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肉牛養殖論文

肉牛養殖論文

時間:2022-03-25 01:25: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肉牛養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肉牛養殖論文

第1篇

參考文獻

[1]宋重境.奶牛犢牛的飼養管理[J].大理州服務三農畜牧獸醫,2012:1-1

[2]李妍,戚建允.犢牛早起斷奶的飼養管理[J].科學養牛,2011:1-3

[3]張建林.初生犢牛護理[J].養殖技術顧問,2011:1-1

[4]陳傳強.犢牛的生理特點和飼養管理[J].養殖技術顧問.2011,5:1-1

[5]于廣成,周曉秋,王洪寶,等.中國荷斯坦奶犢牛的飼養管理[J].養殖技術顧問.2011,5:1-4

[6]王云洲.犢牛培育技術問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125

[7]邱懷.全國高等農業學院校教材,牛生產學[M].1995,(5):181—190

[8]覃國森,丁洪濤.養牛與牛病防治[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24—130

[9]李國江.動物普通病[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0):215—221

[10]解春亭.畜牧概論[M].科學出版社,1983,(12):186—190

參考文獻

[1]桑潤滋.從冀、魯、豫肉牛業發展,看我國肉牛業發展潛力──國家“九五”重中之重課題:“肉牛規模化養殖及產業化技術研究與開發”初見成效[J].黃牛雜志,2000,(5):17-20.

[2]夏廣奎,王作武,李斌.如何提高北方地區肉用母牛的受胎率[J].黑龍江動物繁殖,2007,(6):21-27.

[3]禚度鵬.母牛的鑒定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0,(6):33-35.

[4]程貴忠,秦宏偉,程之淵,唐朝忠,程培濤,唐中偉.提高肉牛繁殖率技術的研究報告[J].畜禽業,2002,(7):44-46.

[5]孫宏新,崔麗.提高受胎率是提高黃牛繁殖率的關鍵[J].黑龍江畜牧獸醫,1994,(7):18-21.[6]原平貴,王欣,王海玲,王小國.把握最佳配種時機,提高肉牛情期受胎率[J].中國牛業科學,2009,(4):33-36.

參考文獻

[1]季華員,李省輝.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J]現代農業科技,2007.第21期

[2]楊公社.豬生產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97

[3]蔡尚文.豬場高效益管理技術.[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8~119

[4]劉振生.農村高效養豬新技術.[M]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村讀物出版社,2007.131~132

[5]李鐵堅.自然養豬法.[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158

第2篇

一、狠抓養殖產品質量,大面生產樹立新的支點。

近幾年,在省市的重視支持下,我們淘汰了全市的所有劣種公豬,絕大部份劣種母豬也被淘汰,全市生豬品質躍上一個新臺階。據調查,×××年的出欄生豬中二元雜交豬和三元雜交豬分別達××%和××0%,瘦肉型豬比重超過70%,生豬品改效應明顯體現。去年,我們著重加強了牛、羊的品改工作,全市建設了××多個基層品改站,先后培訓技術人員×××多人,牛羊冷配達××萬頭次以上,大大提高了牛羊的品質。此外,我們依照《種畜禽管理條例》規范全市種畜禽場的生產和經營秩序。由省統一部署,全面完成了全市××個種畜禽場的驗收換證工作,從源頭環節確保了主要畜禽產品的質量優勢與市場優勢。

二、狠抓養殖結構調整,種草養畜成為富農產業。

發展草食牲畜是市委、市政府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戰略舉措,但具體工作是由我們承辦的。××年,我們依托“雙百萬”工程的實施。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借助資金政策優勢,加強技術培訓,實行人工種草、秸桿氨化等科學飼養方法,全年發展牛羊大戶達×××戶,促進了草食牲畜產業的發展壯大和農民致富。市發展草食動物領導小組甘當“服務員”,積極幫助以×××為代表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先后成功爭取到×××二期利用西班牙政府貸款建設×××萬頭肉牛加工生產線、優質牧草栽培等一批國家和省重點支持的項目。目前,×××投資1.98億的一期工程已全部投產,必將繼續影響、帶動全市乃至全省種草養畜產業的興旺發達。

三、狠抓名特水產開發,漁業生產持續穩步推進。

××年,全市各項漁業生產指標穩步增長。在做好大面常規漁業品種養殖的基礎上,我們突出抓了名優、特、奇、新品種的開發,積極推動漁業生產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成效顯著。全年名特水產養殖面積超過80萬畝,其中河蟹放養面積20萬畝,湘云鯽(鯉)放養面積超15萬畝,網箱養鱔超過×××萬口網箱,珍珠放養超過8萬畝,名特水產產值已占漁業總產值的××%以上。另外,繼成立漁業檢測中心后,作為全年養殖業工作的重頭戲,我們全面實施了水域灘涂養殖使用證制度。至年底,我們共發證××萬畝,占應發面積80%,以較快的進度出色完成了省定任務,漁業生產的行業管理逐步邁入正軌,為全市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狠抓產品質量安全,省市實事任務圓滿完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前,食品安全已日益受社會關注。××年無公害畜禽水產品認定認證工作也首次被納入年度省市實事考核范疇,要求我市分別認定認證×××萬頭無公害生豬,×××萬畝無公害養殖水面。作為全市養殖業主管部門,我們義不容辭地承擔了這一重任,并將其作為“關系民生,順乎民意”的大事來抓,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認真做好基礎工作,克服困難、多方協調,全力推進認定認證工作。全年共認定出欄無公害生豬×××萬頭,認證無公害養殖水面×××萬畝,分別超過省定任務的18%和×××%,有效提升了全市畜禽水產品品質,也為我們今后推動無公害化養殖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市場“瘦肉精”檢出率一直低于省控2%標準,肉品的安全優質得到了保證,維護了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

五、狠抓動物防疫保安,體系建設獲歷史性突破。

動物防疫歷來是養殖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們以落實責任制為手段,加強查毒滅源和疫情管理,做到有序撲疫,全面奪取了禽流感阻擊戰的勝利,確保了全市養殖業健康發展。堅持“防重于治”的方針,全面落實基礎免疫工作,全年共免疫豬牛羊×××多萬頭,禽類3337萬羽,犬只×××萬只,免疫密度達×××0%,防范了全市重大動物疫病的流行。并強化動物檢疫,全年共檢豬牛羊近×××萬頭,城區定點屠宰率和肉品鮮銷合格率達99%以上,保證了畜產品質量安全。在加強防檢工作的同時,動物防疫長效機制建設被提上議事議程。我們按省市要求,積極組建鄉鎮動物防疫站。目前,全市×××個鄉鎮動物疫站的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基礎設施、養老保險等問題都得到了較好解決,市、縣兩級站的工作環境和狀況也在逐步改善。大部分縣級站由財政差額撥款改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力量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長效機制建設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為我們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堅強保障。

