廣站的推廣項目。推廣員帶著問題回學校與專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組織實施。

4、對推廣人員的工作進行評估,如不稱職,隨時辭退。

美國根據本國的國情和農業資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對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進步發揮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經驗可供我們借鑒。為此,我們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法律、法規。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預以保護。我國人大常委會經過多年醞釀討論,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農業推廣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這無疑將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但從推廣法頒布兩年來的實施情況看,由于法律條文太原則,操作性差,難以落到實處,建議盡快制訂《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細則,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別是在維護農技推廣機構合法權益,國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體、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農技推廣部門的裝備,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科技和經濟信息,顯得越來越重要,信息已成為一項重要財富,誰先得到它,誰就可以取得經濟上的主動權。美國農業推廣部門把信息傳遞作為向農民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大的農場主也十分注意收集農業科技和市場信息,他們都裝備了先進的信息傳播設備,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傳遞系統。目前,我國農技推廣部門普遍裝備落后,信息傳遞慢,渠道單一,適應不了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需要。建議國家增加投入,改善農技推廣部門的裝備,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農業科技廣播電視臺。我國幅員遼闊,交通不發達,廣播電視的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與否的影響,同時利用廣播配以電視,更加形象、生動,適合我國農民文化水平低的實際,是傳播農業科學技術的一種好方法,國家應把它作為科技興農戰略的一件大事來落實。二是逐步建立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應用,促進信息事業的發展。世界發達國都把計算機的普及推廣和網絡化,作為經濟建設中的一件大事來抓,建議國家在“九·五”期間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采取與地方聯合投資的辦法,在每個省確定若干個地、縣農技推廣部門,開展計算機網絡建設的試點,同時,組織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開展計算機軟件開發。爭取用一、二個五年計劃,把全國縣級以上農技推廣機構都用計算機網絡起來。三是增加農業科技讀物出版發行,使農民比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資料。

(三)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我國農技推廣機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內部分工過細,人員過多,業務素質普遍偏低。可借鑒美國的經驗,逐步將推廣機構內服務性的專業站(室)向專業公司(肥料公司、藥械公司、果品公司等)發展,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逐步向綜合性、宏觀性方向發展。從重點進行生產技術指導,逐步轉向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與評價,農業環境保護等方面發展。二是采取切實措施加快對現有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各級政府要增加農業技術培訓經費,農業部和人事部門組織制定農技推廣機構崗位任職標準,以調動在職科技人員參加學習、培訓的積極性。三是繼續抓農業內部的“三農”協作。我們認為,“三農”協作重點是省一級,省一級“三農”分屬不同的三個系統協作難度大,農業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議農業部對幾年來“三農”協作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就“三農”協作的組織形式,協作內容和方式,以及經費開支等做出具體規定,充分調動三家的積極性。

(四)增加農業投入,引導農業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發展。農業只有達到一定規模實現集約化經營,才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我國目前實行的,無疑是一種好的制度應長期堅持,但是,在鄉鎮企業發達,勞力向工業大量轉移的地方及東北、西北等耕地面積大的地方,可以根據群眾意愿,引導農民把土地向農業大戶集中,建立家庭農場,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國家應增加投入為這些家庭農場提供一些中長期(10?0年)的貸款,幫助他們購買生產加工方面的機械設備,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使之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樣板。

(五)改革農村教育。目前我國不少地方的中學教育存在著主要為了升學的偏向,在教育內容、教學方式上與農村需要脫節,根據我國實際,農村學校應以培養新型農民為主要目標,中、小學在教學內容,課程安排及對學校的考學率上都應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干部培訓考察團人員

團長:梁志杰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處長高級農藝師

翻譯:聶闖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副處長高級農藝師

團員:楊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高級農藝師

王曉鴻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副站長高級農藝師

劉希文上海市綜合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副主任推廣研究員

高登祥貴州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站長推廣研究員

王銀元湖北省農業廳糧油處

處長高級農藝師

姚永久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

高級農藝師

康瑞昌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

站長推廣研究員

姚振凡天津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站長推廣研究員

江勤友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科長高級農藝師

張貴彬遼寧省錦州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站長高級農藝師

沙世同四川省雙流縣農技推廣中心

副主任農藝師

第3篇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he quality of engineers in China. Doctor Cui Jun studied o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mpleted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is paper will expounds and analyses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Home and Abroad in detail.

關鍵詞: 高等工程;教育;課程

Key words: higher engineering;education;curriculum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5-0267-03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對工程和工程師寄予厚望,對工程教育的改革尤為關注。我國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國,但其人才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實現從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的轉變。課程是教育實施的主要載體,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崔軍博士對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問題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其成果《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研究》已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著作是教育部人文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本科工程教育課程改革機理與路徑研究”之研究成果。

1 研究思路:嚴謹的工程教育研究

作者從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目前我國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工程教育課程改革應當回歸工程實踐的論點。首先,闡述了國際工程教育發展從“面向工程實踐”、“偏離工程實踐”到“回歸工程實踐”的歷史演進脈絡;然后,考察了美國、英國、丹麥等國家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案例,分析當代國際工程教育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必要性、共同指向與多樣途徑,為解決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的“回歸”問題提出了可供借鑒的參照系。作者還通過問卷和訪談調查等實證方法,揭示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探尋了社會各界的工程教育利益相關者對課程改革的時代訴求。在借鑒國際化、立足本土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工程教育課程重構的方向、機理與路徑,從而為我國工程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鑒。

該書的研究問題來源于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實際問題。作者在研讀了大量外文文獻的基礎上,提煉出科學的研究問題并建構了概念模型;秉承實用主義知識觀,采取混合并行的研究策略,并根據不同研究問題運用契合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調查、訪談等實證法,以及歷史、案例、文本、關鍵事件、戰略路徑標定等質性方法,體現了定量與定性結合、實證與思辨結合的混合研究策略。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發現具有創新性。該書研究對象明確,目標集中,思路清晰,以中外高等工程教育“從何而來”、“現居何處”、“意欲何往”以及“通達之路”為線索,試圖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課程改革尋求“一劑良方”,體現了工程教育研究的嚴謹性特點。

2 歷史追溯:工程教育的偏離與回歸

對工程教育課程的研究,離不開置身其中的工程教育歷史背景。作者采用了歷史事件路徑法,從工程教育與工程實踐關系的角度,分別對國外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梳理出高等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實踐、偏離工程實踐和回歸工程實踐的發展趨勢。作者對工程教育歷史演進的研究,厘清了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脈絡,探尋了工程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內容的沖突、調適與平衡的過程。該書對中外高等工程教育偏離與回歸的論述,歷史地展現了國內外高等工程教育的轉型和方向。作者發現,我國工程教育的發展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其偏離與回歸工程實踐的時間大致滯后于美國;工程觀指導工程實踐,工程實踐影響工程教育,從而影響課程;課程需回應工程觀念及工程實踐的新特點。作者對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是準確、深刻的,尤其是對美國、歐洲工程教育早期的研究報告分析為學者們開展工程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3 國外現實: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探索

該書緊接著考察現實層面的工程教育課程。作者選擇了國際高等工程教育頗具特色的三個案例,分析美國麻省理工大學CDIO課程模式、丹麥奧爾堡大學PBL課程模式、英國倫敦帝國學院ELED課程模式,聚類分析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開發與設計、課程實施與評價、課程特點與改革經驗四類要素,以說明影響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因素、必要性、指向性和多樣性。

作者發現,不同國家的大學對工程實踐的認識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工程教育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本質是重新定位理論與實踐的價值關系;課程強調回歸工程實踐,并不是削弱學科知識的重要性,而是謀求數學、科學、技術與工程知識的集成。該書對國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案例的聚類分析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考察了不同國家大學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這對于論證“回歸工程實踐”提供了國際比較的有力依據。

4 國內現實:課程偏離工程實踐的現狀

國外工程教育課程現狀對讀者理解“回歸工程實踐”的內涵很有啟發。作者以課程要素為分析框架,從靜態的課程設計和動態的課程實施兩個層面分別考察我國課程的現狀。然后,在摸清現狀、準確定位的基礎上揭示問題并分析成因。該書提出,當前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現狀普遍是強調工程科學,弱化工程實踐,脫離產業需求,帶有工程科學之烙印;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程目標脫離工業需求,課程結構分離工程能力,課程內容偏離工程實踐,學生學習游離中心地位等;問題產生的根源及改革的困境,與工程觀、人才觀和課程觀指導的缺失有關。作者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現狀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課程改革的困難及其癥結,這些問題正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5 社會訴求:利益相關者對課程的期望

工程教育課程折射出社會各界對工科畢業生所抱的期望,課程改革無法脫離社會環境。僅僅局限在教育系統內部來考察工程教育課程,還不能充分體現工程教育的社會屬性。因此,作者遴選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大四畢業生、工業界企業雇主、工程專業組織、工程教育專家,分別調查不同社會主體對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訴求。然后,從利益相關者各有側重的意見中尋求內在一致的訴求,以揭示利益相關者對課程改革的期待。

該書對當前社會對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調查,同樣說明了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需要回歸工程實踐,該部分內容展現了工程教育的本質規定性和價值取向,這是該書最有特色的部分。作者發現,利益相關者對我國工程教育課程偏離工程實踐的現狀表示不滿,對課程培養工程領導力,設計能力,理解工程背景、創新、創業等能力的滿意度不高。作者提出,社會對工程師培養質量的期望,更多地通過工程教育利益相關者來施加影響;這些社會力量可能會助推或阻礙變革,所以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是課程審議和課程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

6 工程范式: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新理念

對工程教育課程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歷史、現狀、訴求的層面,仍無法消解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的問題與弊端。因此,作者綜合前述研究發現,將研究重心從課程的外部影響因素再次轉向課程內部組成要素,探討我國工程教育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方略。

作者認為,課程改革需要現代化理念的指導,這預示著課程價值的轉型和范式的轉換。從工程哲學的角度審視課程,其理念的更新表現在工程觀、人才觀和課程觀三個層面。課程創新需回應當代工程觀及人才觀的新特點。我們知道,工程教育具有“教育”和“工程”雙重基因,而該著作從“工程”的角度完整地提出了“整體工程觀”指導下的“工程范式”的課程理念及其內涵,提出了“工程專業能力”框架,提出了“模塊化的課程結構模型”,這對工程教育課程研究而言是較大的理念更新與思路創新。

該書認為,“整體工程觀”視工程為復雜生態系統,強調工程所處的人、自然與社會的大背景,強調工程問題解決中技術與非技術要素的平衡,強調工程產品或系統的完整生命周期,強調工程實施的前、中、后全部階段,在連結、轉化與超越中實現工程創新。基于此,作者就課程目標重建、課程內容重組、課程結構優化、學習經驗設計、教學模式選擇等方面系統地提出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的重構主張,這些觀點具有新意,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工程教育課程理論。

更為重要的是,作者最后指明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走向,應當是回歸“整體型”工程實踐,著重構建“工程范式”的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知識與能力的協同、技術與非技術的平衡,在時間、空間、深度與寬度中彰顯“和合”的課程思想。具體而言,該書歸納了“整體工程觀”視野中的工程實踐新特征,提出了回歸“整體型”工程實踐的“工程范式”課程觀,完整地闡述了“工程范式”課程重構的哲學基礎、基本主張、改革維度、改革模式等觀點,并從課程理念的更新、課程目標的重建、課程內容的重組、學習經驗的設計、教學模式的選擇等方面提出了我國工程教育課程重構的策略。這是作者對工程教育課程系統研究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的觀點,是該書在觀點和理論上的創新,是該著作最為精華的部分。

縱觀本書的內容,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工程教育研究的興趣和付出的辛勤汗水。作者對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百余篇國外工程教育研究成果的文獻,對工程實踐和工程師職業,對高等教育、專業教育、工程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特性,對科學、技術、工程、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對大量一手實證調查資料和觀點的理解尤為深刻,而這些恰恰是理解工程教育為何獨具特質的重要前提。作者對課程理論和原理的專業水準同樣較高。例如,該書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著名課程理論專家古德萊德(John Goodlad)提出的五層次的課程分析框架,對課程要素的分析顯得從容而又自信。

總之,崔軍博士的《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研究》專著,視野開闊,思路清晰,方法科學,論述充分,圖文并茂,文筆流暢。該書提出的核心觀點和基本主張體現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質規定性和價值取向,具有較強的說服力。這是國內第一本專門研究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的專著,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針對性。我們期盼著工程教育的該書對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者和教育教學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傅紅濤,高建軍,孫宜山.工程教育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07(04).

