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22:58: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現代愛國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第13課,這首詩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頌的名篇。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緬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的慷慨激昂的詩,這首詩具有意象獨特,情感表達強烈等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學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2、注意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采用誦讀、析讀、悟讀、賞讀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象征,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3、以學生為主體,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
4、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向學生滲透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2、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理解詩人以獨特的、具體可感的意象抒發深沉的愛國情懷。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討詩歌的主題以及深沉的愛國情懷。
3、合作探究,提升關于詩歌的答題能力。
4、朗讀法、合作探究法為主要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點
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讀。
2、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握詩歌內在的感情基調。
難點
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現的象征意義。
教學突破
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的認識相對比較薄弱,在教學中應采用圖片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并且注意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詩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學法指導:深情朗讀——找出意象——感悟內容——發掘主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課件,備好課
2、學生預習課文、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觀看圖片,暢談感悟
出示一組日軍侵華圖片,讓學生談感悟。
(設計目的: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涉及的時代背景中,由此導入課文)
二、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兒子,因為命相克父而被寄養在奶媽家中,為貧苦農婦哺養,對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他自稱為“悲哀的詩人”,早期詩歌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感情深沉,格調昂揚。代表詩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這些詩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他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1985年獲得法國頒發的文學藝術勛章,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
詩歌寫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品讀詩歌,領悟情感
1、初讀,讀準節奏;
本環節主要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節奏,并能根據節奏朗讀詩歌。
朗讀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教師范讀、抽學生試讀進行。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 / 用嘶啞的喉嚨 / 歌唱:
這被暴風雨 / 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 / 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 / 吹刮著的 / 激怒的風,
和那 / 來自林間的 / 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連羽毛 / 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淚水?
因為 / 我對這土地 / 愛得深沉……
2、研讀,讀出感情;
本環節主要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本環節通過名師范讀、學生表演朗讀、名家配樂詩朗誦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情感。
3、賞讀,品味思想
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品讀,體會詩中滲透的深沉的愛國情感。
(設計目的:讀詩是享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四、借助意象,認知象征
1、小小攔路虎——意象。讓學生明白意象定義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攔路虎——象征。通過舉例、作詮釋等方式,結合課文讓學生明白象征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的涵義,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義。
(設計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兩個概念的涵義)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學習,攻下四個問題——
問題:1:小鳥的歌聲應該是“清脆的”或者“婉轉的”,可是詩人卻用 “嘶啞”一詞來形容自己的歌聲,這是為什么?
問題2:“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的?
(設計目的:為讀懂詩歌打基礎,提升答題能力)
六、分析詩歌,發掘主題
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理解在詩歌中,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通過詩人的直抒胸臆,表達出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
(設計目的:此環節主要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朗讀—— 找出意象——感悟內容——發掘主題,領會發掘主題之法,達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寬視野,滲透德育
運用幻燈片閃現“”事件的圖片,讓學生談談對“事件”的認識,《憲法》,讓學生了解祖國的不容侵犯。
(設計目的:通過當前政治熱點問題“事件”讓學生談談對“事件”的認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滲透法制教育。)
八、寄語學生,鼓勵自強
課后寄語: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在《愛我中華》的歌聲中結束教學)
詩歌是文學領域里的奇花異草,在“色、香、味、形、意、養”諸方面都是非常講究的。詩的美是奇異的更是朦朧的,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征。尤其是現代詩歌,對于高中學生學習,是一種挑戰,對于教師教學更是一種挑戰。現代詩歌教學要求教師要把握好詩歌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教學的構思和設計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鑒賞能力,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尋找最佳的突破口,引導學生進入現代詩歌的意境,再讓學生慢慢體會咀嚼。
一、導語設計要活
導語的設計要依據詩歌的內容,靈活多樣不拘形式地設計情境,帶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意境中,更要考慮學生獨特體驗與心靈感受的認同呼應,要能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才能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從而萌發與文本心靈對話的欲望。如學習徐志摩的新詩《再別康橋》,為了啟發學生對詩歌主題的把握,首先從學生的情感積累中談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種離別開始,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摘取,也可以從學生熟知的詩詞里選離別場景。讓學生講一講感動自己的離別記憶與理解,這時,像生活中的離別,唐宋詩詞里的離別,電影電視里的離別,將會激發學生的各種情感體驗,在這種感情酵母的催發下,導入到《再別康橋》的教學上。
二、教學過程要明
任何文學作品都有一個總體安排和整體構造,使得內容和形式各種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機體。現代詩歌在傳情達意上手法是多樣的,但是詩歌在形式上章節明晰,段落層次有致。從結構上看,每個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主有次,也有的趨于一致,達到平衡,這樣就形成了多元的結構。形式結構是為了內容服務的,所以我們在明確結構的基礎上,來明確章節意蘊,最后從整體上領悟詩歌。例如臧克家的《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留汗;爺爺在土里埋葬。”非常簡短的一首小詩,先明確形式,弄清每節大意,最后概括詩歌其思想所在。“孩子”“爸爸”“爺爺”三代人的生存狀態并列出現在讀者面前,但讀起來,卻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沉重,應該說從內容上看,三個層次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直到最后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埋葬”的出現,既收束了全篇,也提煉了全詩的核心。將整首詩歌的基調調到了最低點。在詩歌教學中,多在詩歌結構特點上找教學的切入點,獲得教學靈感,順著詩歌章節,讓學生真正讀懂詩歌,深層次理解詩歌。