六、狠抓漁政執法為民,漁業資源保護得到加強。

×××水域面積大,水情復雜,漁政管理難度大。去年我們以行政執法為手段,加強漁業安全生產,穩步推進了漁業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一是舉全力搞好春禁工作。××××××年是長江流域實施春禁的第二年,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和統一指揮下,抓組織健全、措施落實、責任到位,春禁收到了預期效果。同時,全年不間斷地重點打擊害業捕撈和超強度亂捕濫撈,查處污染漁業水域案件,起到了保護資源、促進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最大限度地維護漁民利益,切實做好漁民禁漁期間的基本生活保障,爭取將符合條件的漁民納入“低保”,不合條件的予以救濟,減輕了漁民生活負擔,確保了漁區一方平安。三是不斷完善漁業資源保護裝備和基礎設施。去年×××月,一艘×××噸位的公務執法船下水,充實了我市漁政管理服務力量。漁港完成了2個碼頭建設,配備了一艘躉船和鋼質浮橋等救生設施,有力地保障了漁業生產安全,全年無重大事故發生。8月份,船檢辦證中心投入使用,極大便利了漁民生產生活。此外,我們還努力加強對各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救護,×××江豚保護區項目已上報農業部爭取立項。項目一旦實施,必將對×××的生態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七、狠抓飼料獸藥監管,市場生產經營井然有序。

飼料、獸藥作為主要的養殖投入品,安全與否、質量優劣都關系重大。去年,我們以接管飼料管理職能和新的《獸藥管理條例》頒布為契機,加強對飼料、獸藥行業監管,市場生產經營更加規范有序。

從飼料方面看,×年×月5日,飼料工業辦掛牌辦公后,我們迅速行動,很快摸清了全市飼料業的基本情況,為企業辦理了相關手續,創造了履行管理職能的必要條件。7月份開始,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全市飼料生產質量安全執法大檢查,依法查處了39家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抓監管同時,我們堅持為企業服務,先后召開了全市飼料全安全監管會議,舉辦了飼料業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班,幫助管理者和生產者提高了法律意識、執法水平和業務能力。×××年,我們還為×××余家飼料企業辦理了免征增值稅的手續,預計將為全市飼料企業節支9億元,有效支持了企業發展。

獸藥藥政方面。×××年××月,新的《獸藥管理條例》生效后,我們積極組織學習、廣泛宣傳新《條例》,基本上做到執法者、生產者、經銷者、養殖者、服務者人手一冊,在社會上形成了知法、守法、執法的濃郁氛圍,并依法依規在全市集中開展了2次獸藥大檢查,加大獸藥打假力度,整肅了市場,維護了養殖戶的根本權益。

八、狠抓培訓服務工作,科教管理水平上新臺階。

××年,養殖業科教管理服從服務于全局中心任務,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強畜牧水產科研項目的管理。完成編制了《×××畜禽水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項目書,成功申報了《×××黃顙魚人繁及養殖技術推廣》、《×××野豬養殖技術研究》及《×××名貴魚類系列開發》等項目,爭取經費×××萬元,并完成省地方標準制定一個。二是積極組織開展畜牧獸醫職業技能鑒定。去年,我們在七縣(市)區完成了×××人的技能鑒定,超額完成省任務,受省局好評。三是開展各種科技活動。我們充分發揮畜牧水產學會的功能,組織開展優秀論文評選、技術咨詢、科技交流、科技下鄉等活動,先后舉辦各種培訓班近百期,受訓上萬人次,其中局科技科與各部門合作舉辦培訓班7次,培訓達×××多人次,發放宣傳資源×××余份。通過培訓宣傳,增長了農民的科學知識,為科技興養,加快農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作用。

九、狠抓各項保障措施,工作氛圍更加和諧奮發。

××年,我們緊貼時代脈搏,堅持機關工作服務大面生產,保障總體工作的原則,按《機關管理制度》認真落實各項措施,機關工作呈現穩定和諧局面。我們堅決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打擊取締地下“”賭博活動,局直系統沒有因參與地下“”而被捕、刑拘、勞教判刑人員,辦公場所基本杜絕了議碼、買碼現象。局代管×××因×××二期建設受損而求賠償的問題,在局領導親自出面斡旋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沒有發生職工集體鬧事或越級上訪現象,漁場生產正常進行,去年又奪得高產。財務管理上積極開源節流,努力爭取項目投資和扶助資金,全年立項×××余個,爭取資金×××多萬元,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畜牧水產工作。后勤服務優質高效,較好地解決了機關辦公區和生活區水電路等方面一些難題,干部職工稱之為“民心工程”。通過充分準備、周密部署,我們安全順利、銜接流暢地實現了局機關及下屬三個單位辦公場所搬遷,沒有對全局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局領導情系群眾,購置了上下班專車,大大激發了全局人員求×××、干事業、謀發展的積極性。

十、黨政工衛齊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年,我們從黨風廉政建設入手,抓教育防范,抓制度約束和行為監督,努力搞好作風建設與機關黨建工作。組織了對兩個《條例》和向先進典型的學習,保證了隊伍的純潔性。全年共培訓入黨積極分子11名,發展新黨員×××名。切實加強對工會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雙聯”工作責任制和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局領導主動聯系困難家庭8戶,干部共捐款××多元,為企業提供解困資金2萬余元。加大對×××村建整扶貧力度,全年局領導下扶貧點8次,投資20余萬元,為村里興建沼氣池×××余口,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結合“四五”普法教育和《行政許可法》的實施,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和依法行政的教育,明顯提高了全體工作人員的法制意識和綜合素質。人事、編制、勞資、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嚴格按上級要求有條不紊地開展,免除了大多數職工的后顧之憂。切實落實老干部各項待遇,使離退休人員晚年生活順心、舒心、開心。狠抓計劃生育工作,全年局機關沒有違反計生政策的現象。全面迎接了全省衛生城市復檢工作,局機關、宿舍區及漁政、防檢等窗口單位因措施得力,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受到上級充分肯定,為我們做好×××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總之,去年的生產和工作是發展前進的,這主要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各級畜牧水產行政管理部門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從生產角度看,真正把養殖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致富農民的大產業來抓,部份領導、群眾,甚至是我們自己一些人,都認識不夠。有的地方沒有認真規劃養殖業的發展,生產性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主要是由個人投資、社會融資、招商引資來解決。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