第4篇

【關鍵詞】境外非政府組織 管理 印度 FCRA

印度非政府組織管理體制概況

受宗教傳統和英國殖民歷史的影響,印度的非政府組織相對比較活躍。據研究,印度處于活躍狀態的非政府組織大約有120萬個,分布在宗教、社區和社會服務等領域。①印度的法律總體上鼓勵非政府組織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后,政府將非政府組織納入國家整體發展規劃,并積極予以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促成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關系。

在管理體制上,印度首要特點是寬進嚴管。憲法規定結社自由,非政府組織登記注冊比較簡單,可以依據《社團登記法》(1860)等法律注冊為社團、公益信托、公司等幾種主要類型,也可以在不登記的情況下自主開展活動,注冊只是其獲取某些資格或優惠條件的前提。但入口寬松的同時,政府對非政府組織資產等方面均有著較為細致的監管制度。

在監管主體上,由于印度是聯邦制國家,中央和地方有著不同的權力界分,在聯邦立法的統一原則之下,各邦對非政府組織可能有著不同的規定和監管體制。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由中央政府選擇性地對某些屬性的非政府組織進行特別監管。如中央政府對于宗教慈善和獲取國外捐贈的非政府組織有較嚴格的法律,涉及外國捐贈的非政府組織則主要由始于1976年的《外國捐贈管理法》(The Foreign Contribution(Regulation)Act,以下簡寫為FCRA)來監管。

FCRA的立法背景及其變遷

1976年印度引入FCRA的最初目的是確保外國資金不影響印度的政治和選舉,尤其防止外國資金資助反政府組織。FCRA對境外資助的范圍進行了詳細的限定,要求每一個希望獲得境外資助的組織必須再到印度內務部特別注冊并每年報送詳細的資金獲取和使用信息,尤其對外國捐贈實行零報告制度(即未獲外國捐贈也要進行零報告)。對于尚未獲得FCRA下注冊的組織則實行基于特定項目或款項的提前批準制度,即該組織需要申請并通過中央政府提前批準后才可以接收外國捐贈。1984年的法律修訂擴展了不能接收境外資金的“政治性組織”概念,并要求接收捐贈的組織提前指定辦理捐贈資金流入的銀行,并授予政府更多監管這些資金賬戶的權力。同時,在FCRA下注冊的任何非政府組織都不允許出版包含公共新聞或公共評論的報紙和雜志。

FCRA(1976)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緊張關系從來沒有間斷。如1999年,11家非政府組織在印度下議院競選期間參加了“地方自治主義之戰”的媒體宣傳活動,印度內務部認定其為有外國資金支持的政治性活動,向這11家非政府組織發出了嚴重警告。②可見,這類活動的參與威脅到非政府組織獲取外國捐贈的資格。20世紀末,由于政府的財政赤字和投資發展項目減少,外國捐贈資金在印度非政府組織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背景下出現的新問題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出現由跨國公司操縱的非政府組織,被作為變相的壟斷工具為公司服務。二是非政府組織的宗旨導向屈從于項目導向和資本導向。國際資金的進入使得許多非政府組織為了項目(而非宗旨)而存在,更像經營項目的商業組織,而不是社會福祉的倡導者。③因此,盡管一些組織批評印度政府“濫用”FCRA,違背了印度憲法和國際人權法賦予人們的基本自由權利,但新版的FCRA(2010)法案還是賦予中央政府更多決定權來監管外國捐贈資金。④FCRA(2010)是經過三年多的立法程序后于2010年8月獲得印度下議院通過并,于2011年5月1日生效。新版法案對監管主體、接收捐贈銀行賬戶數量的限制、行政收費項目、審批時間和流程等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更加明確和完善的修正。

FCRA關于涉外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核心制度設計

第一,明確外國捐贈及涉外非政府組織的監管主體。FCRA明確中央政府在外國捐贈和涉外非政府組織監管中的主體地位。任何希望獲得外國捐贈的組織均需要在印度內政部進行特別注冊或經過提前批準。同時,FCRA賦予中央政府在執法過程中較大的裁量權。不過,根據FCRA下對注冊申請材料的要求,地方政府也可能發揮監管作用,因為任何需要獲得FCRA下注冊或提前批準的組織在向印度內政部提交申請時,必須提供由了解該組織的地方政府官員出具推薦證明。

第二,對外國資金接收對象和使用領域進行限制。一是明確規定不能接收任何外國捐贈的對象范圍。其中,個體對象包括政治候選人、公務人員、媒體從業人員等幾大類,組織對象則主要包括政黨、媒體和具有政治性的組織。二是限制涉外非政府組織使用外國捐贈資金的領域。外國捐贈資金要求按照捐贈目的來使用,并由中央政府出臺具體規定來明確不得投入的政治、商業等活動領域。三是為政府禁止接收外國捐贈留下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FCRA(2010)第九條規定,對認為可能危害國家和、危害公共利益,危害選舉和立法公正、危害對外關系,以及危害宗教、民族、區域群體和社區友好關系的任何外國捐贈,中央政府都可以禁止捐贈或要求受贈組織提供詳細說明。四是在對“外國捐贈”來源的界定上范圍非常寬廣,包括外國政府、國際機構等。但FCRA也將聯合國及其特別機構、世界銀行等指定的一些國際組織排除在“外國捐贈”來源之外,不受FCRA限制。

第三,設定較為嚴格的注冊與提前批準程序。FCRA首先規定接收外國捐贈的組織必須具備明確的文化、經濟、教育或社會規劃宗旨。同時,非政府組織在FCRA下注冊需提供該組織過去3年來的活動情況報告、銀行賬戶審計報告、注冊與免稅情況等一系列復雜的申請材料。

第四,以資金賬戶為抓手來進行實質性監管。對獲得注冊或提前批準的組織,FCRA規定只能指定一個銀行賬戶來接收外國捐贈,該賬戶信息在注冊程序中即要求上報。同時FCRA要求該組織在指定的期限內向中央政府報告其接收的每項外國捐贈的款項金額、來源、用途以及使用方式。FCRA授權中央政府在懷疑存在違法行為的情況下、于任何時間審查某組織的資金記錄;規定中央政府在該組織停止運作或不能運轉情況下有權指定某相關機構處置剩余的外國捐贈資產。當中央政府有理由懷疑涉外非政府組織違反FCRA時,也可授權相關人員對該組織相關資金賬戶和記錄進行審查。

第五,對違法行為設定較為嚴格的處罰措施。FCRA下的違法行為主要包括:未經注冊和提前批準接收外國捐贈;未按注冊提供的賬戶接收外國捐贈;注冊后的非政府組織不提交年度受贈情況報告或零報告等。此外,非政府組織在申請FCRA注冊或提前批準中提供虛假信息或隱瞞實情也是違法行為。在違法情況下,FCRA規定擔負法律責任的對象包括非政府組織機構法人等。違反FCRA可能面臨的處罰根據情節包括:沒收和充公所獲外國捐贈;處以所使用外國捐贈的5倍罰款;審查和沒收相關賬戶和記錄等。

印度經驗及其借鑒

印度經驗對我國涉外非政府組織監管的立法和實踐有以下四點借鑒:

第一,宜在中央層面制定專門法規,為涉外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和監管提供統一的法律依據。目前境外在華組織的存在形態五花八門,無法統一監管,國內社會組織接受境外資金的情況非常零散、不易掌握。同時,由于涉外非政府組織活動范圍的廣泛性,應有中央層面的法規以及歸口部門來負責監管。

第二,在立法和監管目的上應對涉外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發揮和監督管理并重。宜在借鑒印度FCRA基礎上,將嚴加防范、嚴格監管的目的拓展為促進作用發揮和嚴格監督管理并重。為真正發揮良好作用的涉外非政府組織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而對有潛在特殊商業或政治目的的組織則要嚴格監管。

第三,借鑒印度以資金賬戶為抓手,入口監管與過程監管相結合。入口的注冊和前置審批制度有利于給予相關組織接收境外資源以合法性,并將相關組織納入管理視野。但在清晰界定合法領域的基礎上,入口程序應更寬松、便捷,而基于資金賬戶的狀態和行為監管應更嚴格。

第四,以法律為依據,引入社會監督。涉外非政府組織獲得的資金具有公益資產性質,同時關系到公共的國家安全和利益問題,公眾對涉外非政府組織的相關活動有監督權。在立法的基礎上,應向公眾宣傳相關法規,定期公開涉外非政府組織報送的資金流入和使用信息,讓全社會共同監督涉外非政府組織的行為。

(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③賈西津:“印度非營利組織及其法律制度環境考察報告”,《學會》,2007年第4期,第15~24頁。

②Sheth, D. L., & Sethi, H.. The NGO sector in India: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urrent discourse.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991, 2(2): pp49-68.

第5篇

關鍵詞:AACSB;認證流程;國際標準;財會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075-02

AACSB(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認證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性和要求最為嚴格的商學院質量認證和評價體系之一。該認證不僅重視量化指標,更重視質量的考核,強調教學、師資、科研、管理等全方位的評估。AACSB商學院或會計項目的成功認證代表著商學院的工商管理學或會計學高等教育達到世界級水平。本文主要通過對AACSB標準過程和內容的闡釋,希望對我國的財會類專業高等教學教學品質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AACSB的認證流程

AACSB認證主要包括四個步驟,會員資格申請(Membership Application)、預認證(Pre Accreditation)、初認證(Initial Accreditation)、保持認證(Maintenance of Accreditation)。

1.會員資格申請。會員資格申請比較簡單,申請者只需提交申請學院準許學位授予的文件、教育部的資格鑒定文件、學校和學院的組織機構圖以及主要領導的職位和相關的職責描述、學院的合作教育機構列表以及合作項目(雙學位、師生交換等)簡介、會費及會員申請表等材料就可以了。

2.預認證階段。預認證階段一般由申請機構提出申請并提交一份完備的資格申請書,以便專家同行審查。待AACSB審查后,決定是否接受申請并對其進行資質認定(資質審查通過率50%)。在此過程中,預認證委員會會指派一名資深顧問協助申請院校推進預認證。顧問會定期對申請機構進行訪問,指導撰寫認證方案和戰略方案,并協助學院解決在資格申請書中涉及到的問題,督促其逐步達到認證標準。一旦認證方案通過了預認證委員會的審查,將移交給初認證委員會。

3.初認證。初認證委員會對戰略性方案進行反復審核,并提出修改建議。申請機構形成一份年度報告書,對認證方案中尚未完成的任務進行陳述。在此期間,顧問將繼續與申請機構合作,實施認證方案。在認證考察前兩年委任第三方專家評議小組,由小組中的部分成員對認證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督導。在與專家評議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申請機構積極準備自評報告,專家評議小組的其他成員審閱自評報告,同時專家會對申請機構進行實地考察,隨后將考察報告包括專家審查意見送給申請機構和初認證委員會,初認證委員會視情況決定批準或暫緩認證資格,最后將初認證委員會的意見呈送給董事會予以審批。初審必須在認證方案得到初認證委員會的認可后的五年內完成。

4.保持認證。AACSB認證為期五年,通過后每年需提交年度報告,推動學院的持續改進。同時,AACSB又建立了“再認可”程序,即已經獲得認證的學校,每隔五年仍必須以書面形式向AACSB申請是否能給予“再認可”,同樣包括嚴格的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以促進學校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增強自身競爭力。

二、AACSB認證標準內容

根據AACSB最新的2013版新標準,AACSB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學院和課程進行審查。

1.戰略管理與創新。這一部分的標準,主要考核商學院是否有一個明確的使命,并且是否在這一使命的指導下進行各項活動,進而將使命轉換為結果并發展戰略。這一部分標準要求使命中能夠重視包括雇主、校友、教職工等在內的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參與,重視知識創新,并且學院能夠明確闡述使命,可以有效利用資源實現使命,關注持續質量改進。從戰略管理目標部分起,AACSB就對管理教育的道德行為提出了要求。AACSB指出,學院必須能夠證明設定的使命和愿景始終與每一項標準的核心內容相一致。而核心內容的第一條就是對倫理道德的教育,要求學院須通過學生、教師、行政和專業技術人員來推動對道德倫理行為的倡導和支持(道德倫理行為)。

2.參與者管理(學生、教員、教學管理人員等)。參與者管理包括了AACSB認證標準的6-14條內容。這部分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參與者標準來確保商學院的教育資質,包括教師資源充足,教師能夠高質量和積極投入教學,并且能被合理利用和分配;學生積極投入,學院有合理的招生政策和支持體系;教師、學生、行政管理人員和管理層的有效互動。AACSB要求教師作為參與成員,在項目中要做到全程積極教學而非簡單完成任務教W。AACSB根據教師的學術情況和職業實踐經驗,把教師分為4類:學術型從業人員(SP)、教學型從業人員(IP)、學者型學術人員(SA)和實踐型學術人員(PA)。其中,SA師資通常指在過去五年里獲得博士學位,從事學術科研的教師;PA師資通常指具備SA學歷資質,并且也在科研基礎上從事與商業管理實踐相關的活動。SP師資通常是指具備豐富商業實踐經驗的、且大量參加學術活動的教師。IP師資通常是指來自業界的、具備豐富專業經驗的教師。

3.學習和教學(學習質量保障體系)。為了保障教學品質,AACSB制定了學習保障標準(AOL,Assurance of Learning)。它的實施主要包括4個步驟:根據學院使命制定項目培養目標和目標學習成果;根據培養目標設立各項目的課程圖譜,確定預期目標的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收集、分析相關數據信息;根據反饋信息對項目進行調整和改進。AOL的重點在于結果評估和持續改進。

4.學術和職業參與(Engagement)。2013版新標準還專設了第四個新模塊:關注學生和教師在學術和職業方面的參與。該模塊力求縮小學術和實踐的距離,強調商學院教育的真實性,推崇體驗式教學方法,例如通過實地考察、實習、參加咨詢項目、現場教學、課外活動、課程作業、讓學生充分接觸活躍的商界人士等方法,使學生感受真實的商業情境。

三、對財會類專業的啟示

1.加強財會類專業的創新與特色建設。新標準引入三大核心思想,即創新、影響與參與,并貫穿始終。提升創新能力,突出辦學特色,無疑是AACSB的核心和重點之一。對于傳統的財會類專業來說,也應該辦出特色,吸引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有特色且多樣化的會計教育目標,體現個性化的辦學理念。例如與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相銜接的財會課程體系,突出行業背景的財會課程特色。

2.加強會計實踐教學管理,強化學生動手能力。AACSB尤其強調職業參與性,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商業情境中,提高財會業務的實際操作能力。因而財會類課程應該改變單一的講授型授課方式,通過采用真實情境模擬、案例分析、小組協作、企業實習、課堂討論、邀請實務界人士講座或授課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在教學手段上引入ERP、稅務系統、會計電算化軟件、審計軟件、計算機網絡教學等會計實務操作軟件,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業界先進技術手段。

第6篇

在密集的論壇安排中,不少代表都感到分身乏術而不停地穿梭于三個分論壇之間,但有一個人卻十分從容地選擇著自己感興趣的報告去聽。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廖永忠。“圖書館的發展雖然很快,但也不會每年都發生巨大變化。與去年的論壇相比,今年比較新的話題主要有關聯數據、語義網、學科服務推送平臺等。我比較關注的是關聯數據、學科館員、館長論壇等內容,所以重點聽這些方面的報告。”廖永忠對記者說。

談起圖書館的建設問題,廖永忠仍然遵循著有選擇、有重點的原則,采訪一開始,他就給自己學校的圖書館定了位—中小館,工作原則也定了調—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反復強調,想做的事情很多,在資金和人力都有限的條件下,就要選擇一些“性價比”較高的事情去做。

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不妨先隨著廖館長的介紹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中小館”的基本情況。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包括成都九里校區館、犀浦校區館和峨眉校區館及其他院系分館、資料室。由于峨眉校區館相對獨立,所以圖書館的主要工作范圍就在成都的兩個校區內。兩個校區的圖書館總面積近4.7萬平方米,藏書總量近300萬冊。目前圖書館共有職工120余人,其中40人為外聘人員。圖書館的管理結構為“五部一室”,即讀者服務部、綜合管理部、信息服務部、文獻建設部、系統與技術部和辦公室。

為了支撐學校的科研和教學,很多大學圖書館除了采購數據庫,也會自建一些特色資源庫,西南交大也不例外。廖永忠說,他們自建資源庫的總體原則是“有用”,而不能“自娛自樂”。如果圖書館只考慮自己對哪方面感興趣,或是哪個庫好建就去做,而建成之后放在那里沒人用,只會造成浪費。由于精力有限,所以對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他們的選擇就是“不做”。這樣把精力集中在對一些重點學科的服務和支持上,比如交通運輸和土木工程是西南交大的傳統和重點學科,他們就優先保障這兩個學科的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2011年,圖書館完成了“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中有關軌道交通特色資源建設項目。同時,他們還把精力放在原來比較薄弱但現在需求又較大的地方,比如加大了外文原版圖書的購買力度。