三、意象分析要透
解讀詩歌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意象的解讀,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典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情緒、理解,思想等主觀意圖,這些意象有機地營造形成意境。對于詩歌教學,抓住意象,吃透意象,這是詩歌教學的關鍵。所以,對于新詩尤其是意象的意義不是很明確的新詩,意象分析一定要透。 大量的意象,有的寫實,有的象征,有的甚至很荒誕,這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和了解詩人的性格經歷以及詩歌整體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細分析意象的具體含義,意象的情感特點,意象和詩歌主題之間的關系,由整體到局部,再由細節到整體反復地揣摩理解,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對詩歌的把握。
例如《我愛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組合全詩,“鳥”“河流”“暴風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風”等等。首先得從文中將這些一語雙關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飾語。將意象和修飾語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點,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意象分別有什么深層內涵。比如以“鳥”這個意象為例,和它關系最密切的修飾語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這是一個身體遭受摧殘卻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國難當頭,為民族的振興積極奔走呼喊,為國家的救亡圖存奮斗不止的愛國者的身影。還有一個與鳥相關的地方就是“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是一只為了自己的所愛寧愿拋棄生命的癡情鳥。聯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難理解這種愛國者的形象不僅僅表現在為國家奔走效勞,更有為國捐軀的執著信念。
詩歌教學其方法多樣,要因人而異,因詩而異,這里只是從具體操作上舉例和總結。單一化、模式化的教學是不行的,詩歌是詩人對生活的藝術再現,是最精粹的文學形式,是最具有變化的。詩歌教學也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現代詩歌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也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其教學的技巧和規律還有很多,這依靠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學會觀察總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積極調動學生對現代詩歌的閱讀興趣,讀多了,理解也更容易。教師用課堂生動的教學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由老師教轉變為自己去發現,去理解,這必定會帶來關于現代詩歌教學質的飛躍。
成學進,教師,現居湖北武漢。
關鍵詞:流派系統 流派盟主 流派風格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遺民,一作逸民,“遺”者,亡也,“逸”者,失也,其意旨相近,蓋高蹈世俗,時人冠以“高士”、“隱士”之美譽。然而逸民歷朝歷代皆有,遺民卻必于朝代更替之際方出現。國家不幸詩家幸,“宋之亡也,其詩稱盛”①,“遺民詩派”便是在宋元之際異軍突起的一個以遺民為主體的詩歌流派。
中國古代的文學流派理論源遠流長聚訟紛紜,“流派”這個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概而言之,它孕育于先秦兩漢,萌芽于魏晉南北朝,形成于唐宋,至明清進一步充實、完善、發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理論,必須確立文學流派的基本標準,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文學流派是指“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定歷史時期內出現的一批作家,由于審美觀點一致和創作風格類似,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文學集團和派別,通常是有一定數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②宋末遺民詩人群雖創作個性不一、才情不一,但都能在存亡之秋堅持民族氣節,其作都是血淚凝成的悲慨之音,風格都有激涼悲壯的傾向。所以在文學史上,他們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文學流派。無論是由文學社團發展而成的文學流派,還是由后來研究者歸總而成,其成立標準大體一致,即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流派統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風格。
一、宋末遺民詩人的流派統系
遺民詩派作為宋末詩壇之異響,愛國詩章的創作是其最為有志一同的主題建構。在中國,愛國詩歌的創作源遠流長,先秦時代便有報國無門、自投汨羅的屈平;近的而言,遺民詩人直接繼承的是杜甫的詩歌傳統。遺民詩派所處的宋元之際和杜甫所經歷的“安史之亂”不啻有著極為相似的時代圖景,正所謂“少年讀杜詩,頗嫌其枯槁。斯時熟讀之,始知句句好”(汪元量《草地寒甚氈帳中讀杜詩》),這必然使得遺民詩人無論從現實景況還是心理體觸上都直接取法杜甫。
遺民詩人之學杜,不僅有清醒的詩歌理論建構,且有相當的實踐成果。文天祥《亂離歌六首》和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皆是杜甫《同谷七歌》之仿作;文天祥有《集杜詩》200首,這種創作方式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目為“文山詩史”;汪元量把隨宋室被俘北上的所見所聞寫作成大規模組詩,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南宋王朝覆滅的過程,其友人李鈺亦云,“水云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也。”(《湖山類稿跋》)遺民詩人發揚杜甫“以詩存史”的精神,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與歷史事件的開闊畫面和生動場景。
二、宋末遺民詩人的流派盟主
周紫芝《竹坡詩話》卷三說:“呂舍人作《江西宗派圖》,自是云門、臨濟始分矣。”將《江西宗派圖》的意義視同禪宗“五祖七宗”式的分門別派,可見宋人流派意識之成熟。一個體系嚴密的流派必有其盟主,以其卓越的創作才華和強烈的盟主人格來組織本流派的作家群。
眾所周知,宋末遺民詩派生活在一個人心憂焚的動亂時代,在所謂“神州陸沉、宗社丘墟”的歷史境遇中,生活不允許他們悠閑怡然地吟詠。在當時,一個詩人能否成為代表作家,他的創作成就及作詩法門固然重要,其人品更是值得深究考量的因素。基于此,在對遺民詩派盟主意識的考察上,本文選擇了文天祥作為切入點。遺民詩派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自然也無嚴格意義上的盟主。然而文天祥作為宋末杰出的政治家、偉大的民族英雄和優秀的愛國詩人,以其一時無兩的影響力成為宋末遺民詩派的代表作家,在他身上,有著最為強烈的盟主人格。
林景熙有《讀文山集》詩,歷來被認為是文天祥贊歌中最成功的一首,詩中譽文天祥為真男兒、大丈夫,身雖沒、志永存。王炎午得知文天祥被元人所囚,曾作《生祭文丞相文》,愿文及早以死全節。文天祥赴難后,王炎午痛哭流涕,又作《望祭文丞相文》,將文天祥與諸葛亮、張巡相匹。另鄧光薦嘗作《文丞相傳》,鄭思肖著有《文丞相敘》。
諸如此類的例證表明,確可視文天祥為遺民詩派的代表,圍繞著他的生平,團結著一批憂患警醒的愛國詩人。他們以血淚寫作悲歌,昭示出遺民詩人在朝代更替與現實窘境下的人格尊嚴與民族氣節。
三、宋末遺民詩人的流派風格
鐘嶸《詩品》在評述部分作家的創作和追溯其淵源時,明確運用了“體”字,其含義與現代人所說的“風格”大體相近。陳文新說:“《詩品》將某一作家的創作風格與某一文學傳統聯系起來,這種特殊的風格意識正是流派意識,因為流派的基本特征即某一作家群的創作風格大體一致。”③以流派風格作為文學流派的基本標志,無論人們是否已經完全意識到,在實際操作中對這一標準的執行,已經毋庸置疑地證明了這一點,而這種風格往往表現出時代的、民族的和階級的屬性。宋末遺民詩派便是一個以宋末亂世為背景的、屬于封建士大夫群落的、中原漢人的文學流派。
法國著名文論家丹納說時代精神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④,宋末遺民詩派根據時代來命名,時代精神對其創作的影響無可置疑,整個遺民詩人群的創作都籠罩在改朝換代、異族統治的氛圍之下。時代精神對遺民詩風格的影響體現在藝術手段方面主要是采取紀實敘行言志的寫作手法。詩人大量寫作剖白心志的愛國詩章,然而宋朝寸寸失土,元軍的鐵蹄踏遍中原,偏安一隅的南宋終于還是走向了滅亡,這一切,使得蒼涼激楚、悲憤填膺成了遺民詩最顯著的風格。遺民詩派作為宋末最后一個詩歌流派,雖一振晚宋詩壇的頹靡詩風,然而在“唐音”、“宋調”的巨大詩歌成就面前,即使是遺民詩派中的名家,亦難在藝術風格上超越前人;然遺民詩派生逢厄時,卻能于艱險濁流中異調突起,召喚亂世中的忠誠與堅守,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隱含一種豪情和悲愴,文盛氣卓,坌憤激訐。這也是遺民詩為人所稱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結語
在家國存亡的歷史境遇中,傳統詩學內部成長了一種強調情感廉貞、人格挺立的審美訴求,出現了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謝翱、鄭思肖、謝仿得等一大批愛國詩人,涌現出大量的寫國情懷和亡國悲憤的詩篇,如此繁盛的局面實屬少見。錢謙益在《牧齋有學集》中就遺民詩生發無限感慨,“考諸當日之詩,則其人猶存,其事猶在,殘篇嚙翰,與金匱石室之書,并懸日月”⑤。宋末的愛國詩歌使南宋后期詩壇缺乏激情、氣骨衰弊的習氣一掃而空,用血淚悲歌表現了民族的氣節和尊嚴,成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段極其光輝的歲月。
注釋
① ⑤錢謙益.牧齋有學集?胡致果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第2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952頁.