1、動物防疫和產品質量安全還須加強,非法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物的情況未完全控制,少數地方因經費不足,執法難度大,整治乏力。

第3篇

關鍵詞:肉類產業;經濟競爭力;環境影響;人體營養;品質;分割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15th French Conference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SMTV)

Jean-Fran?ois HOCQUETTE1,2

(1.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RA), Clermont-Ferrand 63122, France;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Clermont-Ferrand, Clermont-Ferrand 63000, France)

Abstract: The 15th French Conference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SMTV) was held in 2014 and attended by 240 people, of which 20% are businessmen and 18% come from countries other than France. A delegation from the Sino-Fren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Beef Cattle also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Considering the multiple challanges (environmental issues, animal and human health, and equal access to food) faced by the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this conference was focused on the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eat production, the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at consumption, and how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eat industry. From a nutritional point of view, meat consumed in reasonable amounts is safe for human health. Regarding the efficiency of meat cutting, processing and quality grading, the focus of research i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s and marketing and sales strategies in the meat industry.

Key words: meat industr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environmental impact; human nutrition; meat quality; cutting

中圖分類號:TS25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23(2015)02-0001-04

doi: 10.7506/rlyj1001-8123-201502001

30多年來,法國肉類科技大會(JSMTV)一直作為法語國家肉類行業研究和開發從業人員匯集和交流的平臺。借助這個平臺,法國和其他法語國家各類基礎和應用研究機構每兩年聚會一次,交流肉類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初的5屆肉類科技大會(1977、1983、1985、1988、1990)都是在巴黎舉行,1992年由于在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舉辦國際肉類科技大會(ICoMST)而暫停一次(注:2015年國際肉類科技大會將再次在克萊蒙弗朗舉辦)。自1996年以來,法國肉類科技大會一直在克萊蒙費朗市舉辦,最初的主辦單位是法國肉類和肉產品科技組織(GIS MVPC,https://www6.inra.fr/gis-viande)。本屆和以前各屆大會的論文都在《肉類與肉產品》雜志以增刊形式出版(viandesetproduitscarnes.fr/),并可從互聯網上下載(http:///archives.htm)。本屆法國肉類科技大會受到了眾多研究機構和企業的贊助(http:///index.php/sponsors-partenaires),超過40 條與大會有關的新聞在合作機構的網站上登載(Facebook、linkedin、Viadeo等)。來自中國的中法肉牛研究與發展中心組織了一個代表團參會,為大會增加了國際影響。本文從肉類生產的環境影響、肉類行業的經濟競爭力和消費者需求等方面,對本屆法國肉類科技大會的主要議題進行總結。

1 與產業需求相適應的議程安排

本次大會在克萊蒙費朗大學農學院(VetAgro Sup)舉辦,大會受到了多家科研機構(如INRA、Polytech、VetAgro Sup)和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如法國肉類工業發展協會、法國畜牧研究院、法國養豬業研究院、法國家禽研究院、法國農產品貯藏技術中心、法國肉類信息中心)的支持。本次大會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進。首先是促進了研發機構和肉類產業的交流和討論,回應了產業需求。大會以《肉類產業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展望》為主題開展多場學術報告,討論了“肉產品環境影響”、“肉類產業的經濟競爭力”、“肉與人類營養”、“屠宰、分割與加工效率及品質”、“肉類品質多樣化”和“肉類與社會”等議題。每個議題都由產業相關從業人員發表產業觀點,在“肉類與社會”議題環節還專門舉行了一個圓桌會議。大會共計發表了80 篇報告,其中33 篇以口頭報告形式發表,其他以學術海報形式張貼發表。超過240 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專業人員參加了大會,其中包括50多位法國肉類產業從業人員,有18%參會者來自國外,除了傳統的法語國家(比利時、瑞士、北非國家)代表團外,還包括中國代表團的專家和企業家。

從對參會者的問卷調查來看,大家對議程的安排總體滿意(73%~94%回答“優秀”,其余回答為“滿意”或“一般”)。參會者認為,大會內容促進了大家對各項議題有透徹(45%~68%)或部分(31%~53%)了解,也促進了肉類產業從業人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很少參會者選擇“差”這一選項,也有8%的問卷對“促進從業人員之間的相互交流”這一評價表示不滿意,可能是由于時間安排過于緊湊。在學術方面,報告人的權威性獲得了廣大參會人員的認可(96%認為“優秀”),口頭報告和學術海報的質量還有提升空間(有76%認為“優秀”)。大會組織工作得到了廣泛好評(92%~95% 認為“優秀”),而提問環節的質量有待提高(只有63%~83% 認為“優秀”)。實際上,向產業開放的科技學術會議組織難度很大,很難兩頭同時兼顧。一些科研人員的研究課題可能沒有被大會主題所覆蓋。另外,為了盡量讓更多的成果在大會發表使得大會議程相對緊湊,茶歇時間較短,學術海報閱覽時間不足。總體上,產業人員的參與和在每個主題開端引入產業觀點得到了廣泛好評。美中不足是缺少消費者群體的觀點。

2 可以將環境問題和經濟競爭力結合起來嗎?

聯合國糧農組織Anne Mottet女士在開幕式報告中提出了“肉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帶來三大挑戰:健康(動物和人類)、公平性和環境問題”。目前存在3 種觀點:第1種觀點認為,如果肉類供應不足,就要提高產量或降低消費量并減少污染,也就是說提高生產效率,且降低以生產每千克產品為單位計算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第2種觀點認為,要減少肉類消費量以保護地球,這樣就要計算分攤到每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第3種觀點認為,應該先解決獲取食物權利的公平性問題,這需要通過政策或制度來解決。Anne Mottet指出,為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整合這3種觀點。

面對這些復雜性問題,法國肉類與畜牧業跨行業組織(INTERBEV)專家Dominique Daul認為,研究人員和產業界要團結一致,以科學成果奪回“權威意見”的地位。此外,產業人員還期待“便于操作的工具來評價肉類產業的經濟、技術和環境表現”。為此,科學家需要繼續在國際講壇上討論環境問題。概括地說,研發需要與產業相結合,建立更多更準確的畜牧生產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Jo?l Aubin在報告中介紹了評價影響肉類生產環境的方法及重要性[1]。他引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數據指出,只有14.5%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自畜牧生產,而不是媒體常引用的18%這個數據。他認為,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整合了綜合知識和復雜生產體系”,從更廣闊的視角改變了大家對肉類生產環境影響的認識。但是這些方法還需要更細化、更標準化,同時兼顧數據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學和社會學問題。Jo?l Aubin還強調,在評價肉類生產環境影響的同時,也要考慮畜牧生產對食品生產的貢獻,以及畜牧業在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用地中的作用。