數字化的改變和影響

由于主管系統與技術,廖永忠對數字圖書館的理解和感受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技術給圖書館自身管理帶來的改變。目前西南交大圖書館使用的是前些年他們自主研發的圖書館聯盟管理系統(BSLC),可徹底解決遠距離、大范圍、多用戶聯合作業問題,同時將各成員館的數據在邏輯上進行嚴格分割,保障了彼此間數據的獨立性和安全性。2009年至2010年,該平臺實現了虛擬化管理及遠程監控管理,減少了技術人員的人數和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時解決了原來備份數據無法驗證的問題,可即時驗證數據的準確性,讓技術人員從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去做些研究工作,可以說這是一種“性價比”較高的技術。目前系統與技術部門采用“三一三”模式,即三人從事開發工作,一人做維護,三人在數字資源建設崗位工作。未來,BSLC將向全面系統化方向發展,將設備、人員、考核、評估整合在一起,使圖書館的管理由原來的“以人管人”變為“以系統和規章制度管人”。

另一方面就是對讀者的影響。數字圖書館表面上看是載體的改變,使文獻資源變得具有可復制性,讓實體空間變小,但更重要的改變是在用戶需求上,圖書館所要做的是采用何種方式讓讀者消化和吸收這些資源。至于已經從主角走向邊緣化的紙本資源,在廖永忠看來其將來存在的意義更多是在延續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滿足一種心理需求。所以他認為將來出版業可以走“按需出版、按需定制”的道路。出版商將圖書做成電子版放在網絡上,讀者看了這本書之后如果有需要,可將整本書或是其中的某個章節點擊打印并付費。如果有的讀者出于閱讀習慣或保存、收藏的需要,可以將多個興趣點或知識點定制成紙本圖書。這樣出版商就不必花錢印制大量圖書,如果賣不出去還要賠錢,造成浪費。對于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有需要的就維持,如果不需要就要改變,比如圖書的借還服務將來就有可能出現較大變化,讀者對圖書的使用可能會沒有借還的概念,想用就拿走,想還就還,下載也行,圖書的使用變得“隨心所欲”,沒有了目前的很多限制。

對于技術的選擇,廖永忠的觀點是不能站在圖書館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要更多地站在學校、社會和讀者的角度。他說:“技術更新太快了,讓人常有跟時間賽跑的感覺,一項技術的選擇要經歷從考察到應用的過程,有時當它投入使用時就可能過時了。所以選擇一項技術不能只顧眼前,要考慮它的兼容性、插件式、模塊化等問題。”

細分用戶做好個性化服務

要想滿足讀者需求做好服務,廖永忠認為首先要對讀者進行細分,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為他們做一些該做的事,基本原則就是“無限細分、特殊保障、集中力量”。比如對于學習型讀者,可為他們建立“學習中心”,將與他們學習相關的各種資料的各種形式集中起來,甚至將課程的知識點都提煉出來,供他們檢索使用。而對于各級研究型讀者,可為他們建設各級“學科推送平臺”,并且保證所推送的資料是最新、最齊全的。這種平臺應該多層次建設,第一層由圖書館來做,因為圖書館對各種資料,包括網絡上的和實驗室的資料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第二層以上的就要有相關研究人員來參與。

談到學科服務,廖永忠說目前比較合適的辦法還是“團隊”對“團隊”,即圖書館組織一個學科團隊來針對某個重點學科的科研團隊進行深度服務,可以從研究策略到推送平臺一步一步去做。同時也可以和各院系共同培養“學科服務秘書”,因為即便圖書館將十分齊全的資料推送給教授,他們也可能沒有時間去系統地閱讀,因此可以讓研究生、博士生對這些資料進行二次篩選和加工,這些“秘書”有專業深度,圖書館則對其進行信息素養培訓,多方合作,一起努力做好學科服務。

呼吁建立“技術聯盟”

廖永忠說,現在高校圖書館的聯盟多為“文獻聯盟”,他特別希望能建一個“技術聯盟”。他笑言,圖書館總是說要做好學科服務,其實對自己都沒有做好學科服務。軟件開發、考察報告、戰略決策、合作項目進展情況,這些都極具參考價值,很多事情需要大家聯合起來才能完成。

數字化環境對圖書館的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人員不能沉浸在自己的技術世界里,需要站在未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廖永忠認為,技術人員要想在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中不落后,首先理念要跟得上,能看到事物的變化和差異,保留對未來需求變化的應變能力。而在有限的條件下,就要選擇“性價比”較高的事情去做,有的事情有錢也不做,有的事情沒錢也要做,如“移動圖書館”。其次要學會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去實現理念,因為技術手段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選擇一項處于“兒童期”或“衰老期”的技術來為自己工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第三就是要做效益評估,也就是要看看和時間賽跑的結果。他說:“雖然大家的起跑線可能不同,但是對于自己投入的資金和精力,要看看到底做了些什么,產生了什么結果。信息技術讓每個人更多地受制于系統,每個人都是系統中的一個零部件,單靠個體發揮的效能很小,所以今后技術協作將是主旋律。”

采訪后記:

對廖館長的采訪,時間和地點都是他定的,午餐后,在酒店餐廳門外的一個小休息區,那里有兩三套鐵制桌椅。之后才覺得這個選擇真不錯,既最大限度地節約了時間,又十分清靜便于交流,是幾個采訪中較為從容的一個。這樣記者不由想起了他在選擇聽報告時的從容。

第7篇

關鍵詞:專業認證;質量保障;持續改進;職業預備;案例研究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專業認證已成為美國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促進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和專業教育的適切性。隨著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構建新形勢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美國專業認證制度構建了一個將職業預備教育與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緊密聯系的范式,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美國專業認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美國沒有單一的質量保障機構,聯邦和州政府承擔有限、間接的作用,獨立于政府組織的認證機構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領域發揮了核心作用。認證機構通過工作網絡使所有高校都接受了某種類型的認證,有效確保了高等教育的質量。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包括院校認證和專業認證兩種類型,兩者相互補充。院校認證分區域性認證和全國性認證兩類,專業認證并不在所有專業開展,而是在衛生保健、表演藝術、教師教育、建筑、工程、法律等職業性專業開展。通常來說,申請專業認證時高校應已通過所在轄區的區域性認證。

區域性認證是美國院校認證的基本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大學和學院的幾個區域性協會的活動,其目的是在大學管理者和高中學校的管理者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就大學學習的必要準備建立統一標準。中北部院校協會率先于1905年對高中學校進行認證,1909年公布了院校認證標準并對高校進行認證。隨后,其他協會陸續對高校開展認證工作。美國專業認證的最早發展也在20世紀初期,與區域性認證幾乎處于同一時期,但產生的原因卻不相同。區域性認證的產生是對大學入校學習準備的關注,而專業認證則產生于對專業領域畢業生質量的關注,即高校如何幫助從業者做好準備。專業認證首先出現在醫學領域。1876-1903年,部分醫學院了符合約定質量標準的醫學院名單,并對成員高校進行實地考察來評價其教育質量。然而,到20世紀初期,領導角色發生了轉變,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一個由從業者而非教育者組成的會員協會創建了醫學教育委員會(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1905年制定了醫學院的設立標準并對醫學院進行分類,1907年基于評估標準和實地考察了通過認可的醫學院名單,并規定未認可的醫學院的畢業生不得參加美國職業醫師考試。專業認證隨后出現在法學領域。遵循醫學的類似模式,1900年,法W院協會制定了法學教育標準體系。1921年,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對法學院開展實地考察并了法學院名單。到1930年,牙科、建筑、圖書科學、音樂、護理、教師教育、高校商科教育等專業先后開展了實地考察和院校名單等類似認證活動,并逐步建立了行業性的專業認證機構。

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專業認證機構迅猛發展,專業認證機構從1951年的22個發展到1982年的47個[1]。這一方面反映了在校生規模的總體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越來越多的專業尋求將通過專業認證作為從業資格要求的一部分。到2013年,美國共有71個專業認證機構,每個機構認證的專業數量不等,其中,國際高等商學院協會(AACSB)認證的專業最多,高達11866個。專業認證既有專門面向社區學院、職業學院和兩年制項目的認證,也有面向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的認證[2]。專業認證具有維護大學自治、調節專業合理性、有效補充院校認證、保障高等教育質量、實現國際間教育質量互認、充當高等教育與執業注冊制度之間的紐帶等作用。[3]

二、美國專業認證制度的特點

在美國,認證是一個嚴格審核高校教育質量的自愿、非政府性過程。院校認證是對高校作為一個整體的質量進行綜合評估,目的是確保高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可靠的教育質量;專業認證由行業協會組織開展,對職業性專業的教育質量進行評估,目的是確保畢業生接受良好的職業預備教育。具體來看,美國專業認證制度具有以下特點。

(一)始終關注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專業認證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暗示了在專業教育質量保障中實踐領域的從業者與培養未來從業者的教育者之間存在的基本矛盾。美國專業認證制度自建立伊始就確立了從業者而非教育者在專業認證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模式,并持續至今。美國專業認證機構為非政府性的行業協會,基于行業標準制定和定期修訂認證標準,始終關注專業教育應為畢業生從事該領域的專業工作做好準備;與院校認證的同行評議人員主要由高校校長、教師、熟悉高校組織和管理工作的專家組成不同,專業認證同行評議人員主要由專業領域的從業者和教育者組成,人員數量和構成取決于認證專業的規模、復雜性和具體需求,目的是使專業教育及時了解、跟進行業發展變化和需求。根據認證標準和過程,專業認證機構要求專業、認證機構和利益相關者定期、持續分析專業發展需求、對從業者的要求、實現教育使命和目標的專業教育的有效性等,認證專業據此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以使畢業生擁有專業領域從業者所應具備的能力,從而實現培養規格與從業標準之間的有效銜接。

(二)認證專業和高校是專業教育質量保障的主體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高度重視認證程序,使每所高校或每個專業在認證評估時得到公平對待。高校和專業是教育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的主體,對教育質量負有主要責任。專業認證不是對專業的排名,相反,它在確保所有專業滿足統一認證標準的前提下尊重每個專業的獨特性。為此,美國專業認證制度綜合采用專業自評和同行評議,在尊重認證專業發展自主性和多樣性的前提下,使教育者和從業者建立密切聯系,確保專業教育及時跟進行業發展需求和變化。專業自評是認證的起點,是開展同行評議的基礎。自評尊重認證專業和所在高校的特點,承認實現卓越教學和良好運行的多樣性。同行評議專家由專業領域的從業者和教育者組成,通過審核材料和實地考察,從多個角度了解和審查認證專業的發展情況,評價認證專業對認證標準的執行情況,并對專業的持續發展提出改進建議。

(三)持續改進是專業認證的核心

保證高校或專業的教育質量并為質量改進服務,是美國教育認證制度的兩大基本目的,也是認證指標體系設計和制定的基本指導思想與出發點。專業認證機構已從早先的把關者轉變為引路者,從區分達到規定質量標準的專業教育轉變為促進專業的自覺發展和持續提高。認證既是一個過程――通過認證標準評估教育質量并促進其持續提高;同時也是一個條件――通過認證向公眾表明認證高校或專業的教育質量達到一定要求并致力于質量改進。持續改進是專業認證的核心,首次認證(initial accreditation)確保認證專業達到或超過公認的最低教育質量,但通過首次認證并不意味著認證專業獲得無期限的認證地位,連續認證(continued accreditation)是高校和認證專業當前及今后開展專業認證的主要形式。連續認證在高校和專業營造了持續改進的教育文化,不僅是外部專業認證轉化為專業自主發展的關鍵環節,而且也是專業教育動態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四)注重學習結果評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注重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強調學習結果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和促進作用,是美國教育認證指標體系的重要特點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競爭性人才,美國專業認證逐步實現從傳統的以輸入和過程為中心的“資源模式”或“生產模式”向以學生學習結果為中心的“能力模式”或“績效模式”的轉型[4]。無論院校還是專業認證機構,都將采集學生學習結果的證據作為認證標準和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證院校和專業應確保其資源、教育項目和服務,不管何時、何地和以何種方式提供,都能促進、幫助學生學習和取得良好成績。專業教育和質量保障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形成所學專業領域所需的知識技能。學生學習結果評價具有目標驅動、基于證據、改進導向的特點,是對教學和學習數量與質量的分析,以檢查其與高校的使命和教育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其與高校使命、目標和目的的一致性越高,教育成效就越高,院校和專業也越可能通過認證。[5]

三、案例:美國圖書和情報

碩士研究生教育專業認證

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認證委員會是美國高等教育認證領域的重要力量,自1924年起就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培養開展專業認證工作。目前已對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哥59所高校的64個專業開展了認證,其中美國涉及33個州的50所高校。認證委員會是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常務委員會之一,具體負責專業認證工作,研究制定認證標準。通過專業認證,認證委員會在圖書和情報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提供了一個質量控制方式。作為前提條件,美國圖書館協會要求所有申請專業認證的院校應先通過所屬區域性認證機構的認證。全美最有影響的全國性認證組織協調機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認可美國圖書館協會認證委員會是評估圖書和情報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權威機構。畢業于美國圖書館協會認證專業將為學生求職帶來較大的優勢與靈活性,有助于提高職業流動性,因為該領域許多專業職位都要求應聘者具備美國圖書館協會認證專業的碩士學位。

(一)認證標準以專業使命和目標為核心,尊重各校特點與差異

認證委員會通過一個由教育者、學生、圖書和情報專業人士等眾多利益相關者參與的集體決策過程制定認證標準。認證標準描述了圖書和情報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特征,在尊重院校和專業改革、試驗、創新和特點差異的基礎上,確定了圖書和情報專業教育的最低要求和必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系統規劃,課程,教師,學生,管理、經費和資源五個方面(見表1)。認證委員會根據認證標準組織開展認證活動,最終認證決定取決于對專業的整體評價,而不是某一方面。認證標準是指示性的,而非指定性的,認證委員會鼓勵認證專業發揮主動作用,建立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和機制促進本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認證標準中,系統規劃指標中的專業使命、專業目標和目的位于核心地位,是圖書和情報專業教育的根本和基礎,所有的認證支撐材料需確保專業使命和目標的有效實現。認證專業以專業目標和目的為標尺,設計課程、招錄學生和聘請教師。通過認證標準分析還可以發現,圖書和情報專業認證不僅評價教育過程和資源,還評價專業如何成功運用這些過程和資源來實現諸如專業發展等既定目標。