鄉愁,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緒,是一段扯不斷、理還亂的心園藤蔓。風吹雨淋的破壞不能銹蝕它的棱角,秋霜冬雪的摧殘不能抑制它的萌動。從古到今,描寫鄉愁的作品不勝枚舉,長滿鄉愁的詩人層出不窮。然而,余光中先生卻因那首看似質樸無華、平直無奇的短詩,奠定了他鄉愁詩人的祭酒地位。這不僅是一種奇跡,更是一支標桿。這不能不讓我們動心、動情,讓我們反思。作者憑什么創造了這首短詩的獨特審美,作品憑什么牽動了這么多讀者心田的痛覺神經。縱觀語文教學參考和不少賞析評文,雖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但也總有一絲“析情不盡、析藝不清”的惋惜。憑什么,這首詩用一串質樸的生活意象,思親念家的傾心表白,就凝聚成氤氳的揮之不去的游子思鄉念家之情;用一組平直的口語素材,獨具匠心的天然構合,就迸發出蕩氣回腸的赤子思鄉念國之愁。我們都知道,能獲得這樣的藝術效果,離不開作者厚積薄發的詩情和詩藝,離不開作者深厚敦實的文化積淀和深邃濃郁的思鄉情結。在此,筆者認為有兩個問題最需要厘清,否則會出現許多牽強附會的解釋,影響詩歌強烈的使命感,削弱詩歌巨大的感染力。
一、要領悟詩人“慎終追遠”、“思時之敬”的民族信仰
這首詩中一共四個意象,表達了四種特定的情感。對于“郵票”、“船票”、“海峽”都比較好理解,唯獨“墳墓”讓人困惑。蘇教版教參上解釋為這是一個“喪母之痛”的畫面,實在讓人費解。更何況“景為媒,情為胚”(吳介《圍爐講話》),用喪母之意來詮釋,破壞了由“郵票”、“船票”甜美意象營造起來的和諧意境,使溫情脈脈的思親念家贊歌蒙上一層讓人傷感的悲情。
其實,這是作者從另—個更深的視角抒寫了思親念鄉之情,那就是尊祖敬宗的民族信仰。吉禮即祭祀,是我國古代五禮之首,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禮儀活動,是中國人重要的社會活動。祭奠祖先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通過祭祖,可以表達“慎終追遠”、“追祖溯源”、“繩其祖武”的孝道,也可以滿足“事神致福”的愿望。百善孝為先,而祭祖在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就是盡孝的最好表征。作者提取這樣—個意象可謂神圣,祭祖活動是承載民族文化傳承的臍帶。通過對先祖的祭掃場面的刻畫,表達了追本報始、知恩報恩的情懷,也流露出了詩人思鄉念親的尋根情結。這個意象散發出濃濃的孝情,是莊重而神圣的,是向世人宣誓詩人是神州華胄,大陸是詩人的宗脈所在。
二、要清楚詩人用對比手法彰顯了赤子的思鄉愛國情結
對比在這首詩中運用得淋漓盡致,通過物象與情感、意象與意象、歷史與現實、濃濃的鄉愁與拳拳的愛國之情構成了多層次、多視角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一)巧用疊詞,將嬌小物象與思鄉愛國的赤子情懷形成強烈的對比。一枚“小小”的郵票,傳送的卻是母子濤濤的思念之情;一張“窄窄”的船票,裝載的卻是夫妻綿綿的思戀之情;一方“矮矮”的墳墓,供奉的卻是子孫對祖先追本溯源的崇敬之情;一灣“淺淺”的海峽,割斷的卻是大陸與臺灣同根同宗的血脈之情。這一組組對比可謂意象鮮明,用物象的微小突出了意蘊的宏大,用意象的單純折射出思鄉愛國之情的豐滿。
(二)精于構思,將思親報本的鄉愁與祖國分離的民族之痛形成了強烈對比。這首現代詩可以說是傳承中國傳統詩歌美學的樣板,用比用興信手拈來,化功夫于無痕。用一個個質樸物象作比,營造出一種深情濃意的“鄉愁”意境,使“鄉愁”這種可感難敘的內心感受,在漂泊異鄉的心靈罅隙中生長;使游子難歸、祖國分離的惆悵,在華夏兒女的靈魂荒原上彌漫。
特別尾節一個“而”字,更是這種精妙構思的應力集中點,使全詩如晴天霹靂、振聾發聵。為什么詩人要用一個表示轉折的“而”字,這里有沒有轉折的意思呢?試想,思念母親可以用一張“郵票”滿足依念之情;思戀妻子可以用一張“船票”化解相思之苦;追思先人可以用祭掃一方墳墓的儀式慰藉孝敬之情。與母親異鄉分離,與妻子遠隔重洋,與先人陰陽兩界,雖然懷有無盡的鄉愁,但還可以通過“通郵”、“通航”、“祭掃”來實現情感的溝通和交融。然而,就是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沒有異域它鄉的遙遠,沒有茫茫大海的寬廣,沒有陰[論文寫作 dylw.net]陽兩界的永別,卻讓詩人只能憑海遠眺對岸的故園。更何況這不是天災,卻讓同根同宗的華夏兒女只能隔海相思相戀,讓寶島的游子有鄉不能回、有親不能聚、有母不能孝、有子不能教……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歷史悲劇?通過前三段對思親念家的鄉愁鋪陳,尾段飛流直轉,至此,水到渠成,發自詩人靈魂深處的所興之情砰然而出——期盼“三通”、期盼統一的愛國之情,無須詩人一句直白的宣告,無須詩人膜拜的說教,讀者已在這詩意盎然的“鄉愁”中受到了愛國主義的靈魂洗禮。對于這首詩,只要我們通過對民族文化層面的審視,就能從更深層上解開詩中的困惑,從歷史長河的河床上潷出那牽腸掛肚的鄉愁;只要我們通過對傳統詩歌美學的靜心品味,就會欣賞到比興手法的審美意趣,從思親報祖的鄉愁中感受到詩人念家愛國的赤子之情。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詩歌問題對策
引言
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問題由來已久,為了改善學生對現代詩歌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習效果,有針對性的解決現代詩歌教學中的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闡述現代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形式過分關注
受新課改影響,國內初中語文學科現代詩歌內容在教學中的形式變得豐富多樣,常見的有集體朗誦、小組合作學習等。但是,光憑豐富教學形式依舊不能使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得到提升。
2.傳統教學模式實用性較差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期間,受教學進度、要求等影響,教師會在教學中對詩歌主旨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忽略了詩歌美感的教學過程。很多時候都會將現代詩歌教學變成程序化的僵化的填鴨式或灌輸式教學,更有甚者直接將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詩中的情感體驗直接灌輸給學生們,讓他們在課堂上記筆記,在課后死記硬背。這種落后的傳統教學法,無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涵,也無法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詩歌知識的本質。
3.現代詩歌教學課堂僵硬死板
由于現代詩歌教學并非初中語文教學重點內容,所以很多教師對現代詩歌教學并不重視。往往在教學中沿用僵化的教學流程,通過對題目的解釋、詩人的介紹、集體朗誦、情感分析等流程,草草的完成了現代詩歌教學。雖然該過程看似標準,不過卻缺乏情感的交流,根本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解決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問題的對策
1.重復吟誦,將真情實感讀出來
教師可以利用對現代詩歌重復吟誦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現代詩歌的內涵與本質。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現代詩歌特點,在鼓勵學生吟誦前拋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吟誦。第一步,教師應要求學生掌握現代詩歌字詞讀音,感悟詩歌潛在的音樂美,要利用語調的變化將詩歌情感展現出來。比如,在講解人教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集體朗誦課文,接著將學生吟誦的語速、情感等問題點明,并進行指正。然后,在要求學生結合教師要求重新吟誦,此時學生吟誦水平明顯取得了進步。[1]第二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良好氛圍口詩歌中表達的意境,從而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比如,應提前設計問題,吸引學生目光,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創作環境、并播放相應的音樂,接著在詩歌部分親自為學生展示詩歌情感部分的吟誦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作者創作詩歌時的情感變化,讓學生在吟誦中讀出真情實感。
2.帶領學生感受現代詩歌之美
為學生培養閱讀能力是新課改后語文教學的重點,做好語文閱讀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素養情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能力,積極的為學生培養主動學習及思考能力,教師要放棄傳統的填鴨式等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感悟現代詩歌的意象美,提高學生對現代詩歌的理解水平。比如,教師在《星星變奏曲》一課教學中,“星星”就是本文的意象表達形式,他讓詩歌的意境變得更加優美、詩詞更加含蓄朦朧。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星星”入手,通過朗誦、分析創作背景、小組討論等形式,鼓勵學生自主賞析詩歌,然后通過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掌握整首詩歌的意象美、感悟作者追求理想信念的那份執著。
3.提高對現代詩歌個性化解讀的關注度