法國農業部農業和漁業管理局(France Agri Mer)專家Yves Trégaro指出,畜牧產業的競爭力至關重要,他將這個競爭力定義為“一個產業對競爭的支持力度”。他指出,法國肉類產業立足的關鍵是要經得起競爭,通過提高附加值來促進養殖業和產業設備的現代化,通過持續創新來拓寬市場并滿足國內外顧客的需求。法國養豬業研究院(IFIP)專家Michel Rieu [2]、法國禽類研究院(ITAVI)專家Pascale Magdelaine和法國畜牧研究院(IDLE)專家Philippe Chotteau等[3]都強調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它們對法國肉類產業的潛在危害,并指出目前已經出現一些生產退步和地區集中化的趨勢。地區集中化雖然有促進產業上下游組織銜接的作用,但也增加了對環境影響的壓力。歐洲其余國家正以企業整合和國際部署作為肉類產業的王牌,法國肉類同行急需出臺新的對策。他們認為,生產成本控制、養殖和加工階段的投資、新市場特別是海外市場的開拓和滿足消費者期待(特別是對減輕環境影響的期待),都是肉類產業當前面臨的挑戰。

3 可以調和消費者相互矛盾的要求嗎?

由SOCOPAG 新聞社Bruno Carlhian主持的圓桌會議著重討論了肉類消費的經濟和社會學問題。Yves Trégaro首先指出,肉類購買行為的經濟學問題與非經濟學問題存在連接點。對于低價產品來說,價格的杠桿作用很重要。而對于高價產品來說,享樂和便捷性的重要程度更高。另外對娛樂性、健康和動物福利等的要求也是影響消費支配的重要因素[4]。比利時根特大學科學家

Wim Verbeke進一步肯定了肉類消費趨勢的變化取決于消費者品味和喜好的改變。據調查,只有18%的法國人認為肉類生產是可持續的,33%法國人認為肉類生產對環境造成了危害,這可能就是現在肉類消費量下降的原因。這些研究還指出,法國肉類生產的環境影響除了客觀因素以外也有認知的問題,這就是說交流和推廣工作做的還不夠。

Dominique Daul介紹了產業界所做的交流和推廣工作,強調了和社會各界(例如一些非政府組織)對話的重要性。圖盧茲商學院專家Geneviève Cazes-Valette認為,肉類消費者對吃肉產生的健康擔憂導致了肉類消費量的下降。Wim Verbeke和Genevière Cazes-Valette支持加強產業透明度以及同消費者的對話,但需要拿捏有度。因為過度掩蓋畜牧養殖和生產過程會導致不當猜測,但過度曝光也會引起社會焦慮,如過度介紹屠宰廠宰殺家畜的過程會給消費者帶來不適感[5]。

法國Convivial肉品公司的Jean Meunier強調,法國具有設計完備且技術在世界領先的衛生監測措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國的可追溯系統,但由于信息不透明導致了產業形象受損。他還指出,新產品的開發也是肉類成功的關鍵。會場聽眾還特別指出從業人員敬業愛崗的重要性:“失去一個養殖者,也就意味著失去一個肉店老板”。Denis Lerouge介紹了牛肉、小牛肉和羊肉切的新命名方法,以便于消費者能在沒有專業人士的超市柜臺也可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這些新的命名方法以不同烹飪方式(如煎、烤、燉)分類,通過星級來顯示肉塊品質。由于目前消費者對肉類切塊的了解越來越少,新的切塊命名滿足了大家的切實需求。然而,也有參會人員認為,對僅憑肉類切塊的信息并不能準確預測肉的品質,因為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

法國肉類信息中心專家Christèle Duchêne介紹了產業界對肉類營養價值的觀點。產品衛生安全當然是首要問題。此外,營養學家認為,肉類與其他食品應當一視同仁。對于一些慢性疾病,專家們在分析數據時總是很謹慎的全盤考慮飲食因素,而不是單看一種食品的影響。營養師致力于提供營養搭配的建議,以避免出現營養不良或過剩的情況。而大眾關注的新問題(環境影響、宗教習慣、農業支持政策、區域經濟、素食主義等)引發了探尋新型蛋白質食品、考慮不吃肉類、優先本地產品和減少浪費等新訴求。對于集體食堂來說,用餐成本、嫩度、營養價值和分量都是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對于肉類工業來說,提供營養價值說明、持續創新和重視老年群體的需求,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營養學部Lecerf教授介紹了營養學的研究結果[6],他認為,導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病(肥胖、代謝癥候群和糖尿病)的原因,應該是不健康的吃肉習慣,而不是吃肉導致的問題。過量吃肉,特別是在烹飪不當的情況下直接食用,確實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而一些遺傳學和營養學相關因素可降低這些風險。總的來說,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適量吃肉,并采取合理的烹飪方式,對于健康飲食來說是很重要的”。因此,肉類作為營養豐富的食品對人類來說是有益的。只是同任何其他食品一樣,吃肉的量要得到合理的控制。這樣一來可以減少肉類生產帶來的環境影響,二來也降低患病的風險。

在肉類品質方面,出現了用來測定胴體成分(脂肪、肌肉和骨的比例)的X射線斷面掃描技術,用來測定脂肪和肌肉厚度的可見光攝像機以及近紅外光譜等新技術[7]。法國養豬業研究院的Gilles Nassy對此作了概括的綜述。這些技術可以快速測定,且減少了由操作者造成的偏差,直接提高了肉類加工業的生產表現和經濟表現。肉產業工業技術研究所Alain Peyron認為,在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壓力下,肉類企業需要加強創新和增加融資[8]。他支持Michel Rieu關于屠宰和加工機械現代化的主張[9]。另外,他對Gilles Nassy關于肉類加工業生產線設備更新的主張也表示贊同[9]。Alain Peyron再次強調了降低環境影響和扭轉肉類“營養健康”形象的必要性。此外,對公司管理著眼長期規劃的整改以新產品開發也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法國西部農學院Stéphane Gouin教授介紹了消費者對肉類品質的評價標準,指出除了衛生品質以外,消費者還應注重品牌、品質標識、產品形象和適用性。僅增加生產透明度、可靠性和生產技術已不能滿足當前需要,要促進銷售就就要吸引消費者,也就是說,需要真正意義上的營銷方案[4]。肉類產業的這些工作目前做的還不夠。