(二)根據行業發展要求制定圖書館核心能力,注重職業預備教育

“圖書和情報”與可記錄的情報和知識、有助于情報和知識管理與運用的服務和技術有關,包括情報和知識的創造、交流、識別、選擇、獲得、組織和分類、儲藏與檢索、保存、分析、解釋、評價、綜合、傳播以及管理。這意味著,它是一個包括專業實踐和相關研究領域的專業。因此,專業學習經歷是圖書和情報教育的基礎,為確保畢業生能較快適應專業實踐和職業需求,認C委員會根據美國法律圖書館協會、美國學校圖書館員協會、美國圖書館協會、美國信息科學和技術學會、北美藝術圖書館學會、圖書館和信息科學教育協會、兒童圖書館服務協會、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視覺科學圖書館員協會、醫學圖書館協會、音樂圖書館協會、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特殊圖書館協會等專業機構提出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制定了《圖書館員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規定認證專業的所有畢業生都應具備這些基本知識和技能。《圖書館員核心能力》包括行業基礎、信息資源、記載知識與信息的組織、技術知識與技能、參考與讀者服務、研究、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行政與管理8個方面,涉及41個能力指標。進一步分析發現,能力指標主要聚焦于專業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此外還包括未來職業發展所需的預算、人力資源發展、管理、領導等行政管理能力,以為畢業生職業生涯的縱深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以自評和同行評議為主要手段,促進認證專業的持續發展

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專業認證強調認證標準背景下的持續自評和評估過程。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目前美國圖書館協會認證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是開展連續認證――認證專業如何維持認證地位。對通過首次認證和連續認證的專業來說,認證周期為7年,每年需遞交年度統計數據和中期陳述報告;對有條件性通過認證(conditional accreditation)的專業來說,認證周期為3年,每年需遞交年度統計數據和年度進展報告。與首次認證相似,專業自評是連續認證的基礎,在自評報告中認證專業應詳盡分析專業對認證指標的執行情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制定維持認證地位的計劃、持續改進的方案和評估工具。同行評議小組通常由6人組成,認證專家應在實地考察前一年任命,以認證需要為依據,綜合考慮專業和實踐領域、從業者和教育者相結合、專家的專業認證評議經歷、利益沖突、該專業前一次認證的評價等因素確定專家人選。同行評議包括非現場u估和實地考察兩種形式,非現場評估在認證專家獲得任命后立即啟動,包括審閱自評報告的指定章節,向同行評議小組主席提出反饋意見;同行評議小組在實地考察期間充當認證委員會的人,分析自評報告、驗證自評報告內容、撰寫實地考察報告,認證委員會據此對認證專業做出認證決策。

四、思考與啟示

美國是最早開展高等教育認證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認證制度已成為美國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促進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并被市場、政府和學術界廣泛接受。美國圖書和情報碩士研究生教育專業認證的分析顯示,專業認證有效確保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及其持續提升,構建了一個將職業預備教育與教育質量保障緊密聯系的范式。提高質量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目前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還很不完善,存在著外部保障機制不全、內部保障作用不強、內外溝通互動不夠等問題[6]。構建完善的內部質量監督保障機制,發揮培養單位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當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的核心內容。美國專業認證的理念、組織結構、運行機制等都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第一,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和持續提升的重心在高校和專業。雖然行業協會是美國專業認證的開展和組織機構,但質量保障的真正重心在認證專業和院校,專業自評是專業認證的基礎。專業認證承認卓越教學的多樣性,鼓勵各校發揮創造性有效實現專業使命和目標。在我國建立健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進程中,應進一步強化高校的質量保障主體責任意識和地位,鼓勵高校和專業根據辦學使命和特色、專業培養目標經常性開展自我評估,將專業使命和目標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主要依據,構建適合本校發展實際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

第二,進一步發揮從業者在專業認證中的積極作用,確保專業教育供給側的人才培養規格及時跟進需求側的發展變化。為使畢業生接受良好的職業預備教育,美國專業認證機構參照行業標準定期修訂認證標準,并根據專業需求委派專業領域的從業者擔任同行評議專家開展專業認證工作。2012年,我國啟動了中國高質量MBA教育認證工作,有效推動了專業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美國專業認證制度的經驗表明,我國在探索實施專業認證的進程中,應進一步發揮從業者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人才培養需求分析、標準修訂、實踐訓練等方面,確保專業教育及時跟進行業發展需求和變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職業預備教育。

參考文獻:

[1]E Elkhawas. Accreditation in the USA: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EB/OL].http:///images/0012/001292/129295e.pdf,2016-04-07.

[2]AACSB. Understanding AACSB Accreditation[EB/OL].http://aacsb.edu/accreditation/overview,2016-11-02.

[3]李武軍. 美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9.

[4]鄭莉娟,劉康寧. 基于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的美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J]. 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4(4):15-17,31.

第8篇

56歲的張連勇是鄭州餐飲界名聲顯赫的大腕。他出身廚師世家,父親是建國初期有名的“豫菜大師”,張連勇自幼耳濡目染,深得乃父真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坐擁千萬資產。每天迎來送往,觥籌交錯,張連勇的生活熱鬧而平靜。只有不多的幾個人知道,張連勇一直有一塊心病,日子越是過得紅火越是強烈地折磨著他。

他的心病是女兒。女兒張萍出生時大腦缺氧造成腦癱,因為當時無錢醫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成為一個僅能機械運動的癡呆兒。雖然張萍最終學會了走路,但思維非常遲鈍,7歲時才會只言片浯。8歲那年,她又患一種怪病,犯起病來手舞足蹈。為此,張連勇夫婦帶著孩子去過無數醫院,但每家醫院的診斷結果都不同。心理專家說是“精神發育不良導致自殘癥”,而神經科的醫生又說“不屬于神經問題”……不同的診斷結果,令一家人不知該如何是好。多年來,他們給女兒灌過中藥,吃過西藥,扎過針灸,都無濟于事。

俗話說“寧有賊子不養兒子”,20多年過去了張連勇在深深的自責中,健康兒子的出生絲毫沒能減輕這種自責。眼看著女兒的病沒有治愈的希望,張連勇的想法變了:治不好女兒的病,那就要讓她生活得幸福一些。10年當中,僅女兒的家庭教師和保姆,他就換了幾十名。有一家人的精心呵護,張萍長得白白胖胖,穿得千干凈凈,可就是太笨了,一句話一件事教許多遍還記不住,直到20歲才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北京。而且每當家里來了客人,張萍就會傻笑不止,有時甚至當著客人的面大小便,讓人尷尬至極。

“一個大姑娘了,今后可怎么辦呀!”張連勇心頭的愁云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越聚越濃。

漫漫選婿路

眼看女兒的同齡人個個談婚論嫁了,張連勇也動了心思:女兒總不能當一輩子老姑娘吧,該給她找個人家了。

在選婿這一問題上,張連勇和妻子有分歧。妻子孫索玲覺得,正常情況下誰也不肯接受一個癡呆女做妻子,能找一個本分的人,愿意委屈自己就行了。張連勇卻認為,憑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家業,為女兒選個大學生不會有問題。于是,他常向妻子灌輸觀點,說現在是市場經濟,貧寒學子那么多,誰不希望通過裙帶關系謀個前途門路。作為飯店連鎖企業的經營者,張連勇篤信有錢能使鬼推磨。

2000年9月,張連勇注意到一個在自己飯店打工的大學生。他叫劉旭,26歲,小伙子高高瘦瘦的,眉清目秀,戴著一剮深度近視鏡。劉旭老家在豫東農村,家境貧閑,父親早亡,靠哥嫂的資助上學。4年大學中,盡管劉旭節衣縮食,還是欠下不少債。畢業后由于專業不好,一直沒有找到工作,暫時在飯店打工謀生。小伙子善良、勤奮,總能給飯店提出一些獨特合理的建議,張連勇打心眼里喜歡他。

有了“招婿”的想法之后,張連勇試著讓劉旭來家中做客。小伙子倒也大大方方,進門后先禮貌地表示感謝,隨后靈活地改口稱老板夫婦為叔叔、阿姨。張連勇和妻子聽得心花怒放。“應該讓他常到家中坐坐,這樣也好和女兒培養感情!”張連勇對妻子說。“你咋這么糊涂呢,也不看看咱的女兒,能有共同語言?”妻子擔心。“你不懂,小劉那么聰明,應該想到,和咱結親的后果是什么!”張連勇信心十足。

時間長了,劉旭還真成了張家的常客,對張萍也很耐心,甚至多次替保姆照料她。張連勇覺得有戲,隨后在經濟上給予劉旭更大的資助。這樣大概有一年時間,張連勇認為應該把話挑明了,于是安排合適的下屬私下去問。誰想這一問,把張連勇弄個大紅臉。劉旭的回答是:“不會吧,我……我老家談了女朋友!”張連勇不甘心,覺得還可以做工作,并許諾如果劉愿意,可以供他讀研究生甚至博士。劉旭最后答復:“我很愿意做他的干兒子,跟著他干事業……”

張連勇金錢開道的選婿行動吃了當頭一棒。眼見女兒28歲了,張連勇更加著急,他不信找不來一個女婿。2002年春,他又從眾多員工中相中一個叫孟磊的小伙子。盂磊26歲,中學畢業,同樣是農村人。這一次,張連勇沒有再像第一次那樣費心費力地培養,他希望一步到位,于是托人捎話問:愿不愿意娶張萍?盂磊愣了半天才問:“張萍到底傻成啥樣?”張連勇于是安排他跟女兒接觸了一次。回頭,孟磊的回答倒也很干脆:“這樣吧,如果張老板是真心的,可以談談條件!”

張連勇頓時感覺受到侮辱:“談的是對象,還有什么條件?”他心底對孟磊有了幾分不耐煩。“張老板是做大生意的,先給我買一輛奧迪和一套房子,這個不過分吧!”孟磊提出了條件。“真沒見過世面,如果有天他發了財,還不先把我女兒一腳踹了!”張連勇的肺都快氣炸了。

面對多次碰壁,張連勇還沒死心,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將選婿標準一降再降,接二連三為女兒物色了五六個對象,其中有工人、售貨員、售樓小伙等,但都沒有成功。知情者都議論:張總明顯是想給女兒找個終生保姆,誰敢拿婚姻跟他賭!看到女兒終日傻笑,張連勇欲哭無?目:“都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咋就找不到一個如意的……”

2003年五一節,張連勇與幾個朋友一起就餐,他一杯又一杯地喝酒,酩酊大醉后說:“我活得太苦了,對不起閨女呀……”說到傷心處,張連勇痛哭流涕。突然,張連勇將手捶在桌子上,說:“幾位幫忙留心一下,誰愿意跟我們家小萍結婚,能對她好一輩子,我拿600萬元作陪嫁!”說完,他擦擦眼淚一抱拳:“我沒醉,600萬元吉利,找個女婿,拜托……”

眼看著幸福在望

“600萬元征婿”的消息在圈里不脛而走。家人想方設法勸阻,可張連勇固執起來,九頭牛也拉不回。比姐姐小4歲的兒子張凱忍無可忍,說:“這么做必然是個悲劇。”張連勇間言勃然大怒:“你小子是不是擔心分家產?你不理解做父母的心情……”父子倆為此事平生第一次鬧紅了臉。

很快就有人上門“應征”了。鄭州某大學有個19歲的二年級學生很認真地給張連勇寫了封信,說愿意做女婿,但有個先決條件,在結婚之前,張總的承諾要兌現一部分,即先打來50萬元供他讀研,另一部分結婚后給。“大學生”還寄來學生證復印件,并信誓旦旦說:“我說話講信譽,一定會陪您女兒白頭到老……”對此張連勇一笑了之。他已經非常清醒:女兒不配找個高學歷的人,要找一個誠實可靠、一心過日子的。

2003年國慶過后,公司里一個叫于鵬的打工者走進了張連勇的視野。小伙子高中畢業,31歲,長相也說得過去。于鵬說,因為家里窮,兩年前離異。有一次于鵬給張連勇送資料,遇見犯病的張萍躺在地板上發瘋,張連勇夫婦和保姆沒一點辦法。于鵬二活沒說走向前去,干凈利索地將張萍挾到沙發上,張萍竟然不鬧騰了。緊接著,于鵬手腳并用跟張萍嬉鬧起來,逗得張萍大笑。這一幕驚得張連勇夫婦目瞪口呆。

張連勇開始對于鵬細心考察,發現于鵬最大的特點是本分。那天張連勇貌似隨意地問于鵬:“像你這樣打工也不能長久呀,有什么想法沒有?”于鵬憨厚地笑笑說:“我是農村人,有口飯吃就知足了!”張連勇心里一動,說:“我想讓你幫我一個忙,這段時間,張萍的心情非常糟糕,我看你有辦法,能不能抽時間陪陪她,我給你雙倍工錢!”“這是信任我,張萍需要照顧,她又是您女兒,如果您覺得我行,我去就是了!”于鵬一口答應下來。以后每隔三兩天,于鵬就到張連勇家中陪陪張萍。也真奇怪,只要和于鵬在一起,張萍就非常安靜。“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張連勇常常暗中感慨。

張連勇還特意“檢驗”了他的人品。那天,張連勇給于鵬一個差事,讓他把2萬元現金送到洛陽一家連鎖廟。于鵬沒讓老總失望,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一個月后,張連勇又給了于鵬5萬元蔬菜款,讓他送到開封郊縣,于鵬又及時而歸。“小伙子靠得住,難得!”張連勇夫婦暗中大喜。各種試探過關后,張連勇夫婦親自向于鵬挑明了良苦用心。于鵬好像很吃驚;“我怎敢高攀明呀!”繼而淚眼婆娑起來。“說實話,我母親就是癡呆,可她也是人,也需要愛,我陪她走到了最后一天……離婚后,我更懷念母親生命中的簡單率真,如果我能和張萍在一起,我一定會用心愛她,照顧她,終生不變心!”于鵬的一席話把張連勇夫婦說得幾乎流下淚來。

2004年五一節期間,尊重于鵬婚禮簡辦的意愿,在沒有辦理結婚手續的情況下,一家人悄悄給他們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東床”的背影

“婚后”,于鵬和張萍相處得非常默契。于鵬很細心,除盡力照料張萍吃喝拉撒,還能很耐心地陪她散步做游戲,教些小知識。做了老板的上門女婿,于鵬也表現出了極強的進取心,用一周時間學會了開車,一個月時間學會了上網。

治愈了心病,張連勇從此精神煥發,樂得合不攏嘴。妻子卻有些忐忑不安,她背后常提醒丈夫:“這個女婿太完美了,會不會有問題呢?”張連勇心里也有點犯疑,叫來于鵬,說:“爸原來許給張萍了陪嫁,一直忙顧不上辦這事……”于鵬似乎不知所云,當晚向岳母抱怨:“沒想到爸爸是這么世俗的人!”許諾600萬元陪嫁的事情他還不知道,張連勇這下徹底放了心。