教師在現代詩歌教學中要發掘詩歌之間的相似點及個性。比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的所有詩歌都和“愛國主題”有關,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詩歌特點、感悟詩歌之美,提高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水平。例如,教師在講解《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期間,要充分和同單元《我愛這土地》一課進行比較分析,如前者意象應用繁瑣復雜,大多意象學生都未接觸過,如“老水車”“礦燈”,教師可在上課前,將這首詩中所有意象的具體實物以幻燈片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親眼見到詩中意象后便很容易進入詩中場景。[2]然后,教師可拋出“礦燈與路基象征著什么意義”等問題,為學生指明意象分析的具體路徑,從而提高學生的現代詩歌意象的理解水平,實現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目標。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多媒體設備。在這種新課堂中,學生們聽到的不再僅僅是教師的授課聲,而是風聲雨聲鳥啼聲聲聲入耳。將音效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然感情,創設極佳的學習環境。學生們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真情、人物、故事,將文學與音樂相結合,能使初中語文教學的成果變得更加高效。
一、在音樂中朗誦,聲情并茂
配樂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其實十分廣泛,不少教師在進行詩歌內容的教學時常常采用這種方式。詩歌的教學形式重在朗讀,如果學生們能讀出詩歌的韻味,說明是真的理解了詩歌的感情,這樣教師的教學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可是怎樣才能使學生讀出韻味呢?這就需要音效的配合,教師選擇適當的音樂當做學生誦讀的伴樂,可以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情感,讓音樂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場景,教學效果肯定不錯。例如,在學習初中一年級教材中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圓的》這首詩時,教師可以配上節奏緩慢又略帶歡快的音樂,輕聲但有感情地誦讀,讓學生們跟著音樂帶著感情集體朗讀,適當的背景音樂在此時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想情感,幫助他們走進詩歌的意境,想象出中秋時節一輪皓月當空,對親人酸酸甜甜的思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假如沒有音效的配合,教師無論是多么動情的朗讀示范,也無法調動起學生們的感情,即使是帶著情感的朗讀,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除了詩歌之外,散文的學習也十分適合這種方式,如同樣是初中一年級的《四季》,選擇了四篇語言優美的描寫四季的散文,教師可以在寫冬季的《濟南的冬天》這一課的學習中配上鋼琴曲《雪之夢》作為音樂背景,這首鋼琴曲充滿溫情,曲調舒緩,學生在音樂的配合下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對冬季的感悟,理解老舍先生回憶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配樂的同時進行分角色分段落朗誦,在全班范圍內展示。
二、在音樂中導入,順理成章
音樂最容易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在課堂伊始,通過音樂的播放將學生們帶入教學場景,為課堂教學內容的傳授鋪路搭橋,這樣順理成章地展開教學內容,能最快地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氛圍。例如,在進行八年級的《愛國情懷》這一教學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可以播放《我的中國心》等相關音樂,讓學生們通過曲調、歌詞感受自己愛國心的升華,在這一鋪墊下進行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們從教學開始就帶著充分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教師教學內容。當然,現代學生難免會認為有些歌老氣,教師也可以緊跟時代潮流,例如S?H?E的《中國話》,周杰倫的《青花瓷》都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聯的歌曲,這樣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音樂導入方法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再如,在學習《詩經》中《蒹葭》這首詩時,教師可以播放瓊瑤根據《蒹葭》而創作的歌《在水一方》,這樣不但能吸引學生們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中作者想要表達的那種藕雖斷絲仍連、纏綿悱惻的曲折愛情故事,讓學生在某一方面體會到了中國古代詩歌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獨特魅力。
三、在音樂中吟唱,加深理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為頭疼的教學類型非古詩文莫屬,文章內容生澀難懂,教師若要采用唱出來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得到極佳的效果。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鄧麗君唱出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夕是何年”等膾炙人口的句子,在上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也可以讓會唱的同學在臺前表演,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有現成的曲調,因此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配合起來,自己將詩歌編成曲,當然并不是憑空編排,可以將現成的曲調與詩詞自行結合。例如,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時,可以與《大海啊故鄉》這首歌相結合,教師只需要進行一次示范,學生就會進行舉一反三的演示。因為音樂是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幾乎所有學生都有對流行音樂的追求,并且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掌握的一門樂器,像這樣突破性的創新,學生都是有極大興趣去思考創作的,并且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加深對詩歌文本的體會,也算是語文教學活學活用的體現。
田建軍,教師,現居江蘇如皋。
與古代詩歌相對應的是現代文學,大致是從“”開始產生,并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得到廣泛的推崇。雖然在形式上,現代文學在很多角度都延續了古代詩歌的表達方式和類型結構,然而糾其本體來看,現代文學與古代詩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中,現代文學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特征,如小說、新詩雜文、散文詩歌,新的文學題材不斷產生,并加強了抒情、議論、描寫、敘事等多種方式的完善,在敘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種多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通訊工具迅速產生,使世界開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我國的現代文學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我國的現代文學正在以一定的發展速度向世界范圍內融合,通過體現現代思想的白話文和科學民主思想的帶動和支持,現代文學正在積極地“走出去”,向更廣闊的舞臺發展。縱觀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其風格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國外的先進文化傳播,如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也都為我國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經驗奠定了基礎。現代文學作品已經從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體現出了獨特的文化傳承內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標和價值取向上都讓廣大讀者產生了共鳴,一些現代文學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過發表途徑來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可謂我國的現代文學的地位和影響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二、古代詩歌在現代文學中的應用
(一)古詩的思想發祥性代表