4 結 語

法國第15屆肉類科技大會展現了向產業開放、向國際開放的趨勢。鑒于本次參會者人數眾多、反饋積極,今后大會應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另外,也要注意適當控制報告的數量、科研成果的質量、嚴格遵守時間安排和保障由足夠的交流時間。肉類研究的課題錯綜復雜,要兼顧所有目標并非易事。比如,肉類產業需要新的融資和新的市場策略來保持競爭力,但同時又要回應諸如保護環境之類的社會需求。肉類消費量的降低也是一個復雜問題,同時取決于經濟學和社會學因素。正因如此,大會組織者才邀請了產業界人士參加以促進相互交流,并指出肉產品對于平衡飲食營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獨立加強開發滿足消費者期待的新產品以及發展真正的營銷策略。

參考文獻:

[1] AUBIN J. Empreinte environnementale de la viande et des produits carnés [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2.

[2] RIEU M, ROUSSILLON M A, LEGENDRE V. La filière porcine fran?aise, une compétitivité à reconquérir[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3.

[3] CHOTTEAU P. La filière viande bovine fran?aise[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4.

[4] GOUIN S. Qualité des produits carnés: quelle démarche marketing pour créer de la valeur ajoutée?[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8.

[5] HOCQUETTE J F. Actes des 15èmes Journées des sciences du muscles et technologies des viandes[C]. Clermont-Ferrand, November 4-5, 2014.

[6] LECERF J M. La place de la viande dans la nutrition humaine[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5.

[7] MOTTET A. Les filières viande face à leurs défis : quelle vision pour demain?[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1.

[8] PEYRON A. Comment la recherche-développement peut aider à relever les nouveaux défis de la compétitivité?[J]. Viandes & Produits Carnés, 2014, VPC-2014-30-6-7.

第4篇

關鍵詞 牧區; 農業保險; 參保現狀; 建議。

農業生產受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極大,本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迫切需要完善的農業保險制度來減輕農民損失。農業保險是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農業保險的基本功能是實現分散農業自然風險和經濟補償,除此之外,它還具有資金融通、儲蓄、防災防損等派生功能,同時也具備一些社會管理的功能[1]。

因此,從宏觀上講,農業保險有助于穩定國家的財政支出,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 從微觀上講,農業保險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效用水平,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有助于農民迅速恢復再生產,這必然會為農業經濟的科學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護機制。特別是對民族牧區來說,將大大提高農業抗風險的能力,保證民族牧區農民快速恢復生產,穩定經濟增長。

然而,我國現階段的農業保險政策尚有不足,農業保險相關體制不夠健全,農民的參保意愿薄弱等問題尤為突出。

筆者通過對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實地調查,參考國內外相關資料,對牧區農業保險參保現狀進行概括,調查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同和接受心理,分析農民參保狀況不佳的原因,了解農民參保的困難,為完善我國牧區農業保險體系提出建議。

1 調查樣本情況。

1. 1 研究區概況。

1. 1. 1 興安盟農牧業概況。興安盟屬于少數民族地區,全盟總人口近167 萬,農村牧區人口 113 萬,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大多數,由蒙、漢、滿、朝鮮、回等 22 個民族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68 萬,占 47%,是全區也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

興安盟農牧業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是世界公認的“最佳養牛帶”和“玉米黃金種植帶”。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373 ~467 mm。無霜期為95 ~145 d。畜牧業,草原面積303.4 萬 hm2,其中可利用草場261.2 萬 hm2,年產牧草 31 億 kg 以上。牲畜總頭數保持在 700 萬頭( 只)以上,2008 年達到 789 萬頭( 只) 。其中,大小牲畜 669 萬頭( 只) ; 生豬年飼養量 240 萬頭; 牲畜出欄 451.3 萬頭( 只) ; 畜產品產量達到肉類 14.9 萬 t,鮮奶 23 萬 t,毛絨 1. 17 萬 t,禽蛋 1.87 萬 t。全盟建有生豬養殖小區 85 個,奶牛養殖小區21 個,肉牛養殖小區 9 個,肉羊養殖小區 87 個,禽類養殖小區 135 個。全盟畜牧業增加值占農牧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6. 2% ,是內蒙古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2]。

1. 1. 2 興安盟農業保險發展概況。2007 年,興安盟首次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由自治區政府指定安華農業保險公司獨家負責,業務涉及到全盟 6 個旗縣市 ( 局) 的 56 個鄉蘇木鎮,10 個國營農牧場,450 個行政村,受益農戶達14.25萬戶。參保作物主要為玉米和大豆,承保面積為 23. 67 萬hm2,是全年播種面積的 32%。簽單保費共計達 6 402 萬元。中央財政補貼比例為 25%,自治區財政補貼比例為 50%,保險公司承擔比例為 15%,地方財政和農戶自籌 10%( 農戶每公頃交納保費 30 元) 。

2008 年興安盟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工作順利完成,興安盟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面積達 45. 69 萬 hm2,占各類農作物已播面積的56.3%,涉及到玉米、大豆、小麥、油菜籽、葵花籽等5 大作物; 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是能繁母豬和奶牛,覆蓋全盟的 6 個旗縣市和農場局。2009 年興安盟種植業保險參保面積達 76.83 萬 hm2; 財政補貼資金達 1. 41 億元,總保費達2.34 億元。全盟參保農作物理賠面積達 47. 65 萬 hm2,占參保農作物的 62%。2010 年興安盟種植業保險工作做到了應保盡保,各類農作物參保面積達到了 73.69 萬 hm2,占全盟農作物總播面積的70.18%,參保農戶達190 575 戶[2]。

1. 2 數據來源 此次農業保險參保現狀研究的對象是興安盟的參保農戶,主要采取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的重點是寶門鎮及其所轄的若干行政村。在調查過程中,一部分問卷在保險公司的營業部門現場隨機選擇顧客進行調查,每一位愿意接受調查的顧客被要求在現場獨立填寫標準問卷,還有一部分問卷到各村做農戶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 份,回收問卷294 份,其中因為信息不全或身份不符問卷 21 份,有效問卷 273 份,有效率達到92. 86% ,其中少數民族比例達到 38. 5% 。