2004年8月的一天,于鵬找到了張連勇,小心翼翼地說:“爸,我有點想法不知道是否妥當。我總覺得對我而言一切都是未知數,能不能自己闖闖?”年輕人想獨立很正常,張連勇當時并沒在意。半個月后,于鵬將自己的“可行計劃”拿了出來。原來,他看好了汽車裝飾這個方興未艾的行業。這份“計劃”包括市場考察報告、經營理念,以及店面的選址要求,門面的設計格局,洗車設備的品牌,進貨程序等。“計劃”實實在在的價值,瞞不過曾在商海搏擊多年的張連勇。他又驚又喜,說:“遺憾的是汽車行業我不懂,跨過開飯店的本行我還真不如你,只管大膽出去干,我全力支持……”

9月13日,張連勇在沒征求任何人的意見的情況下,獨自來到銀行,估計了于鵬的計劃規模,一次將300萬資金打進了他的賬戶。隨后他又電話聯系上于鵬,笑著說:“我說了給你們600萬元,先兌現我的一半諾言,否則我哪能在朋友面前抬起頭啊!”并強凋說這兩天就幫他開辟渠道,辦理執照。張連勇萬萬想不到,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于鵬的車在家,人卻不見了蹤影,打手機一直是關機狀態。張連勇覺得有些奇怪,于是讓人去找。誰想兩天過去了,沒有音信;一周時間過去了,還是沒有音信。張連勇感覺到了不妙,急忙辦妥相關手續去銀行查于鵬的賬戶,結果大吃一驚:賬戶上的錢已全部劃走。

更意外的是,于鵬在公司的檔案是用假身份證登記的,做了張連勇幾個月“東床快婿”的“于鵬”,根本子虛烏有。

第9篇

1.1初建時期

日本近代醫學的引進始于18世紀后期,而近代教育的建立則是以1872年(民治5年)頒布的第一部教育法規《學制》為起點,此后于1873年(明治6年)4月文部省頒布了《學制二編追加》,首次對醫學教育作出了明確規定。按照這個規定,把全國分為8大學區,每個學區都設有大學、中學和小學,同時還設有專門學校,該學校相當于大學水平的教育。日本將專門學校定義為由外國教師教授專門學科的高級學校,這些專門學校包括法律、醫學、天文學、數學、物理、化學、工業等,所以醫學校屬于專門學校之列。專門學校直接由文部省管轄[1],對入學者先進行3年預科教育,然后進行2-4年專門教育,這也是近代日本學制中對醫學教育的最早規定。日本近代醫學教育是走在其他各學科前列的,醫學校算是起步早且教育水平高的一類學校。明治政府在頒布“學制”的時候,在東京、京都、大阪3個大學區,均設置了醫學校,后又設置了長崎醫學校。1873年對三地的醫學校頒布了醫學教育方面詳細規定的《醫制》。1877年4月,東京開成學校、東京醫學校和其他幾所學校合并成為東京大學,該大學擁有法律、理工、文學、醫學4個學部[2]。伴隨著近代化發展,日本社會需要大量的醫療人才,所以這一時期又發展起了短期速成醫學教育,加快了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速度。醫學專門學校學程短、教育費用低廉、以培養一般實用醫師為目的。因此,醫學專門學校在日本得到了快速發展。據記載,截止到1879年(明治12年),日本有醫學校46所,占專門學校總數的38﹪,學生人數達2933人,占專門學校學生總數的48﹪[1]。

1.2發展時期

1879年(明治12年),明治政府頒布《教育令》,對早前“學制”的內容加以補充和完善。通過這次改革使教育辦學更為民主化、自由化。在該學制中明確規定,大學是教授法學、理學、醫學、文學等各類專業的學校,并將醫學校歸為大學之列。但是,日本于1885年再次修訂為“專門學校是教授法學、理學、醫學、文學、農業、商業和工業等各科學問的學校”,又將醫學重新歸入專門學校教育之列。這一時期政府政令多變。加之,財政困難,專門學校雇用外國教師費用高,學生人數少,學時長,每個學生的平圴教育費用極高。因此,政府將專門學校合并。由于專門學校中的大部分是醫學校,所以很多醫學校在這一時期被取消。另外,出于對急需人才的需求,這一時期的專門學校培養模式也向簡易速成教育轉變,如1880年4月東京大學醫學部設立了為期3年的別科醫學(短期醫學)。為了促進專門學校制度的完善,明治政府建立了專業職業資格考試制度。1879年2月公布了《新醫師考試規則》,以提高職業資格考試水平。1882年(明治15年)5月,制定了《醫學校通則》規定,醫學校分為甲、乙兩類,甲種醫學校學生必須修業年限在4年以上,設置了“可以臨床實踐的醫院”,配備“至少3名在東京大學學習并取得醫學學士學位”的教員。乙種學校是“不具備設置甲類醫學校能力”的學校,要求教員中至少有1名醫學士,學生修業年限為3年[3],凡畢業于甲種醫學校的畢業生均可免試獲得開業執照。這些規定,其目的是使醫學校的學生擺脫沉重的應試包襖,專心于對醫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醫學研究能力。截止1883年(明治16年),日本共有公私立醫學校31所,其中有15所公立醫學校被認定為甲種,而未得到甲種認定的公立醫學校有一部分自行取消,還有一些成為乙種醫學校,私立醫學校大部分規模小,無法獲得認定則自行取消。借此契機,日本近代醫學醫學教育的發展得到了根本改觀,其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1.3成熟時期

1886年初(明治19年),日本頒布了《諸學校令》,這是《帝國大學令》、《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師范學校令》的統稱。由此,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即推行國家主義教育方針,強調個人對國家的責任和對天皇的效忠,在學校中推行軍事訓練。此次改革充斥著忠君愛國的印跡,這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發端。1890年(明治23年)10月,日本天皇簽發了《教育敕語》,突出強調了國家主義思想和日本傳統道德在教育中的地位,日本近代教育體制最終確立。1887年(明治20年)公布的《第48號敕令》規定:“從1888年以后,禁止將地方稅用于各府縣立醫學校的經費”,各公立醫學校的財政基礎受到威脅,當時的23所公立醫學校大部分自行取消了,只有大阪、京都、愛知3所公立醫學校保留下來。這一時期奉行官學中心主義,高等教育的發展重心向官立學校傾斜,醫學教育也不例外,1896年(明治29年)日本政府決定在千葉、宮城、岡山、石川、長崎5所官立中學開設醫學部,促進了以官學為中心的醫學教育體制的建立。1903年3月(明治26年)頒布《專門學校令》,隨后又頒布了《實業學校令》,第一次出現了以專門學校為對象的獨立教育法規。該法規的頒布,使部分以應對國家考試為目的的醫學校轉變為正式的高等教育機構。1918年(大正7年)制定了《大學令》,主要任務是專門學校向大學的升級,專門學校為了得到政府的認可積極的開展了升級運動,醫學專門學校也隨之向醫科大學升級。截止1935年,官立、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全部升級為醫科大學,而私立醫學專門學校只有個別獲得升級。縱觀日本近代以來醫學教育,其發展呈現幾個特點。首先,從最初混亂逐漸走向正規化,教育法規對醫學教育的規定也日漸清晰完善。其次,教育程度由中等教育逐漸步入大學教育,層次不斷升級,醫學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第三,二級人才培養模式并存,以培養醫學精英人才為主的大學和以培養一般實用人才為主的專門學校各司其職,共同推動了日本近代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第四,公立、官辦教育居于主流,為國家主義教育政策奠定了基礎,也為軍國主義教育埋下了伏筆,軍國主義教育思想不斷強化,使醫學教育最終淪為戰爭的服務工具。

2中國清末醫學教育對日本的借鑒

中國清末的西醫教育取法于日本,國人通過對日本教育的借鑒建立起中國近代醫學教育,主要通過3種途徑完成。

2.1考察日本教育

清末是中國建立近代教育體制的關鍵時期,早在1866年清政府就派譴人員隨同英國人赫德游歷歐洲,旨在了解西方風土人情。此后,考察活動漸頻,而清朝末期的教育考察則更注重對日本的考察。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所述:“至于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于中文,易通嘵;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另外,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教育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其成功經驗受到各國關注,對于當時急需走出困境的清政府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范本,得到清廷上下的一致認可。所以,這也是近代日本教育成為清末教育改革的模板,政府派遣官吏以及民間人士相繼赴日本考察學務的主要原因。1898年初,張之洞派遣姚錫光赴日本考察教育,這是中國近代首次赴日本教育考察。姚錫光考察歸來后向張之洞呈送了詳細的考察報告,這也是國人首次將日本醫學教育制度介紹到中國。1901年清政府再次派羅振玉赴日本考察學校制度,1902年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進行長達4個月的教育考察,隨行的還有京師大學堂提調及學生數名[3]。羅振玉、吳汝綸的考察正值清末“癸卯學制”制定之際,為這一學制提供了直接資料來源。1902年張百熙制定《欽定學堂章程》之時,吳汝綸正在日本考察,曾有6封書信寄給張百熙,及時將日本教育情況傳遞給張百熙[4],成為這一章程的參照。從《欽定學堂章程》到稍后的《奏定學堂章程》,都濃縮了日本教育的影子。《奏定學堂章程》與醫學教育的聯系甚為密切,其中詳細列出了關于醫學教育的規定,明確規定了醫科大學的學制年限、科目設置、課程開設、學時數。由此可見,“癸卯學制”中關于醫學教育的規定是取法日本的成果。

2.2移植日本模式

清末學校教育直接移植了日本辦學模式。日本醫學教育對中國醫學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當時政府官方辦學中,也有個別國人私人辦學采用日本醫學教育模式。當時的政府辦醫學教育主要是以和京師大學堂為代表的醫學教育。此外,還有各地、各省創辦的官辦醫校,這些學校均采用相同的辦學規程。對日本模式大加學習始于京師大學堂開展醫學教育之時,特別是張百熙任管學大臣之后,京師大學堂的辦學模式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之前時期開辦的新式學堂借鑒歐美辦學,并沒有帶來如期的成效,失敗促使清廷官員反思而借鑒日本模式。所以1903年“癸卯學制”出臺后,教育導向明顯帶有仿日傾向[4]。“癸卯學制”規定的學制體系完全照搬日本學校制度,從低到高,包括蒙養院、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等學堂、高等學堂、大學堂、通儒院,共7級;而日本的學校是由幼兒園、初等小學校、高等小學校、中等學校、高等或大學預科學校、帝國大學、研究生院組成,也是7級,二者只是名稱略有區別,體制則完全相同。清末高等教育也完全模仿日本設置了3級,京師大學堂包括大學院、大學分科、大學預備科3個層次,這是日本《學制》的翻版,預備教育這是歐美教育中所沒有的。京師大學堂實行分科教育,醫學列第7科。醫術科目又分為醫學和藥學,與日本《學制》中對醫學科目的劃分完全相同。京師大學堂醫學館就讀學生原定3年畢業,自1906年學部要求醫學館按日本學制改為5年畢業。課程內容及教材主要由大學堂日本教習擬定,要求所有的學生必須學習日語,京師大學堂畢業的醫科學生幾乎全部懂日語和英語。張百熙主持京師大學堂期間,主張開設“速成科”課程,旨在滿足對通才的培養。這些主張完全源于日本教育理念,甚至房層建筑、學舍布置也參考日本式樣。通過對日本學制的借鑒和辦學模式的直接移置,清末醫學教育與日本醫學教育如出一轍。

2.3派遣人員互訪

清末以來,為了學習日本先進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大了與日本的人員互通聯絡。1902年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后,官辦學校中的日本教習的比例越來越大,京師大學堂將丁韙良及以往聘用的外國教習統統免職,在新聘的外國教習中以日本教習占了大多數。北洋醫學堂、江西醫學堂、杭州醫學堂、廣州醫學堂都是采用日本模式辦學,聘請日籍教習。據1909年日本學者吉野作造《在清國工作的日本教師》一文記載,當時在中國有500名日本教習,其中約有50名從事醫學教育工作。1872,清政府開始外派留學生出國學習。派遣赴日學生始于1896年,首派13人,但這次赴日的人員中沒有學習醫學者。清政府下令各省派遣赴日留學生,赴日學習者才呈逐年增加。日本地近我國,政俗相同,成效最速,條理優洋,取而用之,大易措手。因此,清末年間大量中國學生紛紛赴日本學習,1903年出現了留日。同年,京師大學堂“選派學生出洋,分習專門,以備教習之選”,向日本派出了31名學生,其中醫學生1人,為蔣履曾。據統計,1904年留日醫學生達到23人,1905年留學生人數逐漸增多,1907年達到高峰計95人,其中由于千葉醫學專門學校與學部定有協議,所以接收的中國留學的醫學生最多。近代醫學史上很多有影響的人物都曾留學日本,回國后對國內醫學及教育做出了貢獻。魯迅1904年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雖然沒有完成學業,1909年回國后,依然擔任了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蔣履曾1910年回國后擔任京師大學堂衛生教習。韓清泉、厲家福是1902年浙江省派遣的官費留學生,進入金澤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韓清泉回國后擔任浙江高等學堂校醫。厲家福擔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校醫。此2人也是1912年成立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的籌資創建人。湯爾和留日學醫期間翻譯了多部醫學著作,回國后于1912年創辦了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民國建立后,在湯爾和的推動下,出臺了中國最早的《解剖條例》。留日醫學生還積極組建學術團體,倡導學術研究。1907年留日學生伍晟、趙燏黃、王煥文等在日本發起組織了“東京留日中華藥學會”。此外,還創辦刊物,譯著醫書,向中國民眾宣傳醫藥衛生知識。他們回國后除直接投身于醫學和教育領域,他們還學習日本近代文明,介紹日本學校教育制度,推動了清末明初的醫學教育改革。還有一部分人進入醫藥衛生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并承擔重要領導職務。

3日本醫學教育引發了中國清末中西醫教育的爭論

日本引進西方醫學之前的本土醫學稱為“漢方醫”,是公元513年由中國傳入的中醫,成為日本主流醫學。18世紀中期以后,西洋醫學的引入使日本實施了一系列廢止漢醫的措施[5],1906年漢醫在日本已基本被廢除,漢醫教育也徹底被排除在學校教育體制之外,日本醫學教育發展現狀引發清末中西醫教育的爭論,也促進了中國近代醫學教育的發展。