古詩的產生從某種意義上能代表我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無論人們追求的或憎惡的是什么,總是可以通過某篇章或某一類型的詩歌得到恰當的體現,如《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五百多年的詩歌共305篇,在詩歌中的絕大多數篇章都是記錄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人的審美欣賞,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經典語句,無一不顯示出作者所處社會的和平與美好。而《離騷》詩中卻形象闡釋了作者對小人的厭惡,對社會惡劣環境的不滿,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時會讓人情不自禁聯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這首詩創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當時杜甫已經處于晚年,報國無門的那種悲涼的心境通過詩中進行流露彰顯,表現除了深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通過他的詩,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深思,吸引人們探究杜甫的生活現狀,也進一步現實出了古詩的思想發祥性,這一點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研究和創作有很大的作用,當前有大量的人都將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詩人作為論點進行分析,融入現代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讓人們領悟到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發祥地。現代文學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從古代詩歌中的詩境和思想中吸收進來的,由于古代詩歌層次鮮明、內容大方,且作者在寫作時大多善于結合自身的處境和經歷,能將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讓現代學者不斷領悟不斷當時的思想和文化發源,也為歷史文化的傳播和現代化推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寫作方法的運用
在古代詩歌的寫作中,十分注重虛實結合,無論是對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對情感的表達,都是本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原則,給人以無限遐想,且這種寫作方式融入了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如擬人、排比、形象比較等,有時還會采用留白的方式讓讀者自行理解,這些寫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現代的文學作品當中。古代詩人注重寓情于景,經常是在欣賞到優美的景象或飲酒之后有感而發,如“詩仙”李白,他一生創作990多首詩,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辭采高華,一個主要的特點是自由奔放,不受詩歌格律形式的束縛,盡情抒發自己的內心,靈活采用樂府詩和古風體的形式創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如我們熟知的《將進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過詩歌發泄出了自己的憤懣不平,對功名利祿的不屑一顧和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向往;《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顯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將人間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發揮并淋漓盡致地運用到了詩歌中,形象鮮明,引人深思。不僅如此,我國古代大量的詩歌創作者都注重寫作方法的運用,不同的詩人有著自身獨特的寫作特點,但是大體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通感等,為詩句本身賦予了形象化的表達,讓詩歌滲透到生活中,讓大自然為之敞開懷抱。古代詩歌大多強調對仗工整,而現代詩歌也是在這一結構的基礎上加入了線索并立,讓議論文的寫作更加注重起承轉合,通過古代詩歌想象力的指導為現代文學作品增添了新的韻味,也為現代文學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打開了大門。
(三)主題思想上的應用
藝術作品的創作都是來源于個人的思想主體,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現代文學,在創作上都是為了體現一定的主題、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在古代詩歌當中,詩人大多善于用簡短的語言來表達問題所在,通過詩歌主題展現出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對現實社會中不良現象的抨擊、對英雄事跡的歌頌之情等,通過這些主題思想,讀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詩歌或作品?他想表達一種怎樣的主題?通過作品可以顯示出作者對生活怎樣的期待等等,這也是古代詩歌對現代文學的應用方式之一,現如今,眾多散文家家、小說家、暢銷書作家絡繹不絕,在現代文學史上創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魯迅、老舍、沈從文、余光中、莫言等,都為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魯迅、聞一多這類愛國主義作家來說,他們的主題思想很多時候就來源于杜甫、陸游、屈原等愛國詩人的靈感和創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學家筆下的傳統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鑒了陶淵明、歐陽修等人的主題形式。以現代詩歌為例,雖然在創作手法和藝術形式上相比古代詩歌有了很大的變化,但都是對作者真情實感的形象刻畫,顯示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人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通過現實主義的內容主體顯示出了勞苦百姓生活的貧困,以及對統治者濫征苛捐雜稅的不滿,這一思想對現代文學的影響力是十分顯著的,魯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這種語言風格,成為一種主流的現代文學代表。總結本文針對我國的古代詩歌在現代文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細致的分析,首先介紹了古代詩歌的特點,其次分析了現代文學的發展和創新,最后結合二者進行了統一的結合,總結出了我國古代詩歌對現代文學作品產生的深遠影響。現代文學在很大程度上都采用了古代詩歌的創作手法和創作風格,并將現代文學家的思想和對社會世界的客觀反映融合進了現代文學作品中,使得現代文學具備了更廣闊更形象的內涵,這也是現代文學作品一脈相承的必要條件。
三、結語
作為一個區縣級的教育局及其下屬學校,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局勢以及社會、家長的不同需求的壓力,如何在實踐中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呢?筆者試以兩所學校的“堅守”為例予以剖析。
紹興市越城區城南的樹人小學南校區由鳳和完小、九新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城西的熱誠小學南校區由鑒東完小、魯東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這是十分靚麗的兩所學校,綠色之路相連,弦歌之聲相聞。按照“名校聯盟、強強聯手”辦學模式,它們同為魯迅小學教育集團聯盟學校。實施的是同一套“文化引領、優勢互補,傾情合作、異步提升”的運行機制,在提升“學在越城”教育品質,全面推進越城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顯得尤為耐人尋味。
總結這兩所學校的辦學經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堅守教育理想”。
一、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堅守
教育所需要堅守的是什么呢?說到底,就是教育的內涵和本質。從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到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一大轉變。而實現這個轉變,就必須堅守“區域層面優質均衡和學校層面多元特色”的教育理想,這是新時期教育的本質和內涵,也是我區推進教育改革的工作主題。
樹人小學南校區作為一所城郊學校,撤并易地新建四年來,盡管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先后派出4任校長、16位優秀教師,但這支聯盟團隊,沒有機械地照搬魯小的管理制度,也沒有刻意地追求魯小的立人文化,而是始終秉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第六輪“生活教育與人的現代化發展”課題研究為載體,與時俱進地實施了“博愛行知、立德樹人”的學校主題文化建設行動計劃,奏響了“博愛的贊歌”。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為榜樣,突出尊重和欣賞,發揮了每個人的潛能;在課程文化培育中,以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論為依據,突出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和衷共濟”的理念為指導,突出學習型組織的建設,讓閱讀成為教師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學生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方法為導向,30多個社團活動風生水起,突出地培養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各方面能力。這就是堅守,教育人持有自己教育理念的堅守!有了這樣的堅守,才有樹人小學南校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攀升,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優質學校。