2 調查結果分析。

2. 1 樣本描述統計分析。

樣本農戶基本情況見表 1。由表1 可知,樣本區的農民收入不高,對于農業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同時大部分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此影響,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認識程度有限,這也直接影響了該地區農業保險的參保程度。

問卷調查發現,在種植業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中,82.1%的農戶選擇干旱,2. 6%的農戶認為是風災,12. 5% 的農戶選擇了病蟲害,19.8%的農戶選擇了洪水。在養殖業面臨主要風險中,20.3%的農戶選擇自然災害,57.3%的農戶選擇價格波動,33.8%的農戶選擇疾病風險。調查還發現,近 5 年有97% 的農戶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農業風險損失,可見該地區是一個農業生產條件不穩定的地區,農業風險類型多樣,特別是水旱災害頻發,給農戶的生產經營造成很大影響。

在不投保農業保險的農戶中,認為風險很低沒有必要進行保險的占 20. 3%,認為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化解風險的占32. 4% ,表示依靠國家災害救濟的占 36. 5% ,表示對風險漠不關心的占1.4%,不相信保險的占1.5%。在農業保險的認知調查中,只有大約 6. 2% 的人對農業保險很了解,大約53. 1% 的人選擇了解一點,還有大約 40. 7% 的人對農業保險的相關內容一點不了解。由于我國的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落后,大部分人對農業保險的了解不多,并且由于習慣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他們對風險有著天然的順從心理,認為農業生產存在風險是正常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考慮過如何降低風險的問題。

在對當地的險種分布的調查中發現,農作物的保險所占的份額最大,達到 82. 1%,養殖畜牧業 15. 7%,其他作物6. 2% ,并且 96. 7% 的農戶認為在目前推行的險種基本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農業險種的設計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農戶的切實需要。由于目前在該地區推行的農業保險政策中保費的構成中,政府占絕大多數,農戶只要承擔一小部分就可以在風險發生后享受賠償,94. 0% 的參保戶對這一保費的構成表示滿意。

由表 2 可知,農戶對目前的農業保險推廣情況比較滿意。在對不滿意的那部分投保戶的進一步分析可知,農戶認為在保險的理賠過程和受損額度的確定方面存在著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因此,如何規范和落實農業保險的執行過程,全面提高農戶的滿意度是目前影響農戶再參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為研究如何才能使農戶更加信任農業保險、設計了農戶對農業保險信任度的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由表 3 可知,農戶對設立專業的維權機構要求最強烈,其次是政府的擔保,說明保險公司應提高保險維權的便捷度,并盡量取得政府的擔保,以確保農民安心投保。

2. 2 農戶參保意愿經濟學分析。

2. 2. 1 農戶是風險規避者。由于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就顯得尤其迫切。但是農業生產的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通過農業保險的形式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對于提高農民收入,從今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此次調查為例,在內蒙古興安盟地區主要的農業生產類型是種植業,由于當地耕地資源豐富,許多農戶往往承包了很大面積的土地,這在一方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大了農業災害的損失程度。加之該地區的氣候條件不穩定,提高了農業風險的發生頻率。因此,理論上講,作為風險規避者的農戶在這種條件下便會及積極地尋找合適的風險轉移途徑。但調查發現,農戶卻普遍缺少風險規避意識,72.2%的農戶沒有考慮過轉嫁風險的問題,這一部分群體中大部分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在他們的觀念中還存在著靠天吃飯的觀念,風險意識淡薄,直接導致了農業保險在推行過程中的阻力加大。在走訪調查中筆者還了解到,一部分農民認為一般的災害損失發生是正常的,沒有必要對其投保,即使發生了大的災害損失,自然會有國家救濟。但是應該明確,災害救濟是政府對遇險后的農業經營者提供一種事后、免費的道義救濟,這與農業保險的預防性、有償性截然不同,極易對政府財政的穩定性產生挑戰。同時,在災后的民政救濟中,由于災害發生的突發性。 地方情況的復雜性,民政救濟渠道往往不暢通,導致相當數量的社會有效資源沒有被合理應用,造成大量浪費。此外,也易養成農民的僥幸與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農民的風險意識和市場意識。在農業風險管理中,以農業保險為主,災害救濟為輔,寓救濟于保險之中,從而將震蕩起伏的災害救濟財政消融在連年相對穩定持續的保險補貼支出中,既能高效利用賠付金額,迅速組織生產自救,又能消解災害發生帶來的農村社區緊張、不和諧影響。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社區的和諧與穩定。

另外,風險規避者的家庭收入對其規避行為也有重要影響。所在家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來源的農戶,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愿更強; 家庭收人水平越低的農戶,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愿也更強。筆者認為,以農業收入為主要來源的家庭相比較其他家庭,其面臨農業生產風險更大,其規避風險的意愿更強; 高收人家庭,其自身存在著實施自我規避農業生產風險的經濟基礎和能力,低收人家庭,其自身規避生產風險的經濟的能力比較差。農戶防范農業風險主要包括如圖 1 所示的幾種途徑。

圖1 農戶防范農業風險的方式。

2. 2. 2 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的成本和收益。從調查結果可知,農戶農業保險方面的投入成本并不高。以寶門鎮為例,當地的參保農戶只需要 150 元/hm2的標準繳納保金,其余的部分由當地政府補貼。因此當地參保農戶都有支付保費的能力。在災害發生后,當地的保險公司會首先和當地基層村委會取得聯系,按照投保戶實際投保標的和受損情況進行補償。在這一過程中,農戶基本上不用通過太繁瑣的過程就可以獲得理賠,且國內推廣農業保險的地區同樣采取這種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農戶仍然不愿意投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 3 農戶參保意愿的影響因素。

2. 3. 1 農民對保險機構及其產品缺乏了解和信任。一般而言,理性人的決策行為主要是基于自身所獲取的有關決策對象各方面信息而做出的,因此,從理論上講,對農業保險及其作用的了解是會影響到農戶的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決策行為,如果決策對象從一般性上講是有利于決策者的,那么只要決策者掌握的信息較為充分,一般會傾向于接受該項決策[3]。由于農業保險是國家支農惠農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講是有利于農業發展的,只要農戶對農業保險及其作用了解足夠充分,那么農戶會選擇購買農業保險。

由于農村缺少網絡、報紙、廣告牌等平面宣傳媒體,目前農民對外界事物的了解渠道還主要局限于電視、面對面告知等形式。農民缺少主動了解農業保險產品的渠道,勢必會對農民的農業保險需求產生影響。對于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來說,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個盈利能力較弱的險種。因此,在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效益期望值比較低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很難對宣傳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產品進行大量的投入。