3.1導致了中醫西化的傾向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思想。1900年,中國醫界出現了對陰陽五行論的質疑,此后中醫愚昧落后之聲日漸高漲,并誘發西醫同中醫公開決裂,形成了中西醫對峙的局面。畢業于日本大阪醫科大學的余云岫,深受明治維新廢止漢醫的影響,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全面批判,對于陰陽五行之理,與占卜星相鼓巫為伍,故古今多以巫醫并稱。將陰陽五行論視作占卜算卦迷信巫術,很多受到過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都對中醫大加批判。嚴復、梁啟超等人對日本廢止漢醫的做法極為認同,否定中醫,推崇西醫。梁啟超被西醫誤診,病危之際依然在為西醫辯護。吳汝綸早年奉旨考察日本教育,對西醫有所了解,非常認可西醫,而極端鄙視中醫。清末與吳汝綸持類似觀點的官員不在少數,所以清末頒布的學制中對醫學教育的規定已明顯傾向于西醫,中醫日漸勢微。

3.2加劇了中西醫文化的對峙

1912年民國建立,醫學教育制度作為新學制討論的重點,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醫學教育的法令,但這些法令卻沒有涉及中醫教育的內容,中醫被排除出了學制之外。1912年的學制則完全以日本教育為藍本制定的,引起了全國中醫界的強烈反對,也引發了中西醫的激烈論爭。當時,醫界和政界很多有影響的要人都參加到這場論爭,汪衛、余云岫、汪企張等人極力主張廢除中醫,進而有了之后的“廢止中醫案”。這場爭論延續了20多年,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醫學教育改革的主題和走向,重新劃定了中國醫界格局。這種影響表現在醫學教育領域中,便是對中醫納入學校體制的合理性的質疑。

3.3形成了派系對立

日本近代醫學并不是本土醫學的沿升,日本近代教育是通過對西方教育體系的吸收借鑒而逐步確立的。漢方醫被廢除后,日本的醫學體制引進的是德國模式。日本1872年《學制》是借鑒法國教育制度制定的,《教育令》則采納了美國式教育,而《學校令》及之后的《教育敕語》最終主要確定了學習內容是對德國教育精神的借鑒。而中國西醫教育最初是由外國教會醫學校開辦的,以英美教育模式為主。所以,日本醫學教育模式引入后,西醫教育就形成了“德日派”和“英美派”,西醫界也呈現出學派紛爭的局面。另外,日本國內學界歷來存在“京大系”和“東大系”之爭,即京都帝大系和東京帝大系,這種勢力之爭同樣延伸到了中國醫學界和醫學教育領域,特別是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之后,中國醫界和醫學教育明顯呈現出了各系控制下不同的特征。

3.4奠定了我國醫學教育的基礎

第10篇

論文摘要 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因其生產周期短、產量大、質量高、經濟效益突出等優勢而被廣泛研究和應用。對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的發展、食用菌液體菌種技術的優勢以及液體培養技術在食品、醫藥等行業中的應用前景作了綜述。

食用菌液體培養又稱深層發酵或液體發酵。主要原理是在發酵罐或三角瓶中加入液體培養基,通入無菌空氣以增加培養基中溶氧含量,提供食用菌菌絲體呼吸代謝所需要的氧氣,同時加以攪拌或振蕩,并控制適宜的外界條件等,使菌體在液體深處繁殖發育,獲得大量的菌絲體或代謝產物。目前,國外的食用菌深層發酵研究主要是獲取風味物質(食品)和特殊代謝產物(醫藥、飼料),國內研究則集中在液體菌種的生產及提取代謝產物等[1,2]。本文對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的發展、液體培養技術生產食用菌菌種的優勢及其在食品、生物醫藥等行業中的應用和發展前景等加以介紹。

1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發展狀況

1.1食用菌液體培養法的起源與發展

食用菌的液體發酵是在抗生素發酵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7年美國的漢姆非特(Humfeld H)首先提出了液體培養法生產蘑菇菌絲體。1948~1954年他們選出了適合液體培養的蘑菇菌株。1953年美國人布洛克博士(S.S.Block)用廢柑汁深層培養出了野生蘑菇。1958年沙克斯(Szuecs J)第1個在發酵罐內培養出羊肚菌菌絲球。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7年用1%的有機酸和0.5%的酵母膏組成液體培養基,取得大量香菇菌絲體。從此,食用菌的培植開始從農業生產跨入了工業生產的領域。

1.2我國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的發展

我國是在1958年開始研究蘑菇、側耳深層發酵。到1963年,已經能進行羊肚菌的工業化商品生產。從此,食用菌產品的獲得開始由簡單的農業種植而轉入工業發酵生產。20世紀60年代末期,我國已能大規模采用深層發酵法生產食用菌,主要研究單位有四川抗生素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中國醫藥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上海新型發酵廠等。研究主要集中在藥用菌的生產,如靈芝、蜜環菌、銀耳芽孢等菌類[3]。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香菇、冬蟲夏草、猴頭、黑木耳等食用菌的液體發酵。20世紀90年代,由于發現食用菌多糖有抗癌活性,使得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物質的菌類(如云芝、灰樹花等)引起了更多的關注,針對這些菌類的深層發酵培養技術的研究也得到長足發展。

目前對食用菌液體發酵的報道很多,而在利用液體菌種直接用來生產食用菌子實體方面,國內只有少量的報道[4]。如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李玉珍等研究了側耳液體菌種在不同培養料上的性狀表現,重慶師專的朱健勇等進行了液體發酵菌種生產金針菇子實體的試驗,得到了菌絲生活力強、接種面大、發菌速度快的一些結果。但是這些試驗一般也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沒能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液體深層發酵的設備投入大、風險高,一般個體生產戶不愿投入;接種技術不過關,在接種過程中往往容易產生污染;菌種不易保存,發酵以后必須馬上投入使用等,因而造成了液體菌種生產子實體技術一直未能推廣應用。

2液體培養技術制備食用菌菌種的優勢

2.1生產周期短

制備液體菌種一般只要5~7d,周期短,速度快。而培養1瓶固體栽培菌種需要30d左右,僅發菌時間就比固體菌種減少了1/2以上。此外,用液體菌種作為母種或原種來擴大培養原種或栽培種時,也要比采用固體菌種快得多。一般液體種要比固體種提前成熟10~20d。因為液體菌種有流動性,各個菌絲球和菌絲片斷可以流散在不同的部位萌芽,發育點多,內外上下一起長,6~12h菌絲萌發,15~20d可長滿栽培袋,大多數品種10多天就可出菇。

2.2菌齡一致

由于固體菌種是靠接種塊上的菌絲體蔓延長成的,這樣不僅培養菌種的速度慢,而且處在菌種瓶(袋)上部和下部的菌絲體菌齡差異較大,一般要差20~30d,往往當下部菌絲體剛長到瓶(袋)底時,處在接種處的上部菌絲體就接近老化。而液體菌種則生長發育均勻一致,菌齡整齊,液體發酵5~7d時的菌絲體正值旺盛生長期,接種后萌發快,菌絲活力強,發育健壯。用其拌料栽培,其菌絲生長速度較一致,現蕾及出菇時間一致,便于管理、采收與加工。

2.3接種簡便

流質狀態的液體菌種還便于接種工作的機械化、自動化,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適合食用菌的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并且液體菌種萌發速度超過了雜菌滋長速度,雜菌幾乎沒有滋生的機會,因此克服了雜菌污染的技術難題,保證了產品質量。

2.4降低成本

采用三角瓶或發酵罐生產液體菌種,產量高,原料便宜,成本不到固體菌種的1/3。同時,由于其生產周期短,不使用菌種瓶,可省去裝瓶、挑棄污染瓶、接種、挖瓶等繁雜工藝,節省了勞力、電耗和空間。

2.5效益顯著

液體菌種的生產廠房面積小,生產效率高,易進行自動化控制,產品質量穩定,產品易于提取和精制[5],使得質量與產量明顯高于傳統的生產方式,經濟效益顯著。

2.6液體菌種是食用菌產業化的必由之路

實踐證明,液體菌種代替固體菌種在生產上是可行的,能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為食用菌的工業化、集約化生產奠定了基礎。由于液體菌種具有不便運輸、保存等限制因素,可利用液體菌種作原種,擴繁成固體栽培種,可明顯縮短制種周期。這樣既克服液體菌種的缺點,又能發揮其優勢,雖然這樣不能充分體現液體菌種的先進性,但這一途徑比較適合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國情。現在一些大型的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正成為液體菌種推廣的示范基地。例如山東九發的雙孢蘑菇工業化生產線,北京天吉龍食用菌公司的白靈菇生產線,上海浦東天廚菇業有限公司的“天廚一號”純白金針菇生產工廠。這些現代化的食用菌工廠,既是液體菌種的使用者,同時又起到示范推廣的作用,必將會在生產實踐中推動液體菌種生產使用技術的不斷發展。

3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的應用與前景

3.1食品工業上的應用

液體發酵食用菌菌絲體的營養成分,無論是蛋白質、氨基酸,還是維生素的含量,都類似于子實體。目前食用菌液態發酵正在大量研究開發中,由于用工業化液體發酵來生產食用菌蛋白質,要比飼養家禽或家畜來獲取蛋白質的時間短、效率高、成本低。因此,食用菌的深層發酵在食品工業方面將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將有望成為21世紀人類所需的主要蛋白質的來源之一。

3.2生物醫藥產業上的應用

食用菌在深層培養過程中會產生多糖、生物堿、萜類化合物、甾醇、酶、核酸、維生素、具抗生素作用的多種化合物以及植物激素等多種生理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分別具有對心血管、肝臟、神經系統、腎等人體器官的防病治病作用以及抗癌、消炎、抗衰老、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6,7]。目前,許多液體發酵的食用菌菌絲體可用于制藥,對于那些在人工栽培條件下不易形成子實體或者其菌絲體與子實體含相類似有效成分的覃菌,可以利用發酵產物代替子實體。現在,我國市場上供應的食用真菌藥物,如蜜環片、靈芝菌片、寧心寶膠囊等均已采用液體發酵菌絲體制造。

3.3其他行業上應用

液體發酵形成的菌絲體以及含有多種代謝產物的發酵液,是上等的飼料,一般作為蛋白質原料加入到飼料中,具有易吸收、轉化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等特點,將是動物飼料中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4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生物學、蕈菌學、發酵工藝學和工程學的相互滲透和交叉,特別是發酵產物分離技術的發展,食用菌液體發酵技術在食品和醫藥等行業上的應用將更廣泛、前景更寬闊。食用菌液體培養技術在制備食用菌菌種上的突出優勢使其將成為我國食用菌生產工廠化、規模化的必由之路,并將促使我國的食用菌發展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郭樹凡,張慧麗.香菇液體菌種發酵條件的研究[J].中國食用菌,2005, 24(1):38-41.

[2] 李萍萍,王穩,陳娟.金針菇菌種液體培養環境因子優化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7(1):154-156.

[3] 程顯好,劉林德,董洪新,等.蜜環菌菌絲體液體培養條件的優化[J].中藥材,2007,30(5):509-512.

[4] 張玉蓉,王宏勛,尹艷麗.板栗殼對三種食用菌液體培養的影響[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6,5(3):14-17.

[5] 鄒學忠,范玉峰,蘇延.赴日本食用菌技術交流考察報告[J].遼寧林業科技,2000,3:30-34.

第11篇

關鍵詞:黃石國家公園;美國;首座

中圖分類號:K917

黃石國家公園,成立于1872年,1978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目錄》。黃石公園以保育為主,位于美國西部北落基山和中落基山之間的熔巖高原上,絕大部分在懷俄明州的西北部,有一部分伸展到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由于數十萬年前的火山連續噴發及流水沖蝕,黃石公園形成了驚人的地形地貌,有令人振奮的溫泉、噴泉和水柱;且森林茂密、綠草如茵,成為了全美境內最大的動物棲息地之一,每年5~10月開放游覽觀光。公園自創立以來,已吸引世界各地超過6000萬人到訪觀光。

1 自然環境概況與資源特色

黃石國家公園位于約44°2′N~45°2′N和109°8′W ~111°1′W,處于美國中西部的懷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位于北洛磯山和中洛磯山之間的熔巖高原上。面積8956km2,海拔一般高2134~2400m,公園東南方最高的鷹嶺海拔為3462m。屬寒溫帶高原氣候,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有嚴重冰雪,高山頂終年積雪。

黃石公園誕生于兩百萬年前的一次火山爆發。全境90%以上尚未開發,是一片廣袤而潔凈的原始自然區。這里有著充沛的冰雪、雨水,向東向西,奔往兩個遙遠的海洋,成為美國眾多大河的發源地。在開闊的火成巖高原,有山巒、石林、沖蝕巖流和黑曜巖山等地質奇觀。這里是地熱活動的溫床,有眾多地熱風貌景觀。

黃石公園地形基本呈凹形,而冬季降雪極多,為公園積累了豐富水資源。黃石河縱貫其中,并有峽谷瀑布、湖泊、溫泉及間歇噴泉,景色秀麗。園內森林茂密,成片的草原溪谷,養育著熊、野牛等珍稀動物,是野生動物的良好棲息地。此外,園內還設有歷史古跡博物館。

黃石公園自然景觀可分為五大區:西北的馬默斯溫泉區,以石灰巖臺階為主,故也稱熱臺階區;東北為羅斯福區,仍保留老西部景觀;中間為峽谷區,可觀賞黃石大峽谷和瀑布;東南部為黃石湖區,主要是壯觀的湖光山色;西及西南為間歇噴泉區,遍布間歇噴泉、溫泉、蒸汽熱水潭、泥地和噴氣孔[1-2,4-5,8]。

2 奇山、怪石、峽谷、瀑布和高原湖泊

公園西北馬默斯溫泉景區,即層層相疊的石灰華景觀獨步園區。這區域在百萬年前是一片富含石灰巖的浩瀚,火山爆發促使地下熱泉從巖層裂隙沖涌出地表面,溶解石灰巖中的碳酸鈣。遇冷凝結的碳酸鈣沉積成石灰華平臺,高高低低的平臺便形成了階梯狀的景觀(又稱白玉梯),山上含二氧化硫的溫泉水流下,便給這石灰華平臺披上一層金黃色面紗,顯得分外妖媚,再加上旁邊熔巖石柱巍立(又稱陽莖石),這里就成為人氣指數極高的招牌景區。

公園中部展現的是深闊的峽谷地形。峽谷村刀割般的地形和奇麗的色彩展露了地理變遷的歷史。多彩的流紋巖、陡峭的深谷和高懸的瀑布展示了峽谷村的迷人風采。區內設有多處觀景臺,可俯瞰高33m的上瀑布的飛濺英姿,以及高94m的下瀑布的絕美風韻。