某些學校,乃至一些地區在整個義務教育改革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一些顛來倒去、起起伏伏的情況?這很可能與這些學校或地區缺乏教育中的某種意義上的堅守有關。不是嗎?一些學校或一些地區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總喜歡變來變去。今天說“素質教育”,就把“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價響;明天講“教育創新”,又把“創新教育”鼓搗得風卷雷鳴。然而,殊不知,“素質教育”也好,“創新教育”也好,其中總有些不變的東西,這不變的東西,就是教育的內涵和本質,也就是需要我們長期堅守的教育的基點或底線。教育外在的載體和形式可以變,但教育的內涵和本質是相對穩定的。這就是教育,也是教育鐵的“定律”。正如浙江省教育廳老廳長邵宗杰所言:“教育是一項舒緩而優雅的活動,不怕慢,就怕彎,最怕翻。”
樹人小學南校區所堅守的,是教育的內涵和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堅守住了這一切,也就堅守住了教育本身! 因為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存在于教育人的堅守、再堅守之中!
二、教育的堅守需要“博愛行知、詩香詞韻”的情懷
當今社會世風浮躁,人心日趨功利。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要持有教育的那份堅守,并認真地踐履和始終如一地實行,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秉持一定的“堅守”的理念,更需要教育人持有的那份“詩香詞韻”的情懷。這在對熱誠小學南校區年度辦學業績的評估中感受特別深刻。
關鍵詞:語文教育;民族精神;傳統文化
如今我們的中學生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文,但是卻可以唱出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同學們對中國古典名著敬而遠之,卻個個捧著日本動漫看得津津有味。他們不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和意義,也不知道每朝每代的民族英雄,可以說,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失去了最為本質的東西。當今社會人性道德缺失,精神底蘊淡薄,這些都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逐漸丟失所造成的。所以,我們需要加強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為此,語文教師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下面簡要介紹幾種方法來加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
(1)通過誦讀的形式來完成教學。在古詩詞中,有許多音韻美的句子和詩句,教師可以在課前播放一些這樣的音頻資料,充分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從抑揚頓挫的詩句朗讀中去感受古詩文的優美。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本身的朗讀魅力,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沉浸在優美的詩歌意境中,體味出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2)通過吟唱法進行教學。比如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這些傳世佳作已經被人們譜成曲,融入到了現代流行歌曲當中,成為現代音樂的一部分,同時,這也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和他們一起聆聽吟唱,這樣既可以感受音樂美,還可以感受詩歌美。借助這種優美的旋律來完成初中詩文的教學,可以從多個角度讓學生發現詩歌的意境美。
(3)利用我國古詩文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大特點,讓學生在不斷誦讀之后,將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通過畫面表現出詩歌的內容。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他們都有比較不錯的美術基礎,而且他們也非常喜歡這一種學習方式。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對美術的愛好移接到古詩文的學習中,讓他們自己去發掘詩歌中美的意境,并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呈現到畫中,展示出一幅幅異彩紛呈的作品。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提升詩歌的意境,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4)抓住學生對英雄的崇敬之情進行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標志,傳統文化的精髓中華民族的一部精神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國人民的一顆顆愛國之心,如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操,文天祥寧死不屈的堅韌意志,以及屈子投江、蘇武手持旌節牧羊十八年的高尚情操,等等。這些激揚的文字,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象征。這些民族魂、英雄情,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可抓住學生對英雄的崇拜和尊敬之情,觸發他們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讓傳統的文化永遠地扎根于他們的心中。
(5)鼓勵學生在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查閱相關資料,主動地去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不僅可以了解到作品創作本身的背景,還可以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奠定重要的基礎。有一句詩就很好地形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就是傳統文化所要詮釋給我們的。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為了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應鼓勵他們廣泛閱讀優秀的古代作品,比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還可以借助百家講壇,接收一些比較直觀的教育,學生長期在這種閱讀環境中浸染和熏陶,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淀,以此來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總而言之,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讓學生走入傳統文化這片森林里,使得他們“復前行,欲窮其林”。教師要從各個角度和側面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自覺主動地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對古詩文的審美素質,去感受古詩文中優美凝練的文字,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進而積淀自己的文化底蘊,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呂世虎.新課程與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著名詩人艾青認為:詩,如一般所說,是文學的頂峰,是文學的最高樣式。然而,詩歌,連同她最為虔誠的追隨者,就像被歷史流放的囚徒,帶著完美的軀殼與昔日的輝煌的身姿,于人煙稀少的頂巔獨自起舞。曾經是民間歌謠《詩經》的廣為傳唱;曾經是流落湘楚大地的屈大夫的愛國浪漫主義的淺斟低唱;曾經是南北朝民歌的一枝獨秀;曾經是詩國中李杜的豪放灑脫、狂傲獨立、浪漫仙性和現實主義、沉郁憂民;曾經是兩宋詞盛的體格神致,而今,她仍以一種決然的姿態,歌頌人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愁、故國民情••••••因為,詩歌是,曾經是文學藝術中最為古老的文體,所以,今日我也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就近體詩的格律談談自己的小見。
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詩(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包括五言、七言兩種形式的律師和絕句。近體詩是由古體詩演進過來的,故它們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就押韻來講,古體詩允許換韻(換句押韻)而近體詩不允許,古體詩押韻不分奇偶句而近體詩一般是偶句押韻(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體詩平仄聲均可押而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從上面可以看到近體詩押韻的要求比古體詩更為嚴格。近體詩與現代詩也有許多不同點,新詩形式相對較自由、內涵較開放的。
詩是由有靈性的文字拼湊而成,但也不是隨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通常叫做詩的節奏,也就是近體詩的格律。詩的節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隱的詩來說,他的許多詩都很難懂,但即使不懂詩的內容,當你反復品讀時,那節奏和聲律也會使你陶醉,覺得詩寫得很美。郭沫若對詩歌的節奏如是說:節奏之于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