同時,保險作為一種無形的服務產品,依靠專門的精算技術確定出來的保費和保額以及其復雜的保單條款使得農民對保險產品的性能和價格難以進行直觀的評估,因而在繳費和理賠時容易產生誤解,發生糾紛。

另外,農業風險存在基本不確定性,人們的主觀預期傾向于不購買保險。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域特點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某些風險的種類也是無法預知的( 例如農民在嘗試新作物、新養殖對象時) ,個體農戶難以對遭遇某種自然災害的概率進行評估,當這種情形出現時,人們通常傾向于認為關于這種不確定性的賭博不利于自己,即認為出現災害的概率并沒有那么高。向農戶提供保險實際上是提供一種彩票方案,并且需要農戶支付保費,因此農戶可能對保險的作用持相當大的懷疑態度,不利于保險的推廣和市場的形成。此外,農戶對保險的賠付可能性也存在懷疑。

2. 3. 2 政策性保險的保障程度偏低,區域分配不合理。由于保險公司在承接農業保險業務時面臨著社會保障和自身盈利的矛盾沖突,因此實際在理賠的過程中普遍采取“廣覆蓋、低保障”的原則確定保險保障水平。以所調查的寶門鎮為例,保險公司原則上以補償承保對象的物化成本為主,以保障農民災后恢復生產為出發點,實行低保額的初始成本保險,即農業保險并不是承保農業的全部產值和收入,而是保障和維持其簡單再生產的成本,農作物一旦遇到災害,以保住生產和經營成本為限。這種保障水平偏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的農戶更傾向于通過政府救濟、向親友求助、民間借貸等方式分散風險,而不愿意購買農業保險。

農作物保險費率普遍存在省內“一刀切”的做法,使其經營公平性受到廣泛質疑,有些地區由于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較高,可是卻承擔和災害少發區農戶同樣的保險費率,這讓很少遭受農業風險的農戶內心不平衡,所以拒絕參保。同時這也激化了保險公司與農戶的緊張關系。在調研中也發現,這種保險公司與農戶缺乏直接溝通機制的操作流程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每個村都有不同的地理征。譬如,有些村在地理上呈現狹長地帶分布,使得地區處在風口地段,較社區中其他土地易遭遇風災; 有些社區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態,部分土地較周邊地區經常遭遇雹災等等。這些出現在一個社區中的不同程度的受災,卻只能得到單一低比例的賠償。村民的多樣化、多層次賠付要求得不到有效回應。保險公司簡單、粗暴的查勘定損行為不但可能激發投保戶的不滿情緒,而且還會導致大量道德風險的積累,這種經濟行為由于游離于政府的公共服務范圍之外,村級組織不便涉及。

2. 3. 3 政府救濟降低了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牧區農業基礎較弱,因而尋求政策性支持的意愿更強。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主要有旱災、沙塵暴、冰雹、暴發性病蟲害等,有時連續幾年或同一年內幾種自然災害同時或交替發生,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破壞性極大。每到災年,政府主要采取“政府財政補貼 + 社會捐助”的方式為農民提供經濟保障,這種模式使得一部分人在面臨災害損失時持有依賴思想。通過保險來分擔風險,需要自己出錢買保險,部分農民存在僥幸心理,不愿花錢買農業保險。農業保險是一種非必需的服務產品,農民購買保險是為了在發生風險時獲得經濟補償,而政府救濟一定程度上使農民難以主動意識到保險對其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實際意義。也就不會積極地去了解和購買農業保險。是目前影響著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訪談中的一個典型的說法就是“有了國家的救災補貼,還買什么農業保險”。

3 提高牧區農民農業保險參保意愿的政策建議———以興安盟為例。

3. 1 提高農民的保險支付能力,建立保障服務機制 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時刻承擔著自然災害損失的風險,農戶本是風險規避者,而農民本身規避風險的能力較弱。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多數農民是渴望參與農業保險的。前文提過,收入是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主要制約因素。由于市場需求與消費支付能力的關系,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民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發達國家農業保險推行中實施的較為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如美國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法國的《農業保險法》、日本的《農業災害補償法》

等。我國現行的《保險法》是不能覆蓋農業保險的,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了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存在隨意性。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推動相關農業法律、政策法規等的修改、完善工作,盡快出臺符合國情的靈活的《農業保險組織實施辦法》,針對農業保險本身、農戶、保險公司、政府等各利益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在政府主導農業保險的相關法律,以立法形式明確農業保險中相關群體的相關權利和義務。

3. 2 探索新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組織模式,滿足牧區農民需求 現階段國內外可供選擇的政策性保險制度框架下的組織模式主要有互助合作形式、政府組織實施、保險公司模式、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模式、政府補貼農業風險發生的保費以及組建新的政策性保險公司,由政府籌集或參與籌集初始資本和準備金[4]。而若單一采取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財政資金、保險資金的投入、籌集及運用上存在較大難度。從調查數據分析來看,政府支持下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制度模式是現實選擇。該模式的制度建立成本較低、風險較,而且,政府在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調整政策也比較靈活。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各地可立足本地實際,根據農民的接受程度、組織模式的經濟可行性和開展業務的便利性等,集政府、企業、農民 3 方之力,逐步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多比例賠付,選擇符合地情的農業保險模式。可以嘗試在農村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協會,通過協會實現既方便小規模農戶投保,又滿足不同受災保戶多樣性賠付要求的目標[5]。

3. 3 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溝通協調,推動牧區農業保險的發展 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保險能有效地提高對農民的救濟能力,降低農民的經濟損失,保障農業再生產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到每戶農名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民族團結和社會的和諧穩定[6]。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行需要政府的的行政強制力量。因此,首先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責,加強部門間協作。其次要賦予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農業保險工作職責。建議設置有工作經費的專人負責基層農業保險的工作。最后政府和農業保險公司要加強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地方政府網站等,加強農業保險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尤其是要注意面向重點農牧地區、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或協會的宣傳,樹立政府和保險公司的良好信譽和形象,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此外,要深化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認知,只有使廣大農民全面認識和真正了解國家對農業政策性保險在民族地區推廣的意圖,讓農民學會學習運用“保險”這一經濟手段轉移風險,才能促進他們積極參加保險,保障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1]孟春。中國農業保險試點模式研究[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內蒙古興安盟及興安盟農牧業發展概況[EB/OL]。 (2009 -06 -25)

[3]王敏俊。 影響小規模農戶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9(3) :38 -44.

[4]陶樂明,王曉天。 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幾點建議[J]。安徽農學報,2009(5) :23 -24,19.

