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9 19:45: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外賣市場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陳老師說:外企凡事都要有數據,每個數據,都要有出處,都要購買而來,而不是從網上隨便找來的。他們從來不用沒有依據的數字,一方面是怕擔責任,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工作的嚴謹。他們通常是購買尼爾森的數據,并經常有尼爾森的講師,來公司給他們專門培訓,告訴他們市場調查報告上,各種數字的由來,和相互的邏輯關系,幫他們解讀市場調查報告。
我記得哇哈哈的宗慶后說過,他從來都不相信市場調查公司的數字,而他對市場的感知,都來自經常性地,對超市,對小門店的拜訪,對他和經銷商,和店員的訪談而得知,這就是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的不同吧。
一個以數據為基礎的管理,講究科學理性,一個是以經驗為基礎的管理,講究的是靈機一動,講究的是感性。看那些廣告就知道了,跨國公司的廣告正規中舉,本土企業經常天馬行空。充電兩分鐘,待機兩小時,送禮就送腦白金,這些都是本土優秀企業廣告的典型。
2、陳老師說:外企的銷售管理做到極致,畢竟在國外有百年的營銷經驗,在國內有30年的營銷實踐。他們甚至會研究賣場手推車的運動路線,停留時間,以此為依據做好陳列。他們把陳列的生動化做到了極致,千萬百計地想怎么吸引客戶的眼球。
建議本土企業,盯著奧利奧,奧利奧在超市哪里擺放,你的產品就追隨進去,陳列在旁邊就好了,把陳列面弄大一些,把陳列的生動化做好一些,更吸引眼球一些,準沒錯.因為奧利奧是花了大價錢,研究過的。記得有些本土快餐店,就是跟著肯德基開店,也是一個意思。
3、陳老師說:外企的銷售人員手上有移動銷售工具,他們到了門口要拍照上傳,還要拍攝貨架相片上傳,直接在手機上確定是否補貨。老早以前銷售人員有個小本子,活頁的,要拜訪一個客戶,就帶著這個客戶的這一頁出門,拜訪完了就讓客戶簽字確認。負責直銷的銷售人員,每天拜訪15到20家大賣場,經銷商的業務人員,也有這樣的拜訪記錄。他們的思路是凡是工作,都要有記錄,方便追溯,方便總結。
我記得看過的美國戰爭片,在戰斗的間隙,連長在打字機上,打字匯報,總結本次戰斗的經驗,和提出下一步的作戰建議。聽說美國的學校也是這樣,講師除了授課以外,還有很多時間,寫每個學生的學習檔案。相對來說,國內的企業在檔案管理,經驗總結方面,就差了很多,我們一直在沖鋒,很少有停下來思考和總結的,不過優秀的企業,也逐漸開始萃取企業內部經驗了。
4、陳老師說:外企的培訓很細,而且做的很規范,甚至可以細到見到客戶的第一句話怎么說,陳列有幾種方式,不同的產品如何組合,更不用說銷售技巧,銷售管理等的培訓了。
我記得1995年我在海信做銷售時,沒有任何培訓,一個人就提著包上了市場。我深刻地記得,第一個月我的迷茫和無奈。我不知道怎么找客戶,不知道見到客戶后要說什么,不知道怎么要客戶打款,不知道我們電視的性能,也不知道怎么管好賣場導購,所有的一切全靠我自己摸索。
后來我做培訓講師,發現大多數本土企業都是這樣,他們說銷售要靠銷售人員的悟性,而不是培訓,銷售要靈活。我就奇怪了,你不在公司培訓好銷售,那就是送他去客戶那里,接受客戶對他的培訓。
5、陳老師說:外企的電腦系統和賣場的電腦系統,很多都完成了對接,雙方實現了數據共享,廠家隨時知道賣場有多少貨,隨時知道賣場銷售。經銷商的電腦也裝了他們的進銷存軟件,甚至經銷商銷售人員的工資,都是廠家發,經銷商給提成,大大降低了經銷商的風險,雙方共同管理區域銷售。
我記得聯想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大聯想的概念,經銷商上了聯想的經銷存管理系統,把經銷商也納入到了聯想的培訓體系,也有當地的聯想銷售,輔助經銷商銷售,靠這些辦法,聯想成為了國內第一,進而走向了全球。其實聯想是和惠普學的,把聯想是惠普時,惠普對聯想的做法,移植到了經銷商身上。
我們兩個聊了2個多小時,我也分享了我在培友匯的創業經驗,我總結的互聯網獲客方式,微營銷方面怎么做,線上獲客加上線下成交的套路,陳老師說也深受啟發。
可能是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各個市場都在飛速發展,對外擴張比對內提升更重要吧。我們本土的企業在銷售管理上真是天地懸殊。有的企業還在原始社會,老板不管銷售的過程,只看銷售的結果,以成敗論英雄。銷售人員們還是電話拜訪、上門拜訪、參加展會、巡回培訓、邀請客戶參觀考察,這些傳統的套路。甚至有的公司沒有銷售管理的系統,連釘釘和銷售易這樣的工具也都不用,還是Excel表來管理客戶檔案,各種紙質文件滿天飛。他們的銷售管理還停留在2000年左右。
外企就不說了,如上面陳老師描述的,很多管理已經動作化,流程化,數據化了,總部的領導打開電腦,就像開車看儀表盤一樣,就可以看到全國的,各種產品的,各個銷售區域的各種銷售數據。任何一個銷售,任何一個商,任何一個總經理不干了,新人都能快速上手。
但還有一些本土企業,尤其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企業,已經遠遠超越了外企,走進了互聯網時代。比如你叫快遞的時,你叫美團外賣時,你觀察一下他們的快遞員或送餐員。他們的手持終端無所不能,掃碼、查詢、電話、打印,客戶信息管理,所有的一切,都在手持終端上完成。我估計也有定位吧,老板要想知道的話,可以隨時知道每一個快遞員,當下在哪里。記得10幾年以前,我做銷售管理的時,我們讓業務人員用座機,打經理的手機,經理看區號就知道業務人員是不是去了某地。
更不用說同樣是消費品的江小白、竹妃、尚品宅配這樣的企業,他們的公眾號吸引了上千萬用戶關注,他們有在線商城,他們有線上的三級分銷系統。他們的公眾號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吸引用戶參與。他們除了賣了產品給用戶,還把用戶變成了產品的推廣者,利用各種平臺和用戶持續互動。