近體詩從篇章結構的表層上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字句的形式有嚴格的限制,使它不像現代詩那樣的雜亂和隨心所欲,所以從根本上就奠定了它高貴典雅的基礎。而句子內部結構的千變萬化,精煉濃縮,字字都體現出作者的心血。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在押韻和平仄上完美的體現出來。押韻可以造就詩歌鮮明的節奏,讀起來保持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近體詩的偶句必須押韻,并且中間不可換韻,要求一韻到底。第一句與第二句間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奇局不押韻。韻腳一般分平聲韻和仄聲韻,但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近體詩除了在押韻上有特殊的規定,平仄也不能隨意。通常把陰平和陽平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稱為仄聲。格律詩所規定出的平仄長竿,保證每句詩都是平仄合理搭配的,讀起來抑揚頓挫非常好,具有其它任何詩體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它對每句尾字的要求最嚴,絕不允許出現一個字的錯音,這尤其是現代詩所不具備的。另外不允許“三仄尾”和“三平調”的出現,更保證了每一句后半部分的音韻協調性。平仄中還有三條規律——1、同句交替:以五言為例,第一個節奏用“平平”,則第二個節奏必須用“仄仄”,第三個節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2、上下句相對:如第一句為“平平仄仄平”,對句就要為“仄仄平平仄”;3、上下聯之間平仄要相同。近體詩上下句的遣詞也一般要對仗,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星”對“月”是天文相對,“野”對“江”是地理相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
很久前就這篇文章就一直在我心中釀蘊,今天終于圓了心愿。年輕人中,雖然大部分都喜歡看武俠、玄幻、言情等小說,但我一直對詩歌的喜愛不動搖,尤其對近體詩鐘愛。有人說詩正在消亡,正在人民的生活中退隱,讀詩的人也都只是那些寫詩的人。這個問題我非常清楚,但我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對詩歌失去熱情,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喜歡詩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詩意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從語文課堂的角度講,徜徉于小學語文閱讀情境中的師生雙方更應當是詩意的創造者和享受者。在浩瀚壯美的語文海洋中暢游,聆聽攝人心魄的文字組成的音符,欣賞至美語境帶來的畫面,讓學生在詩情詩境中感受語言文字之美,這正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意。然而,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和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目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想象、激情、美感以及詩意缺失,令人擔憂。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呼喚詩意的回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小學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是體現美、呼喚詩意的學科。在人們美好的童年里,接受美的、詩意的教育滋潤與洗禮,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認知和諧互促,共同發展。讓兒童在閱讀教學中感受到詩意的情境,能培養他們敏銳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彰顯語文閱讀教學的魅力與價值。因此,要讓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心靈雞湯,就必須關注詩意化教學的回歸。
二、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詩意的褪色
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字、詞、句營造的至美詩意和教材文本解讀中的詩意情境已經被淡化。一方面,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更加關注的是考試的重點,忽視了對語文閱讀的審美教學;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對于新課標的實質和內涵沒有深刻、正確地理解,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流于形式,盲目地嘗試和開展多種形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名目繁多的各種公開課,只求其表的所謂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等,使師生疲于應付,陷于迷失,無暇顧及語文教學中詩意的營造與感悟。
三、語文閱讀教學中詩意的營造與挖掘
古人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將學生帶入如沐春風的詩意課堂中去,作為教師,首先要熟稔教材,讓自己首先能進入文本,有所感動,再將這種感動傳遞給學生。
1.靈活導入,創造詩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導入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之一,好的導入有利于把學生成功帶入文本情境,使師生與文本和諧共融。在詩意閱讀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利用靈活而富有審美意境的導入來創設詩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我們愛你啊,中國》這一首現代詩歌的閱讀教學時,我利用欣賞歌曲《我愛你,中國》來導入課堂,學生們欣賞著祖國奔騰的激流、飛濺的瀑布、潺潺的小溪、如煙的云霧、奇異的住宅、五彩的服裝……欣賞著一幅幅圖畫,感受著歌曲雄渾的情感、豪邁的激情、深情的贊頌,加上我的激情朗誦,為詩歌的學習營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氛圍,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審美情趣。這種境界,孩子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幅幅靜止的畫,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樂曲,孩子們面前呈現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綺麗的詩句,孩子們愛國之情高漲,對文本的認同感加深,課堂學習效率很高。
2.潛心詠讀,體悟回味
教師應該是學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引導者和守護者。在進行閱讀教學詩意點的營造與挖掘過程中,教師不能以自身的講解代替學生自己的情感體悟與詩意感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地引導學生通過吟詠、朗讀,展開思維想象,去與文本的作者進行對話,感受作者在文中孕育的深情和美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在學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內在詩意境界的過程中,感受美、啟發志、激蕩情。
例如,在課文《我愛你啊,中國》的教學中,我在對課文進行了泛讀之后,為了讓學生們真正地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愛國情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我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律動來自行地朗讀詩歌,然后又讓學生默讀,細細品味詩歌中的充滿詩意的語言,反復咀嚼詩歌中作者表達的深情,最后讓學生在樂曲伴奏中齊讀,讓學生共同抒發和表達他們熱愛祖國的深情,與作者在詩歌中的感情進行唱和,產生共鳴。利用這種策略來挖掘文本中的詩意,讓學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國壯麗山河的驕傲與自豪中。學生在這種環境中也成了作者,隨之想到更多令人陶醉的詩句。在這堂課結束之后,學生的情感還久久地停留在那激情、豪邁、真摯的愛國情感中。
3.多層引讀,情感升華
任何文章,僅僅停留在字面的教學只能是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讀書中凈化心靈,感悟文本的主旨。《山谷中的謎底》一文,淺顯易懂,但是學生們能不能真懂?僅僅停留“謎底”那是很淺薄的,當學生們學到松樹在風雪中屹立時,我適時設置情境:大雪紛飛,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那鵝毛般的大雪飄落在松樹上,“大雪壓青松”。再看看松樹——(學生讀雪松彎曲、反彈的那段話)大雪仍舊紛紛揚揚地下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雪越積越厚……是呀,“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看著漫天的大雪,看著這堅強的松樹,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學生讀,略)是呀,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一路都是鮮花和掌聲,還有更多的荊棘和坎坷,這時,我會暗暗地對自己說——(學生讀,略);當朋友遇到困難時,萎靡不振,我會深情地對他說——(學生背,略)。不同層次的讀,學生們已經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學生在詩一樣的語境中感受詩一樣的人生,豈不快哉?