第5篇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十二五”以來,四川省堅持走創新型農業發展道路,農業科技對全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2014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3375萬t,糧食主產區地位得到鞏固;油菜籽總產達到230.9萬t、居全國第二,連續13年創歷史新高;馬鈴薯產量穩居全國第一;茶葉產量上升到第二,蔬菜產量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藥材、蠶桑、花卉產量進入全國前列;肉、蛋、奶產量穩定增加,生豬、水禽、兔、蜂群生產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大省地位;水產品產量達到132.6萬t。201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03元。

2四川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2.1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一是強化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建設,產業團隊發展到12個,整合154名農業科技專家,建設了60個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縣;二是加強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健全鄉鎮或區域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的意見》(川委辦〔2011〕29號)等重要文件,實施了鄉鎮或區域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全省9310個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基本實現了“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總體要求,激發了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的活力;三是強化了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機制,通過實施“農業科技三大行動、農業科技促進年行動、農業科技服務三深入行動”等標志性活動,形成了部門大聯動、力量大聯合的新格局。

2.2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間,育成并通過國家審定農作物新品種、畜禽品種357個,省級審定444個,畜禽國家保護品種達到11個;創制育種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240多項,研發新產品20多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授權及專利84項,形成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程50多個;獲得國家及省級科技進步獎勵140多項。

2.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成效明顯

全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達到71.8%,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5%和85%以上,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達到80%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0%,病蟲害綜合損失率控制在4%以內,畜禽強制免疫做到了應免盡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

2.4農業科技成果應用主體加快發展

加快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全省認定或達到認定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接近6萬人;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7329家,其中國家示范社462家、省級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農戶達到261.7萬戶;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500多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6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89家。

2.5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科技服務應對得力

針對近年先后發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區嚴重干旱、川東地區的嚴重洪澇災害、稻飛虱等病蟲害暴發等,及時啟動應急科技服務預案,突出重點區域,抓住關鍵時期,堅持科技抗災,把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農業科技對產業發展支撐作用顯著

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水平的快速提升,為打造川西20萬hm2茶葉產業帶、龍門山脈6.67萬hm2紅心獼猴桃產業帶、成都平原40萬hm2稻菜輪作產業帶和長江上游26.67萬hm2晚熟柑橘集中發展區、川中6.67萬hm2檸檬集中發展區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同時,四川盆地優質生豬、盆周山區優質肉牛羊、川西優質奶牛、川中優質禽兔、盆周山區冷水性亞冷水性魚類、攀西地區熱水性魚類等優勢養殖主產區已初具規模,農業科技都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3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當前,在農業生產進入“雙高雙緊”的新階段,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青壯年勞動力緊缺”的突出矛盾,要實現穩糧增收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目標,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拼資源、拼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向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綠色發展道路轉變,堅定不移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3.1要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日益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不斷加大,農業勞動力成本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土地流轉成本不斷提高。面對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強化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單產水平和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2要把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作為適應農業經營主體新變化的基本途徑

當前,適度規模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關鍵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需求巨大。為此,要進一步突出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的主導作用,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農機服務、植保服務、農業信息服務和推廣服務能力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增強農業科技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能力,提高科技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科技服務的需求。

3.3要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舉措

繼續發揮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的優勢,進一步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建設,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以基地建設為紐帶,把創新、教育、推廣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復分散轉向科學分工與聯合協作相結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推廣,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武裝農業、提升農業,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農業科技應用主體,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著力點

現代農業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社會化農業。農民仍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但對其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也就是要實現職業化。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持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使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幸福農業轉變,改變傳統農業“苦、臟、累”的形象,激勵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農村創業興業的勞動者從事適度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推動形成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但能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

4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支撐能力的思路

農業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也是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類農業科研教學單位40多個、農業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中心41個、專職農業科研人員2000多名、各級各類農技推廣機構11746個、在編農技推廣人員58573人,是名副其實的農業科技大省。近年來,農業科技在四川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但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為適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應突出解決科技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不活、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快培育農業科技應用主體,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效率,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支撐能力。

4.1深化農業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激發農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業導向、利益驅動并重的人才激勵新機制。對職務發明、知識產權轉讓和成果轉化的收益,科技人員和其團隊應具有話語權和支配權,以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農業科技創新引導機制和成果評價機制。要改變農業科研課題立項與農業產業發展實際脫節、科研成果評價重論文輕轉化的問題,農業科研項目要盯緊市場、瞄準需求,要解決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三是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結構。建立財政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加大政府對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優勢科研團隊和青年科技人員獲得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減少“爭課題、跑項目”的時間和精力耗損。

4.2強化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提升現代農業科技水平

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一是以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宜機械化種植為導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二是集成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的配套新技術,研究“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技術路徑、種植模式、經營方式等;三是大力開發適合農業生產實際的農機具,主要農產品精深加工機具,以及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著力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實現重點區域、主要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能力

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一是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切實理順管理體制,落實人員編制、崗位設置和“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確保基層農技人員隊伍穩定,充分發揮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在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中的引領和主導作用;二是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校在產業科技服務中的作用,探索農業科研院校與農技推廣的對接機制,繼續加強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增設牛、羊、小家禽、水產、蠶桑、小雜糧、花卉等產業創新團隊,形成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合力;三是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科技服務,通過農機購置補貼傾斜政策、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這些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開展農機化作業、病蟲害防治、耕種收等市場化的生產服務。

4.4加快培育農業科技應用主體,提高農業科技吸納能力

一是借鑒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廣漢市糧經大戶經營帶動型,新津縣“大園區、小業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積極探索創新,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創業,支持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投身現代農業,吸引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對符合條件的農村農業創業人員給予財政補助、創業項目和貸款優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和實用技術培訓,加快培養村社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大學生村官、農民技術員等農村農業發展帶頭人,擴大農業科技應用主體,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做好農業科技服務工作,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眉山市| 黎川县| 利辛县| 阿勒泰市| 五华县| 丰原市| 四会市| 固安县| 依兰县| 丹东市| 富裕县| 盘锦市| 鸡东县| 沈阳市| 胶南市| 福清市| 崇明县| 长兴县| 绥芬河市| 清涧县| 呈贡县| 上思县| 高青县| 阿合奇县| 拜泉县| 普安县| 孟州市| 萨嘎县| 连平县| 凤阳县| 麻江县| 河津市| 宁陕县| 汉川市| 闵行区| 德江县| 漳浦县| 吴桥县| 北海市| 庆阳市|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