黃石大峽谷位于釣魚橋和高塔之間。由黃石湖流出的流涇大約38km的湖水地帶所造成的險峻峽谷,就通稱為黃石大峽谷。壯觀華麗的黃石河長97km,是美國境內唯一沒有水壩的河流。黃石湖是全美國海拔最高的大湖,海拔高2357m,面積約192km2,湖水最深達122m,平均水深42m.湖的東西南方是高聳雪山,山頂終年積雪。夏日可蕩舟戲水,5月后浮水解凍,水流出黃石河,最后匯入遠方密蘇里河,流入大海。園內還有肖肖尼湖等大小不一的湖泊,星羅棋布,如撒布在高原上的明珠。

3 溫泉、間歇噴泉稱奇叫絕

黃石國家公園成立的宗旨是保護罕見的地熱景觀。園內地熱景觀是數十萬年前火山連續噴發的結果。激烈噴瀉的熔巖覆蓋地表,熱泉滲入巖層裂隙,極度的高溫又迫使滾泉往上噴竄,形成間歇泉、泥漿泉、噴氣孔溫泉等不同種類的地熱形態。直至今天,黃石公園的地熱活動仍十分旺盛,處處有令人驚喜的發現。黃石公園有3000多個間歇噴泉和溫泉,其噴泉的分布密度和規模都超過新西蘭和冰島,居世界第一位。

間歇噴泉是火山運動造成的影響之一,今天的黃石公園仍座落在活火山地帶上,沸騰的熔巖和巖層與地表僅相距約5~13km,受熱的地下水涌上巖層裂縫中,與滲入巖縫的雨水融雪相遇,兩相沖擊,使裂縫成了“壓力鍋”,當裂縫中的水溫升到臨界點時,蒸氣的壓力就會將裂縫中的水噴發出擊,而地下水會再度涌進裂縫,再循環一次上述活動,而形成間歇噴泉。

Old Faithful Geyser是黃石國家公園最著名地標,也是游客必到之處。1934年聯合國以它發行紀念郵票[9]。這個噴泉平均每小時噴發一次,每次5min,水柱高達60m以上,每次噴發12000加侖96℃的熱水,晝夜不停,已有139年歷史記錄,為黃石公園一絕。

諾瑞斯噴泉盆,俗稱為“顏料池”,分為上、中、下盆地。下盆地為彩繪泥地噴泉,里面有白色、青灰、淺橙、淡粉色的粘土、石英和蛋白石混合物,真像一個大顏料盆。中盆地,稱七彩泉,色彩繽紛,是由熱泉周圍的細菌及藻類組成,水溫越高,藻類顏色越淺。水溫75℃以黃色為主調,隨水溫降低,藻類便活躍,出現五顏六色,而且上升的熱氣也染上藻類的橙、綠、棕色,隨風飄散,美觀至極。進入上盆地,看到一片大大小小的噴氣孔,噴出的裊裊蒸氣,大的如圓柱,小的似炊煙。前面不遠處是一泓泓泉水,綠如翡翠,清澈見底,周圍是一圈橙黃色花邊,像一朵盛開的牽牛花,故人們稱之為“牽牛花池”。

此外,還有各種形態的噴泉,“獅群噴泉”由4個噴泉組成,水柱噴出前發出像獅吼的聲音,接著水柱噴向空中;“藍寶石噴泉”噴出碧藍色泉水;此外還有奶茶噴泉、泥漿噴泉、龍口噴泉等。

4 森林茂密 成片草原溪谷

黃石公園植被茂密,總面積的85%為森林覆蓋。公園四周被卡斯特、肖肖尼、蒂頓、塔伊、比佛黑德和加拉廷國有森林環繞。公園以針葉林為主,其種類絕大部分是扭葉松Pinus contorta,此外是龍膽松Pinus sp.、黑松P. thunbergii等。扭葉松林,植株生長緊密,筆直云霄,下層枝葉少。成熟樹木高達30m,直徑1.2~2.4m,樹齡平均有175年。生命力極強,夏季被火山吞沒后,種子散布,長出幼苗,分布平均、茂密的幼松林。

在海拔高的山峰或濕潤的地方,就能見到秀麗多姿的美洲云杉Picea pungens和銀杉Cathaya argyrophylla,高高的塔狀植株,樹冠繁茂,光彩耀人。它們廣泛分布在美國西部高山上部。

山間谷地,水邊林緣,亦見有少數闊葉樹,如加拿大楊Populus candensis、美國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山柳Clethra fabri、美洲榆Ulnus americana、北美圓柏Sabina viginiana、高山櫟Quercus sp.、槭樹Acer sp.等。

山間谷地有面積大小不等的灌叢草地。灌木、亞灌木,有多種山艾樹Artemisia,它們可供食用和藥用。其中以三齒蒿Artemisia tridentata為主,其次有銀蒿A. austriaca、北美矮蒿A. arbuscula、黑蒿A. palustris等。其他種類有欒犀Pluchea indica、胡椒子Lespedeza sp.、忍冬Lonicera sp.、繡線菊Spiraea sp.、荊芥Nepeta cataria、水蠟樹Ligustrum obtusifolium等。

草本植物有羊茅草Festuca Ouina、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剪股穎Agrostis palustris、黑麥草Lolium sp.、早熟禾Poa spp.、燕麥草Arrhenatherum elatins、冰草Agropyron repens、鼠菊草Graphalium multiceps、北美一枝黃花Solidago canadensis、蒲公英Taraxacum officmle、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酸模Rumex crispus、婆婆納Veronica polita、雛菊Bellis perennis等。山間水邊濕地有牛毛毯Eleocharis acicularis、草Scirpus spp.、水車前Plantago sp.、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燈心草Juncus effusus等[3,6,9,11-13]。

5 全美最大的動物保護區

黃石國家公園有茂密的森林、廣闊的山谷草地及高山湖泊,養育著眾多的野生動物,這里是全美最大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之一。這里有300多種高等野生動物,包括60多種哺乳動物、225種鳥類和18種土生魚類。

哺乳動物主要有灰熊、黑熊、野牛、北美大角鹿、麋鹿、騾鹿、洛磯山羊、義角羚、灰狼、山狗、松鼠、短耳野兔、土撥鼠等。

熊(Bear):黃石國家公園以熊為象征。園內目前大概有近千只熊,大部分為灰熊,小部分為黑熊。它們分散在廣闊的山野間,不易見到,熊數目日漸減少,政府不得不采取嚴格保護措施。

野牛(Bison):野牛曾遍布整個美洲大陸,但是人類一場場的獵殺,使野牛幾乎絕種。19世紀末,美國境內僅有蒙大拿州的國家野牛保護區和黃石公園還有少數的野牛生存,總數只有100多頭。目前黃石公園是野生野牛唯一的住所,園內采取保護措施,野牛數目現約有3500多頭,已有點過剩現象。

灰狼(Wolf):它基本是肉食性,食物一般是野兔、鼠類、河貍等,夏季也偶爾吃點青葉、嫩芽和漿果。灰狼是野牛的天敵,大部分野牛和大鹿軀體又重又強壯,甚至一群狼也不能制服它們。但是狼最大本領是利用群體力量,捕殺比它們大得多的草食動物。狼會耐心等待孤單、年幼或因病掉隊的老弱野牛或鹿等草食動物進行捕殺。由此可見,狼所消滅的部分,正是應該消滅的對象;此外還有很多的肉食獸類和鳥類如狐貍、禿鷲、鷹、烏鴉等,依靠狼吃剩的殘屑來維持它們的生活。狼的存在,一來保持了自然界生態平衡,二來強壯了野牛及鹿的種群,保證了其他肉食獸類和鳥類的食物資源。60多年前,黃石公園棲息著很多狼群,人類為了保護瀕臨絕種的野牛,驅除和射殺了大量灰狼,以至于1884年至1918年間,黃石公園的狼幾乎絕跡。沒有了狼,人們才逐漸發現它的存在對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于是公園決定人為引進灰狼,希望用大自然食物鏈來控制野牛數量。

225種鳥類中有號手天鵝、美洲鵜鶘、斑背潛鴨、綠翼鳥、禿鷹等特殊種類。

黃石公園湖泊眾多、廣闊,分布有18種土生魚種,如黃石湖上層水面有兇猛的紅鱒魚,水下層有白鱒魚、喉鮭魚等珍稀魚種。

6 特色生態

黃石國家公園自1972年建立以來,公園管理處采取“以火管理”(Let it Burn)的政策,只要不是人為因素造成、且不危及人的生命及財產的,園內的巡邏員都不干涉,讓它自生自滅。

森林火給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很多好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速營養物質的循環。有些地區經歷了兩個世紀的物質堆積,平均每公頃土地就擁有90噸枯干物質,并越積越厚,使原有生物群落很難更新與發展,新的物種更無插足之地。一場大火過后,土地重新在陽光之下,黑灰大量吸收了太陽的熱能,成為催發種子的最好溫床;火舌在燒毀灌木及野草的同時,也吞噬了妨礙植物生長的病蟲害及有害的化學物質;濃煙覆蓋在臨近的林區,也可以殺死森林的一些病原體,因此又間接保護了沒有過火地段的森林;再者,炙熱的大火還烤裂了巖石,加速風化,又為一些喜陽光的拓荒樹種開辟了道路。火所燒毀的東西,從生態學觀點來看,并非浪費,只是物質和能量轉換的一種形式。

在自然演化過程中,黃石公園的很多植物和動物已經適應了間歇周期較長的大火,甚至其中物種還必須以火來保證它們的生存和繁衍。例如黃石和周圍國有森林中的主要樹種――扭葉松,就喜歡陽光、生長迅速,能適應周期性的野火。

科學研究表明,扭葉松為了適應間歇野火環境,采取一種“特殊策略”,即成熟的扭葉松都有兩種球果,一種是開放性的球果,一旦成熟就會把種子散落在地上,但由于接觸不到陽光和土壤,大多數種子無法發芽。另一種球果的外表被樹脂封裹,樹脂需要113℃的高溫才能熔化,種子才能散落到地面。在寒溫帶的黃石高原上,只有森林火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溫。這種球果為了等待這樣的時機可以在樹上呆上一百多年。事實上,森林火并不能把一切都化為灰燼,一般只是使森林稀疏一些,或形成“林窗”,為生物的“新陳代謝”創造條件,“棄弱留強”,為森林更新提供樹種和良好環境。大火過后的第一個春天,黃石公園第一批扭葉松、黑松和其他幼苗就陸續破土而出,又一輪持續幾個世紀的循環開始了[注1]。

7 評價與討論

7.1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最原始、最古老的國家公園,得到美國國會和總統高度重視。1872年3月1日美國國會法案寫道,黃石公園“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準成為公眾的公園及娛樂場所”,同時也是“為了她所有樹木、礦石的沉積物,自然奇觀和風景以及其他景物都保持現有的狀態而免于破壞”。當時美國第18屆總統格蘭特在法案上簽了字,至此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誕生了。后來,黃石公園正式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清單》,迫使克林頓政府做出史無前例的決定,即用聯邦財產與金礦公司擁有的財產進行交換,來阻止采礦。克林頓政府于1996年以6500萬美元收購了計劃采礦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金礦公司對黃石國家公園的威脅。以保育為主的黃石國家公園的理念和實踐,促進全球環保意識的提高。

7.2保持原始風貌

美國國家公園,似乎解釋為“美國國家原始公園”更為確切。因為在這些公園內很少見到后天人為的建筑,如賓館、旅舍等,也看不見私人販賣等商業行為。公園管理處(訪客中心)工作的目的,就是維護公園的原始風貌和統一資訊,讓游客全憑自己的理解去探索公園內大自然的奇觀與奧妙。

黃石公園為了游客安全和保護各種自然遺產,制定了各種規章法令,以保護野生動物為考量重點。常見公園內公路塞車,大多因為路中有野牛群在漫游,而法令規定汽車不能沖向牛群,嚴禁閃燈、鳴喇叭恐嚇來迫使野牛讓路,只能等它們自由自在離去后,車才能通行。因為它們是此地天生“居民”,要尊重它們的生活方式,維持它們的野性。

為保持森林原始風貌,林內的枯倒木,殘枝落葉都不能隨便搬移。這些枯倒木能吸收雨水、保持濕氣,提供蘑菇、苔蘚、地衣、昆蟲、鳥、獸棲息地和食料,它們逐漸腐爛后,改變土壤,提供林木營養物質。

7.3 鼓勵人與大自然全接觸

黃石國家公園是全美大陸48個州最荒野的凈土,公園的步道有1600多km,是車道的8倍。你要了解真正的黃石,就要沿著步道進入原始森林和野嶺中,因為那才是黃石真正的夢幻樂園。

美國國家公園是美國人民的公園,由政府興建維修,不以盈利為目的,門票低廉,62歲以上長者,可申請金色年華通行證,公園免費提供門票,終身有效。這些優惠政策,目的就是鼓勵美國國民去更多地體驗自己國土,并加倍愛護和保護她。

7.4 以火管理及引進物種生態措施要因地制宜

黃石公園采取以火管理的特色生態,山林火讓它自生自滅。森林火給黃石公園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好處,但不同地區的國家森林公園,必須根據自身環境條件和森林類型科學考慮,區別對待,不能盲目效仿實施。

致謝:本文承蒙任海博士、黃柳菁博士研究生審閱修改協助完成,謹此感謝!

參考文獻

Hammond, “World Atlas” [M]. Hammond incorporated, U.S.A, 1972.

李紹明,等.美國地圖冊[M].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

沃爾特.世界植被[M].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生態室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郭偉芬,等.大美西[M]. 臺北:墨刻出版社,2008.

黃生.美不勝收“Focus on West America”.M]. 香港:萬里出版社,2008.

范俊崗,等.赴美國林業學習考察報告[J].遼寧林業科學,2008( 6).

馮宋明.拉漢英種子植物名稱[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Pleasantville, New York, “Scenic Wonders of America” [M]. U.S.A, 1983.

Tom Turner. “Justice on Earth”[M].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mpany, Vermont U.S.A, 2002.

Dr John Baxter ,等.“七大洲絕世美景百選” [M].純等釋.臺中:京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6.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Robert B. Loperema.“All About Lawes”[M].The Solaris Group, San Ramon, U.S.A, 1994.

Nick chiristians, “Lawns” [M],Soctts company First Edilion, U.S.A, 2002.

[注1]百度百科,黃石國家公園,Zealot 1991 編輯.