4.以美怡情,詩意想象
“想象是創造之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在發展語言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美怡情,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的情感與詩人在詩中所寄托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在講授《少年閏土》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放著一段舒緩的音樂,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誦,“在寂靜的夏夜,乘著陣陣微風來到無垠的海邊,海浪輕輕地拍打著海岸,一輪明月緩緩升起,海浪,月色,清風,令人心曠神怡。近處,是一望無際的西瓜地,一片豐收的田園景象。”然后深情朗誦課文的第一段話,學生在樂曲和我的誦讀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黃的圓月,看到了那神奇畫面中有一個戴項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還看到了機靈狡猾的猹怎樣敏捷地從少年胯下逃走。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在如畫的情境中欣賞到一首令人魂牽夢繞的詩。
條條大路通羅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詩意的挖掘之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摸索、總結,將詩意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充滿著期待與渴望的童心里,讓語文教學為學生插上翅膀,自由飛翔在詩意的天空中,感悟生活和人生的大美。
參考文獻:
[1]劉浩.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基礎教育,2004(12).
縣委文明辦2017年“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總結
xx縣委文明辦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文明辦關于在清明期間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通知精神,下發文件,廣泛發動動員機關各單位、各學校、社會各界人士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積極參與“我們的節日·清明”活動,深入挖掘節日文化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和活動載體,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現把主要情況總結如下:
一、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為引導未成年人緬懷先輩、學會感恩,學習歷史、傳承文化,銘記責任、向往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xx文明辦下發《關于運用重要時間節點深化“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通知》(仙委文明辦〔2017〕4 號)和《關于開展“網上祭英烈”清明主題活動的通知》,同時在xx文明網和“文明xx”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廣泛的發動和宣傳。積極組織全縣各中小學生登陸登陸福建文明風、莆田文明網、xx文明網等相關網站和福建日報客戶端“新福建”參與網上祭奠活動,在網上向先賢先烈鞠躬獻花,抒寫感言寄語,引導未成年人緬懷先烈,慎終追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樹立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的人生志向。
二、開展“網下祭掃”活動。清明節期間,組織各界人士就近就便到xx縣革命烈士陵園、于潔烈士展覽館、楓亭蔡襄陵園、革命戰爭紀念地、重大戰役發生地或烈士陵園、烈士墓地祭掃、獻花和宣誓。駐仙消防、武警部隊官兵、九仙溪公司、xx公路局分局、xx縣檢察院、xx縣公安局等單位及xx華僑中學、金石中學、xx實驗小學、鯉南中心小學、xx一中、xx二中、壩下中心小學等學校的中小學生前往xx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參觀烈士事跡陳列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于潔小學組織學生到紫澤社區的“王于潔烈士紀念館”打掃衛生,楓亭中心小學、楓亭開發區中心小學到楓亭蔡襄陵園祭掃,園莊中心小學到龍后山烈士公墓,緬懷先烈。縣審計局黨支部組織青年黨員干部在麥斜巖革命老區遺址接受黨史教育、革命傳統與愛國主義教育,緬懷革命先烈。
三、舉辦詩歌朗誦、主題班會、愛國主義教育報告會等主題活動。xx縣委文明辦、xx縣教育局廣泛發動各學校開展經典誦讀、詩歌朗誦、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主題活動。xx斜尾中學、第二實驗小學等多所學校開主題班會、制作黑板報;楓亭鎮關工委在蔡襄紀念園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報告會,全鎮各中小學參加,受教育的中小學師生達2500多人;鯉南中心小學組織學生自制小白花;溪尾小學召開《文明祭奠 綠色祭奠》專題講座;二實幼通過故事講解、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形式向孩子們介紹清明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及禮儀常識并組織學生制作清明果。在各種主題活動中讓未成年人感念先烈、先賢、先人,慎終追遠,提升道德修養,引導未成年人感受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的獨特魅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提升民族自豪感。
四、倡導綠色祭奠、文明祭掃活動。xx縣委文明辦倡導各鄉鎮、街道、村居、社區積極開展以“文明祭掃、 平安清明”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弘揚清明節“傳遞親情、傳承文化”的豐富內涵,倡導文明、和諧、節儉的節日理念,努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節慶文化;在學校開展清明節安全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意識同時向社會各界大力提倡家庭追思會、網絡祭掃、鮮花祭掃、踏青遙祭、鮮花祭掃、經典誦讀等文明低碳的現代祭掃方式,自覺抵制陳規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動。
五、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4月1日和4月5日我縣組織開展共建美麗鄉村工作鄉鎮互評工作,通過檢查農村衛生、垃圾清理、畜禽禁養圈養、水體治理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