作者簡介:

敖惠修(1937-),男,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植物生態,環境生態保護、園林植物研究。1993年獲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亞太環保網絡(APEN,u.s)會員。

通訊作者:

第12篇

論文摘 要: 弗萊克斯納是美國著名教育批評家和改革者。他在對20世紀初美、英、德大學進行深入研究后,寫成《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一書。在書中,他具體論述了現代大學的作用與職能、現代大學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并認為大學的最重要的職能是發展學術,大學的管理活動要緊密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為了服務于發展學術的目標,他主張大學在管理上要做到目標統一,給予教師充分的大學管理權,努力改善教師工資待遇并為研究者創造寬松的科研環境。

一、 作者與著作簡介

1866年,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出生于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中學時代的弗萊克斯納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學習之余,弗萊克斯納還在路易斯維爾圖書館做兼職工作。在這里,他閱讀了大量書籍,并且聆聽到許多學人對政治、文學、宗教以及音樂、藝術等各種問題的談論,這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他后來在自傳中寫到:“在圖書館,我看不到孩子的身影,但我接觸的是甚至今天以學術和文化的觀點來看都不平凡的人。……我一生的閱讀都受到我在圖書館度過的兩年及接下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聽到的談論的影響。”[1]1884年,17歲的弗萊克斯納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霍普金斯大學高超的學術水平、自由的學習氣氛、簡明的行政管理給弗萊克斯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6年,19歲的弗萊克斯納提前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做了一名中學教師,并于1890年創辦了自己的學校。1905年,他轉讓了開辦的學校,進入了哈佛大學進一步地接受教育。在獲得哲學碩士學位后,弗萊克斯納于1906年到柏林大學繼續深造。在柏林大學,弗萊克斯納切實感受到了與霍普金斯大學同樣濃厚、自由的學習氛圍,真正體會到了“大學是科學研究之所”的內涵。德國大學的生活和學習經歷對弗萊克斯納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在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資助下,弗萊克斯納于1909年考查了美國和加拿大155所醫學院。他將調查結果整理成《美國和加拿大的醫學教育》(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并于1910年公開發表。此后,弗萊克斯納繼續在歐洲進行醫學教育調查并完成了歐洲醫學考察報告。1912年,他加入美國普通教育委員會,并一直工作到1929年從教育委員會退休。

1928年,弗萊克斯納應邀赴牛津羅德斯講學。此后,他又到法國的巴黎、德國的漢堡和柏林對大學進行觀摩考察,隨后寫成《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一書。

1930年,弗萊克斯納在富商班伯格(Bamberger)兄妹的資助下,在普林斯頓大學組織籌建了高級研究院,并擔任了該高級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他游遍歐美各地為研究院聘請一流的學者,如愛因斯坦、馮諾依曼、沃爾特W.斯圖爾特等。研究院結構簡明,氛圍寬松,研究中心只負責向學者提供足夠的經費,不干涉學者的自由。不久,研究院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獲得了良好的國際聲望。1959年,弗萊克斯納在紐約去世,享年92歲。

二、 《現代大學論》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現代大學論》共分四章。第一章集中展示了作者對大學的性質與大學教育中許多重要問題的認識,這些問題主要包括大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大學的職能、大學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等等;在二、三、四章,他分別描述了美、英、德大學的特點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書中,作者用大部分篇幅描述和分析了美、英、德大學,尤其是美國大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對美、英、德大學管理工作的行政效率、組織結構、教師薪酬、教師聘用等多個方面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大學的作用與職能

管理作為一種手段,總是為一定的目標服務的。了解弗萊克斯納關于大學作用和職能的看法,明確他在大學管理上一系列主張的出發點和歸宿,有助于進一步理解他的大學管理思想。

首先,弗萊克斯納十分重視大學對社會的作用。他強調說,大學對社會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由于世界的復雜化,當代社會面臨很多問題,人類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這些問題只有依靠人類的理智、依靠科學研究才能解決,而大學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佳場所。他說:“人類在長達數世紀的緩慢進化過程中,只能依靠經驗探索道路并作細微的調整。如今長期以來束縛人類調整自我的障礙已被除去。社會必須采取行動——要么是明智的行動,要么是愚蠢的、盲目的、自私的和輕妄的行動。”[2]10 “要采取明智的行動,就必須先研究這些問題,誰去研究這些問題?由誰并且在什么地方研究?”[2]15政治家、商人因為學識有限、存在偏見等原因都無法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只有大學能擔當此重任。在書中,弗萊克斯納賦予了大學極為崇高的地位:“在這個動蕩的世界里,除了大學,在哪里能夠產生理論,在哪里能夠分析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在哪里能夠理論聯系事實,在哪里能夠傳授真理而不顧是否受到歡迎,在哪里能夠培養探究和講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據我們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務可以盡可能地賦予有意識、有目的和不考慮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類的智慧至今尚未設計出任何可與大學相比的機構。”[2]10

其次,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正是來源于大學的特殊的職能。他提出,大學的職能有四:“保存知識和觀念、解釋知識和觀念、追求真理、訓練學生以‘繼承事業’”[2]4。其中,保存知識和觀念一直都是大學的重要職能,它對教育和研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比起發展知識、高層次訓練和批判性地確立行為價值的工作,保存知識的工作是從屬性的,研究問題和發展知識的職能是大學的各種職能中最為重要的職能。他強調說,人們都重視行動和眼前的利益,曾經人們可以依靠這種方式生活,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單憑經驗辦事已經不夠,人們必須依靠理智和對事物的認識來處理各種社會問題,諸多社會問題只能依靠研究才能解決。由于大學里聚集了各種各類基礎人才,因此大學正是進行這項工作的最有效的機構,大學也因此具有社會其他機構所不具備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研究問題、發展學術的職責。

在弗萊克斯納看來,進行科學研究、發展學術是大學最重要的職能,那么如何理解他所說的科學研究呢?在書中,弗萊克斯納所說的科學研究是指“純科學”研究,這與洪堡對高等教育機構的理解是一致的。在《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部和外部組織》一文中,洪堡指出:“高等學術機構是學術機構的頂峰……其全體成員(只要可能的話)必須服膺于純科學的觀點。” [3] 弗萊克斯納在對充斥當時美國著名大學的他所認為的假研究或偽研究進行了大量的剖析之后,明確指出:“收集信息——即使是精確的信息——不是研究。收集大量的描述性材料——在家政學、社會科學和教育學領域這種做法相當普遍——不是研究。未經分析的和無法分析的資料,不管收集得多么巧妙,都不構成研究……那么,什么是研究?雖然學術合作也是一種旨在獲得真理的努力,不能被排斥在外,但研究不是通過雇傭他人而是個人獨自作出的靜悄悄的和艱苦的努力,它是目前人的思想在一切可利用的設備與資源的幫助下能夠做的最艱難的事情。課題必須是嚴肅的或具有嚴肅的含義;目的必須是沒有私利的;不管研究結果對財富、收入或物欲的影響多么密切,研究者必須保持客觀的態度。”[2]

弗萊克斯納強調,進行科學研究只需要思考而不需要對后果負責。在人類歷史上,正是這種不承擔責任的研究方式激發了種種發明創造。在研究的內容方面,他認為,只要是純科學的研究,那么無論是研究歷史的還是當下的問題,無論是做自然科學還是社會人文科學的研究都是有意義的。

(二) 為科研服務的大學管理思想

弗萊克斯納認為,由于大學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是發展學術,進行“純科學”意義上的研究,因此大學的管理工作就應該緊緊圍繞這一活動展開。書中,弗萊克斯納在介紹并評價美、英、德大學管理的同時闡發了自己的大學管理思想。

綜合看來,弗萊克斯納在大學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觀點:

1. 大學在管理上要有統一的目標。

在弗萊克斯納看來,一所大學在管理上要目標統一。他說:“我堅信,大學應該是一個有機體,其特點是有高尚而明確的目標,能做到精神與目的的統一。”[2]158 但許多大學由于職能過于分散,喪失了統一的目標。他諷刺美國的許多大學辦成了中學、職業學校和社會事業機構。這些大學不斷擴展,不斷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里。他認為,由于缺乏統一性,美國的許多大學僅僅成為各種行政機構的集合體,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大學喪失統一性的另一種原因是各個學院各自為政,大學作為一個整體難以形成共同的目標。 他談到倫敦大學,并認為“缺少精神和設計的統一倫敦大學”不是一所真正的大學。這是因為,倫敦大學由30多所保留自主權的學院、一些研究機構和十幾所醫院附屬醫院組成。由于管理上的問題,各個院所都竭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對大學的公共利益漠不關心,導致各個學院難以達成共同的目標。弗萊克斯納所說的統一的目標實際是指進行科學研究、發展學術的目標。他認為大學只有堅持這一方向,才能稱之為大學。

2. 大學在管理上要給教授充分的參與權。

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最重要的基礎是人才,大學中的學者和科學家在學校管理方面應有充分的權利。他指出,美國大學的管理方式是董事會掌握學校的基金和財產,校長由董事會選擇,學校的日常事務通常由校長和教師管理。在學校管理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董事、校友和校長,而不是對學科更加了解、更有發言權的學者和科學家。因此,大學在制度上不能保證教師和校長,教師和董事之間都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學的發展無法依靠機構本身的創造性和活力,而只能希望董事們決定是正確的,并且選擇的校長有出色的管理才能。對此,他說:“無論如何,校長獨攬大權的時代已經過去。雖然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今后他的角色應有所不同……設校長是一種很好的辦法,但校長不應孤立地處在教職員與董事之間。”[2]162-163

弗萊克斯納認為,校長和教授在大學管理上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不能只看到校長的優勢而忽視教授的作用。教授參與大學管理對大學發展極為重要,大學要建立適當的制度來保障教授的管理權。

3. 大學要注重給學者營造寬松的科研環境。

弗萊克斯納主張,大學在行政管理上不應干擾師生的學術自由,因為學者的智力或精神的發展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努力程度。他反對行政職能過重,從而束縛了師生自由的創造力的做法。在書中,他批評美國的大學過于強調組織效率,使用企業的管理方式,建立了嚴格的科層制來對教師進行管理。這種方法忽視了教育和企業的差別,不利于為科學家和學者創造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他說:“管理的效率與思想的豐富之間事實上并無聯系——除了相互之間的摧殘之外……在這樣一種龐大機器的沖撞擠壓之下,理念怎能產生,又怎能獲得威望?”[2]164 此外,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行政管理機構應當盡量簡單,以此來節約成本,并為師生的學術自由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在組織形式上,他主張大學應松散地將師生組織在一起,這樣既能保證個人獨立的研究自由,又能使師生相互自由地交流。他指出,美國成立各種研究所來集合多科學者共同從事研究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如在哈佛大學法學院中設立的刑法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設立的“教育研究所”、“學校實驗研究所”,它們只是附屬于院系的一些系科。他說:“知識的進步首先依靠人為的簡化;系科之所以建立,不是因為生活或物質世界是簡單的,而是因為不限定研究領域,就根本不能通過觀察或實驗取得進步。”[2]96他還認為,這樣的組合無益于學術進步,思考是個人的事情。正確的做法是保護研究者的個人自由,同時使他們能夠自由便利地交流。

4. 大學應重視教授的工資待遇。

弗萊克斯納指出,學者和科學家在職業上的選擇體現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但這不等于他們就不食人間煙火,學校應該保證教師衣食無憂,能過上較為體面的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科學研究的有效進行。他說:“大學的全面現代化,勇敢地解決當前社會迫在眉睫的重要法律、社會和經濟問題的可能性,取決于大學使自己的教師徹底擺脫校外私人津貼的能力,這么說也許一點也不過分,否則很難理解教授如何才能保持完全獨立的學術態度。”[2]183

弗萊克斯納為美國教授的工資待遇鳴不平,認為雖然近來教授薪水終于已有所提高,但還遠不足以使一名學者或科學家能夠籍以成家、教育子女、生活穩定、購買圖書以及輕松度假。比較而言,一名大學教師還不及30年前富有。這種狀況導致的后果是嚴重的。“一位報酬偏低的教授不得不要么離開大學,要么——或許是無意識地——使自己屈從于校外的津貼工作。”[2]183作者呼吁社會要重視教授的工資待遇,以此來捍衛“理智的堡壘” 。

5. 大學在教師聘用上要避免近親繁殖。

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是各種不同思想進行交流、碰撞的地方,各大學間的人才流動有利于學術的發展。作者指出,無論是美國的大學還是英國的大學都存在學術上近親繁殖的問題 ,哈佛人教哈佛人、耶魯人教耶魯人的現象仍很普遍。他十分贊賞德國大學的“編外講師”制度和大學教師的“游學”傳統。德國的大學生要取得博士學位需要通過論文答辯和特定的考試,以證明自己有從事研究的能力。當他取得博士學位后就獲得了由教授會頒發的教學執照,成為了“編外講師”。德國的大學從所有的編外講師中選聘副教授,從副教授中選聘正教授。這樣,一個人可能在一所大學學習,而在另一所大學成為編外講師,然后在其他大學成為副教授、正教授。作者認為德國大學的做法有利于人才流動,避免了學術上的近親繁殖。

縱觀全書,弗萊克斯納最核心的觀點是大學當成為學術的中心,大學要通過為研究者提供寬松、便利的環境使學者、科學家能在大學里潛心研究并訓練接班人,大學當以此種方式來對社會作出貢獻。弗萊克斯納對于大學管理的諸多看法都是與他對大學職能的上述看法密切聯系的。

從高等教育的發展史來看,大學的職能在逐漸發生變化。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神學家、教育家紐曼認為大學的本質在于傳授知識與培養理性。弗萊克斯納承認大學的教學職能,但他認為大學最重要的職能不在教學而在科學研究。今天,大學除了進行科學研究,培養科研人才以外,還擔負著培養各種專業人才和服務社會等多種責任。正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爾所言,現代大學的職能是一個由生產性職能、消費性職能和公民職能構成的錯綜復雜的職能體系[4]。然而,即使今天大學的職能已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但研究的職能依然是大學最重要職能之一。因而,弗萊克斯納為科學研究服務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科研職能的發揮、大學內部的管理仍然具有借鑒價值和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 Abraham Flexner. I Remember: The Autobiography of A branham Flexner[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0:29-30.

[2] 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 徐 輝, 陳曉菲, 譯.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边坝县| 磐安县| 阿巴嘎旗| 无锡市| 平度市| 广德县| 垫江县| 子洲县| 大新县| 新民市| 庐江县| 金塔县| 玉龙| 彰化市| 和静县| 称多县| 皮山县| 木兰县| 神农架林区| 永康市| 博客| 衡水市| 墨江| 梅州市| 栖霞市| 德化县| 宜川县| 诏安县| 淮安市| 江达县| 东台市| 宁明县| 永福县| 南乐县| 营口市| 昌江| 贵港市| 通州区| 漠河县|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